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冶金技术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冶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冶金技术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1

关键词:微波技术 冶金工程 技术发展 浸出 萃取

中图分类号:TF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94-02

在科技的支持下,冶金行业得到发展,同时冶金企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用以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微波技术出现后,得到广泛应用。现今微波技术在冶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萃取、浸出等工序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1 微波技术的工作原理

微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电磁波段,微波波长在1mm至1m之间,微波相应频率在300GHz至300MHz之间,其中民用的微波频率只有915MHz和2450MHz两个频率,微波虽然存在于无线电波和红外辐射之间,但是在产生方式、传播途径以及应用上都与二者有所不同。微波加热的工作原理如下,在磁场环境中,一些物质的分子会发生极化,分子将会随着微波场方向发生改变,在运动过程中极性分子会试图对自身速率进行调整,进而引起极性分子旋转。原子弹性散射会阻碍极性分子旋转,并导致能量耗散,将电磁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实现对物质加热升温的目的[1]。

微波加热有其明显的特点,与传统加热方式有很大不同。传统加热方式是传导式的加热,是一种通过外部热源由表面到内部的加热方式。微波加热是从对象材料内部进行,通过对象内部耗散来对目标进行加热,微波加热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微波加热的方法是使受热目标本身成为发热体,这样能够使受热目标在加热的过程中做到受热均匀,避免了传统加热方式中存在的冷中心问题,无论受热物体的形状如何,都可以做到均匀受热。由于受热目标直接成为发热体,所有在微波加热的过程中,不需要经历热传导的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能耗提升受热速度。在微波的作用下,物质的原子和分子会发生高速振动,从而为化学反应建立更为有利的环境,进而降低能耗。微波加热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完成杀菌保鲜的任务,微波加热快,对食物内维生素等物质活性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而且微波本身不会产生废渣、废气等有害物质,更利于环境保护。

2 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当今的冶金中应用广泛,主要包含微波辅助萃取、微波强化浸出、微波干燥、微波碳热还原和微波烧结等应用。

2.1 微波作为萃取辅助

微波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很多,微波能够穿过萃取介质,对加热物直接进行加热。因此在萃取的过程中,运用微波技术可以对萃取工作中的传质加热,继而减少萃取工作的时间,可以有效的提高萃取效率[2]。微波技术在对萃取进行辅助时,极性溶剂吸收微波的能力要更强,而且在微波条件下更容易提升溶剂活性,所以在萃取中,使用极性溶剂要优于非极性溶剂,使用极性溶剂能够和被萃取物产生更好的效果。在铂(Ⅱ)和钯(Ⅱ)络阴离子的萃取及分配行为中,可以发现在微波辐射下,分配比和饱和吸附容量得到了增大,萃取率有效提升,使用微波技术辅助萃取能够使萃取速率增大。

2.2 浸出应用微波技术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一些低质量的冶金原料也被当作冶金原料使用,对于低质量原料的处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使用传统的湿法冶金工艺手段能够有效对这些低质量矿石进行处理,但是浸出率低,处理时间长,影响工作效率[3]。一些学者尝试将微波技术应用于这一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纳库马尔等人在对低质量且难浸的金矿进行了微波预处理,在对试验结果分析后发现,矿石中的总碳量降低的值接近70%,而矿物中的致密硫化物被氧化成为了结构更为稀松的氧化物。将接受微波处理后的金矿放入氰化物中浸出,金回收率在95%以上,可发现利用微波处理后的浸出效果明显。另外,丁伟安在硫化铜精矿三氯化铁浸出反应的研究中,对微波的运用也进行了探讨。在硫化铜精矿三氯化铁浸出反应实验中,在使用微波加热后,浸出的速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物质间出现反应的时间也在缩短,表面微波技术应用于浸出中的有效性。

2.3 微波应用于干燥处理

干燥处理是微波技术的最基本应用,水在微波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水是有效吸收微波的物质。与传统通过辐射达到干燥的手段相比,微波干燥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用微波技术速度更快,更加有效的对物品起到更好的保护[4]。

库萨卡等学者在硼酸干燥实验中运用了微波技术,微波功率设定在100~700W间。在实验中,实验对象的温度在微波加热下迅速接近100℃,随后温度迅速下降,这说明水分已经快速脱离了实验对象。实验后对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发现样品在物理形态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硼酸中的结晶水没有在微波加热下发生分解,微波干燥用时短应用微波技术进行干燥不但速度快,而且安全性高,能够很好的保护加热对象。

2.4 微波碳热还原

碳在冶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当着冶金中的还原剂,可以有效的吸收微波,在微波条件下,碳可以快速升温,当碳迅速升温后其还原力得到增强。微波碳热还原技术的目的就是利用碳吸收微波的能力来还原氧化物,还原后将得到用于冶金的金属和化合物。

斯坦迪斯等人在对铁矿石微波碳热还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微波加热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在传统加热方法中一直存在的“冷中心”技术瓶颈。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碳热还原率迅速提升。加拿大学者也曾经进行过此类实验,通过微波技术来处理含铁废渣,在微波加热废渣的同时,加入磁铁矿和碳,加热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回收了废渣中的铁矿,实现了资源的再回收[5]。

2.5 微波烧结

微波烧结是利用微波技术对材料进行加热,并提升至烧结温度实现材料的致密化。在进行微波烧结的过程中,升温速度快,但是在材料内部温度始终保持均匀,材料晶粒会受到抑制,材料质量会提升。

罗春峰等人对微波烧结进行研究,以粉末冶金铁基材料的烧结工艺与性能为研究主体,并和传统的真空烧结工艺进行对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表明,通过微波烧结,使粉末冶金铁基材料在1280℃的温度下保温10min,能够使材料达到95.8%的相对密度,进而增强了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

3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未来的发展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使用微波技术能够提升金属的回收率、降低冶金技术的能耗、减少工作时间等,微波技术在冶金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愈加成熟,但是随着生产需要,微波协调其他外场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必须得到发展。如超声波技术能够通过空化反应将悬浮在溶液上的团聚颗粒进行粉碎,使水溶液吸收微波性能提升。但是类似于这种外场技术的联合工作技术尚不成熟,仍然需要进行完善和增加。外场技术的联用符合冶金行业发展需要,是冶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广大冶金行业研究者和工作者,应在实践中刻苦攻关,实现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冶金技术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相关研究者和从业人员也应该认识到,为了适应为了发展需要,必须要加强微波技术与其他外场技术的结合,提升技术联合能力,共同为冶金工程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书祯,白燕,程艳明,等.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J].湿法冶金,2011(2):91-94.

[2] 郑凯,赵平源.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4(8):75-76,72.

[3] 石鑫越.微波碳热还原转炉渣脱磷动力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联合大学,2013.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2

【关键词】采矿产业;先进采矿技术;应用

在工业产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下,矿物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很多国家都将资源开发、资源合理利用及占有资源作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和目标。因此,在采矿产业中出现了大量高效、安全、低成本、低消耗的采矿技术和方法,对此,我国必须加快采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我国采矿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能力,做好资源开发工作。以下就对国外先进的采矿技术进行阐述,探讨先进采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采矿技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等离子爆破、自动操纵及遥控先进采矿技术及其应用

本节讨论的三种先进采矿技术是由一家国外采矿企业研发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采矿企业就建立了内部研发小组,主要对冶金矿上开采作业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而且在长期努力下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为冶金采矿的操作人员提供了诸多实用、高效、安全的操作技术和机械设备。尤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等离子、自动操纵及遥控三项先进采矿技术。

第一,等离子爆破技术就是将无杂散电流、无干扰的爆破硬岩方法应用于冶金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在连续采矿机上运用凿岩-爆破-装载集于一体的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矿物开采方式。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保证其经济性,这样才能发挥先进采矿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实践证明,每立方米矿石消耗的电能为0.2-0.5千瓦/h,由此可知能源成本,一次爆破所需电能与家用阴离子发生器在5min内消耗的电能相当。在此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连续采矿机,能够有效提高开凿-爆破-装载的效率和速度。当前针对等离子爆破技术研究不断深入与发展,已经可以利用相关软件来设计和布置爆孔,应用特殊爆孔测量装置的精确性,同时测定偏斜孔,同时还开发了一种近区振动检测装置,其操作简便、精准。

