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状况分析十篇

时间:2023-11-03 17:26:29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4-03

1 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比重分析

四川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十,经济增速快,在国务院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四川省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属于上游区。为研究四川省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选取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所有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网站。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2004-2013年间四川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如图1所示:

2007年及之前四川省经济增速都远超全国平均增速。而在2008年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41%,其中既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国内失业率上升和消费需求疲软等的影响,而且四川还遭遇了汶川大地震,但2008年四川省经济增速仍然领先于全国8.7%的增速。之后,国家执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受这一政策影响,2009至2011年经济增速均超过去5年最高水平。然而在2012年与2013年,经济增速又陡然下降,尤其是2013年的经济增速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经济增速放缓却未必是一件坏事,这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正如表1所示,自2011年起,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着比重不增长的态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逐年增加,这表明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产业结构调整在稳步进行。

2 消费者价格指数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通货膨胀的水平,过高的CPI表明市场通货膨胀。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警戒线,一般来说当涨幅超过3%时,就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当涨幅超过5%时,就认为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四川省在2004,2007,2008,2011年这四年CPI涨幅较高,超过了正常水平,图2展示了2004-2013年间四川省的CPI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2004年CPI水平较高,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CPI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其中6-9月的涨幅均超过5%,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2004年经济活动过热,投资大增,导致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拉动了下游产品的价格;二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2004年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粮价上涨尤为明显,涨幅高达26.4%,这是因为在2004年遭遇了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库存大幅减少的局面,粮食供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导致粮价上涨迅猛,尤其是2004年3-4月,国内小麦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CPI水平为这10年来的最高水平,导致2007年CPI水平较高的一大诱因是6月份的猪肉价格上涨,由于之前肉价过低,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肉短期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另外饲料成本上涨以及上半年各地爆发的“猪蓝耳病”疫情,都是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的因素,猪肉作为百姓餐桌上肉类的主角,其价格的上涨很容易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另外,作为刚性需求产品的食用油和石油,两大油的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其中我国大量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而国际石油价格在2007年呈现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态势,年初国际油价大幅下挫,但从3月份开始,油价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尤其是从7月份开始,油价大幅上扬,至当年的11月23日,国际油价已飙升至98.1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除了油价上涨带来的结构性上涨因素外,总量因素也不可忽视,2007年我国M2已高达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成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另一影响因素。所以说2007年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既有结构性的因素,也有总量上的因素。

2008年的CPI增幅高达5.1%,但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其中第四季度已基本回归正常水平。除了受2007年CPI上涨的翘尾影响外,年初粮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不可忽视。以大豆市场为例,2008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其中2008年进口大豆总价值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90.1%,大豆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CPI指数居高不下。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1-10月CPI指数高位运行,其中大豆价格指数平均在51%。

2011年的CPI水平为这十年来的第二高,全年涨幅水平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以及货币超发等因素造成的。其中2010年7月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在2011年7月达到顶峰,自2011年8月开始,物价涨幅开始逐步回落,到2011年12月,CPI已回落至4.1%的水平,基本接近年初定下的4%的调控目标。

3 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走势分析

为了预测2014年的四川省的宏观经济数据,考虑先预测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进而将三者相加得到地区生产总值,首先绘出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的走势图3:

可以较为明显看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时间并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函数关系式,所以可以考虑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理论来拟合出一个表达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考虑用指数回归方程来拟合。

4 三大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计算与检验

记三大产业的年增加值为Xn,Yn,Zn(2004≤n≤2013),对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构造为Xn=α0+α1Xn-1+…+αkXn-k+uX=α0+∑ki=1αiXn-i+uX,即第n年的产业增加值与过去k年的产业增加值存在一定的关系。这里k值的选取会影响拟合和预测的精度,如果k值偏大,则回归方程拟合历史数据较好,但是在预测功能上就会较差;如果k值选取偏小则相反。经过几次实验,令k分别取2、3、4,在考察拟合与预测这两方面的水平后,认为k=2较为合适。

确定k值后,得到超越方程组:

1.041-0.055,为验证所得回归方程的合理性,下面计算可决系数并做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可决系数表明回归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是在多大程度上由解释变量引起的,本文中的回归方程包含了2个解释变量,所以应当计算调整的可决系数。

调整的可决系数R-2=1-RSS/(n-k-1)TSS/(n-1)=09162>0.85说明回归方程在拟合历史数据上较好。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旨在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成立,并可作出推断,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原假设H0:β0=β1=…=βk=0,备择假设H1:βj不全为0,则统计量:

F=ESS/kRSS/(n-k-1)=50.1749>F0.05(2,7)=474

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故可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线性关系显著。

综上可得第一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为:

Xn=262.219+1.041Xn-1-0.055Xn-2+uX

由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图像与第一产业相似,所以此处不加计算地直接给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与相关检验:

Yn=725.845+1.376Yn-1-0.354Yn-2+uY

调整的可决系数

R-2=1-RSS/(n-k-1)TSS/(n-1)=09766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F=ESS/kRSS/(n-k-1)=188.9338>F0.05(2,7)=474。

这表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对于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到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较为平稳,略向下凸,也正如前文所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故选取指数函数可以更好地表述其发展的动向。

假设回归方程为Zn=aebn+uZ=ebn+lna+uZ,线性化后可写为lnZn=lna+bn+uZ′,计算系数可得第三产业年增加值的方程为:

Zn=e0.1479n-288.5682+uZ,可决系数R-2=0.9994

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之后每一年的数据,这属于点预测,而增加对产业增加值进行区间预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第三产业的回归模型属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则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如下统计量且该统计量如从t分布:

y0-0s1+1n+-x02Sxx~tn-2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2s1+1n+-x02Sxx,

0+tα/2n-2s1+1n+-x02Sxx

第一和第二产业回归模型属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设样本矩阵为X,观测值矩阵为X0,那么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出统计量y0-0s1+X0X′X-1X0′,由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可以证明:

y0-0s1+X0X′X-1X0′~tn-k-1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k-1s1+X0X′X-1X0′,

0+tα/2n-k-1s1+X0X′X-1X0′]

在等方差的假定下,用过去的方差估计量来替代,在此前提下,表2给出2014-2018年四川省经济数据预测结果:

5 数据预测与检验

上表预测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分别为3646.53亿元,15041.18亿元和10912.34亿元,进而预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735.64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31.1亿元,14519.4亿元,10486.2亿元和28536.7亿元,预测误差分别为3.3%,3.6%,41%和4.2%,说明回归方程预测结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董银果,韩立彬.粮食进口对我国CPI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2]严忠,岳朝龙,刘竹林.计量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周鹏.一个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及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3).

[4]郭崇慧.宏观经济预测方法及其综合集成[J].运筹与管理,2001.

[5]郭崇慧.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体系研究[C].中国会议,2000.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国民经济

1.分析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中的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研究包含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它自身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措施,这些都是属于宏观经济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众多学者都承认并认可了政府的调控作用,虽然也有观念指出要以市场自我发展为主,减少政府的干预,但并没有学者认为不需要政府的调控,由此可以看出,只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须要与政府的调控和干预相结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分析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政府调控

(2)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依靠宏观经济中的政策。一般而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做支撑。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颁布财政政策,影响人们的需求和收入,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以及收支平衡等,最终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差额可以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财政政策来对国家经济进行管理,其中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形式。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2.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2 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

(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2.3 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

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定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结语

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也能对将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本文对其原理的研究,以期能为国家制定良好地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丛培新.浅谈西方宏观经济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2]郭俊华,卫玲.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探索.西北大学学报,2009(6)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1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较多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财务风险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企业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才能进一步做好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2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转都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变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工业增加值、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贷款利率以及货币供给、原油价格、政府开支等变量。文章在选择宏观经济变量时,结合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贷款利率两大变量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这个说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假设,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出现恶化和经济下行,这进而就导致GDP下降,居民的收入减少必然就导致其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就导致企业的销售额减少,在以上基础上,因为居民购买力下降而变得困难,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会受到冲击,就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与企业的财务存在密切联系,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当出现宏观环境恶化时,企业的财务困境更加严重,而宏观环境变好,企业的财务运转会更加顺利,企业财务困境出现的概率就较小。宏观经济中的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将从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2.1贷款利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相同的市场经济条件基础上,即使是在企业运营状态良好的基础上,企业没有财务问题,而一旦银行的贷款利率升高,企业的借贷成本就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减少。而当企业面临财务问题时,企业因为财务问题难以偿还银行贷款以及一些其他的贷款项目时,企业的财务就会面临巨大的问题,遭受巨大的财务风险。由此得出,银行贷款利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当银行的贷款利率增高,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就加大;与此相反,当银行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就降低。

2.2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假设一种其他市场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越大,整个市场经济就表现得越繁荣,进而居民收入就越高,居民收入越高就加大了居民购买力。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越大的大背景下,企业的销售额将会被提升,然后刺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良好,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进而企业的外部资金流动也会加快和数量增加,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也会随之减少。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和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关,并且是负相关的关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亦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增长越慢,经济下行、增长回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3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中,笔者从贷款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两大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两大角度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实证的准确性,文章选取某一家上市公司为本次研究的实例,从该企业的年度数据报告得到数据支撑,对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选择和分析,分析该企业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并进一步将此作为分析该企业财务预警的指标,从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财务变量,是指该企业的财务比率,具体包括企业的盈利、运营以及增长能力,还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几大变量,该变量所代表的是企业自身的财务运营情况;非财务变量,企业的非财务变量指的是企业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M1年增长率以及加权平均年利率。通过对上文中的几大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就能够得到该上市公司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银行的贷款利率。企业的实际GDP增长率、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两个经济因素是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重要因素。通过某一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大经济因素与企业财务风险密切相关。

4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只有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宏观经济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就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把握好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工作,保证企业能够在财务安全的基础上运营,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4.1密切关注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状况变化

想要成为优秀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强企业管理,密切关注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如贷款利率的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如:当国家控制的银行贷款利率出现利率上调的变化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进行调整,对企业的贷款业务进行及时调整,指导开拓其他资金来源。如:债券的发行,并减少或暂停银行贷款额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对公司财务运营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财务困境的风险的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点,经营者和管理者要关心国家经济增长情况,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增长率。当国家政策宽松和GDP增长率上升时,企业要积极分析市场实际的供需状况,再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适时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加大技术要素和资金要素的生产要素投入,并协调好其他因素。把宏观经济因素作为经济调整的重要参考因素能够帮助企业及时调整企业财务政策变化,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减小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4.2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危机

市场经济变化难以把握,如果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和变化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高地,并想要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和生产经营高效率,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关键。企业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宏观经济的各大变量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分析把握宏观经济中的因素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始终注意并控制每个因素。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除了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预警机制外,还必须将市场实时状况调查以及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包纳在机制之中,并进一步根据数据模拟来帮助决策,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视预警机制的分析结果,当预警机制中对某一项目的计算达到最大风险评估,企业管理者要重视项目的风险,并及时对企业的财务资金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资金安全。

