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十篇

时间:2023-11-29 17:52:47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基建管理;培训;综合素质

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配合,无论缺失了哪一方面的力量,社会正常秩序就会受到干扰。基建管理人员,即基础建设管理人员,他们肩负的责任和工作内容都是巨大的,因而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很高。在企业中,为确保基建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对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1 加强基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竞争是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一方面。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电力行业打破垄断,电力企业竞争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化为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各种市场竞争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不仅注重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注重人才潜能的开发,突出创造性思维、员工人文素养和团队精神的培训。

基建管理人员,也就是基本建设管理人员,是属于设备部的,基建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包含很多方面,他们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进程,参与编制和实施企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年度基建计划,根据确定的基建项目,协助做好施工之前的各项前期工作,基建管理人员还要熟悉掌握基建工程招标的有关法律法规、法律程序以及基建施工图纸,了解工程预算、质量监管、竣工验收等相关程序和方法,基建管理人员还需要协助分管领导组织招标工作,落实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单位,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进度,实施工程质量监管。在项目进行中,基建管理人员需要负责搞好基建工程概算、预算的审核,并且要报送分管领导进行复审,协助组织工程的验收工作,对竣工决算书进行审核,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审定,此外,基建管理人员还需负责审核图纸修改通知单以及工程施工联系单,协调施工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在工程结束后办理固定资产登记,收集工程有关资料立卷归档,基建工程施工中消防的督查也是由基建管理人员负责,确保施工项目符合消防、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的要求,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基础建设管理是企业进行工作的第一步,因此加强基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提高基建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效地完成培训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 基建管理人员培训的特点

2.1 培训的对象是管理人员

基建管理者,相关管理知识、电力专业理论均需要进行培训。既包括技术、技能类的培训,又包括管理知识、管理艺术类的培训。

2.2 培训的层次性

培训涉及员工的年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岗位职责要求各不相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也不尽一致,因此,培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随时调整其培训内容、方法、手段等。

2.3 培训的持续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是无限的,培训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基建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提高适应性和开拓能力。通过持续培训,不断强化员工的能力,适应企业变革发展的需要。

2.4 培训的实用性

培训要发挥其功能,把培训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能迅速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与保持,企业的培训就必须具有实用性。学习目标与个人职业性质同步,学习内容与职业需求同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 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建立安全的培训流程,二是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安全的培训流程是基建管理员工培训的基础,有效地管理制度是培训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

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要切实落实员工培训的责任,加大基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推进员工安全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员工的安全培训需要遵循“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培训、教考分离”的原则,做到以人为本,依法培训,保证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整体提升,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保障员工培训的质量。

培训的流程应该是从培训需求出发,结合企业项目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基建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培训老师应该基于这些情况,合理的安排培训流程,培训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保基建管理人员能够消化吸收。

为了使员工培训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还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培训并不能在短期内是基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应该有序的、持续的、规律性的进行,所以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制度,循序渐进,定期的对基建管理人员进行基础建设培训。其次,为保证培训效果,可以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对应的奖罚制度,在每一阶段的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知识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结果归入员工的平时业绩考核中,对在培训过程中不积极参与或者三心二意的员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实施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发基建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兴趣,很好的学习培训知识,使基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并且,在员工培训期间,要明确规定:严格考核、严格督查、严格奖励,在企业选用人才得时候要遵循“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任职”的原则,挖掘真材实料的基建管理人员,做大程度的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基建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与培训形式

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培训方法与培训形式很重要,培训老师要考虑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与经验水平,安排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培训方法和形式。培训教师要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容易让员工听懂并接受的语言,结合他们的实际操作,向基础建设管理人员详细讲解培训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实际操作,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更加充分的学习理论知识。

加强基础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基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基建管控系统通用操作、主流程操作、项目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综合管理等部分。基建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促进基建管理中的数据共享、信息同步,简单化了基础建设管理,提高了基建管理的科学性,促使基建管理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更加融合,提高了基建管理的常规业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基本信息与决策依据,有利于大大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多媒体、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将日益广泛,培训的手段也将由传统走向现代。

基础建设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培训形式的多样式,现在主要的培训形式有:脱产培训、现场培训、专项培训这三种,这三种培训形式在基建管理人员培训中是最常见的。由于企业基建管理人员的工作并不是天天都有,在项目空闲的时候,可以集中相关的基建管理人员进行脱产培训,脱产培训的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基础建设管理的法规政策、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项目经验的交流等。脱产培训的一个优点就是人员比较集中,可以一次性的向全部基建管理人员讲解相关知识,不必要一次又一次的向不同部门讲解相同内容,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此外,不同部门的基建管理人员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经验,基建管理人员可以了解不同部门的职责,对彼此的工作流程以及核心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样跨部门的交流与学习可以提高整个基建管理团队的素质,帮助基建管理人员更好的了解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

现场培训是根据不同的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比较常见的就是“师傅带领徒弟”的传授模式,有一个经验比较足的基建管理员工带领一个或几个刚接触基础建设管理的学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将宝贵经验现场传授,现场详细的向学员介绍项目情况以及解答学员的相关问题,使学员更直观的了解基础建设项目管理的难点与关键点,现场培训的一个缺点就是学员不能过多,而且不能随时随地的开班授课。传统的授课模式“你说我听”,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并且很难取得很好效果。所以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目的是为了使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成为培训中的主导者,并在培训中有所收获。通过引发联想的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所助益,让学员参与其中,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炼总结。

