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0:46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将来的社会,其实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怕困难的承受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较量。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于人生发展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的生理、心里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一、开展有一定难度、强度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心理品质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是人的个性最初形成的阶段。所谓“自信”,就是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摔倒跌痛总是不可避免的,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耐心指导,特别是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每次活动都应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用不同标准去衡量,每当这类孩子有一点进步,完成一个小目标,教师就应及时肯定,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当孩子掌握不住动作要领,灰心丧气时,教师应多鼓励,及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重新树立自信,一次一次磨练,就培养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二、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为培养幼儿心理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常常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幼儿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她们的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应该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坚强勇敢的人格特征,对艺术的欣赏感受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家园联系,加大教育力度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幼儿园的事,如果幼儿园教育是一套,家庭教育是另一套,这就必定使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受来自幼儿家庭的影响,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对孩子得期望值过高、父母有不良习惯、父母教育不一致、家庭不和睦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一些家长会,办些黑板报,找家长倾心交谈,这样家庭教育就不会偏离大方向,更能有助于家园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risk behavior)是最近几十年来在学前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探索需求,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及教育学工作者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主要体现在:

1.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

2.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

3.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

4.尽管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且整合不够。

在幼儿期间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同时还需取得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积极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幼儿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对山东省幼儿园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特点。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编排内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我们积极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幼儿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首先,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结合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及要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内容系统(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系统(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评价系统。

3.多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学习的课程,运用随机、渗透性的教育特点,为教师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提出构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探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主题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区域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家园社区合作中;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心理专业水平等等。

通过综合考察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变量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程度,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提供一些数据和资料,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界定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研究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促进幼儿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理,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他们乐于与嬉戏、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

2.使家庭、社区、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3.增强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研究课题将就下列问题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家园社区活动的渗透教育。活动方案在不同年龄班级实施。

(四)研究方法

根据问题和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并将诸方法有机结合。如个案法:建立幼儿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矫治措施。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53-02

一、前言

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阶段,其良好的教育质量对于幼儿形成优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关注幼儿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幼儿园子啊日常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并贯彻科学合理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所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和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运用丰富有效的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从小就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健全的心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深厚

虽然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从而使得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还不够深厚和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对于很多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一边尝试一遍摸索解决。在当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大部分是依靠一些零散的书籍,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忽视对资料的理解和消化以及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而照搬照抄书籍理论的情况,从而不仅可能使得教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消极后果,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2、专业师资力量缺乏

在当前很多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虽然大多都是幼教工作者,但是在很多地方的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很多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不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幼儿教师任职条例的。而且即使符合任职条例的幼儿园老师,很多都不具备完整全面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于该知识的学多都还停留在皮毛层面,而且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历与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举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引导。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不能够对幼儿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与疏解,更不用说做到根据幼儿的行为举止预防幼儿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了。

3、引导方式单一

在当前很多幼儿园面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的引导方面,仍然片面地采取单一的引导方式,如说服、谈话或者劝导等,只是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好好教就可以了,主观地将孩子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上引导,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这种单一的引导方式使得在幼儿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没有考虑到在通过这些引导方式之后,对幼儿是否会造成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析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幼儿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有数如此让人忧心。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改变当前现状,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其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依据。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才能引导实践工作有效有序地展开。因此,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和增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比如,幼儿园可以和一些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幼儿园可以邀请一些幼儿心理专家等到学校来为幼儿园老师做一些相关的讲座,让幼儿园老师对幼儿心理有更好的认识,了解到更多幼儿心理学前沿的理论与技术。同时学校也可以为高校的幼儿心理研究提供一些更具实践价值的一手资料,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此外,学校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和开展一些相关培训,如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卫生等,让老师参加,从而增强幼儿园老师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纾解幼儿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注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身体体质的锻炼,还应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的成长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幼儿教师怎样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而忽视了与幼儿的交往和沟通。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应该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是关键,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给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教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给幼儿创建一个健康的集体氛围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们之间缺乏交往,对集体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们大多都有任性、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等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

