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缺氧的原因十篇

时间:2023-11-30 17:45:37

土壤缺氧的原因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1

与栖息在水环境中的原生动物相比,土壤原生动物的个头通常较小,不到100微米。这种体型在摄取土壤水分的时候大有优势。绝大多数土壤原生动物具有世界性,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南极、北极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常见的土壤原生动物有:星棘变形虫、有壳肉足虫、鞭毛虫以及纤毛虫等。

土壤环境“指示生物”

土壤原生动物生性脆弱,易受环境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会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无形中,这种“对策”又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也使其成为一种土壤环境指示生物。

土壤原生动物对水很敏感。在水分急剧减少的环境下,由于自身的细胞膜缺乏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土壤原生动物会因渗透压失衡而破裂;而在水分缓慢减少的环境,由于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它们则采取“暂时休眠,蓄势待发”的策略――形成包囊,来应对干燥的环境。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含水量与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呈正相关。因而,土壤原生动物的密度成为土壤水分变化的指示剂。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土壤原生动物喜欢氧气,可谓好氧性生物。较之完全无氧的土壤环境,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含有活动力旺盛、种类繁多的原生动物。然而,由于土壤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许多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由此导致含氧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量急剧上升。而氧气微溶于水的特性,无疑犹如雪上加霜,令氧的利用难上加难。此时,厌氧型生物应运而生,它们具有一套在无氧环境下存活的“生存方略”,如异毛虫,它是典型的在无氧土壤中栖息的原生动物。因此,厌氧型原生动物的多寡,也成为辨别土壤中含氧量的一种指标。

作为土壤中有机物分解的副产物――二氧化碳,其水溶物对土壤的酸碱度(pH)产生很大影响。而土壤中酸碱度的变化又对土壤原生动物的种类与丰度产生重大影响。通常,土壤原生动物的生存区间在pH3.5~9.5之间。而不同种的原生动物又有各自相适的“生活区间”。当土壤的pH达到7时,嗜菌性巨大肉足虫生长旺盛,达到顶峰;当pH逐渐下降,跌破4.0或pH飙升至8.5以上时,其生命活动严重受挫,元气大伤。由此可见,土壤原生动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用作土壤的“酸碱指示剂”。

环境监测 “好帮手”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只有薄薄的一层细胞膜将其包被,缺乏“外衣”――细胞壁的保护,身体直接与环境相接触,因此对外界环境的特殊变化具有极强的感受力,能够对其迅速做出反应,经常被用于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

自从农药被引入农田中,土壤环境每况愈下。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田中敏感生物种类的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原有的和谐,由此而引发农作物生长受到干扰,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毒素富集危及人类等一系列问题。此时,对农药敏感的土壤原生动物在评价农药污染方面有了用武之地。比如,即使土壤中含有浓度极低的杀虫剂――高丙体六六六,也会给纤毛虫带来“灭顶之灾”,不仅使其形状发生改变,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也受到了抑制,而且在停用此杀虫剂后,仍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它的数量以及种群结构。因此,纤毛虫数量的多寡很大程度上成为土壤是否受到高丙体六六六农药污染的指示剂。又如,杀虫剂林丹与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对土壤原生动物均产生抑制效应,其中DDT的毒性明显更胜一筹,其毒性长达3个月之久。而杀虫剂林丹的有效期只有2个月,之后对原生动物的抑制效果自动消失。

针对林丹与DDT对土壤原生动物的影响,科学家们利用对照实验进行了研究。此实验将鞭毛虫、肉足虫以及纤毛虫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在不含林丹与DDT杀虫剂的土壤中,鞭毛虫与肉足虫的数量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榜首,问鼎优势物种之位。而在添加有林丹与DDT杀虫剂的土壤中,这三种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均急剧下降,然而下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鞭毛虫的数量减少的最多。然而,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纤毛虫受毒害程度逐渐加深,几近绝迹。因此,纤毛虫对林丹、DDT最为敏感;随着林丹、DDT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的逐渐增加,其浓度越来越低,此三种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出现了回暖,却远远低于未添加此两种农药时的数量。因此,林丹与DDT对鞭毛虫、肉足虫以及纤毛虫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当使用同浓度的林丹与DDT分别对土壤进行处理时,被林丹处理过的土壤中所含有的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加有DDT的土壤。然而,随着林丹与DDT的挥发,其对土壤原生动物的影响也有了颠覆性的逆转。这充分说明,林丹的毒性是瞬间迸发的,其影响快速而直接;而DDT的毒性是逐步释放的,其影响缓慢而深远。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2

论文摘要 硒是一种有关健康的重要元素,介绍了硒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包括硒的含量分布、形态特征、影响土壤中硒含量的因素及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与转化等内容。

全球40多个国家缺硒,我国72%的县市属于低硒或缺硒区。克山病是人体缺硒所致,是一种心脏肌肉坏死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发病地区水土、食物缺少硒、铜所致。美国正常人血硒含量为0.10~0.34mg/kg,新西兰人血硒浓度仅为0.068±0.013mg/kg。我国人民血中的硒含量非克山病病区群体总均值为0.095±0.088mg/kg,而克山病病区为0.021±0.001mg/kg。高硒非中毒地区为0.44mg/kg(0.35~0.58mg/kg),高硒中毒地区为3.2mg/kg(1.3~7.5mg/kg)。硒是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成分,能促进生长,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解除体内重金属的毒性作用,保护视器官的健全功能和视力。

1土壤中硒的含量与分布

全世界范围看,低硒或表现缺硒的土壤面积远大于高硒或硒毒土壤。高硒区有美国北部大平原和西南部10个州的局部地区、爱尔兰的3个县、中国的恩施和紫阳地区,以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以色列境内有所报道的地区。世界土壤硒含量一般在0.1~2.0mg/kg,平均0.2mg/kg。我国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0.006~9.130mg/kg,算术平均值为0.29 mg/kg[1,2]。我国存在一条从东北地区的暗棕壤、黑土向西南方向经过黄土高原的褐土、黑垆土到川滇地区的棕壤性紫色土、红褐壤,再向西南延伸到高原东部和南部的亚高山草甸土和黑毡土的低硒带,带内土壤硒含量均值仅0.1 mg/kg,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的土壤硒含量。西北方向为干旱地区富硒环境,东南方向为湿润地区富硒环境,因此中国土壤中硒分布形成了以中间低,东南和西北地区高的马鞍型趋势。

