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1:21:01

激发范文篇1

2004年海通公司对检修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对设备工程师、点检员的重新招聘。点检班组由原有的19人缩减为11人。班组全面负责输煤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承担着设备安全稳定的为机组供煤的艰巨任务。“用更少的人去更好的管理好设备”成为班组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班组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点”的探索――激发活力

点检员作为班组成员,可以看作一个“点”。点检员人员调整后,由原来14个点检员骤降为7个点检员,管理的设备范围还是跟原来一样,点检员几乎都出现畏惧情绪,认为要管理好设备难度太大。如何激活点检员这个“点”?班组在部门的指导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激发了点检员的活力。

“内因”上,班组从点检员的信心和成就感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培养。

信心培养――要管好设备,点检员畏惧心理必须克服。班组鼓励点检员加强学习,树立信心,加强对班员信心的培养。鼓励点检员,不要畏惧失败,在困难中才能成长,要以学习的姿态去面对困难。班组积极宣扬描绘企业、部门、班组美好明天的蓝图,并肯定其中每位班员所作出的非凡贡献,使班员无论对企业、部门、班组的未来,还是对自身发展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成就感培养――工作上,班组坚持让班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原则,让执行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留有空间”的原则。让执行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地去排除困难,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企求最漂亮地完成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不是简单地执行,而是积极地参与策划,注重成就感的培养,从而激发每个人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工作激情。

“外因”上,班组在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为点检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

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检修专业摸索出了一套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此制度的实行,解决了设备在定修、随机检修期间运行设备的管理“真空”问题。检修项目负责人担当起了检修期间的各种协调工作。使点检员能有效的对运行设备按计划进行点检。

周期管理革新――在部门指导下,班组对原周期管理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了的探索,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终成一套以“日常点检管理”、“短周期管理”、“长周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周期管理体系。这样为点检员的工作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使点检员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任务。

“面”的探索――凝聚合力

班组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看作一个“面”。如何来提高班组这个“面”的战斗力,打造合力?班组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班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共荣共辱感的培养——班组作为一个整体是班员必须具有向心力。强调准确定位自身,要站在班组角度、专业角度、部门角度看问题。强调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树立大局观念从中培养班员的集体感。树立设备出现问题是班组每个人的“屈辱”,设备安全稳定是班组每个人的“荣耀”的“共荣共辱感”。

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组积极宣扬“1+1>2”的团队力量来源的思想。班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积极宣扬以团队战胜困难的工作方法。团队协作是班组的力量源泉。在团队精神思想的灌输下,班组成员已经形成一个互助、互补、共同战斗的团队力量。

激发范文篇2

2004年海通公司对检修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经过对设备工程师、点检员的重新招聘。点检班组由原有的19人缩减为11人。班组全面负责输煤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承担着设备安全稳定的为机组供煤的艰巨任务。“用更少的人去更好的管理好设备”成为班组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这个课题,班组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点”的探索――激发活力

点检员作为班组成员,可以看作一个“点”。点检员人员调整后,由原来14个点检员骤降为7个点检员,管理的设备范围还是跟原来一样,点检员几乎都出现畏惧情绪,认为要管理好设备难度太大。如何激活点检员这个“点”?班组在部门的指导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激发了点检员的活力。

“内因”上,班组从点检员的信心和成就感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培养。

信心培养――要管好设备,点检员畏惧心理必须克服。班组鼓励点检员加强学习,树立信心,加强对班员信心的培养。鼓励点检员,不要畏惧失败,在困难中才能成长,要以学习的姿态去面对困难。班组积极宣扬描绘企业、部门、班组美好明天的蓝图,并肯定其中每位班员所作出的非凡贡献,使班员无论对企业、部门、班组的未来,还是对自身发展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成就感培养――工作上,班组坚持让班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原则,让执行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留有空间”的原则。让执行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地去排除困难,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企求最漂亮地完成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不是简单地执行,而是积极地参与策划,注重成就感的培养,从而激发每个人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工作激情。

“外因”上,班组在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为点检员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

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检修专业摸索出了一套检修项目负责人制。此制度的实行,解决了设备在定修、随机检修期间运行设备的管理“真空”问题。检修项目负责人担当起了检修期间的各种协调工作。使点检员能有效的对运行设备按计划进行点检。

