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7 23:37:39

发明家的故事

发明家的故事篇1

从安徽合肥出发,搭载“和谐号”高铁列车,沿着古老的京九铁路北上,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中国首都北京,再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掠过新疆上空刚成熟的葡萄香味,飞越广袤的中亚沙漠,从东至西,一路飞行,横穿亚洲,12个小时之后,来到地中海的东南边,降落在以色列的文化之都――特拉维夫,遥远的死海渐渐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次远行,两个国家,从中国到以色列,从华夏中原腹地到世界的最低处……这是一次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行。

在此之前,由皖新传媒、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安徽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刚刚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500多名小发明家纷纷亮出他们的“镇山之宝”,经过初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有近百件作品入围决赛。5月28日,由中科院院士赵政国领衔的终评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认真评审,最终评出5件特等奖,15件一等奖,20件二等奖,40件三等奖。其等奖和一等奖的20名选手无比幸运地拿到了以色列创新之旅的门票。

纵观本次参赛作品,可谓亮点多多、百花齐放。有充满时代感的作品,比如面对城市停车难问题,蚌埠王乐铭同学设计出了《停车车位自动显示系统》;有充满浓浓民族风的作品,比如淮南张浩杰同学的《剪纸版伯乐相马动画》;有对绿色能源的深度思考,比如滁州陈致远同学的《便携式绿色能源电能无线传输平台》……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荣获特等奖的五件作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五件作品,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作品名称:多功能护眼架

发明者:李林峰

年龄:16岁

所在学校:合肥市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鲍康胜

有这样一种多功能护眼架,当你看书的光线较弱时,它会发出滴滴滴的报警声;当你的阅读时间过长时,它会像闹钟一样提醒你;当你的写字姿势不正确时,它会发出哗哗哗的抱怨声,这就是李林峰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护眼架。

初见“多功能护眼架”,总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扁扁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细长的脖子……仔细一想,它不正是好莱坞经典电影――《E.T.》里外星人的模样吗!看了它半天,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使用,经过李林峰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到它的神奇之处――将它固定在桌子上,看书时把它放在你的胸前,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出现光线较弱、姿势不对、阅读超时等情况,它能够及时提醒你注意矫正。

李林峰说,以前,自己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上中学时,近视度数高达500度,老师和家长不厌其烦的引导和训诫让他突发奇想――能不能使用工具辅助我们科学用眼,纠正错误姿势,保护视力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李林峰开始动手。起初,他只是拿一个矿泉水瓶作为辅助工具,虽然确保了有效的读书距离,可是与预想的功能相差太多,且外形并不美观。后来,他又开始查阅资料,研究相关科学原理,加入了定时装置和测光装置,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帮助下,材质和做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说起这个青蛙眼的造型,李林峰还得意洋洋地说,这可是全班投票选出的结果呢。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青蛙眼”已经投入到市场,用过的同学都给它点赞!

除了“青蛙眼”之外,生活还给了李林峰许多意想不到的灵感。面对日渐堵塞的交通状况,李林峰正在研究一款新型交通信号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使得城市的交通有序化、畅通化;面对生活中令人防不胜防的偷窃者,他也正在思考能否有一种蓝牙锁,可以给人们的家庭财产加上一重可靠的保障。在李林峰看来,发明创造的意义,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一件作品实用性要强才能推广。

在平时生活中,除了爱研究发明以外,李林峰还喜欢摄影,打羽毛球。对于此次以色列之旅,撇开去以色列开拓视野,感受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不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背起相机,留下一段青春的足迹,用图片记录生命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记者感言――

四季的更替,浩瀚的书海,五彩的世界……这些简单的幸福感知因为双眼的明亮而变得触手可及。可是当心灵之窗因为一些坏习惯而变得模糊起来,李林峰用他那颗智慧之心创造出多功能护眼架,透过神奇的“青蛙眼”,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人生终会因为一个个好习惯而色彩斑斓。

作品名称:水上快速遥控救生装置

发明者:周语非、纪永靖

年龄:11岁、12岁

所在学校: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指导老师:梁四海

有这样一种救生装置,不需要救生员下水,通过操控手中的遥控器,它就能像黄色潜水艇一样在水上自由行走,快速实现水上救生任务,这就是周语非和纪永靖发明的水上快速遥控救生装置。

如果你没有亲眼看见,或许你不会相信,水上快速遥控救生装置有多么神奇。虽然它的体重达到两千克,但是它可以在水面上“健步如飞”,最高速度百米18秒,遇到有人溺水的紧急情况,摆动手中的遥控器就能实现水上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装置的救援范围可达600米,把它的皮肤染成黄色是因为黄色光线穿透力强,且较为醒目,此外,它还配有LED显示灯,可支持夜间作业。

周语非和纪永靖把遥控设备、电机、电池封装在PVC塑料管内,并与螺旋桨组成可前后、左右控制的动力装置。入水的救生装置必须经过严实的包扎,确保它密不透风,否则一旦装置进水,电机将无法正常工作。在救生时,它可以和塑料泡沫、模板、游泳圈任意组合,如果动力够大,还可以系上救生绳索,通过操作遥控器,牵引至落水者身边,将落水者营救到岸边。

被问及是如何想起发明这一救生装置时,原本非常活泼好动的两个小男生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一次,他俩一起去合肥天鹅湖玩耍时,亲眼目睹了无情的湖水夺走一个年轻生命的全过程,回家的路上,他们心情都很沉重。回到小区,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周语非的注意――一位爸爸带着孩子在景观水池边玩遥控船。周语非心想:如果当时有一个遥控救生装置,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带着这样的灵感,他开始和纪永靖把想法付诸实践。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两个小男生遇到了重重困难:选择什么样的制作材料,如何封闭电机、防止它在水中漏水,如何让装置在水中躲避水草的纠缠,如何让螺旋桨在水中不被硬物阻断……幸好有了梁四海老师的指导,他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对于目前的装置,他们还有许多不满之处,接下来,他们将就如何为设备减负以提高救援速度,如何增加设备的动力,如何让设备轻松实现前后左右自由转向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毫无疑问,周语非和纪永靖在搞科技发明时配合默契,但生活中,两个外向活泼的小男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兴趣爱好:一个喜欢玩机器人,拼乐高;一个爱看纪录片,打小游戏。或许能让他们一起发明救生装置的共同点就是丰富的联想力,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之心。采访即将结束时,两个天真的小男生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调皮可爱的一面――感谢学校,感谢梁老师,感谢父母,感谢主办方,感谢CCTV、MTV……

记者感言――

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世间万物因为人的存在而变得有意义,可是,在大自然面前,人又是渺小的。常言道洪水无情人有情,我们总是在尽最大努力避免意外发生,并试图在意外发生的一瞬间,具备足够强大的应付能力。周语非和纪永靖发明的救生装置,让我们在溺水事件面前多了一样法宝,湖水的颜色因为它的存在而变得更清更蓝。

作品名称:会说话的药盒

发明者:刘豪

年龄:10岁

所在学校:蒙城县坛城镇中心小学

指导老师:左风光

有这样一种药盒,它拥有闹钟的定时提醒功能,可以语音播放事先录制的服药提醒,即使不识字的老人也能通过颜色的区分顺利服药,这就是刘豪发明的“会说话的药盒。”

10岁的刘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他常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吃药,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开始渐渐衰退。而刘豪的父母不在身边,他自己也要上学,身边没有人叮嘱老人服药,时常出现忘记服药甚至服错药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豪有了一种想法――如果有一种药盒可以定时提醒爷爷奶奶服药,那么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豪说干就干。音频设备是“会说话的药盒”的核心,他首先想到的是录音机、MP3、会说话的玩具熊等电子产品的录音功能。在左风光老师的指导下,他拆开了玩具熊,取出录音电路板,又买来一个家用调味盒,把电路板的喇叭、话筒、指示灯线路都拆下来,然后再安装到调味盒的适当位置,接着把所要服用的药品有序地放入颜色不同的小药盒,贴上带字的标签,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对于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来说,只需要帮助他们事先把一次要吃的药配好,单独放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就能解决问题了。此外,刘豪还给它加上了一个“闹钟功能”,到了预定时间会自动提醒老人服药。为了方便盲人,细心的刘豪还在小盒子上刻了盲文。

对于“第一代”会说话的药盒,刘豪认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药盒的外观可以更加精致一些,空间最好能再大一点;为了方便老人操作,播放按钮可以设计得更大一些;为了防止老人按错按钮,录音按钮可以设计得更隐蔽一些;为了便于老人第一时间找到药盒,闹钟响时还可增加一个闪光提醒功能……总之,刘豪希望能设计出更人性化更实用的药盒。

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刘豪并没有什么优越的条件,但是左风光老师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左老师教给刘豪的人生格言。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刘豪渐渐地明白了持之以恒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至于发明的秘诀,刘豪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态度决定一切,战胜懒惰与怯弱就能有所成就。

对于一名留守儿童来说,刘豪很少有机会去大城市,出国是他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说起这次以色列之旅,刘豪坦言自己非常激动。在他的心里,充满了各种期待,期待坐动车,坐飞机;期待看看以色列的美景;期待感受以色列对世界有影响的众多发明;期待和外国少年的近距离接触;期待用相机留住在以色列看到的美好事物……

记者感言――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激发出一种巨大的能量。装在留守儿童刘豪的“会说话的药盒”里,不止是药品,还有孝心和智慧。这一份大爱至孝的创意发明,胜过千言万语的叮嘱。刘豪,你是中国好少年!中国之孝道在你的身上得以展现、传承、蔓延。

作品名称: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

发明者:朱涧箐

年龄:16岁

所在学校:合肥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方小培

有这样一扇神奇窗户,当你开启夏季模式时,它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当你开启冬季模式时,它能够提高室内温度――这就是朱涧箐发明的别具匠心的太阳能窗。

一直以来,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太阳能是人们思考的热门课题之一,这一次,来自合肥一中的朱涧箐同学带来了她的研究成果――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

一片薄膜太阳电池玻璃、一片普通的高透玻璃再加上一个可旋转的窗框,经过一番组装,便可成为“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在不同的季节,利用薄膜太阳能电池辐射以及电池发电同时产生热量的原理,夏季电池发热在室外,热辐射使流道中空气运动带走热量;冬季翻转后电池发热在室内,充分利用光伏发电产生热量。简单地说,这款发明实现了太阳能在建筑窗体上的发电、降温和供热的多功能利用,并能够减少室内靠近窗户附近的眩光指数,提高热舒适性。