4.3把握企业管理关键性指标

企业管理关键性指标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企业财务实际状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反映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企业必须重视这些指标,认识到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并加强控制,控制好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等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减少因为关键性指标所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与此同时,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做好信用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及时回收资金,尽量避免因为忽视某一关键指标而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除此之外,企业经营者要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及时对资金进行回收,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项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率。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4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企业的外部环境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把握当前宏观形势和未来走势?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寻找企业跨越发展之路?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全国5920位企业家的问卷跟踪调查与实证研究分析,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让我们走近并看清了企业家眼中的企业外部环境。编者根据调查中企业家们反映的疑惑和问题,访问请教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情况,给企业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帮助企业家厘清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

《这个冬天有多长――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企业家年度问卷调查报告。

2008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第16次全国范围内有5920位企业法人代表参与的年度问卷跟踪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8・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与建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企业景气状态、企业家对未来预期、企业家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企业家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客观反映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热点的判断与建议,反映了他们对当前中国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认知,是国内首份详尽了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09年3月23日~4月10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9年千户企业经营状况快速调查”,并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报告从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几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2009年企业宏观环境的判断。这份报告反映出当前企业家对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前景仍看好,严峻考验中也有不少商机和转机。这对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信心有着相当难得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专家学者访谈。

本书约请了来自政府、大学、企业的八位专家,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及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前瞻性判断。

第三部分,专题调研报告。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5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经典统计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对社会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的状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多元经济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探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

多元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归纳、描述、分析数据的学科。多元统计学作为经典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遵循了继承、发展的原则,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统计原理的同时,创造更多统计分析方法,使多元统计学合理应用到社会宏观经济的管理中,改善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统计学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利用计算机快速、有效的应用能力,将统计学所涉及的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拥有多种统计分析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了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的方式。判别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要分析方式。将多个不同的样本构造成为一个特别的函数,根据与样本相关联的量变的变化,判别分析出想要知道的未知函数属于哪一个所提供的样本。这种通过判断的方式寻找问题答案的分析过程就是判别分析。判别分析在社会中应用广泛,它涉及了医学、气象、图像识别等多种领域,用判别数据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归纳、整理、避免重复的分析方式。为了简化复杂的数据,将多个可变量综合整理为一个整体,应用新组合的无关变量群体替换原有的相关变量的群体,经过层层组合,将多个可变量因素归纳成为少数的主成分群体,通过少数群体所凸显的主要问题分析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因多个相关变量互相干扰所带来的困扰。主成分分析适合解决综合性问题,将多个可变量数据组合成为一个综合的变量,逐层递减,逐渐减少可变量的数据,最终实现解决复杂问题的愿望。聚类分析,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分析方式,根据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种将同类属性的可变量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统计分析方式,将相同类别、相同性质,可以互相关联的因素,合理的归纳在一起,这就是相互整合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作为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中的一种,应用图表合理的展示所要分析的数据,相比较经典统计学而言,聚类分析更为直观、具体。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实例

(一)判别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判别分析,作为一种判断式的分析方式,在宏观经济中应用广泛。在医学领域、气象预报中,判别分析是一种主要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1、判别分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判别分析对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将针对呼吸内科的应用案例,对判别分析的实际应用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一个人的肺部产生阴影,那么可能产生的原因是肺癌、肺结核、乙肝、或者是肺气肿。在不知道具体患有什么病症的前提下,通过应用判别分析的分析方式,将多种可能含有的症状综合整理成为一个函数,然后通过患病者的患病状况,研究患病者是否含有咳嗽、咳血、发烧、体重减轻等症状,将患病者的患病状况视为一种可变的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的统计分析,研究患病者患有哪一种肺部的疾病。通过这种判别式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可以合理的分析出患病者属于哪一类的病症结果,通过对于因变量的分析,将患者想要了解的未知问题对应的寻找已知的答案,为医护人员以及病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判别分析的方式,可以提高医护人员解决病症患者医疗问题的速度,为医疗事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真正患有疾病的人员可以在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行医治,以延长患者的生命,再次用宝贵的生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使仅仅患有肺气肿的人员,可以以最快的时间排除自己可能患有癌症或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为患者以及患者家人带来一份安心。判别分析对于医疗事业的影响深远,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判别分析可以提高医疗诊断的效率,用最快的时间诊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医疗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时间,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2、判别分析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案例在气象事业中,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可知的样本,例如阴天、雨天、晴天、多云、雾霾天等多种可能出现的天气样本,将多种天气汇集成的样本制作成为一个总体的函数,根据气象台所侦察到的多种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对应的放置在已经知道的样本中,选择最适合的样本作为想要了解的未知函数,在判别分析的判定下,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天气状态进行整理,根据气象观测中显示的风力情况,云层厚度等所有可变因素,预判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未来生活的出行条件提供便利的因素。判别分析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范围也是十分的广泛的,在社会生活的多种领域中都存在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式。聚类分析,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灾害的预报,聚类分析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在预报洪水、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聚类分析的效果要比其他的统计分析效果好很多。作为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中的一种统计方式,相对于其他的统计数据分析而言,聚类分析可以通过图表的展示,更为直观、明朗的呈现数据的变化过程。1、聚类分析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的分析应用案例对于我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可以根据聚类分析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可以首先将中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绘制成为一个图标,将省份的名称以及城市居民的住房建筑物投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就业人数等多种与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相关联的可变量数据显示在图标中。可变量数据经过整理后,再次简化数据,将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使数据的图表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经过合理整理后,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分析方式,将相关联的样本进行分类,将中国各个省份分成不同的类别。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可以直观、清楚的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使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可以得以改善、提高。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及经济运营状态,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掌控及其调整,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多元统计分析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数据的方式,可以根据过去原有的陈旧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从现有的数据中,分析未来数据的变化过程,通过对于数据的掌握情况,可以改善社会中多种领域范围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经典统计分析分支出来的多元统计分析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善、提高。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探索,多元统计分析衍生出主成分分析方式、聚类分析方式、判别分析方式、对应分析方式等多种分析方式,这些统计分析方式涉及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在宏观经济的应用中影响着社会中医学、科技、农业、电子科技等行业的发展状况,对社会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式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小梅.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5-6

