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0:49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1

[关键词]东南亚;广西旅游;入境游

[作者]李雪岩,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59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168-010

本文为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经费资助项目[编号:sxyky(214)201201]。

广西的外国游客来源国以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主。要进一步发展东南亚游客人桂游这个潜在的庞大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需要从影响旅游市场的各种因素出发,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东南亚游客人桂游,有利的因素很多,包括地理位置相邻的地理因素,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的经济因素,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关系良好、政治制度相近的政治因素,广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因素,等等。笔者认为,要发展东南亚游客人桂游这个市场,还必须重视广西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深厚的人文因素,特别是广西和东南亚邻国之问的跨国民族、华侨归侨等群体的人文交融。我们如果能从这种人文优势出发,从关系营销的视角探索有效的措施,应该能更好地发展东南亚游客人桂游,进而促进广西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广西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跨国民族及其文化

跨国民族是指:地域相邻或不相邻,属世居或规模迁徙形成,一般在边界线两侧或附近地区,在族源、语言、基本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认同感,而在国家归属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认同要求,被现有政治地理(领土)边界线所分割,分属于不同国家政治实体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

(一)广西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跨国民族的概况

广西和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渊源很深。据有关史料证实,东盟各国的许多民族就是从广西迁移过去的,和广西的有关民族属于跨国而居的同一民族,特别是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5个国家,与广西山水相连,友好往来历史悠久,民族关系更是密切。如泰国主体民族泰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共同的起源,相互间在语言、建筑、宗教风俗等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中越两国跨国民族包括壮、傣、布依、苗、瑶、京等14个民族;中老两国跨国民族包括傣、壮、苗、瑶、彝等11个民族(见表1)。

上述中国与东南亚邻国之问的跨国民族,大部分在广西有分布。在这些跨国民族当中,京族是比较特殊的,京族即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在中国只有大约2万人,集中地居住在广西防城港市的山心、迈尾、巫头三个岛上,与越南隔海相望。不过,居住在中国的京族人并不是在越南排华时期被迫来到中国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渔民,大约是1511年前后为追赶鱼群而迁到这三个岛上,从此居住下来。但是,从他们的家谱来看,有些姓是汉族的姓氏,有学者估判应该是有汉人最初从中国迁到越南,随后越化了,成为越族,又从越南迁到中国的上述三岛上。

(二)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语言渊源

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与东盟各国语言的渊源关系深远。比如壮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语言与老挝语、泰国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白族、纳西族、怒族、彝族等民族语言与缅甸语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语言与柬埔寨语同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京族语言则与越南语相同(见表2)。

在上述这些和东南亚邻国语言渊源深远的民族当中,大部分在广西有分布。其中壮族、京族等主要是分布在广西。

(三)跨国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与一般民族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保留着共同的文化民族意识。跨国民族与一般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跨国民族客观上被政治地理界线所分割,主观上对各自所在的政治地理权力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认同感,即不同的国家认同感。

跨国民族除了在地缘特征上表现为跨国而居的形式外,还有很复杂的人文和政治内涵。首先,“跨国民族”是一个有特定的历史含义的概念。其次,“民族”一词偏重“文化民族”的内涵,而“跨国民族”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具有共同的历史,包括共同的政治经历、共同的族源等;第二,各分支仍然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及心理素质;第三,各部分仍然具有共同的族属认同和民族感情。

跨国民族的存在,有消极的方面,比如一国基于跨国民族理由向别国提出领土要求或者一国国内某族体基于民族理由要求与邻近母国(同族人处于主体民族地位)合并而引发与所居国的争端,又比如跨国民族要求统一、独立而引发冲突,等等。跨国民族的存在,也有积极的方面,主要是可以强化国家间的政治联系,促进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

在旅游方面,跨国民族的存在则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由于两国居民属于同一个民族,这能有效地吸引他们越过边境,来看看异域的“自己”。而且,他们相互之间语言相通,更能消除旅途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从而更好地完成旅程。广西与东南亚邻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官方和民问的社会、政治、文化、商贸交往十分频繁。一方面,两地在语言、饮食、气候、民俗文化、生活习性方面都有众多的相似之处,这使得东南亚游客在广西会有熟悉的感觉。另一方面,两地毕竟是跨境交流,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其适度的差异性对游客也产生吸引力,在广西也能体验到异国的文化、饮食、风俗习惯等。

二、广西的华侨归侨及其文化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2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7、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3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7、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云南出版社,1996年。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4

关键词:旅华客源市场;市场拓展;入境旅游;印度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亚洲南部,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产阶层数量和收入的增加,印度出国旅游人数近年来也快速增加。据印度旅游部资料显示,2014年印度公民出境人数为1833万[1],在过去十年内的年均增长率达到约11%。如此可观的数据也引起了国际学者对印度客源市场的关注。其中,研究发现在吸引印度旅游者的影响因素方面,旅游市场分销渠道尤其是直销渠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东向政策”也是导致商务游客和中产游客在1991年印度经济自由化后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3],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吸引印度旅游者的另一因素[4]。关于印度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和未来趋势,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实现[5];此外,基于印度旅游者的市场结构特点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市场拓展也得到了深入分析[6]。

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国,2015年中印两国旅游交流人次达90余万人次,2016年我国在印度启动开展了“中国旅游年”,推出了宣传片和广告、旅游展览、旅游专项推广等近百项活动。作为我国在南亚最重要的客源国,尽管国内学者对印度入境旅游、中印旅游合作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但专门针对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市场特征和市场开发领域。其中在市场特征领域,有研究者基于全国旅游统计数据对印度来华游客的意愿、消费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7],也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出游动机、旅游活动类型、停留时间、平均花费和出游形式等细分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探讨[8]。在市场开发领域,有研究者对云南的印度客源市场的开发战略和开发措施进行专门研究[9]。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印度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因及其影响[10]、印度游客的口译实践[11]等内容进行个别探讨。总体而言,国内对印度客源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数量较少、欠缺深度,研究主题呈碎片化、分散化,时间序列短,缺乏多维度揭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特征。鉴于此,本文对印度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希冀完善我国客源国市场研究,对进一步开拓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选取性别、年龄构成、出游目的和职业进行分析,其中前三项数据源自国家旅游局逐月的入境游客调查资料,最后一项数据源自中国旅游出版社历年出版的《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从表1可以看出,男性在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性别比超过5,这和印度男女性别比例长期失调密切相关[12],而男权至上的理念也导致较少的女性参与旅游活动[9];年龄结构呈现“D”字型,以25~44岁、45~64岁两个年龄段为主,其中前一年龄段所占比例高达约60%,反映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呈现年轻型的特点。在出游目的中,会议/商务、观光休闲和服务员工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会议/商务反映出中印两国双边稳定的经贸关系,观光休闲是旅游者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印度海外劳工输出强势的背景下[13],尽管我国并不是主要的输出对象,但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印度人仍有约4.5万人,这也是服务员工占据较大比重的重要缘由。在职业结构中,商贸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合计约占50%,他们是商务和休闲旅行的市场需求主体,而职员、学生、服务员推销员相对较少。

2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时空特征

2.1 时间结构特征

2.1.1 年际发展阶段

根据近三十多年来的印度旅华游客数量、较上年增长比例、占所有外国游客比例和排名,将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划分为三个年际发展阶段(图1)。

(1)缓慢增长阶段(1981~1991)。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印度的旅游营销,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总体处于自发性发展状态。尽管中印两国关系已逐步改善,但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一直维持在一个非常小的规模,在1987年之前的印度游客数量甚至都不足1万人,且增长率呈正负交替大起大落式波动,这与当时印度计划经济的模式和严重动荡的国内政局[14]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加速增长阶段(1992~2002)。在印度1991年经济危机之后,拉奥政府开启经济改革,并历经人民党联合阵线政府、瓦杰帕伊联合政府的稳定延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5]。尤其在印度政府“基本旅行配额”的政策刺激下,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得到快速的增长,游客累积增长量达2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高达19.78%,印度在整体客源市场中的比例也达到1%。

(3)波动增长阶段(2003~2015)。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印度成为全球新兴的客源输出大国,加之中印两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游客增长率也呈现“快―平―缓”的波浪式波动增长,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0.54%。但总体而言,印度在整体客源市场中的比例上升到2%,印度也成为我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客源国和我国十五大客源国之一。

2.1.2 月际演变分析

入境客源市场在年内具有季节性是一种普遍现象,表现为游客人次在年内存在月际不平衡,会随着月份的更替而演变。图2呈现的是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在2004~2015年期g的逐月游客人次,从连续12年的曲线来看,其月际演变表现为双峰型,波峰分别出现在5月、10月。根据旅游旺季、平季、淡季的划分标准,即月接待量大于年平均月接待量的月份划为旺季、介于80%~100%的划为平季、少于80%的则划为淡季,对图2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可以发现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旺季为3~10月,平季为11~12月,淡季为1~2月,这与图2的曲线基本一致。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印度公共性和宗教性节假日众多,几乎每月都有,这也为印度游客出境旅游创造了条件,因此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旺季较长;其次由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为印度气候中的凉季,加之中国农历新年也在1、2月间,因此这一期间的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也多以平、淡季为主。

为深入揭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月际演变规律、揭示市场年内分布集中程度,本文用季节性强度指数进行分析,其公式如下所示。式中,R为季节性强度指数,Xi为各月游客数量占全年百分比的分子值。R值越大,说明客流季节性差异越大,R值越趋近于零,说明客流年内分布均匀[16]。

基于D2数据,发现2003年R值较大,为2.11,说明“非典”疫情对当年的印度游客旅华有一定的影响;而其余各年的R值均介于1~1.5之间且呈锯齿性波动,说明其客流年内分布较稳定,目前季节性差异并不明显。

