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十篇

时间:2023-10-27 17:51:37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1

[关键词]运河之都;旅游景点;国际化旅游城市;“异质”特色

引言

淮安作为运河之都,在历史上曾享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显赫的交通要冲地位。尤其是隋炀帝的三下江南和乾隆六下江南都为淮安历史名城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悉,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专家委员会经投票,正式通过大运河的申遗申请,批准大运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人,我们应当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迎接国际友人的到来。下面,笔者就旅游景点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论述如下:

一、陕西省《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旅游》翻译原则

陕西省《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旅游》(以下简称译写规范)是在参照了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的相关标准及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出来的。毋庸置疑,该译写规范比起上述的的北京、广东及上海的翻译标准更为全面、详细,对指导旅游景点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现就陕西省译写规范列举如下:

1.1旅游景区(点)的英文译写在尊重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宜采用意译法或音译+意译法。

1.2旅游景区(点)名称具有意象意义的应意译。如凤凰亭Phoenix Pavilion.

1.3旅游景区(点)名称强调其文化内涵和性质的,宜采用意译法。如:玉女峰The Jade Lady Peak.

1.4旅游景区(点)名称的冠名、属性名或专名已失去其所指称的意象或性质,冠名、属性名或专名用汉语拼音译出,通名采用意译法。

1.5旅游景区(点)通名为较生僻名称或专名与该通名分开容易产生歧义的,专名与通名宜采用音译,随后重复意译出通名,表明景区(点)的性质。如:白鹿塬Bailuyuan Tableland.

1.6旅游景区(点)通名为常用名称的,通名不需要重复音译,宜采用意译法。如:兴教寺XingjiaoTemple,大明宫Daming Palace.

1.7旅游景区(点)为森林公园或地质公园,其名称的专名是地名或人名,此地名或人名部分宜遵从地名人名翻译标准音译。如终南山地质公园Zhongnanshan Geopark,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Wangshun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1.8旅游景区(点)名称的专名是地名或人名,此地名或人名部分宜遵从地名人名翻译标准音译,同时重复意译出其中的通名,表示此旅游景区(点)的性质。如:万花山旅游景区Mount Wanhuashan Scenic Area,红碱淖风景区Hongjiannao Lake Scenic Area.

1.9旅游景区(点)名称较短,应采用顺译法。如:乾陵Qianling Mausoleum.

1.10旅游景区(点)名称较长,应采用调整顺序法,先译出旅游景区(点)性质。如章怀太子墓Tomb of Prince Zhanghuai.

1.11在旅游景区(点)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可以不译。如:三原周家大院Zhou Family Mansion,蓝田水陆庵Shuilu‘an Temple.

1.12旅游景区(点)名称的翻译应考虑受众的可接受性,遵循适当增加或删减的原则。如:法门寺文化景区Famen Temple Buddhist Culture Scenic Area,英文译名中增加Buddhist用来说明此景区的性质。

1.13旅游景区(点)中文名称较长时,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只需译出其核心词,遵循简洁的原则。如: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Yanta Music Fountains.

1.14旅游景区(点)名称的翻译应遵循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同一汉语名称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英文翻译。如:红石峡在用于地名时译为HongshiXia,在用于命名风景区如红石峡生态公园时译为Hongshixia Gorge Eco-Park,在专指一处旅游吸引物时红石峡应译为RedStoneGorge.

1.15旅游景区(点)名称是沿用已久或约定俗称的应使用原名。如:大唐芙蓉园Tang Paradise,华清・爱琴海国际温泉酒店Huaqing AegeanInternational HotS prings Resort & Spa[1]。

二、淮安旅游景区(点)英文标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淮安作为历史名城,名人故里。据不完全统计,淮安旅游景区(点)多达五十多处。就这些旅游景区(点)的英文标识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拼写错误

某新建公园的一个指示牌上标有“金沙湾”和“月季广场”,下面相对应的英文分别为GoldSandPay、China Rosr Square.Gold Sand Pay中的Pay本应为Bay(海湾),Bay和Pay(付款)一个字母之差,意思相差万里。ChinaRosrSquare的Rosr更是一个明显的笔误,将Rose(月季、玫瑰)写成了Rosr。类似的拼写错误举不胜举。

2.2语法错误

钵池山公园有多处草坪上插有这样的指示牌:“小草也在长,踏入想一想。”下方的英文标识是:Small grass in long,too.Enter,think。这是英语吗?我们不禁要问,这简直就是语言垃圾,来这里游玩的国际游客见到了这样的文字心里肯定会感到不舒服[3]。这个指示牌的英文应改为“Keep off thegrass”.在某个公园的多个垃圾箱上都漆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方的英文是“Protect Circum Stance begin with me”。这是简单地照字翻译,没有考虑到英语的语法结构和习惯表达法。其实保护环境中的“环境”是environment,即具体的自然和人居环境,而不是“与某事件或某人有关的情况或事实的circumstance”。应该把这个由两个词组构成的中文祈使句译成一个英文句子才能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从语法角度可以译为“Protecting environment begins with me”,但是从语用角度可以直接译为“No Littering”,这样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更加简洁明了。

2.3用词不当

公共场合中存在很多用词不当这一现象。例如,城置公园龙湾是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名称,在市中心巨幅广告上“城置公园龙湾”下面印有相应英文“Park Dragon Bay”。“龙”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能腾云驾雾给人带来吉祥,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把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如‘真龙天子’,‘龙袍’等。从古至今,中国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可是在西方,dragon的身价却一落千丈,变成了口吐火焰,祸害乡里的怪物。因此,将“公园龙湾”译为“Park Dragon Bay”会给人带来非常不愉快的联想,会严重影响该旅游景点游客流量。这个旅游景点的英文标识应改为”City Park,Longwan Bay“.

2.4译名不统一

淮安市的清晏园是保护非常完好的古典园林,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园内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有致,曲径、长廊、流水循环往复,四季花繁木盛,秀丽典雅。园中有“环漪亭”、“湛亭”、“御碑亭”、“怯顾亭”等,其中“湛亭”被译为Zhan Pavilion;“怯顾亭”被译为Reluctant-To-LeavePavilion;“环漪亭”被译为Ripple pavilion,但“御碑亭”则被译为Imperial Stele Garden,而不是相应的Imperial Stele Pavilion,同是一个汉字的“亭”,就在英文译名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英文单词“pavilion”、“garden”。

2.5大部分旅游景点无英文标识

在笔者所去过的许多淮安旅游景区(点)中,很难发现相应的英文标识,甚至有些颇具规模的旅游景区(点)入口处也没有英文标识。象“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明祖陵”、“古淮河文化生态公园”、“韩侯故里”、“吴承恩故居”等都只有中文门匾,没有相应的英文门匾。显然。对淮安旅游景区(点)英文标识的查漏补遗工作还是很艰巨的。

三、淮安旅游景区(点)翻译应在遵守翻译规范前提下,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促销功能

根据翻译规范论观点,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社会行为[4].那么,在启动淮安旅游景区(点)翻译工作之前,可以借鉴陕西、上海、广东等地的翻译原则和规范,克服其不足,制定出适合淮安地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旅游景区(点)的翻译原则、规范和翻译策略。

3.1淮安旅游景区(点)翻译应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

旅游景区(点)译名如要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往往采用意译法或音译+意译法,如:中国漕运博物馆可译为China Caoyun Museum.如把“漕运”译为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in feudal times )(通过水运方式把粮食运往京城(在封建时代))[5],就显得冗长,不适合用作旅游景区(点)译名。但如把“漕运”用汉语拼音翻译,既保留了本土文化及地域特色,也使译名简洁、优美。

