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十篇

时间:2023-11-21 17:52:50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1

一、防止教学过程的“伪生活化”

所谓“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指:遵循教育规律,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了解、服务社会为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既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更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素材,并且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政治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服务生活。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才能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和有用性。因此真正的“生活化”一定要坚持“从生活中来”,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用功能,“到生活中去”。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教学中的“伪生活化”。“伪生活化”是指教师只是一味地为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时简单用歌曲、诗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做点缀,无视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复制书本知识的情况。甚至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联系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经验,生硬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的现象。这样的形式,看着热闹,却难以真正让学生产生共鸣,怎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呢?

为了防止教学过程的“伪生活化”。(1)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精心挑选资源,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形成自己研究生活的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2)要切合实际地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权利、义务、责任等意识,这应该比简单的记忆效果要好。

二、防止教学过程中学生地位的“伪主体化”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显然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好知者”乃至“乐知者”。对教师来说,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好知者”,但是兴趣不足以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为“乐知者”,这样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摸索中,我曾经试探过利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教师指导学习,分组讨论,课堂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但是经过试探后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就是“伪主体”现象。

1.在农村中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文献资料很少,住校生更不可能上网查阅资料。教师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其实只能是每组小组长代劳,因而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等于只是给了少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大部分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又怎能“好知”“乐知”?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一、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未能完全实行在这方面的过渡。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1.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上的具体。不应依旧抱着“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迫使学生疲惫地奔波于无际的题海之中。

2.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体例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3.师生互动,动静分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3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材相对以前有所改变,老师上课不能按部就班。比如在上三视图这一节,内容很贴近生活,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棱锥、棱柱、圆锥、圆台等模型,发给学生,让他们同桌一起拼凑这些模型,看能组成哪些新的形体。学生们兴奋起来,他们忙着拼凑。很多学生都做出了很多不同的新模型,可是当我要求他们把新模型画出来时,他们感觉有难度了,简单的还行,复杂的画不好了。那怎么办呢?此时我告诉他们三视图,根据新模型的拼凑情况将三视图画出,以后学生在画三视图时就有了一定的思维。让学生多动手,老师在必要时进行指导,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数学教材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在新课程教材中就注重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应在教材例子的基础上多举实例,让数学在生活中更好地体现。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教师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要使在新课程数学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本身也应注重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真诚探讨。

2.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4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倡导师生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重视民主气氛的营造,建立一个新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主体是归宿,是核心”的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服务,并在围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灵感,发现、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体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在体育课上主动去学、去练,更不用说课外训练。因为体育课既不会对学生的高考升学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既生动又惊险刺激同时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游戏。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喜欢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的占89.3%。故教师在教学中穿插、安排适当的体育游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时刻记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现有的能力水平,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自悟道理;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重视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启发、点拨思维的要领;由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性讲解转变为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互动交流;由师生之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多向信息交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新课程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精讲精练,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方法现代化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必将被灵活、实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所取代。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运用,使教学方法趋向现代化,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方便。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便于学生观摩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寓教于乐,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六、注重自我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以评价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主(占总分70%),辅以20%的体育理论和10%的平时表现。所评定出来的成绩主要反映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部分身体素质,而不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这与当今学校体育的培养方向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建立诸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如: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师生的情感体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让教学走入学生的心坎,从而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1.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

近些年,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语言,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书面书写上,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应用英语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口语,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课的时候,在讲解完单词、语法和课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这一课中的be different form或者be the same as短语进行造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进行创新,然后将创新后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改革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英语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虽然遵循了改革的原则,改变了教学模式,但是在使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混乱,改革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2.教学资源不充足

高中校园在改革中存在教学资源、设备不充足的情况。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当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资源后,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无法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也是一大阻碍。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这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不利的影响。有部分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对来说,其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新颖,但没有教学经验,并且专业知识的累积也不够,这就导致其教学理念不能有效的应用,无法发挥作用。教师素质若是无法提高,必将拖累改革的实行。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1.将改革落实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改革进行宣传,还应该采取具体的措施促进改革的实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促进改革的实行: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是执行改革的主体,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让教师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教师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二,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在改革以前,高中英语考试的重点是在书写方面,这样的考核是不合理的,学校应该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对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提高教师对英语听力、口语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2.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针对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和设备紧缺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改善:第一,国家和政府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满足高中学校对教学资源和设备的需求;第二,政府应该建立监督部门,对高中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资金是投入到资源建设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离不开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支持,只有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才能确保改革在学校中的顺利实施。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高中英语进行改革,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面对改革带来的挑战,应该积极地应对,从而确保改革的有效。高中领导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使教师可以从容地面对改革所带来的挑战:第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第二,增强教师对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学校必须增强教师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改革有着阻碍作用,但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必将取得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毅.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4(12):125.