硒的剖面分布特点:①表聚性,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属于此类;②心土层聚集类,这类土壤由于心土层有黏粒或铁氧化物等聚集,从而与硒结合发生聚集,南方铁铝土和富铁土一般属于此类;③均匀分布类;④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分布类型[3]。

2土壤中硒的形态

从世界各地土壤含硒状况中可以看出,Se(Ⅳ)为土壤中主要的硒形态,约占40%以上;以Se(Ⅵ)形态存在的硒,总量不超过10%。用不同连续分级法均发现有机结合态硒是土壤中硒的主要结合态,硒主要赋存在腐殖质和残余晶格中[4-6]。

在干旱地区的碱性土壤和碱性风化壳中,硒通常以Se(Ⅵ)形态存在为主,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在中性和酸性土壤中,绝大部分硒以Se(Ⅳ)形态存在,并常为土壤黏粒和氧化物胶体吸附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单质硒和有机质结合的硒则是湿地中硒的主要形态,分别约占土壤总硒的46%和33%,可溶态和吸附态硒含量较低,分别为土壤总硒的5%和13%。

3影响土壤硒含量的因素

土壤中的硒有各种来源,有成土母质、化学肥料、大气沉降、人畜粪便、灌溉水、污泥、农用石灰、农药、飞尘、机动车尾气等。

土壤硒的含量虽然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土母质的组成和性质,发育程度低的土壤尤为如此[7]。成土过程常常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最初含量、结合特性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除受生物富集的影响外,强烈地受淋溶和粘化作用的地制约。成土过程中的黏粒和铁铝氧化物,对硒地化学行为、积累和淋溶具有重要影响。低硒带土壤形成的主要外因是淋溶作用[8],土壤中硒多以淋失的阴离子盐存在,在湿润地区硒与铁铝化合物、黏土矿物一起淋失,故世界低硒带多分布于温带和寒温带湿润气候带。在高原生态环境中硒以原生矿物的风化淋溶为主;在黄土低硒区,一方面由于黄土属于低硒岩类,另一方面和黄土化过程中的风化淋溶作用有关。

土壤pH值、Eh的影响[9]:在酸性条件下,硒呈硒酸态存在,易被氧化物、黏粒矿物和有机质吸附或络合。此外,易于淋失的有机态或钙结合态硒,也控制着土壤表层50%的硒含量。偏碱性条件下硒活性较强,可被氧化为SeO32-或 SeO42-,比酸性条件下更容易迁移淋溶。土壤pH值可通过影响土壤中硒的复合物稳定性从而影响硒的有效性,土壤Eh主要通过影响硒的价态转化而影响硒的生物有效性。

土壤硒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反映到土壤中硒的含量上,即为富有机质土>细质土>粗质土。有机质对硒的生态效应具有二重性,当它作为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并且吸附阴离子时,可能有利于硒的循环;当它只是作为阴离子的环境宿体时,则可能成为屏障从而影响硒的传输。试验结果证实后者占主导地位,即有机质对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定。研究表明,土壤中约80%的硒与腐

殖质结合,一般情况下,与富里酸结合的硒能被植物吸收,与胡敏酸结合的硒难以被植物吸收[10-12]。

土壤中硒的多少与黏粒含量密切相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

4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及转化

土壤硒的赋存形态因分类方法而异,按原子价态可分为元素硒、硒化合物、亚硒酸盐、硒酸盐及有机硒和挥发硒。土壤中硒形态随外界条件变化而转化。此外,土壤中各种形态硒因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变化而发生转化。土壤中硒以不同形态存在,对植物的有效性各异。植物能吸收利用的硒,包括部分有机硒(占水溶态硒的30%~95%)、硒酸盐和亚硒酸盐。

参考文献

[1] 何振立.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学平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 SWAINE D J.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 in soil[J].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Eng,1995(171):134-141.

[3] 刘铮.中国土壤微量元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GUSTAFSSOW J P,JOHNSSON L.Selenium retention in the organic matter of Swedish forest soil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2, 43(3):461-472.

[5] 王金达,于君宝,张学林.黄土高原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理科学,2000,20(5):469-473.

[6] 吴少尉,池泉,陈文武,等.土壤中硒的形态连续浸提方法的研究[J].土壤,2004,36(1):92-95.

[7] 王美珠,章明奎.我国部分高硒低硒土壤的成因初探[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1):89-93.

[8] 侯少范,王丽珍,李德珠,等.控制土壤硒化学行为因素的探讨[J].地理研究,1991,10(4):12-17.

[9] 易秀.生态环境中的硒及其地方病[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22(4):69-72.

[10] 李永华,王五一.硒的土壤环境化学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33(3):230-233.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3

【关键词】辽河平原;土壤养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0.前言

辽河平原是由众多河流冲积而形成、呈北东向展布的长方形冲积平原。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倾,南北长约230-280公里,东西宽约110-130公里。其中,北部岗丘海拔50-250米,南部平原多在50米以下。辽河平原区属于松辽平原的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土壤养分相对均衡,是辽宁省主要的粮食产区。

1.表层土壤N、P、K等必需大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干物质重量的0.1%以上,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9种,其中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和氧来自水,而其它的必需元素几乎全部来自土壤。

氮(N)元素:土壤全氮量通常用于衡量土壤氮素的基础肥力。中国耕地土壤的全氮含量不高,一般为1000~2000 mg/kg。综合评价辽河流域土壤全氮地球化学等级情况看,辽河流域土壤全氮含量普遍偏低,呈东高西低的趋势。

磷(P)元素:辽河流域土壤全磷含量范围为89.70~3269.00 mg/kg,平均值538.10mg/kg。辽河流域土壤全磷含量水平主要为五级和六级,其中含量小于400mg/kg的六级土壤面积占23.18%,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及盘锦-新民一带。

钾(K)元素:评估区土壤全钾的含量范围为1.03~3.34%,平均值为2.22%。研究区土壤全钾含量水平主要为二级,占总面积的88.69%,其次为三级占10.84%;无五级和六级土壤。

钙(Ca)元素:评估区土壤全钙的含量范围为0.21~6.82%,平均值1.17%。辽河流域土壤全钙主要为三级和四级水平,分别占调查区的63.23%和34.29%,超过总面积的97%。五级土壤约占1.32%;一、二级土壤仅占总1.16%。辽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壤全钙含量小于3.02%,为三级以上土壤。

