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乡规划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7:10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8 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立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机制,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强调了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外的个人和组织依照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和自身利益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活动。在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博弈常态化的今天, 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不仅是遏制 “领导规划”、防止规划权力失范的“有力武器”,也是坚持民主决策、维护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进行审视与思考,探索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真正实现的途径。

1.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在我国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重要途径,增强了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执法的公平化、公正化和文明化。从价值上分析,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觉接受监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途径,更是紧密联系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凝聚公众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重要纽带。

2.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总体评析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自上而下,公众参与尚处于较初级阶段,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公众参与的研究和实践大都停留在理论和方法上;二是自下而上,大量的开发项目产生的侵权行为使得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要求日益强烈,一些地区因缺乏合理的引导而导致极端的对抗、上访等现象的发生。这种希望参与、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体现了公众参与的根源和意义。

面对这种状况,建立公众参与体制的《城乡规划法》应运而生。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还未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法定环节,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开展。

2.1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认识不够深入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往往不够。有人认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只是走过场,作摆设,敷衍了事。还有的人认为,城乡规划是政府的事,由政府领导“拍板”决定的,不管城乡规划如何决策、编制、实施,都是事不关己。更多的人认为公众参与最主要目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务,而对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关心较少。这些观念束缚了人们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人们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低。

2.2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不够完善

《城乡规划法》虽然明确赋予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权利,但尚未有一部从规划决策―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公众参与采取何种形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公众对城乡规划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如何答复社会公众,如何规定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工作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效,使得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运行效果大打折扣,也很难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

2.3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效果不够理想

就目前而言,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城乡规划决策者,规划中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采纳多少,公众自身无法知晓 ,更无法监督被采纳意见是够真正落实,因此公众对城乡规划决策基本上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公众参与城乡规划仍处于“事后参与”、“被动参与”的初级状态,规划制定过程中主动要求公共参与往往很少,导致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被迫参与”的现象发生。另外,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城市都没有固定的城乡规划展览馆,仅局限于在广场等地进行临时的展出或征询意见,形式单一,公众参与缺乏途径。加之,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公示内容过于简单,基本限于几张主要的图纸和非常简略的文字介绍,技术指标没有解释,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无法真正明了规划意图,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研究不够全面

目前,针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概念、内容、范围等相关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关于公众参与的研讨活动少也不多,可以说,公众参与尚未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无论是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研究力度,还是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研究深度,均应引起学术界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探索实现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探索实现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更我国需要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3.1转变陈旧的公众参与观念

一方面,就公众参与而言,无论是公众还是决策者都需要转变观念,打破长期形成的“集体本位、社会本位”的观念束缚,认为个人要完全服从集体,个人在国家领域不占主导地位,是从属于社会的,特别是具有绝对性的行政权威。在这种环境中,公众的地位降低,所以公众实质性参与的内容较少,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应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转变陈旧的观念,使公众认识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简单的单一政府行为,而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城乡规划人员也要转变观念,不仅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素质的提高,更要加强密切联系和善于沟通公众、利益团体和各级政府的能力。规划人员要能够运用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吸取多层次多部门人士等广泛参与意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权衡各方不同利益需求,提高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3.2营造良好的公众参与环境

在我国营造良好的公众参与环境首要前提就是加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教育。一是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引导公众普及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充分认识城乡规划的价值作用,让公众真正了解规划的实质,积极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创造条件,注重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采取咨询或召开情况通报会及通过媒体等方式定期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支持城乡规划。同时还可邀请公民参加城乡规划的展示会、论证座谈会或听证会,聘请公民担任城乡规划监督员,并尽快建设专门的城乡规划展览馆。二是政府要加强对公民政治素质的培养,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公众参与遵守决策中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规范,始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共性。

