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爆炸的现象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对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和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从十几年前开始普及的电子化教学,到现在的翻转教学理念,都是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时代的改变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6]。本文以高等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翻转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该课程的翻转教学尝试提供依据。 

2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体系框架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它通过在网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家中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将课堂教学时间解放出来,通过课堂作业、讨论和答疑等新型课堂交互教学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这个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被称为本世纪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教学变革,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该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其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师传授转换为学生自学,这样将教学过程的推动力由教师变为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众多教学资源的制作和组织、仍然由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来完成,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其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发展的关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并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各种学习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萨尔曼·可汗等美国教育专家推出的微课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一种在线提供时长5~15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网络教学方法[2-5]。与传统常规授课方法不同,微课的视频内容常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因此视频时间很短,一般在学生知识接收的生理极限之内,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开展自主学习使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最佳化。目前,微课教学已经在基础教育和一些技能教育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高等教育论文的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仍处于研究尝试中。 

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首先要构建课程实施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需要在课堂之外进行,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也要从面对面直接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借助微课等多媒体工具简介传授。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增加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环节;并且在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料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同,需要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便于学生认知和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将被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答疑和评估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 

微课内容短小化 在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识获取的持续时间一般在6~7分钟,超出这个时长,大脑接受信息的专注度和效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知识点分解和微课视频制作时一定要注意时长的控制。 

微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微课视频的制作手段简单方便、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构架适合的教学场景,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易懂、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教学资源内容更适合自主学习 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把握学习进程。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时,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顺利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可以考虑组织课程组,由多个教师合作来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使教学资源的教学风格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资源中需增加学习过程的指导内容,便于指导学生顺利高效地按时完成自主学习。增加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内容,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成果,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

教师翻转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中的主导地位 在翻转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弱化,但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的手段需要随之改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指导内容的描述来引导教学,虽然手段间接化了,但责任更重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加以及时的指导;并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节授课式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实践仍应遵循教育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涉及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其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仍和传统教学一样,需要按照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内容教授方式的匹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4 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涉及机械设计、电工学、检测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高、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学生需全面理解课程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学习要求。 

传统教学以教师理论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设计分析方法,学生按要求在课后通过部分作业练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多,常常出现教师在黑板、PPT上讲授、演示,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虽然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要求,在目前课时量不断被压缩而授课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教法明显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教师的讲授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师从不断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研究教学的形式与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中课程的教学流程及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与学习进度规划 教师在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之前,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检测系统、数字控制器、接口技术、驱动技术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分解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并注意与其相关前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其次,制定各知识点教学微课表达手段和制作方案,比如:新型机械结构的介绍用三维动画,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工作原理与性能;电路分析则需要将工作原理动画与性能公式推导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设计计算的本质。最后,拟定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书,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评估点,安排检测评估的方式与时间。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 根据课程设计得到的全部知识点,组织任课教师搜集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整理和完善。目前网络上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学成本;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是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课程,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用。同时要想增强教学效果,适应微课教学的需要,还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和爱好,自行制作相关微课视频内容。 

将制作好的机电一体化全部知识点微课视频、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学习进度指导书和机电一体化课程练习题、自测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管理功能控制教学资料的与访问权限,进行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相关引导问题及学习笔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讨论问题,分享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重点不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而是用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答疑、讨论和检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引导,并通过课堂或网络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将从网络交流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集中性解答,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或者在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活用知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协助并适时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领会课程知识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也应有所变化,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将部分课时削减,以自习课的形式交由学生自主安排;同时注意在课程初期应适当安排课堂教学学时,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掌握足够的课程知识点,又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知识领域设置里程碑式的课程节点,通过课堂检测和讲评进行阶段性学习进度和效果的检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进度的把握。 

课外的交流与测试 由于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设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来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虽然课堂教学节点的测试检查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但是课外的引导、讨论、交流与检测分析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课外教学跟踪和教学研究改进的基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询问,这样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并有利于教师归纳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进提供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表现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5 总结 

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以微课来贯穿整门课程的翻转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采用移动互联设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教师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效果。这样必将推动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展,提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深度和效率,对于新环境下的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篇2

做学一体的概念来主要是指一种提倡以岗位能力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技能。通过做学一体的学习,学生在真实工作的情景中获得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追求与探索,养成学生勤动手、善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不断接受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是实施采用这种“做学一体”教学方法的课程难度很大,对教师、对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管理》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干课,课程主要内容是在windows网络环境下进行组网后的管理、排错及调优。我认为 “做学一体,强调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提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改善。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真正浸润到工作岗位角色中去的原则

