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21 17:53:37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1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诊断;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23-02

收稿日期:2013-05-23

作者简介:唐美莲(1986―),女,湖南株洲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教务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活动,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诊断作为一种方法或教育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然而,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对象繁多,教师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仅只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片段,因此,对繁杂且多样的教学诊断对象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课堂教学可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应用型课堂教学和研究型课堂教学。相应地课堂教学诊断可以划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分析,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方面着手,明确不同课堂教学诊断的对象和侧重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更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与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

理解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解型课堂教学是初级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其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概念和原理的传授,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对事实和原理的知识掌握能否做到全面、精确和巩固。

(二)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理解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层面主要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记忆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和回忆客观性的和陈述性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面,除了要考察教师指导学生的识记方法外,还要分析教学能否有效地刺激学生牢固地记住知识。理解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能否清楚而透彻地理解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的本质含义和内外关联;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分析教师能否把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向学生有效传授,让学生会其意。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一般按照“刺激―强化―巩固”的教学模式进行[1]。在刺激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强化旧知识之后的学生呈现新知识,教师适时引发学生思考新旧知识的区别,观察学生思考情况,据此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含义及意义。在强化阶段,教师在已讲授新知识意义的基础之上,不断将新知识分解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新知识各部分的确切含义。在巩固阶段,教师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掌握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对概念与原理的本质含义和内在关联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尽管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只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教学评价依然要具有层次性。对记忆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或默写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记忆程度。对理解层的评价,教师可以概念的关键点设计问题来提问学生,以此了解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掌握得当,从而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

4.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牢固性的诊断。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学科内而言,学生能掌握学科里的各个知识点,建构本学科知识网络的全面性;二是就学科间而言,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各个学科,而不是偏重自己喜欢的或是学得好的学科,学科间知识的大融合,组成学生庞大、全面的知识网络。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精确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能做到精确;二是对所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做到精确、清晰和透彻。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即是不管是以再现的方式或是回忆的方式加以考查,学生都能快速地将储存在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提取出来。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与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应用型课堂教学

应用型课堂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应用型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高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在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在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2]。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它强调的是如何运用知识。教师创设各种不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对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可从该教学模式是否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如有学者认为应用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并提供材料,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整个教学过程从案例出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最后加以分析和判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评价所采用的手段,如考核或考试,是要测试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运用的程度。因此,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独立的见解、课堂上思维的活跃性、新旧知识联系的敏捷性等,都可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程度。一些实物模拟操作、案例、讨论则是以更直接的方式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诊断内容: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常规地解决问题还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学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诊断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是否能迁移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与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

在本文中,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不只是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1.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研究型课堂情境创设的落脚点是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展开诊断,即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哪些情境的创设?二是这些情境如何创设?研究型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包括:一是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体验到平等、尊重、自主和和谐,并受到鼓励和指导;二是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即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环境;三是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

2.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研究型教学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本身是没错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走进了误区。如有人提出所谓的研究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探究、自由创造,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教师至多只是在一边看看、听听,就如同边缘人的角色。这让人反思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研究型教学吗?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在组织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或之后要反思自身的角色意识,反思怎样一种角色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发。研究型课堂教学最大的旨归在于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诊断研究型课堂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角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力最重视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与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与反馈;三是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来综合诊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况。

4.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中的创造性模式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这样一些过程:一是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二是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三是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进行调节,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类型研究,对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诊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新宇.现代课堂教学诊断观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

[2]刘儒德.一种新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J].心理

科学,1999,(4).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2

关键词:布鲁姆认知分类;翻转课堂;遗罩动画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71-05

一、布鲁姆的认知分类模型

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发表文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认为思维有六种级别,如图1所示。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模型不难看出,日常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达到记忆与理解的层级,可以通过实验、讨论的方法达到应用的层级,但对分析、评价与综合则较难在课堂教学当中得以实现。

20世纪60年代,布鲁姆向传统的所谓学生学习能力成正态分布理论发起挑战。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由此,他提出了掌握学习法,即面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与时间。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会课程内容。同时他也提出个别教学是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二、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即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前,国内外将微课视频当作翻转课堂的主要媒介,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将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或观看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实验、讨论与协作,将学习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基于“布鲁姆认知分类”的翻转课堂教学

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认为,分析、评价与综合即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解释因果关系,理解事物的本质,根据标准评判或选择其他办法。翻转课堂教学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分析、评价与综合提供了广泛可能。首先,课前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知识点与技能点,这使得学生在课前已具备了记忆、理解与应用的部分知识技能。其次,课堂教学中对课前微课视频知识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协作。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小组协作的意义与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与价值。再次,学生对课前微课视频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协作情况均会因为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直观地展现在教师面前。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劣势更能让教师认清当前教学的现实,方便教师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

由此分析可知。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课程教学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翻转,第一种是以“记忆”的方式翻转,将课程知识点细分,将重要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并通过问题、总结、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视频掌握情况,再进行课上讨论。第二种是以“应用”的方式翻转,将操作步骤、实验演示、推理过程等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并通过案例重复、提问、总结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掌握情况。再安排课上讨论等环节。如表1所示。

四、“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

(一)可行性分析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即从职业岗位倒推所需能力,同时在摆脱了初中、高中的高强度升学压力束缚后,课程导向性更注重岗位需求、团队协作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掌握课程知识、岗位能力的同时融入团队,学会自我探究并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不断学习。

“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是职业学校影视动画、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介绍影视后期制作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影视特效制作的方法。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并转化为应用能力。通过不断练习形成职业素质。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的学习过程是知识、能力、素质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其中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知识与能力的相互促进作用共同缔造了学习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生态圈,如图2所示。

