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2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良好的职业精神
1.1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一词英文是这样书写的:professionalism。在2008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的解释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美国Amefi.CarlCoUegeofSurgery继续教育教材中职业精神的定义是:①医务人员要勇于坚持承担专业责任,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尊重、同情和诚实的态度对待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表现出对待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推动科学的发展;③遵守与医疗相关的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④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适当的积极反应。除职业本身性质外职业精神还覆盖了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
1.2护士的职业精神基本内容
1.2.1勇于承担责任,坚持道德原则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护士4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明确界定了护士应尽的责任,同样也赋予护士承担责任的义务。
1.2.2尊重、同情、诚实的工作态度
护士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要先尊重他人,同情患者。护士的职业精神要求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就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爱心、诚实心。护士的职业精神实际上是护士价值观、人生观最直接的折射,表现出对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2.3信守伦理原则,维护患者权益
遵循伦理道德原则是护士的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日常的护理活动和与患者的交流中须恪守伦理道德。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依照《护士管理法》等医疗法规、制度把握自己,尊重患者应有的知情权、隐私权等。
1.2.4对患者的文化、年龄和存在的功能障碍做出良性反应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士要善于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属进行良性沟通,对功能障碍者、重症患者应作出职业化的反应和服务,体现良好的护理职业精神。
1.2.5团结协作,恪守道德、责任和伦理
护士的职业精神还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诸如护士之间协作、与医师配合、与医技合作,涉及到与医疗、护理活动有关的所有内容,此类的协作是护士专业技能、文化修养、情商的具体体现;同时所有护理工作,都应恪守道德、责任、伦理、尊重、诚实等职业精神。
1.3护理职业精神的意义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新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手,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以及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精神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因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只是技术层面的保证,只能保证他们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而不能保证他们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实施组织管理者预定的行为。而职业精神是决定工作者是否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才干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胜出,成为岗位群的骨干或中坚。
1.4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1.4.1树立职业精神理念
一个国家要有民族精神,那是国魂;一支军队要有战斗精神,那是军魂;同样,一名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那是医魂。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对护理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的激励,以及对护理事业的热忱,而执着的职业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1.4.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培养职业精神,应当从护理教育源头抓起,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课程应确立学生职业定向,完成自我设计与期望,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精神培养,调动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热情,焕发出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她们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培养可定期邀请护理学、精神心理学、人文学科的专家,为学生举办心理学、护士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等系列讲座,增加理性认识;还可开展医患角色互换活动,充分唤醒护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职业精神的认识[2]。
2专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学习能力
2.1专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不断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主要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求人才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比掌握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它是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2.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感觉到自己需要,才会激起积极性。内在激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4]。
2.2.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护理学科知识与医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交叉性,护理专业学生要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就必须具备纵横结合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必须依靠学生的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才能建立[5]。如果没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就无法根据护理工作需求随时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心应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2.2.3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突破口,它要求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分析,长于表达,这也是现代职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创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教师应注意搭建培养表达能力的学习平台,教学中多提问,多组织讨论课,开展第二课堂,开展文体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2.2.4学习能力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上述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为学习能力强化训练的研究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取2组6个班学生的外科护理成绩作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两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上意义。2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533,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在四个分数段中进行分组比较,在大于等于90分、80-89分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8.37,χ2=63.21,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在70~79分、≤69的两个分数段上实验组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85,χ2=87.00,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1)。说明经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明显提高。
3通用能力
3.1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用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发展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是劳动者能够生存、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核心素质,是任何一个从事社会职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6]。各类组织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比起专业技能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通用能力。护理教育应该从单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到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上。3.2全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3.2.1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首先,担任院、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管理日常事务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班级干部可以采用轮换制。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2.2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限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善用者则多,不善用者则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每个学生应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3.2.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增设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比如增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增设社交礼仪训练课程,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设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增设团队建设方面的训练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增设创业课程,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相关主题的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4培养通用能力的研究
