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十篇

时间:2023-11-30 17:27:36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1

1.1体系框架的内容

安全播出标准体系建设主要从安全播出管理出发,结合广播电视各个专业安全播出管理的要求,编制安全播出标准体系。主要研究点包括:(1)基本概念研究;(2)各级广播电视播出单位对安全播出标准规范的需求;(3)标准规范体系框架设计研究综述;(4)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设计。

1.2研究方法

标准体系及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属性,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分析安全播出标准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它专业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认识安全播出标准体系的本质特征。

1.3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总体设计思路

1.3.1安全播出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播出标准的核心主题是安全播出。按照标准的定义,凡对安全播出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只要这些要素属于某类播出单位的普遍问题,就可以通过“形成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即标准,而“获得最佳秩序”。按照现行安全播出管理体制,对安全播出有重要影响的要素涉及到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建设、技术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行政部门、安全播出指挥调度部门、安全播出监测部门的安全播出管理、指挥调度和监测。

1.3.2安全播出标准化对象分类

在安全播出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标准化内容按照性质、专业、环节等三种方式进行归类,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标准化对象分类图。标准化对象按照性质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四部分。安全播出基础标准应当涵盖安全播出管理、安全播出资源数据等方面所涉及的基本术语、概念。目前比较急迫的是安全播出停播指标、安全播出资源信息、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等。安全播出技术标准应该涵盖技术系统标准、运行维护规程、技术安全规程、监测和指挥调度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标准。其中安全播出监测和指挥调度技术标准可以划分为监测系统标准和安播综合管理技术系统标准。其中,之所以将指挥调度标准独立为标准化对象,是考虑到随着网络整合、集团化等工作的开展,播出单位内部的管理、协调越来越重要,通过管理支撑系统的研发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集信息上报、预警、指挥调度功能为一体的指挥调度系统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全播出管理标准化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环节划分为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其中日常管理包括监测工作规范和指挥调度工作规范。应急管理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急灾备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考核与评价标准,考核与评价为针对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将该部分标准独立于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之外。该部分标准主要考虑包括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考核评价指标与方法、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方面的标准。

1.3.3安全播出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安全播出标准体系定位在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的下一层,即专业等级层面。安全播出标准体系的下一级是门类等级,因此对安全播出标准的分类首先是按照性质划分为门类等级的标准,在门类等级下,按照标准化对象分类设立具体标准。由于安全播出涉及各个技术专业,在安全播出的基础管理、基础技术领域,不同技术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在门类等级之下、具体标准之上还可以增加一层,即跨技术专业的共性层。这样安全播出标准体系就从三层结构变为如图2所示的四层结构。按照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所提出的标准体系表层次结构图的绘制方法,安全播出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可以表示为图3。

2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

安全播出标准体系层次结构能够表示出基础标准与具体标准之间的关系,但是很难看到所有标准的分类关系,标准显得非常凌乱。另外,有些具体标准缺乏共性,将造成标准体系表的断裂。因此,表示标准关系的最好的方法还是逐级分类,除了最下层是具体标准外,上层均是标准的分类集合。

2.1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图

根据标准的分类方法,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图。在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对安全播出标准化对象的认识,根据安全播出保障工作需要,可以将最底层的标准一一列出。

2.2安全播出标准

现有安全播出标准与规范主要集中在运行维护规程、技术安全规程等方面,而在资源管理、工作指南等基础类标准、日常与应急等管理标准等方面所涉极少,无法满足当前安全播出管理需求。根据安全播出标准体系框架,分别对其体系各个层次的标准概述如下。

2.2.1基础标准

(1)定义与描述。定义和描述标准包括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资源管理数据元规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基本术语、广播电视停播指标统计规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框架模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突发事件描述信息规范等五项标准。(2)工作指南。包含广播电视运行维护规程编制指南、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广播电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等三个标准。

2.2.2技术系统标准

(1)播出技术系统标准安全播出规范体系涵盖了各个专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中对安全播出管理的要求。(2)运行维护规程技术维护规程是对各专业运行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各专业技术系统的运行维护规程,包括传统广播电视专业的运行维护规程十四项、新媒体运行维护规程三项和监测台站运行维护规程一项,共十八项。A、传统广播电视播出(传输)技术系统运行维护规程包括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卫星、微波、光缆、有线、无线等传统广播电视专业的运行维护规程等十四项,主要规定了系统维护管理的范围、任务和要求,系统和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停播事故、播出事故的定义和分类等内容。B、新媒体运行维护规程包括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运行维护规程、IPTV集成播控平台运行维护规程、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运行维护规程等三项。C、广播电视监测台站运行维护规程规范广播电视监测台站技术系统的维护要求和运行工作流程。(3)技术安全规范技术安全规范规定了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活动中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相关规定,以及重要操作在操作执行前、后的处理责任和义务以及技术质量检验规范。包括:农村有线广播技术安全规程、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机械维修安全规程、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等。(4)监测和指挥调度技术标准监测和指挥调度技术标准是支撑监测和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要求。包括监测系统技术标准、安全播出综合管理技术系统标准。A、监测技术标准。包括中短波、卫星、有线、移动多媒体、手机电视等监测、监管技术规程和接口规范,广播电视自台监测系统功能规范。B、安全播出综合管理技术系统标准。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功能规范规定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日常操作管理、重要保障期管理、事故管理、信息交换、质量考评、风险评估等)应具备的功能要求。

2.2.3管理规范

(1)日常管理。日常管理规范是对各项安全播出日常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包括安全播出监测工作规范、安全播出监管工作规范、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工作规范。(2)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规范是对各项安全播出应急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包括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规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资源准备规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灾备及启动规范等三项标准。

2.2.4安全播出评价与方法

安全播出评价与方法类标准包括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运行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与方法、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与评价体系、广播电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及防护要求等四项标准。

3结束语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2

它以MPEG-2的数字视频音频的频率压缩,之后进行编码为核心技术。可以为高清晰度的电视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马率,为标准清晰度的电视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马率,而且可以在移动的条件下接收,具有单频组网的的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针对DVB-T在接收中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DVB-H是通过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向终端产品提供多媒体业务制定的一项新标准。这项标准是欧洲DVB-T中应用中的扩展。相比之下,DVB-H的终端具有移动接收强、抗干扰强和能耗更低的特点。所以这项标准更适用于手持笔记本、移动终端等小型设备的使用,通过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收发信号。可以这么说,DVB-H是在DVB-T的基础上改造优化,无论是在静态模式下或者动态模式下,使得接收广播电视信号更加稳定。

二、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

1.天线接收方式

根据电视台天线发射的方法,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就会把数字信号覆盖在所有的电视用户上。如果客户终端需要调节节目的话,也可以通过天线和数字电视接收信号。因为它的普遍性、可操控性被认为是国家安全性的措施,因为它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成为国民和政府最有效、最直接的沟通工具。

2.频率效率的提高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开展,充分利用了当前闲置的无线频谱,采取更多的手段提高了频率效率。广播运营商在开展数字电视广播服务的时候,可以利用闲置的频谱,对于移动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和接收服务类节目来说更加方便快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还可提供相关的高清电视服务。