“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的传统教学基本完成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换与练习,这符合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中的“记忆”“理解”“应用”的认知层级。且这三个层级可根据教师的教学正方向和反方向地进行转化。本门课程的特征确定了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可能性:第一,课前视频可通过概念讲授或案例演示两种模式进行,可先向学生讲授知识,课上制作案例养成能力,也可先向学生展示案例,课上讨论凝练知识。第二,课前视频可收集学生的学习钐信息,从而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练习和讨论,这使得更多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暴露在教师和小组同学的面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将布鲁姆认知分类当中的分析、评价和综合的部分有效转移到了课堂当中。第三,职业教育的工作室、校企合作等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本门课翻转课堂的进行与实施可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各方面能力,为学生的工作室发展、企业实训奠定重要基础。

(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埃里克・马祖尔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知识传递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化,当代教师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实现知识传递,有效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效率,但知识内化的影响却不甚明显。技术的演进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环境,甚至对学习者的信息素质提出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内化。翻转课堂为知识内化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知识传递通过视频被放置在了课前。知识内化则被放置在了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这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构化、问题化与情境化。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课程教学可以两种方式进行翻转:第一种是以“记忆”的方式翻转;第二种是以“应用”的方式翻转。这两种翻转方式均可在“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这门课程中进行,前者在视频中需向学生讲授课程的知识点信息,后者则要通过案例向学生讲授操作步骤。但两种课前视频最终都需向学生展示运用该节课程知识点的基础案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知识或操作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方便在课堂教学阶段安排学生课前热身和自测。具体翻转课堂的实施方式如表3所示。

1.前期问卷――确定学生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工业化生产式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特征。用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将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转化的过程、协作讨论的过程真实地展现在教师面前,拓展一条在信息时代教学的新路,塑造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对学生学习特征、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成为翻转课堂进行的重要因素,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翻转课堂前期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有以下问题:你是否愿意接受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你是否有计算机、移动终端或网络环境观看课前视频的经历?你是否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完成任务制作?你更愿意接受课前视频讲解案例还是讲解概念?你认为你在课程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与最终成绩及职业发展有直接关系吗?如果课程成绩优秀,你将有机会被选送至专业工作室或企业实践,你愿意参与吗?

问卷围绕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特征等信息进行设计和提问。在问卷设计中,首先需要告知学生翻转课堂的形式并引导学生认可翻转课堂教学;其次,要收集学生的学习特征与习惯。探索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课堂讨论、课堂案例的形式。

前期问卷共发放40份,回收40份。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全都认可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并表示有相关的设备和网络环境观看课前视频。对于课前视频的形式,88%的学生认可以案例形式录制课前视频,12%的学生表示对课前视频无要求,92%的学生认可学习成绩与个人努力有直接关系,并愿意在课程中努力学习,学生全都愿意被推荐至专业工作室或企业实践。由问卷结果可确定,此次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采用案例讲解的方式进行,案例直接讲解的是软件的运用,这属于布鲁姆认知分类中应用层级的翻转。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环节应设置知识点归纳。通过概念的方式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也就确定了在讨论、评价等环节中的呈现方式。

2.课前翻转视频――导学结合实践利器

课前翻转视频要精,要起到“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有效进行。要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简单的单向传递转换为学生对知识的逆向研究,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调节自己的学习,制定学习的步调与进度,也可以利用多维度的媒介工具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因此,课前翻转视频要精炼,要能引导学生学习。

根据课前的调研结果看,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案例化的课前视频,因此,在“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的课前翻转视频制作中应当考虑选取与案例知识点最直观、最简单的案例作为视频主体,视频中应着重体现教学中需要记忆与应用的知识点,并创设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及课堂讨论知识进行关联。笔者在“遮罩动画制作”模块中选取了“春晚”备受关注的魔术揭秘的视频作为课前翻转视频的讲解案例,并在最后向学生展示了视频的完成效果,教师在视频中讲解了如何绘制遮罩、如何设置视频亮度等信息。

考虑到学生学习实践类课程更容易接受情境化的案例教学,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应当从教学实践着手,通过案例的制作凝练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掌握与小组中的讨论与协作强化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促进知识的掌握与建构,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

考虑到“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的教学实际,随着教学的进行,大量案例之间的知识点交叉与融合,使得难度与复杂程度较高的案例适合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难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因此,课程教学可采用部分翻转形式进行。笔者是以“遮罩动画制作”模块作为翻转课堂实施载体的。

“遮罩动画制作”这个项目是AE动画制作的重要基础。要通过这一部分让学生综合掌握之前学习的色彩、构图、运动规律等课程知识,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综合考虑模块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与综合性。本模块需掌握素材自身的属性与关键帧设置,通过对项目的不断重复和更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利用项目的关联关系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关联与迁移。翻转课堂的“遮罩动画制作”模块采用“春晚魔术揭秘”项目的视频作为课前视频,“春晚魔术揭秘”项目采用的是班级学生摄像课程分析的摄像机镜头关系作为素材,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制作再次回忆之前的课程,为学生学习的课程之间增加关联,又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静态图像与动态视频在构图、色彩方面的差异,从日常教学中塑造W生的专业素质。

实践案例化教学较好地展示了“遮罩动画制作”部分的案例制作过程。但“应用”层面的技能需要学生理解并转化为知识点方便记忆。因此,在课前翻转视频之后。需要学生提交针对课前翻转视频的问卷,问卷涉及是否观看了视频、是否理解了所讲解的内容及该案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点,通过问卷了解学生是否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观看视频,了解学生能否理解课前翻转视频中的内容。能否根据课程知识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从而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在方便学生记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

3.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核心与知识结构重塑

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理论较好地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根据其分类结构,应用知识、与他人讨论及有效的总结与评价对学生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讨论,将传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障碍暴露在教师与学生面前,利用同伴的力量、师生相互作用的力量实现教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应用、评价等。

