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制造业发展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2:56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1

结合企业核心产品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争夺客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客户质量服务还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当中,这给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由此可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型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客户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反应各大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制造业开始有向服务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从而来取得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服务质量的涵义

1.1 服务质量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传统的认为服务质量指的是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具有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特点。

1.2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性。服务质量好会产生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后可能对服务产生忠诚。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之一,顾客满意度会受到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一些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有着正向的因素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以及行为。

2 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走服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中国服务质量发展现状报告显示,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发展空间也迅速扩大,在我国服务行业当中,如何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同时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服务行业的客户服务创新水平最高。

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行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也开始向服务化的模式转变,开始追求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竞争的标准。相比而言,制造型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客户服务工作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急需改善。

3 制造业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导致制造型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客户服务这一重要模块。

3.2 重产品质量,轻服务质量。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抓产品质量,而忽略对产品销售出去之后的服务管理工作,甚至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不应该由制造企业本身来承担,而应由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来统一管理。于是就造成了客户对企业的不满,这极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4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4.1 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制造型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促销、折扣等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商业进入壁垒。然而,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一定量的客户群,并且这些客户对企业产品都有相对较高的忠诚度,就可以促进客户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因此,制造企业通过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客户放心的购买企业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营销方针。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充分掌握客户资料,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使对手不易模仿,提高对手挖走客户的时间和成本,进而建立起商业壁垒,从而占领市场。

4.2 有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制造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制造型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有助于满足顾客的要求,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产品质量、价格等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服务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容易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扩大客户群体,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2

关键词:造纸行业;现状;纸制品;检验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在纸制品行业方面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使纸制品基本质量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逐年上升。但在相对偏远的乡镇地区,我国纸制品制造行业在造纸技术与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现有纸制品检验工作的工作力度,同时提高纸制品检验的相关标准,以此为我国纸制品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1 我国现今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

1.1 造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受人口基数影响,我国纸质产品市场需求数量庞大。虽然市场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纸质产品市场资源供给趋于稳定,但在部分偏远地区,纸质产品资源仍是供不应求的主要生活资源之一,所以就现有市场发展状况而言,造纸行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近期的调查过程中,我国现有较为活跃的造纸企业有四千余家,其中总产值达到四千三百多亿元,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在全球纸质产品生产制造中,我国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世界第二,是世界最大的纸质产品出口国之一。

1.2 我国造纸行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1)造纸的原材料问题

众所周知,造纸原材料主要以木浆为主,木材即为造纸的主要原料,而受实际生态环境影响,我国林业资源虽然相对广阔,但却存在着商品林数量较少的问题,一旦在林业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商品林占有比例,则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造成影响。而若仅使用现有商品林木资源进行造纸,则难以满足庞大的纸质产品市场需求,此时便需要采用废纸加工再利用的方式进行造纸工作。随着世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我国受实际经济条件发展影响,其废纸回收及加工成本远高于部分发达国家,这便对企业纸质产品生产收益造成影响,所以造纸原材料问题始终是导致我国造纸技术落后的只要原因之一。

(2)纸制品的质量和品种问题

我国在纸制品生产研发与制造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仅市场商用纸制品便达到700余种,占我国纸制品种类总数的一半以上。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纸制品质量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是生产方式落后及监督检查的监管不力,导致我国在纸制品质量控制方面始终无法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纸制品生产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即是造纸,我国在千余家造纸企业中仅有百余家企业的造纸质量水平能够达到国际标准,其余大部分造纸企业均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在第二环节纸制品生产方面,我国现有纸制品中,绝大多数仅能满足我国现行纸制品使用标准,相比更高的国际标准,在纸制品出口方面,即可看出我国纸制品生产企业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在纸制品生产管理上,由于我国在相关法律规定方面态度并不明确,导致部分地区纸制品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这便严重的影响了其基本造纸质量。

2 我国纸以及纸制品质量现状和分析

2.1 我国纸制品质量的合格率水平偏低

纸制品质量合格率低的问题较为常见,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筛龇矫妗J紫仁巧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及生产方式较为原始,难以将纸制品的基本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这便使其在现有纸制品质量安全检验过程中,无法符合其基本的使用要求。其次是部分纸制品生产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质量方面问题,虽然在经济收入方面得以提升,但在企业口碑及企业形象方面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企业产品质量的直线下滑。

2.2 城乡之间纸制品质量存在差距

相比城市纸制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乡镇在纸制品检测与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纸制品监督与管理体系。同时由于乡镇纸制品来源相对单一,存在着一定的纸制品产品垄断问题,这便使纸制品质量在乡镇地区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通常在纸制品产生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残次品,但若企业将其销毁,则对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如在城市地区销售,则难以按照实际的价格标准进行销售,此时向乡镇地区出售存在残次情况的纸制品便成为其最佳的销售渠道,一方面可确保企业的基本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不必要纠纷,所以这便促成了城乡之间纸制品的基本差距。

导致城乡之间产生纸制品差距的原因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相对较多,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纸制品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使其形成完善的纸制品安全监管体系,以此确保相关纸制品能够在其生产制造过程中与城市纸制品安全生产使用标准保持一致,以此避免城乡之间纸制品质量差距的产生。

