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1:49:33

范围管理论文

范围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确立标准完善

回顾行政听证制度在《行政处罚法》中第一次出现至今20年间,它以较强的生命力在不断发展壮大着。随着行政程序价值在依法行政过程的凸显,作为行政程序核心制度的行政听证仍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行政听证的适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不足,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我国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现状

从理论上讲,听证可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我们关注较多的则是借鉴了司法程序的正式听证。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是指行政法上影响当事人哪些权利的行政行为必须经过听证。我国对行政听证的规定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从中可以了解我国行政听证的现状。

(一)对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现行规定

1.行政听证在行政处罚领域中的适用。1996年审议通过的《行政处罚法》中确立了听证制度,并且是现代意义上的听证制度第一次在我国出现。该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举行听证。听证程序在行政处罚中适用,促使行政案件公开、公正地处理,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行政听证在政府定价中的适用。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又使听证制度的适用从具体行政行为向抽象行政行为方面迈进了一步。价格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指导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正式听证程序在价格法中的适用,改变了过去政府定价程序上的单向性,注意发挥经营者、消费者在政府价格行为中的积极性,将调查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作为政府定价中的重要程序,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3.行政听证在行政立法中的适用。200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规定了行政立法听证,该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亦明确规定行政法规审稿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的,国务院法制机关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事前的听证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抽象行政行为缺乏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不足。

4.行政听证在行政许可领域中的适用。2004年实施的《行政许可法》顺应时代需要亦引入了听证制度。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尽管之前理论界一直对行政许可是否适用听证存有争议,但随着社会经济和行政法治的发展,我国对行政许可听证给予了肯定,这可谓在行政法治化、民主化上又迈进了一步。

5.行政听证在其他领域的适用。除了以上主要领域适用行政听证程序外,一些部门规章还就行政复议过程中的听证程序作了规定,如海关行政复议听证程序,城市规划、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中的听证程序,国土资源部的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成员国,WTO协议要求我国在涉外行政管理领域注重程序公开、透明,行政听证制度也因此在相关领域得以适用。实践中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扩大,既是理论推演的结果,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现行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从行政听证的现行规定中不难发现其适用范围呈扩大趋势。但我国在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这方面确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行政听证在行政处罚领域中适用范围狭窄。行政处罚法仅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等”这三类行政处罚适用听证程序,而把限制人身自由这一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排除在听证范围之外。人身自由利益价值高于从事特许行业进行劳动的利益和财产利益,位阶更高的利益却得不到听证这一公正程序的保障,这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公正。

2.行政听证在其他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适用范围狭窄。在行政处罚法中确立听证制度后不久就有学者预测了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发展趋势:从现定的三种行政处罚种类向其他行政处罚种类拓宽;从行政处罚向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拓宽;从具体行政行为向抽象行政行为拓宽。[1]而近年来我国行政领域内的立法也恰恰体现了这一趋势。在行政管理领域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可能造成影响的不仅仅限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收费和行政强制措施等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同样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故从全面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出发,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扩大不仅是行政民主化的要求,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

3.行政听证程序适用范围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我国对于行政听证的规定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中,比较零散,没有统一明确规定。这种状况影响了行政程序的权威性,而且不便于具体操作,可能使行政机关对行政听证的适用流于形式。随着实践发展的需要,更多的行政管理领域要求适用听证程序,但由于缺乏关于适用范围的明确统一的标准,有些行政行为是否该适用行政听证程序一时难以下结论。而且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往往是在实践的迫切要求下才得以适用的,谈不上对其适用范围有科学合理的规定。

二、确立完善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标准

听证程序作为正当法律程序的核心,就其作用而言应适用于所有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但考虑到采用听证的成本消耗,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行政过程中效率与公正的平衡,所有行政行为都适用听证程序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有科学的标准来界定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行政听证范围一般涉及两类标准,即行为标准,或者利益标准。(一)行为标准

所谓行为标准,就是指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种类规定适用听证程序的范围。大陆法系国家大多在其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中采用行为标准来规定听证范围。从行政行为的范围看,听证在美国、韩国、葡萄牙、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等既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也适用于抽象行政行为。以听证制度非常发达的美国为例,在美国法律上,听证包括在宪法的正当法律程序中。根据具体案件的性质,听证的形式可以从正式的听证到非正式的会谈,以及合于两者之间的各种形式。正当法律程序是一个灵活适用的程序,只要求某种形式的听证,不要求固定形式的听证。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的听证范围,适用正式听证程序的法规由法律明确规定,其他法规不适用正式听证程序而适用非正式听证程序。同时规定了行政机关裁决具体事项的听证范围。对哪些行政行为可以适用听证程序各国规定不一,从宏观上看,美国的听证适用范围最广,既适用于法规制定,又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裁决。德国适用于行政行为,即相当于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决的行为。根据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的规定,涉及当事人权利的行政行为公布前,应当给予当事人陈述影响裁决的重要事实的机会。因此,当事人原则上在一切具体行政案件中享有听证的权利,但该法也规定了例外情形。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听证程序限于对当事人不利的行政行为中,如日本《行政程序法》规定正式听证程序仅限于撤消许认可、直接剥夺相对人资格或地位、对董监事等做出解职这三种不利处分。

我国适用听证的事项,基本可以将其归为两大类:第一类,决定类:听证会的结果影响特定人的权利义务,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城市房屋拆迁许可等;第二类,决策类:听证会的结果影响不特定人的权利义务,包括行政立法、政府价格决策、城市规划等。两者的性质和对听证的需要是不一样的,适用的规则也应当有所不同。

决策类相当于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由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一旦其不公正合理,以后将产生普遍而长远的危害,即使将来能通过事后的法律程序得到救济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需要通过事前的听证程序来弥补这种不足。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中对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的听证范围作了规定,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了听证的范围,这一点值得借鉴。我国著名学者应松年教授介绍说,美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听证有一定的标准要求:第一,抽象行政行为必须听证,如果涉及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听证的抽象行政行为成为规范后,法院对这规范可以不采纳;第二,所征求的意见必须记录在案;第三,作出规范时,必须表明确实已考虑过这个意见。[2]

(二)利益标准

所谓利益标准,就是根据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不同利益确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从世界范围来看,适用听证程序保护的权利范围也在扩大。以美国为例,根据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剥夺公民自由、财产权必须举行听证,法院后来又通过判例将正式听证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谓的特权领域。并且“合法期待”也适用听证程序,合法期待即可期待的利益,包括已经拥有并希望继续拥有某种合法权利,及行政机关承诺或延续给予某种利益。基于合法期待,如果某人已经拥有某项许可证,当他申请更换许可证时就享有继续拥有该许可证的合理期待,如果行政机关拒绝其更换申请,就应该履行听证的义务。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或是行政管理领域的迫切需求或两者兼有之,我国2004年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就规定了听证程序。

