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1-20 17:28:04

设计美学的理解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1

摘 要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从解释美学和接受美学两方面,分析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遇到的问题,旨在对两者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美学认识,为今后的设计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手法。

关键词 解释美学 接受美学 设计理念 大众文化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分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意义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从传统理论中所吸取的理论营养;从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过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过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问题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临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改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理论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完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理论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真实意义的获得永远不会终结。它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根源不断被消除,从而真实意义从掩盖它所有事件中显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从那儿不断涌现,展示出意思丕到的意义因素。⑤显而易见,在伽达默尔的心目中,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向读者观众开放,向历史开放。

每一件设计文本在被设计师设计完成之后,再由大众文化的参与,接受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对设计理念进行再创,这就是大众文化的解读,从而赋予设计文本以别样的生命。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理念的表达上,不在于把设计理念一览无余地暴露给接受者,而在于制造悬念,给接受者以想象的空间,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只有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充满了许多未知,充满了设计师未曾点透的空白点的理念中,才能给接受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方能使得接受者用心去体会设计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形式创作 审美原则 服装设计

[作者简介](1980- ),女,北京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将形式美与内容美根植于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10-4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55-02

一、引言

在众多的文化体系中,服装设计是一个具有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和大众传播性。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其实是形式创作与内容演绎的完美结合,形式的创作又是设计作品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在服装被纳入艺术设计学科前,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一直是潜在的,人类在长期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对各种形式因素的掌控与把握,从而达成了具有一定实用与审美的形式创作原则。

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特殊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以纯艺术设计专业角度的知识结构植入,再加上理工方向的服装设计应用。对于服装的美、服装设计的审美以及服装设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等哲学美学问题,只是浅浅地在专业设计实际操作中一笔带过,可承担设置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自己在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感悟。如果能够将美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化、实践化,那一定会使学生服装设计的专业水平潜移默化地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形式创作审美原则在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形式创作审美原则的理解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设计者创作的形式,它主要落脚在服装的款式、结构、造型,其创作的过程主要依据两个原则:实用与审美。实用原则在形式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审美原则是以实用原则为基础。掌握了实用的创作规律后,设计者开始将自己喜爱的形式融入服装设计作品中,这种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衍变,说明了设计者与受众对服装外在形式的审美均以实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式逐渐独立于实用,而转向纯粹的审美。第二,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结构形态、服装的着装状态以及服装受众的解读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意识包含于他们对服装的选择、试穿、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通过主观的心理活动,从而得出他们自身审美的结果。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各个要素是相互融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同时,服装的审美也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其中,受众所处的时代背景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只有能够满足受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服装设计元素和作品才能成为大众的审美倾向。

那么如何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呢?我们从事的特殊教育面向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作为聋人学生,他们本身活动的机会、场合少,交流对象范围窄,学习阶段缺乏信息帮助和支持,平时学习、生活中接触哲学美学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便需要引导学生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地与服装设计艺术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经验,这样设计制作出来的原创作品才会显得灵动、饱满。

三、在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

在相对特殊的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想要帮助学生掌握形式创作的审美原则并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于设计实践中,重点要抓住一个问题,即从服装设计内在审美要素入手,使学生自主地在设计中融入审美理念。

1.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让其逐步提高自身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它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任何一件服装设计成品呈现出来,经过欣赏、触摸、比量、试穿、搭配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位受众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不尽相同的,这与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聋人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比较封闭,固守旧习,很少机会主动地去接触新的设计产物,在追求审美的敏感度上有很大的缺陷,审美能力也较弱,很难迅速发现美并准确鉴别美,对于审美对象深处本质性的东西更难以挖掘。因此,我们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锻炼聋人学生的这种审美能力。诸如艺术设计史、造型设计等课程,可以特意安排出一定的实践练习作业,让学生们充分自由地逛街、逛商场,把“逛”变成一种本能的“学艺”过程。在这期间,任何一件服装成品,不论是柜台、货架上的新装,还是路人身着的一件靓衣,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涉猎的对象,都具有学习的价值。也许是一个上衣下摆的款式处理吸引了人的眼球,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研究一下下摆放量多少能达到那样的效果;也许是一个百褶连身袖的款式很特别,那么学生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褶量与造型的关系等。通过这样反复系统专业训练的学生,走在大街上看到人们的穿着,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季的流行趋势,甚至能够判断下一季的流行风格,还能比普通人更快、更多地记忆款式系列的造型关系。优秀的服装或部件款式被手绘记载下来,经过整理、筛选、品评,成为学习设计的有效素材为己所用。这种审美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不间断的美的创造才能实现。

