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十篇

时间:2023-11-27 17:56:00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1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一、跨境电商的基本概念 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于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服 务平台实现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或者达成商品交易的国际商业活动。

跨境电商在经济贸易过程中不仅具有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等优势,同时还能大大开拓我国产品在国 际上的销售市场。(关怀庆,2016) 二、广西跨境电商发展机遇和优势分析 近年来,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地发展着,2016 年我国进出口跨境 电商(含零售及 b2b)整个交易规模达到 6.3 万亿,预计至 2018 年 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将达到 8.8 万亿。广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电商峰会等平台,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明显,一系列电子 商务合作项目落地签约:南宁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钦州保税港 区国家商品直销中心等 o2o 新业态相继开业运营:“一达通”在南宁 搭建了阿里巴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加速广西外贸数据回流,推 动外贸发展注入新活力;敦煌网与广西钦州保税区达成项目合作协 议,聚力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交易孵化中心、物流集疏中心、互联 网交易孵化中心;googleadwords 体验中心落户广西,提供跨境电 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大数据挖掘等创新应用服务;广西云图全 球供应链交易平台项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交易撮合、物流仓储、供 应链金融的 b2b 跨境交易服务平台,再加上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 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不仅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 前沿和窗口,而且是西南地区便捷的出海口,同时还是联结粤港澳 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同时作为“一带一路”中国一南亚一西亚经 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跨境电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机 会。

三、广西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得益于国家发展的良好政策、优越区位、丰富物产,广西 跨境电商发展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不容乐观的是,广西跨 境电商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 商对广西跨境电商政策了解不足,对各大重点项目了解不够,以至 于广西参与跨境电商和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不足。第二,广西跨境 电商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缺少有实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和 企业主体,特别是缺少代运营、销售推广、品牌打造、美工等电商 服务。第三,广西物流成本相对广东等发达地区高,速度慢,物流 系统不完善。第四,跨境电商从业人员严重匮乏,作为培养人才的 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学 生实践项目教学资源匮乏,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而 且也没有能够有效地结合区位优势及地方特色开展国际化特色跨境 电商人才培养。

本文将主要根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快一年的跨境电商实 训团队实践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实践项目进展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 题和好的经验以及对未来提出的一些更好计划,为广西高校跨境电 商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

四、广西高校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探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于 2016 年 9 月份迎来了第一批跨境电 商方向的学生,在进行第一个学期的跨境电商基础课程授课后,我 院有幸代运营了天津海曼森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在亚马逊和敦 煌网销售户外产品的店铺,我们跨境专业团队 2 位老师和 8 名挑选 出来的学生精英团队跟着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学习,除了了解跨境 电商的相关行业知识,重点系统地学习了跨境电商平台需要掌握的 产品选品分析、产品上架、产品拍摄和美工、产品推广和客服等核 心技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收获和发现:一、 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奇缺,除了广西企业的需求,广东很多企业也从 广西需求大量人才;二、企业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目前缺师资、缺实 训资源的不足;三、实操训练在跨境电商学习中非常重要,学生英 语的使用和电商知识的技能在实训中能更扎实地掌握;四、企业对 学校师生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可以帮助师生短期内就让学生掌握 跨境电商技能;五、在不断与行业、企業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发展 东南亚电商发展的蓝海区,面对东盟区域的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企 业也很多。六、参与经营企业店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跨境电商企业 不同于学校的文化,培养学生更加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素养。因此我 们总结出广西跨境电商发展可以同时往两个方向发展,即欧美方向 和东盟方向。欧美方向将主要培养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跨境电商人 才。东盟方向将充分利用广西和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重点培养适 合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家的跨境电商人才,同时了 解和学习东南亚国家的跨境电商平台发展进展和应用技能等,可是 如何培养适合这两个方向的人才呢?我们为此提出几点做法来推进。

(一)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师资和提 供学生实训就业机会 跨境电商是一个新的领域,学校人才培养还没有标准的培养方 案和课程标准,难以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此情况下, 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代运营、学习企业课程等方式引进跨境电商 企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战项目教学, 为此广西高校可以加强与跨境电商发展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广东 地区的电商园,电商企业合作,通过有实力的学校甚至可以与跨境 电商龙头企业合作,比如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广西站进行校企合作, 借助阿里巴巴将比较快地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师资 培训,学生实训,就业推荐等问题,重点培养面向欧美方向以英语 为主的广东企业和广西地方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商人才。

(二)立足广西实际,加强政企校之间协同培养适合广西本地 的跨境电商人才 广西具有地理位置、农特产品等的优越性,再上首府南宁是中 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的举办地,在跨境电商的发展方面很有优势,广 西政府也在力促好时机发展跨境电商,因此广西高校应该利用好政 府的利好政策,主动寻求与本地跨境电商、外贸企业、生产性企业 合作,或者重点寻求与东盟边境城市的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比如东 兴、凭祥等边境城市出口东盟国家的企业,可采取代运营企业店铺、 顶岗实习或者合作企业提供产品,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企业 派出专业人员对老师进行培训或对学生进行产品培训。这样的学习 过程加强了学习对广西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广西本地产品和目标市 场的了解了,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企业的重要人才甚至 可以自己创业发展跨境电商,为广西跨境电商发展作为贡献。 (三)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推进东南亚区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广西的跨境电商主要的目标将是东 盟市场,培养适合东盟市场的跨境电商人才已经政府企业所急的一 项任务。东盟国家分散,语言不同,市场需求也是各异,那么培养 适合东盟市场的人才是非常需要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 电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将能比较全面提高人才 质量,国际化的路线即可以把掌握一定是电商基础的学生送到市场 开发国家进行留学教育,掌握该国语言,深入该国市场,了解产品 特点、市场需求,人们的消费习惯、跨文化以及国家贸易规则等, 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教育,学生将成为既掌握跨境电商知识,而 且掌握语言、熟悉东盟国家市场、东盟电商的综合型人才。

结语 跨境电商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一个人才严重匮乏的领域,如何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全国高校的跨 境专业教师们也在及时更新知识,探讨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方案, 但我们更应从各地经济实际出发,以培养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广 西的跨境电商人才除了培养能服务广东经济大省的人才之外,更重 要的应该是坚定信心和寻求最合适的办法培养能够服务广西地方经 济、服务东盟市场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商人才。

参考文献:

有关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_名人名言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阐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 新阐述摘 要:党的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认为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系统梳理总结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认知历程,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 “变 ”与 “不变 ” 特征, 从历史实践中考察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 于进一步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 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 (2018)02-0027-0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社会主 要矛盾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党在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现代 化建设的经验与成就基础上,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对社会主要 矛盾做出的及时调整,是我国接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 要依据。这一论述改变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的论述,也改变了 2011 年建党 90 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三个没有变”的判断①。学界有责 任对此次主要矛盾的转化给予必要的理论解释。厘清社会主要矛盾 的规律及历史实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 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事业和努力的方向会更加明确, 人民奋斗的目标会更加清晰,从而能凝聚力量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旨在探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总结中 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探索的历史经 验,并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进行理论阐释。一、社会 主要矛盾及其属性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它塑造并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基本矛盾的 恒定显现,而是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性,其基本形态 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应当辩证地把握 主要矛盾的长期不变性与阶段变化性。

1.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强调历 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矛盾分析法置于辩证唯物 主义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依据矛盾分 析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无法调和,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 避免的”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论述过事物矛盾的重点论及矛 盾发展不平衡思想,列宁据此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 通过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提出“社会主 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 的需要”[2];马克思对需要的认识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 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这些认识都为我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 本矛盾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它是其它社会矛盾的总根源; 而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一定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上的集中、突 出的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 性。社会基本矛盾存在并具体表现于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之中,社 会主要矛盾会依据社会发展一定时期人们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与社会 实际能达至此目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而有所变化,人们必须顺应这 种变化,及时认知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2.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 科学技术等要素,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产品的分 配和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当生产力发展促使人类的生 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占主导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之后,社会基本 矛盾的性质就从过去的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 盾从过去的阶级对抗转变为可协调的人民内部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 盾,尽管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具有动态性,但整体而言社会基本 矛盾从性质上具有稳定性,作为外化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也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 基本矛盾的稳定性和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力的现状决定了 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 义生产力落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使一定时 期社会主要矛盾有变化也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我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也不能轻易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再次,推动生 产关系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需要无产阶级的浴血奋战进入社会 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后一定时期的社會生产与人们需要之间 主要矛盾的化解,仍然需要长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都不是 短期能够完成的,因而一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

有关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_名人名言之李思站在物理角度探秘数学理论李思站在物理角度探秘数学理论专家简介: 李思,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副主任,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 授。多年来在数学物理与几何拓扑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工作。致力 于发展与几何密切相关的量子场论/弦理论的数学基础,并应用于几 何拓扑的研究中。

在以往的研究中,李思独立发展和建立了一套量子化的理论与 方法,解决了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和猜想,并于 2016 年荣获华人数学 家晨兴数学奖金奖。在回国的近 3 年中,李思在清华大学与丘成桐 教授、宋伟教授等一起主办了 2016 年弦理论大会和 2015 年弦理论 与数学年会等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年度学术会议,并协办组织了 2016 年 thematic program:mathematics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韩国浦项),2015 年 homological methods in quantum field theory(美国纽约)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倒回到 2016 年 8 月 6 日。这一天,第七届华人数学家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开幕式上颁发了被誉为 “华人菲尔兹奖” 的晨兴数学奖。清华大学数学系和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李思荣 获该届晨兴数学奖金奖。

数学物理属于数学与物理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在中国常常被认 为是一个既“冷门”而又“热闹”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李思埋身 已有十几年的岁月。从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研究选择,到今天,跃 为镜像对称和弦理论研究领域中最顶尖的年轻数学家,李思说,这 个奖项的获得,带给他的是满满的鼓励和一往无前的自信。现在, 为进一步开拓中国数学物理研究领域,创立具有独立特色的研究方 向,李思和他的团队还在不断奋进。

选择数学物理,始于内心的呼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少年班,是一个非 同寻常的高等教育基地。这里既有 12 岁入科大,32 岁成为哈佛大学 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并荣获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 的尹希;15 岁入科大,34 岁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40 岁当选美国 科学院院士的庄小威;也有 12 岁入科大,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现任百度总裁的张亚勤……1999 年,还在读高一的 15 岁少年李思,走进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大门。

中科大实行的是将本科低年级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 育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李思说,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自己。 “我们本科前两年在数学和物理两个基础学科方面都有强化和系统的 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刚入大 学的李思一开始只对物理特别感兴趣,而对数学并不“感冒”,因此 选择了物理专业,并进入相关的物理实验室学习。直到大三的时候, 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胡森教授回到中科大数学系任教。“胡老 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了几何拓扑与现代物理学课程,并指引 我们走进神秘、充满魅力的数学物理领域。”在接触和了解了数学中 的指标定理与物理学中的超对称量子力学之间的深刻联系之后,李 思对数学物理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跟胡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数学 物理之后,发现这确实是我很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它将数学和物理 中众多的结构和方法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中科大硕士毕业后,我 打算出国继续在数学物理领域深造。”李思说道。

