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规划基本原理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06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1

电力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电力的基础建设项目在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上也不断扩大。电力企业的基建项目具有资金占用量大、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等特征[1]。电力基建项目的投资核心是项目的财务管理,如何充分发挥电力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在项目全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建设者的关注热点。电力的基建项目从准备到最后达到预期效果的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金的统筹规划、核算、使用、监管环节至关重要。然而现今的电力基建项目主要以财务核算为工作重点,缺乏对电力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我国的电力基建项目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电力基建项目从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的转变问题[2]。

本文分析了电力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工作特点,明确构建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现有 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对各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1 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概述

1.1基建财务管理概念

基建项目的全称是基本建设项目,它是指在多个场地上,按一个独立的总体设计方案来建设一个独立工程,或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工程项目的总体[3]。基建项目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高投资回报的基建项目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基建财务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的概算文件,来对基建项目的资金进行正确使用、合理筹集、科学控制等一系列活动[4]。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管理时将财务管理贯穿到项目的前期规划、可行性研究、投资计划、项目初步设计、物资招标、项目实施、工程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项目后评估等各个阶段,近基建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进行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5]。

1.2基建财务管理的内容

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所区别,基建财务管理遵循着系统性原则、坚持投资的收益第一原则、全面参与原则、与投资的经济技术相适应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原则等。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致,基建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基建项目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基建项目的成本进行及时管理与控制,将项目实施过程的浪费降到最低;其次是有效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

依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方的基建财务管理有如下基本工作:按照批准概算进行建设,健全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账务管理;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按相关规定,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基建项目的财务报表;实时掌握工程进度,并定期清点财务;对材料设备采购、存货、财务资产等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2 电力基建项目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基建项目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或引起注意的问题。

(1)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很多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理论知识的及时更新与完善。更多时候,财务管理人员混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简单得将工作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上,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造成工程的超标现象严重。一些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基建项目投资时较为盲目,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就草率进行投资决策。从长远意义来看,财务人员不能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计划与安排,这为资金超标现象埋下隐患。(3)项目招投标与施工预算存在的财务问题。立项后,需要在施工预算中考虑项目的各项成本与资金筹集问题,合理编制施工预算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招投标环节。

3 电力基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3.1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成

电力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财务管理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电力基建项目主要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投标、工程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财务后评估这八个阶段。根据八个阶段的流程性、连续性对其进行整合后,得到五部分的财务管理内容:规划可研阶段的财务管理计划、非物资招标阶段的财务支付与流转、实施阶段的财务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财务管理、竣工结算\决算\后评估阶段的财务管理。基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体系的工作要结合财务管控系统、ERP系统、技术经验实验室来完成。每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不仅是管理内容,还包括财务管理工作的反应速度、工作时效性等问题。

3.2 可研规划中的财务管理

在电力基建项目的规划可研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区域的电厂经济规划和财务现状,明确未来投资方案;对规划的基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年度的投资计划,合理安排项目投资;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合理管理项目的前期费用。该阶段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中长期的投资能力分析、前期费用的管理、可行性方案的规划。

3.3非物资招标中的财务管理

基建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初步设计,并对设计成果进行审查。招投标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的建设需求,实施服务、物资的招投标工作,依据招标的结果,与相应公司或组织签订合同。

3.4项目实施中的财务管理

基建项实施中的财务管理任务是工程建设单位协调物资供应、基建实施、咨询设计等单位开展工程的建设工作。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有工程的财务预算管理、推动财务概算的执行、工程的财务支出管理、工程的资金筹集管理、合同执行管理、核算工程成本、设计变更的审核、工程的物资管理等。

3.5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财务管理

在电力基建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考核项目的建设工作,检查工程项目是否满足相应的工程质量和设计要求。该阶段的财务部门重点参与的工作有资产的清点与移交、工程的验收、未完工程管理、资产的暂估转资。

3.6竣工结算\决算\后评估中的财务管理

电力基建项目在的竣工结算阶段要核实工程的实际工程用资、施工耗损和工作量,同时编制、审核竣工结算书,阐明工程的结算款。决策阶段编制工程的竣工决策报告,用以反映工程的投资情况、建设时间、建设成果、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的总结等。在后评估阶段,通过客观的分析对比,评价电力基建项目的实施过程、建设目标、效益与影响等。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2

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意见的出台,主要是针对部分现行财政支出政策“碎片化”、不可持续等问题,从政策内容和运行机制上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部署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全面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是年度预算,预算内容规定了一年的政府收支计划。但这种预算制度在编制与执行中缺乏前瞻性,支出政策主要基于当前问题的考虑,财政支出呈现“碎片化”和不可持续性,最典型的问题就是“突击花钱”。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意见的出台,主要是针对以上问题,从政策内容和运行机制上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中长期的制度安排,财政支出也要有更长远的眼光,要精打细算。没有中期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支出控制问题。

“建立中期财政规划最主要就是控制财政支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张碧琼表示,目前,我国实行的年度财政预决算制度,是以上一年度的财政收入支出情况编制下年的预决算,这样很可能出现实际收入和支出与预决算存在出入的状况,像近年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了,但财政支出却呈刚性增长,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财政赤字。中期财政规划时间为期三年,有利于对财政预决算进行动态调整,更灵活掌握财政收支状况,控制财政支出,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前瞻性的预判和指导。

中期财政规划是指财政部门会同政府各部门在分析预测未来3年-5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的基础上,编制形成的跨年度财政收支方案。实行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是工业化国家预算制度的一个共同特征。