在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由宪法规定并由其它法律予以具体化而受保护,公民直接受到行政权影响的权利主要有:(1)人身自由权,行政处罚法中的行政拘留就是对公民该权利的限制。(2)财产权,公民的财产是公民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在行政管理领域公民、组织的财产权受行政权的影响最大且范围最广。财产权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还包括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企业经营执照的申请权、特种行业的经营许可权、知识产权等(3)社会经济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就业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补助的权利。(4)社会文化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升学权、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创作及其它文化活动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有权利必有救济,故对行政行为可能侵犯的权利有必要进行事前的听证,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确立行政听证适用范围时也应遵循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均衡原则和成本不大于收益原则。任何制度程序的设置都要尽可能作周全的考虑,在确立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标准时,也该对听证的免除事项作规定。我国在规定行政听证免除事项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决定对个人利益的影响程度;第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第三,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以及给财政和行政带来的负担。同时借鉴各国的规定,免除听证的事项应包括:(1)对当事人有利的决定以及对当事人权利影响轻微,无听证的必要;(2)涉及国家安全的决定;(3)紧急情况;(4)可以通过计算、实验等方式解决事实争议的;(5)根据行政决定依法作出的行政执行行为;(6)涉及人数众多或作出大量相同种类行政行为的。对行政听证适用范围的标准作出界定并对排除事项作出规定是我国今后立法过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范围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约束论 代词 反身代词

一、引言

Chomsky的约束论把代词和反身代词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们在句法约束上互补,但也有学者发现有的语言并不完全遵守约束论中的约束原则[1]。为了对此进行验证,本文将从约束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词和反身代词进行对比,并进一步揭示其异同可能对二语习得造成的影响,从而为二语习得的研究进行理论探索。

二、Chomsky的约束论

Chomsky(1981)在“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中,把名词短语分成了三类:1.照应语,包括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如“himself,each other”等;2.代词,指传统语法上所说的人称代词,如“he,him,she,her”等;3.指称语,如“John,the boy,criminals”等真正的全称名词短语(full NP)。其中,指称语有独立的指称意义,其所指不需要依赖句中的约束关系来确定;照应语和代词都没有独立的指称能力。Chomsky针对上述三类名词短语,提出了约束理论的三个约束原则[2]:

A: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

B:代词在管辖范围内必须是自由的。

C:指称语在任何范围内都是自由的。

所谓“约束”,是指句中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依赖关系[3]。“约束”和“自由”都是逻辑学的术语,在逻辑学中,量词约束变项。凡是受量词约束的变项称为“约束变项(bound variable)”,不受量词约束的变项称为“自由变项(free variable)”。所谓某个名词短语受到“约束”,是指它与先于它的另外一个名词短语指同一客体;所谓某个名词短语“自由”,是指它与先于它的名词短语不指同一客体。所谓“管辖范围”是指包含照应语、其管辖语和可及“主语”的最小范围[3]。

三、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反身代词

(一)形态对比

英语反身代词一般由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有格和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加后缀-self构成,如“myself、himself、themselves”等,具有屈折特征,在形态上与先行词保持人称、性、数的一致性,与代词在句法分布上呈现互补性。汉语反身代词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另一种是复合反身代词“代词+自己”。其中,复合反身代词在形态和用法上更接近英语反身代词,具有屈折特征,在人称、性、数上和先行语保持一致,汉语简单反身代词没有屈折特征。此外,英汉反身代词的构成核心是一致的,英语中以-self为中心语素,汉语则以“自己”为中心语素,且二者都具有语义上的照应性。

(二)句法约束对比

根据约束理论A原则可知,反身代词必须在管辖范围又称“局部范围”内受约束。首先,我们对简单句中英汉反身代词进行分析比较。先看以下例句:

(1)[Jimi hates himselfi.]

(2)[吉姆i恨自己i。]

(3)[吉姆i恨他自己i。]

通过对比发现,例句中的中英文反身代词都直接受其先行语的管辖,此时英汉反身代词的先行语也只有一个,呈现相同的约束特征。接着,再看复合句中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作用。试看例句:

(4)小李i知道[小王j不喜欢自己i/j ]。

(5)小李i知道[小王j不喜欢他自己i/j]。

(6)Xiao Lii knew that [Xiao Wangj did not like himselfi/j].

通过对比发现,英语反身代词在复合句中仍然是在相应的管辖域内受约束,不能与管辖范围外的先行语同指,如例(6)中的“himself”只能指其管辖范围内的“Xiao Wang”。汉语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一样,也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受到约束,与“小王”同指。而例句(4)中的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则不严格遵守A原则,先行语既可以是“小李”也可以是“小王”。也就是说汉语反身代词在复杂句中既可以在管辖范围内受先行语限制,也可以跨出管辖范围寻求远距离回指。

此外,当管辖范围不是时态分句时,英汉反身代词所受约束见以下例句:

(7)妈妈i希望[女孩j 爱自己i/j]。

(8)妈妈i希望[女孩j 爱她自己i/j]。

(9)Mumi expected [the girlj to love herselfi/j].

(10)吉姆i欢迎[里德j对自己i/j的批评]。

(11)吉姆i欢迎[里德j对他自己i/j的批评]。

(12)Jimi welcomed [Read’sj criticism of himselfi/j].

例句(7)(8)(9)和例句(10)(11)(12)的管辖范围分别是不定式分句和“功能齐全的复合结构”,管辖语分别是不定式和介词。由分析可知,在这类句子中,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和英语反身代词都遵循A原则,如例(8)中“她自己”只能与同一管辖范围内的先行语“女孩”同指,例(9)中的“herself”只能与先行语“the girl”同指;但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则不严格遵守A原则,如例(7)中的“自己”既可以指管辖范围内的先行语“女孩”,也可以指管辖范围之外的先行语“妈妈”。

综上所述,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复合反身代词都遵守约束论中的A原则,但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并不严格遵守A原则,既可以在管辖范围内受到约束,也可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

四、英语代词和汉语代词

(一)形态对比

英语和汉语中的人称代词都主要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但是,英语和汉语代词对不同的性、数、格等有不同的形式要求。英语第一、二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有数、格的区别,如“I”指单数、主格的第一人称“我”,“we”指复数、主格的第一人称“我们”,“me”指单数、宾格的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有性、数、格的区别,如“he”指第三人称男性、单数、主格,“her”指第三人称女性、单数、宾格;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只有格的区别,如主格是“they”,宾格是“them”。英语人称代词必须和先行语的人称、性、数一致。汉语与英语略有不同,第一、二人称代词有人称、数的差别,如第一人称单数“我”、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第三人称代词不仅有人称、数的差别,还有性别的差别,如第三人称、单数、男性代词是“他”,第三人称、复数、女性是“她们”。汉语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格的区别,即同一人称代词不同句法位置上形式保持一致,如“我”在主语、宾语位置上都是“我”,“他们”在主语、宾语位置上都是“他们”。汉语代词也必须和先行语保持人称、性、数的一致。

(二)句法约束对比

由约束理论B原则可知,代词在管辖范围内是自由的。我们首先对简单句中的英汉代词的约束作用进行对比,见例句(13)(14)。

(13)[吉姆i看见了他j。]

(14)[Jimi saw himj.]

