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烹饪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30 17:45:37

发明烹饪的意义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1

一、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的问题

1.传统的菜肴评价标准未考虑营养的因素

在传统菜肴的烹饪标准进行评价时,均未对原料的选用、材料的加工、成品的食用等方面营养卫生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是目前中式烹饪中一个非常大的缺憾。当前在对厨师的烹饪技术进行评判时,存在比较严重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例如在进行全国性和地区性烹饪比赛时,均把食物的质感、食物的味感、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卫生、食物的观感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在对厨师进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技能鉴定时,也主要是从食品的色、香、味、形、质等方面进行评定,其中烹饪食物的质感嫩度和成品调味是评价的重点。另外当前大多数的厨师对食物的营养也仅仅停留在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上,还一直持续使用传统的烹饪手艺和烹饪方法来进行菜品的烹饪,虽然营养师也向学生讲解了膳食平衡的意义和营养价值的意义,但是在进行实际烹饪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营养和烹饪相互脱离的情况。

2.采购原材料时未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采购

在饮食行业中,烹饪材料是前提条件。如果选用的烹饪材料不达标,就无法烹饪出营养均衡的菜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餐饮行业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不过餐饮公司在采购烹饪材料时,均未严格按照相关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进行采购,对采购材料的数量、规格、质量、采购时间、供货商等都未进行严格的规定,都是各自经营按照自己制订的采购方法和采购标准进行采购的,整个食品材料采购的局面非常的混乱。

3.消费者营养科学意识不高

目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下,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饮食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不过消费者在饮食的过程中,对食物维生素的摄入量、食物热量的多少重视度还不够,在饭桌上吃饭时,往往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进行使用,对科学膳食和营养膳食的认识程度还非常低。对食品的味道、外形更加重视,遇到味道好的食物就大吃大喝,饮食行为缺乏规律性。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重视,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居民盲目引进西方人的饮食习惯,食用了过多的动物蛋白、油脂等物质,提高了人体高蛋白、高血脂、高糖分等膳食结构类疾病的发生率。

二、提高中式烹饪营养化和科学化的方法

1.提高菜品的质量营养

所谓的菜品质量营养统一指的就是不管烹饪材料在什么地方进行采购、不管是哪个餐饮部门进行烹饪、不管是哪个厨师进行烹饪同一道菜必须保证相同的味、香、色、营养成分等,从感观上来说,要保证消费者在不同的地方两次吃到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菜品的质量和营养。不过想要制订一个这样统一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毕竟绝大多数的规定指标都指的是消费者的感观方面的内容,有非常大的定义模糊性,这也就要求要进一步提高中式烹饪营养化的投入,多开展实践研究,从而保证食品营养的统一性。

2.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菜肴进行加工

在对材料进行烹饪加工的过程中,是决定食材营养流失与否的关键过程,在以往单店经营或者个人作坊经营的模式下,主要是根据厨师自己的相关经验来对整个烹饪过程进行控制的,特别是对于酒店来说,一个大厨是整个酒店菜品的灵魂,所有的菜品品种都是由大厨一个人来决定的,菜品质量的好坏也是由大厨来决定的,菜品的制作方法也是由大厨来进行传授的,假如一个酒店离开了大厨,就会损失全部经营的菜品,就算大厨未从酒店离开,想要对菜品进行复制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难点,更谈不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了。

3.提升烹饪人员的营养意识和科学意识

在进行中式烹饪的过程中,务必要对烹饪学科的营养建设进行提升,把烹饪营养理论的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烹饪人员定期进行营养培训,从而达到营养知识和烹饪技术实现相互融合的目的。对营养科学和中式烹饪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要对厨师进行营养卫生学理论、烹饪化学、实验技能、烹饪原料熟加过程、营养餐的设计指导能力进行提升,并且要求所有的烹饪人员都具备相关的菜品研发水平,培养出集“膳食调查师”“烹调师”“营养师”为一身的复合型厨师人才,另外营养师要多和烹饪工艺课老师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切磋技术。使得烹饪在科学营养学方面有新的发展,并认真地对营养和烹饪的融合方法进行探索和推动。

三、提高膳食科学化和营养化的宣传力度

为了顺利地推进《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的发展,提高全民的整体营养意识,建设出浓厚的国民科学营养文明的氛围,在进行饮食营养的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时,要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教育培训方法。从而对科学规律的评价食品营养的方法进行普及,使消费者可以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另外对如何为团体膳食提供营养餐饮的方法进行培养,由于为集体团队提供的烹饪活动,有非常长的服务时间,这种持续的饮食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长期的,假如不进行科学营养化的配餐,就会由于长时间的营养过分缺失或者影响过量而导致营养比例失调等身体慢性疾病产生。所以在对团体供餐时,要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供餐,比如在对少年、儿童进行供餐时,要根据他们在成长期间容易出现的营养疾病制订饮食计划。

四、中式烹饪营养化和科学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2

关键词:烹饪工艺美术;造型;视觉艺术;吉祥文化

烹饪及美学是一门富有特色的烹饪专业的课程,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的特点。随着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商业经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在烹饪事业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结和发掘中国烹饪美的丰富遗产,建立中国烹饪工艺美术及美学的理论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的烹饪专业人才,是烹饪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

1.视觉,是人类首当其冲的感觉,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如此基本而又奥妙的经历,以致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与视觉联系在一起。目前心理学界理论研究认为,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有80%左右来自视觉所传达的信息,只有20%是由听觉、触觉、嗅觉等引发的。“色恶不食”、“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观之者动容,味之者动情”等经典语言说明,视觉的作用实际上已影响到了我们的认识、思维和感觉。烹饪造型艺术则是欣赏与食用并存,将艺术之美赋予烹饪之中,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烹饪发展之必然。

