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十篇

时间:2023-11-08 17:18:46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1

社区护理 课程设置 创新

一、形势分析

1.我国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与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护理途径与护理的类型得到了适当的创新与变化,我国的护理发展过程之中,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保障了我国护理行业专业化人才培养速度与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正在向着社区全面护理,社会全面护理的和谐社会方向发展,打造村级社区护理服务站点,打造社区卫生服务护理,社区的人员生活与卫生条件的提高也为社区护理带来了全新的标准与新的发展契机。社区护理也终将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与护理实践活动的一个代表性的发展方向,这个角度出发考虑我国的护理发展与护理的专业化对策也将成为护理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创新途径和学者未来探索的方向。

2.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高职高专是我国职业化教学的主要平台,全国青少年的30%高校教育经验来自于高职高专学院,这些学院与教学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教学优势,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校与社会培养实践性较强的人才,提高学生自我的社会服务实践能力,改善学生自我实用性能力,提高技能性与专业化的培养,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教育能力,改善社区护理类型,发展社区护理职业化教育也是高职高专学院的主要发展方向,培养一批新型人才,提高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成为了发展的关键。

二、教育现状

1.国外社区护理教育

在国外社区护理教育已经很早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与支持,起步较早,课程内容一般是以本地社区服务为主,让学生进入本地的社区内部进行学习与内部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社区护理服务能力,转变社区护理的服务意识,增强社区服务实践练习能力,展现出社区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之中,开设的特色教学就包括社区护理服务教学,该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在培养社区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培养适合的社区护理教学人才,开设实践性课程,提高社区实践护理能力。

2.国内社区护理教育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出后,社区护理迅速在我国城乡展开。社区护理教学也得以长足进展。很多医护院校护理专业大中专及本科增设了社区护理课程。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于临床,社区护理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只有很少的医护类院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培养大中专及本科以上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三、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1.社区护理的专业化辅导教育

自从2007年开始,高职高专学院展开了针对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教学,提出了社区老年人护理专业化辅导课程,建设与完善社区应用技术为主的社区护理辅导教育,通过高职高专的社区护理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进入社区实践锻炼,增强其护理专业化锻炼的能力,制定符合该社区的实践性策略与护理制度,帮助社区护理课程实现有效的教学发展,提高社区实践活动能力。

2.针对性的培养高专社区护理人员

我校承办的高职护理教育,部分学生为“对口”护理“3+2”高职学生。护理“3+2”高职学生对接受护理学分支学科的学习愿望十分迫切,在对学生学习前需要的调研中显示:95.5%的护理“3+2”高职学生对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的教改做法持赞成态度。与一般专科护理专业学生相比,他们经过了中专三年系统的、正规的护理专业教育,已经学习过护理专业所涉及的全部理论与操作,并经过了一年的临床实习,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为开展社区护士人才方向培养这一教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护理“3+2”高职学生开设社区护士人才方向教改项目,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面向基层医疗护理人员势在必行。我校现正在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以方便和拓宽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渠道。

按照2007年卫生部的政策,我国社区护理管理必须要加强对护理任务与护理内容的安排,高职高专学生要符合“3+2”教学制度的学习安排,通过社区护理的岗位调查与社区护理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护理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护理职业能力,改善学生的护理适应性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社区护理的创新性思维,实现21世纪的发展需要,增强护理标准。

3.其他

社区护士必须具备遇险不惊、沉着果断、独立处理各种意外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开设护理心理学课程外,还利用模拟病房和模拟角色进行强化训练,对某些常见的特殊意外情况的处置如常见急救技术、肢体的功能锻炼、常见疾病的防治等,进行一对一的模拟训练,为培养稳定的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无论是家庭护理还是社区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和婴幼儿护理,首要的是要取得被护理者的充分信任,没有这个前提,一切工作都无从开展。因此,在教学中除开设社区护理、人际沟通与交流等课程外,还开展了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的活动,并要求各学生小组在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详细的体会,然后进行交流,共同讨论,不断升华,有效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锐意的改革创新思维是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潜在动力,由于其工作性质所决定,这类人才必需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须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启发诱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护士进修,2011,19(7):585-587.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中华护理.2005,40(10):721.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2

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5年6-9月,以山东、吉林、上海等10所高校2012-2014级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学硕士生,年龄30岁以下,言语表达清晰且知情同意者。样本量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不再呈现新主题为标准。一般资料:护理硕士生19人,女17人、男2人;年龄25-28岁,平均25.16岁;分布:山东8人,吉林4人,上海、福建各2人,北京、天津、武汉各1人;研究方向:临床护理13人,护理管理4人,护理教育2人;科学学位12人,专业学位7人。2.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现象学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采取开放式深入访谈,获取受访者就读硕士期间学习需求的内心感受或真实体验。访谈提纲:①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研究方向、学位类型。②硕士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是否合理或满足需求。③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硕士生。④就培养目标及课题研究而言,您认为临床实习科室安排如何?⑤期望学校或导师提供哪些帮助?⑥教学资源和条件能否满足其科研需要,您的课题研究经费来源。本研究因地域跨及范围较大,山东、北京、天津由研究者现场访谈;其他则由我校护理学院校友按照访谈提纲协助完成访谈。统一制定访谈标准、说明语、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及访谈保密原则;谈话时间40分钟左右;将访谈培训事宜及访谈提纲以录音+文字两种形式传送给其他地市访谈者,要求严格按程序访谈,做好录音和记录。(2)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将录音内容逐一转化为文字,并按照S1-S19顺序编档。资料录入后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结合访谈记录对资料进行反复分析和凝练主题。