朱涧箐说,萌发这样的想法,纯粹源于一个偶然――某个夏日的午后,不经意的一个抬头,对面高楼的闪光刺入她的眼帘,换了一个角度后,发现原来那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她忽然想起前几天看过的报道:普通住宅开始使用太阳能发电。从那一刻开始,她就开始探索如何合理利用太阳能光热。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到了实干阶段,困难远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从材料选择到场地寻找,从数据采集到效果验证,历经千辛万苦。仅仅光伏玻璃的选择,就得考虑既要有较高发电效率又要能透光,选材前后历时近1年。不断地实验不断地研究,夏天楼顶温度高达44度,冬天寒风刺裂了双手,朱涧箐可以说是步步艰难,但是在执着和坚持中,在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下,最初的梦想开始渐渐地透过“太阳能窗户”照进现实。

事实上,“太阳能窗户”并不是朱涧箐第一次与科技发明亲密接触。这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在“科学梦”的道路上已经追了十年之久。受妈妈的影响,朱涧箐从小就爱在妈妈的实验室里玩耍,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仪器仪表,目睹那些瞬间变幻的奇妙景象,科学世界以它强大的魅力吸引着她。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朱涧箐不断摆弄电子、机械产品,逐步养成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思维习惯。而父母一句“学而不思则罔”的话,成为了她追寻创新梦想的座右铭。时间总不会辜负那些勤奋的人,渐渐地,朱涧箐的发明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2011年完成的“报警、清障、救援、救护”机器人组合,用于抗震救灾;2012年设计开发的“真三维立体显示设备”,令人眼前一亮;2014年完成的“公交通”智能拐杖,包含了语音提示、一键式盲人乘车出行等功能。

说起自己的科学发明之路,朱涧箐同学感触很深――“成功总是眷恋那些持之以恒的人,在执着中坚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正因为坚定的梦想,才会不断挑战自我;正因为执着的追求,才有可能收获硕果。我坚信创新灵感来自辛勤的汗水,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基础知识积累,在创新征途中痛并快乐着,才可能用创新的火花去点燃理想的火焰。”

对于神秘的以色列之旅,朱涧箐希望自己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获奖不是目的,参与活动本身就是锻炼,在过程中成长才是她最大的收获。就像每一次外出学习,朱涧箐希望自己可以处处留心观察,做好每天的笔记。

记者感言――

世间万物自有它的守恒定律,人们总是在孜孜探求能量守恒背后的规律,并试图合理利用这一规律。16岁的朱涧箐成功收集清洁的太阳能,用一扇窗户对抗着外面的雾霾空气。勤奋是这扇窗户的窗框,智慧是这扇窗户的玻璃镜,坚持是这扇窗户的按钮。打开这扇窗户,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关闭这扇窗户,我们的内心很安宁。

作品名称:可变焦凸凹互变透镜

发明者:陈晨

年龄:15岁

所在学校:太和县第三中学

指导老师:张刚

有这样一种互变透镜,它可以实现凸与凹之间的自由切换,还可以轻松改变焦距……这就是陈晨发明的变焦凸凹互变透镜。

乍看陈晨同学的这个发明,不常接触物理的同学或许一时弄不清楚它的新颖之处,不过评委团的专家们可是慧眼识珠,一眼就认定了它的神奇。

谈起该发明的动力和原理时,陈晨俨然一副学者的严谨表情――平时老师在上物理课的时候,会用到凸透镜,但是要改变凸透镜的焦距,需要来回切换不同凸透镜,在做实验的时候,这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几次实验课下来,喜欢琢磨的陈晨同学就开始尝试发明一个可以注水的凸透镜,它可以实现凹凸互变,可以改变焦距。

材料的选择是实现这一互变的重要环节,外面一层需要找到一种既薄又透明还很柔软的材料,但是又要有一定的韧性,来当作玻璃透镜的材料。然后向里面注水,注的水越多,它的外粗程度就越大,随之凸透镜的焦距就越小。反之,向外抽水时,它就会变成凹透镜,向外抽的水越多,凹透镜的虚焦距也就越小。

在张刚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多次改进,“可变焦凸凹互变透镜”终于研制成功。在实际使用中,塑料环形镜框两侧粘贴防水橡胶圈,在防水胶圈内镶嵌塑料弹性薄膜,在塑料环形镜框顶端设有入水口,在镜框底端则有注水压力管,而压力管表面刻有主刻度和副刻度,在压力管内嵌入活塞,活塞与推杆相连接。使用者将纯净水注入注水口,注满后盖上,当需要使用凸透镜时将推杆推到主刻度1的位置,当需要使用凹透镜时将推杆推到主刻度2的位置,轻松实现凸凹透镜之间的转换,通过调节,还能实现调整焦距的目的。张刚老师说,陈晨研究的这个焦距可变化的透镜,可以推广到各种凸凹透镜的实验以及近视镜老花镜上,还可以用于医学方面。

刻苦钻研,认真分析,一丝不苟――这是陈晨创作时秉承的信念,她也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最难的是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她希望可以借这次以色列之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记者感言――

生活是一面多变的镜子,可近可远,可清晰可模糊,可放大可缩小。陈晨用她的可变焦凸凹互变透镜,科学地分析着生活这面镜子,透过它,每一个变化多端的分子在镜头下还原真实面貌。注入到仪器里的不仅仅是水,还有陈晨的汗水,每一个刻度上标明的是陈晨的缜密求实精神。

发明家的故事篇2

本文背景

早在2003年4月15日,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就宣布,如当事各方对交通事故事实无争议,可自行协商解决赔偿事宜。这种被称为私了的方式当时在全国属于首创。

2007年7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为驾驶员自行处理交通事故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2007年12月29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交通事故私了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开来。

现如今,北京市70%的交通事故采取当事人自行协商的方式解决。但是事实上,很多驾驶员对所谓的私了程序还不够了解,有时候就会造成后续的麻烦。

刘清磊是一名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汽车城工作的普通汽修工人。1980年出生的他在2009年结婚。如今,他的小宝宝刚满两周岁。本来应该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最近半年却被一起官司缠身,夫妻俩总也高兴不起来,而所有的烦恼都源于2012年初冬一天下午的一场小车祸。

车祸私了

万窑路和大窦路交汇的路口是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的繁华地带,尤其在上下班高峰,该路口车辆、行人往来频繁,十分热闹。2012年11月16日17时左右,刘清磊像往常一样,驾驶自家的红色比亚迪汽车去接妻子下班。刚经过路口,刘清磊突然感觉车辆左侧被人碰撞了一下。尽管在刘清磊的视线内并没出现任何可疑情况,但感觉被撞后,他将车停在路边,下车查看。这时,他才发现,在越过黄线一侧的地上倒着一辆摩托车,旁边还躺着一个人。意识到发生了交通事故,刘清磊拨打了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倒在地上骑摩托车的人名字叫张凤明。事故发生时,他骑着摩托车转弯,越过了黄线,撞在了刘清磊的汽车左侧,自己摔倒在地。张凤明倒在地上,觉得头有些晕,但过了一会儿就觉得没事了。张凤明起来看看,身上也没有其他外伤,应该没什么大事,就走到刘清磊面前来谈私了事宜。

经过交谈,刘清磊发现,张凤明没有驾驶摩托车的资格,摩托车又是套牌,很明显,这起交通事故应当由张凤明负全责。虽然张凤明一再说愿意赔偿刘清磊的损失,但刘清磊还是执意表示要等交警到现场后再看看如何处理。就在这时,张凤明的爱人得到消息也来到现场,看自己丈夫没什么大碍,也愿意出钱给刘清磊修车,私了这起交通事故。

十多分钟后,北京市房山区交通支队的交警来到现场,了解了情况之后,也支持双方私了。刘清磊看了看自己车刮蹭的情况,提出要1000元的修车费。经过小小的交涉,最终,张凤明给了刘清磊600元。刘清磊拿着600元钱,开车去接妻子下班,并回家吃饭。原以为到此,事故已经了结。可没想到过了3个多小时后,事情发生了突变。

二度报警

当晚8时多,刘清磊接到北京市房山区交通支队事故科的电话,说张凤明家人再次报警,交警通知刘清磊立即到事故现场再次认定事故责任。

原来,张凤明回家之后,就开始出现昏迷状况。妻子赶紧把张凤明送到了房山区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医生初步诊断,张凤明可能是颅内出血。ct检查之后,医生发现张凤明颅内大面积血肿,人已经处于完全昏迷状态,而且双目瞳孔散大。值班医生韩磊为张凤明做了紧急开颅手术。

慌乱之下,张凤明的妻子再度拨打了交警队的电话,要求重新认定事故责任。由于事故发生后双方同意私了,也未要求交警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各方再次来到事发现场时,现场已被破坏。交警作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结论。正是交警第二次到现场作出的“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结论,在以后的诉讼中对刘清磊非常不利。[论文网]

诉讼赔偿

张凤明做完手术后,一直没有醒来。医生诊断张凤明已经是脑疝晚期,脑内出现一些不可逆的损伤,即便再做手术,也不能恢复脑功能。张凤明一直处于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他的妻子和女儿天天陪护在病床前,以泪洗面。之前,张凤明靠干个体装修养活一家四口。这一事故让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彻底倒了,他的大女儿大学刚毕业,为了帮母亲照顾父亲,没办法找工作;小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看着与日俱增的医疗费用,张凤明的妻子只好选择法律手段,将机动车司机刘清磊和他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住院费、医疗费10万余元。接到法院传票的刘清磊,面对张凤明家人的赔偿要求觉得委屈:在这起交通事故中,自己毫无责任,怎么会被告上法庭,被要求赔偿呢?委屈之余,刘清磊也开始后悔不已:在事故发生的当时,双方选择私了,都未要求交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

2013年3月26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法院采纳交警提供的事故证据,听取双方当事人的供词,并调查了刘清磊车辆投保状况。4月27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一审判决,刘清磊汽车投保的保险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原告张凤鸣医疗费54190.3元。

审理法官于润江认为,按照相关规定,交通事故中不能确认双方当事人过错的,由双方平均分担赔偿责任。但此案中,从交通队调查取证的情况看,原告方张凤明驾驶的摩托车悬挂其他车辆的牌照,他本人也没有合法的驾驶资格。法院适当减轻了被告刘清磊的责任,从比例上适度减轻了他的赔偿数额。

接下来,张凤明将要出院,接受伤残鉴定,之后的伤残抚恤金、护理费、误工费更是一笔庞大的金额。一旦张凤明的家人又将刘清磊和汽车投保的保险公司诉诸法庭,他们又将面临大额的赔偿。如果赔偿金额超过保险公司的第三方责任险,那么,超出的部分就有可能由刘清磊个人支付。而此时,只能焦急等待的刘清磊才明白什么叫“一次失误,后患无穷”。

交警提示

私了也有规则

驾驶员到底应该在事故私了时怎么做呢?