3.2淮安旅游景区(点)翻译要适当保留“异质”特色,吸引潜在的国际游客

旅游景点名称是具有身份识别功能、指向功能和诱导功能的一种特殊地名,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英文译名也起着旅游景区(点)的促销功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国际游客,也能为旅游景区(点)打造品牌。像我们淮安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可以译为Museum of China Canal Culture,译名中用China而不是China’s或Chinese,就是因为国际上已普遍接受Suez Canal(苏伊士运河)和Panama Canal(巴拿马运河)。像“淮上明珠温泉度假村”可译作Hot Springs Paradise on the Huaihe River、甘泉山可译作Mount Ganquan而不是把“甘泉”译作英文sweet spring water,保留了“甘泉(Ganquan)”的“异质”特色。

四、结论

总而言之,淮安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已是势在必行,既然硬件环境建设已经形成,那么软件环境建设也必须跟上。就译介淮安旅游景区(点)而言,我们必须在借鉴陕西、广东、上海等地翻译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我们自己的翻译标准。淮安旅游景区(点)译名就要体现出我们淮安地方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所有译名应坚持统一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译名要保留“异质”特色,起到促销和“诱导”功能,打造出淮安旅游景区(点)品牌。

参考文献:

[1]杨红英.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1(4):65-67.

[2]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J].中国翻译,2013(3):99-103.

[3]陈红美,左广明.淮安市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语文学刊,2011(11):48-49.

[4]崔学新.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2

关键词青岛 历史文化旅游 开发 对策

一、青岛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基于调查问卷的初步分析

为了解青岛市居民和旅游者对青岛市历史旅游资源发展的评价和感知,笔者对居民和旅游者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针对居民的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5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98%。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居民对历史资源的了解程度”时,有44%的人认为较多,有51%的人认为较少,这从侧面反应了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和认知程度不够。

关于青岛市居民对青岛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有12%认为“青岛的历史资源非常丰富也非常有价值”,有37%的居民认为“比较丰富也比较有价值”,有43%的居民认为“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一定价值”。此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居民比较认可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发价值。

对来青岛旅游者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1%。当问及“对历史资源的了解程度”时,只有29%的旅游者了解较多,而大部分旅游者了解较少或者不知道。对青岛的旅游者来说大海、崂山是他们的旅游向往的地方,而对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认知上存在很多的空白。

在要求对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出评价时,大部分旅游者觉得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比较有价值的,但是这些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很多旅游者却不能给出比较全面的解释。

以上所述是青岛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由此可以看出青岛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并不是非常成熟,其历史文化旅游收入在所有旅游收入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在整个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突出。对于青岛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来说,青岛的历史文化旅游只是起一个补充的作用,并没有很大程度上促进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文物古迹也没有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很多的资金来源来保护现有的旅游资源。

二、青岛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推进,使青岛的形象逐步的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认知。青岛旅游行业围绕建设国际海滨度假城市、打造帆船之都的目标,着眼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突出“山、海、城”特色,实施了旅游精品工程、旅游促销工程和旅游质量工程,全面推进了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推进旅游业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并结合奥运契机,逐步营造出了良好的旅游口碑。

但是就历史文化旅游来说,青岛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力度不够

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些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力度并不是很大。青岛历史文物资源较为丰富,但目前来说加以开发的只有19处,而且进行旅游开发的层次也不够深入,仅限于收取门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对青岛的历史也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殖民时期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给青岛营造了一定的欧式旅游的氛围,整个是其他海滨城市如大连等所不具备的,很多旅游者对青岛的这一特色旅游资源非常认可。

2.现有的经济效益不突出

据官方统计,青岛的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历史文化产品的收入却只占其中很小份额,如2006年,青岛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营业收入仅仅只有300万左右,而整个青岛旅游景区门票总收入达5亿元,且旅游收入对于历史文化型景点的保护作用并不是非常突出,目前,文物古迹保护和修改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拨款,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

3.发展地位有待提升

在青岛市旅游局的未来5年旅游发展规划中,对旅游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即推动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转型,着力打造以高端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构筑以高端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以高尔夫、游艇、国际邮轮、婚庆、商务、节庆、会展等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产品;完善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推进高端旅游发展。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着力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工农业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

在此提出的旅游产品体系中,笔者认为核心的度假旅游要有所发展,必须要使旅游者有的看、有的玩、有的体会,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正是基于旅游者“有的体会”这一深层体验上基础上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从内心深入深深的吸引旅游者,从而使旅游者能够停留下来静静体会青岛的味道,进而延长在青岛停留的时间。因此,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其产业地位和产品开发需要在青岛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升。

三、进一步加强青岛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保护和开发对象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的物质形态、城市特有的文物古迹和城市对历史文化的人文表达方式。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保护对象,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开发对象,也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城市要素。因此,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青岛历史文化旅游的进一步的开发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取得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均衡,这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注重青岛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管理

对于青岛来说,历史文化旅游的再开发就要从文物古迹所代表的实体环境、城市的文化意象和城市的生活环境等三个方面分别入手,对这三大环境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对于文物古迹资源,强调对其实体进行绝对保护,同时对其周围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新建建筑进行风格限制,使其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保持一致。这就要求青岛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古迹及其周边的环境要精心布置,使以历史文化古迹为核心的街区的风貌基本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让旅游者深切的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所在。对一些有着著名近现代建筑的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来说更是如此,关风景区、中山路风景区的建筑要保持其原有风貌。同时还有积极提炼城市的文化意象,并且持之以恒的用其去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引导城市居民城市印象,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去增强市民的旅游文化意识,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营造热情好客的旅游氛围,让市民的友善去感染和感动旅游者,相信旅游者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还能获得心理的满足。

2.重视青岛历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体现

作为近代新兴城市,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十分短暂,但在建置之前的胶州湾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大部分都得以保留,如琅琊台、即墨古城、三里河、齐长城、天柱山魏碑、岭山道观等均保存较完好,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宝贵的文物遗迹,虽然大部分不在青岛市区,但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较响的知名度,对于提高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开发青岛人文旅游资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是今后发展旅游的工作重点所在。青岛城市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历史发展沿革却很曲折。欧、亚文化的交汇融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等,使得青岛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建、外事诸领域中均充溢着特有的多元文化,从而使青岛历史文化更具有独特传奇色彩。

因此,对青岛近代这种欧亚文化交汇和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也应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出来。由于青岛独有的城市发展历史,使得青岛成为中西文化(欧亚文化)的交汇之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青岛城市文化。而其典型代表则是城市文化中的主要载体――城市建筑文化。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史实际上就是青岛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建筑风格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作为一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城市建筑带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风格。正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使得青岛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既有较明晰的文化主脉,又有中外多国不同文化交汇而呈现出的多彩文化,从而构成了以“洋”味为主的城市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总体风貌特色。