3.3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要着重提高城乡规划工作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使公众参与制度更加细化,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从宏观上讲,要明确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目标、性质、内容、职能、机构、组织、权限、程序、处罚等,确保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权利的实现。从微观上讲,要明确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主体关系,充分发挥普通市民、利益团体、规划人员和政府在城乡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平衡各方的利益;规范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范围,参与的途径,参与的形式,参与的程序、方法,参与的方式,参与的阶段,参与的次数,参与的效力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表达公众的利益诉求,保障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增加公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探索建立规划部门经费拨付、规划编制费用支付与公众参与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以强化规划部门和规划人员的责任,逐步扩大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是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正常进行的关键,要对规划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确保公众参与作用的充分发挥。

4.结语

现代城乡规划始终在沿着不断社会化和民主化的轨道而发展,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公众只有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全过程,并能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才能表达公众的合理诉求,才能确保公共利益和公众自身利益的不受侵害,才能对规划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进而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作用。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尚处在初级阶段,公众参与的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公众参与的意识能力等尚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真正实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郑彦妮,蒋涤非.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实现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 张爱军. 目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2(8)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2

一、问题的提出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 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 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二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 “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 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 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 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 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并严格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5、《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农村中心规划指南》联合国1979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3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刚才,同志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了2011年城乡规划工作,并对2012年的规划工作做了科学安排和重点部署,我完全赞同。

2011年,全市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规划局党组班子团结率领规划系统干部职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全面完成了2011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为快速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步伐,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2年,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新形势和新任务,给规划工作者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规划局成立的时间较短,如何来做好的规划工作,怎样来快速提升城市品位,这是摆在规划人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规划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增强加快规划建设的紧迫感。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规划工作要适当超前,具有前瞻性。因此,规划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工作步伐不放松,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切实把城乡规划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水平。

市规划局承担着全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等重要职能,可以说规划工作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只有好的规划,才有好的发展前景。市规划局成立两年多来,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管理等核心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2012年,规划部门的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要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头戏,要把规划编制摆在规划工作的突出位置。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2012年市政府下达的规划编制任务,尽快实现中心城区控详规全覆盖、专项规划全配套“两全”的目标。

二是要加强城乡规划审批。城乡规划审批工作原则性强,规划审批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把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坚持规划审批原则与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关系,严格执行分级集体例会审批制度,理顺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创新审批方法,严控私建审批的规模和总量,使规划审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三是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要着力解决规划管理滞后问题,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规划管理方法和模式,保障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坚持城乡规划统筹管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中来,依据《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切实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强力推动规划工作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城乡规划工作,将城乡规划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为更好地推进规划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城乡规划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发展需求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要用“四种意识”推动规划工作快速发展。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规划工作者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把丰富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把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真正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

二是要牢固树立现代城市意识。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把创建“五城”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中来,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以规划建设省西部现代化大城市为目标,推动城乡规划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迈进,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是要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要善于立足全局考虑问题,既要尊重科学,又要敢于突破,善于用战略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搞出城乡规划的特色、精品和亮点,让市委、市政府满意,人民群众认可。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内涵;途径;认识;内容与方法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2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4]。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5参考文献

[1]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7-398.

[2] 梁永平.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与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丛,2001(5):33-36,50.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5

一、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城乡规划工作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资源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规划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是政府执政能力的直接反映,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城市规划是最重要的招商引资指南。“十五”期间,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规划意识不强,规划“刚性”不足,作用发挥不够,管理体制不顺,重城市、轻农村,重显性规划、轻隐性规划等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既要对历史负责,又要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二)市规划局是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对全市规划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为了强化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桥东区、桥西区、高开区都要建立规划分局,作为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各县(市)都要独立设置城乡规划局,并争取在年底以前完成组建。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设立规划管理办公室,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由乡镇(街道办事处)主管副职兼任;村(居委会)要设立规划管理员。

(三)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全市城乡发展战略的拟定;组织协助**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指导和监督县(市)城区规划管理工作;负责主城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与管理。各县(市)规划局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查、报批;参与本行政区域内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与管理。**县和沙河市规划局在职能上和市统一管理有交叉的,按有关规定执行。“三区”规划分局主要职能是:指导、监督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的规划管理工作;负责本辖区内建设项目报建前的前期咨询和工业项目、民房翻建报建资料的初审;协助市局做好各类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工作。