中期财政规划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预测现行政策下财政收支、分析现行财政收支政策问题、制定财政收支政策改革方案、测算改革后财政收支情况。

《意见》指出,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由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来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

实施滚动调整是《意见》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中期财政规划按照三年滚动方式编制,第一年规划约束对应年度预算,后两年规划指引对应年度预算。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后两年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年度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表示,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也有助于约束政府的短期决策行为。一些政府部门地方行为短期化比较严重,预算的前瞻性不足。引入中期财政规划,通过财政手段编制三年期财政规划,能促进政府决策部署更着眼长远,有利于更好约束政府花钱。

张碧琼分析认为,三年滚动财政规划一环扣一环,这就对一些随意决策行为形成了约束,推进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一方面保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避免一任官员一任工程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保证一些重大项目实施的连续性。

尽管三年滚动预算编制好处不少,但实际编制工作挑战重重。比如预测现行政策下的财政收支就需要模型与专业技术,而且需要各预算单位与财政部门完善的协调机制等。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中期财政规划需要严苛的条件,这些条件在中国现实背景下多不具备。这些条件包括改革“两上两下”的预算程序和预算分类系统,经济和财政预测的健全性等。

王雍君说,目前年度预算存在诸种问题,例如过度开支,因为未来年度的大额支付大都会被隐藏起来。此外,由于只是对规划进行孤立的审查,并不是将其未来成本与相关的预期收入进行对比,所以不应在年度预算基础上制定政策。因为通过年度预算去制定政策,将导致把注意力放在短期性问题上,这会形成糟糕的政策,这样会使政策辩论永远受制于紧迫的财务约束。而一个运作得当的中期财政规划,能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向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能够成为支持政府施政的利器。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3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意义

(一)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一方面,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财务实际状况,这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保障;另一方面则是要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的行为与国家相关的法规相契合,从而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更加的规范,步入法治化发展的轨道。

(二)促进企业经济既定目标的最终实现

企业税收筹划的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节约税收的方式来促进企业资金的节约,对于企业来说,税收筹划是较为复杂的,科学化的税收筹划就使得这一活动表现出规范性、制度性与严密性的特点,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策略

正如所言,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在其归属上应该属于企业理财的范畴,这就使之受制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最终的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必须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股东收益的“双丰收”,基于此,就要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优化税收筹划的方式。

(一)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本原则,规范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新会计准则与税法这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因为归属于不同的系统,就使得二者会影响到税务筹划的实践,为提高税务筹划的实效性,就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会为新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供基础,使之要采取诸如应收、应付、待摊、预提等方式来实施相应的财务管理,当然,“权责发生制”这一原还会对企业实施税收筹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规定,实施税务筹划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所谓的固有资产会存在“交易的过去时、归属的明确性、效益的目的性”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交易的过去时,指的是资产的交易应该是已经发生过的,在时间上,就属于过去时的范畴;二是归属的明确性,固有资产在所属上是归于公司企业所有的,不存在他属性;三是效益的目的性,固有资产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也就使之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源泉。

固定资产定义的明确会对税务筹划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所得税法》认为要注重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以历史成本为计税的基本前提,二是要将固定资产折旧税务处理应用到企业的税务筹划实践中去,《企业所得税法》明确规定不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不得折旧,基于此,在税务筹划中,企业就要明确固定资产适用范畴,在扣除资产处置收入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相关收益,计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关涉范围。

(三)选择恰当筹资方式,优化税务筹划

简单的说,所谓利用筹资方式税务筹划,指的就是借助于一定的筹资技术,对不同的筹资途径予以优化选择,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税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企业可以选择的筹资途径主要有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自有资金、融资资金等,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的筹资过程中所支付的利息如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则在税前可以予以扣除,但是股息则不属于这一范围。这对于企业的筹资所选择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可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之下,将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作为自己筹资的首选方式,在增加筹资资金占有比例的同时,也会使得利息增加,从而使得企业的税收支出得以冲减,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这就为企业的税收筹划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就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提高了企业的纳税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支出大为增加。

(四)落实科技创新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税务筹划

国家为支持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实施诸多的优惠政策,在这其中,激励科研创新的优惠政策最引人注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科技水平的提升,基于此而言,在市场上,只要是掌握核心科技,就会居于优势的市场竞争的地位,不仅如此,企业的科技创新还得到国家在税收征收方面的优惠,这也就是说,企业的科技创新的投入会在所得税列支前得到减免,这对于企业来说非常有利。

三、结束语

实践中,就应该从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本原则,规范税务筹划;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规定,实施税务筹划;选择恰当筹资方式,优化税务筹划;落实科技创新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税务筹划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俊伟. 多角度探讨税务筹划与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的关系[J]. 企业导报. 2012(04)

[2] 王之远.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筹划的应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0)

[3] 王德忠. 新时期企业税务筹划策略研究[J]. 企业研究. 2012(16)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浅议;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是指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医院预算是指医院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对计划年度内医院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资金渠道所作的预计,是计划年度内医院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医院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预算的工作称为预算编制,本人就近些年来如何做好医院的预算编制工作谈心得体会。

一、理解和掌握预算编制的原则和依据是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基础

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规定“大中型医院一般以定项补助为主,小型医院一般以定额补助为主”,在理解该预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应着重掌握以下预算编制的原则。