3.打造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为了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必须加大对这些文物古迹的开发的力度,在不破坏先有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投入发展旅游业。同时,这些文物保护单位除了在市南区的之外分布比较分散,不容易形成连续的历史文化景观区。但是可以把一些类似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例如,可以开发“青岛历史寻根游”、“欧亚风情浪漫游”、“名人故居探访游”等几条旅游线路。“青岛历史寻根游”主要是把青岛的遗址类、旧址类、墓群类等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一条线路,例如天柱山摩崖石刻、六曲山墓群、齐长城遗址、三里河遗址、城子遗址、琅琊台遗址、赵家庄遗址等,使旅游者能够充分感受青岛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欧亚风情浪漫游”则是让旅游者充分感受青岛“洋气”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把青岛的一些著名的近现代建筑和街区串联起来,主要包括迎宾馆、总督府旧址、关近代建筑、市南区和市北区的德国建筑群等。旅游者在游览这条旅游线路就如置身于西欧国度,感受到的是欧亚的魅力风情。“名人故居探访游”主要是去一些名人故居,去探访历史名人在青岛留下的点点滴滴,主要包括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闻一多故居、刘谦初故居、王统照故居、沈从文故居、梁秋实故居、萧红萧军故居、朱树屏故居等。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可以和其他类型的旅游线路相结合,让旅游者多方面多角度感受青岛的魅力。通过对历史文化景点的进一步开发使历史文化景点在青岛的所有景区景点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青岛旅游业发展的“火车头”(景区)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4.加强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文物古迹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沿袭着国家所有、由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管理机构直接经营的体制。这是一种典型的“国有国营”的管理式经营模式。该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文物古迹旅游区的负责人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决策和经营者不具有对经营成果剩余的索取权,直接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文物古迹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以及破坏的现象严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保护力度、开发程序以及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区规划管理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一种管理模式是“转让式经营”。转让式经营是通过经营权转让的方式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对景区进行开发建设。转让式经营也称为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其具体含义是,在坚持文物古迹资源国家所有、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经政府统一规划后,把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通过政府与投资商签订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开发建设权、经营管理权及其收益权,其原则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政府只保留初始委托人的监督职能,其建设和经营的人和运作资金均由市场产生。此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与管理,基于市场产生的人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下经营景区。

对文物古迹的开发要实现“转让式经营”,这是市场化运作的必然,是政企分开的必然,同时也是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必然。从实践来看,两权分离是历史文化景区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旅游景区(点)“两权分离”改革已经在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市相继推开,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对当地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在普遍存在是“管理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造成了人员臃肿,经济效益不明显,旅游开发不科学,资源保护的资金筹备难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格局,必需对历史文化景区实现“两权分离”,引进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3

【关键词】 历史文化 资源 城市旅游

21世纪国家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自己的精神层面,注重内心的放松。往往选择旅游胜地除了考虑景点的吸引力,还关注交通便捷度,旅游旺淡季,有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能不能从著名的景色中带给人思考。以前更多的人选择大城市,现在却有些相反。很多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反过来选择风景宜人、宁静舒缓的景区,或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我们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历史文化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应该如何发展好旅游经济?以下将着重分析这些问题。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的吸引力

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方面都能成为现阶段旅游的吸引力。其中殷墟的文化底蕴更为丰厚,殷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经3300多年历史。其重要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史记》、《括地志》均有关于殷墟的记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目前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从1928年开始,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著名的有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安阳殷墟作为甲骨文的故乡,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二、现阶段城市旅游经济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人们收入的问题,要想促进人们旅游,人民必须富裕才可以。只有更多的人旅游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魅力。其次是城市的发展状况,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等等其他方面的完善才能方便更多的人旅游。为旅游又促进了可能性。最后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旅游胜地的环境被破坏,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加以重视,还需要个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才能使旅游业稳定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媒体对旅游胜地的负面影响等等。

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

旅游城市和其他一般城市相比,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并且具备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其中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在不断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城市服务业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城市的主要功能变成了以消费功能为主。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会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但是对经济状况的提高有加速作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中小型旅游企业的数量,为不断新增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总的来说,城市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改善,成为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先产业以及城市转变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城市不断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要素着重放在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上,逐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加速城市产业发展。

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

1、发挥政府的力量

有政府的干预和管理,城市旅游经济才能更快更顺畅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增加对城市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在旅游城市的住宿条件上可以分档次建设旅馆,更大可能的满足一般消费者;在旅行社的建设上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避免旅行社费用过高;在旅游景点的新增建设上,可以投入一部分的资金资助,使景点建设得更具吸引力;在旅游景点的消费水平上,政府可以进行部分的干预,不要让旅游景点的各种消费都过高,反而减少了部分消费群体。

2、寻找城市旅游经济的催化剂

城市旅游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媒介,也可以说催化剂。近阶段一些电视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这类明星互动节目对旅游景点的传播速度是相当迅速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对明星的喜爱而选择自己的旅游景点,如果利用好这类媒介,旅游行业的发展会突飞猛进。在这种电视节目的活动中,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从历史文化入手加大旅游经济的推动。

还有另外一方面,如何让大家旅游更便捷?以前我们旅游更多的是通过打电话报旅游团,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软件的出现比如携程网等,方便人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旅游信息,为旅游提供了更加直接便利的方式。而且现代网络的发展,这种趋势将被更多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一些的人接受。在这种类型的软件中可以加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介绍,让很多人在软件中搜查就能了解到历史文化。这样,历史文化通过很好的催化剂就可以转变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推动力。

3、相关行业的相互渗透

我们都知道,要旅游吃、穿、住、行是基本要求,我们还要好玩,还要购物等等。那么这些行业间的关联性是至关重要的,旅游不是一个单一行业,而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旅馆业、旅行社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商贸业、零售业、建筑业、工业、农业、种植业等等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互的贡献。国家可以鼓励大家开一些更能体现历史特色的餐饮店,或者能体现历史文化的旅馆等等。抓住旅游业同其他行业间有联系这一点,通过各行业之间的良好配合,在无形中传播历史文化特色。

4、提高更多人的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率都在增加,社会现有的机会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从旅游业着手,吸纳人才,也是很好的选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服务业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跨行业、跨地域的,涉及到社会很多行业,这样就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流动。旅游业无疑就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和各行各业之间的连接无疑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相互创造的价值难以估量。

5、加大宣传,增加投资

我们选择一个旅游点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通过上网查旅游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向去过某旅游景点的游客了解实际感受,这种宣传效应的比率是相当高的。旅游业不像生产型企业需要输出产品,这有可能是长距离、多环节的运输,旅游业中好的传播效果才是关键。这就更加可能的让旅游行业发展国际化,创造更多的收益。旅游业自身就是个大投资,如果发展国际旅游业,它所创造的资金流肯定是相当可观的,旅游带来的国际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从而催进与国际之间接轨的步伐。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宣传?宣传什么?当然是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就好比我们手中的法宝,促进着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

6、国际化发展

很多国家利用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及发展,这样所带来的是彼此之间双赢的趋势。彼此之间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起了很好的政治作用。比如国际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都是政治、经济、文化间很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历史文化交流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摩擦,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旅游经济。如今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彼此之间通过直接的方式往往不能有很好的促进发展,但是,如果通过旅游这一行业就能改变这一状况。旅游就如同一个特殊的环境,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从增进人民之间了解和友谊的小角度出发,发挥出国与国之间的大效益。

7、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上述内容讲到过,旅游要做好,行业之间的协调是关键,其中环境保护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面。我们最熟悉的关于雾霾的新闻足以引起全国甚至国际的关注,保护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只有我们所生活的是绿色城市,我们的生态环境是优良的,才能实现旅游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我们要限制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人们生活习惯对环境的影响等等。在宣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当今同古代的对比。曾经的天是什么颜色,历史文物保留是什么样,而现在呢?以此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让旅游经济无阻碍发展下去。

8、不断完善旅游设施

旅游中的人群复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首先必须保证硬件软件设备的建设,在设计这些设备的时候,设计人员可以结合设备所要投放的景点特色,设计能应景的公共设施,带给人心情上的愉悦。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出特殊的设备,年龄稍长的旅游者可以增加一些安全性能高、贴近其爱好的或者还原传统文化的设备;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增加一些娱乐刺激的游戏设备或者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设备。在设计好了吸引人的公共设施和特殊设备之后,政府及旅游景点相关负责部门都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与保养,从而让其能循环利用,吸引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9、增添活动,增加亮点

旅游景点除了用自身的自然风景特色来吸引人,还可以用其他的活动来吸引人。比如说如果旅游景点是以“水”著名的,城市就可以举办一些划船比赛,鼓励游客参加,宣传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为口号。总之,要结合当地景区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旅游节假日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发展更多元化的旅游经济。

五、结语

本文首先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分析,抓住吸引人们的历史文化,然后再全面研究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先提出问题,再选择连接纽带,最后具体分析发展旅游经济的措施。在当前旅游经济的突飞猛进趋势下,城市需要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需要更全面,更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提升城市甚至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也发扬光大历史文化。总之,旅游经济要发展好,产生的连锁效应效果非常之重大。

【参考文献】

[1] 陈磊: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以马鞍山市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5(1).

