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1:30:51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范文篇1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师自1921年不再招生,待高师学生全部毕业,南高师即与东大合并,停办高师,专办大学。因此,在东大刚建立时,高师与东大是不分彼此的,两校共用一个校园,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治”的事实。1923年7月3日,东大校长办公处通告:校行政委员会决议即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附属中小学同时改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小学,属东大教育科领导。[2]这也宣告南高师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东大成立时,以高师的四个专修科改归大学,各本科(文理科诸系)仍由高师办理。东大四科分别为:教育科、农科、工科和商科,其中教育科是以教育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为基础组成的,下设教育系、心理系和体育系。在南高师与东大合并后,学校实力大增,在原先四科的基础上,又增设文理科,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达到5科27系。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称赞东大“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当时的东大荟集了一大批留学归来的著名学者,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赴美留学,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获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1917年归国后受聘于南高师,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后又兼任东大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直至1923年,后由徐养秋继任。东大的体育系起源于南高师的体育专修科,以培养中等以上各学校体育教员、地方公共体育场体育主任及管理员为宗旨。东大成立之初,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22年起开始招收四年制学生,原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夏翔教授就是该届毕业生。[3]东大的体育系主任由美籍体育学者饶冰斯、麦克乐先后担任,其中麦克乐对当时学校的体育教育影响最大。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次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了学校兵操。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根据变革的要求和麦克乐等人的努力下,大量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东大的体育课程中来,体育课变的生动活泼,自然体育思想在东南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体育系的课程设置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体育系在内的所有教育科的学生必须共同必修39学分的普通学程,包括英文、国文、生物学、社会学大意等,而且还要共同必修教育通论、教育统计等专修课程。此外,还开设主、辅系学程,其选体育为主系者,须于体育系所开学程中学习67学分。同时,凡教育科学生必须于辅系学程中选20学分[4]。由此可知,当时体育系的课程已经比较全面,课程设置也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学校对体育的硬件设施也非常重视。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1923年8月12日,发表《东南大学体育馆设备及附设游泳池募捐启》。在《启》中说:“我国需要体育亟矣……民力柔靡,国力何恃?今日之青年再无良好之体育训练则异日之国民即无健全之体格与品性,其关系岂不重乎。本校提倡体育最早,养成体育人才,普及体育学识,亦粗有成效……祗以设备不周,现正建筑一新式体育馆……”[5]。可见,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已到无可复加的程度。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体育馆终于建成,满足了广大师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2国立东南大学主要的体育思想

在东大的体育教育中,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先生和体育系主任的麦克乐教授的体育思想对东大体育教育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体育思想甚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乃至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仅对教育科下的体育系的建设高度重视,其本人的体育思想也非常丰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重视“三育并重”,并格外重视体育,认为“有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又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他在一次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时说:“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没有体育,德智就无从谈起,故教育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6]。他的一些体育思想对后来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在国家处于危难、人民体质孱弱之时,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他认为,强健的体格应该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要把体格的培养和锻炼作为重要的内容。他还在《教育的改进》一文中提到,一个完整的人要具备三种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物质的环境中站稳脚。他主张“体育注重自强”,学生要养成健康之体魄,形成“健康之堡垒”,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7]。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既重视身体锻炼,又重视卫生保健。他指出:“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的调节自己的身体,不使生病,这就要加强科学卫生教育,懂科学,讲卫生……保证健康第一的胜利”。他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成科学的卫生习惯也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二者缺一不可。第三,“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而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也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2麦克乐的自然体育思想

麦克乐是哈佛大学体育专科的毕业生,获美国玛利阿大学硕士学位,1913年起作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华传播西方近代体育,后担任东大的体育系主任。自1919年,杜威访华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基于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也被国人所认可、接受。麦氏长期在华讲学并推行体育,他将实用主义教育的精神引入体育界,并大肆宣导,对我国自然体育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成为首度正式将民主思想引入体育领域的人。第一,麦克乐认为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身体的健康,也要人格的教育,将人格教育的精神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并落实于平时生活之中。传统的体操和兵操过于呆板,应该多从事一些激烈竞争的游戏与运动,这样可以培养个人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民主精神等等。他以身心一元论为基础,指出体育教育不应该偏重身体或精神任何一个方面,而应该向“三育”的目标前进。第二,麦克乐受自然主义思想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学校体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使学生自主操控及自由发挥有一定的空间。麦氏的自然体育精神在学生本位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体操和兵操式体育课,把“兴趣”纳入到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中。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否则,即便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从生理学的角度很有价值,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第三,适应社会生活是麦氏自然体育思想的另一主张。他认为学校体育所发挥的功能不但要适应个人,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学校体育必须和现实的社会生活集结在一起,以求适应真正生活上的需求[8]。

3国立东南大学体育教育对中国近代体育的贡献

3.1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生活教育”观已深入人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他的体育思想起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很好的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自然体育思想。他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时隔近百年之后,“健康第一”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虽然当时健康的含义与当今的健康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先进性就不言而喻了。他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乃至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全面开展学院的教学改革”。该学院用一个“拓展运动会”来说明、展示和诠释这一观点,并在运动会上提出了一个“标语口号”系列,其中在主席台北侧的标语就是“给生活以体育,用生活来体育,为生活向上而体育”[9],这很明显就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不可否认,陶先生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推动体育的科学研究,开启体育学术化风气

麦克乐在华期间,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和译著体育书籍来介绍西方的体育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还进行了许多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他编写的《体操释名》,第一次基本规范和统一了我国近代的体育术语,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体育专门用语书。麦氏还编著、翻译了一些体育教科书等,如《田竞赛运动》、《篮球》、《体育教育系统之基础》等,在当时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发展非常落后,文献量非常少,填补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许多空白,而这些著作也都作为当时的体育教科书或体育教师的参考用书。此外,麦克乐于1922年还在中国创办了《体育季刊》,由东大体育系刊社负责编辑发行,实际主持编辑人员为麦克乐,后来该期刊更名为《体育与卫生》[10]。麦氏还指出,体育科学研究应该在体育的实践中进行,而不只是注重书面上,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体育与卫生教育方法。其方法就是不凭空推理与猜测,而是要反复“凭实地研究”[11]。在麦克乐的研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就是人体测量方面的研究。1921年他编制“竞技运动能力检验之用途及其分数表”、“体育审定标准”、“运动技术标准”、“体重与体高和胸围的对照表”、“测量肺部的研究”、“检查身体方法”等。1924年,他指导东南大学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人体测定和身体检查、对少数运动项目的研究、精确研究运动的测量标准等。麦克乐本人的大量研究和他所指导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的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的新局面。陶行知先生曾在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一文中对麦克乐如此评价:“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的最重要的研究”[11]。

