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57-01

小学音乐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词谱的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

一、听赏领先,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是通过学生的听觉神经获取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将饱满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作品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音乐。

1、静心聆听,激发学习热情。在新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听赏进行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每次的听赏中都能获取不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听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静心听,让学生用心去感知音乐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领会歌曲中所包含的情绪。在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于音乐作品的体会与感悟,谈谈对于歌曲速度、力度、节奏、情感的把握与认知,从而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作品欣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当成是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带领着学生进行不断地学习与追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作品的选择是要将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既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眼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喜爱、熟悉的音乐作品引进课堂,例如西游记的主题曲《白龙马》、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达到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歌唱能力的提升。

二、词谱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只有将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才能到达感人的目的。人也只有有了情感触动,才能进行歌曲的演绎。人们常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音乐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语言或其它学科。当人们自发用语言表达自身的情感时,便可以借助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愿望与情感。音乐不仅作为思想的一种载体,更是人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1、有感情的诵读歌词,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快乐的一天》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清唱歌曲,使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形成的初步印象。之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依据歌词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掌握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与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让学生体会歌词的韵律,将自身的情感体会投入其中,运用轻快、欢乐的语调进行朗读,最后为学生配上歌曲的旋律,与学生的愉悦情感进行融合,使学生沉浸其中,加深情感体验与感悟。

2、借助图谱,以趣激情。例如,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时,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选用小星星图标展示高低音和时值长短,能使学生对于歌曲的旋律线条有更加具象与形象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读图谱,挖掘图谱的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感悟与学习。

三、游戏教学,提升学生识谱兴趣

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接龙”的游戏使学生应用多种图谱。教师将写有7个音符的彩色卡片分别给7个学生,之后由其余的学生清唱曲谱,唱到哪个音节,哪位学生就向上跳起。这样能使学生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进行音符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于音符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旋律,以一拍一下的速度弹奏一两个小音节或乐句,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展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识谱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辅助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尝试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要素,感受音乐作品的变化,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情感的处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1、创编歌词,发散创造思维。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歌词的改编,或增添或删减,改变歌词的内容,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之后让学生唱一唱自己改编的歌曲,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思维。

2、融入伴唱,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在进行歌曲演唱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加入伴唱、伴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音乐之美,通过为学生创设复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正确看待歌唱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仅能获取技能,还能学会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群. 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篇2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96-01

音乐课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学习的机会,能够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然而,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是音乐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教师既要深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天赋特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打造出良好的教学课堂。

一、歌舞结合,活跃课堂

科学的音乐鉴赏课堂是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音乐课堂,尽量让学生情深意切地陶醉其中,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聆听音乐、鉴赏音乐,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音乐。活跃课堂的最佳方式就是让音乐歌曲和舞蹈结合,使学生通过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和节奏,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音乐的旋律,更高效地学好音乐,培养音乐鉴赏力。例如,在学习《小螺号》这一曲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掌握音乐节奏,初步学会音乐旋律。在此基础上,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编排舞蹈,参照歌词内容来设计舞姿动作,确保舞姿动作同曲目旋律保持一致,唱出快活的节奏,跳出兴奋愉悦的舞蹈。学生通过边唱、边跳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掌握歌曲大意,也能更为透彻地学会鉴赏音乐,这样就达到了多重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歌舞结合的课堂条件下,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快乐的气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中。

二、课外活动引导,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渗透着无限的艺术美,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愿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就要适当地引入课外活动,定期举办一些与音乐学科相关的艺术活动,如歌咏比赛、歌会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摆脱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陶冶身心,培养他们积极的艺术情趣。教师可以抓住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等,以儿童节为核心,设计主题来举办音乐活动,可以是儿童节音乐会、儿童节庆典等,鼓励每名小学生都能自行选择歌曲在活动上献唱,唱出属于自己的儿童歌。这样,一些小学生带着对儿童节的喜爱,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用自己的歌声或曲目来抒感,表达对儿童节的热爱,整个校园里洋溢着欢乐的歌声,学生会自然地接受美丽歌声的熏陶,产生对音乐的无限喜爱之情,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感,认识到音乐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艺术美感的塑造与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技能教授,培养学生音乐才能