由例句可知,在简单句中,英汉代词都遵守B原则,即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例(13)中的代词“他”不能在句内受到约束,因此不能和“吉姆”同指。同理,例(14)中的“him”也不能指“Jim”。我们看英汉代词在复合句中的约束作用,见例句(15)(16)。

(15)小李i说[吉姆j看见了他i/j]。

(16)Xiao Lii said [Jimj saw himi/j].

分析以上例句可知,英汉代词在复合句中都遵守B原则,如例(15)中代词“他”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因此不能指“吉姆”,但可以指管辖范围以外的“小李”或是其他人。同理,例(16)中的代词“him”不能指“Jim”,只能指“Xiao Li”或是其他人。

上述例句中代词的管辖范围是时态分句,当管辖范围由其他成分充当时,英汉语代词所受约束情况见以下例句。

(17)妈妈i希望[女孩j爱她i/j]。

(18)Mumi expected [the girlj to love heri/j].

(19)吉姆i欢迎[里德j对他i/j的批评]。

(20)Jimi welcomed [Read’sj criticism of himi/j].

以上例句(17)(18)和例句(19)(20)中的管辖范围分别是不定式分句和“功能齐全的复合结构”。由分析可知,英汉代词在以上例句中,依然是在管辖范围内自由,但可以受到管辖范围外的先行语的约束。如例(17)中的代词“她”不能与同一管辖范围内的先行语“女孩”同指,但可以与管辖范围外的先行语“妈妈”同指,例(20)中的代词“him”不能与“Read”同指,但可以与“Jim”同指。

综上所述,英汉代词在句法中都遵守约束理论的B原则,即在管辖范围内不受约束,这也与Reinhart & Reuland(1993)[4]的观点一致,即所有语言都遵循约束论中的B原则。

五、英汉语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异同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若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相同则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属于正迁移;若母语和目的语不同,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则属于负迁移[5](P2)。因此,英汉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句中所受约束的异同必然会对二语的习得造成一定的影响。

按照迁移理论,英汉反身代词所受句法约束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二语学习有负面影响;英汉代词所受句法约束一致,会产生正迁移,对二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推测,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代词习得要早于反身代词。国内学者对反身代词习得的研究颇丰,陈月红(2001)[6]、李红(2002)[7]、李金屏(2010)[8]等都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反身代词过程中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直到高级阶段水平才能习得英语反身代词。但是对于代词习得的研究鲜有,因此关于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习得先后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六、结语

本文从Chomsky约束论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异同,发现:1.英语代词和汉语代词都遵守约束论中的A原则,在管辖范围内自由;2.英汉反身代词在句法约束中存在差异,英语反身代词和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完全遵守约束论中的A原则,而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并不完全遵守A原则。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英汉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句法约束上的差异可能对语言习得造成的影响,希望能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是“2012年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项目”的重点项目[169号]“英语二语习得中代词和自反代词产出和理解的对称性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宁波大学2012年校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宁波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PY2012]资助。)

注 释:

[1]Manzini,R.& K.Wexler.Parameters,binding theory and learnability[J].Linguistic Inquiry,1987,(18,3): 413~444.

[2]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 Foris,1981.

[3]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Reinhart,T.&Reuland,E.Reflexivity[J].Linguistic Inquiry,1993,(24):657~720.

[5]Lado,R.Lingusitic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2.

[6]陈月红.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9~13.

[7]李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习得中的迁移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116~124.

范围管理论文篇3

2021年度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

记:

党委(党组)书记:

2021年1月

中共**县委

2021年度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明确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和任务要求,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省委《实施细则》、市委《实施意见》和县委《实施意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研判考核和纪律监督,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为全面实现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富裕美丽幸福新**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主要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2、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镇、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3、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述职述廉范围,纳入纪律监督检查范围,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进党委(党组)文件、进党委(党组)会议议题、进党委(党组)领导讲话、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进党委(党组)干部培训课堂、进党委(党组)重点调研课题,通过定期汇报工作、述职评议等方式,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之落到实处。

4、各级党委(党组)要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情况,对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对重要节点、重点领域、敏感事件等涉商舆情,及时汇报通报,制定应对措施,

有效进行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5、各级党委会(部门单位党组会议)每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两次以上,每半年向上级党委专题汇报一次意识形态工作,并列入向全委会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

6、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新闻媒体、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特别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本镇、本部门、本单位的网站、“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的管理,坚持信息审核制度,及时准确权威信息,确保各类宣传阵地安全运行。

7、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广泛开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宣传教育活动,巩固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8、加强理论武装,明确学习重点,创新学习方式,完善旁听、督查、考核制度,推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各镇各部门党委(党组)中心组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

9、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两微一端”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本镇、本部门、本单位围绕中心工作、推进工作落实,助力追赶超越、“六大攻坚战”等方面新实践新成效新典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内容建议,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建立舆论评估机制,积极稳妥开展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媒体报道的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网络评论工作,旗帜鲜明的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维护**对外形象。

10、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县直机关开展“六带头六争当”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大力挖掘选树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11、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地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艺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12、对在各类媒体、互联网、出版物、讲坛论坛等公开场合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13、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县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办发〔20**〕*号)确定的责任分工,结合部门职能职责,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三、考核问责

1、每年对各镇各部门各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评价工作由县考核办会同县委宣传部共同实施。考核结果未达到总分值70%的,给予该党委(党组)抓意识形态工作差评,并由县委督查室给予通报批评;获差评的党委(党组)本年度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党委(党组)书记取消年度各类评优资格。

2、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追究责任。

(1)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不力、疏于监督管理,导致管辖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

(

2)对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署以及交办的工作事项不传达贯彻、不安排部署、不督促落实甚至拒不办理的;

(3)对党中央或者上级党组织安排部署的重大宣传教育任务、重大思想舆论斗争组织开展不力的;

(4)在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上,党委(党组)书记没有站在第一线、没有带头与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作斗争的;

(5)对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隐瞒不报、迟报漏报、不积极应对处置,造成重大影响的;

(6)管辖范围内发生由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7)对所管理的党员干部公开发表违背党章、党的决定决议和政策的言论放任不管、处置不力的;

(8)主管主办或所属新闻媒体出现严重错误导向的;

(9)主管主办或管辖范围内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和编写的教材等在意识形态方面有严重错误导向的;

(10)丧失对主管主办或管辖范围内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权和实际控制权的;

(11)主管主办或管辖范围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出现严重问题的;

(12)管辖范围内举办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高等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等课堂教学有发表否定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言论,造成严重影响的;

范围管理论文篇4

一、关于以什么标准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问题

以什么标准界定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这是当前极具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是一种职务性犯罪,所以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的资格身份,这是其从事公务的前提,故主张在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时,应以行为人是否具有上述资格身份来确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主张在确定行为人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时,应以其是否从事公务来界定,无论行为人是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只要是依法从事公务者,即应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之列。

事实上,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并非始于刑法修订之后。早在1995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之后,在如何界定公司、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问题上,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便存在了严重的分歧。例如,1995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办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侵占和挪用公司、企业资金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公司、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有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委派到参股、合营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员;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务论”。此后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12月25日颁布了《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中规定:公司、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这是典型的“身份论”,得到了理论界部分专家、教授的赞同和支持。由于“两高”的司法解释不同,不仅进一步导致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执法的统一。

