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想象力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2:19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1

关键词 化学;想象力;激发

随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微观化学如原子结构,分子轨道等内容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想象力才能完成所学习目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中学化学有较多的识记内容,当我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相关想象力时,便能大大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将如何激发学生的化学想象力呢?这里将介绍几种方法。

一、想象力的定义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激发的主要是空间想象力和表象想象力。这也是决定学生组成知识图示的关键和进行逻辑思维的载体。

二、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教师和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就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化学想象力。这里将举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在讲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如足球烯,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时有效地使用曲棍模型,让学生自主观察其结构,则效果良好,在下次遇到相似情景时,学生便能在头脑中自主进行建构其结构,并能有效进行表象旋转。

案例二:在学习自来水的进化或工业合成氨时,教师可以用flash或幻灯片制作等来微缩工业生产流程,这样就轻而易举的将庞大而复杂的实际工业生产简单形象的摆在了学生面前,不需要学生绞尽脑汁的想象。且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生产流程。

案例三;离子反应的实例教学。由于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用品自然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进行离子反应的实例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水中花园”来向学生展示,化“离子反应”这以抽象概念为“视觉享受”,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中,学生就能自发想象哪些离子发生了反应。

三、语言艺术的启发

无论怎样说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讲解还是占了很大比重,如果一个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是大有益处的。如在讲解电子云的时候可以将其形象化,说明他为什么叫云。在讲解溶解平衡时,将它与水箱储水相类比,点破学生的想象难点,什么叫平横。在讲解分子轨道时,学生十分难想象什么叫s轨道,什么叫p轨道。这时教师若有效讲解,s轨道“头碰头”。p轨道是“肩并肩”,学生就会有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无论怎样,要想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化学想象力,其语言必须要做到准确、贴切、艺术,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方法,合理散发。

四、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想象力除了运用到表象记忆库外,若能辅之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那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一:手性分子的讲解。运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展示手性的实质,让学生从左右手的雏形上来想象手性分子的构造。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阐述。

案例二: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乌龙出水”这是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教学的典型例子。

总之,在运用此方法时,我们可以结合生动的音乐,形象的图片,立体的画面,真实的触感等大胆激发学生的化学想象力,这样一来,相信化学课堂将是一个充满乐趣与想象力的课堂。

五、轻松愉快地教学氛围

古语有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与培养也离不开兴趣的作用,一个轻松愉快地教的氛围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氛围只会无尽抹杀学生的想象力激情。营造一个良好的想象力氛围就需要教师做到允许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我们会看到部分教师无情的批判学生的想象是异想天开,教学生不要瞎想,试想,若连想象的权利在课堂上都被剥夺了,何来激发。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教师此时最好还能有效的进行引导,使学生合理进行想象。最后,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相信在想象中必能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里又有一些方法可以运用,比如: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积极地集体讨论中去尽情想象,没有否定与批判。另外可以让学生建立资料袋,随时装进自己突发的灵感或想到的与化学有关的东西,再定期的分享与总结,通过这些方法至少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想象与乐于想象的习惯。想象力的激发或许需要一时的灵感,但更需要像这样源源不断的积累。

六、想象力激发的总体原则

总的来说想象力的激发需遵循和把握一定的总体原则,有这样四条:(1)注重实效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持之以恒原则;(4)配合渗透原则。

最后一条可以这样来解释一下: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相渗透,配合各相关学科相渗透,配合学科知识路线相渗透。

参考文献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2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二)、兴趣激发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实物导入

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有时,千言万语的,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使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上《标志设计》这一课时,我取出学生常见的标志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运用谜语导入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3、运用故事导入

儿童喜欢听故事,他们一听故事,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述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想象激发法

黑格尔曾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但真正的想象是需要有情感体验的,没有情感的作用,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想象的内容是自由的、宽广的,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方法,如生动的语法描述,音乐的欣赏,画面的展示,学生的表演等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提高的想象力。另外,一节好的美术课除了要有好的导入,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了解美,学会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的内容在身边随处可见,训练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或采用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或实物投影或用电教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二、让学生敢画,勇于表现自我个性。对初中学生来说.美术创作有着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绘画中的勇于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方法上说就是一种成功。因此,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增强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造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

1、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才能,引导他们把创新的意识表现在纸上;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喜欢提问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构思想法,引导他们将之表现在创作中。评价时,尽量地在学生作品中找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去判别一张画的优劣,以免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阴影,形成绘画障碍。