第二,自动操纵技术,为了提高冶金矿山开采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很多冶金矿山企业都相继在地下矿山重型设备自动化控制程度方面加大的研究力度。该研究方向和思路是地面控制装载机械产生的开端。将该种机械设备应用于自动控制技术中,可以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而且该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在地面控制装载机运行时,操作人员可以同时监测多台矿物装载机,而且不需要亲临现场,可以有效提高采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采矿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及生命安全问题。

第三,遥控控制技术,该技术是将地面控制装载机发出的信号传入控制室,然后将信号在相应的视频传输系统中显现出来,并将显现的信息反馈出来。当前该技术在冶金矿山开采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由该技术延伸出来的其他遥控装置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时常可以见到。为了提高该项技术研究的准确性、功能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发设计出了一种新系统。通过对现有的地下矿井通讯装置和ntc系统进行改造,将几种不同类型的传输电缆、频带宽配置装置等应用于矿产开采中,并大力宣传和推广。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改造,遥控控制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冶金矿山开采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世界各类冶金矿山开采作业中。

2.瑞典冶金矿山采矿技术及其应用

瑞典对于冶金采矿技术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视,其注重采矿效率的提升。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冶金矿山开采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不仅提高了冶金矿山开采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也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例如,采用自动钻机进行岩层开凿,作业人员开孔后就能够让钻机自动深入到设定的深度,整个操作流程都是自动化状态。另外,分阶段崩落法、空场法等规模较大的采矿方式均得到广泛应用,对深孔钻岩设备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钻机厂商认为,采用自动化深孔钻机控制采矿技术,可以根据设备进行准确地布孔凿岩,并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另外,由于计算机控制的钻孔设备是以激光为引

,其无需在实际作业中标记深孔位置,因此,钻孔设备的定位与作业时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缩减,提高了开采效率。

钻孔设备控制系统是将机械装卸杆的优势与遥控技术的安全性相结合,所以在实际作业中,作业人员可以避免开凿岩石产生溅水和粉尘。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开采矿石的自动化,而且电子控制设别还可以实现启动型岩石开凿,减低钻孔设备与钻杆的液体压力丛集,同时可根据设计顺序进行矿石平凿,通过钎杆产生的扭矩和压力,按照不同矿石条件对扭矩与压力进行适时调整。

研究可知,钻孔内实际开采时间占用工作时间的比例最少,因为全过程都是自动化控制和操作,无需人工操作,减少了钻孔设备实际开凿时间,而且遥控技术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冶金矿山开采作业效率。

3.生物采矿技术及其应用

生物采矿技术是由澳大利亚生物工业科学研究部门研发出来的。其在冶金采矿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将金、银、铜等从矿产资源中提取出来。生物采矿技术在一些行业领域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而生物技术在冶金矿山开采作业和冶金工艺中的应用也是冶金矿山采矿技术的一次革新。

当前,生物技术已经在提取金、铜过程中得到应用,但是该项技术的应用为生物领域在采矿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物领域的采矿技术是将适合的微生物放入地下,利用这些微生物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该种技术方法具有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及应用广泛等优点,其应用效果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生物采矿技术需要寿命长的微生物,因为寿命长的微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可适应高温、高压及高盐度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可以通过硫磺或相关化合物来维持生命。通过研究可知,应在火山周围搜集适用于冶金矿山采矿的微生物,这主要是火山周围温度高且矿物质水较多,适合孕育微生物。

生物采矿技术中所使用的微生物利用自身生理代谢将所开采的金属提炼出来,还能净化金属,提高金属矿产的纯度。例如,微生物可吞进金属内的化合物,留下的就是较为纯净的金属,但有些微生物在排泄时可将金属从化合物内提取出来。研究发现,孕育于高温环境下的微生物的作业效率更高,在温度极高的状态下,微生物可以加快自身代谢过程,从而提高金属提取的效率。从当前生物采矿技术来分析,微生物提取金属的速度相较于其他采矿技术较慢,但其优势适应当今世界各国冶金矿山采矿作业的需求,具有成本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优点,应进一步加强该种采矿技术的研发,使其能够为冶金矿山采矿作业提供经济、可靠、高效的技术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几种先进的采矿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采矿技术,对提高我国冶金采矿技术水平,激励我国采矿行业重视先进采矿技术,推动我国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冶金矿山开采作业中,应加强高效、安全、低成本采矿技术的应用,紧跟先进技术的步伐,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3

【关键词】 连续浸没式微滤 反渗透 超滤

【abstract】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y wastewater as a source of water, with the continuous immersed microfiltration (cmf-s) technology, when the backwash effect and long running period,membrane element with long service life.“multi media filter technology + the microfiltration technology(cmf-s)”, this technology combination as the pretreatment of reverse osmosis, in a modular set,so covers an area of small and space saving. the microfiltration technology for porous membrane, and the membrane pore size of 0.1μm, compared with ultrafiltration technology is not easy to be blocked, when the backwash effect is good, and long operation cycle

【key words】 continuous immersed microfiltration; reverse osmosis technology (ro); the ultrafiltration technology (uf)

1 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淡水资源的紧缺及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多数工业行业企业普遍存在废水排放量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低及污水资源化程度低等现象,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邯钢充分意识到了污水资源再利用,资源化的重要性,在2004年就成功引进了“负压浸没式超滤 +反渗透”的水处理技术,利用冶金废水再利用的中水制取生产所需的软水及精脱水。该技术由于工艺需求,需鼓风曝气、抽真空动能消耗高;且负压式超滤的膜通量低,占地大,存在设备的一次性投资高等缺点。而管束式超滤由于膜材质限制,膜丝脆,不如浸没式超滤膜丝韧性强,使用寿命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反渗透预处理工艺的研究和探讨,在二软水的建设中,选用了由西门子的cmf-s连续浸没式微滤替代超滤的方案。根据多年的运行管理经验,供水车间通过方案优化最后确定采用“多介质过滤器+cmf-s连续浸没式微滤+反渗透”的组合工艺,来水水源为以冶金工业废水回用处理后的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再利用,生产出满足生产需要的软水、脱盐水。

2 原有工艺技术组合

2.1 “负压浸没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

2.1.1 工艺流程

以冶金工业废水为水源,在邯钢第六、第七软水站采用负压浸没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1.2 该系统的不足之处

(1)该工艺预处理系统采用负压浸没式超滤的膜通量较小,工艺设计要求膜使用量大,占地大,工艺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较高。(2)负压浸没式超滤,由于工艺的需要,需对该超滤系统的膜丝进行不间断的鼓风曝气和抽真空,造成系统运行过程中能耗较高。(3)超滤系统反洗过程的鼓风曝气为膜丝外曝气,膜面污染物去除率低。(4)负压式超滤采用的是膜箱组合,膜丝直接与进水接触,容易断裂,且断丝测试必须请专业人士。(5)膜元件损坏时,无法确认破损膜束及无法进行完整性测试。

2.2 “管束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

2.2.1 工艺流程

以冶金工业废水为水源,在邯钢第三软水站,采用管束式超滤+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2.2 该系统的不足之处

(1)该工艺预处理系统采用的加压管束式超滤,工艺要求的跨膜压差高,能耗高,同时膜的使用寿命短。(2)加压管束式超滤,膜元件材质为pes聚醚砜材质,膜丝脆,韧性不强。(3)加压管束式超滤,其膜孔小,易堵塞膜孔,运行周期短。(4)

膜元件损坏时,无法进行完整性测试及单支膜束的确认。(5)超滤进水采用“澄清池+无阀滤池+多介质过滤器”的组合占地大。

3 改进后的工艺技术

3.1 工艺技术流程

以冶金工业废水回用水的中水做水源,在邯钢第二软水站采用“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反渗透”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减小占地,延长运行周期及膜使用寿命。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3.2 工艺特点

由于该系统的水源为冶金工业废水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产品水中水。冶金工业废水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产品水中水,其悬浮物、硬度、大分子颗粒及有机物经过一定的去除。但是,由于冶金工业废水的特点,水质变化大,细菌、有机物含量高,cod含量及氯离子含量高,源水水质对设备的抗污染性要求高。管束式超滤存在膜元件韧性差、抗污染性差,同时由于运行压力高,膜元件的使用寿命相对时间短等缺点,而负压浸没式超滤存在产水通量低、一次性投资高、能耗高、清洗污染物去除率低等缺点。我们通过方案优化,决定采用“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反渗透”的工艺组合。  根据中水水质的特性,总结多年我们对双膜法运行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进。经过反复论证,方案优化,最终结合目前三、六、七软水站的工艺技术,确定了最终方案。将在三软水设计中的絮凝剂、石灰乳、粉末活性炭的投加方式取消,并在七软水的浸没式超滤设计上增加了多介质过滤器,去除细小颗粒、胶体等杂质,避免堵塞微滤膜。