当前,在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上的纷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颁布之后在如何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问题上产生的分歧和争论的继续。它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一个用什么标准来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问题。

笔者认为,“身份论”和“公务论”都各有一定的道理。“身份论”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防止人为地将国家工作人员范围扩大化,与新刑法第93条缩小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规定精神较吻合。而“公务论”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打击犯罪,与当前犯罪的实际情况较为贴切。但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司法实践中的情况来看,片面地强调“身份”或“公务”,都难免有失偏颇。因为事实上,“身份”和“公务”是构成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的两大要素,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有机整体。从理论上讲,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首先应具有一定的资格身份。这种资格身份,在我国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的今天,不能片面地理解或强调为是仅指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而言,它还应包括依法取得从事公务的一种资格。而这种资格身份尽管有长期性的,有临时性的,其取得的方式也各异,如通过任命、聘任、委任、派出或者依据法律规定被选举、被任命或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取得等,但都有一个客观存在和依法取得的问题。如果行为人根本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身份”,从事公务便无从说起。换句话讲,“身份”是从事公务的资格,没有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的身份,便没有资格去从事公务。而“从事公务”则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属性,如果抽去这一实质性问题,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亦不复存在。可见,在国家工作人员问题上,“身份”和“公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再者,从法律的规定上看,我国刑法第93条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规定中,亦是将“身份”和“公务”融为一体的。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显然,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理应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过去叫“干部”,现时称国家公务员),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国家机关中工作,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如工人、勤杂人员等,其从事的事务,也不可能是“公务”,故不能将他们纳入国家工作人员之列。第2款规定的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围,也就是“准国家工作人员”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类人员:(一)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从法条规定的精神来看,上述“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也是“身份”和“公务”相融的有机整体。首先,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身份,他们或是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或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单位之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或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果不具备上述身份,便没有资格去从事刑法意义上讲的“公务”。其次,具有上述“身份”的人员,所从事的必须是“公务”而非“劳务”;否则,亦不能成为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时,必须把“身份”和“公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而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标准,既非“公务论”,也非“身份论”,它只有一个,即刑法第93条的规定。这是我们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唯一的法律标准。当前,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范围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议,并非是“身份论”和“公务论”孰对孰错的问题,而主要是对刑法第93条的规定认识不一致,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条文精神,是我们正确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关键。

当前,在理解刑法第93条规定的精神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同认识和分歧。其中,尤以以下两个问题为突出:一是刑法第93条中规定的“公务”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公务,“公务”和“劳务”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究竟指那些人?因此,搞清上述问题,无疑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刑法第93条规定精神,从而正确地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

二、关于刑法第93条规定的“公务”的性质和含义问题

“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属性,是构成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刑法意义上的“公务”的性质和含义,乃是我们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什么是公务?从词义上讲,所谓公务,是泛指一切公共事务而言。它包括国家性质的公务和集体性质的公务两大类。国家公务,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实施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活动。它具有国家权力性、职能性和管理性特点。而集体公务,则是指集体单位、群众性组织中的公共事务。它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职能性和管理性等特征。

那么,刑法意义上讲的“公务”,是指什么性质的公务呢?有人认为,公务是泛指一切公共事务,既然刑法第93条中没有限定公务的性质,那么就应理解为既包括国家公务,也包括集体公务在内。所以主张将那些依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负责人,如村(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等,也纳入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刑法第93条第1款明确地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而这一法定概念已清楚地界定了“公务”的性质、范围,即只能是国家公务,不包括集体公务在内。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刑事立法时就没有必要将国家工作人员表述为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了。显然,立法者之所以这样表述,其意之一在于将那些从事集体公务的人员,从传统的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中划出去。如果这样的理解符合立法精神,那么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所从事的公务,亦不应包括集体公务在内。而只能是那些传统的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内从事国家性质公务的“原国家工作人员”,才有资格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否则,前后矛盾,于理不通。再者,从第2款规定的精神上看,立法者的意图亦不是将准国家工作人员限定在国家机关、国有单位或受上述机关单位委派,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国家性质的公务人员之内。所以,笔者认为,刑法第93条规定的“公务”,无论第1款中讲的“公务”,还是第2款中讲的“公务”,都只能是属于国家性质一类的公务,从事集体公务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单位委派或依法委托者外),无论其是否是依照法律规定选举的,均不应视为是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这些人贪赃枉法,触犯刑律时,构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

此外,在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范围时,还须严格划清“公务”与“劳务”的界限。何谓“劳务”,当前众说纷纭。有人说,“劳务”是指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性活动;而有的人则认为,“劳务”是指以劳动提供的服务性活动;如此等等。由于对“劳务”的认识和理解不一,故有的同志主张将国有单位中的售票员、营业员、收款员、推销员等亦划入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内。而有的同志则持反对意见,认为上述人员尽管其职业活动也是经手、管理国有单位的财物,但其从事的并非公务,而是劳务,故主张不应将这些人也纳入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之内。

那么,究竟什么是劳务?它与公务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劳务不单是指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性活动,它是一个泛指,凡一切以劳力为主从事生产性、经营性、社会服务性的活动,都叫劳务。它与公务的根本区别在于:这种活动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职能性和管理性。从事劳务的人员不是国家管理意义上讲的管理者,而是被管理者。国有单位中的收款员、售票员、营业员、推销员等,尽管也经手、管理国有财物,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主要是靠提供劳力来实现的,是在管理者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之下进行的。因此,不能也不应将这些人划入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之内;否则,便人为地扩大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势必会出现扩大刑法打击面的危险。

三、关于如何界定“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问题

“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究竟包括哪些人,这是当前司法实践中极具分歧,较为棘手的难题。笔者认为,要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搞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否应当限定在国家机关和国有单位管辖或管理范围内。

对此问题,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刑事立法时,立法者把三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情形相并列,说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是一个泛指,即指除法条上明确列举的两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情况之外的,其他一切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些人无论是否在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的管辖、管理范围内从事公务,只要是依照法律从事公务,即应纳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范围。而有的同志则认为,从刑法第93条第1款规定的精神来看,“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是限定了范围的。第2款规定了三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情形,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违背第1款规定的精神。因此,主张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应作广义上的理解,不是一个没有范围的泛指,而是指除法条上已明确列举的两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情况外,其他一切在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管辖、管理范围内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既然刑法第93条第1款已将国家工作人员限定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那么够得上“准国家工作人员”的也不应太离谱,亦应是指那些在国家机关、国有单位管辖、管理范围内非国家工作人员而依法从事公务人员。这点在刑法第93条第2款明确列举的“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两种情况中,已作了充分的说明。所以,“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当有个范围限制,否则它将是一个无底洞,可以任意把一切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囊括进去,从而导致扩大刑法打击面的恶果。