1.坚持收支统管、收支平衡的原则。医院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将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包括计划部门根据项目功能、规模核定安排的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医院自身用于发展建设和对外投资的资本支出。医院预算,要做到收支平衡,根据收入安排相应支出,保证国家下达的卫生事业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2.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按照上年度的执行情况,考虑预算年度的可变因素,将收入打足,在安排支出预算时,应分清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要对各类资金统筹调度,合理安排。人员支出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必须优先安排。然后,再视财力可能,本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妥善安排其他支出项目,做到既要保证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坚持积极稳妥、依法理财的原则。编制预算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或要有结余的原则,不能赤字预算。收入预算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留有余地;支出预算要打紧,坚持勤俭办院的方针。要把效益放在突出位置,一切收支数据要科学、严密、准确和真实。预算是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基础,预算的编制过程也是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以及规范财务管理的过程。因此。医院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和准确体现国家有关财经如政府采购和医疗卫生尤其是医改方面的政策法规等等规章制度。

二、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员工参与是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提

医院的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财务或某一部门单独能完成的,它涉及到行政、后勤、医疗和医技等各个部门。只有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才能使预算成为各部门、各科室及全体员工自愿努力完成的目标。

1.领导重视是预算编制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为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可靠性,以使预算真正成为医院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医院一定得成立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领导亲自担任,成品由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总务科、财务科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财务部门牵头组织日常业务工作,从而为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部门配合是保证预算编制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方面。预算编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的特点决定部门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打消部门科室间的疑惑,组织学习有关预算方面的规定和文件,并阐明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某些资金定额预算编制方面、成本核算控制方面及项目资金投入方面等取得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从而为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全员参与是监督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绝佳方法。增强预算工作的透明度,提高预算工作的规范化,集中体现在预算编制工作阶段,而全体员工是否能自愿并积极参与不仅关系到预算编制工作的全面性和后阶段的可执行性,更影响到医院年度目标计划的实现与否,因此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让员工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知道自己的任务及与医院运营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明确自己责任的基础上才能监督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

三、充分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是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根本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5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其投资大,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规划和充分准备而匆忙实施,有可能无法支持集团企业的业务与经营活动,甚至对集团企业实现未来的信息化战略产生严重制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规划原则。集团企业信息规划的整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覆盖了集团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地搞单项计算机应用,在选用技术时应有全盘考虑,力求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综合效益;在全球化市场中必须同需方和供方密切相连,供货商和用户的信息要纳入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2 阶段性与扩展性结合原则。应分阶段选择实施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认真分析集团企业的战略与信息技术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集团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此外,在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留有余地,做务实的牵引,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集团企业管理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为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桎梏,要能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客观性需求原则。在规划时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集团企业现有的流程处理和业务需要,制定出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信息化规划,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和最新版本。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大体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集团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战略,包括明确信息化的内涵和信息化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评估公司的信息化能力现状,包括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评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架构,包括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按照集团企业未来发展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确定信息化能力差距和信息化能力发展蓝图。

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汇报体系,岗位设置,技能分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信息化管控模式,如相关信息化制度,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投资决策程序,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变革管理和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内涵,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集团企业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以及各个关键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最后,分析集团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应用层次和人员素质等。

2 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制定战略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力争以适当的规模,成本做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根据集团企业的战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管理的动态螺旋式递进,明确信息化在实现集团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起草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导纲领,作为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条例。最后,制定信息化目标,即集团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3 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集团企业需要进一步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一般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应包括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基本内容。

4 拟定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标准。为了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在严格遵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集团企业必须拟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各项标准,如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和流程标准等。标准的选择应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依次执行,使建设的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5 确定实施的财务子系统。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统筹兼顾,评定财务管理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具体实施子系统。明确每一个子系统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在做好规划后,还要注意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平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与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掌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求。集团企业的需求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还是进行集团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都应从集团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着手。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6

第一条为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统筹安排区政府建设财力,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区的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产生的投资、融资、还贷、贴息行为。

政府建设财力资金主要来源包括:区财政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区属投资公司代表政府进行的债务融资。

第三条统筹建设财力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分结合,以统为主。围绕全区建设项目统筹建设财力,统一安排政府投资项目、统一协调筹资、统一调度还债,构建区政府主导的财力循环体系。

(二)适度集中,确保重点。适度集中区级建设财力,确保对重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资。

(三)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加强对政府投资、融资、还贷、贴息的全程监管,规范投资项目运作,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第四条区计委履行综合平衡和统筹管理全区政府建设财力的工作职责,主要职能是:统筹、安排、使用建设财力资金;编制年度投资项目计划、融资计划、还贷计划、贴息计划;全程监管投资项目;融资协调与创新;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区属投资公司涉及建设财力统筹的领域。

第二章建设财力资金管理

第五条区计委统筹、安排、使用区建设财力专户资金和区属投资公司政府性融资资金。

区建设财力专户设在区财政局,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纳入建设财力部分要按时足额划入。区属投资公司要根据建设财力资金安排计划,及时融通建设资金。

第六条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区计委制订年度建设财力资金安排计划,列明用于项目直接投资、贴息、投资公司还本付息、补充完善投资公司资本金的份额,报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实施。

第七条区计委按照下达的建设财力资金安排计划,适时开具资金拨付通知单,区财政局、区属投资公司见单足额拨付。

第八条区计委会同区财政局定期向区政府汇报建设财力资金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投资管理

第九条政府投资项目应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有利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十条各部门根据规划,按轻重缓急上报年度建设项目和储备项目,区计委编制区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含储备项目),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下达;可根据实际每半年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年度政府投资总规模;续建、新开工和拟安排项目的名称、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额、累计安排资金额、本年度区投资额、区级投资主体。

第十一条区统筹建设财力原则上负责本级的基础设施、公益社会事业项目投资建设。为加快重点地区的发展,区建设财力将优先实施相关的道路、环保、医院等项目设施。区计委将会同具体职能部门另行制订相关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审批、管理和监督按照《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南府办[]95号)执行。