3.3促进体育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麦克乐认为,民主国家的主权是属于国民的,体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权利,体育不分贫富贵贱,要提倡全民体育。麦氏极力反对二十年代在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选手运动”倾向。他认为,“若一个学校之内只有选手运动,而无全校普及运动,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德谟拉克西(民主)精神。1921年4月30日,中华业余联合运动联合会于北京青年会正式成立。麦氏在担任中华业余联合会书记期间,即呼吁成立地方体育联合会。同时为了帮助地方体育联合会的成立,他还带领大家借鉴参考国外体育联合会的成立和发展情况。在麦氏等人的努力下,我国各项运动竞赛活动渐次推展,同时各种体育团体相继成立。麦克乐普及体育运动的思想以资产阶级“平等、民主”为基础,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化,把从事体育运动提高到了民众权利的高度,这客观上与我国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联系在一起[8]。

3.4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东大体育系非常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不仅引进饶冰斯、麦克乐等外籍体育教授,而且还派中国教员到国外进修,如曾派卢颂恩到美国春田大学进行学习。在大学成立之初,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麦克乐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为了普及体育运动,他积极推行体育干事训练班,借以培养急需的社会体育人才。如,他曾参与举办了江苏省的六十余县的公共体育场干事训练班。他在东南大学任主任期间,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工作者和学生,他们中有许多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界的发展颇有贡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郝更生、袁敦礼、吴蕴瑞、程登科、周伯平等[10]。

4结语

东南大学范文篇2

****年,数千名遍布全国各地的学子,满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对百年学府东南大学的景仰,报考了东南大学远程学院。四年寒暑,跨过世纪,从成人到成才,今天,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开始书写新的人生篇章。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远程教育学院所有教学点向完成学业的所有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东南大学和所有参与远程教育的老师们、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远程教育,硬件为先。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比广播教育形象,比电视教育直观,又有师生教学互动性,是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者的自觉性、自制力,再好的网络硬件也只能是闲置的设备。

"东大以科学名世"。东南大学网络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定点教学模式,因此严格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远程教育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面对与普通大学生同样的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同样的国家英语考试,同样的学位标准,更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加倍努力。四年来,秉承"止于至善"东大校训,在远程学院指导下,我校和其他教学点一样,大力营造"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培养"刻苦、勤奋、创新"的学风。在学院教学部指导下,一丝不苟执行教育教学规范,狠抓教学的每个环节,严格课堂教学关,严抓作业辅导关,严把考核考试关,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学院技术部指导下,网络教学硬件、软件运转正常,满足了广大学生学习辅导的需求。四年来,各教学点通过了学院、各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的评估验收,为东南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出现了一批优秀教学站点。

在远程学院指导下,教学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数千学生,不乏能人。同学们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强了同学间、集体间的凝聚力,锻炼了一批学生干部。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学院领导深入站点,开展思想工作,上好党课,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加入了党的组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同学们,你们不愧是东南大学的学子。

在每年学院纪念"一二九"文娱汇演中,你们展示了艺术才华;

在东南大学运动会上活跃着你们的矫健身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四年岁月,大浪淘沙,经过严格考核,同学们毕业了。

在此,向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表示祝贺;

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学表示祝贺;

向获得学士学位的同学表示祝贺;

向走上社会的每一位毕业生表示祝贺。

同学们;你们的毕业,是东南大学领导关心的事,是远程教育学院领导期盼的事,也是我们教学点领导教师欣慰的事。

凭借百年名校的盛誉,和你们四年的来刻苦专研,勤奋学习,学有所长,今天同学们拿到了国家统一的毕业生推荐表、就业报到证,据我所知,许多同学业已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警校等地方录用。

同学们;你们的到来,开启了教学点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展远程教育的新天地,你们的毕业,必将开创东南大学未来百年辉煌的起点。

东南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目标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除了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具备发现、分析和综合性的解决复杂化学和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化学、化工、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领军人才的能力并敢于担当。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检验[1]。本科毕业设计能够有序、高质量的进行,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在近五年的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发现,在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毕业设计(论文)虽然一直在持续改进,但在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效果不理想,设计和论文质量不高[2]。化学类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专业不同,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文献、跟导师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并长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程参与[3]。学生需要积极思考,根据教师任务书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文献,翻译文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数据,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和毕业论文撰写并答辩。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未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为学生购买仪器、试剂,付测试费,为学生下达任务书,对学生的论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修改,并评阅其他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1~2篇。毕业设计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通知教师上报课题、对课题进行审核、组织学生和教师双选,设定开题报告、论文翻译、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截止时间,并在截止日期之前督促教师和学生完成相应工作,最后整理归档毕业设计(论文)所有资料。以上环节,若果有一方不配合,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进程将会被限制[4]。根据近五年化学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借鉴其他院校和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新举措,提出一些改进本科毕业设计的建议措施。