基建管理者都有自己本职岗位的工作,不可能全员一次性脱离岗位参加培训,因此固定的培训时间不但不能提升员工的能力,反倒是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培训必须采取灵活的时间组合,根据年初的培训规划,可以让每一位员工根据自己的岗位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基建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工作内容比较多,专项培训就是指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项目进行专业的培训,专项培训的专业性比较强,有利于提高专项基建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和工作水平。

5 结语

企业员工的活力就是企业的活力,员工素质的提高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员工的培训工作是企业的责任,是企业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基建管理人员属于企业项目进行的关键动力和基本保障,对基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加强从任何一方面来看都是很有必要的,基建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保证企业基础建设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2

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是基础教育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其整体素质决定了基础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而继续教育又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通过对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国内外现状的分析,旨在研究构建继续教育的具体方法,以促进管理干部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

基础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怎样提高基础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决定着整个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继续教育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个性发展的平台,是促进其有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质量体系的重要措施。

1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1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的基础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对公民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顺利完成。

1.2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是基础教育的践行者和领导者

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基础教育内容,弘扬基本伦理道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们的素质水平高度,直接决定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深度,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队伍,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1.3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发展平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用“源头活水”充实自己,才能不被新事物所抛弃。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提供了一个终身可以学习,发展的平台,让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让其学有所用,推进基础教育不断发展。

2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对近10年的文献进行精确查找,发现近几年相关的研究理论逐年增加。说明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问题已经比较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机制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2.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大体分为三种类型: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和学历学位培训。不同的培训方式采用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英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前沿,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经验和效果更为突出。他们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旨在提高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具体能力和技巧。这种培训机制为校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培训内容和知识,能够满足他们对提升自身素质水平的需求,就培训本身来说,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校长参与。

3构建继续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3.1.1加强培训制度管理

政府作为教育的倡导者,通过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增强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形成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管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提高其学习环境,让其乐于学习。

3.1.2建立继续教育奖励机制

要想对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需要掌握更多先进、前沿的技术或方法,造成教育培训者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如果加大对其继续教育成果的奖励,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成果的热情,提高培训教育质量。

3.2转变继续教育观念

3.2.1加强各级领导的重视力度

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创建平台,应该作为考核领导工作成绩的一个方面,让其从根本上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肯投资,积极创造培训条件,为想要得到培训的人员创造机会。

3.2.2增强受培训者的认识程度

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对象,如果自己从内心就不想学习,不想提高自己,外界创造再好的条件,也是无事无补。“无知者,无畏。”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珍惜得到的培训机会,提高培训学习效果,将新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更多基础教育学习者。

3.3完善继续教育学科内容设置

对于一些老旧学科,或者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科,将其从培训内容中去除掉。明确培训目标,根据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的知识需要,设立专业,让其学有所得,能够真正的起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科的设立应该更为人性化,学习的方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因为继续教育管理者,有自身的工作时间和任务,继续教育作为知识的补充手段,让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

3.4构建继续教育学习系统

继续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素质水平的基本方式,首先,根据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管理干部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然后,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阶段性指标,制定相应培训课程,以实现继续教育的培训目标,保证培训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4结论

总之,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在于总结培训经验、诊断培训问题、明确培训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教学管理,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提高培训实效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构建该体系和培训工作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和培训效果转化,对大力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主义社会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可以让更多的基础教育管理干部不断地学习到新理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工作,为我国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斌.转型背景下公办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7(01).

[2]寇海飞.继续教育战略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09).

[3]席惠灵.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4]徐广安.突出地方高校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J].中国成人教育,2003.5.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 员工培训 教学管理 困惑与对策

员工培训是企业为员工提升岗位专项技能和培养生产经营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举办的教学。举办员工培训是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有力手段。但是员工培训的举办面临着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的有效性和学员管理的困惑。

一、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方面

培训的培训内容是实现培训目的的重要保证,也是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但是,各种培训用于员工培训的培训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或专科的与培训内容所需的同类教材,由培训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用中专教材或在中专教材基础上增加内容的教材;三是由培训单位与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培训教师自编。这使得培训内容仅仅体现在教材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也造成各类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强调培训知识的完整性,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现象,培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仍然在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没有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员工技能培训的特征与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员工培训,缺乏培训教育特色。

2.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培训教师大多没进过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培训中,培训教师要么“满堂灌”——纯粹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要么就是“满堂抄”——纯粹为了让学员记住职业资格证或上岗证鉴定考试内容的答案。培训教师通常都是处于教育者的绝对角色,完全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缺乏师生互动,令学员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3.教学管理方面

培训过程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过程。为确保培训效果,就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有些培训的开办只看到了办的经济效益,培训时没有培训目的、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效果评价,也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教师和标准化培训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更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试验实训装备。其次,培训前不重视对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教学无的放矢,难免会出现培训内容与学员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不能衔接的现象,使得培训效果收效甚微。