交通事故的自行协商解决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交警主持走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程序的现场调解,另一种是无交警、当事人自行处理现场的情况。

如果事故发生之后当事人报警,交警到达现场,走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程序,双方当事人应该对现场进行拍照,要求交警出具《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以此认定责任。之后,报保险公司赔付或者私下理赔。

对于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轻微、当事人对事实清楚无争议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采取不报警、私了的方式解决。但这时,双方一定要按照程序办理:

第一,处理交通事故现场前,当事人应及时填写《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双方的姓名、联系方式,机动车的车种、车号,并查明对方身份证、驾驶证。

第二,有条件的话,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留取证据,然后将机动车挪至路边。

发明家的故事篇3

关键词:快乐阅读;故事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快乐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学修养、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加上课外活动的诱惑,很难静下心进行书面文字的阅读。本文将故事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利用故事的情境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来引导学生上好阅读课。

一、老师读故事

曾有人做过实验,对同样的内容,人们读、写、听的记忆力分别是10%、20%和30%。对于读写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听故事无疑是更好的阅读教学引导方法了。以《格林童话》引导阅读的教学为例,课堂上,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呀?”讲故事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小学生更乐于在故事的王国里徜徉,纷纷回答想听。老师:“这个故事叫《跳破的舞鞋》,大家想一想舞鞋怎么会跳破呢?”大家天马行空地乱说了一通,“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好丰富啊,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揭秘!”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讲到故事中的转折点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讲到士兵第一天就发现了公主们的秘密,却在第二天依旧装作若无其事,小学生着急了,“三天期限就要到了,国王会把他砍头的,他为什么还不赶紧说明白啊?”老师道:“第三天可不一样了,你们猜猜士兵做了什么?”老师在学生猜想后,再说:“他把舞会上的酒杯和树林里的一截树枝呈给了国王,大家说说他为什么要把这两样东西给国王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原因,明白故事创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回过头来问问学生,“如果让你给故事起题目,起什么题目好呢?”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题目,如《公主与士兵》,但这时个别学生就提出异议:这个题目说不到公主半夜参加舞会啊!大家在对题目的讨论中提高了对阅读中题目的重视,在老师的总结下大家也会知道如何更好地起题目。学生在听故事中,结合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和提问,对故事的发展有更明确的了解,在全班学生共同回答问题的情境下,大家思考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对从故事中学到的文章内容等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二、师生互动,学生分享故事

“大家听完了《格林童话》里这个《跳破的舞鞋》,觉得《格林童话》好不好?”学生高兴地说,“老师再讲一个故事吧!”“再讲一个故事可以啊,不过这次老师也想坐在下面听故事,那你们来讲故事好不好?大家了解《小红帽》和《灰姑娘》的故事吗?或者谁还有更多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呢?”

“大家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么讲故事的,大家可以模仿老师,把故事重新呈现给大家。”当然,小学生如果实在想不起来还有哪些故事或者忘了故事情节,老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的纸质版故事,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做好准备。学生可以一个人讲故事,其他人来配合表演,大家进行一个讲故事比赛。在听故事的高涨气氛下,请学生上台讲故事,首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其次可以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回顾自己曾经看过的故事,对脑海中的故事进行逻辑整理和语言表达,实际上是将阅读纸面文字的故事转变为再次阅读脑海中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在浅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发展变化和描述方法进行细致的回顾和理解,用听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课堂中,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把故事拓展、再生

故事的阅读教学作用,还表现在老师通过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思考,使他们自己来分析人物特点,领悟其中的道理,进而达到阅读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即训练学生对故事进行拓展和再生的创造力。

“大家印象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的呢?”《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已被搬到了电视屏幕上,抛开现在流行的《熊出没》等动画片,小学生对《西游记》拥有浓厚的兴趣,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也有大概的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主动思考过师徒四人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和兴趣,通过和学生共同回忆故事情节,启发学生从细节着手分析一下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和老师的探讨中,课堂气氛热烈,对故事是如何呈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邀请学生根据总结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学到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小组形式来编一个师徒四人之间的故事,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对故事的创造力。

这样有趣的课堂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的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自己编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对故事中表达方法、人物呈现、故事发展、道德观等的学习和塑造,在快乐阅读中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发明家的故事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周大明”为你整理了这篇“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云南省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始终坚持把“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突出“四个一”让活动走深走实。

制定一张清单。按照中央和省、州党史学习教育有关部署和要求,结合林草局实际,围绕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制定了党员领导干部2021年度“红色故事大家讲”清单,列出讲授时间表,并对“红色故事”范畴进行明确,利用“每周一学”暨党史集中学习广泛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通过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体现了学史明理的意义。

弘扬一种精神。在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中,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把关,提前对要讲述的“红色故事”进行审核,让“红色故事”体现“五能”,即能体现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能体现共产党人的忠贞不渝、能体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能体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能体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确保“红色故事”讲出来有人听、听起来有感悟、感悟中有力量。截至目前,共讲述“红色故事”68个。通过聆听“红色故事”,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发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奋力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和“为民办实事”的落实,起到了学史增信的效果。

发明家的故事篇5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7.23动车事故”死亡人数超过30人,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属于“特别重大事故”,应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铁路事故调查组必须能真正独立于铁路部门之外。中国的铁路是“半军事化的组织、集中统一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规定,“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铁路工作,对国家铁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运输管理体制……国家铁路运输企业行使法律、行政法规授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政企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铁道部与下属路局已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如让铁道部门组织、主导或参与到特大铁路事故调查组中,将会削弱调查的公信力,影响调查的独立性、中立性。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23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铁道部安监司司长陈兰华作为与“7.23"特大事故具有“直接利害关系”之人,却成为2011年7月28日组成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成员,这直接于法相悖。2011年8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将这两名铁道部官员剔除出“7.23"特大事故调查组成员之列,乃合法合理之举。

铁路事故调查涉及铁道工程、信号处理、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运输管理等多门专业,行政官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胜任所有的事故调查工作,因此需要引入专家的协助。国务院也成立了由周孝信院士任组长,由12位专家组成的“7.23”特大事故专家组。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个动态更新的“事故调查专家库”或“铁路事故调查专家库”,专家组的专家遴选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7.23”特大事故专家组中的绝大部分专家,虽供职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却多与铁道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唐涛教授多次获铁道部的研究项目,北京交通大学纪嘉伦教授兼任铁道部管理的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秘书长。这构成了事故调查专家的“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s)。这样的专家因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应被排除于相应铁路事故调查组成员之列。

专家还应具有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事故调查专家组所进行的,并非平素的实验室研究或理论推演,而是为事故调查提供重要的专业支撑。有媒体披露,作为专家组副组长的王梦恕院士,很少参加专家组工作,“一会儿请假,一会儿生病、出国”。这是专家本人未能尽责的问题,但专家组和专家在事故调查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缺少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专家们可能会主动“摧眉折腰事权贵”,而事故调查组也会将专家组和专家作为实现自己诉求的“棋子”与“道具”。在未来,应明确专家组和专家在事故调查中的参与程序、法律地位、意见效力,使得专家能真正协助行政机关,展开对事故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全面调查。

二、建构开放、参与的事故调查程序

事故调查工作首先在于“发现真实”。事故具有一次性、不可回复性特征,要想“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首先就要收集信息资料,对现场进行调查,来力求获得最接近真实的事实。因此,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不得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相关证据。在2011年7月24日5时30分,上海铁路局有关负责人在桥下组织指挥救援过程中,曾准备按照以往有关事故现场处置方式,组织挖坑就地掩埋受损车头和散落部件,这幸而被制止,但也反映出铁路部门更为重视抢修通车,而忽视事实的查明。

作为行政调查的一种特殊形态,在事故调查过程中,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或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在2011年7月下旬至2011年9月22日间,调查组召开分析会、论证会、研讨会等各种会议200余次,调阅相关资料近1300件,调查询问和谈话近300人次,并委托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评测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模拟实验和测试。在未来,应进一步建构开放、参与的事故调查程序,通过调查程序中的多元角色合作,通过调查程序的透明化、民主化,来更好地查明事故原因,增加事故调查结果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迟到的正义等于非正义”,事故调查组应在一定期限内查明事故性质,完成事故调查报告,这有助于事故处理、事故赔偿和事故责任追究。《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60日,但“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所需时间”不计人事故调查期限。但直到2011年11月2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才公布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其间公众、媒体很难预判何时才会公布调查结果,漫长的时间、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公信力大打折扣。在未来,应明确事故调查的期限,并对不计入调查期限的“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所需时间”耗费予以清晰说明。三、事故调查与政企合一型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

2011年11月28日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举凡70页,36635字,其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员54人,但只是“建议责成铁道部和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同志分别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建议责成通号集团向国务院国资委作出深刻检查。”调查报告中,更多强调通号集团所属通号设计院在列控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而将铁道部及其相关司局(机构)、上海铁路局及其下属单位的问题,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或许有避重就轻之嫌。在调查报告给出的八点“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中,强调的是高铁的技术设备研发、安全规章制度、技术设备准人、运输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制度性因素,但未曾提及,却并非不重要的是:政企合一型的铁路行业管理体制,构成了“7,23"事故的深层次动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共七十四条的条

文中,只有第57条规定了“发生铁路交通事故,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及时恢复正常行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铁路线路开通和列车运行。”在这部一味有利于铁路系统“自己人”的“家法”中,对铁路安全未着寸墨。铁路部门的理念更多是通过增加运力、增铺高铁线路、增开动车组,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铁路部门对安全监管和安全管理的轻忽,将发展置于安全之上的法律观和政绩观,构成了“7,23”事故的深层次动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铁路部门在事故发生后,会产生急于掩埋车头的冲动。

在“7,23"事故调查结论报告中,未触及铁路行业政企合一的深层次痼疾。在未来应逐步推动铁路行业的政企分开,适时取消铁道部,将铁路行业管理职能移交给交通部内设的铁路监管局,铁路监管局不再去对铁路行业加以直接管理,着力通过法律法规、标准和产业政策,依法进行铁路监管,对铁路业活动的关键点加以风险控制,为铁路业创造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同时,应推动铁路产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可建立隶属国资委的中国铁道集团,以及区域性铁路集团。及时废止《铁路法》,制定《铁路安全法》及配套法规文件,规定铁路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监管手段和监管程序,从而降低铁路安全风险,保护乘客安全,也藉此促进铁路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这或许是书生私见,但也是政企合一型行业改革的方向:让政府的归政府,让企业的归企业,这或许才能有效降低铁路安全风险,保护乘客安全,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53页。

②朱基:《加快铁路建设与改革步伐》,载《朱基讲话实录》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页。

③《国务院调查组部分专家被指与铁道部关系密切》,http://finance,sma,com,cn/roll/20110729/015310226072,shtml(2012年1月12日10时40分最后访问)。

④贺莉丹:《漩涡中的王梦恕》,载《新民周刊~2011年第46期。

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4条第2款。

⑥《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24条。

⑦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2011年12月25日。

发明家的故事篇6

【关键词】交通事故 体表 损伤 死亡 法医学检验

【Abstract】The system of forensic postmortem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ffic accidents causing death without significant injury through the body surface inspection. We can through the system of forensic postmortem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death for the victims' with slight injury on the body and their internal organ damage seriously. In summary,we can use the system of forensic postmortem examination scene investigation, vehicle traces and collision point inspection to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ision and death, reduction the fact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traffic accident liability .