由于邯钢第二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工艺已设计了絮凝、沉淀、过滤的工序,并投加了相关的药剂,因此,二软水在设计中去除了相关的设计,减少投资费用。而为了起到对微滤膜元件的保护,避免生产水中偶尔出现的大分子颗粒及杂质对膜丝堵塞及损坏,在微滤进水前设计了多介质过滤系统。

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由于采用的是微滤,因此运行跨膜压差小,能耗低,同时由于膜元件在低压状态下运行,运行寿命长,一般cmf-s的膜元件使用寿命为7~10年。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的高密度填充,使之占地小,节省空间。由于采用的是微滤,为多孔膜,且膜孔径为0.1μm(超滤为非对称膜,膜孔径小于微滤膜),因此在运行中,微滤相比超滤不易堵塞,反洗时效果好,运行周期长。

4 使用效果

通过在2010年,在邯钢二软水站采用西门子的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作为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工艺技术,目前岗位已运行将近4年,从运行数据分析,微滤安全经济运行,设备运行平稳。微滤技术可去除颗粒大于0.1μm的固体颗粒,去除水中的胶体、细菌,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进水sdi≤3,浊度小于0.2ntu。反渗透系统运行周期平稳,段间压差增长速度曲线平稳,污堵情况同其他软水站情况相同。

5 结语

邯钢引进西门子的连续浸没式微滤(cmf-s),由于此工艺技术占地小,高密度填充,适合应用于大型水处理水站,这为邯钢今后建设提供了管理的经验及技术支持。二软水是邯钢东区初次使用微滤技术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系统,为双膜法岗位的工艺技术优化与改进提供了方向及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建新.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郑领英.我国反渗透、超滤、微滤膜技术的现状.水处理技术,1995.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4

关键词: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应用;发展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加大了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运用,对于冶金行业来说则是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这些技术的运用为冶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都带来了重大帮助,为了让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得到更好的应用,就需要对冶金行业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推进冶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冶金电气自动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冶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行业的集中程度也逐渐在提高,使得冶金企业逐渐趋于集团化,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技术和成本方面,更多的是趋于资本、资源和服务方面的竞争,其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为了使得企业自身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同时也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行之有效的技术,例如电气自动化技术等[1]。目前冶金企业在控制算法方面,其重要回路控制方法通常采取PID算法,同时在加热炉燃烧控制、连铸结晶器液位控制以及电炉电极升降控制等方面对智能控制和先进控制等进行了初步应用,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检测方面,冶金企业也配备了较为齐全的检测仪表,这些检测仪表涉及了与回路控制和能源计量等内容相关的数据和信号,包括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同时在对高炉软熔带形状和位置、钢材质量与机械性能预报以及连续铸钢过程中结晶器钢坯拉漏预报等软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并获得了初步成果。在电气传动方面,交流变频技术也得到了普遍应用,真正落实了节能要求,除此之外,在扎线上也成功应用了国产大功率的交直流传动装置。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为冶金企业的发展以及冶金行业的进步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

二、冶金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主要技术分析

1、微机继电保护

在冶金行业中,系统自动化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得到了不断提高,使得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微机继电保护。继电保护首先是一种基于数字式计算机的保护措施,从其本质上来讲,继电保护其实就是一种通过单片机实现智能化保护的监控设施,这种具有继电保护功能的设施就是所谓的继电保护装置。该装置主要涉及四个工作环节,其一是采集信号环节,其二是分析和处理信号环节,其三是判断环节,其四是输出作用信号环节[2]。对于所有过程都必须基于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并从全局出发研究故障元件在被继电保护装置切除之后系统的具体工况以及系统在失去稳定时的具体特征等,探寻尽快恢复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措施,尽可能最大限度降低其影响范围,最大限度缩短设备负荷停电的时间。这些过程都会对继电保护系统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所提出的各类问题。

2、In touch 技术

该技术主要作用于生产中生产数据的收集,这样可以让数据的收集更为快捷和高效,同时该技术还会将所收集的数据转化为反映起转炉方面内部生产过程等有效集成信息。换而言之,该技术实现了转炉冶炼过程的自动化,其主要任务就是显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冶金环节的钢种控制需求与化学成分,以及制造标准和工艺流程,然后采集这些数据信息,并将其传输到相应的数据库中,这样与数据库相联的客户端就能根据实际所需打印出相关报表和数据,以更明确的了解到生产的具体状态等[3]。虽然该技术是当前冶金行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较新技术,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动态组件程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优势,但是该技术还不够完善,不能支持ADO,而且系统具有较高的语法要求但是却在检验语法错误和报错方面不严谨等等,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In touch技术的应用和优势的发挥,但是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这些问题缺陷也终将会得到改善和优化。

3、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它能够感知环境,并按照相应特定规律将所感知的环境信息转化为信号传输到特定的系统或者装置中,以便工作人员的查看以及对指定环境情况的掌握。传感器主要包括转化组件和敏感组件这两个部分,主要用于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监控等,是实现冶金生产自动化监控的重要仪器[4]。冶金生产中所使用的传感器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温度传感器就是将所感应的温度转化为输出信号,主要用于对锅炉炉体温度的检测和监控。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测量表主体的核心部分,虽然感应器的品种繁多,但是在冶金自动化生产中,通常都是采用辐射测温法来测控物体表面的温度,包括冶炼炉中金属实际温度以及锻件、轧辊和钢带轧制的实际温度。而压力传感器是冶金生产中普遍使用一种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工业检测环境。压力感应器是将所感应的压力变化转化为电流压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信号传递到PLC控制系统中,经由控制系统对其的处理,通常应用于装运煤和高炉上煤处,以达到监控上煤情况和煤使用量的统计。

三、冶金行业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在冶金行业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虽然得到了初步成果,但是因为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为了让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并使其功能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要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和改善当前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不断提升自主集成大型数字化控制水平[5],实现对冶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判断和处理,同时不断提高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以强化企业的控制系统。第二,要不断提升自动化服务水平,让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渐趋于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冶金行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推进了冶金行业的发展,但是在不断实践中,技术人员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加完善这些技术,让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赖友钊. 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J]. 机电信息,2013,06:81-82.

[2]李超. 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广东科技,2013,12:104+102. [3]隋毅,姜晨. 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5,03:115.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5

质量作为冶金行业的结果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自动化机械仪表“采用特殊的软件细分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达成两种精密控制:第一,环节细节质量精密控制。即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在智能集成系统的控制下,使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机械仪表实现对烟尘、噪音、有毒气体、辐射与气压液压等精密监控,一切都确保在高质量生产的科学阈值之内。第二,产品质量精密控制。是指根据冶金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适合于开展什么深层次的生产活动或被应用于什么精深的领域等。这是精密生产过程和精密环节细节质量控制的综合性结果,由此,也就实现了自动化机械仪表运用的“低成本与高精度”的目标。

2.自动化机械仪表对冶金行业精密发展的控制性作用

由于冶金行业存在的危险性、复杂性、精密性、生产线长和涉及设备种类多,运用自动化机械仪表是通过“高精密”的“计算机系统控制采集系统与处理数据的标定系统”,完成在“同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基础上的“自动标定”,推动生产过程中各种实时地“微动调节”实现其精度控制。

2.1动态计量资源精密运用情况

由于冶金的方法和种类不同,关于冶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精密计量控制也有着精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各方面:其一,基础性或主体原材料动态精密计量运用控制。这是无论哪种冶金方法与哪种类的冶金生产都具有的共性特点。即根据冶金企业生产能力,对作为原材料的矿石及其毛坯等材料进行的动态计量精密监测,如体现为在某个时段内以某种速度、温度与湿度等,所开展的具有某种精密标准的生产活动等,通过各种自动化机械仪表集成控制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或稳定性或变化性的数据等。其二,其他辅或助推性资源动态计量精密控制。主要是指在冶炼过程中的根据冶炼主要物质的需要,所添加的各种助燃性、分解性与具有其他作用的原材料,自动化机械仪表在冶炼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们的原物质的量进行精密监控,还要对其发挥作用后的结果进行检测,以确保安全与质量。例如常用的氧气、碳与各种溶液,以及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以及其他的物质等,为精准地开展生产、技术突破和隐患整改积累第一手数据资料。