周期管理革新――在部门指导下,班组对原周期管理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了的探索,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终成一套以“日常点检管理”、“短周期管理”、“长周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周期管理体系。这样为点检员的工作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使点检员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任务。

“面”的探索――凝聚合力

班组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看作一个“面”。如何来提高班组这个“面”的战斗力,打造合力?班组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班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共荣共辱感的培养——班组作为一个整体是班员必须具有向心力。强调准确定位自身,要站在班组角度、专业角度、部门角度看问题。强调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树立大局观念从中培养班员的集体感。树立设备出现问题是班组每个人的“屈辱”,设备安全稳定是班组每个人的“荣耀”的“共荣共辱感”。

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组积极宣扬“1+1>2”的团队力量来源的思想。班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积极宣扬以团队战胜困难的工作方法。团队协作是班组的力量源泉。在团队精神思想的灌输下,班组成员已经形成一个互助、互补、共同战斗的团队力量。

激发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二、巧设“设问”,激发探究兴趣;三、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四、设计竞赛形式,激发探究兴趣;五、设计数学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

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活起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认真专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大胆创新尝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正确把握知识,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保持和发展。为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启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为此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每堂课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恰当的导入语,他是上好新课的关键。创设导入情境目的是把学生的动机、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起到较好效果,从而开拓思维。学生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处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油然而生,学生带着探究欲望走进课堂。

二、巧设“设问”,激发探究兴趣

“设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是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感受数学思想,从而到达教学目的,“设问”在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从而使学生达到“解疑而心悦“的境界。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学数学常被视为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入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能随着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问”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停滞了,要重启;受阻了,要疏导;判断和指向错了,要纠正:正确了,要肯定。课堂几有效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同时也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但要注意“满堂灌”左一个“是不是”又一个“是不是”形式热闹而设问肤浅。

三、创设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多的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处使学生想学,乐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里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坏境。

当学生做错题时要耐心的点把,对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更不能歧视,要同情关心他们,要多帮助多辅导,多给他们一些表现自己进步的机会。要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妙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排除学习数学的消极心理障碍。常用亲切、温和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蔼的表情、温和的声调、期待的目光以及恰当的手势都能点燃学生心中的乐学之火。

四、设计竞赛形式,激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愿望。”苏霍姆斯基提醒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在教学中创造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积分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比赛。抢答、辩论对于活跃数学课堂,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价值的,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五、设计数学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

激发范文篇4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英语课程的学习。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硬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修养的过程。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要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1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学习英语的兴趣,协助他建立学习的成果感和自信心,使他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体现灵活开放,2整体设计目标。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战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尊重个体差别,3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

建议体验参与,4采用活动途径。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

促进学生发展,5注重过程评价。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总之。让学生成为Good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

发明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中根据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吸引和组织他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

a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b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c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d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用英语与他人交流,e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置和使用信息。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战略的指导,f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为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战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做到:

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a积极发明条件。

激发范文篇5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动画片学生爱看,讲起来会滔滔不绝;电脑学生感兴趣,好多游戏无师自通。因为他们对这些感兴趣,所以精力集中,做起来非常投入。写作文也一样,只有从各方面激发、调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帮他们积累足够的材料,才能让作文言之有物。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喜欢动,好奇心强,不甘落后,因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写作素材。

1、组织观赏活动

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感受美、赞叹美,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根据我们家乡的特点,季节变化明显,可以有目的的布置学生观察。春天,让学生观察学校南墙边的一排柳树的变化,从枝条变柔软到泛绿,在到抽出枝芽、长出嫩叶,把每一天的发现及时告诉大家,可以三五天写一次,写成系列日记。还可以组织学生放风筝,亲身体会放的过程,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夏天,让学生观察楼下花坛里的花,感受百花齐放的美丽。秋天观赏落叶飞舞,冬天组织观雪景,打雪仗,哪一次同学们观察得仔细、玩得开心点,哪一次作文也写得相当不错。

有的同学写到:那灰蒙蒙的天空里好像装着下不完的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片片鹅毛,似朵朵云絮,晶莹、光亮,一个白雪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

