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本质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4:40

设计美学的本质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1

一、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在当代美术领域、视觉文化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设计师奥拉维?林登提出“设计是一门将消费者需求与工业设计生产可能性结合起来的艺术”。在实际使用中,设计的内涵大概相当于工业设计。因此,在今天“设计”主要指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和主要部分的现代设计。

二、现代设计美学

现代设计美学在考虑技术和艺术相结合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大量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心理的、生理的和卫生的诸因素。现代设计美学属于现代交叉学科的第三代横向科学,与许多传统的学科和新型的学科有关,例如人体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系统工程学,劳动保护学,人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等等。但它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它首先研究的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现代设计形态、现代设计形态美、现代设计美感心理。

三、现代设计原则

现代设计的原则应遵循客观规律,进行概括归纳,从而制定出准则。现代设计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体有功能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信息因素和审美因素。因此现代设计有六大原则:功能原则,经济原则,科技原则,信息原则,审美原则,合理原则。

功能原则:指设计作品时要考虑其应具有的实用目的和效用,以功能目的为设计的出发点。当一件产品能够符合和满足该产品所预期的实用目的,实现其规定的功用的时候,才算是遵守了功能原则。

经济原则:指设计时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考虑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运输、储藏、展示、推销等费用的便宜合理。在一般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实用、优质、美观的设计。

科技原则:指设计时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引起的作用。因材施技,要考虑使用新科技成果和新加工工艺,使产品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科技原则是与大众化相一致的规格化和标准化原则,应依据现实情况,为满足一定目的,需要何种构造,为了生产出来要使用何种技术材料等。

信息原则:现代设计的信息原则是指设计师要重视现代设计的信息因素,了解现代设计信息发送、传输和接受的客观规律,在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产品应具有的信息成分和如何迅速正确的传送有效信息。

审美原则:现代设计的审美原则是指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使其造型具备恰如其分的审美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进行造型形式的创新,培养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合理原则:是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尊重、遵从、符合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现代设计的特征及形态

现代设计具有经济实用性、造型艺术性、现代科技性、信息传播性特征。

现代设计形态还不是很健全,还处在变动、分化、交插、解构或重建组合的形态中,根据功能目的、应用范围的综合标准,现代设计可分为工业设计、室内外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园林规划、环境设计、装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商业设计、CI设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体系还会不断增添新的成员。网页设计、CG动画设计等,都是极具发展潜质的新的设计形态。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2

1.室内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室内设计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自己的起居场所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布置,让其达到功能的实用性和环境的美感,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时期。室内设计指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需求的特殊目的,而对室内空间进行加工、布置的一种活动,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一种再创造。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要实现装修设计材料的最大化应用,突出经济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艺术美感。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的结果,它可以分为居家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两大类,它泛指能够在室内建立的所有物件,例如:墙体、门窗等原有部分,还有灯光、视听设备空调等后期添加的部分。室内设计所涉及的专业术语有空间、照明、功能、色彩等等。

2.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现代美学应用学科。它最早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后来得以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技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还涉及符号学、文化学、建筑美学、工业美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关系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建构之中,并在逐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现在建筑特别是室内设计能否达到既定效果,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

二、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特征

室内设计是通过对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应用,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综合艺术。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其基础是技术性,同时在设计风格和式样中展现出美感。在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所包含的功能美和技术美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技术美学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功能性是设计的基础和根本目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1.技术美中的功能美

功能性是设计的本质要求,是设计的目的和基础,没有功能性的设计就不具备设计的本质特征。功能美能否实现是衡量一项设计成败的最基本要素。没有使用功能的室内设计作品,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设计。因此,具备功能美是设计成功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功能美是体现技术美学的主要内容,同样,功能美是人类设计目标的现实化。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和对使用者的关怀,突出人性化,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功能性的必然要求。

2.技术美中的艺术美

在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技术往往不够成熟,相应地产品也与人们的希望相左,其使用功能大打折扣。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美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设计中,与之相伴的是许多设计作品中开始呈现出艺术美的特征。功能性是功能美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几个具有相同功能的设计产品中进行选择的话,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那些具有艺术美感的设计。可以说,艺术美是在功能美上的另一个更高层次。