2004年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由此便引发了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课改进行到今时今日取得了不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少部分的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课改认知,并未真正理解课改要求。在诸如下企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工作上,并未真正形成深刻认识。进而导致教师教与学的脱节。例如,在讲授windows 2003域组策略时,主要是围绕系统自带组策略工具gpedit.msc展开教学,而实际的情况是企业大多是采用微软提供的独立工具gpmc.msc进行实际操作;再比如,教学中在配置服务器时,教师很容易在配置完成后重新启动服务器,而不是重启相关服务,在企业中随意重新启动服务器,很容易导致不可预估的其它故障;而这些随意性的操作恰恰违反了“做学一体”中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的情景中获得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的原则。因此,在谈到“做学一体”教学时,首先要做到就是更新观念,认真对待做学一体教学,先从教师扭转自身角色开始做起。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一线的技术工程师,进入工作状态,才能营造出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真正实施并推进“做学一体”教学。

二、深刻理解课程性质、任务与目标,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原则

授课计划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授课主要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一份科学严谨的授课计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两轮甚至多轮教学实施总结而成。

在授课计划的编写制定中往往也要依据一定的方法论。在这里可以采用的是戴明环循环式的修订方法。戴明环又叫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PDCA循环)

在授课计划中事先拟定好的任务场景、教学方法、甚至授课对象的智力水平都有可能发生与事先计划不一致的变化。因此,需要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并修复教学大纲,并将修订好的授课计划用于下一轮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依次往复,尽可能的完善授课计划。制定一份高质量的授课计划就意味在教学实施时任务的针对性、目的性非常明确,可操作性强,相对应的课程教学方法自然孕育而生。任务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三、设置真实场景,理论、实践教学互为依托支撑的教学原则

中等专业职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是基础学科差,而动手能力较强,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很多学生进入中专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往在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类课程学习时不积极、不主动。最后导致在该科课程学习的失败。因此,“做学一体”的教学过程就因该是“做”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一方面符合中职生实际学习与认知能力;一方面也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做学一体”的教学其目的性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各项感观,使学生在真任务、真岗位中能学到真本领。使学生从以往厌学到愿学、乐学的状态。因此,“做学一体”的教学原则就是通过不低于1:1的理论与实践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完成在真实工作的情景中获得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的目标。

四、因地制宜,依据学生认知、课程内容不同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原则

在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旧版课程理论过于抽象、晦涩难懂,操作内容脱离实际;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所有教学法的使用目的,均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法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问题计分,进行小组间竞赛。为了保持同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将知识点模块尽量微小化,每次讲完知识点,适当留下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提问。

依据课程性质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我校《网络管理》课程在强调调“理实一体、强调实际应用”教学方面主要是从如下几点展开:

课程教学全部安排进机房进行授课。避免出现整堂纯理论教学课的产生。当然在强调实践操作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是需要的。因此,将整堂课都安排在机房里最大的好处就是理论与实际可以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因地制宜,灵活依据授课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真正达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效果。[1]

在操作实践之前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是‘提问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在使用提问教学法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前堂知识的复习,上课初始尽可能多的采用提问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达到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多议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并不是直接告之答案。而是采用实施头脑风暴讨论回答问题的方法,公开、鼓励、越多同学回答越好的原则。并不在问题提出的初始急于公布答案。然后在引导同学回答问题的同时,将引导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寻找合适的过渡,将新课内容导入,进入正常的新课教学;而在使用‘讲授教学法’也并不是一味的由教师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在进行新课讲解时所秉承的主要原有化难为易,分散难点,启发诱导,培养思维。在讲授教学时,由于《网络管理》课程内容与同学日常学习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教师依据课程的内容将知识点尽可能的分散。然后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按学生能够理解的难易程度尽可能选择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描述解释。尽量的让道理深入浅出。让学生听的明白。避免枯燥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扼杀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讲到ping命令可以测试网络连通性时,对于参数 ? l 如果只按教材解释可以调整ping命令发出的数据包字节大小值,多数学生对此是没有多少反应的。但如果引用了生活中工人搬砖块的场景,将工人比喻成ping命令,一次性能搬起多少块砖块来比喻成数据包大小数量,将工人持续的单位时间的工作量比喻成网络在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程度将明显得到提升,同时与学生的互动得到了加强。[2]