小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功能,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使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具备一种音乐情感,学会一种音乐艺术。因此,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加强对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才能。对此,教师就要注重音乐教学层次的升级,要从普通的口头唱歌,逐步上升到乐器演奏、歌舞伴随等层面,这样才能真正逐步建立起学生的音乐情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节奏感较强、韵律相对清晰的一课,再让学生自行挑选一门乐器,可以是口琴、竖笛、电子琴等,来主动引导和教会学生用这些乐器去演奏这些曲目,使学生掌握音乐演奏技能,从而逐步塑造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感。

四、听觉引导,鉴赏力培养

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听觉艺术,教师应该善于先从学生的听觉鉴赏力入手进行深入培养,让学生产生敏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抽出课堂时间利用手中的乐器随便为学生演奏一个个曲目或演奏一些旋律,然后让学生猜想改旋律的节拍,分析这些音乐旋律特点。一些学生能够根据音乐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通过自身的听觉系统来分析出该音乐的悲喜特征,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音乐听觉鉴赏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地采取全新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出高质量、高品质的音乐鉴赏课堂,打动学生的内心,启迪学生的音乐智慧。

五、结束语

总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情趣。因此,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情,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盛.立足音乐课堂提高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教育科学,2010(06).

[2]冯丽红.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做法[J].阅读与鉴赏,2011(02).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创感时代;策略

一、“创感时代”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与感悟

何谓创感时代?创感时代源于“ConceptualAge”一词,最早由国外学者提出。创感时代,意味着具有创造力,感性的时代。“创”即创造力、创新能力;“感”即感性,意即要更加注重情商的培养,注重左右脑的相互配合、协同思维,它是一种全脑思维。要发展右脑优势,向一个全新思维迈进,需要将“六感”:即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探寻意义(meaning)适当地,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美国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所著《全新思维》一书中所提出六大全新思维能力。这,正是带领我们走上未来之路的关键所在。丹尼尔平克以他特有的前瞻性探索和思考,引领我们走在了社会与时代的最前沿,也向我们的教育展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信息时代”放在第一位的位置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创感时代”。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要与时俱进。乐,这一门听觉艺术学科正是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开发右脑的学科。而我们个别的中学音乐课堂现状是什么?许多音乐课都是三部曲:课件———范唱(奏)———看视频(听音乐)。这样的课堂使用了多媒体、上网查询有关音乐视频和知识,但是你注意到学生在做什么?在讲小话,在“认真听讲”而表情却不屑一顾。殊不知,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做课件的花样甚至超过老师,可是,教师还是在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方面备课、上课,小学生可能喜欢花里花哨的课件,但中学生不然,大多数不会满足单调乏味的老师和没有新意的音乐课。反思一下,就会发现: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突出全新思维与别具一格的策略,让学生感觉音乐课“新颖”、“好玩”、“很美”,要不断引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创感时代下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未来教育的一种方向。

二、创感时代音乐课教学的策略特征是什么?