3.技术美中的形式美

形式是表现技术美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满足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设计产品的外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形式美在产品审美构成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被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之中,室内设计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技术美学。

1.结构中体现的技术美

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对玻璃和钢结构运用较多,设计风格也注重简洁、精密。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室内设计的美学手法融合了结构形式、光影塑造、材料质感等内容,其中,室内设计以有机结合结构为重点,让技术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在90年代以来,室内设计师着意通过对构造进行精致的设计,力求在视觉上达到轻盈、精致的美感。同时,注重对金属材料结构和构造的设计,大量的金属网状结构被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很好地展现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技术美感。

2.材料和工艺中体现的技术美

材料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没有材料,就会不可能有设计。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材料的更新,新的材质在表现设计作品的技术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装饰材料的增加,运用适当的工艺来展现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并表现美感是现代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之一。现代室内设计,材料和工艺越来越成为设计的精髓。设计师通过因材施法和因质施材,将装饰材料通过相关工艺加工,呈现出技术美感。

3.形式美中体现的技术美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3

关键词:孟子 美学思想 现代设计 设计美德

检 索:.cn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而不同美学思想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对“美”在很多方面的认识。其中,孟子的美学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形式美、道德美等思想并加以发展,对道德美、悦乐本质、审美接受中的“以意逆志”现象等重要的美学问题作出了明确、丰富和富有新意的论述,提出了“充实之谓美”这个道德美的命题,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重视。其“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思想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中。在当今社会中,现代美学思想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而以孟子的美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将现代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结合对当今社会的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以孟子“充实之谓美”为主要思想观点。《孟子・尽心下》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为神。”可见,孟子将美定义为“充实”。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知和行之中。“充实”之所以能成为美,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所谓“相由心生”。孟子强调,美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充盈于外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口、耳、目等感官进行感受,最终,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二、传统美学思想的异同

在审美观念上,儒家的美学思想都一致认为人具有审美能力,有对美的判断和追求,而道家思想认为美是自然天成,人对美的追求是矫饰做作。法家思想更是将人对一切自然和人性的所谓“美”都持排斥的态度。

在审美经验上,儒家认为美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充盈于外在形式,最终,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墨子是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仅能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不能幻化为内在心灵的感悟。道家美学思想重直觉体验,而轻视“美”的社会功能和人对“美”理性思考。而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性“恶”,所以对 “人”认为“美”的一切东西皆持否定态度。

在审美趣味上,儒家认为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知和行之中。墨家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物”,人只能去感受而不能主观融汇在人的知行之中。道家崇尚自然的艺术美,注重本性自在的人格美。法家的美学是一种“反美学”,试图以“恶”的极权化手段促成健康有序的“美”。

从“饰美”与“善美”的关系上,孟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墨子和老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而韩非子则完全否定“饰美”和“善美”的存在。

三、现代技术美学思想

现代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美学主要包括生产美学和设计美学两个的问题。它通过应用“美”的观念和理想等主观因素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这两个方面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技术美学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

现代美学不仅注重设计的内在功用,而且强调外在形制上的美,因此对比儒家美学思想不难发现,孟子“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思想非常接近现代的美学思想。

四、“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充实之谓美”是一种符合儒家传统“仁”学体系的设计伦理思想,设计之“仁”即设计的伦理价值、道德原则和精神品质。在过度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设计中人与物的情感联系

“充实之谓美”的设计思想汲取了传统思想中符合人类发展目标,通过把美好的道德铭刻在人造物上,从而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实质,然后通过物的不断流通来推己及人、及物而达到提高天下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的目的,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在现代设计中也是可取的。

在现代设计应用中,设计物的材料选择或者造型上应注重体现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作为中国传统工艺陶瓷为例,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其中景德镇瓷器有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之一。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它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图1)。陶瓷与玉色泽相近,宁腻静悟,兼有玉之美,“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忮,洁之方也。”这段描述将陶瓷的物理属性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使人的美德通过器物来承载。现代的仿瓷工艺,将化学工程产品与瓷器的形制相结合,成功地在仿瓷产品上模仿了青花瓷器的美,同时保持了仿瓷产品坚固、价格低廉、形式多样等现代产品的优良品质。在材料选择或者造型上注重体现人与物之间的美好情感联系。(图2)