在“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前期,已经通过“魔术揭秘”的课前翻转视频向学生展示了遮罩的绘制方法,在课前的调查问卷中也已经通过问卷引导学生对该案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遮罩这个知识点的参数及与先前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采用的方法为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翻转的案例制作,通过学生的制作过程加强学生对该遮罩知识点的理解。同时通过观察教师可确认学生观看课前视频的效果。了解到是否学生全都观看了视频、观看后是否能够完成任务、完成该任务是否需要他人帮助、学生是否会主动寻求帮助等信息。

在完成了课前翻转案例制作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该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为“遮罩动画”,遮罩部分一共包括形状、羽化、叠加关系、扩展四个参数,这四个参数均可制作关键帧动画,根据之前所学习的部分简单特效,遮罩动画可产生许多不同的动画效果;遮罩形状共存在两种方式:四边形或圆形等规则遮罩,自定义绘制的不规则遮罩。知识点的及时总结有利于学生将应用层级的内容向理解与记忆转化。将应用的内容转换为概念形式进行记忆。“魔术揭秘”案例从课前翻转到课堂独立完成,已实现了布鲁姆认知分类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层级,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的部分应当再向“分析”、“评价”和“综合”三个层级推进。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知识点之间的有效关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习者自我探究学习的养成。从而推动其终身学习。而知R点之间的关联因素不仅包括学习者该专业内的已有知识,更包括同龄团体及师生交互的相互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后续案例的推进应当在包涵当前这节课知识点的同时。不断深入并引导学生开展组间评价。

“遮罩动画制作”教学依次推进的案例分别为“画轴打开”、“古书解密”和“折扇开启”三个案例。其中,画轴打开在“魔术揭秘”基础上增加了动画知识点。“古书解密”在前两个案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动画和特效叠加知识点。“折扇开启”在前三个案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不规则遮罩和钢笔工具知识点。从“画轴打开”案例开始,学习者的作品不再被要求独立完成,可以借助小组成员互助的力量完成案例效果的制作,并需要对小组成员的分工及作品进行评价。小组协作需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组,需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在保证学习者相互之间可以合作的同时,尽量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化结合,避免性格、成绩相似的学习者在同一组中出现。在“遮罩动画制作”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中,设计了案例作品运用知识点准确性的评价、小组分工完成情况的评价及个人对小组贡献程度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组间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知识点通过不同案例的不断重复与演化,可促进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

五、总结与反思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30-02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总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产生或多或少的质疑,甚至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这些误区长期发展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将对一些高中生常见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

一、漠视重复倾听

在数学学习中,自学好还是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好?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倾向后者。但是,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有一定自学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跟课本差不多,自己看也能懂,听不听都不要紧。根据一些问卷调查和笔者的了解,这种观点是存在的。它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学生容易养成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坏习惯。这种做法不论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没有好处的。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课堂观,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对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

观察一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不管是易点的还是难点,都能认真听。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积极思考。教师安排的练习能规范的完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风格没有太多的苛求,哪一位教师教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对教师讲课内容进行有选择性听课,容易的地方不听或不专心听,难点才会专注听。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比较“挑剔”,一旦对教师的教法不太适应,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通过对比可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有愿意重复的习惯,而“图”新鲜,不太愿意重复的学生学习成绩则差很多。数学课,特别是新授课,教学内容是新旧知识的结合,是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旧知识就是重复。认真听课,就是一次复习,就是不断“品味”“咀嚼”这些旧知识。这样,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记忆不断得到巩固。当解决问题用到旧知识时,很快就能联想到。同时,重复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充分的准备。

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指导原则。在正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大纲要求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并教授数学方法,对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充分的暴露”或“充分的展开”,使得认真听者更容易理解新知识,大大地缩短了掌握新知识的时间。学习经验也表明,通过听课所获得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固、更长久。随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推进,认真听课的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巩固旧知识。这也是一个数学知识不断积累,数学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忽视重复记忆

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揭示了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实验还充分地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速度就越慢。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一个有认真听课习惯的学生,由于对知识的理解较好,记忆的效果较好,遗忘的速度也较慢。课后(一般是当天)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之前,正确的方法是先复习,这是新课后一天之内对当天新课内容的一次有效复习。到第二天上新课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新课内容在24小时之内至少复习了2次。学校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它符合艾宾浩斯曲线的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规律。有不少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已经十分清晰,学生凭借着脑海中对当天上课的印象去做作业,不重视课后复习,久而久之,旧知识将会被快速遗忘。数学的知识结构将会形成断层,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数学是一门新旧知识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不重视重复记忆,巩固旧知识,新知识也不会学好,根基不稳固,数学城堡就不会建好,学好数学就成了纸上谈兵。

三、轻视课堂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是利用已知求未知,是解决问题的主体通过联想,把相关的已知知识拿出来解决未知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长期不认真听课,轻视课堂,当他碰到难题时,他就会对一些相关数学知识点理解模糊,甚至曲解,由于联想不起这些知识或联想中断导致思维过程负担过重,就会给学习带来压力。因此,轻视课堂的学生必须转变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其中的关键是克服自以为是和偏激的思想。一直以来,这两种思想都是数学学习的大敌。现代教育理论已证明,合作学习是立足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它能有效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在课堂上与教师的合作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基本的合作。能认真听课就是与教师的合作,在有经验的教师地指导下合作学习成了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按照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已成为共识。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凯洛夫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觉地、牢固地掌握和利用前人所发现和整理的知识,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这一观点至今还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应自觉地、牢固地树立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与老师配合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资源(教师的指导)。对教师来说,随着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虽然“不负有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教师的讲授也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抓住当代学生的特点,把握教学时机(指适合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重课外,轻课内