1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安排在四年制学习第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区别于以往的集中教学和课堂教学,毕业设计是一学生一导师。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每天监督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所以部分学生思想松散,认为毕业设计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进入实验室,甚至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就是走形式。再加上部分学籍有异动的学生本身就经常拖沓,其他学生也效仿拖延,浪费了做毕业设计(论文)大量宝贵的时间。其次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研究生复试和学籍异动生的重修补考冲突。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毕业择业的高峰期,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实习[5];考研复试也在三月底四月初进行,近几年复试的权重也越来越大,学生非常重视,也就忽略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再有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中表现出的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外文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强,直接用研究生的部分数据,避难就易,只求通过等问题。(2)教师方面目前,高校的多数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部分教师还承担产业研发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够。也有部分教师觉得知道本科毕业设计有困难,一是觉得本科毕业设计耗时耗力,工作量却很少;另外,本科生进实验室时间较短,很难出成果,科研实验室本身就比较拥挤,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试剂、仪器,花费精力为本科生修改论文。也有部分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不够严格,对于平时表现不积极如很少进实验室的学生也予以通过并在导师评分时打出高分,影响了其他导师所指导学生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后期才发现学生学习、毕业设计存在困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截止日期学生的相关工作迟迟无法完成,教师只能请研究生帮忙,争取让学生顺利毕业,但是其实内心多有不满,在下一年毕业设计课题申报时不肯再指导本科生。(3)管理方面学院对于教师指导学生缺乏有力的奖惩措施,对教师是否填报毕业设计课题,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业务明确说法,根据教师意愿自愿填报。学校对于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认定为仅仅相当于一片科研论文通讯作者的1/5,学院层面也缺乏鼓励措施。另外,对学生也没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缺乏对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指导教师多数情况对学生没有要求,缺少过程性监督检查。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于宽松,分析2015年之前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可知,共有200多名学生做本科毕业设计,除一位同学自愿放弃外,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全部通过。由于学院不够重视,毕业设计线上管理操作基本由毕业设计秘书一个人完成,包括需要进行质量把关的开题报告的审核评价和毕业设计答辩的意见录入等重要环节。由于毕业设计秘书工作量大,对单个学生的情况无法全面掌控,评价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外,目前毕业设计由导师打分(40%),评阅教师打分(20%),答辩小组打分(40%),大部分分数权限在教师手里,教师给自己学生分数都在35分以上,答辩小组打分也比较中庸,拉不开成绩看,所以学生总成绩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2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和成效

从2015年期起,鉴于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的现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人数较少,生师比小于1∶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本科生导师,为本科生定制并发放实验记录本,实现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导师一对一指导,接触科研前沿信息,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计划等实现大学四年科研连贯性。学生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完成了对所学专业和所做的科研项目的深入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素材,对毕业设计(论文)消除了恐惧感,对于毕业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构思,能够更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不断地构思和践行研究方向的实验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学校和学院对本科生教学和本科生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等环节,学院每年为本科生导师单独划分工作量,学生在本科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或者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导师有相应的工作量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2)实施本科毕业东南大学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毕业,并提供知网和维普系统供学生使用。达不到院系要求的比例要求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参加答辩,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文献综述部分也更加仔细的阅读、分析、总结。通过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学术不端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3)学校和学院层面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东南大学2017年出台了《东南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从选题、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作用、对学生的要求、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具体规范了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导师的工作量,对于获得院级、校级和省级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额外奖励工作量,对学生和导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毕业设计相关事宜,根据工作计划及时提醒学生、指导教师和系主任完成相关流程,加强过程性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都得到了提升。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近三年共有225名学生参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两项,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一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6项,院级优秀毕业论文45篇。基于本科毕业论文以第一作者在JACS、AM等国际期刊10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取得突出成果。毕业生毕业后,50%以上到国内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到国外一流大学出国深造率超10%,其他学生进入到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南京朗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结语

提高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需要学校、学院从各方面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制度保障,提高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渗透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去,持续不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和研究,从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有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大学四年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性训练,使学生能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勇于创新,引领未来,具有成为领军人才的潜力,实现化学类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华南,李芬,曹小华,等.化工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16):203-212.

[2]陈旭升,刘中美,周丽,等.依托科研课题探索和实践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8,9(38):140-142.

[3]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4]华宇鹏,孟根其其格.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5(10):143-144.

东南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将该专业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60多所,其中有78所设置了硕士点。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强调,要推动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问题。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民生之基,其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情况如何?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轻教学,培养方案上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还存在学分占比低,课程设置层次模糊,课程内容可操作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二是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有学者认为依托校外基地实施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从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来构建;三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施“分层次、多门类、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从实习的内容、地点、方式、时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有的学者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而本文以区域、类型、层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为样本进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以课堂为主,后者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个活动空间,教学形式与教学目的也更多样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避免此种分类方法存在内容交叉现象,本文将其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组成的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性问题探究、职业实践组成的专业实践;小社会实践、大社会实践组成的社会实践。通过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整理出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160多所高校名单,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网站为查询平台,收集到该专业培养方案22个,包含实践课程371项,时间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将以上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部分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将各个实践课程进行归类,并对其所占学分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3.1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某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的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包括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3.1.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验室,实施的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对22个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实验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总学分达到了154.8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信息技术课,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HTML与XML语言等;②软件学习课,如统计分析软件、社会保障管理软件应用、企业资源规划等;③素质教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进行的军事训练;东南大学对内科学、解剖学、传染病学实施实验教学,这可能与该校社保专业立足于医学特色有关。22所高校中18所学校为信息技术课、软件学习课、素质教育课安排了实验教学,可见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身体素质。3.1.2问题研讨问题研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目前只有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问题研讨形式的实践教学,该种形式教学的总学分较低,仅38.7学分,课程达37门,其中34门来源于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达66.2学分,问题辩论形式教学31.9学分,几乎占整个实践教学的一半,可见东南大学比较重视此种形式的教学。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34门课程里,医学课程9.6学分、专业课程9学分、经济学课程6.8学分、剩于课程6.5学分,进一步体现了东南大学社保专业的医学特色。3.1.3课题探究课题探究是指打破课内课外限制,以布置小课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课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形式,有17所学校安排了课程探究形式的课程实践,学分达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类课程约占到了一半,达65.7学分,其次为专业课(33学分)。3.2专业实践教学。3.2.1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该专业的综合性训练,使其更加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适应范围、适应程度及适应条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将专业实习纳入到了培养方案中,主要对专业实习的学分设置、时间安排做了规定,专业实习学分设置从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总学分达113分。学分较低的有武汉大学(2分)、首都师范大学(2分),学分设置较高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分)、东南大学(9分)。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以七八学期为主。其中东南大学在安排了第四学期在医院为期8周的医学临床实践和第八学期在商业保险公司及社保经办机构为期12周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也安排了两次实习,其他学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实习。3.2.2综合性问题探究综合性问题探究,与课程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课程限制,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多个课程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了208.5分,从形式上来看,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主,学分达185.5分,其他形式为辅,科研训练(14分)、读书报告(6分)、创业就业教育(2分)、讲座(1分)。3.2.3职业实践职业实践是以职业模拟或者现场参与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做好入职准备。相对于专业实习侧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职业实践更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学校开展了职业实践,总学分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学期以后开展,就其形式来看,包括认知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仿真实训、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四种形式。3.3社会实践教学。3.3.1小社会实践教学小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类似于社团活动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的跨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将小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配置学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学实施的集中研学、自主选修实践课,东南大学实施的课外实践,贵州大学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施的学科竞赛,中南民族大学实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实习、社会保障教学实习。青年政治学院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将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纳入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并未对其进行学分配置,目前仅有的4所学校的小社会实践学分总计15分。3.3.2大社会实践教学大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外,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以获取实践经验、了解社会现实。将大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校有16所,学分总计44.5,根据学校不同,实践教学分布在整个大学期间,从形式上来看,以社会调查为主,兼具社会服务、创新实践形式。