2.2 空间结构特征

2.2.1 在华空间分布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从地区、城市对不同国籍的外国游客人数进行了统计,但印度并不在其列。而在地方的官方旅游统计资料中,也会对主要客源国情况进行,经查阅各省域统计部门、旅游部门的官方网站,发现仅有部门省份将印度统计在内,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该国在大部分省份不占据较大比重。通过整理这些省域近年接待印度游客

人次,并与当年印度旅华游客总数进行比较,整理得出表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印度游客在华省域目的地选择并不唯一,所以即便能把所有的省域数据都统计全,其和值会不低于当年印度游客总数。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和江浙沪地区吸引了共计一半的印度旅游者,这和业界的认识是一致的[17],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首先,北京和江浙沪地区区位优势佳,往来印度的航班次数较多,可进入性好,且旅游接待能力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强;其次,北京和江浙沪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高等级旅游资源,如万里长城、颐和园、故宫、西湖、外滩等景区景点在印度游客中的认知度也较高[18];第三,印度旅华游客中约1/3以会议/商务为出游目的,而北京和江浙沪地区与印度经贸往来频繁,据印度驻华大使馆统计,北京和江浙沪地区的印度企业各有62家,其总和占在华印资企业总数的82.67%。

2.2.2 出境流向

从《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来看,入境游客离华出境后回到母国或地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也不例外。从表3可以看出,约70%~80%的印度旅游者离华出境后会回到印度,而我国港澳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泰新印马菲越缅等国,也吸引了较大比例的印度旅游者,而北美、欧洲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比例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港澳台地区、日韩和东南亚地区距离我国内地较近,往来便捷,可以形成旅游连线;另一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也是印度游客的主要出境目的地,据印度旅游部统计,超过一半的印度出境旅游者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旅游目的地,而北美和欧洲仅占约20%。

3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消费行为特征

3.1 入境方式

印度游客来华入境方式多样,通过陆、海、空三种方式总体比例约为3:2:5(图3)。中印两国陆地接壤,边界线长约2000公里,仅次于中蒙、中俄、中缅边界线长度,但横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是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而两国早在1988年就已签订民用航空运输协定,新德里、金奈、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印度主要航空港飞往我国较为方便,这也是近50%的印度游客选择飞机入境的重要原因。自治区的亚东、普兰是我国对印的主要边境陆路口岸,恢复开放于1992年,是推动中印双边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主要通道。2015年我国又应印方的要求增开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这对印度香客来我国神山、圣湖开展朝圣之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陆路方式入境也占据重要比重。此外,随着世界邮轮旅游市场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我国邮轮母港业务的逐步开展[19],近年来印度游客选择船舶入境的比例也不在少数。

3.2 在华旅行方式

对于印度游客在华旅行方式,有调查研究认为以全包价旅行团为主流[18]。根据2013~2015年分季度公布的《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公报》可以看出,印度游客通过旅行社组织来在华旅行的比例虽然近三年来逐步增长,但总体仅占约20%左右,散客占据整体市场的主导地位。据印度旅游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印度国内经批准设立的旅行社共计270家,同比2013年减少了18家,而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更是为数不多[1]。这一方面反映出两国旅行商之间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另一方面也和商务旅游占主流是相吻合的。

3.3 人均消费和平均停留时间

印度游客海外旅行花费总和虽然不能列入UNWTO统计的前十名之列,但人均消费能力较强,在部分年度、部分国度甚至超过英国、法国[20]。这种情况在在旅华客源市场中同样呈现,根据历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印度游客在华人均消费近五年较为平稳,虽然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准,但其平均停留时间高出全国平均水准,因此人均总消费超出全国平均水准。根据每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可以计算出,印度游客在华旅行人均总消费总体在1万元以上,属于高水平消费客源国之列(表5)。印度游客在华停留时间较长,与印度游客中有较大比例以会议/商务、服务员工为出游目的有密切关联,这与德国[21]极为相似。

3.4 人均消费构成

从表6可以看出,印度游客消费支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其中约75%~80%的消费集中在长途交通、购物、住宿和餐饮四个领域,游乐和景区游览合计约占10%。长途交通所占比例最高,是由中印两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而购物是印度游客第二大的消费支出,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和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印度游客的购买力不断提升,而且印度游客购物也非常大方,这在马来西亚[7]、新加坡、阿联酋[22]等目的地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4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拓展建议

4.1 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基础,推动旅华空间全域发展

中印两国双边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在经贸、军事、气候变化、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交流和合作,而2015年两国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以及两国建立的旅游联合工作机制将为两国战略关系推向新高度带来新的动力。从国际尺度来看,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两国旅游合作,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印尼缅孟旅游圈[23],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中国―南亚八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共同吸引游客。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印两国旅游资源既存在相似性,更存在差异性,我国应加大对西部地区丝绸之路、青藏风情、香格里拉,中部地区长株潭、环鄱阳、中原,以及东北地区林海雪原、呼锡草原、北国鹤乡等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功能区的整合营销推广,争取将印度游客在华分布由目前的集中于北京和江浙沪向全域均衡化发展。其中,我国西部地区距离印度较近,应借助直航优势开拓印度市场,像昆明、成都可以打造成为印度游客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我国还可以通过特色产业合作带动旅游合作,从而拓宽旅游合作的形式与载体,如海南省与卡纳塔克邦的健康产业合作、贵州省与卡纳塔克邦的大数据产业合作、新疆与古吉拉特邦的能源产业合作等。此外,目前国内与印度仅有10对友好省邦/友好城市,未来应有更广泛的区域与印方建立友好关系,并开展友好交往与合作,推动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深度发展。

4.2 以中国旅游年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2016中国旅游年的举办,有助于印度人民全面认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应以此为契机,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全面丰富对印旅游产品供给。从表1可以看出,以会议/商务为出游目的、职业为商贸人员是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重要细分市场,因此应持续发展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展览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等,以此为基础整合推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带动以世界遗产、高A级景区为支撑的观光旅游,和以滨海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民俗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14岁以下儿童在印度总人口占比超过30%,印度学生数量也非常庞大,但目前此两项在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中的比例非常之低,因此应大力发展中印校际交流,开发研学旅游。针对女性游客比例较低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发蜜月旅游产品来带动女性游客增长,或者在宣传推广中强调在华旅游的安全保障。乃堆拉山口的开放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拓展对印朝圣路线,不仅能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亦能深入开发对印宗教旅游和边境旅游,远期渐进式推动中印铁路建设,为印度游客拓展新的入境通道。对于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月际差异,可以在淡季、平季适时推出反季节旅游产品。此外,中印电影产业合作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合拍电影、举办电影节的形式撬动影视旅游市场。

4.3 以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为路径,提升游客满意度

旅游公共服务是我国发展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保障。我国高度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将其作为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路径。我国应不断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签证便利化措施、离境退税等相关政策,向包括印度游客在内的入境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对于印度游客喜好购物的现状,可以采用体验馆的形式,运用AR、VR、MR等高科技技术,提高印度游客的购物体验。印度游客在华餐饮消费比重起伏较大,可以结合印度餐饮习俗和中国美食文化开发有特色的菜肴。印度人如厕习俗较为独特,在我国旅游“厕所革命”的大背景下,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对厕位进行个性化设计。英语和印地语都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我国旅游标识系统基本都有英文标注,但在印度游客较为集中的景区、酒店、餐厅、商场也可增加印地语标识系统,建议建立印地语的互联网平台,鼓励印地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在印度政府推动“数字印度”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应构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大数据统计库,组织印度问题和出入境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数据进行挖掘,为印度游客提供更加精准化、时尚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进行顶层设计。此外,旅游部门可联合专业公司开发印地语版本的手机客户端,利用手机APP提供融宣传、咨询、投诉、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5 结论与讨论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显著,其中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化,商务旅游是其中重要的细分市场。自1981年以来,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历经缓慢增长、加速增长和波动增长三个发展阶段,年内的旺季集中在3~10月。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在华分布以北京和江浙沪地区为主,离华后以回到本国和前往亚太旅游圈为主。在消费行为特征方面,飞机占入境方式的约50%,散客占市场主体地位,人均总消费能力较强,其中长途交通、购物和住宿合占较大比重。基于以上特征,笔者从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三方面提出市场拓展建议。

论文基于统计资料对印度旅华客源市场进行了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市场拓展建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未来如能对印度客源市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则更有研究价值,如印度出境旅游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商业交易数据的印度游客画像、中印双边旅游比较,都是日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Tourism, Government of India.India Tourism Statistics at a Glance 2015 [EB/OL].http://tourism.gov.in/sites/default/files/Other/INDIA%20TOURISM%20STATIISTICS%202014_new.pdf/2016-11-14.

[2] Shalini Sharda,Douglas G. Pearce.Distributionin emerging tourism markets: The case of Indian travel to New Zealand[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6,11(4):339-353.

[3] FaizalYahya.Tourism flows between India and Singap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3,5(5):347-367.

[4] Kiran Sarkar Sudipta,LenkaSarat,George P. Babu.Culturaltourism in Malaysia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ian tourists: A study[J].Journal of tourism,2010,10(10):48-53.

[5] ThimmT.Indianoutbound tourism to Europe/Germany: Current trends and 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d Travel,2010,3(1):47-50.

[6] Kim JungHa,AshishiPareek.The Indian outbound market with insight into South-Korea as destination[J].Northeast Asia Tourism Research,2011,7(1):1-12.

[7] 王杂.印度游客来华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3(22):130.

[8] 张秋实.日本与印度来华旅游者消费行为比较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9] 李佳.印度旅滇客源市场开发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09.

[10] 张金美.对印度留学生来华学医热的分析[J]. 文史博览(理论),2014(8):69-70.

[11] 孙瑶.印度游客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2] 张庆辉.印度人口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 2004,13(3):103-107,65.

[13] 毛悦.大国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海外印度人政策研究[J]. 世界民族,2015(4):74-86.