(二)“充实之谓美”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充实之谓美”最终目的实际是为了关怀人,这与马斯洛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使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师要实现人的终极关怀,就需要不断强化这一设计目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也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人;“以人为本”的“本”即根本、中心、出发点。“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指设计要以人为中心,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首先要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不断贴近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是人类发展的动因,针对人们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琳琅满目的设计品应运而生。这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不是设计潮流,也不是设计运动,而是人类在设计领域中不曾放弃的目标。以掌上电脑为例,苹果公司颠覆了传统的触控笔操控设计,率先提出并采用了手势操控的iPhone和iPad(图3),迎合并满足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要求,赢得了巨大成功。

人的需求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即人的生理性和社会性的需求;也有个体性的一面,即依据个人性格和文化特征差异而产生的个性化需求。人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本身也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人的需求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设计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前提是研究人类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以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装风格也应该不同,文化层级相对低的人群比较重视包装的产品宣传作用,而文化层次相对高的人群则比较重视包装自身的文化涵义;年轻人喜欢新奇、潮流的包装(图4),而老年人则对稳健素雅的包装更感兴趣(图5),所以说“设计承载着人们的情感,需要带给人更多、更细致的深切关怀和满足人的情感需求”[2],设计应该通过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设计的“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以设计物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生理需求就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特点,通过设计物合理的结构、材料、造型等因素来满足这种基本需求,设计在满足作为个体的“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设计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需要考虑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情感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4]。这些需求需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以满足。

“以人为本”既是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设计道德的核心,将设计看作是一个时代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对于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应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文化修养。

(三)“充实之谓美”对设计师的要求

优秀的设计在设计题材的选择和设计语言的运用上应该强调启发引导观看者的思维,含蓄的表达思想,给观者带来品味和思考。这就对设计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对内涵品质的强调表明,作为一个通过作品影响他人的艺术家,设计师必须对人的需求有所洞察和分析,同时具备足够的个人素养和理性分析能力,才能通过其设计作品影响观者、影响社会。设计师知识储备越丰富,从而能更自由地进行思考,其作品也就有更丰富的内涵。只有当设计师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时,他的作品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才会使观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推进审美的发展,引领时尚。这时,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结语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思考了关于美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哲学思想。他主张美要有倡导高尚道德的功能,人类应该摒弃功利化目的。在专业道德建设中树立“仁”的思想体系,“仁”作为中国传统美德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现代设计应该挖掘人内心深处的“仁”学传统智慧,然后融合理论,分析人的各种需求和心理特征,把“充实之谓美”这样的审美情操放置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之上,这样“以人为本”的设计在中国将焕发出深厚、智慧的光彩。

注释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邹茂来:《视觉艺术概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4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6)02-0190-03

设计美学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美学学科,它超越了传统哲学美学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现代工业造型设计、当代艺术在各种领域的设计现象等都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将“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探索设计美的来源、本质、规律和审美形态、体验、标准、活动、形式以及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技艺美等问题”[1]7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当今时代激烈的产品竞争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美学由此成为各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

通常认为,设计美学是由美学、设计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虽然谈到了这种交差性,但皆略而言之。笔者认为,设计美学与三者的关系应详加辨明,这有利于使设计美学具有更加清晰的学科定位。从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的学科属性首先是一门美学学科,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的发展与延伸,“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2]6,但又不同于传统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Aesthetic)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传统美学属于哲学的范围,它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尤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深入探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可谓是哲学美学的经典著作。哲学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设计美学将哲学美学的原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强调美学原理在现代设计中的指导意义,是美学渗透到技术的结果,可以称之为一种应用美学,因此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而是对设计文化中的美的研究。从设计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实现了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学是“综合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学科”[3]2,它的研究对象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价值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价值的本质”[4]4。艺术学研究的是艺术的一般性,其核心是探讨艺术的价值本质。设计美学则是寻找设计中的美的规律,将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设计,从而实现人类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这样的设计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实用性,比一般实用物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设计美学的实质可看作是艺术将其范围扩展到工业领域,“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5]34。从设计美学与设计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设计美学不是单纯的设计学,它兼有美学和设计学的双重特征。设计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创造任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都需要预先的计划与设计,设计是将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计划皆可谓设计。因此,通常的设计以追求功能性为直接目的,而设计的最高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将美学的理论运用于设计之中。其实,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的”[6]8,表明设计学与美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设计美学研究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运用为目的,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美学理论支撑。设计美就是按审美规律进行设计,赋予产品审美价值。总之,设计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艺术学又有一定的交叉性,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由于设计美学的审美性、应用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解释设计艺术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设计现象的总结而提炼审美价值,从而丰富美学理论,深化美学理论研究。