3 我国纸制品的检验

为了保证纸制品的质量,我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的性能,制定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另一方面是规范检测的方法,我国针对纸制品进行质量检验,判定检验是否合格,是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判定的,而且,大部分产品的国家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有一部分企业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产品标准,以此来提高纸制品的档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针对纸制品检验,建立了专业的纸制品检验机构,每个省都有检验部门,针对本省造纸企业的纸制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了解本省的纸制品质量处于什么水平,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的差距,在对比之后,针对本省造纸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本省的造纸企业的发展,提高本省的纸制品质量。每个省的纸制品检验中心,不仅使本省的造纸产品有了专业的检验机构,而且随着检验中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检验中心还能够更好的服务造纸行业,促进造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4 结束语

我国造纸行业现状总体而言相对较为良好,综合造纸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保持持平,但在细节方面,我国造纸技术发展仍有待提升。尤其在纸制品检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现有纸制品检验标准,并完善现有纸制品检验体系,以此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纸制品检验的总体水平,这便从最基础的环节上保障了我国纸制品制造的基本质量,为我国造纸行业迈向现代化与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青.物理化学方法改性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

[2]王兰会,刘杰.造纸行业产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造纸,2016,35(10):20-23.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3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4

P键词: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特点;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84-2

0 引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时代的挑战,面临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多方面冲击。现如今,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主要参考要素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于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而言,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对于企业的影响最为深远,质量较差的产品很容易在受众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降低整体的企业效益。而质量较高的产品能够最为有效地吸引受众前来消费,形成广阔的市场前景,进而提高整体的发展效益。为此,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应当正确分析行业内部的工作特点,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得生产出的产品能够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

1 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的特点分析

1.1 技术含量高,工序衔接性较为优越

新时代下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已然与传统的石油机械技术有着较大的区别,不仅操作方法由人工变成了智能化、半智能化操作,操作主体也发生了切实的变化,各个加工制造的阶段都由新型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其技术含量相对而言,明显较高,使得生产出的产品也相应的具有了较高的质量,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认可。由于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的环节大都由机械来完成,因而其工序的衔接性也较为优越,在完成某一环节的制造工序时,会自动跳到下一环节,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加工。同时,这种加工制造环节是全天候的,并不需要人工在旁进行监管,因而实际的生产效率也比较高。

1.2 产品质量较高,各项工序较为完整

在以往的石油加工技术中,由于人工方面的失误,经常会出现工序遗漏的状况,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各方面性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基本的合格标准。而对于这些产品的处理,想要对其进行直接的工序添加是不可能的,而如果要对其进行还原,重新进行加工制造,其中所需要的时间不仅会相当长,而且操作步骤也极为不易。在这样的状况下,石油加工制造技术必须要有完整的工序,能够保障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而新时代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已然具备了这一特点,整体的工序十分完整,不容易出现疏漏,因而生产效益相对较高。

1.3 精确度高,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对于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的产品而言,质量是第一要素,而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操作的精确度,而以往的人工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产品的原材料用量不足、工序衔接不当、精确度不高等,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只有采用积极的管理措施进行监管,但是实际的效益并不高。在机械化发展的引领下,石油加工制造的精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由于操作的主体为智能的程序,它们并不会受到人类的情感干扰,因而生产过程十分明确完善,不容易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

2 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优势

2.1 发展环境呈现出较好的状况

现如今,全球的经济整体处于发展速度十分快的状态,世界各国及区域加大了对石油的需求,并积极鼓励和推进着现有石油产业的发展。我国也是如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周边的发展环境也呈现出了较好的状况:国家加大了对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石油加工制造设备处于不断地研发过程中。同时,我国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产品市场逐步扩大,走向了国际化,随之政府逐步完善了现有的市场发展机制。

2.2 与其他行业的竞争状况十分激烈

伴随石油行业经济利益的全面提高,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企业纷纷入驻进来,成为石油加工制造产业的一部分。同时,还有许多其他能源的企业,也与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由于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和依赖度是不同的,伴随环保低碳理念的落实,人们更加青睐污染程度较低、节能环保的能源产品,因而相应的,降低了对石油加工制造产品的购买力度。

2.3 行业内科技方面的比拼

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要想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必然需要从行业内部的科技着手,而对于石油加工制造的机械选择,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认识,很多企业不仅融入了全新的生产管理手段,更是配备了大批量的机械生产设备,它们的生产效益相当高,能够带动整体产业效益的上升。而更多的企业,仅仅停留在更新加工制造机械设备的基础上,并不会对其他方面的科技技术加以合理地应用。因而,不同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水平也是不同的,有着较大的差距。而行业要想获得整体性的发展,必然需要与新时代的各项科技技术相接轨,将它们全面合理地运用到行业里,进而产生最优化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的我国,显然有很多企业并不曾对生产机械以外的科技特别重视。