2006 年,李思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李 思围绕以物理的方法建构数学理论来展开研究,博士论文也以此为 研究方向。在博士论文中,李思利用严格的量子场论方法研究复几 何空间上的量子规范场论,提出并建立了卡拉比—丘空间上复几何 量子化的数学理论。运用此方法,李思在博士论文中建立了一类拓 扑闭弦理论的数学基础,在领域中首次实现了紧致卡拉比—丘空间 上高亏格镜像对称的实例。基于在博士论文研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李思于 2013 年获得了新世界数学奖博士论文金奖。

现在回忆起博士论文研究时,李思坦言其过程中充满了困难。

“我觉得以量子场论方法构建数学理论这个思想很重要,想做这个方 面的研究。但是,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将我所了解的物理方法在 数学上实现,一开始也没有任何特别好的思路。那个时候,我咨询 了很多行业专家关于该方向研究的可行性,他们都不建议我继续做 下去,而是建议绕过物理方法猜测数学结果。然而博士论文导师丘 成桐教授对我的想法给予了很大支持。因此,我阅读了大量的物理 文献,并逐渐形成一个初步的构想,觉得自己研究的问题实现的几 率很大。我就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做下去。”凭着这股“执拗”劲儿, 李思一头扎进研究中,并最终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2

首先我们承认,每个科学理论都必须接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人为实验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了自然科学或科学以后,要经过自然现象和人工设计实验的检验。具体的发现过程在哪里呢?从原来的科学理论推出的逻辑结论与我们现在进行的实验结果有矛盾的时候,才会有科学发现――这点大家都承认。比如哥白尼、爱因斯坦的发现都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维是什么?是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分析原来的理论中哪些是与现在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有矛盾,找到这些矛盾并删除,提出符合新实验结果的东西――这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还可以往下走,把它变成科学。

要研究这些,我们要用到专有的对象语言。如物理学中有专用的语言,有专有的概念、定律,质量、能量、加速度、速度、势能、动能等。生物学中有物种等。每个学科都不一样。计算机也一样。研究发现的逻辑语言最早是由弗雷格和罗素建立的一阶语言。一阶语言定义了两类对象,一类对象叫做项。项是递归定义的,要么是一个常元符号,要么是个变元符号,如果f是函数符号,t1,t2,t3都是项,f(t1)也是一个项。项描述常量、变量、函数关系。一阶语言另外一类对象叫做逻辑公式,就是在所有知识里出现的各种命题、句子、描述知识的句子。句子可以是一个等式,描述函数之间的关系,如t1=t2,但在一阶语言里是符号,另外可以描述一个集合的关系,关系可以是一个集合,用P表示谓词。剩下的是,如果B是一个句子,在一阶语言里是逻辑公式,那么它的否定也是一个逻辑公式,如果A和B都是逻辑公式(逻辑公式描述的是一个命题),那么A∧B、A∨B、AB,∀xA、∃xA都是句子,每一个句子描述一个命题,命题反映了我们认识到的一个知识,很简单,比程序设计语言还简单。这样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逻辑关系。比如举例:

物理学中的伽利略变换:

如果x是一物体, 和 为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相对于 的速度为 ,并且x相对于 的速度为 ,那么x相对于 的速度为 + 。

如果用一阶语言来表示伽利略变换,就是:

B(x)代表:“x是一物体”;

A(x)代表: 和 为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相对于 的速度为 ,并且x相对于 的速度为 ,那么x相对于 的速度为 + 。

则伽利略变化可以写成:

∀x(B(x)A(x))。

又比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

由于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所以反复引起生存斗争,而且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

如果用E代表“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F代表“反复引起生存斗争,而且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那么自然选择原理就可以用EF来描述。

一阶语言和C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C语言可以描述任何一个计算现象,而一阶语言因为关注逻辑推理,因此每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一阶语言,取决于研究中逻辑分析的深入程度。比如用E代表“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P代表“反复引起生存斗争”,B代表“物种的特征是不变的”,F代表“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原理可以用以下公式更准确地描述:

E(P(BF))。

有了一阶语言,任何一个自然科学理论在一阶语言里就变成了形式理论。形式理论是由有穷的逻辑公式组成的集合,它们彼此不矛盾。比如用一阶语言分析经典力学,用R代表相对性原理,N1、N2、N3代表牛顿三定律,E代表万有引力定律,B(x)表示x是一刚体,A(x)表示相对运动,那么伽利略变换就可以用∀x(B(x)A(x))来描述,经典力学的公理系统就可以用下述形式理论来描述:

{∀x(B(x)A(x)),R,N1,N2,N3,E}。

有了一阶语言后,我们要研究发现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什么,它和平常的数理逻辑推理有何区别?数理逻辑中的各种证明是描述数学证明的,数学证明的特点是有一个前提,即形式理论,如几何的二十条公理,量子力学的六条公理等,再根据公理进行证明,所有的证明都是对每个句子中的逻辑连接词的分析。所以一阶逻辑中的系统都是为了分析和描述证明用的。而科学发现与证明的不同在于,科学发现是实验的结果与原来的理论有矛盾时,分析哪些原来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有矛盾。是以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作为出发点,分析和寻找原来理论和实验结果有矛盾的东西。如果数学推理是正向的,科学发现就是反向的。科学发现也是可以形式化的。

要做科学发现,第一,首先要描述科学实验的结果,从这里出发寻找科学理论哪里有错误。刚才谈到,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所有现象都可以变成数据,数据在一阶语言中就是常元符号,数据间的关系可以列表,就是函数符号。数据间的集合和分类就是谓词。(谓词就是描述一套数据的集合)数据间的关系就是方程式(等式)。所以t1=t2这个等式是一个最简单的谓词。然后还可以定义其他谓词,每个谓词代表一个集合。所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把实验数据的结果变成了用一阶语言的原子语句和原子语句的否定来描述。(原子语句要么是个等式,要么是个谓词)

一边是实验数据结果,一边是原有理论,所以逻辑推理两边都不可少,如果用Γ表示原有理论(经典力学、进化论),Δ表示用原子语句和原子语句否定所描述的实验结果,这一对Γ和Δ就形成了对立统一,这是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的两个东西。用表达式表示就是Δ┃Γ。如果Δ和Γ有矛盾,说明实验结果和现有理论有矛盾,此时理论是必须要修改的,如果Δ和Γ没有矛盾,说明现在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不用再进行科学发现了。

科学发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实验结果的原子语句和原子语句非消灭右边原有理论中和实验结果有矛盾的东西,一直删到没有矛盾,抛弃了旧的,保持新的,再增加新的和没有矛盾的原理。因此它的演算变得很简单,每一步逻辑推理是一个 ,表示从现有的实验结果删掉一个原有理论里的有矛盾的东西,一直删下去,删到没有矛盾,然后再加入新的东西,这就是科学发现的抽象过程。用表达式表示就是Δ┃Γ Δ′┃Γ′。而表达式Δ┃A,Γ Δ┃Γ表示现在的状况经过一次科学发现的推理,变成新的东西,即把其中和实验结果有矛盾的A定律删掉。

整个科学发现的逻辑由七个公式组成,既是完全的且是可靠的。

第一个是公理,公理很简单,即A,Δ┃A,Γ A,Δ┃Γ,如果左边的实验结果是原子语句A,右边出现A,那么它与左边的A有矛盾,则右边的A必须被删除。不用任何逻辑前提。

第二,什么情况下删除A B?

从逻辑上发现,如果A(前提)和实验结果Δ不矛盾,B(结论)和实验结果Δ矛盾,那么A B形式的知识应该去掉。用表达式表示即:

Δ┃A,Γ Δ┃Γ

Δ┃B,Γ Δ┃Γ

那么:Δ┃A B,Γ Δ┃Γ。

第三,什么情况下删除∀xA(x)?

如果存在一个项t,使得A[t/x]与Δ有矛盾,则∀xA(x)也与Δ有矛盾,必须被删除。用表达式表示即:

Δ┃A[t/x] ,Γ Δ┃Γ

那么Δ┃∀xA(x) ,Γ Δ┃Γ。

第四,R删除规则。

如果C是理论Γ1、A、Γ2的逻辑结论,而C与实验结果Δ有矛盾,则C必须被删除。但C并没有出现在公理系统中,则导致C的必要前提A应该被删除。用表达式表示即:

Γ1,A,Γ2┝C A T C

Δ┃C,Γ2 Δ┃Γ2

那么:Δ┃Γ1,A,Γ2 Δ┃Γ1,Γ2。

总的结果一共是七条规则。理论上讲对描述发现逻辑足够用了。它们是:

1. R公理:

2. R-∧规则:

3. R-∨规则:

4. R-规则:

5. R-∀规则:

6. R-∃规则:

7. R-删除规则:

举例说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说,按伽利略变换,经典物理学预言:光速在不同坐标系下测出的光速是不一样的,这是经典力学中的逻辑结论。而迈克尔逊和莫雷反复实验表明,光速不依赖于发光体的运动速度。因此爱因斯坦的结论是:删除伽利略原理,增加光速在任何坐标系下测量速度不变(30万公里/秒)原理,在不同坐标系下计算速度选择洛伦茨变换,与光速不变不矛盾。现在就可以用这套规则分析爱因斯坦相对论。Γ代表经典物理学,用R代表相对性原理,N1、N2、N3代表牛顿三定律,E代表万有引力定律,B[c]光量子具有固体的特性,则:

Γ:={R,N1,N2,N3,E,B[c],∀x(B(x)A(x))}

Γ′:={R,N1,N2,N3,E,B[c]}

Δ:={B[c] ,A [c]}(实验结果)

根据R公理,由于A [c]和A [c]互为否定,说明A [c]与实验结果矛盾,因此要删除A [c],即B[c] ,A [c]┃A [c] ,Γ′B[c] ,A [c]┃Γ′;

根据R公理,B[c]和B[c]互为否定,因此右边的B[c]应该被删除。即B[c],A[c]┃B[c] ,Γ′B[c] ,A [c]┃Γ′。

以上两点合在一起,根据蕴含公式,前提与实验结果不矛盾,结论与实验结果矛盾,则B[c]A [c]应该删除,即B[c],A [c]┃B[c]A [c],Γ′ B[c],A [c]┃Γ′。

再根据全程量词规则,光速与实验结果出现矛盾,则∀x(B(x)A(x)应该删除。即:B[c],A [c]┃∀x(B(x)A(x),Γ′ B[c],A [c]┃Γ′。

这就是爱因斯坦选择去掉伽利略定律的逻辑验证。原来人们认为爱因斯坦是天才,一旦我们把发现的规则找到,这个结论就可以演算出来,也就是说,可以用计算机来证明。

本例是最简单的例子。下面再看达尔文的学说,他的贡献不简单。

先考虑一个形式理论Γ:{ A,AB,BC,EF},让A、B、C、F都取真,结果就是真,说明这是一个协调的形式理论。进一步分析,C是这个理论的逻辑结论。如果C遇到了事实反驳,实验结果证明C不对,那么我们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理论,只删除必须引起C的必要前提。那么从逻辑上有三种可能:

第一,{ A,AB,EF}

第二,{ A,BC,EF}

第三,{ AB,BC,EF}

如果使用R删除规则,则以上三条规则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算出来。

现在给A、B、C解释:

A:代表“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

B:代表“每一物种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

C:代表“同属物种都不是另一个普通物种的直系后裔”。

达尔文之前流行的“物种不变理论”用:Ω:{ A,AB,BC }来描述。

达尔文经过长期的研究,在他的《贝格尔舰上的航行》和《物种起源》两部著作中列举了大量经过他的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用以支持下述命题:

C:“同属物种可以是另一个普通物种的直系后裔”;

EF:自然选择原理。

达尔科学研究从这两个观察得来的事实出发,又加上自己的猜想,即“经过我能做到的精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无疑虑地相信,许多博物学家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观点”,这就是“物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论点是错误的”,即A。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内容就是:Ξ:{ EF,C,A}。

整理一下下述五个语句:

Ξ*:{ AB,BC,EF}∪{C,A}

它们是不矛盾的,且Ξ*的前三个语句恰好是Γ关于C的第三个R缩减,是使用R演算推导出来的。

实际上,A是达尔文的一个“信念”,更为重要的是:从逻辑的角度看,A与{ EF,C}并不矛盾,如果放弃A,可以使前面使用R演算推导出的Γ的第二个R缩减,即{ A,BC,EF}成为另一种合理的选择,由此可以得到:

Ξ+:{ A,BC,EF}∪{C}

这可以视为进化论的另一个版本。这样的结论更具有开放性,与达尔文的实验结果也不矛盾,不会引起很多争论,与现在基因论理论的矛盾更小。这说明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发散的思维、猜想,也是一种逻辑推理。不同的是,第一,要把实验结果作为前提,第二,以实验结果为前提,对原有的结论进行逻辑演算,把所有的结论分析出来,客观地选择一种会更好。

再引申,科学中最复杂的公理系统平面几何有20条公理,数学中策梅罗-弗伦克尔公理系统有10条公理,算数9条,量子力学6条,牛顿力学7条。发现逻辑在软件中使用,因为任何一个软件成为一个实用的软件,至少有几万条。如Windows XP有三千万条,也是形式理论,谁也不敢保证前面没有错误。我们现在的公司里100人做开发,250人做测试,就是没有充分使用这套逻辑系统,实际上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任何一个人找错儿都不是盲目的,实际走的规律就是以错误为依据,进行逻辑分析,任何逻辑分析都没有离开这7条规则。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3

本研究共收集两批独立的被试,被试均为普通大学生。其中一批被试作为探索因子结构的被试,即探索样本;另外一批被试针对探索的结果进行验证,即验证样本。探索样本共814人,有效被试795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373人,2人未报告性别,M =20.059验证样本共包含被试458人,剔除空白问卷和胡乱答题的被试后,有效被试449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322人,8人未报告性别,M:t.}=19.634, 51片1.730. 511.404.   

2 测f工具   

2.1 矛盾寻求问卷  

  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是单维度的问卷,测量自我动机中主动寻求自我概念中的矛盾性的程度。根据这一理论框架,经过访谈与专家讨论,初步编制11道题目,经过144名大学生被试的初步施测,删去3道语义不清晰的题目,最后确定的问卷为8道题目。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式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o  

  问卷编制的原则总体上与研究一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自我矛盾性问卷中未设置反向计分题目。未设置反向计分主要原因是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与矛盾回避是两种不同的动机,两者的作用机制彼此独立,因而两者不应视为同一尺度上的两极。换言之,矛盾寻求问卷的低分应该代表“不寻求矛盾”,而非“矛盾回避”。此时设置反向计分题,实际上测量的是“矛盾回避”,会产生概念的混淆。

   2.2 自我提高动机    

采用Gtegg, Heppet和SedikideS等人((2011踢制的自我动机问卷中关于自我提高动机的两道题,测量被试的自我提高动机(Self-imptovement motive) (SedikideS & Heppet, 2009)。两道题目分别为“总体而言,我喜欢听到别人说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和“总体而言,我希望发现我能够通过努力使自己获得提高”。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分。I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tonba(h a =.629.  

 2.3 成就动机表   

 使用GjeSme和Nygatd(1970)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 The A(hievement Motive S(ale )测量被试的成就动机,使用由叶仁敏和Hagtv叫1992译的中文版.该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分别是趋向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每个量表15道题目,一共30题。本研究中使用5点李克特式量表计分。该量表两个维度的信度均较高,其中趋向成功动机分量表的(tonba(h a=.856,避免失败动机的(tonba(h a =.888.

   2.4 其他问卷   

 与研究一相同,使用《ToSenbetg自尊问卷》( (tonba(h a ) ,《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 (tonba(h a ) ,《大五人格问卷》( (tonba(h a ) .    

3 程序    

所有被试均集体施测,被试首先填写人口学信息。施测者朗读指导语后,被试即填写问卷。最后由施测者简单检查是否存在空白回答,并将明显空白、胡乱回答的问卷直接剔除。探索样本中被试完成所有问卷,而验证样本仅用于验证因子结构,被试仅完成《矛盾寻求问卷》。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描述统计由表巧中的描述统计结果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问卷上的得分总体接近正态分布。   

4.2 项目分析  

  根据理论的问卷结构计算量表的总分,以此为基础检验题目一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见所有题目与总分的相关均在.585-.935之间,所有相关均达到.O1的极显著水平.

4.3 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探索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KMO系数达到.836,且Battlett球体检验显著,表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研究一相同,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 atiS fa(toting)抽取公因子。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 atiSfa(toting, PAF)抽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法(vatimat)进行因子旋转.结合特征值为1以上以及碎石图,判定公因子数为2个,可解释方差的53.049%。表中可见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结构。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存在两个共因子,因子1对应第2. 3, 4, 5题,因子2对应第1, 7. 8题。题目6的因子负载较低,删掉题目6后,探因则可得出与理论相符的单因子模型。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这一单因素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与之进行对比的竞争模型是原始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以及删去第6题后由7个项目构成的两因素模型。同时,使用验证样本与探索样本进行对照,检验模型的跨样本适用性。

   此处主要考察三个模型:模型1为理论上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模型2为通过对探索样本进行初始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仅包含7道题目,其中第1, 7, 8题属于一个维度,而第2, 3. 4, 5题属于一个维度。模型3是删除第6题后的单因素模型。    在每个样本中,模型之间两两差异均显著。比如验证样本中模型2与模型3的卡方变化最小,但是两者的差异仍然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亡1 I .972, Dat}l, p=.0010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两个样本中,删除题目6均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程度。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的比较则存在差异。在探索样本中,两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远好于单因子模型,在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虽然比两因子模型略差,但本身拟合程度己经很高、考虑到问卷的理论模型是单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在理论上不易解释,且在两个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本身较好(唯一的不足是探索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TMSEA略高),本研究仍然采用删除题目6后的单因子模型作为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  

  4.4信度    

在本研究使用的两个样本中,(tonba(h'S。值均较高,在探索样本中(tonba(h'S a为.811,而验证样本中(tonba(h'S a为.782a为计算重测信度,独立的“名被试分别在半个月时间段内填写两次问卷,最终51名被试完成两次测验。针对这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可见矛盾寻求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7300   

4.5 效度  

  与研究一相同,采用《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分与相关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为其提供效度证据。由于因子结构可能存在争议,分别根据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计算因子分。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可见因子一与自尊(t=196)、趋向成功的动机(t=..467 )、自我提高动机  ( t=.556 )、外向性(t=.215 )、开放性(t.=359 )、宜人性(t=.244 )、尽贵性(t=.176)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因子二与趋向成功的动机(t.367 )、自我提高(t.433 )、自我概念清晰性  (t}-.161)、外向性(t=.122 )、开放性(t=.295 )、宜人性(t=.117)、尽责性(t=.121)均存在一显著相关。矛盾寻求的两个维度均与神经质不存在相关(pS>.120 ),表明情绪稳定性等神经质对应的人格特征均与个体是否主动寻求与自我相关的矛盾信息不存在关联。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因子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t=.838 ),与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结果类似,但是两者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联存在区别。比如,因子一与自尊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t.=196),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t=164),但因子二均与这两个变量不相关。此外,因子一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因子二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存在显著负相关(t=161)。这一结果表明两个因子可能确实存在实质的区别。

  4.6 矛盾寻求因子分的描述统计  

  基于探索样本,选取7题目的单因子模型的因子分,考察被试矛盾寻求得分的差异与分布。由图7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上的得分总体上接近正态分布,这一点也与数据的偏度(-.153)与峰度指标(.466 )相吻合。因子分的全距为5.451,也表明被试在矛盾寻求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并非完全相同。   

5 讨论    

本研究编制了《矛盾寻求问卷》,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基本支持了理论上的单因子模型,同时,本研究为《矛盾寻求问卷》提供了初步的信效度检验。虽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产生了两个因子,且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两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更好,但是基于理论以及可解释性的考虑,本研究仍然认为单因子模型更适合该问卷。  

  首先,虽然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两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更好,但是无论是探索样本还是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本身的拟合指数已经很好,不宜仅因数据上的拟合指数作为判断因子结构的唯一指标。完全依赖数据驱动会很可能会导致数据上更“漂亮”,但理论上无法解释的因子结构。比如,在数据驱动下,更复杂的模型倾向于会使拟合指数提高,但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其次,即使在两因子模型中,两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极高,表明将两者人为划分开的意义不大。最后,从理论上,单因子模型更有理论依据,而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两因子模型无法解释。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4

关键词:有机改良剂;重金属污染;土壤;自然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07

Review on Organic Agents in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Contaminated Soil from Scope of Natural Dialectics

DAN Junhao1, QI Shaowu1.2, ZHU Yi1, JIN Huiyong1, LIANG Zhongzhe1, HE Qihong1

(1.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2.Hunan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Abstract: Organic ag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contaminated soil.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our organic agents, they are inopolycarboxylic acid, organic acid, humic acid, biosurfactants. The practice of applying agents wa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natural dialectics to review the progrss.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creating the organic agents with good effect of soil remediation,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high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organic agents; heavy metals-contaminated; soil; natural dialectics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愈加严重,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自然状态的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重金属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能在土壤中积累、迁移,并富集在作物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健康。由此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组合修复技术,其中有机质改良法是重金属土壤修复的最佳方向之一[2]。有机改良剂的作用机制有吸附、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表面络合、表面沉淀、腐殖酸具备的络合能力和胶体特性[3]。有机改良剂施用方便,成本低廉,对土壤改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就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与自然辩证法结合做简要综述。

1 有机改良剂的种类与应用

1.1 有机改良剂种类

有机改良剂主要分为氨基多羧基酸(APCAs)、有机酸、有机质、生物乳化剂等[4]。氨基多羧基酸主要有EDTA、HEDTA、DTPA、EGTA、NTA、EDDHA、EDDS等。APCAs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是通过沉淀或吸附土壤重金属离子,解吸重金属离子以增加土壤溶液离子浓度来实现的,另外在电动修复中也用作洗脱剂。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降低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并可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的毒性。有机质含有多种有机官能团(―COOH、―OH、―C=O、―NH2等),能与重金属络合,形成稳定的金属有机络合物,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减少,从而降低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和作物的吸收[5]。生物乳化剂是一类由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其毒性小,可降解,并能吸附和固定土壤污染物,能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动性。