2、必要的技法训练,强调基础知识。

在绘画的过程中,决不能毫无目的地放任学生自由发展。那样会使他们盲目地在原有基础重复不前。讲授必要的技法,如画面的安排、人物的动作、物品的特征表现等美术基础造型知识是不可忽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法手段,才能初步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放胆去画,去表现自我个性。

三、让学生会画,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在绘画活动中,学生只是表现出想画、敢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还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作成功的目标。

1、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它作为画画的基础,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作为观察对象。而明确的观察任务、正确的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写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储存了大量的形象,为创作活动出成效奠定了基础。

2、启发富于想象的构想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 作文教学 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一、初中生作文写作的制约因素

作文历来是中考的重头戏,随着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大,作文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感叹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则更难。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目标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作文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2、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是大讲特讲写作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以上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3、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

二、在作文写作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要有新鲜感、独特感。

(一)、建设作文创新教学环境

1、拓展素材积累时空,提高认知水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 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命题激活。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拾人牙慧,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培养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需要及时捕捉,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总之,作文教学应积极探索作文创新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开启青少年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地火花。

参考文献: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4

关键词:学生;能力;培养

如何通过想象、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想象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现代文的学习和文言文的积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去进行形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的思维。那么,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相应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童趣》通过作者“以蚊为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三件事的叙述,来激发现代文明社会中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沈复童年的丰富情趣。通过学习《天上的街市》,郭沫若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品味中进一步地发挥想象,体检作家的情怀。通过学习《山中访友》让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语言,想象作者“山中访友――山中观景”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语言,抓住某一自然景物进行想象、模仿、创造,每个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头脑中产生的不同形象。以此想象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的欲望,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习的乐趣。借助于丰富想象又带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知识的获得,重在生活中的观察积累和在课堂上阅读积累,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学习中的阅读和发现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的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最终的解决问题中,大胆地标新立异尝试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力。课文的阅读,都离不开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结合生活实际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明确的观察目的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提出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创造性的成功中体验到做学习的主人的乐趣。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5

关键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同样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价值取向与选择。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和创新的驱动力。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执着地去追求。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因此,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通过角色换位、内化认识激趣

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二、通过漫画激趣

漫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因此,把漫画引入政治课教学,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也能发人深思,启迪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政治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通过“时政”热点激趣

思想政治课作为文科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和时代感强的特点。要使思想政治课让学生想学、乐学并非易事,它既要求教材必须贴近生活,增强可操作性和信度,又要求政治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课堂艺术、因势利导和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何使学生从不学到想学,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呢?我们认为,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虽然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政治课,但对国内外重大时事却十分热衰。 

四、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激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研究好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设计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热烈愉快。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比如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讨论法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的空间。实行课堂讨论,改变了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五、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激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地、科学准确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政治课,变成非常喜欢政治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素材、练习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易于领会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帮助学生领会的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

六、通过辩论比赛、深化明理来激趣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6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想象力;教学研究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然而美术教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育规律。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传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也不是临摹老师范画的机械工作任务,而是老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启发儿童自由创作,指导儿童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打开逻辑和形象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的教育,从而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拥有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想象力教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想象力是指在头脑中将各种意象构思出来,并加以具体化。它使我们能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想象力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一种课堂状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和创造性。开放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状态,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在课堂上说教而是与学生产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做到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想象力教学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想法的心理过程。在想象力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他们对于问题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中。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保持安静,为儿童设置条条框框的规矩,并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作品都是在被动的、缺少感彩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欢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儿童在没有任何压力和恐惧的状态下进行创作,这种思维和创作的过程都是儿童在兴趣的牵引下积极主动发自内心进行的。显然,四十分钟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下课铃响,他们还舍不得离开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具有创造性,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有感情、有意味的。

二、提高儿童想象力的美术教学措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着实,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儿童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想象力的高低影响着儿童个体将来的发展和取得成就的大小,因为想象力能促进儿童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

1.大胆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和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实施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对如何上好一节美术课所做的课堂计划,这个计划是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和心理特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导入是课堂教学之始,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能否抓住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目的就是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入一种特殊的教学氛围中,引向特定的教学主题,激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引起儿童创作的欲望,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小学四年级“十二生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用故事导入。在教学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痕迹”时就可以用图片导入,在这个案例的教学设计中,以游戏导入课堂,创设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符合低幼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喜欢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利用精心、独特的教学设计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作意识在逐步提高,想象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而儿童美术课中的教学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多媒体图片或视频以及丰富的教具等创设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最终通过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提高他们想象力的

目的。

比起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一进教室就开始乏味的说教、呆板的范画,一个好的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使学生的热情和个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展现出来。这种情境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儿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产生非常生动鲜明的表象特征,从而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促进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儿童想象力的目的。