创感时代的创新在中学音乐课堂里将怎样体现?第一,对基于传统注重左脑思维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由“基于问题的学习”转为“基于设计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与学习的设计者。第二,创感时代需要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全新思维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境脉”是什么?按照MarioAntonioKelly博士给出的定义,PACK的境脉是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可见,境脉涉及“生理、心理、认知、语言、社会、文化”等。这就给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感时代下的中学音乐课教学,比以往更加注重课堂中的设计性。譬如教唱《小河淌水》、《小放牛》等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讲故事,将不同版本的故事,也可以加一点简笔画等,寻找、理解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系,提高艺术表现力,音乐就不只是表现音符了。中学音乐课的教育对象是从初一开始到高三学生不等。学生每个阶段都需要重构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学习模式就为他们提供了条件或依据,它将学生所学音乐内容与艺术实践技巧融入已有的经验中,使得新、旧经验都得以提升、充实。但一切经验都具有时效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假如音乐课小学、初中、高中都是这样教,如此学,课堂从何而“新”?譬如,初中音乐教材上的一首歌《青春舞曲》,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小学教材上就有,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唱过,歌曲好听,大家喜欢,所以,超市里广播在唱,电视里许多明星在唱,到了中学,教师无需一整节课教唱这几句歌了,在小学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教学可以“探寻意义(mean-ing)”,可以在音乐结构和音乐要素上加以讨论。学习作曲家王洛宾在这首歌中运用的作曲方法《鱼咬尾》,“玩一玩”音乐创作,增加“娱乐感(play)”,教唱《兰花花》时,有意识地加入设计感(design),从电视镜头介入,让学生脑海里充满“故事感(story)”,更好地对作品有理解地进行演奏,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响能力(symphony)与共情能力(empathy)。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几句音乐,明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放课件,“讲、//跳、弹”……老师很拼地上课,抹着汗水,喘着粗气,开始提问,中学生可不会像小学时那样激动。什么原因?许多音乐教师专业挺棒,可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去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为主,忽略学生的表现欲,限于任务式教学,很少考虑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六感”?教学与课堂管理融入创感时代的“六感”理念,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人整体素质的再提升。不同学段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初一是刚从小学上来的,各种表现还是像个孩子,有的连话筒都不会用。我将“我要才艺展”温馨提醒,请班上会书法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音乐教室墙上,学生每次来到教室就笑嘻嘻地齐念。每到这时,那个写字的同学心里美美的,音乐教室对他有着一种特有的吸引力。课堂不就多了一个又一个的“粉丝”吗?“文字提醒”小策略,时刻提醒和帮助他们改善负面行为,用其他积极的行为取代。每周的“课堂明星”层出不穷。学生的语言表达、表演、台风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因此,创感时代的教师更需要有创意的教育与教学。