《网络管理》课程也按时下流行的任务引领进行教学,在实操的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情境环境下的‘示范教学’法。但在实施示范教学法又有所不同,不是传统的上来就一步一步引领同学完成实训。以往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其实是不知道最终操作的结果,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改进后的实操示范教学中,则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展示正确的实验结果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最终完成的项目正确答案或是所能达到的实际应用效果。例如,在文件夹共享操作中,不仅仅是按项目的要求完成文件夹共享后只是简单的告诉同学,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中传送文件了,而是要按实际企业中设立文件共享服务器所能带来的实际工作需求场景描述,如多人协作办公、OFFICE协同操作、资料备份等,让学生明白具体这项实操在工作中、生活中到底能做什么。接下来,示范教学时,边操作边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并依据需要,在过程中多次对比最终的实操结果,并寻找差异。学生由于已经事先知道了操作结果,因而对教师的示范操作步骤也更容易有感性的认识。当实操完成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会发出这样一种感叹,原来是这样简单就能完成!因而,通过倒叙实验结果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让学生快速完成学习的同时,还能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3]

五、总结与思考

篇3

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美 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学者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问题解决方法;学习者自主性;行动研究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action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is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better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rticle repor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fostering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by using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 interview and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strategies such as task-awareness, attribution, input and output,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deduction, self-belief,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are quite strong, but their risk-orientation, self-awareness, asking questions, self-monitor, self-evaluation, self-monitor, rei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quite weak. It is also found that society;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compet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a series of class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for one and half a year according to Howard Gardner’s theory and Dr. 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The maj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enhanced.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method, learner autonomy, action research

1. 引言

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一个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客体转移到了主体,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者在外语学 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已得到母语习得研究 和外语学习研究的证实。在贯彻“以人为本”和“终生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 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重要性。此外,不少研究 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促进外语 学习者自主性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 语教学的新趋势。

在国外,著名学者Benson(2001:111)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即“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实 践是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和如何提高语言学习的?”,把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归纳为以 下六种:第一种是基于学习材料的方法(resource-based approaches);第二种是基于教育技术 的方法(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第三种是基于学习者的方法(learner-based approaches)

;第四种是 基于课堂的 方法 (classroom-based approaches) ; 第五种是基 于课程的方 法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es);第六种是基于教师的方法(teacher-based approaches)。他同时 指出,到目前为止,许多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研究大多基于反思和推理,很少有基于对数 据的系统分析的研究。因此,基于数据的行动研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徐锦芬等,2004),所 有学者都肯定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途径。目前,国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主要介绍国外的有关理论知识,只 有一些研究者如:王笃勤(2002)、徐锦芬等(2004)开始探讨一些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 究。何晓东(2004)认为,今后关于外语“学习者自主性”(LA)的研究应过渡到以实证研 究为主,同时,应紧密结合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开展研究、讨论。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果发现,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大纲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外语学习环境、专门的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主性”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问题解决”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形

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 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 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 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呢?任课教师如何发现这些问题 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呢?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英语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促进外语学生的“学习者自主性”,最终的 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 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 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 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本人主要采用六步骤模式。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 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 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 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 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 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 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 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 释和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 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 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 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英语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共91名学生,课程为《综合英语 课》,行动环境为实际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第 一、二册。执行者为本人。项目时间: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2.2 预诊

在2006年秋季学期初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综合英语教学很感兴趣,但是绝 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功课,不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能按时提交作 业且正确率很低,没有什么学习计划,合作学习的能力差。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了一下假设

: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问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

查和访问使用了张立新和李霄翔(2004)设计调查问卷和问题,抽样调查了26名学生。通过 问卷调查、访问和课堂观察,试图发现本项目研究者所教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自主能力欠缺, 哪些方面较强,发现其中的原因。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对提 问的反应、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课堂讨论的情况等等。

表1问卷调查结果(按照均值从小到大排列)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能力较强项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较强(接近或超过4分):任务评价、归因、输入输出、分析推理等、自

我信念、动机,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2)整体能力较弱项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低于3分):冒险,自主意识,提问

,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加强,合作。

(3)课堂观察和访问结果 为了探索以上问卷调查初步发现的自主能力差异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问

,结果发现,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能力、教学管理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

(4)确认问题: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文化心理、语言 能力、教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2.3 拟定总体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研究者基于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并根据英语教育 专业的特点,从备课、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巩固、语言的输出、形成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等五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设计了 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2.4 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个人档案,通过个人档案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做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 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 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为了了解和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经历,项目研究者参照《多语和多元文 化的欧洲》(1997-2000)和《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Junior version)

