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十篇

时间:2023-11-27 17:55:06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1

农业的生产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干旱、水涝、酸雨、冰雹等,旱涝保收一直是农业生产努力的目标。社会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足,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的残留过量,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利于土地的循环使用。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兵团农业发展的现状

兵团农业的发展以新疆兵团农业的发展为主,新疆的兵团农业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土地资源比较稀少。所以在新疆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在新疆兵团农业的循环发展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发展新疆的优势农业。

兵团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减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兵团自身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就比较少,二是土地地膜的使用量比较大,造成白色污染,三是土地的荒漠化加剧,四是可耕土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

新疆的水资源比较短缺,新疆的土壤比较贫瘠,已发展绿洲农业为主,后备的农业种植土地资源不足,并且质量差,新疆未开垦的土地资源还有很多,但是可以开垦的数量却很少,并且大多处于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加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开垦的难度比较大。

新疆的光照条件比较好,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地膜为农作物的生产足够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农作物的成长速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过度的使用地膜会造成土地的白色污染,地膜的回收难度比较大,过量的使用地膜,使地膜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降低了土壤的肥沃度,造成了土壤的盐碱化,使农作物的种植土地越来越贫瘠,农业种植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减少,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兵团在种植农业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都在增大,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标准,较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兵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兵团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农业,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使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兵团的位置一般都在中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但是环境都比较恶劣,与中国的内地相隔太远,生活和交通都不太方便,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面对恶劣的生态条件,兵团最好的生存办法就是自给自足,调整当前兵团发展的产业化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

兵团现在的经济产业结构主要是发展一些重工业产业,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投入的产业转移到兵团中来,进行生产,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主,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经济,转变兵团发展的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的发展,解决兵团具体的生活问题,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兵团经济迅速增长,消耗了当地大量的资源,建造了大型工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污水废水的排放,污染了当地的水源,造成当地土地的盐碱化,污染了土壤,使当地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废气的排放和生产所造成的灰尘,污染了当地的大气环境,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度,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兵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兵团自身经济的发展[1]。

三、兵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农业的生产会产生很多的有机废物,玉米的秸秆、番茄的秸秆、小麦的秸秆、棉花的秸秆等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力废物,牲畜的粪便更是土壤的营养原料,而且数量还很大,加大对有机废物的回收利用,把秸秆粉碎和牲畜的粪便一起撒入农田,增加土壤的有机含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很多的营养成分,农作物的秸秆和农作物一样,同样含有大量的能量,秸秆可以燃烧取暖做饭,秸秆的燃烧值是煤炭的一半,农作物的秸秆还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样农作物的秸秆可以弄来饲养动作,实现秸秆的三大作用,可以作为能源进行焚烧产生能量,可以作为肥料对农作物进行施肥,也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对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下图是以兵团的棉秆为例,详细的列出棉花作物产生的农业废料对兵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循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现阶段,兵团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投入的制约,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的产业链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循环高效的利用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清洁的生产方式,全方位的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把上一环节的农业废料用作下一环节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要降低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含量,就要减少农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二)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果兵团地处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可以发展立体种植业和立体的养殖业,协调好农业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对于地处草原地带的兵团来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协调好农业种植业和草原畜牧业之间的关系,避免滥垦滥发,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对于地处沼泽地区的兵团来说,发展农业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综合性的利用好当地的绿洲,保证农业发展拥有足够的水资源,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

中国力求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加大科技的投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立生态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技术和能源创新回收利用的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仅仅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实现农业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管理者首先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把清洁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的发展方式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去,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人们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农作物[2]。

农药过度残留的现象在农产品中频繁出现,一是由于农作物自身发生了基因的突变,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农药,二是病虫害的加剧,害虫在成长变异的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少量的农药不能够杀死农作物中的害虫,不能够消灭农作物携带的病毒。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研究出抗病抗虫的农业品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农业的成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为农业生产设备注入更多的技术含量,可以减少农作物在收割过程中的浪费,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简化农作物的种植步骤,减少资金的投入,在农业的种植过程中,加大技术的投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制,减少土地的盐碱化,实现最大的农业产值,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3]。

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的发展兵团循环农业的科学技术,以发展低污染和低能耗的新型科学技术为主,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并且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保护兵团农业种植的生态环境,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的科技成果进行快速的转化,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农作物资源化的能力,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率,节约农业种植的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一体化农业

促进兵团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协调好农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之间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环环相扣,连接紧密,加强种植业和畜牧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延长两者之间的产业链条,减少两者之间不必要的消耗,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的发展模式[4]。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养殖业牲畜的粪便作为养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5],可以利用农作物产生的有机肥料来饲养牲畜,牲畜的粪便会污染水源和大气,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把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转换成人们需要的能源,实现农作物的废弃秸秆用于牲畜的饲养,牲畜产生的粪便用于农作物的生长或者转化为沼气,沼气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的秸秆用来喂养牲畜的循环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兵团的生活,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

(五)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兵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先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要认清农业循环经济是有兵团农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农业的生产与生态环境必不可分,在农业的生产中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的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协调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兵团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要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农业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就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减少农产品废弃物的产生,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兵团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开发微生物资源,也就是国外所说的白色农业,开发微生物资源,缓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以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等,兵团可以利用微生物能源来大力发展沼气技术,缓解能源短缺的局面。