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4.1社会实践环节薄弱。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看,总学分712.9分,课程实践教学(312.9学分)占44%,专业实践教学(340.5学分)占48%,社会实践教学(59.5学分)仅占8%,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基本上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是围绕某一课程展开的,其内容比较局限,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是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而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学分设置上还不到整个实践体系的十分之一。4.2问题研讨、职业实践、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关注度低。问题研讨形式利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2所高校中仅有两所将其纳入了培养方案。职业实践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一个缓冲期,此环节十分关键,其总学分仅有19分,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不到3%,课外实践形式的小社会实践也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4.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现有的培养方案中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表现为论文、科研训练、读书报告、讲座四种,整个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形式中,以论文形式实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见当前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方式为主,较少运用其他形式。小社会实践上,目前的培养方案也只体现了教学实习、学科竞赛、集中研学三种形式。4.4实践教学规划有待完善。目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规划内容较少,仅对实践教学的学分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持续时间上,多以学时或周为单位,社会实践的内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审计大学做了相关规定。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空间复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行。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由经验到反思的过程,所以考评环节也应纳入在内。

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

5.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适当缩小课程实践环节,发掘各方面可用资源,盘活校内外闲置资源,促进增加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环节。相对于大社会实践,小社会实践以校内为活动空间,更利于教学的开展,高校应当予以重视,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业设计等文化交流活动,并将其纳入学分制度。5.2充分发挥各形式实践教学优势运用问题研讨实践教学形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实践环节能够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可以增加应聘技巧、职场模拟、职业规划等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当在立足于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实践教学模式。5.3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规划。仅对学分和时间上的规划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环节、方法、支持策略、考评方式进行单独制定,并通过官网、通知等形式让学生们提前知晓,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

作者:黄瑞芹 龙双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凌莉,张文健.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6(1)

2邵文娟,马瑄,刘媛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市场,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0)

5李文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

东南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师资概况;职称构成;特色高校

电子信息是热门学科,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进入高热阶段,中美贸易战焦点是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加快电子信息类学科发展一再被提及。本文选取全国部分电子信息类优势学科高校进行调研,分析客观数据,反映师资建设现状,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样本选取

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选取全国综合类实力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实力较强的高校(A大类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行业特色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二、调研情况

从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来看,10所高校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工科类学院(师资队伍:工科>文科>理科)。其中清华大学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551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546人、土木水利学院284人。上海交通大学除医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777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358人、机械与动力工程335人。浙江大学除医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340人、建筑工程学院301人、计算机科学于技术学院256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除医学与健康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机电工程学院460人、航天学院291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246人。西安交通大学除医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475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336人、理学院230人。北京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机械与车辆学院314人、信息与电子学院235人、机电学院221人。东南大学除医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土工工程学院248人、交通学院246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7人。西北工业大学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材料学院270人、理学院258人、航空学院220人。电子科技大学除医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460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93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88人。北京邮电大学师资队伍前三的学院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40人、人文学院140人、计算机学院130人。从师资队伍职称构成情况来看,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体量大的学院,教授、副教授数量较多,部分师资体量小的学院教授、副教授比例较好。其中,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人数最多(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职工总人数:546人,其中教授:178人、副教授:239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副教授分布均衡且占比高(机械工程学院教职工总人数:335人,其中教授134人,占比40%,副教授155人,占比46.27%)。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体量小(53人),教授(43.40%)、副教授(43.40%)分布均衡且占比高。教授整体占比区间较好的三所高校:清华大学19.05%~53.73%,平均占比38.96%;浙江大学13.30%~55.41%,平均占比30.61%;哈尔滨工业大学12.90%~48.00%,平均占比29.67%。对比5所行业特色类高校除电子信息类学院建设情况:(除医/药学院),人文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高校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188人、北京邮电大学140人、西安交通大学136人;经济与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高校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238人、北理工137人、电子科技大学120人;数学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高校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110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02人、北京理工大学90人;物理学院师资队伍前三的高校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120人、北京理工大学98人、哈尔滨工业大学87人。通过样本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师资队伍体量较大的学院,基本可以反映出其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学科评估整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类学科实力排序(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电>清华>北邮>上交>浙大>东南大学>哈工大>西交大>北理工>西工大。基础学科作为电子信息类学科的支撑,综合类高校均注重基础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体量与行业特色类高校相比教师体量并没有较大差距,但是结构较好,教授、副教授占比较好,学科评估基本均在A大类段位,5所行业特色类高校从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数学学科,清华、上交、西交大学科实力相当(A),浙大、哈工大学科实力相当(A-),西工大为B,北理工、东南大学、成电、北邮、西电5所高校均未参评,从学院设置来看,清华、西工大、北邮3所高校成立理学院,上交、浙大、哈工大、西交大、北理工、东南大学、成电7所高校成立数学科学/统计学院;物理学科,清华A、上交A、浙大A-学科实力相近,哈工大、西交大、西工大学科实力相当(B+),东南大学、成电、北邮、西电均未参评,5所行业特色类高校物理学学科实力整体一般,学科评估最好处于B+档(哈工大、西北大)从学院设置来看,清华、哈工大、西交大、西工大、北邮5所高校成立理学院,上交、浙大、北理工、东南大学、成电5所高校成立物理学院。