[2] 李瑶亭: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4

荆州的旅游景点个个都很有特点,很有优势,但现在缺少主线,如同散落的珍珠,没有项链的价值,白白浪费了旅游资源。

荆州旅游景点资源十分丰富,每一景点、每一处景观都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底蕴,例如:荆州古城墙、荆州三观、荆州二寺、荆州博物馆、楚纪南故城、八岭山古墓群、三国遗迹、关帝庙等等景观,数不胜数

但这些景点,有的是三国文化,有的是楚文化,有的是佛教道教文化,这些旅游文化与景点相互交错,如果仅用三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定位,一方面会让景点与景点之间缺少关联性,让游客对除三国景点外的其它景点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也埋没了荆州历史悠久的楚文化,以及荆州其它的历史景点及历史人物,例如张居正、孙思邈、湘王朱柏等等。

所以,荆石文化传播公司张善凌认为,荆州的旅游景点不是没有历史背景,也不是没有观赏游玩的价值,而是受到三国文化的挤压,所有的风头都让三国文化占据,景点自身的发展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与制约,为了和荆州城市品牌定位保持一致,不得不屈居三国文化的陪衬,同时,不同的文化之间缺少关链与联系,所以又都各自为政,自力更生,也就造成了如今荆州旅游景点众多但热门景点缺乏的现状。

误区四:旅游产品“泛”而不“特”

荆州旅游产品独具荆楚特色,特别是仿古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但却没有以荆州三国文化为背景或具有荆州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荆州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同时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荆州出土了大量的国宝级文物,件件都有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例如:玉石陶器、楚国漆器、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青铜宝鼎等等。这些文物都具有粉末浓重的春秋战国以及楚文化的烙印。

我们在荆州所有的景区都能找到这些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可是问题也出现了。荆州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却找不出一件以荆州三国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以及代表荆州的、独特的旅游产品,游客因荆州在三国的名气慕名而来,却只能买一些具有楚国特色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其它地区的其它景点也能买,甚至在部分景区买到的都是一些其它省市地区的旅游工艺品。这让多数游客不由的感叹,荆州确实没有什么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买也罢!

荆州是否真没有什么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其实不然,荆石文化传播公司张善凌认为,造成如今的现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荆州的城市品牌定位,荆州打的是三国牌,而旅游产品都是楚文化特色的,就算打上楚文化牌,市场上看到的也都不是荆州所独有的,或者说都代表荆州的、独特的旅游产品。

二是创新意识和营销意识缺乏造成的后果。荆州历史源远流长,从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中随随便便都能找到荆州所独有的、有荆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加以加工和润色,就能在市场上赢得人心、获得追捧,但大家都视若无睹,甚至无从下手。

误区五:旅游宣传“公”而忘“私”

荆州为发展旅游经济,在投入和宣传上很有力度。但现有的城市品牌定位,导致所有的投入都似乎只是在为全社会做贡献,虽然推动了全国三国旅游经济,但对荆州来说并没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荆州在大力宣传三国文化上颇有成效,在旅游景点的建设上也很有建树,不仅加强了对老旧景点的改造、景观的美化,同时深挖荆州历史文化,重现部分旧时古建筑及人文景观,为荆州的旅游经济及旅游硬件设施增加了砝码。

荆州为三国文化贡献颇多,不仅重建荆州六大古城楼、疏浚古护城河、修复古城墙,还大力宏扬关帝文化,重修关帝庙,承办关帝庙会及关公刀会,荆州的关帝文化得到了国内外及海外华侨的一致认可……

这些都是近几年来,荆州在宣扬三国文化上所取得的成果及所做的努力。

荆州推动了三国旅游经济,推动了关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了三国,再一次知道了荆州。可是三国文化也好、关帝文化也好,都并非荆州所独有,虽然三国有82回提到荆州,但三国很多重要的事件都并没有在荆州发生,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空城计等等。

关帝庙全国有也有成千上万,虽荆州关帝庙是关帝众多征战庙中名气最大的一座,但与关帝的祖庙和关帝两座古陵庙殿相比还略逊一筹。

所以,荆石文化传播公司谢付亮认为,荆州如今的定位与宣传是在为全国的三国文化做了贡献,全国所有与三国文化沾边的省市都应该感谢荆州才对,荆州在无意之中扮演了“活雷峰”的角色。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5

近年来,昭通市相继成立彝学会、苗学会、回学会等少数民族学术研究组织,为进一步挖掘、保护昭通市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昭通市苗学会倡导的“花山文化”开发理念,得到了广大苗族同胞的热烈拥护,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认可,以市一级的名义举办苗族花山节,目前在全国还是第一家。首届昭通市苗族花山节在大关黄连河的举办,成为2005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大亮点。显现了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现实效益、连带效益和社会效益。交通、通讯、餐饮、小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既发展了旅游业,促进昭通的苹果、天麻等行业的发展,又推动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本文旨在让大家关注重视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利用,为做大做强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做初步探讨。

一、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办好特色旅游。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地区开民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昭通市的情况,以下就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办好民族特色旅游提出几人个措施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大旅游产业的民族文化含量。一是走出观念误区,树立通过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观念。应克服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树立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观念。正确认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人文景观旅游是文化产业和朝阳产业,是有效益的产业,项目建成后政府和企业完全可以从税收和利润中收回投入。二是增强机遇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这是为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三是进一步提高对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人文景观旅游的重大经济价值的认识。有了优秀的民族历史旅游文化景观做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流的增加,就会带来更大的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二)搞好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的人文旅游的景观,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科学论证,防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后人留下遗憾。一是人文景观的开发与自然景观必须相协调,防止用大量的商业性建筑和人造景点破坏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的原始风貌。只有尽可能地再现人文景观的历史原貌,注意人文景观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协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氛围,才能提高旅游景点的品位,创造良好旅游环境。二是坚持保护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对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必须在经过严肃认真的历史考评、史籍印证、掌握必要的开发手段和科学技术以及搜集、整理出了较完备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不应盲目开发。否则,既有可能破坏仅存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有可能开发成与历史原貌不相吻合的“四不像”工程。因此,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着眼,积极、有序、稳妥的推进。只图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将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或遗憾。三是注意仿古建筑与历史遗存的协调、一致。在开发民族历史文化遗存景点的过程中,在其周边适当建设部分仿古建筑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必须在查阅、参考有关史料之后方可进行,尽量做到仿古建筑与民族历史文化古迹的一体性与协调性,形成合力。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吸收建设、财政、交通等部门参加,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三)利用好学(协)会、专业研究会的职能,重视并抓好文物资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内在含量。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建成了一批文博、文物和民俗、文化馆所。但大部分馆所展品数量少、民族历史文化信息不强,应尽快进行补充、完善。一是组织力量加大搜集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的力度。二是对现有的馆藏文物资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防止由于潮湿、虫咬、腐蚀等原因而变质、破损。三是在有条件的展馆应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赋予历史文物新的生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对水族游客的吸引力。