2.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

烹饪工艺美术是一门研究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中国烹饪自古以来就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始终将味美可口与色、形的美观相结合,特别注重外表的视觉作用,讲究一菜十法、一饺十变、一酥十态等特色,充分运用艺术变化规则和烹饪工艺造型技法,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朴实自然,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烹饪造型艺术的主要宗旨是以欣赏促食欲,在食者进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增进食欲享受。

3.烹饪工艺美术实践的全过程

在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中,以宴席菜点为媒介,使制作者与食者之间产生共鸣,出现了一种美的和声,一种美的共同追求。烹饪工艺美术自始至终贯穿于烹饪实践的全过程,不管是高档的宴席酒会、精致讲究的菜点、玲珑剔透的食品雕刻,还是大众化的饮食及一般的菜肴,都离不开烹饪工艺美术知识。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并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是当前烹饪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二人的食欲因生理条件所限,总有一定的“量”和“度”,因此人类的食欲享受是有限的,而艺术享受是无限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烹饪,更需要用烹饪艺术方法去丰富烹饪、美化烹饪、提高烹饪。

4.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目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也出现了若干色彩、造型、用料、口味及工艺和谐统一的好作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就整体而言,烹饪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差距还很远。不少宴席菜点的造型不美、水平不高、片面追求菜点表面形式的倾向仍然存在,使创新的艺术菜不伦不类,或毫无食用价值。有的地方把衡量菜点的艺术水平仅限于是否出现食品雕刻和围边上,许多人不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含义,一提及烹饪艺术,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都是放上几朵雕刻小花。如此做法不仅降低了中国菜的格调,而且有损于中国烹饪的声誉。因此,烹饪工艺美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提倡、推广烹饪造型的艺术规律,提高、拓展烹饪作者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二、烹饪的吉祥文化

在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基本掌握烹饪工艺造型中常用的素描、图案、色彩等工艺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学习烹饪造型艺术过程中的美学基本原理,并懂得如何实现饮食最佳美学境界的具体途径。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美满”的美学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以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这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在传统图案的题材和构成形式上,都表露出我国人民那种“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中国吉祥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提升为“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的一面,但它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一种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企盼。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吉祥图案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涌.烹饪工艺美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29

[2]周明扬.烹饪工艺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

[3]谢先平.传统吉祥图案在烹饪美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9期

[4]隋国荣.现代本科教学中科学发展观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9期

[5]卢麒.浅议传统陶瓷装饰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中国陶瓷工业[j].2010年3期

[6]盛键.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重生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j].2005年6期

[7]孟建华.浅析传统美学观念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中国包装.2010年8期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3

论文关键词:烹饪与营养教育资源库课堂教学

一、引言

烹饪文化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旅游餐饮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高效烹饪专业担负的重任是,向旅游餐饮业输送能熟练应用成熟技术和传播、推广新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对旅游和餐饮业发展的新形势,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本科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创新问题一直比较难,如何区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本文提出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的思路,探索烹饪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特点、内容和操作方法。

二、什么是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的素材、课件、案例的集合,包括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当前国内外关于学习资源的使用在理论研究较多,个案的使用也不少,但在实践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尤其是学习资源库在烹饪专业的使用的研究在国内还很少见。

三、烹饪专业构建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部刺激(例如学习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在这种专制模式下,只有符合教师愿望的行为才是“好的”,而学生的那些建设性的发现、突发奇想和超前性思考得不到鼓励,创造性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而我们烹饪这个行业有个必要的能力就是继承和创新。当前课程整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巾心,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各种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基于资源库的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采用的是“主体一主导”的教学设计。教师尽量要用课件(多媒体)上课。常用的有投影仪、幻灯片、笔记本电脑、课件、贴板图画、挂图等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结果示: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听觉记忆15%,通过视觉记忆25%,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则能记忆65%,通过人体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则能记忆80%一90%。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用于烹饪教学的媒体信息除了录像带、VCD、图片外,其他的资料不多,也没有现成的教学课件可使用。必须利用先进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工具,将与课程有关的媒体信息收集起来,以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当前餐饮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这个关键时期,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以紧跟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餐饮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强调如下“三性”:一是包容性,即教师讲授的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联系实际中拓展,在理论前沿上深化,在学科交叉中融合一句话:凡是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虽然教材中没有,都应该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二是前沿性,即着眼于未来餐饮业发展需要,贴近餐饮业建设实际需要,反映餐饮烹饪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餐饮烹饪技术实践的最新经验。只有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从高等烹饪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才能很快地融入到餐饮业的发展中去;三是应用性,高等烹饪教育因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的特性,反映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强调了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性,在理论教学中不仅要理论阐释清楚,而且要给学生评介其应用的价值、范围及方式方法启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深层次思维:在技能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方法,而且要给学生揭示技术规律与技术应用,启发学生“以应用为中心“的新技术突破。

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探索在烹饪教学中使资源库有效地支持教学的途径。探讨如何运用学习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如何构建烹饪专业教学资源库

烹饪专业的教师(红案、白案、食雕、营养卫生等)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具有一定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现在来看,这方面教学国内大部分还停留在作为演示工具的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停留在辅助教与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对媒体的应用层次有待深化。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各类学校的烹饪专业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条件、工作基础,比如已经具备电脑、多媒体教室、数码设备等基础设备。另外一般都有烹饪工艺实验室可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以烹饪学科为切人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论述构建烹饪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系统论的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思想,提出了信息技术在烹饪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它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烹饪学知识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设计的教学结构形式或过程。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4

【关键词】烹饪本科专业 试验设计与统计 重要性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9-01

一、引言

《试验设计与统计》是研究数据信息处理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的一门课程,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生物、农学、医学、化工、经济管理等很多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近些年来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广泛开设了这门课程,实践表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烹饪本科专业开设《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还不多见。[1]本课程作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在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重要性及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进行了分析。