二、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对策

1.强化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

(1)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内容的先进性是指面临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人类知识老化速度也在加快。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员工培训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近的技术发展动态。内容的适应性就是培训内容要针对培训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先进性与适应性二者的统一,通过培训学习就能帮助学员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但要注意研究解决相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和高速增长而培训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2)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培训知识应用性是指培训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训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学员回去后要能在岗位上直接应用。因此,在选择和组织培训内容时,要紧密围绕实际的生产活动,有目的地将培训知识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这将使培训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培训特色,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培训知识基础性是指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应掌握的从事本专业岗位需要的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培训教材要尽量考虑兼顾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既选择“必需、够用”的通用专业基础知识、又融入足够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定。培训教材的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碎无序等问题。

(3)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教材可采用具有组装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培训内容中知识与技能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组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而又独立的单元,便于构建各类培训的所需培训内容,解决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矛盾。

2.创新教学管理保障实效性

(1)完善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课程是培训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课程模式的选择要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培训项目为单位;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培训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结构要合理。要注重骨干培训教师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中坚作用。聘任高水平的兼职培训教师,努力提高培训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注重培育培训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优良的培训团队文化。

(3)实训资源的建设。要建设具有培训教学、职业训练、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多层次实训基地,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员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在当前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要考虑建设针对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专业图片素材、虚拟仿真课件、实况操作视频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背景前沿技术等。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4

安全生产是建筑房地产行业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抓不懈,近年来我公司一直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广大职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技能,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安全和健康,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公司一直坚持落实全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要求每个员工都能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并举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培训。现将教育培训总结如下:

一、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1、安全思想教育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典型经验及事故案例教育,通过学习方针、政策,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坚定地竖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和生产的关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通过安全法制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了解和懂得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企业各级领导能够依法组织企业的经营管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全体职工依法进行安全生产,依法保护自身安全与健康权益。通过典型经验及案例教育,可以使各级领导和职工了解安全生产对企业发展、个人和家庭幸福的促进作用,发生事故对企业、对个人、对家庭带来和巨大损失和不幸,从而坚定安全生产的信念。

2、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主要包括一般技术生产教育,一般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知识、常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常用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常用的安全心理学知识、体系运行中的有关事宜等,另外,企业新入职人员工,也必须接受企业的安全培训教育,做好安全生产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工作。通过教育,提高生产技能,防止误操作,掌握一般职工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安全技术知识,适应对各种安全危险因素的识别、预防和处理,进一步掌握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防止受危险因素的危害。

3、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总结以往安全管理的经验,推广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应用。

二、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虽说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公司的安全教育目标还有差距,且在培训中还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计划安排比较紧张,特别是对基层单位重新招聘回来的人员培训方面,往往是在施工任务比较紧,因此,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也打折扣。

2、有计划的安全教育培训有时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加培训员工有缺勤现象,在专业安全技术培训时有部分人员的本职工作基本上与安全工作无关,只是为本单位凑数而来。

3、培训的内容有待于继续完善,培训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还有一定差距,更须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对于新入职人员而言,只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也是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不相符的。有必要邀请工程管理部、保卫科等其它职能部门进行相关一般性技能常识和管理规定的培训,并对其进行职业道德等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

4、职工参与安全培训的积极性不够,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道或不想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三、对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1、继续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安生生产的基础,并实现合员参与安全教育培训,全员接受安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内容。在培训教育中,更加侧重安全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按照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要求,积极深入现场,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精编教案,更新培训内容,做到培训内容规范化;改进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集中培训,又有分散自学,据企业实际,充分尊重和考虑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既保证了培训计划的落实,又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从而提升了培训质量。

3、有效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普及工作,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富有成效的活动,进一步普及了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目的;

4、加强培训基础工作,努力强化培训管理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培训考核工作,我们以规范管理入手,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组织好每一期培训班。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不同特点,优化培训方案,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学员管理。从组织纪律、考勤管理、培训目的等方面入手,增强学员的纪律观念和学习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案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质量评议制度以及教学效果反馈制度;通过培训,使学员真正掌握了安全生产知识,提高了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了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5、进一步抓好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采取因人、因工种施教的方法,根据不同工种、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习人员的学习需求,保证培训质量。加大对安全人员的培训考核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5

本文研究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培训情况,并在全国旅游教育培训数据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旅游教育;培训;研究