(四)创新投资机制,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民族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路子。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是制约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政府要有一定投入外,主要应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实现投资多元化。一是建立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专项基金。投资主要用于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掘及项目开发的贴息息。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对于旅游景点的配套附属部分,如游乐、民族服饰、民俗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均可放开,通过招商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的市场动作方式予以解决。三是政府在投入的资金在使用上要突出重点。防止遍撒“芝麻盐”的平均主义做法,争取支持一个,就建成一个,叫响一个,就有回报。大关黄连河景区的开发成为一个成功范例。

(五)加大对民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全面系统地宣传昭通民族历史文化。二是通过文艺形式宣传昭通的民族历史文化。有计划地组织作家、艺术家用歌曲、电视剧等形式反映我省的民族历史文化。昭通的作家群为此正做着积极探索。三是出版部门应有计划地出版一批有权威的、质量上乘的图书、图片,系统地介绍我市的民族历史文化。四是从策划管理的源头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五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监督。如民族服饰、手饰、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市场加于规范。

二、近两年昭通市旅游经济产业的状况

2004年,昭通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达145.67亿元。昭通市旅游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49%,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2888.28万元,比上年增长31.4%。为使旅游业成为昭通市的主导文化产业,昭通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景点景区的投入,完善旅游设施,使昭通市旅游业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仅大关县黄连河景区2004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89万元。现在公司经过改制后,加大了对攀岩、漂流、惊魂飞越等项目进行规划。2005年中国昆明首届国际文化旅游节昭通大关分会场活动中举办了首届昭通市苗族花山节。西部大峡谷温泉生态园是全国最大的露天温泉。到2004年末,已投资了近2亿元的资金,大峡谷温泉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文化与自然资源温泉水、大石头、青山绿水、金沙江风光有机结合,将川、渝、滇、黔文化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中原文化,川、渝、滇、黔文化的一个大展台。温泉大峡谷自开始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2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多元。昭阳区大山包生态旅游,是云南最具规模的观鹤胜地;彝良小草坝山水落石出公园、盐津豆沙关历史文化走廊、水富铜锣坝避暑胜地、威信扎西红色文化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等相继成为昭通的旅游资源。在昭通市,旅游资源成为昭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双丰收。昭通市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规划开发。

三、昭通市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民族类文化优势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以旅游资源内涵而言,有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探秘游等。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僰人县棺、汉孟孝踞碑、摩岩石刻、东晋霍承嗣墓壁画、朱提遗址、威信观斗山石雕群。历史文化遗存:扎西会址、罗炳辉故居、刘平楷故居、龙云故居、龙氏祠堂、卢汉故居,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工作在进一步开展。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盐津白水江和莲花洞、巧家的药山和金沙江奇石、彝良小草坝等。各族人民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创造了许多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垫恢宏、意境优美的民歌、传说、神话;民族原生态歌舞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苗族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傩戏、花灯、四铜鼓、打鼓草、关河号子、苗族花衣、彝族剪纸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望帝(杜宇)传说、鹤城的崛起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的歌舞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昭通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把这些资源较好地继承下来,加以保护利用。昭通现有的苗、回、彝等主要少数民族在云南虽然算不上典型,但是经过多种文化的撞击,留下了特有的文化遗存,这不仅从葬俗上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悬棺墓、崖墓、梁堆、石棺墓和土葬、火葬葬式可见一班,而且傩文化、铜鼓文化、土陶文化都是“人无我有”的。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全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积极开发,建设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全省致力于建设“旅游、文化大省”,并将旅游业确立为全省支柱产业的大环境下,昭通的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四、开发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目标。

根据昭通市的实际情况,只能把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围绕“三基地一屏障”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价值。从发展昭通全局上整合资源,将旅游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好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盘活地方经济,推动昭通市的经济发展。可喜的是:旅游部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继续完善“十五”规划的基础上修订“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预计到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及旅游业占整个GDP总量的比值将会大幅上升。“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昭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应该实施精品工程,以打造昭通品牌,创立昭通流派,构筑昭通特色为目标,不断扩大以大山包为主的乌蒙高原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五尺道历史文化探秘产品,铜锣坝森林、大峡谷温泉渡假、黄连河花山节旅游产品,以“扎西会议”会址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十五”期间精心打造、培育的旅游线路已初见效:昆明—会泽—昭阳—大关—盐津—水富昆水公路沿线的景点为一条旅游线路;昆明—会泽—昭阳—大关—盐津—威信,然后由威信—宜宾(泸州)或威信—镇雄—毕节—遵义为跨省旅游线路,以这两条线路为依托,昭通市特色旅游片区开展已走上健康、强势发展的轨道。从而展现昭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昭通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走出市外、省外;实现开发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力争取得良好的现实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海峡新生网

2、《2005昭通市年鉴》,2005年8月,德宏民族出版社

3、刘建忠、马胜虹,“罗永康释疑‘花山文化’”,2005年4月30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4、李跃芳马康凤曹阜金戴云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5、李跃芳马康凤曹阜金戴云强,“对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6

[关键词]渭源县;首阳山景区;隐逸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65-03

渭源县位于中国大陆版图中央,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三大古代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汉高祖二年(前205),首立县制,因商末周初孤竹国二贤伯夷、叔齐隐居于该县境内的首阳山而命名为首阳县。公元551年,又因渭河发源于该县境内的鸟鼠山而改名为渭源县。

渭源县位于黄土高原陇西台地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境内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千年文明的演化、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渭源拥有得天独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既有渭河源部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鸟鼠同穴渭水源、“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秦长城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同时,渭源县又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驻足于此,甚至长期隐居于此,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墨宝手迹。既有相传出自唐著名画家吴道子之手的原秀峰岩(今五竹寺)石窟壁画,又有商周圣贤伯夷、叔齐,三国名道封衡,隋代名士李安,元代藩王汪世显,明代遗将郭节等贤哲异士、名臣勋将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它们共同展示着古老渭源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

因此,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地方特产资源,渭源县近年来致力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业,先后开发了渭源16景。但数据显示,渭源县对旅游文化事业大投入并未真正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游客的数量、质量和消费水平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善。究其原因就在于摊子铺得太开,将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精力分散到太多的景点建设当中,导致渭源县旅游业虽景点众多但缺乏特色,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叫得响、有品位的旅游文化品牌。渭源只有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采取重点突破,特色鲜明,密切联系的方针,展开有的放矢的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自己独有的文化旅游品牌,才能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纵观渭源已经初步展开的各旅游景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点是其突出的旅游资源。这其中尤以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及其埋葬之地夷齐古冢最具代表性。

一、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处。山脚下一片狭长谷地,莲峰河静静地从山前流过。首阳山群由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老君山、释迦庵山、玉女泉、皇洞、后五台等组成,层峦叠嶂,风景秀丽。

相传商末周初孤竹国二贤伯夷、叔齐隐居于此采薇,成为千古美谈。这既吸引大量文人骚客驻足于此,也吸引了佛道出家人士隐居于此,避世修行,因此,此地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景观。在其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曾汇聚儒、释、道三家不同风格的建筑、雕塑百余处。虽历经战火和“”的大破坏,至今仍存有儒、释、道各类明确可辨的文化遗迹数十处。可以说是旅游览胜、访古修身的去处。