三、应用方面

1.建立数字电视广播网

近几年来,我国的数字电视的发展极其迅速,使得国内具备了生产、制作和播送数字电视节目的能力,而且数字化电视正在成为社会的主流。自2004年河南首先采用清华的DMB-T标准组建的单频网,国内就此掀起了数字电视的高潮。与此同时,后续企业在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之后,开发的新技术使得数字传输能力稳步提升。因此,从总体来说,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和规划,建立规模宏大的数字电视广播网,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以此可以推动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2.前景规划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3

1、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营造重大产业与技术机遇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划的高技术工程,其目标是促进航天工业、广播电视媒体制作业、卫星接收设备制造业、软件等产业的快速成长,创造出千亿元人民币的内需市场,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音视频技术两大部分。中国航天事业四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完全能够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提供自主的产品,我国自主制定的数字音视频标准AVS,达到了第二代音视频编码的最新水平,采用AVS的中国直播星比采用第一代标准的国外直播星系统领先了十年。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不仅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还将是全球领先的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2、视频编码标准更新换代,专利许可成为障碍

数字电视标准最重要的是信源编码标准和信道编码标准。信道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传输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数字电视才需要),解决在不同的传输物理介质上传输数字信号的问题。信源编码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数字音视频海量数据的编码压缩问题,故也称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无论采用何种信道技术,信源编码都是必要的。

众所周知,数字化视频的原始数据量是十分庞大的,例如,标准清晰度的数字视频每秒的数据量超过200M比特,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每秒的数据量超过1G比特。数字音视频要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应用,必须采用先进的压缩编码算法进行大幅度压缩。而反映压缩效率的压缩比也就成为数字电视乃至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基本指数”。

国际上音视频编解码标准主要有两大系列: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组(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数字电视采用的是MPEG系列标准;ITU针对多媒体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和G.7系列音频编码标准。标准发展过程如图1。

MPEG是ISO/IEC JTC1 1988年成立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简称,全称为ISO/IEC JTC1第29分委会第11工作组(ISO/IEC JTC1/SC29/WG11),负责数字视频、音频和其它媒体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从1988年开始,MPEG专家组每年召开四次左右的国际会议,主要内容是制定、修订、发展MPEG系列多媒体标准。视音频编码标准MPEG-1(1992)和MPEG-2(1994)、基于视听媒体对象的多媒体编码标准MPEG-4(1999年)、多媒体内容描述标准MPEG-7(2001)、多媒体框架标准MPEG-21。目前,MPEG系列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多媒体技术标准,对数字电视、视听消费电子产品、多媒体通信等信息产业的重要产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4年制定的MPEG-2标准是国际音视频标准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是音视频行业遵循的基本标准。近十年来,音视频编码技术本身和产业应用背景都发生了明显变化。ITU-T于1997年提出的一个长期的视频标准化项目H.26L,ITU-T并在1999年8月推出该标准的第一版测试模型。为了响应ISO/IEC MPEG对先进视频编码技术的需求,从2001年开始,ISO和ITU开始组建了联合视频工作组(JVT,Joint Video Team ,ISO/IEC MPEG和ITU-T VCEG联合视频工作组),在H.26L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视频编码标准,目标定位在制定一套兼顾广播和电信、覆盖从低码率通信到高清晰电视的广域标准。在ISO/IEC中,该标准的正式名称为MPEG-4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标准;在ITU-T中的正式名称为H.264标准。2003年下半年,ISO/IEC以MPEG-4第十部分(ISO/IEC 14496-10)的名义正式了这项标准。

MPEG-4 AVC/H.264是代表最新技术水平的一项国际标准,但正如它的名字复杂到让人难以理解一样,它的技术方案也过于复杂。首先,这项标准覆盖的应用范围过宽,从低码率通信到高清晰度广播,码率从几十K到几十M,相差三个数量级,任何一个实际应用,都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子集,因此,作为标准,过于臃肿。其次,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一些成员拼命加入自己的技术,有很多技术提案对整体压缩效率的贡献很小,但“你不让我进,我也不让你进”,平衡的结果是不得不加入了一些没有什么用的技术(往往是专利),不仅增加了标准实现的复杂度,也为将来繁杂的专利争执埋下了祸根。

然而,决定MPEG-4 AVC/H.264未来的最大因素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长期困扰MPEG标准的专利授权问题。MPEG-1没有专利授权问题,MPEG-2有国际工业界可接受的专利授权政策,MPEG-4则被变本加利的专利费所扼杀,现在,这个问题又降临到MPEG-4 AVC/H.264头上。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标准背后的专利问题。

MPEG作为ISO/IEC下属的标准工作组,只负责制定标准,知识产权方面遵守ISO的RAND通则。MPEG LA 是1996年在美国成立的专利授权公司,虽然从名称上似乎和MPEG标准专家组有联系,但事实上没有任何法律关系。

MPEG LA 1997年启动MPEG-2 (视频和系统部分)所涉及的专利许可业务,1998年12月获得美国司法部审议认可(EC Comfort Letter)。

MPEG-2最初的收费对象为解码设备和编码设备,每台专利授权费4美元。从2002年开始,降为2.5美元。由于当时MPEG-2是数字音视频领域唯一可用的技术标准,而且相对合理,因此MPEG-2的产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MPEG-2收费取得成功的情况下,MPEG-4 LA公布的MPEG-4标准的收费模式为:消费者使用解码设备,除购买设备时需要缴纳的一次性专利费外,还将按使用时间进行收费,通常这个费用是通过提供视频服务的节目发行商(如音像出版公司)或运营商(如电视台、视频点播服务提供者等)收取的,其总的收费额度每年高达数百万美元。此收费政策一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媒体运营商率先反对。MPEG-4因为收费问题,成了一个主流应用运营商不支持的技术标准。MPEG-4 AVC/H.264是MPEG专家组和ITU VCEG专家组2003共同完成的视频编码标准,MPEG-LA一直在制定其收费模式。2003年11月17日,MPEG LA 宣布H.264/MPEG-4 AVC的必要专利权人就联合许可条款达成了协议,要求根据节目、订户和本地发射台数等参数来对运营商收费。欧广联(EBU)随后发表2003年度第96号声明,表示“十分遗憾的是,EBU看到AVC的许可条款对广播商是极端不合理的”。对于中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来说,近2000家电视台和大大小小的有线电视网需要缴纳的专利费总额十分庞大,中国数字电视运营产业MPEG国际标准,将面临巨大经济负担。2004年5月,MPEG LA收费政策最后敲定,对运营商收费的条款基本没变。

3、AVS标准抓住机遇,推动我国音视频产业的跨越发展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更新换代为我国后来居上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AVS正是在这样的国家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AVS标准的完成,使得全球范围内可选的第二代标准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标准 MPEG-4/H.264、中国牵头的制定的AVS,一些公司提出的标准。国际标准MPEG-4/H.264虽然开放,但背后的专利授权问题难以负担;公司标准受到公司控制,难以得到业界广泛接受。我国牵头制定的AVS,性能达到国际标准同样水平,而且方案简洁,知识产权政策明晰,应是国际范围内第二代标准的上选。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简称AVS工作组)由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于2002年6月批准成立。工作组的任务是:面向我国的信息产业需求,联合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制(修)订数字音视频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共性技术标准,为数字音视频设备与系统提供高效经济的编解码技术,服务于高分辨率数字广播、高密度激光数字存储媒体、无线宽带多媒体通讯、互联网宽带流媒体等重大信息产业应用。目前工作组分为需求与测试组、系统组、视频组、音频组、实现组、版权保护组、知识产权组等专题组开展工作。会员单位从2002年度的30多家增长到130多家,覆盖了国内本领域的主要产品开发生产厂家与研究单位。AVS工作组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12次全体会议,30余次专题会议。