在学校有限的教育条件下,学生正确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只有对学习方式有正确的观念,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学习,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偏重于自学,轻视课堂听课的观点错误在于把课堂学习和自学割裂开来。因此,学生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4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具备三个“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在生物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心中有数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根有据有针对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考是必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不可小视。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还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落实教学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组织课堂训练,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复习和考试,认真学习和反思。作为专业的教师来说,仅上课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上有效课。认真备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钻研教材和考试大纲,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2.钻研高考试题,对于我们重庆来说,主要是北京,全国,江浙等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地区的高考试题,把握好高考的方向。3.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备好课,不宜太难,也不能太简单。4.注意备课时发挥集体的智慧,最好是整个备课组集体备课,并做好讨论和修改。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在课堂上下功夫

有效的教学课堂必须要注意教学的各个环节严谨,还要注意要有有效的形式和把握好时间,落实学生训练,要有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吸收。教学环节中情景导入要短小而实用,要新颖,不能太耽搁时间,整成“肥猪头”,最好可以开门见山。关键的时间还是要用到传授课堂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的突破上来,然后才是有效的训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充分应用多媒体,可以使生物教学中的微观知识和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很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是很有用的。有效的课堂是给学生和老师带来无限愉悦和充实的,真真正正寓教于乐,学有所获。

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合理分布课堂教学时间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我认为关键要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有效注意是有限的,很难保持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的持久注意力,一般来说,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课堂还未安全安静,学生精力还未完全集中,不宜于马上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而应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由于“引人入胜的开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开始集中了,此时应花费较多时间用若干小环节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有一个“坚实的中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何把握好“刀刃”,即正确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落实有效课堂还要注意加强有效训练,而我们的“3010”模式就是要每堂课至少要有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和消化的,这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有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5

【关键词】第一堂课 课程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86-02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first lesson’s place during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Well begun, half done, the first lesson will effect to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So as a teacher you need to know how to prepare the first lesson.

【Key words】First lesson Curriculum teaching Effective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第一堂课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在高校课堂里,大学生要接触的各类学科课程大约有几十门之多,第一堂课既是师生之间的初次见面,也是大学生对老师乃至整门课程的初步整体了解与把握。大学生与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成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教我学转变为我要自主学,这是一个自我逐步完善、发展、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学里的第一堂课上得好,会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首因效应,在课程的理解、运用、兴趣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教师来说第一堂课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影响重大,为课程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一、第一堂课对教师的影响

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作为授课对象――大学生,他们与高中生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老师的影响,在别人替他们安排好的模式下发展,而大学生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善于运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显著提高,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议,喜欢跟父母、老师及同学、朋友探讨社会问题、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等。甚至有时会有英雄样的反抗。第一堂课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认识

第一堂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初次见面,互相认识了解的过程。“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是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大学生做为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自主独立意识以及判断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未知学科领域的好奇都需要授课老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如果能够善于把握第一堂课所产生的“首因效应”作用,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方法、性格特点及习惯等,通过第一堂课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就可以更好地指引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听课学习。同时,通过第一堂课对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从所教授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精神面貌、班级班风、学生接受与反馈中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进度、模式与手段,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课程教学。

2.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安排合理配置

教学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日历、教案、习题集、案例集在内都是需要经过精心编排和准备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上除了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与教学目的外,还应该向学生明确的提出自己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安排,推荐相关有用的参考书目。比如,拿《管理学》这门课来说,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和基础,一开始接触所谓的“管理”会对其概念和认识感觉颇为抽象,教师如果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第一堂课上告诉学生,生活无处不存在管理,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班级,“管理”到位将会为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带来帮助,同时通过指引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案例集增进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运用;做好配套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掌握。结合相对应的配套指导后,学生才能够得以清晰地知道自己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配合教学工作,做好预习、学习、复习的准备。

3.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堂课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课程总框架的一个开场,开场白生动有趣会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以及注意。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和这门学科相关的知名研究者,现在的研究成果运用等等。例如,“管理经济学”这类课程,经济学是什么?大学生只是懵懂的对经济有一个抽象认识,但是并不完全懂得,这时,教师如果能通过一个真实的经济案例故事做为开场,告诉学生:“经济学”包括规范经济分析与实证经济分析,同时介绍一些经济学界的知名人物:像众所周知的《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曾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经济理论,现在正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经济运行,还有“经济学中的10大原理”实际正指导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和相互交易。由这一系列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大学生在听完教师对课程的介绍后,相应的会产生一个接收、思考到消化的过程,在第一堂课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总的知识框架图,让他们对该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章节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认识,为教师后面课程知识结构的深入与相关知识的延展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第一堂课对学生的影响

大学里的课程教学不再是老师对学生单向式的知识传递,而是双方能有互动共鸣的双向教学,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新并质疑,因此,第一堂课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关键的影响:

1.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的认识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一般都是老师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习的目的与应用。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从整体上全面对知识框架有了把握。先从整体出发有了一个感性认知,再通过每一次教学的深入,得到理性的领悟。这也有助于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先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再通过不断的学习把相关联的内容填充进去,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加强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同时,第一堂课教师应当向大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学生做为学习主体与中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科课程学习方法不同,学习的程序和理解有差异,只有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恰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当总结出在知识结构中大学生难以理解、误解和出错之处,提醒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