距首阳山不到6公里处,就是夷齐古冢。其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在山湾的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双冢掩映在苍松翠柏下,幽静肃穆。墓前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楷书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为“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以优质玻璃钢雕塑的伯夷、叔齐像。

首阳山―夷齐古冢以罗莲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可谓“三千年首阳双冢,一山儒释道三家”。但就是如此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的旅游休闲胜地,现在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游客数量长期在低水位徘徊,各个具体景点的建设也停滞不前。山内的各个景点显得凋敝破败,基础建设聊胜于无,景点之间不能形成完美的旅行回路。山门前的建筑则各行其是,无法与山内的文化景观形成完美的配合,更无法彰显其历史文化内涵。莲峰山庄纯属现代建筑。对面的民族风情区散落则是根本与此地无关的几个破旧的蒙古包。山庄背后的农家乐也缺乏统一规划,风格各异。景观与景观之间既缺乏有效联系,也不能展现该地区所应有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无法使游客沉浸其中,当然也就无法留住游客。

夷齐古冢现状也大体一样,山门陈旧,古冢野草丛生,先贤以及墨宝也未能有效保护,清圣祠也显得破败。环绕周围的山地、林地,有些被开荒种地,有些则杂草丛生,缺乏相得益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综观这两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不难发现,渭源县目前的旅游现状,即有景点、有历史、有文化,但无规划、无整体、无衔接。要实现渭源县旅游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大发展,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景点的整体规划,使各大景点既能彰显自身的特色,又能彼此衔接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实现旅游、文化、社会彼此水融的综合性发展,进而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能吸引新的游客,发展新的旅游文化增长点。

二、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规划的文化意蕴

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区作为渭源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胜,选取该景点作为渭源县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顺理成章。笔者做该景区的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时,重点考察了该地区的地理交通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迹和现有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围绕伯夷叔齐的历史典故重点打造历史文化风光名胜游,弘扬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树立具有代表性、独创性的旅游文化品牌。

(一)指导思想:打造隐逸文化之乡

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生活充斥着喧嚣与浮华,人们日益向往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伯夷、叔齐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始祖,开启了此后中国文人墨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追求,至今仍为当代人津津乐道。渭源县首阳山作为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和安葬之所,围绕其打造隐逸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这不仅切合当今建设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方略,也与渭源打造生态县的建设目标相一致,突出了渭源旅游文化的独特优势,从而使渭源文化旅游在甘肃省内、国内获得独特的旅游地位。

(二)规划设计的布局

在确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之后,鉴于首阳山―夷齐古冢的环境和地理构造,笔者对该景观区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并按照隐逸文化的主旨重新打造各个区域的景观设计和景观建筑。

首阳山景点为隐逸文化览胜区。该区共有两部分:

山脚下一片相对开阔的狭长地带为隐逸休闲养身区,分为隐园、逸园和隐逸文化展演厅。隐园主要为农家休闲、水上垂钓;逸园主要为宾馆别墅、林中栈道和休闲品茗;隐逸文化展演区包含展示厅和演艺厅两个主体建筑,展示隐逸文化的发展史,并排演隐逸文化和传统民俗表演项目。该区建筑一律采用质朴的仿古建筑,以突出隐逸文化的主旨,避免过于现代化,以保持与山内建筑风格的一致性。

山内为历史文化保护和览胜区。对于现代新修的不符合主题风格的现代建筑能加以翻修利用的就加以利用,不能加以利用则要坚决拆除。对于被战火和毁坏的文化遗迹、寺庙和道观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貌。对于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坚决加以保护。最后在各主要景观点之间修设回环栈道,使其连接为一个整体,以便于游客怀古览胜。

夷齐古冢景点为隐逸文化始祖祭奠区。该区突出威严庄重的气氛,以契合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同时满足游客对文化祖先随到随祭的需要。该地区需要重修山门,整修墓冢,加固和翻修清圣祠,拆除周围违章建筑,开辟采薇园。

(三)景区文化旅游品牌的拓展

隐逸文化的主旨即远离城市的喧嚣与躁动,回归宁静的乡野生活。围绕这一核心,重点打造以下几大旅游品牌:

第一,文化怀古游、修养体验游是其主打品牌,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旅游需要的游客。

第二,首阳山山会旅游。借助一年一度隐逸始祖祭奠活动,利用隐逸文化展演厅,打造全新的首阳山山会。汇集文化演出、民间山会、地方特产展销会等于一体。

第三,文化与旅游发展论坛,开辟会务旅游品牌。以伯夷、叔齐文化研讨会为核心,承接国内外各类文化学术会议和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开辟文化游的新增长点。

第四,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拓展游。组织各类文化寻访、野外生活与探险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既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能利用其自然地理优势锻炼青少年野外生存能力和精神意志品质,同时还能培养未来的潜在游客。

要言之,首阳山―夷齐古冢旅游区,从景观规划、建筑风格和旅游品牌的设计都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重“隐逸”的这一文化主线来设计:从形象上展现渭源作为隐逸文化之源的风采;从学术上提升渭源作为隐逸文化之源的学术品味;在政治文化上提高渭源隐逸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提高渭源县在国内旅游文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在旅游经济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渭源县的旅游文化竞争力。

三、结语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7

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问题

(一)原有的真实性被商业模式所覆盖

强调原生态,保护历史真实性的文化区是旅游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景区的创建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真实,保护历史文化和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建筑,坚持历史和环境相互融合保护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保护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旅游业发展文化区,必须要保存其原生态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将旅游在当地社会文化的动态发展中延续,它的真实性才能有较高的保护值和重要价值。正是这种“真实性”才能吸引大批游客前往体验,保护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是开放旅游体验的前提。

(二)历史街区发展缺乏地方特色

从目前来看,有许多旅游企业都会盲目遵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看到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很成功,就会误认为本地区的旅游开发也会发展起来。所以不管是否合乎本地情况,都复制相应的经营方法和模式,什么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就从什么地方开始改进,不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和资源属性就开始扩建,它是完全不符合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跟风使得大量开发的历史街区文化吸引不了游客的眼球,而且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原文化过度破坏也更加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不进行有本地特色的人性化的发展,不注重旅游体验,最终会损失大量的游客。所谓的人性化就是通过细致的服务,将当地的景观和社会文化同观众的情感之间产生密切的联系。这也意味着要从游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前提。历史文化街区在其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尊崇“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所有游客”的宗旨,充分考虑游客在旅游当中存在的需求,用这种意识形态来指导设计相应的旅游体验。在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方面全方位的刺激游客的感官神经,为游客创建一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深度不够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虽然有开放的发展思想,想大力传播自身文化的内涵。但由于历史深度挖掘不够,或者因为没有精确的把握文化和历史脉冲方向,旅游建设环境和设计活动没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由于没有足够的意识进行内涵的发掘,导致许多旅游产品以次充好,牵强的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一些旅游地区由于没有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不重视历史文脉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延续,使得到此来旅游的游客数量日益减少。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由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留和历史文化背景,延续当地文化精神,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重要依据。

二、基于旅游体验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对策

(一)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形式

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中,为了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形式,创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让消费者在旅游中产生值得铭记的场景。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要产生体验旅游的浓厚氛围,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形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让游客在参观时会得到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二)深入挖掘当地社会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当地特殊的文化和习俗会深深地吸引游客前来,这就是支撑游客人数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利用与其他相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的文化资源,避免有相同的产品出现。只有真正利用当地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才可以创造一个鲜明的旅游主题并被旅客所记忆。