在国家标准计划中,AVS标准的正式名称为《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AVS标准包括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等四个主要技术标准和一致性测试等支撑标准。AVS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的时间对应关系以及AVS工作组已经开展的工作如图2所示。

AVS工作组2003年度完成的视频标准报批稿是《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的第二部分,代表了当前视频编解码领域的最新水平。视频标准是AVS标准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其编码效率是MPEG-2的2-3倍(根据视频画面尺寸不同有所不同)。AVS在保证编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复杂度明显比最新的MPEG-4 AVC低,在高清晰度应用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是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激光视盘机产业的最佳选择。

2004年11月15日-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AVS视频标准进行了测试,测试时间进一个半月。试验采用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DSCQS)法评价AVS视频编/解码系统处理后的图像质量相对于未经压缩的原始图像质量的差别,评价AVS视频压缩方案的性能,参加评价人员共计56人。试验结果表明AVS视频编/解码方案在图像格式为720X576i/50Hz、压缩码率为2.5Mbps时,可察觉经编/解码处理后的被评价对象与原始素材图像质量的差别,但差别小(总平均分差6.4,百分制)。在图像格式为1920X1080P/25Hz、压缩码率为6Mbps时,被评价对象为图像质量与原始素材图像质量的差别很小(总平均分差3.6,百分制),不易察觉。

2004年12月29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了AVS标准审定会。评审委员会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主任童志鹏院士任主任,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徐顺成研究员任副主任,包括汪成为、王越、李国杰、何新贵等院士在内的共11位专家任委员,对AVS工作组提交的《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二部分:视频 》(送审稿)和《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一部分:系统 》(送审稿)进行了审定。 审定会认为,该项标准是数字音视频编码领域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工作组在推动技术、专利、标准和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探索出一条开放式自主制定重大信息技术标准的道路,是卓有成效的。

审定委员会一致认为,AVS在技术、专利、标准三个方面创新突出,AVS软件和芯片已经开发,AVS标准是关系到国家数字音视频产业发展和重大利益的基础标准,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重大音视频应用领域采用这一自主标准,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自主AVS高清晰度软件、芯片、产品和系统的产业化,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音视频产业群的形成。

通过对国际、国内相关专利的认真仔细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AVS自主专利技术和公开技术构成了AVS标准的主体。AVS视频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主动权,能够妥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范围内,AVS自主技术也占据明显优势,具有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的良好基础。公开技术、自主专利技术和愿意加入“AVS专利池”构成了完备的AVS技术方案,AVS标准侵犯其它专利的风险极小。凭借自主技术的明显优势地位和公平合理的“AVS专利池”统一许可模式,完全可以全面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并为全球范围内协调标准和专利关系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与其它类似标准相比,AVS有两大优势:基于自主技术和部分公开构建的开放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许可问题;中国日渐强大的产业化实力和市场提供了良好土壤。在这两大翅膀的助推下,AVS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有可能成为事实标准的第二代音视频编码标准。

AVS是一套适应面十分广阔的技术标准,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我国创新技术和部分公开技术的自主标准:编码效率比第一代标准(MPEG-2)高2-3倍,而且技术方案简洁,芯片实现复杂度低,达到了第二代标准的最高水平,可节省一半以上的无线频谱和有线信道资源;

2)第二代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上选:AVS通过简洁的一站式许可政策,解决了MPEG-4 AVC/H.264被专利许可问题缠身、难以产业化的死结,与一些公司提出的标准相比,AVS是开放式制订的国家、国际标准,易于推广;

3)为音视频产业提供系统化的信源标准体系:MPEG-4 AVC/H.264是一个视频编码标准,而AVS是一套包含系统、视频、音频、媒体版权管理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为中国日渐强大的音视频产业提供了完整的信源编码技术方案,正在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进入国际市场。

4、直播卫星采用AVS标准的重要意义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是我国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和部分公开技术自主制定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技术标准,AVS的压缩效率比本领域沿用了近十年的第一代标准MPEG-2提高了一倍以上。

采用自主AVS标准是直播卫星领先的关键。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AVS标准的重要意义在于:(1) 音视频节目的压缩效率能够提高一倍,意味着直播卫星的节目传输能力提高一倍,“一颗星可以当成两颗星来用”;(2) 音视频解码芯片是卫星接收机内最核心、最重要芯片,相当于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器),每年数千万台直播卫星接收机采用自主解码芯片将有力推动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3) AVS标准达到了国际最新水平,解决了相应国际标准背后高昂的专利许可费问题,显著提高我国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技术自主性,是继卫星技术之后的另一高新技术制高点;(4) 采用自主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的接收机,完全清除了安全隐患,而且价格可控制在500元内,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广泛推广。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形成一种新的技术产业。中国有3.7亿多户家庭,其中约1/3是有线电视用户。发展直播卫星系统,不仅能够向其它2/3直接提供数字电视和相关信息服务,还将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新的选择,为音视频芯片、整机和媒体制作、运营产业创造广阔的舞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AVS不仅在性能上与最新国际标准相当或更高,而且比国际标准更精简,芯片和产品实现复杂度比最新国际标准约低30%。利用当前的芯片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采用自主的AVS标准,就可以重点扶持国内芯片设计和生产企业,我国企业在芯片、软件、整机、系统等产品就可以先行一步。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4

关键词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28-02

在社会各种媒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广播有线电视网络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广播有线电视网络需要彻底转变旧式的、单向化广播方式,使用户摆脱被动接收广播有线信息的局面,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将其全面加以改造,采用双向式的、交互式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从而使其同时承载电信和电视业务,成为一种全新的双向宽带服务网络,实现视频点播业务与语音业务相互融合和渗透的战略目标。

1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结构分析

我国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是一个点到多点的网络结构形态,它采用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结构,也即HFC结构,它由一个总前端、若干个分前端、光纤干线网、局部接入网等构成,呈树形或星形网结构。它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建设成本较低;频带宽、大容量、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它在其骨干网和长距离的路径中采用光纤,在用户接入时采用同轴电缆,实现多个用户共享同一根同轴电缆的结构方式,这种共享方式具有其优势,然而这种多个用户共享的方式应用于互联网访问时,则会显示出带宽不足的问题。因而,目前,主要是将长电缆加以分解成不同的各段,再将其与光纤节点相连接。

在我国的广播有线电视网络业务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有线电视网络需要拓展其业务,要拓展其业务范围,例如:广播业务、数据业务、增值业务、交互业务等,这就需要广播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数字化的、整体化的转换,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传输改造。

2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的设计原则及主要业务分析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需要满足三网融合的平台技术要求,以下列内容作为其设计原则:1)双向化改造的系统软硬件平台必须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和开放性的要求;2)双向化改造的系统要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要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实现改造后的网络升级和用户带宽需求;3)双向化改造的设计原则还要以可控性、便于维护和管理为原则,要确保较低的故障率;4)双向化改造要以经济适用性为原则,要充分考虑双向化改造的性价比,将旧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到双向化改造建设中。