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应向大学生介绍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大学生毕业后是直接走向社会工作就业的,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希望能在校期间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比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更高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来为今后找到理想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在高校课堂里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用的,作为授课教师,应向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展示本门课程的实际价值与应用,前人探索研究的成果对该门学科课程的影响,增加大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认同感,这对大学生在今后的学科课程学习中将起到关键的指引与培养作用。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教师都会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该门课程的发展史。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对知识的渴求与追寻,在前人不断地努力探索研究中产生了学科课程里伟大的发明成果,回顾这些经验与总结,结合历史与未来,在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中,每一位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契而不舍、努力探索实践发现新的成果。通过科学家在本学科课程里的成功经验向大学生树立起好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学生更具有追求理想的奋斗意识和效仿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除了教授大学生相应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开头开得好,这门课程就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从心里自发地想学好这门课程。对教师来说,后面的教学工作在开展时相对就容易得多,作为高校教师,在钻研教学方法和学科课程设计的同时应懂得第一堂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和意义,重视备好第一堂课,努力上好第一堂课。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6

论文关键词:数学课堂;心理;调控

1问题提出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工程要综合研究2个并行的基本过程:一是运用自然规律的工程技术,另一个是对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对应于课堂教学系统,可以分为课堂常规流程与教学调控过程,课堂常规流程较多采用复习一引入一新课一总结一布置作业5段式,但是必须指出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它情形:教学调控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进度控制,教学的评价和教学反馈等.2者的关系如图l所示.

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而对于教学调控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就显得比较薄弱.

2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

研究数学课堂心理调控首先应该明确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区域、构成的要素、结构等等.目前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研究,主要有2种倾向.一种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进行阐释或分析课堂中学生心理现象及其所产生的外显行为,提出一些对策;另一种是从学生内在思维变化进行研究,这2种方式缺一不可.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心理,课堂上重构的知识以及教师.事实上,在讨论某一个系统时,关键在于分析该系统所要表现出的价值高低,而价值高低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的结构所决定的.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

数学课堂心理调控是指在数学课堂实际情境中,根据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结合知识重构的各个环节,按照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普通心理和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管理课堂教学.

3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过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中,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

3.1群体离散状态与课堂教学流程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4类:(1)积极参与型:该类型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学习主动性好,把课堂看作学习社交的主要场所,喜欢与同学和教师合作;(2)独立自主型:该类型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遇到自己已掌握的教学内容经常表现出不屑一顾;(3)依赖型: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思维的持久性较差,个人心理不稳定等;(4)流离型:该类型的学生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究其产生原因,大致有3点:多次遭受学习挫折,对数学失去兴趣;自信心较差,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对数学的认识不正确,歧视或对数学厌恶.

影响合拍过程的变量主要从学生与教师2方面进行分析.与学生有关的因素有:学生的思维水平、兴趣、需要、情感、态度以及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核心成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于教师而言,影响合拍的关键因素是教育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教学风格等.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使处在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都尽量与教学过程合拍,教师要努力营造好课堂的教育环境.本着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师生之间互助配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良好关系.国外有学者认为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风格有密切关系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生活风格密切联系的学习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适应,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更顺利和容易.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认识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生活风格,他就会依据这些差异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个体对于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的发生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要素.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试想:要让学生实现“再创造”,在人类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个体对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的发生的啮合过程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起始点影响上述2者的啮合过程的因素有:个体数学学习的经验,课堂提供的知识情境,知识情境的复杂程度等.

数学包括数学的知识成分和数学的观念成分.其中数学的知识成分是指,数学的命题、方法、问题、语言等;而数学的观念成分是指,个体对数学的认识和对数学所采取的态度.观念成分中包含2部分,即个体的数学哲学观点与个体对学习、使用数学的态度.观念成分是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最直接因素.事实上,数学的知识成分对数学的观念成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数学的观念成分又是数学的知识成分形成的条件之一.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此不很重视,或者自己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比较模糊,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观念的培养.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的意义,这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前提条件.以往我们不提啮合过程是由于更多采用的是传授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学以及学习需求的产生.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作用来激励其学习.

3.3个体原有数学知识结构与课堂知识发展

认知心理学派首先提出知识结构概念,并指出: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加以重新组织,形成结构,对基本现象进行整体把握,提炼思想原理、简化思维、加强记忆、提高效率.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少得可怜的寿命.”言下之意是知识结构远比那些知识点重要.虽然知识结构是由知识点累积起来的,但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个体重新组织过的,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考虑传授当堂课的知识,更多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构与扩充.

课堂知识发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依托是“学习任务”,联系着师生教与学的纽带应该是“任务”,任务的合理与否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前提以及建构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变化,解决任务所处的状态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状态与高认知水平状态.对于高认知水平状态的保持与低认知水平向高认知水平状态的转化是教师应该思考和总结的.一般认为,影响上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教师为学生所搭建的脚手架,完成任务的时间,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持、示范等.

3.4不同问题阶段中个体能力的调节过程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曾经把问题解决过程模式分为4个阶段:首先,呈现问题的情境命题,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在这个阶段,学生搜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策略以及相关的问题延拓到现行问题的技术;第三.阶段叫做填补空隙过程,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过程.这里所讲的空隙是指在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一个认知空隙,空隙填补,就意味着问题基本解决.“填补”实质上是个体修整与创造能力显露的过程,是一种实质性的发现学习.第四阶段为检验阶段.检验的内容是问题的目标是否达到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推理是否正确.

而笔者认为,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学习阶段分法在实际学习中并非如此排序,应该是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后面3个阶段多次循序渐进,直到问题解决.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明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调节的成分,占用本应该属于学生搜索、修整的时间,代替学生“创造、检验”.上述4个过程与心理环境结构的对应关系为:课堂心理环境结构中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和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分别对应课堂心理调控过程的合拍、啮合、耦合、调节.

综上所述,我们把上述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4个过程简单称为合拍过程、啮合过程、耦合过程以及调节过程.