,制定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主要包括语言通行证(Language Passport),语言传记(Language Biography),和语言档案(Language Dossier),主要用于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 和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教学参考。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研究者分四个等级(初 级:elementary, 中下级:lower intermediate, 中级:intermediate和高级:advanced)设计了语 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旋律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大类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Biographical, Bingo, Idioms, Noticing, Roll the dice,A fu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English songs, Teaching

activities, Dictation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The year of 12 animal signs, Jigsaw reading activities, Self-study in the computer center, Matching pairs activities, Home reading and retell

activities,Posters, Advertisements等。每个具体的课堂活动都有一系列的步骤构成。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替实施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动,使学生从教师完全控 制逐步向学生自主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活动过渡,最终实现学生完全自主的完成任务。

3. 结论与讨论

我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经过三个学期的行动研究教学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3.1 个人档案

通过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三个学期的个人档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学生语言通 行证中的学习进步表格的填写上看,有44%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2 升到

B1-Grade 8, 有31%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1 升到B1-Grade 7, 有25%的学 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3 升到B1-Grade 9。这些数据表明,经过三个学期的课 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从学生语言通行证中的学 生跨文化的经历看,大多数学生从原来的不敢、不愿意与外国人面对面、E-mail、信件、贺 卡交流等方式交流转变到了愿意、敢与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活动。第三、从学生的语 言传记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在语言学习方面 的进步也非常显著。第四、从学生的语言档案来看,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 动,而且在课内外都能够组织和运用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

3.2 课堂学习记录

从课堂学习记录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学期的第三周开始,85%以上的同学能按时预习和 复习功课,并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79%的学生 能按时提交作业。

3.3 考试成绩

从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看,所教的三个班级综合英语成绩平均分比同级别同类专 业的班级高了7分。

3.4 调查问卷

从三个学期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冒险,自主意识,提问,自我监察,自我评 价,加强,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5 反馈练习结果

从每次上课后的反馈或反思的练习结果看,87%的学生成绩都达到良好以上,对课堂 活动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比较好。

3.6 存在问题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计划周密、 教学设计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大部分同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和 加强。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中学与教、教与研的互动,提高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使男女学生融入 到同一个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活动过程中如何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检测设计的课 堂活动的难度?仍有 7%左右的同学各方面进步不大,这些同学大都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和自 控能力差,大多不愿意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积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内外作业,

如何培养这些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Barbosa, I. & Paiva, M. Action research: a way to teacher and learner autonomy? [A] In F. Vieira, M. A. Moreira, I. Barbosa & M. Paiva (Eds.), Pedagogy for autonomy and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working group – Pedagogy for autonomy [C]. Braga: University of Minho, 2002.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2001.

Burn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ILT,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 for Adult and Voc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retrieved from cilt.org.uk/qualifications/elp/adultelp.htm on November 14, 2007.

Smith, M. 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 Last updated: December 28, 2007.

Wallace, J.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华维芬. “学习者自主”探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何晓东.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10-14.

兰昌亲,曾洁. 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 外语界,2004,(4):24-30.

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魏玉燕.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 外语界, 2002,(3).

辛自强.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徐锦芬,占小海. 国内外“学习自主性”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4,(4):2-9.

篇4

构建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加强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使全国同类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并能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同级学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少得病不得病,而且要求健康长寿活得有滋味。但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社区不仅缺技术缺人才,更缺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不仅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管理者、沟通者、教育者、研究者,甚至是决策者。但是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传帮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以构建精品课程为契机,让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学到更多适用的知识,解决护理人才匮乏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将预防医学与护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现在中职护生基础较差,很难把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构建中职卫校《社区护理》精品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有必要研究分析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题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有利于培养中职高素质师资队伍。(4)调动中职护生学习积极性,让中职护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5)改善中职学校实验实习条件。(6)转变中职教育理念。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正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倡院士、教授等名师上讲台,以促进教学梯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求建立内容新颖、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我国中职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简陋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高校教学中,精品课程已试行多年并推广使用。但目前精品课程还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中职教学中,特别是在医学类的精品课程较少,制作《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的中职学校目前也很少,制作的水平也只停留在课件、视频制作的层次上。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区护理》课程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立一套以培养中职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修订《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满足教学的需要。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发出一部分适合于开放、创新的实习项目,并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加大开放实验项目的个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知识更新、更全、更有吸引力。同时拟采用网络教学,实现网上课堂、网上题库、网上讨论和网上答疑,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中职护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合理课堂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开放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3)组织专人精心编选教学用书,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材料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立体化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进行网络授课、网络答疑,增强网站互动性,与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试题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比法、互联网络自主交流活动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落实团队人员分工;收集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写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开发课件;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完善网上资源。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对实施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结题各种材料;提交结题材料。