从我院2007级高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对照组,从2008级高职护理班抽取3个班169人作为实验组,此6个班学生在入学时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是经过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对照组是未经通用能力强化训练的班级。取2组6个班学生的教师评学资料作为通用能力研究资料,2组学生评学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实验组的8项评学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9,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见表2)。这表明经过强化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学生通用能力。教师对2组学生评学分数分布与比较,实验组:±s=94.19±2.33;对照组:±s=80.66±4.66,t=20.79,P<0.05。
4职业心理素质
4.1职业心理素质内涵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在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7]。4.2塑造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要使学生胜任护理工作,需要塑造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4.2.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配合医生处理病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需要对病情变化观察及时、准确并迅速处理。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有: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应用训练观察的手法;③培养细致的观察力。4.2.2良好的思维力临床疾病的特点是复杂多变,学生毕业后都将独立工作,面对临床各类复杂的问题,因而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①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思维力;②发放思维钥匙,开启思维大门;③启发教育,提高思维力;④完善知识,发展思维;⑤促进批判性思维。
4.2.3坚强的意志力众所周知,护理工作异常艰苦,坚强的意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意志在个性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她们如下意志品质:①坚韧性,使之具有坚持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②自制力,培养她们控制自我,克服冲动情绪,及时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变化;③自我调整能力;④承受挫折能力。
篇2
【关键词】 项目教学;中职护理;综合实训
项目教学最初应用于克伯屈的基础教育,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当前职业教育课改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大胆探索,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它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开展项目教学,是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的有益尝试。
1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由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与一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看似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
2 项目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2.1 项目评估
2.1.1 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中职护生年龄较小,在校理论、技能学习的2年和临床实习的1年,一般年龄在15.5~18.5周岁之间,其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是心智还略显幼稚。且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学生,更不如那些从普通高中或中职护理专业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护理专业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护理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工作均显示: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进入卫校护理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就开始学习的《护理学基础》学习阶段中,如果使用项目教学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最多只能在一些简单护理技术操作中开展。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术的学习中,项目教学的最佳开展时机是:第四个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我校的2007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进行了项目教学的尝试;并且在2008届9个护理班中广泛开展。
2.1.2 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校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我们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已经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也能熟练驾驭。本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优良教学环境,正所谓“如鱼得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各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的需要。
2.2 选择综合实训病例 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护理学基础》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的大纲中所要求的操作项目,结合目前浙江省各医院临床大内科、大外科常用的、基本的护理技术,笔者设计了若干个病例,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要求,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增加项目。要求学生在模拟人身上(部分护理操作可以在同学真实的人体上)进行。
2.3 项目目标
2.3.1 总体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具体目标
2.3.2.1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操作技术;重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2.3.2.2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不再死记硬背。
2.3.2.3 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2.3.2.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健康的爱伤观念;增强学生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期盼心理。
2.4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4.1 拟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包括何时将所选择的病例告知学生,何时制定计划,何时进行项目培训及情境创设,何时实施等。教师开学之初就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训练、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并公布授课计划。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考核(每组1次):在学期开始就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考核顺序,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复习、训练,借此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1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每组学生均有可能抽到。
2.4.2 组织计划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推选项目组长。然后,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课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周考核的小组,确定实施方案,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以此类推。期末第二轮考核时学生在考核前临时抽取病例和角色。
2.4.3 创设模拟病房,情景角色模拟 由学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按照医院的排班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均必须有扮演不同职责的“护士”的机会,包括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辅助护士等。在整个《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角色也按照医院的护士分工,如项目组长担任护士长职务,课代表任护理部主任,让不同“职务”的“护士”通过护士帽体现出来。
2.4.4 制定项目计划 考核前6天,学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查阅资料、观看操作视频等作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也包括用物准备和处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每人制定书面计划1份,通过小组讨论后共同制定最优化的项目计划(考核前5天)。考核前4天,在“护理部主任”督促和全班学生参与下,“护士长”将分工结果和“剧本”——项目实施方案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以word文档发在教师的qq邮箱中),同时向实验室老师提出写明实验所需全部用物和具体时间的“实验申请”详单。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方能执行,而老师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及不足,不断完善项目计划。