2.重新调整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由于聋人学生的特殊性和安全的考虑,导致了他们实践经验的匮乏。但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才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设计对象的形象中判断出他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追求的服装审美风格和审美品位,专业设计者的审美经验比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丰富得多。想要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准,一切都建立在因长期专业设计实践而形成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但是目前我们的专业设计类课程中很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实验环节,空洞的文字常常引发无解的问答。怎样能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成为现在重新调整课程结构的关键。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服装设计概论、服装史、民族服装等学科理论课程的实践课时,将经典名师名作设计作品的欣赏融入理论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动与静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设计中的形式美准则、艺术风格的界定与演变等抽象内容。第二,调整服装材料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很多关于服装材料的辨别、断裂强度测定、耐磨性评定、织物特性的检验等都无法用简单的文字使学生得到充分理解,必须通过专业实验操作来直观地呈现给他们,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达出去。因此,为聋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并创造畅通的品评、研究、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标准的提升。

3.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客观上所具有的能在—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那么审美价值如何更全面、更完善地体现在服装设计者的作品中,这便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为学科理论与专业工艺实践独立授课,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便自由地调整课时,理论与工艺实践往往脱节。经过理论课的讲授,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审美经验,那么接下来应该在随后的男、女装结构设计课程以及工艺实践课程中得到成果检验。学生们之前不论是在艺术鉴赏中,还是在资料搜集中均手绘摘抄下来了很多好款式、好造型,把这些内容作为案例融入结构设计教学中,分解为零部件或典型设计剖析讲授,最后在工艺教学过程中实现制作成衣,这样既完成了教学计划中的各部分内容,同时又使学生们在对款式进行思考后得到了真正的实践锻炼。整个服装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结构、形态、材料、色彩、装饰等各个方面在精神与情感层面加以充分磨合,使作为服装设计者的学生们按照自身的审美理想所创作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深入地挖掘了服装作为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

4.在教学课程中应着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审美优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是设计者,更是审美者,他们都具有个性化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美、美的创造和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部分。但是在聋人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个体小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造就了他们区别于正常学生的更为复杂、特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趋向于个性、偏执。那么如何能够让聋人学生站在审美者的立场,发挥学生作为审美者进步向上的、正面的个性审美优势,是目前聋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生们具有个性差异的审美观,这不得不说是件好事,他们在每一次构思、设计服装的社会实践与审美实践过程中,总会有灵感火花的迸发,这个时候,只要是他们独立构思出来的创意,就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动手制作。有些服装款式可能真的无法实现成衣效果,但也不要在学生们还未实践的时候就给他们提出决定性的建议,或者为部分无法完成的作品“判死刑”,要让他们在实际动手制作成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那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探讨,效果会更加明显。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他们今后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感受美。

四、结语

服装设计形式创作审美原则蕴涵于生活的细微观察和解读中,在服装作品艺术创作中,既有这门学科独有的规律,也有美学层面的一般规律。聋哑学生有着深沉而含蓄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由于没有外在听觉的干扰,从而形成了善思的习惯,抽象、逻辑思维均比较发达,他们对图像、形体等的反应相对比较敏感,这对于帮助他们更深层地解读服装设计艺术的形式审美,往往是一种极大的优势。因此,针对聋哑学生在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特殊性,我们应挖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感受设计对象的基础上自发地展开创意思维,跟随教学过程去感知美,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深度。同时,通过欣赏能力的逐渐加深,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激发了他们寻找美、发现美的动力和能力,进而挖掘他们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潜力。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多参加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按照美学的思路和方法积累经验,这样制作出来的原创服装设计作品才会真正符合审美原则,具有审美价值。与此同时,聋人服装设计专业特殊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范梦.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吴为刚.服装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5]应天放.造型基础:形式与语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快速的发展,带动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工科工业企业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形态是产品外观设计中要素情况中比较复杂的要素,形态的设计是直接影响产品造型的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是专业核心的知识点,要想对产品形态设计进行全面的理解就要必须对美学与工业技术进行了解,目前我国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分为工学与艺术的两大类,艺术生与工科生两者自身的特点是不同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有效性方法的教育应当具有方向性,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避免普遍化教育方式。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当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目标,老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来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规划,将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整个教学课程当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本文不针对产品形态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研究,而是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探析。