1.2 有C改良剂的应用

氨基多羧基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从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6]。Matange[7]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修复,加入EDTA做洗脱剂可去除90%镉。研究表明[8-9]:EDTA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小,对Cu、Zn的活化效果较好,降解速率较快,螯合效果较好;在电动修复中添加EDTA可增加Cu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去除大量的Cu。ASDA与EDTA的化学结构类似,能提高土壤水溶液中Pb的浓度,但其用量较多,不够经济。EDDS能有效活化Cd、Pb,能较好地螯合重金属。

有机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增加金属离子的活性和移动性。林琦等[10]发现:柠檬酸与草酸对Pb、Cu的络合作用影响了土壤对其的吸附量,柠檬酸降低土壤对Pb、Cu的吸附,而草酸则增加土壤对Pb、Cu的吸附;柠檬酸可降低Pb对作物的毒害。陈英旭[11]研究有机酸对铅、镉的毒害作用的结果表明,有机酸不会影响不同化学形态铅的优势顺序,柠檬酸和酒石酸分别对铅、镉有较好的解毒效果。钱暑强等[12]发现,在电位修复Cu污染土壤时,用柠檬酸做清洗液,可去除土壤中89.9%的Cu2+,柠檬酸在电位修复过程中对pH值影响较小,能有效地避免目标组分发生沉淀。

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有吸附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陈同斌等[13]发现,水溶性有机质(DOM)能抑制土壤对镉的吸附,且土壤肥镉的最大吸附容量主要受液相中DOM的影响。腐殖酸是用于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有机质之一,它能与土壤重金属离子螯合。王晶等[14]在研究腐殖酸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影响中发现,腐殖酸在棕壤土上能使可溶态镉和铁铝(锰)氧化态镉含量下降,说明腐殖酸可明显降低镉在土壤中的活性,这主要取决于腐殖酸的螯合能力与胶体特性。李光林等[15]在研究镉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时发现,胡敏酸对镉的吸附能力与介质pH值有关,当pH=6.5时,胡敏酸对镉的吸附主要为配基交换作用。有机肥作为重要的有机质,可调节土壤pH值,减少土壤酸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华珞等[1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机肥能明显降低有效态Cd和有效态Zn的含量,并减轻Cd2+与Zn2+对作物的毒害。陈建斌发现,在潮土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能降低土壤外源Cu的生物有效性,且减少交换态Cd和氧化锰态Cd,从而降低了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生物乳化剂按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低分子量生物乳化剂即生物表面活性剂;高分子量生物乳化剂即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可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的毒性较低。时进钢等[17]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鼠李糖脂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较大,当鼠李糖脂溶液pH=10.0时去除效率最大,最终能去除80.1%的镉与36.5%的铅。朱清清等[18]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浓度为50 g・L-1,pH值为5.2时,土壤中Cd、Cu、Zn和Pb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 45.6%,24.4%,19.0%和 17.6%,说明皂角苷浓度的增加和皂角苷淋洗液pH值的降低都能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生物聚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产生聚合阴离子,具有较强的生物吸附能力,田建民[19]在研究用微生物外红硫螺菌属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的结果表明,当液体pH=6~7时,胞外生物聚合物对Cu2+、Zn2+的去除效率均达到99.7%。

2 有机改良剂修复土壤研究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2.1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界通常将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概括为对于自然界不同层次物质运动的整体联系、演变、转化和发展图景[20]。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找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方向,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指出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如今人类从事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科学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界逐渐认识并不断深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然观不断改变和丰富的历史。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科学家学习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自然科学家一旦忽视辩证法而走入歧途,便会从经验主义滑向唯灵论。

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在很多方面预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恩格斯认为物体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着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在因果关系的论述中,恩格斯认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21]。现代物理学正是从运动和相互作用在物理认识史中的相互关系出发,才注意研究物理运动的四种相互作用,即除了万有引力作用以外,还存在着电磁作用、高能物理学中粒子运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自然辩证法对现代科学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给自然科学家提出了正确理论思维的辩证方法,也为解决当代自然科学基本问题,为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开辟了道路。所以,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以自然辩证法做思维导向,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2.2 辩证法思想在有机改良剂修复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2.2.1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两者不能单独存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2]。因此,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并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在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应牢牢把握这个思想,在治理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前提下,也要考虑在土壤中施用的有机改良剂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土壤中是否能生物降解等部分问题。

2.2.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矛盾,且矛盾运动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一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即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即事物的个性[2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在共性中得以体现,所有事物与其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同时也服从于这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对于不同有机改良剂的指标,如实用性、时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不可能要求某一有机改良剂的所有指标都处于最佳,而只是一种整体上的效果最佳,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共性。同一种有机改良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以上指标能达到一种总体上的平衡,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特殊性。目前改良剂的修复效果主要受重金属离子种类、作物、土壤类型等条件的制约,能同时达到高稳定性、高结合性、环境友好性、高可操作性的改良剂较少,目前科研人员也在尽力将矛盾的思想贯彻在改良剂研发中,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发更多的新型的土壤改良剂。

2.2.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属支配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属从属地位,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为次要矛盾[24]。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是改良剂对土壤的作用机制,解决了主要矛盾,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问题也就得到了解Q。将有机改良剂施入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改良剂会解吸、固定、沉淀重金属,如果改良剂降解能力弱、不够经济低廉,那么解决这一矛盾时,改良剂的修复效果很可能不是最好。科研人员只有处理好改良剂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研发出修复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的有机改良剂。

2.2.4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能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与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外因由内因引起[25]。改良剂施入土壤中,它能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对重金属进行吸附、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一定稳定程度的络合物等是内因,它的可操作性、对环境安全性等是外因。改良剂的开发,必须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观点相结合。

2.2.5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物质的世界是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且它的本身规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形式和状态,是两者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渗透。在研发改良剂的过程中,是先达到将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的目的,再逐步结合不同改良剂的优缺点。在多种改良剂配施入土壤时,改良剂的种类要把握适度,也要注意量的积累。

3 结 论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论文、札记和片段组成,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理论[26]。在利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土壤的科研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把握好不同改良剂的发展前景,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候俊,韩晓日,李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7):6-10.

[2]陈婧,王博,郭昱言,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20(5):66-67.

[3]陈盈,颜丽,关连珠,等.不同来源腐殖酸对铜吸附量和吸附机制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6,37(3):479-481.

[4]孙小峰,吴龙华,骆永明.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 2006,17(6):1123-1128.

[5]王丽平,郑顺安,章明奎.土壤颗粒态有机质中铜和铅的结合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6):667-670.

[6]王君,张向东,贾卫国,等.稀土-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及配位规律的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 2002, 20(S3):30-36.

[7]MATANGE D. Washing of cadmium(ii) from a contaminated soil column[J].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1998,7(3):371-393.

[8]宋静,钟继承,吴龙华,等.EDTA与EDDS螯合诱导印度芥菜吸取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研究[J].土壤,2006,38(5):619-625.

[9]董汉英,仇荣亮,赵芝灏,等.EDTA淋洗修复Cu污染土壤的去除效率与适宜淋洗剂用量的选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3):135-139.

[10]林琦,陈英旭,陈怀满,等.有机酸对Pb、Cd的土壤化学行为和植株效应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619-622.

[11]陈英旭,林琦,陆芳,等.有机酸对铅、镉植株危害的解毒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0,20(4):467-472.

[12]钱暑强,金卫华,刘铮.从土壤中去除Cu2+的电修复过程[J].化工学报,2002, 53(3):236-240.

[13]陈同斌,陈志军.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J].应用生B学报,2002, 13(2):183-186.

[14]王晶,张旭东,李彬,等.腐殖酸对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及利用研究[J].腐植酸,2002, 33(3):185-187.

[15]李光林,魏世强,青长乐.镉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土壤学报,2004, 41(1):74-80.

[16]华珞,白铃玉,韦东普,等.有机肥-镉-锌交互作用对土壤镉锌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346-350.

[17]时进钢,袁兴中,曾光明,等.鼠李糖脂对沉积物中Cd和Pb的去除作用[J].环境化学, 2005,24(1):55-58.

[18]朱清清, 邵超英, 张琢,等. 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增效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12):2491-2498.

[19]田建民.用微生物外红硫螺菌属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9,30(2):175-178.

[20]刘冠军.全面理解恩格斯的自然界历史观――《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9):37-41.

[21]兰群.量子力学统计规律性的实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2):14-21.

[22]王小松.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马刺的团队哲学[J].山东青年,2015(8):193-194.

[23]门忠民.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J].齐鲁学刊,1987(2):107-108.

[24]孙怀龙.浅谈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分[J].中小学电教(下),2010(7):60-60.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5

关键词 思维方式 自我和谐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侯玉波(2007)提出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看待和思考问题时的基本倾向,反映了文化和地域传统对人们处理和看待问题的影响。侯玉波、朱滢(2004)等人的研究,研究显示中国人整体思维方式包含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并编制了中国人思维方式量表。之后,路翠萍(2005.2008)等在中国人思维方式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量表得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共包含4个方面;整体性、矛盾性、协条性和变化性。研究显示,大学生思维方式在年级、性别和专业上具有显著差异,思维的协变性对焦虑、强迫、抑郁和人际敏感及总体心理症状负向作用显著,而矛盾性对这些心理症状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思维的变化性对焦虑负向作用显著。

自我和谐概念由C.Roger(1951)正式提出,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自我知觉的协调一致和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一致。我国学者王登峰(1994)在Roger编制的量表的基础上通过将原有的他人主观评定改为自我报告形式。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以往的研究中显示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系,如:王登峰的研究通过对281名大学生的测试发现,自我和谐与SCL一90各因子密切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赵欢君(2006)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也发现自我和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关于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已较多,但是自我和谐作为与心理健康有重要联系的一个指标,但却鲜有人去探讨两者的关系;同时,思维方式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西方的相关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所以,本研究拟对中国文化背影下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自我和谐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发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8人,女生112人。低年级(一年级、二年级)85人,高年级(三年级、四年级)85人;理工类89人,文史类81人。

1.2研究工具

1.2.1大学生思维方式问卷

采用路翠萍(2005)编制的大学生思维方式问卷,包含4个维度;整体性,协变性、矛盾性和变化性。采用本问卷采用 6 级评分:分别代表“完全反对”到“完全赞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 72; 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 76;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 74、0 74、0 78、0 79。

1.2.2自我和谐量表

王登峰(1999)编制的量表有35个题目,包含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采用 1~ 5级记分法: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分别为 0.85、0.81 和 0.64。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思维方式与自我和谐相关分析

表1:思维方式与自我和谐相关

注:*P

由表1可知,整体性与自我灵活性呈负相关;协变性与自我灵活性成负相关;矛盾性除与自我灵活性不相关之外,与其他两个因子及总分都成正相关;变化性与三个因子都成正相关。

2.2大学生思维方式对自我和谐的预测分析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知,思维方式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所以需要考察思维方式对自我和谐的预测作用。选择多元回归分析,以思维方式的4个因子为预测变量,自我和谐的3个因子为因变量。选择变量的标准为:进入标准F0.10。