2.5 具体实施
2.5.1 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10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在组长(“护士长”)和课代表(“护士部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制定每一角色的职责。
2.5.2 项目培训和考核 每一项操作均已经在第一学年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和单项操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在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中,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各种常用抢救技术等。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下一周将要考核的病例告知全班学生,并引导学生复习下周重点学习内容,课后要求课代表和项目组长及时组织全组学生讨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写出“剧本”,“护士长”给每位“护士”排班(考核的半天内)。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师的督促下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考核的小组在考核后补充练习(一般课外安排),以此类推。护理实训中,主要由实验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练习若干项护理操作,实验带教老师负责督促和纠错,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必要时课外开放实验室,继续强化训练。培训方式除了学生练习外,还包括观看操作视频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薄弱的项目加强练习。每次实训课上,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时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第一轮考核中,在学期开始就抽签决定哪一组将在哪一周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实验带教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验申请单,将实训考核用物混合后放在模拟治疗室或模拟护士站中(由于医院毒麻药物管理制度严格,部分抢救药品可用“模拟药物”),届时要求学生自行取用所需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形成对实验老师用物准备的依赖现象,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况。考核中的“病人”,可以是模拟人,也可以是学生,甚至还可以是任课教师,教师扮演“病人”,更接近于“标准化病人”,“病人”能够对“护士”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的考核设置更多的“情境”或“障碍”,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思维。这类考核相当于“开卷考试”,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半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和考核病例,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全面、过硬的技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相当于“闭卷考试”,与临床实际又接近了一步——在病区,谁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接收一名什么样的病人,病区的住院病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护士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每次练习和考核以后,学生按常规完成课后的训练反思,总结练习和考核的得失成败,并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2.6 评价
2.6.1 问卷调查 项目完成后再衡量本组制定的计划是否完善。考核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见表1。表1 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2.6.2 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99名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我们对比的操作项目分别是“无菌操作”和“氧气吸入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项操作中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2.626。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明显。
2.6.3 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考核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考核时,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考核学生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如下(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5分,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操作规范程度30分,操作熟练程度10分,用物处理10分。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本课题显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高度适用于中职学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项目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中要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科理论和技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协调关系,有重点、有目的地把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各个病例中。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者”角色,扮演学生的“adviser”、“leader”等新角色。
3.3 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论概念,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初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倦怠情绪,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非常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初级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2007届、2008届学生的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非常受学生欢迎,接受该教学方法的学生学习护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高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教师要求.职教论坛,2007(6):9.
篇3
Experience in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Projec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GUO Lin, YU Qiping
(Nursing Department, Lesh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goal is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 pra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based teacher-professor,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arket development,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job, "the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f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meet reasonable goals and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ine, but the project also teach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s considerations.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高职职业教育特点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应用技能操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前沿技术最新发展、市场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随市场岗位需求而改变,即服务于市场需求岗位或技术人员,培养行业一线所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专业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也是按知识体系有基础逐渐深入而安排教学内容。具有典型的知识连续性、非实用性、低操作性等特征,尚未摆脱学科体系教学的困境。因此单一的传统的教学很难适应当代高职教育的特点需求。尽管职业教育一直在做课程改革的尝试,开展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能做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因此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而“项目化教学”着重注意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应该符合行业和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的需求。
1 什么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扮演行业一线典型工作项目中的重要人物角色,一起共同讨论、实施完整的一个工作项目内容,再评价、修改方案而是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趋于完美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实际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项目为载体、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法。一个好的教学项目到任务的设计,其工作时间即项目开始和结束时间要有严格的限制,教学项目完成后,理论上应该有一个可向大家展示的成品或成果。完整的实施过程应该包括有:明确项目任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价、应用实践等几个部分。在教学中,就是对课程按照行业一线典型实践项目进行分解实施项目化。