1对产品形态设计课程概述

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知识要点,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艺术美学审美水平与对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创造力。充分的把工业技术的内涵把握好,使之便于利用与制造,提高产品形态设计与产品经济价值。产品形态设计涉及的知识点要素有很多,比如艺术美学的审美、结构体、功能、文化内涵、形态语义等要素。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结构体、功能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但是在产品形态设计中是要先必须考虑基础性要素。随着产品形态设计的目的与对象的不同而又是相互不同,对于内在规律的要求性却不是很强,因此不采用系统进行讲解。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占有较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形态的审美与材料工艺,这两方面在产品形态设计中占得比重非常大,主要是因为这两方面是产品形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又是理性与感性的标志性代表。也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老师最难讲解的部分,需要老师对此的采用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

2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措施提出

2.1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分别是:对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审美问题、产品形态设计与工业技术之间的链接等。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审美问题是整个课程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对于艺术生上来讲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工科生来讲就很难理解了。对产品形态设计与工业技术之间的链接问题正好是相反的情况,是艺术生上来讲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但是对于工科生来讲就理解并不是很难。

2.2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中有效措施的提出

老师要使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建立良好的信心是学习好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的重要前提。在老师逐步的教学主导下,慢慢从中掌握学习方法的要领和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最初厌恶到最后逐步喜欢上学习,并能够高效完成教学课程和教学任务,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的美学进行理解与深层的探讨。对教学重点范围内容进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目标,老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来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规划,将教学方法有效合理的运用到整个教学课程当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能使课堂上固有的工科工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又能充分的使学生对产品形态设计的美学表达能力和理解看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具有较好效果,无论是书本的了解还是生活实事的了解都有提高。

3结语

通过本文论述,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知识的理解本身就很难,不要说教师对产品形态设计知识进行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实行的难度了。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教学水平能力,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进行感性设计理论教学,在老师逐步的教学主导下,慢慢从中掌握学习方法的要领和主动地去学习,并且掌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形态设计知识要点。本文对对产品形态设计课程概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形态设计中感性设计理论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措施提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

作者:刘华柏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夏缘缘.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郭会娟.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技术美学;箱包设计;多功能;流行

引言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如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技术美学是各大艺术应用学科门类的重要理论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箱包的应用非常广泛。箱包设计因应用环境的不同和应用目的的不同而逐渐形成一整套系统,设计向个性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但目前在国内,仍然缺乏大量的箱包设计专业人才,且相关从业者理论素养普遍较低。技术美学是应用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箱包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技术美学的理论能够指导箱包设计者从事箱包设计,技术美学与箱包设计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技术美学与箱包多功能化设计的关系

技术美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从构成上看,技术美的主要内容是功能美。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箱包设计者从事箱包设计工作要全面考虑箱包设计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等需要而进行设计。多功能箱包区别于传统的箱包,其具有精巧的可调式构造,新功能材料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等特点。箱包的多功能化设计是指箱包在一般基本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特殊的功能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人性化设计。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行这一生活方式,人们对箱包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旅行箱包不但在款式设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箱包的功能应用上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使得旅行箱包设计产品的生产技术机械化程度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在外出或旅途中经常会遇到手机或一些电子类产品没电的情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如果能将现代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运用到了箱包设计中,在保证箱包外在造型美观的基础上增添了这一特殊功能,那么将会解决人们在出行中为电子产品充电的问题。现代箱包设计不仅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箱包的功能结构上,以方便人们使用和操作;而且还要考虑箱包在功能结构设计上的形式美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箱包的多功能化设计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二、技术美学与流行箱包设计的关系

技术美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技术美学最突出的原则是流行性。没有人会长期满足于单调统一的箱包,在箱包产品上时髦与流行是迅速变化的,过了时,就是再美观也不受欢迎。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色彩设计。箱包流行色周期的长短通常与一定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购买力以及审美要求密切相关,一般以5~7年为一周期。箱包设计中,应把握好流行配色规律,灵活应用流行色,达到技术美感与箱包流行色彩的和谐统一。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材料设计。箱包材料的质感和色彩是最早映入眼睛的要素,它随流行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箱包材料在不断的开发研制中,以适应潮流的需要,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如经过艺术处理的皮革表面与自然粒纹的皮革表面的配合使用,能够增添面料之间的立体差异,产生奇特的外观效果,这也是近年非常流行的箱包材料搭配拼接方式。因此,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材料设计也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美学与箱包流行款式结构设计。箱包流行款式结构存在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它的使用功能上,客观存在的外轮廓和内空间是款式表现主体。自从人类感知和利用款式形状以来,款式被赋予功能性,功能性又成全了新款式的不断流行变化。往往经典的箱包款式设计,都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的设计,人们在使用和享受流行箱包结构功能的同时,又获得了对款式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形式。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箱包设计中,如包袋堵头的结构设计和箱子侧面结构在变化趋势上就有某种同步性,这是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的,体现着技术美学的时代性和流行性概念。设计箱包要既美观又实用,既符合国际上流行的样式又有技术创新,是箱包设计结合技术美学原理具体应用的体现。设计者必须掌握这种变化着的技术美的观念,才能设计出既能体现时代之美又不是机械模拟别人设计的箱包。