二、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度分析,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凝练以下主题。1.增设专业特色课程。访谈对象普遍感到:研究生课程设置欠合理,学位公共课和基础课设置较多,而专业特色课程或护理研究相关课程少。S1:我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医学研究生基本相同,公共课和基础课较多,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病理、自然辩证法等,而对于护理研究、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等护理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安排或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护理综合、护理新进展,没有实际安排授课或辅导。2.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多数研究生提出:课时比例不妥,应减少公共课学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S1:公共课较易理解,可减少学时或合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如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时数;这些课程相对较难,希望讲授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机会。3.关注护理学生课堂表现。部分访谈对象提出:高校硕士生专业基础课合堂授课,老师所列举的实例都是针对医学生,几乎不涉及护理,使得课程内容与护理专业脱节。S5:对于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而言,教师授课以医学生为主可以理解,但应适度关注护理学生,备课时搜集相关护理实例,以满足护生需求。4.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有访谈者认为: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S10:我校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讲授占据首位;希望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医学统计学或统计软件,可将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实例,呈现原始数据,使学生贯穿理解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统计处理,增加体验机会。5.引导课题研究思路。多数访谈对象认识到:首次接触课题,科研思路的引导是其主要需求之一。S3:我是研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刚涉及科研几乎都没有思路,迫切需要导师正确引导。回顾学习历程清晰记得三年前,导师要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仔细研读文章,从中提炼问题,尝试撰写综述;在撰写综述过程中,获知某一研究领域已知和未知,从中发现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而选题得以解决;这样既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6.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学院定期举办前沿讲座、学术报告、召开研究生例会,跟随导师参加学术交流这是研究生翘首期盼的。S12:我曾跟随导师去北京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那次经历弥足珍贵。7.安排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匹配实习科室。访谈中科学学位研究生普遍涉及:临床实践安排应当以研究方向相关科室为主,以利于实习中从事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其他重点科室实习。S15: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轮转的科室基本一致,我认为实习科室应与自身研究方向匹配。8.开展就业指导。访谈的部分研究生感到:研三就业最为困惑,请求学校相关部门及导师重视就业指导。S3:未来工作悬而未定、研三各种纠结涌上心头,如何参加应聘以及准备哪些资料,此时期盼学院组织研究生就业报告会或求职经验交流会;更期望学院将每届研究生求职的各类材料留档,为学生提供借鉴。9.改善研究条件。有的访谈对象分别提到了图书资料、统计软件、电脑及经费等研究条件欠缺。

三、讨论

以上主题说明我国护理硕士生教育尚存缺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创设满足学生需求、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情境。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多数访谈对象提出课程设置或课时比例欠合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2-3]。王晓燕等提出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需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护理人才需求和疾病谱变化,同时体现实践性特点,与研究方向和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设置学位课程,并将临床实践、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列为必修课程[4]。也有学者提出建立一套区分于护理科学学位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且具有MNS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精而深的护理专业课程,涵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及不同专科护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5]。可见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时匹配各高校不一,结合我国实际全面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善研一专业基础课合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合—分—合式课堂教学结构,有分有合相互兼顾相互统一,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具有专业差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3.培养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推进研究生“专业化教学”。护理学专业已认定为一级学科,但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有学校仍依托于医学师资,欲实现护理“专业化教学”,必须创建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研究方向为基础,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就临床实习而言,访谈结果临床实习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脱节。王喜华等研究提出护理硕士点可根据研究生意愿,在综合考虑学校特点和硕士生研究方向等基础上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临床实践方案[6]。李继平等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临床实践训练内容设计安排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区分不明显,能力培养侧重点不明确,专科护理特点不突出;并提出基于个人专业经历与研究方向的临床实习轮转设计[7]。因此研究生临床实践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5.正确引导研究思路,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应按照护理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指导计划;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促进中外研究生交流。6.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团队。全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相关知识,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研究生的应聘要求;邀请毕业生介绍就业签约经验,积累借鉴签约资料,为提升就业实力打好基础。

作者:方秀新 张敏 马晓叶 单位: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罗婕.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D].云南大学,2013.

[2]刘贤,郑显兰.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3):75-78.

[3]秦永杰,赵坤,王云贵.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5-126.

[4]王晓燕,李国宏,徐翠荣.关于实践取向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护理与康复,2015,12:1174-1176.

[5]杨婵娟,张云美,罗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178-180.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临床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5所院校137名研二、研三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1.2方法

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函询法设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状况调查问卷,以问卷星方式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就读学校、学历、工作经验;第二部分为临床实践现状调查,包括对临床实践的满意度、临床实践压力、临床实践时间、临床带教师资、临床实践内容,是否参加专科护士培训以及护士规范化培训等;第三部分为临床实践期望调查。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143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95.80%。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2010,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数据描述。

2结果

2.1MNS研究生基本情况

137名参与调查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男性12人,女性125人,平均年龄(26.2±2.5)岁;研二84人(61.31%),研三53人(38.69%);学历:全日制本科124人(90.51%),专升本9人(6.57%),专科4人(2.92%);入学前有工作经验的33人(24.09%),入学前无工作经验的104人(75.91%)。

2.2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压力

对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进行调查发现,84.03%的研究生认为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协调科研与临床(94.96%),临床任务繁重(60.50%),专业知识不足(41.18%),缺乏临床工作经验(36.13%),人际沟通障碍(20.17%)。

2.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

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主要是研一第二学期(68.07%),其次为研二第一学期(16.81%)。临床实践时间以12~18个月居多(52.10%),其次为19~24个月(24.37%)。对于入学前工作经验对实践时间的影响,74.79%的MNS研究生表示无论有无工作经验实践时间无区别,有21.01%的研究生表示有工作经验者实践时间更短,另有4.20%的研究生表示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具体实践时间。