一、旅游教育培训类型

(一)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培训。1、全国旅游饭店总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使总经理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旅游饭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观念,交流经验,提高经营决策能力、组织领导与协调沟通能力,提升驾驭现代旅游饭店经营管理的综合素质。2、全国旅游饭店部门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使部门经理比较扎实地掌握现代旅游饭店各部门的经营管理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各部门业务运行与管理中各类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管理本部门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专业素质。3、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职务证书培训班。使旅行社高级管理人员更新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观念,交流经验,提升规划、开发、管理创新与市场运作能力,促进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中形成自主品牌和竞争力。4、旅游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职务证书培训班。使景区高级管理人员更新现代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观念,交流经验,提升规划、开发、管理创新与市场运作能力,推动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景区在旅游市场中形成竞争力。5、全国旅游饭店厨师长岗位职务证书培训班。使星级宾馆厨师长更新经营管理的观念,提升管理创新与市场运作能力,推动现代厨房管理规范化与科学化、开拓视野,切磋技艺,分享菜肴创新成功经验,促进星级宾馆厨师长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在餐饮服务中形成品牌特色和竞争力。6、旅游饭店领班、主管级管理人员岗位证书培训。使学员进一步树立星级饭店意识,了解饭店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督导的技巧与方法,增强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全面提升饭店服务及其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美誉度。7、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培训。结合现实案例讲授导游带团技能、语言技能、特殊问题的应变技巧等理论和实用知识,获得旅游知识方面的收益,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视野。8、景区服务人员岗位资格培训。通过系统培训,使旅游景区(点)工作人员树立对客服务意识,提高景区(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使其真正具备一名合格旅游从业资格,为提升景区(点)等级做好软件准备。9、旅游产业高级研讨班。以研讨班的形式搭建有利平台,为学员们创造机会交流旅游发展工作成功经验,增强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发展力量观念,切实提高各地旅游主管部门领导与各旅游相关行业干部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酒店服务类(初、中、高、技师)培训。培训主要分为前厅服务员(初、中、高),餐饮服务员(初、中、高、技师),客房服务员(初、中、高、技师)三大方向,通过培训提高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岗位操作技能,让学员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酒店服务人才。2、中式烹饪师(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培训以培养中式烹饪师为目标,通过分层次教学,严格按照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中式烹饪师的职业标准,培训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岗位操作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充分掌握与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3、西式烹饪师(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培训以培养西式烹饪师为目标,教授西餐的基本知识,各国菜品特点及烹调技巧,结合三明治、沙拉、披萨、牛排、意大利面、各类西式小点等的实际操作练习,严格按照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西式烹饪师的职业标准,培训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基本管理能力。4、中、西面点师(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系统教授中、西式面点制作方式与技巧,包括蛋糕、面包、抻面、月饼、姑苏船点、包子、花样饺子、各种饼的烤制、造型和制作,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面塑、奶油裱花等。5、调酒师(初、中、高)培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酒吧已成为现代饭店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之一,根据行业需要,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调酒师培训,让学员全面了解酒水知识、酒吧知识,以及相关外语知识,使学员熟练掌握各种调酒技巧,提高调酒技术。6、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三)围绕热点开展专题培训。1、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为目的,充分利用学院优质旅游教育资源,帮助解决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培养一批合格的旅游教育人才。2、旅游业营销人员培训。随着饭店业营销观念的转变,智能型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已成为旅游企业追捧的对象。通过理论培训及经典案例分析与讲解,使学员掌握最新市场动态与旅游企业营销新理念,增强现代营销意识,提高运作企业营销团队或销售项目的能力。3、企业培训员培训。通过培训,帮助酒店培训员与基层管理人员了解从培训准备到课程实施的系统方法,了解培训的发展趋势和成功培训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注重作为一名优秀培训员的个人魅力修炼。4、服务行业礼仪规范培训。通过礼仪规范课程的培训,使学员了解和掌握礼节礼貌、服务语言、仪态形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塑造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语言,从而提升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对客服务水准,增强市场竞争力。5、旅游外语培训(英、日、韩、俄)。通过外语强化培训,使员工掌握旅游接待服务基本用语,进一步提高与外宾沟通及外语会话能力,满足旅游企业及员工在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上的需要,以适应并增强旅游行业国际化的需要和能力。

(四)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培训。1、旅游景区导游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景区导游服务质量,规范景区导游队伍建设,满足旅游者对高水平景区导游的需求,为景区培养一支服务意识突出、服务技能高超的导游讲解队伍。2、饭店员工素质培训。通过对饭店新招收员工专业知识、操作技巧、饭店英语、旅游基础知识等系列培训,使新员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强化服务技能,从而保证饭店服务品质。3、饭店储备干部培训。通过饭店储备干部系统培训,使学员掌握现代饭店管理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帮助星级饭店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知识结构新、领悟能力高、综合素质突出的年轻管理者候选人,使饭店人才培养走上良性运作轨道。4、饭店内审员培训。在星级饭店设立内审员制度,是对星级饭店评定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星级饭店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对星级饭店中主抓质量的饭店内审员进行培训,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部的质量管理;加强硬件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不断提高宾客满意度,以全面维护星级饭店的权威性和含金量。5、饭店清洁技术培训。一个酒店从发展到成功,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完善的设备设施,酒店的卫生清洁保养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体现着酒店管理层的能力,甚至关系到酒店的成败兴衰。通过对饭店清洁技术的系统培训,让学员充分掌握地面保养、装饰物清洁、地毯保养、客房细部清洁等专业知识与技巧。6、乡村旅游(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培训主要围绕农家乐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结合生动案例剖析当前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通过培训,从理论上使广大乡镇干部及旅游从业人员把握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合理编制与特色创新,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的数据分析

(一)全国旅游行业教育培训类型。2014年全国旅游行业教育培训总量为462.13万人次,比上年上升8.2%,其中资格类培训52.94万人次,技术等级类培训57.30万人次,适应性培训318.53万人次。成人学历教育中,中等教育16.07万人,高等教育17.29万人。

(二)旅游行业教育培训项目分布情况。旅游行业教育培训项目主要有旅游饭店教育培训、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景区教育培训、旅游车船公司教育培训、旅游行政部门教育培训。全年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培训282.58万人次,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96.18万人次,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63.83万人次,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培训11.52万人次,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8.02万人次。