有的同学写雪后的世界:远山披上了白雪,高楼披上了白雪,就连校门前的那棵小杨树也披上了白雪。瞧,那毛茸茸、亮晶晶的小雪花们挤在枝杈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在争一席之地,多热闹啊!有的同学写打雪仗更是精彩:嗖,又一发带着冷气、冒着寒光的新式武器飞来了,我机敏地低头,不偏不倚,在身后的老杨树上开了花,散落的“弹片”,溜进我的脖颈,顿时我的心一紧。

学生在这些观赏活动中,写出了感受、体会,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作文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

2、在实践中积累材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才能产生。

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为学生积累创作的材料。端午节有吃粽子、碰鸡蛋的习惯,于是我让学生每人带来一二个鸡蛋,举行撞鸡蛋比赛。科学课上,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只小蜗牛,啤酒,水,原来要做实验。于是我趁机提出建议:仔细观察小蜗牛的样子,它的活动,和你们要试验的过程。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实验过程中他们才会更留心。当天的作业我布置了日记:一堂有趣的实验课(可爱的小蜗牛)。孩子们实验的兴趣高,作文的兴趣也高,都愿意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

综合课上,老师让每个学生带一种家乡的特产来介绍。于是我又抓住这一机会,课后写写这种果实。学生们有了课堂的积累,写起来也轻松自如,不仅写了果实的外形、味道、价值,还介绍了生长环境,内容非常丰富。

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学生才不会说空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无论在语言上,写作特点上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学习这些,就是为了能把它们应用于实践,应用到自己作文中。

1、强调片断练习的重要性小学生模仿力强

学过课文后,让他们模仿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练习,也会提高作文水平。如学习《趵突泉》一课,体会作者对大泉和小泉的动、静态描写。写大泉动态“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冒,冒,冒”,静态“永远那么纯洁”,泉上的热气“白而轻软”,等语句来突出泉太好了。写小泉也是通过动、静结合突出泉的有趣。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这一课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对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写出一个片段《落叶欣赏》。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又亲自观察树叶飘落,写的很生动,抓住了树叶的形状进行静态描写,树叶的飘落进行动态描写,形象生动。“一片片树叶被秋风染成了黄色,他脱离了大树妈妈的怀抱,在空中飘呀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不知何时,他又悄悄地落在地上,静静地睡着,那么安稳,连小蚂蚁爬到他的背上都毫不知觉。忽然,他又向前冲去,噢,是风惊醒了他香甜的梦……”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活泼的语言啊!

2、在学习中积累词汇、学以致用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丰富的语言在于平时的积累。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词汇的丰富,语句的贴切,把这些收获记载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日积月累,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应用于作文中,这样写起文章才会挥洒自如。

如学习《七月的天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突出天山独有的魅力。学完后让学生记在摘抄本上,背诵下来。

这样学一课积累一课,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写起作文也会运用自如,作文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1、教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身边的每个人,学会发现,善于捕捉,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如每天早晨(或晚上)利用几分钟时间举行“有心人会”,讲自己的发现,看法或感受。

2、班级设立佳作栏,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激发范文篇6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重视周边环境的影响,仔细寻找契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激发范文篇7

【摘要】大学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学习与治学,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成绩很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跟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对于大学来讲,教师可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改进。一方面教学要充满活力与艺术,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学会主动学习与思考,要学教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与研究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与治学活力与艺术创新求知求用

人类知识的开启,文化的累积,社会的进步,都是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如何继承以往的文化和学术遗产,注意现代的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使文化与知识薪火相传,更以不断创新的治学活动,使其发扬光大,确实是教学育人应尽的责任。

教学是师生共同朔造自我的开端,因此,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学生,从师取友,读书阅历,是不可缺少的人生历程。在大学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除了依靠教师的讲解,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思想。否则皆是依靠教师,就不能卓尔树立学生本人的成人理念,所谓“从人得者,俱非家珍”。因为学习或治学贵乎创新,没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