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双向化改造之后,其主要业务要以市场为需求,进行如下拓展:1)视频业务。在广播电视节目为基本业务,并提供调频广播、模拟电视广播及数字音频、底值缡庸悴ヒ滴瘢2)数据业务。可以根据用户的互联网访问需求、网络电视观看需求、在线游戏、邮箱收发等,进行设计,使其在双向化改造后,具有足够的下行带宽;3)交互业务。在双向化改造之后,可以收看到ITV互动电视、RDTV录播电视、TSTV时移电视等;4)增值业务。它在宽带数据的应用前提下,基于TCP/IP协议,向用户提供全互动的、收费的音视频数据交流性业务服务。

3 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技术应用

3.1 CMTS接入网技术

在这个技术应用过程中,CMTS设备可以实现HFC网络与数据网的互联,在技术应用中可以实现协议的处理以及数据的转发与传输功能。它以模拟广播信号、数字电视信号、网络数据信号为依托,以负载波频分复用技术为核心,实现对各种图像、语音、数据信号的调制和传输。这种双向化接入技术适用于网络的初期改造阶段,它可以快速地、便捷地对用户实现双向网络全覆盖,迅速抢占宽带市场,然而,这种技术的缺陷在于无法充分显示出电缆高带宽的优势特征,无法实现双向业务的增值。

3.2 PON接入网技术

它是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的首选技术和核心主流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的网络拓扑架构,在单纤双向模式之下,通过无源光分器集聚各种ONU信号。其相关设备主要有:局端的光线路终端、光分配网、用户接入端的光网络终端等,具有成本较低、使用便捷、维护方便的特征。

在PON接入网技术应用于市场的过程中,有3种使用PON的网络结构技术:APON技术、EPON技术、GPON技术,相较而言,APON技术基于ATM协议,由于其成本高、技术复杂、带宽较低,而被淘汰;GPON技术是采用通用帧结构,具有高速率的特点,然而这种技术标准还不够成熟,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EPON技术则是更为优越性的应用技术,它基于Ethernet协议,具有成本低、高带宽的应用特征,可以实现大规模的FTTH光纤到户。然而,这种EPON技术也有其应用短板,主要表现为信号处理的技术相对较为复杂。

3.3 LAN用户端接入技术

这种技术应用于双向化改造的用户接入端,在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之下,实现对数据的封装、转发和传输,它是基于MAC地址识别技术的双向化改造技术,在IEEE802.3~2005标准之下,其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00Gbit/s传输距离为10km。在这种接入技术的应用之下,它对基于以太网的OAM、链路监控、光接口的物理参数都加以了标准化的定义。在广播电视无线网络双向化的改造中,LAN用户端接入技术通常都与EPON技术配合使用,采用EPON的FTTB+LAN方案,通过独立的光纤收发器,实现双向点对点的光信号传输,极其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和新建社区的网络双向化建设。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缺陷在于要用五类线替代原有的入户同轴电缆,规模化建设的重新布线较为困难。

3.4 EOC用户端接入技术

这种技术是基于同轴电缆技术的应用方式,它采用点到多点的树状网络拓扑结构,以频分复用方式为核心技术,实现数据信号的有效传输,它是当前HFC双向网络用户端接入技术的主流技术。它表现出规模大小不同、成熟度高低不同的多种应用方式,并主要划分为有源(调制)EOC及无源(基带)EOC。其中无源(基带) EOC技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利用同一根同轴电缆,实现对数据信号的传输,通常应用于集中的新建小区,无法满足长期的、多业务承载的广电需求。有源(调制)EOC技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数据信号调制到特定频段,再运用耦合技术,将调制后的信号传输给同轴电缆,EOC用户端则对接收到的数据加以解调。这种技术以高效先进的错误校验技术和调制技术为基础,可以满足用户接入的高速率需求。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技术改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摸清当前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结构应用特征,对双向化改造的业务原则和业务范围加以全面的把握,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对主流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技术进行调研,对其应用标准、工作原理及模式加以优劣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的双向化改造。

参考文献

[1]刘丹.面向NGB的光缆网络改造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师杨.基于EPON+EoC的有线电视双向网络[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张挺科.基于EPON+EoC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接入网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与优化

网络是利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点(工作站或主机)连接起来,组成数据链。广播电视的出现在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媒体,使人类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文明。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有线电视网的发展空间更广阔,发挥的潜力更加巨大。数字电视以HFC为传输基础网络,数字技术和数据服务不仅增加了HFC网得服务空间,而且使其步入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列。广播电视工作者正在积极的挖掘其双向传输能力,真正实现宽带高速接人,并准备将其升级为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网,最终实现在同一网上传输多种信息的模式,使有线广播电视网成为通向信息社会的桥梁。

1、常见的广播电视网

在目前的广播电视领域中,典型的网络系统有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网、卫星广播电视网和有线广播电视HFC网。表1给出了三种广播电视网的比较。

表一

2、广播电视网络化的优点

大部分新闻节目的现场性和时间性都很强。记者现场采集完新闻信息之后.现场可将采集到的新闻素材下载到随身携带的编辑系统中进行现场草编。还可以在设备上直接联机编辑,这样不仅提高了后期编辑的效率,还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从而保证了时间性。

2.2加速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广播电视联网后,利用局域网将每个工作点都连在统一体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缩短制作周期,加速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资源共享,使得资料的查询和检索更加方便。此外,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还能将各个环节的制作分在不同的机房进行,然后再利用网络将他们合成一个完整的节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制作人员还可以对编辑意图进行无数次的修改,不用担心节目的最后质量,(因为有了网络,不管对编辑意图怎么修改,都不会影响到节目的最后质量)这样可以加大制作人员创作的随意性,从而创作出更好的节目。[1]

2.3自动播出节目

广播电视系统联网之后。使得节目的播出更加方便,简单,快捷。利用自动播出设备来控制和调整节目的播出内容和播出顺序。如果在节目播出前的几分钟突然发现节目有错误,请不要着急,在这几分钟内可以更换正确节目不会耽误节目正常播放。

3、现有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分析

现有广播电视网络主要采用的技术有SDH 传输、DVB-C、HFC分配网络等。骨干网络传输主要通过光缆组成长距离光传输网络,在光缆网络基础上构建SDH 网络,用于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传送和网络互联的长距离传输通信。SDH 技术的优点有:技术成熟稳定;接口形式丰富,有2M、45M 、MPLS等多种业务接口,可以用于语音、视频传输、网络互联等多种业务类型;传输质量有保障。但是SDH 技术的缺点同样明显,适用于带宽需求比较稳定的业务,对于带宽动态范围较大的业务支撑不足,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络业务和互动电视业务。

DVB-C 技术主要是基于MPEG-2编码技术,采用64QAM传输广播电视业务的欧洲标准。其优点在于技术标准成熟,开放性较好、支撑厂家多,应用广泛。但由于DVB-C 技术标准制定已经过了很多年,且MPEG-2编码技术已经逐步被使用更广泛的H.264技术和正在进行产业化的国标AVS所代替,因此无论从带宽占用和编码效率而言,新编码技术和产品都必将替代MPEG-2标准。同时由于新兴数字调制技术的应用和芯片的推出,基于64QAM的系统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欧盟已经在积极推进DVB-C2标准的完善制定和产业推广。

