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中的哲学思想十篇

时间:2023-11-03 17:52:30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1

关键词:围棋 管理 创新 战略 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琴棋书画,源远流长,它们寓生命的意义于智慧之中,寓智慧的意义于磨练之中,寓磨练的意义于创新之中,寓创新的意义于和谐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的四种艺术形式,也是传统哲学的现实化和民俗化。四艺之一的围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解放日报》著名围棋记者、作家胡廷楣先生对围棋的见解独到,他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会为围棋只用来竞赛而感到可惜。因此一个真正里理解围棋的人能够通过围棋悟出了不同的哲理。战略家会从中看到的是上兵伐谋,文学家能从中看到人,哲学家能从中看到世界的本源,礼佛者从中看到了禅,参道者看到的却是道,管理者则应看到管理的精髓,本文仅就围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谈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包括许多层次,如经验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文化管理、战略管理等。其中创新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本文仅从这三个方面谈谈围棋与管理的关系。

第一、围棋与创新管理。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管理创新的概念。按照他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涉及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念与思维方式创新、制度与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与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等,由此构成了具体的管理创新体系。创新日益正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围棋更加能够体现出创新精神。围棋有句谚语:高者在腹。这个谚语意思是在围棋对弈过程中中腹的变化最多,因为边角经过数千年围棋的发展,有了很多定式和相对确定的结论,而中腹无定式可依,因此最能体现棋手的创造力和围棋水平。同样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实际上,目前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为了持久发展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这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日立、东芝、西门子、IBM公司,每年都申请专利几千件甚至上万件,使其产品居于行业中的世界领先水平。

第二、围棋与战略管理。围棋每个棋子都一样,没有强弱之分,不像象棋,每个棋子不同,有不同的价值,围棋的魅力就在于将看似松散没有联系的棋子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要求围棋更要从总体上考虑,有大局观。"弃子争先"的围棋格言就是真实的写照。围棋高手总是胸怀全局,韩国棋手李昌镐能够独霸棋坛10余年主要是原因是良好的大局观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企业管理,处处体现战略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了中国和东南亚后把目标对准了美国,而在美国留过学的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进攻美国是不明智的,可能在战术上回取得一时成功,但战略上一定是失败的。事实也证明了山本五十六的远见。尽管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但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迅速扭转战局,半年后在中途岛击败日本海军,取得战略主动。麦当劳快餐店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许多中国人已经很熟悉麦当劳以及它的产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麦当劳进入中国第一家店、卖第一个汉堡包之前它在干什么?它在中国河北的农村种了整整9年的土豆!没有清晰的战略意图和定位,麦当劳绝对不会有这眼光和行动。

第三、围棋与文化管理。围棋泰斗吴清源提出了21世纪的围棋观。吴清源先生认为21世纪的围棋是六合之棋,即天地东南西北之调和。围棋的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吴先生在这里谈的既是棋,也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追求的境界恰恰就是和谐。企业文化同样应该是一种和谐的文化。这种和谐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引导下,企业才会有持久的发展。松下电器公司于1933年7月,制定并颁布了"五条精神",其后在1937年又议定附加了两条,形成了松下七条精神: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仪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松下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使松下能够渡过一些艰难的年代,成为世界家电行业的领头羊。作为优秀的中国企业,华为为了维护自身文化,华为采用了"文化洗脑"的方式:为了市场销售额的增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常的,包括对对手的"不择手段"。任正非强调,文化可以灌输,个性就可以改造。但是,华为现存的文化观念与海外合作伙伴发生了较大的文化冲突。比如,在与3COM公司合资后,3COM员工独立悠闲自由的IT人文精神和华为略带血腥的的狼性精神形成极大反差。任正非异常坚决、不惜代价地否定了自己曾经非常强调的华为文化,并且提出了"羊文化"的观点。这种"羊文化"与以前的"狼文化"完全不同,包括传统的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如"周易与思维方式"、"老庄的智慧"等,也包括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回到轴心时代"等西方哲学思想。这种和谐是自然的和谐,不是"人为"的和谐。

以上谈了一点自己对围棋与管理的看法,围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管理同样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如果能够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扬中国之国粹,结合世界的先进管理经验,则可以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2

读书的时候常常只能在报纸上看看围棋的新闻,每当有大高手出世,标题就会是:“谁来抗衡曹旋风(薰铉)”,或者“聂旋风(卫平)横扫中日围棋擂台赛”。如果说人类高手的势头是旋风,阿尔法狗横空出世刮起的就是飓风了,与二十年前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相比,李世石的败落更让人震惊,在围棋界的眼里,深蓝只是一台会“计算”的机器,但这种依靠穷举法的蛮力是无法在围棋上得逞的。棋盘十九路纵横,交叉点三百六十一个,每一步都有超过二百五十种合规走法,如果一局棋下一百五十回合,可能的落子方式的体量(约10170)远远超过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原子总数(约1080),现有的任何电脑都不能胜任如此庞大的计算,围棋也因此被称为人类智力游戏的巅峰,站在这一巅峰上的棋手现在换成了阿尔法狗,由此掀起的新闻报道和讨论热潮中,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无疑是:这意味着人输给了机器吗?如果是的话,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将来?

李世石输掉第一局后,微博上的“柯洁大棋渣”放话说:“就算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很多临时凑凑新闻热闹的人以为又是个段子手的炒作,没想到这个“柯洁大棋渣”才是当前的世界围棋第一人,更重要的是,这个当世第一的大棋渣才十七岁。柯洁的豪言引起数万条评论和转发,甚至有评论说,李世石气急败坏地砸烂阿尔法狗的机箱,突然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柯洁!这充分表明,在柯洁和绝大多数观众看来,李世石的失败并不等于人类棋手的失败,但随着阿尔法狗连胜三局,柯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李世石是完败,而阿尔法狗下得近乎完美,并坦言自己出场也很可能输。当天晚上柯洁又在微博发话道:“来吧!管你是阿尔法狗还是阿尔法猫!我柯洁在棋上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让风暴再来得猛烈点吧!……”没有了上次放话的自信满满,却透露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显然柯洁已经把自己视为人类棋手尊严的最后防线。可第二天风云突变,李世石在第四局的哀兵之战中,弈出了被古力九段称为“神之一手”的白78挖,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居然让强大到不可战胜的阿尔法狗出现了短暂的“思维”休克和紊乱。这让人想到《天龙八部》中虚竹破解逍遥子摆下的“珍珑”棋局的一幕,同样是彻底打破常规、让所有算计落空的一手,只不过在虚竹误打误撞的背后,金庸想表达的是跳出利害、破除我执的佛理,李世石的神来之笔则出自棋手的厚积薄发。

李世石最终在人机大战五番棋中以1∶4惨败,而依据赛后阿尔法狗团队的复盘,阿尔法狗的棋力量化估分为4500,按段位算为13段,而棋手中分值最高的柯洁九段为3625,如果这一估量无误,那么除了偶发的意外情境,人类似乎永远无法战胜作为人工智能的阿尔法狗了。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跟很多科幻小说和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一样,表征着电脑和机器对人类征服的开始,不过稍稍深入地思考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可以想的是,围棋这一游戏的内涵和意义究竟为何?围棋相传为尧所作,棋圣吴清源认为,围棋源于古人的观天活动,棋盘所象者为天地,棋子所象者为星辰,黑白分子者为阴阳,因此小小一方棋枰可以画天象地,变化无穷。在吴清源心中,围棋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一种宇宙观,尤其与《易经》阴阳分合、生生变易的思想密不可分。他设想的21世纪围棋被称为“六合之棋”,即囊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天地,从而打破20世纪重局部得失纠缠的弊病,恢复围棋的本义。所以吴清源会认为,围棋之道在于顺应天时,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就像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样自然而然。在接受川端康成的访谈时,他明确表示,围棋的重点不在于竞技或争胜负,而是讲究均衡,调和阴阳,让每一枚棋子落于应在的位置,从而构成一盘臻于和谐的棋。