就护理专业课程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医院内典型可操作性案例而设计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仅为引导辅助作用,教学成果由学生自行完成作品来体现。首先由教师结合医院内急救护士典型工作项目而提出设计好的教学项目和任务,再由同学一起讨论并且制定工作计划,以团队方式分工合作完成计划,同学间相互评价及教师点评,最后再次修改完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并具体实施展示成果。
目前,从各高职院校实施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 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2.1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要求
高职类教师都有一个特点:课堂上能教书,进入行业能顶岗。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束缚于课程知识体系,很容易导致教师时间一长,对企业一线前沿知识掌握不足,对新的操作技能掌握不到位,最后虽然是职业类教师,但是只能教学不能顶岗。而项目化教学中,课程内容设计由教师完成,这样必然要求教师熟悉企业一线工作内容、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以及项目任务实施后效果评价等问题,因此项目化教学不仅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打造一支既能服务于教学,也能服务于企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2.2 项目化教学更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项目化教学有力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学的要求。以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所选择设计的教学项目,多数是医院内的经典操作案例,根据其行业案例改编的项目任务贴近于实际工作场景,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真实性等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贴近于医院内日常工作项目,能从中获得更加符合医院工作项目任务的实际需求的知识与能力。其次,从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来讲,从项目的规划到方案的实施,因为不再按照传统知识层次的方法进行讲授,而是按照项目任务进行的教学。因此,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全方位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全方位的,除了传统的课本,图书资料外,学生还需有效利用互联网查询,甚至有些任务的完成还需要学生到教学医院一线见习并与医院内带教老师沟通交流才能完成。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思维,提升了能力,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项目化任务的教学方法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展示能力的机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项目化教学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项目化教学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到完成,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符合行业内一线工作内容的精点案例改编而成的。其案例原型来源于行业一线,可想而知,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的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内容时所学到的知识、遇到的问题都是企业一线常用知识、常见问题,而经过项目化教学,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学会了怎么做,同时也知道怎么避免错误,并且在项目完成工作中,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而这正好是企业对员工培养的重点部分。因此,项目化培养人才,应该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必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3 实施项目化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3.1 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属于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传统教学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很死板,一旦实施不能轻易更改。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在总体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教学计划和内容可以根据行业一线典型项目的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企业需求,企业一线典型案例中项目任务的要求,符合行业特点。比如说,“急危重症护理”的教学组织与计划安排,就可以结合我国目前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知识点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做调整。例如:根据最近几年自然灾害较多,普遍行业内充分重视院前急救及灾难性救护的情况下,教学项目可设计为“地震伤员救护”,其任务可以包括几乎所有的常规外伤类的救护任务,首先从接到救护任务、出诊、现场分诊抢救、转运、院内救护、ICU监护。这样做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几乎都是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实际上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
3.2 可深入企业一线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先决条件
只有具备了真正能深入企业岗位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开发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化课程,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具备有职业证书和教师证上。就护理专业来说,一方面要与企业密切合作,让教师注册到符合自身实际的一线工作岗位中,同时定期到附属医院与自身教学相关的岗位顶岗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行业一线的前沿动态,才能支持项目化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从医院引进与聘请符合教师要求,长期从事一线岗位工作的专业人员走进课堂,建立与完善行业兼职教师队伍。让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3 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实施等应符合行业一线评价标准
项目化课程教学是基于工作岗位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实施过程等都必须符合行业一线的评价标准,但是要兼顾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避免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4 各个科室之间协同运作是实施课程项目化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项目化教学符合行业一线的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取代了这种知识体系。意味着知识体系必须打乱。这就需要各个科室之间需要协同合作,重新分布知识点。例如:绷带包扎,传统教学这个操作一般在护理教学中由外科护理组的老师完成,但是在项目化教学中急救护理“地震伤员救护”这个项目中可以很好地涵盖绷带包扎这个工作任务,那么两个组老师必须协同合作,打乱课程体系,重新分布知识点,避免做无用功,重复教学。
3.5 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也是关键
篇4
关键词: 职业中学 护理专业 化学实验 能力 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化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以学会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实验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笔者结合当前职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举办专题讲座,树立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
针对学生轻视实验或不敢做实验的情况,笔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化学史及医学与化学的专题讲座。主要内容有:①玻义耳首先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了化学,化学才确立为科学;②拉瓦锡最早将天平运用于化学实验,建立了化学定量方法;③护士每天要给病人打针、输液,注射前消毒用的碘酒和消毒酒精需要配制,还要准确计算它们的浓度配制药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专题讲座加深了学生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医学与化学的认识,学生更认识到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相关化学知识,重视化学实验。
二、做好示范性操作,讲清操作原理,培养仪器使用技能
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初中基础较差,在乡镇中学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活动开展得较少,因此动手能力也较差。进入职中后在实验课中出现了用嘴吹灭酒精灯,滴管伸入试管,拿试管夹时按住短柄,给烧杯加热不垫石棉网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专门用两节课时间认真规范地进行基本仪器使用的示范性操作,并讲清有关操作原理。让学生不但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练习,并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培养学生使用仪器的技能。
三、加强实验预习,指导学生实验,培养综合运用技能
职中学生很少去预习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不知道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更别提对学生实验的改进与设计。很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没有预习,在实验课中照着书本一步一步地做,或是看别人怎么做跟着怎么做,只是觉得好玩,比理论课要自由,热热闹闹一场,稀里糊涂散场。实验报告更是抄一通完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实验课前利用晚自习时间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①弄清实验原理目的。②仪器选择。根据实验原理、反应物和生成物性质、反应条件、气体净化、尾气处理等,应选用哪些仪器,还可以选用哪些仪器,选哪种最好。③根据实验需要,仪器应该怎样连接与组装。④根据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⑤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⑥注意事项,安全措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进实验课堂。在此过程中笔者采用启发讨论的方式,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实验中笔者依据事先提出的观察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及记录,并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统一讲解,更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实验后引导学生自己综合实验数据做好实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要求、注意事项等都十分明确,效果较好。