(三)注重景区游客体验

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设计应配合当地的旅游体验活动,以满足最大化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旅游者的体验为目的,用自己的综合效果实现资源属性与游客载体相互作用的成果。旅游活动的发展,应当是重点关注游客可以参与的活动。旅游企业可以引导游客参加一些活动,让游客和文化进行互动。由于游客的活动和街区的舞台双边进行接触和互动,这既增加了游客游玩的时间,也会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更会让观众的感受变得强烈,产生印象深刻的记忆。同时,文化街区还可以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游客的“角色入境”的愿望。通过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当中存在的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提升游客的兴趣,给予游客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感。

三、结语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8

关键词:皖北旅游区 历史文化资源 利用

一、研究背景

皖北旅游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毗邻的凤阳、寿县两县,是安徽省四大旅游板块之一。近年来,皖北旅游受到安徽省各界的高度关注,持续升温。但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资源见长,实体性遗存极少,至今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旅游产品的价值明显低于旅游资源的价值。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皖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地位举足轻重。在此背景下探讨皖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皖北旅游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皖北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单体旅游资源有100多处,这其中历史人文类资源占80%。主要有:三座古城(亳州、寿县、凤阳县)、三大文化(老庄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战役(淝水之战、垓下之战、淮海战役)、四大名人(春申君、管仲、老子、庄子)、五大遗址(明中都、尉迟寺、隋唐大运河、禹会、黄河故道)、五座名山(八公山、荆涂山、龙脊山、韭山、皇藏峪)等。

(二)文化底蕴深厚

皖北六市两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亳州,公元前16世纪,商汤曾建都于此,商汤、老子、庄子、曹操等众多人物留下了100多处历史遗迹。阜阳闪耀着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思想光芒。淮南有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蚌埠有距今7300年前的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华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淮河文明突出的代表),有4000年前大禹的遗迹和传说,有2200年前“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等历史故事的遗址。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凤阳拥有明代第一都——明中都城等。

(三)各地人文旅游资源多元、主题多样

皖北旅游资源文化主题多元、分散,亳州有“先贤英豪故里”、“药都”、“酒乡”之称,这里有老庄文化、中药文化、曹魏文化;淮北有运河文化、雕塑文化;淮南有煤炭文化、汉文化、先秦文化;宿州以灵璧石、楚汉文化、黄河故道文化为特点;蚌埠以涂山大禹水文化出名;凤阳县以明皇故里、农村改革之乡著称。文化主题的多元化,有利于各地开发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但分散、多元的主题本身也存在融合难点。

(四)资源赋存状况差,有形资源“少”,可视性不强

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类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数量众多,但是实体性的文化遗存较少。笔者2012年6-9月对皖北主要的景区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游客对各市代表性景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均值如表1所示,分值范围为1-5分。

从表1可以看出,游客的评价幅度在2.11—3.74之间,特别是资源的可观赏性、游览项目的丰富程度、项目的可体验性3个指标得分都较低。在对比的几个景区中,游客对八公山、皇藏峪、相山公园的评价相对较高。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率低,旅游产品的价值明显低于旅游资源的价值

皖北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原因有:其一,区域内系统、完整的实物遗存不多,规模较小、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开发难度大;其二,皖北地区的大部分市县都是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地区,用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有限;其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巨额投入,招商引资、土地供给等难度较大。

(二)旅游通达能力差,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综合接待能力不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目的地通达能力差,县、乡、村景点可进入性尤差,突出表现在通景区公路等级差,购物、娱乐、公厕、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缺乏。其次,皖北旅游业结构尚处在初级产业化阶段,缺乏亮点拳头文化景区,游览项目单调,参与性、体验性项目缺乏或者很少,留不住客人,整体吸引力不强。再次,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强。

(三)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首先,各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认识上、观念上的问题,有待树立大局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前期投入很大的产业,这使得地方一些领导举棋不定,缺乏甘为后任做嫁妆的动力和魄力。其次,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分散于各市县,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难以统一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机制上活力不足。再次,相当一部分文化类旅游景区景点是事业单位建制,自身缺乏经营旅游的实力和能力,社会资本和智力又难以进入。

四、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创新思考

(一)总体思想

1.科学编制发展利用规划,杜绝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随意性和局部性,将各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开发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和遗存保护的关系。

2.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3.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章,把保护、利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着眼于社会效益、长远效益。

4.站在发掘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举皖北六市二县之力建皖北文化风情园;站在各市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举各市之力,各打造一个文化精品力作。

5.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关键在于寻找文化的根,寻找落地点,然后开枝散叶。

(二)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力作

文化产业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头戏,是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掘和利用走向更深层次的重要途径。皖北旅游市场的振兴要把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放在核心位置,各市要根据各自文化资源,挖掘地域特色,错位开发,打造一处文化精品景区。以蚌埠为例,应围绕禹王文化着力打造涂山大禹文化旅游区,亳州则应围绕老庄文化整合打造道教养生旅游。近几年皖北涌现出蚌埠花鼓灯嘉年华、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泰坦方舟、亳州环球动漫嬉戏大世界三大项目,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城市转型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三)加强文化旅游与各地特色产业的融合,形成相互策动的局面

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坚持以文化旅游为主体,推进文化与项目、产业、产品的对接和融合,同时以地区经济发展驱动文化旅游的深入开展。以蚌埠市为例,蚌埠盛产珍珠,有“珠城”美誉,同时玉器古玩也颇有名气。玉文化、玉加工、玉商品交易十分有特色,以玉器文化城为依托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体系;珍珠文化、玉文化作为高尚休闲文化,具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对于蚌埠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可以设计“探禹王家园,赏珍珠美玉”的旅游线路,形成文化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良性策动的局面。

(四)积极开发旅游节庆产品,培育节庆会展品牌

皖北各地要培育节庆会展品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也是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皖北比较成型的节庆活动有淮南八公山旅游节、蚌埠花鼓灯艺术节、亳州芍花养生旅游文化节、灵璧石国际文化节等。这些节庆活都是地域性的,游客基本以本地市民及周边游客为主,因此需要进一步培育,形成知名的节庆品牌。为了培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要做到:1.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保持连续性,每年都要注入新的内容;2.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需要融入独创性的文化理念和元素,在筹划时要找寻好的创意;3.要调动当地群众广泛参与;4.做好对外宣传和推介;5.建立节庆效果的评估机制,优先培育影响大、效益好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五)推出精品旅游文化演艺项目

旅游演艺作为一个城市、一个景区的新名片,成为宣传精神文明的阵地。对于皖北来说,旅游演艺是让“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变静为动、变古为今,使躺着的文化站起来、睡着的资源醒过来、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的有效手段。各市要推动文化娱乐与旅游演艺相结合,开发大型、高水平旅游演艺产业,扩大影响。比如,可以策划淮河风韵篇、历史名人篇、楚风汉韵篇、战争场面篇、风物特产篇、民俗风情篇等。

(六)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依据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议开发如下特色旅游商品:1.宗教养生系列;2.历史名人系列;3.“华夏文化” 系列(双墩文化、禹王文化等);4.场景展现系列(战争场景、炼丹场景、禹会诸侯场景、五禽戏等);5.美食文化系列,尤其是淮南的豆腐;6.民间工艺系列(淮北根雕、灵璧奇石)。同时,结合这些旅游商品资源的文化内涵,可以设计成旅游纪念品、旅游日常用品,采取雕刻、版画、图案、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展现,力图做到一个景区至少有一个体现其文化内涵的主打旅游商品。

参考文献:

[1]皖将出台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N].安徽商报,2010-07-27.