【Key words】Traffic accident;Appearance;Injury;Death;Forensic examination

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当事人体表无明显损伤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很少见,其死亡原因通过尸表检验不能确定,但是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需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实施解剖[1-2]。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和探讨当事人尸表检验无明显损伤的交通事故,其系统法医学检验对责任划分的重要性。

1 案例资料

案例:某日17r36分,李某驾驶一辆白色微型面包车,在城中街道由北向南行驶,在行驶到一家水果店前的路段时,将迎面相向而来的骑自行车的张某(女、11岁)撞倒在地,张某被送至医院救治,4个小时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交警接到报案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在肇事车辆上发现有剐蹭痕迹;张某所骑的自行车被家人带回家,但没发现与面包车剐蹭的痕迹;通过对张某所穿衣服进行检查,也没有发现有与面包车接触过的痕迹,这些痕迹可能在抢救途中被破坏。事故发生后,法医对张某尸表进行检查,发现张某右后腰处有条状的皮肤擦伤,其它部位未见异常。这种状态下并不能明确张某的死亡原因与肇事车辆的关系,张某的家属不同意进行尸体解剖。交警等相关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勘验肇事车辆及死者相关衣物等,然而并没有找到当事人和肇事车辆接触过的证据,由于张某的家属不同意对死者进行尸体解剖,其死者的死亡原因无法确定。相关办案人员和法医组成研究小组一起讨论了这起特殊的交通事故,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对尸体解剖才能找到事故的真正原因,从而还死者和家属一个公道。小组讨论结束后,办案人员对家属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说明了现在医学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尸体解剖才能明确死亡原因及与肇事车辆的关系,法医学尸体解剖发现死者的右肾有大面积挫伤、肝脏大面积破裂,这些损伤符合机动车的直接撞击后形成,结合案情、肇事车辆相关痕迹、死亡经过等综合分析认为张某的死亡原因为肝脏大面积破裂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交警及相关办案人员结合法医的尸检报告和现场勘查、肇事车辆痕迹、碰撞点检查等相关资料来综合推断并还原事实经过,认为李某驾驶的微型面包车的左前角直接碰触到张某身体的右后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张某的右后腰有条形状的皮肤擦伤,从而导致肝脏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在这起交通肇事中,并没有找到和肇事车辆相接触的直接证据,办案人员分析和肇事车辆直接接触的可能是衣物等柔软的物质和肇事车厢接触,而衣服上的痕迹可在送死者去医院的路上遭到破坏。

2 讨论

2.1 交通事故中行人致伤机制与死亡原因分析

交通损伤属于钝性机械性损伤,其损伤程度与交通工具的部位特征、运行速度有关,具有损伤类型多样、形态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由于车和人均处于运动状态,机动车造成人体损伤的过程十分复杂,损伤过程迅速而短暂,分析和研究行人的致伤机制和死亡原因对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2.1.1 行人致伤机制

(1)机动车在行驶的途中带有巨大的能量。携带能量的公式为:E=1/2mv2(v为机动车行驶的速度,m为机动车的重量),由此可以得出,机动车的总重量越大,行驶的速度就越大,其自身携带的能量也就越大。

(2)机动车能量的释放时间很短。在机动车和人体发生碰撞后,短时间内便把其能量传递到人体身上。此过程可在物理学公式中体现:E=f(t2-t1)(f是作用力,t表示时间),机动车接触人体的时间很短,这也就说明作用了非常的大,强大的作用力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能量被传到人体的内脏部分,对内脏的损伤程度很大,而外表的损伤可能会很小[2,4]。

2.1.2 死亡原因分析

(1)事故当场死亡。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当场死亡,这主要说明交通事故对人体内脏器官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同,死者的死亡原因也会有所不同,尽管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损伤,但其内部器官在事故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肝脏大面积受损、脑干受损等。

(2)抢救无效死亡。一般情况下,这类伤者的重要内脏器官受到严重破坏,如肝、脾、肺等内脏器官的大面积损坏等等,伤者由于内脏的大面积出血产生失血性休克,送至医院来不及进一步检查就可能导致抢救无效而死亡。

(3)送医院后短期内死亡。有些当事人在被送至医院后,经过医院医生的全力抢救会暂时存有生命迹象,这类伤者主要是脑出血、脑疝等,在抢救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而死亡。由于这类患者在抢救中会有相关的病例记录,可以找到其死亡原因[5]。

2.2 法医学鉴定与客观处理交通事故

在此例死者的死因分析中,由于体表无明显损伤、送医院后短时间内死亡,很难通过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分析死亡原因;再次由于碰撞导致的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其损伤有相当一部分能量被传到人体的内脏器官,对内脏器官的损伤程度较大;如不进行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将不能确定死者的死亡原因和碰撞与死亡的关系,其交通肇事案中责任的划分将变得极其困难。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交通事故死者尸体不能强行解剖,很多家属并不同意对死者进行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这使得案件的处理增加了新的难处。因此,办案人员要向家属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以期争取到家属的理解和同意,通过法医学尸体解剖来明确死者的死亡原因,并结合现场勘查、肇事车辆痕迹、碰撞点检查等相关资料来综合判断碰撞与死亡的关系并还原事实经过,从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结语

系统法医学尸体检验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警等相关的办案人员在处理当事人外表无明显损伤致死亡的这交通事故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当事人体表无明显损伤而得出错误的死亡原因和碰撞与死亡的错误关系。办案人员遇到此类案件时可通过监控资料、机动车的剐蹭、死者身上擦痕等,并结合系统法医学检验结果来判断碰撞与死亡的关系,进而还原事故发生的经过,从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葆元,张宏斌,王浩力,李伟.对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法医鉴定及相关问题之探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81-184.

[2]雷江花.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1-6.

[3]刘丽英.交通肇事罪此罪与彼罪的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1-9.

发明家的故事篇7

《通知》对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事故报告与处置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各项要求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重点从健全制度、强化督导、严格核查、落实责任四个方面人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目前在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全制度方面,主要健全“三个制度一个机制”,以加强事故信息报告工作,全面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的时效性。“三个制度一个机制”主要指:

(一)严格安全调度值班制度。《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必须设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调度值班机构,建立健全安全调度值班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不间断岗位值班,确保及时接报和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信息。

(二)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制度。《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接到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后,要严格按照事故报告的时限、内容和要求逐级上报:

1 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信息,要在事故发生后3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 较大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信息、煤矿一般事故信息,要在事故发生后7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事故具体情况一时难以核实清楚的,可先电话报告事故概况,随后及时报告文字材料。

3 加强事故跟踪调度,及时续报事故抢救进展情况。重特大事故和社会影响重大的事故要每天早、晚各续报1次:较大事故和较大涉险事故要每天续报1次。续报工作直至事故抢救工作结束。

必要时,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三)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情况通报制度。《通知》明确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建立每月对各地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对未按规定及时报告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进行通报。各省(区、市)、市(地)安委会办公室也要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情况的通报制度,每月对各地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故报告工作,全面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的时效性。

(四)建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激励约束机制。《通知》要求各地建立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工作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表彰奖励办法之中,与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控制指标实施和行政执法工作等一并进行考核。同时,将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情况作为安全生产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对有瞒报、谎报、漏报或迟报重特大事故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督导方面,重点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加强事故现场督导,及时有效地处置生产安全事故。对各个等级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场督导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为:

(一)特别重大事故的现场督导。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含被困和下落不明的情形,以下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事故,以下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业务司局主要负责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以及省、市、县级安全监管部门、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事故,以下同)(以下简称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

发明家的故事篇8

[关键词]园长;教师;家长;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24-03

近年来,各类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频发,已成为幼儿园安全管理的重大问题。此类事故能否得到公正处理,与园长、教师及家长所具有的法律认知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园长、教师及家长的深度访谈,了解了他们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认知水平,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供幼儿园管理者参考。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解园长、教师及家长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认知,研究者选取了江西省吉安市两所幼儿园(农村园A和城市园B),深度访谈了这两所幼儿园的2名园长、6名教师和4名家长。分别对A园和B园的园长、教师和家长进行编号。

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法律问题对受访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1)幼儿园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范围有多大?(2)幼儿园与在园幼儿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法律关系?(3)幼儿园承担赔偿责任的经费来源是什么?(4)当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之后。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的责任承担以及与在园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

关于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归责问题,有7人认为幼儿园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责任,有4人认为幼儿园无论是否有过错都应该承担责任,有1人认为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并严格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来追究责任。

在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上,调查显示,有4人认为幼儿园是幼儿在园期间的教育管理者,其余8人认为幼儿园是在园幼儿的监护人或者临时监护人。

B园园长:我觉得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如果幼儿园方面有过错,包括教师和保育员在工作中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幼儿园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幼儿园没有过错,就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这个在国家颁布的《人身损害赔偿解析》中有明确规定。

B园家长:孩子在幼儿园受了伤,幼儿园当然要负责。我们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是希望幼儿园能帮我们照看好孩子,不让孩子发生任何伤害。这是幼儿园的义务。

可见,受访人员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归责认识并不准确。《侵权责任法》第38条明文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由此看出,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即如果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首先推定幼儿园一方有过错,如果幼儿园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并尽到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则可以免责。另外,在幼儿园与幼儿法律关系的问题上,受访人员大多把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等同于监护人的监护职责。我国《民法通则》对监护人的范围有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在其列。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幼儿园对在园幼儿承担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对幼儿的生命安全负有管理、监督和保护职责。明确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归责,厘清幼儿园与在园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幼儿园对在园幼儿的管理范围

调查中,有6位受访人员认为幼儿园对幼儿的管理仅限于在幼儿园正常的作息时间内,有2人认为还应包括幼儿园组织的园外活动,有3人认为管理范围应该从家长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起到幼儿园放学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为止这段时间,有1人认为还应包括放假时间(含寒暑假)。