(四)实行“一城四星”城乡规划的一体化管理。任县、南和、内邱、**县和沙河市的城乡规划建设必须与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综合性的重要基础设施规划、主要道路的景观规划、大型二、三类工业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城市水源地规划等,须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再按程序上报审批。

三、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

(五)认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凡没有完成规划期至2020年总体规划的县(市),要加快编制步伐;已经完成的要按程序报批。城市总体规划要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的关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各类资源集约利用、优化配置;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明确“三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五线”(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控制范围和控制措施。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等专业职能部门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专业规划,经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按规定报同级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六)抓好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要力争在3--5年内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全覆盖。要重点抓好城市发展新区、重要节点区域和城乡结合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切实将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控制住,将适宜建设区规划好。要认真抓好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凡没有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准审批建设。

(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的基本方略,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编制村、乡、镇的建设与改造规划,按照法定程序审批,用规划指导建设。列入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控制范围的城中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都要积极组织规划的编制,没有批准详细规划的城中村,有关部门不得发放宅基地。各县(市)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八)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要认真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好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空间形态。中心城市要保存和光大“中华文明发源之城、居皋跨泽百泉之城、古道南关卧牛之城、贤良俊才信德之城“的历史风韵,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九)切实加大规划投入。要逐年加大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每年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报计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要放开并规范规划、建筑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引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队伍,重要规划项目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切实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四、进一步规范规划实施管理

(十)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城市规划要求,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落实“一书三证”审批制度,强化效能监察。有关部门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都必须服从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设计单位必须依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在城市规划区内,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必须符合规划部门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没有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证;没有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得批准施工,有关商业银行不得提供建设资金贷款;没有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竣工认可证》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准予竣工验收备案,不得发给房屋产权证等任何有效证书。

(十一)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必须先行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整合城市土地资源,按照整体规划、连片开发的思路,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开发范围,制定开发的规模低限,达不到规模低限的土地,有关部门不得招标、拍卖、挂牌。对已经规划许可一年后仍未开工的项目,要重新进行规划审查。对擅自改变设计、变更项目,超出规定建设的住房要依法予以处置直至没收,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十二)努力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程序,建立限时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十三)进一步完善规划委员会决策机制。市规划委员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尽快出台《**市规划委员会章程》,完善议事规则,规范工作程序。各县(市)要尽快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主任由本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担任,委员由相关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专家及社会人士担任。规委会下设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库,为城乡规划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以确保规委会对城乡规划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对涉及全局的重大规划决策,规委会会议决议实行票决制。规委会决策后,方可进入法定审批程序。凡规委会决策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按原决策及审批程序重新审议。

五、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督落实

(十四)建立“阳光规划”制度。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城乡规划公示和公众参与工作。城乡的各类规划项目一经批准,要及时公示,接受社会及舆论监督。对违反规划的典型案件,要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加大规划法律法规、城乡规划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城乡规划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规划、支持规划、自觉执行规划的良好氛围。

(十五)强化规划执法监察。要充实和加强各级规划稽查力量,市规划稽查大队要充实到20人以上,队长由副处级干部担任。“三区”建立规划稽查中队,人员不应少于15人,队长由科级干部担任,任命前须征得市规划局同意;“三区”还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若干名协查助理员,形成规划执法的强大阵容。各县(市)都要结合本地情况,组建和充实稽查力量。

(十六)切实加大规划稽查力度。依法落实规划稽查是保证城乡规划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要严格防止规划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对该查不查,查而不管、以罚代管、以罚代拆等执法不力的行为,要按照《**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要严肃查处违法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对违法建设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从严从重处理。要建立公安、法院、工商、供电、供水等部门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惩治力度。

(十七)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规划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报经人大审查的规划,一经审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同时,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规划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的组织领导

(十八)各级政府要把城乡规划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要定期研究城乡规划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各县(市、区)长、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村(居委会)主任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全过程负总责。对因城乡规划工作领导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十九)切实加强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各县(市)规划局长必须由具备规划建设相关专业知识且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的人员担任。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新建规划局的人员组成中,规划建设相关专业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一。要逐步改变规划专业人员短缺的现状,采取多种办法,吸引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和规划专业毕业生落户**。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制度,提高在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市规划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认真搞好对县(市、区)规划部门的综合考评。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6