表2:大学生思维方式对自我和谐各因子的预测分析

以自我刻板性为因变量时,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根据预测能力的大小依次为整体性、协变性和变化性,其对自我灵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预测能力分别是23.3%、5.4%和3.3%,共同解释变异量的32.0%。以自我灵活性为因变量时,进入模型的有变化性和矛盾性,其预测能力分别是20.1%和7.0%,共同解释变异量为27.1%。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为因变量时,进入模型的只有矛盾性这一个维度,预测能力为33.2%,可解释的变异量也为33.2%。

3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思维方式与自我和谐关系分析

综合相关和回顾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思维方式对自我和谐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中,整体性和协变性针对性较强,仅对自我刻板性起预测作用,但预测方向为负向;因为整体性其实则是一种联系的观点,协变性强调的是人能够随环境或者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适应所处的环境进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当个体采取一种联系、整体和协变的观点对待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刻板性也会随之降低。变化性对自我刻板性和自我灵活性都有显著预测,但对前者预测方向为负向;当大学生的变化性得分越高说明其认识到现实是不断改变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这有助于个体正视现实,不会固着于一个问题,意味着个体处理事物时更加的灵活,与之相反自我刻板性则必然降低。矛盾性对自我刻板性和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有显著预测。究其原因,可能大学生仅仅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不明确的,模糊的”,但还没有达到“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这一矛盾的本质特点。大学生的矛盾性还处于初级阶段,认识到事物充满矛盾但是还不能够去客观看待、接受。这就会导致个体的认识自我时存在刻板性与经验不协调。

4结论

思维方式对自我和谐有显著预测作用。整体性、协变性和变化性对自我刻板性有显著预测作用,预测方向为负向;变化性和矛盾性对自我灵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矛盾性对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有显著预测作用。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5cxsj010)资助。

参考文献

[1] Yubo H,Y ing Z,Kaiing P.Thinking Style and Disease Cognitions Among Chinese People[J].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ies.2003,4(2):161-180.

[2] 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11-216.

[3] 侯玉波,朱澄等.思维方式如何影响管理者对他人行为的归因[A].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2004:115-128.

[4]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

[5]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0(4):56-59.

[6]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77-279.

[7] Rogers CR.Client-centered Therapy[J] Sordon.Constable & Company,1951.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6

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心理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必修课,其中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内容都是些难以理解艰涩的词语和语句,其中的原理并不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最核心的应交给学生运用其中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是他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一规律包含了: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矛盾分析法。我们在讲授这一原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一分为二看问题是由矛盾的特性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而是要全面看问题。

1.对于“生”“死”

我们不仅要看到“生”,也要看到“死”。有弟子问孔子:“何为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孔子在回避死,这不应是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往往以“生”来推活,叫生活,我们很少以“死”来推活,为什么有些人会“谈死变色”,我们惧怕死因而往往回避死,平时很少谈论有关“死”的问题,因而一些病人为什么一旦确诊癌症后往往很快就生命就终止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病本身把人击倒了,恰恰是自己的惧怕把自己打到了,因而我们就迫切需要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辩证的思维方式。

2.对于“义”“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在回避“利”,在他看来君子只看到“义”,显然不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国与国交往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我们不再回避“利”的问题,其实,我们把二者的关系可以转化为“利他”和“利己”的关系,或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我们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一面,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说的:“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3.对于“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

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看到,有人说西方的文化是“个人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群体主义”,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种单一的文化都是有缺陷的,而应该在“个体”中看到“群体”,在“群体”中也要重视个体。

二、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分离。同一和斗争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1.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国共统一战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以一大的召开为标志,从而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基本上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在合作中(同一性),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没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也就是只看到同一性,没看到斗争性)结果,发动“4・12”反革命以及发动“7・15”反革命,最后导致第一次统一战线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让位民族矛盾,那么这次合作我们汲取经验,必须对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

针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从意识形态上他们是对立的,但我们不只是要看到对立(斗争性),也要看到他们的合作(同一性),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使得他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好好反思中国那句古老的谚语了:井水不犯河水,到底是否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三、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矛盾分析法还要求我们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很多谚语揭示这一道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要全面看问题也要把握重点。例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诸多的矛盾,我们都要清晰的认识到,如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需要和生产之间等诸多矛盾,但是这些矛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这一主要矛盾的双方即“需要”和“生产”之间的地位也不是平等的,我们要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性质,因而这一原理也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哲学依据。

学生学习这一原理,关键是运用这一原理全面的看待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的的矛盾并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运此原理来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主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7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后的持续过程,当前农村多数社会矛后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的化解与农村改革发展进度、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基层组织状况、地方性规范强弱有着正相比的关系。正确认识矛盾新形势,准确把握其演化规律,才一能有效防范和处理农村基层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在生活和经济方面遇到了很多新问题,特别是收入、土地、于群关系、就业等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矛后,影响面广、情况复杂,日渐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不能有效及时加以疏导和化解,将会干扰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进行,将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一、农村社会矛盾的新特点

与以往相比,当前农村社会矛盾在矛盾主客体、类型、动因、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矛盾主体的变化—矛盾多元化。由传统型的以熟人社会中的熟人之间、村庄内部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为主,逐步转化为现代型的村民与外部公民或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村民与基层政权之间的矛盾纠纷为主。二是矛盾客体的变化—矛后复杂化。主要社会矛盾转移到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包括征地拆迁补偿)、新利益格局造成的矛盾、城乡差异学致的矛后、干群矛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等与传统不同的新型矛后。三是矛后类型的变化—矛盾交叉化。由传统型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为主的简单民事纠纷,逐步转化为现代型的经济纠纷、干群关系纠纷、宅基地纠纷、农地征地纠纷为主,而几大量表现为群体性矛盾纠纷,甚至出现了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相互结合渗透的复杂情况。四是矛盾动因的变化—矛盾利益化。由传统型的出于“咽不下这口气”、“讨个说法”、“找个说理的地儿”的动因,逐步转化为现代型的多出于经济利益,纠纷动因的利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五是矛盾表达方式的变化一一矛盾群体化。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诉求和表达愿望不断增强,出现诉求表达组织化、解决方式群体化、激烈化倾向。有相同或相似利益诉求的个人在认识上、情感上很容易联结起来,以至统一行动去维护或争取自己的利益.如集体_卜访、告状、乃至进行某种有组织的抗拒,甚至闹出种种事端。同类性质的矛盾或冲突也会随之发生共振作用,处理不慎,可能引起甚至诱发,甚至出现部分无直接利益冲突。

二、农村社会矛盾演化规律

任何矛后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农村社会矛盾同样也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农村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复杂化、交又化、利益化、群体化是农村社会矛盾发展的普遍性。就其矛后特殊性来看,农村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地域化,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的矛盾发展演化有很大的区别,与当地改革发展进度、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基层组织状况、地方性规范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一、矛盾的发展演化与改革发展进度有一定关联。矛盾在不同时空条件乒,往往相对集中地表现一于某些问题,构成一定时间里的矛盾难点、热点,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议论、磨擦、争执。当这些矛盾热点问题得到解决,又产生新的矛盾热点、难点,再次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议论、摩擦,当第二个矛后热点解决,又产生第三、第四个热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存在、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并被解决的过程。当前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多是我们在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伴随各地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进展不同,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思想是非纠纷的社会矛盾程度也有所不同。

第二、矛盾的内容、形式及其变化,同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及其变化,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农村社会矛后是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综合反映。因此,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其变化,都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状况紧密相联。一般说来,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各种矛盾,具有量大、面广、表现尖锐,容易激化且影响深刻的特点。而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山农村基层政府和党组织工作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健全,农村领导干部工作水平不高或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不深入等引起的矛盾,则比较多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地区,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少于其他地区,而且表现形式也较为缓和,比较容易化解。

第三、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基层组织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村可支配的收入大大增加,一些贫困村也有了为民办实事的经济来源。但由于基层民主建设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制度化建设相刘一滞后,有些地方村两委班子长期不健全,村民自治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有些地方村干部的民主法律意识不强,好事办不好;有些地方干群关系严重对立,甚至发生暴力冲突,对党的农村政策顺利贯彻执行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一个共性的问题是,越是村集体凝聚力强、班子团结,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问题越少、矛盾越少,经济发展的后劲越大,村庄越和谐。越是村班子瘫痪、凝聚力差、村集体无力的矛盾越多、困难越重,几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矛后的化解与地方性规范的强弱呈正相比关系。社会矛后的化解往往涉及到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要顾及现实的力量对比,在“情、理、法”和“力”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个成为村庄的共识的平衡点就是地方性规范。地方性规范的生成有两种:内生和外生。“内生”就是村庄内部出现一个正义的力量,将人们重新聚合成一个紧密团体,人们在团体中交互频繁,在密集的公共生活中产生出新的生活、生产和交往共识,并在不断的交互作用中型塑成规则和伦理要求。“外生”就是政府力量对村庄生活和个体私密生活的介入,即嵌入制度,将一种更为通用的道德准则强制贯彻于人们的生活中,久之而内化(濡化)成人们的身体无意识,成为内生的秩序。调查显示,地方性规范强、道德舆论能较好发挥作用的地方,社会整体秩序较好。村庄共同体解体,原子化的村庄则多数处于无救济的状态之中,矛盾冲突的化解往往利用暴力解决的方式。

三、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分析

第一、正视矛盾,制定社会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农村发展的阶段j胜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制定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在定政策、作决策、上项目、搞改革时,不仅进行经济效益评估,还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强化公众参与,把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好事办好,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涉农矛盾发生:设立信息直报点,聘请信息直报员,及时准确收集信息,做好舆情分析,完善矛盾应急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多数社会矛盾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不同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在总体思路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落实党和国家惠农富农的各项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关心群众疾苦,把扩大内需的投资项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加大对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培训,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方位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就业新渠道,千方百计让农民有事可为,有钱可挣。农民因勤而乐,因富而安,乐生和谐。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8

论文摘要:本文在运用“解构”方法对行政法本质的传统研究范式之弊端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科学认识其本质的途径在于转换研究范式:以“相对论”的视野在运动、变化、发展中,将行政法的基本矛盾双方,置于不同参照系下进行考察,从而得出行政法的本质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存在于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运动与静止、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过程中。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对于行政法学研究而言,科学揭示行政法的本质无疑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但是该问题貌似简单,内容却十分博大精深,它也有着普洛透斯似的脸,时常有着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学者站在各自的理论视角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了“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公共利益本位论”、“公共权力论”、“服务论”等诸多流派。这种探讨和争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学科的学术繁荣,但另一方面却呈现出“热而无序”之不足,“各种主张和观点虽多,但其中尚未有被人们普遍认同或基本接受的观点”。〔1〕无论那一种学派都力图以自己研究所得之“本质”来统一各种观点,因而出现了“诸说之争”的“乱局”。〔2〕那么正确认识行政法本质的路径何在呢?笔者认为该问题认识上的多元主义不仅不是发现真理的阻碍,反而是接近真理的重要前提,对此应走出传统研究范式中非此即彼的定性化思维模式,将行政法的基本矛盾双方,置于宏大、开放的参照系内,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进行全面考察和理性思辩,以非终极化的态度来探究行政法的本质问题。

一、行政法本质的传统研究范式之解构

为了澄清当前学术领域中,行政法本质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各种有关行政法本质的主要研究范式作一个系统的梳理。目前在这一问题上流行的范式较多,笔者根据每种范式研究的视角差异性,运用二分法,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行政法核心矛盾作为其研究的基本范式,比如:“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和“公共利益本位论”;第二类则是以核心矛盾外的某个单一视角为其研究的基本范式。它主要包括:“公共权力论”、“服务论”和“非本质论”。