4现实意义

4.1突出教师的机智

数学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在教学常规,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机智.现实教育中,我们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按照我们的习惯定式在评判其他教师,对于不习惯与不熟悉的场景就进行批评与指责.这样的评价,将原本正在尝试或探索的新的教育方法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的课堂机智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的公开课,新授课多,综合课少;概念课多,习题课少.新授课、概念课往往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容易把握,教师们往往感到“有备无患”,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2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应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深刻了解基础上形成的.虽然我们分析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4个变化过程,但仅仅是采用了描述性的方式,而实现4个过程的度的问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4-3端正对待差生的态度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7

普通高中扩招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现,这些问题正是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的“短板”。

1. 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新授课需要完成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质的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现在许多教师物理新授课的教学过程忽视(或忽略)认知的第一次飞跃,“架空”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掌握,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看,都必须有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等作出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设计。特别是从感性认识到科学的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的第一次飞跃)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事实上在概念的建立、规律掌握的认识过程中也蕴涵着方法的运用和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这毫无疑问为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教师重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个别教师的新授课没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把新授课上成了习题课,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认识自然、社会的认识规律。优秀学生由于智商高、自学能力强,在教师上课前已经预习了课上要讲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在开学前已经自学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样,该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没有第一次飞跃的教学要求感觉不高,不影响他们完成课外作业。但是大部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势必学得糊涂,不能顺利(或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认识的两次飞跃需要两课时或更多课时。

1.2 社会上流行的高中物理同步训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20世纪80年代,由于普通高中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提倡高中课堂教学“一步到位”(高中新授课教学一步就达到高考要求),当时的确产生了一定效果。现在是高中普及的时代,由20世纪80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普通的大众教育,学生的整体平均素质明显降低,在此种情况下搞“一步到位”就是脱离今天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高中物理同步训练是一些经历过一步到位的教师们参与编写的。高中一年级的同步训练是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分类汇编,这样的同步训练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做这些习题时,经历多次失败后,必然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

1.3 物理课堂上的具体问题。(1)一些教师对所教的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教师备课时对概念、规律钻研不深理解不透,必然导致对知识的讲解手段笨拙、方法单一,进而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较大的学习障碍。(2)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一定问题。语言欠推敲造成语言不严密、随意性和废话多,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有的教师课堂用语虽然没有语病,但语言枯燥无味,缺乏引导性、启发性,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3)板书板画问题严重。板书板画乱,逻辑关系不对,板书过多或过少,板书没有起到画龙点睛、引起记忆和思考的作用。这也反映出教师备课功夫不够,没有真正吃透教学内容。(4)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该提问的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却提问;问题没有启发性;没有在关键处设问;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换人回答,这无疑对前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是一次挫伤;繁问繁答浪费时间,不能引起学生高智力参与教学活动。(5)随意下结论。没有让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就得出定义、特征、推论、结论,很容易造成不严密、缺失和漏洞,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负面影响。(6)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传统的真实的物理实验,违背实事求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媒体技术不能有机结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却忽视了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2. 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1)主管高中业务的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即市级教研室或教育科学研究所,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进而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全市的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微观研究,研究出一系列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组织教师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将取得的成果全面推广。

(2)教研组在教研处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创造性的物理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研究积极性。

(3)物理教师要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人才。物理任课教师要有目的地学习哲学、学生认知心理学、物理教学论和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书籍。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自己和同行的物理课堂教学。通过学习、研究和亲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并有意识地经常反思,必然会加速提升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教研处将本学校物理教师按教学业务水平分成不同的类型(如经验不足型、经验丰富理念传统型、专家型等),对不同类型物理教师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培训。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8

任何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实践,任何一种职业的人才培养也都必将走向实践,反映实践对该职业的某种要求。而目前大多数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往往是在学科知识的理论描绘下想象着未来的教师职业情境。这样的教学带来的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校内外之间的断裂,同时也势必“延长”学生毕业入职后职业化的时间。如何破解理论和实践割裂的困境,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使其快速地成长为合格教师,就成了教师教育培养中需要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嵌入式教学既指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职业胜任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为旨归,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相互嵌入,实现“教学做”统一的教学形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是一门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如果只是以传统的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有关管理的各种理论性知识,无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不利。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尝试嵌入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实用型幼儿园教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理实一体、理实交融的教学效果。

一、嵌入式教学的特点

1.双向嵌入、理实互补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最大的嫌隙就是培养的毕业生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薄弱,入职后不能较好、较快地进入职业角色,不能表现出较强的职业胜任力的问题。嵌入式教学在提升职业能力的前提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双向嵌入,一方面强调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嵌入有关实践领域的素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理论知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提升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在对实践领域职业任务感知中嵌入学科专业理论内容,以理论知识分析和解读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提升学生的实践理性和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从业动机和信心。

2.任务驱动、能力为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学生在课堂内以学习概念化、抽象化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知识结构很完整,但是缺乏对实践的解释能力和应对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嵌入式教学基于实践和应用的逻辑起点,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实践中遇到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将职业实践中的具体任务贯穿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全程中,以实际任务作为思维和学习的“触发”点,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避免了纯理论讲授所带来的课堂“沉闷”和学生对未来职业场景的思维空白,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和情境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影像。

3.案例导向、渐进深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要等到最后的学业测试才能够揭晓。而在这期间,有的知识可能由于理解掌握得不深刻而随时间的推移出现遗忘。所以经常会出现期末“临阵磨枪式”的应考现象。而嵌入式教学具有开放式、互动式的特征。往往需要通过阐明事实的案例情境,结合学科相关理论,通过承载的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呈现和碰撞,通过反复的互动和交流达到阐释理论和涤荡思维的目的,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记忆会更加持久。