二、设计美学的理论内容

由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7],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仍在不断延伸之中,因此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的理论框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剪裁与综合,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笔者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包括两方面:第一,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设计美学就是研究设计中的美的来源与设计美的本质,寻找设计美的规律,因此设计美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是设计美。然而“美学界的人士多从哲学角度研究设计中的美学问题,理论性较强,而对实际的设计美缺乏相应的分析”[1]9,而“设计界人士的研究又大多囿于具体技法或细节的范围,讨论的主要是‘形式美’、‘技术美’”[1]9等内容。有的学者将功能美作为设计美的一个独立类型,有的则将功能美作为技术美的核心内容而未作为设计美的独立类型,也有学者将艺术美作为设计美的一种类型。这表明设计美的研究内容在学术界仍有一争议,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设计美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的结合而实现,可谓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设计制作艺术品,因此设计美不同于自然美的不加修饰,也不同于艺术美的纯粹美感,而是实现了技术、工艺与审美的有机结合。通常认为,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8]68等。形式美即设计产品的视觉审美,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都是由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的组合,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设计中的形式美原则,如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原则。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8]77,它涉及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合目的性”[8]77。功能美是设计美学将审美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要体现,强调工艺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技术美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对象,是科学的视觉化、艺术化的体现,呈现了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是一种潜藏着物质功能的美。材料美即构成产品设计的物质材料的美,如色彩、材质和肌理等可视可感的要素都可以产生材料美。以上四要素共同构成了设计美的主要内容,是设计美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美学正是以设计美为主要内容,研究设计美的本质,分析设计美产生的规律,进行设计美的鉴赏与批评,最终走向自觉运用设计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虽然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随着现代设计分工的细化,设计美学迅速产生了很多分支:如按设计门类分为建筑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网络设计美学等;按设计效果分为三维设计美学和平面设计美学等;按设计目的分为产品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图形设计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等。[8]10可见,设计美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无法全面讲解以上所有内容,只能针对不同专业采取相应的案例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对中西设计美学的发展演变的梳理不仅可以揭示出中西方各自的设计美学历史,更能从中西对比中揭示出中西方设计美学理念的不同特质。从西方设计美学看,人类最初的设计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最初的设计实用而古朴。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技术与艺术开始分离,机器化生产下的产品有明显的非艺术化倾向,在提品的实用功能时缺少了审美功能,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设计艺术转向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享受和生活要求。现代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旨在解决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机械与手工之间的矛盾。二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源于法国,波及欧洲及美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它不反对工业化,而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9]9。三是现代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包括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他们强调理性与功能。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现代设计美学的起点,它继承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美学思想,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它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设计美学思想。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二战后的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在借鉴包豪斯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本国的设计美学理论。从中国设计美学看,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思想散见于典章、古籍之中,《考工记》、《天工开物》为较集中的设计著作,但仍难以由之了解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全貌。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受宗法礼仪影响很大,各种器具都必须按照礼的规范来设计,都具有礼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和之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维模式。正如《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而不时,不得地气也。”[10]117这里强调天时、地气、材料和工艺四个条件的结合,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尤其突出强调即使材料上佳,工艺精巧,然而没有顺应天时和适应地气,也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和技术美学协会,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建立设计美学,至今有二十多本与设计美学相关的专著问世,设计美学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最大差别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与西方科技理性思维的不同。中国设计美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注重工艺品的精神气质和形象特征,无论是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还是家具设计,不但追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力求合乎天时、地气、工巧等多重和谐。西方设计美学重视科学理性,讲究科学实证,追求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与审美的分与合在西方设计美学理论的演变中交织,由此不断衍生了新的设计美学流派。中国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将是在吸收中西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三、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