一、创新人大工作,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

中共中央决定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人大,既要认真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

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各级人大机关首先要加强学习,增强监督意识。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人大在新时期的新作为,就是紧紧围绕中心,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法开展监督。

要增强监督实效,各级人大机关首先要加强学习,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监督别人,先强化自身。只有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高、实践好,才能积极实施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

二、学习实施城乡规划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今年要对贯彻城乡规划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城乡规划法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法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

为了加强对乡村规划的管理,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了明确规定。首先,明确了规划的编制主体和经费来源。要求乡和村庄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并要求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其次,明确了规划的内容。强调乡规划和村庄规划要安排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布局和范围。再次,规范规划的实施,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实施应该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村村民管理进行建设。

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中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配套,从部门规章到行zd规再上升到法律的逐步完善过程。过去五十多年的城乡规划实践,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国务院颁布施行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我国的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管理依据这一法一条例形成了目前的基本运作制度。

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为了制止城乡建设的无序发展,保证城乡规划的落实,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行政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并明确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检查时有权采取措施,被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要有配合的义务,等等。

2、人大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

3、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城乡规划的实施,并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并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其他的有关部门举报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应该及时组织核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适当的形式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听取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关于我市城乡规划建设情况的汇报,各镇要认真学习贯彻城乡规划法,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各镇人大要加大监督力度,明年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对各镇落实城乡规划法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三、各级人大机关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是新时期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级人大机关如何加强和人大代表的联系,是新时期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级人大代表工作在第一线,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自然联系,能直接听到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反映民意,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可以增加人大机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代表法是规范联系代表工作的基本法律,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代表法,宣传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作用,宣传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情况。提高对代表联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人大要建立健全联系代表工作机制,不断加大为代表服务的力度,积极为代表活动创造条件,组织代表参加各种活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邀请代表列席、听报告,并参加审议。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调查研究、工作评议等。提高代表参政、议政、履行职务的积极性,保证代表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为代表知政创造条件。

四、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7

1 现行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 1 规划决策的公共参与性不够

规划从编制、修订、审批到通过,经常被视为行政部门的操作过程,在制定规划决策时,经常是决策主体单向作用于决策对象,做决策的往往是领导者,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两者之间的互动较少,这使得规划领域的决策缺乏公众监督,代表公共利益的城市规划无法体现公平和公共性原则,导致规划难以贯彻和实施。比如,笔者所在城市公众对规划的了解还仅停留在政府的公示栏、规划局的网站及村民代表会方案文本的传阅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听证会、讨论会。往往是方案审批前的公示,几乎听不见任何意见,而在方案实施阶段却出现大量反对声音,造成规划无法实施。

1. 2 过分强调规划的技术性

城乡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公共属性和技术属性两个方面,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强调它的技术性,忽略了公共性。比如,在笔者所在的城市及周边地区,在面对一个规划的修订、实施管理时,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及程序要求,很少考虑其是否公平、公正。

1. 3 城乡规划以项目为导向

由于受到权利的限制和金钱的影响,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往往是项目布局到哪里,规划编到哪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开发为导向的规划思路,使得规划的力度显得苍白无力,因项目变更调整规划的事时有发生。笔者所在城市就有为引进高铁项目,不惜让铁路线从城市核心区穿过,对城市造成分割。为机场建设项目,忽略机场距离城区过近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最后不得不建设一半中途搬迁。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牺牲城市发展远期用地需要,整个城市核心区被工业用地包围,给城市将来向外拓展埋下隐患。这种规划思路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如何加快规划思路和规划体制改革,实现由项目导向型规划到资源管治型规划的转变,真正使城乡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还任重道远。

2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与以往城乡规划的差别

2. 1 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差别

以往城乡规划是以扩张城乡空间与增长城乡经济作为重点,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则应当将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伴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城乡规划并非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工种,而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人文特质。目前规划界对城乡规划认识上的改变,就是由于国家与时代对城乡规划的价值观出现了改变。公正与公平是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之一,因此,在公共政策视角下,城乡规划的价值取向也必定会发生改变。

