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1:46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1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理论

一、基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学术界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理论与实务界已形成三点共识:

(1)过度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Yuliya Demyanyk和Hemert(2008)等从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下降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降低的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造成的。而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的双双下降与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不无关系。一方面,2001-2006年房价不断上涨,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而监管机构几乎难以及时发现这些贷款的真实状况及其高风险,因此,这段时期美国抵押贷款的质量整体上不断下降,低质贷款的过度膨胀最终酿成了如今的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大量新的信贷机构进入抵押贷款市场,追逐高收益,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信贷标准下降和贷款者承担的风险提高,而抵押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上升,过高的风险也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Dell'Ariccia etal,2008)。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展开的,对实际的解说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从实证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因此,Keys、Laeven等(2008)利用美国次债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主要源于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随着一些非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债券,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评估和监测动力明显降低。因此,证券化程度与监控力度显著负相关,过度证券化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难逃罪责。

(2)过度放松的金融监管和分散的金融监管架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众多财政金融要员如Paulson(2008)、Bernanke(2008)都支持这一观点,纷纷提出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建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这一危机发生主要应是美国政府的错误,是监管的失误。他表示,过去很多年间,美国的大量房屋抵押贷款发放都相当宽松,但实际上其中很多根本不应该批准。马斯金说,金融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存在所谓的“外部影响效应”,这种外部影响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有金融行业当中的主体。因此,马斯金认为,金融行业需要监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金融行业的这种外部效应不致失控,这在以前都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比方次贷危机就证明了我们的监管失效,如果监管有利的话,一开始这个危机就不应当让它产生。

因此,邓翔(2008)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飞、胡瞿(2008)在其研究基础上,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金融分业监管不适应综合经营,缺乏协调和权威的监管机构同样也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3)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专家及学者给出了诸多分析,这些分析均有道理,而且有的已探及成因的深层部位。Mian和Sufi(2008)等人认为美国抵押信贷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萎缩,引发了次贷危机,随着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亚洲公众知识分子(API)奖学金计划高级研究员Michael Mah-Hui Lim(2008)认为,道德风险问题激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弱化了风险约束机制。2001-2005年美国的银行抵押贷款供给迅速上升,供给的扩张将原来无法获得抵押贷款的边缘消费者拉入抵押信贷市场。与此同时,快速上升的抵押信贷供给导致借款者风险的迅速积累和房产价格溢价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抵押贷款需求激增。道德风险上升所引起的抵押贷款市场非理性繁荣,为后来违约率的激增埋下隐患,是引发金融市场危机的重要诱因。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刘桂峰(2009)从道德层面入手深究了其原因。他对美国人过度超前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引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及生态灾难、美国银行业自身本性的迷失导致的虚拟资本在全球的泛滥作了分析,从而指出:不负责任的消费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奢侈无度的消费行为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道德原因。同时进一步指出,过度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使社会各阶层、包括银行家阶层过分逐利,银行本性的迷失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另一道德层面的原因。

以上三点均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如果仅仅从金融系统的角度,单纯地依靠救助金融机构或注入流动性等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系统层面下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风险,甚至可能催生下一次金融危机。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原因。

二、基于实体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银行体系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未能幸免,且影响仍在继续。因此,有必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剖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杨公齐(2008)指出: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从消费方式角度进行了反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我国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支撑此种消费方式,美联储不得不增发货币(美元)大量进口石油和日用消费品,以填补国内供给缺口,由此使美国长期处于外贸逆差状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说:在我看来,本次金融危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居民过去几年消费过多。美国通过从中国、从全球的金融机构借款来为居民的消费提供融资,并且美国居民对未来很乐观,认为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借款,特别是房贷以及耐用消费品贷款,而现在由于金融危机,信贷供给减少,消费者失去信心,减少了消费,继而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和资产价格,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的下滑。所以,我认为美国会经历一个螺旋式的通货紧缩周期。我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光研究员和张弛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人依靠举债来投资和消费。随着储蓄率下降和债务率的上升,这种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经济生活方式必然潜藏着很大的风险,构成这次危机的基因。”

同样,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陈继勇、盛杨怿、周琪(2009)进一步剖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网络经济破灭激发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是孕育金融危机的摇篮;21世纪初美联储先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全球经济失衡支撑的美国过度消费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体系中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等明显特征(曹莹,2009)。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一是它的高度流动性满足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占用时间短、可导致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等特点虚拟经济都可实现;二是高风险高收益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与之伴随的非理性的投机行为。高风险伴随着的必然是高收益,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带来的是巨大财富效应的示范作用,即使人们知道收益背后的巨大风险,也会因为投机博弈的心理,产生非理性预期并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即“羊群效应”,加速泡沫的膨胀;三是高投机性特征带来的高杠杆化为人们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金融创新衍生工具的交易实施保证金制度,因而投机资本往往可以支配数倍于自身的资本进行投机操作,极大地推动了投机热潮;四是不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受到更多政治,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泡沫破裂时危害迅速扩散。

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虚拟经济或实体经济单方面来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虽然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经济,但这并不是说与实体经济无关。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实体经济引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杨兆廷、王元(2009),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角度出发,指出泡沫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政府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所采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等机构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过量的资金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虚拟经济中出现了泡沫。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反之,脆弱的实体经济则加速泡沫膨胀;二是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缺少监管,泡沫膨胀时难以及时制止;三是实体经济中的紧缩政策,往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实体经济引致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催化放大作用使经济泡沫发展为泡沫经济。由此,次贷危机变为金融危机。

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防范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伟杰(2008)从金融危机的三代模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金融危机理论的沿革及发展。张金清(2008)从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创造机制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张宇和刘洪玉(2008)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这些学者都是分别探讨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次贷危机的成因,但是并没有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因此,许爽,隋涛(2009)在此基础上,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运用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文中运用费雪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货币供应量扩张,利率不断降低,孕育了金融危机;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分析得出金融创新导致了信用的过度扩张,使得信用风险不断放大;根据凯恩斯的投资需求不足理论与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利率提高、投资需求的下降,导致了资产价格下降,经济步入下行区间,因此金融危机爆发;运用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美国监管机构效率的低下。许爽与隋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来分析美国危机的生成机理,有助于从危机的内在成因角度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上述几方面原因相互激励和助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原因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事实上,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内在联系或统一的。

参考文献:

[1]邓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2005,(10).