(三)旅游各行业人员培训类型。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培训中正、副总经理培训5.78万人次,部门经理培训16.95万人次,主管培训32.78万人次,服务员培训151.73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55.93人次。全年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正、副总经理培训6.02万人次,部门经理培训10.15万人次,导游培训60.03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20.46万人次。全年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63.83万人次,其中正、副总经理培训2.91万人次,部门经理培训6.27万人次,讲解员培训11.81万人次,服务员培训22.77万人,其他人员培训20.49万人次。全年旅游车船公司从业人员培训11.52万人次,其中正、副总经理培训5990人次,部门经理培训1.24万人次,司机培训7.16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2.50万人。全年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8.02万人次,其中局处级干部培训8183人次,科级干部培训2.56万人次,其他人员培训4.31万人。

三、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旅游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一)提高行业认识,支持旅游职业培训体系构建。旅游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旅游素质就业、稳定就业、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一定要站在推动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旅游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履行各自部门职能,积极主动地支持好、服务好、推动好旅游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技能水平、促进行业发展。

(二)整合各类资源,健全旅游职业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坚持推进旅游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旅游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在职业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平台作用。引导旅游企业进一步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在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创新。

(三)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旅游职业培训质量水平。加强旅游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和配套支持工作,确保旅游职业培训质量、提升旅游职业培训水平。加强旅游职业能力培训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培训、企业评价、院校认证、专项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旅游职业能力培训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职业旅游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培训机构及培训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领娣.旅游职业院校海外品牌酒店课程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军事基础课程 合训学员 人才培养

“合训”学员经过5年的军事院校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比其他初级指挥员要强,但也有调查反映基层部队对这类学员的看法是军事基本技能不娴熟、基础体能素质不过硬、实际组训能力弱、指挥管理能力欠缺、军事理论素养不高、实际动手能力差。如何加强“合训”院校军事基础课程建设,提高学员的军事基础素质呢?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重在任职能力

按照总部精神,“合训”是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学员在两所院校接受教育,但两个阶段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初级军事指挥员。学员在“合训”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未来发展特别是军事职业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后,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颁发了新的《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合训”学员、“非合训”学员、任职培训学员、士官学员四类人才的军事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规划,特别是对初级指挥人才五年培养期进行了系统设计。

二、合理设置课程,四年形成通力

军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军队院校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不断提高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目前,在军事基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设置并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教学内容没有与《基本要求》完全吻合。军事基础教育训练体系的科学与先进程度,直接影响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置课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是“合训”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统揽全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四年的培养要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来实施,培养目标和训练内容要充分结合,尤其是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经过科学设计,要符合各个年级不同层次学员的身体负荷状况和实际需求程度,超负荷训练会让学员的体能无法承受,刚刚筋疲力尽地从高考的独木桥上走下来,就又跌跌撞撞地一头扎入火热的军校生活,新鲜劲一过疲劳感来袭,大强度的训练会让他们吃不消。对于部队常识一知半解再加上一日生活制度让他们显得格外拘禁,此时的轻武器射击课让他们无所适从,军事地形学课让他们一知半解,单兵战术课即使是连滚带爬也难达标。因此说,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势在必行。目标要根据学员的心理状况、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军事基础来制定,保证各阶段目标的合理性和先后衔接的紧密性。

(二)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军事基础课教学对时间、场地、课目顺序均有其特殊的要求。如射击、战术的训练需要武器、弹药、场地等条件才能实施。学员无法脱离这些装备进行日常训练,因此课程必须密集设置,以增加学员训练的频率,使其更好的掌握这些技能。体能、队列需要大量的日常养成训练才能达到训练效果。战术训练又需要以良好的体能素质为基础。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课程学习、日常训练、训练规模和场地资源的因素,减少临时性课程,建立高效的常态机制,以增强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训练效率,使学员在常态化的训练中不断提高军事基础素质。

(三)以考促训,逐步提高考核标准

为加强对初级指挥人才军事基础训练质量的控制,实现不同阶段训练目标和要求,可建立一套层级递进的考核机制,推进训练质量的逐级提升。学员军事基础素质考核可按四学年制定的训练目标分阶段实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课目和要求,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做到四年考核不断线,考核科目逐步增加,标准渐次提高。前三阶段考核由学院组织,也可聘请部队院校专家参与,第四阶段接受总部组织的联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学员连队的评先评优挂钩,并作为学员学籍管理的基本依据,引导学员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同时,促进各级领导和教员研究训练规律,改进组训方法,实现科学训练、安全训练,实现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科学高效。

三、打造三支队伍,教管形成合力

(一)提升教员队伍,以“渔”代“鱼”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研队伍。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每个院校、每名教员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组训心得,往往听人一次课、与人探讨一次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要将与其他高水平院校、教学单位交流,总部、全军相关专业的培训,教研室、课程组内的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

(二)强化管理队伍,以“理”代“暴”