3 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的质量控制策略

3.1 建立健全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质量控制制度

现阶段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面临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亟待对本身的生产体系进行革新和优化。在这样的状况下,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有必要建立切实的质量控制制度,对生产、制造以及加工的各个环节加以严密地监管和控制,使得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产品的质量得到较高的保障,能够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在建立实际的质量控制制度时,石油企业应当全面地考虑企业内部的规模、生产、人员等因素,同时也要结合国家对于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法律规定,科学严明地制定各种质量控制措施。此外,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必须从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最为符合企业员工成长的制度,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要实现质量方面的严格控制,督促各个部门的工作方向要与质量控制制度严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企业内的技术部门,要督促其进行积极的技术完善;对于企业内的管理部门,则要加强其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而对于企业的监督部门,则应当促使其的工作重心朝着石油产品的质量发展。

3.2 积极创新完善企业使用的技术与设备

创新是时展的动力,石油机械加工制造行业也是如此,需要多方面地对生产制造技术和设备进行创新。在实际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工程中,石油企业要积极地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适当的时机也要向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工作上的交流与探讨,发现其他企业工作方面的长处,多方面地进行经验的汲取和先进技术的引入。对于外部的科技技术创新,企业在进行引进时,不可以直接地进行运用,如果盲目地进行使用,很容易会由于与石油企业多方面内容上的冲突,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因此,石油机械加工企业应当在对企业内部有了实际了解的状况下,再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使得引入的技术能够最为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产生实际的发展动力,进而带动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

3.3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对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质量控制中,除了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与设备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而言,虽然大部分生产环节已然不再需要人T的手工操作,但是其中的各项技术操作,依旧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存在,而很多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十分少的。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应当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人员,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特别培训,使其具有的技能更加科学完善,能够切实满足机械加工制造的具体要求,使得企业的生产与产品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具有相当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社会的各种挑战,为了更好地向前发展,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应当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开展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促使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业得到全新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付敏清,王翠霞,于向明,魏长鑫.石油机械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探究[J].化工管理,2014(15).

[2] 田恒,郑亚楠.石油机械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7).

[3] 章国华.石油机械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5

[关键词]航空制造;质量管理;要点探讨

作者:段奇,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航空制造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复杂性增强,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标准和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动态化的时代对航空质量的管理要求。所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定期对航空制造业进行检查,生产出最好的航空产品。

1航空制造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动力研发、制造水平的关键领域,是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和政治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航空制造质量管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机遇的角度讲,航空事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国已成为具有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相适应。为加快振兴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的科学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航空制造的质量监管,促进其质量提升并良性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加大投资,加强对航空制造业的管理工作,为世界人民造福。

2航空制造业质量管理途径

2.1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方针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航空制造企业应当时刻以质量为核心,遵循质量第一的理念,在生产制造的各个过程及环节都必须严把质量关。根据这一个核心目标来统筹协调与配置各类资源,比如对航空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人员安排,对生产制造流程工艺的改进,对生产出来的成品的质量检测与监控等,不断提高航空制造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满足不同用户对产品使用功能及质量的需求。另外,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能够确保高效的质量管理,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资源链,对航空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航空制造业的总体面貌,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1]。

2.2确立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是航空企业生产的基本指标,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相应要求。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化、具体化,能够适应各项环境,相关数据都能通过测量检查,保障航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倘若企业内部总次之间不明确,就会造成内部员工执行混乱,内部出现冲突。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制定正确的质量目标并严格管理,可以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良好的风气,落实航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必须落实质量职责,保证产品在生产的各个层次中都能够顺利完成,通过一步步落实各个分目标,最终达到航空企业的总目标[2]。

2.3建立良好质量制度

质量管理部门虽然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产品生产各个相关人员。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后,首要工作是找出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各项补救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损失。通过设立质量分析会解决各个级别的质量问题,一般质量分析会分为3个级别,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的质量问题。紧急质量分析会针对突发性的质量问题,其特点在于随时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质量问题的责任出处,并立即落实改进方案;部门级针对产品部分功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在召开会议过后检查改进后的产品质量,防止出现二次质量问题;企业级则是针对较大的、难以掌控的质量问题。在落实会议时,应当记录每一个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关探讨选出最优。以层层检测的方式,杜绝一切问题的发生[3]。

2.4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

建立信息化系统,专门针对产品质量。从产品预想阶段到使用阶段,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文件应当采取信息化技术记录下来。不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能通过建立的信息系统找出相关数据,对于后期处理产品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保存的质量信息必须准确、完整,可以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建立的系统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建立航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结合航空产品本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系统论以及控制论等相关原理建设。质量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集成有效信息、传递各项信息、储存完整信息,储存的信息经过科学化的处理,能够分析产品相关数据提供给使用者。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航空制造业的正常运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5有效人员管理

航空制造业员工上岗培训时应当对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让员工一步步实践,每个航空企业内部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流程都不一致,岗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的运营状态。除此之外,岗前培训应当对员工进行技术测试,提高员工的相关质量技术。员工的技术素质十分重要,而员工自身的人文修养也不能忽视。好的航空企业人员管理都要从员工的思想教育做起,在选择员工时就应当选择具备责任意识、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而在培训时,要让培训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力,加强员工责任意识。有效的人员管理,要从员工技术以及员工职业素养抓起,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减轻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负担。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6

昆明市晋宁区汽车制动鼓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区域整治产品后,我们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一部署,从2014年到2016年间,连续3年组织了监督抽查。从抽查的情况看,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分别为73.33%、57.89%、52.17%,合格率不断下降。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对整治情况组织了督查,提出整改要求。为落实国家质检总局的督查要求,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建议:

一、目前我省汽车制动鼓执行的标准

DB53/T 650-2014 《汽车制动鼓》、企业标准及产品加工图纸。

二、晋宁区汽车制动鼓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主要是:

一是发展资金短缺。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和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要求节能、高效、环保的形势下,企业面临较大的考验,2005年至今被强制关停约有40多家。小工厂生产的制动鼓,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汽车生产厂家和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的驾驶员朋友的需求,出现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企业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工人工资和福利越来越差,劳动积极性越来越难调动,形成恶性循环,致使不少生产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二是企业小而分散。企业的规模和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说是两极分化。裕恒公司、安江云鼓公司的制动鼓生产工艺先进、装备优良,初步形成了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提高,产品以配套和销往省外为主。而多数小工厂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生产低,质量意识淡漠,工艺和管理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绝大部分工序仍然依靠手工完成,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如多数企业使用回收原材料、机加工设备陈旧,无精加工中心等,造成较粗糙的加工能力过剩,精加工能力困难,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同时,设备陈旧落后、加工工艺落后、管理模式落后等原因导致小企业的成本增加,限制了对产品质量的管控;导致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懂装懂,得过且过;对各类检查、抽查采取应付性的处理措施,等等。

三是创新能力低。多数以仿制为主,核心技术主要来自主机厂的大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差。多数企业无标准图纸,尺寸标注随意性大,随意扩大公差范围。

四是铸造装备、技术、工艺及检测手段和国内先进省份比差距很大。不少工厂连最基本的化验室都没有,更谈不上炉前测验、机械性能的检测了。裕恒公司、安江云鼓公司虽然有较先进的装备,但由于缺少管理和技术人员,没有发挥最佳的作用。

五是优质铸造生铁匮乏。长期以来,铸造企业用的优质铸造生铁,大都是从省外直接采购,但在质量和交货期方面时有脱节和供需不畅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铸造业的发展。我省生铁生产主要集中在通海县,其生铁质量不稳,有害元素含量高,且价格也高。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低的优势不但消失殆尽,反而比多数省外高。

六是|量控制差距大。在制动鼓的综合质量上,如尺寸精度比发达省低,表面粗糙度不高。

七是产业链条短,集中度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这些矛盾和问题制约制动鼓企业的做大,影响晋宁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晋宁铸造协会曾商议联合发展,因政策、观念、资金等原因而流产。由于多数仍处于家庭管理模式的小作坊工厂,规模不大,它们没有实力来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和引进技术人才。

八是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5-10%,仅向缅甸、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出口。

九是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制动鼓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如科研、培训、信息等)还没有建立,多数企业的技术队伍流动性大,技术骨干及技术工人稳定性差。工人基本素质较差,没有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和制动鼓生产技术的需要。

十是质量监督检查频率较低、不到位。违法成本低,致使一些企业有恃无恐(去年下半年,省政府已经出台文件,对区域整治产品,每年允许监督抽查2次)。

总之,造成产品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资金有限等。

三、提升云南制动鼓产品质量,服务云南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

目前,企业质量意识不强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让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树立品牌的前提,是企业效益的源泉,是市场营销的后盾,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质量给商业利益带来的好处是额外的,质量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巨大的”等观念,明白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一是要加强质量观培训、学习、参观,加强标准宣贯。二是要帮助生产企业找准问题。对照以上汽车制动鼓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查找本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逐条落实整改。三是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企业整改方案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并适时总结公示落实情况,努力实现在整改中提高质量信心,增强质量意识。四是市场监管部门要组织生产企业签订质量诚信公约,制订履约奖惩办法,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引导企业实现行业自律。

(二)加强融资租赁服务、扩大信贷与直接融资、加大财税支持

由银行牵头设立专业融资租赁公司,鼓励各类融资租赁公司拓展铸造融资租赁业务,多渠道引入境内外资金。对承租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实施技改或引进装备的给予补助。

进一步倾斜信贷规模。区政府设立一定的装备贷款风险资金池,为铸造企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对为铸造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进行补偿。

落实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设备投资按比例抵免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等税收政策,并给予资金奖励。

(三)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转变现有铸造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并评估开发现有企业的铸造升值潜力,重点扶持有实力的铸造企业,舍弃落后的铸造产能,加快铸造产业集群化建设。建成铸铁生产、铸造生产、精加工、配套服务链,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关闭、强停一批耗能大、污染严重、质量差、产品重叠的小工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有强大的政策力度。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结构上下工夫,才能形成以产业化为重点的经济规模。

建设小高炉专业生产优质铸造生铁基地,成立铸造生铁集散配给中心,解决铸造“口粮”问题。

(四)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稳定工业增长、简化工业厂房办证、企业增产增效用电奖励、加强企业融资服务等一系列惠企措施,实行“一企一策”扶持机制,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了产业稳步增长和加快转型。

(五)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实施铸造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铸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支持铸造企业设立培训机构,或与科研院所(校)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并按相关规定给予补助或奖励。二是对引进高层次的人才给予住房和生活补助。三是为借他山之经,促转变、图发展,组团考察,学习先进理念、管理经验以及技术水平,查找自身差距和确定努力方向。四是各相关部门按照业务职能,组织企业开展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检验技术等内容的宣贯和培训。五是建立人才库。为企业推荐人才;举办培训班为企业培养各种短缺的、急需的人才。六是承担重大科研、设计、攻关项目,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及人才力量为企业服务。