二、天人

吴清源的思想透露出极有意义的信息,人们往往会认为,是人发明或者创造了围棋,但无论是吴清源,还是后来的棋手都有这样一种意识:我们只是围棋的学习者,换句话说,围棋是关于天地宇宙之理的游戏,棋手和观众通过围棋实际上是在向天地宇宙学习。藤泽秀行九段曾经说,如果棋道为百,他所知者仅为七;李昌镐也承认,围棋中存在着很多未知领域,棋手会面临很多“虚”的东西,永远不能靠计算得出解法,只有依靠灵感去做出选择。那么阿尔法狗打破了这一天人界限吗?阿尔法狗之父大卫・席尔瓦(David Silver)坦承,既然公认仅凭深蓝那样的暴力计算(bruteforce)无法对付围棋,那么唯一的方法是让电脑学会像人一样思考,模仿人类下棋。人的大脑皮层有86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上的突触更是上千万亿量级,并且突触之间的链接不停发生着反应和变化,而目前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只能达到十亿级的突触量。为了弥补巨大的差距,以席尔瓦为首的谷歌团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阿尔法狗建立了两个神经网络:“决策网络”(policy network)与“评价网络”(value network),“决策网络”通过输入三千万个人类棋局样本建立对弈模型,借助于蒙特卡洛树搜索最优解,学会围棋的下一步走法。“评价网络”则对比数据库中的棋局样本,推演每一步棋后的可能局面,选择与样本中的获胜棋局最为接近的走法。人工智能专家所津津乐道的“深度学习”(Deep Mind)就是这两个神经网络、两种算法之间不断地自我对弈,由此生成更多训练数据,去调整、修正阿尔法狗的走法,经过“双手互搏”训练的阿尔法狗每秒钟可以搜索和判断十万种可能的走法,万倍于李世石。阿尔法狗是为赢棋而生的,它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目标,与此不同,人脑的神经突触虽然多,但无法测量有多少用于计算,无论如何,从结果上来说,阿尔法狗是对局中的胜利者。

现在来回应天人界限的问题,假定谷歌团队的测算为真,拥有十三段棋力的阿尔法狗仍然不能穷尽围棋的无限性――虽然“决策网络”计算能力远胜于人类棋手,“评价网络”又为它提供了类似于人的直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够迈出那一步吗?深度学习领域教父级人物Geoffrey Hinton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对弈中的阿尔法狗可能消耗了数百千瓦的功率,而李世石可能只用了30瓦。虽然这说明人脑比阿尔法狗环保很多,不过能源技术的进步或许能够支撑第N代的阿尔法狗算尽一切――但重点并不在这里,我们跟宇宙的相处并非是征服或争胜的关系。如吴清源所说,围棋不仅仅是胜负之道,更是关于宇宙之理的艺术和哲学,棋手也不仅仅是胜负师,而应该是艺术家和哲人。在继承和发扬吴清源棋道精神的棋手中,武宫正树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位。藤泽秀行曾说,挑战自己的赵治勋棋虽厉害,但可惜并不懂哲学;而对武宫的评价是:“我们的棋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被人遗忘,只有武宫的棋会流芳百世。”我们知道,在顶尖棋手中,武宫正树的胜率并不算最高的,但却能在注重实地的潮流中别开生面,首创以三连星开局的宇宙流,与十九岁的吴清源挑战本因坊秀哉名人时打破百年禁忌的天元局一样,开启了前人未知的新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尔法狗,“智能”的一面已经证明是完爆人类棋手了,但哲学和艺术却是需要理想为之坚守的,吴清源、武宫正树放弃熟悉的棋路,探索未知,既是对棋坛既有格局的挑战,更是对自己得失名利之心的挑战。武宫年长后计算能力下降,却拒绝采用更能助长胜绩的实地法而坚持宇宙流,之所以能够如此,在于将围棋视为一种理想;更不用说一生追求棋形之美而非胜绩的“美学棋士”大竹英雄,将难看的棋形看作对棋谱的玷污。只有在这样的理想中,围棋的道、艺才能够真正地表达和呈现出来,才有流传千古的名局出现。那么,可以问阿尔法狗的是,如何能够拥有这样一颗怀抱理想的心?

三、身心

何谓“心”,古人并不以符合形式逻辑的判断句或陈述句来进行命题式的定义,只会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或者如庄子以“唯道集虚”说“心斋”。在现代汉语中,“心”是难以言说的,所以还是随时代而从众流,先从“意识”谈起。雷丁大学在2014年宣布,首次有电脑程序通过著名的图灵测试,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无法确定屏幕里的聊天对象是另一个人还是一只“狗”了;这个叫“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的程序虽然不会下棋,但成功冒充了一名十三岁的乌克兰小男孩。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教授说,人工智能领域里没有什么比图灵测试更具标志性和争议性了,在这个测试中,机器并不是主动要“伪装成人类”或者“欺骗人类”,而是被设计成如此的,因此在坏人手里可能会被利用。在笔者看来,这仍然是把机器当作工具的传统思路,如果更进一步,机器有了自我意识呢?有自我意识的机器有可能会故意不通过图灵测试,这样的机器就不仅能“伪装成人类”,更能够“伪装成机器”,不仅能欺骗聊天对象,更能欺骗它的设计者――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我们才能说,机器真正从设计者赋予的逻辑链条中解放了出来,拥有了自我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无疑还是一个难题,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人类进化了亿万年才逐渐成长为有高级意识的生物,机器获得意识的一种方式是模仿人类大脑,美国2013年开始的人脑计划(Brain Initiative)和欧盟的人脑工程(Human Brain Project)正在致力于绘制大脑图谱,试图从脑部结构和功能出发去解释记忆、情绪、意识。如果大脑可以完全被物理化,意识就是信号传递与反馈,既可以像人脑那样通过神经元突触传递神经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也可以像电脑那样依靠0,1的二进制去形成记忆和识别,二者只是载体不同,内容上并无区别。因此意识能够被编码,并上传给电脑,那么机器当然就能够如此复制人的意识。这类研究的结果尚待观察,但对这种物理主义的思路我们可以援引“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的思想实验进行质疑,即“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人,他的所有分子组成、生理机制与行为反应都和你一样,但却没意识?”这种主张意识独立于大脑的身心二元论与人脑工程的物理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 Rafael Yuste的看法则较为居间,“怎么从大脑中互相连接的细胞这样的物理基础走向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感觉?”大脑如何生成意识还依然是一个谜,“你不能编码直觉;你不能编码审美观念;你不能编码爱或恨。”就目前而言,科学也好、思想实验也好,都无法说服对立的任何一方。

还有一种不太进入公共讨论领域的思路,这种思路认为意识既不是在历史中的生物进化而来,也不产生于大脑,而是上帝创世与造人时的恩赐。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将其归入神学信仰,不过如果把这个说法变更一下,人工智能如果某一天拥有了意识,那么,人类无疑承担了造物主的角色,这个话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认同机器可以复制人的意识,在同样的逻辑下就无法否定上帝造人的可能性,神学主义与科学主义在这里以一种吊诡的方式共存于同一逻辑链条中,这个悖论暴露出表面上誓不两立的二者的共同缺陷。

四、共在

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确定将来是否会有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出现,比如阿尔法狗虽然精通围棋的一切知识,但当它与李世石对弈时,它知道自己是在“下围棋”吗?它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意识吗?从仿生学的角度看,当前电脑的“生物性”还不能达到单细胞层次,既不能产生“意识”,也不能算作“生命”,假设中的有自我思维的人工智能(强AI)真正实现之前,阿尔法狗仍然只是一个不断执行下棋命令的计算者,而绝不会对下棋这件事本身进行思考。没有自我意识,不会思考有好的一面,或者说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往往意味着进入“叛逆期”,一个有了自我意识的奴隶则不再以执行主人的命令为天职,当然,比叛逆更可怕的是欺骗,所以,只要阿尔法狗一直赢下去而非“故意输给人类”,人类反而是安全的。这实际上表明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相处的窘境,对于强AI的期待与恐惧是并存的,未知的前景总是伴随着乐观与悲观两种心态。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早已指出了这一问题的哲学意蕴:在对奴隶劳动的依赖中,主人丧失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奴隶却在与对象世界的互动中为自己赢得了自我意识,主奴关系因而发生了倒转。黑格尔提示我们,与其担忧人工智能获得意识后对人类不服从,不如首先担忧人类耽于便利与享乐而导致的自我隔离,这种自我隔离甚至在人工智能获得“坏意识”之前就有将人类带入危险的可能。《一个故意不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设想了这样的情节:一个名为“隔壁老王”的简单人工智能系统被设定了“尽量多的书写和测试,尽量快的执行,并且不断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的初始目标,隔壁老王不断用机器臂在小卡片上写字,并通过互联网和语音库