2.4MNS研究生的临床带教

2.4.1带教形式

本次调查中,63.87%的MNS研究生有固定的临床带教教师。带教方式上,22.69%的MNS研究生认为和本科期间的无区别;63.87%认为有区别,但区别很小;13.45%认为有很大区别。

2.4.2MNS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

对带教教师的总体评价中,48.74%的研究生选择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进一步对带教教师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发现,仅22.69%的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科研能力满意,不满意者占20.17%。

2.4.3带教师资

本调查显示,目前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主要是高年资护士(78.99%),护士长(32.77%),专科护士(24.37%),导师(13.45%),普通护士(5.04%)。而研究生期望的临床带教教师分别是护士长(59.66%),专科护士(53.78%),高年资护士(49.58%),导师(46.22%)。

2.5临床实践内容

调查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内容主要有基础护理技能训练(92.44%),专科护理学习(79.83%),跟随医生查房(64.71%),参与护理科研(63.87%),参与护理教学(57.98%),参加疑难病例讨论(47.06%),参与护理管理(43.70%),参与社区实践(15.13%)。

2.6MNS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期望

2.6.1对临床实践时间的期望

有63.03%的MNS研究生希望实践时间少于12个月,32.77%的希望实践时间为12~18个月,4.20%的希望实践时间为19~24个月。

2.6.2对与专科护士培训和护士规范化培训接轨的需求

分别有14.29%和21.17%的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了专科护士培训与护士规范化培训。而根据研究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需要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占89.07%,认为需要参加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占71.43%。

3讨论

3.1重视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4.03%的研究生反映临床实践压力较大。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主要包括科研压力和临床压力。

3.1.1科研压力

MNS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主要来源于科研和临床无法协调以及缺少相关科研指导。本次调查中,有94.96%的MNS研究生表示实践期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协调科研和临床。有研究表明,实习医院对MNS研究生未形成统一的带教模式,经常使学生的科研与临床轮转时间发生冲突[2]。研究生提出是否可以在临床实践期间单独留出一定的科研时间,或上午开展临床工作,下午留出时间做课题。培养者可考虑合理安排临床和科研时间,以保障MNS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行,减轻研究生实践期间的压力。此外,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护理科研的专题讲座与护理沙龙等,或增设相关课程,给研究生提供科研方面的指导。

3.1.2临床压力

MNS研究生的临床压力主要来源于临床任务繁重、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以及人际沟通障碍。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加之大多数研究生是应届毕业之后直接读研,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另外临床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此外,MNS研究生要应对护患、医护、护护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面临人际沟通压力。因此,培养者应根据MNS研究生的临床工作经验,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给予针对性指导,加强研究生对于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以及沟通能力培养,积极引导研究生明确自身优势,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增强临床实践信心。

3.2规范MNS研究生临床实践与带教

3.2.1临床实践时间

目前我国尚未规定统一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院校MNS研究生的临床实践从研一第二学期开始,临床实践时间以12~18个月居多,这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临床实践为重点的培养目标。在绝大部分院校中,无论有无临床工作经验,研究生实践时间无区别,仅少数院校有临床工作经验者实践时间更短。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规定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学生可以免临床轮转实践,直接进行专科方向的定向培训,或可提前1年毕业[3]。因此,培养者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临床工作经验,适当调整临床实践时间。对于实践经验不足的研究生,需要安排其进行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而有较多临床经验者,可以适当缩短实践时间,多安排一些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践[4]。

3.2.2临床实践内容

国外护理院校主要根据不同研究生培养方向及护理能力设计实践内容[5-6]。我国MNS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科室及内容主要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决定的,没有具体要求与说明[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内容主要为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专科护理学习,其次为跟随医生查房、参与护理科研、参与护理教学。除了常规的护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近一半的MNS研究生还参与了护理科研、教学或管理。这符合研究生学习期望,MNS研究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护、教、研方面的指导[8]。李峥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MNS研究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临床护理能力、临床研究能力、临床教育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因此,学校应重视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在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

3.2.3临床带教方式

本次调查中仅63.87%的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有固定的带教教师。调查显示,有固定带教教师的MNS研究生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高于无固定带教教师的研究生[10]。对于带教方式,有86.56%的研究生认为研究生期间的临床带教和本科阶段无区别或区别很小。这与罗彩凤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医院所能给予的临床带教并不符合MNS研究生的期望。由于我国护理专硕起步晚,临床带教还不完善,部分研究生带教依然沿用本科带教方案。有调查显示,临床带教教师在研究生带教中存在教学信心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带教方式主要沿袭以往的教学经验等问题[12]。因此,探索适合MNS研究生的带教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3.2.4临床带教师资的选拔

美国APN教育临床实践指导者由专科护理师或临床专科开业护理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某专科领域硕士或博士学位,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13]。我国MNS研究生导师大多为医院护理部主任或护理学院教授,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指导,医院选择的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大多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本调查结果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主要是高年资护士,而学生最期望的带教教师主要是护士长和专科护士。MNS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但有20.17%的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科研能力不满意。分析其原因,高年资护士虽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有部分护士初始学历较低,且未经过系统的科研学习,缺乏科研指导经验。研究生希望实践期间提升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丰富专科护理知识,所以对护士长和专科护士有较高的期待。因此,在临床带教教师遴选过程中,除了考虑工作经验,还应把科研能力等纳入考核指标,并组织相关培训,强化带教教师科研能力,以便其引导研究生将临床和科研相结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王晓芬等[14]构建的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考评内容指标,可为带教教师的选拔和考核提供一定参考,主要包括临床护理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调查中有研究生提出“希望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医生加入临床带教教师队伍,选择有资质的带教教师或带教团队共同培养研究生,以提高专硕培养质量”。