二、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学习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有别于普通的技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继承祖国烹饪的精湛技艺,也要掌握对传统烹饪进行理论研究的本领。烹饪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中往往都是兼顾传统烹饪技能技法以及现代食品科学理论,所以在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发挥这一优势,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对于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来讲,科研能力恰恰是一个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于试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在烹饪本科专业中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我国高校的烹饪专业中《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基本都是属于选修课的范畴,但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这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更应该把这门课当做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工具认真的学好。烹饪本科专业中《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数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正交试验设计等。在烹饪专业中,该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还包含烹饪专业领域中数理统计知识的实践展现,对烹饪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分析发现,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以实践为主的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上适应起来较困难。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面对该课程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制定何种学习目标;2)学生对《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在烹饪本专业所体现的价值认识不足,这和学生尚处于理论学习阶段是分不开的;3)《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过于传统化和模式化。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造成学生的兴趣缺失,提不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

三、在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

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为学生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在教师对相关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对获取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3]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也提高了他们综合动手能力的运用。在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中,学生还可以加强对统计理论的理解,巩固了课程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欲望。

2、案例教学法的科学使用

在烹饪本科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深入结合的最好方法,其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往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让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教学课堂。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本质所决定,教师在课程上往往会进行过多的公式推导,这种形式的授课对于数学基础相对来讲普遍较差的烹饪专业学生来说,很难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方法的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解决中去,引导学生利用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科学试验研究步骤和程序,借助常见的试验内容为实例,就可以实现抽象的统计原理转变为学生熟知的感性的具体事例。学生不仅在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对烹饪专业相关知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另外,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使用统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打好基础。

3、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教学材料的有机融合,促进不同统计方法在案例中的有效展示。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具体化,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作用很大。同时也能减轻教师工作强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和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优势。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理解多媒体教学内容,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益补充。经过实践证明,在烹饪本科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应用这种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烹饪本科专业中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烹饪人才,弥补人才需求的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和专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论性较强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以培养他们实际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祥云.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建设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1):40-42.

[2]周鑫斌,赖凡,刘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2-16043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5

关键词:环境 烹饪 污染 教育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孕育了人类,供给我们生存、发展和繁衍子孙,它曾经提供我们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使我们创造了人类现代文明,产生了工业化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破坏和污染环境在加速,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资源锐减、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臭氧层耗损、危险废物扩散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作为一名烹饪教育工作者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也是义不容辞。

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环保教育的必要性。人类要生存就的吃饭,而一日三餐离不开烹饪,人类的烹饪活动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

首先烹饪对空气的污染。烹饪对大气的污染虽比不上工业或交通运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严重,但它对大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厨房空气的污染,严重时危害人体的健康。

烹饪过程中,食物在熏烤时产生的炭黑中,煎炸时的高温油脂中都含有大量的3,4——苯并芘、脂肪酸聚合物等物质,它有很强的致癌作用,我国肺癌病因大多来自简陋灶的燃料,不论使用哪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污染都是严重的,其燃烧过程中主要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可吸入粉尘,人长期吸入易引起心血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其次烹饪对水的污染。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地球上的水污染70%来自日常生活排出的废水,其中由于烹饪造成的厨房污水占相当的比例。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原料的加工、处理、蒸煮,餐饮具的洗涮等过程都要排出大量的废水,而这些污水排入下水道后与工业污水混合,然后再排入附近的水体,其中主要含有有机污染物及一些悬浮物,耗氧量最高,会导致水体缺氧并散发出异臭,从而使水体失去利用价值。另外,有些饭店及城市居民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原料,剩饭剩菜进接倒入湖泊、河流、海洋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如果将受过污染的水体重新作为烹饪用水和使用受污染的烹饪原料时,容易引起污染物在人体内蓄积,出现生物富集现象,引起慢性中毒,患有多种疾病,破坏了生物界的生物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另找水源或对已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处理,这样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容易引起城市水荒。

     再次烹饪与白色垃圾的污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应,中国也是世界上白色污染发展最快的国家,而白色污染主要是由于烹饪业的发展造成的。

随着近几年快餐业的发展,一次性塑料餐具、水具和各种塑料包装被大量使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一次性餐具、水具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目前年需各种快餐盒(碗)100亿多只以上,方便杯等一次性水具200亿多只,其它塑料包装产品数十万吨。单我国的铁路客车每年就耗用白色塑料餐盒约7亿多只,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一次性塑料用具要占到垃圾重量的5%以上。这些塑料制品的密度小,体积大,重量轻,易随风、随水散布,因而从农村到城市、从小河到大江、从铁路到人路到处可见这些白色污染物的踪迹,当这些以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塑料为原料的一次性用具被废弃后,由于污染物在自然状态下,它们的分解至少需要200年,不仅破坏环境卫生,还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甚至人类的免疫系统也有较大的破坏。

最后烹饪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吃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生物本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吃饱已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追求吃得好、吃得有营养。于是有吃青蛙的、吃益鸟的、吃保护动物的、就连那毒性很大的河豚也要“拼死”吃一吃。许多饭店为了满足顾客招揽生意,而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盗猎野生珍稀动物从中牟取暴利,照这样下去不仅会破坏食物链的某些环节导致生物系统的退化崩溃,而且也会使一些濒危的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的进程。2003年出现的“非典”、2007年禽流感、和今年的H1N1型流感“也与人类破环环境和滥食野生动物有关。到了腊肉飘香的季节,有些人不惜砍伐森林用松树熏制腊肉,似乎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腊肉才是最正宗的;烹饪业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似乎只有这种筷子才是最卫生的,岂不知从一棵树制成筷子木材利用率只有60%,仅仅使用几分钟就被扔掉,这是何等巨大的浪费!森林覆盖率占68%的日本,就从不生产这样的筷子,全部从中国廉价进口,且用过以后还要回收再利用,可见日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比我们强。我国部分农村和一些贫困地区烹饪时主要以木柴作为燃料,他们为了活命和糊口对森林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电视报纸上曾报道有一个是部级贫困县。那里的人们为了生存每年要砍伐大量森林,其中商品材料仅占24.5%,而烧柴却占了48.9%。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毁坏森林的严重后果,造成大量水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气候改变、植被破坏出现沙尘暴现象等。这种低价值利用木材瞬时化为光和热的做法实在令人痛惜。