[14] 荣鹰.印度十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J]. 国际问题研究,2001(6):51-56.

[15] 孙培钧,华碧玉.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J]. 南亚研究,2003(1):3-11.

[16]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 毛晓晓.印度出境旅游展中国唱主角[N]. 经济参考报,2011-02-25(04).

[18] 佚名.印度来华旅游舆情调查报告[N]. 中国旅游报,2014-12-12(10).

[19] 赵善梅,陈曼真,陈扬乐.世界邮轮旅游市场变化的主要趋势[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3):59-61.

[20] 吴炎.中国印度游客出手最“阔绰”[N]. 深圳特区报,2012-07-07(A14).

[21] 席宇斌.德国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拓展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4,23(2):142-150.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5

关键词:云南旅游企业;等级评分法;跨国经营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10-04

[作者简介]孙磊(1978-),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跨国经营并取得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协同效果是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云南旅游企业若能成功进行跨国经营将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相关企业提高服务能力、分散国内经营风险、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开辟新的旅游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高端旅游产业领域,这也将为后继综合性人才培养创造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云南旅游市场整体特征

云南旅游业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云南旅游市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1.国内外旅游客流持续稳定增长。从1996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省旅游接待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6―2005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08%,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54%;2005―2014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24%,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69%。

2.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相对完善。云南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立、旅游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A级旅游景区、国家公园等走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前沿,相应的创新延伸业态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等地产项目蓬勃发展;云南创立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类别不仅涵盖旅游目的地、纪念品、土特产,还推出了包括“云南印象”、“阿诗玛”、“五朵金花”在内的一系列展现云南民族特色的品牌项目。在旅游服务创新方面,云南利用沿边、高原等特色,在GMS区域旅游线路开拓、国际中转游客72小时免签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集传统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新兴特种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支撑体系。此外,旅游网络管理平台、分时旅游度假模式创新、航空+旅游模式创新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产业要素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服务和环境等综合配套优化程度在国内均居前列。

3.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主导旅游业运营。借助云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致力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各类型企业逐渐成立。其中,云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主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包括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世博集团)、云南城投集团、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旅投资公司)、诺仕达集团。诺仕达为民营企业,其他三家为省属国有控股企业。这四家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旗下公司掌控云南众多知名景区、旅行社、酒店、客运服务、餐饮、购物店等旅游业核心要素。如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拥有上市公司云南旅游,管理着“昆明世博园”等五大优质旅游资源;云南城投集团在连锁分时度假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建设、旅游休闲综合体规划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旗下控股云南城投、云南水务、莱蒙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华侨城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管理运营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云旅投资公司作为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代表政府对省内的核心旅游资源进行掌控和开发,肩负旅游投融资的使命,先后在曲靖麒麟生态温泉旅游小镇、版纳勐仑旅游小镇等项目的运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诺仕达集团涉足餐饮、旅游综合体、豪华酒店等领域、在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与销售独树一帜,拥有“七彩云南”、“庆沣祥”、“南亚风情园”等知名品牌,还是麦当劳的特许发展商及豪生酒店品牌的云南区合作伙伴。

4.旅游专业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健全。云南省内业已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教育的全方位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涉及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管理、项目管理、规划设计等旅游服务的各个层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构与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云南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长期保持对外开放性,与周边国家的交换培养已经成为旅游人才教育中的常见模式,并且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次承担周边国家的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文化教育类交流和沟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价值衰减,旅游环境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云南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人文资源和高原自然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淳朴的民风、完美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云南旅游资源的主要脉络,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民俗风情的原真性等在内的旅游资源,其内在价值出现衰减乃至丧失的现象。如果按照观光旅游发展模式,到访云南的客流越多,地方生态负荷就越重。尽管研究者普遍强调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持续旅游收入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消耗。目前,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自然区位条件为基础的生态表征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已然发生改观,这对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的挑战。

2.旅游客流由流入向流出过渡。在出境旅游环境渐趋宽松、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大背景下,从云南出境到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旅游的消费选择正在形成潮流。此前,旅游管理机构和企业仅仅关注国内旅游客流、入境旅游客流及其带来的收益,但随着出境旅游客流的增长,旅游业不得不面临原有市场的萎缩和海外中国旅游者市场的兴盛。如果仅仅停留在本国国内旅游服务而忽视新兴市场中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和需求模式,则将失去潜在的商机。显然,云南旅游业尚未完全从既有旅游市场的丰厚收益中清醒意识到这一点,跟随旅游者迈出国门的步履起步缓慢。

3.旅游企业同类型项目投资过剩。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由于存在形象遮蔽和叠加现象,同类型、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度较之以往增大。加之传统景区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使得旅游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回报率较高的旅游地产项目,其衍生品包含度假村(酒店)、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景观住宅等。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从观光旅游向深度度假旅游转型,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普遍选择了旅游地产作为切入口。截至2016年初,云南旅游地产计划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而且企业普遍存在先做起来再销出去的想法。仅仅是西双版纳一地,就云集了保利、万达、雅居乐、云南城投等国内多家一线开发商,投资建设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告庄西双景、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梦云南・雨林澜山等众多品牌项目。旅游度假热潮是同类投资项目聚集的原因之一,但是开发商也将同时面临空置率过高、销售迟缓的困境。

4.旅游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高科技人才、紧缺型人才匮乏是目前云南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每年大中专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工作难找或者旅游工作岗位待遇偏低的现状。已就职旅游人才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调查显示,云南旅游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为75%,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士对收入和待遇的满意度不到42%①。这一调查结果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与云南旅游强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由于收入和待遇情况不够乐观,客观上导致了旅游人才向其他省份或者其他行业的大量流失。在岗旅游人才受媒体宣传和行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现象突出。

二、云南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概况

云南在旅游业经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旅游业跨国公司。目前仅有的零星旅游业跨国经营项目成效有限,也不足以提升云南旅游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效益。

(一)云南企业对外投资蓬勃发展

在“桥头堡”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云南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云南省对外投资额迅速增长。2006年实际对外投资额为4364万美元,到2014年增长到103亿美元,年均增长484%。2015年1―10月,全省对外实际投资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96%。在投资区域方面,“次区域五国”是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市场,以2012年为例,在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五国实际投资共计61亿美元,占同期实际投资的854%。

对外工程承包方面,2006―2014年工程金额年均增长216%;2015年1―10月,完成营业额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79%。在行业分布方面,交通运输、房屋建筑以及电力工程建设占比重较大,以2014年为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全年完成营业额77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3748%,同比增长3561%;房屋建筑项目全年完成营业额37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1802%,同比增长1261%;电力工程建设领域完成营业额60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937%。

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合作派出劳务人员也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呈现出基础劳务人员占比较高、中高端劳务人员占比偏低的特征,如2014年外派中高端劳务人员仅为7%。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云南对外投资的基本格局,即投资项目集中在回报周期较长、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能源领域,对新兴服务产业的投资力度有限,投资视野较为局限。

作为新兴服务产业的旅游业,是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至今云南对外投资中鲜有企业将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景区运营、旅游酒店建设等项目列入发展意向。

(二)云南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滞后的原因

第一,省内旅游资源丰富,依靠现有景区等资源,短期内依然可以获得丰厚利润,因此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性不强。

第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经验欠缺。云南企业跨国经营涉足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工程承包、传统贸易和加工等,旅游相关项目鲜有涉足。跨国经营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其海外投资或者经营的项目也以大型基础设施和能源开发为主,如中电投云南国际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云天化集团的老挝万象钾盐项目等。这些大型投资或合作项目通常是在双边政府合作框架下洽接,经营初期政治风险较小。还有一些企业参与的中小型跨国经营项目,涉及范围更广,包含贸易、农副产品加工、采矿、烟草、制药、建筑、交通运输等。如蒙自丰泽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在老挝设立老挝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第三,海外市场经营环境风险巨大。与本土经营不同,境外投资一方面要面临经营、财务、汇率等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遭遇文化差异、政策法律、劳工环境、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等非市场风险。

虽然困难重重,但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云南企业走出国门,寻找新的投资和增长空间势在必行。跨国经营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丰富国际投资经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真正的“双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选择

本文认为云南旅游企业应将跨国经营的区域首先选定为东南亚,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东南亚是中国出境游的主要地区之一,云南旅游企业对中国游客的偏好、习惯相对熟悉,所以可以通过跟随出境旅游者的脚步减少风险;二是云南企业之前的对外投资区域主要是东南亚,从而对当地的投资环境相对熟悉;三是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根据等级评分法对七个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分,泰国得78分②,新加坡得86分③,老挝得86分④,印度尼西亚得76分⑤,马来西亚得88分⑥,文莱得80分⑦,越南得54分⑧。

四、云南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渠道选择

(一)基于企业绩效的云南旅游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绩效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者业绩。鉴于代表云南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四家大型旅游企业的财务数据未全部公开,本文仅从定性角度对云南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1.规模优势。云南旅游企业以四家大型企业为龙头,无论是固定资产、员工人数还是企业效益都在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财务优势。这四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浸染多年,逐步壮大,融资渠道灵活多样,企业负债问题得以控制。以云南城投为例,公司通过上市、发行非公开债券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合理控制公司整体融资成本。

3.综合效益优势。四家企业运营云南省内知名景区景点和酒店、出租车、度假区,充分证明其产品研发能力及市场掌控能力。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大背景下,四大企业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创新重大项目推进顺利。

(二)跨国经营的进入渠道选择

1.绿地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云南旅游企业大多是综合性企业,在地产投资和酒店建设方面具备一定技术、人才及经验优势。因此,可将绿地投资作为一种进入模式。云南城投在国内旅游地产上就多采用自行投资并管理的模式运营,具备一定优势。企业也可将酒店中一部分用来规划设计云南风格,这一方面能够给中国游客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中华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到云南旅游。在进行酒店建设时,云南旅游企业也可对其周边设施、旅游景区、航空线路等进行资本输出,以达到多领域互补协调发展的目的。