三、结束语

东南大学范文篇6

从晚清的学堂到民国初现代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而现代大学又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了他们思想的发散场地。现代大学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互动和互为依赖关系,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最初也是最为高峰的展示。当留学归来的胡适借助北京大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取得文化-文学革命的巨大成功后,他的命运就与北京大学紧紧地连在一起。以1921年仅有的两所国立大学为例:北京大学的4位校长依次为严复、胡仁源、蔡元培、蒋梦麟。东南大学的校长是郭秉文,校办副主任(相当于副校长)刘伯明。随后新起的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梅贻琦)、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无一不是在留学生手中创制而兴。可以说,现代大学的体制是西式的,置身于大学的著名学者大多也是受过西学教育的。

从大学校长(如蔡元培、竺可桢)到执教的教授(如陈寅恪),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的大学理念: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求是的态度。而这三者也都是有相对的存在指向的。前者是相对于大学存在的政治体制,后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结果。而思想的自由则是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二者在西方现代大学是一种自在的东西,不言自明。曾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唐纳德·肯尼迪就明确指出,“社会慷慨地赋予大学以学术自由”。而“学术自由是指教授和他们的机构团体独立于政治干涉”,“即异端思想和非常规的行为应该受到特别的保护”(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阎风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乃至于在大学的教授群体中,出现了许多非积极地社会政治介入的、自我内守的主张“消极自由”的学者。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梅贻琦心目中的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竺可桢心目中的大学之大是求是的“研究”之为大。所谓大学的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创造、学术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有“大师”和有“研究”之上的。

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

在欧洲近代大学兴起以后,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两种理想。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的郑晓沧在《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一文中概括近代欧洲大学的两种教育理想模式:英国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在养成“Gentlemen”(绅士),而德国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Scholar”(学者)。前者以牛津大学为代表,后者以柏林大学为代表。而美国则兼容了英、德二者的大学理想。当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是依据两项新人文主义的原则:学术与教学自由,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转引自韩水法:《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读书》2002年第3期)。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看法,因为在德国以洪堡等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学者同时对研究型的学者(作为科学的研究者)和他们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强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不断在广泛的人文和学问基础上,开拓更宽的领域,寻求新的知识,而不应在某种学科中发展狭隘的专门知识。麦克莱兰在《德国的国家、社会和大学,1700-1914年》一书中指出:“科学及其进一步发现是学者的手段,而非目标。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一种全面、敏捷、清晰和富有独创性的思维习惯才是目标所在。”(转引自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由于归国留学生执掌大学教育和在文化界的实际影响,在现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和文化界因此也就有了“通才与专家”、“绅士与学者”、“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论争。1922-1923年间,在东南大学曾就办学的目的和理想展开过讨论,并形成通才教育与专家教育的尖锐对立。“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若仅以教育的眼光看也可以视为这一范畴。“学衡派”与胡适“新青年派”在文学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上的态度、立场的不同,实际上是“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

郑晓沧认为“Gentlemen”(绅士)相当于中国的“君子”,“Scholar”(学者)相对于中国的“士”。而张其昀在《白璧德——当代一人师》中,说“人文主义之理想为君子之风”,“人文主义为君子精神之表现”。

人文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文化精英主义。在白璧德的视野里,人文主义者指的是少数的社会优秀分子。人文主义的人类之爱是同情与选择,是理智战胜感情的中庸与合度,是在规训与纪律的持平中,寻求与道德、传统和人事的和谐。它是基于君子的良心和自律,取决于人基本的善的德行。就像基督徒依赖信念,依赖一种内在的皈依状态。“道德的艰辛成为道德的标志;一种行为过程如果不是深刻的道德斗争的结果便不是好的过程”(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自律的结果是自己的灵魂永远处在磨难之中。而“学者”、“专家”乃至大到“科学主义”以及“实验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内在精神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路径。即要看实践的检验和实际的效果,要求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并且是合乎数理逻辑的。

“通才”、“绅士”、“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被“学衡派”中人带到了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我们可以视此为人文主义的教育。但事实上在中国大学教育有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现象和实际的势力,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及杜威实验主义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北京大学的两任校长蒋梦麟、胡适(又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齐鲁大学校长朱经农,河南大学校长查良钊、凌冰、邓翠英(邓还出任过厦门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等(详细统计见谢长法:《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创建东南大学教育系和晓庄师范的陶行知,参与创建东南大学教育系,后出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的陈鹤琴,参与创建东南大学教育系和浙江大学教育系的郑晓沧,都出身于哥大研究院,或为哥大师范学院学生,或是杜威实验主义的门徒。前后,作为实验主义哲学家、“新教育运动”领袖杜威来华讲学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和实际影响,远比主张人文主义(保守的“东方主义”)的泰戈尔影响大。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上述杜威的中国学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出现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仅当时的东南大学就存在着白璧德门徒(新人文主义)与杜威门徒(实验主义)之争。

科学的精神和求是的态度是“专家”、“学者”的立身之本。而这一点在德国的大学教育中则被神圣化。1794年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一书中写到:“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进程。”他“不仅看到眼前,同时也看到将来;他不仅看到当前的立脚点,也看到人类现在就应当向哪里前进——在这个意义上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养员”。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为青年学生们作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著名讲演,影响了一代人。马克斯·韦伯强化并发展了费希特关于“学者的使命”的观点。区分作为“学者”和“政治家”的自身投入和价值取向。特别强调学者是为学术而学术,追求价值无涉。因为学术研究是一项纯粹的、独立的和理性的活动,是孤独状态下,痛苦和欢娱并存的心智活动。是沉思的生命同行动的生命的理性交接。唐纳德·肯尼迪说在美国,近年来,“研究几乎已经变成了学术责任的核心”。

中文系培养什么人?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朱光潜主张大学中文系或国文系的学生要文史哲兼修,中外语言文学互通(朱光潜《文学院》,见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初为推荐沈从文到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在给文学院院长陈源(西滢)的信中,谈到了他的关于大学中文系培养学生的目标:教师、作家、学者。随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大学国文系应“兼顾到三方面:历史的;欣赏与批评的;创作的。”(《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1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走向教育界的中文教师,用来传授中文知识。作家重在文学的创造。学者重在学术研究。胡适特别强调中文系的教学中不可忽视大学生中的喜欢文学创作的一批年轻作者。在此之前,胡适作为中国公学的校长,他大胆地聘请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已写过大量小说的青年作家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讲师,主讲文学创作。沈从文认为这是胡适的“第二次尝试”(第一次是他的白话新诗《尝试集》)。胡适和沈从文此举都成功了。从此沈从文从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的讲坛,一直站稳到西南联合大学的讲坛,在西南联大,他还培养了小说家汪曾祺。