[2]顾家旺,李良玉.皖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以阜阳市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皖北旅游开始大突围[EB/OL].http://,2009-11-10.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9

第一,必须深度挖掘红色旅游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特点,主要在于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革命历史文化内涵越丰富、越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知名度就会越高。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的关键。对辽宁来说,以“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和“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具有超强的震撼力,完全具备成为红色旅游品牌的内在因素。我们必须深度挖掘其革命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加深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的学术研究,不断拓宽研究的范围,力争拿出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成果,挖掘出最能吸引游客、最具代表性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撰写高质量的导游词和介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通俗读物,使游客感受到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达到用生动鲜活的革命历史吸引人,用感人肺腑的革命事迹感动人,用不朽的革命精神震撼人的效果。

第二,必须找准“红色”与“旅游”的结合点。红色旅游是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形式,主要通过游览革命历史纪念地、标志物,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将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形式传输给社会,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红色”是内容,“旅游”是形式,“红色”是“旅游”的基调,“旅游”是“红色”的载体。因此,红色旅游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必须找准与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游客审美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游客的积极性。首先要打破红色旅游单一的表现方式。比如改变单一的图片展览和人工讲解方式,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手段,使参观者如身临其境。其次要多角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包含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等范畴。红色旅游资源是这些历史内容的物质载体,是一座异彩纷呈的历史宝库。从不同角度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历史光芒,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游客的需求。再次要将红色旅游与金色的民俗旅游、白色的冰雪旅游、绿色的生态旅游、蓝色的江河湖海旅游相结合,形成立体式的旅游大格局,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叠加吸引力,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大力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目前,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存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又应看到我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大都处于旅游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易于形成跨域联合。只要找准各地区的合作点,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省市多方跨域协作,就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发挥集群优势,避免省内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与竞争。此外,还要加强与其他省份的联合,将辽宁融入到全国红色旅游大潮中去,在合作与竞争中树立辽宁的品牌。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篇10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的吸引力

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方面都能成为现阶段旅游的吸引力。其中殷墟的文化底蕴更为丰厚,殷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经3300多年历史。其重要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史记》、《括地志》均有关于殷墟的记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目前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从1928年开始,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著名的有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安阳殷墟作为甲骨文的故乡,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二、现阶段城市旅游经济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人们收入的问题,要想促进人们旅游,人民必须富裕才可以。只有更多的人旅游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魅力。其次是城市的发展状况,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等等其他方面的完善才能方便更多的人旅游。为旅游又促进了可能性。最后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旅游胜地的环境被破坏,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加以重视,还需要个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才能使旅游业稳定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媒体对旅游胜地的负面影响等等。

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

旅游城市和其他一般城市相比,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并且具备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其中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在不断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城市服务业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城市的主要功能变成了以消费功能为主。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会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但是对经济状况的提高有加速作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中小型旅游企业的数量,为不断新增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总的来说,城市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改善,成为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先产业以及城市转变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城市不断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要素着重放在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上,逐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加速城市产业发展。

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

1、发挥政府的力量

有政府的干预和管理,城市旅游经济才能更快更顺畅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增加对城市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在旅游城市的住宿条件上可以分档次建设旅馆,更大可能的满足一般消费者;在旅行社的建设上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避免旅行社费用过高;在旅游景点的新增建设上,可以投入一部分的资金资助,使景点建设得更具吸引力;在旅游景点的消费水平上,政府可以进行部分的干预,不要让旅游景点的各种消费都过高,反而减少了部分消费群体。

2、寻找城市旅游经济的催化剂

城市旅游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媒介,也可以说催化剂。近阶段一些电视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这类明星互动节目对旅游景点的传播速度是相当迅速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对明星的喜爱而选择自己的旅游景点,如果利用好这类媒介,旅游行业的发展会突飞猛进。在这种电视节目的活动中,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从历史文化入手加大旅游经济的推动。

还有另外一方面,如何让大家旅游更便捷?以前我们旅游更多的是通过打电话报旅游团,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软件的出现比如携程网等,方便人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旅游信息,为旅游提供了更加直接便利的方式。而且现代网络的发展,这种趋势将被更多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一些的人接受。在这种类型的软件中可以加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介绍,让很多人在软件中搜查就能了解到历史文化。这样,历史文化通过很好的催化剂就可以转变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推动力。

3、相关行业的相互渗透

我们都知道,要旅游吃、穿、住、行是基本要求,我们还要好玩,还要购物等等。那么这些行业间的关联性是至关重要的,旅游不是一个单一行业,而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旅馆业、旅行社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商贸业、零售业、建筑业、工业、农业、种植业等等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互的贡献。国家可以鼓励大家开一些更能体现历史特色的餐饮店,或者能体现历史文化的旅馆等等。抓住旅游业同其他行业间有联系这一点,通过各行业之间的良好配合,在无形中传播历史文化特色。

4、提高更多人的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率都在增加,社会现有的机会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从旅游业着手,吸纳人才,也是很好的选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服务业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跨行业、跨地域的,涉及到社会很多行业,这样就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流动。旅游业无疑就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和各行各业之间的连接无疑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相互创造的价值难以估量。

5、加大宣传,增加投资

我们选择一个旅游点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通过上网查旅游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向去过某旅游景点的游客了解实际感受,这种宣传效应的比率是相当高的。旅游业不像生产型企业需要输出产品,这有可能是长距离、多环节的运输,旅游业中好的传播效果才是关键。这就更加可能的让旅游行业发展国际化,创造更多的收益。旅游业自身就是个大投资,如果发展国际旅游业,它所创造的资金流肯定是相当可观的,旅游带来的国际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从而催进与国际之间接轨的步伐。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宣传?宣传什么?当然是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就好比我们手中的法宝,促进着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

6、国际化发展

很多国家利用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及发展,这样所带来的是彼此之间双赢的趋势。彼此之间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起了很好的政治作用。比如国际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都是政治、经济、文化间很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历史文化交流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摩擦,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旅游经济。如今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彼此之间通过直接的方式往往不能有很好的促进发展,但是,如果通过旅游这一行业就能改变这一状况。旅游就如同一个特殊的环境,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从增进人民之间了解和友谊的小角度出发,发挥出国与国之间的大效益。

7、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上述内容讲到过,旅游要做好,行业之间的协调是关键,其中环境保护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面。我们最熟悉的关于雾霾的新闻足以引起全国甚至国际的关注,保护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只有我们所生活的是绿色城市,我们的生态环境是优良的,才能实现旅游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我们要限制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人们生活习惯对环境的影响等等。在宣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当今同古代的对比。曾经的天是什么颜色,历史文物保留是什么样,而现在呢?以此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让旅游经济无阻碍发展下去。

8、不断完善旅游设施

旅游中的人群复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首先必须保证硬件软件设备的建设,在设计这些设备的时候,设计人员可以结合设备所要投放的景点特色,设计能应景的公共设施,带给人心情上的愉悦。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出特殊的设备,年龄稍长的旅游者可以增加一些安全性能高、贴近其爱好的或者还原传统文化的设备;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增加一些娱乐刺激的游戏设备或者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设备。在设计好了吸引人的公共设施和特殊设备之后,政府及旅游景点相关负责部门都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与保养,从而让其能循环利用,吸引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9、增添活动,增加亮点

旅游景点除了用自身的自然风景特色来吸引人,还可以用其他的活动来吸引人。比如说如果旅游景点是以“水”著名的,城市就可以举办一些划船比赛,鼓励游客参加,宣传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为口号。总之,要结合当地景区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旅游节假日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发展更多元化的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