不知谁说过:“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因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消亡,那么这一天也就是人类的末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烹饪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如此密切关系,因此在烹饪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非常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烹饪与环境的关系,在讲授《烹饪原料基础知识》《中餐烹调技艺》《烹饪营养和卫生》等专业理论知识时也应该讲授一些关于环保知识,在烹饪实习操作时教师在操作时应以身作则保护环境和保护珍惜动植物,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有意识保护环境和拒烹珍惜动物,为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环境赴助行动,为人类更好的明天努力。

参考资料:

1、《烹饪营养和卫生》  蒋建基、张怀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烹饪专业;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餐饮业作为服务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2008年,随着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运动员餐桌上中餐被列入食谱中,这意味着独具特色的中国餐饮业将逐步走向国际化。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同样为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中国饮食推向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我国的餐饮业已跨越亿元大关,提供就业岗位两千多万个,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社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餐饮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很多不足,当前我国餐饮行业最为紧迫的难题便是专业烹饪人才的缺乏,这一问题已经对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餐饮行业彼此竞争的开展正逐渐转向人才资源的较量,拥有充分的专业烹饪人才是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在这一市场形势下,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烹饪人才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烹饪专业的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出现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实际的发展需求标准。这些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的重心过度地倾向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对于烹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烹饪专业人才而言,不仅需要掌握如何烹饪美味的佳肴菜品,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较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精神。不过从现在的高职烹饪专业教育的开展状况来看,对教学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同时也是针对学生在烹饪领域的专业技能提升,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其实是较为片面的。因为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所形成的烹饪专业人才,在真正走进岗位之后,却很难适应学校向社会的身份转变,特别是在当前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很难得到有效的实际运用。这样一来,在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的背景下,烹饪人才很显然就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低下的情况。

2.“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分”过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教育得以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就重金聘请“双师型”的高级教师来学校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过他们就算是有教师从业资格证以及餐饮行业实践经验双重身份,绝大部分也空有其表,在实践上含有较高的水分。许多烹饪专业教师不仅没有经历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烹饪课程教育,并且也没有足够的烹饪从业经验,只是借助职业培训等形式来考取了“双师型”的教师资格从业证书。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作用,烹饪专业人才的教育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3.学生职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现在,在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今后的从业目标及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烹饪专业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发展存在错误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只要可以顺利地拿到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毕业证就能去酒店做厨师。其实,对于酒店而言,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高级酒店,其内部就职的厨师,不仅需要接受专业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同时在进入酒店之后还要通过材料识别,菜品加工、配置等环节练习才可以真正地进行烹饪。通过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出,有些学生在思考到今后的就业发展问题时,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同时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的时候,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教育,这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对今后就业形势过于乐观的情况。更何况烹饪专业学生中有很多并不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缺乏相应的烹饪操作实际,在意志力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就算是将来他们走进社会,从事餐饮行业,也无法很好地胜任一线烹饪工作,从而难以发展成优秀的厨师。

4.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不符

职业教育在我国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模式上更多的是需要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转向与时代相符的模式。就烹饪这一个专业而言,之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来源于中职、中专以及技校这些学校,毕业于中职的学生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烹饪专业基础,部分的学生还有企业实习经历,所以,面对这一类学生,高职院校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强化上,并且这一类学生在经历高职院校的强化教育后,能更好地融入岗位,完成自身身份的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之前较为普遍的。社会的进步与前行,高等教育的普及,让高等学校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一般的高中,经历过高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类的学生对于烹饪这一行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且之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和来自中职、中专以及技校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类学生对于今后自身的就业通常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岗位。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之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5.专业课程设计重叠

因为当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烹饪专业中依旧沿用的是之前的教育模式,这导致课程设计出现重叠的情况,比如说,在《烹饪营养与卫生》和《烹饪原料学》这两门课程中都提到了关于原料筛选及存储的问题,那么,这两者在教学资源上是存在一部分重复的。关于教材的设计方面,内容及结构的重叠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对学习丧失了积极性,导致教材利用效率的低下。

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的建议

1.转变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就上述文章中所涉及的当前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情况,在我看来,眼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更新传统的办学理念,将之前的职业化教育模式慢慢转变成注重学生素质综合提升的教育模式,规划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育开展方向,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模式。比如说,现在很多高职烹饪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实际的就业中往往会出现团队合作意识缺乏,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组合素质的共同发展。比如说,借助指引、启示等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应对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具备更多的时代创新意识。并且,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转变之前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鼓励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教育中。如此一来,能更加有效地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地记忆,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更灵活地加以应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正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2.打造高质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所遵循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所以,要注重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这对于人才培养效果而言是直接性的影响因素。从这一问题上来说,高职院校要设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招聘制度,确保从教烹饪专业的教师同时具备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

对于经过筛选最终任命的教师,学校还要注重对其进一步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教师的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比如说,可以定期让教师到烹饪院校接受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厨师来学校执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烹饪专业职业规划教育,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对自身今后的从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明确学习目标,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

就当前高职院校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方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设定。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这一形式的实施,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上累积更多的经验,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比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针对烹饪这一专业,和相对的餐饮企业达成就业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烹饪人才,同时餐饮企业也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在针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时候,学校以及企业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考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应该涉及思想道德水平、主动服务意识、协助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根据考评结果,淘汰较差的学生,这样一来,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学校应充分借用旅游、酒店、餐饮企业的资源,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