军事基础素质的提高重在日常养成,相当一部分的基础性训练也由学员连队组织完成。但目前院校主官往往缺乏部队任职经历,不懂得军事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规律,不会抓军事素质的日常养成,组训能力不足,“教管分离、教养不一、教训脱节”问题严重,盲目高强度、高密度的“暴力训练”让学员“很受伤”。因此,一定要加强管理干部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能力培养,建立一支会管理、懂训练的过硬管理队伍,以管促训,让更多的理性训练取代暴力训练,让学员学有榜样、训有目标。

(三)打造骨干队伍,以“点”带“面”

好的骨干队伍的形成与干部的“放”、教员的“帮”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连队干部要放弃事必躬亲的保姆式管理方法,对骨干大胆放权,教方法、领路子,逐步锻炼出能独当一面的管理者。其次,教员要耐心帮助,充分发挥训练骨干的作用,并及时对其组训方法、手段等予以指导,使这支辅训队伍尽快成熟在军事基础课程的训练和养成方面发挥作用。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7

一、科学定位,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物流非学历教育通常是指对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其培训层次划可分为三个层次:(1)高层物流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该层次的培训旨在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企业家。(2)中层物流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他们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运营,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更有效、更合理。此外还要有整个物流大系统的理念,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使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3)基层物流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从事基层具体物流作业的管理,如交通运输、仓储保管、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此层次培训量大、培训面也最广。因此,各培训中心,在每次开班前,应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整体筹划,优化培训课程体系

科学、实用、可行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形成鲜明培训特色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等。其中专业基础课的任务应向学员传授从事物流管理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实习是培训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有必要的毕业设计等。在安排培训内容模块方面,还应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突出物流管理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指导思想,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根据学员基础状况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同时,还应贯彻学用结合的原则,在细分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培训规律,适应物流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精心编写系列精品教材。

三、着眼需求,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水平。物流学科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综合性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不仅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这对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我国目前从事物流培训的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物流教师是从宏观经济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管理学、物资管理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多数缺乏物流业从业经验,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着眼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组建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训需要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当前各培训中心迫切而十分必要的工作。

四、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培训实施计划

与学历教育相比,物流培训对象比较复杂。同一个培训班次,每位学员的工作经历、职位、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等各不相同,特别是职位的不同,繁忙程度不均,对培训时间,培训需求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而每期培训的开展一般持续2~3个月,时间长,跨度大,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和假期时间。因此,要保证全体培训人员按时参加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不仅要把培训对象个体、群体的需求、特点摸清楚、研究透,还要把参培人员的岗位和工作要求等提前摸清楚、研究透,根据培训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各培训阶段的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培训实施计划,确保较高的到课率,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五、注重质量,精心课堂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和发展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就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现代教学技术的魅力,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物流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如何提高有限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培训效果,进行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各次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学员情况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精心设计。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应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多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组织方式锻炼、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有的放矢,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物流培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而目前的物流教育多数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大多缺乏物流业从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弱。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培训中心实践性培训设施设备还不完善,学员毕业时也没有组织到正规的现代物流企业参观实习。这对于从其他行业转型而来的非物流行业学员或非本专业在校学生来说,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培养出来的学员就只懂物流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眼光手低,显然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一部分学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

七、持续改进,建立反馈机制

高质量的物流培训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吸引广泛的生源,广泛的生源带来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源支撑培训中心更好地发展。这是物流培训中心生命成长的良性循环。物流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从量上可迅速缓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但培训人才的质量却要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物流管理,培养受物流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人才,这是当前国内各培训中心应时刻关注的课题。对此,不妨借鉴近年来在国内高校中掀起的高校本科评估、院校评价热潮,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训质量。培训质量反馈机制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培训质量与反馈制度,考核成绩统计分析与反馈制度;毕业学员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等。

八、品牌经营,创新发展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品牌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树立培训品牌、建立培训品牌经营战略也成为物流培训面向市场和优化培训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物流品牌价值一般体现在参训学员参培意愿、对培训质量的认可度、培训特色等,反映在培训中心的知名度、培训老师的授课质量(学述造诣水平、实践经验丰富度等)、培训实施计划与的科学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课堂组织的正规性、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培训反馈机制的完善及对学员传达信息的灵敏度等方面。此外,创建物流培训品牌时,还应把握物流培训本身的公益性质,把品牌经营建立在物流产业公益服务的基础之上,避免物流培训成为获利的工具,而丧失培训本身的属性。

作者单位:周润,汽车管理学院车管系;李星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8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9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素质模型

abstract: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work and quality not only concerns match of human and job,but also concerns match of human and organization. this management model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s cost of enterprise because it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on staff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needs corresponding support of organization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different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own in build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work and quality.

key word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work analysis; quality model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观念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同。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由此形成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开发等内容的完整体系。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作本身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传统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为知识密集型工作取代,原本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每个环节都面临不确定性,需要创新。传统组织中个人作为工作的基本成份的状态正在被各种各样的团队所取代,传统的工作分析失去了对象。知识型工作更加强调合作,鼓励打破部门界限,工作职责允许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这有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实现及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2.环境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现在组织面临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从竞争的角度看,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愈来愈挑剔,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进入快速竞争的时代。从竞争的范围看,企业不仅面临同区域内的同行业竞争,同时也更多地面临着来自全球业界领先者的有力挑战。这使得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多地采用扁平化、虚拟化的弹性式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组织内的工作岗位更加不稳定,相对稳定的工作分析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工作岗位的变化加快,要求员工能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间实现转换,具备组织需要的核心能力,这对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意义日益凸显,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基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阐述了这种模式应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应用。

