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课程标准十篇

时间:2023-11-24 17:17:43

新体育课程标准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领域,2001年9月开始的实验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也制订完毕,但为了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没有开始实验。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重新修订的机会,并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颁布。2003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实验期,此时,我国从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进入了实验阶段。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图1)。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表1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图2)。

下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图2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二、课程目标的实施

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2

第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是在体育教学中实行民主化教学,体现体育教学的平等性。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学习和发展体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

第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3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动”起来,并且在自由和快乐中学会动作、掌握技能、经历艰辛、团结合作,从而获得成功和鼓励,同时又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教学。

一、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选择新颖灵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穿过小树林”的游戏中,传统的教法是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学生练习蛇行跑。这种练习比较枯燥、呆板,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配上轻快的音乐并让部分学生戴上各种面具,模仿小兔、青蛙、大象等动物的姿势,那么游戏的情趣就大不一样了。新颖、活泼的情境设置,会给课堂带来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原地侧向投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想玩‘降落伞’吗?老师和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的‘降落伞’飞得高。”随后教师拿出一个用花布、细线、木夹子做的漂亮的“降落伞”。顿时,学生们个个兴奋起来,有学生问:“老师,小花布怎么能飞呢?”此时教??把准备好的许多个“降落伞”迅速抛向空中,让学生们自由玩耍。为了让学生们在“玩”中体会用力顺序和两腿蹬地的动作,教师与他们一起练习两腿先弯曲、然后蹬地的预备姿势,在“飞呀!飞”的喊声中比动作、比高度,让他们在“玩”“练”“比”的过程中体会两腿蹬地的作用。这时,学生们开始自发地组织各种比赛,有的上抛后击掌数数,比谁击掌快、次数多,有的上抛后原地转圈圈再接住。只有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兴奋、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教师不再独立于课堂之中,而是与学生一起或利用其他传播媒介构建全新课堂。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一年级体育教学课“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垫上活动”。第一,课堂导入。教师创设情境――玩游戏,再让学生配合音乐跑跳步入场,然后师生共同游戏:垫上花样游泳。第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利用垫子进行创造性游戏,并展示有代表性的游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仰卧推起成桥。第三,创造性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漂亮的桥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身体模仿各种形状的桥,最后利用垫子摆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跨过垫子、单双脚跳过垫子、一头翘、两头翘、前滚翻以及学生想出的各种玩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尝试新玩法,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地讲解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从图片中模仿、学习,并自主地去学、去玩。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实施分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以“竞技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根据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融入了小游戏、小奖励、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小故事等,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功能。例如,蹲踞式跳远教学中,教师运用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进行导入:在比赛的途中遇见一条小河,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小兔子如何过这条小河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说“坐飞机”,有的说“划船”。之后教师再进行蹲踞式跳远规则的讲解。这种讲小故事的导入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方法; 教师; 学生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为贯彻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达到"健康第一"的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以下是我对新课改标准下如何上好体育课的认识,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应该考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并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虽然教学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但新的模块教学赋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选择和自主性,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学生以前没学过的技术或以前学过的但现在又有所提高的;对他们的学习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提供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注意自己的教学策略得当与否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每节课周而复始地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原本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的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好的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它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长期和谐交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在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下,学生一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它取决于学生之间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每个参与的个体来说,他们相互之间是有差异的,如身体条件、技能水平。我们可以把这些差异视为教学活动的新资源,让学生主体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经验。总之,在这样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学生主体更易克服参与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自信心不足、害羞等,能更大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提高自己参与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提供一些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要求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表扬。中学生更在乎的是深层次的评价,如人品、态度等;批评是每个学生都很在意的,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一视同仁。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始终贯穿于课堂。因此,一切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3 注意时间、场地、器材的保障

每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都会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一定的努力方向,然后才开始对新内容进行探索,进行相互交流合作,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但也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完全把时间交给学生,形成"放羊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虽然表面上获得了自由的权利,但却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有时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致使某些活动不再产生良好效果时,应及时调整练习条件。要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和辅助器材,用新异刺激手段和安排适宜练习环境,尽快排除干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体育教学则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应做到:

第一,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是一个自我调节、提高学习能力的有力工具。及时对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进行梳理,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成功的机会,促进有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充满信心。

第二,要重视教学的细节。教学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场地器材的布置等认真研究安排,还要对学生个体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感态度、体验感受等方面认真分析、关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体育课教学要开放化。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也应以创新为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来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再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场地、器材等,要尽量让我们的运动场所向社会场所转变,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功能,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途径。体育课要开放,不光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开放,而更应是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要多样化、协作化、趣味化、强身益智化,从而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总之,体育课教学应以全新的理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忠于体育事业,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来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M]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2000年9月

[2] 陶同 《创造时代的来临》[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年1月

[3] 陈安槐 《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 2002年1月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5

摘 要 2003年新学年开始,小学、中学和高中三个学段的体育新课程标准完成全面修订工作,正式进入实验阶段,最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届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已经采取了学分制、选项制和俱乐部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然而,多年高校体育教学的惯性使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培养的生源的反应滞后。新课程标准培养的生源从体育观念到体育行为,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与原课程体系培养的生源都大为不同。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应认真学习和体会体育新课程标准,适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新审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体育教育改革浪潮带来的冲击,应对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新课程标准

一、体育新课程标准培养生源的特点

体育新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五个学习领域对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实施标准细化,详细列出各学段在每个领域应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与原课程标准相比较:(一)突出了对学生健康的不懈追求,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二)特别突出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三)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四)注重学习主体对体育实践的体验,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五)对健康理解更加全面;(六)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标准》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因此,按此标准培养的大学生源在体育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具有以下特点:(一)对健康的重要性和健康的内容、评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对体育能对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深刻的体会;(二)对各自运动内容的选择有了更为自觉的选择,并且是理性客观的选择,清楚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三)对各自选择的,愿意经常从事的运动项目有了较强的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能力。总之,他们应该是具有较高体育素养的大学生源,具备了《标准》中提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目标要求的,能自主选择、学习、锻炼的体育教育合格者。

二、高校的应对措施

最近几年,总有体育教师谈到一个问题,现在的体育课越来越不好上了。学生越来越越活跃,教学组织难度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这其中有社会价值观、体育观、学习观念的变化,但高中生源培养模式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教学准备好了吗?

(一)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健康要求的全面性和教学自主选择性。新课标健康观注重体育教育教学应对健康的良好积极影响和对运动者良好的心理体验,突出体育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个人积极生活质量和个性品质的积极塑造。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对美好习惯和快乐生活的体验之旅。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把握是一种兴趣盎然的主动接受过程,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知识构建均是基于自身快乐和健康需要的自主选择过程,并同时在该主动接受和自主选择过程中形成每一个体最佳的知识获取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标准在观念上的最大出发点和设计初衷。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学体育教育观念的这一重大转变,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强化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观念,这不但是保持教育理念一致性、连贯性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运动能力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三个方面。首先,教什么指的是教学内容。新旧课程标准的思维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老标准是先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两大主体按部就班地实施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思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将学生兴趣、学校客观条件等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完全一刀切,对教学效果的制约是致命的。新标准一改这些局限性,只提出各学习领域应当达到的目标,由教与学的两大主体根据现实情况自主选择能达到目标的具体内容。其次,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手段和媒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灵活组织教学的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指导文件,自主性的增加意味着难度的增加。最后,怎么学指的是学习方法。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具有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的体育与健康体验者。

三、总结

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大学生应成为具有研究精神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挖掘者,自主学习的设计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为终身体育学习与锻炼打下理念、知识体系和方法的良好基础。大学体育教学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延伸与深化,各学习领域都将达到最高水平,完全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标准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6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新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单纯的动作技能和单一的运动成绩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评价出学生实际参加活动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已经不适合新大纲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