2.2动态反馈产品质量

由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冶金行业中自动化机械仪表的运用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的集成系统化运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单个设备的仪表观察和采集针对性具体性的信息,也可以在计算总控服务器或调度室等,获得冶金企业全局性与全程性的生产信息。由此,自动化机械仪表的应用能在两个方面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控:第一,动态反馈产品进度质量。即根据生产流水线,通过自动化机械仪表动态地反应其从基础性原材料按照程序和环节,逐渐向目标产品变化的质量。如纯度的提高、矿渣清除程度与脱碳效果等。这种动态反馈的存在,为出现残次品或某个环节发生故障等问题,查找原因与检修奠定基础和提供精确指导。第二,动态反馈批量产品质量。即在冶金企业生产计划内的批量产品质量。虽然在实际的生产中,每个批次的产品对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展开生产,但由于原材料和其他不断变化情况的影响,导致不同批次产品会发生某种微观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批次产品与其他批次产品质量的差异。这种动态质量的反馈,能直接为生产调整、原材料供给与其他的生产技术微调等,提供直接的计量指导。

2.3精确控制生产安全

自动化机械仪表的运用,会为生产过程和企业发展监测与预警三个方面的危险:一是,爆炸性危险。这种危险主要是源于锅炉内部压力与易燃气体,通过仪表的检测能第一时间表现出锅炉等内部压力,为异常现象的排查和整改提供直接地精准指导。二是,有毒有害气体危险。这主要体现在冶金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监控,以某种仪表对某种气体浓度以及其他非必要性气体的出现监测为主,为工人逃生和降低风险做好预警准备。三是,高温辐射危险。相关的仪表会通过对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测,根据科学设定的安全阈值,对可能超过极值的温度及其辐射做出直观数据性的预警,为企业或生产线采取安全措施赢得宝贵时间和机会。

3.冶金行业自动化机械仪表应用类型

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冶金行业设备与技术升级的现状,自动化机械仪表在冶金行业应用类型有两大类:一类,是集成系统类。其典型特征就是,以计算机、专业软件、微电子与各种功能的仪表所组成的智能集成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某个生产线或设备的仪表能为岗位工作人员提供直接指导,也可以让监控时或技术部门能开展全局性的思考。优点是全局性、智能化、高效化。另一类,是单独性或环节性仪表。主要是指不同生产线或不同设备运用的仪表,这些仪表数据只为特定的生产线或设备服务,对全局的生产缺少联动性的数据资料显示和指导。优点是保障生产线或设备的针对性监控,缺点是容易导致局部的失控,且难以在全局开展统一的技术横向比较。

4.结语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6

关键词:冶金设备;安全性;冶金产业

冶金工业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种类繁多,工艺、设备复杂多祥,设备体积大(如各种冶炼设备,各种运输设备体积都十分庞大);产品质量高,冶炼生产温度高(如炼铁、炼钢的焰点和沸点高达1000~2000℃甚至以上,电解铝正常生产温度高达950℃);粉尘烟害大,有毒有害物质多,劳动条件艰苦,安全卫生问题突出,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多。这些都是劳动保护不可忽视的。在冶金工业生产中,从矿山开采、选矿、烧结、冶炼、轧钢、轧制有色金属到焦化、耐火材料、炭素、铁合金、机械加工和运输等一系列过程中危害工人安全、健康的因素非常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冶金设备平稳高效的运行是确保冶金行业的生产效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现场经验和众多科研院校的研究,基于计算机知识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应用.以及测控系统软硬件冗余技术和防干扰措施的实施.使得冶金设备性能大大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保证,从而减少了冶金产业的事故发生率,提高了其有效生产。

1 冶金安全生产安全技术的原则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安全工作的社会、国际化,安全系统的概念已不再停留在原先某个行业某个车间的危险控制上,系统的组成包括了各子系统,分系统。其规模、范围互不相同,危险的性质,特点亦不相同,因此,必须采用分级控制。各子系统可以自己调整和实现控制。一级控制是指对事故的根本原因-管理缺陷的控制,二级指的是对生产过程实施的危险闭环控制系统,二级控制是对装备本质安全化的控制,因此是至关重要的。三级则是工作场所预防控制,如机械防护,局部排风。在三级控制中,一级是关键,只有有了有效的一级控制才会有好的二级和三级控制。由于冶金安全事故预防必须采取分级控制方法,因此只有综合性的措施方能有效。

2 设备安全控制技术分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系统的飞速发展,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进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设计领域。对于冶金设备的设计来说,设计人员应使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应用相应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在最初的设计阶段考虑最大限度地提高冶金行业生产设备的安全和效益。以下阐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方法如何在实际中用于冶金设备。

2.1 CAD辅助技术。

对于相对成熟的冶金设备,在设计中应用CAD技术可实现模块化设计以及CAD/CAPP/CAM一体化设计。诸多的CAD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设计平台,我们可以使用AutoCAD进行平面和三维设计,利用UG强大的造型功能来设计复杂的机械结构曲面,使设备各零件在受力、磨损、平衡等方面更合理,以增加其寿命,减少不安全因素,我们也能够利用Pro\E或SOLIDWORKS灵活的装配功能,对设备进行整体装配并观察各部分的运动、协调以及干涉情况,以进行动态设计,减少设计周期。利用CAD软件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在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2.2 数值计算技术。

它是将复杂的研究对象简化为有限数量单元组成的集合体,分别对每个单元体进行求解后,再将各单元拼合起来,以代替原来的整体进行分析的方法。使用有限元方法既可分析工程中复杂非线性问题、非稳态问题的,又可用于工程中复杂结构的力学分析。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MSC.Marc、ADINA、ABQUS等。冶金设备工况条件的复杂性正好适用于有限元法来分析。例如,轧钢机的轧辊和轴承的结构和受载在设计中一直采用工程计算法,即将其作为承受弯曲变形的梁来处理。这种方法只能确定危险截面处的应力,而不能确定组成轧机关键部件每块钢板的应力分布。但是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并在冶金设备在最初设计环节减少不稳定因素,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3 测控系统技术分析

冶金设备自动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提高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这除了提高软硬件自身的可靠性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冗余和先进的测试技术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3.1 热备冗余技术。

是一种通过使用计算机集群技术来实现的双机热备系统。集群计算机技术是指将一组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特定的硬件和软件连接起来,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到故障的发生及时并启用备用设备以保证设备的平稳运行。对于使用PLC的基础自动化来说,它的工作原理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工作原理不同,PLC内嵌的应用程序是按照顺序执行,循环扫描的方式工作来运行的。扫描周期对于既定的应用有着严格的执行时间。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可将核心部件做备份,并使冗余的CPU与正常工作CPU保证相同的时钟和执行速度,使之同时工作,通过准确的时钟同步以及程序断点同步,时刻保持程序运行的一致性。当发生故障时,通过无忧切换,备用CPU的启用在一个扫描周期(一般为几十微毫秒)内完成切换工作。

3.2 抗干扰技术。

在工业环境中,对于实际应用的微机测控系统,有很多强烈的干扰来自系统内设备的运行,例如,大型感性负载的通断,大型设备的关停启动时产生的干扰可以作用到测控系统的微机电路上。这些干扰虽然危害严重,但往往是可以预知及避免的,通常的作法是在硬件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抑止干扰或者屏蔽传输途径以达到防干扰的目的。在设计和开发冶金设备的测控系统时,一般很难考虑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干扰和设备自身的随机性故障,尤其是现场恶劣的环境很有可能使计算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此类问题需要借助干特殊软件措施使计算机摆脱困境,当出现故障时及时使用修复或启用备用系统。软件“看门狗技术”、指令冗余技术、数据冗余技术以及软件陷阱技术均可解决此类问题。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对冶金设备的认识,从设计方法、零件分析、测控系统、软件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冶金设备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7

浸铀细菌的连续培养研究李元锋 杨维涨 (5)

石煤提钒碱浸液的除硅实验研究肖超 肖连生 李青刚 (8)

制备工艺对La0.80Mg0.20Ni3.75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董小平 杨丽颖 林玉芳 张羊换 王新林 (11)