其次,“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中讲的公务是否包括集体公务。

如前所述,根据刑法第93条第1款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公务应当是国家公务,不包括集体公务在内。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所从事的公务,亦应当限定在国家性质的公务之内。否则,便会出现前后规定自相矛盾的情况,使法律的严肃性遭到破坏。有的同志极力主张将村(居)民委员会负责人亦纳入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内,其用心是好的,尤其是当前农村中一些地方村委会负责人违法乱纪、受贿、侵占、挪用集体款物的现象较为严重,农民们怨声载道,确实应当加以治理和依法予以制裁,以维护广大农民个人和集体的利益。但村民委员会不是国家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村委会负责人虽是依据法律选举产生的,但他们所从事的是集体公务,而非国家性质的公务。如果硬性将这些人上升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之内,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处,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有悖于刑法第93条的规定,于情、于理、于法都欠妥。

第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搞清上述两个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当是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必须是依法从事公务;(二)必须是在国家机关、国有单位管辖、管理范围内从事公务;(三)从事的公共事务必须是属于国家性质一类的公务。符合上述条件的,即可纳入“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之列,否则,则不宜视为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之列。

四、国家工作人员的种类

根据新刑法第93条的规定,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简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二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亦称准国家工作人员。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那么,哪些人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呢?要搞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国家机关及其范围。所谓国家机关,是指国家为行使其职能而设立的各种机构,是专司国家权力和国家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从国家学说上讲,国家机关,即国家政权机关,它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队中的各级机关。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宪法明文确定了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居于领导一切的地位。因此,从广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应纳入国家机关的范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实现同各民主党派及其他民主团体和爱国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机关。从严格意义上讲,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但由于人民政协主要担负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它同国家权力机关的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直接左右或影响权力机关的决策与活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人民政协不同于人民团体。因此,人民政协各级机关中的专职工作人员,亦可以列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指以下几类人员:

1、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全国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行政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管理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4、审判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5、检察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6、军队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7、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机关中专职从事公务的人员。

此外,在行政机构改革中,一些原为国家行政部门的机关被撤销或改变体制而组成的“公司”,若靠国家行政拨款,主要担负行政管理工作的,亦应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的范围。在这些“公司”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亦应视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即准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规定,准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三类:

1、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是指公司财产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司及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是指财产属于国家所有而从事生产性、经营性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广播电视、出版等单位。人民团体,是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青、工、妇等人民群众团体。

2、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委派”,是指委任和派出。受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无论其先前是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只要具有合法被委派的身份,即应视为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者。

范围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毕业论文;指导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268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相应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后,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数据或者案例不当,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推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让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

1.学生选题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学校分为会计和金融理财方向,毕业论文基本就是围绕这两个方向选题。选题不当是文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选题过大、陈旧、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以偏概全、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由于前期基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选题就是某一课程的某一理论,没有实践内容支撑;有的题目以某一公司为例,这一公司的案例就全包括整个论文的全部内容,明显存在以偏概全问题;还有选题偏难,不适合本科生写作或者已经超过能力范围,后期论文进展慢,甚至无法完成,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

2.双导师在选题中的作用

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配合,可以有效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校内导师负责学生选题的初步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选择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论文题目的大致范围,包括支撑论文的相关理论,如果校内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提高科研能力,为今后的论文写作奠定科研基础。通过和校外导师磋商确定具体的实践和创新范围,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在实践工作的经验,对选题进行审核,最后确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

二、论文写作

1.学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献检索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了论文文献资料范围狭窄、观点陈旧等诸多问题。文献检索不足,资料不够充分,使学生对毕业论文题目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程度认识明显不够,不能准确把握选题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论文写出来也就自然罕见新意,缺乏深度。由于平时训练较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材料组织方面的问题较多,存在论文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够分明、段落间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2.双导师在写作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导师可以要求学生检索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科研专著和期刊论文,并限制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期汇报。如果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并分配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科研的熏陶,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提供基础准备。校内导师对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把关,引导学生完成文献综述,并提出改正意见。让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尤其是开题报告中的论文结构,一定要和双导师都确定后,再撰写。经过校内、校外导师确认后进入论文正式撰写部分,理论及结构、语言组织及格式规范问题由校内导师指导,实践、案例部分由校外导师指导,必要时可通过组织学生实习、调研等方式,获得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双导师互相配合指点学生及时改正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之进行改正,而改正后的情况又时地反馈给双导师,再经导师指点、修正,几经反复,逐渐完善。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生教学工作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提高毕业论文应用性的有效办法。虽然还面临校外导师的时间问题,以及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协作以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仍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9

[2]邓玮光.对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想法[J].学理论,2014

[3]方亮.应用型高校经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韶关学院学报,2014

范围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管线;地下空间 ; 防汛影响;基坑

Abstract: This paper by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flood control and safety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to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for 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surrounding rivers, pipelines and other important flood control facilities.

Key words: pipeline; underground space; flood control and influence; pit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的地下空间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当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地面上的发展受到控制时,地下空间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现出来。上海的经济发展已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社会经济基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发展。目前上海地下公共工程主要有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人行地下过街、车型下立交、地下停车库、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其它地下工程,主要用于旅店、商场、住宅、办公、车间、文化娱乐、仓库等。

根据《上海市地下公共工程建设防汛影响专项论证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三条规定,对下列3种情况,应进行地下公共工程建设防汛影响专项论证,这3种情况分别是:1)穿越重要防汛工程设施的;2)实施基坑工程,基坑边缘与重要防汛工程设施外侧的距离小于基坑开挖深度四倍的;3)大型地下商场、大型地下停车场(库)的建筑面积在四千平方米以上(含四千平方米)的。本文针对某临河建设的地下空间工程,且该地下空间的基坑4倍开挖范围之内埋设有管径较大的市政管线,运用plaxis有限元建模分析的手段,从理论上分析施工期基坑围护墙位移和坑底隆起对市政管线、河道的影响。

2工程概况

该项目地下空间工程位于嘉定新城,东至云谷路、西至胜辛路、北至双单路。项目包含两个地块,北侧为E23-1地块,南侧为E23-4地块,两地块中间为南弄泾河道。该项目E23-1地块基坑挖深5.6~6.5m,E23-4地块基坑挖深6.4~6.9m,4倍最大开挖深度27.6m论证范围内,南弄泾属于防汛论证范围。但由于两个地块周边管线距离基坑开挖边界较近,故把周围的各雨、污管线均列入防汛论证范围之内。

该项目两个地块的基坑围护形式均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内插H型钢的土工法+钢筋混凝土角支撑工结构形式。排桩选用850m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内插H型钢工艺,桩间距1.20m。桩身插入坑底以下1.3倍开挖深度,型钢采用HN700×300mm型钢,型钢间距1.20m。坑顶设置C30钢筋混凝土冠梁,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支撑梁,部分支撑跨度较大的竖向设置型钢立柱桩,并在支撑之间设置联系杆件。

该项目区域的地质条件:第①1层杂色杂填土,层厚1.0~5.2m;第②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层厚0.80~2.20m;第②3层灰色砂质粉土,层厚2.1~4.7m;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2.8~5.6m;第⑤1-1层褐灰、灰色粘土,层厚11.0~14.5m;第⑤1-2层褐灰、灰色粉质粘土,层厚2.1~6.4m。