8 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拥有30间多媒体教学平台,120多台教学用电脑,1间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设备能得到保障;在课程建设经费的保证上,学校给予启动费及配套建设费。

(2)为保证课件的制作质量,学校专门成立了精品课程课件制作室,举办教师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培训班;

(3)学校将精品课程作为同级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认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科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均给予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

9 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负责人:周轩。负责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写好开题报告,书写各种结题材料。

(2)主要研究成员:

张红兵:负责课题研究设计,撰写各种研究报告。

何春秀:负责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

卢小春:负责设计问卷调查,制作电子教案,开发课件。

莫苗:负责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

韦凤利:负责查阅、收集资料,完善网上资源。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篇5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预防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借鉴美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培养的学生有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部分从事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因此,应增加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所占比例,将与公共卫生联系不紧密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在保持原有核心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对专业课实行模块管理,每个专业方向中设有必修课、限选课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应尽早开设预防医学基础专业课及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相关课程,开设SAS和SPSS统计软件应用和文献检索类选修课程及一些反映本专业新进展的选修课。

(二)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基本普及。但应注意的是,传统的板书和讲解不能完全被多媒体取代,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学生课堂设计→相关单位高资历人员带教→实际开展工作的科室人员指导→现场实施”的规律,逐步深入、控制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学有所得。定期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者来校开设讲座,注重培养本科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提供英语、计算机、车辆驾驶等技能的培训机会。此外,要对当前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加以改革,把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报告都记入平时成绩,并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重。取消题库和多年重复的题目,在试卷中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和开放式答案的考题,将答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作为评分标准,从过去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为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要求毕业生具备文献检索、信息提炼总结、撰写流调报告及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

(三)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实验、实践改革。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课,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了本科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将实验内容整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分别设立实验点,由兰州市疾控中心和学院教师共同带教,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学校或院系可设立基金,开放部分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保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边上课边实习或在理论学习结束后马上进入实习,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还可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设暑期学校,严格实习管理及考核制度,保证实习质量。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等级的专业研究,学习操作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现行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检验检测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的进行分析和报告。

(四)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应重视素质教育:

据资料显示,1998年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时比例只占总课时的8%左右[4],到2004年国内重点医学院校的相关课时比例一般在10%左右[5],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5%。在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可邀请相关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开设讲座,通过结合医学史、校史、院史对学生加以教育。强调预防医学在促进公众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唤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训及适应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学生成长[1]。研究显示,很多院校都由博士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校里,即使有能力从事教学的教师也更热衷于科研,过去五年中55%的学校这种师资状况持续恶化[6]。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使授课教师兼顾科研和教学,鼓励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最新进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可选择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学校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多方面培训,融入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有领导才干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利用预防医学教学资源,为本科生开设公共营养师、职业病医师、家庭保健员等培训课程,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卫生检验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33-01

1 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1.1课程改革

对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大体有七个方面:职业价值、科学基础、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批判研究。如果要让一个学生具备全部的作为一个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帮助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将医学各个专业都集中到一个公共平台上,并通过扩大课程学习时间,开展医学伦理、食品安全与技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医学知识结构。

1.2优化专业课程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卫生检验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开设的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课程中,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门数和增加专业课学习时间。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到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卫生所、检验局等单位上班,学习阶段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要能迅速的适应工作,对检验设备的操作要熟练,在学习期间就要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1.3构建多学科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构建以预防医学为主、医学检验为辅,革新专业技术兼顾的综合课程体系:

1.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社会医学等,

2.医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血液学、临床检验基础学等;

3.职业卫生评价:临床与职业医学检验、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学、职业医学与职业生生。

1.4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培养出优秀的检验人才,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有探究式的思维,就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再发现过程,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空间,将讲授式的课堂变成启发式和研究式的课堂。实验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习者。

2 构建教学体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2.1改革实验课

调整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让实验课的时间达到理论课教学时数的两倍以上。改革教学内容,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应用性和设计性较强的综合实验。将卫生检验相关的工具书的查阅和使用方法教给学生,

2.2改革考试方式

实验课程的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1.基本技能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际配制,仪器操作等能力,在实验小组内随机抽选考生,增强团队精神。

2.实验成绩:把实验的每个步骤做详细评分要求,借此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打造高水平的检验人才。