除此以外,兵团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应坚持减量化的原则,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用药、节约用肥,加大技术的投入,培育出高产值的农业种植新品种,再加上先进的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植高产值的农作物,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兵团可以发展沼气技术,使用沼气灶,在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节约用油,坚持节约能源的原则,减少循环农业种植的成本。新疆兵团水资源本来就少,农业种植节约用水是形势所迫,也是保护环境的需要,大力的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的节水种植。肥料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贫瘠和盐碱化,减少肥料的使用,推广效果好并且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肥,推广科学的施肥方法。农药的过分使用,或造成农药品农药过度残留的情况,减少农药的使用,用生物科技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减少高残留农药和高毒农药的使用。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2

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强化乡镇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保护问题,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蔓延、扩散,保护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实现城镇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过去的短缺转变成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挑战,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系统内各种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分配,因此作为农村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循环再生与持续自生能力,便构成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村镇生态子系统三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决定了整个农村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高低。结构调控的目的就在于协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流能、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衔接关系,并使其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实现彼此在功能上互补,在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下寻求整体效益的最优。结构调控实质上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农村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共生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不同组成(物种)之间的互利互惠以及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大大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效率。这便是农村生态系统通过结构调整而实现综合效益的理论基础。循环再生原理指出: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以及分解与还原作用,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与能量的梯级利用。

3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倡导循环经济

工业污染主要是指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和利用率低造成的,大量资源利用后以有害污染物的形式排入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及其相关管理和共性技术,倡导循环经济,使得废物的生产量最小化,或者生产的废物进入另一生产量最小化,或者生产的废物进入另一生产领域使其资源化,从而避免进入废物圈,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量。清洁生产是指在可行的范围内,通过削减废物源,探索废物循环和综合利用的途径,减少生产过程的有害废物量。尽量采用环保原料,提高利用率,减少废物生产量,努力达到最终产品对环境危害最少。废物物最小化的手段一般有三个:削减废物源、废物循环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削减废物源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预防、消除或减少废物排放源及废物排放量、降低废物毒性。废物循环利用包括:厂内循环)))将废物直接用于生产过程,或作为一种原料(或投料的替代品);厂外循环)))将废物作为一种投料(或投料的替代品)用于厂内其他生产过程;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包括废弃成品的再使用(将废弃的成品降格使用或做其他用途,回收原材料并作其他用途重新利用),以及生产其他产品(利用废物加工制造成其他有价值的产品或能源)。

4结语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3

[关键词] 农药飘移 危害 原因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71-01

概述: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高产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产必然带来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相比物理、生物和综合防治法,化学防治法更具有高工效、防治及时等特点,因此,化学农药的使用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防治农业病虫草害的最有效手段。化学农药多以液体药剂喷洒为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农药飘移现象,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致使环境恶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1 飘移的危害

由于我国的施药技术和施药器械比较落后,化学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0%~40%,在农药施用过程中,一部分沉积在作物上,一部分流失到地面,还有一部分产生飘移。而农药雾滴飘移是造成药害、环境污染、农药流失和有效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农业生产上较常见的人为影响农业收获的因素。飘移有飞行飘移和蒸发飘移两种形式,在农药喷雾过程中和喷雾后都会发生蒸发飘移,主要是受农药挥发性的影响,高温也会增加农药雾滴的蒸发飘移,蒸发飘移可造成植物药害;农药雾滴飞行飘移会顺风飘移几千米或更远,可使邻近敏感植物受害,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多数情况下两种飘移形式是同时或相继发生。农药飘移药害主要发生在除草剂上,近年来,除草剂因除草效果好、用药量少、使用方便、用药成本低被大面积推广使用。除草剂飘移造成农作物药害程度则因药的品种不同而异, 其中,以2,4-D丁酯或含有2,4-D丁酯的长效除草剂的复配制剂挥发性最强,产生的药害也最严重,这种除草剂对玉米地里的杂草除草效果特别好,因此多用于玉米大田除草,在喷洒时形成的微小雾滴可直接随风飘移1000米远,造成周围农作物受害:茎叶畸形、发育停滞、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部地区是种植玉米较多的省份,也是长残留除草剂危害重灾区,农药漂移产生的危害不言而喻。

2 飘移药害产生的原因

只要是使用喷雾或是喷粉的方法施农药,就存在飘移,化学农药多以液体药剂喷洒为主,也是提高药效的一种有效手段,飘移几乎是农药使用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飘移药害的产生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2.1 农药剂型或自身性质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发生漂移。例如除草剂中的2, 4 - D 丁酯、杀虫剂中的DDV都属于挥发性很强的农药,这类农药普遍施用后农田中会有很大的农药气味,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挥发到空气中,可直接随风飘移1000米远;当气温达25℃以上并且相对湿度低时,此类农药会随温度升高发生二次飘移,直接造成临近敏感作物、林木、果园、蔬菜等受药害。

2.2 操作者对施药工具和农药的使用过于随意,没有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注意事项。例如:喷头距靶标作物过高、行走速度过快、施药工具挥动幅度过大等产生飘移的现象越严重,雾滴越小,漂移越远;部分操作者图省事,在使用除草剂时不看风向、风速而使相邻敏感作物受漂移药害;也有操作者在使用喷雾器打完一种农药后,在喷雾器没有进行彻底清洗的情况下,接着又喷洒其他农药,造成农作物药害。有数据显示,70%的药害是由于不正确使用除草剂造成的。