H3BO3添加量对CaTiO3:Pr3+余辉性能的影响齐晓霞 王志明 (16)

重熔对Al—Ti—B—RE细化剂的影响任峻 马颖 (18)

电火花线切割工作液对硬质合金模具的腐蚀研究张好强 贾晓鸣 王莉娜 (21)

钴磷镀层表面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机理陈丽娜 尤显卿 杨庆海 刘宝 张焱 (25)

SiO2-C—Na3AlF6合成SiC晶须的研究崔曦文 蒋明学 张颖 (30)

工艺与技术

黄山低钒低碳石煤处理新工艺研究徐懋 黄宪法 桂林 (34)

G206H高风压钻具用球齿的开发与应用伏坤 肖一鸣 周建华 (38)

分析与测试

钨精矿中微量锑的发射光谱分析陈海燕 (42)

三溴偶氮胂光度法测定硅钙钡合金中钡含量钟国秀 杨浩义 黄清华 卢钒 (44)

专题论述

烧结钕铁硼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魏成富 唐杰 杨梨容 赵导文 林红 邓盛贤 (47)

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Ti2AIN的研究进展艾桃桃 (50)

铼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邱朝辉 钟宏 曹占芳 姚禛 (56)

激光技术在材料加工领域的发展及应用邱星武 (60)

企业·设备·动态

株洲迪远硬质合金工业炉有限公司成功研发超大型锌熔炉卢国谱 (63)

银基二氧化铈和银基氧化铝合金的研究陈亮维 罗锡明 谢明 周世平 (1)

真空热还原制取金属锂的热力学分析与试验研究狄跃忠 董维维 冯乃祥 王耀武 武小雷 胡文鑫 (5)

烧结钕铁硼废料中Nd2O3的回收唐杰 魏成富 赵导文 林红 田桂华 (9)

化学短程序对Al-Zn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李传福 张川江 辛学祥 (12)

电热法制取铝硅合金的团块性能(Ⅱ)——抗压强度和电阻率杨栋 傅大学 王耀武 冯乃祥 (15)

锌氧压浸出液深度净化除钴研究文剑 (19)

敬告作者 (8)

本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39)

长沙中南凯大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荣获湖南省200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周建华 (64)

新大粉末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F0004)

生产与工艺

利用炼钢钒渣生产片钒的工艺设计宁华 周晓源 白桦 (23)

钨酸钠溶液Na2S除钼工艺的改进刘铁梅 (27)

设备及应用

新型聚乙烯烧结膜微滤设备及其在硬质合金磨削液集中净化处理中的应用胡慧萍 彭奇凡 彭全凡 (32)

立式自动压滤机及其在钽铌冶炼生产中的应用崔佳娜 谌启明 (35)

专题论述

从含铍矿石中提取铍的研究现状符剑刚 蒋进光 李爱民 王晖 (40)

低品位铀矿堆浸中的微生物技术樊启胜 陈全根 (45)

浸铀细菌扩大培养中铁沉淀对生物膜的影响杨维涨 刘辉 (47)

Mg-Al系耐热镁合金的研究进展陈君 李全安 李肖丰 张兴渊 李克杰 (50)

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发展前景胥锴 刘徽平 杨天雪 (56)

常用钼化学品的生产应用现状张文轩 钟宏 符剑刚 闻振乾 (61)

NdFeB磁体的烧结过程研究唐杰 魏成富 赵导文 林红 邓盛贤 (1)

锗纳米针状结构的制备与表征裴立宅 赵海生 谭伟 (4)

晶粒长大抑制剂对WC-8%Co超细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孙东平 (7)

TA15钛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流变应力行为研究纪仁峰 闵新华 胡弘剑 廖洪军 (12)

锆基大块非晶合金的非等温晶化动力学效应汪波 何顺荣 吴志强 (17)

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方玲 张小联 陈康华 (22)

企业·设备·动态

敬告作者 (3)

2009湖南金属加工与粉末冶金、硬质合金工业展览会将于10月16日~18日在长沙举办 (25)

生产与工艺

从废铁合金中回收稀土的研究与生产王素玲 军 (26)

挥发窑烟尘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米云 (28)

分析与测试

X荧光光谱法测定Nb-W—Mo合金中钨钼含量刘百利 石爱霞 于红燕 (31)

偶氮氯膦Ⅲ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钙钡合金中钡含量钟国秀 杨浩义 黄清华 (34)

EBSD在铜织构研究中的应用邹晋 周善民 (37)

专题论述

液体澄清过滤技术的发展现状宋显洪 宋志黎 陈金富 卢宁 阮建良 (42)

钽、铌碳化物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张浩 朱芳 (47)

含钼催化剂的应用与前景闻振乾 赵建平 符剑刚 王昊 (50)

二硫化钼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余伟 (55)

化学镀晶态钴磷合金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杨庆海 尤显卿 张焱 陈丽娜 (58)

钛-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程挺宇 郑锋 薛为林 (63)

自牺牲模板法合成MnOOH纳米管的研究杨保俊 周涛 周阿洋 (1)

复合溶剂热法合成Bi2S3纳米棒的研究袁新松 郝建文 朱金苗 周阿洋 周涛 (5)

氧化钨微观结构的研究姜文伟 陈响明 (8)

铸造Ti-47Al—2Cr-2Nb合金中β2相的特征及对组织热稳定性的影响赵勇 裴延玲 马岳 (12)

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的数值模拟及工艺研究黄钢华 张益华 门向南 窦小丽 (16)

工艺与设备

铋渣水淬浸出回收钼的工艺试验张自军 周晓源 (20)

钼丝生产工艺与设备的优化措施及实施效果赵大伟 李维耀 (23)

钛及钛合金的酸洗技术郑锋 程挺宇 张巧云 (26)

分析与测试

锂铅合金中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谢波 吴曦 翁葵平 (29)

苦氨酸偶氮变色酸直接光度法测定硬质合金中钴钟国秀 杨浩义 晏高华 (33)

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氧化铌(钽)中氟的研究马玉莉 (36)

企业·设备·动态

“基于高浓度离子交换的钨清洁冶金工艺”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陈星宇 (32)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征稿简则 (68)

专题论述

我国钨湿法冶炼技术的研究进展郭永忠 谢彦 (39)

我国混合稀土精矿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郎晓川 于秀兰 (43)

稀有金属超细粉体的精密微孔过滤宋显洪 宋志黎 陈金富 (48)

一维SiC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裴立宅 (52)

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刘涛 杜荣斌 孔学军 (59)

高密度钨合金在弹用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胡兴军 (65)

溶胶-凝胶法制备YAG:Ho^3+,Yb^3+纳米晶李锋锋 张明熹 沈毅 王少燕 Charles Christo (1)

铌硅化物基超高温合金Si—Y2O3共渗涂层的组织及裂纹形成齐涛 郭喜平 (7)

激光烧结法制备原位增强型多孔镍基复合材料于秀平 沈以赴 顾冬冬 (11)

高纯Er2O3靶材的低温无压烧结及性能研究邓燕来 邓志军 (15)

一步还原法制备(W-Ti-Ta-Nb)C复合碳化物的研究王红彬 钟晖 戴艳阳 (18)

新型(Ti,V)C钢结硬质合金的制备及性能分析王皓辉 (22)

纯钛板材冷轧的轧制力数学模型研究程挺宇 郑锋 (26)

生产与工艺

传统流程生产优质超细碳化钨粉的质量控制及粒度检测罗荣玲 (29)

回收铜阳极泥预处理上清液中银的工艺研究张玲玲 (32)

分析与测试

高纯金属钛中微量氢的分析方法研究卞敏 李英秋 刘钧 段丽美 (36)

提高脉冲库仑法钽丝中氧检测精度的研究何英 (41)

专题论述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路辉 谢刚 俞小花 李荣兴 (44)

一维纳米硫化铋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袁新松 杨保俊 王丽平 王艳苹 (48)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袁万颂 田彦文 刘国强 (53)

钴基废合金中钴的回收工艺研究进展梁勇 (58)

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技术在纯钛中的应用效果郑锋 程挺宇 张巧云 薛为林 (61)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8