3.3结合MNS研究生临床实践需求改进培养方案

3.3.1与专科护士培训的衔接

本次调查中,仅14.29%的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了专科护士培训,但是有89.07%的研究生期望在临床实践期间获得专科护士培训机会。我国MNS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15],因此,专科护士是MNS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之一。专科护士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并轨发展实际上是专科护理人才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并轨发展,两者都是因适应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16]。实现两者的并轨,一方面有利于壮大专科护士中的高学历人才队伍,优化专科护士培训模式,提升专科护士培养水平[17];另一方面,通过专科护士培训,MNS研究生丰富了专科知识,培养了专科实践能力,有助于完善职业规划[18]。调查中MNS研究生提出“希望在实践过程中多进行一些专科技术、知识培训,而不仅是常规的打针输液”。还有研究生表示“医院跟学校沟通欠佳,获得专科资质的机会少,但是研究生实践应该有针对性,选择与研究方向一致的专科护士培训,不仅有利于专科知识学习,还有利于课题开展,确保毕业后能胜任专科工作”。目前,已有部分院校提出统一研究生学位教育和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要求MNS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获得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在各省间难以互认,而部级专科护士培训受限于培训批次、地域、名额等[18]。

3.3.2与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并轨

调查中有21.17%的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了护士规范化培训,而在其期望调查中,有71.43%的研究生希望参加护士规范化培训。我国于2016年出台了《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此后各地医疗机构陆续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有学者提出,将二者并轨既可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与重复培养,又能促使MNS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开展临床工作[19]。护士规培不仅可丰富其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还有利于护士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实用型护士[20]。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实现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我国部分院校也进行了尝试,要求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接受规范化培训,但并轨方案不尽相同。因此,探索两者如何并轨也是MNS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方面。本次调查中,有MNS研究生提出,可否将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纳入规范化培训时间,缩短毕业后规培时间。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院校合作;实践效果

临床护理人员的来源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等,其中高职高专方向的护理人员较多,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了相关教学方式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护理专业方向院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为此选取了院校内两级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教学方式下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校内护理专业2013级与2014级学生各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2013级学生分为对照组,2014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学生有男生4名,女生46名;实验组学生有男生3名,女生47名。

2.方法

(1)对照组培养方式。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是讲述理论知识,其课程教学由校内教师负责,课程设计为常规方案,初级为护理基础学教学,第二学年逐渐加入急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见习培训。

(2)实验组培养方式。实验组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培养机构选择:经由专业的承办组织选择临近3家医院为合作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参与教师。

课程体系设定:第一学年与常规教学方案一致,讲授基础护理学理论,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分化课程设计,以急救与ICU专科护士的培训课程为参考,强调专业领域与全新技术的相关技能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进行融合,建立综合教学方案。以急救护理相关需求为核心,合理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专业课程与常见急症患者护理技能的培训。

整合教师资源:课程教学由校内所筛选的教师以及院方所提供的急救护理专业护师或教授组建师资团队。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院内教师主要负责实训及技能培养方面教学。其中,实训课程教学于院内建立模拟仿真培训环境,由责任教师进行过程监督,之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整合教学方式:急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多为病情危急、疾病变化快、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等工作,因此,需要结合其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课程设计,可建立模拟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单项急救技能与多人综合急救配合能力等。

建立考核体系:由校内教师与院内教师以及参与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制订考核体系。针对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不同的考核,其中理论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实训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实际操作能力与应急能力考核为主。

3.评价方法

根据所要调查的核心目的,对参与学生及教团队进行教学方案的回馈意见调查,同时调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二、结果

1.学生与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反馈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课程设计、大部分教学方式、实训课程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大部分教师对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

2.人才培养效果对比

经对两组学生考核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反映出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急救护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

三、讨论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机构,基于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对急救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上涨,因此,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中逐渐增加了急救护理相关专业。急救护理工作需要掌握充足的急救类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其掌握急救技能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因此,在对此类护理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显然不能够充分满足急救护理专业的需求,为此,应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院校合作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且参与的教师与学生均对院校合作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急救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急救护理专业技能,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等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5

1 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 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 )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 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 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 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 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招生学制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 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 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 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 获得学位条件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 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 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 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 能力。

3.3 规范课程学 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 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 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 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 (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 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 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 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 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 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 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 (1)修满规定学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 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 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4.1 护理学科定位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护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一样为一级学科。而在我国,护理学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定位不合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应重视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工作范畴的变化和发展,护理将成为我国卫生保健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护理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专业;三是护理研究生授予医学学位存在不合理性,决定护理的方向、学位课程没脱离生物医学领域。护理同仁应申请成立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组,努力争取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并确定护理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状态

随着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多。同时,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有限。这使得当今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1-3]。为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方法,笔者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180例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期间在我院实习的180例护理专业毕业生。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175名女生,有5名男生;其年龄为19~22岁,平均年龄为(20.15±1.12)岁。

1.2方法

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这些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途径、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就业的意向、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期望获得的就业指导及存在的心理压力[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7份,回收率为98.3%。将学生对现阶段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

2结果

2.1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就业的途径

经调查,有53.67%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有27.12%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学校能推荐其就业,只有少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能自主就业或通过网络招聘就业。

2.2影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经调查,有45.19%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关系,有25.99%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是个人因素,有少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是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家庭因素、沟通表达能力、外貌仪表及环境因素。

2.3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意向

经调查,有57.06%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国有综合医院就业,有23.16%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能在国营专科医院就业,有少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能在民营医院或诊所就业。