该区域河道现状:南弄泾属于嘉定区二级支河,该河道西起安泾,东至吴沙塘。规划河底高程0.00m,河口宽22.0m,河道两侧各6m陆域控制线,河道全长1.63km。两岸坡度约1:2,河底高程0.00m,岸顶高程约4.50m。河底宽5.0m,河口宽约23.0m。河道常水位2.50m,设计高水位4.10m,设计低水位2.00m。该区域周边防汛设施现状:详见表1。

表1项目周边防汛设施情况表

3防汛影响分析

3.1 分析模型

根据基坑围护施工图,对计算剖面简化分析,建立平面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基坑开挖卸荷作用产生的变形进行预测分析。

3.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土体本构模型与参数

土体采用Hardening-Soil模型(简称HS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考虑剪切硬化和压缩硬化,并采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

2)结构参数

邻近管线相应的截面积与惯性矩等几何参数,折算到每延米范围上来确定。

计算中考虑临近道路施工荷载为20kN/m2。

3)接触面单元

采用弹塑性无厚度Goodman接触面单元模拟围护结构与土体和加固体之间相互作用。接触面单元切线方向服从Mohr-Coulomb破坏准则。用一个折减系数Rinter 来描述接触面强度参数与所在土层的摩擦角和粘聚力之间的关系,模拟接触面的强度参数较低的特性。

4)网格剖分

考虑对称,基坑计算选取一半剖面建模,采用等三角形六节点平面单元模拟土体。基坑内计算宽度为25m,基坑外计算宽度为35m,计算深度取地表以下30m。

边界条件设置:水平向为X向,竖直向为Y向,且对X边界施加X 向位移约束,Y边界施加Y向约束。

3.3 计算结果分析

1)北侧E23-1基坑

通过模型计算,基坑开挖至基底时总位移如下图3.1-1~3.1-2:

图1开挖至坑底位移总变形云图(E23-1基坑云谷路管线)

图2 开挖至坑底位移总变形云图(E23-1基坑南弄泾侧)

通过基坑开挖至坑底的变形云图知,基坑开挖引起墙后沉降近似为凹槽型曲线。理论上,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防汛设施的位移影响见表2:

表2 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防汛设施影响计算结果表

位置 防汛设施 水平位移(mm) 垂直位移(mm)

云谷路 DN300mm给水管 0.5 7.0

DN300mm雨水管 1.0 6.5

DN500mm污水管 1.5 5.7

南弄泾 防汛通道~河道护岸 0~1.5 0~7

从上表可看出,E23-1基坑对周边的给水管道、雨污水管道以及河道堤岸位移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

2)南侧E23-4基坑

经模型计算,该基坑开挖至基底时总位移如下图3:

图3 开挖至坑底位移总变形云图(南侧基坑云谷路管线)

通过基坑开挖至坑底的变形云图知,基坑开挖引起墙后沉降近似为凹槽型曲线。理论上,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防汛设施的位移影响见表3:

表3 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防汛设施影响计算结果表

位置 防汛设施 水平位移(mm) 垂直位移(mm)

云谷路 DN300mm给水管 1.0 5.6

DN300mm雨水管 1.1 5.8

DN500mm污水管 2.0 6.5

从上表可看出,E23-4基坑对周边的给水管道、雨污水管道位移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上述模型分析针对基坑的最不利剖面,由于E23-1基坑与E23-4基坑位于云谷路下市政管线的同侧,且距离较远,基坑开挖施工对管线的影响分析无须考虑叠加。

4 结论与建议

1)E23-4基坑对周边的给水管道、雨污水管道位移影响的理论值均在可控范围之内。但由于基坑降水或开挖进度过快,该基坑对周边防汛设施的影响实际监测数据大于理论计算数值,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措施,尽快消除隐患。

2)E23-4基坑监测单位及设计单位认为基坑施工已进入尾声,基坑工程处于安全状态,理论依据不足。由于周边管线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累计值均超出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对市政管道进行保护。

3)E23-1基坑施工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市政管线进行预先保护,防止出现实际监测数据大于理论计算数值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颜建平.龙耀璐隧道穿越黄浦江防汛墙的安全影响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1(01).

[2]郑建南.论地下公共工程防汛影响论证的必要性[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4).

范围管理论文篇7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机关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们的理论依据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周期理论阶段划分不一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国内学者陈兆??的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的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为发挥其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件中心的实践范围各说不一但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一致的。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参考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文件中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能否在我国建立和推广至今在学术界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文将详述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

二、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比较

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是有区别的对其分别进行研究是目前档案工作改革的两条思路同时二者又是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将文件中心简单地作为文档一体化实现的一种方法模式。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比较

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角度来分析文档一体化是将文件生命运动阶段中相对分离的第二、三阶段统一起来将以前分离的两个工作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有序地结合起来使文件在生命运动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连续的、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文档一体化要求在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在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内有统一的制度、统一的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有统一的控制中心。把现行文件和半现行文件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具体环节互相雷同的两种管理体系揉合在一起加强文件的超前控制走信息开发一体化的道路不仅适合于纸质等载体形式的实体档案也适应电子时代信息化的需要。就现在而言机关档案室的职能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编研利用等8个环节来说都有其实际工作内容实行文档一体化以后档案工作独立的职能将渗入到文件的第一、二阶段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了对文件整体宏观的控制它的功能将更侧重于信息的开发利用而非保管。

而文件中心的建立是坚持将文件生命运动的第三个阶段作为独立环节对多个单位处于暂时保存阶段的文件进行集中管理从文件生命运动的整体性来说它使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更加分散独立。近年来我国在永靖等地进行了建立文件中心的具体实践探索取得不少成绩但有些作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其中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一是文件中心人员没有深入各机关工作独立于各机关之外在对各机关文件形成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组卷势必影响案卷质量。本来由于一个机关文书与档案成为两个相对独立分散的环节而致使文档一体化迫在眉睫而今将一个机关内部的两个相对独立分散的环节扩大到更大范围的机关外这势必对文档一体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研究工作者不能把文档一体化和文件中心作为两条平行的思路来研究在研究文件中心管理方式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到应适应文档一体化的要求。其次可能增加更多的账外文件。一个机关内部就已出现很多档案部门收集不到的账外文件当档案集中到文件中心后由于交通、距离、通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机关归档时会将使用频繁、价值较高的文件留待自用而拒不归档。由于文档的分散文件中心又对各机关具体工作办理不了解,因而会出现机关不交文件而中心又不知的情况会形成更多的账外文件造成重要价值档案的流失造成国家档案财富的损失。