2. 2 城市规划的地位需要的差别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城乡规划必定需要经历从简单的技术工具向政府公共政策的转变,即转变城市规划的地位需要,城乡规划的公共权力特点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实践表明,城乡规划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表现形式,唯有把它当作公共权力行为来研讨,方能对专业实践经验、意识形态及管理上决策之间的关联加以更好的掌握。为了使城乡规划从以物质空间为主的技术规划顺利地转变为公共政策,则务必要将城乡规划的法律、行政及政治地位予以提升。

2. 3 城乡规划编制程序和内容的差别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除了应当赋予城乡规划工作者更大的权限与更高的地位外,还应当赋予城乡规划工作者更大的社会义务及责任,必须全面转变规划者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也必须转变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换言之,城乡规划应当从着重强调物质空间的技术层面转变为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层面,放弃描绘理想蓝图,将现实中问题的解决当作重点,提升城乡规划的可行性。

在确定好规划目标后,还应当对规划程序加以转变。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程序应当着重强调公众参与的体现。公共政策与一般的政策有所差别,前者更强调公共二字。这表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的决策应当注重公共性,应当将公共利益作为出发点,这样一来,以往完全由政府单方面来决定规划的局面必将得到转变。

3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的建议

3. 1 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的转变事实上反映了城乡规划管理中城乡规划价值观的改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城乡规划的概念就已经超出了物质空间层面,延伸到了城乡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层面。然而,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需要进一步改变如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层面的管理。应当从以往单纯地重视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注重经济健康运作、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政策,如生产生活配套建设、产业空间置换、服务保障政策及技术培训等。二是社会发展层面的管理。应当从以往空泛的代表公共利益,逐渐转变为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优美的人居环境的建造以及城乡规划社会公平性的体现,如公交优先政策、就业政策以及公共住宅政策等。三是物质空间层面的管理。应当从以往所谓的指导建设逐渐转变为对城乡空间的控制和指导并行,着重强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换言之,应当将城乡规划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的能力充分地体现出来。

3. 2 转变管理内容

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是管理城乡建设及综合部署城乡建设的依据,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规划实施管理及规划实施监督。公共政策视角下城乡规划管理内容,应当对照公共政策过程,弥补现行管理工作内容方面的不足。

一个完整的地政策过程应当涵盖如下八个部分: 一是政策问题的确定; 二是政策方案的形成; 三是政策决策; 四是配置资源; 五是实施政策; 六是评估政策; 七是调整和监控政策; 八是终结政策。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第一,当前的规划过程主要是目标导向型的,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导向有所不同; 第二,规划修编部分并非等同于政策调整,因为政策调整一般是因为先前在评估政策中发现了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而实施的,而规划修编则一般是因为转变了城乡发展目标和条件而造成的; 第三,显然缺少评估规划这一部分,因此,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管理,应当进一步的健全原先的环节,尤其需要强调评估规划的环节,不仅应当在实施后进行评估,更应当在实施前进行评估。实施前评估就是在确定规划方案之后,但还未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前,应当落实好实施前的评估工作,如可行性评估、预测性评估等,这样方能使城乡规划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实现全面的提升。

3. 3 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倘若要做到区域治理,实现统筹管理城乡的目标,则必须将现行的在城乡规划区范围内执行调控职责的限制打破,根据实体地域、行政地域以及功能地域等方式把城乡划分成多个空间层次,分别执行对应的管理模式: ( 1) 城乡实体地域: 体现的主要是城乡建成区,在城乡实体地域内,应当将以建设活动为主的管理职能作为执行重点; ( 2) 城乡行政地域: 城乡行政管理地域指的是归属于各个城乡的行政区域,其属于一种行政管理内涵。根据我国的行政管理特性,在城乡行政地域内可在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纳入农村建设与乡镇建设,以便更好地开展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管理内容; ( 3)城乡功能地域: 城乡功能地域可以单纯地解释为是一种与中心城乡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所牵涉到的空间范围,其管辖范围大于城乡行政管辖范围。所以,在城乡功能地域内,应当将人口合理流动、产业布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调节区域合作为主的规划管理内容作为管理重点。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8