镁(Mg)元素:评估区土壤全镁的含量范围为0.01~11.73%,平均值为0.76%。依据全国土壤(A层)背景值统计量将全镁含量分为五级,研究区土壤全镁含量水平主要为三、四级,各占36.93%和38.02%;其次为五级占13.59%,一、二级各占9.86%、1.60%。全镁含量总体呈东高西低趋势,空间分布不均。

硫(S)元素:辽河流域土壤全硫含量范围为65.60~25790mg/kg,平均值254mg/kg,远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依据全国土壤(A层)背景值统计量将全硫含量分为五级,评估区土壤全硫含量水平主要为一、二、三级各占25.04%、25.16%和24.94%,约占总面积的3/4。

2. Fe、Mn、Zn等必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参考全国土壤(A层)背景值统计量做为土壤的分级标准,评价Fe、Mn、Zn、Cu、B、Mo、Cl 等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级。

铁(Fe)元素: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全铁含量范围为0.34~8.72%,平均含量为2.77%。依据全国土壤(A层)背景值统计量将全铁含量分为五级,区内较缺乏的四级和五级土壤各占总面积的22.31%和34.76%;较充足的一、二级土壤分别占4.95%和15.46%。

锰(Mn)元素: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全锰含量范围为74.40~2344.00 mg/kg,平均含量539mg/kg。区内四级和五级土壤各占总面积的32.59%和16.14%,三级土壤占35.40%,一、二级土壤分别占14.71%、1.17%。

锌(Zn)元素:根据Zn元素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级,研究区99.68%的土壤属于二级以上土壤(表4-5),大部分区域属含量较低区域,不构成重金属超标的威胁。因此,Zn元素在研究区做为微量营养元素进行探讨。

硼(B)元素: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全硼含量范围为0.10~400mg/kg,平均含量为33.20 mg/kg,低于全国平均土壤平均值40 mg/kg。辽河流域土壤全硼主要为四级和五级土壤,各占总面积的53.89%和26.68%;一、二级土壤分别仅占0.57%和2.28%。

钼(Mo)元素: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全钼含量范围为0.05~22.90 mg/kg,平均含量为0.64 mg/kg。辽河流域主要为四级和五级土壤,占总面积的95.25%;一、二、三级土壤分别仅占0.57%、2.28%和4.01%。辽河流域大部分土壤全钼处于偏低水平,整体上极度匮乏。

氯(Cl)元素:辽河流域土壤全氯的含量范围为4.10~26368mg/kg,平均值243.65 mg/kg。研究区土壤全氯含量水平主要为一、二、三级,各占24.97%、24.97%和24.95%,约占总面积的3/4。四、五级占15.14%和9.97%,约总面积的1/4。

3.结论

1、辽河流域土壤中N元素相对较缺乏,缺乏区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1.77%;辽河流域P元素缺乏严重,缺乏严重区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3.96%; 土壤中K元素含量相对较丰富,丰富区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8.73%,适宜区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1.27%;

2、辽河流域钙、镁、硫三种元素相对较缺乏,各缺乏区面积占总面积35.61%、52.79%、24.86%。

3、辽河流域Mo和B元素缺乏严重,缺乏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5.25%、80.57%,极大地制约当地农业生产;辽河流域Fe、Mn元素局部地区相对缺乏,缺乏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7.07%、48.73%。

参考文献:

[1]. 羊安宏与陈彪, 广西北部湾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特征. 南方国土资源, 2014(10): 第37-40页.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4

论文摘要 旱地小麦的施肥原则是“冬前促,返青控,拔节以后攻粒重”。针对淮北地区旱地小麦需肥特点,总结了淮北旱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以期为该地区的小麦平衡施肥提供参考。

淮北旱地小麦施肥应根据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含量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尤其要满足小麦不同营养元素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所需要的各种养分。掌握“冬前促,返青控,拔节以后攻粒重”的原则。

1旱地小麦需肥特点

旱地小麦氮素临界期为冬前分蘖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体期,磷素在抽穗至开花期,钾素在拔节期。小麦最大效率期为拔节至孕穗,此时养分供应充足,可保证小麦穗大、粒重、产量高。据研究,每生产100g小麦籽粒,需纯氮3kg,五氧化二磷1.3kg,氧化钾2.5kg,氮磷钾比例为1.2∶0.5∶1。需肥量随产量水平提高而增加。1hm2产量4 500kg的小麦籽粒,需纯氮135kg、五氧化二磷58.5kg、氧化钾112.5kg,折合尿素294kg、磷酸二铵127kg、氧化钾187.5kg。

2旱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淮北旱地小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及氮、磷肥,可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

2.1旱地小麦施肥量

要做到配方施肥,必须先进行取土化验,测定土壤中养分含量,再根据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计算出施肥量。下面为种麦施肥的参考数量。

(1)氮肥施用量。低产小麦(单产5 250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g/kg),小麦全生育期施纯氮150~180kg/hm2(折合碳酸氢铵900~1 050kg/hm2或尿素330~390kg/hm2);中产田(单产5 250~6 750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0 g/kg、小于13g/kg),小麦全生育期施纯氮180~210kg/hm2(折合碳酸氢铵1 050~1 230kg/hm2或尿素390~450kg/hm2);高产田(单产6750kg/hm2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3g/kg),施纯氮180~195kg/hm2(折合碳酸氢铵1 050~1 155kg/hm2或尿素390~420kg/hm2);超高产麦田施纯氮不要超过225 kg/hm2(折合碳酸氢铵1 500kg或尿素555kg/hm2)。

(2)磷肥施用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10mg/kg,施五氧化二磷150~180kg/hm2(折合过磷酸钙1 245~1 500kg/hm2,二铵330~390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10mg/kg小于20mg/kg,施五氧化二磷135~150kg/hm2(折合过磷酸钙900~1 245kg/hm2,二铵285~330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20mg/kg,施五氧化二磷105~135kg/hm2(折合过磷酸钙900~1 125kg/hm2,二铵225.0~292.5kg/hm2)。

(3)钾肥施用量。一般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50mg/kg,低产田可以不施;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00~130mg/kg,可施氧化钾37.5~75.0kg/hm2(折合氯化钾60.0~124.5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小于100mg/kg,可施氧化钾90~135kg/hm2(折合氯化钾150~225kg)。