三、技术美学的理论指导并促进箱包设计的应用实践

技术美学与箱包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箱包艺术设计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也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科学,箱包设计人员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和知识。因此,箱包设计者对技术美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是完全有必要的。首先,技术美学是箱包设计的理论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箱包设计也不能停留在原有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上,需要紧跟技术流行的脚步,设计创造出具有流行性技术美感的箱包。学好技术美学的理论是箱包设计者从事箱包设计实践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技术美学的理论知识对从事箱包设计的设计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箱包设计者需要掌握并深刻理解技术美学的理论,再付诸实践。其次,技术美学的理论在箱包设计中应用广泛,技术美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并促进箱包设计的应用实践。以前箱包设计者只注重实用功能来设计箱包,但随着箱包设计教育的系统化和日趋完善,如今箱包设计已逐步向装饰实用双向性发展,我国的箱包设计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设计高技术含量的箱包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美的箱包的需要也成为箱包设计者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箱包设计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拥有技术美感的箱包设计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四、总结

技术美学理论在箱包多功能化设计和箱包流行色彩、材料、款式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有具体应用,并深刻影响着箱包设计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因此,对技术美学与箱包设计关系的理解有助于箱包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塑造,从而促进箱包设计的审美创造,提高箱包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和艺术修养。

作者:邓琼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5

美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在现在称作“某某学科”,多半是指一个专门知识领域研究,而美学不是此类,美学没有专门知识领域,人生有多宽广,生活就有多大,而美学的探索就会有多广阔。美学中的“美”字,并非一门学问,美是一种活动,一种思想,一种思索的活动,研究美是不同时期社会的共同活动,美学是一条道路,通往自我探索的道路。美学不同于纯粹求知的冲动,它更不是为了总结“美的规律”,发现美的原理,而是通过探索活动领会人生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美的事物,我们怎样理解美的东西,这是对美的不断探索。透视自己,理解自己,看看对美的理解,充分表达对美的事物本身的理解含义。如何学习把形象与美学相联系,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形象,做好形象首先是对美的理解,美能够让人获得自我的提升,之所以不同的事物都注重形象就是在注重对美的向往,最终获得美感并得到提升。

二、美学与形象设计

形象设计也称事物的外在表现,从事的工作范围是对形象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及指导的工作。针对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同,审美的角度不同通过专业的判断,得出不同事物的形象设计效果,帮你找到最合适的外在感觉,并且代表这个事物或人,从而解决人们的所有事物的外在形象看法。形象设计从广义的服务对象上可分为城市形象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产品形象设计等等。对形象设计领域进行细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看到形象设计的概念与标准,每一个领域的形象设计都需要专业知识,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合格的形象设计师。形象设计与美的关系,在从事形象设计首先是对美有感觉有判断,并在对美的判断上有着自我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压力不断的加大,我们怎样去欣赏美的东西与事物,怎样去感受美的东西与事物的存在,并在美的形象存在中去享受美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与快乐。

三、美学与人物形象设计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6

一、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目前行业市场上优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紧缺。另外,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前身来自于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专业,在学术方面不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近年来在环艺设计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力带动下,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根据国外先进的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1]。因此,对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更加有效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名优秀设计人员应有的能力素质,才能为有效提升我国的环艺设计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

(一)市场能力在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市场能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无关紧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仅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在其他专业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这是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工作实践需要,导致其在参加工作以后重新进行学习。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加强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专业实践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能力任何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都是在对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和理解,就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我国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2]。从环艺设计角度来看,出现了较多堪称伟大的设计成果。而这些优秀的成果都是对文化内涵深刻独到理解的充分体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环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深入挖掘,从而打造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优秀作品,以此来提升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三)审美能力环艺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专业手段的运用来进行美的内涵表现。因此,该专业包括的所有知识元素都属于形式范畴,运用专业思维对知识元素进行改造并表达出特定的艺术审美效果,是环艺设计的核心目标。但是,“美”属于较为抽象的事物,朱光潜对“美”曾经有关一段经典的总结: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3]。而且,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美的认知也存在较大不同,这就意味着环艺设计人员对美的追求必须要把握合理的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例如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属于美的具体表达。针对环艺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当围绕着对环艺审美的理解来开展,也就是所谓的鉴赏能力。只有通过有效的鉴赏,才能充分吸收成功作品中有价值的部分,经过个人专业思维能力的加工,进行具有个人色彩和风格的作品创作。