B园教师:幼儿园对幼儿的管理应该只限于幼儿园的正常作息时间内。在其他时间发生幼儿伤害事故,幼儿园是不需要负责的,因为这段时间不是幼儿园和教师的正常工作时间。

A园家长:孩子才4、5岁,需要成年人照看和管理,幼儿园对幼儿的看管应该是从早上进幼儿园起到下午出幼儿园时为止的整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幼儿园都有责任并且要负责赔偿。

事实上,幼儿园作为保护和教育在园幼儿一种教育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对幼儿的管理范围应该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职能相联系,其职责范围的界定标准应采用“门至门”原则,即幼儿从进幼儿园到出幼儿园这期间参加的所有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如果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发生幼儿人身伤害事故,幼儿园一般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果由于幼儿自身原因,比如先天性的疾病(哮喘、癫痫、心脏病)或体质弱等产生的伤害事故,幼儿园是否要承担责任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一般来说,家长应事先向幼儿园告知幼儿的身体状况,而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体检时若发现幼儿有身体健康问题,应及时告知家长,并随时注意幼儿的身体状况,给予适当照顾。若幼儿园未尽到照顾义务而发生幼儿人身伤害事故,幼儿园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反之,幼儿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无须承担责任了。

3.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赔偿资金的来源

幼儿园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通常没有为幼儿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准备好赔偿金。那么,幼儿园该如何担负幼儿人身伤害事故中的赔偿责任呢?调查中,有5人认为可以通过保险制度,有3人认为应该通过上级行政拨款,有1人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募捐,还有3人认为应该从幼儿园收取的保育费中支付。

然而,当被问及幼儿园是否已动员家长为在园幼儿购买保险这个问题时,两位园长均表示只有很少的几位家长为幼儿购买了保险。事实上,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损害赔偿社会化,无疑是解决幼儿园赔偿资金来源问题的一剂良方,西方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这还有待于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除此之外,幼儿园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投保资金,从而把办园风险和赔偿责任适当分散,既保护了受害幼儿的应有权益,也为幼儿园分担了赔偿责任。

4.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幼儿园的应对措施

调查发现,所有受访人员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基本一致:首要的任务是及时救助受伤幼儿,在救助幼儿的同时应尽快通知家长。两位园长认为,幼儿园除了要尽到救助和通知的义务外,还应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请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很多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在应对中小学学生发生伤害事故时的通常做法是在学校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实施紧急救护,或及时送受伤学生去就近医院救治,同时通知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这是有效化解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取得家长谅解的最有力措施。幼儿园发生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时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以达到合理、有效处理事故的目的。

三、讨论和建议

本次调查中的园长、教师及家长对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认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与园长、教师及家长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关,二是与涉及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目前不甚健全有关。此外,由于当前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事实上很多幼儿园并没有为在园幼儿代购保险,导致伤害事故发生后,各方在赔偿问题上常常出现较大纠纷。为了有效防范和处理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加强园长、教师及家长的法制教育

园长、教师及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直接影响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公正处理,也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师及家庭各方合法利益的维护。因此,一方面,园长和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法》和《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明确幼儿园与在园幼儿之间的教育、管理、保护等法律关系以及事故发生后幼儿园的归责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幼儿及自身的合法权益。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幼儿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在幼儿出现人身伤害事故时能够更加理性面对,从而减少与教师、幼儿园之间因为幼儿伤害事故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乃至纠纷。

2.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对幼儿园来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巨额赔偿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对此,建议幼儿园通过投保的方式实现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风险分担。投保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购买园方责任险。它主要针对幼儿园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意外而造成第三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保险。这类保险一般可由当地政府和幼儿园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投保。二是为教师购买教师职业险。这类保险在国外比较普遍,如美国的相关法律就要求为教师购买侵权责任险,以帮助那些在幼儿伤害事故中负有赔偿责任的教师。日本则是成立学校健康会,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教师提供帮助。㈨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家庭为幼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这是人身保险的一种,可以成为园方责任险的有益补充。

3.建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制度

为了尽可能避免在园幼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保护在园幼儿的生命安全,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制度,以便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作出反应,高效、有序地组织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一旦发生,幼儿园最重要的职责是尽快救助受伤幼儿和通知他们的家长,这应该成为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学生伤害事故赔偿:以相关司法解释和法规规章为中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06.

发明家的故事篇9

医疗执业侵权法从“医疗常规标准”已经发展出了“群体接受的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过失认定原则。在程序上,美国的

原告依赖于专家证人举证证明医方过错。我国的医疗事故诉讼的过失标准是“医疗常规标准”,存在着许多法律缺陷;程序

没有专家证人制度,但实行单一举证责任倒置。事实上,过失的认定上交给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成为了医疗事故诉讼的

核心。“医疗常规标准”和举证责任、医疗事故鉴定存在很多法律上的冲突。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事故诉讼间的关系.现有

法律存有许多待讨论的问题;鉴定人的欠缺法律责任的规范。但现有达到专家辅助人和可能有的医学专家充当陪审员.很

可能有助于解决我国医疗事故诉讼中的专业问题。

【关键词】 医疗事故;医疗过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辅助人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0019—09

identification of negligence in m edicine m alpractice lawsuit.he huai-wen.law school,peking university,100871

【abstract】negligence in medical practice comes from violation of applicable standard of care.such standards in con—

mob law of u.s.a have evolved from customary practice to acceptab le practice, which accommodate the need of new develop—

ment in clinic medicine, along with several doctrines governing establishment of negligence in malpractice.as in civil proce—

dure. plaintif-patient s export witness plays the role of estab lishment of the applicable standards of care an d the violation

ther~f on defendant—physician s part. in china, the substantive standards ale the customary ones which have several flaws,

and in proceed ing, there is no such an expert, but the bu~en of proof of no-fauh is otherwise uniformly laid on defendan t—

physician s part.however,as a matte of both law and fact.the establishment of negligence is dependent upon verification by

medical association. which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he customary stan dard is in man y aspects in conflict witl1 bu~en of

proof and verification system.as to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verification and the proceeding,the accountab ility there—

of on designated professional group who ca/ty the verification,is open to debate.but ancillary professional witness an d the pos—

sible professional assessor may shed auspicious light on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 of this type of lawsuit.

【key words】medical malpractice;medical error;,verification of medical malpractice;ancilary professional witness

20__年9月开始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

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

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

故。”在医疗执业侵权纠纷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过失认定是行政和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核心问题。美

国医疗执业侵权的实体原则对我国相应制度很有借

鉴意义。但我国没有对抗式诉讼传统下的专家证人制

度,而实行的鉴定制度。我国的照护义务标准本身存

在着缺陷,它和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实行举证

责任倒置制度② 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着很多

冲突。虽然举证责任倒置,医疗事故鉴定仍旧是过失

认定的中心环节。比照国外成熟的医疗执业侵权应当

遵循的实体原则.本文落脚于中国现有制度框架下过

【作者简介l 何怀文,男,医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院20__级在读研究生。tei:+86-10-62763089;e-mail:pkuhhw@yahoo.com.crl

① 本文标题翻译为:“decision ofnegligence in medicine malpractice.”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元照英美法字典》对“decision”的注释是:decision是指

对事实问题.有时也包括对法律问题进行考虑、评议后所得出的结论。它是一种司法或准司法性质的决定,其行为主体多数情况下是 法院,但也

包括仲裁机关或委员会。不仅用于终局性,也包括中间的裁决(参见:《元照英美法字典》,法律出版社,20__,375页)。第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构

架下,医疗事故过失的认定实际上是在医学会专家鉴定组和法院两个层次上,是司法或准司法的性质。本文也是在上述意义下使用“认定”一词;

同时本文所指的“认定”还强调认定的司法或准司法的过程。第三,考虑到医疗事故是我国法律特有的概念,翻译成英语,较为准确的是medical

malpractice。同时,笔者认为,医疗事故不是一个清晰的、界定良好的法律术语。考虑到医疗行业是执业性行业,以医疗执业侵权作为代替概念,

可能是好的选择;另外,如果这样,“medical malpractice”对译为“医疗执业侵权”较为合适。但为了尊重实在法,本文题目仍采用“医疗事故”的用

语.而在文中可能出于行文方便而混用。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

· l02 ·

失认定标准在诉讼程序的法律问题以及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在诉讼中的性质。

、医疗事故中的过失的标准

医疗事故属于过失人身伤害侵权,但是其过失标

准和普通人身侵权的过失标准有很大的区别。普通人

身侵权中,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失,是理性人注意义

务的标准,也即一个理性人在相同情况下应当注意的

程度。如果行为人在侵权行为发生之时,未尽到一个

理性人的注意义务,因而不合理地对他人的人身构成

危险,进而损害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他就是有过失

的。但是,医疗行为侵权的过失判断标准却不是传统

侵权法的理性人标准, 而是医生的执业标准(profes.

sional standard)。①

传统的医生的执业标准,也即医疗水准(medical

standard),是指某一临床专业的常规(customary or

usual practice)。在美国,早期这一标准还有地域性,即

如果医生医疗行为符合本地的医疗常规、习惯,就被

认为是没有过错的。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医生接受

继续教育和训练的机会的增加,地域差别的缩小,司

法就不再考虑地域因素了,而适用全国一致的标准。

1970年blair v.eblen案,医生的执业标准发展成

了“执业群体接受的标准”(acceptable practice)。法官

在该案判决中说:医生在行医时,应当尽到其同行中

合理的、称职的执业者在相同或类似情形下的应具备

的医疗技能,履行相同的照护义务。②执业群体接受的

标准下,医生是否有过失,不在于他是否遵循了常规,

而在于他的临床医疗行为是否是合理的、称职的,其

同行是否能接受。也就说,医生盲目地、过错地遵循常

规不能免责。

执业群体接受的标准提高了对医生的要求,但是

却缓解了医疗常规和医学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现代

医学发展迅速,不断涌现新技术,医学模式已经从传

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③发展。20世纪

70年代,以archie cochrane为代表的流行病学家分

析大量已报道的资料发现,只有不足20% 的临床诊治

措施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因此,他们疾呼“临床实践

需要证据”。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得到发展,地位

得以确立。循证医学强调以国际公认的临床随机对照

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rct的系统

评价方法(systematic reviews,sr)及meta一分析(meta一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analyses)的结果作为评价某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的最可靠依据,进而以此指导临床医疗行为。现代通