四、认真准备实验,确保实验效果和安全,培养动手能力
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应先认真试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并解决,要确保实验效果,并在实验课上提出安全要求和教会学生发生事故时的处理办法,让学生能顺利安全地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大激发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另行安排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选定实验,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仪器和药品,对学生实验过程不加干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以满足求知欲,并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能力。但是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实验活动,避免出现意外事故,确保学生安全。
五、开放实验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
针对课堂时间紧促,学生自由发挥受限的情况,笔者在每周周末、课外活动时间或是晚自习开放实验室。具体活动内容包括:①利用趣味活动实验,如指纹检查、自制冰箱除臭剂、小蛋变大和大蛋变小、自制固体酒精、维生素C小实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训练实验技能,增强其自信心。③充分利用问题讨论实验习题和学生提出的可行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探究,设计完成实验。既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指导学生利用废弃仪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废弃物自制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饮料瓶做集气瓶、用一次性输液器控制气体流速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学生用自制仪器进行实验,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自制仪器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六、让学生适当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巩固知识和培养节约意识
在实验仪器摆放和药品的储存管理中,让学生分年级或班级参与管理,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药品的使用储存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药品的称量、取用等知识。这种管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七、利用实验操作考查,督促学生人人动手,认真完成实验
如果只学不考,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就不会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就学不好化学。每学期笔者都采用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测试。考查采用抽签形式,内容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及当场完成实验报告等。笔者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平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而不是“袖手旁观”。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对待实验教学,学生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护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5-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的能力,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工程型人才,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1]。为了使我院护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我们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从教学理念的树立、实训环境的改变、双师队伍的打造、校本教材的设计开发、教案的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2]。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取的措施
1.“理实一体化”的实训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不同的课程的实训实验室具有不同的模型,如模拟病房有高级组合式基础护理人训练模型、导尿模型、高级手臂静脉穿刺训练模型等基础护理课程必需的模型,内科护理实训室有综合穿刺训练电子标准化病人、心电图机等模型设备等,外科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妇科护理实训室、儿科护理实训室等等实训室都有相应的实训模型和设备。除此之外,各实训室还要有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室,从模型、实验设备上为“理实―体化”教学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
2.护理专业试行1+1+1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我院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校院合作共同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探索,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双方的资源优势,通过“1+1+1”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研究,探索一种可行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学年在学院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由校内老师在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直接授课;第二学年在医院,由医院的一线临床医师或护理部主任来承担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并利用时间直接带学生去病房讲授课程,充分体现了将“围着黑板讲护理”变成“围着病床学护理”教学理念;第三学年直接在医院实习。这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双师型”教师。我院护理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学岗位,无临床工作经验,理论教学水平尚可,而实践教学能力则较薄弱。实训教学则大多依赖实训指导教师,而实训指导教师虽然专业技能娴熟而对理论知识又知之甚少,因而产生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加强对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富有经验的实训教师传、帮、带以弥补专职教师在操作技能上的不足;从医院引进优秀的护理人才或聘请一些理实过硬的护理专家充实教学一线;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利用暑期下医院、外出实习进修的方法,先后有三人到国外学习,十余人到其他院校培训学习,有三十多名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到医院亲身体验,增加实践教学经验。
4.“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与教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理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实习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相互模拟练习,做到了理论实训一体化。①、录像观摩与课堂仿真模拟相结合:充分应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开展课堂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与理论探讨相结合: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使用了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教学中即时引入病案,从实际问题入手,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③、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试题库、问题实时解答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既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进行备课和修改、添加、更新资料;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案应轻内容而重组织过程和训练方案,应尽量避免在教案中罗列大量的教学内容。讲知识、教方法、练能力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质。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去发展思考力,去领悟寻求真理的方法。
5.编写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大纲、计划和校本教材。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3],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但“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我系教师积极探索,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我院提倡有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如护理专业依据本专业特点和需求,由教师集体备课,编写了完整的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训课的教材,教材内容编排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教学效果良好。
6.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而以过程评价为主[4]。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院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教学有法,而教无常法”,理实―体化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富花;沈发治.“理实一体化”在《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广东化工,2009,(09).
[2]吕美珍.高职高专针灸推拿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
[3]张继红.高职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2.