(四)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环艺设计专业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教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一般而言,设计能力主要分为美学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能力,因此这两项能力对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但是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会更加侧重于对前者的培养,如果学生仅能够掌握设计方法或对部分设计工具的应用,对于设计创作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设计手段不能完全取代环艺设计专业本身。从专业角度来看,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与设计方法、工具是没有较大联系的。对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精准熟练程度的过于追求是我国环艺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从环艺设计行业角度讲,我国很多环艺设计项目都被外国的设计机构垄断,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环艺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所造成的,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环艺设计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匮乏[4]。

三、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

(一)市场能力培养路径第一,要求学生具有细分行业市场预测能力。环艺设计所包含的知识较为复杂广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能一一涉足。因此,学生只有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从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环境设计事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环艺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从本质上讲离不开环境设计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环境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便是向市场提供专业领域具备优秀能力和素质的高精尖人才,防止人才严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环艺设计行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更为环境设计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第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学生在就业以后会经常接触到与设计成本有关的知识问题,这是因为在实践工作中,任何设计工作都有着成本的限制。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成本控制并未得到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成本意识。学生在设计创作中过于追求设计审美等方面的效果,导致设计成果远超出预算范围,受到委托设计方的否定与拒绝,从而使设计作品失去了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时尚元素的捕捉能力。在现代化市场环境下,市场上所流行的时尚文化和潮流不仅是一种美学元素,更是一种商业元素。在工作实践中,委托设计者必将会非常注重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这就决定了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必须有对市场流行元素的敏锐捕捉意识和能力,甚至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前瞻性。如果环艺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作品与市场流行时尚文化相违背,就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总之,市场能力是从事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也是今后走向成功辉煌职业生涯道路的基础。但是,我国的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关于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

(二)文化能力培养路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存在较大难度的,这是因为文化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但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不同风格特点的文化情景,引导学生加强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设计思考和训练。对于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进行设计创作,并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方的经典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全面准确地识别不同国家的设计作品在文化内涵方面所具有的差异表现。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多领域知识文化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艺术思维能力。

(三)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第一,培养学生的系统审美能力。系统审美,指的是运用专业、完整的方法对美进行理解与表达的审美方法。非系统的审美对美的理解往往是比较狭隘、片面的,对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优秀作品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也就无法让学生正确吸收借鉴优秀作品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设计水平。第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训练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设计训练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在培养学生应用软件工具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无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创作,这与环境设计专业设立的初衷相违背[5]。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设计训练活动中,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学习把握上,并且要从对优秀作品的模仿和理解开始入手。

(四)设计能力培养路径造成我国环艺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首先教师要从我做起,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逐渐缩小与国外先进设计水平的差距,重点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而非专业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则要更加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审美内涵元素的理解和挖掘。要给予学生学习创新活动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独立审美思维,提升学生对创造优秀设计作品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经典作品的模仿设计训练。不断吸收借鉴经典作品的价值,并且鼓励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实现对经典作品的超越与突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进步创造充足的锻炼平台,而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行业市场上将会需要更多的环艺设计人员。而我国环艺设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依靠每一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才能够实现。行业的发展也对设计人员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学来完成。因此,从事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入手,为向社会输送一流的环艺设计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淇.高职环艺设计专业色彩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8):126-127.

[2]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9):119-120.

[3]戴煜轩,马妮娅.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性探析[J].智能城市,2016,2(9):136.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7

中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从汉字、中医、武术这样的“国粹”到各地的代表性文化,再到各地各乡的习俗、风俗。“艺术设计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传达着某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展现着该地区的文化特质及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间美术博大精深,其中很多生动的设计元素,能够给予设计师巨大的灵感和启发,使得极具风情的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得以呈现和传播。我们所处的内蒙古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十分便捷地从本地获得艺术设计教学所需的各种条件:人文地理、历史典故、遗迹古籍、文艺项目、博物馆、各种校内外实训基地、民间艺术家和学者、专家等这些都是只有内蒙古才具备的特色教学条件和资源。我们地方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增加各种民间美术课程,如历史典故、风土人情、传统工艺等内容,并且根据今后的职业需要,向学生传授具有民间美术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能。在地方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结合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美术,是针对本地教学模式单一的格局而提出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要而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