第四章融资管理

第十三条区土地储备中心和城乡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以下简称城司)作为区政府主要融资平台,负责建设财力的对外筹集。必要时区计委可统筹协调其他区直属公司进行项目融资;可安排区属公司和专业公司实施“代建制”。

第十四条根据资金需求决定融资规模,降低资金闲置成本。区计委综合平衡项目和资金后,编制年度建设财力项目融资计划,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必要时可根据资金供求状况,报区政府批准后进行提前融资,然后进行项目综合平衡。

第十五条以向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借贷为主要融资方式,积极与有关银行建立战略协作关系。探索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

第五章还贷管理

第十六条为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将政府负债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十七条区计委每年编制政府债务偿还计划和补充完善投资公司资本金计划,有序开展债务偿还。

第十八条对各投资主体出现的短期资金周转困难,区计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短期周转资金,或协调各公司进行内部调剂。

第六章贴息管理

第十九条原则上对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列入区重点工程的非经营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贴息。年初由区计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贴息计划,报区政府审定后实施。

第二十条贴息资金由区计委在建设财力中统筹安排使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具体操作,结余可滚存下年使用。

第七章其它管理

第二十一条加大对区属投资公司的培育扶持力度,完善股本结构,增强其自身融资能力。明晰土地储备中心和城司代表政府的重点融资平台职能,明确国资公司代表政府对开发区和政府控股国有企业进行股权管理。

第二十二条建设财力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监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投资项目和资金进行监管。

第八章附则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7

一、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财政体制是确定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省省与市、市与县间的财政体制实行较为规范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按既定支出责任分级负担支出,财政收入划分基本实行主体税种比例分享、其他收入以不同方式分享,打破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但是,县与乡财政体制关系比较复杂,体制形式多样。多数地区长时间延续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或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或实行核定收支、总额包干。少数地方实行统收统支或分税制财政体制,但是具体操作不规范,其中包干成份较重。县与乡财政体制的缺陷,对财政职能发挥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作用。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规范性较差。收支划分格局千差万别,包干形式五花八门,有的收入划分随意性大,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则,导向机制错乱,不利于乡镇经济持续发展。二是稳定性较差。多数地方收支基数一年一定,变动频繁,收入计划变成乡级政府的硬性行政任务,造成乡镇政府管理行为短期化,收过头税等。三是乡级财政保障职能较差。在基数核定、收入划分等方面,县级集中乡级收入过多,乡级财政难以保证基层政权机构和农村基本公益事业正常运转的起码支出需要。四是影响县域经济集约发展。特别是包干财政体制,刺激、甚至逼迫乡镇政府不顾一切地办企业、上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竞争,乡镇间相互封锁,生产要素难以流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阻碍非农产业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对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和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因此,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推动县域非农产业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加快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迫切要求。

从县乡财政发展形势看,随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提高个体增值税起征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调整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乡级财政收入增长受到影响,乡级财政支出范围明显缩小,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成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课题。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乡级财政收支矛盾和困难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与乡财政分配关系,保障乡镇政权机关和农村基本公益事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也是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改革目标。

一是建立县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合理布局机制。根据乡镇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促进产业、人员、信息等非农产业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向小城镇集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县域经济整体发展。

二是建立增收节支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体制作用,调动乡镇当家理财、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增强乡镇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机制。按照不同体制模式,合理确定县乡财政支出责任,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提高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相对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取消各种包干财政体制,适应县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统分适度、科学合理、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促进发展,有利公平。财政体制要有利于非农产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合理流动和市场正常竞争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促进有条件的乡镇更快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按照公共支出均等化要求,保证乡镇财政基本支出需要,缩小乡镇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

二是关系简明,相对稳定。县与乡镇财政体制设计要力求简明,体制算账简便,容易执行和操作,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确定。要从乡镇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乡镇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财政收入和财力水平、乡镇人口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分别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

三、县乡财政体制模式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按照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县乡财政体制主要推行以下两种模式。

(一)相对规范的分税制。

1、基本内容是分级管理、支出定责、收入分享、责权统一。具体做法:

(1)分级管理———县与乡镇财政收支实行分级管理,健全乡镇财政职能,单独设立乡镇金库。

(2)支出定责———合理划分县与乡镇财政支出责任,分级负担,各负其责。明确界定县与乡镇政府的支出责任,行政管理费分别由各本级负担,县派出机构经费由县财政负责;根据有关政策要求,乡镇教师工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乡村道路建设等支出以县级财政为主;乡镇财政自行安排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社区服务支出,并按规定分担乡镇教育、卫生、文化及其他事业发展支出,补助村级支出等。

(3)收入分享———收入划分着眼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辖区内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调节作用强的主体税种原则上作为县乡共享收入,按比例分享,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也可作为共享收入。二是与城镇发展、社区服务直接相关的收入原则上作为乡镇专享收入,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城镇建设配套费,以及房产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三是县乡(镇)分别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及其他各项收入,按组织收入主体划分,分别作为县级和乡镇固定收入。四是县城所在建制镇,由于税源大户比较集中,县级财政可将位于县城所在建制镇地域内部分重点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作为县级财政专享收入。乡镇收入实行属地征收、分级入库、分级管理。

(4)责权统一———在合理划分县与乡镇收支范围基础上,合理调整县与乡镇财力分配关系,按照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各级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力来保证其职能的顺利实现。原体制关系经测算后以基期年为基数,并按照向乡镇适当倾斜的原则,作定额上解或补助处理,之后按新体制认真执行县与乡镇收支划分规定,县级财政不能在体制外再集中乡镇财力。