(4)有机肥、微肥施用量。在小麦施肥中最重要的是多施有机肥,一般施22.5t/hm2以上,另外,缺锌、缺硼的地区可底施硫酸锌15kg/hm2、硼砂7.5kg/hm2。

2.2氮、磷肥配合施用

旱地薄田多缺磷,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且氮、磷肥配合施用,互作效应显著。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肥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重,氮元素与磷元素的比例一般以1∶1为宜。如以尿素和过磷酸钙计,每施1kg尿素,要配合施用4kg过磷酸钙。

2.3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旱地施用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供给,又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土壤蓄水量的提高。但有机肥养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不能满足高产的要求,因而就需要增施速效化肥保障养分供给,以无机换有机,扩大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迅速提高地力,增加产量。施农家肥22.5~30.0t/hm2或商品有机肥3 750~4 500kg/hm2。

2.4采用全部肥料作底肥方法

旱地小麦由于没有水浇条件,追肥效果差。可以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在耕地时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cm左右。据实践,旱地小麦将全部肥料作底肥一次性施足,效果比后期追肥好。但冬前麦苗可能呈现旺长趋势,应注意控制冬前小麦群体。

2.5足量性施肥

在旱地低产麦田,常年土层厚的旱地在较大的施肥量范围内,随施肥量增加小麦产量也会提高。因此,为提高地力,所施肥料除满足当季小麦生长需要外,还应使土壤养分有所盈余;新开垦的旱薄地应尽量多施肥料,特别是磷肥,待地力提高后再适当减少,以降低成本。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5

[关键词]水稻;僵苗;症状;对策

水稻僵苗在秧苗、移栽田和直播田均有发生,主要在水稻移栽后至分蘖期间出现的一种生长停滞现象。在水稻移栽后10~20d尤为突出,表现出秧苗发根受阻、蹲苗不长、分蘖少且迟、叶片僵缩、稻株簇立,水稻僵苗可导致水稻生育期推迟5~10d,产量降低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一、产生僵苗的原因

造成水稻僵苗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缺乏营养元素:土壤中缺乏必需的营养元素会引起稻苗发僵;栽培技术不当,也是引发僵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移栽时插得过深或土温低,致使根系生长缓慢,吸收养分少,引起秧苗发僵等。地下水位高:稻田长期被深水所淹或排水不良,造成土壤缺氧,还原性增强,有机肥在厌气条件下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毒害稻根,造成秧苗发僵;由于绿肥翻压过多或翻压过迟,会在腐熟过程中产生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如硫化氢、乙酸、丁酸等,稻根因受毒害而使秧苗发僵;土壤胶性重,土粒细,通透性差,导致土壤中有毒物质积累而造成危害等。

二、不同原因产生僵苗的症状

1.缺素僵苗

对于缺素型僵苗,应及时追肥补救,愈早愈好。

(1)缺锌僵苗

缺锌僵苗主要表现为叶片变褐、变窄,叶质变脆,叶脉和叶鞘褪绿甚至变白,植株生长停滞、不分蘖或少分蘖,发新根极少。一般稻株叶片全锌>20mg/kg属正常;

(2)缺磷僵苗

缺磷僵苗的主要特征为:发苗缓慢、植株瘦小、茎、叶均瘦弱且叶片竖立不披,分蘖少,株形紧束呈一柱香型。检测发现:缺磷僵苗叶片全磷的含量10mg/kg。

(3)缺钾僵苗

缺钾僵苗的初期症状为叶色暗绿,随后基部老叶叶尖开始发黄并出现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进而心叶变黄、生长停滞、株形矮小、分蘖减少。一般土壤交换性钾的含量少于60mg/kg时易发生缺钾僵苗。

2.深插僵苗

这类僵苗主要表现为秧苗下陷、株形簇立、根系变黑、新根少,返青分蘖迟。当土壤耕层过深、整耙过度,极易深插,造成秧苗深陷,形成僵苗。

3.中毒僵苗

这类僵苗主要发生在高肥田或土壤中未腐熟的有机肥过多的田块。由于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秧苗中毒,根系变黑、变臭,稻株矮小,僵直,生长停滞,不分蘖或少分蘖。

4.药害僵苗

药害僵苗主要发生在碘酰脲类除草剂残留较多的田块,僵苗发生时秧苗根系发育、生长不正常,主要表现为稻株叶色变淡,叶片枯黄,极少分蘖,稻株僵缩。试验表明:当绿磺隆在田间的残留≥0.3mg/kg时,水稻即表现出明显的药害僵苗状,且随着残留水平的提高,稻株僵缩的时间越长,对产量的影响越大。

5.冷害僵苗

秧苗移栽后若遇寒潮侵袭或井水灌溉后,由于土温降低,根系活力减弱发育受阻,分蘖减少,下部老叶枯死,秧苗发黄连片发生。僵苗发生后立即排水晒田,薄水勤灌结合浅灌勤晒以提高土温。

6.碱害僵苗

这类僵苗主要发生于土壤pH值较高的田块。pH值高于6.5的土壤中,锌的移动性大受抑制,且随着pH值提高,锌的溶解度越小,活性也随之降低,稻株可吸收利用的锌越少,导致缺锌僵苗;同时,由于土壤pH值过高,稻株体内的离子平衡极易受到破坏,引起一系列不利于植株生长的生理生化反应,加剧僵苗发生。

常见于长期淹水,耕层糊烂,泥脚很深的烂泥、深脚、冷浸田,以及犁耙过烂的旱地新开田。由于耕层糊烂,秧苗栽后随浮泥下陷,深的可达10cm以上,地下节伸长,根位上移,造成栽秧后返青慢,迟发。

三、对策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6

关键词:大棚温室蔬菜;肥害;发生;防治

棚室蔬菜在栽培过程中,常常由于施肥过量、施肥方法不当、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原因,造成肥料浪费、土壤环境恶化、蔬菜损伤,使蔬菜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菜农遭受巨大损失。现特将肥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介绍。

一、种子或幼苗受害

1、症状:表现为直播的蔬菜种子长时间不出苗、腐烂。育苗移栽的蔬菜,小苗定植后迟迟不生长,似缺水状,根系不生长,颜色呈褐色。正常生长的蔬菜幼苗在施用速效化肥后,叶片出现失绿变白,叶缘似焦枯状褪绿。有的蔬菜幼苗在施肥后生长停滞,似受旱状。