二、将蒙古族民间美术审美教育的共同性引入艺术设计教学

我区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资源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但大多数原生态形式并不适合被直接利用,必须经过筛选、解构,再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对其中的元素进行重构。笔者认为应以民间美术的典型性为教学重点,唯有这样才能做出兼具民间美术特色和现代审美要求、兼具实用性和技术性的设计。所谓典型性即所选择的教育资源应具有审美教育的典型性。草原民族在漫长的草原游牧生活中,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他们产生了“对天神的崇拜,对蓝色和绿色的钟爱,对辽阔景象的憧憬,对动物灵性的感悟等”情感,也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追求与苍天的呼应,思维境界自然率真,艺术格调自然质朴,群体性、参与性、应对性及宗教神秘性融入其中。”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地域特色文化中的造型观念,还要分类去看、参照着看。比如从艺术形式分类角度,建筑类、服装类等等;从造型特征角度,单单是马就有多种形态。还有最关键的一项就是“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们熟悉了基本绘制过程,加强了形象的记忆力、理解力,为获得多方面的想象创造了条件。将蒙古族民间美术审美教育引入艺术设计,不是简单的继承传统,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民间美术。引入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步骤:一是“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深入了解内蒙古民间美术的精华和其蕴含的思想内涵;二是找到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二者相互转化的通道,从民间美术中精炼代表元素,再将代表元素用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转化为全新元素。这一全新元素既能体现现代设计理念,又能表达传统民间美术思想;既开拓了艺术设计取材的眼界,又满足了现代人们返璞归真、崇尚本源的心理需求。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1.转变思想,对民间美术科学地传承与创新

黑格尔说,艺术的要务不是收集,是创造。因此,艺术设计学习的终极目的便是创作。艺术设计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保持民族风格是目前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是一种超越和升华——民间美术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得以继续流传和发展,艺术设计则因融入了民间美术而增强历史感和厚重感,两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教学双方都要对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有清醒的认识,二者的本质是相通的,仅存在表现形式的差异。我们要将民间美术最本质的、最本源的东西挖掘出来,再将其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依照这样的思路才能既继承了民族特色,又通过艺术设计表现把民间美术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民间美术是本源,是地下水;艺术设计是地表水,通过利用二者共同性的方法,是把地下水抽取到地表上来,让地下水不断补充地表水,这样地表水可以不断的有新鲜的内容推动其向前发展。依据本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则事半功倍;若是本末倒置必会误入歧途。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取内蒙古民间美术精髓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构成设计、园林设计、设计思维、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2

1.引言

构成设计是一门针对设计新生所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今后的设计奠定基础。而园林设计是在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指导下依据艺术学、美学的规律对园林要素进行设计,给人们提供可供休闲、娱乐的场地。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都是从设计角度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的设计,其方法和思路都是相同的,因此,如何理解构成设计的思维方法,并把它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去,是我们在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中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程特点及问题

2.1园林设计课程及学生问题

园林设计课程中主要应用艺术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对园林要素进行再造O计,达到人们认为的美的第二自然环境。而对于刚步入设计专业的新生来说,如何作设计、如何打开设计思路,而不仅仅是增加阅历的问题,更是需要对设计思维进行训练的问题?同时也是针对设计老生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如何把握园林美的标准的问题?

2.2构成设计课程及学生问题

构成设计课程则是一门针对设计新生学习设计方法的基础课程,课程从平面、立面、色彩、材料几个方面应用形式美规律对设计中常用的基础内容进行整合讲解。其中主要思想之一即是对设计思维的探索,如何应用加法及减法思维围绕核心问题,找出设计思路,确定设计方案。因此,围绕着课程核心首先掌握基础部分内容,把握美的统一标准来整合平面、立面、色彩及材料的美,达到协调一致,突出个性特征美是课程的重点之一;其次如何把构成设计思维结合园林设计特点把握园林美是园林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2.3课程知识串并

园林设计与构成设计各自有特点,一个针对园林专业,一个针对设计专业,虽对象各自不同,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如何掌握美的规律应用,如何对问题进行发散或抽象并在具体的实践及学习中进行知识串并。