(1)开展各样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要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游戏中“开超市”的游戏:教师事先布置一个正在营业的超市环境,并备有若干商品,请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扮演的什么角色,从中学习到怎样和人交往;又如,运动性游戏:这类游戏活动量较大,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跷跷板、放风筝、玩风车、打电话等等,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这样,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游戏中,音乐开始的部分,“小青蛙”们都快乐的玩耍,当音乐进行到有“当当”的钟表响时,“小青蛙”们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嘴里还要打呼噜。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3)通过游戏真正走近幼儿的心。戏中,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或是非常兴奋、高兴的手舞足蹈,或是情绪激昂,积极配合教师,或者比较害羞,在旁边静悄悄的看着别的幼儿活动,或者很胆小,不敢主动去参与游戏……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幼儿的内心世界慢慢的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多观察,深刻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做到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真正走近幼儿的心。

4.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幼儿的干预帮助

(1)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

(2)角色扮演:即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任务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时,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为其树立切实可学的榜样,而在幼儿自主的区域活动中这种榜样的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4)模拟社区活动、社区生活开展区域活动:利用社区、家庭资源,培养幼儿亲情、友情、关爱等亲社会行为,以社区为平台展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我们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的成长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幼儿教师怎样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普遍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对发展好的幼儿常常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应该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是关键,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给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

2.给幼儿创建一个健康的集体氛围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们之间缺乏交往,对集体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们大多都有任性、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等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

(1)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要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游戏中“开超市”的游戏:教师事先布置一个正在营业的超市环境,并备有若干商品,请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能从中学习到怎样和人交往;又如,运动性游戏: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等等,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游戏中,音乐开始的部分,“小青蛙”们都快乐的玩耍,当音乐进行到有“当当”的钟表响时,“小青蛙”们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嘴里还要打呼噜。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4.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幼儿的干预帮助

(1)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

(2)角色扮演:即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任务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时,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为其树立切实可学的榜样,而在幼儿自主的区域活动中这种榜样的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5.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心理特征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往往有些疏忽。经相关专家研究表明,3-6 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

判断心理素质是否健康主要有两个指标[ 1 ]:一是适应性指标。“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是指有效地应对或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的适应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智力、情感、动机、社会性、道德、运动等。适应指标即对适应行为水平的一种衡量,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康。比如儿童的任性、孤僻、焦虑、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二是发展性指标。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能得到发展的问题。幼儿有发展了,有进步了,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发展性指标是根本性指标。我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要把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幼儿园作为把儿童从家庭引向更广阔社会的第一个过渡机构,其担任教育任务的幼师在幼儿的认知与学习、社会性与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幼儿常见的心理特征的表现

1.焦虑。具体表现为哭闹、自卑、敏感、厌食等。一些适应能力稍差的幼儿从入园的那天起,往往会表现得格外焦虑,这是幼儿和家人突然分离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一般情况下,这种焦虑随着幼儿对入学生活的逐步适应会慢慢减弱,但是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会持续较长时间,有的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成长过程。这类儿童一方面对陌生环境的反应是极其敏感的,由于初次跟父母、亲人分开,担心害怕父母从此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导致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另一方面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警惕性、预防性关注,时常伴有无理由的烦恼,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在意、焦燥、爱钻牛角尖。

2.好动。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遇事易冲动、情绪波动大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好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好动的幼儿相对别的孩子而言缺乏自我约束力。幼儿好动与多动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动症患儿无一兴趣爱好,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有时表现的不安宁状态主要是因为他对某些事物缺乏兴趣。好动的孩子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总是不能安静下来,或随意跑动、爬上爬下,或高声叫喊、引逗旁人。学习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专心听讲,有时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有时却心不在焉、走思发呆。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耐心,任性浮躁。当接触与自己思维排斥的事物时,容易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迁怒于周围的人或事物,可能做出一些危险举动、破坏行为,甚至攻击他人。

3.不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幼儿的人际关系范围主要是他们与父母、亲人、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良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为,有些幼儿会不自觉的与别的幼儿相互攀比、猜忌、排斥、攻击,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任性、霸道、粗暴;而有的幼儿却相反,比较孤独、喜欢独处、不合群,害怕与别的小朋友接触,往往显得软弱怯懦,易被其他幼儿欺负,这种人际关系也是不好的。其实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但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以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外界影响,幼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构成幼儿不良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有的由于在家里受到特别的宠爱,家庭成员对其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让孩子主动攻击他人。有的幼儿有较强的交往愿望,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在交往过程中常发生冲突。这样环境成长下的幼儿易形成任性、霸道、粗暴的性格;而有的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没有交往经验。有的是由于发展缓慢、口齿不清,而受同伴的歧视。有的是由于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在这样环境影响下幼儿难以融入群体,产生交往障碍。此外,教师平时对幼儿的态度、评价等也是影响幼儿人际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师幼互动是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正如儿童心理治疗师Haim G.Ginott把自己曾身为教师时的感触描述为:“我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我可以用个人的方法去营造学习的环境,也能用每天的心情去决定学习的气氛。身为老师,我掌握无比的权力,使学生过得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激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的反应决定了危机是扩大或缩小,是教化或兽化学生[ 2 ] 。” 幼儿就像是未干的水泥,幼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有所影响,为了建构一个以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幼儿生活环境,幼师要从自身情绪管理和沟通方式两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师幼的良性互动。师幼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 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