2.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以注入资金或投入实物资产等形式获得企业一定股份,从而进行跨国经营。2011年4月中工国际现金入股了老挝一家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工国际旅游发展(老挝)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价值3700万美元的老挝琅勃拉邦酒店项目。2014年6月29日,由中工国际在老挝琅勃拉邦投资建设的首家中老合资五星级度假酒店――“安纳塔拉度假酒店”项目正式动工。

云南旅游企业之所以多为旅游产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大都持有省内多家旅游行业相关企业股份。对于刚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的云南旅游企业来说,持股海外旅游企业或部分酒店也是不错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前期进入的投资成本,并且有助于借鉴当地经营的经验,对于企业后期投资以及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有较大帮助。

3.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跨国公司,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参加了联盟之后一般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为了谋取共同利益而汇集、交换成统一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商业资源以谋取共同利益。

从国内外竞争环境和企业实力角度看,目前云南的旅游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尚处于管理技术、经验、渠道等都相对匮乏的发展初期,在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有限,市场竞争力、国际经营经验和政策优势都相对薄弱;因此其一旦在与国内竞争环境完全相异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和从事跨国经营时,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实力强大的旅游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压制以及东道国的保护壁垒,其国外的发展空间会受到巨大限制,因此最好采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面对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借助联盟方的优势,或者是对该国、地区、社会团体甚至消费者的偏好和差异性的了解,或者是拥有全球客源、先进的管理经验、渠道,或者是充沛的资金等,有利于降低进入难度、减少进入风险。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一些跨国公司都制定了详细的选择标准,兼容性、能力和投入成了衡量合作伙伴的核心原则⑨。

基于云南旅游企业产品的特点、目标和自身优势,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本土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视角构建战略联盟

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其产业链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务,是云南省目前产业链最完整的综合性旅游集团;相较于其他企业世博旅游集团在景区管理以及旅行社的运营方面能力尤为突出,另外由于拥有上市公司故融资能力也较强。云南城投集团在酒店、景区、度假村等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实力强大,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等公司合作经验丰富,在“一地置业、多地度假”旅游模式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同样由于拥有上市公司故融资能力也较强。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而成立的旅游专业投资公司,背靠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投集团),各类资源丰富。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旅游资源运营方面的资源和实力在云南省民营企业中首屈一指,其不仅管理景区、酒店的能力较强,建设旅游地产的经验丰富,与外国酒店集团的合作历史较久,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民营企业的属性其经营方式灵活。

前三家都有明显的国资背景,在境外合作的兼容性较强;四家企业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明显优势,可投入资源的互补性较强;因此这些企业(包括航空公司)在共同的目标下可以通过分工(融资―景区、酒店等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旅行社招揽游客―航空公司运输)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合作进入东南亚市场。

(2)与著名旅游集团构建联盟进入东南亚市场

鉴于国外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当地对手的强大实力,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云南旅游企业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国外旅游企业构建战略联盟。此前云南城投、诺仕达均有成功的案例,譬如2008年,云南城投集团投资、洲际酒店集团管理的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作为奥运会的配套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式营业;诺仕达与温德姆集团“豪廷”、“豪生”等知名国际品牌合作,委托其管理自己集团旗下的国际五星级豪生大酒店、五星级七彩云南豪廷大酒店。

(3)与东道国企业构建联盟

考虑到大多云南旅游企业对东道国旅游投资环境不太熟悉、自身品牌实力不强等因素,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亦可以与东道国互补性强的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云南旅游企业拥有出境游客源、多渠道融资能力、国内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丰富的景区、酒店、度假村方面的建设与运营经验,甚至云南城投集团还拥有城市开发的经验,因此可与东道国有共同经营兴趣的旅游企业合作,规避风险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厉新建.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6

关键词:江西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入境旅游作为国际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旅游目的国(地)实现旅游创汇、提升国际形象与知名度、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旅游流是旅游现象的基础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是在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游客在空间区域内的迁移现象,既包括狭义的客流,也包含与此相关联的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货物流和文化流等[2,3]。旅游流具有流向和流量特征,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关系,以及目的地与其它目的地空间关系影响旅游流的强度和方向[4]。

Bruce通过对双边国家旅游流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政府责任、私营部门因素、无形因素、外部经济因素和政治与健康因素会对国际旅游流产生影[5]。Jie Zhang,Camilla Jensen从旅游目的地供给的角度解释了国际旅游流,认为目的地资源禀赋、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供给因素与国际旅游流存在高度相关性[6]。R.H.T.Smith和J.N.H.Britton较早研究了旅游流的测定问题[7,8],Myriam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出游率指数和旅游者集中指数对欧洲旅游流进行了区域分析,指出客源市场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区域之间而不是国家之间的竞争[9]。N. Kelundran和Maxwell. L.King、Christine Lim、Jae H.Kim和Imad A. Moosa、Haiyan Song和Stephen F.Witt分别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直接和间接预测模型以及VAR模型对国际季度旅游流、韩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国际旅游流、澳大利亚国际旅游流和澳门国际旅游流进行了分析及测度[10,11,12,13]。Chia-Lin Chang等利用调整的ARIMA模型和带有季节因子的ARIMA模型,对东亚与泰国之间的国际旅游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时空聚合方法可以有效对全部月份和年份进行季节性预测[14]。Minfeng Deng,George

Athanasopoulos运用客源地-目的地(OD)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澳大利亚国内和国际入境旅游流,结果表明客源地和目的地具有强烈的时空自相关性[15]。

国内学者张凌云较早使用了旅游流的概念,并给出了旅游流空间分布的概率模型,为研究旅游流空间定量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16]。张红、马耀峰和李永军分别通过对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流的分析,总结出境外游客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17,18]。杨国良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对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结构特点以及流向和流量特征进行了分析[19]。马晓龙对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模拟,解释了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系统的调控建议[20]。张佑印、郑鹏、李创新、刘军胜等分别对北上广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模式、中国三大城市群入境旅游发展时空特征差异、西部入境旅游典型省份客流集散时空动态以及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21,22,23,24]。

综合以上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流的研究已经摒弃了单纯就研究旅游流而研究旅游流的桎梏,更加注重结合旅游流的测度指标,从区域的高度对旅游流影响因素、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竞争力、时空演变机制及旅游流集散模式进行深层次分析,对于活跃区域入境旅游流、加强入境旅游流国际区域合作、因时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区域尺度选取标准的不一样,研究旅游流的视角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以上文献大部聚焦于区域之间或者一个大的区域尺度进行旅游流时空变化的相关研究,对于较为微观的区域尺度关注的仍然较少,尤其是对于江西这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省域的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动态方面的研究处于空心状态。

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流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度方法及区域尺度范围内入境旅游流时空特征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以江西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江西入境旅游的总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结合2000年~2012年的入境旅游客流和旅游外汇收入的最新数据,使用年际变动指数、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重心模型,从省域和城市入境旅游流两个层面出发,分析江西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从质量、内涵和效益上提升江西省入境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发挥入境旅游在江西旅游强省中的积极作用。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年际变动指数和年际集中指数分析江西省入境旅游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江西入境旅游客流空间演变状况。

(1)年际变动指数。用来说明旅游流年际差异的相对量[25],其数学表达式为:

Yv=■×100% (1)

其中,Yv为年际变动指数;Ni为第年度旅游流数值;n为年度总数。Yv值越趋近于100%,表明旅游流年际变动越小,客流越稳定。

(2)年际集中指数。用来度量旅游流在一段时段中各年度间集中与离散分布的指标[25],其计算公式为:

yv=■ (2)

其中,yv为旅游流年际集中指数;xi为客源国第i年游客数值占时间段中客源国游客总数值的百分比;■为时间段中客源国游客数值的平均值占时间段中客源国游客总数值百分比的分子值;n为时间段内包含的年度数。yv值越大,说明旅游流年际差异性越大,客流随时间变化越不稳定;反之,则差异性越小,客流随时间变化越稳定;yv值趋近于零时,则表明旅游流在时段内均匀分布。

(3)地理集中指数。用来定量分析旅游流游客来源和强度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26],其数学表达式为:

G=■×100 (3)

式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游客人数;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地理集中指数越接近100,表明客源越集中,客源地越少,客源稳定性越差;反之,则客源越分散,客源地越多,客源稳定性越强。

(4)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通过洛伦兹曲线推导出来的,主要用来衡量洛伦兹曲线背离绝对均等状况的程度。基尼系数等于实际洛伦兹曲线同绝对均等线围成的月牙形面积[27](如图1所示),其计算公式为:

G=S/P (4)

S=P-H (5)

式中,S为洛伦兹曲线C和绝对均等对角线OL之间的OCL曲线的面积,P为绝对不均等折线OX、XL和绝对均等对角线OL围成的三角形OXL区域的面积,即P=0.5,因为OL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H为OCL以下区域的OXLC曲线的面积,H可通过利用Excel软件绘制散点图、添加趋势线,求得该拟合趋势线的函数F(x),再利用定积分计算公式■F(x)dx求出。基尼系数越大说明集中程度越高,则分布越不均匀,基尼系数越小则说明市场集中程度越低,则分布越均匀。G值的国际警戒线为0.4,超过警戒线则说明不均匀现象较为严重[27]。

(5)重心模型。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以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和方向[28],通过特定区域内某要素的重心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29],要素的分布重心也因此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 ■=■ (6)