从1917年胡适进北京大学(当然,他的身份不是作家,但他很快成了著名的诗人),到现代作家约半数以上在各类大学中文系、外文系统执教。现代大学中文系的师资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其办学的功能也就相应地有了培养作家的可能。

作为作家的胡适、周作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俞平伯、朱自清、杨振声、冯至、冯沅君、凌叔华、许地山、老舍、林语堂、钱钟书等在大学任教。而他们之中,自然不少人是北京大学(如俞平伯、朱自清、杨振声是“新潮社”的成员,胡适、周作人是他们的指导老师)、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如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孙大雨是“清华文学社”的成员,钱钟书也出身清华,但是西洋文学系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冯沅君、凌叔华出身该校)培养出来的。他们再在大学培养新的作家。如废名(周作人的学生)、“汉园三兄弟”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出身北京大学)、臧克家(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汪曾祺以及“西南联大诗人群”。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作家辈出,相当多的人是出身大学中文系。

中文系的学术路径是什么?

东南大学范文篇7

大学科技园孕育了新经济。依托大学的智力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科技园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科技园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率先创办了大学科技园,以大学为依托,通过大学的研究成果与公司联姻,实行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目前,形成了有几千家企业,几百万名雇员,绵延150公里的高科技产业带,即美国“硅谷”。目前,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地带,“硅谷”所创造的销售额中,50%以上是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公司创造的。“硅谷”孕育和推动了全球新经济的发展。由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成功,这种大学教学、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较快的推广,英国从70年代开始陆续在几十所大学周围创办了科技园。世界上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如美国的洛杉矶、印度的班加罗尔、英国的剑桥等。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起步于80年代。从1983年开始,以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为首的一批大学先后以不同形式创办大学科技园。到1989年,东北大学正式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一东北大学科技园,随后,哈工大、上海工大、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正式创办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科技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园区的作用与意义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支持。1999年8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选择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五个不同类型大学科技园作为部级大学科技园的试点,在“十五”计划期间,正式建立了一批部级的大学科技园。

二、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及趋势

1.“官、学、产”联办与管理模式。世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6种。(1)单所大学为主举办和经营:如斯坦福研究园、剑桥科学园及英国萨瑞大学主办的萨瑞科学园和赫里厄特一瓦特大学主办的科学园;(2)国家主办:如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研究团地、前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3)地方政府主办:如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科学园、马萨诸塞州的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4)企亚与金融机构主办:如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5)国家与地方联合主办:如法国和巴黎市法兰西岛科学城、法国国家和尼斯地区合办的安蒂波利斯科技城;(6)官产学合办:如日本关西科学城等。它们有一个共同趋势,即官产学联合创办。由于大学科技园教育、科技、经济结合所代表的方向及各方参与度、依存度的增强,单纯的一方主办模式实际上已被多方参与的模式所取代。其中美国北卡罗莱纳三角园区的例子最典型,该区酝酿于1952年,几乎与硅谷起步相同,但真正起飞是在1959年。该区成立了基金会,1956年IBM进园,形成了大学一企业一政府,即“官产学”的互动机制。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批准的15个部级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中,10个是“一园一校”模式,5个是“一园多校”模式。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校园内部、沈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分别建设5.3公顷、53.3公顷、164公顷功能不同的园区;东南大学科技园由功能不同的校内本部园区与校外浦口园区构成,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按照企业化运行和管理。“一园多校”的模式有很明确的功能分区,易协调,决策快。合肥大学科技园系“一园多校”模式,以中国科大牵头,合肥高新区配合进行运作,软、硬件条件较好,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是,这种模式的难点就在于有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而以中国科大牵头难以协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大学,势必减缓合肥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速度。2.资金筹措模式。高技术园区需要超强度的投人,主要为两部份:一为园区建设,二为项目发展。资金渠道可有多种,如政府拨款、企业资助、民间(私人)集资、风险投资、国外投资等。其中较成功的或代表了发展趋势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官学产”多元投资模式1995年,有关企业家建议利用北卡大学、北卡州立大学、杜克大学这三所被列人美国名牌大学的教育资源建立北卡三角研究园。该州州长很快采纳了这一意见,并成立了由政府为主、产业界和大学参加的基金会,其中每年至少可从个人、工业部门获资金200余万美元,北卡三角研究园由此得以蓬勃发展。(2)内涵发展模式。即在利用原有大学和科研机构地区资源的基础上新建或扩建大学科学园区。以上北卡三角园区即为一例。在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园区建设时,若利用大学原有土地、设施资源继续扩建,费用可节省许多。(3)风险投资模式。高科技是一项高投人、高风险和高效益的未来型产业,其前提为高投人、高风险,风险与效益成正比例。“硅谷”是美国风险资本活动的主要中心,三分之一以上的风险资本公司集中在“硅谷”。1982年,投人在风险资本中的新私人资本超过14亿美元,是12年前的8倍。这笔资金在当时可开办2800家小型或350家中型高技术公司。

东南大学范文篇8

1.着眼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了实践教学体系像建设课程体系那样,着眼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了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个重要的新观念,也是本项目改革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有机整体。第一子系统的功能是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和内部结构。第二子系统的功能是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的功能则是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实施时间依次为第一、二、三、四学年。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该成果已落实到2003级教学计划中。在计划中,与大类学科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了“实验系列课程”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开设了创新性强的课程、创新型实践课程,增加了竞赛活动,增设创新实践学分;修订了全部实践的四类大纲。

2.提出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改革思路,走出了新路子对认识实习,一要内容广、技术新,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二要实行四个结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校内教师与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实行实习报告、小结与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适用于土建类专业的、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生产实纲,并进行了多轮实践。特色是实行“开放式”,即统一大纲和要求,以学生为主,确定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并制定计划,中期发E-mail给指导教师,实习结束时完成实习报告,现场指导人员写出评语,回校后进行口试、成果交流,开展实习小论文的竞赛,评定成绩。