作为教师,教学贵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师生切磋,互相学习,才能决犹豫,出新意,发现新理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如周敦頣所云:“思者圣功之所本”(《通书?圣学》)。刘知几论思维判断的独得功夫,更为畅快明白:“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史通?自序》)。”这充分说明了治学或学习贵能思悟独得,当然这一根基,仍要建立在师生在教学中讨论和课后阅读资料上。元好问诗云:“鸳鸯绣罢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谓所可公开的只限治学的结果,其自秘重者,乃治学之方法。古人是否秘法自重,是另一问题,然而教学与治学必重方法,故孔子云:“下学而上达。”钱穆以为“下学”即是“术”,《中庸》云:“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钱穆又认为:“行远,登高是目标,属于道,自迩、自卑则是方法,属于术。”可见钱穆的解释深得古人的深心(见钱穆著《中国学术通论》)。可见教学与治学贵乎有方法,盖由“术”以达“道”,由术以由体达用,非有“术”不可,可见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方法之难,一是在于因时、因地、因人,斟势酌理,言之不易;二则人事无常,变动不居,无一定肆应之方,究求甚难;三则术源于道,人各异“道”,人各异“术”,故无一致的方法;四则方法出于经验,经验不同,各人的方法因而各异,虽有方法,更难以传授,故元好问云:“莫把金针度与人。”实有金针不能相度的深意,故教学与治学方法,牵涉甚多方面,不是纯然的一种方法论,而应先从端正基本思想意识入手。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的活力,是一种艺术和热情,通过教学来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自悟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力呢?下面,我们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

1教学应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学是一位教师精神与智慧的综合发挥,为激发教学活力,应首先从激发学生立志起,然后审己,明势,才能虚静,有恒与耐苦。因立志决定一个人的趋向;审查自己才能确定目标;明白未来趋势,以知作为;能虚能静,以作“照”“察”;才能有恒以收功;耐苦以求成。

教与学可以看成是一种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和活力。如果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学生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学习知识。既然教学有主动、被动之对比,那么教学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学生,学习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学习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更主动一些,他在知识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学生对他自己,以及对教师教的内容,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虽然严格说来,不可能有完全被动学习这回事,但还是有许多学生认为,比起充满主动的问与答,讲与听完全是被动的事。教师讲课起码必须要花一些力气,学生却只要听就可以了。学生被当作是一种沟通接收器,“接受”教师很卖力地在“给予”、“发送”的迅息。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的常规,实际上这种“接收”就好比是被打了一拳,或得到一项遗产,或是法院的判决。其实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收”应该像是棒球比赛中的捕手,而教师应该是投手或打击手才对。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主动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投手或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要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球是毫无感觉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捕手接住,完全看打球的人如何玩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类似。讲课的内容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类比的概念往前推。捕手的艺术就在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同样地,教学的艺术也在尽可能掌握住传给学生每一种知识迅息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捕手与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教师不会故意投给学生接不到的球,尽管有时候看来如此。在教学中,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刚好被学生掌握住了。教师的技巧与学生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事实上,教师就很像是一位投手。有些教师完全知道如何“控球”:他们完全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也精准正确地传达出去了。因此很公平地,比起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教师,他们是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住”的。

这个比喻有一点不恰当的是:球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不是被完全接住,就是没接住。而一门课,却是一个复杂的物件,可能被接受得多一点,也可能是少一点;从只接受到教师一点点概念到接受了整体理念,都有可能。学生想“接住”多少理念完全看他在学习时多么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学习的技巧如何,即有没有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明确教学目标:为获得知识而教,以及为求得理解而教

通过教学观摩,我们可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教师没有一定的种类,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教学是教师个人的特质,和技巧与练习的关系不大。作为教师最正确的方法是凭借一种方法来导引和激发学生学习。我们假设学生有自己的头脑,现在让我再假设学生想学好一门课。这门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学习的一本教科书。编著者、教师和学生通过这本书来沟通一些想法。要想成功地完成这门课,完全看教师和学生能接获多少书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并如何理解和扩展信息。

激发范文篇8

我在英语教学中,喜欢将教学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或chant,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再用拍手或拍桌子伴奏的话,节奏感会更强,学生的兴趣也会陡增,在实践中我发现平时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这时也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有了成就感,学习主动性也会慢慢地增强。在教学中我编了许多口诀、顺口溜与chant,现与大家共享。

如,在教学be动词的用法时,我编了好几个口诀:

1)单数is,复数are,碰到单I用am。

2)我用am,你用are,is跟着他、她、它。

3)I用am,you用are,is跟着she,he,it。

还编了一个chant如下:Iam,weare,youare,theyare,

sheis,heis,itis.