篇6
P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中职护理 课堂教学 具体应用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习者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与扎实的理论知识。现如今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语言沟通与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护理教师共同探讨与关注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院校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其运用到护理专业教学中,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护理人员服务于社会。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是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如果教师不能同时兼顾,那么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仍是相互独立与割裂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还得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与训练,有机地将护理专业相关理论同临床实习相结合。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想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理论教师到各大医院参加培训与进修,或者聘用有多年临床操作经验的专家。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合理科学地将教师分为若干个模块组,首先要求其力争模块式一体化,科学配置模块教师,坚持业务骨干搭配青年教师或者师傅型搭配理论教师的教学原则。此外,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护理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步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成果。
二、有机整合教学教材,构建有效校本教材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救治工作与疾病预防的护理人员,能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临产诊疗技术及操作技能的护理专员。而这就为广大护理教师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渠道。
在中职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护理这门课程的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能力对课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有效校本教材。在护理专业这门课程教材整合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按照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相关标准,在其结构与内容上坚持以任务为驱动力,以能力本位作为教育理念,编写定制出一系列适用于护理专业的项目课程一体化教学教材,构建出一批理论内容简短精悍、操作技能实用的校本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在传统护理专业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本校实训训练场地,使护理教学成为一门纯理论讲授式的学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运用则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要求中职院校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中职院校可以参照本市二级医院的护理岗位与工作流程设计与建立一系列现代化医护实训中心站,并设立多媒体教室,增购一批高质量的实训用物及与实训操作内容、临床实训相匹配的仪器设备,如除颤仪、输液泵、心电图机等,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其中,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与理论教学需要,还能加强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授课中,凡是涉及操作的理论知识,教师能随时随地用实物对学生进行演示,能立马进行操作与练习,不仅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弥补传统教学中静态讲授理论的不足,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贯。此外,在这种实训中心操作中,教师能模拟出高起点、高标准的真实工作环境,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可以引导与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如抽血、肌肉注射、量血压、鼻饲等,鼓励学生真人操作与练习,让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了解自己的使命,从而培养高度责任心与耐心,锻炼心理素质,还可让其体验患者感受,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训教学,让其置身于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犹如在病房担任护理这一角色进行临床操作一样,以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间的完美对接,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从事我国医护工作,挽救更多生命,造福千万家百姓。可见,在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护士这一角色的复杂化,临床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真实情境的再现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各种临床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能力,对优化护士专业课堂教学有着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庆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刘壮萍.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36:36-37.
篇7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已经深入到各类学科的应用领域。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多种问题。“做中学”、“学中用”对于理论方面要求不高的高职生来说更加切合实际,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转变为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老师协助解决”的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性,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水平。
1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探讨
(1)开发模块化的案例是进行“做中学”教学的前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用案例的教学模块。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案例,案例必须典型、成系统,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和针对性。
(2)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实现“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教师提出“项目”,让学生讨论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
(3)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是“做中学”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由于高职生计算机基础悬殊较大,要做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引入分组竞争、组内合作机制。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习的整体水平。
(4)创新评价体系是完善“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手段。从内容上看,以“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方式不仅是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生成情况;不仅要有结果评价,也要有过程评价方式。
2 案例:《图文并茂》
如何把“做中学”教育理念融入到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对于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这样实施的。