2、适用范围。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产业聚集度较高,财政收入规模较大(一般的,目前乡镇全部财政收入高于500万元),自有财力较强(目前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税收返还一般在200万元以上),除满足乡镇正常经费开支和社会事业基本支出外,有一定规模的资金可用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具有较强的城镇化发展潜力,通过自主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够成长为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强吸附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乡镇。

3、体制功能。赋予乡镇财政较充分的自,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利于乡镇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放权,壮大乡镇财政实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加快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

(二)统收统支加激励。

1、基本内容是收支统管、核定收支、超收奖励、节支留用。具体做法:

(1)收支统管———县级政府作为县乡财政主体,对适用范围内的乡镇财政收支实行统一管理,乡镇作为县财政的预算单位,主要负责收入征收和乡镇财务管理;乡镇财政收入由国税、地税、财政部门负责按属地原则组织征收,集中上缴县金库,不再设立乡镇金库;乡镇开支由县财政统一审核,统一拨付。(2)核定收支———县财政对乡镇收支进行分户核算;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的个人经费支出,由县财政根据标准核定,直接拨付,在适用范围内实行统一政策;乡镇机关和公益事业单位运转经费支出,由县财政按规定标准核定,包干使用;乡镇计划生育、公共卫生、乡村道路、补助村级支出和社会保障性支出,由县财政根据政策规定统一核定;农业生产、农田水利等经济社会发展支出,根据有关政策,由县财政视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列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各乡镇间大致均等的社会服务水平。

(3)超收奖励———县财政根据乡镇经济发展实际,核定乡镇收入计划,对于年度内组织收入超过核定计划的乡镇,按超收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增加公用经费或事业发展支出。县财政在保证乡镇公用经费基本支出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公用经费实行“分档动态管理”办法,即对乡镇按其组织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档,不同档次适用不同的公用经费标准,每年根据上一年组织收入情况重新确定档次,“进档提高标准”,“退档降低标准”,适度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4)节支留用———对乡镇核定支出后,乡镇通过压减人员、厉行节约节省下来的支出留给乡镇自主支配使用。

2、适用范围。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产业聚集度低,缺乏主体税源,短期内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一般的,目前乡镇全部财政收入低于500万元),自有财力薄弱(目前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税收返还一般在200万元以下),除满足乡镇正常经费、社会事业基本支出外,可用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或没有的乡镇。

3、体制功能。此种体制模式,是基于所适用乡镇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能力差的现实设计的,强化了县级财政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县级政府有效地引导投资方向,对县域经济进行整体协调,减少乡镇间的盲目竞争;有利于县级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增强困难乡镇基本支出保障能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减轻困难乡镇财政平衡的压力,集中精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县乡财政体制原则上应当按以上两种模式加以规范,尤其是对县域内重点建制镇应当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多数非农产业聚集度低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随着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城镇数量将逐步增加,适用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范围应当逐步扩大。鉴于我省各地乡镇数量众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完全实行以上两种体制模式可能产生某种不适应性,因此,允许并鼓励各市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创造其他更适宜的过渡性乡镇财政体制模式。

对现有城镇规模已经相当大的重点独立建制镇,设区市可比照省扩权强县的改革措施,试行给这些镇以县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办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事务管理由试点镇直接对设区市。其具体体制内容,由设区市参照省扩权强县改革办法和本指导意见关于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体制确定。

四、其他相关问题

(一)加强对县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领导,先行试点,分步推行。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本指导意见,认真分析辖区内县乡经济、财政发展状况,研究制定辖区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指导意见。各设区市选择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改革方案制定和各项准备工作,从*年正式实施新的财政体制。其他县也可以参照本指导意见自主进行试点,扩权县(市)应当积极试行。

为了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上级政府过度集中乡镇财力和财政收入划分规则紊乱所产生的负效应,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方案要报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后执行。县级政府要按照省市指导意见,具体研究制定本县改革方案,征求设区市财政部门意见;扩权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方案直接征求省财政部门意见。设区市选择规模较大的重点建制镇进行扩权强镇试点方案,要报省财政部门审核。

(二)改革后,县与乡镇财政体制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要一定3年以上。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体制的乡镇,具备实行分税制条件后,应适时转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三)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体制的乡镇预算定位问题。此次改革后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体制的乡镇,从财政方面已经变为县政府的一个预算单位,负责按计划组织收入和管理乡、村支出。这类乡镇财政所可以划归县(市、区)财政局直接管理,承担相应职能,按照县财政核定的收支数编制所在乡镇的预算,并向乡镇人大报告预决算。

(四)妥善处理乡镇政府债务问题。要以县为单位做好乡村债务清理工作,核实债权债务,分清债务性质。属于政府外债、农村金融风险专项借款、财政周转金等债务,县财政要摸清底数,妥善安排,防止上级财政扣款冲击预算平衡。对其他债务,分清责任,分类处理、作出安排、逐步消化。同时要加强乡镇政府债务管理,严格防止乡村两级发生新债。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事权;财权;财力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①这是继十七大首次提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政体制原则以来,再一次确定了这个政策性原则。这与传统理论所坚持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财政体制原则有何差别?我们应选择哪一原则?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及其问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政体制方面做过多种探索,从1980年的“分灶吃饭”体制,到1985年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再到1988年的“大包干”。这一系列以包干合同为核心的体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是“这些以包干为特征的临时性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税收权,只是过渡式地把财力分配由过去的中央部门管辖的‘条条’为主改为以各省地市统辖的‘块块’为主。”②直到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我国才在财权划分上有了制度性的创新。我国开始走一条混合型的财政收支划分模型的道路,在财政收支权相对集中于中央的同时,赋予地方一定的财政收支权,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来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来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收支。③