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一些文章中将建立文件中心作为文档一体化实现的一种方式是不正确的。文档一体化强调的是文件生命运动的第二、三阶段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实现统一有序强调文件在其生命运动各阶段应保持连续统一将相对独立的、环节雷同的两种管理体系交融起来关注档案工作的提前介入。而文件中心只是文件生命运动第三阶段即暂时保存阶段文件的存放与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只有当文档一体化的研究涉及到文件保管与存放的时候文件中心才能作为除机关档案室外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出现。文件中心的研究始终是研究文件生命运动的一个阶段与强调研究文件整个生命运动过程整体统一协调的文档一体化相比较文件中心只是文档一体化总棋师手下的一枚棋子。文件中心只能是按照文档一体化思路进行改革时选择半现行文件管理地点和管理方式时的一种选择它不能取代文档一体化也不是其一种模式简单建立文件中心并不能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文件中心只是文档一体化模式中的一个环节。而文件中心的建立也应在文档一体化的思路指导下进行不能简单地在第三阶段即暂时保存阶段建立文件中心要注意联系文件的第一、二阶段研究文件中心如何与机关文书工作相结合避免一个机关内的文档分离扩大到更大范围的机关外。

二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

对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如何衔接文件中心如何成为文档一体化的有益补充的问题笔者认为文档一体化是总趋势是全方位无范围限制的是任何单位都应该推行的,而文件中心适合在档案工作薄弱的基层和特定的范围内实行具体为

现行大中型机关具有健全的档案管理机构当务之急是进行文档一体化。内部档案机构健全规模较大人员和管理条件、管理设施等配备齐全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大中型企事业机关单位机关档案室工作稳定成熟日趋完善没有必要撤销重建文件中心当务之急是在机关内推行文档一体化以克服文档分离的现状。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行政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工作环节原则程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同时研究使用成熟的文档一体化软件使档案工作及时介入文件形成之始并且在网络化电子文件方面深入研究文件档案的连续性和一体化管理以迎接非传统载体形式虚拟档案对文件管理的挑战。

范围管理论文篇8

让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约束” 以及与“约束”相关的词条的解释:

1、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同义词有:拘束、制约。

2、提出或商量(须要共同遵守的事):预约、约定、约期。

3、约定的事;共同订立、须要共同遵守的条文:践约、条约、和约、有约在先。

4、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同或形成的。

5、约法:暂行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6、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7、约言:约定的话:誓约、履行约言、遵守约言、违背约言。

这里,有关“约束”的词意几乎都齐备了,条条都含有企业文化某些方面的元素,核心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是软约束、心理约束、心理契约、心理合约等,意皆“限制使不越出范围”,也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在《管理学》中指出,组织文化和环境是组织的“约束力量”,“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成员一个约束,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使人人不出企业的文化边界。

我们看《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也是这个意思。其中“约”这个字出自拉丁文,也是一个希腊字的译语,含有“契约”、“协约”或“合约”的意思。在圣经全书中,上帝与其子民之间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关系,通常都被描述为一种契约的关系。我们有理由可以这样认为,西方文化也就是由这个“约”字缔造出来的。对于企业文化来说:

“约束”是凝聚。

凝聚功能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文化是凝聚力的基石和纽带,在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容易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便是文化的纽带,而“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就是一种力场,一种磁场,一种凝聚力,一种纽带,把大家约在一起,聚在一起,系在一起,在这种特定的氛围和范围内,就会产生认同和共识,而这种认同和共识自会产生一种凝结和凝聚。

“约束”是规范。

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为,而“约束”恰在于要大家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是一种软约束,它像一种无处不在的目光,盯着每一个组织成员,使其“不越出范围”,这种规范比一般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具有更为持久的力量和作用。契约、合约、协约都是约束,都是一种规范。

“约束”是导向。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导向,约束本身就具有导向功能,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就是一种导向, “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就是一种导向,导向就是一种约束,约言、约法、约定、约定俗成,都是导向。

“约束”是预防。

预防就是预先防范,也可以说是事前控制。文化管理的优势是便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之坊也。”“故君子礼以坊德”(《礼记・坊记第三十》。意思是,礼,是因人之常情而加以节制,以对人们加以防范,因此,君子用礼教来防止们们失德。在特定的文化氛围笼罩下,在强有力的文化精神约束下,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在没有任何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或是在许多规章制度达不到的地方,人们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防范功能只有文化才能做到,这种功能就是文化的约束带来的。

“约束”是一种氛围。

成功的文化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熏陶和裹挟之下,人们做人做事就容易取得一致,而只有约束才能构成一种氛围,一盘散沙,形成不了氛围,心不想在一起,劲不使在一起,形成不了氛围。

“约束”是一种内心修为。

社会文明的起点便是人类的自我约束,没有约束,便没有人类文明。人性中有善也有恶,约束就是扬善抑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内心修为就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就是人的一种内心修为,人人的内心修为,人人的自我约束,构成整个人类的社会文明。我们说企业文化旨在以文化人,以文化人重在化心,内省是化心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自我约束则是内省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内省,以反观自照评价、修正或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是一种高尚,是一种难得的个人修养,也是企业文化内化于心的一个有效途径。

“约束”是一种自我管理。

管理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自我管理,文化管理的至高境界便是自我管理,而约束就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约束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使之不越出企业的文化边界,这种管理,便是成功的管理,这种文化便是成功的文化。

综上可见,“约束”涵盖了企业文化的诸多重要的、主要的功能,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属性,所以我认为,企业文化的真义就在“约束”二字,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约束”是关键词,是它的核心概念,无论是传统、风气、氛围、制度、契约、合同、信仰、理念、准则,都是一种“约束”,都是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约”的方法,也是“化”的方法,“约”好了,也就“化”好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约”好,才能“化”好。我们应该很好地理解这个“约”字,利用这个“约”字,在“约束”上做好文章,“约束”是看不见的手,“约束”是无处不在的目光。企业如果人人心理都有了某种约束,就说明某种文化形成了。

范围管理论文篇9

一、研究课题范围

1.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研究

2.社会组织在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3、社会组织在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与责任

4.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

6.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研究

7.社会团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8.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与管理研究

9.基金会发展与管理研究

10.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体制研究

11.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2.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3.社会组织资金筹集研究

14.社会组织项目管理与评估研究

申报课题要围绕上述研究范围,参考附录中的研究方向,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题目,也可以围绕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选定研究题目。

二、课题申报及成果收集

课题需按要求填写《2009年社会组织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申请表》,于2009年3月10日前报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文本文件一式三份,加盖单位公章,同时发送电子邮件)。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题申请进行审核、论证,3月25日前将在中国社会组织网上公布立项名单,并发立项通知。

承担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课题的研究,于2009年10月10日前,以书面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将研究最终成果寄至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信封上请注明“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课题”字样。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将对收到的课题报告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报告分别给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并发给部级课题结题证书,在中国社会组织网上公布。通过评审并结题的课题报告的著作权属于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没有通过评审的课题报告不予结题。

三、研究要求及成果形式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重大任务,分析现状,解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指导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研究课题要观点明确,内容翔实,文风严谨,行文规范,未公开发表,已获奖论文不得参加评奖,文字责任由课题作者负责。

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书面研究报告。

(1)课题报告不少于1.2万字。

(2)课题报告必须有案例、实证、调研、数据分析,或者有国内外经验剖析,这些内容不少于报告总字数的1/4。

(3)课题报告必须有不少于2千字以上的对策建议。

(4)一般应为总报告形式。若有专题调研报告、重大问题研究分报告、相关研究资料等分报告,原则上每篇不超过5千字,且不计入总报告字数。

(5)课题报告有关版权、版式、注释及学术规范等要求参见《课题报告写作要求》。

四、经费资助

对通过评审且获得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课题报告,将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的经费资助。