在教以o结尾的名词+es的复数时,我说:

英雄(hero)吃番茄(tomato),

黑人(Negro)吃土豆(potato)。

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要把f或fe改为v再加-es,我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

一个小偷(thief)拿着一把刀子(knife)结束了一匹狼(wolf)的生命(life),小偷的妻子(wife)把狼的尸体拖到书架(shelf)上,给它盖上了厚厚的树叶(leaf)。

这样,学生如果忘记哪些词需要改f或fe为ves时,就会想起这个故事。

教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时,我编了如下口诀:

1)人称代词不含“的”,分为主格和宾格,

主格放在动词前,宾格放在动词后。

2)物主代词含有“的”,分为形物和名物,

形物后面要加名,名物后面不加名。

学习宾语从句时,我总结了合并宾语从句五原则:

一找主句,二找引导词,三找从句的主语,四要人称一致,五要时态一致。

教学部分及物动词跟双宾语时,间接宾语sb.放在直接宾语sth.后时有些动词用to(sb.)连,有些动词用for(sb.)连。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常用的动词,我是这样教的:

两个买,三个做,(buy,get,do,cook,make)

唱歌跳舞要用for,(sing,dance)

六个给,要用to,(give给,send寄给,lend借给,pass传给,return还给,show给……看)

to,for后置要加人。

初学定语从句时,我是这样教学生的:

定语从句常后置,先行词加上定语从句,

中间有个引导词,先行词人来who引导,

先行词物来用which,人、物兼指用that,

引导词,用法多,常常用来作主、宾。

通过口诀记住以下只跟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及短语:

完成实践值得忙(finish,practice,beworth,bebusy)

继续习惯别放弃(keepon,beusedto,giveup)

考虑建议不禁想(consider,suggest,can’thelp,feellike)

喜欢思念别介意(enjoy,miss,mind)

把常见的跟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变成口诀:

要想拒绝忘记(want,refuse,forget),

需要努力学习(need,try,learn),

喜欢同意帮忙(like,agree,help),

希望决定开始(hope,wish,decide,begin,start)。

在教学被动语态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找主动语态句子的第一个动词,并在动词下面标上序号①,然后让学生再找紧挨着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或代词,并用三角符号标出,之后再进行被动语态的练习,我用了下面的口诀:

主动变被动,先找1号动(词),

动后名或代(词),移至最前头,

正确时态连,关键be要用,

勿忘1号V.pp,By后主变宾。

在英语学习中,如何正确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说:

形修名,副修动,be加形。

有些特殊的感官、使役动词要用形容词来修饰,我编了一个“13个动词加上形”的顺口溜:

是是是,变变变,(be:am,is,are,get,turn,become)

感觉包括视听觉,(feel,look,sound)

好像还有味嗅觉,(seem,smell,taste)

同时勿忘两保持,(keep,stay)

使役make勿忘选。(make)

很多学生容易把以-er和-or结尾的名词混淆,我把以-or结尾的名词遍chant如下:

Emperor皇上是总领,monitor班长要监视,

Actor跟着director,author不离editor,

Visitor喜欢当collector,

要想远离doctor,elevator要少乘,

想要成为inventor,或者当个translator,

激发范文篇9

自然教学如何在实践中适应转变呢?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紧紧围绕如何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认识,我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到一些规律:

一、教学手段现代化

1、注重插图教学

现行使用的《自然科学》新教材与原各分科教材相比,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形象而直观的插图,并且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处理得较好,如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其测量与步骤和使用规则用四幅图就表示出来;又如生物与非生物质的区别,各用四幅不同的图以并列对比的方法,将以区别开来;再如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食物链、食用网关系等等,都有相对应的插图或并列对比图将此表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课文中每一幅插图的利用,要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每一幅图,正确理解每幅图所表示的含义。这对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阅图分析能力和思维想象力,促进对这些知识的记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注重插图教学是自然课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注重实验教学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第一册安排了10个实验,第二册19个实验。实验课历来是学生最喜爱的课。新教材增加实验目的在于增加兴趣,加强实践,培养能力。