2.1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对本章项目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并与我校正在进行的护理技能大赛的选拔事项相结合,使学生根据图文混排的知识制作护士礼仪规范小报,在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初步形成护理的礼仪规范意识。通过任务引领,拓展练习的方法,最终让学生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2.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图文混排的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审美和创新精神;培养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护理礼仪规范意识。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图文混排的操作技术;图片、文本框插入及格式设置方法。
2.4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在开始的导入环节,教师叙述目前正在进行的护理技能大赛的选拔,作为天使职业的护士,美主要体现在护士礼仪规范上。播放护士礼仪规范的视频并请学生说说护士礼仪规范都有哪些?阐述本堂课的内容―― 制作护士礼仪规范小报。向学生展示两篇文章,一个是纯文字的材料,一个是图文并茂的材料,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说出哪篇主题鲜明、美观生动?通过对比分析导入法让学生对图文混排的作用及图文混排的各种元素有一个初步感知。
(2)任务驱动,完成项目。根据小报制作目标和要求,细化为4个任务,依次是页面设置、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和插入文本框。
任务一:页面设置:因为有大多数同学没有打印过,对纸型和页面设置不清楚,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纸型(A4、16K、……),让学生对各种纸型有一个感知,然后展示几份打印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打印失败,引导学生了解页面设置的重要性和页面设置的方法。
任务二:插入艺术字:插入艺术字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的方法,我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8人左右,鼓励学生通过教材和学案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学生很容易掌握插入艺术字和格式设置的方法。
任务三:插入图片:插入图片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图片大小、位置、环绕方式、图片与图形的融合等。有了插入艺术字的基础,插入图片并进行简单格式设置基本没有问题。对于图片的复杂格式设置学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让有疑问的小组提出问题,请已经找到操作方法的小组同学去指导他们,让小组之间互帮互助,用这种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任务四:插入文本框:多数同学以前没有用过文本框的方法来排版文章,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能够初步插入文本框,但总不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样式,这时教师采用多媒体广播的方式为同学们演示如何实现排版,同学们都能聚精会神的听讲,事后反复练习并总结操作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3)完成任务,巩固知识。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问题之后,教师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完善自己的护士礼仪规范小报,有了以上4个任务的铺垫,同学们操作都会相对熟练,在完善的过程中有了创新的成分。
(4)作品展示,多元评价。作品完成后先进行了自评和组内的互评,推选出本组最优作品,在全班范围的展示,同学们在观赏他组作品时,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作品,能够取长补短,以此再来完善自己的作品。优秀作品进行打印并张贴到作品展示栏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成就感。教师点评中,要注重多元化鼓励评价,对学习表现积极主动、操作技能熟练的学生给予赞赏性评价;对于基础较差,但操作过程认真规范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
(5)任务拓展,分层提高。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继续设计了任务拓展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任选其一进行制作。通过任务拓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再一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再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评价表的填写。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份职业健康知识小报,与大家分享职业健康知识。
篇8
关键词: 中职护生 劝说 教学实践
一、护理工作中“劝说”的重要意义
所谓“劝说”,即是劝人做某种事情或使人对某种事情表示同意,简而言之就是用言语打动他人。礼貌的语言体现了护士良好的文化修养,患者不仅需要精心治疗和护理,而且需要理解、关心、尊重,尊重患者的文化、职业、习惯等,护士的语言具有双重性,既可治病,又可致病。护士温柔的目光、细致的问候、耐心的开导,可事半功倍。注意语言的保护性、科学性、艺术性、灵活性,避免恶性刺激性语言,灵活地使用语言,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无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诚恳、体贴、礼貌的语言对患者来说犹如一剂良药。正如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的,医生有两样法宝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护士的语言是左右患者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也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重要工具,恰到好处地应用这一工具,可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使患者积极配合,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如果护士能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言谈给患者开导、劝说、鼓励,解除病人的顾虑,就能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收到药不能及的效果。笔者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口语沟通课程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仪容重点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社会交往礼仪、护患礼仪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谈礼仪之“劝说”的模拟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护理专业课堂上“劝说”的教学实践
1.案例导入,揭示主题。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医务工作者“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一是语言”。
结合实际案例: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手术后转入监护室,用瓶装氧气输氧,有个护士急忙中不经意说了一句:“氧气快没了。”这时,病人的情况立即发生了变化,呼吸困难,憋喘症状越来越严重。“大夫,我快不行了。”这位患者终于嚷起来。值班的医务人员认为是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拍背、吸痰,加大氧流量,该用的方法都用了,折腾了近1个小时,可是病情却越来越严重。
医院及时进行会诊。一位有经验的专家仔细地观察了这位患者,问他为什么突然感觉憋闷,病人说担心没有氧气使用。大家恍然大悟,停止了拍背吸痰,对他进行一番劝说。这位病人安静下来,憋喘症状逐渐消失。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呢?
2.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各组合作讨论一则医患沟通实例:
第一小组:案例一
给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我们应该如何跟病人沟通、交流,使患者接受输液呢?
第二小组:案例二
得了癌症的病人,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接受治疗,这时该如何劝说呢?
第三小组:案例三
病人由于绝望,想跳楼自杀,在这紧急关头,该如何劝说?
第四小组:案例四
小朋友害怕打针,哭闹,挣扎。有什么好办法劝说他接受打针呢?
各组学生明确任务后,展开激烈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同学们探究劝说技巧。
3.各小组学生代表小结。
案例一:经过几天的治疗,您看起来气色不错。今天继续给您输液,输入的药物是5%的葡萄糖和其他的营养药物及消炎药,这样您就可以恢复得更好。
案例二:癌症虽然比较难医治,但它也不完全是绝症,只要你调整好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病情会好转的。你旁边的8床病人,他的病情跟你一样,经过几个疗程后,病情明显缓解,精神状态很好,能吃能喝能睡,复查几次,肺部阴影没有了。你看他气色多好!
案例三:你想轻生,我不拦你,可你知道这是几楼吗?五楼,跳下去可能被摔死,也有可能摔不死,但你会因此遭更大的罪,让你的儿女受更大的累。你想一了百了,可你的家属呢?你是否想过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体会他们心痛欲绝的悲凉?
案例四:这块小纸板是奖励给勇敢的小朋友的!你看,在这里输液的小朋友如果不哭闹,阿姨就奖励给他,固定在输液的那只手上。你是不是个勇敢的小朋友呀?