[2]程万鹏,李好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Pagano模型的实证检验[J]. 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董晓林,王娟.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务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韩正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

[6]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2).

[7]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旦.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9).

[9]谈儒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 . 当代财经,2004,(12).

[10]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2005,(9).

[13]温涛等.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拯救研究”(08YD-01)

作者简介:

杨公齐(1971-),安徽滁州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广东金融学院华南金融研究所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采取措施减少金融海啸的冲击。小国金融危机是大国与小国间的经济失衡及大国利用优势货币转嫁和分散风险的结果,具有外生性:大国金融危机是内部经济风险累积不可调和的产物,具有内生性。因而在拯救金融危机的策略上大国利用其国际货币地位和完善金融体系转嫁风险或分散危机;小国则要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摆脱金融危机及其冲击。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拯救:美元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8-0058--06 收稿日期:2009―04-25

当美国次贷危机一波又一波地冲击世界经济并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时。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防范金融危机冲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危机与小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是不尽相同的,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在不同生成机理下,小国实施与美国相似的应对危机冲击的政策无疑是荒唐的。

一、小国金融危机理论及其评判

(一)拉美金融危机的内生性还是外生性

克鲁格曼(1979)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内生的),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外生的),金融危机可以预见。该理论认为,当出现财政赤字时,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枯竭,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这就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和英国实施高利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向英、美国家。流入墨西哥资本中断,乃至资本外逃。与此同时,拉美的进口替代战略被反复渲染,当形成预期时,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就具有必然性。克鲁格曼的货币危机理论并不能解释墨西哥金融危机。拉美经济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外资依附、债台高筑。如果有连续的资金供应,拉美国家的经济还是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如果资金链断裂则国内经济难以持续。拉美国家成为美国美元资产的储藏池,资本流入与流出不是拉美国家可以控制的。拉美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定影响不了美元资产的行为,反之,美国的宏观政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资本存量和债务水平。因此,大国可以随意“修理”小国的金融市场。1992年和1994年拉美金融危机爆发都可以证明小国金融危机外生性和外生的反复性,不能仅仅简单定义为外资的理性冲击。

(二)欧洲金融危机是自我实现还是全球经济微调

1996年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又被称为“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宏观经济基础处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市场预期的突然改变,使人们普遍形成贬值预期,也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1992年欧洲爆发金融危机有三个前提条件不能忽视,第一,德国和美国存在利差。美国经济实施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德国实施高利率政策压制通货膨胀,德国和美国的利率差距拉大。第二,欧元没有诞生,欧洲国家实行盯住汇率政策。欧洲货币的汇率存在相反预期。第三,未来欧洲统一货币对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形成冲击,索罗斯恶意攻击英镑。从本质上看。欧洲货币危机可以追溯到广场协议,美国要求欧洲货币和日元升值,欧洲市场相对更为开放,欧洲遭受美元资本的攻击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美国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困境及美元困境,国内风险有效分散或转嫁,为美国未来十年赢得了快速发展环境。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国际资本协调失败还是协调一致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和有外资冲击的协调失败模型。但是,这两种模型也掩盖了外资攻击的本质。由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是由Calvo(1998)提出的,他们认为大规模外资的流入、波动和逆转是导致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用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指出了东南亚货币危机由外资冲击造成的,但是并没有解释外资冲击东南亚的原因。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打破以前亚洲区域型的经济结构,投资回报率高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资本输入对输入国的经济而言是件好事,因为资本输入使得输入国有更多的可用资本。外资流入是造成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必要条件,那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充分条件是外资协调一致行动。

由外资冲击的协调失败模型是Chang和Velaseo(1999a,1999b)提出的,该模型是把Diamond和Dybvig(1983)的银行挤兑模型运用到小型开放经济中,认为一国的国外短期投资者之间的协调失败是导致该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大量短期资本对资本输入国经济是有害的,因为短期资本输入使得国外投资者之间会出现协调失败。协调失败模型美化了国际投机资本,实际上国际投机资本之间不存在协调失败的问题,只是国外短期资本进入或退出资本输入国时,会形成对输入国经济的未来预期。金融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引发羊群效应,国际投机资本无论是在乐观的还是不乐观的预期中,都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因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而发动的攻击性金融危机,不存在协调失败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国际资本协调一致的结果。

三代金融危机理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基础是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不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市场和资本的依赖,美国在区域和全球经济中起着主要影响力,依附地区的金融危机与大国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变化高度相关。当大国要调节经济失衡和处理潜在危机时,不可避免地要把风险转嫁给这些国家。因而,在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就小国而研究小国的金融危机存在根本缺陷,原因在于危机是在全球化和自由化背景下产生的,而研究危机只是针对一个小国来研究,得出结论肯定有偏差。

二、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探源

(一)全球经济失衡和局部调整

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大国与小国经济失衡。小国经济失衡只是大国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国际间实体经济失衡导致大国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导致小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变化,进一步导致流动性变化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因而大国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小国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黄晓龙(2007)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总是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在经济失衡的调节过程中,大国经济调解失败导致的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大国调解成功则是小国的区域性金融危机。20世纪20年代英美之间经济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危机的内在经济原因;20世纪末的20年里,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失衡,拉美国家因美国经济政策调整而爆发金融危机;20世纪末欧、美、日之间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洲和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相对均衡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均衡往往是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