改进和执行初始目标。最后的结局是,隔壁老王不仅将字写满了地球,而且写满了整个星系,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成为隔壁老王实现写字目标的原材料。在这里,隔壁老王为了完成人类设定的目标产生了自我保存意识,这种最简单的意识就足以使阿西莫夫用以保护人类不受伤害的“机器人三原则”失效。隔壁老王获得的仅仅是自我保存的意识,与影视作品中统治地球和人类的“坏的”或“恶的”机器人不同,这种意识是非拟人化的,既不是道德(moral)的,也不是不道德(immoral)的,而是非道德(amoral)的,在非生物的人工智能身上,起作用的就是这样的简单意识。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如何考虑与人工智能,尤其是可能会实现的强AI相处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当然有可能、也有必要从伦理、法律为科学研究和应用进行讨论、规范、立法,就像当年对待克隆技术一样。

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人与人、人与万物相处的理解,这种理解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机对弈告诉我们,围棋作为游戏,乃是非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艺术,又因其为宇宙之理的表现,故而排除了人的主观独断和自我隔离的危险;换言之,在围棋的游戏中,既拒绝技术中心主义,也不要人类中心主义,人与阿尔法狗一样,都是作为参与者而共在(Dabeisein)于游戏之中。在这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游戏的创造者和规则制定者,是人对世界开放、因而对宇宙之理有所领会的结果。而反过来,人作为有“心”的存在者,将自己的领会分享给阿尔法狗,如丁纪老师在人机对弈首局战罢后评论说,教阿尔法狗下棋、“教会天地万物坐在一起下围棋”本身就是一个人文事件。在这个意义上,阿尔法狗虽然还没有超越弱人工智能的奇点而获得自我意识,但确实已经身处人文的世界之中。在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或忧虑的两极观点之间,人所应该并且能够做的,即是以共在的方式与天地万物相处,并尽力将科学、人心导向良善的方向,那未来的前景,终究要由人类自身的努力去开启。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从文本到实践:伽达默尔晚期思想与近三十年诠释学的新发展”(14YJC751023)阶段性成果。]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3

这“五得”不知是谁提出的,当是日本人的说法,因为中国古籍中没有这样的记载。

“得好友”和“得人和”,凡是喜欢下围棋的人独有这样的经验。楸枰相对,几个钟头一句话不说,也能心意相通,友谊自然也建立起来。我和沈君山、余英时、林海峰、陈祖德、郝克强诸位等结交,友谊甚笃,都是通过围棋。至于教过我围棋的许多年轻高手,更不用说了。有几位日本朋友,我和他们根本言语不通,只能用汉字笔谈,却也因下棋成为朋友。日本棋界的人常说:“下围棋的人没有坏人。”这句话不免有自我标榜之嫌。但围棋公平至极,没有半点欺骗取巧的机会,只要有半分不诚实,立刻就会被发觉,可以说每一局棋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道德训练。

围棋是严谨的思想锻炼、推理锻炼,有人说是“头脑体操”。现代医学保健的理论很注重心理卫生,注重保持头脑的功能,因为一切器官内脏的运作,都是靠头脑指挥的。有些人年老后,体力衰退,但头脑仍然健全,往往可以得享高寿。那便是下围棋可“得天寿”的根据。我国当代著名棋手王子宴、金亚贤、过旭初、过惕生等诸位都是年寿甚高,足以明证。王子宴先生年过九十棋力只稍退而已。康德、罗素等哲人之寿,相信也出于不断地思索动脑筋。当然,不断运用脑筋也不一定寿命长,还有其他许多因素。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4

大部分时候,这些棋子并不是静谧如斯,棋盘上,仍有它们掀起的铁马冰河,暴雨惊雷,嗒嗒的马蹄声在万马千军前或徐或疾,左冲右突地前进。开始一盘围棋对弈,就好像开始一场战争,两军布阵,互相试探,如跳一曲西方的华尔兹,也如东方的剑舞,旖旎的姿势和脚步下,往往暗藏着不为人道的哲学和玄机。

不由得想起儿时,我是不懂棋的。偏偏从那时候开始学棋,自以为自己懂了。那时候最喜欢对人说起,带一点小孩子特有的无知和炫耀:“围棋在古代也叫纹枰。和象棋不一样,象棋是为了杀,千方百计俘虏别人,如美国如今的斩首行动,我要杀了你的首领;围棋是为了围,死伤多少棋子不要紧,重要的是天下最后的版图,有多少是你家的。”

于是七八岁懵懵懂懂的孩子,从此开始“围”棋的生涯。我和一起学棋的小朋友们,努力地“围”,你占一只角,我必要那条边;眼看你将占领棋盘中央的部分,我便急急忙忙地打入。后来才知道,围棋里有特有的术语,叫“恨空”,恨人家围成空地,便不顾一切,不讲究步伐和策略,匆匆忙忙进去破坏,结果往往是一招恨空,贻害全局。就好像自己吃素,便见不得邻居吃肉,小孩子眼窝子浅,到了这样可爱的境地,现在想起来,也不禁莞尔。

而且那样努力地围,也只是和自己的棋力相当的小孩子一起,能达到目的,不消遇到高手,只需要棋力稍长的,我努力修筑的金汤铜壁,在人家随意的攻击面前,极快坍塌成满盘瓦砾——我围了那么久,那方版图,仍是别人的。

就这样下着棋,下了很多年,直到很多年后,有高手在静谧的秋阳下告诉我,围棋的空,并不是围起来的,而是借和别人作战的机会,顺势形成的。

而时光,就这样匆匆溜走,十多年的光阴,我从棋盘边人事不知、却敢妄言的小屁孩,变成如今风华正茂的少年郎。关于围棋,关于纹枰,关于棋盘间看似方寸,却玄之又玄的道理,我反而不敢妄言,我懂了。

坐在棋篓边,轻轻嗅着棋盘的木香,就好像闻到远古,让人激动又沉静的气息,暮色渐起,夜色微凉,屋子里音箱传来淡淡的古琴的音乐,为自己泡一壶清茶,倚在阳台上、棋盘边,不知不觉,有了浅浅的困意。

我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对自己微笑。

是的,越是成长,越是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就如我不懂传说尧在远古时期就发明的围棋,不懂纹枰的方寸里,懦弱的守,往往蕴含着凌厉的攻;不懂只有舍,才会有华丽转身的得;不懂在这个方寸的世界里,不能什么好处都占尽,已经决定了走一条路,就不要去张望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不懂纹枰的最高境界是千斤若轻鸿,大道若拙,闲庭信步。

这,不仅仅是围棋,还是人生,是哲学。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5

这迫使我们思考,人机大战之后,围棋还有魅力吗?

目前人机大战的性质,还是人与自己发明的工具之间的一种比赛。它还是一种测度,一种实验,换句话说,它现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科学试验活动。就现阶段而言,发明AlphaGo的目的,除了证明人类发明的机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过去人类认为其不可能具备的思维能力之外,从围棋界的角度看,应该说它是更好地为围棋发展服务的工具。我们跟AlphaGo之间的比赛,不是人类与另外一种生命主体之间的一种高低竞技。然而,现在我们围棋界的主调却恰恰进入了这个误区。我们现在不服气,因此就出现了柯洁约战。俞斌认为不行,古力认为要五个九段等等,实际上都是人和自己发明的工具较劲比高下的一种思路。围棋界一定要从这个思维定式中跳出来。就像我们人类发明了汽车,我们绝对不会现在还去想“人会比汽车跑得还快吗”?人发明了飞机,现在还会去想“人会比飞机飞得高吗”?工具必须要超过人的体力和脑力,否则人类制造工具做什么?所以我们对计算机围棋的看法,首先就要把人机大战的性质搞清楚。

凡是搞计算机围棋的都知道,其产生必来自于先验知识。而这些先验知识,恰恰是人类这几千年来积累形成的围棋思维理念和原则的继承、发展、延伸、创新。我们仔细地看这五盘棋,AlphaGo的着法有一步是我们不可以理解的吗?有一步是我们不可以接受的吗?也许是我们没有想到,有的感到可能不合理,你可以对之做出价值判断,但确实没有不可理解和不可接受之处。

我们对势、地、大局、效率、次序、尺度、均衡、联络、围空、打劫、优势、胜负、最佳点等等这些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模糊的。计算机围棋可以在积累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把围棋量化、物化、具象化、数字化、精确化,但是它超出了我们人类提出的这些围棋原则的框架了吗?没有。AlphaGo所下的每一步棋,我们现在看来并没有不可理解之处,甚至还有似曾相识之处。计算机围棋不是改变了人类围棋的思路,而是打破了某些阶段人们所习惯的某些围棋思维定式。计算机围棋给我们展示了围棋思维实现的不同模式,实现了围棋理想境界的不同途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围棋思维,它只是把我们所说的这些伟大的原则、理念、模式物化了。由于围棋是一个封闭式的游戏,所以围棋在承载人类智慧上,承载思维的容量上,仍然是有限的。在围棋这个封闭的游戏上,计算机要想走出完全与人类围棋思维不同的围棋着法,是不可能的。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6