(六)组织有关专家,服务帮助企业

组织铸造专家,对铸造企业实施技术提升诊断工作,提出技术提升及发展建议,解决辅导企业提出的技术及质量需求。一是成立铸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将企业反映的有关问题和存在困难进行汇总和分类。三是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由各相关部门联络有关专家,确定帮扶企业名单和具体时间,组织有关专家深入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提出整改意见,指导企业落实整改要求,让企业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提升自己产品质量。

(七)建立统一信息收发机构

充分利用国家铸造服务网,及时获取大量铸造信息(求购、采购、人才技术、原材料、设备、f作等信息)向全区铸造企业,灵通耳目,促进发展。

(八)开展绿色铸造技术,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

绿色铸造,保护环境,资源利用,是时代要求,也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环保、节能和高效”上狠下工夫。铸造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铸造的清洁化生产,通过行业结构调整、关停污染严重的铸造厂点,积极推广铸造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装备,实现节能高效生产。

(九)采用先进铸造技术与装备,提升铸件品质

企业应根据产品品质要求,采用适合企业条件的先进、成熟、适用的工艺技术与装备。要通过优化铸造生产技术结构,不断提高铸件产品档次和品质。企业在加快生产管理的同时,要加强产品品质管理,强化品质竞争意识,建立和完善品质保证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及时修订企业产品品质标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监督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受政府委托,可以进行资格审查、签发证照、资格认证,发放产地证、质量检验证等。同时,对本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果。研究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出版刊物,供企业和政府参考。

(十一)加快地方标准DB53/T650-2014《汽车制动鼓》的宣贯和实施。及时让制动鼓生产企业知晓我省的制动鼓地方标准的基本内容并用此标准指导他们生产加工。

(十二)加强质量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查出问题要有处罚力度,坚持扶强不扶弱的原则,让那些不规范也不愿意规范的企业被市场淘汰。组织企业走走看看,和企业互动,不能单一的发发文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产品质量较好的企业名单,适当曝光不合格企业名单。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7

即将收官的“十三五”,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步伐弥坚,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配套能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跨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必须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

展望“十四五”,我们要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要促创新。创新是国家振兴之源、强盛之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我们要持续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突出应用牵引,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交破。

要强基础。务实制造之基,不仅关乎一国制造的品质,更决定着制造业发展的潜力。要持续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要把质量品牌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命线,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内涵与国际声誉。要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8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产业共生;主质参量;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3-0054-06

一、引言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初,社会分工的细化推动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主体剥离出来,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企业向核心技术和主要价值增值环节的靠拢,以及生产业的自成体系和独立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不仅企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的交互渗透也更为强烈,生产业与制造业又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形成,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依存度逐渐提高,发展互动性逐渐加强,表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实现产业的协同进化和互动发展便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唐强荣等(2008)从微观角度探索了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对其合作关系的影响;杜珠英等(2007)运用logistic模型论证了制造业与生产业共生关系的行为模式选择机制;聂娜等(2007)运用共生理论及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了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共生关系形成的因素、条件,以及双方共生关系的演化规律,探讨了双方的最佳共生状态;徐学军等(2007)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探讨了基于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的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组织模式和交易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已有研究来看,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性质已经为人们所认可,但多数学者都将研究工作的重心定位于对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机制、影响因素、演化规律的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对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的明确判断。鉴于此,本文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主质参量,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进行判定,并通过横向比较对各地区的差异进行甄别,最后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现状给出了提升生产业与制造业区域共生效率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主质参量的选择

描述共生单元内外部特征的参数有两个:象参量和质参量。任何共生单元都同时具有质参量和象参量,质参量和象参量的相互作用是共生单元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共生单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基本条件。其中,象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性状和表现,质参量决定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及其变化,象参量的变化往往只会引起量变,而质参量的变化则会诱发共生单元的质变。一般来说,质参量由一组参量组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会有一个质参量起主导作用,称为主质参量。因此,识别和选择主质参量便成为判别共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目前,关于主质参量的选择尚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胡晓鹏(2008)根据产业共生的原因将产业共生关系分为三类,即因业务联结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因技术性质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和因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产业共生关系,分别将附加值增值率、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主质参量。

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供求机制的。制造业作为需求方需要借助生产的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资本更加深化,生产的迂回度增加,并借以提高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生产业作为供给方在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过程和提升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市场规模,提升了创新效率,规模经济也得到了凸现。随着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深化发展,二者的共生界面也逐渐由外生向内生转化,但供求关系的基础并未改变,只是由显性的市场供求转变为隐性的组织供求和契约供求等模式。因此,借鉴胡晓鹏的划分方法,本文选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行为模式的主质参量。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1.变量与模型设定

产业共生行为模式通常依据共生度来判定(袁纯清,1998),即:较δ1和δ2可以判定中国整体和各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