[2]刘君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中旬),2015,(7):168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6

若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的,则股票当前价格反映所有历史价格信息,投资者不能够从对历史数据分析中获得超额收益。弱式有效性市场所表现的特征是:股票价格变动呈随机游走,利用技术分析不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检验股票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主要就是要检验过去的收益对未来的收益是否具有预测能力,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弱势有效性的检验采用的方法是:1、序列相关性检验和ADF检验等等;2、对“股市异象”进行实证分析,如一月效应等。

对中国证券市场弱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 中国股票市场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本小结采用的数据是搜集到的从1999年1月4日到2009年12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票指数的日收盘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成分指数的日收盘价,在此基础上按照的方法计算简单收益率。由于采用样本的时间跨度较大,上证综指和深成指的选取样本均为2654个,基本上能够很好的描述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

图1上证综指日收盘价走势图

图2 深成指日收盘价走势图

从图 1和图 2中,能够看出上证综指和深成指走势图的趋势性比较明显,阶段性的呈现波段上升和波段下降的趋势。在波段上升和波段下降的过程中,对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预测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表1 股指收益率分布表

从表1中的偏度和峰度值来看,两个收益率序列的偏度均小于0且峰度都大于3,所以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和深成指收益率序列均出现了左侧尾端比右侧尾端粗厚的厚尾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深成指收益率均非正态分布序列。

通过对上证综指日收益自相关表和深成指日收益相关分析,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P值在第一滞后期为0.604,在第二滞后期为0.509,存在微弱的自相关关系,在以后的滞后期则没有显著的自相关关系出现;深成指收益率序列P值最大为0.019,说明深成指收益率序列没有显著的自相关关系。而且对比各阶段自相关系数的符号和大小可以看出,就固定滞后期来讲,两个市场在各时期的自相关系数的差异不大,说明从总体上看上证综指与深成指收益率的序列具有基本相同的统计特征。

表4中国股票市场指数的迪基-富勒检验

从表4迪基-富勒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深成指收益率进行检验后得到的P值均为0.0001,检验结果显著,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上证综指/深成指收益序列中存在单位根,即上证综指/深成指收益序列中各时间点的收益同其前置或后滞项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上海证券市场综合指数和深圳证券市场成分股指数的走向是不能够通过以往历史价格被预测的。这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将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

中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运行状况的长期关系检验

中国证券市场弱式有效性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市场价格呈随机游走形态,历史价格信息不能用于获取超额收益。这一点与Fama的EMH关于市场弱势有效的描述是一致的,但这些内容不足以反映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二、市场价格要反映相关历史经济信息,市场走势应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较好的相关性。即市场不应长期地严重偏离由经济信息决定的均衡,在宏观经济状况没有明显的变化信息时,市场出现暴涨暴跌,应看作是市场无效和无序的表现(孔淑红,2006)。根据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应着重考察经济信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与股票市场运行状况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股票市场运行长期偏离宏观经济,就很难说市场就是有效的。在本文中将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原因检验两种方法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是否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我们将采用从1999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由于经济运行状况反映到股市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我们取股票市场数据对应GDP滞后一期数据,我们采用2000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为了使数据的使用更加准确,我们取沪深指数每个季度的中位值,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中间值为每季度数据。用表示GDP,用表示上证综合指数,用表示深圳成分股的指数。从图1 和图2 中我们能够看到,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份指数都是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因而不是平稳过程。差分一次后,表示GDP的增长率;表示上证综指收益率;表示深成指收益率。若GDP增长率、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深成指收益率都具有平稳性,则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向量单位根过程。

表5 平稳性检验

表6 差分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表5,和表6 的ADF检验结果,上证综指季度收益率和深圳成指季度收益率都是单位根过程,包含有一个单位根,在差分一次后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说GDP增长率,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深圳成指收益率都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都可以作为协整检验的向量。

表7 与的回归参数表

用OLS法估计协整方程,得到:

表5.8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表7显示,两个残差序列的t-统计量尽管在5%水平均下小于临界值,但是在1%水平上都是大于临界值的,所以很难说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也证明了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深证成指收益率与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协整关系。

结论分析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及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两点结论:

(1)中国股票市场(包括沪深两市)的运行状况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不存在完全的协整关系。在协整检验结果中,尽管在5%显著水平下股指收益率残差序列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但在1%显著水平下,t-统计量小于临界值,因此可以肯定中国证券市场股指收益率与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协整关系。因为协整关系是变量间存在长期趋同性的依据,所以不能够确定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