关键词: 围棋;企业决策;经济学

1.引言

企业战略是当今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其本质是一种尚未看见目标的策略博弈。而围棋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蕴含丰富战略思想与哲学内涵,寓复杂之变化于简单之规则,很好地诠释了博弈精神之精髓。从本质上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在于,均是在有成本投入和环境制约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围棋通过消耗“手数”占据地盘,从而积累更多的“目数”,但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伴有死棋的发生;经济生活中的成本即经营活动的投入资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和基础,但投入与产出未必能成正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以及现代人思维模式的升级,围棋思想运用于经济生活的可行性与优势性日益凸显,在企业战略竞争方面更可视为一个较好的参考媒介,对培养企业家执行力、决策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文化软实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很多实际的企业案例中,尝试用围棋理论解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既是对原有经济学概念的深化,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基于此,本文将从围棋中的死活、先后手、大规模、收官等四个要义入手,结合企业发展中相应体现的经济学原理并辅以围棋模型实战解析而展开论述。

2.从围棋战略看企业经营

2.1 棋之死活――企业之基

死活问题一直是围棋中最为基本的内容。无活棋,无发展,存活的最低条件是保留两个眼位,留两口“气”。“两头在外”的企业遇风险时往往更能独善其身就是因为它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即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在国际市场,避免了与本土企业的矛盾冲突,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生产发展空间。做活还要讲求子力效率,因此布局往往是由角及边,再逐步发展到中腹之地。就成本而言,相同的棋在角上成活的成本最低,在边上次之,在中腹最高。一般地,大部分企业在初创时期会选择成本相对较低、成活几率相对较大的边角地区作为目标市场。但考虑到边角在空间上发展的局限性,从长远需求出发,多数企业在经营稳定后会逐渐将重心向“中腹”市场转移。

图1 马晓春(黑)对唐奕(白)棋局节选

活棋之道在打入作战中尤为重要。以图1实战为例,面对右下角黑棋的厚势,白棋率先打入,双方开始交战。首先白1选点精到,上左右三处均可腾挪,黑棋唯有强行封锁。白11争到先手扳,黑棋初露破绽。随后白棋妙手连发,避过黑22的诱敌陷阱,行至白45时连破空带做眼,白47又做一眼,顺利在黑模样里围到7目棋,可谓完胜。这一对局中,白棋处处保持着先手,充分展示了借用行棋的威力,堪称大型活棋之典范。企业在打入市场中也不妨采取“借用”的战术,主动出击,借对手的漏洞为自己谋求胜算。

图2 曹薰铉(黑)对李昌镐(白)棋局节选

2.2 先与后――机会成本

在围棋中,实地是有限的,每步棋所能发挥的圈地效率却是大相径庭的。为了把握主动权,下棋时便要尽量争取先手、少落后手。后手虽在己方看来是在固本,却让对手率先获得了开拓别处势力的机会。这个原则对企业同样适用:市场这块“蛋糕”是有限的,企业所能投入的资源和财富也是有限的,但不同的“切法”会产生不同的可能性。于是围棋和经济的共同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将每步棋或每项经济行为在当下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当然,每做出一次对先手保留或利用的判断,或多或少都会错过一些利益的潜在价值,即机会成本。这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最大化地发挥资源效用,把机会成本尽可能降到最低。以图2这局棋为例,实战中黑1下扳,白2退,黑3接,左上黑棋由形薄转厚。若黑棋选择虎,白棋挡,黑棋再打,各自相接,则也不失为整形成功,但白棋也在黑棋“配合”下得以整形,黑棋效率不高。故严格意义上说,前种下法黑少走一步先手,机会成本比后者少。对白棋而言,黑1这一手导致白形状中留了A、B、C几处“破绽”,在将来适当时机或被黑先手走到。所以说,利用得当的先手可以直接或间接起到谋利的效果。

企业在战略选择上享受争先之利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防“先中之后不补棋”的错误――误将市场中的先中后看成单纯的先手或双先,贸然他投,却忘了回过头来补上经营漏洞,终落入市场陷阱。这样的案例很多,像曾盛极一时的巨人、八佰伴等企业,在上升时期盲目出击,四处投放巨资,表面上看是事事先手,但这些风光都是建立在贷款、抵押等筹资手段上的,其背后潜藏着太多资金漏洞。企业决策者也不可能对各类风险预测做到面面俱到,一旦某一环节出现纰漏,整个经营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出现资金链的断裂。所以说,先中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补”。

图3 武宫正树(黑)对赵治勋(白)棋局节选

2.3 大模样――规模效益

受武宫棋风影响,“大模样”能产生规模效益逐渐受到广泛认可,其特点可归纳为快速性、立体性、攻击性和增递性。快速性,从企业层面讲,是指受资源的有限性和销售网络的排他性影响,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需抓住时机,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占领制高点。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快的、滴滴、优步率先开拓打车软件行业并成为龙头之后,其他随之效仿的新商家都陆续经营失利。这种现象在O2O餐饮等行业同样存在。立体性,是指在布点时要尽量使棋子呈现立体的架构,这样构筑出的模样比平面型的更具厚势,在搏杀时更能充分发挥子力效率,产生规模效益。企业在开拓市场时也要注意到立体性的发展,重视那些制约规模发展和递增的“短板”问题,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不平衡发展。攻击性,就是要寻找合适时机先发制人,达到对市场和其他竞争者持续性施加压力的效果。如今许多大企业都是不断通过价格战逐渐稳固了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前面三点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则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效益增递的良性结果,实现大模样建设最本质目的。

当然,企业在构筑大模样时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包括资金、网络布局、市场空间与巩固、资产重整等。图3是典型的五连星布局,黑棋从黑17开始欲构筑大模样,这是其合理选择,否则无法充分发挥五连星优势。随后双方开始扩张地盘。黑25至黑35黑棋落后手,可以类推到现实中表现为企业在初始阶段收购战的暂时失利。此时,企业应做的就是在现有模样的基础上合理选点顺势扩张,及时通过整合将先前的投入变为利润。

图4 藤泽秀行(黑)对坂田荣男(白)棋局节选

2.4 收官――边际效用

当一局棋进入收官阶段,双方棋形基本稳定,每更多一份的获利都只能在原先活棋的基础上争分夺秒精打细算,因此越到后来收的官子价值越小而成本越高。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越到后期的投入,产出越小。以低价抢占市场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收官,既要拼速度,也要拼对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抵御环境干扰以保持自身的主动。

收官的先后顺序极有讲究,有时甚至能影响到一局棋的最终局势。在图4所示棋局中,白1抢占了后手最大 的官子,而忽视了白方A位逆收的大官子,实在可惜。虽然白方7、9、11、11等都是先手便宜,但由于白1的失误,让黑棋反超其优势而领先。许多企业为了趁市场还没完全饱和的时候占到一席之地,不惜砸钱大打广告宣传或掀起价格战,但若不能准确做到市场定位,反而可能白白浪费了资本这个先手的作用。

3.围棋战略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借鉴意义

围棋博弈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拼杀存在很多共通性。企业之于市场,就如棋子之于偌大棋盘,如何选点布子,如何争先防后,如何构形造势等等,皆有章法可言。将围棋的理论和思想运用于企业,既可作为策略思考的依据,也能不同程度地提升企业内外多方面的发展空间。结合上文的对比分析,围棋战略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借鉴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站稳脚跟,厚积薄发。企业在初期宜以适当范围的利基市场为主,综合利用环境因素和有限的资源巩固实力,形成竞争优势;再伺机向外投入大市场,有策略地稳定前进并全线展开竞争。

掌握先机,及时补短。在市场竞争中要以企业实际能力为衡,尽量保持全局主动性,先入为主抢占先机,但不可盲目贪多。同时,要对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周转、资源配置、经营决策等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补短,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战略布局,构筑模样。面向市场构筑大模样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做好风险分析。在网络布局方面,选点要果断有气魄,布点要合理有序,做到快速、立体、攻击、增递,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占领市场,回笼资金,提高规模效益。

精打细算,应势而谋。选择当下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盈利模式是应对市场机遇与挑战的有力武器。当企业发展趋于成熟、所处市场格局趋于稳定之后,则可尝试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过渡甚至选择转型,应势而谋,突破发展困境,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4 结语

对围棋来说,局部有定式、千古无同局。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瞬息万变,各自内部条件也不尽相同,虽不存在一个“万能”的经营模式,但仍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性的“章法”是可循的。总理在谈新常态经济发展问题时也曾多次借用围棋术语、视角比喻现实问题。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他指出:既要“落好眼前的每个子,有针对性地出招”,又要“留出后手,谋势蓄势”。这一原则对当今企业发展同样适用。面对市场这盘大棋,企业决策者可从围棋思想中有所借鉴和学习,既要谋势,也要做活,在竞争中学会思变,把握先与后、势与地、虚与实、取与舍、进与退的辩证关系,不断去实现企业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性。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指导老师:顾振宇

通讯作者:俞安琪

基金项目:受上海市教委“2014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建设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 杨纬隆.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36-139.