对于HFC网络而言,现有的1550 和1310射频光传输系统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稳定,完全可以满足单向网络下广播电视业务的传输要求,也可以满足基于IPQAM 技术的双向网络改造要求,但对于“三网融合”后的全业务融合用户接入而言,在用户信息交互和双向网络接入上无法支撑,必须使用其他技术作为补充。[2]

4、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在整个电视中心,节目的制作还有节目存储和管理、节目的播出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整个数字化和网络化。在整个网络的建设中我们要综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系统的需求;二是所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而在整个网络系统的建设中我们也要考虑电台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技术是否先进性,可靠性高不高、性能高不高、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和配置是否灵活等。电视台的网络和别处的不同,它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来满足的它的那些数据、语音和视频信息的应用需求。而这些应用需求主要是电视台的业务性质决定的.因此在网络建设中。采用最新的组网技术和最新的产品。一定要保持网络系统的先进性。通过网络数据库全局管理网络素材。在网络中,对于用户或某一应用来说,素材的存储路径以及文件名称将是透明的。用户已经没有必要为你的素材找一个可靠的路径或熟悉的文件名称了,这些将由网络的服务本身替你完成了。取而代之的是,你需要填写素材的一些更贴切的属性,如:素材的名称、类别等信息。文件名称对用户已经没有意义,但你仍然可以通过奄询知道这些信息。

目前,中国大洋公司的节目制作播出网络方案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大洋公司的节目制作播出网络,采用了广播级视音频专用网络FC技术,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吞吐量。由于采用特大的数据包进行传输,FC对于视频、图像和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都极为理想,摒弃了之前通用的单机互联的低效结构,又提供了内嵌式网络素材管理,实现了真正高效的网络资源共享:支持从单用户级仲裁环到交换——仲裁复用的可扩展拓朴结构,方便实现采编、制作、审片、播出共用一网的低投入方案,支持跨平台接入,上下载工作站可实现双通道或四通道上下载传输,独立的上下载通道亦可独立控制多台录像机。粗编工作站具有快速编辑专用软件,支持通用的编辑决策表.硬艋播出机支持独立的四通道播出,内含盘、带混合自动播控系统。[3]

5、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优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普遍应用,网络技术的优化也渐渐的被广大技术人员重视。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优化主要是对网络的结构模式、信号的传输方式及网络的传输容最和光节点的分布的优化。通过网络的优化,不仅可以用无线终端收到与客户端基本相同的图象效果,而且使网络具有双向数据服务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

综上所述,单个多媒体设备是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只有实现网络化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快捷、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电视制作领域实现网络化,进入新的数字化时代,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蒋春柳 试述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J/OL] 网络地带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无线、卫星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含广播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台等)。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制定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规划,确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总量、布局和结构,负责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第五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原则上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

第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技术设备和必要的场所;

(三)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

(四)有明确的频道定位和确定的传输覆盖范围;

(五)传输覆盖方式和技术参数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规划。

第七条中央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变更,直接报广电总局审批。地方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变更,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向上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教育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的变更,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后,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八条申请设立、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保障及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6、运营规划。

(三)拟使用的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四)本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合并的批准文件;

(五)筹备计划。

第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筹备计划。

第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台名、呼号等原则上应与国务院确定的行政区划名称一致。

台标可以由图案、汉字、数字和字母组合而成,并与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机构已使用的标识有明显区别,播出时在屏幕左上角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频道的标识应

以台标为主体,与频道名称或简称、序号等组合而成。

第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台名、台标、呼号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拟变更的台名、台标、呼号及其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因行政区划变更的,须提交国务院关于变更行政区划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因其他原因变更台名、呼号的,申请书中应充分说明变更的理由。

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须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对技术参数的使用建议、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

申请书中应说明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理由及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影响。

第十三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按照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建设和技术发展规划,利用卫星方式传

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由广电总局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以卫星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和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运营规划。

(三)节目审查和管理制度;

(四)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技术方案;

(五)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文件;

(六)筹备计划。

第十五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合法存续期间,可以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

设立分台,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三)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第十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分台,应于开播前向所在地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属地管理。

第十七条申请人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均一式五份。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广电总局对申请材料做最终审查,申请

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

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广电总局对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颁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并同时对批准开办的每套广播电视节目颁发《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

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期满后如需继续开办,须于有效期届满180日前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换发许可证。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和《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换发。

第十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终止的,应充分说明理由,并按原设立审批程序逐级上报广

电总局审批,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及《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收回。

第二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批准的设立主体、台名、呼号、台标、节目设置范围、节目套数、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等制作、播放节目。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停止播出的,应当经省级以上广播电视

行政部门同意;未经批准,连续停止播出超过30日的或自广电总局批准之日起超过180日尚未开播的,视为终止。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频道可区分为公益性频道和经营性频道两类。允许两类频道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目标要求,从机构设置上适当分开,采用相应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

经营方式。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跨地区合办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

第二十四条合办广播电视频道及栏目,应由该频道或栏目所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应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资源及设置规划;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合作合同。

第二十五条县级广播电视台原则上不自办电视频道,其制作的当地新闻和经济类、科技类、法制类、农业类、重大活动类专题、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以及广告等,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公共频道预留时段中插播。

第二十六条广播电视付费频道的审批管理按照广电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报的技术方案、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应符合广电总局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的,依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20*年9月20日起施行。第一条为规范广播电台、电视台管理,保障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无线、卫星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含广播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台等)。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制定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规划,确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总量、布局和结构,负责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第五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原则上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

第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技术设备和必要的场所;

(三)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

(四)有明确的频道定位和确定的传输覆盖范围;

(五)传输覆盖方式和技术参数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规划。

第七条中央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变更,直接报广电总局审批。地方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变更,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向上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教育电视台的设立、合并和相关事项的变更,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征得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后,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审核后,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报广电总局审批。

第八条申请设立、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保障及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6、运营规划。

(三)拟使用的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四)本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合并的批准文件;

(五)筹备计划。

第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调整节目套数和节目设置范围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筹备计划。

第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台名、呼号等原则上应与国务院确定的行政区划名称一致。

台标可以由图案、汉字、数字和字母组合而成,并与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机构已使用的标识有明显区别,播出时在屏幕左上角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频道的标识应

以台标为主体,与频道名称或简称、序号等组合而成。

第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台名、台标、呼号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拟变更的台名、台标、呼号及其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因行政区划变更的,须提交国务院关于变更行政区划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因其他原因变更台名、呼号的,申请书中应充分说明变更的理由。

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请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须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对技术参数的使用建议、必要的设计文件或技术评估报告。

申请书中应说明变更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的理由及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影响。

第十三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按照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建设和技术发展规划,利用卫星方式传

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由广电总局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以卫星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和设备;

5、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6、运营规划。

(三)节目审查和管理制度;

(四)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技术方案;

(五)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文件;

(六)筹备计划。

第十五条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

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合法存续期间,可以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

设立分台,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分台的,须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