■、■分别为区域某要素分布重心的横纵坐标,Xi、Yi分别为区域中第i个次区域的中心横纵坐标,实际计算中通常以区域行政中心的坐标替代;Mi为第i个次区域的属性值。

2.2 数据来源

我国入境旅游流按照客源国(区)可分为外国游客、台湾游客、港澳游客和华侨共四类,因2000年后,华侨计入外国游客统计数据,故本文为了研究方便,以2000年至2012年外国游客、台湾游客、港澳游客三大入境客源地江西入境旅游人数与外汇收入为主要研究指标,选取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吉安、赣州、宜春、萍乡、新余共11个设区市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2000年~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5年~2011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年~2008年)、江西旅游政务网入境旅游(2008年~2012年)统计公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官网中国旅游业(2005年~2012年)统计公报等相关资料。

3 江西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

3.1 江西省入境旅游概况

江西省入境旅游经过改革开放34年以来的发展,成绩显著,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两个重要指标大幅度提高。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人数156.18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48473万美元,相比1979年的0.44万人次和62万美元,分别增长了355倍和782倍,年均增长率为23.06%和24.51%。江西省入境旅游增长势头强劲,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江西省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占全国比重非常低,在全国位序中比较靠后。1979年至2010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比重均低于1.00%,2011年、2012年分别为1.00%和1.18%;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比重却长期低于1.00%。1997年至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位序22~27;旅游接待人次居全国位序21~28,2003年以后,位序慢慢靠前,2008年至2012年期间,维持在第21位;与中部其它5省位序相比,江西省在2004年至2012年连续9年排在最后一位。这种发展现状与江西旅游资源的丰度、档次及发展定位仍存在较大差距,潜力尚需进一步挖掘。

2013年10月15日江西省《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将旅游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推进旅游强省建设[30]。入境旅游作为江西提升区域国际形象与知名度、实现旅游创汇、增加就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势必成为江西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

3.2 江西省入境旅游流时间演变分析

(1)入境旅游流年际变动指数分析

根据公式(1),将江西省2000年~2012年入境旅游客流数据代入,得到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流的年际变动指数,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13年来江西省入境旅游流在总体和细分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但年际波动较不稳定。2000年~2006年,入境旅游流年际变动指数均低于100%;到2007年,年际变动指数均突破100%,最高达到255.72%,变动指数大幅上升。说明2007年以前,江西入境旅游流规模发展比较缓慢,自2006年江西“入境旅游年”,启动了“入境旅游三年倍增计划”后,入境旅游流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势态良好。

2000年至2005年,变动指数最大的是台湾游客,年际变动指数相比外国游客和港澳游客更接近100%。说明该时段内台湾游客稳定性较外国游客和港澳游客要强,主要是由于台湾游客基数较小,当时由于宣传推广以及两岸互动不足等原因,江西的地缘优势在促进台湾入境游客接待量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台湾游客增长速度最为缓慢,从另外的角度也显示了充足的发展后劲。2006年~2010年,变动指数最大的是外国游客,其中2006年和2007年年际变动指数接近100%,稳定性较强,客流增长不明显;2008年开始整体超过135%,年际变动强度较大,客流较不稳定,游客增速较快,后续发展潜力凸显。主要是因为“十一五”期间,江西实施入境旅游促进战略,借势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重点开发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增开国际航班及国际旅游包机业务,加强赣东北旅游圈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等代表性及高知名度景区在欧美市场的推介力度,并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署关于建立旅游外宣合作关系协议,营造江西省旅游产业良好的海内外舆论环境,着重塑造和提升“江西风景独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大大促进了外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2011年和2012年,港澳游客变动指数最大,2012年达到255.72%的最高水平,客流波动十分显著,2011年相比2010年增加了14.075万人次,2012年与2011年相比增加10.0064万人次,港澳入境旅游市场潜力进一步爆发。自2003年江西省与泛珠三角区域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后,港澳地区就成了江西省最大的入境游客源地;而在2012年,江西省省长更是通过香港卫视,大力推介赣鄱美景,强势助推港澳入境旅游市场在江西的发展。

(2)入境客流与外汇收入增长率年际分析

根据江西省2000年~2012年历年的旅游客流与外汇收入数据,分别计算其年增长率,如图3所示。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流与外汇收入增长率波动曲线基本一致,整体波动趋势相对平稳,均在20%~40%区间浮动。2003年入境旅游流下降到最低水平,呈现负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增长水平。这说明受2003年“非典”对江西省入境旅游业的冲击过于显著。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2001年受美国“911”恐怖事件的影响,江西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下降并持续到2002年,但入境旅游客流却呈上升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滞后效应,2008至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流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最低增长率仍保持在20%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西入境旅游流虽然受突发事件、经济危机、政局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主要由于港澳台入境游客的稳定性及入境旅游促进战略的实施,使2006年以后江西入境旅游抗风险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3)入境旅游流年际集中指数分析

利用式(2),计算出江西省入境旅游2000年~2012年期间20个客源国(区)的年际集中指数(如表1所示),其它代表在年鉴中未精确统计数量的多个分散型客源国(区)总称。

由表1可知,年际集中指数最大的为美国0.679,其次为韩国0.539,两国集中指数都在0.5以上;年际集中指数在0.3以上0.5以下的有日本、德国和英国;在0.2~0.3之间的有新加坡、法国、俄罗斯;在0.1~0.2之间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意大利、瑞士、瑞典和泰国;0.1以下的有西班牙和新西兰;1以上的则为多个分散客源国(区)的综合。其中, 年际集中指数在0.3以下的是江西省入境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国(区),具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形象和品牌推介,强化国际旅游区域合作;年际集中指数在0.3以上的美、韩、日、德、英五国虽表现出年际变动较大的态势,但是因为稳定的基数效应,已经成为江西入境旅游发展的亚欧美主要客源国市场,既要保持这种基数优势,更要进一步挖掘其市场潜力,加强针对性营销,延长其入境旅游消费时间,提高入境旅游消费水平;对于其它分散客源国(区)需进行有重点的营销宣传,进一步提高江西入境旅游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培育新兴旅游市场。尤其明显的是韩国的集中指数仅次于美国,说明近几年韩国市场在江西发展迅速,成为了江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亚洲主阵地。2000年-2004年,韩国游客进入江西旅游平均每年三千左右,2005年以后开始突破一万,2008年迅速超越日本成为江西在亚洲的最大客源市场。

3.3 江西省入境旅游流空间演变分析

(1)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地集中指数分析

从整体上看,江西三大入境旅游市场中,港澳入境旅游市场为最大客源地,外国入境旅游市场虽然综合了众多国家客源市场,但是2000年至2012年间,外国入境游客总数从未超过港澳客源市场,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在2006年以后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就外国入境旅游市场而言,2000年~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国(区)市场格局比较稳定,排在前19位的国家或地区未发生变化,只是在不同年份,位序有所调整。2000年~2004年,美日客源市场占主导;2005年~2012年,美日韩三足鼎立;2004年~2012年,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法国形成了前7强较为稳定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根据公式(3),将2000年至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流数据代入,计算出入境旅游流总的地理集中指数和外国游客的地理集中指数,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得知,江西入境旅游流总的地理集中指数都在60上下,平均值为60.75,表明江西入境旅游客流在整体上表现为相对较高的集中度,但集中指数曲线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与前述的市场格局较为吻合,并未突破港澳游客、外国游客及台湾游客的位序变化。从外国入境游客地理集中指数曲线图上,可以看到曲线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江西省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拓展面更加宽泛,由基于传统的美日两国主导的市场,逐渐转变为亚欧美三大洲7国多元主导的市场格局。同时,外国游客地理集中指数变化范围在30~42之间,表明外国客源市场呈现分散发展的趋势,与上述外国市场格局相符。

(2)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流分布均衡度分析

根据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计算原理,将江西省2000-2012年对应的11个设区市设区市入境旅游客流和旅游外汇收入总量由低到高排序,计算出各设区市的累积份额,各区入境旅游流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正逐年趋于绝对平均线,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式(4)、(5)计算出入境旅游流的基尼系数,发现江西省各设区市入境旅游客流和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总体趋势在不断下降,2000年分别为0.4998、0.5781,2003年为0.4536、0.4426,2006年为0.4229、0.4341,2009年为0.3545、0.4200,2012年为0.3283、0.3497,基尼系数分别下降了0.1715和0.2284,并低于国际警戒线0.4的标准,说明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流相对差异已经缩小到较为合理的范围,旅游流在区域分布上表现为相对分散、均衡,客源结构更加完善。

(3)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流重心轨迹演变

出于研究需要,将1999年江西省入境旅游流数据作为参照,以反映出2000年的旅游流移动重心轨迹。运用公式(6),分别计算出1999年至2012年江西入境旅游客流和外汇收入的重心,并绘制成空间演变轨迹图(图5)。

根据图5,1999年至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变化轨迹似一面带有撑杆的旗帜,呈现了如下特征:①整体表现为由低纬度向较高纬度的移动趋势,同时夹杂了由较高纬度向低纬度的迂回移动趋。14年间,客流重心主要往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频数达57.14%,直线移动距离共计45.84KM,年际间的移动距离总计97.71KM,年均移动距离7.52KM。除个别年份外,年际间客流重心移动速度差异化相对较小。②与经度上的波动特征相比,纬度上的波动较为明显。其中,纬度方向移动的绝对差为0.43,实地对应距离约为47.70KM,经度方向移动的绝对差仅为0.18,实地对应距离约为18KM。说明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流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东西方向上的差距相对较小。③分阶段来看,1999年~2003年,客流重心往东北方向偏移趋势显著,年际变化较大,同时表现为较强的高纬度收敛态势;2003年~2007年,客流重心由东北往西南方向移动变化,年际变化在不断缩小,并表现为较为微弱的低纬度收敛趋势;2007年~2012年,客流重心呈明显的东北走势,并逐渐向南偏移,基本表现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收敛的倾向且年际变化进一步缩小,2010年~2012年3年间体现的较为显著。根据江西省各设区市地理坐标的算术平均数求得11个城市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平均地理位置(115.77°E,28.05°N),并与江西入境旅游人次重心空间变动轨迹图进行比对,可以看出2000年~2012年旅游客流明显偏向东北方向。