3.制定了在四年级实施导师制的试行办法,将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制定了实施导师制的试行办法,对四年级本科生实行了导师制。这也是对毕业设计的重大改革,使毕业设计在一年内机动安排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东南大学对土木工程专业实施了导师制,确定了由全体教授和博士生指导教师都参与的近50名导师,每位导师指导5~6名学生。一般以科研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一个课题组内有20~50名学生,总体情况良好。以地下结构课题组为例,35名学生与4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一起活动,听取专题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其中部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编写出了首部“地下工程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另一部分学生翻译了国外大学的复习思考题、习题并做出了标准答案(已汇编成参考资料)。实践表明,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实践性强的课程逐步实施创新教学土木工程概论是新生入学后的一门必修课,要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成就,知道在四年中要学什么、将来干什么以及怎样做学问、做事、做人的道理。在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形象生动教学的同时,还组织校内外著名专家、教授、院士亲自授课。该课程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作考核依据,从论文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进行抽象、形象和灵感思维的基础上,萌动了创新精神。课程改革发挥了以智引人、激发创新精神的作用。土建类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广泛,实验项目和时数均较多,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参与较少。现在东南大学制作了全程动画实验课件,学生先花几分钟时间利用课件主动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做实验。这一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新思维。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课,通过自制课件实现了课堂内容和授课方法的现代化,可使学生们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是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上述课程的改革初探中,看到了令人鼓舞的曙光。

5.探索出形式多样、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可持续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新渠道课题组探索出形式多样、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可持续开展的创新活动新渠道。

(1)创新竞赛活动同济大学从2000年起,连续组织三届结构设计竞赛,创造出“云中漫步”、“飞翔之翼—提升式索膜结构”、“扬帆远航—桥、楼综合的近海结构体系”等极为优秀的作品,并且已参与了国内外的学生作品竞赛活动。东南大学以工业培训中心为基地,将“慧鱼创意模具”引入土建类专业1~3年级学生的创新竞赛活动中,在成果展示会上,学生们用自编程序进行控制,演示了具有跨沟功能的吊车、自动升降机、自动碾压机、光控电动门等几十种土建类机械的智能化动作。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锐意改革、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

(2)课外科技活动东南大学部分学生在参观长江二桥桥梁展览馆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作了可作为力学创新实验的模型———可在施工、使用和维修阶段进行应变、变形测试的斜拉桥。同济大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赴广西贵港进行城市建设调查,提出有关建议报告等。我们将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发挥了学生会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并有较多的教师参与指导。

(3)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在大学四年中,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在课题组的参与和推动下,东南大学已编辑出版了5本论文集。

6.建设起校内大平台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为开放式、创新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东南大学建立了专门用于本科生实验的土建交通类实验中心,总面积为1850m2,首期投入设备资金500万元。不仅可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的实验,还增开了“钢结构压杆稳定”等多个实验项目。同济大学加强了大实习基地的建设,配置了100台计算机,购入一大批最新版本软件,实现全周开放;投入350万元更新测量实验设备;投入330万元更新土力学与地质实验设备;正筹建桥梁、结构、土力学开放实验室。本科实验条件的改善及集成,为建设开放性、学科交叉的实验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新实验基地基本建成。东南大学以工业培训中心为基地,建成智能化住宅/建筑电工实验平台;在力学实验中心建成了力学创新实验室,应用了激光干涉、光导纤维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现代光测力学新技术,使学生的创新实验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济大学设立了力学基本结构模型实验室,成为初具规模的创新基地。

7.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切实巩固和发展了校外实践基地

东南大学范文篇9

兼职大学生小雷的一天

某大学大三的小雷上午9:30起床,下楼看看报纸,买份早点,然后回到宿舍读点英语、备备课,再看会儿专业书。中午在学校食堂边吃饭边看午间新闻。13:00左右,便骑着单车赶往龙江小区或傅厚岗。那里各有一个男孩在等着他的课外辅导。周一、周五辅导初中生,周二、周六上的是高中课程,每次两小时。16:00后,小雷还要赶到新街口的一家咖啡厅,摇身一变成了个男招待。咖啡厅提供晚饭,每周上6天班,周末休息1天。晚上下班时间很不确定,有时12:00,有时次日凌晨2:00,客人走光了才能收工。好在小雷跟宿舍楼下看门老头混得熟,每晚都会给他留门。

今后2个月里,小雷就得重复这样的生活,他下个学期的生活费基本靠此获得。

兼职工种繁多

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暑期准备留宁大多出于做兼职、社会考察、复习考研、课外学习、专业实习等目的。而兼职涉及行业极其广泛,主要包括家教、发传单、促销、打字、市场调查、软件开发、导购、公关、演员模特、服务生等11类,又以前三种比例最高。分别为家教74.6%、发单21.7%、促销19%。很多学生都是身兼数职。

大三兼职人数最多

南京农业大学的张同学今年刚毕业,回想起4年的兼职经历,感想很多。宿舍里8个人都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或多或少都干过兼职。大一刚进校,一时还没适应大学生活和周围环境,基本上把重点放在了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和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上。大二时,环境熟了,胆子也大了,舍友们周末纷纷出去找活干。到了大三后,每个人都成了兼职高手,三四个人在外面带家教,还有一个文笔较好的给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设计,打工收入也慢慢可观起来,张同学自大三以后就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但是大四时同学们普遍收了心,找工作的跑招聘会,准备考研的泡图书馆,对于“打零工”的兴趣一落千丈。

在调查对象中,男女生从事的兼职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做家教、发单、市场调查的比例高,流动性很大。而女生做家教、促销、导购、公关礼仪的较多,对外表形象要求更高,收入上也具有一定差别。

做礼仪公关收入最高

显然,公关礼仪、导购和各教育培训机构的兼职教师是学生们最心仪的工作。过半通过中介求职

如上表所示,大学生兼职信息的来源有57.4%来自中介机构,表明其在学生兼职工作中的重要性。

打工时上当者不少

目前中介机构的情况很复杂,很多求职的大学生一不留神就容易上当受骗。东南大学的小张与一家中介签订求职协议并交纳了59元费用。中介公司承诺半年服务期内免费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如果累计提供岗位5次以上仍未上岗者,公司可以根据顾客意愿退还服务费30元。此后小张仅仅接到过中介公司一次短信面试通知,然后他自己主动跟公司联系又参加了两次面试,但均未找到合适工作。这时小张向中介提出由于学习任务重,不能再参加公司提供的面试,望公司退还30元。但该公司坚持小张尚未应聘满5次以上岗位,不符协议不退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维权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受骗上当后的自我保护行为,实在不容乐观。