【关键词】激光焊接技术,粉末冶金材料,应用

1前言

由于粉末冶金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和制造优点,在某些领域如汽车、飞机、工具刃具制造业中正在取代传统的冶铸材料,随着粉末冶金材料的日益发展,它与其它零件的连接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钎焊和凸焊一直是粉末冶金材料连接最常用的方法,但由于结合强度低,热影响区宽,特别不能适合高温及强度要求高的场合,使粉末冶金材料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我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单位逐渐增多,改变了传统的烧结和钎焊工艺,使连接部位的强度和高温强度大大提高。

2激光焊接工艺特点

2.1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

2.1.1材料成份合金元素的含量、种类对焊缝强度、韧性、硬度等力学性能影响很大。烧结低碳钢、烧结Ni和Cu合金、Co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成功地进行激光焊接。烧结中碳钢采取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的措施也可保证焊接质量,降低裂纹敏感性,图1表示了中碳钢预热和不预热条件下焊缝区的显微硬度分布,预热时硬度降低,接头韧性增加,因为组织由贝氏体和少量的珠光体代替了针状马氏体。

2.1.2烧结条件在氢气、分解氨和真空中烧结的材料均能成功的进行激光焊接,在干净的还原性气氛中烧结的材料焊后出现的气孔、孔洞、夹杂和氧化物较小;此外,合适的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压力及温度-压力曲线也是焊接成功的重要保证。

2.1.3孔隙孔隙的数量、形态和分布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能如热传导率、热膨胀率和淬硬性等,这些物理性能直接影响材料可焊性[1],使焊接较同成份的冶铸材料相比难度加大。对于激光焊接零件来讲,大量的孔隙会使焊接强度降低甚至焊接过程无法进行。

2.1.4密度致密而力学性能好的试样较疏松而力学性能差的试样在相同的条件下有更好的焊接性。低于一定的密度(

2.1.5焊前准备工作由于激光光斑很小,所以对间隙配合精度要求较高,对接时一般要求间隙在0.1mm以下,此外为减少气孔等焊接缺陷,焊接部位必须去除氧化皮、油污并进行干燥。

2.2主要焊接工艺参数影响

焊接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有:激光功率、焊接速度、透镜焦距、聚焦位置、保护气体等。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是影响焊接质量的最主要参数,焊接厚度取决于激光功率,约为功率(kW)的0.7次方,通常功率增大,焊接深度增加;速度增加,熔深变浅,焊缝和热影响区变窄,生产率增高。过大的焊接速度与焊接功率将增大气孔和孔洞倾向。透镜焦距由输出激光的光斑直径决定,两者之间存在一最佳匹配值。一般说来,所须焊接的深度越深,透镜焦距越长,短焦距透镜对聚焦的要求较高,而且粉末冶金材料焊接时飞溅较大,透镜污染严重;太长焦距的透镜由于衍射使焦点变大,焦点处的能量密度不能达到最大值。国内一般采用透镜聚焦光学系统,该系统只能用于激光功率较小的场合,较高的激光功率将引起透镜焦点漂移,使焊缝的成形和质量较差。国外较高功率场合大都采用反射镜聚焦光学系统,由于冷却条件好,热稳定性好,焊缝成形均匀美观,焊接质量可靠。

3焊接质量检测及分析

3.1焊接质量检测

3.1.1外观检测观察焊缝表面是否有孔洞、裂纹、咬边、未焊透等明显缺陷。

3.1.2无损检测无损检测的方法有:渗透探伤法;磁粉探伤法;射线探伤法;超声波探伤法等,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1.3力学性能检测根据零件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拉伸、弯曲、硬度、冲击等试验,如果断裂在焊缝,说明焊接强度低于母材。

3.1.4微观检测采取金相分析焊缝的成形、微观组织、焊缝缺陷,测试焊接区的显微硬度分布,用扫描电镜分析焊接区成份的变化等。

3.1.5特殊性能检测对工作于特殊工作环境下的零件,还需进行耐腐蚀、疲劳等特殊性能测试。以上5种方法中,前两种主要用于焊接生产线上,后三种主要用于试验研究及抽样调查中。

3.2缺陷分析

3.2.1气孔和孔洞与冶铸材料相比,粉末冶金材料的激光焊接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气孔和孔洞。气孔和孔洞不仅影响外观质量,更严重地削弱了焊缝有效承载面积,产生应力集中,降低了接头强度。常见的气孔形状有线形、圆形、蜂窝形、条虫形等。烧结材料内部的孔隙吸附了大量的气体,在快速焊接中,来不及逸出而留在焊缝中。

3.2.2裂纹主要有冷裂纹、热裂纹,金刚石工具中还易产生层间裂纹。冷裂纹主要产生于含碳量较高和合金成份较多的材料中,这类材料焊后产生脆性马氏体,产生高的内应力从而引起裂纹。解决这类裂纹的办法是焊前预热、焊后缓冷,或者采用小规范的焊接参数。

3.2.3强度过低成份、烧结条件和后热处理都能影响接头强度。除去材料因素外,过多的气孔和孔洞是造成接头强度低的重要原因,其次材料的密度太低也使焊缝疏松,强度较低。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9

激光加工――工业制造的“多面手”

在工业制造领域,激光加工技术备受青睐。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切割、焊接、打孔、表面处理以及微加工。计算机数控技术与激光加工系统的融合,更使得激光加工技术如虎添翼。

目前比较成熟的激光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激光打孔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激光打标技术、激光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等。激光加工技术在汽车、电子、电器、航空、冶金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并推动了这些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

早期的激光加工大多局限于微型焊接或打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功率激光器的问世,激光加工技术获得了蓬勃发展。利用激光束进行工业加工,主要是利用了激光光能的热效应。从激光器输出的高强度激光经过透镜聚焦到工件上,其焦点处温度可达10000℃以上。在这样的温度下,任何材料都会在瞬间发生熔化或气化作用。这就是利用激光进行焊接、打孔和切割等加工的基本原理。

激光焊接适用于相同和不同金属材料间的焊接,尤其对高熔点、高反射率、高导热率和物理特性相差大的金属焊接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激光打孔具有精度高、通用性强、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激光切割具有切口宽度窄、热影响区小、切口光洁度高、切割速度快等特点,并可切割成任意形状,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是将激光加工技术与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的缩写)技术等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模具和模型行业。该技术可根据零件的CAD模型,用激光束将光敏聚合材料逐层进行固化,从而精确堆积成样件。因此,利用该技术不需要模具和刀具也能快速精确地制造出形状复杂的零件,这可使许多工业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变得比较容易。

激光打标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所谓激光打标是指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对工件进行局部照射,使局部表层材料发生变化,从而留下永久性标记。激光打出的字符可大可小,这对产品的防伪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准分子激光打标,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工业和生物工程。

激光表面处理是应用潜力很大的表面改性技术之一,特别适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汽车制造业中需要改善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性能的零件。激光表面处理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激光退火技术、激光冲击硬化技术、激光强化电镀技术、激光上釉技术、激光相变硬化技术、激光包覆技术、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等,这些技术对改变材料的机械性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激光退火可使多晶硅的电阻率降到普通加热退火的1/2~1/3, 还可大幅度提高集成电路的集成度。

光刻技术――智能制造业的“巅峰”

1958年,美国科学家基尔比成功地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现在,人类已能够把数十亿个器件装在一块芯片上,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得电子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好。在微芯片集成度飞速发展的背后,光刻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的断代史更是以光刻技术所能获得的线宽作为主要标志。

每一个微芯片的诞生,都需要经过光的“精雕细琢”。要把复杂的电路设计复制到硅片上,离不开光刻机的投影成像。光刻机就像是一台精密复杂的特殊照相机,是芯片制造中“定义图形”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机器。光刻是利用光源发出的光来完成图形的复制和转移的。光源的波长越短,光刻的“刀锋”就越锋利,所得到的图形分辨率就越高。同时,光刻机还要求光源系统应具有足够的能量,因为能量越大,其曝光时间就越短。光刻机还要求曝光能量必须均匀地分布在曝光区。

光刻机是诸多现代技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在过去的20多年里经历了许多次革命,每一次的变革都加速了微芯片的不断缩小,从而推动着半导体技术遵从摩尔定律而前进。随着微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开发新型短波长光源光刻机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光学之眼――为工业产品做“体检”

对工业生产过程以及产品质量的检测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就拿工业无损探伤来说吧,这可是光学技术大显身手的“舞台”。

工业管道内窥镜可完成对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场所以及高温、有毒、有害场所的检测,并把检测情况实时地传递和记录下来。管道内窥镜一般由控制器、升降台、摄像头、电缆、爬行器、照明等部分组成。