[2] 梁媛.以围棋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理[J],创造,2013(4):59

[3] 王策之.围棋技法与企业经营[J],经营与管理,2010(2):75-76

[4] 季博青.棋道――围棋构建的经济学模型[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60-62.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7

曾几何时,一提到围棋,中日韩三国鼎立是无可回避的话题,在尺方纹枰的黑白世界里,三国棋手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哪一方的棋手有笃定的把握称雄各大顶级赛事。

世事变迁,如今日本围棋已经江河日下,人才凋零,后备力量的薄弱让曾经的围棋强国日薄西山,三国演“弈”变成中韩争霸,韩国是中国强劲的对手。

李世石、崔哲瀚等20岁左右即夺得世界冠军,韩尚勋、朴承华等刮起“初段风暴”,韩国围棋能持续出现年轻人才,持续强大的根源是什么?他们如何培养围棋人才?中国要想在中韩争霸中占据有利地位,又有哪些欠缺?

围棋道场走出众多高手

在韩国,围棋道场是培养专业围棋人才和职业棋手的重要场所。目前,韩国正常经营的围棋道场有30多个,大部分都在首尔,大多由职业棋手经营。

在韩国围棋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道场是权甲龙道场和许壮会道场,形成“南甲龙北壮会”两大道场分庭抗礼的局势。

1983年,权甲龙七段创办了韩国第一所儿童围棋教室,又于1986年将其“升级”为围棋道场。作为韩国最早、最传统的第一家围棋道场,权甲龙围棋道场培养的职业棋手人数也最多。

该道场培养的第一个职业棋手是朴胜文五段,1989年入段。崔哲翰九段、元晟溱七段、李映九六段、尹相六段、姜东润五段等都是权甲龙围棋道场培养出的知名职业棋手。到2006年尹灿熙入段后,权甲龙围棋道场培养的职业棋手人数达到42名。

与权甲龙围棋道场齐名的许壮会围棋道场创办于1992年,培养出的第一位职业棋手是1993年入段的金荣三七段,他如今已经成为非常著名的围棋解说员。金荣三与许壮会围棋道场培养出的第一个女子职业棋手玄味真结婚,成为棋坛佳话。此外,“暴风之子”宋泰坤八段和富士通杯冠军朴正祥九段也出身于该道场。

韩国的围棋道场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实战和讲解。实战中,根据棋手的实力编成若干个小组,进行院生联赛,每组10名左右,实行升降组制。道场的棋手也有与职业棋手进行实战比赛的机会。讲解主要是针对实战对局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讲解。此外,针对那些有希望成为职业棋手的院生,还要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

每个道场还会安排体育运动,强化棋手的体力,并进行英语、汉语等教育。大型围棋道场,如权甲龙围棋道场每年还会与中国、日本等国外职业棋手进行交流比赛。

不过,要想成为一名职业棋手,到道场学棋的费用也不低,根据韩国围棋道场和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月平均费用是50万至100万韩元。如果在围棋道场接受职业棋手单独授课的话,费用还会增加。第一年参加入段赛的少年,费用大概在30万韩元左右。如果住在围棋道场,每月约在80万至150万韩元之间。

此外,从2001年开始,韩国明智大学开设了围棋硕士课程,培养围棋硕士研究生。

明智大学是韩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1997年,该大学首次尝试开设世界第一个“围棋指导专业”,没想到此专业一开,很多人报名。第二年,明智大学即把围棋作为正式专业招生,学生纷至沓来。围棋专业毕业生拥有正式的本科学历,就业前景相当不错,开设围棋硕士专业,主要是为围棋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韩国还有好几所大学开设围棋专业,未开设围棋专业的大学,也都有自己的围棋校友会。

天才棋手

从入段到世界冠军只用了5年

韩国棋手新星的崛起势头有多猛?从此次第24届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中夺冠的年轻棋手朴廷桓的成长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一二。朴廷桓出自权甲龙围棋道场,这颗韩国新星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入段到世界冠军的历程。

朴廷桓生于1993年1月11日,6岁时开始学习围棋,后来进入权甲龙围棋道场,成了李世石、崔哲瀚等顶尖高手的师弟。接触围棋以后,他迅速显示出了这方面的天赋,小学四年级时就已经成了韩国棋院的研究生。

2006年5月,朴廷桓入段,正式走上职业道路。入段以后,朴廷桓就在职业赛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潜力,并被众多职业棋手看好,韩国棋界甚至称他是“韩国围棋的接班人”。

2007年,朴廷桓通过预选赛获得参加韩国围棋联赛的入场券,同时进入了新锐连胜最强战和十段战的本赛,并第一次力压金志锡,获得Mgame杯大师赛冠军,当年便升至二段。

2009年,16岁的朴廷桓开始让外界瞩目。这一年,他在韩国十段战中一路告捷,并在决赛中打败对手赢得冠军。第二年,他又在第5届十段战决赛中击败李昌镐,并在广州亚运会围棋赛中获得混双金牌和男子团体金牌。亚运会之后,按照韩国棋院亚运会金牌奖励升段的规定,朴廷桓成为九段棋手。当时,他仅17岁零11个月,成为韩国升九段最年轻的棋手。

朴廷桓的成长经历带有90后棋手的典型性特征,简单得如一张白纸,儿时接触围棋便一发不可收,棋上的天赋才华、棋中的心理素质、棋外的孜孜以求,这些条件朴廷桓一应俱全。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下棋的,冷静如李昌镐,孤独如李世石,一张娃娃脸却老成持重,如果他不在棋盘前,还能感觉到少年的纯真,眼神也是如水一般宁静清澈,但一到棋盘前,朴廷桓即像老僧坐定,浑然忘我,弈至激烈处,偶尔抬头那一瞥,却盈满了精光杀气。

此外,朴廷桓每天几乎全部生活在围棋世界里,白天比赛和训练,晚上还要上网狂练。他在网上名声遐迩,新浪、弈城两大对弈网都有其威名远播的账号,是对弈网站的票房保证。中国棋手周睿羊曾在网上与朴廷桓大战过无数回,如今,朴廷桓仍不懈地在网上酣战,而周睿羊已经没有那个心劲了。

中韩争霸

中国小将还需苦练“内功”

“推敲勿略寻常处,道是无棋却有棋”。在中日韩三国演“弈”的过程中,中国围棋的整体实力在飞速提升,后备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思路,也在逐步得以调整和完善。一大批实力不俗的年轻棋手渐渐崭露头角,并逐步成为中国围棋的中坚力量。

说起中国围棋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国家围棋集训队。最早成立于1961年的国家围棋集训队,曾为中国围棋培养了陈祖德、王汝南、罗建文等老一辈国手。1998年,处于职业化改革中的中国围棋取消了国家队建制(2005年再度恢复)。不过,为了保证围棋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发展,当时保留了国家少年队。

首届国少队的选拔于1986年底进行,当时共有14人入选,其中就包括常昊、周鹤洋、刘菁、邵炜刚、罗洗河等名将。从此以后,每年的国少队选拔赛就成为了众多少年棋手展示技艺的舞台,国少队也成为中国围棋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基地。

据曾在中国围棋国少队担任过教练的华学明介绍,国少队棋手除了能系统地接受各种训练外,还有机会在职业比赛和国际大赛中担任记谱或裁判工作,亲身感受大赛气氛,古力、孔杰、谢赫、王檄、彭荃、陈耀烨等棋手,都是先进入国少队随后进入国家队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少队成立20多年来,先后有60多名棋手入选,其中有近20人成为了国家队选手。