(二)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一直遵循的原则是适度分权原则,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原则。所谓事权就是指政府履行职责,提供公务服务的权力。财权是指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权力,通常包括税收权、收费权和发债权。事权与财权相匹配要求我国在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的基础上,对财政收支权予以适当划分。但目前该原则的实施情况是,事权与财权往往不相匹配。上级政府拥有巨大的财权,而将与之相匹配的事权放至下级政府,下级政府却只拥有少量的财权,不足以完成上级一层层下放的事权。因而需要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来弥补这一差距,但我国目前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权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事权层层下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间差距很大,尤其是先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诸如国防、外交、社会治安等本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事权,在实行过程中,由于中央政府对各地区情况掌握的不全面、也不可能全面,使得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实行其事权,从而通过其垂直领导的行政体制,将事权层层下放到基层政府。同样,对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具有较强区域外溢性的公共服务责任,也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④

其次,地方政府财政道德风险扩大。当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下,上一级政府在风险责任不清晰,且没有建立分担机制的情况下,基本上承担了下级政府全部的财政风险。既然上级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观,那么,下级政府就可以无视风险的存在,这样势必会引起道德风险,使得下级政府毫无顾忌地大搞“准政府”活动,以谋求政府任期内的各种政绩。⑤

最后,事权划分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我国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规定散见于《地方组织法》、《义务教育法》、《公共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之中,不仅没有专门的法律或法规对事权划分进行规范,而且这些法律法规的位阶不够。虽然我国《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上位阶法中,对各级政府的职能、事权作了一般性的规定,但这些事权划分过于宽泛,事权的说明不够具体。

同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的事权划分不明确,责任不明的观点,是需要质疑的。传统认为事权划分不明确首先表现在政府与市场间对公共服务的管理上,有些可通过市场调节的功能却通过政府运用成本更大的公权力来完成,与效率原则相违背。但是,市场与政府的界限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给我们的制度上的划分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他们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明确,但与其说是事权划分不明确,不如说是事权共担。关于这点,刘尚希在《现行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文中有很好的阐述“对事权划分的通常理解,是政府各项职能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界定,例如国防、外交、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权在不同阶层的政府之间做出明确界定。实际上,事权划分还有一种,那就是针对事权构成要素的划分。每项事权由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与支出责任等要素构成,针对这些构成要素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界定。”⑥刘尚希将前一种划分称为横向事权,后一种划分称为纵向事权。他进而又说“我国的事权划分就只能主要以纵向划分为主,而横向的事权划分主要体现为共担的特点。……其实,事权共担是我国改革、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有效的事权履新方式,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⑦

2、财权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过财权划分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即财权过于集中,地方政府缺少主体税种,这也是导致“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地方财权不够,为保障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政治绩效的提高,基层政府不得不充分利用土地这种公共资源,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土地直接收入,还能间接扩大地方的税源,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我国事权、财权变动不同步也是主要问题之一。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来,财权逐渐向中央政府集中。而事权方面,2010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保持在80%左右。⑧这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事权、财权变动的不一致,甚至是反向的。

3、转移支付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税收返回所占比例过高,由于税收返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维护地方既得利益,保证分税制改革方案的顺利推进,存在财政收入较多的省获得税收返还多、财政困难省获得返还少的情况,因此,这种转移支付不仅不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配置差距,反而会扩大这种差距。同时,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统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仅就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转移支付进行了规范,但省以下的转移支付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目前,省级以下政府间财力差距不断扩大,基层财政困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有力、规范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有关。⑨

二、事权、财权、财力如何划分

(一)事权如何划分

事权划分是财权和财力划分的基础,只有事权划分清楚了,财权和财力的划分才能迎刃而解。目前,学术界多主张按照西方横向事权的标准来划分,但前面已经论证,在中国地区差异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依赖度高的情况下,事权的横向划分才符合现状。“因此,应从政府间‘委托—’关系这个现实出发,对事权进行纵向划分。这样,不同层级政府就需要履新相应的决策责任、执行责任、监督责任以及支出责任。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公共事务决策主要在中央,对地方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执行成本和支出责任。”⑩空谈对我国事权进行横向划分就如同揠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乱上添乱。事实表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任何一项事权仅仅交给某一级政府来承担,都是不现实的。

(二)财权如何划分

事权合理划分是划分财权的基础,财权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以保证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针对目前我国中央集中掌握大量财权的现状,我们必须要适当下放财权,完善我国的税收体系,开征地方税为主体的税种,使得基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完善税收体系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问题主要出在基层政府,而缓解基层政府财政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征财产税,财产税的税源在基层比较充足,税基也比较稳定,具有良好的筹资功能。以上,对缓解我国两级分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财力如何划分

何为财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拥有的可支配的财产。包括自有财力和可支配财力。通过税(含费)收权获得收入且可以随意支配是自有财力;通过转移支付等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且可以支配,是可支配财力。自有财力即通过政府自身财权获得,可以说,一级政府的主要财力应当依靠自有财力,只有当自主财力无法满足支出责任时,才会需要转移支付获得可支配财力。也就是说,财力的平衡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它必须以财权为基础。