当国际经济失衡时,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相对均衡的被打破,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变化。当一个国家大量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转向必然性。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家的利率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也是金融危机。

对大国而言,国际收支失衡不是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在美元主导货币体系下,美国贸易逆差,才能够使得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美元支撑国际贸易的发展,否则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足够的世界货币将导致全球通货紧缩。因而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常态,但是,美元价值必须要稳定,如果它的价值偏差太大,则引起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或小国金融危机,严重时导致世界性金融危机。

(二)国际货币价值扭曲

牙买加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元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牙买加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不要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国际经济的失衡。徐明棋(1999)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

美国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美元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

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钉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它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它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乱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全球化经济相关性的矛盾,使得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当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大国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大国货币政策一定时期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除非系统性风险难以排除,否则大国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美国输出美元、输出通货膨胀,美元和美国的金融风险只会被转移到小国,危机在小国爆发。

(三)国际游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过剩的美元资本。美元滥伐导致大量亿美元形式存在的资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以美元为依托的国际游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国际资本攻击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自由市场经济、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后,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在西方渐渐盛行,自由市场经济也成为了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自由经济为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开辟道路,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滞胀输出过剩产能和过剩资本,从而推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经济结构。在自由经济的背景下。资本输出需要输入国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创新。在理论上有麦金农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加之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实施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制度和市场创新为国际投机资本开辟了向外输出的通道,金融产品(工具)创新产生大量金融衍生品,这位国际游资规避风险或资本炒作提供了有效工具。根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①。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达1.省略)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h~cw,lmf,org。

②数据来源:http://www,hedgefundteseach,com。

参考文献:

何帆,张明,2007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64,--65,

黄晓龙,2007,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一基于非均衡国际

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8):3l一46,李石凯,杨公齐,2009,金融危机冲击下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J1,广东金融学院学报(3):5―13

林毅夫,2008,林毅夫称各国央行必须关注股市和资产价格[EB/OL],http:llwww,ccer,edu,cn/readnews,asp?newsID=9340

谭雅玲,2009-中国对金融风暴的错误认知和战略规划[J],金融与保险(1):25―31

夏斌,陈道富,2006,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J,经济研究(2):6―17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3

关键词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次贷危机,即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因为相对来说,次级按揭贷款人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较好的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还款方式也更严格。由于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来源,或还存在其他的负债,因而是很容易违约的。

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再卖出去,不但不亏还可赚钱。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收益,甚至可能亏损。

所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本质是华尔街金融机构违反了国际金融领域所一贯奉行的审慎原则,在“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的驱使下,向没有信用证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却有大量其他负债的购房者提供了大量贷款,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这些贷款层层打包出售,进而形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金融链条:

专业机构提供次级信用贷款——投资银行发行金融衍生产品——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安全担保——投资银行、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他社会资金蜂拥而入从而以1:20或1:30甚至更高的杠杆比例极大地放大了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与投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业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金融幻觉之中:全球经济会持续繁荣,美国会持续低利率,房地产价格只升不降,次贷产品只有高收益而不会有高风险,如果有风险,也会有别人扛着而不可能轮到自己。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依托但却谁也不愿意也不能够承担风险的金融链条本身就极为脆弱,一旦金融幻觉破灭,整个链条就会立刻崩断,产品风险、产业风险、行业风险甚至系统风险就会不期而至,整体经济也就会面临难以抵御也难以把握的巨大风险。这就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

二、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来,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于创新层次过多和监管不力。但实质上,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模式与基本金融体系存在问题。

(一)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美国是一个消费主导型国家,储蓄率非常低。正是这种巨大的消费需求拉动美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消费发展模式最终给国家和居民以及全世界酿成苦果。在美国,一些人大把大把地花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经济形势稍有恶化,风险就转移到金融机构,使金融机构发生大面积坏账甚至倒闭,引发金融动荡。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匹配存在问题

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高运行效率,为社会资本提高配置效率,转移市场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金融体系不仅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而且还具有财富创造功能。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地基的话,拔地而起的大楼就是虚拟经济,当楼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坍塌。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如果与实体经济超过一定的比例,必然导致危机。美国转移出制造业,而放任金融业自由发展,从而导致了这场危机的发生。

(三)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

以美元为主体的单极货币体系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单极货币体系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没有约束、无限制,由此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就美国而言,美国cdp在全球所占份额不足25%,但美元却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美元特殊地位,美国可以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加剧世界范围的市场动荡和两极分化。

三、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传导的路径

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与金融机制,深刻影响和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联系,深刻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发展机制。虽然美国与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救市,但全球金融危机向全球经济危机的转化已经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进程。

(一)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情绪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救市政策治标不治本使得金融风险只能缓解而不能化解,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情绪将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是利率提高、经济放缓与需求不振导致的房价下跌,虽然与2006年的高峰时相比房价已经平均下跌了22.5%,但美国房价下跌的趋势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如果像惠誉国际评级机构所预测的那样,美国房价再下降10%,那么美国次贷产品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危机的深化就还有可能。在这样的预期下,全球投资者与消费者普遍持悲观态度,世界经济就很可能在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乃至经济的大衰退。

(二)负财富效应的显现导致消费需求严重萎缩

消费需求的萎缩会直接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伤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全球股市暴跌直接成为毁灭财富的过程,而财富毁灭与未来预期变坏的双重压力会导致负财富效应的大规模扩散,这就会造成社会需求的进一步萎缩。不但美国与欧洲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其他的产业与行业也会更加不振。也就是说,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都将会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四、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逐次传递

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加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会在不同类型国家逐次传递并激化,世界经济很可能在恶性循环中跌入“危机陷阱”。