2、发生原因

(1)种子不出苗或腐烂。主要是由于施用的种肥过量或用了不适合做种肥的化肥品种,如碳酸氢铵、尿素等。(2)定植的小苗迟迟不长。主要是由于定植穴内肥料太多,造成根际土壤溶液度太大,出现高渗透压,影响根系的正常吸水,出现烧根。也可能是在整地时施用了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定植后有机肥进行分解腐熟,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热量使根系灼伤。(3)幼苗施肥后受害。叶片受害可能是在施用化肥时,将肥料撒在叶面,湿度大时化肥在叶面溶化后浓度较高灼伤了叶片。幼苗生长停滞主要是施肥量大,造成根系接触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使幼苗吸水受阻。

3、防治方法

(1)选用适宜做种肥的化肥品种,如磷酸二铵、硅谷-有机硅水溶长效缓释肥。适量施用种肥,不可施用过多。(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定植前施入化肥后使土和肥料充分混合,以防局部肥料过多(3)给幼苗追肥时一次施用量不可太多,一般每亩追施化肥8~10千克。施用时最好深施覆土或随水追施,不可撒施,肥料不可撒到叶片上。(4)发现叶面上有肥料时,及时用清水冲洗叶片。

二、叶片受害

1. 氨气为害

(1)症状。受害叶片先从叶缘开始,先出现水浸状,逐渐变褐,最后干枯。生命活动旺盛的中上部叶片受害重。发生氨气积累的棚室一般有强烈的味道,人一进入就可闻到尿臊味。早晨用pH试纸测棚室内膜上的水滴,结果大于8,呈碱性。(2)发生原因。在棚室地面撒施了能够直接产生氨气的肥料,如氨水、碳酸氨铵等;或者撒施了经过转化能够释放出氨气的肥料,如尿素、饼肥等;或者撒施了未经过充分发酵的生鸡粪、生兔粪等,这些肥料施入后,由于棚室温度较高,发生腐解产生氨气,使蔬菜受害(3)防治方法。一是合理选用追肥品种,不在棚室内施用能直接产生氨气或经转化后产生氨气的肥料,如碳酸氢铵、尿素等。应选用复合冲施肥、硅谷-有机硅水溶长效缓释肥等品种。二是不施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人、畜、禽粪尿。三是发现棚室内有氨气积累时,要迅速查清来源,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浇水、地面覆土等措施遏制氨气挥发;同时加强通风,排除氨气。四是用1%的米醋进行叶面喷雾,以中和接触到叶面的氨气,减轻为害。

2. 亚硝酸气(NO2)为害

(1)为害症状。亚硝酸气又叫二氧化氮。当棚室内空气中二氧化氮气体浓度达到2毫克/千克后,就能使蔬菜叶片受到伤害。二氧化氮气体从叶片气孔侵入植物组织,使叶绿体遭受破坏,受害叶片呈白色斑点。受害轻时先从叶缘开始,呈黄白色;受害重时连叶脉也会变白,中上部叶片受害重。当棚室内二氧化氮积累较多时,清晨用pH试纸测棚室内膜上的水滴,结果小于6,呈酸性。(2)发生原因。二氧化氮气体为害只在老棚室发生。原因是老棚室连年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剩余的化肥积累下来,导致土壤中有大量氮素存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亚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在强酸性条件下挥发出亚硝酸气。(3)防治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缓冲能力。二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三是发现棚室二氧化氮积累时立即浇水,遏制其挥发。四是有亚硝酸气积累时,及时对叶面喷施0.4%~0.5%的石灰水溶液。

3. 二氧化硫(SO2)为害

(1)为害症状。二氧化硫通过叶片气孔进到叶肉组织,当二氧化硫与水结合后生成亚硫酸或硫酸根,对细胞产生毒害。黄瓜、番茄、芹菜等蔬菜受害时,受害叶片叶缘及叶脉间失绿变白,形成黄白色斑点,漂白部分随接触二氧化硫的时间推移逐渐扩展到叶脉,随后干枯。豆类、萝卜等蔬菜受害后,先呈水浸状,后叶缘逐渐卷曲、干枯,同时叶脉间出现白色斑块。

(2)发生原因。棚室内施入大量未充分腐熟的生鸡粪、生兔粪等肥料,棚室内温度较高,在腐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硫化氢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后生成二氧化硫。或者冬季寒冷时棚室用煤做燃料加温,烟道密闭不严漏气。(3)预防及补救。一是不施未充分腐熟的人、畜、禽粪尿。二是用烟道加温时,保持管道密闭,不漏气。三是发生二氧化硫为害或预测可能发生时,用0.3%~0.5%的石灰水溶液喷洒叶面,减轻为害。

三、植株黄化

1. 症状 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常会表现出叶片发黄、色淡,下部叶片脱落,植株逐渐黄化。

2. 发生原因 土壤中施入大量未经充分腐熟的作物秸秆、树叶等有机肥料,在棚室内高温作用下,进行腐化分解。在发酵分解过程中,一方面产生大量热量烧伤根系;另一方面微生物从土壤中消耗大量的速效氮,造成土壤中氮素缺乏,蔬菜植株出现缺氮黄化现象,严重时会出现植株全株黄化。

3. 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现缺氮黄化后及时浇水,补施氮肥。

四、植株生长停滞

1. 症状 施入化肥一段时间后,蔬菜生长变缓或基本停滞,叶片常在中午萎蔫,不发新根,根系变褐色。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7

1旱地小麦需肥特点

旱地小麦氮素临界期为冬前分蘖期和幼穗分化的四分体期,磷素在抽穗至开花期,钾素在拔节期。小麦最大效率期为拔节至孕穗,此时养分供应充足,可保证小麦穗大、粒重、产量高。据研究,每生产100g小麦籽粒,需纯氮3kg,五氧化二磷1.3kg,氧化钾2.5kg,氮磷钾比例为1.2∶0.5∶1。需肥量随产量水平提高而增加。1hm2产量4500kg的小麦籽粒,需纯氮135kg、五氧化二磷58.5kg、氧化钾112.5kg,折合尿素294kg、磷酸二铵127kg、氧化钾187.5kg。

2旱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淮北旱地小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及氮、磷肥,可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