2、资金来源;

3、场地、设备;

4、节目频道设置规划(含频道定位、栏目设置);

5、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三)台名、台标、呼号,并附台标设计彩色样稿、创意简述和电子文稿。

第十六条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分台,应于开播前向所在地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属地管理。

第十七条申请人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均一式五份。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广电总局对申请材料做最终审查,申请

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

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广电总局对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颁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并同时对批准开办的每套广播电视节目颁发《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

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期满后如需继续开办,须于有效期届满180日前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换发许可证。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和《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统一印制、换发。

第十九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终止的,应充分说明理由,并按原设立审批程序逐级上报广

电总局审批,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及《广播电视频道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收回。

第二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批准的设立主体、台名、呼号、台标、节目设置范围、节目套数、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等制作、播放节目。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停止播出的,应当经省级以上广播电视

行政部门同意;未经批准,连续停止播出超过30日的或自广电总局批准之日起超过180日尚未开播的,视为终止。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频道可区分为公益性频道和经营性频道两类。允许两类频道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目标要求,从机构设置上适当分开,采用相应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生产

经营方式。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跨地区合办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

第二十四条合办广播电视频道及栏目,应由该频道或栏目所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向本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后,由广电总局审查批准。

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应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1、合办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的理由;

2、人力资源;

3、资金保障及来源;

4、场地、设备;

5、节目资源及设置规划;

6、传输覆盖范围、方式和技术参数;

7、运营规划。

(三)合作合同。

第二十五条县级广播电视台原则上不自办电视频道,其制作的当地新闻和经济类、科技类、法制类、农业类、重大活动类专题、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以及广告等,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公共频道预留时段中插播。

第二十六条广播电视付费频道的审批管理按照广电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申报的技术方案、安全传输与播出方案、传输覆盖范围、方式、技术参数应符合广电总局有关规定。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7

关键词:数字电视 分类 现状 发展

一、数字电视的概念

数字电视系统是指采用数字技术将活动图像、声音和数据等信号加以压缩、编码、存储传输,再经实时发送、传播后,供用户收视的视听系统。这种系统的节目从采集,制作,处理、传输,直至最终接收、显示等全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从而亦称全数字电视。从广义上说,数字电视是原有电视系统的数字化,但绝不仅是模拟电视的数字化,其本质上同数字通信一样,都是以数据的形式传递信息,重要的是它将带来更多产业发生变化。

二、数字电视的分类

数字电视可按其清晰度或传输方式加以分类:

1、按清晰度高低分类

我们通常把数字电视分为普及型清晰度数字电视(PDTV)、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三种。也有人提出把数字电视分为四档:在标清数字电视之前增加一挡“增强型”(EDTV)。这几档电视向下兼容。下表是三种数字电视的主要参数。

电视信号的水平扫描行数和显像管分辨率是决定电视图像清晰度的主要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指标低的因素。例如,如果显像管的分辨率不高,即使采用扫描行数高的电视信号,图像的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此外,数字电视不一定是高清晰度电视。习惯上把技术指标最高的高清晰度电视作为数字电视的代表,但两者不要混淆。

2、按传输方式分类

数字电视按传输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传输媒体主要是同轴电缆,传输条件较好。一般采用64QAM 调制方式以提高信道容量。我国广电部采用欧洲DVB-C 标准作为行业标准。2003年开始在40个城市试用,作为我国推广数字电视的开始。

卫星数字电视传输。卫星信道是理想的高斯信道,通信条件很好。一般采用4PSK 调制,最近有的国家提出采用SPSK 调制,以提高信道容量1996 年以来,这种方法已用于中央台和地方台之间传送电视信号,也用于“村村通”广播电视试验,预计2005年我国发射直播卫星后即可开展数字电视业务,把电视直播到用户。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地面无线信道传输条件差,多径衰落严重,移动接收时又有多普勒频移干扰,用这种信道传输数字电视信号困难较大。但这是传统的免费电视广播,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传输媒介。五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广泛利用这种广播来传达政府法规法令,社会信息和新闻,促进文化交流,普及科学常识。从用户方面说,广大城郊,农牧山区等有线电视不易铺设的地方,都可以利用这种传输方式来接收电视,即使是有线电视比较普及的城市中,也有不少散居用户需采用这种方式。

三、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电视技术最先出现在欧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洲几个电视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如德国、 法国、英国,都开始研究数字电视技术,并且诞生过MAC1、MAC2、MAC3(多模拟分量分时传输技术)等三代数字卫星电视节目广播,当时数字技术已经很先进,它已经能够同时传播一路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和多路伴音广播。

1982年,新一代数字式电视机由美国的数字电视公司首先研制成功。这种电视机的结构主要由5 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元部件比模拟式电视机减少一半以上,因而使生产工艺大大简化生产成本降低。1983年,该电视机开始正式生产并投放市场。

美国在1994年开始DirecTV 卫星广播,启动了数字电视市场,1998年11月美国和英国开始数字电视地面广播,2000年底日本开始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卫星广播,使数字电视发展进程加快,市场逐步形成。日本、美国以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为主,欧洲以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为主。1995年9月15日美国正式通过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美国高级电视业务顾问委员会 缩写)数字电视国家标准。ATSC制信源编码采用MPEG-2 视频压缩和AC-3 音频压缩;信道编码采用VSB调制,提供了两种模式:地面广播模式(8VSB)和高数据率模式(16VSB)。随着多媒体传输业务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移动接收的需要,近来又计划增加2VSB 的移动接收模式。

1996年4月法国第一个开始了数字电视商业广播,全世界的数字电视广播迅猛发展,其中尤以DVB-S广播技术的应用发展最普及和迅猛。DVB-S标准甚至被美国这样的数字技术超级发达的国家采用。随DVB-S之后,DVB-C也在逐渐普及,由于便于控制,DVB-C或其变种技术必将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主体。DVB-T技术在DVB-S和DVB-C之后,也被欧洲、亚太甚至美国等地区的不少国家用于商业广播。

四、数字电视的应用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数据广播、Internet卫星或有线传送、高清晰度电视和交互式电视业务。多媒体数据播出或Internet业务使用广播机构多余的卫星转发器空间或有线宽带网,播出的内容经用户的卫星天线或有线网络,通过与数字电视相配的PC 插卡相连接的同轴电缆或Cable Modem,输入用户的PC机。高清晰度电视和交互式电视业务不仅使接收端的声音和画面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在广播方式上实现从简单的、单向传输转变为互动的、双向的方式。如可提供按次计费节目(PPV)、视频点播(VOD)、歌曲点播(KOD)和新闻选取(NOD)等新颖服务。

同时,电视信号数字化使数字电视系统具有模拟电视系统所无法实现的一些功能:

电子节目指南(EPG)可以使用户知道何时在哪一个频道有什么节目,可免除用户漫无目的的在各频道中切换。

提供分类节目时间表,用户可汇聚特定类型的节目,如文艺、科教、体育、新闻等。

电视节目锁码更为安全,家长可在电子节目指南上设定额外的密码,以防止未成年人收看色情或暴力节目。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8

【关键词】数字广播;特点;应用;发展方向

下面就数字广播的技术和特点及应用进行阐述:

一、数字广播技术的内涵

何谓数字广播技术?它是指将数字化音频、视频与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与传递等处理[1]。与人们所熟悉的AM与FM 等传统的广播技术相比,数字广播技术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地面发射站,通过发射数字信号来达到广播与数据资讯传输的目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广播技术既可以传输音频信号,又能够传送包括音频、视频、数据、文字与图形等在内的多媒体信号。

二、数字广播技术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调幅与调频广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声音品质比较差,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影响等。但是,数字广播技术却可以打破上述传统广播的局限,具有音质纯净、音频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降低播出成本、可以便携与移动收听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类型的数字广播技术又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三、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

1.数字声音广播(DAB)的应用

1995年9月,BBC开始DAB广播。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DAB的市场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是DAB技术实现受到限制。因为DAB 数据接收须使用专用接收机,接收机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当时并没能有效降低接收机的实现成本,第一代DAB接收芯片的功耗根本无法用于便携接收。同时,也受到市场的限制,居高不下的DAB接收机价格难以迅速启动市场[2]。

近几年,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DAB接收机的成本与功耗大幅降低,这让DAB迎来了新的曙光。利用DAB优异的移动接收性能实现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用户的接受意愿正逐步提高。目前,在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的应用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从数字声音广播DA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MB具有潜在的市场优势,可以拥有多种受众群体,应用范围很广阔。DMB能让户外活动者、交通工具(公交、火车、甚至飞机)使用者高质量地接收声音、数据信息和视频节目。DMB信息既可移动接收,也可在室内外的固定场合采用移动式或固定式接收。因此,电视用户、各种数据信息用户等传统固定用户也将会是DMB的用户群体。

利用DMB能够开展比较多的服务项目:一是音频服务。二是移动影视节目服务。三是交通信息服务。四是经济信息服务。五是网络服务。利用DMB接收器,计算机可以在固定或移动环境下接收互联网的网络信息[3]。

3.数字调幅广播(DRM)的应用

30MHz以下的长、中、短波数字声音广播系统称为DRM 系统。世界范围内共提出5 种不同的数字调幅系统建议,分别是:法国天波2000 系统、法国CCETT/TDF 系统、美国中波IBOC DSB 系统、德国数字音乐之波DMW 系统和美国VOA/JPL 数字短波系统。前3 种系统属于OFDM 多载波并行传输方式,而后2种属于单载波串行传输方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数字调幅广播系统设备研制和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通过联合攻关,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科院和无线局基于DRM(ETSI ES 201980)标准首次在国内自主研制成功了数字调幅广播(DRM)系统,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数字调幅广播(DRM)系统传输覆盖、外场测试实验平台和试验环境,解决了模拟调幅广播发射机数字化改造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经系统检测和比对试验,该系统符合相关国际标准(ETSI ES 201 980),且与符合该标准的国外相应设备完全兼容,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RM广播在大城市进行广播是可行的,但在高大建筑物和小山旁,内环高架路,收费站等有顶建筑底,隧道内等情况下接收较差,如何作改善还需作进一步的探索。相信随着对DRM广播试验的深入开展,在不断的探索改进中,DRM技术将会日臻完善与发展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4]。

4.数字卫星声音广播(DSB)的应用

美国开办的数字卫星声音广播(DSB)主要有两家电台。一个是XM广播电台,另一个是Sirius电台。XM广播电台于2001年11月15日正式向美国全境开通数字卫星广播业务,使用两个位于美国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主要瞄准国内广阔的汽车用户市场。XM卫星广播电台主要提供CD音乐、新闻和体育等数字声音节目,每月付费约10美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在其生产的汽车上安装XM数字卫星广播接收机。XM电台使人们在汽车里能像在家里通过有线电视或直播电视一样,24小时收听丰富多彩的数字广播节目。Sirius卫星广播电台在2002年春天利用在椭圆形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开始向休斯顿、丹佛等4个城市播出数字卫星广播节目,并逐步将业务扩大到美国全境。Sirius电台主要提供不带广告的原创音乐频道和体育、新闻、访谈与娱乐节目。

目前在中国,全国电视节目约有40套上星,每套TV可带40套声音节目。一旦国内的卫星数字声音广播形成气候,就会很快形成卫星数字声音广播市场。专家预测,在2015年以后将会形成卫星数字声音广播的规模市场。

5.HD Radio的应用

HD Radio是一种数字广播技术,工作频率和当前分配给AM和FM电台的频率一致,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数字技术,HD Radio基于IBOC(带内同频道)技术,是由iBiquity Digital公司开发的。HD Radio与传统的模拟广播相比较,HD Radio数字广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水晶般清晰通透的音质――它将AM广播音质提升到了调频立体声的水平,将FM广播音质提升到了CD水平。美国于1998年提出的带内同频(IBOC)数字音频广播后来发展为HD Radio(高清晰度广播)系统, 最近几年,美国与世界各地发展很快,我国也做了初步试验。

HD Radio工作机制与传统电台相兼容,利用同样的发射频谱、发射仪器、广播发射塔,可以在传统的频道上增加数字广播的能力,也即在现有广播分配信道内同时传送模拟与数字信号。2002年HD Radio技术被美国FCC批准为美国AM与FM波段的数字广播标准。它在不影响现有模拟广播的前提下,使用现有模拟广播的频谱提供高清晰度的数字声音广播与数据业务。

四、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广播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联系实际,根据预测,数字声音广播(DAB)、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数字调幅广播(DRM)、数字卫星声音广播(DSB)、HD Radio已代表了未来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数字广播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广播超越了声音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与延伸了广播的传播功能。可以说,数字广播技术正在塑造新的传播方式,并且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轻松自由地听广播、看广播、读广播、享受广播带来无穷的快乐。笔者相信,数字广播技术前景广阔,定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静.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思路[J].科技资讯,2009(8).[2]陈建忠.简议数字电视的特点及其关键技术[J].科技资讯,2008(17).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9

关键词:AVS+;视频技术;编码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61-02

作者简介:尹芝(1987-),女,硕士,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潘华(1987-),男,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通讯及安全。

0引言

在人类所获取的信息中,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外界信息的90%以上。以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特征和最富有活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之一。人们对于数字技术下视频的实时性、流畅性、清晰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H.264国际标准的专利费非常昂贵,各个环节都要收费,还有后续的广播费、点播费、软件费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音视频领域进行了研究规划,取得了技术突破,自主制定了数字音视频解码技术标准AVS(Audio Videocoding Standard)。继AVS标准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在2012年7月正式颁布了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T257.1-2012《广播电视先进音视频编码解码 第1部分:视频》行业标准,简称AVS+。

1AVS+

AVS+是2012年7月的《广播电视先进音视频编解码 第1部分:视频》行业标准,要想知道什么是AVS+必须先了解AVS。AVS标准的正式名称是《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作用是把数字视频和音频数据压缩为原来的2%以下,以保证传输带宽和存储容量能够被最有效地利用[1]。

AVS标准分为9个部分,包括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等4个技术标准,如图1所示。AVS标准的视频标准与H.264相类似,分为变换、量化、熵编码、帧内预测、帧间预测、环路滤波等技术模块。此外,AVS视频标准还定义了3种不同类型的图像:I帧、P帧和B帧,I帧中的宏块负责帧内预测,P帧和B帧的宏块负责帧内预测或帧间预测。AVS视频编码器框图如图2所示[2]。