信技术发达.循证医学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可以全球共

享。在这种模式下,医生被要求将当前最好的研究证

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而做出临床

诊疗决策。1997年7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华西医科大

学成立中国cochrane中心.中国的循证医学专业从此

开始。在这样的医学发展背景下,医生的执业标准仍

旧停留在医疗常规水平上,可能会给临床医学发展增

加困难。医生采用循证医学得到的结论而进行临床的

诊疗行为往往偏离了医疗常规;由于医学不是精确性

的科学(exact science),医生无法保障积极的治疗结

果;如果出现不利后果,医生可能因为偏离常规而被

认定为有过失,进而可能承担不当的责任。执业群体

接受的标准可以使这样兢兢业业的医生不会无辜地

罹难。

我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确定的照护义务

标准是:“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以下简称医疗常规标准)。违反

上述标准,“过失地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构成医疗

事故。不难发现,上述标准是对《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中的技术责任取消的情况下,对责任事故的翻版。但

其实曾经的“责任事故”以及今天的“医疗事故”,对医

方主观过错的要求都是“过失”。也就是说,如果违反

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

理规范、常规”,就推定其为是有过失的。这是一种可

以的司法推定(rebutable iudicial notice);医方可

以以上的司法推定,证明自己虽然违反了医疗常

规,但是没有过错,从而不再承担医疗事故的责任。

一个负责任的医生。采取有充分理由的、偏离常

规而具有一定医疗风险的诊疗行为,对病人,对社会

整体的健康福利都将是有益的。而一个不负责任的医

生采取的遵循医疗常规的行为可能是危险或无知的。

archie cochrane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表明,医疗常规

对疾病的有效性可能会是相当局限的。在上述两种 情

况下的诊疗行为.都可能发生“明显的人身伤害”。如

果将常规标准理解为可的司法推定,前者可能被

证明不是医疗事故.而后者却当然地被认为肯定不是

医疗事故。笔者认为后一种情况是不妥的;遵守了常

规标准,仅仅是另外一种可的司法推定,应当允

① 由于医疗行业的执业性(practice),所以笔者认为,“professional standard”译为“执业标准”较适当。

② blair v.eblen,461,s.w.2d370,373(ky.1970):[a physician is]under a duty to use that degree of care and skill which is expected of a reasonably

competent practitioner in the sanle class to which he belongs.acting in the same or similar circumstance.文中为笔者意译。

③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又称实证医学,其含义为:”有明确目的、正确地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结合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

来指导治疗”。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gordon guyatt博士提出循证医学概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2期)

许原告患方提出证据证明遵守常规的行为是过错的

遵守, 而且该过错的遵守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医

方因而应当承当责任。原告患方在法律上应当被赋予

这样的权利。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

证据的若干规定》),都没有涉及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在采取负责任但偏

离常规的诊疗行为时,很可能是履行了告知义务。征

得了患者或其法定人同意的。但如果事后诊疗效

果不佳,患方可能会有异议,医生不能因为尊重了患

者的知情同意权(informed consent)就当然地免除责

任。原因如下:第一,如果我们承认医疗关系具有合同

的某些性质,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准用《合同法》的

话,则根据《合同法》第53条规定,当事人关于造成人

身伤害的免责条款无效。患方不仅仅因为在知情下同

意有风险的偏离常规的诊疗行为,就失去了对诊疗行

为可能是执业侵权的诉权。第二,医生的告知,患方的

同意,只能说明医生采取偏离常规的诊疗行为的决策

是负责的;但诊疗行为实施的过程本身是否是没有过

失的,是否尽到照护义务,是需要证明的。可惜的是,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为负责任的偏离常规的诊

疗行为设定相应的照护义务标准。

笔者认为应该给负责的医生采取积极的、合理的

医疗措施以法律的保护。给所有医生的所有医疗行为

划定相同的常规标准(多少有行政的形式主义的色

彩),对多样化的医疗执业可能是很不适宜的,甚至可

能在个案中显失公正 法律应当为医生负责地施行有

证据证明的、可能有效的,却偏离常规的诊疗行为,提

供法律上的安全港,为医学临床诊疗实践的发展留下

空间。同时,也应当为偏离常规的诊疗行为设定相应

的标准,以此保护和促进一个真正对人民健康负责的

医疗群体的发展。

二、美国医疗执业侵权之诉中过失的司法认定程

根据美国侵权民事诉讼规则,在医疗执业侵权

(medical malpractice)诉讼中,原告具有证明以下构成

要件的责任:

1.医生对其有照护义务(duty of care);②

2.医生未达到法律确认的照护标准(standard of

· lo3 ·

care);

3.原告遭受了可以补偿的伤害:

4.被告医生违背要求的照护义务是伤害的事实原

因(cause in fact), 也是法律上的近因(proximate

cause)。

原告病人方须借助其专家证人(expe~witness)提

供证据证明医生对其的应有照护义务标准:被告医生

违背了上述义务; 以及伤害和违背义务间的因果关

系。但在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以适用“事实本身说明过

错”规则(res ipsa loquitur)。③即在过失造成损害的案

件中,推定被告有过失。适用“事实本身说明”规则要

满足以下条件:(1)造成伤害的工具或器械由被告控

制或管理(2)按照案件的环境,根据一般的经验或常

识,如果如果不是被告疏忽大意,事故不会发生;(3)

原告所受伤害是事故造成的。被告如果要此推

定.必须举出相反证据。④该规则下,医生被推定是有

过失的,也即如果其举不出反证。就认为其有过失。同

时,原告患方可以不需专家证人,法官可以不用担心

司法参人到诊疗行为决定中。他仅用常识(common

sense)就可以形成心证。这表明,在美国法中,举证责

任、司法推定(judicial notice)和过失标准是灵活多样

的。

法官和陪审团都是f-j~l"人,不具备医学的专业知

识,更不具备临床实践的执业知识,他们从客观上无

法为医生执业设定具体标准,更无法判断被告医生在

具体病例中是否违背了照护义务,也无法判断义务违

反和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专家证人在诉讼中

证明的“照护义务”往往是结论性的、最终的,法官绝

大多数时候会尊重,不会否定它;从而避免外行审判

“内行”的尴尬和可能带来的不公、判决的随意性。司

法之所以尊重医学及医学实践,是因为医生群体整体

上是一个负责任的执业群体,其群体接受的标准具有

正当性。这样,医生接受的是实践上执业群体的“审

判”。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聘请专家证人,原告患方就

不能进行一个控告医生执业侵权的诉讼。对抗式的诉

讼模式,使得原告患方和被告医方可以在法庭上充分

质证。实现可能的公正。

在具体确定被告医生在具体临床病例的执业群

体接受的标准时,必须在下述参照体系下考察:

① 参见joseph h.king,jr.:the law of medical malpractice,2nd ed.,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86,chapter ii,p9。

② -$tgi”duty of care”翻译成“注意义务”,鉴于医事法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较妥当的译文是“照护义务”。本文在此之前论述的“执业标准”,其实

是指的医生对病患的照护义务的标准。

③ 英美侵权法有的一项证据规则(latin:re$ipsa loquitur i.e.the thing speak for itself).

④ 以上来自《元照英美法字典》,法律出版社,20__,1189页

· l04 ·

1.被控行为发生的时间。所谓的执业群体接受的

标准是被告医方行为发生之时的标准,而非考察之时

的标准(也即禁止事后标准。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做

判断);

2.被告医生其时的职位和执业的地域;

3.专业背景。医学本身就可能有各种学派或体系。

医生应该以其所属的学派或其认同的专业群体 为考

察。如果是专科医生,就应该以其专科为考察;

4.执业的地域。在美国有些州,医生执业地域仍是

考虑的因素。

“执业群体接受的标准”中的“执业群体”要多大,

才算一个执业群体?美国医疗侵权诉讼中还有所谓的

“负责任的少数人群体”规则(responsible minority)。医

学是非精确科学。对于一种疾病的诊疗,医生往往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医生不应当仅因为遵守了他认同

的一种负责任的诊疗方式。而没有遵守另外的可能的

诊疗方式而承担责任。因此,如果医生遵守的是一个

负责任的少数人群体的执业方式,他就不应当被认为

是有过错的。

另外。临床诊疗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

要求医生永不犯错。医生如果是尽到了法律要求对患

者的注意和照护.就不能因为事后证明是错误的诊疗

举措而承担责任。医生不是上帝,也就不能全知全能,

是人就可能出错。就不能保证诊疗措施的结果。何况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往往有超时工作,特别是外科医

生。比如。一场伤亡人数很多的事故后的急救。对医学

这样特殊的工作,社会对一个负责任的医生的要求应

该是合理的。基于以上的原因,美国医疗执业侵权之

诉发展出了“医学判断容错”原则(elror in iudgment or

medical iudgment doctrine)。医生的诊疗只要符合照护

义务的要求。就不会因为人性固有的不完善、判断力

的缺陷而承担天使或上帝才能承担的责任。这一原

则.也同时构成了原告患方承担举证责任的基础。

三、我国的医疗执业侵权之诉的证据规则

《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规定:“因

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

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

担举证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医生执业侵权时,往往

和医疗机构中的很多医务人员相关,同时医院的管理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可能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往往应当由医疗机构承当责

任。因此。医疗机构往往成为被告。同时,如果有明确

的执业侵权人。由于医生受雇于医院,医院应当承担

雇主责任。实践中医院也就成了被告:但医院此种情

况下。在承担责任后,可以向侵权医生追偿。但是,如

果医生是独立的私人行医。则当然应由其本人承担责

任.他就是被告。由于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

途径.占绝大多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用的就是“医

疗机构”概念。没有涉及私人个体诊所;但这并不等于

说上述规则就一定不适用。以下为讨论方便,将医疗

执业侵权的被告称医方。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最高院法的司法解释中没

有使用“医疗事故”的术语,而是使用的“因医疗行为

引起的侵权诉讼”,虽然其颁布早于《医疗事故处理条

理》晚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学者认为《医疗事故

处理条理》规定的“医疗事故”概念和《民法通则》第

106条①、第119条②规定间不重合。③《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

件的通知》④ 中也承认,并指示“条例施行后发生的

医疗事故赔偿纠纷诉讼。人民法院参照条例的有关规

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

纠纷。仍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以上的问题来自于《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第2条

和第4条第4项看似冲突的规定。第2条规定:“医疗

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

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

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对于

人身损害的程度未予规定。但第4条把人身损害分为

了4级,其中最低的一级是第4项:“造成患者明显人

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人身损害被界定为“明显”的。

因此。被认为“不明显的”,就不构成医疗事故,仍然适

用民法通则有关的规定。在中国的语境下,“事故”都

应当是比较严重的。因此。这样的解释显得合情合理,

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但笔者认为。此处的“明显”,虽然应理解为程度

副词,但更应该从《医疗事故处理条理》整体规定来理

解它的法律意义。第4条的规定实际上主要是为行政

机关处理医疗事故提供标准,方便其对有关机构和人

员的科以行政处罚。而是否“明显”,笔者认为应由医

① 《民法通则》第106条: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② 《民法通则》第l19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