2.3 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农药飘移的范围及造成的危害程度。环境气象条件是影响农药飘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风力、风向和温度,对雾滴的飘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有助于农药发生蒸发飘移,风力和风向对农药飘移的影响最大,喷雾或喷粉产生的微小雾滴很容易随着气流扩散、飘移较远的距离,雾滴越小, 顺风飘移就越远, 飘移的危害性越大。

3 针对农药飘移的解决方案

从理论上讲农药飘移是不可能消失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科学施药,对飘移进行有限的控制,减少或降低飘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3.1 喷洒除草剂应选择晴天、无风天气,风速以3级以下为宜。高温天气应避开中午时段,早晚施药,配药浓度应偏小,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相对湿度超过70%时是喷雾的最佳时机,注意,雨水天气不要施药,不能逆风喷施农药。

3.2 使用环境友好型、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尽量选用低挥发性的农药制剂或含有能够调节雾滴附着力的助剂的农药,确保和周围农田协调性。可根据作物需要局部性使用漂移性大的农药,进行定向喷雾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杜绝施药的随意性,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临近敏感作物及树木造成的危害。

3.3 喷施除草剂时采用一些防御措施。如增加施药缓冲带、在雾滴漂移方向上用塑料布、护罩或气流辅助装备挡住雾滴免受气流影响,降低对临近作物、林地、水源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4

关键词 沼气综合利用;生命周期分析;减排清单;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 TK6, X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076-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12

沼气作为一种清洁的生物质能源,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调整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将沼气工程引入农业产业链能有效地推动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1-3]。同时,利用厌氧沼气池可消化生活垃圾和农业有机废料(秸秆、粪便等)而产气产能,改变了传统农业实践和废物处置方式,并有望降低农村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和点面源污染[4-5]。自上世纪20年代,沼气利用模式不断得到实践探索,目前沼气池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同层次的应用[6-9]。为实现农村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稳定与可持续,我国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截止2009年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12 m3以下)累计保有量达3 507.03万户,年产沼气124亿m3。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高产低耗型的农业生态系统,许多学者对沼气池配套的综合利用模式进行了探索[10],包括南方猪-沼-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综合利用[11],北方“四位一体”[12]和西北“五配套”[13]等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新式的“庭院一池四改”、“多池连体”等新型利用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也同样有所探讨[14]。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传统化石能源愈趋紧张的背景下,沼气农业综合利用模式是否能在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全过程的节能减排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点。为此,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 LCA)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沼气农业系统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评价中[15]。Berglund和Brjesson比较了基于不同给料的沼气能源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影响[5]。马林等评价了沼气工程从“原料开采-沼气生产-沼气及发酵物利用”全生命过程的环境影响,发现沼气建设以来我国CO2排放量有所减少,森林覆盖面积增加,并减少了氮磷等元素的环境排放[16]。刘黎娜和王效华核算了北方“四位一体”沼气工程生命周期中与代替煤相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度[17]。王明新等分析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及其上下游环节的节能减排效应,并综合评价环境影响类型的减缓作用[18]。尽管生命周期理论在沼气发展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总体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沼气工程建设,对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和环境影响减缓鲜有探讨。本文以恭城瑶族自治县典型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即“猪-沼-稻-果”模式为案例,辨识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全生命过程,分析其节能减排效应和环境影响减缓效应,为进一步增加农村户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实现节能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对于一个户用沼气利用系统来说,该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沼气池建设阶段、入池原料的获取、沼气生产以及沼气及发酵物的利用等环节。本研究根据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的运作特点,参考ISO 14040提出的生命周期分析基本原则与框架[19],制定了户用沼气模式生命周期减排清单与环境效益的分析流程,由4个有序步骤组成,包括研究对象目标与范围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解译。

1.1 研究对象、目标与范围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是恭城县沼气利用综合模式,具体以“猪-沼-稻-果”典型模式为案例。该沼气利用模式是以沼气池为纽带,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有机组合的农业实践,其利用特点为:农户养猪的畜禽粪便以及人粪可作为入池原料,产出的沼气可用作炊事、照明等;沼渣一般用于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果树的基肥;沼液可用作稻谷浸种,也做水稻、果树等叶面、根外追肥,防治病虫害;通过沼气及其发酵物的再利用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其中生命周期分析的功能单位为恭城县8 m3户用浮罩式沼气池(运行一年)。研究目标是整理户用沼气池生产维护过程中的原料投入产出,分析建造、运行以及利用全过程的排放清单,并评价其环境影响。根据沼气综合利用工艺流程,本文确定了生命周期分析的边界(见图1)。

1.2 基本假设

本研究的生命周期分析对沼气系统作了如下假设和简化:由于沼气产生过程为厌氧发酵过程, 其系统是密封、隔绝空气的,所以本文不考虑沼气发酵期间的污染物排放。沼气池寿命假设为20年,因此对于单年核算中并未考虑户用沼气池拆除或者弃置环节产生的排放和环境影响。所用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猪-沼-稻-果”生态农业模式的工程工艺过程相关资料,其他如建筑耗材排放类型和系数等则从生命周期评价相关文献、书籍和行业数据库数据获取。