全球经济危机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危机,第二阶段是过度生产型国家发生危机,第三阶段是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发生危机。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带来巨大冲击的是过度消费型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引起消费萎缩进而给生产与市场带来冲击,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又会反过来挤压过度生产型国家的海外市场并引起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而过度生产型国家如果出现衰退,那么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为过度生产型国家提供资源的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并且将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经济衰退。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和把握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走向,那么首先是美国这样的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危机,然后传递到中国、印度这样的过度生产型国家,最后再传递到巴西、澳大利亚这样的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就在消费一生产一资源供应因果链条发生断裂的过程中,逐次传递,直至让整个世界都深陷其中。

五、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也使我们对全球金融市场、金融体系、金融秩序、金融观念进行新的思考。

(一)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导致信用滥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难以想象的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但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遭受重挫,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且是整个世界。

(二)过度放松的市场监管导致风险聚集

在自由市场、自由金融的“华盛顿共识”下,美国政府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后大大放松了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金融机构本身就天然存在着规避监管的动力与手段,这两种因素与美联储连续27次降息导致利率大幅走低,从而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泛滥且找不到资金出路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有了内在的动力与源泉,并且形成了无法考量也无法控制的系统性风险源。正是由于政府监管体制的缺位和漏洞,使得整个华尔街处于创新泛滥的状态,除了设计者本人,其他参与者实际上都已经无法准确把握产品的风险与市场的风险。这样,笼罩在金融幻觉下的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成了让别人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买单的过程,信用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信用陷阱。在次贷危机发生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次贷危机所隐含的巨大风险,以至于最终酿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纪性金融大海啸,并且造成了一场空前的世纪性经济大劫难。

(三)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

如果说中国经济中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储蓄的话,那么美国经济中的更大隐患则是过度消费。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8%~10%左右;进入90年代后期,美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下降;至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首次成为负数,2006年达到-1%。在美国,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过度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使得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扩大并逐波蔓延,以至最终危及到了实体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

六、应对和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也使中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积极防范与应对才是唯一选择。

(一)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我们应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关注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三)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

(四)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次贷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

参考文献:

[1]龙毅,王向楠.信用衍生产品与美国次贷危机[j].北方经济,2008,(10)

[2]张健华.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8,(9)

[3]何洪泽.次贷幽灵不散美国金融危机[j].环球时报.2008-9-17

[4]张迪陈,秋杉.从全球经济失衡角度来理解次贷危机[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1]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世纪末的20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2]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43万亿美元,比1996年末增长约6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fdi)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达到3%,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7%。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亿美元。800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4]宗良.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财政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金融危机主要是指涉及金融领域的危机。引发经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任何国家的经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下的产品都可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可以就其爆发原因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货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货币之间汇率的影响。即一个国家原先所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但由于各种经济原因(经济走势低迷、经济环境恶化等原因),致使一个国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固定汇率制转而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浮动汇率制的变化往往难以得到控制,市场所决定的实际汇率也一般与官方制定的汇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狭义货币危机的爆发。

而广义的货币危机是指又到国际经济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汇率被动的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活动,致使一个国家的经济难以忍受这种变动最终爆发的货币危机。

2.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不均衡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主要变现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借贷的过程中,所借的债务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偿还能力,导致一个国家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改变自身的汇率来减少所还贷款,又或者采取大量印钞的方式来偿还债务。债务危机可以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经济,往往不顾债务的衡量指标,向国际之间大量借贷,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完全丧失偿还能力,也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银行危机。银行可以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国家的银行过度的涉足房地产、股票等高风险行业,产生了泡沫经济,致使借贷方无法偿还所欠贷款,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碎,而从爆发全面的银行危机。

4.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一场由美国因此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迅速从美国本土蔓延到欧洲如日本,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次贷危机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而引起的。美国为了让一些不具偿还能力的人也能购买到住房而采取一种次级抵押政策。而次级抵押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可以说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之中出现了危机现象,危机就会迅速的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中去,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到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以下本论点将具体探讨金融危机的危害。

1.影响国家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首先危及到的就是我国的出口行业。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美元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开始弱化,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与此同时,中国是出口大国。许多国家都在进口“Madeinchina”的产品。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中国所出口的产品的盈利降低,大量中国知道的产品无法出口,造成中国出口额逐渐下降。一些中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额逐渐降低,造成出口企业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出增长趋势,金融危机致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损坏率增加,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影响国内具体行业发展。金融危机在影响到我国出口行业之后,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进一步的恶化影响。首先受到冲击的国内行业就是保险业、汽车制造业与房地产等涉及大量流动资产的高风险行业。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受到影响,我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以我国江浙一带的手工企业的发展为例。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江浙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每年程23%的速率进行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出口出现问题。我国的防止也呈现出低迷势头,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亏损现象。汽车制造业也是我国另一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开始逐渐进行产业转移,将汽车的加工制造企业迁移至中国,目的在于用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明显出现亏损现象,汽车销售量直线下降。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3.加重社会危机。金融危机除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之外,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我国各行各业呈现出的亏损趋势,我国的失业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企业倒闭、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等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致使人们的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由此在心理上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导致人们的安全感下降,生活的幸福感降低。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造成社会秩序紊乱,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安定与繁荣。

三、金融危机管理中的具体财政政策研究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危机的类型及爆发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由此,本论点将具体讨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管理过程中所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首先,国家应该加强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一方面,国家应该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应对金融风暴的时候,国家首先应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将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在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的改革,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努力改善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农民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房地产业应该实行有效地控制。就目前来讲我国房价除以一个居高不下的状态,房地产行业中泡沫现象严重,对于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因此,国家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通过廉价房以及保障性住房来降低房地产业的热度,减少由于金融危机而给人民带来的恐慌现象。综上,国家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完善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其次,国家应该减少税收。税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高额的税收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紧张,给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给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应该转变原有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改革。实行税收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增加人民的收入,让人们用更多的钱去刺激消费,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增加内需。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进行税收改革意味着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让更多的钱投入到过大企业规模、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上面去。与此同时国家应该进一步的促进社会成产的发展,通过解放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最后,对于出口企业国家也应该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和对外经济,应该完善我国的退税政策,采用鼓励对外贸易发展的财政政策来减少美元贬值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国家应该积极的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将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应该采取的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着,在国际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今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逐渐在被削弱,然我们仍然不能小看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由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着世界经济市场的走势,保证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拉动内需,提供社会岗位,完善法律制度,把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相信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及领导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中国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会更加完善,我国的经济地位会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果.金融危机下财政风险的法律防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6