在第一类研究范式中,“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都主张行政法的核心矛盾是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的矛盾并以思辩的方法对矛盾双方进行剖析,其结果是由于对这一矛盾体中,矛盾主次方面的认识差异,形成了三者之间的理论分野。控权论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对方权利,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控权论主张行政法本质上是制约行政权以保障相对方权利的控权法;而管理论则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权,因此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相对方权利,应服从于处于主导地位的行政权,由此得出:行政法的本质是规范相对方权利,保障行政权充分高效行使的管理法。平衡论则是在集二者之大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对“行政权——相对方权利”这一范式的分析中,既要坚持两点论,同时也不可偏废重点论,要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矛盾双方的互动规律。它主张行政法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不同的适用背景下是相互转化的。比如:在行政实体法中,强调相对方对于行政权的服从,以保证行政权的高效运作。此时,行政权处于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中,则是通过强调行政权行使的正当程序原则,行政机关的恒定被告和举证责任义务等,来突出保障相对方的权利。事实上程序与实体问题又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正是在这张交织网中,二者通过互动转化,使行政法不断的从失衡走向平衡,因此“行政法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3〕它的本质在于从总体上平衡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与前三种范式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公共利益本位论”虽以行政法的核心矛盾作为其基本范式,但却认为该矛盾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有学者认为:“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这一矛盾体中,由于公共利益规定着该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还是非对抗性矛盾这一性质,在总量上也始终大大超出单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个人利益,因而,是该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利益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始终应服从公共利益。”〔4〕由此可见“行政法在本质上是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法。”〔5〕在第二类研究范式中,“公共权力论”的范式是以行政权作为行政法的核心,从行政权的性质,结构及其运行的角度对行政法进行考察,其结论是行政法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服务论”的范式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法的根本宗旨,从“服务与授益”功能的角度对行政法的本质进行界定。

“非本质论”的范式是以非本质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行政法的本质问题。比如:有学者提出“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是一个涉及到行政法的本质问题”它“是一个类似于‘上帝’的问题,是否存在,意义不大。”〔6〕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解构”的分析法,对以上范式作一个分析比较,以揭示其内在矛盾:

(一)两类研究范式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视角单一的突出弊端。各种范式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定位自己的切入点,但每一视角又不可避免的都存在各自的片面性,所以对行政法本质的回答呈现出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格局。“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都认为“行政权——相对方权利”这一范式应为探究行政法本质的最佳视角;“公共利益本位论”则力主“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范式是更为适当的模式;“公共权力论”、“服务论”、“非本质论”则分别主张以行政权,“为人民服务”和非本质主义作为自己的核心范式,方能领略行政法本质的真谛之所在。“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的研究范式理性思辩成分较多,而植根于实践较少,侧重于对“行政权——相对方权利”这一范式的矛盾分析,缺乏一种将矛盾双方放置于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的实证态度。

其次,“控权论”、“管理论”的研究视角仅停留在某个凝固的切入点上,不懂得以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矛盾主次方面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而“公共利益论”研究范式的主要局限在于对行政法主要矛盾的认识错误。如果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是行政法的基本矛盾那就不足以和宪法学相区别,因为宪法学的基本矛盾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从法理上讲,国家权力应是公益的代表,公民权利应是私益的代表,这样二者在实质上的基本矛盾就混同了,显而易见,这种理论不能使行政法的本质以其显著的矛盾特殊性区别于宪法。在第二类范式研究中,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从行政法的基本矛盾的角度确立基本研究范式。因为行政法的本质是由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行政法本质的精髓,就必须牢牢抓住其特殊矛盾,方能起到纲举目张之效。譬如:“服务论”的范式研究就不足以使行政法区别于其它部门法,因为其它部门法,同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另外,不从基本矛盾的角度把握行政法的本质,会造成在纷繁复杂的多个矛盾中,不能分清主次,被行政法现象的多样性所迷惑,从而对本质的存在性和确定性产生置疑。

(二)两类研究范式中,都存在着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的倾向,缺乏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认识行政法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系统的理念、全面的认识事物。“从哲学角度看,系统方法是现代人类活动和科学认识的辨证范畴的发展形式。”〔7〕由于行政法的本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在孤立的研究范式内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将范式研究中的主要构成要素置身于更宏大的具体系统中,在系统论方法的指导下,以普遍联系的视野来审视。在“行政权——相对方权利”这一研究范式中,因未将矛盾双方放置于由不同系统组成的参照系中进行具体的历史和现实考察,虽然抓住了主要矛盾,但其结论仍然有失偏颇。其余范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范式构成要素缺乏具体系统分析的缺陷,因而其结论也无法从总体上阐释其本质之所在。

(三)两类研究范式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绝对化倾向,缺少用相对合理性的态度来认识行政法的本质问题。著名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指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8〕该观点虽然屡遭批判但仍旧历久而弥新,现今唯有站在法哲学的层面上反思,才能洞悉其博大思想的精髓。该观点的深刻之处在于精辟的指出:无论何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存在的特定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合理的却未必是正确的,即合理性不等于正确性,我们应对此慎思明辨。各类范式大都只是认识到了各自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漠视其余研究范式的合理性,这就陷入了自我认识的封闭性樊篱。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在对不同范式的合理性吸取方面,肯定的态度少,对立的思想多,存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可是事物的本质并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情况,更多的是也此也彼的情形,从哲学上讲,矛盾双方在绝对对立中,也会出现相对融合,比如以“双赢”的形式解决矛盾,所以事物总是在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中展现其本质的。

二、行政法本质的传统研究范式之转换

在对行政法本质传统研究范式的“解构”中,不难发现传统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视角的单一性、孤立性、片面性、静止性、以及认识上的绝对性,它已经阻碍了人们进一步认识行政法本质的视野,因此应以一种崭新研究范式所荷载的方法模式,价值模式,和精神体系来修正、完善传统范式,从而推动本质问题研究的深化。“相对论”的研究范式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传统范式进行革新和张扬。所谓“相对论”的研究范式是指以相对的视野,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运用矛盾分析法,将行政法的基本矛盾双方即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置于不同参照系中进行考察的研究模式。以下笔者将针对该范式应具有那些特征?与传统范式相比优点何在?其主要内容包括那些?参照系如何建立?以及如何运用该范式?等问题作系统的分析论证。

由于传统范式具有上述弊端,笔者主张新的研究范式应具备如下特征:1.对行政法本质问题的研究视角,应是多层次,多向度的,这样可以克服原有范式的视角单一性;2.以开放性、非终极化的态度和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考察,以克服传统范式视野的封闭性与片面性;3.以运动、变化、发展的动态眼光来审视行政法本质层面上的基本问题,可以避免范式研究中的静止性与滞后性;4.最后,还必须以相对论的视野,在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中来认识行政法的本质问题,这样可以防止传统范式研究中的绝对化倾向。总的来说与传统范式相比较,相对论范式具备多维性、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相对性的整体特征,而这些特征则是通过该范式的实际运用在论证分析中加以体现的。

相对论研究范式的内容构成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建立开放,宏大,多维的参照系,这是研究分析的基础。该参照系由客观和主观两个系统组成,客观系统包括:时空系统、经济结构系统、政治结构系统、意识形态系统和研究方法系统,主观系统主要是指个人认知系统。其中时空系统涵盖时间和空间两子个系统。运动着的行政法以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由于时空差异性,在不同的时空中,行政法的矛盾主要方面会因时间地点而发生转换,所以不同时空中的行政法本质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经济结构系统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从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法的产生来看,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产生,与此相适应,政府不得不增设机构,增加人员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从而将行政权的触角逐渐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了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到行政权的威胁,行政法便由此应运而生。所以行政法是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无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决定影响着行政法的根本宗旨与服务对象。因此,经济结构系统对行政法本质有着基础性的意义。政治结构系统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国家机关,法庭等实体子系统和宪政制度,立法、司法制度等制度子系统。实体系统和制度系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影响着行政法的目的、内容、基本原则和手段。意识形态系统是指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连接方式,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观念等子系统。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法律思想对人们理解行政法本质,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比如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的两种不同法律思想,会导致人们对行政法本质认识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发展走向。研究方法系统是指人们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方法的理论和体系。它包括:阶级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及思辩分析法等若干子系统。研究方法系统对于科学的认识行政法本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学领域内的变革一般都是从方法的革新开始的,理论的突破也往往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休戚相关。个人认知系统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所具备的主体认知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知识构成、价值倾向、阶级立场,情感喜好等子系统。在主观系统中,由于个人认识的差异性会产生对客观存在的行政法本质认识的多样性,这就是产生各派学说林立的重要根源之一。综上所述:在客观系统中,行政法的本质总是存在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合力之下,同时行政法本身也具有内在的张力,并且积极影响着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在该系统中,行政法本质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而在主观系统中,行政法本质问题由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会被蒙上浓厚的个人色彩和价值判断倾向,出现多元化的本质观。所以必须将行政法的本质和对行政法本质的认识区别开来。

其次,将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放置于已建立的参照系下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关键。即要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洞察矛盾双方在各个子系统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并牢牢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惟其如此才能深刻透析其本质之所在。

最后,科学的结论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对行政法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形而上的法哲学理性分析而且还要从形而下的层面给予科学的实证,最终达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三、行政法本质的矛盾辨思

以上就相对论研究范式的特征、优点、内容作了粗浅的分析,以下针对如何运用该范式进行行政法本质问题探究,分别运用形而下和形而上的方法对该问题作具体的矛盾辩思。

抓住行政法的主要矛盾,这是相对论范式分析的第一步。那么行政法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当是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这一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是贯穿于行政法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基本主线,它的演绎决定着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性质、任务、构成、功能以及与其它矛盾的关系并且正是由于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这一矛盾体的特殊性,才使行政法区别于其它部门法而独树一帜。

在此基础上,应将矛盾双方放置于特定参照系下,运用形而下的方法加以阐释,这是分析的第二步。“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都抓住了行政法的主要矛盾,但在对矛盾主要方面的认识上却出现了重大分歧,为了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三种学说,我们不妨建立参照系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矛盾双方放在各自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系统中,运用发展的眼光做一个多向度的全面的历史考察。

控权论主要滥觞于法治思想,流行于18、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这一理论得以确立有如下原因:第一,在政治领域内资产阶级的国家已经确立,初步建立起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为控权论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第二,在经济领域内,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资产阶级纷纷要求限制权力经济发展权利经济,这为控权论思想的生长提供了土壤;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法治主义三大思想盛行,为控权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源泉;第四,在法律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普通法传统,使得政府严格受普通法和普通法院控制有了切实的保障。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在当时的特定的时空系统、政治结构系统、社会经济结构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交相作用下,行政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相对方权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用相对方权利对行政权进行限制与规范,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避免重倒专制主义的覆辙。所以在该参照系下,认为行政法的本质在于控权的观点具有确定性和相对合理性,即相对于该特定参照系来说,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合理的。