三、强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弊端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也有具体描述。为改善我国的不匹配现状,以刘尚希为代表的学者进而提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且该原则已提高到政策性原则的高度。他们认为“一些穷的地方,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地区,即使赋予其一定财权,政府也难为‘无米之炊’,税源单薄,无法组织到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做到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也会出现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结局,使一级政府难以正常运转。”B11但是,我认为,他的这种推论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如下:首先,财权与财力往往是不匹配的,各地经济状况存在差异,税源不同,同样的财权获得的自有财力也就不同,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就不同,因而转移支付制度孕育而生。其次,财权与事权往往也是不匹配的,中央政府由于具有宏观调控、分配收入等功能,客观上中央必须集中一定的财权,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地方所需的部分财力必须由中央通过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来实现。为此,实现事权和财税的体制相对应,一般事权应以地方为主,税收收入的初始分配则以中央为主,由此形成的初始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对称的缺口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来弥补。

可以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加转移支付的结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必须通过财权与事权匹配来实现,即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是我们财政收支最终要实现的目的,但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以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为前提。忽略前提而追求目的的过程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过分强调财力和事权的匹配,甚至上升到政策性文件中,只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误导,忽略财权合理划分的重要性。

不能因为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原则在实施中出现问题就认为这个原则不行,只能说明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践行这一原则,事权下放,财权集中,从而与该原则渐行渐远,偏离了原则的本来方向。相反,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正好说明我们该如何改善我们的行为,最终实现这一原则。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并重视财力的问题。(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

[2]侯一麟,《政府职能、事权事责与财权财力: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权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

[3]翟继光,《财政法学原理》,2011年

[5]马海涛,《政府间事权与财力、财权划分的研究》,经济观察,2009年10月

[6]刘尚希,《现行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税法评论,第1辑

[7]周 琬、杜正艾,《建立健全财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行政论坛,2011年,第5期

[8]王恩奉,《财力能否绕过财权直接与事权匹配值得商榷》,财政研究,2010年,第6期

[9]刘剑文、雄伟,《财政税收法》(第5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

注解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P19

②侯一麟,《政府职能、事权事责与财权财力: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权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P48

③翟继光,《财政法学原理》,2011年,P197

④马海涛,《政府间事权与财力、财权划分的研究》,经济观察,2009年10月,P33

⑤刘尚希,《现行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税法评论,第1辑,P12-13

⑥刘尚希,《现行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税法评论,第1辑,P7

⑦刘尚希,《现行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税法评论,第1辑,P9

⑧周 琬、杜正艾,《建立健全财权、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行政论坛,2011年,第5期,P39

⑨马海涛,《政府间事权与财力、财权划分的研究》,经济观察,2009年10月,P34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9

【关键词】精益管理;基建工程;创新体系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必需品。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是电力企业建设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然而因电力基建工程复杂程度高、参与人员多、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实现基建工程项目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而精益管理思想与这一目标不谋而合。

精益管理追求以最小资源投入,消除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有效价值,为顾客提供真正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2]。精益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应用最广最成功,而企业基建工程是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本质上一样,是将采购物资按照图纸设计进行加工,通过人力和机械设备最终转化为工程类的产品。企业基建工程过程也涉及施工标准、施工布局,减少浪费,因此有采用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成本、质量和工期间权衡一直是企业基建工程的核心问题,而通过精益管理进行改善,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浪费,优化施工流程,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化工程价值输出。精益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分为两大体系:基础体系和核心体系。

一、基建工程精益管理基础体系

(一)组织体系

电力企业要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精益管理方式转变,首先需要构建适合精益管理的组织体系,主要突破点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岗位两大板块,针对精益管理要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与岗位,围绕企业精益管理战略和核心业务,实现电力企业精益管理效率性有效传递和电力人才的合理配置。以精益管理的5S现场管理标准,精兵简政,缩短管理层级,减少管理幅度,节省企业管理成本开支,消除组织体系浪费。

(二)制度体系

在构建精益管理的有效组织后,供电企业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精益管理保障制度体系,用可书面化、可检查考核的制度推动供电企业对精益管理目标的执行。电力企业设计精益管理制度体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制度要有问题导向性,能够比较切实可行地将企业基建工程中问题反映到规章制度中,用问题导向推动供电企业向精益化管理转变;二是制度要体现是非,能够反映精益管理中5S要求,辨别出企业基建工程中哪些业务需要,哪些业务不需要,坚决按照整体合算、局部最优的原则来设计制度;三与利益挂钩,能够有推动执行精益管理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有惩罚违背精益管理原则的措施对难做到、不做不好的企业基建工程业务实行奖励,对能做到、不做不行的企业基建工程业务实行惩罚[3],确保精益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基建工程质量的下限,力争上限。

(三)业务体系

业务体系是企业按照精益管理思想评估企业基建工程作业标准、企业基建工程作业步骤执行情况以及反馈机制。按照精益管理要求,将企业基建工程业务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为较小且容易管理的单元,形成既能相互单列,又能相互联系影响的项目单元,形成企业基建工程的设计规划、成本核算、实施控制等环节的一系列业务单元体系。工作分解结构在围绕精益管理要求分解时应考虑三方面:一是业务交付成果可度量,业务考核标准明确清晰,不存在模糊地带;二是业务间不存在交叉重复空间,防止出现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等违背精益管理理念的现象;三是完整性,低层次业务单元能有效支持上一级目标,匹配度良好。

二、基建工程精益管理核心体系

(一)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规划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企业基建工程建设改造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迫切要求进一步优化基建规划,提升电力企业运营水平,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而工程规划作为企业基建工程的先行环节,被放在越来越重视的位置,但当前电力企业基建规划流程多数据量大,设计职员广泛,难以兼顾工程规划的全过程,最终造成了规划结果不理想,离经济社会现实需求较远,往往不得不重新进行改造规划,造成了资源浪费。根据全过程精益管理思想,可以结合电力企业基建工程环节,力促稳定规划人员,减少交接成本;加强规划专业培训,减少知识成本;建立规划更新机制,减少信息成本等,将克服规划中薄弱环节和浪费现象,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基建工程规划体系。