3讨论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实际的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部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都使护理专业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方法,笔者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心理调查[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期望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这间接说明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迫切的想要就业的心理。有45.19%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这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市场并不规范,就业要靠个人的社会关系。有62.15%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就业压力。这说明,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待就业人群的不断增加、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护理专业毕业生产生了激烈的心理冲突,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感到焦虑、恐慌、担心。护理专业毕业生刚刚离开学校,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人际资源,其就业的形势更为严峻。面对护理专业毕业生产生的就业压力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关的院校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根据其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方案。同时,相关院校还要积极地挖掘社会资源,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力寻求相关的医院进行合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获取更多的临床操作经验,也获得更大的就业优势。对出现消极情绪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学校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的就业优势,增强其对就业的信心,让其勇于推销自己,抓住就业的机会。同时,相关的院校还要根据目前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提高其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其自身的资源和关系,帮助其就业。对部分只想在国营综合医院就业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在与其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后,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其制定就业方案,提出就业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三步就业战略的优势。此外,学校还应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帮助护理专业毕业生解决各种关于就业的问题,并开设人才交流信息网,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资讯,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其就业的压力。总之,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关院校应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为其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有效地解决其就业的问题。

作者:王永梅 单位: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南桂英,王慧玲,陈建松.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3-5.

[2]李静,单玉香,雷金美,等.护理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2010,25(12):72-73.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7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101名护理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101份,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为97.3%。被试者中女生83人(91.20%),男生8人(8.80%)。学生在性别、年龄等不同背景变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学生按照统一指导语,以学生所在实习医院为单位进行测试,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研究工具主要为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除包括学生基本人口学资料外,着重调查学生性别、民族、目前的就业状态、所找工作的医院类型、对就业薪酬的要求及面对就业难的态度等因素,并把这些因素作为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构成比、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民族学生的就业情况

被调查的91名护理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为77人(88.6%),未就业的为14人(11.4%);就业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女生的就业率(85.5%)高于男生就业率(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学生的就业率(92.2%)高于哈萨克族学生(72.7%)和汉族学生(56.2%),各民族学生就业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在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工作地点的选择31人(40.3%),学历优势33人(42.9%),对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缺乏了解31人(40.3%),就业遇到困难时当面请教老师44人(57.1%),对就业形式与政策的了解23人(29.1%),学校的就业指导的作用33人(42.9%),新的工作环境的适应30人(39.0%);在未就业大学生中,和就业大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除了认为发展前途很重要和遇到困难时的解决途径。2.3就业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是否就业为自变量,以性别、民族、就业意向、求助方式等影响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各维度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民族、就业意向、求职中的困扰因素、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方式、就业中的最多压力、优势及对就业指导的看法对护理专业本科生是否就业具有预测作用(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届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8.6%,与郝继伟等研究结果比较,就业率偏低。本研究认为这一方面与目前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较多,就业困难,而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小,趋于饱和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医院编制减少,大部分护士是聘用的,部分毕业生希望能找到稳定的工作,而选择了考取一些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等;此外,部分护理专业本科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了转行或考研。但总体来看,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位居国内高就业率专业的行列。在性别方面,女护士的就业率高于男护士,原因主要是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同感较低,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也较低,这样就可能会使男护生在性别上的优势难以发挥。在民族方面,维吾尔族护士的就业率最高,原因为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护理专业本科生大部分来自于南疆地区,因受到个人定位的影响及对家庭的依赖心理,希望毕业以后能回到家乡工作,相对与北疆而言,南疆的地域广阔,医院较多,就业机会也较多,高层次人才较少,比较容易就业。而汉族同学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大部分希望能留在乌鲁木齐或其周边工作,甚至有的想去内地工作,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经过大学教育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各方面的素养都在提高,再加上语言方面的优势,有些医院还是非常需要高层次的维吾尔族护理大学生,以满足来自南、北疆的各族病人的沟通和护理需求。

本研究发现:就业意向、求职中的困扰因素、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方式、就业中的最多压力、优势及对就业指导的看法对护理本科生是否就业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提示护理专业本科生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首先是工作地点,依次是工资待遇、发展前途,此与郝继伟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择业中,认为学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都很重要,这说明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已充分认识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依靠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所以大部分护理专业本科生认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对招聘会的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是择业中的遇到的最大困扰,这说明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因加强对招聘的一些常识的讲解以及对一些招聘场景的模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当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向老师当面请教,这说明护理专业本科生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和网络资源,高校在进行护理教育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尤其是在不方便向学校和老师咨询的时候,如何能够及时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本研究发现面对择业时最担心的是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其次为专业不能胜任和担心父母不能接受自己不能就业等。这说明大部分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就业时,还是缺乏自信和对就业有点茫然。另一方面,护理专业本科生已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护理专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个人素质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竞争,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非常适用,而且对就业形式和政策的指导最重要,其与陈煜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可以在大学生刚进入校门的时候就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特点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了解本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需要及早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其次,高校应积极营造校园环境,形成有利的外部环境配合思想教育,如开设就业形势报告会及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市场调查,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让学生切身体验社会供求关系的事实。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自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择业观。最后,学校应及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学生系统全面学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程序,宣传有关就业的形势和信息,使学生掌握就职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聘的技巧等,为学生进行就业规划,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持续的方法去探索和发展他们的职业选择。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能力

我国自1983年重新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已培养出大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他们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念、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学科的独立和不断完善, 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高级护理人才, 是当前护理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研究对河南省12所护理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汇总的全省开设本科护理教育院校的名单,对所有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共12所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总结形成初步问卷,经专家修订,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包括院校性质、开办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年限、学制及构成、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等;第二部分为能力培养要求, 共9个维度, 包括临床护理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英语读写能力,所有条目按所应具备能力的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计为9分、8分、7分……1分,条目总分值得分越高,则重要程度越高。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前预先电话告知调查对象,取得其配合,由12所院校护理教育相关负责人完成问卷。发放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100%。

1.2.3 统计方法: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 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立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学校培养方案见表1。

2.2 学校对护理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

将各能力维度得分均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读写能力,见表2。

2.3 学校及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要求的对比[1]