微生物冶金技术篇10

基于地质模型的遥感多元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在滇东北地区铜矿勘查中的应用王梦飞 陈广浩 蔡佑星 曾乔松 春

合金元素对铝合金铸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黄玉凤

交变磁场对塑性变形后铝合金微观结构的影响张燕玲 陈革新 任兴利 付宇明

铅精矿中铜综合回收试验及工业实践罗科华 赵志强 贺政 周长银

某彩钼铅矿的可选性朱耀平

化工用铜设备焊接缺陷及质量控制阮鑫 张均 孙安荣 王成君

溶胶-凝胶法制备WO_3的光分解水析氧活性尹周澜 刘琼莎 陈启元 王炜

废弃线路板干湿式破碎下的破碎行为吴彩斌 董仲珍 卜晶晶

Na_2O_2熔样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精矿选钼原尾矿中钼含量廉惠萍 黄西民

乙二醇对ZnCl_2-EMIC离子液体电沉积锌的影响马军德 李冰 颜灵光 陈彦

Al-Cu合金析出相的原子键强与性能黄创高 文春丽 韦娜 刘慧 高英俊

SDS/正戊醇/甲苯/水微乳液稳定性及纳米硫化锌制备李红 安庆锋

SiC泡沫陶瓷/SiC_p/Al复合材料的热膨胀行为赵龙志 赵明娟 曹小明 张劲松

钛合金中锆元素可见光谱数字化分析技术研究刘平 杨军红

离子交换纤维上亚铁氰配合物的解吸党晓娥 兰新哲 郭莹娟

白云石真空铝热法提炼金属镁刘占起 刘家祥 江兵 邱谦

矿山工程资产的经济风险应对途径何伟怡 郑晓虎

铝合金轮毂拉深旋压成形模拟和试验齐麦顺

化学置换法形成铜包铁粉的临界形核分析王晓军 丁明

铝青铜表面激光熔覆层的摩擦性能徐建林 杨波 龙大伟 陈纪东 于涛 张立辉

广西北流铜石岭遗址冶炼技术分析李永春 黄全胜 李延祥

MEF移动式乳胶基质制备站的研制张静 龚兵 史良文 熊代余

平里店矿区缓倾斜浅埋薄矿体残矿岩体稳定性数值模拟陈赞成 杨鹏 吕文生 门瑞营 于跟波

有色冶金厂房的防腐蚀设计探讨常新宏

欢迎通过“非邮联订”订阅

金属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要点祝怡斌 周连碧 林海

铝合金7075T7351中厚板内残余应力的动态测量万晓航 董兆伟 刘胜永

自由落体条件下Ni-Pb-Si/Ge合金的组织形成规律丁建民 代富平

《有色金属》欢迎E-mail投稿

SR/NBR并用橡胶磁体的热稳定性蒋伟

316L不锈钢纤维在盐酸介质中的腐蚀孙世清 张新微

《有色金属》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矿化趋势分析及成矿规律贾福聚 秦德先 张文源 伍伟 杨晓坤

石煤提钒焙烧工艺分析宁华 周晓源 尚德龙 杜海营

稀土元素在ZL101合金中的偏聚状态及对α相生长的影响郑志强 熊新根 易荣喜 王丽 裴志昆

离子液体在LiNi_(0.5)Mn_(0.25)Co_(0.25)O_2合成中的应用刘刚 廖森 黄映恒 吴文伟 陈智鹏

某磷矿浮选废水的处理与回用李晔 李柏林 蹇云 汪海涛

生物滤池用于石化废水的回用张令戈

纳米铜粉在太阳能集热器循环工质中的分散毛凌波 张仁元 柯秀芳

载银纳米铁酸铜抗菌剂的制备及抗菌性能廖辉伟 穆兰 童云

电解萃取法测定Fe-Ni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冯晓春 夏天东 王晓军 沈婕 孙光曦 梁仲兵

动颚体结构强度均匀化优化设计严凡涛 饶绮麟

Gd对AZ81镁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李克杰 李全安 王小强

V~(5+)掺杂TiO_2纳米粉体制备及光催化性能侯新刚 薛彩红 侯捷

地下水环境容量评价指标刘广海 邢立亭 刘元章 赵桂兰

D201树脂吸附钒(V)的过程冯其明 孙健程 张国范 欧乐明 卢毅屏

高能球磨制备金锡合金钎料陶静梅 朱心昆 李才巨 徐孟春

镁合金SiO_2基纳米陶瓷涂层的性能李晓 马壮 时海芳 李智超

氧化-控pH中和法处理南丹县吉朗铟业有限公司锌冶炼高酸含砷废水谭永仁 李旭光 朱志勇 申济鼎 陆宏标 李超

微合金化纯净钢中稀土元素的作用储爱民 蒋学智 高春贵

电絮凝法处理高氟地热水刘峰彪 邵立南 陈谦

多金属矿石与精矿、金和银矿石国家标准物质

含钒石煤发电炉渣浸出提钒张登高 蒋训雄 汪胜东 范艳青 冯林永 蒋伟 刘巍

阴离子掺杂ZnO的荧光光谱和X光电子能谱特征李颖毅 李振华 徐欣 李永绣

基于Stoner-Wohlfarth模型的纳米磁性颗粒系统磁化过程Monte Carlo模拟唐丹 田晔 王伟丽

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王学政 宋晓瑞

准纳米晶钛酸锂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汪鑫 包丽颖 苏岳锋 常哲敏

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用氯化法和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环境负荷比较田犀 蒲灵 潘成武

稀土La对6063铝合金组织与时效性能的影响张向宇 熊计 赵国忠 赖人铭 吴悦梅

钠硅渣湿法处理热力学分析张亚莉 张邦胜 于先进 彭志宏

废玻璃/废铝耐磨复合材料的性能张雷 孙可伟

40CrNiMoA钢表面ESD-IBED复合强化层的组织和性能葛志宏 乔生儒 (1)

Cu含量对Al-Cu-0.4Mg-0.6Ag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肖代红 王健农 陈康华 (6)

铜石墨粉末冶金受电靴材料工艺及微观结构马行驰 何国求 陈成澍 何大海 胡正飞 陈淑娟 (11)

纳米氧化铜前驱体的合成新工艺宫红 段宏昌 姜恒 (14)

铜铁基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的耐腐蚀性赵韵 果世驹 杨霞 郭林 刘彤 (17)

非晶态铜磷钎料真空钎焊紫铜的性能张静 路文江 俞伟元 (21)

不同压制条件下铜基粉末的致密化研究莫德锋 何国求 (26)

电沉积法制备泡沫金属铜张秋利 杨志懋 丁秉钧 (30)

Al-Ce-P中问合金对ZL102铝硅合金的变质研究赵文军 张兴华 刘天佐 夏天东 (33)

六氯乙烷预处理对超声波处理铸锭内气孔的影响李军文 曹力生 贾征 桃野正 (37)

大面积可充式染料敏化纳米TiO2太阳能电池姜春华 杨伟光 宋欣 万发荣 (41)

提取冶金与化学

固体电解质在冰晶石熔盐中饱和溶解度及电解腐蚀率测定刘常青 唐芳 陈启元 尹周澜 张平民 (46)

硅胶-聚合胺树脂在模拟硫酸镍电解液中深度净化除铜温俊杰 张启修 张贵清 张力萍 (50)

磷酸硼与铅锑氧化物高温反应的XRD研究吴文伟 吴学航 樊艳金 侯生益 廖森 赖水彬 (56)

还原气氛在氧化铝熟料煅烧中的作用任根宽 (60)

陕西洛南金矿金钼分离新工艺史玲 谢建宏 (64)

碳热氯化法分解包头混合稀土精矿提取稀土王勇 于秀兰 舒燕 王之昌 (68)

非氰试剂从废印刷线路板中浸金进展张潇尹 陈亮 方宗堂 (72)

重镁水添加乙醇热解制备高纯氧化镁郭小水 刘家祥 李敏 饶发明 (77)

阴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董缘 兰新哲 (81)

鑫泰含泥氧化铜矿制粒预处理堆浸工艺黎湘虹 黎澄宇 王卉 (86)

大洋多金属结核合成Li1+xMn2-xO4的热力学行为 冯林永 蒋训雄 汪胜东 范艳青 蒋伟 刘威 张登高 (91)