根据图5,1999年~2012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变化轨迹似一个电闸形状,凸显了如下特征:①整体表现为由低纬度向较高纬度和高纬度向低纬度迂回交错式的移动趋势。14年间,外汇收入重心主要向偏南尤其是西南方向移动,移动频数达50%;其次为偏北方向,移动频数达35.71%。直线移动距离共计19.88KM,年际间的移动距离总计144.62KM,年均移动距离10.33KM。2003年,外汇收入重心移动距离接近30KM,而2006年则不足3公里,表明江西省年际间客流重心移动速度差异化相对较大。②与客流重心移动轨迹在经纬度上的变化较为类似,外汇收入年际移动轨迹也主要集中在纬度上。其中,纬度方向移动的绝对差为0.40,实地对应距离约为44.38KM,经度方向移动的绝对差仅为0.18,实地对应距离约为18KM。说明江西省入境旅游客流差距的扩大也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东西方向上的差距相对较小。③分阶段来看,1999年~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由东北向西南再偏移至东北方向,形成一个东北方向的开口,呈高低纬度迂回发散式发展趋势,年际波动较大;2003年~2008年,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由西南、西北向东南延伸,亦形成一个东北方向的开口,呈高低纬度迂回发散式发展趋势,年际波动较之前相对较小;2008年~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由东北向东再往西南偏移,形成一个西南方向的开口,但仍呈高低纬度迂回发散式发展趋势,年际波动相对增加。通过与11个城市的平均地理位置(115.77°E,28.05°N)的比对,江西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空间变动轨迹亦明显偏向东北方向。

江西省入境旅游接待客流与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在时空上体现迂回变化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收敛性和分散性,同时与11个城市的平均地理坐标相比,偏东北方向较为明显,并形成了南北之间、东西之间以及南北与东西之间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知名度及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因素对入境旅游流区域差异的显著影响。①江西南部的绝大部分都隶属于赣州市,作为江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一定程度上,赣州就是赣南的代名词。由于客家文化、古驿道、三百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濒临广东省的地缘优势,尤其是赣州三百山是香港人引用水的源头--东江的发源地之一,使其得以依托港澳游客为主的入境客源,先期在接待港澳入境游客方面效益显著,所以在入境旅游客流和外汇收入方面具有领先优势。随着区域整体交通的日益改善、旅游宣传效应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港澳入境旅游旅游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赣南先发制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吸引力日渐被屏蔽。②赣东北属于江西高品质、强影响旅游资源密集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瓷都景德镇、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等大批知名景点聚集,加上南昌省会城市的影响力,在资源禀赋的质量、档次、品位及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旅游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赣东北旅游圈的打造进一步加强了区域间的互动合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接待水平大大提高,使之成为江西入境旅游接待的主要集聚区。尤其九江、景德镇在入境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旅游份额逐年增大,2008年~2012年九江和景德镇连续5年成为江西省第一、第二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在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方面,南昌、九江和景德镇也是独占鳌头。但省会城市南昌在其它地级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交通中转效应渐趋弱化,2008年以后入境旅游流规模由前两位变为三至五位之间,尤其是2010年~2012年,景德镇、吉安和上饶三个城市入境旅游发展规模明显壮大,位序已经超过南昌。③赣西、赣中、赣东,除了井冈山外,由于资源整体的档次和文化影响力还不够突出,旅游开发起步较晚,虽然崛起了大批新兴景区,但景区之间产品开发层次低,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合作共赢意识淡薄,加之营销宣传波及效应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入境旅游客源仍处在阶段性成长时期,因而整体差异相对较小。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江西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总结分析,综合其入境旅游客流及外汇收入数据,对江西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13年来江西省入境旅游流年际变动指数在总体趋势和细分客源市场上的趋势呈现出较强一致性,但年际波动较大,增幅较不稳定。由于港澳台近程入境旅游市场的稳定性及入境旅游促进战略的实施,江西入境旅游抗风险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江西港澳台近程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仍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外国入境客源市场潜力还要进一步激发。年际集中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江西入境旅游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较高的,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具有稳定的基数效应 ,既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又具有累积开发效应,应加强针对性营销 ;年际集中指数较低的,如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等,表现出年际间的较大稳定性,利于平衡年际入境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形象和品牌推介,强化国际旅游区域合作。其中, 韩国的年际集中指数仅次于美国,在江西入境旅游市场中迅速崛起,超越日本成为了江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在亚洲地区的最大客源市场。

第二,就入境旅游流的地理集中指数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流在整体空间上较为集中,但集中指数曲线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与港澳游客、外国游客及台湾游客多年不变的总序格局相符。空间上港澳游客的集中度,容易造成入境旅游对港澳市场的过度依赖,存在一定的风险。外国入境游客地理集中指数曲线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江西省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由传统的美日主导市场,逐渐转变为亚欧美三大洲7国多元主导的市场格局,由高度集中过渡到分散集中的发展态势,客源市场在不断拓展。从近几年江西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看,应加大开拓亚洲邻国市场的力度,利用地缘优势抢占亚洲区域客源市场,加速平衡江西入境旅游区域客源市场结构。

第三,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流的区域分布的均衡度显示,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流相对差异已经缩小到较为合理的范围,旅游流在区域分布上表现为相对分散、均衡,客源结构更加完善。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城市之间的竞争程度也在日益加剧。对江西省城市入境旅游客流重心与外汇旅游收入重心的时空移动轨迹的分析表明:①两者轨迹整体表现为由低纬度向较高纬度以及高纬度向低纬度迂回交错式的移动趋势,且纬度上轨迹变化特征显著于经度上的轨迹变化特征,反映出两者南北差异程度要大于东西差距程度。②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的年均移动距离要大于客流重心的年均移动距离,体现了区域之间旅游外汇收入差距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③虽然通过与11个城市的平均地理位置(115.77°E,28.05°N)的比对,入境旅游客流和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的变动轨迹均明显偏向东北方向,但是就两者本身的重心轨迹而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移动轨迹主要偏向南-西南方向。充分体现了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知名度以及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因素对于入境旅游流区域差异形成的显著影响。

[19] 杨国良. 四川境外游客构成及旅游流向和流量特征研究[J]. 人文地理,2002(6):24-27.

[20] 马晓龙. 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J]. 人文地理,2006(4):88-93.

[21] 张佑印,马耀峰,赵现红. 中国一级城市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模式分析[J]. 城市问题,2008(2):90-94.

[22] 郑鹏,马耀峰,等. 1995-2007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入境旅游发展时空特征分析――基于Theil系数的差异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0(4):168-172.

[23] 李创新,马耀峰,等. 1994~2008年西部入境旅游典型省份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四川、云南为例[J]. 旅游学刊,2011(7):12-19.

[24] 刘军胜,马耀峰,李振亭. 1997~2010年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时空动态分析[J]. 地理科学,2013(4):450-456.

[25] 马耀峰,李天顺,刘新平.旅游者行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9-144.

[26] 朱沁夫,李昭,杨樨. 用地理集中指数衡量游客集中程度方法的一个改进[J]. 旅游学刊,2011(4):26-29.

[27] 叶德磊. 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1.

[28] 傅娟. 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J]. 新疆财经,2011(2):22-27.

[29] 许月卿,李双成.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 人文地理,2005(1):117-120.

[30] 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EB/OL]. http://,2013-10-26.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Research of

Inbound Tourist Flow in Jiangxi

WAN Tian-hu, HUANG He-ping

(Business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7

论文摘要:扎根于云南的我,早已经深深爱上养育我的这片故土。曾以“彩色云南”响彻于世,但我却喜欢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乌蒙山”。为什么我会更喜欢“乌蒙山”这个名字呢?因为乌蒙山就是指整个云贵高原,更能体现云南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云南虽然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却以丰富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造就了云南民族特色,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25个大家庭。我深爱家乡云南,在此浅析一下我家乡云南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我的家乡。

0 引言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称为“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也被称为“乌蒙山”。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八。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有8个地级市: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8个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1 地理特征

1.1 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特点表现为: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1.2 地貌特征

地形极为复杂,整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坝子湖泊不到6%。

2 自然环境

2.1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植物: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而且还有许多古老、衍生、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万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还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2.2 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云南的水资源有产量大,人均水平高的特点,人均拥有量是全国平均的四倍。有六大水系和六大湖泊。地跨六大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元江(红河)水系,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水。六大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程海,泸沽湖。蕴藏有巨大的水能资源,由于地貌特征河流落差很大,所以保证了我省的电力事业。在充分利用环保发电的同时我省还参加了“西电东送”过程。丰富的水资源环境为我省的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做下了坚实基础。

2.3 对于云南水资源环境浅谈我的看法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解决需水增长较快,供水日益加剧的矛盾;杜绝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加强公众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的意识。我省现在面临着: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供水基础建设设施滞后。所以应加强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基本思路与政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措施,即增强水危机的忧患意识;保护水资源,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水资源的价值及加强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4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

有着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物种。如:云南松,橡胶树,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三七,马尾松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37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昆虫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抚仙湖的)抗浪鱼,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亚洲象等。

2.5 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省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当今不可再生资源匮乏的时代云南拥有着:黑色金属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及彩石矿产,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稀有及稀土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九大矿产资源。

3 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3.1 谈到云南的旅游,人们最向往去的就是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州。丽江的古城可以让你流连忘返,丽江古城已经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在这里,我想全面的介绍一下云南的风景名胜。云南因为特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列入部级风景名胜区就有十二个:泸西阿庐古洞,路南石林,瑞丽江-大盈江,滇池,九乡,大理,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丘北普者黑,腾冲地热火山,建水,西双版纳。

3.2 由于云南有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所以每天早晚温差大(12~15℃),请注意备装,防止感冒,外出时多注意喝水补水。云南海拔比较高,所以刚到云南是有感应反应,有缺氧的感觉,在观光时步伐可以放缓一些。