3.讨论

3.1 培养目标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河南省12所全日制护理本科院校,结果显示, 12 所护理院校中认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专科护理人才”的占 16.67%, 培养目标为 “复合型人才”的占 25.00%, 没有单纯定位“通科护理人才”培养的院校。结果提示,河南省护理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进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我国现行的本科护理教育多是单一专业方向下的通才教育[2],随着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及社会对护理专科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通才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与护理学科向深层次发展的趋势相偏离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专才教育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缺乏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等。因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未来本科护理教育的必然选择[3]。调查显示省内少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涉外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助产士、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对部分学生试行分方向培养,这些均是有益的尝试。调查院校中认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的占 58.33%,表明护理本科院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护理本科院校要求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中,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院校对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平均得分依次为6.00±1.73分、5.43±2.23分、5.14±2.19分、4.71±1.70分、4.71±1.80分;对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平均得分为4.57±2.94分、4.43±2.30分,对英语读写能力要求最低,得分为1.29±0.49分。结合本研究中医院对护理本科生能力期望的调查结果可知,无论对于护理本科院校还是用人单位,临床护理能力均是最受重视的临床能力。

在调查中,虽然被调查院校对护理本科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依据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4],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护理本科生仍是是护理科研的主要力量[5]。国内护理界专业人士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综上所述,目前河南省护理本科主要为4年制,“通科与专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为人才培养定位。如何在通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某一专科领域的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申莉,张振香,张春慧,等. 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与临床期望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12):3224

[2] 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护理本科生实践能力分方向培养模式初探[J]. 护理研究,2009, 23(8):2050

[3] 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等.护理本科生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0,25(6):59

[4] 曹枫林,高庆岭,厉萍.护理系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与在校成绩的相关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71-374

[5] 张美芬,尤黎明,刘可.我院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2):132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9SJGLX089)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 德育 护理 核心能力 培养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

    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 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 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 年6 月——2011 年8 月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 时间为2011 年8 月——2012 年1 月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2月——2012 年6 月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第一步: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 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 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 2012 年6 月—2012 月12 月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高职护理特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题立项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学校不但通过图书馆给课题组订阅了《职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和《护理学杂志》等,还同意购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护理人际沟通》、《临床护理三基实践指导》等开拓教师视野的专业书籍,课题组还要定期学习国家有关高职护理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去,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课题组除在自己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外,还走出去向专家、学者学习。

    ①由课题负责人参加河北省教育规划办组织的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不但认真听取学习与会专家所作的科研学术报告,还购买了内容光盘带回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它不但增长了课题组人员有关的科研知识,也使大家对做好科研充满信心。

    ②课题负责人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学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课题计划,分别就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心得向课题组成员做了汇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夯实基础,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③课题组鼓励成员参与科研有关学术会议,并把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了课题组人员的思维方式。

    (2)根据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达成的共识有:①是教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观念,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2 护理专业的学生,虽不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但多数却是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或是觉得升入普通高中后上大学无望才走入职业院校大门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被教师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缺少关爱,所以,他们更需要师爱,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切入点。

    ②是要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心相待,以诚相交,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情才能铸造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为此教育教学要以亲情、温情为开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体会到老师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是自己的精神父母,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中“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③是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学生同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要和学生充分交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齐抓共进,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⑤是要以座谈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题研讨,课题负责人要亲自负责进行会诊。研讨会上大家把棘手的问题摆出来,以探究的态度共同研究讨论,出谋划策。课题组每一名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切磋,使许多“难题”有了好对策,好方法。

    3. 为找准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对在校3+2 护理学生和3+2 护理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由德育教研室和学生处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2)由护理教研室和、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

    五、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理论成果经研究,课题组认为“德筑人生、技创未来”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中必需贯彻执行的两条线,因为“德”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及帮助的前提和保障;“技”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条件,优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追求的目标。“德筑人生、技创未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理论总纲指导下,课题组达成的理论共识有:1. 明确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构建大德育框架,营造全员德育环境氛围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要紧紧围绕课堂常规的落实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两假一习”为突破口,教管协作,并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职业院校“大德育”框架体系,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德育工作更能做到实处。

    2. 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特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就在于它是在“教育”二字之前冠以“职业”的教育,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应从心底深处打破习惯传统和社会造成的主观偏见,尊重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坚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成功不一定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和技能属于同一个层面,是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就是方法和能力,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级一些。第三层面的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是最高层面的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和平衡。为了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来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是:(1)突出核心能力标准以核心能力为主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的任务,以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

    (2)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向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到形成学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它们向临床灵活的应用护理技术和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应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合理与适当。

    (3)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现今社会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要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内。专业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准则和执业标准:坚持道德、法律、人道准则。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单单靠哪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应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护理教育的过程中。

    4.整合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淡化学科界限(1)要合理整合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

    高职护理教育要体现“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如可以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卫生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虑增设循证护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涉及到经济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通过开设循证护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整合职业基础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重组职业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整合中专、高职和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以减少各个教育层次之间课程严重重复的现状。高职层次的护理教育是介于中专和本科之间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中专、高职、本科之间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难易程度的递增性,如在中专课程中将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论纳入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理论即可;在高职阶段,则将循证护理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会用“循证’’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分为护理学基础( 一) 和护理学基础( 二),分别作为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从浅到深,自然衔接而不重复。

    (3)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基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只重视人的疾病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课程体系。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应用,要淡化学科界限,合并一些课程,开放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修习,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5.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情境更加复杂化,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有的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而我国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这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有效的、灵活的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疾病,提高其疾病诊断能力。