3.细节成绩:操作者仪表、台面布控、实验室卫生等项目都是考察内容,要培养学生对细节工作的重视和细心的工作态度。

2.3引入新技术

卫生检验工作中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实验内容要根据新的动态趋势和学生实际工作所需来设立,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课程设计不断优化。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体系。教学设施、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检验专业因为对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实验课的学时不够是没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开放性的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如细菌形态观察等实验,一次显微镜观察给人的印象不深,往往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检验医学实验室如果全面开放,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安排,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 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3.1参与课题实习

让学生参与到教室的课题研究中来,或者和疾控中心一起制定专题实习计划。选择一批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拔一些高水平的教师来带队,选出专门的负责医师,制定技能考核项目,让学生在日常实习中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在原科室学习。这样严格的实习,会让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临床工作的认识,体会到检验工作对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态度。

3.2基地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疾控检验中心实习,由基地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的相关研究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做研究,并要独立撰写论文交上,这样的实习,针对性很强,能让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4.1加强课外学习

一些兴趣小组,讲座或者其他形式的课外学习,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去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通过多渠道了解专业新方向和热点。

4.2增强教师资格审查

对一些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指导的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保证由具备资质的老师来担任重要工作。教师在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要给出国内外研究热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带出的学生科研能力才会强,只有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实验过程、技能考核等每个环节做好把控,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并且学生的研究工作要独立地做,问题要自己解决,教师只是给予适度指导,这样不依赖老师才会有创新。

篇7

关键词:全科医学 乡镇卫生现状 教育改革 能力培养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是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会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是一门整合传统生物医学和现代心理社会科学的临床医学。在美国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社区卫生服务则是全科医疗的具体体现,它将全科医疗的理论应用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以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因此全科医学的教学应配合乡镇及社区卫生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改革。

在对湖南省内一些乡镇地区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医疗现状不容乐观,现有的医疗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必须着手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科医生。

一、 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坚持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用的原则

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接受最直接有力的教育。正确的了解各个地区疾病的流行趋势、农村的常见病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轻松分清学习的重心,根据病情需要将技术学全学精。据了解现在农村老年人多以风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常见;中小学生多以龋病、蛔虫感染常见。这些疾病多是因为不注意卫生和预防引起的,因此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乡镇进行宣传教育,这样既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患者,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为全科医学的推广做了必要的工作。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标本和医学挂图等更加形象具体的学习医学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临床分析、判断、决策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设置电子阅览室,大量增加医学图书,有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及临床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有更加完整的学习氛围。

二、医学院校应对教学科目作相应的调整

调查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大部分全科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缺乏的,在诊断过程中经常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这就需要:

1.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课程设计也要有实用性、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把《医学基础》、《系统与器官疾病》、《临床应用》、《社区卫生》、《全科医学概论》和《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卫生与健康》、《社区保健与康复》等作为重点科目,使其能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进行学习。而有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科目,如《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等可以设置为全科医师培养的考查科目,因为调查数据显示,86%以上的此类患者多应该接受相关的专业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乡镇医疗条件暂时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这需要国家投资改善专业医疗设备才能做到。

2.医学院校要克服课程内容雷同,浪费学时的现象。在学习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课程设计中很多不同的科目介绍了相同的疾病,一样的疾病一样的病因机制、一样的发展转归结局一样的治疗,如此雷同的设计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浪费了学时,还蹉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设置针对性强的科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目前农村对疾病的预防知识是很缺乏,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比例,让学生能尽量广泛地了解这类疾病。另外可以减少甚至删除那些在地球上基本消失或极少见的疾病,增加新增疾病的介绍,掌握相关预防及治疗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及职业特色。

三、增加学生直接接触患者的几率。

可以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带领学生去乡镇卫生所、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地方见习、实习。与病房多接触,学习基本流程与病人护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设施、人员配置, 体会其管理体制的建设以及服务项目的开展, 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实施过程及实施方法, 并为创立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更方便深入弄清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防治疗,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临床经验,了解医患关系,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治疗病人。

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教师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能不能培养一个合格全科医师的关键,医学院校应该聘请参加过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或者聘请教学时间长,又具备双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同时也可以从附属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拔富有临床经验、基层医疗经验的医生作为兼职教师,传授全科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

五、定期做教学反馈及评价

在教学反馈中我们可以考察教育工作者,做到优胜劣汰,使学生能在起跑线上就得到最优质的教育,教与学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全科医生职业,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 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迫切需要。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全科医生职业,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 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以推动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深入、健康地发展。