1.3 清单分析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5

一、项目推出的历史背景

原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百良教授说:“农村秸秆烧荒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宜农民处理秸秆使用的技术。到2020年我国必须解决每年烧荒1.3亿吨秸秆的问题,而发展成型燃料产业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出路。”多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秸秆过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造成了空气污染、山林火灾、交通拥堵甚至飞机延飞和停飞的人为事故,令各级管理部门头痛不已。

我省每年秸秆产量约2800万吨,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是农村生产生活用能、畜牧养殖、工业原料、造酒、食用菌基料和秸秆直接还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对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力争2015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的目标”。

二、项目面临的现实环境

上述秸秆处理方式大部分都处在饱和状态,或者是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因此,焚烧和浪费的秸秆就要寻求新出口,在这种背景下,秸秆成型技术这几年也在突飞猛进,机械设备不断完善,得到了企业与农民的认可。加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雾霾天气大面积发生,促进了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趋势和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全国各地对化石能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阳10吨以下锅炉禁止用煤;北京的煤炭消费总量将从现在的2330万吨削减到2015年1500万吨,到2020年进一步削减到1000万吨以内;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兰州、石家庄、咸阳等城市,均在开展拆除燃煤锅炉的行动,其中多个城市将在限期内让燃煤锅炉全部退出主城区。

各地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加快了取代燃煤的进程。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使用生物质燃料的载体是什么?生物质发电、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直燃炉等等应运而生。生物质发电,无论是直燃还是固化,都因有效运输半径受限,影响效益。直燃炉因其影响农村环境而不被重视,生物质锅炉与户用生物质炉具性质相同,只是大型化了而已,所以本文重点介绍北方户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取暖炉。

三、生物质炉具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我国的生物质炉具经历了初始阶段、改良及推广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节能炉具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设备规范化和配套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真正把小炉子发展成了大产业,做成了大事业。大到商用锅炉,小到户用炊事采暖炉都是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遴选出来的,尤其是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产品技术和性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得到了全球清洁炉灶联盟的认可。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燃烧更充分,更节能,减少了CO和颗粒物等的排放。可将焦油、碳碴等完全燃烧殆尽,并在炊事和取暖性能上较之煤炉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价格上也具有了较强的竟争力。

据专家分析,如果按照以煤炭(不包括煤气)为主要炊事用能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26.1%计算,全国已推广的省柴节煤炉灶炕每年节约煤炭量折合标准煤191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76万吨、二氧化硫11.48万吨、氮氧化合物19.13万吨和烟尘28.7万吨,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农民生活节能工程和健康工程。农业部启动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广省柴节煤灶和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等技术和产品,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

今后节能炉具行业应肩负起研究开发、生产推广新型炉具和清洁燃料,降低污染物排放的责任和使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研发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节能炉具,不断提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水平。同时,在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我国多地地区长时间、大面积、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燃煤、秸秆烧荒、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粉尘挥发物,其中燃煤及低效烧柴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占雾霾主要组成物总量的20%以上。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约有2.26亿农户采用炉灶炕满足冬季采暖、炊事需要,每年消耗农作物秸秆、薪柴及煤炭折合1.33亿吨标准煤,直接排放二氧化碳3.46亿吨、二氧化硫79.8万吨、氮氧化合物133万吨和烟尘199.5万吨。在雾霾天气重灾区的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应对现有燃煤炉具、采暖炉及2吨以下非集中供热锅炉实施更新换代工程,并结合推广应用优质无烟型煤、低硫型煤及生物质成型燃料。

到“十二五”末,如果集中推广新型省柴节煤灶1000万台、高效节能炕400万铺、高效低排多功能炉500万台,不仅年节能达到1500万吨标准煤,还可年减排二氧化碳3900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烟尘22.5万吨。同时,在重点村镇实施区域清洁能源替代,集中推广生物质区域供热锅炉,到十二五末,如果推广与改造2吨以下生物质锅炉10000套,年消耗生物质成型燃料将达到500万吨,替代煤炭250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50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烟尘3.75万吨,这两项措施的推广将会显著减少我国雾霾天气的发生。

四、辽宁推广的实际情况

我省从2011年开始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取暖炉,截止目前已推广4万台,按每台冬季取暖用成型燃料2.5吨计算,每年消耗生物质成型燃料10万吨,可替代燃煤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如果每年以1.5万台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省生物质炉具将达到14.5万台,每年将消耗生物质颗粒36.25万吨,可替代燃煤18.1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5万吨。同时可有效地带动农民自发的采购和使用生物质炉具;并在政策约束范围内,进行城市小吨位工业、农业、服务业的锅炉改造。预期到2020年,我省可消耗生物质颗粒200万吨以上,可替代燃烧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130万吨。

现在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接近70%,还有大约30%约850万吨可以利用,随着畜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秸秆还田和堆沤技术的推广、工业原料需求的小幅增加等,可转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约占450万吨。只要我们把这450万吨能源化利用“榨干吃净”,可带动我省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产业链条的快速发展,带动生物质收集、运输、成型、炉具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就业,杜绝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

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各地生物质产业借助政府的支持,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在做大做强上,却遇到很多制约。