4.转变烹饪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对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不符的问题,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进行学前教育,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专门介绍烹饪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现状,让一些来自普通高校生源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对以后的职业发展目标有个清晰的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自己的烹饪实训室,让学生边接受烹饪专业的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亲身感受与认识烹饪行业特点,让其对行业有个清楚的认知。通过实践,也能加深学生对烹饪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掌握烹饪基本技能后,将学生送入酒店餐饮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岗位,并通过实习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学生通过反复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生已对行业有个完整的了解与认识,等到学生毕业,就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是一个“准行业工作者”。

5.推进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当今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已呈现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对于烹饪专业的职业教育来说,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烹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烹饪专业课程,由知识本位课培养模式向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转变。另外,对于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排教材,对一些重叠的教材进行整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材重叠的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并节省了教学资源。

总之,随着我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烹饪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烹饪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烹饪专业化人才的难题。转变办学理念,打造高质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明确学习目标,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的一种有力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许磊.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7

【关键词】烹饪饮食保健;自然火;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生食;熟食;烹饪方法;烹饪原料

烹饪饮食保健学是在烹饪理论、烹饪营养、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类如何通过摄取食物,滋养身体、祛除疾病的一门学科。烹饪饮食保健通过对食物的烹饪,改变食物的性能,维护人体健康、促进人类发展。烹饪饮食保健文化涉及的内容有烹饪器具、饮食环境、烹饪方法、烹饪原料、食物生态、食物营养、饮食卫生、有机化学、环境与疾病、病理病因、人体解剖、人体疾病、烹饪美学等内容。

烹饪饮食保健文化,跟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产生有着极其漫长的过程,它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不断适应自然、不断认识自然、不断改造自然的结果。烹饪饮食保健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文明与进步有重大意义。

一、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萌芽期

烹饪饮食保健文化萌芽期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初级阶段、古人类学早期猿人时期。距今300万年至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前。

1.原始人类采集生食时期。

是指原始人类采集食物的蒙昧时期,该时期没有任何形式的烹饪活动,没有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可言。与传说中的“有巢氏”时期相当。《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有巢氏”是原始人类早期生活的真实反映,在树枝上筑巢居住、采食果子、嫩叶、嫩芽、花卉等维持生计。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类无法抵御地面猛兽的袭击,择树而栖比在地面上安全。原始人类消化器官的生理机能,完全能对成熟的植物果实、植物嫩叶或嫩尖进行消化利用。问题在于:植物果实、嫩叶、嫩尖受季节影响较大,气候温暖炎热的时候,生长快而多,在树上采集食物;气候寒冷时,生长慢而少,甚至没有,这种情况下,原始人类不得不到地面上来采集块根、抓捕小动物充饥,或者不得不往食物丰富的地方迁移。跟现在原始森林里的大猩猩生活境况差不多。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的使用是该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300万年时间来看,生食期在中国,是山西西侯度遗址以及云南元谋遗址之前的一百多万年时间。

2.原始人类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萌芽。

自然力的作用,让人类在茫茫的黑夜里找到了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一丝闪光。远古人类利用食物不过是一种本能,饱腹充饥是唯一的趁动力。不能利用“火”烹饪食物,但并不能说他们就没有经过熟食的洗礼。比如雷击,引起森林大火,将植物坚果、动物尸体烧焦或烧熟,这些烧焦或烧熟的坚果或动物尸体肌肉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蛋白质、脂肪等高分子经热力作用而被分解成具有强烈芳香滋味的小分子醛、酮、酚等物质,原始人类食用了这些经火加热过具有强烈芳香滋味的食物,必然引起味觉和嗅觉神经系统的兴奋,在生理上一定能感觉到:这些经森林大火加热过的食物在味道上更香、在口感上更酥、在质感上更细嫩、在色泽的层次上更分明、在咀嚼上更容易、在腹中更舒适等等。总之,比起未经火烧过的天然食物要鲜美得多,这些生理上的信息,一旦潜藏于原始人类的大脑中,并反复多次刺激,一定会上升到心理美感。生理也好,心理美感也罢,无疑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并促使原始人类有意识去获得更多的熟食,从而刺激原始人类对自然火的保存利用,如此,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便开始萌芽了。

二、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期

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发展期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阶段,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至20万年前后。古人类学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时期。我国云南元谋人、山西西侯度人、陕西蓝田人以及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等便属于此时期。

中国原始人类自然火的利用是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发展的标志。

从火的利用开始,人类便跨进了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殿堂。火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火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使人类从此有了一种支配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对早期人类体质的进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追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烹饪饮食保健文化是人类熟食的原动力。

1.自然火

自然火是一种自然现象,远在人类诞生之前在地球上就存在了。在许多情形下,都有可能导致自然火的产生,比如:天空雷击闪电、地球火山熔岩、太空陨石坠地等等。

2.中国原始人类保存利用自然火的社会背景

茹毛饮血及其解决之道。

“有巢氏”时期原始人类通常都在树枝上采集植物果实、嫩叶、嫩芽作为食物,在地面的活动比较少,在地面上捕获动物的机会更少,基本上不可能出现菇毛饮血的情况。随着原始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石器,不仅能够抵御地面猛兽的袭击,还可以捕获一些中小型或老弱病残的大型动物作为食物,猎物捕获后却没有火能利用,不得不茹毛饮血。《礼记.礼运》曰:“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衣,衣其羽皮。”这是对处于食物转型期原始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茹毛饮血,说明原始人类生活方式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除了采集植物作为食物外,还有因狩猎而捕获的动物原料,人体各个器官处于由素食向杂食转化的适应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人体各个脏器生理机能受到非常严峻的挑战。《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民食果蚌哈,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动物原料没有经过热处理,腥味臊味异味不能排除,香味物质不能产生,食物中的细菌病毒不能杀死祛除,大分子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不能在热力量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人类吃了未经热力作用过的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引起消化系统的诸多病变,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造成人体新陈代谢出现障碍,导致人体万病滋生。如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呢?自然火的保存与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茹毛饮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原始人类对保存利用自然火的知识、经验、自然火的保存技术有一个艰辛漫长积累的过程。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过低,原始人类对火的理化属性认识不足、对火种保存技术不完善,原始人类即使有保存火的意识,也难免会出现断火的情况,一旦自然火保存失败,生食就不可避免,茹毛饮血会一直伴随原始人类直到人工取火发明后才基本上告一个段落。