二、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工作分析的内涵。工作分析起源于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此后经过不断地完善,最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但是,在工作分析的定义上存在不同观点。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将工作分析定义为应用系统的方法、程序收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以确定工作职责、内容、评价标准、人员要求等因素的过程,工作分析的目的是客观地了解、评价各个工作岗位,提供相关信息来保证特定岗位的工作能被很好地执行。

2.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几十年来一直都认为工作是一个复杂组织的基本细胞,个人则拥有一种涉及具体责任、任务和活动的工作。这种组织设计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基于工作”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时代。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力。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什么类型的专业化和等级制度才能使组织的效率最大化,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使组织设计变得僵化,较少关注人,只把人看成是齿轮上的一环。韦伯认为官僚组织结构从纯技术的角度看是一种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将基于工作的观点进一步带入到组织和管理中,使直线职能组织、工作评价等组织方法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得以形成。

3.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工作分析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由此形成的模式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构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适时制定、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这必然引起企业业务、组织结构、人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企业中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员工的工作负荷及各类岗位所需的人员数量、质量情况,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工作分析为人员甄选提供客观的录用标准。明确的工作要求及工作规范为企业招募和筛选新员工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还为招聘过程中的测试方法和内容选择提供依据,选择恰当的测试方法和内容有助于企业选拔任职者。工作分析提供了客观的录用标准,有助于提高甄选实施过程的公正性。工作说明书还可以向求职者说明工作的职责、环境、要求等信息,减少应聘者求职的盲目性。

(3)工作分析为员工培训提供准确的需求分析。培训可以培养员工技能与能力,提高其岗位胜任力和工作效率。然而培训是需要支付成本的,企业开展培训与开发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建立在投资回报率超过组织的物力投资的前提上。因此,培训必须做到有效。通过工作分析可以为培训提供相对准确的需求分析,使培训课程的设计以及培训方法的选择更具针对性,提高培训活动的有效性,降低培训成本。

(4)工作分析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阶段性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活动都离不开工作分析提供的岗位信息,尤其是其中的绩效考核阶段。绩效考核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任职者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工作分析为每个工作岗位提供客观的绩效标准和指标,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绩效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5)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保障。薪酬是企业吸引、保留和激励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薪酬支付的合理与否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影响。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从工作任务、工作责任、所需技能等方面对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评估,据此建立的薪酬体系可以有效保障员工薪酬的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热情。

三、基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素质的界定及性质。素质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质,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且能明显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由上述定义可以发现素质具有以下性质:

(1)素质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或组织的,与工作岗位或职位的绩效表现相关而不是宽泛的。岗位不同,所需的素质或素质类别或素质程度也会不同。

(2)素质与绩效密切相关,可以实现绩效优异者与绩效普通者的区分,即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所具备的素质有显著差异,这一点是组织进行人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3)素质可以被测量或实证,表现为一系列能够识别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为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通过努力达成;或是其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力求超越现有的标准。这是组织运用素质模型的基础所在。

2.素质分类。spencer&spencer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素质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知识及技能六种基本特性。

(1)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的意图或欲望,它会驱使人们去达成特定的行动或目标。动机的强烈与否往往决定着行为的效率和结果。

(2)特质。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对情境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是个人期望建立的某种社会形象。自我概念是动机的反应,可以预测短期内有监督条件下的个人行为方式。

(4)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形象,如以企业领导、管理者的形象展现自己。

(5)技能一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

(6)知识。知识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拥有的事实性与经验性信息。

3.素质模型。素质模型是达到优秀绩效所需具备的各项要求组合起来的素质结构,是有效完成特定组织的具体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组合。素质模型主要包括素质的名称、素质的定义和行为指标的等级。素质模型的构建是基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基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可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素质模型的构建尤其是其具体行为指标的等级清晰地刻画出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别,为人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等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本文所探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工作和素质两要素结合的基础上,称为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选人、用人、育人与留人的前提与基础,是衔接环境变化及组织战略与内部人力资源的桥梁和纽带,规划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企业的经营效果。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规划、质量规划和结构规划。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企业根据工作分析及素质模型的成果,对企业现有成员的数量及素质能力进行盘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人力资源计划进行安排。

2.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甄选与配置。人力资源甄选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意义的重要一环,人力资源的甄选与配置是根据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采用各种方式甄别、挑选有价值的员工并将其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上的过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招聘与甄选及组织内部的岗位调配两个方面的活动。

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获取与配置不仅追求人—职匹配,同样关注人与组织的匹配,这就需要综合利用工作说明书与素质模型的成果。工作说明书可以为甄选提供工作任务和职责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其中的任职资格为甄选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考察标准,包括正式教育程度与专业要求、工作经验与工作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候选人做好岗位工作的基础条件。

为了保证甄选质量,基于工作和素质的招聘流程将分别考查候选人的学历、经验等基准性素质及品质、价值观、动机、潜能等鉴别性素质,做到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这些考查内容来源于任职资格、岗位素质模型和企业通用素质模型。在考察候选人的潜能或品质、价值观、动机等项目的过程中,可综合运用评价中心、心理测验、情景模拟、关键行为面试、结构化面试等方法,提高甄选工具的效度。