3.3 个人观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是云南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能让云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充分体现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符合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仅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缓解云南的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云南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体现社会文明,人与环境的和谐。

4 区域名族文化与旅游开发

4.1 区域名族文化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有着25个名族,形成了特有的名族特色。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少数名族中彝族人数最多,其次是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 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信仰宗教者共有403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主要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语言以汉语为主,同时也包含: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文化活动有:三月街,族火把节,族泼水节等。其中,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双版纳: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香格里拉:歌舞表演《梦幻香格里拉》,《藏民家访》。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8

关键词:前期工作、慢行城市、养生度假、绿色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项目概况

场地位于三亚东北方向的陵水县,距陵水县城10公里;近邻三亚凤凰机场约75公里,三亚市区68公里,紧邻亚龙湾约50公里;海棠湾约35公里。场地距离环岛高铁不到十分钟车程,乘坐高铁1小时可达海口美兰机场。半小时可达三亚凤凰机场。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6603 亩,合计约440公顷。主要包含山麓3632亩,云顶1279亩,湖滨611亩,国道西侧黎万水库边1078亩,黎万水库西南方向及云顶面积104亩 。

2.深入详尽的开展规划前期工作

本规划前期工作不局限于现场踏勘,更加重视背景条件的挖掘。在SWOT综合评价中,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深入分析。具体包含:宏观环境、市场条件、政策导向、开发时机、公司背景、发展态势、商旅活动、客源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朝向条件,市政设施等,全面充分的考量了项目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分析过程中,强调对规划地块自身原本具备的特点的挖掘。主要包括:气候条件、自然条件。

2.1宏观层面:

海南是得天独厚的世界一流旅游圣地。拥有坚定的国际旅游岛政策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战略定位,陵水位于海南,得天独厚的隶属于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之洲,给陵水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海南现有房地产特征突出:东线滨海度假:中线养老休闲:西线原生野趣而规划区地处东线边缘,是尚未明确定位之地。

2.2中观层面:

陵水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面,处在海南岛东部黄金旅游线上, 南临三亚,东北接万宁兴隆、琼海博鳌等地,地处三亚旅游发展圈内。陵水县地理区位独特,山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异。东线高速公路和已运营的东环高铁贯穿全境。

陵水县近邻五指山和牛岭。五指山为海南岛第1高峰,牛岭是海南岛海岸最高的山峰。牛岭将海湾一分为日月湾和香水湾。常常是日月湾正沉浸在雨雾之中,香水湾却阳光灿烂。

规划区独具的气候条件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卖点。

将位于牛岭以南的陵水和位于牛岭以北的海口做比较,陵水冬季温暖,更适宜居住。陵水冬季最低气温在17度以上,高于海口最低气温2度以上。 陵水全年温差较小,冬日,相较海南北部的阴冷潮湿,牛岭以南的陵水温暖如春,更加适宜居住。更适宜居住。

2.3微观层面:

规划区地块鲜明的自然条件还主要包含:起伏跌宕的地形地貌、水量充沛的黎万水库、保持完好的生态条件。这成为我们对规划区组团划分、特色打造的依据。从建成区防洪要求的角度,设计还特别考虑了水库设计洪水位、水库历史最高水位以及水库坝顶高程。

3.针对项目本身探索规划理念

围绕了慢行城市、养生度假、绿色规划几个方面探索规划理念。

3.1慢行城市

起源于意大利的慢行城市理念是由卡洛彼得里尼(Carlo petrini)发起的慢食(Slow food)运动的延伸。1999年,四座意大利城市的市长们,以及意大利慢食协会的代表共同发起慢行城市理念及其网络组织。 很快就在整个欧洲以及其他地区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

把握慢行城市的特征:

适宜步行的尺度;尊重场地历史,鼓励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和水资源;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在慢行城市,人们享受着舒适、愉快而安全的生活。

慢行城市的七个政策领域(包括环境政策、基础设施政策、 城市生活、 宾客接待、促进本土化产品的发展、城镇和景观的品质、慢行城市意识),为本项目运用实施和创新举措指出了七个关键的行动领域。慢行城市必须在这七个范畴内分别设立项目清单,列出该市希望在地方层面启动和实施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慢行城市反映出民主与地方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当前规划设计特别需要的。

这一理念,无需庞大的预算开支,无需旗舰项目,无需大量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当地市民的承诺、对健康问题的关注,需要接受鲜明的城市形象、限制机动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准则。 而这正是规划区内在的需求。

3.2绿色规划:

从低碳、生态、宜居方面打造规划区,我们确定设计实施绿色建筑。LEED认证是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系统(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CBC制定并推出的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系统,该体系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政策和方针,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其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是一个目的在于发展高功能、可持续建筑物的标准。

该认证涉及水资源保护、节能、再生能源、材料选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的潜在功能。

LEED认证的价值 :表现出开发商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开发商对客户和投资者的关怀;LEED也将为投资者带来营运成本的节约、为居住者带来更好的便利性。

3.3养生度假:

养生度假是时下海南旅游业十分关注的话题,本规划引进先进的 wellness retreat 的度假理念引导“温泉养生度假设计”。 该理念起源于欧洲。那里有成百上千的温泉馆,遍布各个国家。

“大自然慷慨的为我们提供了保持健康所需的一切.”Sebastian Kneipp (1821-1897)在19世纪创造的全面自然养生法,至今仍对自然疗法和当代预防疾病研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使Kneipp 深谙水和天然药理植物所具的能量与疗效。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与他的自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当二者和谐平衡时,人才得到健康。水(water),天然植物(plants),有规律的运动(exercise),健康的饮食(diet)与平衡身心与灵魂(balance)是健康生命的五大要素。主要理疗方法有:温泉水疗S.P.A 、植物疗法 、反射疗法、环境气候疗法、运动疗法、食物疗法、高科技疗法倡导慢生活的理念、是规划区区别于其他度假地产的最大卖点;整合利用规划区区位优势,环境资源;实现对海南滨海旅游区的延续和补充;发展度假休闲、公共旅游;实现旅游与房地产联动开发。

4.鲜明的规划定位和因地制宜的项目设置

依托以上理念,规划区定位为:世界级东方养生文化旅游度假居住首选目的地。 热带近海山地型高端国际养生胜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大三亚”地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9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定远县概况

定远县地处安徽省东部,隶属滁州市.北连蚌埠,南依合肥,西邻淮南,东接明光.面积2998km2,辖16镇6乡,是皖东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县.淮南铁路、京沪铁路侧翼东西,合徐高速横跨境内,S101,S309,S311,3条公路汇合于此.2011年京沪高铁定远站(青岗客运站)建成通车,为该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对外交通运输较为便捷.然而区内交通中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路况很差,从主干公路至景区的可选择道路少,景区之间和景区内部的交通状况不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研究方法和理论

笔者采用特尔斐法(De1Phi)及层次分析法(AHP)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分析;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度;运用拓扑网络分析法分析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性和通达性,以便提出优化改善措施和设计旅游线路;利用点轴系统理论确定旅游开发的重点,进而优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

1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1类型效应

强度效应类型效应反映了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旅游资源的多重吸引效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将旅游资源划分成8大主类,31种亚类.据统计,定远县旅游资源包括7大主类,19种亚类.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主类与亚类拥有率分别为42.9%,31.6%,景观资源包括森林公园、河流湖泊、田园风光等;人文类旅游资源主类与亚类拥有率分别为57.1%,68.4%,如红色革命景点、回族民俗村落和古战场、古墓群、古遗址、古文物等.从资源类型和数目上来看,定远县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更为丰富.

强度效应是指旅游资源评价等级的反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可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从而判定它的重要程度以及开发利用价值.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特尔斐法,对定远县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得出定远县主要旅游资源的分级状况(表1).定远县一级景点5个,是资源单体总数的14.7%,二级景点次之,为26.5%,三级景点最多,为58.8%.可见,定远县旅游资源的品味度和强度效应较低,景点知名度不高或可替代性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1.2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对定远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度,用以衡量定远县境内主要景点分布的集中程度.其公式为G为县域内景点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乡镇的景点数量,T为景点总数,n为乡镇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景点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景点分布越分散。经统计得,县域内景点总数T=34,乡镇总数n=14.通过对上述公式的计算,得到定远县景点的地理集中指数G=32.75.倘若34处景点平均分布于各乡镇,即每个乡镇的景点数量为34/14≈2.43处,则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26.74.由于32.75>26.74,表明从镇区的尺度来看,定远县景点的分布较为集中.

2旅游交通空间结构

交通网是旅游景区(点)之间的客流通道,其结构特征表征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故此以旅游交通网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定远县主要旅游资源和交通线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1),运用拓扑度量法,借鉴图论思想,将定远县主要旅游景点所在的乡镇和主要公路交通线相应地抽象为节点和连线,作定远县重点乡镇和交通拓扑模型,定量分析该县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特征.

2.1β指数

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其公式为:β=L/V,式中,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线数目,V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β值范围为0~3,值越大,网络的连接度就越好,表明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点)之间越方便.根据定远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网络图,得出节点数V=17,节点间的连线数目L=26,有上述公式可得β=1.53.由此可见,定远县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只属于中等水平,县域内三级公路较多,二级公路次之,景点之间的交通路线并未有效连接,再加上县、乡级道路路况不佳,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以及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2.2γ指数

γ指数是度量网络内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比率的指标,用来反映一个区域网络中的连通发达程度.其公式为:γ=L/3(V-2),式中,L,P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中相同.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0表示网络内无连线,1表示网络内每一节点都同其他节点有连线.γ指数的大小与节点层次无关,因此计算时不区别节点层次.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γ指数为0.58.数据表明定远县旅游景点间的连通水平较差,旅游资源交络的稠密度较低,限制了其在区域旅游中的竞争力.