1、存在的问题

(1)成型燃料的原料供应问题尤为突出。

将农作物秸秆压制成密度更高的块状或颗粒状,可获得更大的燃烧效率,从而使生物质炉具比传统的烧煤更经济环保。然而,企业在农作物秸秆的回收上却遇到诸多困难。一方面,农作物秸秆的产生季节性强,需要在短时间内回收和储存,一般的企业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农民也觉得将秸秆回收卖给企业赚头不大,又很麻烦,不如一把火烧了方便。另一方面,成型燃料企业本身也存在布局问题,从而制约了生物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地域特征明显,相关产品设备不成熟。

以农作物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炉具近年来在各地发展很快,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全国第六、七届炉博会上看到,北方的炉具除了做饭炒菜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冬天取暖,一个炉子要能带动100多平方米的暖气设施。南方的炉具只要满足做饭炒菜,兼顾一下冬天烤火就可以了。与生物质成型燃料相关的产品设备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多是边改进边推广,行业产品设备还处在一个乱战的状况,不利于行业产业链条的形成。

(3)生物质成型燃料补贴中途腰折。

以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低碳环保,清洁卫生,已受到各地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2008年财政部出台《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8]735号)。这项补贴政策由于制定过程中的不严谨,导致执行过程中有漏洞,仅仅执行了4年就被迫停止。新的完善的对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补贴政策正在制定当中,到底是补企业、农民还是中间的其它环节,还在探讨当中,相关监管与配套政策如何执行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找到一个好方法,让整个产业都能从中受益。

一方面,国家各有关部门对成型燃料的战略作用还缺乏统一的认识,政策扶持与研发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生物质产业的行业标准体系也不健全,核心技术尚需突破,上下游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发展瓶颈和问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冲着国家对成型燃料企业政策补贴,带着投机心理进入成型燃料行业,没有把心思放在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化经营上。

2、解决途径(1)宣传问题。

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开发生物质能源的认识,加快农村能源项目的推广和落实,形成全社会支持生物质发展的良好氛围。

(2)解决收储运的问题。

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主要是农林业废弃物,存在着季节性强、收集运输困难的问题。农作物收割后,秸秆广泛分布在农村地区,且秸秆体积大,不便于运输;树枝等林业废弃物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收集工作量大,相关设备尚未产业化。因此,如何建立收、储、运各产业链条多赢、科学合理的体系是做好这项事业的前提。

(3)炉具定型和产业布局问题。

鼓励科研和教学单位加强生物质成型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对产业链条上相关设备进行消化吸收,优先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设备采用。逐步进行产品设备定型推广,建厂充分考虑运输半径、就近消纳能力等因素,逐步规范产业合理有序竞争。

(4)产业补贴问题。

将与生物质燃料产业相关的炉具、收储运机械、加工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目录,享受国家和省级补贴。完善并执行省发改委下发的生物质成型燃料补贴政策,国家要尽快出善的对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补贴政策,积极促进该产业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6

1.人工作业效率低,作业质量差,劳动强度大。以剪枝为例:剪枝是果树生产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都是依靠人工完成。人工剪枝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对人手臂的损伤极大,而且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切口平整,枝条容易撕裂,使腐烂病菌浸染树体,造成果树减产。

2.农业面源污染严重(1)化肥超量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由于种植观念和施肥机具的落后,化肥的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产的边际生产率已经很小,甚至成为负值。据统计,我国平均化肥使用量达400kg/hm2,远超国际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而设定的225kg/hm2的安全上线,而且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另外,长期大量的施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硝酸盐含量超标,土壤受到污染和板结,农田径流已经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样,林果种植过程中也存在着化肥滥施的问题。(2)农药超量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除了不科学的种植理念之外,植保机具技术落后是导致农药使用超量的关键。这些植保机具喷射部件单一,雾化效果差,果实农药残留高,作业中药液泄漏多。农药的大量流失、漂移和残留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对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落后的植保机具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

3.林果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滞后林果修剪时剪下的果树枝条数量较大。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烧柴量也日益减少,大量的林果残枝被焚烧或随意堆弃在果园、路旁,不仅污染了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

4.水土流失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丘陵山区多干旱少雨,一旦下雨,雨水裹挟着泥土顺山坡流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另外,由于地势的原因,即使进行灌溉,水分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山区和半山区林果种植的蓄水及水资源利用始终是一个难题。

二、促进林果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天津市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林果产业已经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之一。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林果生产逐步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生产型向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型转变。提升生态农业水平,发展高效、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将成为林果生产的主要生产模式。

1.剪枝机械化技术与气动剪枝机机械化剪枝技术是利用机械代替人工作业的一项新技术。3JQ-25型气动剪枝机是与微耕机相配套、可行走的剪枝机械。配套动力是4.9kW的微耕机,主机与机具为披挂式连接;额定压力1.25mPa;储气罐容积25L,气动剪枝机配有3个高压输出口,最高枝剪高度可达到5m,最大剪枝直径25mm,工作效率高,是人工作业的2~4倍,剪枝切口平整光滑、无裂伤,剪枝质量完全满足农艺要求。该机具与微耕机相配套,实现了微耕机一机多用,提高了微耕机的利用率。