4.老师引导同学们由实例小结四种“劝说”技巧。
(1)正面劝说,直陈道理:直截了当地劝对方,应该怎样做或者不应该怎样做。
(2)引经据典,借例言理:借用权威的话和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劝说,以加强劝说的力量,使对方信服。
(3)以退为进,委婉相劝:在矛盾激化时,可以采取先退一步的方法,再采取一些委婉的方法间接地进行劝说。
(4)适度褒扬,巧用“激将”:褒奖对方,先通过适当鼓励消除对方的戒备,然后运用激将法。
5.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能力检测题:如果你到医院实习,带教老师安排你给一位患者注射。可患者知道你是实习生,不愿接受你的注射。你该如何劝说患者?
要求:态度亲切自然,语气委婉;恰当地运用各种劝说技巧。
注意事项:态度诚恳,称呼恰当,用语礼貌,说话应有启发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进行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练习劝说。
(2)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6.欣赏风采展示:第一届广西职业教育“新时代刘三姐”代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唐敏“劝说”礼仪展示和专业技能展示。
结束语:通过语言交谈,护士可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劝说诱导,促进医患沟通。
三、“劝说”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笔者努力体现课改精神,本课三维目标明确,以了解劝说的语言特点、掌握劝说的四种技巧为认知目标;以学会运用劝说技巧,对患者和他人进行劝说,为护理工作服务,并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为能力目标;以树立关爱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为感情目标。主要采用“创设特定情境,体现双向互动”和“角色模拟体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角色,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劝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议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以学生为本,开展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生生活动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9
关键词:护理 生理学 教学 临床实践
生理学作为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活动。生理学是为后期的临床课程打基础,自然和临床有着相当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生理学的每一个章节中都能找到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实例。然而以往的教学中单纯强调理论教学,缺乏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我校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纯理论的东西没有兴趣,在学习生理学时感觉枯燥乏味,不知道并难以理解生理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进入临床护理阶段又因生理学知识的遗忘,不能深入理解临床知识。这样就造成了生理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相互脱离。所以,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临床护理的联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在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与临床护理相联系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教材内容和临床护理实践的联系
生理学的教材一般较系统而且内容多,如果在课堂上讲得过细,学生难以接受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很显然我们在教学中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进行护理专业生理学的教授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挑选,增加和充实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实用、够用的特点,加强生理理论教学与临床护理的联系,对与临床护理关系不大的内容,在授课中适当缩减或删除。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
二、结合临床护理实践
在生理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与生理理论有关的护理实践事例,从理论上阐明一些护理技术的操作常规,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和预防的原则,使生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带上护理特色。例如输液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讲述静脉血压时,可联系在临床上输液治疗休克时,为防止输液过多过快,引起回心血量过多,造成急性右心衰竭,常将中心静脉压作为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指标;在讲述心肌的生理特性时,可联系临床上补氯化钾不能静脉推注,否则可能发生心跳骤停;在讲述皮肤散热方式时,可联系到在临床上对于高热的病人,护理人员要用冰袋、冰帽或进行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处理……
三、结合临床护理病例
在教学过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病例讨论。这种病例讨论当然不同于临床工作中的病例讨论,它所组织的病例讨论侧重于生理学和临床护理知识的密切联系,以及生理学知识在临床护理知识中的运用,以加强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例如,针对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在讨论过程中主要联系肾脏生理和胰岛素生理中的内容,如多尿与肾脏生理中的渗透性利尿有关,而多尿导致脱水而感到口渴,进而导致多饮;胰岛素减少使葡萄糖分解障碍及供能不足导致饥饿感和多食,同时引起蛋白质分解加强和脂肪动员而导致消瘦。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疾病的临床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有效减轻记忆的难度。而有些疾病临床症状和表现是多系统变化的结果,例如糖尿病病例就包括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引用临床护理病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可达到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联系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生理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还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生理实验中的人体机能实验如人体心音的听诊、动脉血压的测定等能够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操作。而生理实验中的动物实验,例如实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除了让学生观察整体情况下一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外,还模拟临床上对心血管疾病危重病人的处理与抢救,增加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对血压的影响。通过这些训练将为学生后期的临床护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对一些临床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机制,并和生理学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利于对生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将大量彩色图片和动画演示出来,将临床病例的发病表现具体地展现出来,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深奥的生理学理论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时,引入临床病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往教师只能口授其突眼,手眼震颤等主要症状,具体症状表现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设想,但这段内容教师无论怎样用语言说教,学生都难以想象甲亢的发病及临床表现情况,所以很难达到准确的教学目的。而现在我们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和动画加以演示,使学生有了直观感性认识。
总之,生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模式,与单纯理论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显著优越性,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为现代社会造就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宁东.人体生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石增立,雷宁玉.谈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1).14~16.
篇10
关键词: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61-02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