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3. 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三、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检验幼儿教育成效的舞台。正是由于家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庭不仅是一些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也是实施教育措施、矫正幼儿心理问题、保障其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时,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期望值。

其次要当好幼儿的心理医生,帮助幼儿形成健康心理。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家长要以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陪他们做游戏,和他们一起玩。并做他们的忠实“倾听者”,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矫正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挫折,积极指导他们矫正自身的缺点。

最后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在爱心浓郁、人际和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容易养成自信、开朗、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家庭活动中,家长与孩子要增进了解,并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家庭成员在于幼儿沟通交流过程中,应注意尊重与爱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都发展较快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可塑性非常的强,幼儿园的幼师和幼儿家长应共同依据幼儿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用科学而理智的爱让他们迎接美好的明天。

【注释】:

[1] 林崇德.教育为的是学生的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海穆・基诺特著,许丽玉,许丽美译.师生沟通技巧[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参考文献】:

[1]王振宇. 新编幼儿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J].学期教育研究,2008.

[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胆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全面把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决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

对幼儿来说,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具有自信心,能独立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勇于尝试,探索新的事物;对外界的态度积极、主动,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能相互合作、谦让,有同情心,有进取心;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天真活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等。对幼儿心理健康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积极的情绪特征。②良好的意志特征。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④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以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1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智力正常发展

幼儿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随着幼儿与社会的多层次接触,幼儿的智商将飞快发展。特别是在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好动、好问,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这段时期,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这种天性给予保护鼓励与指导,切忌粗暴对待或压制其行为,因为这段时期幼儿的心理是极其脆弱和纯洁无暇的。例如:当幼儿犯错误时,教师应该理智对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斥责,因为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孩子时常要犯错误,那么,对于幼儿,教师更应耐心引导。如我们班的小朋友浩浩,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打人,这种情况,每天都要发生好几次,针对这个情况,我要孩子的妈妈配合我们,共同教育引导,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经过一段时间,浩浩现在进步很大,学习也很好,教师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辅以心理教育,提供教育性体验,使幼儿的智力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2 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调节幼儿的情绪和树立坚强的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是心理变化的主体,如果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肯定性的积极的体验,如:快乐、振奋等,反之会产生忧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幼儿的情绪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班的佳佳,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手里拿把小梳子玩,我马上将她的梳子没收,晚上她奶奶来接她时,孩子怎么也不跟我说“再见”,后来我想起来,梳子还没还给她呢,当我把梳子给她时,孩子终于露出了笑脸。由于我一时的疏忽,造成了幼儿在情感上对我的亲切感,导致幼儿情绪抑郁,感情淡漠,对老师开始有敌意。教育心理学者认为,不懂得心理学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而掌握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

由于现代社会的需要,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很多家长很容易对孩子过于溺爱,娇纵,要什么就给什么,舍不得让还受半点苦,这样就养成了孩子任性、意志力松懈等不良的性格。意志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缺乏坚强意志力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必定薄弱。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子、整理玩具、图书,吃饭时轮流当值日生,给全班幼儿发筷子等。此外,教师还要对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指出某些不良后果和肯定幼儿取得的进步,从而养成幼儿稳定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力。

3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幼儿人际关系和谐和人格完整的重要保证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完整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A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心朋友;B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37―01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其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应该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然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注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要肯定幼儿的进步,让幼儿充满自信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不要抹杀幼儿的这份特有的个性。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既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教育,又要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必须和愉快的成长。想很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很好地了解孩子,孩子对每一个事物的反应就是对我们教育者最好的反馈信息。有的家长会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怎么会不了解,其实不一定是这样,有的时候身边的他人也许比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还要多。有句话说“旁观者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不妨把这句话用上。自己的孩子都是好的,我们往往会让这种亲情的爱蒙蔽住眼睛和心灵,我们看到多的是孩子的优点和强项,孩子的缺点和弱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会发现,但是我们又往往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孩子今天有点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让他才这样,久而久之,使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了。孩子的心理在成长,你不及时地去和孩子很好地沟通又怎么能进入到他的心里呢?你又怎么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呢?