4.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我国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深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派教师中心思想的影响,教师一言堂现象较严重,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嵌入式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展开和案例的反思必然要求学生以主w学习者的身份介入,同时整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较为频繁。可见,嵌入式教学无论从理念还是任务的提出及案例的呈现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辅助学生的助手而存在,既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嵌入式教学实践的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J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按照嵌入的内容不同,问卷分别从案例导引式嵌入、任务驱动式嵌入、微课植入式嵌入、“校―园”互动式嵌入四种嵌入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的几种嵌入方式都有较高的热情,基本满意或持赞同态度。

1.学生对案例导引式嵌入的认可度较高

学生普遍欢迎在课堂讲授中能够嵌入案例,86.1%的学生明确表示赞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相关的案例,以案例导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对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的调查,对“案例不要太多”和“案例太多占用讲授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68.7%和65.3%的学生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嵌入案例教学的认可度较高。

2.学生对任务驱动式嵌入认可度较高但会有部分压力

对任务驱动式嵌入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的认可度、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内容设置、教师指导等几个方面设计了11道题目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的学生希望课堂上教师能够提供操作类型任务,70.1%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问题解决类任务。但是,当问及模拟操作任务是否有压力时,47.2%的学生认为不会感觉压力大。而另有25.7%的学生认为会感觉到压力。可见,学生普遍认同和喜欢课堂上教师以问题解决的模拟操作式嵌入教学,但是有部分学生会感觉到有压力。

而在对学生的任务参与度方面的调查显示:70.8%的学生能够对教师布置的课堂模拟任务认真准备。而在分小组情景模拟任务中,80.5%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并协同队友完成任务。这与学生对任务驱动式嵌入的认可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当问及课堂上模拟问题解决任务教学方式的收获以及整体感受时,86.8%的学生认为可以了解同学之间的不同处理方式;86.8%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70.8%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分析和讨论,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全面、更深入;76.4%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情境模拟练习,内容恰当、合理,针对性强;60.4%的学生认为这学期的课堂上,有很多机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91%的学生认为在模拟解决问题时,教师会给他们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3.学生对微课植入式嵌入比较认同但更喜欢课堂讲授

对微课植入式嵌入的调查结果显示:88.9%的学生希望提供微视频教学,82.6%的学生认同微视频有助于学习者随时理解知识。可见,学生普遍欢迎教师提供微课教学也认同微课的便捷性。但是,当问及“微课与课堂讲授比较而言,是否更喜欢课堂教学”时,56.9%的学生认为微课与课堂讲授,更喜欢课堂教学,只有16.7%的学生不赞同而明确表示喜欢微课。这与对“微课是否会占用你较多的个人时间”中78%的学生认为“微课会占用较多的个人时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4.学生普遍欢迎“校―园”互动式嵌入方式

对“校―园”互动式嵌入的调查,问卷从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经验视频、幼儿园教师进课堂三个角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7.7%的学生赞同直接去幼儿园观摩,87.5%的学生赞同课堂上提供幼儿园教师经验视频,79.9%的学生赞同邀请幼儿园教师直接进课堂。可见,无论是植入幼儿园观摩学习还是将幼儿园在职教师请到课堂现场教学,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结论与建议

从学科课程角度来看,不同性质的课程对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侧重不同,有的偏于理论性,有的偏于实践性。虽然二者并无优劣之别,但是,从学科教学角度来看,不同侧重的课程,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中进行的多元嵌入式教学实践的调查,我们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希望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新的教学策略,实现多感官的信息输入,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激活理论知识。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任务驱动式嵌入的压力问题,学生对微课植入式嵌入与课堂讲授的喜好情况等。

因此,本文认为,在嵌入式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任务驱动式嵌入中提出的任务在符合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难易程度要适度,不要给学生带来过重的任务负担而降低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案例导引式嵌入选取的案例要注意适切性问题,案例的主题要符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主题。同时,案例的大小和长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精选,不要过长而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或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

第三,无论何种形式的嵌入,嵌入的时机要精准而得当,不可以为了追求嵌入而嵌入。盲目或过度嵌入实践而彻底抛弃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带来系统理论知识的支离破碎反而得不偿失。

第四,嵌入的方式尽量保持多样化,避免一种方式给学习者带来单调乏味感。以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以能虻鞫的一切可用资源和媒介为载体,以一切学生触手可及、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第五,嵌入要与解读、反思结合。嵌入服务于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学习者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

基于此,实践任务和案例的嵌入如果没有学生的反思行为,只停留于活跃课堂或者取悦学生,那么嵌入本身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 华.《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嵌入式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闫艳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嵌入式”教学研究[J].电子商务,2013(6).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9

1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认为教学效果是指“教学对全体学生的积极作用的总和”。这种定义可以从2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学生全体的角度来看,它关注了“量”的规定性。这里强调“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注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教师课堂上不能只关注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把课堂变为与少数优等生之间的交流对话,造成课堂上多数学生被“冷落和遗弃”。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全体学生的所有积极作用的总和”作用不大,效率不高。特别是对一些民办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差生较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束手无策,甚至采取对大多数学生不管不问的做法,认为只要教好少数优等生就行。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危害性,长此以往,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堪忧。其次,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它关注了“质”的规定性。这里所谓的“积极作用的总和”,并非单指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应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为人处事方式的影响等。因此,高等院校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种“大爱”的效果,传承一种“博爱”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潜能,塑造他们的灵魂。

2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层次,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工作,也就是教师在学会一门知识和技能后再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将教学看成师生间“授”与“受”的过程。教学开展往往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和“学生”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种传统认识在许多教师心里根深蒂固,造成我国课堂教学目前仍不能彻底摆脱“5个局限”: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这些局限典型的封闭怪圈。在这个怪圈中,教师所花的一切功夫都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有限空间内辗转腾挪。这种课堂里,教学活动像是一条知识的“传送带”,一端是教师的三尺讲台,一端是学生的课桌。这种课堂是单调的,沉闷的,教师辛苦,学生昏沉,这种单向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脱离了教学的本质。