2.高效、安全的植保技术及机具(1)静电喷雾器是一种将现代电子技术运用于植保领域的高科技产品,由于采用了静电喷雾,药液经充分雾化后喷出,喷出时带高压静电的细小雾滴沿电磁线方向迅速附着在作物的茎叶正反面,并被牢牢吸附,吸附覆盖密度相比常规喷雾器有显著提高。由于药液覆盖附着密度提高,附着时效长,极大地提高了单位药液的防治效果;由于农药用量低,从而使环境和林果遭受农药的污染大为减少,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减少了林果的农药残留。(2)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是将红外线自动对靶技术与施药技术有机结合的先进机具。是以果树为靶向进行有效的施药,有效地避免了果树空档之间的无效施药,同时改善了喷出雾滴在作物表面的沉积附着和分布,减少了雾滴的漂移。该机具工作效率高,可减少农药用量50%,有效减少了林果的农药残留,降低环境污染。

3.精准施肥技术及多功能施肥机具精准施肥技术是对土壤进行测试,根据土壤、肥力、墒情等,对植物的根部进行配方定量施肥的技术。精准施肥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多功能施肥枪是适用于果园精准施肥作业的机具。该机具可根据不同的林果种类,针对需求进行测土配方,对准果树的根部进行精准施肥。多功能施肥枪的施肥效果好,省时、省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土壤板结。

4.残枝废弃物处理技术及枝条粉碎设备残枝废弃物处理技术是将枝条废弃物进行粉碎后,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粉碎后的枝条废弃物可成为人造板材、造纸、食用菌培养基、燃料(压块)等原料。残枝废弃物处理再利用是促进林果种植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发展,实现林果产业良性循环的一项重要措施。9ZP-8.0A型粉碎机是残枝废弃物处理的新型机具。该机具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可粉碎枝条直径30mm,粉碎长度10~40mm,生产效率5~8t/h。

5.截蓄灌水技术及筑埂机截蓄灌水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增强抗旱、减灾、避灾能力,以缓解缺水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山区和丘陵地林果产区为了提高水分利用率,可在田间横向筑起多道土埂,实现截蓄天然雨水对果树进行灌溉,同时还可以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但是由于人工筑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实施筑埂存蓄灌溉难度较大。ZG-120型筑埂机是理想的筑埂机具。该机可代替人工进行筑埂作业,其效率高,质量好,比人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40倍,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可实现筑埂截蓄灌溉的机械化。

三、关于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推广先进的种植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广先进的种植理念,改变落后的种植方式,加快绿色林果产业的发展。适时地组织技术调研、学术研讨会、现场演示会,发放宣传材料。以规模化生产果园、林果种植承包大户、农机服务专业户为主体,宣传绿色林果生产技术及生产机械化技术,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2.加快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创新要遵循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根据林果生产的实际需要开发研制林果生产机械。另外,加大力度推广先进实用的林果生产机械,加快林果生产机械化的进程,使广大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3.资源合理利用对土、水、肥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农用土壤肥力的精培,水、肥调控的精准,从而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同时,要推广定量平衡施肥技术,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精准施肥、施药的植保技术体系,实现高效精准施肥、施药,提高肥料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四、结语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7

1森林病虫害的类型及危害http://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预防和治理措施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转贴于 http://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http://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3.4.1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4.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 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6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8

关键词花生;重茬;减产;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09-02

花生是赣榆县北部山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由于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生重茬比重加大,导致花生植株瘦弱,病虫害严重,果实少且小,品质差,重茬时间越长,减产越严重[1]。一般造成减产20%~30%,重茬重的田块甚至可减产60%以上,是当前农业生产上亟需解决而又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2]。为此,研究重茬对花生生产中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寻求解决措施,对促进花生产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1重茬减产的原因

1.1土壤质量差,养分不平衡

花生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有一定的选择性,对磷、钾、钼、硼等元素的吸收量较多,而对其他元素的吸收量相对较少[3]。因此,在同一块地上,年复一年地连作花生,势必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缺乏,土壤中养分比例失调,使花生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造成花生荚果小,结果少,产量低,品质下降。据分析:连续种植花生2年,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减少9.5%、19.1%;连续种植花生4年,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硼、锰、锌含量分别减少40.6%、52.97%、53.8%、6.7%、12.6%。

1.2根系自身分泌物中毒

花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系不断分泌有机酸,在正常情况下其可以溶解土壤中不能直接吸收的矿质营养,并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但连年重茬,有机酸类过多累积于土壤中,使花生中毒,对根系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致使植株长势弱,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分枝少,长势弱,易早衰,阻碍养分、水分的吸收。

1.3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

随着花生重茬次数的增多,土壤及植株根际的真菌数量大量增加,细菌和放线菌大量减少,土壤由细菌型转为真菌型。真菌型土壤是地力衰竭的标志,细菌型土壤是土壤肥力提高的生物指标。

据研究:连作2、5年,土壤中的真菌数量分别较多年轮作土壤增加125%、210%;连作3、4年,花针期花生根际真菌数量分别较多年轮作土壤提高32%、165%,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分别较多年轮作土壤减少38.5%、48.9%。连作2、4年,花生各生育期根际的细菌数量分别较多年轮作土减少4.5%~15.5%、12.5%~76.5%,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多年轮作土壤减少335.5%、52%以上;连作3、4年,花针期花生根际的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多年轮作土壤减少35.2%、48%以上。连作2年,土壤中的硝酸细菌和亚硝酸细菌数量较多年轮作土壤减少32.4%、37.1%;连作3年,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数量均减少82%以上。