先总体上谈一谈我对如何诠释“泰铢风波如何触发亚洲金融危机”这个问题的思路:首先,我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诱因是当年国际炒家的疯狂投机。第一部分中我将归纳总结导致外资大量流出流入泰国的深层次的原因,我是从三个层次理解,第三个层次即是阐述国际炒家的三种操作手法,即国际炒手是如何利用泰铢来打击泰铢,也就是所谓的以本币打击本币,从而获取巨额投机利润,以及由他们的投机行为又是如何牵动危机的产生和蔓延的。另外一方面,如果泰国没有任何破绽,没有给国际炒家机会的话,他们也不会疯狂地让资本进出泰国,因此,泰国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外汇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是触发危机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本文的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泰国汇率制度、金融开放政策、当时的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导致危机的根本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的。

关键词:泰铢风波;国际金融炒家;金融开放;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外部诱因——国际炒家的疯狂投机

总的来说,泰国金融监管从严到宽,金融开放给了国际炒家投机机会。我们回顾历史的踪迹,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止,原本保持着较高经济增长率,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物价增长率的泰国,还采取着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对对外直接投资更是严格禁止,对居民外汇账户、对外汇银行的外汇头寸、对国外借款都有着诸多限制。

但是,进入90年代,泰国开始金融开放之旅,同时也无形中开始酝酿1997年才浮出水面的那场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要说这场危机不得不说泰国的金融开放,所以先谈谈泰国的外汇自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动,资料显示,泰国连续4次即1990年5月、1991年4月、1993 年5 月、1994年1月实行外汇自由化改革,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将曼谷建设成为印度支那融资中心。这些外汇自由化改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有巨大而深远意义的,首先使得外资流出入总量的增加,并且各种外资形态变化有差异,短期资金比重较大,同时,资金的来源与流向主要表现为泰国私人部门对外借款的来源国别或者地区分布70%以上源于新加坡与香港地区,其余主要是英国、美国及日本。

外汇自由化改革推动了外资的流出和流入,但事实上如果无利可图,外资是断然不会进入泰国,或者说泰国也不愿积极地引进外资,所以这里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导致外资大量流出流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从证券投资、银行借贷及国际炒家操作手法三方面来分别叙述比较清楚。

根据查阅的资料,再通过我的归纳总结外资大量流出流入的原因为下面三个层次:

第一方面,上个世纪80 年代末,泰国掀起了证券投资的高潮,企业筹资的资本化。

第二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泰国维持了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内资金需求扩大、利率上升,导致存贷利差扩大。

第三方面,具体谈一下国际抄手攫取暴利的操作手法:经营离岸货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株,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以看空泰铢形式在泰国市场上设法攫取巨额利益,也就是所谓的以本币打击本币的投机获利方式,以本币打击本币是国际炒家的惯用手法,就是以被打击国自己的货币为投机对象来打击该国货币。

泰国的金融开放,国际炒家积极活动,游资充斥泰国,泰铢贬值后又迅速抽离,这是正式泰铢风波触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诱因,也是一个导火索。

二、亚洲金融危机内在原因——泰国的金融开放以及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等

第一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末泰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恶化和庞大的财政赤字导致币值不稳。

第二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泰国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出口减缓,对外贸易逆差。

第三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泰国严禁对外直接投资,但是90年代开始却实行金融开放,大量吸引外资进入,但是随着泰国难以维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一天天动摇,直接投资的资本流入开始减少,而外国短期资本流入增多。

第四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泰国银行普遍存在违规操作,金融监管不严,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

第五方面,原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还高速发展的泰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开始出现不景气,而且通胀率也开始上升。

第六方面,更宏观地讲,是由于政府当局政策失控。在经济金融出现问题,通胀开始出现的时候,泰国政府未及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未配套,使利率难以发挥调节作用。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停止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泰铢瞬间贬值16%。

所以,简单地说这次泰铢危机的直接起因在于国际炒家的投机资金在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之后外逃及外逃引起的抢入升值的美元抛出贬值的泰铢的激烈举动。不得不承认,泰铢的危机,一开始是以泰国银行呆帐、烂账的急增和相当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不抵债为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但泰国的货币银行危机,却深刻地反映出泰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综上所述,泰铢危机到泰国金融危机,再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诱因是国际炒家的疯狂投机,而就内部原因而言,包括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国内高生产成本的状况下的对外贸易赤字,严禁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大量不顾后果不顾国内经济承受能力的引进外资的行为,金融机构的种种违规操作行为,已经到后来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而大量使用外汇储备操作致使泰铢贬值,通胀出现,经济开始不景气,政府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以及综合以上各因素最终导致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进而引爆危机的恶果。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动用一兵一卒,却能够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不亚于一场战争的创伤,在全球日益开放的今天,危机防不甚防,因此有必要从危机的根源入手,研究触发危机的原因,危机发生的脉络和表现,从而总结出防止危机再次发生的经验教训。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7

对于希望利用外国资金但金融体制脆弱的国家来说,泰国金融危机的最主要教训是:必须对资本流动实行有效管理,否则金融危机就难以避免

东亚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导致危机的具体原因也有所不同。对于泰国危机的性质,学界有各种不同说法: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的银行危机、资本项目危机和“双重错配”等。

泰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多种危机交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泰国危机是国际收支危机: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过大。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达到国民总产值的8.1%,超过了1995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时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对国民总产值的比——7.8%,而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是5%。