3.从中国文化遗址看中国原始人类保存利用自然火。

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发现用火比较早的遗址有山西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云南元谋遗址有炭屑,这些炭屑“多分布在粘土、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夹在砾石透镜体内。炭屑分布的上、下界约3米左右,大致分三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不等。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很集中,呈鸡窝状;有的地方则很分散,呈星点状。最集中的有两处,且它们常与哺乳动物化石并生。土层中炭屑很显著,平面上多呈方形、斜方形和三角形,与周围粘土的界限清楚。炭屑的直径一般在4至8毫米之间,最大的长径可达15毫米,小者也有1毫米左右,肉眼明显可见。1975年底,在探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这些炭屑和烧骨的出现,可能是元谋人用火的遗迹”[1]。云南元谋遗址,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存年代距今170万年,误差在10万年。据古地磁断代,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在西侯度文化层中,发现了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更往远古的时代推移了[2]。云南元媒人遗址、山西西侯度遗址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在一百七八十万年前就已经有用火的迹象了。中国原始人类保存利用自然火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早期之中、后期阶段,古人类学晚期猿人时期,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至20万年前后。中国随后的古文化遗址往往都有用火的遗迹,这些遗址表明:中国原始人类用火技术在不断地发、不断地完善过程中,为最终实现人工取火聚焦能量。

4.与自然火利用相适应的烹饪方法、烹饪原料。

从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烧骨可以断定,此时期的烹饪方法多为烤、烧、焐等与火或炭火直接接触传热的烹饪方法,是最原始的一些烹饪方法。这些烹饪方法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与原始人类贫乏的知识有关。由于火的利用,熟食成为可能,对推动人体健康有和积极意义。这个时期的烹饪原料以采摘为主,但已有少量狩猎活动,小形体动物及老弱动物成为人们狩猎对象,这些食物当中一部分通过自然火的利用而成为熟食,促进原始人类的进化。

参考文献: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8

应该说,这种想法对厨师的成长是有害的, 不可否认,烹饪机械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超越手工劳作的优点,它速度快,质量划一,但它也有缺点,例如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手工劳动由于可以由人脑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来支配,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需要来灵活加工,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积累,有了一定经验后,使产品的加工更优良。无论厨房的设备有多先进,练基本功对于厨师而言,仍是必须坚守的硬道理。

烹饪基本功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职业特点,教学目的十分明确: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烹饪基本功在烹饪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通晓烹饪基本功工具特点、使用要领,通过模拟与实际操作,掌握烹饪基本功正确操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为了教学目的实现,烹饪基本功教学中的教要点睛,学要多练,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教要对学形成指导,教要与学紧密结合。

一、教要点睛

基本功课顾名思义是教功夫的课程,而学功夫都有其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形象地讲授。如翻勺的重点是将推、拉、翻、接、托的5个动作一气哈成,就要先把5个分解动作一个个讲清其内涵,然后再将推与拉、扬与翻、接与托,分成3个部分讲清其内在的联系,最后再将着3个动作合一的操作要领讲清,即将大重点先分割成小块,就显得易于突破了,重点精讲问题得到解决了。在讲授重点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先思考,再作答,教师最后综合归纳,作出正确完整的结论。

二、学要多练

这里的多练是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练习内容。多练只一个要求“严”字当头,多练只一个目的“学会”。多练的前提无疑是要教师首先做出规范的操作动作,而且要反复演示,给学生留下印象,学生方能效仿。所以教师的备课不可忽视,教师在基本功课上的操作演示必须完美,真正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楷模,给学生的多练指明一个方向,多练的步骤是先模拟后实际,在反复多次的模拟练习中教师又不断地给以纠正其不正确的动作,练才一样长劲。尤其要让学生站在灶台前、工作案前就要有这样就是酒店的灶台前、厨房的工作案前的意识。

三、教学结合

烹饪基本功课的教学,需要高度确立理论与实践互动原则,提倡手脑并用,烹饪基本功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烹饪基本功时间的积累,学生要理解、掌握、应用基本功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的多练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是在理论讲授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知识的指导才能完成。学生对基本功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基本功的技艺掌握不可能是其自身独立完成的,必须要依靠教师的精辟讲解,从而明确要领,弄清原理,才能是理论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于是学生在精讲的指导下在多练中自觉地运用理论知识,使精讲与多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基本功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紧密结合。因为教师的精讲为学生提供可积极的思维条件,学生的多练能使学生加深对教师精讲的理解,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烹饪基本功。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9

摘 要:在烹饪专业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烹饪职业教育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那些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漏洞与社会、家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将烹饪职业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有自己特色的烹饪职教形式和养成教育的相互渗透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结合近几年在烹饪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心得,注重讨论养成教育在烹饪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关 键 词:职业教育;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养成教育

一、前言

当我们回首20世纪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非常明显得提高了它的要求,连带的对于我们烹饪职业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慢慢转移到普及教育上来,中等烹饪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随各普通高中的扩招而下降,这也恰恰正是了我们烹饪职业教育的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试图将养成教育引入到烹饪职业教育之中,用烹饪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来带动德育的养成,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形成带有职教特色的养成教育。

二、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含义和运用

(一)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着眼于教育学生养成做人的基本素质,并以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品行能力等的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

(二)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运用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烹饪职业教育,它即有理论的学习,又有来自于实践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结合,从而多方面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培养学习的兴趣。专业老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构筑一个个“蹦蹦跳”使学生轻易进入台阶,走向成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依托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这个人和他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个养成过程。