⑴技能性实验:显微镜这一部分内容,是初一学生生物技能锻炼的关键实验课。第二册“细胞和生物体”一章中,有关显微镜内容的共安排了五个实验。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官教兵”、“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教学生使用显微镜。经多次实验反复训练后,提高了学生操作能力。

⑵观察性实验:如教学“观察鱼的形态、运动和呼吸”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先观察鱼的体表、体形、体色及侧浅,分清头、躯干和尾,然后用直尺测量这三分部的长度,用天平称量钱的质量;再仔细观察鱼的呼吸运动和口与腮盖的开、合情况;最后用剪刀把鳍按要求处理,观察鱼鳍与运动的关系。把生物现象和物理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兴趣甚浓,加强了观察实验的效果,加强了印象,帮助理解记忆。同时,也逐步养成了学生善观察、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

⑶注重电教媒体的作用

电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其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能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自然科学》教材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无法用实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如物质的分子运动、生物细胞分裂、血液循环、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变化现象、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果等等,凭教师的口头讲述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课厌倦和分心,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若采用投影或录像等手段在教学中穿插运用,不仅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新异刺激,吸引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而且可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清晰的图表、变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优美的音乐显示出来。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既有兴趣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自然科学,以便达最佳的教学效果。

⑷野外学习

初一学生童心未泯,爱嬉耍、爱喜玩,迷恋大自然,从小喜捉扑蝶,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针对上述特点,新教材第一册安排了7个实习。在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到野外大自然中去采集、制作生物标本,观察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并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貌状态,从而开拓了学生视野,并寓教于乐,调动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育内容情趣化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抱着强烈求知欲开始一节课的学习。导入环节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课伊始,情即生”的功效。如在讲授“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一节时,首先问学生:牛奶营养丰富,为什么不可直接注入血管里而非要喝进肚子里?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的求知欲迅速提高,下面七嘴八舌抢着回答,然后教师诱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又如在学习“大气压”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装满的玻璃杯,把一张硬纸盖在杯口上,杯中不要有气泡,用一只手按住杯口,另一只手托住杯子底部,再把杯子倒过来,杯口朝下,放开按硬纸片的手,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杯子口的硬纸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学生做完这个实验感到很新奇,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样一开始上课,学生就被实验吸引住了,就迷上这一节课。

2、形象比喻,渗透德育

如血液一节,笔者按三种血细胞的功能特点进行比喻,把红细胞比作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红色输氧员,白细胞比作是英勇无畏的警卫军;血小板比作忠于职守的防汛兵。倡导同学们学习红细胞公而老私、任劳任怨、克勤克俭的高尚品格,学习白细胞对“敌人”英勇作战、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学习血小板对工作忠于职守、团结协作、全力以赴的工作作风,这样自然的形象比喻,给学生留下深的印象。

在讲到移植角膜时,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他临终前还要为人民做最后一次贡献――捐献角膜,号召学生学习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美德。在生物教学中这样有机地进行道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地得以净化。

三、教学环境社会化

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以振奋的精神,强烈的兴趣,活泼的思维,积极完成其学习任务。在自然教学中,除了学校内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场地设备条件外,同时以社会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使自然课项目配置趋向合理,让学生适当参加校外活动(饲养、种植),参观访问(社会环境现状、大气环境现状、水资源现状)、社会服务(天气预测、清洁环境),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动物标本是研究动物的最直接材料,也是学生学习动物知识的好朋友。在农村这特殊地理环境中,有着丰富的动物标本制作材料。根据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制作动物标本,拓宽活动领域,标本制作时教师要加以具体辅导:鸟类、兽类剥制标本,可由教师主刀,学生辅导完成;昆虫插针、浸制标本,都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现在学校已收集了大量的昆虫系列标本、蝶系列标本、哺乳动物系列标本、鸟系列标本。

教师抓住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现象,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动脑,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提出“奶奶年老眼花、穿针引线费神”,晒衣服架常被风吹落地等问题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想办法,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后,指导制作毛发穿线器、防风衣架等。又如,通过观察直升飞机升空,让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制作螺旋浆、飞机模型的方案,指导学生制作、试飞、试航。

四、教学对象的全面化

自然课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较全面的社会生活综合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适应当前的形势,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激发范文篇10