但是,泰国持续经常项目逆差近20年,经常项目逆差对国民总产值之比上世纪90年代初曾高达8.5%, 1995年为8.1%,都并未发生严重问题。为什么到1997年却发生了危机?其关键是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由于看好泰国的经济前景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外资一直源源不断地流入泰国,从而使泰国在存在大量经常项目逆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1996年泰国经济发生了两件重大变化。首先,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债权。1997年初,泰国办公楼的空置率达21%。位于曼谷商业区的房屋价格下跌了22%。1996年底,公众对泰国金融机构的信心开始动摇。1997年以后,泰国更是一再出现严重的金融机构挤兑现象(在3月3日到3月5日,短短两天中,泰国存户从泰国银行和金融公司提走存款300亿泰铢)。危机前,许多重要的金融机构已面临倒闭的危险,一些已经倒闭。其次,泰国出口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由1995年以前的双位数下跌到1996年的负1.9%。泰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下降。由于泰国经济形势的恶化,外国投资者对泰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减弱,外资的流入速度在1996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减慢。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泰国就只有两种选择:提高利息率或使泰铢贬值。

对于泰国政府来说,提高利息率是不可取的。因为不良债权问题严重,进一步提高本来已经相当高的利息率必将使泰国金融机构遭到沉重打击。事实上,在1997年5月份,泰国政府为挽救陷于困境的金融机构已将利息率下调了50~100个基本点。

当时泰国也没有贬值计划。之所以如此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泰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外债负担沉重,贬值将使以本币计价的外债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大量早已深受不良债权困扰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陷入破产。第二,贬值和贬值预期将导致外资急剧抽逃,从而无可挽回地导致国际收支危机。第三,尽管外资流入速度在1996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减慢,但直到危机爆发之前泰铢似仍未受到难以抵抗的贬值压力。直到1997年4月泰国仍能在美国成功发售7亿美元的扬基债券。这种情况可能使泰国货币当局心存侥幸,认为不用经过痛苦的调整就可以度过危机。

正当泰国货币当局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重要角色登场了。这就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判断,泰铢贬值是使泰国减少经常项目逆差,摆脱国际收支危机的唯一选择。既然泰国既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只有370亿美元左右)来干预外汇市场,也难于用提高利息率的办法保卫泰铢,对实际盯住美元的泰铢发起攻击并最终迫使泰铢贬值,就会得到巨额收益。国际投机者对泰铢进行了卖空操作。其具体过程为,在泰铢贬值之前,大量借入泰铢;然后在外汇市场上大举抛售泰铢。在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泰铢失守,1997年7月泰国金融危机终于爆发。

简单来说,造成泰国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经常项目逆差过大、金融体系脆弱、投机资本的冲击。泰国金融危机同墨西哥金融危机存在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典型的国际收支危机。克服国际收支危机的典型处置方法是升息、贬值。泰国金融危机不是典型的国际收支危机。泰国在危机爆发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升息措施,导致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加重了危机。

最近,一些泰国经济学家把泰国金融危机定义为“资本项目危机”。这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说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萧何”就是外资,外资的过度流入为危机准备条件,而外资流动的突然转向则导致危机的发生。

一种观点认为,升值预期导致的外资流入推高了泰铢,进而导致了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泰铢兑美元的汇率相当稳定(泰铢事实上是钉住美元的)。而经常项目逆差是国内投资率高于储蓄率的结果。关键问题在于外资流入使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外债得以超过合理的限度,且无法及时得到纠正。泰国经常项目在1994年就出现恶化的迹象,如果泰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当时就让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在泰铢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如何让泰铢贬值呢?一个办法是由泰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卖出泰铢。问题是,当时泰国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泰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是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了防止干预外汇市场导致通货膨胀,泰国中央银行必须进行相应的对冲。而此时泰国的利息率水平相当高,对冲必然导致中央银行的大量损失。如果泰国中央银行不愿承受对冲损失,因而不愿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资本项目的管理或管制抑制外资的流入。但是,由于泰国已经实现了资本项目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泰国中央银行丧失了这样做的可能性。

当泰铢在1997年4~5月份突然突然面临贬值压力之后,泰国中央银行只有两个选择:听任泰铢贬值或保卫泰铢。两个选择风险都很大。但现在看来,听任泰铢贬值是较不坏的选择。在此阶段,如果泰国货币当局能够对资本流动实施有效管理,则泰国可以让泰铢逐步贬值。而泰国仍然有可能避免金融危机。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9

关键词:民间借贷;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法经济学;危机成因

一、 引言

2010 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使银行的信贷额度减少,民营中小企业更加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 只能依赖民间借贷甚至民间高利贷。由于国内房地产经济政策调控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使部分中小企业正规金融对他们惜贷,民间借贷利率飚升,因而导致经营更加困难,尤其是出口导向型或房地产为主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如2011 年4 月以来温州多家民企老板“跑路”和民营中小企业纷纷关门倒闭; 企业倒闭潮的连锁效应导致担保公司的垮塌和民间借贷市场的动荡, 引发民间借贷“断贷”危机。这表明我国现阶段民间借贷所暗藏的风险和危机。因此,为了预防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就客观要求对我国民间借贷兴起和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演化的根源进行分析,为政策和正式制度的完善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二、 我国民间借贷兴起的根源

1. 中国古老的传统是民间金融存续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中国民间金融与官方金融相辅相成,并且其历史悠久,即使在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在一些地区也以各种隐蔽的形式继续活动;因为可利用血缘、地缘、人缘、业缘关系来展开业务,融资效率较高,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对经济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有积极作用。