3.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3.1从构成设计课程中对设计方法的理解

3.1.1利用发散思维培养设计思维

发散思维即为加法思维,是沿着某物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寻求多个答案。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究某事物,并对其利用、重组,产生多种答案及设想,使问题解决。在思维的运用中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多看、多听、多想并利用不同的材料结合事物原貌进行扩散。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借鉴此种设计思维,围绕园林要素设计,在满足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求之下结合形式美及艺术美的要求,不断在单一要素的基础上相加直到达到对合理规划、对艺术设计美的要求。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向外发散,在此过程中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随后课程遵循形式美规律(即美的标准)对无序的内容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进而满足人们对美的统一的认识。构成设计课程中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即是事物之间的组合,其组合方式、组合内容众多,如看到研究“眼睛”一词时我们会想到眼镜、葫芦、球、太阳等,当我们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很多方式。如何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标准,就需要遵循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即是对无序表现的有序组合,总体来说,设计思维的应用可围绕一中心,无限发散,但要遵循审美的标准才能达到设计美感的要求。

3.1.2利用抽象思维培养设计思维

抽象思维即为减法思维,是在构成设计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种现代性、简单性的审美要求。即是在培养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结构、由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能力,理性、抽象的形态和结构是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美学要求。在整个思维的培养及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抽象、归纳、概况及简化的手法抓住事物本身的特性。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也可借鉴此种思维,对某事物进行抽象或简化然后结合园林要素特征及性质灵活运用在设计上。当然,这些方法的运用仅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或表象的运用,并不能真实的反映设计的主题或中心。在设计中我们表现内心的想法要么由表及里,要么由里及表,主题和外在的形式也均是用这种方法。

3.2在园林设计中对设计方法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的学习中,我们可用构成设计的思维方法对某一园林主题进行加法的组合应用或减法的抽象应用把我们思维中第一印象出现的事物结合园林要素及园林的主题来源(来源的三种方式是通过场地历史文化要素、场地的自然要素或场地题目要求的氛围)来表现主题和设计的形式。

如针对“休闲”氛围来表现主题,我们即可用加法思维结合形式美规律进行,同样的方法想到休闲的方式可用散步、聊天、喝茶等方式来表现,那在具体的表现中结合以上几种方式结合形式美规律进行即可表达人们对“休闲氛围”中美的认识。如针对“鱼骨头”的形象我们可以结合园林要素中的建筑和作为鱼骨头中骨架,在结合形式美法则及对艺术美的要求即可抽象成为城市中的高楼的原型。

不管是对加法思维或减法思维的运用,都是以原型结合设计主题对其复杂或简单的构想,并结合重组、形式美规律运用对整个设计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构想即成为设计的源泉。

3.3知识点间的串联

知识的应用及串联是众多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常应用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应用又不仅限于我们对本课程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如何应用以往知识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犹如设计中的设计主题,如同设计思维方法一样围绕主题进行加法或减法思维,再根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删减,以达到最优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知识的串联就像思维的发散,只有把思维发散开来才能串联知识,也才能解决问题。

4.结语

设计思维的学习是作为设计新生入门的门槛,好的设计需要有好的设计思路,而思路的表现不仅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广泛的知识点,更要学会把知识进行串联,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设计色彩;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创新改革

前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设计色彩教学还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计色彩标准,由于设计色彩是美术艺术中最基础的语言,学生只有掌握色彩才能在美术专业中创造更大的成就,因此在当前设计色彩教学状态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就应该积极进行创新,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教学现状

美术不仅是一门讲求个性的艺术,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鉴别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做好设计色彩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只有做好色彩这一基础课教学,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美术专业的艺术语言。然而当前在高校美术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1]。同时也缺少对该课的理解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性学习该方面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设计色彩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设计色彩教学也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在该种状态下,学生无法以生活为基础展开美术创作。

二、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策略

在上文的分析后,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到设计色彩在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此,高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实现设计色彩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一)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虽然在传统高校美术课程中设计色彩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色彩的客观能力,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使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到设计色彩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该色彩学习中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教师在实践该课程创新改革时,就应该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以引导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为教学目的,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2]。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班级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的有效学习手段,寻找到更多与设计色彩有关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的投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

(二)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创新设计色彩教学思路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设计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基于此,在新改革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全面分析当前教学不足、社会发展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支持设计色彩教学工作,让美术专业学生能够真正在设计色彩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要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让学生融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并合理将色彩运用于创作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色彩教学课堂活跃程度,让学生产生形成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

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色彩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也是不同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3]。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并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对色彩的认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发挥自身对色彩的想象能力,从而思考色彩在自己思想中的真正内涵,鼓励学生实现对色彩理解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风格。

(四)创新设计色彩教学内容,实现色彩教学生活化

虽然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色彩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实现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创新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使设计色彩能够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让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了解色彩的美感,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教材中学习到有关于色彩的知识,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生动、灵活、真实的色彩知识,通过实现色彩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色彩,而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美术教学效果[4]。