2.3平均径路长

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间联系难易程度,即通达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节点间存在连线记为1,没有连线记为0,一对节点间的距离用沿最短路径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任一节点的行总数是根据距离量度而得出的其通达性量度,网络中的平均径路长是由行内正值节点数去除行总数得出的,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的节点是网络的中心.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得出定远县主要旅游资源网络的总体平均最短径路长为2.71,可见县域内景点间的通达性不高.17个主要节点中,平均径路长小于总体平均径路长2.71的节点数有9个,其中仓镇、定城镇、张桥镇和西卅店镇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其平均径路长分别为1.31,2,2,2.13,在定远县旅游资源开发中,是具有一定旅游交通区位优势的节点.而旅游资源强度效应或集聚效应较高的藕塘镇、大桥镇等,其平均路径长分别为2.75,2.81,它们的平均路径长都在总体平均径路长2.71以上,对这几处旅游资源节点进行开发,则需重点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提高其通达度水平.

优化途径

1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1.1区内整合

依据定远县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运用增长极理论将其划分为3个一级发展点和3个二级发展点.东南部围绕藕塘镇红色革命景点为中心,设计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将其与周围其它红色旅游景点如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朱湾无名烈士墓等串联起来开发,使之成为定远县旅游的一个增长极;定城西北多古寺庙和古遗址,如中九华寺、莫邪寺、阴陵城遗址、陈铎祠遗址等,围绕金山佛教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为主题,在完善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推动并联整合;二龙回族乡以其独特的回族民俗风情见长,境内有南、北两座清真寺,明朝蓝玉井以及楚汉虞姬墓,根据其资源的独特性,从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整合开发.这3个一级发展点所在位置交通较为便捷,旅游资源不仅品味、级别高且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是定远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应着力打造成该县的龙头产品.另外,将冠叶银杏示范园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唐氏休闲山庄,以工业旅游为题进行优化组合的盐化工业园区与东兴盐矿,打造成为定远县旅游的二级发展点.

1.2区域协作

打破区域旅游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不良局面,通过区域协作、联动互补的方式,在内容和主题整合的基础上,与其它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串联式开发.目前定远县只有以藕塘烈士纪念馆和中原局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参与了区域协作发展,即抗日烽火之旅,沿途经过合肥、巢湖、定远以及天长,这条线路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定远县的知名度,且对该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从定远县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上看,这种区域合作的程度仍远远不够,还应积极争取融入到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去.利用极品带动和错位发展战略,根据地理上的临近性、交通上的便捷性,通过旅游线路的组织和接待服务的配合,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等方面与周边地区进行整合开发,其目标是打造区域旅游知名品牌,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开发战略.定远北接凤阳县,南依滁州市,可依托明皇陵、明中都城遗址、狼巷迷谷、琅琊山等在国内知名度较高且旅游开发日臻成熟的景点,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引力,充分利用它们的极品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内客源共享,用以强带弱、以弱补强的方式,带动定远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其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深度挖掘定远县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利用颇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如楚汉文化、红色革命、回族风情、历史遗迹等,与区域内其它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实施联动互补式错位整合和开发,从而促进定远县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交通及线路整合

东南亚旅游资源特征篇10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淮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组成。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毫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10.3%。该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地处沿海中心位置。该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区内有泰山、曲阜等历史名胜和孔子、刘邦、项羽以及等众多名人遗迹,是中国旅游内涵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淮海经济区交通便利,区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沪、连(云港)一霍(尔果斯)、日东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连云港、日照港为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航空线路基本覆盖经济区。便捷的交通使本区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淮海经济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在历史上也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其共同的文化朔源便是淮海文化。由于这一区域既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故对其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探讨分析,以使区内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充分发挥区域联合优势,合理配置,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二、淮海经济区域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特征

1.东部、北部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西部、南部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

本区东部沿海既有阳光、沙滩、碧海(3S)的滨海景观,如日照、连云港。又有滨海湿地的生态景观,如盐城。北部主要分布有山体景观,如泰山、蒙山和莱芜大峡谷。本区的西部、中部和南部主要分布着历史文化等人文类旅游资源,如西部开封的宋文化,中部徐州的两汉文化,南部蚌埠的淮河文化。

2.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分布广泛

淮海经济区内除东部、北部一些地区分布有自然旅游资源外,其余西部、中部和南部都是以人文历史类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气息浓郁,如济宁的孔孟文化,河南鹿邑的老子文化,徐州的两汉文化,商丘的先秦文化、商文化,连云港、周口的史前文化,开封的佛教文化,徐州、蚌埠的古战场文化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又有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以及黄河文化、淮河文化等大河文化旅游资源。另外还有菏泽的花卉文化、盐城的盐文化、亳州的养生文化等比较有特色的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可见,人文旅游资源在本区分布相当广泛。

3.水体旅游资源多沿淮河、运河分布

淮海经济区内有京杭大运河、淮河、黄河等多条河流通过,因此,有许多沿河城市都进行了自然水体类及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济宁(运河之都)、枣庄(江北水乡)、宿迁(楚风水韵,休闲绿都)、淮安(漕运之都)都对京杭运河进行了旅游开发,都在打“水都”的牌子。又如淮河流经的阜阳、蚌埠分别开发了“颍州西湖”和“淮河风情”等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

三、淮海经济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及形象定位分析

淮海经济区内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两处(曲阜三孔和泰安泰山),部级旅游区(点)39处,其中山东22处,江苏9处,河南5处,安徽3处。本区各市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种类及形象定位如表1所示。

从产品开发方面来讲,既有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如开封的“包公祠”、徐州的“楚王陵汉墓景区”;也有休闲度假型及生态型等新兴旅游产品,如连云港的“连岛海滨度假区”、日照的“山海天度假区”以及盐城的“麇鹿生态旅游区”。从产品结构类型看,产品开发种类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以文化类旅游产品为主,如济宁的三孔、六艺城,徐州的淮海烈士纪念塔、龟山汉墓,宿州的垓下古战场、虞姬墓,开封的包公祠、开封府,淮安的故居、吴承恩故居,亳州的古井酒文化博物馆、三国览胜宫,商丘的古城景区、燧皇陵等等。

从旅游形象定位方面来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古”,像徐州定位古都彭城,枣庄定位运河古城,开封定位七朝古都,商丘定位三商之源等等,这些形象定位不仅体现了其旅游产品的历史属性,还是其文化久远的具体表现。另一个特点是“淮”,纵观整个淮海区域,各市旅游形象定位都有一股“淮水风韵”,如蚌埠“淮河风情”,淮安的“盱眙龙虾节”,淮北的“百湖之城”等都与淮水的流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该区其他水体旅游资源也大都是淮水及其支系作用下形成的,像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的阜阳“颍上西湖”就是淮河中游支流“颖河”水流作用形成的。

四、区内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

淮海经济区位于长三角、环渤海两个旅游大区的中间地带,区内各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是东部沿海的旅游“凹陷区”,竞争力较弱。其中,山东的曲阜、泰安,河南的开封,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国际国内知名度较高,旅游业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客源市场遍及海内外。其他城市旅游业还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中临沂、徐州、连云港、商丘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未成熟,因此,当前应主打国内旅游市场,并逐步将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看,区内各城市的紧密客源市场应是淮海经济区本身。因为淮海经济区总人口1.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3%,区内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客源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内人口作为客源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又因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连接处,南京、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也是其重要的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区内各城市应把其所在省市作为核心客源市场,把淮海经济区作为紧密客源市场,把江浙沪作为重要的客源市场,把此外地区作为机会市场。

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看,由于淮海经济区位于东部沿海的优势区位条件,其海外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基本和全国入境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相当,主要集中在东亚的日本、港澳台、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其次是美、英、法等欧美国家,只是其游客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淮海经济区应在海外适时推出区内精品、名品旅游区,如曲阜三孔、泰安泰山等,“运河旅游”发展起来以后,应联合沿线其他城市适时向国外推广,因为“京杭运河”在海外有较高知名度,大运河所呈现的华夏文化历史长廊,对欧美等海外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运河之旅”也

必将对区内海外旅游形象有所提升。

五、区内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1.旅游开发、线路纽合上应突出“淮河文化”特色

淮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是划分南北文化、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文化方面,淮河以北是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北方特征的文化,以南是楚文化、吴文化等南方特征的文化。气候方面,淮河、秦岭一线构成了1月0℃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反映了当时淮河两岸的气候差异。淮河流域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伏羲、燧人氏(三皇中的两皇)都曾定居于此;轴心国时期,儒、道、墨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的生地及主要学术活动,都是在淮河北岸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战国后期才转移到了齐国的稷下(今临淄),形成了中国学术繁荣的一个高潮。可以说儒、道、墨都是淮海大地所孕育的。

因此,淮海经济区在旅游开发时,应该以淮河文化为主线,以区内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交通为纽带来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具体来说,可以开发“淮水寻根游”,将周口的“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商丘的燧人氏“火文化”旅游资源、徐州的“彭祖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进行资源整合。还可开发“淮水诸子游”,将济宁的孔孟文化旅游资源,枣庄的墨子文化旅游资源,河南鹿邑、安徽涡阳的老子文化旅游资源(硅邑、涡阳以前可能是一个地区),商丘、蒙城的庄子文化旅游资源,安徽颍上的管子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组合成诸子旅游线路。

2.区内“京杭运河”旅游开发应与沿线其他省份加强合作

京杭大运河自2006年就开始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路,随着申遗工作的开展,京杭运河沿线的17个城市也在着手打造“京杭运河”旅游品牌,沿河旅游在欧美及世界各地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因此,如果开发得当,“运河之旅”将有望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而淮海区域内的运河城市(济宁、台儿庄、徐州、淮安)在运河开发时应把地域民俗文化与漕运文化相结合,设计景点时应以整条运河为参照物,从而有机地融入运河线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