管理论盛行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也奉行此学说。该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得以流行的原因在于:第一,从1917年至1949年,在政治领域内以苏联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国家已经初步确立,逐步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政治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政府权威。第二,在经济领域内,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较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主要任务在于提高管理效率,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这使得加强行政权的管理成为自然,加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单一性,未能形成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控权主体,控权也就丧失了其生长的土壤;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片面强调法的阶级性、强制性和工具性,因此将行政法简单等同于国家管理法,从而以行政管理为核心,架构其理论体系。第四,在法学研究方法上强调阶级分析法,体现出浓烈的政治色彩。由此可见:在当时特定的参照系下,强调命令和服从模式,着重加强行政管理,树立政府权威,以维持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种客观系统中,行政权始终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行政法的根本性质。所以,在此参照系下,认为行政法的本质是规范相对方权利,保障行政权充分高效行使的观点,同样具有确定性和相对合理性。

平衡论创始于我国9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确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一,在经济上,我国已开始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管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又导致了控权主体力量的增强,这使控权逐步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第二,在政治领域内我们实行的是议行合一制,这在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因此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建立在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过分的控权观。第三,在法学领域内,对行政法学的探讨异常活跃,形成了自由宽容的学术气氛。第四,在法学研究方法上趋于多元化,更加注重阶级分析法以外的科学方法,并开始从动态的视角审视行政法主要矛盾的双方,认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在不断的相互转换中,在实体和程序的交织下,实现动态的平衡。因此,在此参照系下,行政法的本质在于从总体上平衡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权利义务。这种观点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是各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存在仍具有确定性和相对合理性。

那么如何看待行政法本质的相对性问题?行政法究竟有无普遍的共同的本质?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形而上的探讨,这是运用相对论研究范式的第三步。在哲学上,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行政法的本质应当是其根本的性质,而根本性质是由主要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由于在不同参照系下,作为矛盾双方的行政权和相对方权利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各个子系统的变化而相应转化的,所以行政法的根本性质总是处于变动状态,因此,其本质也就具有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离开参照系谈行政法的本质或在不同参照系下,试图用一个普遍共同的本质包容一切具体本质,都是无意义的。同时笔者认为包容一切特定参照系下具体本质的普遍本质虽然不存在,但是在不同参照系下的行政法本质却具有共性。比如:不同视野下的行政法都无一例外的要调整行政主体和相对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该共性并不能揭示行政法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之所在,不能体现行政立法的根本精神。因此共性不等于根本属性,或许某些共性涉及到部分根本属性,但它毕竟是不全面的,具有片面性。另一方面,虽然行政法的本质处于变动状态,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行政法的具体本质并非是不存在的,不可认识的。在特定的参照系下的客观系统中,行政法的本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各个子系统的合力作用下,它又是具体的,客观的,确定的。由此可见,对行政法本质的探究不能离开参照系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审视,行政法的本质是相对的,即在同一特定参照系下,其本质是具体的、确定的,合理的;而在不同参照系下,行政法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本质。

四、行政法本质的多维诠释

鉴于上述分析,行政法的本质由于其存在过程与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对其给予明确的界定增添了几分困难,但对其进行基本的诠释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其多维性的阐释,不仅可以消除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这一问题存在的困惑而且还有助于为行政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行政法的本质呢?

首先,必须明确所谓行政法的普适性本质是根本不存在的。长期以来的法学研究范式习惯于这样一种价值旨趣:即从从生动复杂的法律现象中一定要抽象出一个恒定不变的本质。再从抽象的本质中去形而上学的理解法学问题,这不但是概念法学的纯理性概念游戏而且还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暴政,是一种霸权性的话语表现,它僵化、压抑了丰富多样的法学思维方式。在“相对论”范式的分析解构中不难发现:在宏大,开放的不同参照系下,我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特定时空中行政法本质的缩影,任何一个关于其本质的诠释,充其量不过是对本质性叙述的局部性观点;同时由于各个子系统的差异性,会对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这一矛盾双方产生不同影响,造成矛盾主次方面的异化,从而导致不同的本质产生。因此在不同的参照系下,行政法有着不同的本质,所以它并非是一个普适性的范畴。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普适性的本质不存在,并不否认特定参照系下具体本质的相对存在。在特定的时空系统中,决定行政法本质的矛盾双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因而其本质是确定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否则的话,其本质就成了不可琢磨,游弋不定之物,而在事实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者都对行政法的本质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这种认识一旦符合该时期行政法的相对本质,总是会推动行政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前面已经论述了在“控权论”、“管理论”、“平衡论”分别产生的特定背景系统中,它们的本质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们都在其各自产生,发展的阶段上富有成效的发挥了对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再次,至行政法产生伊始,其本质就呈现出不断变动发展的态势,表现出动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特征。从“相对论”范式来看,由于参照系的差异性,行政权和相对方权利是随着各个子系统的变化而相应转化的,所以行政法的根本性质总是处于变动状态,因此,其本质也就具有变动性;由于各子系统的宏大性,使得行政法基本矛盾双方,在变动过程中,不断的以开放的体系,积极的与各子系统实现互动,从而促成自身的异变。

最后,在行政法的本质问题上还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应然和实然状态下的行政法本质。在特定参照系下,行政珐以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并存的态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由于两种形态的行政法总是存在着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的差异性,各自的本质也就必然有所不同,因而独立存在于相应的形态之下。行政法的应然状态是指:人们在对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将人们的需求内蕴于中,通过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以及作为行政法法源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共同体的普遍价值倾向的理想状态的行政法,它是对理想行政状态的价值期望。行政法的实然状态是指:“行政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或者说行政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状态。”〔9〕它标志着在行政法实施中对其应然状态的追求目标的实现程度。应然的行政法指导实然的行政法,实然的行政法在实践中致力于应然行政法的实现,这是二者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应然行政法的追求目标和价值期望又总是和实然行政法实践中达到的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它们之间又有着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二者矛盾性的一面。事实上我们研究行政法本质时往往未将实然与应然两种意义上使用的行政法本质作合理区分,从而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从以上运用相对论研究范式所进行的分析可知:

行政法的本质虽不具有普适性,但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却具有相对而确定的本质,在行政法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地域,其本质分别为:“制约行政权以保障相对方权利的控权法”、“规范相对方权利,保障行政权充分高效行使的管理法”、“平衡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的平衡法”。行政法的本质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存在于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运动与静止、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过程中。相信对这一结论的分析运用,将会指导我们在未来通向行政法本质的真理之路上找到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南。

参考文献:

〔1〕杨解君.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若干观点的评析[J].中国法学,1996,(2).

〔2〕周佑勇.行政法理论基础诸说的反思、整合与定位[J].法律科学,1999,(2).

〔3〕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失衡与平衡[J].中外法学,2001,(2).

〔4〕叶必丰.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J].学术季刊,1997,(1).

〔5〕叶必丰.论行政法的基础——对行政法的法哲学思考[A].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詹福满.当代中国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7.

〔7〕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96.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9

关键词:孙子兵法; 决策思想; 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EO-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2)01-142-002

一、前言

《孙子兵法》作为影响深远的军事经典,因其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故其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冲刷荡涤而独领青春永驻。决策思想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子兵法》所蕴涵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深刻包含着敌我、众寡、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甚为精妙和生动。

现代管理决策理论虽然是西方商业文明的产物,但在《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决策类型、程序思想在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中也可找到相似或相通之处,这就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西方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探讨《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决策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去理解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完善今天的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从而更好的为当代社会管理、经济决策管理服务。

二、《孙子兵法》对决策的思辨性认识

孙子非常重视和强调管理的决策功能,使得决策思想不仅是《孙子兵法》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及精华所在。在《孙子兵法》中以“计”为首,所谓“计”,“计算策划也,即计划、决策之意。”《计篇》中的决策思想,首先,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总括“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然后,提出用之必胜的计策,予以保留,用之必败的计策,予以淘汰的准则,并用“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的原则论述了示形、因敌等策略(诡道);最后,用“以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概括了他的决策思想。此外,孙子反对因循守旧的决策思想,主张“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要破除墨守成规,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以决定作战行动。他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中,孙子很形象地用流水作比喻,能够像水的流动那样,机动灵活地用兵,做到“因敌制胜”,从而达到“至人而不至于人”和“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孙子的这种灵活变通的决策思想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决策思想,充满着思辨性论述。比如,关于战略目标,有战与和、胜与败、速胜与久胜、全胜与不全胜、战而胜之与不战而胜等;对于战争中两军的力量与活动的认识上,有知与不知、算与不算、先知与后知、得道与失道、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利与弊、动与静等等;在致胜策略上,有可为与不可为、先胜与后胜、任势与逆势、奇与正、形与无形、致人与致于人、虚与实、有限性与无穷性等。这都体现了孙子对矛盾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矛盾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对立面转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特点为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孙子兵法》在决策中强调的辩证思想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是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决策目标,“为保证目标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的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开始到结束,孙子提出了从“经之以五事”到“校之以计”到“索其情”到“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最后到“知胜负”的决策制定程序,其中贯彻了能动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以对立统一的观念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视野与途径,体现一种哲学的大智慧。

1.“杂于利害”的对立统一

孙子决策过程中考虑了涉及军事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矛盾。分析事物过程中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孙子兵法》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句话,可以说是孙子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趋利避害,这正是它实用理性的显著体现。在孙子看来,如何对待战争,是否从事战争,怎样驾驭战争,做出最合理决策的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多少。因此他一再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其根本宗旨,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然而,孙子的利害观不仅仅止步于“趋利避害”,其高明之处是能够辩证地看待利弊得失问题,能够认识到利与害是辩证统一的。孙子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所以,高明的决策者或战略家,应该将“利与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对待,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统筹兼顾。

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其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应该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条件,才能够便于任务的完成;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够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这要求决策者在驾驭“利与害”关系的时候,能够把握大局,区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抓住主要矛盾和处理次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单纯的只求“利”而不避“害”。

2.将之“德”与“危”的质量互变

孙子重视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间的关系,注重对事物运动变化中“度”的把握。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度”是事物发展的关节点,超过了一定的“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也即如何在战争中寻找平衡点的问题,如何让各种力量在战争中的博弈趋于均衡,这也是我们中国哲学“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孙子兵法》中一方面强调为将者要具备五种品德,而另一方面又要求为将者要避免五种弱点。孙子在一开始的《计篇》中就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然而,在《九变篇》中却又对应的提出:“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初次接触到这段话,我们有可能会产生困惑:“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这些不是将领应当具备的品质吗?怎么会成了五种危害呢?但是,如果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深入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孙子的这些思想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见解,反映了将领或决策者驾驭战争全局时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本为“将之五德”,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数量,长期积累就会产生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甚至是为将者的五种品德优势就可能成为为将者的五种致命弱点。所谓“必死”,是英勇无畏,但过分坚持死拼硬打就可能被敌人所诱杀。不怕牺牲某种程度上讲是决策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但这种不怕牺牲必须建立在对战争情势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否则盲目的拼杀就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所谓“必生”,是指将帅以最大限度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和自己的生命为最高准则,这样就会消极应战,贻误战机,被俘虏。所谓“忿速”,是指将帅没有面对战争时应该具备的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过于急躁冒进,这样就容易失去较为理性的判断,从而失去战争的主动权。所谓“廉洁”,是指将帅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允许因为失败对自己的声誉造成影响,这样在战争中就容易因为急于取胜而被非理智的因素所牵引。所谓“爱民”指的是战争中过于仁慈,没有区分好利害关系,没有区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味的仁慈用兵,就可能因失去战争的目的性而导致失败。将帅的“仁德”,应该是一种从大局出发的“大仁”,以取得战争全局的胜利为最高目标。否则,就会被敌人的暴行所烦扰,为敌所诱,忙于应付,以致最终危及全局。将帅英勇无畏、保存实力、果断速度、廉洁自尊、仁慈爱民本是美德,但要视情况而适度,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应变无穷。