东南大学范文篇10

《中国艺术批评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首次系统地梳理出了自先秦至“五四”时期,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艺术批评思想的传承流变的过程,即“以中国朝代更迭的通常分期为经,以特定朝代里的艺术批评现象和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为纬,对艺术批评‘史’进行梳理和研究”,[1]成为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面的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以往的一些关于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往往是各种门类的艺术批评史,如绘画批评、音乐批评、舞蹈批评、书法批评、戏剧批评、设计批评等的大拼盘,而本书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径,编著者从数千年的中国艺术批评思想中抽取出一些普适性的命题、范畴、观念等,并描述出这些命题、范畴、观念在几千年中国艺术的发展中演化嬗变的历程,力图寻找出中国艺术批评观念的共同规律。应该说,这正是艺术学学科研究的基本理念,正如作为学科创始人的张道一先生在十几年前所明确指出的那样:艺术学的目标并非仅限于归纳各门类艺术的特质,而是要总结出整体艺术的规律,[2]凌继尧的《中国艺术批评史》正是遵循着这一理念,灌注了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长期的理论探索与研究积累,最终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成为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

除了成功地实现艺术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撰写出一部反映整体艺术规律的艺术批评通史外,凌继尧的《中国艺术批评史》在中国艺术批评史研究领域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新的理论模式、理论范式的创造性的运用。首先,《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写作,与传统的偏重文献史料考证的批评史论著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它更重视对历史现象、古代文献的新的阐释,而这一特点的实现,是通过理论模式、理论范式的创新来完成的。作为国内著名的艺术学家与西方美学研究专家,凌继尧教授对于西方美学理论、艺术批评史都有着精深的研究,因此能够站在世界艺术整体发展的高度,从比较的视野来深刻把握世界艺术现象的规律,并力图借此建构出新的研究模式与理论范式,以之归纳中国数千年艺术批评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做出全新的诠释,这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如在第四章《<周易>的艺术批评思想》中,编著者在谈到《周易》中的“观物取象”和“观象制器”命题时,将其与亚里斯多德对事物的分类及看法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的造物原则使形而下的器荷载形而上的光辉”。[1]

在第十二章《主体的关切:唐前期艺术批评思想中“人”的向度(上)》中,编著者则从“主体的关切”的视角来审视李世民、李嗣真、王维等的艺术批评思想,认为唐代的艺术批评思想是从“人的向度”出发,因此“唐前期的艺术批评充盈着尼采酒神式的生命沉醉”的特征,[1]其中在分析李世民创作的《秦王破阵乐》时,编著者完全采用主体、客体、接受美学等理论来分析李世民的“悲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艺术观念等。[1]这一研究理路与方法的探索,成为《中国艺术批评史》写作的一大特色。其次,本书着力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视角来考察中国的艺术批评,如在第三编《唐宋艺术批评思想》中,编著者充分吸收了来自于日本汉学的“唐宋变革”的历史研究命题的核心理念,并以此角度来分析阐释中国艺术批评思想史的唐宋变革。编著者明确说明:“本书所论述的‘唐宋变革’侧重点不在于宋代‘近世说’还是‘中世说’的历史分期问题,而侧重于转折内容及原因方面的探讨。即着重对‘安史之乱’前后,艺术批评思想史在内容上出现的大的转折变化予以论述、阐释,并综合现有的各‘唐宋转型’论的有关知识作为背景,融合到艺术批评思想史的研究中去。”[1]应该说,这为唐宋的艺术批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而使研究视域宏阔,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诸多唐宋艺术批评研究中的难点、盲点,对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做出了突破。

实际上,凌继尧教授的《中国艺术批评史》对理论模式、理论范式的创新背后,蕴含着构筑新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体系,对中国艺术批评做出全新阐释的宏伟的理论设想。应该说,寻找中国的艺术批评规律,与寻找中国化的理论话语、理论范式,对于中国艺术史家们来说,是其一贯的理论追求,尤其在寻找适合中国现象的民族化的理论话语方面,花费了几代人的心力。以张道一、凌继尧等先生为代表的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团队,正是在前辈学者工作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至高目标定位为创立纯正中国本位的艺术批评话语,并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与尝试,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化的理论诉求。他们的研究,在理论术语、范畴等的制定上努力贴合中国现象自身的特点,始终竭力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观念,尽量化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的范畴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此外,在述学风格上,他们也在竭力避免食洋不化的八股习气,不是构造出一些晦涩难解的理论术语、观念系统,让人震慑于其理论话语的玄奥,观之头晕目眩,读后不知所云,而是有意识地追求以浅近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理论洞察,以之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系统与观念范畴,应该说这一特点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编者在前言中坦言,本书在写作上追求“有深度的通俗”,“‘有深度的通俗’完全不同于肤浅的通俗,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耐读,值得反复玩赏,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滋味,通俗的文字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和信息量”。[1]

当然本书现有的探索,与东南大学艺术学的学科团队追求的至高目标相比,仍有着一定的距离,尚有很大提升空间,这较为明显地表现为,这部《中国艺术批评史》尚不能完全避免搬用西方的理论范畴、观念架构等分析观照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现象、归纳艺术批评发展规律,如书中提到唐前期的艺术批评思想时,认为“在感性的昂扬中,唐前期的艺术批评充盈着尼采酒神式的生命沉醉。舞蹈的身姿、书法的骨力、绘画的情性,都彰显着对大写的‘人’的华丽赞美”,[1]其实唐前期的艺术特征,深受佛教及西域文化深刻影响,因此过度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并不一定能真正揭示其特征及价值。应该说,不能摆脱使用西方的理论范畴、观念架构等来分析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现象,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类中国史写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问题,对此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1930)中对中国学界善意的提醒,是需要我们不断警醒、时时注意的,陈寅恪以中国哲学史写作为例,实际是有普泛的针对性,“近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