1.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以“目标制定和实施”为纲

在刚刚升入职业高中就读烹饪专业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动机不明:有的是本着混文凭的消极思想来学习;有的是因为父母一定要他选一个专业读完高中被迫来就读的;有的仅仅是因为烹饪课好玩而且有的吃才选择烹饪专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怎么会有可能发奋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呢?我班的吴某某同学在刚刚入学时对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说都提不起精神来,成绩仅能维持在及格的程度。在我设计的“目标”教育下,渐渐懂得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他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在完成中职学业并拿到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2.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以形成文化氛围和培养职业兴趣为基础

首先,养成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重要脉络。怎样将这种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给我们的学生,在养成教育中这个问题成为我的教学任务之一。我担任高一烹饪班主任工作,我就为班级制定了一项制度,一项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的活动,即每天早自修都由一位同学上讲台来演讲一个关于烹饪专业的历史故事,它可以是菜肴名点来历传说,也可以是某位烹饪名人的生平事迹,还可以是某一个菜系发展形成的历史。经过一段时间实施,我很快发现班级的学生对饮食文化发生了兴趣并开始自觉的了解烹饪历史学习典故。现在班级中对于学习饮食文化的氛围异常浓厚。一年以后我对学生的要求由演讲故事转向要求收集菜谱时学生闻风而动,这种良好的习惯在学生中养成并巩固下来,养成了经常阅读烹饪书籍的习惯。

其次,养成每个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到底是先干一行,再爱一行;还是先爱一行,再干一行。”这个命题的讨论到如今依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但是无论兴趣与职业谁首先被人们确立,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将爱好兴趣与职业联系在一起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在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之初,我就开始引导他们接触烹饪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食品雕刻。一个个形象逼真的雕刻作品很容易勾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达到刺激学生学习烹饪的兴趣,我们还在课余时间中开设了“食品雕刻兴趣小组”、“冷盘艺术兴趣小组”、“刀工兴趣小组”、“面点兴趣小组”等。通过多种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基本功,如通过食品雕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学生兴趣开始升级并固定下来。由于课内课外结合,该班级的学生在食品雕刻课上特别专心,对专业老师传授的技能能很快的被理解掌握,并且还在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反复练习以达技能的熟练掌握。

最后,通过职业文化和职业兴趣的相互渗透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烹饪专业学习环境。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一每个人努力学习烹饪专业的外部条件。就如同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如果置身于外国更容易学习掌握外语一样。我们通过饮食文化来提高学生对烹饪的了解,并且通过了解烹饪、熟悉烹饪达到养成学生对烹饪专业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烹饪专业的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在这样一个拥有从个人和集体两方面所构筑的一个良好烹饪学习环境的班级中学习烹饪,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3.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以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为内在动力

第一,从面上看,职业习惯的养成是我们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外在表现。虽说每个学生或多或少有坏习惯,而某些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这些坏习惯如没有礼貌喜欢顶嘴、生活懒散喜欢偷懒、不会做或者不喜欢做劳动卫生等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必须通过长期的教育重新养成小时侯没有的基本生活习惯再养成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倾向,帮助学生革除坏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养成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如在卫生方面,有的学生在家可是一个小皇帝什么都不用干,也不会干,就是连简单的扫地都懒得去做。我们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先告诉他们烹饪与卫生的密切关系,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对于一道美味的菜肴它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卫生的,然后我们才来讲它的色、香、味、形。如果制作菜肴的厨师本身就邋邋遢遢,脏的要命,你说他烧的菜肴还会有人想吃吗?其次我们在进行烹饪职业教育时,会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相关的卫生如洗好每一个餐具、擦干净自己的操作台、每个星期洗干净自己的工作服、勤洗澡、勤剪指甲。再次,在学生学会做个人卫生以后,我们开始要求他们将操作的面扩大到做好班级、操作室和寝室的卫生。

第二,从质上看,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我们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内在根本。在学生开始将兴趣投入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之后,我们更应该注意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如果我们只是教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却忘了教导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话,即使我们教导的学生技能再好也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最后,从整体上看,通过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道德,是烹饪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的内部动力。我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适合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我们通过具体事件,通过身边的事情将学生的习惯和道德化为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从内向外养成学生的素质。

三、小结

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养成教育引入其中,并看到了养成教育在我们的嫁接下融入到我们的烹饪职业教育中而呈现更加艳丽喜人的景象。我坚信养成教育在烹饪职业教育中,乃至以后在其他专业职业教育中的融合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它必将为我们的烹饪职业教育添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戴木才著《论德性养成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2] 张志义著.《现代化与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19946

[3] 李继馨/陈佩君著《关于加强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199502

发明烹饪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 烹饪英语 实践应用

笔者所在学校自实施行为导向教学以来,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具体到烹饪英语这一学科,其中合作学习法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开展合作教学是在师师、师生、生生三个层面开展的交流合作,以达成特定教育、教学目标。在烹饪英语中开展的合作教学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烹饪英语的兴趣,也对学生的意志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培养,同时通过学生对合作理念的领悟和合作技巧的掌握,对其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发挥重要

作用。

一、合作学习理念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其基本理念是在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过程,特点在于全员参与和互动。而笔者将其进行引申和拓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具体而言,合作式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烹饪每个班40人左右)分成8个小组,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同学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活动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

二、合作学习的实践背景

1.必要性分析

(1)与人合作的需要。在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烹饪行业需要劳动者熟练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艺,也需要良好的团体气氛和合作精神。鉴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烹饪英语中让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帮助他人,慢慢地学会与他人合作,用英语交流,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

(2)烹饪工作的需要。烹饪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越来越差,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低于社会对中职人才的要求。从烹饪班毕业生中了解到,在他们踏入社会后因工作需要,还得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英语。因此,在烹饪英语教学引进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它提高了烹饪班学生的学习烹饪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合作中学习英语、运用语言知识、培养能力,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2.可行性分析