2.数据处理

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6》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而得,其中,为统一口径。重庆市的数据并人四川省,广东、海南、三省区的部分数据不可得,因此,本文构造了27个省市区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样本。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因检验方法本身的局限对检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同时采用LLC、Breitung、IPS、ADF-Fisher和PP-Fisher五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不包含时间趋势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包含时间趋势项,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均不含时间趋势项。因此,在对Zm原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采用同时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检验模型,而对zp原值、一阶差分后的Zm和zp值进行检验时采用只含常数项的检验模型。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当对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原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大部分检验方法的结果都表明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变量是非平稳的;而对一阶差分后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进行检验时,所有方法的检验结果都强烈地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说明经过一阶差分后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是不存在单位根的。因此,可以综合地判定两个变量都是I(1)过程,存在协整的可能。

2.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的不稳定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可

能导致伪回归,所以有必要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的长期相关关系。本文采用Pedro―ni(1997)的方法,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Pedroni的Monte Carlo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大于100的样本来说,所有的7个统计量的检验效力都很好并且很稳定;但是对于小样本(T

(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确定

本文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研究,而非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再考虑到中国各地区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而不是随机效应模型。此外,为综合判断全国层面的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各地区差异,本文同时采用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

对两模型进行LR检验得到的P值均为0.0000,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那么,是否需要同时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或者只需要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更具有一般性,但也会降低估计的自由度。对模型进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然后检验时间变量的联合显著性,得到的P值为0.0000,因此,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应该较为合适。

(三)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1.913198:0.522685)。这反映出我国的产业共生系统发展尚不完善,生产业发展滞后,制造业的需求带动仍然是生产胜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生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创新效率低下,对制造业的反哺作用不显著也是导致两者共生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

各省市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差异较大。其中,天津、江苏两省市基本上处于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说明这两省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性、同步性和互动性较好,是一种健康的产业发展模式;山西、内蒙古、吉林等10个省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影响均为负向的,即它们之间为反向共生,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省份基本上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统尚未形成,生产业发展落后,服务品种单一,质量没有保证,并且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交易成本较高,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后,更主要的是通过自身提供生产完成中间投入,而非向市场购买,因此,在这些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打压,导致了反向共生现象的出现;河北、辽宁、黑龙江等9个省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与全国层面的情况相似,制造业对生产业的贡献度要大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其中以浙江省为最,这与胡晓鹏等(2009)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北京、上海、江西、山东、湖北、新疆6省市生产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贡献度,其原因分为两种情况:北京、上海、山东生产业的贡献较大,确实是由于其生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对制造业形成了明显的反哺作用,而江西、湖北和新疆则可能是由于其制造业本身发展就相对落后所致。

就地区差异而言,东、中、西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逐渐恶化。东部地区诸省市没有出现生产业与制造业反向共生的现象,但共生行为模式仍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为主,大部分省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性和融合性较差;中部地区有3个省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处于反向共生状态,而西部地区则达到了7个省份。此外,东、中、西部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数均值渐次降低,说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联性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各省市。

就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而言,样本区间内各年份生产胜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度及共生系数如表5所示。整体而言,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一直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1998--2004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但2005年的情况出现了转折,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超过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数很不稳定,呈现起伏波动状态,1998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的共生系数最接近0.5,说明在这四年,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距离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最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质参量构造了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我国生产业与制造业整体上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其次,各地区、各省份的共生行为模式差异较大,东、中、西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渐次恶化,中西部的部分省份甚至出现了反向共生的现象;最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状态很不稳定,虽然2005年生产业对制造业依存度的大幅降低体现了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行为模式的实质性变化,但距离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还有很大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1)通过推动共生组织模式的调整促进共生行为模式的演化。共生组织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会带动共生行为模式由反向共生、寄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转换。目前,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基本上处于点共生和间歇共生阶段,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靠硬性化的契约安排,而不是靠软性的信任机制,导致企业间的合作缺乏常态化和持久性,市场交易成功率低,利益分配不公平,共生企业大部分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快为生产业与制造业营造健康、正向的共生环境,通过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紧密化企业间的共生界面,提高人们对制度框架下契约安排的信赖,推动连续性和一体化共生组织模式的形成,带动共生行为模式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转化。

(2)出台中西部地区生产业专向扶持政策,搭建市场需求和交易平台。我国中西部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供给和需求的“两难境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急需通过高质量、全方位生产的中间投入来集约资源、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创新效率。根据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制造业企业应主要通过本地采购来满足对生产的需求。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难以为当地制造业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产品,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与此同时,缺乏了制造业的需求拉动,生产业同样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鉴于此,我国应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出台生产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金融、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鼓励国外大型服务企业的进入和本地服务企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规范服务市场建设,搭建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平台,提高信息和知识的流通效率,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化发展创造软性条件。

(3)关注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系统的动态性。前文的分析结果已经显示,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系统一直处于振荡状态,2005年制造业对生产业的依存度与前几年截然不同,超过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因此,各级政府应针对生产业与制造业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随时对区域内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路径进行动态追踪,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进入互动发展的正反馈循环。

参考文献:

杜珠英,何来刚.2007.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共生行为模式选择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17):21-22.

胡晓鹏,2008,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9):118-128.

胡晓鹏,李庆科・2009・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33-46.

聂娜,王笃鹏,周晶.2007.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共生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2):409-412.