利用深海锰结核制备锂离子筛前驱体-锂锰氧化物范艳青 蒋训雄 汪胜东 赵磊 冯林永 (95)

贵溪冶炼厂LAROX立式全自动压滤机故障分析张伟年 (101)

矿物工程与工艺矿物学

干/湿磨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宋振国 孙传尧 刘书杰 (104)

矿山工程与工程地质

地下遥控铲运机遥控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研究战凯 顾洪枢 周俊武 石峰 郭鑫 刘力 冯茂林 (107)

冬瓜山铜矿矿山地震活动响应规律研究袁子清 杨小聪 唐礼忠 (113)

深井开采灾害应对决策技术综述董陇军 李夕兵 李萍萍 (116)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溶性有机碳源与氧化状态硫化矿间的相互作用栾和林 王增辉 李华昌 田野 妇邑文 李继梅 陈昌 (121)

铜冶炼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马倩玲 郭泉 (125)

知识与信息

《有色金属》欢迎E-mail投稿 (F0004)

欢迎通过“非邮联订”订阅 (F0004)

《有色金属》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F0004)

非稳定态氧化锆自强化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张学辉 韩静涛 刘靖 (1)

热爆合成Al—Ti—C组织转变规律的高温X射线衍射研究侯运丰 夏天东 赵文军 (4)

超声波探针垂直位置对Al-2%Si铸锭凝固组织的影响李军文 桃野正 宋生海 蒋恩杰 (8)

脉冲电解法制备纳米晶金属镍的摩擦性能薛文颖 李细龙 杨艳玲 申勇峰 (13)

连续挤压一模多孔挤压小截面型材鄢明 吴朋越 (18)

模具用Zn-Al-Cu合金的耐老化问题张飞 (21)

Ca^2+在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晶体(110)晶面沉积过程原理黄远 张丽兵 万怡灶 何芳 王玉林 (24)

前驱体固相法制备纳米ZrO2(4Y)粉体赵光好 张丽 周新木 (29)

NaSn2(PO4)3纳米晶的低热固相合成及表征吴文伟 赖水彬 廖森 吴学航 (3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新工艺王胜 李存增 王玉棉 (37)

掺杂少量W对SiO2介孔分子筛结构的影响苏赵辉 李洁 (40)

隔膜对MH/Ni电池容量、内阻和自放电的影响李方 杨毅夫 尹周澜 (43)

流态化粉末装填技术在粉末冶金中的应用刘彤 果世驹 杨霞 赵韵 郭林 (46)

金属超声雾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党新安 刘星辉 赵小娟 (49)

介孔羟基磷灰石研究进展赵森林 廖立兵 (55)

提取冶金与化学

铝酸盐熟料溶出过程二次反应研究任根宽 (61)

磷酸中铜阳极电溶解过程的复杂电流振荡分析吴世彪 徐玲 (64)

闪锌矿精矿加压酸浸过程探讨梁铎强 王吉坤 廖为新 (68)

鑫泰含泥氧化铜矿制粒预处理堆浸工艺扩大试验黎澄宇 黎湘虹 王卉 (74)

含钒石煤提钒工艺研究史玲 谢建宏 (77)

添加剂对煅烧白云石活性的影响刘占起 刘家祥 易良喜 邱谦 (80)

一种新镓锗萃取剂的研制与应用林江顺 王海北 高颖剑 赵磊 张磊 (84)

铜湿法冶金中的萃取剂刘清明 余润兰 方正 陈爱良 (88)

声化学反应器功率标定及其在柠檬酸钠溶液中SO2解吸过程的应用薛娟琴 周舟 田宇红 洪涛 李林波 (93)

矿物工程与工艺矿物学

200m^3超大型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设计与研究沈政昌 (100)

矿山工程与工程地质

个旧东区印支期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成矿意义黎应书 秦德先 郭宁宁 罗曦 邹滔 万朝英 周年胜 (104)

地理信息系统在云南元谋尹地金矿化探找矿预测中的应用胡金 李波 杨艳锋 (110)

护壁爆破机理及动焦散试验蒲传金 郭学彬 肖正学 张志呈 刘一伟 (114)

土钉支护结构变形的FLAC^3D分析王明龙 李洪涛 安枫垒 王平易 王华锋 (119)

环境科学与工程

CMB改性大洋富钴结壳尾矿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陈国荣 (125)

分析与检测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锭中镁于力 汤淑芳 (129)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铜阳极泥中硒测定方法改进焦萍 滕雷 刘煦晴 (131)

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

SOA技术在企业信息资源目录交换系统中的应用孙璐 张德政 (134)

Mg—TiO2/Al-TiO2体系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热力学分析闫丽静 张鹏林 夏天东 赵文军 刘天佐 (1)

真空电弧重熔NiTi形状记忆合金尹燕 罗志强 徐仰涛 夏天东 (6)

粉末锻造过程中Al—Si合金块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燕顺 刘锦云 胡绍磊 颜燕 金梦 程瑜 查五生 (10)

Ni基合金电渣重熔铸锭中孔洞形成的原因分析钱月平 沈婕 夏天东 王晓军 (13)

Cu包裹MoSi2复合粉体的制备工艺郭铁明 陈辉 季根顺 马勤 周琦 贾建刚 (17)

AM50镁合金表面直接化学镀研究张道军 邵红红 蒋小燕 (21)

共沉淀法制备掺锑氧化锡粉体及其性能刘述忠 李晓阳 朱心昆 赵建为 周康 (24)

氧枪喷头钎焊焊缝的组织和性能牛显明 张新子 刘嘉平 张平祥 徐永涛 (28)

氩氧比例对Al2O3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杨和梅 姚正军 闫凯 陈丹丹 (33)

不同阻碍角下大宽厚比铜扁线连续挤压过程数值模拟吴朋越 谢水生 程磊 (37)

借助Pro/e的铝型材模具设计杨辉 陈锡渠 (41)

Mg—Al合金晶粒细化的研究进展左秀荣 赵亮 (45)

微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王力霞 李廷刚 李淑华 (48)

提取冶金与化学

硫化铜矿酸性氧化浸出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张磊 王海北 徐志峰 蒋开喜 (53)

真空下Al2O生成及其歧化分解的热力学李秋霞 申慧玲 杨斌 戴永年 (58)

低-中温下富锗闪锌矿的氧压酸浸研究梁铎强 王吉坤 阎江锋 廖为新 (62)

黄钾铵铁矾的热分解过程及其产物吴文伟 李妹妹 廖森 吴学航 侯生益 蒙鲜谊 王凡 (71)

碱浸-电解锌工艺中杂质对锌电积的影响邱媛媛 张承龙 赵由才 (76)

湿法炼铜中瓜尔胶溶液配制设备罗彤彤 卢亚平 李强 (80)

废锂离子电池钴酸锂的碳还原和硫酸溶解李敦钫 王成彦 尹飞 陈永强 杨永强 揭晓武 (83)

钨渣中钽铌回收研究戴艳阳 钟晖 钟海云 (87)

利用铅锑合金氧化吹炼渣制备超细β-PbO和Pb3O4张荣良 丘克强 (90)

石煤直接氧压酸浸提钒新工艺魏昶 邓志敢 李曼延 樊刚 李存兄 张家涛 (94)

从褐煤中提取锗及洗选焦炭冯林永 雷霆 张家敏 张玉林 刘志斌 杨显万 (98)

高炉回旋区湍流特性郭术义 吴延荣 侯艳君 (101)

电解槽内衬材料与结构的合理配置戚喜全 (105)

铁环压脱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王娟 郑琪 张葳 高瑜 (109)

矿物工程与工艺矿物学

不同成因类型黄铁矿的浮游特性于宏东 孙传尧 (111)

大型浮选机的选矿工艺设计计算探讨陈国荣 (116)

矿山工程与工程地质

个旧锡矿区印支期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的证据黎应书 秦德先 程细音 郭宁宁 罗曦 谢阳 邹滔 (120)

大西沟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王明燕 祁小军 (126)

矿井通风系统网路解算及优化的可视化研究朱建平 张水平 (130)

PLC智能化跟踪混装车炸药配比温群明 (135)

环境科学与工程

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评价的COP法及其应用邢立亭 吕华 高赞东 周瑞 (138)

烟气脱硫项目的建筑与结构设计常新宏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