老师设计情境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不要一个人唱独角戏,否则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得不得提高,这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意义。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不同的学生会通过他们不同的想象,创作不同的画面,而且对情境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一定要交代清楚,至于如何发展,结果怎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满足感,并提高儿童的想象力。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校园教育永恒的话题,教师和学生是开展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而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成功的美术教师总是选择适合课堂、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并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创作中,综合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拿出三个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学生对这几个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设悬念激趣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循序渐进,用讲述法与演示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的讲解中让学生认识色彩的魅力和创作步骤的严谨。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感受教师创作的整个过程。使儿童更容易接收新知识,了解作画步骤,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演示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当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做着像游戏一样的示范时,学生的创作热情会被激发出来,有效提高了儿童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甚至会认为自己可以比老师做得更好。因此,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自身也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儿童模拟老师的范画,照葫芦画瓢,这样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想象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想象力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下,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儿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发展个性、挖掘潜力的最佳阶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中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使其得到认同与提升,使其画出有趣、新颖、有创造力的绘画作品。让儿童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绘画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为以后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7-88.

[2]蒲以宏.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科教文汇,2006(10):122.

[3]毛沛定.试谈儿童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2006(10):122.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7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教师只有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1、思想品德语言形象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例如:讲授“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学生难理解。于是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个人就是大海中一滴水,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于是,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在这里,我利用学生最熟悉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觉亲切、理解深刻,无形中就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形象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思想品德概念、原理,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在教学“如何珍惜名誉”一课时,课前让有关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通过小品的表演的形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正确处理身边类似问题的方法。在组织“树立法制观念”教学时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理解实施依法治国重要性。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概念含义、知识原理的要求,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富有感染力。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而导之以行。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进教学内容。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发自内心地说:“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日常生活中很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可真奇妙”等,使输出的教学信息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色彩,也就增强了学科本身的吸引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我在教学“众人划浆开大船”时,从歌声切入课题。如:“一棵小树唉,生长多艰难,百里的森林哟,风沙也能拦”、“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在这些美妙的音律中让学生理解寓意。顿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讨论发表自己意见,造成一种恬静与活泼统一的课堂气氛。在讲“孝敬父母是美德”通过刘和刚的《父亲》MTV切入课题,在这些美妙的音律中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激发学生感激父母的感情,理解学习内容。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启开了学生的心扉,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习兴趣倍增;这样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思想品德确实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上来,信心十足,学好这门功课。

    三、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审美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教学过程如果融进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那么就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比如:思想品德教材语言的简约美、知识的严谨美、图片的形象美、谚语、名人名言哲理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体验这些美。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思想品德概念、观点、原理用语言描述起来感到非常吃力,难以理解,这时我就利用一些图片、谚语、名人名言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形象美、简洁美、哲理美。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其外在之美,如:教师端庄大方的体态、亲切和谐的表情、自然得体的服饰、科学美观的板书以及善良诚实的品格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引导学生欣赏色彩艳丽的课件,要求学生完成规范整洁的作业,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中进行思想品德活动等,都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调。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美的气息,使学生身心受到美的熏陶。

    四、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创造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性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诱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创造气氛,促进智力运动,在充满激情的探索中提升能力,增添活力。例如:在教学“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实际行动节约保护资源”时,教材是用图片和材料来说明,虽然形象但学生对树立节约和保护的资源意识理解仍有困难,不能达到引导学生践行的目的。于是我就把数学计算方法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数字计算:在夏季日常生活中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节水60升,一吨水按2.00元计算,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多少元?学生计算后得出:可节省1.56亿元。这道数字计算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地领会到树立节约和保护的资源重要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去践行。这就是思想品德潜藏的灵气,思想品德的艺术魅力。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 想象画 课堂 教学 激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想象画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把握正确的方法,鼓励大胆创作,孩子们的内在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想象画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想象画创作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所采用的主要激趣方法有:

一、教师示范激趣

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而示范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体现。以往很多学生听老师讲课时觉得津津有味,师生交流时津津乐道,兴趣盎然,而面对作业时却一脸茫然,无从下手。在示范的状况下,学生是亲临其境的,是直接的感官反射,是直接的心理反应,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就会去尝试表现。老师示范时的情绪、状态、动作反映到技术上的线条、色彩、色调、构图、画面调整处理等等都会刺激学生的眼球,作用于心理,化为直接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变得简单而容易接受。教师示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想象画创作思路更容易拓展,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受。