(2)通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股指收益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解释为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背离宏观经济的运行。这种背离表现为: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69061.5万亿。2007年年末上证综指为5261.56点,深成指为17700.62点。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万亿,而2009年年末上证综指仅为3277.14点,深成指为13699.97点,同比下降38%和23%。

Granger原因检验

取1999年四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信息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股指数(取每个季度的中位值)。对上面三组数据取对数并进行差分计算,x表示GDP的增长率,y表示上证综指的季度收益率,z表示深圳成指的季度收益率。通过表5.5和表 5.6我们知道x,y,z 都含有一个单位根,但差分一次后都是平稳序列,能够进行Granger检验。

表9 格兰杰原因检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x与y还是 x与z,都已极大的概率接受原假设,即互相不为Granger的原因。详细一点说明就是,在1%和5%的水平下,x不是y的Granger原因,x也不是z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GDP增长率与沪深股票市场指数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沪深股票市场不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反之亦然。

从上面的Granger因果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GDP增长率与股票市场指数之间是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的,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弱的背离关系。沪深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不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即股票市场指数不能够对宏观经济信息作出及时、全面、有效的反映,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股票市场是无效的。

实证结论分析

1、若市场是弱式有效的,则当前股票价格反映了全部的历史信息,投资者将不能够通过分析历史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当市场是弱式有效时技术分析将失去作用。根据EMH理论对弱式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对弱式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多是基于随机游走。若股票的收益率序列是随机游走的,则认为历史信息对预测股票价格走势不具有任何意义。据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1994年以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序列是不符合随机游走的,但1994年以后的数据普遍被认为是随机游走的。因此本篇文章只考察了1994年以来的股票市场的日收益率序列。通过检验发现1999年以来的收益率序列是呈现随机游走的,历史信息对预测股票价格走势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仅仅依据随机游走检验来判断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已达到弱式有效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与西方证券市场达到的弱式有效具有显著性差异,中国股票市场对不同的信息的反应效率是不同的,因此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就不能不看看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之间的关系。

2、通过进行GDP的月增长率与股票市场月收益率的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检验发现,宏观经济信息没有对股票市场的运行产生任何影响,股票市场的运行同宏观经济的运行是相背离的。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相关性。从这一方面来看,股票市场对经济信息的反应是相当滞后和迟钝的,因此可以说中国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但随机游走检验又说明股票市场对非经济信息的反映是迅速而全面的,结合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检验结果,我们又不能说中国股票市场是完全无效的。

4、结合上述两点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对无规律的随机噪声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效率,通过对历史价格的信息分析并不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股票收益序列具有随机性的特征。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应当是股票市场的反应剂,但在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不能够完全影响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相互背离的,可以说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信息的反应是相当迟钝的。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年内效应,这也说明中国股票市场是弱式无效的。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够否定中国股票市场近年来快速的发展成果,而且从实证分析来看,这种发展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的确比之前有所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弱式有效。因此,我们不能够一味的否定其发展成果,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微弱的弱式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永发.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及其建设研究 [D]. 上海:复旦大学,2004.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7

[关键词] 联立方程 宏观经济 IS―LM曲线

一、引言

上个世纪,宏观经济学随着凯恩斯理论的提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很多的学者致力于完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学说,其中希克斯(Hicks, 1937)和汉森(Hansen, 1949)以IS-LM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的运作方式,大大加强了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力。虽然IS-LM模型也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但是直至今日其依然是一个有着较为完善逻辑体系的宏观经济模型,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宏观经济理论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本文试图以凯恩斯理论以及IS-LM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吸取其他相关理论的理念,尝试构建能够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作情况的简易模型,并利用我国历年相关实证数据,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来获得一个能够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证模型。

二、文献综述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来描述一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的学者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克莱因联立方程系统。克莱因(Lawrence Robert Klein 1950)以美国1920年~194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旨在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所采用的变量数相对不多,但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学者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在《中国转轨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一文中借鉴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其他经济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建立了适应中国经济特点的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大小。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宁晓青、谢静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l985―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模型。并认为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政策并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

三、宏观经济理论基础

1.消费理论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由什么来决定?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其观点有别于古典经济学对于消费的认识,认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不是利率,而是收入。之后杜森贝里(Duesenberry 1951)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认为居民消费存在“示范作用”和“棘轮作用”。“示范作用”使得人们收入提高时,平均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会下降,而“棘轮作用”使得消费的变动相对于收入的变动要稳定。 在此之后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这两个理论强调人们会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收入,从而来决定当期的消费。不过无论何种理论,都认为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状况的预期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本期的收入状况的影响。

2.投资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

长期以来,克拉克(Clark,1917)的加速原理和凯恩斯的投资函数一直是分析投资的核心理论。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作为资本需求的投资和作为资本供给的储蓄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利率的调节达到平衡,因此投资被认为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基本接受了这一思想,认为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较。因此,在决定投资的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这里利率是指是实际利率。由克拉克提出并经萨缪尔森(Samuelson, 1939)等人发展的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率先对古典投资理论发起了挑战。加速原理认为投资不是利率的函数,而主要是由产出的变化所决定。其函数表达式如下:

(3.1)

式3.1中δ, θ为常数,δ代表资本折旧率, It代表投资,Yt和Yt-1分别代表当其和前期产出。

在货币需求理论上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于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3.2)

式3.2中,等式左边代表了真实货币供应量,k, h为常数,Y代表收入,R代表利率。

四、计量模型假设与数据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宏观计量模型是以IS-LM模型为基础,并对其中的投资函数作了一些改进,吸收了克拉克的加速原理的思想。假设模型具体如下:

方程中的α,β,d,λ,k,h 为系数项,Y, C, I ,R, M, P, G, NX,为变量。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表:

在投资函数4.1.2式中,加入了收入变动的因素。凯恩斯与克拉克分别强调利率和收入因素是决定投资的唯一主要因素。而本文将利率和收入因素同时放入投资函数。笔者认为在我国,投资同时受到利率和收入状况的影响,其中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一些专门的金融机构以及一些私人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对于利率较为敏感,利率降低将会释放出较多的投资。另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一般的企业,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商品生产的能力,这样的投资往往受到该企业收入(利润)状况的影响,收入越多,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会更高,同时也更有能力进行投资。同时由于企业当年的投资计划往往在前一年就已制定计划,所以在投资策划时前一期的收入变动情况(θ・Yt-1-λ・ Yt-2)会更多的影响到本期的企业投资。

根据IS-LM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本文收集了中国1992年到2005年的相关数据。所选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Y), 消费支出(C), 政府支出(G), 投资(I), 进出口(NX)的相关数据来自于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货币供应量为年底余额,包括货币和准货币。本文所采用的利率为历年一年期贷款利率,各年的利率以年底利率计算。

由于原始数据没有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因此本文以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换算出历年的通过膨胀率。并以此计算出排除通胀因素的各变量的数值。处理后的数据是以1978年的人民币价值为基数计算的。

五、模型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本文首先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认为方程为过度识别。之后对排除通胀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扩充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采用的分析工具为Eviews 5.0。经过ADF检验。各变量在1% 5% 和10%的显著水平下,都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各个变量数据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然后采用扩充恩格尔-葛兰杰检验来判断各方程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中的四个方程式都通过了扩充恩格尔-葛兰杰检验,即各方程内的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来估计联立模型结构参数。 得到如下参数估计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系数а, β, d, θ, λ, k, h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函数的R2分别达到了0.97, 0.98和0.99。可见方程的拟合结果是比较理想的。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我国宏观经济简易联立方程模型。

通过对模型中内生变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的模拟值,并与各内生变量真实值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篇幅关系下文仅列出收入变量的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模拟值依然是以1978年的人民币价值计算的。

六、结论

本文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IS-LM模型为基本框架,采用联立方程的方法计算了一个能简要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的模型。

其中式5.1.1代表我国的消费函数,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收入确实对消费有影响。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5。式5.1.2为我国的投资函数,模型假设我国的投资不仅受到利率的影响,也受到收入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利率和收入对投资都有影响。利率与投资负相关,收入增长与投资正相关。从投资方程中可以看到收入的变动对投资有放大的效应。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投资将增加2.15个单位,反之亦然。式5.1.3为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函数表明我国的货币需求既受到收入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利率的影响,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将估算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转化,可求得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分别为1.43和0.12。

由此可见,从对我国1992年~200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较之于货币政策更为有效,政府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1.43个单位。而货币供给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12个单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我国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对于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第三版).中文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石良平:中级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戴思锐:计量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潘省初 周凌瑶: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丁俊君 戴生泉: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动态模拟与预测.经济观测, 2004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8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有多方面,特别是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否能够逐步具备,财政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性能,需要依靠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变量的反应程度以及通畅的传导机制。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金融政策的效能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囊括了内、外平衡两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内外平衡之间产生冲突,有必要调整政府宏观经济的思路。从封闭经济条件下到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与作用机制已经有较大的改变。到现在为止,开放经济条件下,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仍然是分析与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理论中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中,比较有效果的方法是利用货币政策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固定汇率制度中,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这个有力工具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从目前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试行短期的浮动汇率,大多数国家施行的财政政策是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现在施行的是在有管制的前提下浮动汇率。一般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定就业率的国家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是最佳的方法。然而,实现就业率的前提下,还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才能稳定经济政策。由于这一点涉及到需要实现内、外平衡,需要调控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国内的需求量满足就业量视为内部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净流出与贸易出超保持均衡状态视为外部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内部失衡的有效工具是财政政策,解决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是货币政策[1]。 

二、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的挑战 

目前的全球经济处于失衡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宏观调控模式过于重视调整内部平衡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国际游资的投机性以及国际间经济被动传递,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造成中国财政金融政策产生内、外部矛盾。 

首先,我国现在市场调节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步完善,人民币的升值在面对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部门产生不利的影响,出口产生波动也会影响到国内需求,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顺差虽然使国际储备数量保持增长,通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放大而扩张国内信贷量,促进国内需求增长,但由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状态下,顺差会使国内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要政策调节顺差与汇率。 

其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与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在信息化时代下,微观经济主体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具有趋于理性的预期行为,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甚至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反应会使宏观经济政策变得完全无效。为了改善二者之间动态不能保持相同的情况,政策需要建立宏观经济政策信誉。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则用信誉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由动态不能保持相同转向动态相同的合作形式。所以,政府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避免微观经济主体预期模式对信誉产生冲击。 

再次,WTO组织的多边规则约束了中国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WTO组织约束国际收支调节,不允许采取直接管制办法,禁止直接补贴原则,不能随意提高关税的方法限制进口,调节国际收支运用汇率与外汇管制要符合WTO组织规则。另外,针对国内财政、金融、科技、税收、环保等方面的实施方式也要符合WTO组织的要求与规范。可以看出,中国加入WTO组织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中国要改变宏观经济调整的模式,适应WTO组织的规则与要求[2]。