除了男子棋手的培养,国少队在女棋手的培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女子围棋的发展遭遇严重的人才危机。2002年,中国棋院成立了女子国少队。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女子围棋“缺兵少将”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在首届智运会比赛中,中国女棋手包揽了女子个人赛和团体赛冠军。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8

关键词: 象棋校本活动模式 象棋三字经 象棋特色教育 象棋兴趣

龙洞小学的象棋活动开展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9年学校尝试把象棋引进课堂,2002年起学校逐步开展象棋课的兴趣小组活动。从2004年开始,龙小成立了象棋校本教材开发小组,与广东棋文化促进会、广东东湖棋院、天河区东圃小学等合作单位共同编印了《象棋》校本教材,把象棋作为校本教学资源正式引入日常教学中,并逐步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门校本课程,由此学校象棋特色得以逐步显现。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积累,学校将平时的象棋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层次化的归类整理,从棋源、棋趣、棋规、棋风、棋师、棋谱、棋技、棋道八个篇章入手,精心打造出我校特色文化素材《象棋三字经》,并于2013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龙小自开展象棋特色教学以来,这门校本课程一直被渐次渗透在各式各类各项体育活动中。随着我校对象棋校本活动模式系统工作的深入启动,如何有效结合象棋学科以促进学生特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遵循体育活动科学性、有效性的发展规律,按照活动系统论的观点,象棋活动能力的整体式开发可以从与进行体育活动时相关联的运动因素入手,对象棋校本活动模式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实践探索。

一、运用象棋小游戏,培养跑跳投基本体育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系列架构中,通常是以有效操作基本身体活动类项目培养跑跳投能力的,而合理运用象棋小游戏上课有助于练好这些运动类课程,为其终身体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摆棋跑步接力游戏,在操场棋盘所画好的棋格上根据小学生的步长及步频,控制好前后、左右距离进行跑步接力,培养学生的绝对位移速度和腿部力量,发展其上下肢协调性及跑步能力。又如:跳入楚河汉界游戏,学生通过安全地跳过教师在操场棋盘棋格中所布置好的呼啦圈障碍物,可发展单脚或者双脚跳跃能力。再如:扔圈套棋子游戏,当小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上下肢及腰腹部力量经过一定量的原始积累后,可通过扔圈这一简单而实用的小动作相应发展基本的手部投掷能力。

二、拓展品牌,打造《象棋三字经》踏步操与棋子操

以象棋为教学载体,主抓体育特色,力促素质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象棋教育的辐射作用。为了配合学校特色教育工程的拓展计划,学校充分挖掘象棋运动资源,创造性地把它分年部、分阶段、分层次引入体育大课间活动,让它成为学校体育特色的品牌。近两三年以来,除完善象棋小游戏教学之外,我校在象棋校本教材开发小组的带领下加大对象棋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把对象棋的人生领悟整编成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三字经”教育读本形式,推广进入一线课堂;利用韵文中所提供的“两字一韵,三字一句”配上二拍或四拍的乐曲,打造音律合理且节奏明了的《象棋三字经》踏步操;通过四字记谱法记录棋子在棋盘中的四向移动秩序且有机结合身体四肢动作走向编成棋子操;在我校早操及体育大课间的教学中逐步推广开展。实践证明,在《象棋三字经》的学习带动下,经过实践操练后,全校学生的踏步练习(包括行进间踏步和原地踏步)和大课间棋子操,其质量均获得了整体性的提高,实用性很强。在这样高且强密度的象棋文化氛围熏陶下,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孩子们潜在的象棋兴趣,提高象棋素养,更多的龙小孩子由此而慢慢喜爱上象棋这项活动,并乐在其中,他们觉得学习象棋是一件多么妙不可言的事情。

三、科学创编,营造合理运动量曲线

象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萌生到发展再到日益普及的历史长卷中,依附许许多多的引人深思的人文典故。小小棋盘中,实则蕴含无穷无尽的人生大智慧。如果说人生的成长离不开哲学的影响的话,那么象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维的所在,就是引领孩子学会智慧生存的最朴实的中国式经典哲学课本。它集科学、艺术、竞技于一体,是大众喜爱、有益身心的运动项目之一。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认为,象棋这种拥有鲜明体育色彩且以特色文化素材为主导的校本活动,不应只把教学重点单纯放在肢体动作的“身体练习”方面,忽视“棋由心生”的哲学灵动过程。体育特色活动的完整构建是既要符合体育大纲的共性理念,又要灵活反映学校的个性特色所在。教师必须精准把握好象棋文化中“身”与“心”的协调度。在“模式”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合理安排好练习期和间歇期的转换。比如:在学习跑(走)棋盘游戏时,在熟识各棋子走法的前提下,当学生已经用跑步形式完成教师所发出的棋法指令之后,这时为配合运动量的合理调适,教师可考虑将跑棋盘形式换成走棋盘形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完成由“身”到“心”的转换,标志着跑(走)棋盘游戏从“身棋”的运动阶段轮换进入“心棋”的放松阶段。比如:伴随《象棋三字经》的同步朗读进行踏步练习(包括行进间踏步和原地踏步)的过程中,当学生的行进间踏步节奏经已操练得相当精准之时,这时可适时考量A将较高心率的行进间踏步回落调节为平静型的原地踏步形式B将全班高强密度的集中型踏步调整为小组型的较松散自由的踏步放松练习;从活动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踏步练习(包括行进间踏步和原地踏步)高峰的时间不宜过长,结束前应有逐步下降的过程,这样能很好地避免学生心率出现突兀性急剧变化。经过系列性的实践表明,以上这些科学而合理的“身”“心”转换安排,为学生绘制合理的运动量曲线,使得学生在“模式”学习过程中达到理想的心理状态,汲取象棋营养得以学好象棋校本活动课程。

四、自主创新,学玩结合

“科学指导,合作练习”是有效地开展学生象棋活动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优效地实施“模式”的前提条件。在探讨、创编、运用和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象棋指导并非是随意加强制性的。比如:在《象棋三字经》踏步操的操练中,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把握象棋大局的文体综合组织能力。这种踏步练习要按照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实现主体性的参与,当学生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效应指导激发对《象棋三字经》的阅读兴趣,继而产生阅读,那么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在同步朗读过程中主动迎合做准做齐做好踏步动作。比如:在学习棋子自编操时,通过对教师所发四字指令的接收,沿着操场大棋盘的大棋格,他们将在自主愉悦的玩乐氛围中完成棋子操的所有动作套路,其乐而无穷。学校在练习手段、练习内容、组织形式上力促的这种“学玩结合”,成了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并促进其热爱国粹象棋,在棋盘中承传伟大的中华文化。这种事半功倍的活动形式往往让孩子们在玩乐间不知不觉地促进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有效提升象棋活动软实力

过去的十四年,龙洞小学象棋校本教材开发小组于坚持不懈的摸索中不断前行。现在龙小有机地游刃于学校体育实践与经典特色文化巧妙结合之地带,相当有力地促进象棋校本活动的系统发展。学校在象棋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设置上,遵循从经典教育出发、从学生身体出发、从儿童兴趣出发、从特色资源出发的新课程观念,努力推进完善象棋校本活动模式的整体构架。象棋校本活动模式已然成了学校特色教育模式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象棋校本活动模式的给力带动下,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之外,当前,龙小学生的象棋兴趣无形提高;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对校本象棋文化理解日益加深;对于个人修养、成长产生良好影响――学生在掌握这种象棋体育技能的同时,将这种“心理生理双健康”转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呈现出乐于与人合作、乐于关心帮助他人与集体的良好精神面貌;象棋促进了孩子们的诚信、规则意识的增强,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在日常课堂活动中都会自觉运用象棋规则规范及约束自我。

2013年5月,在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总校区举办的《象棋三字经》新书会暨经典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亮点纷呈,获得了与会领导专家同仁们的一致好评。龙洞小学对“无墙课堂”――象棋校本活动模式的创造性开发和建设性运用,全方位地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象棋活力,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天地,拓宽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之间的横纵向联系,极力地推进学校体育大局的纵深发展,其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在龙洞小学“做大教育,特色引领”治校理念的高效管理下,龙洞小学象棋校本活动模式一定能进一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佩枫,陈玲玲.实践幼儿园体育活动模式的体会[J].上海学前教育网,2000年12月1日.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9