(五)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

通过对高校美术专业的分析发现,美术教学会先为学生讲授设计色彩知识、基础素描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虽然该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打好基础,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为了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设计色彩知识,在创新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时,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进行设计色彩知识的学习[5]。

三、总结

总而言之,设计色彩是高校美术教学专业中基础知识,在美术专业基础课进行创新改革时,教师就应该积极改进单一的设计色彩教学方法、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将美术贴近生活、完善教学模式,使每一名美术专业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的精力更好地投放于设计色彩学习中,在学习到基础色彩知识后,为后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茜.如何进行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色彩课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23):211.

[2]聂世忠.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教改录[J].美与时代(中),2015,(08):96-97.

[3]葛华东.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现状探析及对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2):158-160.

设计美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 :设计教育 审美意识 设计素养

现代设计教育是21世纪的高智能与高情感的双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审美意识、个人品格及情感的教育,设计作品直接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理解和趣味导向,反映了设计师的综合艺术修养。所以在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美学原理、美学规律和美的造型能力外,审美意识素质和艺术品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除了一定的直接灌输教育以外,还需要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和熏陶。

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及真正的设计创造主体,必须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因为意识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人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组成的。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都要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我们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在借助于科学理论去发挥逻辑思维的同时,还要借助于艺术发展形象思维,只有文理渗透才有利于开拓新路,换句话说,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才能培养出综合型人才。众所周知,达·芬奇不仅在绘画方面有惊人的成就,他在数学、力学、工程学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包罗丁是著名的化学家,他又是一位闻名的作曲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文理渗透的巨著,作者如果没有文理两方面的知识,就写不出这部巨作。因此在培养高校创新型的设计人才理念上,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一、审美构筑设计意识

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的设计师,才能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设计师。有人曾研究,这主要经历在第一阶段,这阶段是构筑设计审美意识的重要阶段,基础打好了,对学生未来的设计之路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审美培养设计兴趣

卢梭曾说: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在进行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首先,加强对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学生的眼力,比如,结合正在进行的专业课程,收集大量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精心安排学生作业内容,有意订做一些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关的题目。如设计与音乐:1.平面构成作业安排,将轻音乐的基本元素加以重新组合,在平面的纸上,利用视觉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进行编排,去寻找音乐的新感受和表现方法,将听觉艺术转换为视觉艺术传达出来;2.在色彩构成课的作业里,选出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的乐曲,要求学生们通过对乐曲、乐章的情感把握,用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通过平面的视觉准确传达出来。在其间,专门安排时间赏析当代艺术与设计中关于音乐的抽象性形成的理论及影响,还有其代表人物(克利和康定斯基)及作品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掌握提高审美意识的学习方法。在视觉创意中,逐渐由被动变主动,将各种艺术形式与设计结合,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能将其他门类(历史、文学、自然学科)及原理结合到设计中,艺术形式就不会再单一乏味,设计思维就不会枯竭。

三、审美激发想象力

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力?是美术,是音乐,是艺术。中国画传统技法有“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的说法,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校的构成课中,有图的转换的设计,埃舍尔的矛盾空间也是亦然。留下的空间是留给欣赏者想象的余地,成功地启发想象的形象,创造性地去填充空白,达到“无形胜有形”“笔不到意到”“形不连神连”的艺术效果。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能将信息锁定在一个方面,要激发自身的想象力,鼓励并肯定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技法手段,以期找到自己风格变化的突破口,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树立独特的设计理念。通过有计划地去实践、观察,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认识反馈到自己的设计中,把想象落实到现实中,虽然还会显得稚嫩,不完整,但很可贵。 四、审美培养创造力

设计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在于灵感,而灵感来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开发不同、生活的文化环境不同、接受的专业教育程度不同,反映在专业的创造力上也必然有很大差别。所以,如何在设计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修养,也是我们专业教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观察,采用分别化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观察了解学生的审美爱好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专业训练。具体实践如下:在装潢设计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民间美术颇有了解,那么要安排一些民间玩具的包装设计。有的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较感兴趣,笔者就会布置一些地方特产的系列包装的设计主题,还有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颇有研究,就安排做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礼品包装,并及时指导他们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并体会其内涵。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地搜集素材、查阅资料,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把专业课程练习,从巧取式灌输向创新意识、创意能力转化,学习效果明显改善。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自己的设计风格,并突破自己是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鼓励学生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审美意识修养越深厚,创造力就越强,只有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