设计美学最鲜明特征就是实践品格,力图将美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审美情趣。本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必然要重视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既表现为对设计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更表现在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活动之中。第一,注重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对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不同于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设计艺术必须被接受和消费,因此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欣赏无法做到无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强调浪费主义精神和手工艺的价值,“审美批评原则不是一种客观的评比标准,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判断”[2]148,与现代机器生产下的标准化工业产品有一定距离。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着眼于产品功能基础上的艺术评价,以工业发展的时代性为背景,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呈现出时代性变迁。例如,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确立,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标准逐渐大行其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后现代的审美标准对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审美原则进行了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设计艺术的鉴赏原则也在发生变化。第二,重视分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差异性及其典型表现。中西设计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因此,最高的设计应是文化的设计。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探寻中西设计的差异,会发现中西方生命精神的差异、时空观的差异、审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设计门类中,而呈现出类似的差异化走向。我们也可以从具体的设计方向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图案设计、服饰设计、器物设计等方面比较中西设计艺术的差异性,揭示其背后不同的审美文化属性。以建筑为例:(1)从材料看,传统的西方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传统中国建筑则多以木头为构架,采用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讲究曲线美,气韵生动。(2)从气势看,中国建筑重视飞动之美,宗白华指出:“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11]62,例如,中国建筑有飞檐,中国建筑上的雕刻用龙虎鸟蛇等生动的动物形象,不同于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采用植物叶子为花纹。西方建筑重视静态的庄严之美,如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的柱廊整齐匀称、静穆庄严。(3)从空间布局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群体组合,由多个单位建筑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注重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中国的城市布局多为矩形和方形。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重视突兀高耸,讲究立面效果。西方的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4)从色彩看,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需要油漆、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石材建筑的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中西设计艺术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设计艺术的精神特质,既可以增加他们设计的历史感,又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走向。第三,重视设计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模块化设计。通常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学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全新课程的集合。”[12]设计美学课程可以与其他设计实践课程打通教学,形成教学模块,把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之中,这是设计美学理想的教学模式。设计美学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模块,一是设计美的内容模块;二是东西方设计美学历史发展模块;三是与专业相联系的设计案例分析模块。第一、二个模块是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设计美学的发展史,这两块内容对于所有专业都相同的通用模块,只是在举例说明相关理论时,要尽量做到与专业相结合。第三个模块则是直接与艺术设计的各个具体专业方向相联系的实践应用模块,选用不同的第三模块与第一、二模块相组合,就可以组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设计美学课程。针对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可以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教学与研究,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结合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相关的案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服饰设计的案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视觉传达的案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工业产品的设计案例,动画设计专业多结合影视动画设计的案例,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展馆展示设计的案例。总之,通过中西审美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设计案例,阐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转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设计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美的规律,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设计美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柴永柏,曹顺庆.艺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邱正伦,冯洁.艺术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6]余强编.设计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7]黄柏青.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9]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5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6

1.1确定美术人才素质培养目标

美术人才素质培养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目标,秉承“德技双优”的宗旨。学校不断深化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把“两塑两成”方针融入美术设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设计专业应多方面了解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和底蕴,熟悉现代美术技巧,掌握信息技术,熟练应用软件,熟悉设计行业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有素养的职业人。

1.2组建人才素质培养模式改革团队

一项改革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团队的执行力与创造力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学校比较重视美术设计专业改革,组成了以系部领导为精神核心,以美术设计专业教师为主导力量的改革团队。该团队积极投身于教改,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教学团队,聘请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的美术设计人员做外聘教师,提高学生业务能力。

1.3构建院校美术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在“两塑两成”新思想指引下,改革团队认真分析设计企业的业务运作,分析美术设计专业当前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1)了解企业:了解设计企业动态,发展规模、设计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准则,把握设计企业需要的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2)教学领域:改革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境等。(3)学生方面:研究学生心理,端正美术学生学习态度,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两塑两成”在美术设计人才素质培养中的体现