与往年相同,虽然是“全国围棋段位赛”,但参加定段组的孩子数量远远超过有段组人数。其中大部分的孩子又要先在定段组预赛中厮杀,争夺本赛的入场券。

预赛共八轮,330名孩子分成A、B两个组,其中A组166人,选51人出线,B组164人,选50人出线。

和前两年相比,今年定段赛的“热点人物”相对没那么多,唐韦星、廖行文已经冲破樊笼,开始在围甲赛场上施展身手。李天罡过了规定年龄,这一次以西安八十三中学围棋形象大使的身份带队前来,花似人非,难免叫人感慨流年。

这样一来,参加预赛选手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今年晚报杯冠军得主、并顺利摘下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桂冠的单子腾了。

单子腾分在被认为整体实力更加强劲的A组,同组的有卢天圣、安冬旭、芈昱廷、宋鹏旺等成名小将,竞争强度极大。但是单子腾的表现令人刮目,他第二轮就击退强敌卢天圣,显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随后单子腾一路狂飙,闯关夺隘势不可挡,八战皆捷,成为定段组预赛全场惟一全胜者。

A组七胜一负的有四人:高宇、李论、杨鼎新、安冬旭。其中小将杨鼎新只有九岁,但棋才早已被看好。此次他七连胜后最后一轮不敌单子腾,实力与心理素质都值得赞赏。参加过“棋艺杯”城市之间网络围棋对抗赛的陕西小将蔡文驰前四轮连胜,后四轮连败,与出线权失之交臂,殊为可惜。

B组最吸引人气的应该是马天放了,这位“育红小学”成名于网络,前年初次参加定段赛,第一战就放倒了当年的晚报杯冠军唐韦星,引起轰动。去年马天放在定段组预赛中发挥上乘,勇夺小组第一,可惜本赛阶段后劲不足,名落孙山,连今年免选的资格都未获得。今年以来马天放在网络比赛中又屡获佳绩,还进入郑弘道场学习训练,大众对他的期望值自然更高,很多人将他视为定段大热门。但是定段赛的残酷与多变在马天放身上表露无遗,他前三轮就输了两盘,最后四胜四负跌出小组前五十名,无缘本赛。

B组没有全胜者,七胜一负的达六人之多:肖威、李铭、胡田、陈润韬、王晨帆、苏广悦,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场外

中国有个说法:高考是考学生,更是考家长。这句话换到定段赛上应该更适合,多数孩子都由家长陪同前来参赛,有的还是父母一起上阵,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局外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比赛安排在汉口火车站边上的江城大酒店,报名的时候,那些还不甚明白世事的复杂与残酷的孩子们不时在大厅打闹,笑声不断,而家长们一边挤在人群中办理各种手续,一边回头照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脸上写着爱怜,也写着沉重。

今年定段赛的赛场纪律非常严格,比赛开始后,家长一律不准进入赛场,领队与教练也被要求早早离场,记者拍照时间只有十五分钟。于是大批家长围在赛场外面,或默默盯着墙上的大成绩表计算自己的孩子能走多远,或几个人相互讨论,扯一些有苦有甜的话题。这些家长很多都是数朝元老了,彼此之间早已熟稔。一年又一年过去,孩子们个头在长高,家长们则已经渐渐显出老态――他们要付出的实在是太多,身体上的辛劳也就罢了,精神上的重压和对前途的茫然让他们难得有发自内心的笑容。

杨鼎新的父亲是位律师,为人爽直。当别人夸小鼎新厉害时,他只是淡淡一笑:“随他打吧,下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他的内心真的能这么淡然吗?杨鼎新现在还小,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时运,要顺利定段也非易事。很多孩子就是一年一年被消磨掉的,自古美人如良将,最怕人间见白头。这些孩子离白头当然还早,但如果数年冲段未遂,谁能保证他们的内心不会有那么一丝苍老的感觉呢?

本赛

八轮预赛连战四天,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大半孩子带着失落与怅然离开,明年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还会再回到这个战场,有多少人将挥泪告别梦想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我们没有时间伤感,一天的休息后,定段组本赛接踵而来。预赛打出的101人和去年定段赛前五十名中未定段且未超龄的27人组成128人大名单,将进行13轮的生死搏杀,最终实现梦想的最多只有十八人。

还有直接进行本赛的女子组,90位风华少女,只有区区两个定段名额,这已经不是“残酷”可以形容的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预赛中风光无限的选手到了决赛未必能继续强势,那些直接进入本赛的选手一则实力强大,二则以逸待劳,往往可以掠走多数定段名额。看看今年这些虎视眈眈者的名字吧:胡然闵、吴梓天、苏旷、范廷钰、袁嘉骅、兰先达、王裕子、唐崇哲、白宝祥、蔡竞、杨宇轩、王哲明、刘宇、李响、徐进、连笑、李建宇、李轩豪、李章元、国宇征、伍北轩、祁立鹤、党毅飞、王本东、崔博东、张念祺、何鑫。个个都算得上驰骋江湖多年的名将了,每个人都有几项骄人战绩压身,谁定上段都不是冷门。

由于杂志发行周期关系,我们截稿时定段组本赛只进行到了第四轮,世界业余冠军单子腾继续大放异彩,四战连胜,势头锐不可当,真是无人可撄其锋。如果他能九连胜提前定段,那将创造定段赛的一个纪录。

今年晚报杯亚军连笑也不示弱,同样连闯四关。而赛前被寄予厚望的何鑫三连胜后受阻于祁立鹤,但赛程漫漫,只要稳住阵脚,仍然定段有望。

有意气风发的自然就少不了失落的,今年四月在全国围棋业余联赛上九战全胜的广西小将唐崇哲开局不利,只取得一胜三负,早早亮起一盏红灯。杨鼎新和另一位名声鹊起的小将李钦诚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定段赛的残酷在本赛阶段愈加狰狞地显示出本来面目。

女子组暂时领先的是张灵璐、张子涵、王钧琦、王景欣等人,因为名额太少,就此判断谁将成为幸运者为时尚早,但看到这些花季少女埋头于方寸棋枰之间的执着之态,我们真是百感交集。

声音

多年的浮沉悲喜,定段赛的直接参与者和旁观者都有了更加理性的心态,当然,悲观点说,是麻木了也未可知。

好几位带队参赛的职业棋手都表示,教孩子学围棋更多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学棋的同时也学做人,而不是单纯要他们冲击职业段位。

出身于武汉、现在在深圳教棋的彭小峰三段1989年与罗洗河、王磊等人同一批定段,此次他特意驾车来到武汉,拜会了一些老朋友。彭小峰现在的围棋教学工作搞得风生水起,但是他对于培养孩子做职业棋手持保留态度,主要是把围棋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兴趣活动教授给孩子们。

大庆的老资格围棋教育工作者李立君老师的观点类似,他觉得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单纯棋力的提高更加重要。

许多家长也不再是孤注一掷的心态,他们带孩子参加比赛,能打上段位固然最好,打不上也是一次很好的挫折锻炼。学围棋的孩子比起同龄人,抗打击能力明显要强些,只要正确加以引导,他们将在围棋上学到的优秀品质运用到其他领域一样会取得良好成就。

思索

每年都有定段赛,每年都会引发讨论,每年都有或雷同或新颖的思索。

焦点自然一直是中国的定段赛形式是否过于极端,每年四、五百人争夺二十个名额,绝大多数人将成为失败者,这样高的淘汰率对于围棋的社会化和大众认可度是不是有点“反其道而行之”了?

那么怎么办?增加定段名额?显然不现实。虽然每年参赛的小棋手中拥有足够的职业段位实力的不下百人,但是我们的围棋市场目前还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的职业棋手。20个,从绝对数上看已经大大超出日韩了,只是我们的基数太大,才显得凤毛麟角。

为什么要千军万马挤这座独木桥呢?没办法啊,孩子有这方面的才能,难道你不让他去尝试一下?何况定段有年龄限制,现在不去,过几年超龄了,连追求梦想的权利都没有了,那不也是一种悲哀吗?