2.赵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8):259-259.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程改革 英语测试

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和选送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还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教育评价改革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学生外语学业成绩的测定和评价成绩很多,问题也很突出。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是改革的开始。只有找出问题所在,并勇敢地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业评价改革。

一、目前英语成绩测定和评析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对学生外语学业成绩的测定和评价,不仅方法多样,而且考试名目繁多。这些考试为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他们在检验学生学业成绩和外语能力方面,效果却不尽人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一)“高分低能”在目前的学生中似乎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不少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但英语技能的运用能力十分低下。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学校应试教育的产物。在我国,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往往是看该校的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有的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声誉和知名度,只能搞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二是这种现象可能与考试命题和判卷不科学有关。现在有些考试过分标准化,都是些有标准答案的多项选择题,模式僵化。因此,考试分数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二)在目前的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往往局限于对学生分数的评定,忽视了非分数的因素。

许多教师在评价实践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与评价,导致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等反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教师缺乏培养和评价学生多元素质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很多教师对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等新兴评价方式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二、英语测试的类型

要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英语测试,达到英语测试的某种目的,我们必须对各种类型的英语测试的性质和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英语测试的类型多种多样。按测试的目的可以分为:1)成绩测试,这是用于了解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制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2)学能测试,这种考试的目的不是衡量应试者现有的英语水平,而是在于预测应试者学习外语的潜在能力。3)诊断性测试,它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教学上的薄弱环节,以便弥补教与学的不足之处,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英语学习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评分方法,测试可以分为主观性测试和客观性测试;根据测试方法的不同,测试又可以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

三、测试组织工作的要点

使考试科学化、考试分数客观化,以求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广大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校中的考试规模较小,一般都由教师直接组织实施。尽管规模小并且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学校考试也必须遵循外语测试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测试效果。为此,应注意以下测试组织工作要点:

(一)注意收集教学反馈信息,灵活使用不同形式的测试方式。

测试的目的是要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学校教学。因此,测试的次数不能过于频繁,以避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能把测试作为迫使学生用功读书或奖惩学生的手段。同时,为了获取不同的信息反馈,应该灵活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测试方式。除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情况举行一些必要的单元测试。这些测试或测验可以记录成绩也可以不记录成绩,目的是要使教师能及时、正确地了解教学的发展情况,改进教学,弥补不足。

(二)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组织各种测试。

测试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地检查学生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命题要与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而且要有针对性、难易适度,既要体现教学重点,又要强调命题的覆盖面,避免超出课程标准的难题和偏题。

(三)注意测试的计划性和命题的科学性。

测试的计划性,是指测试要有一个合理、周全的安排,每次考试要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计划性包括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方法、考试内容及考试重点等。命题的科学性,就是命题要程序化。这个程序包括:1)决定考试内容和认知层次;2)决定考试方法,确定命题范围;3)编拟试题,注意分配试题和难度比例;4)检查修订试题,制定评分标准。

(四)注意试卷的设计、安排和管理,要提高试卷的卷面效度。

要做到这些,应注意下列几点:1)试卷用语要准确,不能产生歧义。特别强调的词语应该使用黑体字或大写字母表示。要注明各个题目的记分方法;2)题型不易过多,特别要慎用新题型。出现新题型时,应该有说明或示例;3)试题安排一般应该由易到难;4)题目中不应含有暗示本题或其他题目答案的线索。阅卷评分要客观准确,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更要有明确具体的评分标准,包括记分原则、可接受答案、不同类型错误的扣分方法等。评卷记分始终如一,防止因为评卷人的心理状态、卷面的整洁情况、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忽高忽低、时宽时严的现象。

英语测试是教师系统地获取学生个体发展和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和检查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深度、广度和熟练程度。考试,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目标的检验。因此,考试不单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也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检查。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今后我们的英语测试工作要围绕这一目标,在多方面做好调整,更好地为新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锋伟.教学评价改革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新思维,2007年第12期,总第353期.

[2]徐晶.深化英语测试改革 推进英语课改进程.现代教育科学,2008 年第1期.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政治; 思考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79-01

一、在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政治新课实施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二、在新课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政治新课程实施能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8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数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对那些爱动脑筋,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力培养其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断超越自我。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9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校园,有关新形势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是每一位教师都在关注的话题。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尝试对初中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美术;教学思考;多媒体手段

素质教育观念全面普及的今天,美术教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初中美术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那么,开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究竟应当如何体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呢?