二、赏析激趣

构思新颖、构图完美、表现生动的想象画作品,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通过作品欣赏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加深对画面艺术境界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与网上资源,选择或制作优秀课件,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想象画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与创作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激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教第五册《鱼儿鱼儿告诉我》一课,我首先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录象,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鱼儿优美的外形和奇特的功能。再展示老师结合鱼儿的形态特征设计的各种新颖独特的作品,如鱼形枕头、花瓶、澡盆、房屋等,根据鱼儿的功能特点设计的潜水器、吸尘器、茶壶、飞行器等,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画面上游来游去的小鱼儿,老师的设计意图与科学原理就会弹出画面。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的创作欲望早已喷涌而出。

四、古诗词激趣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第八册《小桥、流水、森林》,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杜牧的《山行》或贺知章《咏柳》,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景物的喜爱,拓宽学生的想象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

五、创设情景激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有趣的、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情境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的学习中。如教学第九册《奇思妙想》,课前我给学生展示一幅自己没有画完的人物画:头发是一片片的树叶,辫子是一根根的柳条,头上开满鲜花,她的面部和身躯是有意留下的空白,“美丽的春姑娘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六、游戏激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具体思维和直觉思维居多,而且活泼好动,尤其低年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四册《有趣的字母娃娃》一课时,我编了一段字母操,让学生跟着我的口令动起来:“双手合拢抻拇指,字母大A我来变;双脚立正手扬起,我是Y字好威风;弯下腰来手触地,你们看我是个n;你我弯腰手触地,并在一起就是m……”学生们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融进了字母娃娃的创造之中。

七、评价激趣

人的潜意识里,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与肯定,小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学生的作业评价教师应持重视的态度。小孩子的作品在成人的眼里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师评价时一定要挖掘其“闪光点”,肯定其成功之处,再温和地指点“微弱”的不足。为了肯定学生的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走廊、宣传窗等,展示他们的作品,把特别优秀的作品寄出去参赛拿奖,参加画展,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9

[关键词]作文 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 营造氛围 扩大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呢?下面我就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其次,是运用逆向思维,即从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与方式的桎梏中走出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相反的事例或相反的性格特点。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景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在作文中展开想象,可使所写的内容思路开阔,形象具体,丰富生动,有独创见解。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形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一是引导假想。对未曾经历的事情,学生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假定一定的条件,激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利途径。我们不妨让学生写《假如我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二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为写作营造氛围,激活思情

情感,作为主要的非智力因素,以兴趣、热情、愿望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写作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调解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等待正在成长的学生,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善于为写作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调动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比较。

四、扩大阅读,积累材料,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象力这么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激活思维,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形象性等品质。思维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越强,思维就跃活跃;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强。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

脑筋急转弯训练。利用课前三分钟,出示一些脑筋急转弯或开发智力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开拓思维。如:“”、“”、“”像什么?再编一个小故事说话;“”想一想用一笔连接这九个点有几种方法?

编字谜。在教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字形或字义想象编字谜,猜谜。如:学生在记“灿”时就说:火山爆发;用“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上方,中间秃宝盖,几字在下方”记住了“亮”

听故事。让学生听一些发明发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如给学生讲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如何发明炸药的故事;告诉学生由于爱迪生坚忍不拔,后终于发明白炽灯泡的故事。还可以在课中或课余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小发明:如盲人用的自控饮水桶、定位墨水瓶、无泪蜡烛、新型方便卫生的胶水瓶等等,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2.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大胆猜想。

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希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吸引力: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想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切忌不能斥责学生,一面挫伤学生求知和想象的积极性。

3.培育真挚情感,以激发想象。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作家创作是对生活的复现,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密不可分。想象是在一定情感下诱发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有了它,就能展开想象的双翼。学生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可以激发、调动和开阔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呢?

(1)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见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就越真挚。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让他们逐步提高认识,及早树立是非观念,能够分辨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情感。

(2)创设情境,激感。具体生动、优美感人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音乐渲染、现场表演、图片显示、录像再现和生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感知、理解、感悟、动情、想象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激发想象的目的。

(3)阅读名篇,丰富情感。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崇高的信念,真挚的情感。不同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篇佳作,烂熟于心,不仅会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能力,而且读者的心灵自然会受到震撼,受到启迪感染,滋生真挚情感,放飞想象的翅膀。

(4)投身实践,发展情感。有人说,实践是情感的源泉。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情感。通过开展“学科学,动手做”、“保护地球,清除污染”、“关爱他人,捐献钱物”,以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种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爱科学、爱环境、爱他人、爱学习、爱美等种种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