2.1深入调研企业实际,将成人成才教育与企业相契合

“两塑两成”思想,立足企业实际,以企业为重心,培养的人必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教学内容要完全以企业工作内容为基础。本着这样的思想,美术设计团队每年都去不同类型的设计企业(如:北京雅昌印刷有限公司设计部、北京东方宝隆印刷有限公司制版部、石家庄博雅快印广告公司等)调研学习,熟悉设计岗位需求及工作标准,把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此外,学校利用假期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参观、考察、调研,要真正去做,真实去体验,才能把真实的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来。

2.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开发

在新的整个课程方案中,中职美术设计四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可分为“一基础三模块”。“一基础”指学生要掌握现代设计概论、计算机基础、造型基础训练、图形创意等知识,这些知识分在不同学期相继学习“。三模块”是指美术专业课程按照岗位技能为三个模块教学,分别为图像处理员(photoshop,CorelDraw,lllustrator,AutoCAD),制版员(拼晒版打样实训、印刷色彩、印前工艺),设计师(广告设计实训、平面广告综合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CIS策划)。

2.3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两塑两成”思想,团队重新确定行动导向法的教学目标,并强调,必须在学生了解理论、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这种职业能力则成为界定新的教学培养目标的实质。这里的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4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由学科本位向行动导向本位转变,势必引发教学过程向工作过程的转变,课堂教学向实训教学的转变。多学科综合的美术设计按照设计工作重新排序,实训教学、课时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场所和实训设备都会遇到新的要求。因此,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就更加困难,也需要更加严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明确体现出除去正常的德育课程,专业课程每周进行一次德育教育,以“两塑两成”德育方针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综合能力养成。

2.5学习成绩评定

行动导向教学实施后,美术学生的成绩分为几大部分: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德育),业务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新的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将“两素两成”教育很好的融入到课程考核中去,学生的德育水平也被纳为专业课考核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3结论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7

摘要: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并使用的一种实用美术,具有实用性、民俗性、精神审美性和本源性特征。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一样同样具有实用性特征,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具有历史的渊源关系,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现代艺术设计也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借鉴,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代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的源头供给。 

 

关键词: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 源头 融合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 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 

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2]梁启超《什么是文化》,载于《学灯》1922年12月9日.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8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9

 

关键词: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再培养

艺术设计的宗旨是通过良好的设计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艺术始终飘渺于生活却无法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者所从事的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而是服务于社会和消费者的,这也是艺术设计与纯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美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又恰恰是纯艺术的再进化。在近几年从事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发现设计类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掌握薄弱,导致对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步履维艰。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看法及态度,通过实践和同本专业学生谈话得出一些道理:美术基础课,顾名思义是为步入专业打下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目的是通过基础课的训练获得设计眼光、设计意识、设计技巧,是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美术教学虽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言,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把握。但多年来,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不仅造成了基础与专业的脱节,也与探索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多元的设计格局相距甚远。那么如何让基础课的训练适应市场发展,不简单的演变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为“技术转让”。不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我们联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重组,衍生出“设计”所蕴含的独特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由于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不能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形象生动准确地表现在纸上,最终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设想而改从电脑图库中抽取现成的资料图片进行拼凑,最后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他们才能把设计构想以美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这也是设计得以实现的第一步。在此,就仅限美术能力的两个方面: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谈下从教以来的浅显看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思想表述为:“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现象的说明和总结,它们不是三个不相关联的过程,它要求施教者将三者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学生学好课程的重要动力。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中真理显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喜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品位。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这也同样适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修养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品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阔的知识面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艺术设计为主导,综合了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诸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他们广阔的知识面。 

而在我看来,当下最最重要,也是目前应该大力提倡的是:设置出与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改革。“包豪斯”时代就提出的设计思想“艺术与技术合二为一”。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只有当设计面向市场并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使用后,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在社会实际项目中,设计者经常会因委托者的意见而不得不再三修改设计方案。如何尽可能地缩小这种设计与生产上的差距,由于设计者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市场、客户和消费者的限制,而这些必要和必然的限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学生在以后真正面对市场和客户进行实际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最后用人单位还要花额外的成本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的能力,就是要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设计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学生也借此实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才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作品,才能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 

 

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设计美学的本质篇10

 

关键词: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 源头 融合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1] [2]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 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