一、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引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组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以八年级《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一课教学为例,备课时,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教学资源搜索,选用《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等文艺复兴时期图片制作成专题,对这些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进行评述。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学生不仅可以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还可以对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场景、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有详细了解,从而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立体的认识。

多媒体手段具有形象直观、丰富生动的特c,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拓宽思维广度与深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华而不实的课件、喧宾夺主地滥用多媒体,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无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适度与适量的原则,切实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策略地选用多媒体技术,以免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二、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

“以人为本”是贯穿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注重人的发展、培养人文主义精神也是美术学科的重要思想之一。美术教师应当将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变狭义的美术教育为广义的美术教育,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美术情感。

例如,在对一些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美学与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相互结合,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欣赏为例,教师除了从美术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之外,还可以结合书法家王羲之的生平经历、艺术修养、文学造诣以及兰亭自然风光介绍等角度切入,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喜爱,升华美术情感。

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行之有效的人文主义教育渗透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细看现阶段初中美术课堂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教育,不难发现,教师的关注明显不够。人文性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教师应当对这方面的教育引起必要的重视,加强对人文主义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促使学生感受美术跨越学科带来的巨大人文力量,实现美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纵观当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缺少多元评价体系。这种以考试成绩简单化分学生美术水平的评价方式挫伤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损害。

为进一步转变教学评价不利局面,美术教师应当采取等级评价与书面评语相互结合的方式,依据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实施多元评价。以100分、60分等考试分数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评价标准必须转变,可以尝试使用“优秀、良好、一般”这样的等级评价标准实施教学评价。出于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目的考虑,即便个别学生美术作品完成效果不佳,教师也不要直接批评,而是采用激励性评价,委婉地给予建议。例如:“你的想法非常不错,但是色彩运用方面较为一般,老师认为如果色彩再丰富一些、构图方面增强一点,那么出来的效果一定非常优秀。”这些激励评语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信心,为下一次美术学习铺垫良好的心理

建设。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组织学生对教师展开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从学生处获得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反馈,同时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起到互相交流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体验与感受,以期与诸位教学同行共同探讨新教学理论,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篇10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中国古今词汇、语法的用法,懂得如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逐渐论文联盟了解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中、高等学校师资;部分学生将充实到文化、科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工作。

1、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

目前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学、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影视概论;此外还包括共同课和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传统观念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做培养语文教师、作家、记者和文学知识分子的基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也应该与时俱进,即除了能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还应该具有实用性。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前提下,还要深层次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立足之本,工作中才干得以发挥,彰显个性,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2、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心向实用性转移

2.1转变观念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重新定位。站在就业的立场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是以新时期就业的需求为指挥棒,在继承传统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还要深层次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立足之本,工作中才干得以发挥,彰显个性,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2.1.1课程设置中增设对外汉语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同时,加强汉语言文学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汉语言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全面的综合素质。”①

2.1.2课程设置中增加政务文秘类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商务、秘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政务文秘的基本规律和工作方法,具备较强的从事对外交际、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能力;增加汉语与文学、英语等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注重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汉语和英语的交流能力。”①

2.2汉语言文学专业增设的课程具有可行性。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环节。除实践环节外每类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期中必修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必修课中包括学分积点课,即考试成绩为百分制,达到75分方可达到合格要求,得到学分,否则该门课程需要重修。

2.2.1通识类课程是学校设置的课程通识平台。具体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常识;大学外语;大学语文;体育;军事理论和军训。

2.2.2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在制定时要紧跟当前形势,增设课程应符合社会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课程内容严谨,结构紧密。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渗透到接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中去,化繁为简,把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并创设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例如: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等,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课程内容不需要一字不差,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如写作课,影视赏析这种仁

转贴于论文联盟

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就一定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潜能,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模仿真实情境或还原真实情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新课程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的新要求论文联盟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的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角色的重新定位。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是汉语言文学教师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课改需求的关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职业重新进行思考和审视,才能够理解职业所应彰显的新内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首先要做到是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让自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科研能力方面有所创新,在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文字材料,让其他人借鉴;其三具有豁达的心胸,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感受人生、享受工作的快乐,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价值观,实现职业梦想。

3.2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效果才会 “事半功倍”。首先,要学习心理学,要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动向,并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将隐患消灭于未然。其次,鉴于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广泛,作为教师要有危机感。养成随时随地、见缝插针的学习习惯,不仅做自己专业的专家,更要做一个杂家。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加上具有善解人意的心灵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喜欢,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保证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3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其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练习,鉴于此,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注意课堂练习教学环节思想观念的更新,要借助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力求在达到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锻炼新技能、启发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