    6.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为了能把最新的医护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实践, 引导教师为医院开展技术服务, 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7.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1)积极寻求合作,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医院的要求可能出现的偏离,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院校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护理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标准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共同商讨确立教学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突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的正常工作;双方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共同申请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进修等。通过合作实现共建专业、互通师资、共享资源,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的临床学习,实现临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吸纳社区教育资源,缓解医院实习压力随着国务院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行学校实训+ 社区实践+ 医院实习,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肯定。这种吸纳社区为护理实践环节的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缓解了学校因扩招给临床教学医院带来的实习人数急增的压力。     8.建立健全护理教育学生学业考评体制高职护理教师在考评学生学业绩时,不能单纯依靠死板的记忆式考试,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能力,反对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课业考评要包含学生完成的各种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观点的研究计划或小型论文等,以刺激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辨别知识、获取知识。在设计试题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或给出真实病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成果

1. 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知教育学生、以实力服务于学生,已成为本课题组教师共同的工作准则。一个“以生为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形成。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课题组通过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与定期交流,对教师的功能做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他们重视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为工作服务。

    (3)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教育理念不但增强,而且自己使用现代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音频、视频知识也纳入了学习的范围。

    (4)贴近学生,关注生命已经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丁格尔精神得以传承,并激励着师生前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服务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已经贯注到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中。

    (5)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大德育框架形成并发挥作用。

    整合性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三部分。依次分为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与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素质训练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应对灾害生存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其特征为:①整合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基础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大平台即群体德育活动和个体德育咨询。三大整合即专门化的德育课程与非专门化的生涯服务整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整合、活动体验与专题咨询整合。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做合格的职业人、做幸福的职业人。

    ②整合性德育教育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它分为“准职业人”角色和“职业化”形象的培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化”规范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三个阶段。

    2. 课题组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发表部级论文13 篇;其中部级核心期刊论文9 篇,在部级学会评比中有1 篇论文获一等奖、2 篇获得二等奖;以主编、参编部级著作3 部。

    此外,课题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校级先进个人奖励。

    六、研究的结论

1.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态度和方法上要转变为:尊重;服务;引导;帮助。

    2. 德育工作过程的模式、目标和方法为:创设环境;人文管理,多角度、低坡度、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一体,坚持德育大框架,实施全员德育。

    3. 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创建了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4. 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护理操作和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病房情景模拟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5. 在人文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中,注意和学生专业内容贴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加入医学人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

    6.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 增加形成性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 实践操作+ 综合能力的评价,, 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 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7. 在临床实践时间安排上,将临床实践分阶段安排,即在讲授临床课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形成“课堂学习—临床实践—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临床实践指导上,借鉴“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七、研究的展望

1.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现今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素质不适应,产生了“职业枯竭”症,如何唤起教师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和教学中去,是做好今后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2. 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其本心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学生却不接受,教育者的工作是不是存在误区?如何克服这些误区?3.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设计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所谓核心能力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系统,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但目前所提出的课程整合还是停留在原有课程体系上的整合,缺乏对与核心能力相配套的新课程开发,这还有待于我们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德育网;河北德育网。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年版。

    [3]《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4]《让“准职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俞松涛校长所做演示文稿[5]《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中央科教所演示文稿[6] 邱桂红. 护理学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 j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 张贵源. 医学专科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j] . 医学教育,2000, 6: 12- 14[8] 王克芳, 高庆岭. 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3,18( 12 ) : 1088- 1089.

[9] 张玲芝, 周彩华, 李光兰. 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在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培养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02-103.

[10] 黎燕清. 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6-269[11] 殷磊, 王艳. 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 中国护理管理,2009,9(1):9-10.

[12] 吴原. 临床教学引发的几点理性思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106-107.

[13] 楼蓉蓉, 蒲杰, 丁玫, 周瑛. 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思路与实践[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7):74-75.

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护理学;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要求建立并完善护理管理体系,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护士长作为护理队伍中的基层管理者,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点作用,明确其能力素质要求将会促进护理队伍的建设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分析护士长岗位职责等,拟定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筛选、修改,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构建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设置。

1.1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以及美国护士协会(ANA)官网提供的电子文献,辅以谷歌、MBA智库等搜索引擎,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护士长核心能力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卡茨的能力框架(KatzCompetencyFramework)[2]和护理管理者协作性框架(AONENurseManagerLeadershipCollab-orativeFramework)理论[3],结合我国三级医院护士长岗位职责[4],初步编制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2德尔菲法的实施

1.2.1咨询专家的选择为保证咨询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专家的纳入标准:①从事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或临床护理工作10年及以上;②担任管理职务;③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④对本课题感兴趣,且愿意支持本研究。排除标准:经解释后不愿合作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调查的人员。本研究第1轮专家咨询共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35位专家参与。其中,女性占94.28%;年龄33岁~68岁(49.67岁±7.63岁);本科占48.57%,硕士及以上占42.86%;副教授/副主任护师及以上占71.43%;工作年限为(24.80±6.31)年,专家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临床护理的平均年限分别为20.77年、15.14年、17.07年和21.04年;职务包括护理专业教师、三级甲等医院护理部主任、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者,具有丰富的护理管理、教育、科研和临床护理知识与经验。1.2.2专家咨询函的形成第1轮专家咨询问卷包括4部分,分别为致专家信、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问卷正文和专家的判断依据与熟悉程度。其中,问卷正文内容包括填表说明(Likert5级评分法)及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涵界定和三级指标,专家对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分别进行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以及增加或删减条目。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包括致专家信、问卷正文和第1轮专家咨询意见反馈结果汇总3部分内容。其中,问卷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填表说明及对修改后的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再次进行重要性打分、筛选,提出意见或建议。1.2.3专家函询实施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兼顾医院地域分布和研究可行性,通过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两种形式进行函询。在第1轮专家咨询函收讫后,以重要性赋值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为指标筛选标准[5]。再结合专家对各指标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下一步讨论、修改,并实施第2轮专家咨询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1.2.4统计学方法数据的处理主要应用MicrosoftExcel、SPSS23.0、“YaahpV6.0”AHP软件进行。本研究采用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两个指标来体现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通过专家做出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对研究的熟悉程度(Cs)两个因素反映专家权威程度。用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程度