什么才是教学的本质呢?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本质可以简单理解为“教?W生学”,教学生“乐学”、“学会”且 “会学”。所谓“乐学”,就是要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开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参与课堂,主动思考。这要求教师要能了解学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同时把握好课堂气氛和节奏。所谓“学会”,要求教师把握住问题的难易度,通过设问、提问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在总结和点评学生回答结果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给学生信心。所谓“会学”,这是教学的核心和本质,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带着问题进行教和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在互动中学会,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师作为指挥官,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只是听从和服从的角色。我认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更应该似春风,于和风细雨间润物。课堂教学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如果上不好一节课,就谈不上好的教学,更谈不上教育成功。

3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人的注意力很难长久集中。针对这一生理特性,教师要学会实时变换讲课节奏和语气,做到抑扬顿挫而富有感染力,犹如举行一场交响乐演奏会,需要不时变换乐章。

以数学课为例,其讲授内容可分为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内容两种。计算题、推理分析题等属于严肃的内容,生活实例、幽默玩笑等属于轻松的内容。让课堂变得声情并茂,就需要艺术化地使用语言和语气,在细致推理、静心讲解之余合理转换节奏,穿插幽默浅白的内容。这样能缓解课堂气氛,让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轻松

你可能会说,讲轻松内容时,学生聚精会神,而讲严肃内容时又会趴倒一片。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其原因还在于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不够,学累了就会转移精力,置身事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参与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怎样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哪?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把“问号式”课堂教学替代为“句号式”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和互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顺着求知的天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参与的过程,是主动的,是轻松的,是顺着人的天性的,会让学生有课堂主人的感觉。学生要抱着疑问去上课,要有怀疑的意识和勇气。具体到行动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前自己预习,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存在感。学生拥有课堂参与感,才能由“听大学”真正转变为“读大学”。

除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外,还要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增强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就有了内在动力,学生就容易进入到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状态。客观来说,学习是难事,尤其对于抽象的理论推理,教师难以讲解透彻,学生难以理解到位,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和乐趣。解决这个问题,对教师是全方位的挑战。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让自己对课程体系理解透彻,然后还要磨炼讲解技巧,达到深入浅出。在这里,列举恰当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用典型案例讲解尤其有效和重要。此外,在与学生互动时,教师要多赞美学生,对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在想定期中和期末考试题目时,要充分考虑难易适度,切勿太难或太易。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篇10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试点和推行,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一些积极的转变。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求知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得到快速的提高和更新。新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形成。虽然在课改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去思考。本文着重从教学前后的各个环节来探讨反思活动,提出一些高中生物教学的新思路。

1 对新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感悟

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新课改环境下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吸收新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整合自己以前的固有知识,及时改变和大胆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材的取舍,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施新课程标准,在理念上要考虑教学是否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根据新高考的要求,在教学中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答案。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形成。

2)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一般性的知识要求教师通过口述讲解,探究性的问题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通过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互动,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合作双赢。

3)从探究方式的角度,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及时探究、课题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兴趣的培养、课堂气氛的活跃等上面,而应注重生物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生物学习方法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首先要理解和懂得生物基础知识和概念,不能死记硬背。在做题训练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像遗传和变异、新陈代谢等知识要通过实验提高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应该从平时抓起,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

2 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中发现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 学生对生物教学的经验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上,主要靠死记知识点来争分数,对该科知识没有达到掌握和理解,课堂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带着这样的思想认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怎么能指望他们重视生物课,考出好成绩?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生物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误区。

要克服对新课程理解上存在的误区

1)不能把新课程教材当成经典看待。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对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要改变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现象。传授式的满堂灌,学生没有动口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没有反思、理解、巩固的机会,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克服对新课程教学模式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课堂学生互动多、学生之间谈论多,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缺乏教师的整体把握和知识的点拨,造成的实际效果是课堂热闹,课后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

4)克服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偏难、知识跨度大的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由于以前基础知识欠缺,对所学的知识很难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完善形成学科知识体系。

5)课后练习要落到位。高中新课程由于实行的时间短,缺乏系统复习资料和对应的练习题。教师要提前动手,做好学生对应练习题的整理和补充工作,通过适应的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前对生物的错误认识。

3 实施新课改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理论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课型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质疑,了解学情,微观指导,当堂训练,巩固提高融于一起,根据知识点问题的呈现知识,一块一块、一步一步逐步推进。总的原则是自始至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先引导尝试,后精讲点拨,全身心投入学习,不浪费一分钟时间。

其次要消除“难”的问题 目前新课改实施中反映较多的是新教材的量偏多、知识之间跨度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就生物学科而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对生物课感到难学,原因主要在于:1)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即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得到重视;2)教师问题,教师只是教教材,没有上升到教学理念,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3)课标问题,目前新课改实施时间不长,对有的课标的表示模糊不清,使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要解决上述实践中难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教师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不只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新课程的研究者 高中新课程改革仍处在实验阶段,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因而每一个教师都是实验者、研究者。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所用的新教材,根据自己教学的实践,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合自己开展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之路。

4 今后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正确定位自身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课堂改革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时间结构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对教师的备课方式和教学行为而言,将是一次教育革命。因此,教师自身要做好学习培训:一是集体培训,二是教研组培训,三是年级组培训,四是学科组内培训,都要在短期内完成。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导学案的编写和批阅到位,课堂微观指导与了解学情到位,课堂质疑讲解到位,当堂训练指导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