篇8

【关键词】 蛋白质类;膳食调查;营养状况;学生,医科;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1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6-02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给予了各方面的资助,但还没有系统的营养干预方面的资助。营养是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首要条件。给予贫困大学生营养干预资助,对他们在仅有的经济条件下,保障具有顺利完成学业的健康体魄,有着很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为探讨合理的营养干预资助措施,笔者对大同大学医学院贫困大学生的蛋白质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大同大学医学院一~四年级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贫困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计211人,其中男生48名,女生163名。

1.2 方法 对21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膳食蛋白质消费调查、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

1.2.1 膳食蛋白质消费频率调查 采用膳食记录法[1-3],由调查对象本人记录自己1周的食物(谷类、豆类、蛋类、奶类、肉类。其他食物蛋白质含量较少,忽略不计)蛋白质消费情况,时间为2007年6月25日至2007年7月1日。食物蛋白质消费记录调查表由课题组自行设计,经预实验后修改而成,共发放食物记录调查表211份,收回21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 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4] 检验项目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蛋白/球蛋白(ALB/GLO),其测定选于山西省大同市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检验中心,并随机抽取12名贫困生(男、女生各6名)在该检验中心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重复测定,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2.3 人体测量及营养状况评价 测量项目包括身高和体重,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要求受试者空腹、脱鞋、只穿轻薄衣服;测量身高采用立柱式身高测量计,精确度为0.1 cm;秤体重采用杠杆型体重秤,精确度为0.1 kg;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再依据体质量指数判断人体营养状况,判断标准分3个等级[5]:BMI<18.5 kg/m2为营养不良,(18.5~22.9)kg/m2为正常,≥23 kg/m2为超重。

2007年6月24日召开贫困大学生营养干预研究课题告知会(动员大会),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进行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百分率、构成比、平均数、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膳食蛋白质消费情况 211名贫困大学生每日早、中、晚餐累计为629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6人次;每周早、午、晚餐累计为632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9人次。(1)优质蛋白质(豆类、蛋类、奶类、肉类)食用情况:每日日食用率为55.3%(348/629),男、女生分别为77.6%(111/143),48.8%(23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2,P<0.01);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男、女生分别为13.4,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1)。(2)谷类蛋白质食用情况:每日食用率为98.8%(615/629),男、女生分别为97.9%(140/143),97.7%(475/486);每周食用频次为19.9次,男、女生分别为19.6,20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总食用频次)的比重情况: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男、女生分别占40.6%,30.8%。

2.2 人体营养状况 211名贫困生营养正常、营养不良、超重检出率见表1。

2.3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表2显示,男、女生之间TP,ALB,GLO,ALB/GL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0.98,1.22,1.81,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从膳食蛋白质消费情况看, 211名贫困大学生优质蛋白质每日食用率为55.3%,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说明50%以上的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是良好的;男生明显好于女生 ,其优质蛋白质每日食用率达77.6%,每周食用频次13.4次,优质蛋白质食用频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40.6%。

从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看,211名贫困生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从人体测量情况看,211名贫困生75.8%营养正常,有13.3%的为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鉴于:(1)身高、体重是人体测量的最基本的数据,在反映人体营养状况上比较准确,体重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或长或短)营养状况的变化,体质量指数是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指标,故其是比较确切鉴定成人营养状况的直接指标;(2)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由于蛋白质体内库存量大、生物半衰期长、早期缺乏时不容易测出[6],故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阶段时[7],其TP,ALB,GLO,ALB/GLO生化指标均可为正常。因此,对蛋白质生化指标正常,而体重偏低的贫困生应考虑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期。

综上所述,大多数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良好,尤其是男生。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绝大多数鉴定为正常,但有13.3%的处于蛋白质缺乏亚临床阶段,需立即进行膳食干预、及时纠正。

4 参考文献

[1] 郝玲,李竹,主译.营养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

[2] 葛可佑,主编.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8-389.

[3] 马冠生,孔灵芝,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

[4] 黄悦勤,主编.预防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00.

[5] 吴坤,主编.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

[6] 李勇,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4.