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分别发放问卷60份、35份,回收问卷分别为35份、33份,回收率分别为58.33%、94.29%,有效率均为100%。第1轮咨询中多数咨询对象的联系方式来源于期刊,这是造成第1轮问卷回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但专家咨询人数已达到研究所需数量[6]。两轮专家咨询中共有29位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表明专家对本研究课题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2.2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用Cr表示,它是判断系数和熟悉程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值。通过计算,本研究专家权威系数为0.86,专家判断系数为0.88,熟悉程度系数为0.83,均大于0.70。结果显示,专家对于指标的判断是建立在实践和理论基础之上,可信度较高。

2.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第1轮专家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一级、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00~0.21,第2轮变异系数在0.00~0.17。由此可见,第2轮专家咨询对一级、二级指标的评价波动程度变小,且意见相对集中。第1轮所有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10,0.277,0.171,第2轮所有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62,0.363,0.243。第2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均高于第1轮(P<0.05)。协调系数越高,说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本研究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

2.4专家咨询意见结果汇总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整理讨论分析后,决定去除1个一级指标,合并调整3个二级指标,修改2个二级指标,新增1个二级指标和与之相对应的三级指标,修改部分三级指标条目的表述。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对一级、二级指标均无异议,调整部分三级指标条目的顺序和表述。

2.5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的权重从高至低分别为护理管理能力(0.433)、临床实践能力(0.172)、护理教育能力(0.172)、专业发展能力(0.172)、护理科研能力(0.051),具体见表1。

3讨论

3.1研究方法与结果的可靠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分析法,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把握护士长核心能力的内涵,在一定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上,结合当前医疗发展现状、岗位职责要求,构建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通过函询全国范围内护理领域的专家对指标体系草案进行筛选、修改,两轮专家咨询后,结果趋向一致。为保证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咨询专家均按预设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选择,结果显示,咨询专家知识结构层次较高,在护理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指标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意见。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符合研究的科学性,同时能了解到专家对护士长能力发展的趋向,以及增加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方法和结果可靠性较强。

3.2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及权重分析

3.2.1护理管理能力护理管理能力是通过设定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职能,维护科室正常工作,促进护理安全和质量改进的能力。该能力的权重值为0.433,位居首位。在其二级指标中,有4项能力指标的权重位居全部二级指标权重的前10位。说明咨询专家给予护理管理能力的重视。不仅如此,护士对护士长的期望也从专业能手向现代管理者方向转化[7]。建立优秀的护理团队建设是提供安全、高质、高效医疗护理服务的基础,而具有高水平领导管理能力的护理管理者是建立优秀团队的关键因素[8]。这都对护士长的护理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9]中明确指出:2015年要建立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完成对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的护士长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在护士长岗位培训中,关于护理管理的内容占到50%,护理管理能力的培训也成为护理管理岗位教育的主流[10-12]。3.2.2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是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准确计划、及时有效提供专业护理支持,促进其康复和舒适。其权重值为0.172,位居第2位。临床实践是护士成长的基础,临床实践能力是护士专业素质的体现。在现代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下,护士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担任着多重角色,临床实践能力的相对重要程度有所削弱。临床专业技能在4项二级指标中居首位,说明咨询专家认为过硬的临床专业技能是护士长最基本的能力。同时评判性思维和循证护理能力逐渐被提倡。护理模式的革新意味着护理工作的不再是单纯的执行医嘱,护士在临床中要能独立进行判决和决策,评判系思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循证护理能力被专家认可,但权重居末位。可能与目前我国循证护理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3.2.3护理科研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是发现并提出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能以论著、专利等形式表达并应用于临床的能力。其权重值为0.051,位居末位。但发现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居于3项二级指标的首位。护理科研是促进护理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本研究中咨询专家认为护理科研能力相对重要程度较低的原因分析了以下几种可能:从专家年龄区间看,多为临床经验丰富中老年专家,存在认为护理经验的重要性更大的可能;护理科研发展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对护士长要求过高的护理科研能力存在一定困难,但由于护理科研对于护理发展的必要性,咨询专家认为对护士长能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提出科研问题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两项更为现实;目前的状况看,我国护理科研水平还比较低,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较弱[13]。3.2.4护理教育能力护理教育能力是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完成一定护理教育教学内容和目的的能力。针对护理教育对象的不同,包含健康教育能力、专业教育能力和继续教育能力3个二级评价指标。其权重值为0.172,并列第2位。护士长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还担当着传播者、咨询者的角色,要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和预防。三级医院有完成培养各种高级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的任务,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理论与实践,对于护生要成立护士长领导下的以护理教学组长负责制的实习带教小组[14],促进护理人才的全面培养。同时护士长要有为低年级护士提供或搭建继续教育平台的能力,以提高护理团队整体的理论实践能力,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3.2.5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与护理专业发展有关的专业职业素养、提升自我和专业学科发展的能力。其权重值为0.172,并列第2位。咨询专家的意见结果强调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随着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形式的转变、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等,都需要从业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身为临床一线管理者,带领护理团队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更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前沿认知,能更好地承担护士长职责以适应新模式下的转变和满足病人日益增多的护理需求。

3.3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丰富了不同层次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为护理岗位设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现阶段三级甲等医院选拔、培养护士长后备人才做科学的参考,为护士长的发展提供方向。在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合理配置人才才能充分发挥护士长在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