1.4土壤酶活性降低

连作2、3、4年,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降低15.4%、20%以上、30%以上;连作4年,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降低8.5%、10%以上。酶能加速有机体的化学反应,是良好的生物催化剂。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分解与水解酶有关,微生物的活动也离不开各种酶。而连作使酶的活性降低,必然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

1.5病虫害明显加重

花生连作给危害花生的叶斑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病菌和蛴螬等虫害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这些害虫和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积累,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病虫害越多,对花生的危害越重。

2重茬的改良措施

2.1补充亏缺的矿质元素

根据花生的需肥规律和吸肥特点,以及连作田土壤养分的变化状况,调整氮、磷、钾的配比,适当补充连作田土壤容易缺乏的硼、铜、铁、锌、钼、锰等微量元素,可有效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花生的产量。

2.2应用微生物调节剂,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调节剂是减轻或防除花生连作障碍的一项经济有效的对策,可显著促进连作花生的生长生育,使连作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达到或超过轮作花生,使连作花生产量得到提高。微生物肥料是指特定微生物菌种EM益生菌培养生产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制剂,该肥料通过特定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植物产生生长激素,并提高植物所需的的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生长。其原理就是通过人工接种方法,把微生物肥料中大量有益微生物加入到农作物根际和土壤,通过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并且微生物肥料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

2.3运用综合改良措施

研究耐重茬花生品种、覆膜早播、冬季深耕、底施化肥等综合措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任何一项措施,都比浅耕、露地栽培、不施底肥的增产明显,综合改良的增产幅度在30%~80%,在各项改良措施中以早播覆膜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2.4防治花生根结线虫和花生叶斑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主要侵袭花生地下部分,使花生植株叶片黄化,瘦小,开花减少,生长势弱,植株矮小,提早落叶[4]。病源只要分布在40 cm的土层内,随着连年种植,防治不得力而加重发生。花生叶斑病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花生发病后,叶片布满斑痕,提早脱落,严重影响光合效能,使荚果不饱满,降低产量和品质。防治上要采取各种措施综合防治,具体如下:一是加强农业防治,减少病源。二是严格调种选种,调运种子时,最好调运花生仁,杜绝线虫传播。三是适时药剂防治,控制危害。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农家有机肥,建设化肥使用量。五是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消灭病源。

花生生产中,一是采用抗病品种;二是适时早播并覆盖地膜;三是坚持冬深耕晒垡;四是播种前增施底肥;五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综合改良措施,能有效解决花生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减少损失20%左右,重的田块可减少损失50%以上,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3参考文献

[1] 崔瑞,李玉荣.花生重茬连作危害与合理轮作倒茬效果的调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8(1):18-20

[2] 高萍.花生重茬栽培严把四关[J].现代农业,2005(11):30.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9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篇10

(一)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目前,我国每年使用的化肥量大约是5460万吨,占世界化肥的施用总量的30%,为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农药的使用量达到140多万吨,每亩农田使用近两斤农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这些农药中99%进入到了生态系统,成为长期难以解决的祸患。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还造成了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激素类超标和重金属污染等,直接威胁到食品的安全性。近期出现的大米镉超标以及毒生姜、毒豇豆事件就是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的恶果。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约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在这样的土地上生产出的农产品,其安全状况可想而知。

(二)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食品的特殊性质,食品包装可以被看作是食品本身的组成部分。食品包装影响到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是食品包装本身不合格和食品的过度包装问题。食品包装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是对我国食品包装检验的结果却显示,食品包装本身的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如塑料包装袋的甲苯二甲苯溶液残留物超标、PVC保鲜膜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超标、锡制罐内涂层使用双酚A等;还有的生产者为了增加包装物的视觉效果,在包装物中添加铅、砷、汞、铬等重金属。这就使得原本保护食品安全的屏障变成了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祸端。

(三)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流问题

这一类问题,以人们所熟知的“地沟油”为代表,还包括如废弃餐盒的重复使用、废弃包装纸经漂白剂浸泡后回流市场等。其中,“地沟油”的危害尤其深远。据估计,每年约有300万吨的地沟油回流到我们的餐桌,从路边的小吃摊、火锅店,到一些高档餐馆、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甚至是知名的保健品生产企业都被曝使用“地沟油”。地沟油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地沟油在不法加工过程中被大量添加工业制剂,如双氧水等,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其次,地沟油的原始加工方式,如蒸煮、去杂等会造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第三,地沟油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地沟油的加工主要集中于一些个体加工点,以小作坊为主。这些小作坊加工方式原始,对于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没有任何治理措施,任由它们直接排入大气、土壤和水源,严重污染环境。对于地沟油加工作坊的报道,无一不包含着“恶臭”、“污水”、“垃圾”等字样。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沟油成为了严重的社会公害。

上述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也为今后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和食品的对外贸易埋下了隐患。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较上一年仅增长4.3%,比2011年同期增速回落21.7个百分点,而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政策,加强立法、提高处罚力度、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碳排放为主要指标的环境指标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新“门槛”。ISO/TC207/SC7(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和相关活动分技术委员会)自2008年4月开始制定的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ISO14067(《产品碳足迹———量化与信息交流的要求和指南》)将于2014年4月正式公布,届时,能否获得低碳认证将成为我国商品走出国门的决定性因素,形势之严峻不言而喻。