1.加重情感评价,减少分数评价

分数是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敏感核心,也是当前我们体育教学评价体制的“软肋”。以分数作为量化的评价标准未必不好,关键在于:以体能和运动技能为内容的测试和打分对大多体质较差学生来说不太合理也不太公平。从医学角度来理解,先天素质和遗传因素对运动能力影响很大。有的学生稍下功夫或者不用练就能得到高分,而有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达不到及格。新标准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是必需的。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对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2.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转化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的功能方面有较大改变,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改变过去只重视技术考评的传统办法。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体育教学评价功能发生根本的转变,不只是检查对“三基”掌握情况,更关注了掌握的过程和方法,体育教学评价不只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身体成长与进步的幅度。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学业绩,对促进发展的作用有限。因此,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得以转化:更加重视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提高体育教师的自主权,重视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一切的。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给了体育教师较大的自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评价要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重视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内容,同时,是否关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内容,从而促进不同阶段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否考虑了学生相应水平阶段的身心特征,及所选内容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并达到相应水平的学习目标;是否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受益。

三、教学内容的评价及标准

如何进行体育课教学自我评价,教学评价首先应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起来,制定评价目标。所谓定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教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态度、课的讲解与示范等因素。定量评价是指课堂教学中复习、练习的知识量、新知识量、学生的练习次数、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课的结构和课时分配等,以此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一切的。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给了体育教师较大的自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体育教师亦是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师可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使所选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并尽量考虑那些简单易行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在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和参与。

四、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体育教学。对这一教学过程实施的评价,我们可以看教师是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并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是否充分指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真正受益终身;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是否创设了合理的、和谐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并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7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新课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体育意识的转变,

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

二、在新课程实践操作中的体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强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例如,学生能正确地领会动作技术,并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就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教师还应注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不仅要使用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还要辅之以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例如,高中年级立定跳远,要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可通过讲解、示范、观察、实践等方式,并分别让学生说出感受,再比较分析,从中归纳出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起跃。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与思考,很快找到了立定跳远的好方法,学习效果很好。

积极鼓励创新,勇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例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想采用哪些方法?”即: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②跳起单手肩上投篮;③行进间篮下单手高手投篮等形式。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对每个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并总结出最佳方法。

3、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怀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高一年级肩肘倒立时,腰腹力量、协调性相对好的学生学习2个课时,基本上就能独立完成,而一些腰腹力量、协调性相对差的学生同样的课时,很难独立完成。这时教师就要降低动作难度,按照“后倒、两肘支撑、屈腿立起后稳定”的分解动作逐一完成。这样就能照应全体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四、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全面评价:改变以往教学中主要是体育教师从外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的形式,我将5个学习领域制定了一个评价表。从各方面全面的评价学生。

2、过程评价方式

开学不久,我就将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起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期末再进行一次测试,看看通过学习到底有没有有进步,进步多少,结果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只是进步的大小不同。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充分的发展,得到了新的提高。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8

一、 营造主动探究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的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应该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由“育身”向“ 育人”发展。良好的气氛总会使人精神振奋而又事半功倍。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目标。

美国著名数学教授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教师应有意设置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活动,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使学生动脑、动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知道体育课的项目,让学生对该课的学习有心理上的准备,为自主学习该课提供必须的前提条件。通过准备,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动作的要领,要准备的器材等。如“跳高课”前需要准备跳高架、跳高杆(或标枪、橡皮筋)高度尺、垫子,跳高前要做的一些准备活动等。另外,在质疑问难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传统教育过多强调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地作答。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提问。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能力,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教学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合作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

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确定小组长;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新授课应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复习课应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这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新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以及健康成长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创造性地学习,科学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的健身方法。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9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标准 理论

一、在学习中探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次课改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我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水平一阶段最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生理、个性需求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跑的教学,采用创编故事,如:“龟兔赛跑”、“我是汽车小司机”,“植树”,“运输忙”等更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促进者,学习活动中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交往的启蒙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师生之间呈现的是平等才和谐,朋友与知己的关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欣赏者、开发和创造者。

二、要充分遵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学原则

(一)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分的含量。

(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

(3)重视教与学的统一。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吸收前人的成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就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铺天盖地的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新体育课程标准篇10

【关键词】新体育 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意志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1.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2.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