从“五德”到“五危”的辩证转化,《孙子兵法》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到质变,提出了决策者对原则性与灵活性如何更好把握的问题。他启示我们在具体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决策者要具有全局观念,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全面分析,从战略决策的做出到政策的具体执行,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根据具体问题调控各方面力量的能力,积极推进优势“量”的积累来促使“质”的飞跃,也要避免劣势“量”的堆积产生“质”的恶化,从而做到游刃有余又高瞻远瞩。

3.矛盾的运动及其螺旋式发展

事物是运动的,事物中的矛盾现象是发展变化的。孙子在《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争像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他在《势篇》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就是说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恃治而怠则生乱,恃勇而骄则生怯,恃强而懈则生弱。进而言之,事物可以向正的方向发展,也可向反的方面转化,说明众寡、勇怯、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不仅处于运动中,而且这种矛盾运动还往往是相互转化的。

孙子还指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战争是由敌我矛盾双方构成,离开敌我双方就谈不上战争,敌我双方的矛盾斗争是推动战争发展的根本原因。他在《势篇》中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双方相互“动敌”推动战争的发展,战争的过程就是敌对双方矛盾斗争的辩证发展过程。竟然如此,决策者就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认识这种环境下矛盾的运动和转化,善于临事应变,根据敌之变而定我之变。

矛盾的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性前进,而非直线性上升,所以要重视把握和利用好矛盾双方的变化和转化,理解理想计划与现实实践的差距。如孙子在论证“全与偏”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兵的最上乘的境界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用“全胜”之策角逐于群雄,争胜于天下——“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能有这样的境界,无疑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但孙子同时又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强调决策者更不应该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导致出现“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局面。这势必给决策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一定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四两而拨千斤,“以正合,以奇胜”。

四、结束语

《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决策思想,在战争的分析决策中显露出浓厚的辩证思想光芒。正因为这种深刻的辩证思想,才使它有着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无限灵活的力量,也才使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或消失,以至对当今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管理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哲学精髓及其现代价值[J]滨州学院学报,26-30

[2]张立丹.《孙子兵法》管理哲学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徐学军,陈炳富.《孙子兵法》决策理论的科学价值[J]南开经济研究,1997.(1):38-43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篇10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男女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13-02

一、提出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不管老公如何掩饰,晓梅还是发现他有了外遇。晓梅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女人,面对任何问题都会寻找最智慧的解决方案,这次也不例外。一开始晓梅装作一无所知,在暗中了解他和小三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同居,并且在私下里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

二、案例分析

问题一:出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你认为晓梅应该离婚吗?为什么?

通过晓梅的努力,获取了小三老公的联系方式。通过聊天发现,小三老公明轩是一个很儒雅的商人,这几年一直做服装生意,他们的夫妻感情也没什么太大的波澜。

当晓梅告知,他老婆和晓梅老公有婚外情关系时,甚至还怀疑晓梅的动机。但当晓梅诚恳地结合他的感情现状,向他讲述了晓梅老公和他老婆的发展状态,并提出晓梅预想的解决方法时,他才对晓梅产生了信任,并且被晓梅的豁达所感染,决定与晓梅携手一起拯救婚姻。明轩通过小三的闺蜜得知,她之所以出轨,是因为她和明轩之间存在误会。半年前明轩的一个初中女同桌患上了胃癌,明轩和她有很深的友谊,私下偷偷去医院看望她几次,并且陪她一起散步,被明轩的老婆看见了。他老婆断定他出轨了,心理不平衡,后来明轩忙于生意,对她疏远。她和晓梅老公一起出差,在途中不小心摔成骨折,晓梅老公将她送进医院细心照料,让她对晓梅老公产生了异样的感情。而晓梅老公碍于工作上的因素,没有轻易拒绝。

明轩在他们结婚8周年纪念日的那天,向她老婆如实讲述了他看望女同桌的全部过程和心理路程。而晓梅,除了对老公更加的好之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试探地问他,现在压力大不大?他说,挺大的,结婚时候定下的目标是五年之内换房买车。晓梅饱含深情地对他说,其实这都不是绝对的,我们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只要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困难都能解决。不然,如果有再多的钱,再富裕的生活,没有了感情,又有何用?

那天,晓梅看见他和小三又一起进了餐厅,晓梅尾随其后,要了两份炒菜打包,提着菜走到他们桌位旁边,装作意外碰见。向他们打招呼:“这么巧!”当时老公特别紧张,支支吾吾地向作介绍“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同事。我们谈工作呢……”晓梅笑脸相迎,向她握手,“很高兴认识你!我老公做事情毛手毛脚,以后在工作中还请你多多照顾,先谢谢你了!”她有些手忙脚乱:“哪里,哪里。”晓梅说:“有时间去我家玩吧,最近我又学会了一道菜,做给你吃!”她尴尬地笑着说:“好好好,一定!”

问题二:明轩老婆与晓梅老公出轨的原因各是什么?

问题三:从某个角度讲,男女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怎么理解?

男人总希望让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多的延续,女人则希望更多的男子提供优质的基因,谁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矛盾决定了男人希望自己出轨,老婆守身如玉,女人希望男人守婚如玉,自己的基因努力传递,男人用体力与心术制约着女人,女人或者用武力或者文化制约着男人,基本对等的矛盾双方斗争不已,男女斗争性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在斗争之中,谁都要提高自己,谁都要影响孩子,因此,将基因与文化都不断的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面。

没有男人,女人完成不了幸福的生活与基因的传递,男人提供着与女人不一样的基因,男人能够抵御更加大的外界伤害与危险,女人怀孕与照料孩子的时候,男人负责着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因的发展与幸福提供着物质基础,没有男人,女人不成其为女人;女人负责着孩子的生产与照料,是生命延续的主体,女人以遗传上的重要性吸引着男人,女人以母亲的柔弱体现着爱的力量,没有女人,男人就不成其为男人。

以上男女双方的相互依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个方面。同时,男女双方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比如,在一定条件下,在亚马逊人的部落里,女性占统治地位,并为部落而战,而男性则操持家务,就生物而言,有的生物没有雄性,那么雌性变成雄性,这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男女矛盾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个方面。

问题四:四个人构成了几对矛盾,他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明轩与晓梅、老公与情人、晓梅与老公、晓梅与明轩老婆、明轩与晓梅老公、明轩与老婆,一共六对矛盾。

问题五:这六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各是什么?

丈夫与晓梅矛盾:晓梅对老公太强势(说老公毛手毛脚),老公做出了让一切女人痛恨的事情,这是斗争性;两人有感情,有共同的家庭,有了同样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有孩子,老公会害怕没有家庭与女人,这是同一性。

丈夫与小三矛盾:两人有各自的幸福家庭,晓梅老公喜欢老婆,小三也不敢丢掉明轩,丈夫可能看她是上司而与她在一起,这是斗争性;两人在一起,女人既是上司,同时又主动对他,喜欢追求婚外刺激,有点的感觉,这是同一性。

晓梅与明轩矛盾:两人素不相识,而且面临人生最耻辱的事情,这是斗争性;两人都要保卫婚姻,明轩儒雅,与他交流又多了一个蓝颜知己,这是同一性。

晓梅与小三矛盾:斗争性是都爱并抢一个男人;都是女人,都爱晓梅的丈夫,都对家庭眷恋,这是同一性。

明轩与其老婆矛盾:明轩老婆出轨,这是一个男人最耻辱、最难以忍受的事情,这是斗争性;明轩对自己的老婆比较喜欢,明轩感情上比较慢,有点木,这是同一性。

明轩与晓梅老公:斗争性是夺妻与爱情的拦路虎关系;同一性是会被老婆与道德约束。

问题六:对这些矛盾应该用什么总的哲学态度去处理?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事物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除了上面所说的男女矛盾外,机械运动有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物理运动有排斥与吸引的矛盾等。以物理运动来讲,破碎的玻璃无法接合,但玻璃熔化后经过接触挤压即能接合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若分子间仅有相互吸引力,则分子会无限靠近而受到压缩,最后压缩为一个几何点,没有如此,正说明分子间还存在排斥力,吸引与排斥的矛盾维持着分子的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要研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对此说:“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明轩,虽然素昧平生,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用理性与正确的语言感动他,他会对自己产生敬意,对于自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保卫婚姻。

问题七:在这些矛盾当中,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平衡各种矛盾?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在这个案例中,主要矛盾是丈夫与情人的矛盾,拆散他们才有可能保卫自己的婚姻。“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等,讲的就是抓主要矛盾,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重点论。按照解决的重要程度排列,次要矛盾有明轩与老婆的矛盾,自己与老公的矛盾,自己与明轩的矛盾,自己与情敌的矛盾,明轩与自己老公的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与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既注意主要矛盾,又注意次要矛盾,就是通常所说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学会弹钢琴”,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两点论。

问题八:为什么说处理这六对矛盾方法不一样?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才会产生如上面所说的六对矛盾,同时矛盾又是有特殊性的,六对矛盾各有其性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存在性。因此,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自己的老公,选择的是温柔与原谅,面对情敌,选择的展示自己的魅力与釜底抽薪,这就是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结合的道理。

问题九:晓梅运用了一些什么计策面对矛盾?

第一是笑里藏刀计,趁两人在一起吃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温柔的对待两个人,用自己的魅力打击情敌。

第二是以逸待劳之计,当明轩与老婆谈后,明轩的老婆或者只是图新鲜,或者被老公的态度镇住,或者生怕丢脸丢失一切幸福,或者良心萌动,两人出轨出现疲态之时进行打击。

第三是欲擒故纵之计,既给了退路让老公与情敌都有家庭回归,又进行了三次敲打:一次是自己与老公的,对老公用温柔攻势,表示自己在乎他们感情,老公应该知道进退;二是明轩与老婆谈话,让小三的出轨没有道德基础;三是自己面对老公与情敌一起吃饭的谈话。这样,在矛盾的同一性中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的斗争性中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第四是借刀杀人之计,让明轩与自己老婆谈,有剥夺小三的幸福与地位、让她违背社会道德与感情道德的风险,效果更好。

第五是围魏救赵之计,通过明轩进攻自己的情敌,让他缴械投降,这样,老公对自己的斗争性就没有了基础,赵国的围困自然得到缓解。

第六是瞒天过海之计,找到QQ号,偷偷联系明轩,两个情敌蒙在鼓里,然后与明轩联系,研究好对策。

问题十:通过这个案例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熟悉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它包括承认矛盾的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方法,一分为二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方法等。其次,晓梅的错误可能在于认为自己比老公强,忽视了老公的看管,导致出现了婚姻的危机,虽然保卫了婚姻,被老公伤害的苦果还得承担,我们应该防止不利于我们矛盾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