篇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越来越突出。多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身体状况在逐渐下降,而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肥胖症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患的患病率在逐渐增高。因此,对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要做预防工作。中国古话有云:“防患于未然”,“上医治未病”,实质是以预防为主。实现三级预防,即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是全民参与的战略行为。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就是防发病,在没有发病的时候去防病;就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就是将我们防病治病的重点放在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上。

健康教育,提高认识

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来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来促进病人的痊愈,降低病死率,通过规范化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人的残疾率。过去我国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溶栓、搭桥、介入等高科技的投入上,却对花钱少,效益大的一级预防的重视不够。尤其是我们基层医院,对预防疾病认识非常不足,不能把握住预防时期的宝贵时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表明:在疾病预防工作上每投1元,就可以减少85元的医疗费用和100元的抢救费,基层的医疗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源头做起。

正确实施一级预防

要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以糖类为主要的饮食被以蛋白质,脂肪为主的饮食所代替,这种饮食过量或结构不合理,同时运动量不足,看似舒适的不良生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温柔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人们的健康,这种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疾病,它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等。因为很少有一个危险因素,一般都是多重危险因素并存,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治理控制上述的多重危险因素。避免危险因素升级,而发展成疾病,就必须从一级预防入手,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健康提前买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从低危的高血压病人开始控制,可以靠有氧运动锻炼,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危险因素,调整6个月,以观后效。要特别提醒,在血脂异常的干预上加大力度,切不可忽视,血脂异常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险因素。预防要开出综合性的健康处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这就亟需我们基层医生给予干预和把关。

管 理

在社区医院建立一个健康档案,包括家族史、膳食习惯、生活方式(如吸烟,睡眠,体力活动锻炼,精神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资料,通过全面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其进行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和评价,及早发现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做好前期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与预者保持联系,对其给予及时的咨询和科学的指导,并对其健康状况的改变及时了解,定期进行重复评估,给人提供最新的指导方案即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咨询指导,以减少发病危险。

措 施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3个,即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对于血糖干预在非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代谢综合征,对其进行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加强化。对于血压的干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

二级预防

篇10

1.1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整合与优化现有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保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无谓的重复,采用精简、融合、重组等方式,优化现有中医和西医基础课程的设置,使专业基础课与西医七年制基本持平,略高于中医五年制;同时为了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使之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拓展中西医结合思路,适当开设桥梁课,如中西医学比较、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学以及沟通公共基础知识与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课程。

(2)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源”和“流”、“干”和“枝”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些中华文化的人文课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这样的课程比较有助于了解中医学本身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医理论知识,起方向性的导向作用。

(3)加强经典着作的学习。我国着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曾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重视《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学习与研究。精读中医经典,才能有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较高的理论造诣、独到的临床见解和新颖的治疗思路,也才会取得较好的中医临床疗效。因此,在本科阶段增加“四大经典”着作课时(高于中医五年制),安排在基础课或临床课之后,并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再次学习。

(4)将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食疗学、中医预防医学等列为选修课程,这既可满足七年制学生加强应用型医疗知识的学习,拓宽中医临床知识面,又可解决由于学科设置过多,而争抢学时的矛盾。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长,开设新型选修课,并尽力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选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发展。

1.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我校将CAI以课题形式立项开发,5000元/项,目前CAI课件已有180余个。在CAI中纳入常用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常见手术影像资料,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案例。案例来源于各教学医院病案室、教科书、网络。学生可以在CAI课件中学习各种临床诊疗操作技术、观看各种手术的影像资料、学习处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病并可进行模拟考核,增加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避免了考核方法的单一。

1.3推行半开放式教学

半开放式教学,是早期接触临床,增加见习比例的教学方法改革途径。增加见习时间,加强对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具体方法:①教师备课,选择病例资料并精心设计问题。②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文献。③学生模拟临床医师分析病情并提出诊疗意见。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进行床旁带教提问。⑤教师对见习的相关疾病进行具体讲学,并组织病历讨论。

1.4运用标准化病人考核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出台,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诊疗操作已经不可能。要想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只有通过模拟医院引入标准化病人(即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经培训后能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的人)。他们可以无体征或有真实而恒定的体征,或模拟多种病史体征。学校每年轮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寒暑假期运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疗方案制订等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及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从而打破考核方法的单一。

1.5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5+2”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增加了半年临床实习时间,加强了临床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培养,有助于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

1.6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

为了培养七年制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活跃学术氛围,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每季度一次由高年级七年制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及研究结果,或介绍与本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进展,师生之间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专家点评。每年一次邀请校内外着名专家参加,介绍某些疾病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围绕中医的特色优势进行讲解。对有创新性、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给予七年制论坛基金资助。每年招标一次,研究周期为一年。

1.7建立优胜劣汰和学制互通制度

七年制学生在第十学期本科毕业时进行第一次分流考核,对不合格的学生不进入硕士学习阶段,编入五年制相应班级中,按五年制要求毕业。这一阶段强化的是“五、七”分流。其次在第十二学期结束前进行第二次分流考核,通过者进入课题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