2.1旱地小麦施肥量

要做到配方施肥,必须先进行取土化验,测定土壤中养分含量,再根据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计算出施肥量。下面为种麦施肥的参考数量。

(1)氮肥施用量。低产小麦(单产5250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g/kg),小麦全生育期施纯氮150~180kg/hm2(折合碳酸氢铵900~1050kg/hm2或尿素330~390kg/hm2);中产田(单产5250~6750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0g/kg、小于13g/kg),小麦全生育期施纯氮180~210kg/hm2(折合碳酸氢铵1050~1230kg/hm2或尿素390~450kg/hm2);高产田(单产6750kg/hm2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3g/kg),施纯氮180~195kg/hm2(折合碳酸氢铵1050~1155kg/hm2或尿素390~420kg/hm2);超高产麦田施纯氮不要超过225kg/hm2(折合碳酸氢铵1500kg或尿素555kg/hm2)。

(2)磷肥施用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10mg/kg,施五氧化二磷150~180kg/hm2(折合过磷酸钙1245~1500kg/hm2,二铵330~390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10mg/kg小于20mg/kg,施五氧化二磷135~150kg/hm2(折合过磷酸钙900~1245kg/hm2,二铵285~330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大于20mg/kg,施五氧化二磷105~135kg/hm2(折合过磷酸钙900~1125kg/hm2,二铵225.0~292.5kg/hm2)。

(3)钾肥施用量。一般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50mg/kg,低产田可以不施;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00~130mg/kg,可施氧化钾37.5~75.0kg/hm2(折合氯化钾60.0~124.5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小于100mg/kg,可施氧化钾90~135kg/hm2(折合氯化钾150~225kg)。

(4)有机肥、微肥施用量。在小麦施肥中最重要的是多施有机肥,一般施22.5t/hm2以上,另外,缺锌、缺硼的地区可底施硫酸锌15kg/hm2、硼砂7.5kg/hm2。

2.2氮、磷肥配合施用

旱地薄田多缺磷,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且氮、磷肥配合施用,互作效应显著。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肥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重,氮元素与磷元素的比例一般以1∶1为宜。如以尿素和过磷酸钙计,每施1kg尿素,要配合施用4kg过磷酸钙。

2.3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旱地施用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供给,又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土壤蓄水量的提高。但有机肥养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不能满足高产的要求,因而就需要增施速效化肥保障养分供给,以无机换有机,扩大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迅速提高地力,增加产量。施农家肥22.5~30.0t/hm2或商品有机肥3750~4500kg/hm2。

2.4采用全部肥料作底肥方法

旱地小麦由于没有水浇条件,追肥效果差。可以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在耕地时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cm左右。据实践,旱地小麦将全部肥料作底肥一次性施足,效果比后期追肥好。但冬前麦苗可能呈现旺长趋势,应注意控制冬前小麦群体。

2.5足量性施肥

在旱地低产麦田,常年土层厚的旱地在较大的施肥量范围内,随施肥量增加小麦产量也会提高。因此,为提高地力,所施肥料除满足当季小麦生长需要外,还应使土壤养分有所盈余;新开垦的旱薄地应尽量多施肥料,特别是磷肥,待地力提高后再适当减少,以降低成本。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8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干烧法;灼烧法

收稿日期:20120313

作者简介:李静(1985—),女,天津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工作。中图分类号:O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0302

1引言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以及其分解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成物质,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将影响到土壤供给N、P、K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能力,以及空气和水分子间的协调关系的团聚化程度。同时土壤有机质对阳离子的交换、土壤颜色、温度等土壤性质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对土壤肥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多种。例如:重铬酸钾容量法、干烧法、灼烧法、微波消解法、水合热比色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在此主要选取重铬酸钾容量法、干烧法和灼烧法进行比对分析。几类方法中重铬酸钾容量法式目前采用的国标方法,是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中使用得比较普遍的方法之一。

2测定原理

2.1重铬酸钾容量法原理

重铬酸钾容量法运用的是氧化还原原理。在过量的硫酸存在下,借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铬酸)氧化有机碳,剩余的氧化剂用标准硫酸亚铁溶液回滴,通过剩余量算出被土壤有机质消耗的重铬酸钾,计算土壤有机质。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8H2SO4+3C2K2SO4+2CrY2(SO4)3+3CO2+8H2O,

多余的K2Cr2O7的还原: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 +7H2O

2.2干烧法原理

干烧法运用原理是测定土壤有机质中的碳经氧化后放出的CO2量。在无CO2的氧气流或惰性载气流中将土壤样品进行燃烧,完全燃烧后释放出的CO2置于检测点,此时再通过相应检测手段测量实验中形成的CO2 实际含量。

具体而言,在高温下将有机C加热分解,使其变成CO2后,用碱石灰(CaO+NaOH)吸收生成的CO2,由CaCO3重量换算成OM含量。

2.3灼烧法原理

灼烧法的原理是测定土壤有机质中的C经灼烧后造成的土壤失重。将温度在105℃下除去吸湿水的土壤样品先称重,再将其置于350~1000℃灼烧2h,然后称重。两次称重之重量差即是测定土壤样品中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3测定方法特点分析

3.1重铬酸钾容量法特点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时,由于土壤中碳酸盐无干扰作用,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析。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操作较为繁琐,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多。测定中对滴定终点的观察、判断、条件控制均要求准确掌握(消化好的样品要求是黄色或者稍带有绿),对于没有娴熟分析实验操作技能的操作者,既费时费力,又容易产生误差。此外由于石蜡油浴易引起环境污染,试管上粘附的油难以擦干净,对人体会产生危害。

重铬酸钾容量法在测定时具有更加明确的注意事项。测定中必须根据有机质的含量来决定称样量,每份分析样品中的有机碳的含量应控制在8mg以内。同时对消煮温度也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温度必须在170~180℃的范围内,沸腾时间保证准确计算在5min。最后消煮好的样品试液颜色应为黄色或黄中稍带绿色。若样品以绿色为主则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滴定时消耗FeSO4的量少于空白用量的1/3,则可能氧化不完全,应弃之重做。

3.2干烧法特点

干烧法特点是能使土壤有机质全部分解,还原物质对测定不产生影响,实验可获得准确的结果。但干烧法操作复杂、费时,对分析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整体分析运行成本偏高。干烧法分析土壤中C时,包括有机碳和碳酸盐和元素碳等无机碳。当土壤中含有各类无机碳时,需先采取处理除去无机碳,这样使得操作更繁琐了。由此可以认为,干烧法并不适于含碳酸盐土壤的分析。