唐强荣,徐学军2008.基于共生理论的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12):81-83,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9

关键词: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应用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37-01

1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前景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我国工业的持续拓展,工业生产对机械设施制造的需求数量也持续提升,对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准需求也愈发高涨,使我国机械制造的科技人员必需尽快研究将测量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去,进而为机械制造提供精益求精的尺寸参照数值,从而提升机械制造生产设施的品质。所以,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技术科研人员必需持续实施测量技术科研,提升它的测量技术水准且全方位运用到机械制造流程中去。

2 目前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的运用状况

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实际就是为了保障机械生产设施的品质,使用测量工具对机械制造零件的长宽度、半径和形状等实施基础参照数值的测量。机械制造中不单含有测量技术的运用,还包含机械技术和制造技术,这三类技术一起组构成机械制造的技术三大板块,三者紧密交织却又互相牵制,综合组成机械制造设施生产的基本技术。现今因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测量技术的水准还需要完善,测量设施的质量还有待提升,牵制着我国测量技术的运用拓展。我国每个行业的进展都受到我国财政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领导层只主要关注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忽视对发达科学技术的引进吸收,而且匮乏自我创新能力,致使我国科研技术往往匮乏原创能力,测量技术的运用拓展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其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成效也相对偏低。然后,测量设施的品质也低下,设施也不齐备,从而难以达到测量技术的测量效益。我国测量设施的科研与运用通常比技术的研发慢一拍,致使技术运用中相适应的配套设备通常难以齐备,从而减低测量技术的应用效率。

3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占据有显要的位置,机械制造技术人员必需注重测量技术的运用和拓展,以下列举几类通常用的测量技术。

3.1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

①激光器械测量技术。激光器械测量技术首要运用在机械零件的测量、切割和钻孔等各方面。激光是一类受刺激辐射光源扩大的现象,它的首要运用原理其实就在机械制造技术中,科技人员使用正交叉偏振激光器械所射出的激光来测量机械设施的有关参照数据。激光器械测量技术在量程、精确度和线性等方面相较都比以往的测量仪器测量的效果更精确,其能有力地减低测量结果的误差率,发达的激光器械甚至还可以规避机械制造的误差率,很大地提升测量结果的高度精准率,进而完成机械设施生产的高效能优质。不单这样,激光传导器应用的首要材质仪器就是激光器械,此类仪器能提前避免人为骚扰地实施远程测控,规避了人为操纵对其测控结果精确度的影响。此类技术是现今测量技术中精确度颇高的一项技术,被称作最精确的测量尺寸。

②纳米移位测量技术。纳米是世界目前最微小的长度量测量单位,而纳米测量技术是一项对微小目标实施操纵的高科研技术。在机械制造流程中,科研人员使用纳米技术,对设施生产中的移位、速率和分辨概率实施测量,将测量目标置身于微观环境,此类测量技术运用原理实际就是运用多频激光集成的波长度来牵涉条纹虚线细分化,而完成对目标移位的测量,提升测量效果的精确度。然而现今纳米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地拓展科研,测量技术在运用流程中还凸显出某些难题,还必需留出很长时间实施技术测验。

③石英传导器械测量技术。石英具备光力学和电力学的属性,是一类优质的传导器械材质,科技人员能使用石英制造成新兴造型的适应传导器械,在机械生产流程中对目标的温度、移位和电压力等实施测量,获取目标精确的参数图表。此类技术操纵简约,测量结果精确度很高,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十分广阔。

3.2 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前景

伴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持续拓展,生产机构会持续导入新兴的测量技术,提升机械设施生产品质。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产生了全新一代的电子自动测量器材、新兴数字测量体系和电子测量仪器等高新科技产品,很大地促使测量技术不断长足拓展。现今运用广阔的三角坐标测量仪器是指在一种六面体型的区域范围中,可以体现几何形状、长度量和圆周率分度等测量功能的仪器表,又被称作三角坐标测量机器和三角坐标计量机床。三角坐标测量仪器的测量性能必需包含尺寸精确度、电力定位精确度、几何精确度和轮廓精确度等等。将来我国测量技术将持续科研发明引入先进的测量设施,比如游动坐标测量具、千分测量具、大区域侧头和内径圆规。除此之外,科技人员还需持续改进测量方式,比如坐标测量技术的改善,促使机械制造行业整体技术水准持续进展。

4 结 语

综合论述,机械制造工程中的测量技术的运用拓展是我国工业持续拓展进而对机械设施品质需求愈发高涨的必然结果。现今机械制造行业中测量技术的科研运用和拓展早已取得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效果,然而测量技术的综合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同时还必需尽快研发高品质的测量设施,优化测量技术的运用氛围,进而获取更加精确的测量效果,促使机械制造的综合水平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裘祖荣,石照耀,李岩,等.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14).

[2] 周璧华,刘培山,何伟,等.地闪雷电流间接测量技术[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3] 马洪强,高贺,毕志献,等.高超声速飞行器相关的摩擦阻力直接测量技术[J].实验流体力学,2011,(4).

[4] 董兴建,孟光.一种转角动柔度间接测量技术及在实验模态综合法中应用[J].振动与冲击,2013,(5).