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③ 可以参见虞磊民:“《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若干法律问题分析”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期,6页。

④ 20__年1月6日颁布。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2期)

疗事故鉴定来确认。凡能确认是医疗行为导致的,就

是“明显”;不能确定的,就不“明显”。不明显的就不是

医疗事故,可能是一般的医疗纠纷,比如患者的误解

或其他。因此,“医疗事故”的概念可以周延到所有的

“医疗行为侵权”,和《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民法通

则》的相关概念是完全重合的。

进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第49条规定:“不属

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是比较合

理的。实际上,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单个医生

或其他医务人员造成的,而与医疗机构中若干人员相

关。比如,在病人体内留下了纱条,动手术的医生固然

有责任,手术的护士事后没有清点纱条数也有责任,

以及术后护理中若干人员的疏忽,也有一定的责任。

同时,医疗机构的管理机制本身可能才是真正的原

因。因此,医疗事故由医疗机构来承担责任是比较适

合的。但如果是医生在医疗机构执业过程中,和病人

就医疗行为发生纠纷,而不是因为医疗行为侵权发生

纠纷,仍由医疗机构来承担责任,可能缺乏依据。更合

适的是由医务人员本人承担责任。当然,根据侵权法

的原理,医疗机构应当对其雇佣的人员的职业侵权承

担雇佣主责任。但医疗结构的这种责任,已经不再是

基于医疗事故的诉讼请求了,证明责任和标准也就完

全不同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

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中

分开适用法律的规定可能是没有必要的。而最高院在

《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没有区分根据《医

疗事故处理条理》和《民法通则》提起医疗行为引起的

两种侵权诉讼的不同,其实从正面承认了一个更合

适、更周延的概念— — 医疗行为侵权,或者笔者认为

的医疗执业侵权。可见,“医疗事故”是一个不够好的

法律概念。它没有突出侵权行为者的主观状态,仅强

调后果的不利性:同时,它强调不利后果的重大。因

此,它常常误导人们,在过失认定中迷失其应当的标

准。还有,它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而缺少司法性

质。在实践中,医方是不愿意被冠上“医疗事故”的标

签的:它因此还阻碍了医患双方的和解。因此,笔者认

为,以“医疗差错”(medicine error)取代,可能对于医疗

纠纷的研究和解决很有助益。“医疗差错”可大可小,

不含包太多的道德评价,还能和医疗执业侵权概念很

好地兼容。

四、举证责任倒置和过失认定标准

鉴于证据责任对于诉讼中过失认定非常重要,本

文单独讨论之。《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

· 105 ·

其实造成了过失认定标准的混乱。

如前在过失标准中所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

设定常规标准,仅仅是一个可以的司法推定。《医

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关于“医疗事故”的规定实际

上已经分配了举证责任。原告患方举证证明医方违反

了医疗常规;医方如果不能举出反证,证明自己没有

违反医疗常规,或者证明违反常规是没有过失,就要

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常规标

准排除过错遵守常规的行为成为医疗事故原因的可

能;也未给负责任的偏离常规的诊疗行为设定照护义

务标准,作为司法解决纠纷的依据。这是常规标准本

身的局限。

司法解释本应该对上述局限予以关注和处理。但

《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却以划一的方式,规范本应该

多样的证据规则。依照《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

第8项的规定,医生遵守常规的行为和不遵守常规的

行为都将被推定为是有过错的,除非他能举证证明是

没有过错的。笔者认为,这很不合理。如果医生证明了

自己遵守了常规,就应该被推定为没有过错:怠方此

时须要举证证明医方遵守常规是过失的才能胜诉。推

定遵守常规的医疗行为是过错的,这一点上严重违背

了立法精神。遵守常规的医疗行为除非有相反证据证

明是不当的,都应当得到尊重;否则医生就无所措手

足了。 ,

进一步说,《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

下,过失认定的标准都失效了。是否遵守常规已经不

能够作为确认过错的基础。如果法官单独适用《民事

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他其实只能求助侵

权法的一般标准,即理性第三人的标准。但医疗行为

毕竟不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普通人常识可

以作为判断的基础。这样的理性第三人是找不到的,

或者对医生的诊疗行为的社会期待过高,或者过低。

否则,没有必要发展出医疗执业侵权自己的过失认定

标准。

如果我们从整个诉讼来看,证据倒置在很多情况

下,由于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存在,对医方并不那么苛

刻。单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8项来看,

举证责任倒置似乎很有利于患方。医方在诉讼中,自

己既要举出自己在执业中应当履行的照护义务标准,

又要证明自己达到了;或者证明自己的诊疗行为与损

害不构成因果关系。原告几乎没有证据责任;而被告

医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己行为的“审判者”。但实

际上,医方接受的是医疗共同体的“审判”。

医疗事故诉讼绝大多数时候都要进行医疗事故

· 106 ·

鉴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1条规定,医疗事

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 ⋯(4)医疗行

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5)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

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6)医疗过失行为在医

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结论已经包括构成医疗事故认定的几乎所有必须内

容。以上规定等于授权医学会主持的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对案件进行“第一审”。但这样的“第一审”和法院的

审判之间却有很多潜在的法律尴尬。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1条规定,医疗事

故鉴定具有过失认定的权力,依据的标准是《医疗事

故处理条例》所规定的常规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医疗

事故处理条例》第31条第4项的规定,完全是形式性

的.即仅考察“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同条第5

项所规定的“医疗过失行为”,表明在违反同条第4项

标准的情况下,就当然地认定医方是有过失的。笔者

怀疑仅根据违反常规就贸然断定医方是有过失的,似

乎太过于形式和武断。笔者在过失标准中已有相关的

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医疗事故鉴定是否应当具有认定过失的权力?如

果有.是否应该遵循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的推定过错?

那么,医方应当具有相当的程序权利,鉴定人应当具

有相当的法律知识,但现有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

行办法》①并没有规定。如果没有,《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第31条第5,6项中的“医疗过失行为”及“行为和

损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

中的责任程度”如何可能得出?笔者认为,医疗事故鉴

定仅具有确认医疗行为是否违背医疗常规,以及如果

违反.该行为是否是原告所称损害后果的原因,以及

原因程度。而过失的认定,应当由法院做出。医生违反

医疗常规,就推定其有过失。但医方拥有证明违反常

规的行为是负责的,没有过错,进而免责的程序权利。

这样一来,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可以得到合理的

周延。

但问题又出来了.对于偏离常规的医疗的行为,

医方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履行了应该的照护义务如何

证明。当然,在我国的法律框架下,又要进行医疗鉴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定。显然,医学会的专家鉴定组可以受理这样的鉴定。

同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第27条,②他们可以

根据医学原理和专业知识得出鉴定结论.而非一定要

根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

护理规范、常规”。但是,专家鉴定组根据什么标准.确

认偏离医疗常规的行为是有过失的呢?在这方面.实在

法上还没有相关的照护标准。那么,过失的认定何以成

为可能?也许美国的“负责任的少数群体”是一个可取

的标准。但我国现有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没有相应的程序赋予医生可以主张“负责任的少数人

群体”的权利;也没有提供程序筛选出那样的群体,然

后由他们来判断偏离常规的诊疗行为过程中照护义务

是否得到履行。显然,这种情况下.过失认定只能由医

疗事故鉴定得出。《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的举证

责任倒置,几乎完全形式化,除了预交鉴定费的责任分

配外,几乎没有意义。此时,医疗事故鉴定显然具有了

准司法性;这使得专家鉴定组全由医学专家组成,没有

法律职业人的参加的事实缺乏正当性。

综上所述,我国的常规标准和当前的鉴定制度、

证据制度存在很多的冲突,需要协调。简单划一的规

范.无法应对多样的医疗纠纷.难免其面临尴尬的处

境。

五、医疗事故诉讼中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专家

辅助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不是本文的范围。但是,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法院诉讼程序之间的冲突,却值

得分析。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法律性质是什么? 鉴

定组织的法律地位是什么?我国没有美国的专家证人

制度(expert witness)。医学会组织的鉴定专家组不是

受雇于当事人某一方,不是为一方当事人利益服务

的。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不是法官的助手

呢?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0条④规定,卫生行

政部门可以提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当事人双方也可

协商解决争议而共同委托鉴定。20__年1月6日,《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

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

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

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3o号令,自20__年9月1日起施行。

② 第27条: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提供医学依据

③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o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

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定。”从以上规定来看,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既可能是卫生行政机关处理医疗事故的助手,也是法

院民事审判医疗纠纷的助手。也为当事人协议解决纠

纷的提供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要求医疗事故

技术鉴定“独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扰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不得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

鉴定组成员。”④因此专家鉴定组中立于诉讼当事人。

第二,医疗事故诉讼中。应当由谁来提起鉴定,预

交鉴定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若

干规定》第25条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

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

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

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

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

果。”如前所述.在医疗事故诉讼中。医方具有举出证

据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因此。应当由医方申

请鉴定,预交鉴定费。

第三.医学会或专家鉴定组对谁负责?从前面的

分析来看.专家鉴定组中立,它或接受卫生行政、法院

的委托。或接受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委托。因此,医方并

不因为申请鉴定、预交费用而单独地和专家鉴定组或

医学会产生委托关系。那么。医学会对谁负责?负责的

法律依据是什么?申请鉴定的医方和鉴定人在法律上

是什么关系?我国现有法律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四.法院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提供法律支