3.3灼烧法特点

灼烧法可直接采用未磨土样进行分析,同时可将吸湿水测定联同进行。灼烧法测定可基本消除常见的因磨样、添加化学试剂等引起的样品污染和变异。采用灼烧法特点在于快速简便,该方法适于大批量土样的测定。在2h内灼烧法可同时灼烧40个土样。灼烧法的操作步骤简便,不需进行特殊的分析技术测定,整个过程属于简单的物理升温、恒温和称重过程。测定中不会产生化学和放射性污染。但是的缺点在于,在测定过程中粘土矿物结构水的失重及碳酸盐的分解失重,这使得灼烧法测定的LOI值比采用干烧法测定的有机质浓度值高。所以这就造成了该法在细密质地的土壤及石灰性土壤上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4结语

当前,重铬酸钾容量法、干烧法、灼烧法都是土壤有机质分析法的3种不同的主要测定方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由于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析等特点成为国标测定方法,但该法操作繁琐,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多也成为其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研究。而干烧法测定虽然也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但操作复杂、费时,测定的整体分析运行成本偏高使得该法研究受到限制。作为比对分析中另一种测定方法,灼烧法具有快速简便,适于大批量土样的测定的优点,但是的缺点相比干烧法在测定的有机质浓度值偏高,在细密质地的土壤及石灰性土壤上的应用受到影响。

比对常用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得出3种方法各有优劣。作为国标测定方法的重铬酸钾容量法在近年来不断改进加热条件后,逐渐得到完善,在大量样品分析中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因此重铬酸钾容量法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 钱宝,刘凌,肖潇.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对比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6~38.

[3] 杨俐苹,金继运,白由路,等.土壤碱溶有机质的测定研究与应用[J].土壤学报,2011(4):234~237.

[4] 李婧.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综述[J].分析试验室,2008(1):81~82.

[5] 孟爽,李绍峰.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操作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14):148~149.

[6] 刘云香.土壤有机质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J].农村科技,2007(6):67~69.

[7] 杨乐苏.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加热条件的改进[J].生态科学,2006(5):53~54.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9

关键词: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物化技术

1物理技术

1.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利用新鲜未受污染的土壤替换或部分替换污染的土壤,以稀释原污染物浓度,增加土壤环境容量,从而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一种物理方法,包括客土、换土、深耕翻土等方法。其中,深耕翻土法适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法和换土法则适用于相对重污染的土壤。工程措施法是较为经典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手段,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进一步处理,因此不是一种理想的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1.2玻璃化玻璃化技术主要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通过对污染土壤固体组分施加高温高压处理,使之形成化学性质稳定、不渗水、坚硬的玻璃态物质,将重金属固定于其中,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王贝贝等采用微波技术对土壤中Cd进行玻璃化固定处理,结果表明,当微波(539W)辐照5min时,Cd的固定率可达95%以上。玻璃化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见效快,适用于对受到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抢救性修复工作,但该技术实施工程量大,费用偏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1.3热修复

热处理技术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将污染土壤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使污染物挥发或分离,主要包括热脱附和微波热修复。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处理土壤中的VOC和SVOC、农药、高沸点氯代化合物等,不适用于处理土壤中除Hg、As和Se外的大部分重金属、腐蚀性有机物、活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美国海军工程服务中心采用热处理技术在154℃条件下修复油类污染土壤,总石油烃浓度由4700mg/kg降至257mg/kg,去除率达到95%;Kunkel等采用原位热解吸技术修复受Hg污染土壤,研究表明在温度低于土壤沸点的条件下可以去除污染土壤中99.8%的Hg;此外,Navarro等还研究了利用太阳能来热解吸污染土壤中的Hg和As,以解决热解吸技术能源消耗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与传统热处理技术由外至内的热传导不同,微波加热可使被加热的土壤介质内外同时加热升温,从而有效防止了由外至内的热传导造成的土壤外层易挥发性物质和水份的快速挥发而引起的土壤外层结构发生变化,以致阻碍土壤内层污染物挥发的问题。曹梦华等研究了微波对某实际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4kW、土壤量为1kg、辐照30min时,土壤中总DDT的去除率可达77.6%,较常规加热方式提高了27.4%;任大军等以MnO2作为微波吸收剂,研究微波辐照技术在密封体系中对受2,4-二氯酚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微波辐照10min即可使50mg/kg的2,4-二氯酚污染土壤得到较好的修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微波热修复的研究还集中在修复机理、修复效果等方面,尚缺少对修复技术的系统性及工业化的可操作性等的深入研究。

2化学技术

2.1光降解

光降解技术适用于VOC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有土壤表层直接光解、土壤悬浮液光解、光催化氧化等。其中,土壤表层直接光解应用较广泛,主要适用于处理水溶性低、具强光降解活性的化学物质。李智冬等利用模拟可见光照射石油污染的土壤样品,结果表明,在光降解50h后,石油的饱和烃组分中高碳数的烷烃相对含量降低,低碳数的烷烃相对含量提高;在光照60h后土壤萃取液中可能产生了羰基类化合物,说明石油在光降解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氧化降解。

2.2化学淋洗

土壤淋洗技术是借助能促进土壤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作用的溶剂,通过水力压头推动淋洗液,将其注入被污染土层中,使吸附或固定在土壤颗粒上的污染物脱附、溶解,然后再将含有污染物的淋洗液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处理的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淋洗液的选择,要既能高效提取污染物又不破坏土壤本身结构,常用淋洗液有水、酸/碱溶液、络合剂、表面活性剂、氧化剂和超临界CO2流体等。该技术的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也可用于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

Moutsatson等以2mol/LHCl淋洗多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结果表明,土壤中Fe、Cu、Zn、Mn和Pb的去除率分别为55%、42%、67%、70%和57%;可欣等以0.1mol/L的EDTA淋洗污染土壤,土壤中Cd、Zn、Pb和Cu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1%、45.1%、34.8%和15%;甘文君等研究发现,草酸淋洗对土壤中Cu、Cr、Ni和Zn的去除率可达55.1%、24.8%、47.5%和29.3%;柠檬酸淋洗对土壤中Cu、Cr、Ni和Zn的去除率可达26.3%、25.7%、33.0%和21.6%;EDTA淋洗对土壤中Cu、Cr、Zn和Pb的去除率可达31.5%、28.9%、21.4%和30.6%。