AVS采用的是混合编码方案,视频编码并非单一的算法,而是一整套的编码工具。起初各条技术主线平行开展,每个主要的工具都是作为视频编码的完整解决方案而提出,最后各性能最佳者汇合成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综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压缩比较高的综合压缩效果[3]。

2AVS+ 关键技术

随着数字高清电视和3D高清电视的快速发展,为了节约带宽和存储,就需要对视频进行更好的压缩。AVS同MPEG-2、H.264的编码框架一样,都属于混合编码,AVS的关键技术与H.264也是基本对应的,AVS+是在AVS基础上完成的,二者大部分内容是相符合的,AVS+向下兼容AVS,即AVS编码的视频码流AVS+可以解码,同时在AVS基础上增加了4项新技术——高级熵编码、图像级自适应加权量化、同极性场跳过模式编码、增强场编码技术,可以说是对AVS标准的优化升级[4]。AVS+相对更简单一些,对硬件资源的消耗更少,这些相对于H.264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国内音视频产业的专利费负担,同时也更易于硬件技术和设备的实现,如表1所示。

根据“AVS技术应用联合推进工作组”联合组长高文院士介绍,AVS+标准在核心工具中的熵编码(算术编码CBAC),以及次要工具加权量化(AWQ)、增强场编码(B-Direct、P-Skip)方面都有所更新[5]。我们将AVS+的关键技术与H.264 High 4:2:2进行对比,从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AVS+在预测、运动补偿、变换、熵编码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改变。例如,运动补偿去掉了“8×4、4×8、4×4”;多参考帧改为“最多2个或者4个”;滤波则变为“8×8块边界”。在熵编码中摒弃了变长编码,选择性能优良的算数编码,H.264使用的是CAVLC和CABAC 这两种编码方法,而AVS+选择使用的则是复杂程度比较小的自适应2D VLC和新的内容自适应算数编码。因为我国的数字电视的高清标准是隔行扫描的,在新技术增加之后,运动场景的场编码图像就会比老技术标准清晰很多。

3AVS+应用前景

AVS 标准是一套适应面十分广阔的技术标准,技术性能先进、实现复杂度低、专利负担费用低,能提升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VS技术应用联合推进工作组在一年内完成AVS+标准的制定、优化、测试、验证、颁布、产品研发等一系列工作,AVS+标准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为了使高标清节目编码向AVS+过渡,工作组做出了以下部署:

(1)卫星传输高清频道与地面高清频道将全部采用AVS+。卫星传输高清频道是新开展的业务,还有地面的高清频道将在全国推广普及,新开展的业务一开始就采用AVS+有利于AVS+的快速发展和部署。

(2)以城市为单位,逐步将目前地面标清节目的编码器由MPEG2改为AVS+,同时配合直播星户户通的推进,在农村的地面数字电视网准备大规模建设,直接采用AVS+。

(3)要求(在3D实验频道之后)新开办的3D电视频道采用AVS+。

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单向到双向,从传统电视到智能电视,电视业在不断向前演进。2009年,电影业的3D风潮很快波及到电视。在CES 2011国际消费电子展上,Sony、Samsung、Panasonic等家电巨头纷纷推出全线3D电视产品。AVS+的应用和推广,满足了高清晰度电视、3D电视等广播电影电视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将带动我国直播星进入高清时代,并快速带动各地有线、无线和网络电视转播和制播AVS+节目。同时,在IPTV、CMMB手机电视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高文,黄铁军,吴枫,等.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 20090.2-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广播电视先进音视频编解码: 第1部分(GY/T 257.1-2012):视频.http:///Page/QT/2012/GYT%20257-2012.shtml.

[3]黄铁军.AVS标准的背景、进展与产业应用展望[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3(9):4-8.

[4]鲁晨.AVS+产业化加速将全面推广使用.http:///a/82765.aspx,2013-10-9.

[5]董文辉,邓向冬.AVS+视频压缩技术及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12):41-43.

[6]黄铁军,高文.AVS标准制定背景与知识产权状况[J].电视技术,2005(7):4-7.

[7]梁凡.AVS视频标准的技术特点[J].数字电视与数字视频,2005(7):12-15.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安全播出;实施方法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广播电视技术的水平也存在区域性差别。另外,不同等级的播出单位之间广播电视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这种差异主要从播出技术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对播出设备的保养以及维修等方面表现出来。为保证电视节目能够安全播出,要及时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升级与革新,向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出挑战,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革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接下来,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广播电视技术在安全播出中的实施办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1统一对相关平台进行监督管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电总局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广播电视的检测部门不仅要对播出电视节目的安全性负责,还要对广播电视技术、相关媒体以及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相关检测。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将新型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部分结构进行统一管理,更加重视节目播出的内容与运行效果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寻找有效方法处理技术标准方面的相关问题,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检测标准,还需要对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对相关平台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不仅要有数字化应急方案,还要有跨平台的数据共享等,其中的每一个流程都要对广播电视技术有所改进与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广播电视技术的差异性,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技术在安全播出中的作用。

2对播控系统进行及时维护

一般来说,播控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首先,硬件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应急录像带以及多种应急信号源等,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当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节目还可以零延误的顺利播出。其次,软件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对数据库、字幕以及自动播出等软件的维护,其中,数据库软件是整个硬盘播出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分为主备两台,其工作主要包括对相关信息进行定期清理,及时备份相关文件。另外,对于字幕以及自动播放软件的维护,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减少死机以及相关的随机错误出现,不仅要在安装防火墙,还要定期进行重启;对于视频服务器软件的维护主要包括对硬盘的更换以及视频服务器的重新启动,同时还要运用相关频道的录像机对电视节目进行跟播。

3保证发射设备能够良好运行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电视台发射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都较高,所以,防雷设备必须能够保证电视台发射设备良好运行,同时要对其进行及时检查与维修,不仅要使用比较精密准确的仪器对接地电阻进行检查,还要对防雷设备以及相关附件进行检查,使其符合使用要求,进而保证电视台发射设备的良好运行。另外,电视台发射设备具有运行时间较长、工作频率大等特点,这就降低了发射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以,由此可见,要对电视台发射设备进行及时检查与维修,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发射设备的良好运行;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提高节目播出效率。

4建立健全安全播出的管理体制

为保证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不仅要有相关的广播电视技术支持,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进行维护。对于有限网络公司,要进一步优化节目安全播出质量管理以及内部的相关业务流程,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与政策。另外,对于电视台来说,要及时采取措施,适应网络化发展趋势,制定好一系列播出流程,从而保证每个播出的节目画面都符合相关要求。为进一步保证电视节目的整体播出质量,还要在电视发射台以及卫星接收站等相关区域建立安全播出的综合系统。目前,大多数的电视台单位,为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在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时,都是由维修人员与保养人员一起巡检。所以,通过对质量的严格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革新,不仅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水平,还促进了一些地方台在电视节目播出中脱颖而出。

5结语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十分迅速,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因此,不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到哪个领域,相关部门都要保证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而相关政策的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系统的维护等,都会影响广播电视技术在安全播出中的作用。

作者:于疆 单位:新疆广电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