关键词:乡镇规划;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乡镇规划建设工作一直是乡镇发展的重点,规划建设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乡镇发展前途。但是由于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乡镇规划建设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乡镇规划建设问题同时也是乡镇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对于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必须优先解决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乡镇管理水平,并加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促进乡镇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要素,数量多、分布广,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城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我国大部分农民都居住在乡镇,乡镇规划建设的好坏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极大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及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强乡镇规划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只有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乡镇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提高规划和管理的水平,不断推进乡镇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好符合人居环境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乡镇,对于调整城乡布局、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滞后

解决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问题是推进乡镇规划的首要问题。大多数群众对城乡规划建设思想意识不强,主观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没有把自己作为乡镇规划建设的主体;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也不够到位,习惯于重城镇工业发展,轻视农村规划建设,没有从长远考虑谋划新农村建设,往往出现乡镇规划无人问津或是审批时间过长、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等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规划缺乏长远性和合理性

乡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而一些地方的城镇规划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导致乡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过于频繁地进行调整变动。现阶段部分乡镇大拆大建,促使村民上楼,但是后期腾退出的土地无法合理利用,村民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造成就业困难。

3、乡镇建设水平低

某些乡镇建设水平偏低,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落后,妨碍了乡镇内各行业生产、服务的正常进行和乡镇居民日常生活。乡镇消费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乡镇能够统筹的资源有限,对乡镇经济也无法起到相应的辐射作用。

4、基础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农村改革,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行。许多乡镇、农村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比较混乱,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滥用、挪用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正常的运作,导致城镇形成“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局面。

三、加强乡镇规划建设措施

1、加强规划意识教育

加强各级领导的规划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通过教育,首先要处理好任期目标与本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决反对浪费,特别是浪费耕地;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所谓发展;要积极培养经济增长点,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乡镇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促进乡镇健康稳定地发展;处理好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成绩与全体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关系;政府在任期内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在制定规划,开展城镇建设和管理中,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目前情况下,城镇居民对自己长期生存的城镇最具有依赖性,他们对自己的城镇环境最关心、最熟悉、最具有发言权。因此,积极吸纳广大城镇居民参与城镇建设,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政绩工程,是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

2、加强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乡镇规划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要使“民”成为乡镇发展的中心,为“民”服务成为乡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乡镇规划的根本。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自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3、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提高对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大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要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变化,不仅要制定近期目标,还要制度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保证乡镇规划可以长远地合理地发展下去,促进乡镇经济合理发展,能顺应全国乡镇发展趋势。

4、坚持城镇居民参与乡镇的建设发展

乡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民,城镇居民及农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乡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5、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乡镇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规划要就乡镇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成问卷,向群众征求意见,始终贯彻“自上而下,从下而上”的规划过程,把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作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点,完善中心村的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全面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道路等级符合村庄发展,避免道路过宽、浪费土地,并应减少过境道路对村民生活的干扰。搞好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绿化,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村民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不断改善城镇的建设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国各地近年在推进乡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际的工作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乡镇规划建设有效开展的途径。解决好乡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乡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乡镇管理水平、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克海.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9

一、组织保障情况

我局领导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

二、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的情况

1、积极学习、宣传《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精心制订了学习和宣传计划,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逐条熟悉具体内容,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城乡规划法》内涵并在工作中严格落实。

2、积极做好房产执法监察工作。近年来,针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违规开发、变相经营房地产等违法违规行为,我局多次开展拉网式的排查。一是对每一个开发企业进行检查,通过开发企业自查及下小区走访调查等方式,查出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处理;二是采取分片分路段进行暗访、取证的方式,对我县县城私人建房进行全面调查。2008年以来我局共查处8起房地产行业违法违规案件,其中开发企业5起,私人3起。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自查,我们感到,在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群众对规划的认识还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城乡规划的认识篇10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02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