 

最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是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实现积累知识、技术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累知识、技术是循序渐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而成。在全球知识信息量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果通过诱致性变迁机制来实现知识积累,则不能适应全球知识信息量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增长速度,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增长模式。全球竞争以知识为基础,就需要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快速积累。 

三、中国尚不完全具备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宏观经济分析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论,每次争论的焦点就是把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如何相结合。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追求完美的市场经济理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观点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存在质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需要谨慎运用这种经济学理论。这种抽象的均衡关系模型可以起到借鉴使用,但在实践中则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与研究,通常采用IS-LM模型及其扩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但是,IS-LM-BP分析框架需要有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化,对利率具有灵敏反应等等。如果中国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而采用这种框架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会导致结论错误的情况发生。 

中国现在的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非国有企业属于微观主体,能对市场价格信息反应比较灵敏,国有企业虽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但在行为上还是比较依赖市场与政府,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国有企业是体制外企业,而国有企业是体制内的企业。微观主体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理性反应,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畅通的政策传导机制。中国现在的利率可是说是由政府来确定,对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利率传导机制不存在市场化,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传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存在很大的制约,需要灵活借鉴全球经济金融政策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9

一、以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考察为立论前提

当前,西方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体制是研究整个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背景,其主要研究的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宏观经济变量所起到的作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的着眼点主要在“宏观”上,也就是说这理论的建构必须要将目光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上,并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与方式。还要通过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与解决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要以国民经济的价格水平、就业水平以及产出水平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价格水平来说,通常经过对通货紧缩以及通货膨胀进行考察可以将其反映出来,而通过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率以及失业率进行考察,又可以将就业水平反映出来,而产出水平,主要靠的是GDP来反应。从这里不难看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前提,是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考察,并通过对经济总量的变化与决定进行研究,来对如何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阐明。

二、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立论支柱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三、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四、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五、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主要考察的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以及物价总水平等国民经济中总量的变动情况,所以,我们通常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称为“总量分析”。总量分析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将国民经济运行中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问题。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又被部分人称为“总量经济学”。在总量分析上,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总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社会总供给和总经济增长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总货币供求量、总储蓄、总投资、总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六、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微观”与“宏观”看似相互无所关系,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确实相互依存的,甚至是相互为前提的。比如,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时,通常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经济资源进行了一番优化配置的假设。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也是相互结合的,其原由是因为经济个量相加才能得到经济总量。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总量分析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目标与方向,而宏观总量研究又以微观个量分析为基础。再如,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就业问题时,主要所关注的是社会总产量、总投资以及总需求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并假设人工成本开支、生产成本开支以及利润是既定的,这些既定的内容是如何假设决定的又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同理,微观经济学在对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所关注的是单个厂商所使用的土地、劳动、资本的价格和数量是怎样决定的,以及厂商的利润、成本与就业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假设社会总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量是不变的,而这些假设的内容又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所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宏观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主要依靠还是多个微观经济单体的合理决策,也就是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相关问题,要以对微观经济决策的考察为基础。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为辅助,必须要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七、结论

站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不论是本文所讨论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这两者都是对时代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规则的总结,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均衡的控制作用。也正式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所起到的作用,才保证了世界经济朝着今天的一体化格局不断发展、增强,我国如想进一步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接轨,我们国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就必须进一步向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采取的调控手段、方法靠近。比如,银行制度中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金融以及税收政策,行政手段中对某些过热行为的管控措施,以使社会、资源以及环境能够相互协调发展。在这些不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相互共通的经济问题上,如果我们能够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学习其成功的经验,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肯定能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保持科学的思想态度,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有一部分进行针对性的吸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势,不断对我国自身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学说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占勇.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及其启示[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2):168-169.

[2]尹伯成.关于西方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当代财经,2007,(09):320-323.

[3]段文斌.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宏观经济状况分析篇10

关键词:典型相关分析;股票;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引言

股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只是一种投资工具。事实上,股票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这一论断也被西方国家的实例所证实。近些年来,关于中国股市的研究不断兴起,众多学者认为中国股市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这不仅仅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透明度,也是对我国金融经济体制的怀疑。基于此,本文决定选题“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亲自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股票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1.观点的提出

股市的波动是投资者经济行为的表现,可以说股市运行本质也是经济大环境的传递,经济周期就是股市的能量。股市波动和宏观经济密不可分,股市的价格曲线某种程度上是宏观经济运动的表现。如果宏观经济运行良好,股市就会产生剧烈的上涨,而经济运行下滑又会导致股市大幅度下跌。如果宏观经济没有明显的变化,股市则显得相对平静。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股市投资最为重要,罗杰・沃德・巴布森(RogerWardBabson)最先注意到了这个规律。

巴布森第一个提出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理论――巴布森晴雨表。他认为:“缓慢下滑的市场通常意味着,最优秀的投机者们认为整体的商业状况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一个萧条时期;而缓慢上升的市场通常意味着一个繁荣时期,除非这种上升或下降是人为的,由操纵行为造成的。实际上,如果没有操纵行为,商人们几乎可以把股票市场视为一个晴雨表,让这个大市场中的经营者们花费力气收集决定基本状况所需的资料,他们自己坐享其成。然而不幸的是,研究股票市场本身并不能把人为的运动和自然的运动区别开来,因此尽管银行家和商人们可以把股票市场视为一种晴雨表,他们仍然应该对其有限的重要性有个公正的评价。”[1]