(二)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进度管理体系

企业基建工程规划是为了指导工程项目的实施,保证实现项目的工期目标,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内外在因素导致规划经常会出现变动,使得企业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与预定计划发生一定的偏差,因此为了保证项目预期完成,消除与计划不符的偏差,必须对企业基建工程实施精益进度管理。企业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进度管理是在项目实施工程中,不断监控项目的进程以确保每项工作都能按进度计划进行,同时实时监控计划执行情况,必要时采取纠偏措施,避免工期拖延、返工等浪费现象,如图1-1所示。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制定进度目标、分析进度偏差、分析偏差产生原因。

图1 进度控制计划

(三)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基建工程精益质量管理是指围绕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指挥、协同、控制等活动,是的工程结果能够按照原定的质量及目标要求得以实施。企业基建工程精益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做到工作流程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过程:工程质量计划编制、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控制。

(四)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基建工程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其财务投资数量大,工程周期长,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广,因此采取一种合适财务管理方式提升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效率显得极其重要。财务全过程精益管理,是以成本效益为导向,把最大化减少工程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工程成本为最终目标,围绕资金管理展开一套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与企业基建工程当前形势要求不谋而合。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基建工程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流程不清晰、财务预算不精细、资金管理水平偏低、工程物资管理粗放、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4],因此基建工程全过程精益财务管理应当梳理财务流程,提高参与度;细化预算,完善控制标准;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率;严格工程物资财务管理;加强人员培训与信息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姚华鸣.电力基建工程管理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2,11

[2]刘旭.精益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理财规划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基本建设 财务管理

自2002年起,我国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投资评定管理暂行规定》、《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虽然在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管理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范围的界定

按照我国财政部法律规定,从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及性质划分,事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范围包括:省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统筹和自筹基本建设投资、中央补助地方建设投资、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本级城建投资以及单位自筹资金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从地域及建设单位上划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范围包括:本市境内行政事业、国有企业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国有集体、私营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此外,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单位核算的零星工程,维修、拆迁、装饰装潢工程,市政设施工程维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损毁工程的修复,公路桥涵的养护,商贸简易仓棚工程等小型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上级和本级政府授权或指定的其他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二、 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财务核算不规范

当前许多企业在基本建设过程中没有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建帐以及科目设置都不规范,导致财务管理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有些工程项目对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的核算,只是进行到二级核算,没有具体到基本建设项目的名称,因而无法分清核算的具体内容,导致基本建设单位支出不清晰。有些事业单位为了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往往根据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投资的差额作一些账务调整。有的事业单位把基本建设支出列入行政事业性支出或者经营性支出,从而掩盖了建设投资规模的真实性和建设成本的完整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基本建设项目超概算、超预算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基建项目的投资成本居高不下,计划外项目发生比较多,基本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较严重。究其原因,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由于部分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一些企业建设程序不清,建设经验不足,设计预算把握不准,考虑问题的周全性不够,对工程高估冒算,概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较低,投资弹性较大,增大了工程建设成本,造成超计划拨付工程款。第二,有些单位为了争取项目,人为地压缩概算,或为减轻税费负担,人为压缩概算、预算。待项目批下来以后,又为了完成任务,把投资额度加大,使得实际情况与计划脱离。第三,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审核不严。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基本建设工程的概预算审核不严,或是审而不调,对有的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应做调整的不及时调整或不调整,使实际施工远远超出原定的概预算。

(三)财政监管缺乏力度,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不规范

近几年虽然财政部门对基本建设的财务加大了监管力度,但由于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规模大,加上财政可控性差,目前财政部门对于基本建设只停留在资金的拨付、工程预算的管理上。这导致有些事业单位为了争取到项目,在申报基建计划时,其自筹计划常大于单位财务支出能力,导致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资金管理不严,没有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挪用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花钱不报账或不按时报送财务报表;也有少数项目全额负债搞建设,没有资本金,致使项目还贷负担很重。

三、 加强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严格执行各项基本建设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

基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事业单位需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资金量较大的单位还可设置总会计师。从提高会计核算基础着手,规范会计账务处理,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在处理一个以上施工项目的账目时,要分别设立三级科目的明细账单独进行核算,即在“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项下再设立一个三级科目“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某某工程支出”。这样如果多个工程同时施工,也会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单项工程的收付款核算情况。在预付工程款的账务处理上,也应在“其他应付款――应付工程款”项下设立一个三级科目“其他应付款――应付工程款――某某工程支出”。

(二)建立基本建设预决算审核财务管理办法

要把基本建设财务、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审核,作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每一项审核均出具审核结论书。基本建设财务审核包括:工程概预算审核、期间财务审核、工程竣工结算审核、项目财务决算审核以及其他有必要的专项审核。在审核方式上,应采取依靠自身力量组织审查小组审核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涉及专业技术内容的审核,则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

(三)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基本建设违规处罚力度

各级审计、财政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建设单位基建项目的跟踪检查,防患于未然。财政部门作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重要部门,应将所有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纳入同级财政管理,接受同级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应根据基本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基本建设财务的管理。对没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或违反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行为,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通过口头警告限期纠正、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和对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等手段进行处罚,力求把好项目建设的立项关,把好正在实施项目建设关,要把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