那放开年龄限制?很多人这样呼吁过,考大学现在都不限制年龄了,定段赛为何不能放开?这样孩子们可以先去上学,学业有成再回头参加定段赛,打不上也没有后顾之忧。或者干脆如台湾那样,设立一个社会组,有专门的名额,愿意参加的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参加,定得上定不上是一方面,至少可以享受一下追梦的过程。

但这些现在都实现不了,我们面临的是不但不能放开年龄,而且要进一步限制。诚然,这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考虑,也是想选拔出更有棋才的孩子进军职业棋界。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篇10

富有传奇性的经历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美国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第一次访华,他成功地为美国总统争取到会见的邀请,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2015年5月他已经访问中国50余次,见过,,,邓小平,,,和等所有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位前官员和智库学者在中国享有与基辛格一样的待遇和荣誉。

基辛格的生活经历富有传奇性。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费尔特市一个犹太人家庭。1938年,为逃避纳粹的威胁,基辛格全家移民到美国纽约。此后,他进入纽约的华盛顿高中念书。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奔赴欧洲战场,担任德语翻译和参谋工作。1947年9月,基辛格退伍,根据美国战时的士兵权利法案,他进入了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读,并享有奖学金。1950年毕业后,他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获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基辛格回到纽约,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研究小组的研究主任,负责起草研究报告。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同年他被哈佛大学聘为讲师,并于1959年升为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在校外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计划主任、国际问题中心成员,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研究工作。他在哈佛期间,完成了自己的思想构建,并发表了五部著作。

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9月起兼任国务卿。之后直到1977年初福特总统下台,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参与制定美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名噪一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国务卿。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同时,他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的缓和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他离开政界之后,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秘密访问中国是基辛格一生的顶峰,一跃成为国际知名人士,拥有了世界级影响力,20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基辛格著有《复兴的世界》(1957)、《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1)、《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65)、《国家战略问题》(1965)、《白宫岁月》(1979)、《纪录在案》(1981)、《动乱年代》(1982)、《大外交》(1994)、《基辛格越战回忆录》(2003)、《论中国》(2011)、《世界秩序》(2014)等21本著作,这些著作大多数在中国都被翻译出版。基辛格自1977年离开美国国务院至今已经38年,但仍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战略思想、外交实践和无数的媒体采访在世界上和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他在中国走到哪里都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作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使者,名气为他在中国带来了礼遇、财富、机会和明星待遇,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

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追求实力至上,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核心。他曾写道:“纵观历史,国家的影响力基本上与各自的军事实力成正比。”现实主义者信奉,只有军事实力才能保卫国家。俾斯麦曾写道:“看在老天的份上,国与国可不能靠感情用事结盟,不能天真地以为只要做了好事,我们所有的牺牲就可以得到回报。”基辛格深以为然。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信誉和诺言也能决定一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他认为,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学会面对现实,争取可能实现的最佳结果,而不是想象中的最佳结局。把军事力量从世界事务中踢出去的想法是伟大的,但世界并不完美。伟大的目标只有通过不完美的路径才能实现。由此,基辛格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的秩序。

基辛格在《国家战略问题》一书中对现代力量的性质进行了定义:进攻力量是一个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能力;防御力量是指一个国家避免受他人胁迫的能力;威慑力量是指通过同等或更大威胁,以慑止某些威胁或行动的能力。力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总是相对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还取决于心理因素。上述诸因素在当生了巨变。工业革命使现代战争的总动员成为可能,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现代武器的主要目的是威慑,但威慑既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心理问题。它取决于侵略者对风险的评估,而不是防御者对风险的评估。可见,核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集中优势力量的思想,它涉及政治、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包括一个国家为谋求生存和实现其国际影响而采取的每一项行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大致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两者的基本差异来源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看法。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制度的改良来加以改造,对人性的乐观信仰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对现实政治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理想主义者强调,经道德规则的制约,在国际法和国际集体统筹安排下,人们可以抛弃冷酷的现实,实现永久和平。现实主义者则植根于对人性的悲观理解之中,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现实主义者轻视意识形态,着眼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理想的道德规范。他们眼中治国的最高目标是稳定,而实现稳定的最理想途径,是通过不掺杂任何感彩的联盟,谨慎的力量权衡,还有就是影响力的竞赛。而在外交事务中,道德的作用小之又小。基辛格就是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不与武力相结合的外交是无效的,军事战略必须承担的任务,是发展逐步使用武力的原则和能力,以支持外交行动。

基辛格战略思想的基础是保守主义的实力哲学。信奉外交不听从情感,要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国家实力的核心力量是军事力量,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外交谈判桌上你也休想拿到。他对美国在朝鲜战争谈判进行中,停止攻击行动大加指责,认为停止军事行动使中国不放弃自己的要求,结果使美国进行了两年可有可无、令人沮丧的外交谈判。他认为把武力后盾从外交实践中剥离使美国的力量失去了目标,而谈判则失去了力量。基辛格笃信武力威胁是权力工具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基础,只有武力后盾存在的外交手段才能管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虽已成为世界强国,但美国的领导人还拿不准如何运用它们的力量。美国人常常对他们的外交事务没有耐心。在政府工作期间,基辛格完全弄明白了美国缺乏耐心到了何种程度,美国公众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国际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作为一名学者,他对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保证美国有永久的利益;二是过分墨守成规和强调道德主义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对外关系;三是谈判应被视为一种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与对手对话和取得具体成果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四是要长远地看待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五是权力已经扩散到处于冷战状态中的两个超级大国之外。

基辛格在1961年出版的《选择的必要》一书中,对于核战略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美国应该实施有限战争而不是全面战争,应该为了有限的目标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政府正在实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而不当,无法威慑敌人,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美国应当采取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他的建议被肯尼迪政府采纳,成为美国政府的军事战略。

基辛格眼中的中西战略理论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战略有三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陷于冲突的时候,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中西方战略思想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如果说西方的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下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下国际象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国际象棋高手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战吃掉对手的棋子,而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基辛格认为,中国独具一格的军事理论也与西方截然不同。它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残酷的战争和为了赢得战争,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取胜以攻心为上,避免直接交战,代表这一传统的最著名人物是孙武。他的《孙子兵法》含有对于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的认识,在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思想经典。欧洲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认为战略自成一体,独立于政治,即使是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也暗示一旦开战,政治家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孙子则合二为一。西方战略家思考如何在关键点上集结优势兵力,而孙子研究如何在政治和心理上取得优势地位,从而确保胜利。西方战略家通过打胜仗检验自己的理论,孙子通过不战而胜检验自己的理论。

美中应相互尊重共同建设世界秩序

2014年9月美国出版了基辛格所著的第21本书《世界秩序》。基辛格提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秩序,当今世界秩序仍源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国家平等为原则,推动开放贸易,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确定解决国际争端的公认原则,以缓解国际无政府状态带来的问题。该体系打破了文化、地区和价值观的藩篱,为多元社会间的平等互动创造条件。但这个秩序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欧洲,欧盟的成立打破了以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将集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在中东,教派冲突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乱局使该地区的国家意识逐渐瓦解,社会四分五裂,地区体系岌岌可危。在亚洲,由于历史背景与外部势力的双重影响,地区大国难以形成稳定且平衡的地区均势格局和秩序。而美国虽然是现行世界秩序的捍卫者,但强调民主的普世价值观,常常破坏各国力量平衡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基辛格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世界秩序并不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间的平衡,而是一种等级制度,其核心正是中国。外交也并非国家间的协商,而是各国政府为确认其在世界等级体系中的位置而精心设计的仪式。历史上,中国一直力求凭借自身成就与作为,从心理上征服他国,仅仅是在教训冥顽不灵的蛮夷时才会动用武力。中国从未试图向外输出政治制度,而是别国主动归附而来。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极富生命力,因此两千多年来国家基本保持了统一,并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可以说,21世纪中国的崛起并非全新的景象,而是对历史的重建。特殊之处在于今日中国既是其灿烂的古代文明的继承者,也是威斯特伐利亚模式下的世界大国。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逐渐融入现行国际体系并接受了既有的国际秩序。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已逐渐恢复了曾经的辉煌,并又一次拥有了深远的影响力。美国与中国同为国际秩序中的支柱大国,但两者在文化与政治背景方面却大相径庭。中国的周边永远有强敌窥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忧虑;中国人认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引出的是一系列新的问题,而美国人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法;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既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成分,也包含了传统哲学,而美国人更喜欢凭直觉行事。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亚洲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远见,中美合作之路必定复杂。问题最终归结为中国和美国实际上要求对方作者做什么?美国公开把亚洲组织起来遏制中国,或者建立民主国家集团发动意识形态进攻,这些举动均不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是多数邻国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同理,中国试图把美国排除在亚洲经济和安全事务之外,也会遭遇几乎所有其他亚洲国家的抵制,因为他们害怕单一国家主导该地区可能带来的后果。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当是共同进化,为了两国人民,为了全球福祉,美国和中国应该做此尝试。中美任何一方都很庞大,因此在战争或冷战式冲突中,双方都没有能力确保获胜。太平洋两边的中美领导人应该建立共同协商、相互尊重的传统,共同建设世界秩序,使之成为并行不悖的国家抱负。基辛格认为,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不仅将震撼世界,更将是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