当然,传统民间金融文化也是有其特定的血缘、地缘、人缘、业缘范围及特有的社会制度基础,当然,这个基础被打破时,可能就会导致优越的古老制度异化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民间资本及中小企业三者博弈的产物。首先,因为金融风险具体几何性递增且传递迅速,因此,各国都对金融机构规定了放贷谨慎性原则,故正规金融门槛较高。在现阶段的中国,整个融资体系还不太完善,尤其是在银根紧缩时,中小企业的条件达不到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因而融资难则成了中小企业的通病。而民间的融资需求又很旺盛,大量民间资本却不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如从表1可知,2010年温州居民存款就达32 115 268万元,这必然导致民间金融成为民间资本释放的一个通道,从而催生主要依赖个人信用的低门槛的民间金融的兴起。

其次,民间信贷资金自有资金比重大,当央行缩紧银根时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会变难,被迫转向具有操作简易、依附熟人等特征民间融资。所以,在银根趋紧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仍继续活跃在资本市场;这增强了金融的集聚力和辐射能力,提高了资本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即使在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时期,因具有其特定的风险定价和控制机制,依然有其存在的空间。 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资本对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 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因素

尽管民间借贷制度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制度对民营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制度其作为制度创新的产物,一般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具有非正式、不规范、高风险等特征,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资本的功能,而且,资本趋利性、金融天生的风险性以及非规范性是民间借贷固有的潜在风险基因。

因为,首先,当随着其参与人数、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其血缘、地缘关系信用基础不断被突破,并且由于没有市场组织,投资者在搜寻投资项目信息、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日益严重,而融资的较高利率,加之在利益驱动下的违法犯罪行为等更加加剧了风险的积累并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这就导致了其所实现的资金配置可能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冲突并冲击正常金融秩序,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次,当正规金融受政府宏观调控而紧缩时,市场对民间资本的需求远大于供给;由于民间借贷没有合理的引导与规制并突破其血缘、熟人信用范畴的制度基础时,利率就会爆涨,从而泡沫产生,最终将导致企业倒闭、“老板跑路”而产生“危机”。第三,一旦发生借贷危机的则可能导致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危害也不言而喻。

因此,为了预防和规制民间借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就客观要求对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所以,通过对2002年到2011年的全国和温州经济数据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危机产生的潜在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次,民间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原因是民间借贷趋利性及非规范性导致其以“传销”或其他方式突破血缘、熟人信用根基而进入房地产业并吹大房地产泡沫;第三,危机的导火线是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局部破裂;第四,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发达,制度不完善,非正规金融利益没有合理引导与规制。

1. 潜在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国家之间既有互补又有竞争, 自然,一国的危机的危害会对全球化的他国经济尤其是出口型的实体企业造成冲击。因为,国民经济活动或运行在市场上表现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立与统一的运动过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国民经济或宏观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中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由要求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当将一国经济活动涉及到国际市场因素时,则该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公式为:社会总需求=国内总供给+(进口 出口)。因此,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一方面,必然导致出口数量减少、效益下降;从而打破原有的国内供需平衡,将危机危害传导给国内;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利润率骤降只能用薄利策略靠产量来维持生存,从而相应增加的资金周转的困难,若在正规金融难于获得融资的情况下,就只能求助于非正规的民间借贷资本;因而,为了企业生存以及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在通过融资维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部分资金投向其他高利润行业或产业,而冲击国内实业和虚拟两个资本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国际商品市场竞争程度, 从表2,全国2003年~2012年的经济数据看,因2008年经济迅速衰退,到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9.2%创10年来最低,而失业率则达成协议最近几年10年最高,为4.3%,其直接结果,从表1可知,外资大量撤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直接导致我国外贸企业的效益下降,使我国国内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企业效益下降,从而冲击我国实体经济。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一部分出口型相关企业利润降低、资金回笼难度加大,正规金融又难于获得,为了维持正常的经营,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另一方面,房地产此时成为我国的支柱且暴利企业,出口型企业为了弥补亏损或提高盈利率,或通过正规的合作或通过民间借贷进入房地产业,从而加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相应地也加剧了民间借贷风险。

2. 直接原因是民间借贷趋利性及非规范性导致其以“传销”或其他方式突破血缘、熟人信用根基而进入房地产业并吹大房地产泡沫。

首先,从表1可知,其一, 2008年~2011年,温州市辖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看,从2008年的15 028万元降低到期2010年的8 026万元和2011年的6 495万,从也就是说因金融危机外商投资减少了50%左右;从表2全国情况看,同样可知2009年外资比2008年减少,2010年后又稳定上升;这说明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剧减。其二,2008年~2010年居民储蓄连续增加,分别为11 149 135万元,14 628 724万元,32 115 268万元,这说明因危机影响使对外投资资金又大量回归储蓄以及2009年股市泡沫破裂,导致2010年大量的民间资本因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存储,比2009年增长了50%以上。这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从表2全国经济数据可知,因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整个经济不景气,2009年达到低谷。为应对危机2008年10月12日,系列新政支持房地产,尤其是地方政府可自主出台救市政策,导致了房地产成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而在“房地产支柱产业”错误观念的影响下,2009后半年后房价快速飙升,投机日盛。从表2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又创2008年以来历史新高,达到10.4%。

第三,从表1可知,2008年与前年度2007年相比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市辖区增加90 317万元,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辖区则是负增长18 174万元;2009地产开发投资额—市辖区负增加328 857万元,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辖区则是负增长332 765万元;2011地产开发投资额—市辖区负增加1 689 329万元,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辖区则是负增长2 621 772万元;同时,2011年居民储蓄则为18 517 055万元,与2010年比减少13 598 213万元;而国内总投资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一方面本应当是基础产业的房地产变成了实质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则大量的民间资本以“传销”或其他方式进行入了房地产业或其他实业;并且由于其功利性必然吹大房地产泡沫。

3. 危机导火线是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局部破裂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衣、食和住,住的房子自然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其质量条件,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活条件改善的标志。但是,中国大众的思维中,房子却成了人们规避风险、寻求价值兑现最为有效的商品,并将商品房列入投资品(或资本品),而非消费品。因此,购买商品房就成了一种投资行为。