二、低碳经济对食品安全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外的许多厂商,包括英国的特易购、百事可乐以及其它世界著名的食品公司已经为其食品饮料标上了“碳足迹”标签。沃尔玛、IBM、宜家等也都开始要求其供应商在为其提供的产品上加贴碳标签。仅沃尔玛的这一要求,就至少会影响到五千余家中国的供货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低碳经济的要求,又给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我国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2011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达6217.2万吨,化肥的生产量和施用量分别占世界的20%和30%,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这些化肥的生产每年就会消耗我国约1.7亿万吨标准煤,占到国家能源总消耗量的6%左右;更为严重的是,据中国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食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施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到食品生产过程全部碳排放的25%,减少食物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是使得我国食品生产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措施。再者,我国化肥的生产每年约消耗近1亿吨的高品位磷矿石和72%的硫资源,而磷矿石早已被列入我国的短缺资源,如果不控制诸如化肥农药的生产,对于本来就处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我国来说是雪上加霜。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食品生产和消费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目前世界上食品添加剂,如人工合成色素、人工香料的生产主要以石油化工产品、煤化工产品等为原料,其产品品种已有5000多种,常用的产品约400多种。而化工产业则是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而且食品添加剂中的柠檬酸、苯甲酸钠等部分产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液难以分解,对环境会造成长期的污染。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可以促使我们尽量减少以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转而重点发展天然香料的研制和开发。这不仅能够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也使得人工合成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降至最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我国是天然香料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亟待开发的就有约200种,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解决我国食品过度包装的症结

影响食品安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包装问题,2011年,有关专家对我国主要城市的月饼包装进行了抽检,发现40.26%的月饼包装空隙率超过了国家规定,包装材料的重量是月饼重量的1.5倍以上,而其中95%以上的包装材料是非必需的。据研究显示,食品包装占我国商品包装总量的70%,覆盖了纸、塑料(无纺布)、玻璃、金属四大包装,它们均可从其能源与资源消耗中寻找碳排放的“碳足迹”。2011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产值位居全球第二,占当年我国GDP的2.67%。而每1公斤的包装将会增加3.5公斤的碳排放量。加之目前国内大多数包装企业的设备相应陈旧、能耗较大,使得能源成本占到加工费的比例高达20%到30%,不仅如此,食品包装中所添加工业原料的溶出和挥发还造成了食品的污染。

三、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相应对策

(一)发展新型的低碳农业

在食品加工中,大部分原料都来自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在给我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仅以氮肥为例,2011年我国使用的氮肥量近3000万吨,而每吨氮肥从生产、运输到农田施用总共会排放12.85吨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左右。与生态环境恶化相伴,食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重。土壤板结、化肥矿物固化、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设施农业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向动物和人体富集。因此,要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首先应该从食品的源头入手,改变传统的农耕模式,发展新型的低碳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减少食品生产中所出现问题的隐患。

(二)在行业中培养示范企业

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起,低碳经济的概念正式进入我国已经有数年,但是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还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是一些专业人士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也并不全面,更谈不到低碳经济知识的普及了。对于低碳经济理解的现状,不可避免地造成我们在提出对策和执行规则方面的欠缺。因此,要想以低碳经济的措施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首先应该在行业中培养示范企业,充实他们的专业知识,调动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的发明创造,对他们进行政策的倾斜,使他们成为低碳经济和食品安全共同发展的试验地和辐射源。为其他企业制定标准,成为其他企业的指导者。从而避免各行其是,无章可循的问题。

(三)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推向极致。一个面包的生产需要上百道工序、火腿的加工需要八十多道工序、果冻的加工则需要煮胶———过滤———调配(添加添加剂)———充填封口———杀菌———冷却———烘干———包装等工序……加工程序的繁复,使得食品的口味越来越具有独特性,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包装的精细,使得食品的档次显得越来越高贵,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要求。而据中科院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在食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食物的加工过程碳排放最大,超过50%,合理减少食物加工过程中碳排放将是减少食物消费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更为严重的是,繁复加工不仅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且食品的危险性也在悄悄增加。研究表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加热、蒸发、提纯等工序在提升食品口味的同时,也使得食品原料中原本存在的有害元素的浓度提高,更有甚者,有些原本无毒无害的物质,也会在高温的条件下合成有毒物质。因此,要想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首先要从人们的消费观念出发,回归传统的饮食习惯,没有了市场的需求,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繁杂自然也会简化。简化了生产过程中的程序,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流程中的碳排放,还能够减少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开辟国际贸易新市场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我国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市场。2011年6月22日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宣布,2011年9月起,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巴黎的飞机,将使用从“地沟油”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煤油,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显示航空界的低碳决心。同年11月荷兰航空到中国采购样品,提出从山东青岛带走20吨“地沟油”样品进行试验。如果可以使用,将每年从中国采购12万吨“地沟油”。2012年6月荷兰航空的“废弃油”航班开始执飞洲际航线。在我国谈之色变的“地沟油”,却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商品。因此,低碳经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压力,还有扩张进贸易领域的机遇。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从“碳”的角度重新审视市场,利用国际交易渠道,变压力为契机,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