[5] 杨平,朱睿,郭隐彪,等.基于激光干涉仪与自准直仪的平面镜轮廓高精度测量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13,(17).

[6] 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

[7] 王建楹,王建森,范玉涛,等.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探析[J].价值工程,2013,(24).

[8] 郝宣渊.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纺织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为例[J].青春岁月,2013,(12).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篇10

关键词:船舶 焊接 质量控制 要点

中图分类号:U6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18-01

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海运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关键部分。船舶是海洋运输的主要工具,船舶质量对于海运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焊接技术在船舶制造业中属于基础技术,也是船舶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技术类型。船舶焊接质量控制需要做好基础技术的严格掌控,同时,根据船舶不同的类型,实施不同程度的焊接技术,形成船舶焊接的安全指数。研究船舶焊接质量控制要点,就是要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船舶焊接技术的核心价值。

1 船舶焊接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焊接结构设计的缺乏稳定性

焊接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船舶的强度和硬度上,没有标准化的强度和硬度,船舶的质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在传统的技术操作中,焊接材料与母材会出现质量不匹配的现象,焊接材料与母材存在质量差异,在焊接点就难以完整融合到一起,及时焊接完成后,也不能经历时间和环境的考验。焊接结构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辅助原有设计的优势,不能保证焊接结构对船舶整体结构的推进。缺乏结构设计稳定性,严重影响了船舶制造的整体发展水平。

1.2 焊接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配置不合理

虽然现阶段的造船工艺比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焊接材料与焊接设备的升级与配置,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很大范围内,对焊接材料的选择比较封闭,对新材料的使用缺乏实践性。船体较大就要求焊接质量更加牢固,如果没有选择高级材料,就会造成焊接部位的稳定,对船体整体制造造成损害。例如大型轮船需要选择多丝埋弧单面焊的焊丝和焊剂,对运行快和电流大,电极多的船体平面分段纵骨角焊缝需要选择防锈功能强的焊接材料。焊接材料与焊接设备不能出现质量和技术的差异,如果材料与设备达不到统一标准,同样严重影响船舶制造的过程与质量。

1.3 操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船舶制造业伴随着重工业的进步,逐渐走向流水化和机械化的操作模式,但是,焊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焊接人员缺乏对焊接技术的足够了解和掌控,对焊接标准没有足够的认知,造成焊接过程的松懈和焊接质量的问题。船舶焊接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焊接人员的操作情况对于焊接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焊接人员在焊接过程中,出现操作上的错误,或者对材料选择缺乏质量控制,船舶焊接的整体质量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焊接操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在一定范围仍存在很大问题,这是影响我国船舶焊接整体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

2 提高焊接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2.1 加强焊接质量的风险控制

焊机结构设计选择要遵循船舶制造的整体技术标准,稳定性就是可靠性,而船舶焊接的可靠性,来源于焊接点的位置选择以及焊接整体结构是否协调。焊接质量的风险控制,就是要充分掌控焊接过程带来的风险因素。例如焊接材料的选择、焊接方式的准确性、焊接人员的操作规程等。在焊接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设置职能标准就是为了能够把焊接工作细化到实处,将各个负责人的职能清晰化、明确化,通过准确高效的工作,使船舶焊接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能够符合船舶焊接的技术和管理标准。质量风险控制主要是为了更好规避矛盾,使船舶焊接过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保证现代化船舶生产全过程的优质化管理。

2.2 掌握船舶焊接使用的设备性能和材料质量

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发展水平,受多个经济领域的影响和控制,例如钢材生产质量,焊接材料生产质量等。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大型船舶营运而生,大型船舶焊接材料与设备的选择更具严格性。船舶焊接的设备选择需要符合船舶制造的类型,同时,对于焊接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材料与设备的统一性原则,也就是说,焊接的材料与设备要符合船舶制造的整体技术标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船舶焊接新材料应用而生,对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才能够大范围应用,同时,实验过程和使用过程要进行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对比,使焊接技术提升更具现实意义。

2.3 提高船舶焊接工艺水平和专业化操作水平

我国船舶制造业与工业发展关系紧密,船舶焊接工艺水平的升级和进步,要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以新技术应用为前提,焊接工艺的升级要符合船舶设计理念,根据船舶设计技术的进步而进行适当调整。我国船舶焊接工艺需要与世界船舶制造业相融合,在焊接工艺水平上实现根本性突破。同时,焊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技术水平和工作纪律上,能够实现基础性变革,将技术与操作规程完整统一,使船舶焊接的过程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

3 结语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依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程度,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海洋运输依托于船舶制造业的发达,船舶制造业发展水平,受船舶制造技术的深刻影响。船舶焊接技术在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变化中,也会经历技术的革新,焊接技术的进步由焊接设备决定,也受船舶制造技术的影响。船舶焊接质量控制是一项细致严格的工作,焊接质量控制与其他技术一样,具有操作上的严谨性和技术上的进步性。船舶焊接质量控制是船舶制造质量的重要保障,在船舶制造工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家星.船体建造检验中的焊接质量控制[J].广东科技,2011(12).

[2] 汪弘.船体外板装配焊接裂纹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1(6).

[3] 于利民,景艳.船舶的焊接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J].造船技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