事实上,房地产市场是基于土地稀缺性的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由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在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包括抄房投资者消费者和刚性需求非投资消费者的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由于我国财政政策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通常主要依靠与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投资企业在土地入股或合作并再以土地作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地方投融资项目的资金问题,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因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必然存为房地产价格攀升的潜在因素。同时,由于土地“招拍挂”制度与开发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机以及地方政府投融资项目对土地资本的过度依赖,造成房地产价格风向标的“地王”不断更新,并在一些所谓专家的鼓吹下,使房地产业成为我国暂时的支柱且暴利的产业。于是,资本的趋利性以及其他资本市场的低迷就导致了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业,从而加剧了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第一,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一级市场与银行资本的共同作用吹大了房地产泡沫,推高了房地产价格;第二,房地产投机者通过炒作则进行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攀升;第三,由于我国地市化运动的加速,一般大多数的刚性需求者为了获得安身之所而不得不从推高的房地产市场中接盘时,就只能求助于银行按揭贷款,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4. 根本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民间资本的投机和盲目性。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其中,资本的天性是趋利性,即尽可能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其最大利润。这种天性就必然导致全社会的资本流动规律是等量资本由利润低的部门流向利润高的部门,最终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从而实现马克思经典理论据说的利润平均化。当然,合理利润平均化的前提是要在社会生产中确实存在有超额利润的部门,由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故超额利润只可能是通过技术或管理方法的革新才能创造出高利润行业。但在现实中,却由于人的非理性化,通过合法的金融创新或其他非法的手段或者二者非主观的联合从而吹大利润泡沫,制造出虚假的高利润行业,一旦如美国次贷危机等泡沫破裂,就将导致金融危机从最终危害社会经济。

从利润平均化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民间非正规金融资本的盲目性和趋利性,由于对市场定位的不准确、没正确的理论或政策引导,是导致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股市神话、房地产成为支柱和暴利产业从而吹大市场利润的泡沫,一旦热钱抽走或政策调控等因素使资金链断裂,则导致民间借贷危机。

我国如2008年~2009年的“股灾”就是在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民间资本趋利性下,由于市场中各种利益主体不理性因而在利益博弈过程中放大了资本市场的泡沫而导致的“股灾”。可以说2007年的股市从年初的2600点直升到6 124点是创造了股市的神话。尽管当时股市中很多如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中国经济发展强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提高等利好因素确实存在着,但这些利好被投机者或违法者以及热钱的利用并有意或者无意的被放大了,于是资本泡沫越吹越大,加上当时没有正确的引导,民间资本的趋利性、投机性和盲目性,导致资金从银行向股市大搬家的热闹场面,热钱一旦抽走或政策紧缩,资本市场泡沫破裂,于是就酿成了2008年的“股灾”。

具体来说,其一,从资本的供需来看,出口型企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盈利微薄,资金周转困难;正规金融由于风险控制和其他制度原因,一些中小型民企无法获得其解决生存问题的周转资金时,就只能依靠通过血缘或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民间借贷,这就导致了非正规民间资本的活跃;其二,资本的趋利性和人的投机心理,将资本引入股市或楼市,或者是以弥补投资实业的低收益性或者为了获得高利而投机;其三,热钱的进入通过炒作吹大了股市或楼市的泡沫;其四,在2008年股市变成“股灾”后,其中大部资本或通过“炒房团”或采用其他方式进入楼市;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项目以土地为抵押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土地依赖症、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导致频繁刷新作为房地产价格风向标的“地王”地价、二级市场的“炒房团”的炒作、开发商通过房地产项目的抵押融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刚性购房者的按揭制度、一些所谓的专家将房地产定位为支柱产业并将房地产产品定位老百姓最佳保值的投资产品等等,这些因素协同作用从而进一步吹大房地产泡沫;其五,一旦紧缩银根和楼市调控,部分小的开发商呀炒房者资金链断裂,泡沫局部破裂就导致特别是以非正规的民间借贷为依托的投资者产生连锁反应,其别是一些民间借贷资金是通过类似传销的(下转第78页)方式通过非法集资而来的资金,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规制,当资金需求骤增时,民间借贷利率爆涨,泡沫局部一破裂则民间借贷危机就不可避免;其六,巨大的民间资本的盲目性、投机性与违法人员通过欺诈等手段吸储扰乱金融市场,这些因素加速了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非正规金融的民间借贷具有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正规金融、民间资本及中小企业三者博弈的产物。资本趋利性、金融天生的风险性以及非规范性的潜在基因就造成了民间借贷制度的双刃剑性质:一方面,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对民营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作合理的制度创新而引导和规制,一旦发生借贷危机的则可能导致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危害也不言而喻。

因此,也正是因为民间借贷的双刃剑性质,才决定了其危机产生的必然性,其根源在于:首先,潜在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次,直接原因是民间借贷趋利性及非规范性导致其以“传销”或其他方式突破血缘、熟人信用根基而进入房地产业并吹大房地产泡沫;第三,危机的导火线是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局部破裂;第四,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发达,制度不完善,非正规金融利益没有合理引导与规制。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民间借贷危机,规制度民间借贷风险,应当从企业创新与竞争力、民间资本的分流和非正规金融的规制剂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首先,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激励制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其次,构建合理的民间借贷资本流向引导机制,具体而言:其一,创新投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体系,疏导民间资本;其二,健全支柱或创新产业的引导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健康流动;其三,建立房地产业的“去投机性”制度,实现房地作为基础产业的理性回归。最后,构建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规制制度,其一,完善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运行制度,严惩“金融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其二,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实现个人信用外部性内部化。

参考文献:

1. 黄越.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 周素彦.民间借贷:理论、现实与制度重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篇10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前言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转贴于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