3.基于工作和素质的绩效管理。cambell指出“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它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而且是能观察的到的。绩效由个体控制下的与目标相关的行为组成,不论这些行为是认知的、生理的、心智活动的或是人际的”。因此,对绩效的管理既是对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结果的管理。

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一种系统,旨在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保持自身竞争优势。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活动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结束,是另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开始。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考核及绩效结果的沟通反馈四个环节。

(1)绩效目标和计划的制定。绩效目标和计划是管理人员与下属,就其绩效标准及实现途径等问题达成的共识,是绩效管理实施过程的起点。基于工作和素质的绩效管理,要求绩效目标的设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组织目标遵照组织、部门、员工层层分解的原则,依次分解为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落实到各个层次切实保证组织目标、战略能够得到贯彻和实施。

在制定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应制定更为详细的绩效达成计划。绩效计划实质上是绩效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将整体性的业绩目标分解为阶段性成果,将整体的素质提升计划分解为分步式的达成途径,为绩效辅导、反馈提供依据,为员工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引和方向标。

(2)绩效辅导。绩效辅导是绩效管理中耗时最长、最为关键的中间环节,是体现管理人员和员工共同完成绩效目标的关键。绩效辅导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记录员工的绩效表现,及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员工的沟通,采取书面报告、定期面谈、小组会议等多种方式,使其自身真正认识到其存在绩效差距的原因,并产生改进的动力。绩效辅导的结果应与员工的培训开发紧密相连,二者应相互结合,实现联动。

(3)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对一定时期内的绩效结果进行衡量、评价和反馈的过程,也是绩效反馈与沟通的前提,服务于组织的管理和发展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绩效辅导的总结和延伸。绩效考核的关键是要明晰考核目的,为了绩效的改善和提高,基于考核结果的薪酬变更、职务晋升、人员培训等是为了强化好的绩效行为,而不是为了对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惩罚。另外,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实施程序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4)绩效的反馈沟通。绩效的沟通与反馈主要包括绩效结果的沟通和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两个方面。工作规范及素质模型为员工指明了成功的业绩标准及努力的途径,并为开发其各项素质提供了工具和方法,使得沟通可以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沟通的目的和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及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开展。在沟通反馈的过程中应注意技巧,根据下属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的策略,而不能单方面的说教。

4.基于工作和素质的薪酬管理。薪酬的字面意思是平衡、补偿、弥补,暗含薪酬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一种“交换”,是组织对员工付出劳动提供服务或完成工作的补偿,必须在组织和员工之间达成一个好的平衡。薪酬的构成内容很多,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非经济性薪酬主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本身,及组织的特性等可以给员工带来心理效用的因素。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经济性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三个部分。

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由职位价值决定员工的基本工资,而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则以员工能力决定其基本工资,职位和能力相结合的薪酬体系则由价值和员工能力共同决定员工的基本工资水平。具体而言,由职位价值决定任职者基本工资的“薪等”,而由任职者的能力决定其在“薪等”内的具置,即薪级。目前,很多企业实行的都是这种方式,但职位价值占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能力对薪酬水平的影响很小。现在比较流行的宽带薪酬(broad banding)则真正体现了职位价值和员工能力的结合。

5.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严格地说,组织中的培训与开发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为一个整体,二者都是通过对员工进行一系列活动以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能够帮助组织提高工作效率、赢得竞争力,适应动态的环境变化,有助于推动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向心力,也有助于企业优化人才组合和员工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项活动通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的组织实施及培训效果评估,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顺序调整,以提高培训与开发的效果。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的起点,其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整个培训过程的有效性。简单的说,培训需求分析是了解与掌握企业为什么培训(why)、谁需要培训(whom)、培训什么(what)、培训的目标等一系列分析过程。

完成培训需求的分析之后,就要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的制定既要根据培训的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也要考虑组织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有效的培训,主要包括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确定培训与开发方式、培训的成本分析。

培训的组织实施是整个培训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要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必须注意很多细节。首先,组织应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特色教材,课程的编制应紧紧围绕组织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组织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实例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能很好地实现知识、技能在日常工作中的迁移及培训成果转化。其次,培训的师资应以组织内部的讲师为主体,尤其是那些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绩优员工应充当培训教师,以其切身体验与其它员工分享经验与成果。这同样有利于培训成果的转化,也可以对其它员工产生一种导向作用。培训评估(training evaluation)是整个培训管理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既是对整个培训与开发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总结,又可以为下一次的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基于工作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要求员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其人力资本,相应地员工也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这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员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则会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其次,基于工作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运行,要求有相应的组织环境、文化环境做支撑,需要一种高度参与和不断学习的氛围,需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团队式的工作环境,否则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不同的企业在实践基于工作和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侧重有取舍。

参考文献:

[1] 张月玲.宽带薪酬制度设计及其应用[j].现代财经,2006(7):40-43.

[2] 李永杰,李强.工作分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8.

[3] 马可一.基于技能与胜任力的薪酬计划[j].中国人才,2004(1):72-73.

[4] 张建卫,刘玉新.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一种发展心理学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8):29-32.

[5] 高日光.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员工招募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