二、要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这里就幼儿“撒谎”这一问题来谈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性。孩子撒谎不是天生的个性,都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形成撒谎的原因一般都是教育者给于的。小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撒谎,一般是这样的两个原因,其一:心理的恐惧;其二: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大体的来说就这两个原因让我们去撒谎,首先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不在一个水平面,教育者高高在上,接受教育者总是昂首仰望。昂首仰望会很累,就是这样长久的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距离越来越远了。目的不能达到,那就会想办法,这样孩子开始撒谎,因为撒谎可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再者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常常会很激动,一时激动发脾气孩子的心理就有了恐惧感,有时候还会受皮肉之苦,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皮肉之苦孩子学会了撒谎,这是人的本能,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句话就否定孩子,而应用鼓励的语言,比如孩子画画时你可以说:“你的画画得不错,如果画面更整洁些会更好。”而不是说:“瞧你的画,乱七八糟像什么呀?”

三、切忌过分溺爱和严厉斥责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小一班,有一个名叫慧慧的幼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慧慧是一个内向、胆小的孩子,早晨来到幼儿园总是哭丧着脸,恋恋不舍地看着家人离去的背影,“老师早”的问候声小得几乎让人听不见。在小一班,慧慧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上课不爱发言,也从不捣乱。应该说,她是一个让人省心省力的好孩子。

幼儿的本性是天真活泼的,笔者认为,应该让慧慧在探索周围的世界中慢慢成长,而不是蜷缩在班级的小角落里。笔者通过与慧慧的家长交流后得知,慧慧从小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亲人的爱“淹没”了她的独立自主性,在幼儿园,看不到熟悉的亲人,身处陌生的环境,容易出现忧伤、紧张的情绪。此外,由于慧慧和爷爷奶奶生活,而老人们言语又不多,导致慧慧从小缺乏言语锻炼和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幼儿园,慧慧需要和众多的同龄小朋友相处,缺乏交往经验的她既害怕又无所适从。慧慧的父母平时工作忙,很少带慧慧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慧慧自主表达想法的机会比较少。

经验表明,凡是在房间里长大的孩子除了比较顺从外,大多数幼儿的活动能力比较差,并且不善于与人交往,内心胆怯,缺乏独立性。慧慧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她的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让他们拥有积极的社会情感,具备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针对慧慧的情况,笔者是这样引导和教育慧慧的。

首先,帮助慧慧树立自信心。引发幼儿胆怯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心,因此,要让幼儿克服胆怯的心理,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这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安慰。对于慧慧这样的幼儿,教师可以多接触、多关心他们。一天,笔者发现慧慧入园后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于是走过去对她说:“慧慧真乖,今天来得真早。”然后对班上其他幼儿说:“老师要表扬慧慧,因为她每天都来得很早,并且从来不迟到。”慧慧听了笔者的话之后,脸上露出了微笑。笔者趁机说:“今天还有哪些小朋友和你一样早呢?”慧慧用手指了几个小朋友,还说出了小朋友的名字,于是笔者马上请这几个小朋友来与慧慧握手。虽然慧慧看到小朋友们来和自己握手就害羞地低下了头,但是对于她来说,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鼓励慧慧大胆与人交流。语言能力比较弱的幼儿,他们往往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他们和同伴交往,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交往技能。在一次自带玩具展示活动中,笔者发现慧慧带来了一辆特别漂亮的小汽车,于是走过去对她说:“你的小汽车真漂亮,在哪儿买的呀?借给老师玩一玩,好吗?”此时很多幼儿都围了过来,询问慧慧关于小汽车的问题。笔者拿着小汽车玩了一会儿后就还给了慧慧,然后请幼儿们互换玩具。在活动中,慧慧显得很高兴,积极地和小伙伴们进行玩具交换。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一、什么是师生间沟通?沟通有何意义?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题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

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李缘小朋友能对照着小卡片搭直升飞机,照像机等物,立体感很强。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老师学搭直升飞机,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李缘在回家路上,跟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了解了李缘在幼儿园的情况。接着晨间活动时,李缘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小汽车,长大了要开汽车……。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史梦莹就喊起来了:“老师,李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李娜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史梦莹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 ,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2.适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