持吗?在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包括了对医方过失的认

定。医疗事故鉴定的专家组成员诚然是医学的专家,

但未必是法律的专家,他们往往对法律知之甚少。鉴

定组成员又没有律师或其他法律专家。如前面讨论的

美国医疗执业侵权之诉的过失认定中。有众多实体要

求,还有过失认定时必须遵守的法律性的“参照系”问

题。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中没有为考量它们提

供程序上的保证。法院往往只是“交由”医学会鉴定。

但法院其实还应当对过失认定的法律适用提供法律

指导。这主要是因为医疗事故鉴定在现有的法律框架

下.不是纯粹的事实认定。它还涵括了法律的具体适

用,具有准司法的性质。

第五。鉴定结论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如前面

讨论美国医疗执业侵权中过失认定时提到的,临床诊

疗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医生不应该仅仅未采取

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7条。

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1条。

· 107 ·

专家鉴定组的多数意见而是有过失的;医生不应当因

为合理的采取了有证据证明是有效的诊疗措施但却

发生了不幸的后果,而承担责任,即使被控行为是违

背当时当地常规的⋯ ⋯ 但现有的制度下,医生很难对

鉴定组的成员表述意见,挑战鉴定组的专家。“多数

人”的暴政可能很容易上演。而我们社会需要的是一

个负责任的医生,而不是一定被大多数人大多数意见

认同的人。无法保障大多人的意见就是明智的、理性

的。另外,集体做出的结论。其责任是不定的。跟从权

威、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经常发生。如果缺乏法律指

导,情况可能更糟糕。集体结论掩盖了所有追究责任

的可能。

另一方面。鉴定结论应当具有怎样的效力?鉴定

结论是不是有最终的效力?法官可否抛开鉴定.接受

《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ii定的医生过失?比如。一个

病人全身麻醉手术醒来后,发现在手术区外受到严重

创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结果是.医方遵守医疗卫

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

规。法官是否可以不顾鉴定结论。认定推定医疗事故

成立?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情况下,法官可以。但法律

应当指示法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法官不能恣意绕开

鉴定结论。法律的举证责任以及过失认定标准。应该

多样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举证责任倒置就能解决的。

第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如何质证?《民事证

据的若干规定》第47条规定,“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

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因此.鉴定结论必须经过

质证.才能作为司法认定医疗事故的依据。同时。如前

所述,只有质证。才能保护无辜的医生不受法律追究。

如果质证,在法庭上。谁是鉴定人?医学会的医疗事故

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仅是负责组织鉴定,而不是具体

从事鉴定.它不应当以鉴定人的身份出庭;专家鉴定

组成员是由当事人从专家库中抽取的,是临时性的。

谁应当出庭?如果出庭。鉴定人应该站在哪里?我国法

律设定鉴定人是中立的.鉴定是独立进行的,因此鉴

定人既不能站在原告方.也不能在被告方。而只能设

立一个专门的位子。进一步,鉴定人有捍卫自己鉴定

结论、接受质证的义务吗 ?鉴定费用最终是由当事人

负担的.在法律上鉴定人至少要对双方当事人负责。

但鉴定结论不是由个人做出的,也不是由一个具有法

律人格的常设机构做出的,而是由专家组集体做出

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

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②具体由谁接受质证呢?出庭

· 108 ·

的人必须是支持鉴定结论的吗?鉴定结论不利方是否

可以聘请反方成员作为专家辅助人?深层次地讲,鉴

定标准究竟是什么?谁来证明标准?诉讼当事人及其

聘请的专家辅助人是否可以质疑它?等等。毕竟常规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多大地理范围内、多长的时问、

要多少人接受才能被认为是常规?这不仅仅是事实问

题,更是法律论证的问题

第七,专家辅助人和鉴定结论的质证。《民事证据

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

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

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 ⋯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

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因此,当事人可以聘请专家辅

助人和鉴定人对质。在医疗事故的诉讼中.专家辅助

人纯然是为当事人利益服务的,他的存在使得质证鉴

定人成为可能。但是,在医疗事故诉讼中,专家辅助人

是否可以提供实质性证据(substantive evidence1,而确

立医方责任?或者.专家辅助人的证言仅仅可以置疑

(impeaeh)~定结论,而不能取代鉴定结论作为认定医

疗事故的依据?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提供的证言,应

当仅具有后者的效力。

如果专家辅助人的置疑可以证明鉴定结论具有

严重瑕疵,比如鉴定结论在形式上不具有《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第31条规定内容;或者鉴定书前后逻辑矛

盾;事实和结论不一致等等,法官裁定鉴定结论有严

重瑕疵,符合《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当

事人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或法院依职权发动重新鉴定。

但是,法官不能以医学专家辅助人的专家证言认定医

疗事故成立.除非原告方能够证明被告医方的过错不

需要专家知识也能够确立:而医方不能举出相反证据

证明该过错的确立必须要专业知识。否则,只能重新

鉴定。

专家辅助人制度和美国的专家证人制度有相似,

也有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的存在,至少

可以引进必要的法庭对抗,有利与公正的实现。美国

的对抗方式传统。中国不需要全盘的吸收,毕竟专家

证人制度有它自己的土壤,同时也其自身的缺陷。改

良我们现有的制度,使其合理化,只要能很好的解决

纠纷.就足已!

第八.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否可以向鉴定人主张

权利?医学会及专家鉴定组应当对鉴定结论严重瑕疵

承担责任。也即是说,在鉴定结论经质证证明具有严

重瑕疵,根据《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需

要重新鉴定的,鉴定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医疗事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0条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都没有

规定鉴定人的责任问题。同时,这还涉及法院关于鉴

定结论严重瑕疵需要重新鉴定的裁定的法律效力的

问题。

最后,鉴定结论的司法审查。法庭质证鉴定结论,

法官在质证的基础上审查鉴定结论。虽然法官不是医

学专家,外行不能审查专业鉴定结论的实质性内容:

但作为理性和公正的法律专家,对于不需要医学专业

知识,就能做出判断的对象,法官有权审查;对于质

证,鉴定人不能给予合理回答时,法官可以得益于专

家辅助人的专业知识。因此,法官不能无条件地接受

鉴定结论,不能放弃审判权。法官不应该参和到鉴定

人和专家辅助人的医学争论中,而是要严守法律关于

过失认定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证据的规则。

事实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明确规定,但

结合第21条和第22条,可以得出鉴定结论的司法审

查非常重要。而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

6条规定,“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

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行

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

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进入本专家

库”。由此,鉴定很难脱离地方色彩,当事人不能自由

选择鉴定机构。地方专家可能形成私下协议,可能会

影响鉴定的公正性、客观性。美国的医疗执业侵权诉

讼中,原告患方首先要向一个由医生、律师等组成的

委员会证明其诉讼请求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开始诉

讼。这一前置程序中的医生很少投票支持原告患方。

甚至有医生公开承认,绝不会投对医生不利的票。社

会学的知识往往具有普遍性。在中国医疗事故处理制

度已经合理偏向医方的情况下,医方和患方的利益的

平衡就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失衡。缺乏对鉴定结论的

审查,法庭审判就等于对鉴定结论的例行性认定流于

形式。惟有制度的设计使得纠纷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解

决,医患关系才能和谐;否则,医患纠纷的升级酿成恶

性事件在所难免。同时,医患关系就更是社会问题了。

六、医疗事故诉讼中陪审员制度可能效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了人民陪审员制度。①医疗

事故诉讼中,往往需要医学的专业背景,如果陪审员

本身是医学专家,法官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技术支持。

如前所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接受质证及有专家

辅助人的情况下,法庭审判就可能有很多的医学专家

对话,如果中立的审判者缺少技术支持,法庭审判的

效益与公正就面临困境。如果吸纳医生作为陪审员,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2期)

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律指导,医疗纠纷审判的质量就很

可以提高。同时,陪审员的聘请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甚

至可以建立相应的全国的专家陪审员库。当事人可以

就陪审员选任,并承担费用;或接受法院安排。具体的

制度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当事人的选择。

以上的制度设想,可以充分发挥现有诉讼制度的

弹性,促进司法的公正。对医方来说,接受医学界专家

的审判,比接受一个外行审判更可能得到公正。如前

所述,医生不应该因为遵守了多种诊疗常规中的某一

种,未遵守专家鉴定组投票认同的那一种而承担责

任;不应当因没有遵守不适或过时的常规而鉴定投票

认定为有过错;不仅仅因为他不认同专家组的多数诊

疗意见而有过失。医生可以质疑鉴定结论,而不用担

心法院庭审沟通的困难。对病人来说,在鉴定结果不

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如果无力负担专家辅助人的费

用.还可以期待中立的裁决者不会因为不懂行而得出

错误的结论;有专家辅助人的情况下,质证也会更有

· l09 ·

效。对医学界而言,医生可以期待司法的稳定和一致

性,有利于促进一个负责任的医疗群体的发展.医学

事业的发展更有法律保障。而法院可以缓解外行审判

内行的艰辛、尴尬和指责,减少上诉和申诉。

结 论

我国的医疗事故的处理制度是医患关系的重要

方面,而过失认定又是处理医疗事故或医疗执业侵权

中的核心。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 司法制度应当对

医疗执业予以合理的期望,并需要考虑到医学临床实

践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医疗执业侵权的照护义务标准

还有很多不足,它和鉴定制度、诉讼程序之间还有很

多不匹配:相应的适用医疗执业侵权实体标准的程序

还不完善。我国现有的专家辅助人和可能的医学专家

陪审员的制度构架,对医疗纠纷诉讼的公正解决提供

发明家的故事篇10

邻居的儿子今年5岁了,特别喜欢听故事,每天都缠着妈妈讲故事给他听。邻居给孩子讲了上百个故事,可孩子自己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这使邻居很苦恼――儿子语言和思维难道发育特别慢?得知我的女儿曾获市妇联举办的“小龙人”杯讲故事大赛幼儿组一等奖后,邻居特意来取经:“是不是我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不对呢?”我安慰她不要焦急,回顾几年来自己给女儿讲故事的过程,我总结了几点,供她参考,也和大家一起分享。

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家长在选择故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2~3岁的幼儿适合讲些动物、植物的故事,故事要短,要形象生动,情节避免太曲折。4~5岁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想像力,这时可以讲些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人物形象丰富一些,词汇量也要逐步增加。对再大点的孩子不妨多讲些历史故事和成语、谚语,还可以讲些有关孩子自己或发生在家庭里的真实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掌握好讲故事的时间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讲故事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能过短。2~3岁的孩子注意力开始逐步发展,但容易转移和分散,讲故事的时间过短,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讲故事的时间太长,孩子又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一般来说,2~3岁的孩子讲故事时间在5~10分钟左右;3岁以上的孩子讲故事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4~5岁的孩子讲故事时间宜在15~20分钟左右。

故事要有针对性

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表现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故事。比如,如果发现一段时间内孩子有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此时可以对症下药,选择与此类特征有联系的故事篇目,如讲述《小红帽》、《白雪公主》等故事,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果发现孩子吃饭爱撒饭粒,可以讲《漏嘴巴》的故事,教育孩子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有些家长认为讲恐怖故事可以锻炼孩子胆量,发挥孩子的想像力,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恐怖故事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使他心中的意象怪异,紧张的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

让孩子参与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要向孩子提出要求,不能光听故事,还要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在讲到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也参与进来,思考和想像故事的后续发展。故事讲完时,还可以请孩子提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孩子,说明他在动脑筋思考,对此家长要耐心给予解答,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

让孩子给家长讲故事

让孩子把听过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能调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比家长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故事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家长讲故事时,他自己必须经历倾听、思考、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同时,表现欲还会使他们精神高度集中,无疑是一种绝妙的综合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