(1)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体性,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参与,老师起到引导和调动作用,主体是学生,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2)克服学习的焦虑情绪。在烹饪英语课堂上使用合作学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小组小范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克服了羞怯的心理。学生大胆开口,不怕讲错,优生带后进生,讲英语的学生多了。这时教师、学生要宽容他人出现的语言错误,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笔者在课堂上把与人合作作为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用简单的烹饪英语交流,既提高烹饪英语成绩、社交技能,又培养其团队意识。

三、合作学习的实践应用

合作学习可应用到烹饪英语学习的各种课型中。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将性别、能力、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有时也采用就近原则、互补原则、随意分组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烹饪英语听、说和读方面的实践来谈谈合作学习法的具体应用。

1.在听方面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烹饪专业学生对该专业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听到英语就头痛。但笔者认为烹饪班学生很聪明,只是英语基础差。如何让这批学生爱你烹饪英语听力课呢?笔者认为以下两种形式可取。

(1)电视、电影辅助。在组织学生听力课前,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好与本课听力相关材料。例如:在听“Tips for Using Cook’s Knife”时,笔者先给学生看英语原版的相关视频,再提问:“Could you show me the proper cutting motion? How do I hold the food? ”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获取的信息各不相同,小组间的成员为成功完成任务而进行互惠互利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有效的, 有意义的。在此之后再回到课本内容,学生们就轻车熟路了。

(2)英语歌曲赏析。利用课间10分钟或课前3分钟给学生听英文歌曲和歌谣,通过听和唱来进行语言输送,学生喜欢唱韵律性强的英文歌曲,如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Trouble Is a Friend(麻烦是朋友)等,令老师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歌曲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中获奖。

2.在说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中职生的生源大大下降,烹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笔者在教学实践之前,就烹饪三个班级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基础英语成绩明显低于年级平均水平,课堂参与度不高,要上好烹饪班的烹饪英语是非常难的。在教学初期,笔者先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因为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反复模仿渐渐地就出口成句了。

(1)跟读、录音、对比齐上阵。在口语课中,笔者让学生反复跟PPT视频读,鼓励人人开口,在会读时把学生读的单词、短语、句子、课文录音,对比播放,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教师多表扬来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每个学生掌握后,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比哪一组读得最好,再进行班级、年级朗读比赛。

(2)谚语拓展。根据现教班级学生青春、阳光、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笔者开展了每节课一句谚语活动。如:The best of friends must part.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Time tries all,老师教―学生学―学生说―小组说,学生高兴参与,激发了学习烹饪英语的热情。再以小组形式收集谚语,比比那组收集的谚语最多,使学生由原来的“我不学”变成“我乐学”。

(3)模拟情景,创设善说环境。如何把大家都不想开口的口语课上得生动有趣呢?小组合作学习、真实的教学情景起到催化剂作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如学习了做炒饭的对话后,同学扎上围裙跟着小组长Lucy学做炒饭,步骤为First,Next,Then,After that,Finally。该活动竟带动了全班一起学做炒饭。学生的语音、语调都较准确,这时专业知识很好的学生,英语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兴趣都很高涨,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说英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在读方面的应用

(1)角色表演式。小组成员根据某一阅读内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例如,在学习Lesson 5 Fish时,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阅读完后派两位同学表演,一位同学(基础好)扮演 Emperor Qianlong,一位同学(基础弱)表演动作Host ( Wang Runxing)。这种活动对于学优生是一种提高,而学困生因能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逐渐树立起学习烹饪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

(2)小组讨论式。在学习Lesson 8 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前,老师让学生回家制作水果色拉,请同学们记下制作水果色拉的步骤。上阅读课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制作水果色拉的步骤,讨论完后,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评点,在“导”字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到见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读写并进式。在阅读完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后,让每位同学写出正确的工艺流程。再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如何对该工艺流程进行创新,听取不同成员的观点, 经过思考后形成该组的观点并写下来。学生通过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了烹饪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并增强了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主动性的发展,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4)竞赛式。烹饪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有许多专业单词和词组,这对烹饪班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头痛的问题。为了能使学生准确读、写英语词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新东方背单词”软件进行单词游戏比赛,如果打出正确的单词,游戏中气球就会爆炸从而得分。整个过程学生踊跃参与,既娱乐又能快速记住单词,从而增加了大家背单词的兴趣。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听写比赛,学生课后积极准备,课堂上他们争分夺秒,不仅收获了语言知识,还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合作教学培养了学生早日树立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对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合作学习的实践成效

1.科学性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分组”不是“分层”,而是按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个性等混合分成几个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老师的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共同研究―体验成功。使用合作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烹饪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全体性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烹饪英语中的听、说、读能力得到提高,减少烹饪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法引导每个学生跟上教学进程,允许小组同学相互探讨, 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无焦虑的状态下说英语、练习英语,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创造性

在合作互动学习中,师生都要发挥其创造性。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能力,还要创造性地使用烹饪英语教材,根据学校学生特点进行教材处理、引申和创新。教师力争把教材中的情境呈现于课堂,再进行拓展。而学生可以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超越教师所呈现的语言,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丰富小组内的英语活动,使得小组英语表演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五、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探讨

在中职烹饪英语中运用合作学习法,笔者认为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但仔细琢磨,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有时会出现“冷清”的场面,许多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由于烹饪班学生自觉性较差,无法确认每位同学的参与,也不能确定小组成员是否真正形成了合作,因此教师既要注意到合作小组成员的合理编排,又要注意自己教学内容的设计、话题的趣味性和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它体现了烹饪英语在烹饪行业的运用,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合作学习法,笔者发现学生烹饪英语方面听、说、读方面有很大进步。笔者正为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的双语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斌.烹饪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吕革新.与人合作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松美,张洲.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庾鲜海,王月会.合作学习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