【摘要】目前,多数高校的收入分配主要依据教师当期成果的考核,实行当期收入分配制度。当期分配对教师成果的衡量并不全面,其导向容易使教师根据学校的硬性指标完成眼前任务,追求短平快,不利于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而延期分配是一种长期激励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着眼长远发展。本文对高校薪酬制度领域的热点话题——延期分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M高职院员工流动率偏高的情况,设计了M高职院的延期分配方案,对一年多的实践效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校延期分配制度高职院

1问题的提出

高校的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承担者,既是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又是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骨干力量,其享受相应的薪酬待遇,是劳动价值、知识价值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能有效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对高校的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对高校薪酬设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完善当期分配制度,对延期分配制度的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高校分配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即基本工资、课时费和岗位津贴,这些都属于当期分配。从绝大多数高校的情况来看,对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都不够,特别是对学术带头人来说,虽然当期工资数额得到提高,但是,风险补偿和长期激励不足。延期分配原则和计划的设计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在这方面,渝西学院早在十年前就推出了旨在建立终身员工补偿机制的校龄津贴制度,走在了时代前列。新疆财经大学结合校龄津贴制度,实施期权制津贴,这在探索建立延期分配制度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延期分配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如何设计出既能充分调动骨干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其带头作用,又能整合人力资源要素的延期分配方案?M高职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M高职院的延期分配方案

M高职院的收入分配一直采用当期分配形式,整体收入水平在当地同类院校中尚属中等。但是,这几年中员工的流动率偏高一直是困扰学院发展的一个难题,尤其是一些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的离职。关于影响员工流动的因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高流动率除了与M高职院升格不久,长期的中专管理模式与现行高校运行方式不相适应外,其主要原因是尚未在工作环境、组织文化、薪酬待遇、发展平台创造“高地”。针对这种情况,M高职院除对现行的人事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外,还创造性地设计出提出延期分配制度,并对这项制度进行探索。M高职院的延期分配方案主要内容:

(1)延期分配的对象

延期分配作为当期分配的有益补充,延期分配是薪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激励措施,可以引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从而大大提升高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延期分配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学院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协议需延期分配的人员。

(2)延期分配的条件

专业技术人员的延期分配应按岗位设置要求所规定的条件在本岗位工作满一年,且本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管理人员根据所聘岗位,职员六级及以上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人员享受延期分配;其他人员按学院相应的选拔标准聘任后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人员。

(3)延期分配的方案

①延期分配的基数统一按每月月初发放的岗位绩效工资的2倍为标准,比例按表1-1的分类标准执行。延期分配标准=基数×比例。

②享受延期分配的人员须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期限在学院服务一定的期限,延期分配享受的期限原则与聘用合同时间一致,延期分配的最短服务期限为五年,五年后开始兑现,合同不满离职的其账户被冻结,不能享受。

③延期分配根据本人年终考核的结果对计算比例进行调整,考核优秀的人员上调一档,考核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下调一档。其他人员考核优秀的上调5%,考核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下调5%。年度调整的应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单位一次补齐,个人无须交纳(见表1-1)。

④延期分配的人员凡在学院连续工作满十五年及以上,其单位承担比例上调5%,个人交纳比例不变;凡在学院连续工作满二十年及以上,其单位承担比例上调7%,个人交纳比例不变;凡在学院连续工作满二十五年及以上,其单位承担比例上调10%,个人交纳比例不变(见表1-2)。

3M高职院实施延期分配的意义

M高职院虽地处中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通过发放课时津贴、课题津贴的办法使教师的收人水平有所提高。但作为事业单位无论在收入待遇还是在事业发展上与有些行业相比吸引力不够。与人力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所决定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人才流动率偏高。对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的收人水平重视不够。延期分配作为一种新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功能有:一是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延期分配制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具有递延支付性。即薪酬福利现在给到个人名下,但要在未来若干年后才能领取或享受;(2)具有可中止性。即一旦出现人才擅自离开,学校可以中止这种薪酬福利的兑付。由学校收回,以减少损失,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退出成本。

M高职院在设计延期收入分配方案时,充分考虑不同教师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别下奖励的激励效果,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延期分配制度可将优秀人才与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院的持续发展。实施延期分配方案一年来,M高职院的人员流动率有明显下降,09年人员流动率仅为0.26%,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旦.延期分配:教师激励的新形式[J].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