范围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超前小导管 注浆 支护 地铁车站

中图分类号:T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59-01

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是沿掌子面外轮廓线,以一定角度(5°~15°)打入管壁带孔小导管(管径为30mm~50mm,长度小于6m),并以一定压力向管内压注水泥或化学浆液的方法[1-2]。超前小导管注浆进入围岩中的浆液,将小导管、小导管注浆加密区和围岩粘结紧密,使之形成一个共同变形体,提高围岩力学性能和防水性能,进而提高隧道稳定性,进一步控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该法作为一种超前预支护技术,在隧道穿越浅埋软弱破碎地层等不良地段的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本文以青岛地铁3号线某地铁车站北站厅的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为背景,对小导管参数、注浆参数等技术参数作了详细介绍。

1、作用机理

小导管超前支护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即利用自身刚度分散和传递荷载的“棚架”作用和加固土体。其作用机理分析如下[4-5]:(1)小导管在超前支护中主要起到荷载传递的作用。超前小导管的存在,改变了掌子面和衬砌的荷载和应力的分布,将隧道开挖释放的荷载向前传递给掌子面前方的围岩,向后传递给初支,使得掌子面所承受的荷载减少,而衬砌所承受的荷载增加;(2)超前小导管的存在,不仅使掌子面上承受的开挖释放荷载减小,竖向位移减小,而且在纵向对掌子面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使掌子面纵向位移减小,稳定性增强,防止塌方事故的发生,有利于隧道的安全施工。小导管注浆的目的是改良土和风化岩体的现有性质,从根本上改变岩土的物理化学性,在注浆范围内产生一定强度的胶结体。其优点主要有:比超前锚杆支护能力强大;比管棚灵活经济,简单易行,无须大型机械;比水平旋喷注浆法易控制,对地层扰动较小;没有冻结法的冻胀和融沉现象。

2、工程背景

地铁车站服务年限通常不低于100年,对支护和防水的要求极高,因此,要求围岩完整性较好。青岛地铁3号线某车站北站厅拱顶围岩为中风化花岗岩,距离强风化花岗岩带约3m,围岩整体性较差,裂隙较发育,且含有裂隙水,围岩等级Ⅳ级;中部为中风化花岗岩,围岩等级Ⅲ级。因此,必须对拱顶部分围岩裂隙进行充填加固,以期充填拱顶围岩裂隙,提高围岩完整性,控制裂隙水,减少地表沉降。工程施工中,大量采用超前小管道注浆施工工艺,取得了显著经济技术效果。本文以北站厅进洞处超前小导管施工为例介绍主要工艺。

3、小导管参数研究

3.1 小导管直径

小导管的直径受断面形状及尺寸、地下水、隧道地质条件、地形和注浆浆液等决定。现有施工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小导管是由钢管制成,直径在32mm-60mm 范围。若直径大于60mm,则缺乏灵活简易,不利于其钻孔和打入,同时费用提高幅度大;若直径小于32mm,则无法起支撑梁作用,同时浆液通道变小,注浆压力变大,不利于注浆。考虑到本工程拱顶围岩等级基本为Ⅳ级,本工程选用直径32mm的钢管为小导管,壁厚3.25mm。

3.2 小导管长度

小导管的长度与隧道掌子面土体的坍落高度和坍落角度有关。小导管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1)

式中:为小导管长度,m;为围岩的坍落高度,m;为围岩的坍落角度

值主要提现掌子面的稳定性,值越小说明隧道自稳能力越弱。当值确定时,越大隧道坍塌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下掌子面土体坍落角度。由上式计算,小导管的长度一般取3m-6m,隧道围岩稳定性较差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经计算,=2.0m,考虑安全富余系数及爆破循环进尺,本工程取值为3.5m。

3.3 小导管上注浆孔间距及直径

同大管棚注浆孔布置类似,本工程注浆孔的直径为l0mm,孔间距150mm,呈梅花形布置,钢管尾部不钻孔的止浆段100cm,端头预留Φ8加劲箍。

3.4 小导管外插角

小导管注浆半径决定的其注浆加固厚度。小导管的注浆半径则是根据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确定,小导管外插角度则是由注浆半径和小导管长度确定。根据公式(2)可知:

(2)

式中:为小导管外插角;为注浆半径,m;为小导管长度m

一般工程中小导管的注浆半径为0.3m-1.0m,小导管长度为3m-6m,则由上式计算外插角一般在5°~10°。本工程中小导管长度3.5m,注浆半径0.5~ 1.0m,故小导管外插角为8°~16°,为方便现场施工,外插角设置为10°~15°。

3.5 小导管间距

工程条件决定小导管的径向间距。当隧道围岩稳定性差时,采用密排布置,一般间距取小导管直径2倍;当隧道围岩稳定性好时,小导管间距取0.3m(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m。考虑到本工程的围岩等级基本为Ⅳ级,故小导管径向间距设置为0.4m,个别区域围岩等级为Ⅴ级时,径向间距缩短为0.3m。

3.6 小导管环向布置范围

小导管的环向圆心角参考公式(3)选取:

(3)

式中:S为环向间距;d为注浆加固厚度;D为隧道直径。

现有研究表明,隧道收敛和地表沉降与加固范围并非线性关系,当小导管加固范围在达到一定值后,隧道收敛和地表沉降控制效果不在明显减小。因此,小导管注浆加固范围存在一个最优值,此值由小导管注浆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综合决定。通过工程经验及研究表明加固范围120°时为最佳加固范围。本工程以此为依据布置。

3.7 浆液参数

浆液参数主要包括浆液类型、注浆压力、单孔注浆量等。目前实际工程中水泥浆液和水玻璃浆液应用最为广泛。本工程选用水泥浆液注浆。注浆压力上限为不破坏隧道围岩、不引起地表变形、邻近构筑物受到影响,下限为达到注浆设计范围,且不影响施工速度。本工程注浆压力为0.5-1MP。单孔注浆量依据公式(4)选取:

(4)

式中:Q为单孔注浆量;R为注浆扩散半径(m);L为小导管长度(m);n为围岩孔隙率(%);为浆液填充系数;注浆材料损耗系数,一般取0.1左右。

根据上式计算可知,Q=0.01~0.03m3。具体单孔注浆量结合工程实际调整。

4、结论

本文依据理论技术与现场试验,确定了超前小导管注浆参数。借助地质雷达扫描成像,对注浆范围内的围岩裂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拱顶形成密实的注浆区,基本无裂隙,基本满足该车站支护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铁男,郝哲,杨青潮.超前小导管注浆布置范围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分析[J].公路,2011,05:222-227.

[2] 刘运生,董敏.超前小导管参数对超前支护的影响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3,01:97-99.

[3] 王建鹏.隧道超前小导管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09.

[4] 孙亚朋.超前小导管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支护机理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5] 闵书.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数值分析[D].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