于红艳等以黑腐酸为原料,制得改性黑腐酸MHA12、MHA16和MHA18,用于PAHs污染土壤中萘、菲、荧蒽、芘的洗脱,结果表明,黑腐酸经过改性后引入了烷基和磺甲基,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表面活性,对萘、菲、荧蒽、芘都具有良好的洗脱能力;陈洁等研究发现,皂角苷对污染土壤中的菲、芘的洗脱率分别高达84.1%和81.4%;马满英等研究表明,由铜绿假单胞菌发酵产生的代表性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有较高洗脱效率;张景环等研究发现,月桂醇聚氧乙烯(4)醚(Brij30)和月桂醇聚氧乙烯(23)醚(Brij35)对土壤中柴油的解吸率分别为22.5%和58.1%。

土壤缺氧的原因篇10

1.茄子沤根

1.1症状

主要在苗期发生,成株期也有发生。发病时根部不长新根,根皮呈褐锈色,水渍腐烂,地上部萎蔫易拔起。

1.2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是室温低,湿度大,光照不足,造成根压小,吸水力差。

1.3防治方法

(1)苗期和室温低时不要浇大水,最好采用地膜下暗灌小水的方式浇水。听好天气预报,选晴天上午浇水,保证浇后至少有两天晴天。(2)加强炼苗,注意通风,只要气温适宜,连阴天也要放风,培育壮苗,促进根系生长。(3)按时揭盖草苫,阴天也要及时揭盖,充分利用散射光。

2.茄子畸形果

2.1症状

僵果,又称石果,是单性结实的畸形果,果实个小,果皮发白,有的表面隆起,果肉发硬,适口性差。

2.2发病原因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开花前后遇低温、高温和连阴雪天,光照不足,造成花粉发育不良,影响授粉和受精。另外,花芽分化期,温度过低,肥料过多,浇水过量,使生长点营养过多,花芽营养过剩,细胞分裂过于旺盛,会造成多心皮的畸形果,同时,果实生长过程中,过于干旱而突然浇水,造成果皮生长速度不及果肉快而引起裂果。

2.3防治方法

(1)加强温度调控,在花芽分化期和花期保持25-30℃和适温,最高不能超过35℃。(2)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但不要施肥过量,浇水过大。

3.茄子肥害现象

3.1氨害

3.1.1症状

幼苗受害时,叶片四周由水而中毒,幼苗受害时,叶片四周由水浸状变黑色而枯死,成株受害时,叶边缘褪绿变白干枯,或全株突然萎蔫。

3.1.2发病原因

由于施用过量未腐熟的农家肥或施入过多的尿素、碳铵等易挥发的氮肥,造成氨气聚集,或氮肥施时离根系近,根系周围土壤浓度大,茄子无法吸水而中毒。

3.2二氧化氮气害

3.2.1症状

在植株中上部叶背后发生不规则水浸状淡色斑点或叶片上产生褐色小斑点,2-3天后叶片干枯,严重时植株枯死。

3.2.2发病原因

二氧化氮气害 在施肥量过大,土壤由碱性变酸性情况下,硝酸化细菌活动受抑制,二氧化氮不能及时转换成硝酸态氮而产生危害。

防止以上肥害主要措施是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施化肥特别是施尿素、碳铵时,要少施勤施,施后及时浇水,加强通风。当发生氨害时,可在叶背面喷1%的食醋能明显减轻危害。

4.茄子生理障碍

4.1缺氮症

4.1.1缺氮症状

叶片色变淡,老叶黄化,重时干枯脱落,花蕾停止发育变黄,心叶变小。

4.1.2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是土壤氮素含量少;土壤含水量大,影响了有效氮的转化;氮肥施用不均等。

4.1.3防治方法

避免积水,多施优质农肥做基肥。缺氮进及时补充硝铵、碳铵、尿素等速效氮肥。

4.2缺磷症

4.2.1缺磷症状

缺磷。茎秆细长,纤维发达,发芽分化和结果期延长,叶片变小,颜色变深,叶脉发红。

4.2.2发病原因

土壤酸性大,磷被铁、镁固定,无法吸收;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氮肥施用过多阻碍了茄子对磷的吸收。

4.2.3防治方法

用磷酸二铵和过磷酸钙等磷肥做基肥。栽培过程中发现缺磷,向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或0.5%的过磷酸钙溶液。

4.3缺钾症

4.3.1缺钾症状

初期心叶变小,生长慢,叶色变淡,后期叶脉间失绿,出现黄白色斑块,叶尖叶缘渐干枯。

4.3.2发病原因

土壤含钾少,钾肥施量不足;地温代,光照不足,土壤湿度大阻碍了茄子对钾的吸收。

4.3.3防治方法

多施有机肥做基肥,防土壤积水,及时中耕提高地温;按时揭盖草苫;发现缺钾时直接向土中施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或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和10%草木灰浸出液进行叶面喷肥。

4.4缺钙症

4.4.1缺钙症状

植株生长点缓慢,生长点畸形,幼叶叶缘失绿,叶片的网状叶脉变褐,呈铁锈状叶。

4.4.2发病原因

在连续多年种植蔬菜的土壤中栽培茄子易造成缺钙,或干旱阻碍了茄子对钙的吸收。

4.4.3防治方法

按时浇水施肥。缺钙时,补施钙肥或用20%的氯化钙溶液叶面喷肥,每周1-2次。

4.5缺鎂症

4.5.1缺鎂症状

叶脉附近,特别是主叶脉附近变黄,叶片失绿,果实变小,发育不良。

4.5.2发病原因

土壤含镁少或钙、钾、氮过多产生拮抗作用。阻碍了茄子对钙的吸收。

4.5.3防治方法

增施有机肥和含镁的矿物质肥料,注意各种肥料的施用比例。栽培中发现缺镁时,可施钙镁磷肥或用20%的硫磷镁叶面喷施,每周1次。

4.6缺镁症

4.6.1缺鎂症状

幼叶和新叶呈黄白色,叶脉残留绿色。

4.6.2发病原因

在土壤呈酸性、多肥、多湿的条件下常会发生缺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