2.西方经济的论证

1907年,巴布森比较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规律,开始利用他提出的“巴布森图表”预测进行专项分析。根据巴布森先生的预测,1907年将会是熊市的结束和新一轮牛市的开端,而此时的熊市已经形成并持续了11个月,直到当年12月份才结束。他随后得出结论:牛市区域直到1908年7月末才在市场中表现出来。这次牛市产生于1907年12月,在1909年8月达到顶峰。根据资料记载,1929年的大崩盘也充分的验证了巴布森的理论,在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问题的情况下,股市率先预测了经济的急剧衰落。查询美国40年代到近代股票价格与经济走势的关系,根据美国战后股市波动与经济波动的时间差异可以发现,股市波动与经济波动存在时间差异,股市波段高点比经济扩张顶峰提前2-6个月。

这一现象说明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起码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等国家,股市大致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晴雨表”。股票指数很多时候是经济的先行指标,时间上的差异并不能掩盖两者整体运行的一致性。

二、中国股市与经济的初步判断

不管是从历史原因还是中国数据透明度角度来讲,很多学者都提出“在中国,股市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将90年代以来我国GDP增长波动曲线和上证指数运行图叠加,可以发现我国宏观经济多数情况下是在政府调控政策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结果,而被引进的资本主义市场工具股票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有它自身的轨迹,其间并没有完全反映宏观经济变化的状况,有时甚至与宏观经济运行相背离。虽然相比西方上百年的历史而言,二十年的历史很短暂,但股市相对于较平稳的GDP,波动幅度非常大,而且很多时候趋势难以琢磨。所以中国股市能不能很好的体现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有待于数据的进一步验证。

三、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验证中国股票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本文决定采用典型性分析的方法。典型性相关的基本原理:找到两组变量线性组合的系数使得这两个由线性组合生成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

2.样本描述

为了研究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选取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运货量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的指标;选取上证指数、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上证市盈率作为反映中国股市的指标。样本数据为中国加入WTO后,2001年-2011年上述指标的季度数据。

在宏观经济指标的选择中,人均GDP能直观反映经济情况,而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运货量的选择则参考《经济学人》政经杂志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的指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并根据已有的、可查找的数据进行选取。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运货量与其他反应GDP的官方数据相比,人为因素少,真实性高。针对股票指标,选择已有的、可查找的主要指标进行反映。样本选择在2001年-2011年的原因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相关制度法规与国际接轨,经济发展国际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也走向正规,这11年的数据能较准确的反应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

3.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实证研究

(1)同期比较

首先,将人均GDP与上证指数、深成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折线图(图2)反映如下:

从图2可以看出,上证指数与深成指数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人均GDP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在大部分时间段上相反,而仍有部分时间段上同趋势变化。因此,中国股市变化可能起到预测宏观经济的作用。假设股票市场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单纯从图2不能看出股市指标会提前几个季度反应我国宏观经济预期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股市的这种预测会在一年之内,因此将分别对股市与宏观经济指标数据没有时间偏移、偏离一个季度、偏离两个季度、偏离三个季度、偏离四个季度进行典型相关分析,验证股票市场是否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股市与宏观经济数据无时间偏移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结果sig

V1反应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的情况,与这些指标都是负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很强。

W1反应了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的情况,与这些指标都是负相关关系。其中,与成交量的相关性较强,与深成指数的相关性较弱。

由于V1与W1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无时间偏差时,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与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有关。

(2)时间偏移一个季度比较

股市与宏观经济数据偏移一个季度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sig

V1反应了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的情况的情况,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很强。

W1反应了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的情况,并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W1与成交量的相关性较强,而与深成指数的相关性较弱。由于V1与W1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偏差时,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与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有关。

(3)时间偏移两个季度比较

股市与宏观经济数据偏移两个季度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sig

V1反应了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的情况的情况,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很强。

W1反应了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的情r,并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W1与成交量的相关性较强,而与深成指数的相关性较弱。

由于V1与W1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偏差时,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与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有关。

(4)时间偏移三个季度比较

股市与宏观经济数据偏移三个季度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sig

V1反应了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的情况的情况,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V1与人均GDP、银行贷款的相关性很强,与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的相关性稍弱。

W1可以反应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上证市盈率的情况,并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W1与成交量的相关性较强,而与深成指数、上证市盈率的相关性较弱。

由于V1与W1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偏差时,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与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上证市盈率有关。

(5)时间偏移四个季度比较

股市与宏观经济数据偏移四个季度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sig

V1反应了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的情况,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很强。

W1反应了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的情况,并与这些指标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W1与深成成交量的相关性较强,而与上证成交量、深成指数的相关性较弱。

由于V1与W1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在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偏差时,人均GDP、发电量、银行贷款、铁路货运量与深成指数、上证成交量、深成成交量有关。

四、结语

将上述结果整理如下:

通过表中数据的比较,发现,偏移两个季度时,两组变量的贡献率最大,典型相关性强,并且典型变量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的数值相对较大,即相关性较强。值得一提的是,在偏移三个季度时,W1与上证市盈率与其他几组相比,相关性较强。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宏观经济,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变化趋势与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的时间差基本为两个季度,而且,提前三个季度时,上证市盈率开始出现变化的苗头,可以作为简单的参考,但上述研究由于数据量、数据范围小,数据可靠性有待考证等多方原因,因此,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总之,股票市场基本可以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

[1]罗杰・沃德・巴布森.用于致富的商业睛雨表.

[2]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