三、如何实现从原有的教学模式到新型模式的转换

这种转换也不是前后完全脱节的,而是要基于左右脑整合。一是教师要力争采取引领式教学。所谓引领式教学,即学生通过先前阶段的学习取得进入后一阶段学习的钥匙,才能进入后一阶段学习,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二是音乐课应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多开发右脑。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全新思维,共同参与设计、完成基于解决问题之上的教学任务。我们小时候是“唱歌课”,现在称“音乐课”,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学生学歌的渠道多了,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在相关背景下探索、形成概念、实验并实践。更好地突出创感时代下的设计性、故事性、共情性等。三是教师促使学生对所接触的大量的感性材料、信息、符号等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想象与联系,可以用图片,视频,语言,各种情境导入的小策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能够触景生情,对歌词、曲调的变化,音乐要素的多样的认识,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并把这种联想与学习音乐要素的过程、解决问题过程挂起钩来,适当地运用创感时代下的交响功能。四是让学生接受提问时有更为宽阔的新思维。例如:信息时代设置的问题: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几几拍子?创感时代设置的问题:1.你觉得这段音乐让你感觉到什么样的画面?画面为何会显得如此宽广?你想说点什么,还是画点什么?2.如果你是这部音乐剧的主人翁,你怎样处理这件事?你是说出来?画出来?还是表演出来?结果,各种形式都有,有时几个学生争相表现。3.你喜欢歌曲中哪几句歌词?哪句旋律你觉得最好听,你唱出来试试?信息时代设置的问题:音乐之声中的女教师有什么优点?创感时代设置的问题:4.你最喜欢音乐剧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吸取了怎样的教训?你怎样评价这个角色等等。这样,调动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还可以透过角色扮演或话剧,让他们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发展同理心,同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创感时代下的音乐课很注重“六感”。课堂上适当使用信息技术以外,创感时代要求老师们多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全新思维。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可是,你只要走几个学校,听几堂不是公开课的随堂音乐课,就会发现一个班几十个人唱出来的歌都无精打采。然而,课外,学生连走路都插上耳机听音乐。这种不喜欢音乐课却酷爱音乐的现象大家都有目共睹。很多人都认为是教材老套,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大家知道,教材是专家有根有据集体研究编写的,一般来说,教学性与科学性均较强。为什么学生不喜欢音乐教材内容?长期以来普遍存在这个现象。这是值得我们音乐教育者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着丰富的、动态的、前卫的音乐资源。老师要做有心人,独具慧眼,随时积累课堂优秀资源来丰富教材。如果教师只是拿本书教唱歌的话,效果可想而知。如班级、小组讨论、直播课堂、双向交流、我要才艺展等,使自主学习增强交互性的内涵,顺利营造“娱乐感”的和谐氛围。活动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理解他人、学会人际关系构建,善于关心他人。学习音乐是为了让生活更具有活力更丰富,而不是单纯为了中考、高考或当个唱歌明星让人羡慕等等。从而促进他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更好地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角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创感时代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拥有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不满足于音乐院校多年前所学一技之长。作一个被中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师不容易,最好能集领导、演员、播音员、老师、朋友、学者的气度与内涵与一身,但是在所有的教师中,音乐老师最容易靠近这个目标。创感时代的理念给教学改革提供了又一新的契机。智慧来源于知识,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你若只是停留在信息时代,那样,你传递给你学生的也只能是这样普通的思维。创感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才?我们怎样做?纵观全球的教育动态,不难发现:创感时代的确在向我们音乐教师招手、呼唤!

[参考文献]

[1][美]DanielH.Pink,高芳译.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58.

篇4

关键词: 高效 小学音乐课堂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既要有“教”的活动,又要有“学”的活动。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的训练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了“教”的有效性,又体现了“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观察荧屏自主深入课堂学习。其次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分段赏析,走进音乐,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分段聆听,细致欣赏分析作品;通过聆听体验,根据情绪、音乐要素等变化判断曲式结构、作品表现内容等;通过聆听、视唱、模奏、演唱、演奏等方式,记忆作品的典型节奏和主题音乐。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后谈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歌曲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会唱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学生首先要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音乐,这就是音乐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必须而且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否则就会成无源之水,而且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最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旋律创作、节奏创作等,让学生运用不同方式来表现音乐。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调动思维、寻求知识的力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融为一体,将虚拟转变为现实,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音乐,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通过音乐律动来体验情感。

运用点头、拍手、跺脚、舞蹈等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学习音乐的方法。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音乐律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一课中,在学生试唱乐曲的第一音乐主题之后,我又设计了击掌、拍腿、捻指、跺脚等肢体语言,引导学生随音乐一起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兴致非常高,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无论是旋律还是节奏都做得非常准确。这种伴随音乐律动的形式不但使教学方法变得生动活泼,还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准确、深刻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学效果好得没话说。

四、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音乐因其艺术性与生活密切相关,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邮递马车》一课时,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的重复唱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所以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的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教学语言。教师应尝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增强教师语言的趣味性,采用灵活的语言技巧,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五、提高乐理教学的实效性。

乐理教学其实是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它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些音乐知识太过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用灵活的语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除以上几点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俗话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音乐教师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影响,因此,音乐老师要不断学习音乐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认真钻研大纲,认真备课,不能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还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音乐能力。

篇5

教学目标的改动

调整前的目标1是“在创设的情境中,随音乐加入鄂伦春语‘xina ye’,感受歌曲的情绪,表现鄂伦春小朋友快乐的心情。”加入“xina ye”只是定位为感受歌曲的情绪、表现鄂伦春小朋友快乐的心情。试讲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学生不易控制情绪的特点暴露,在兴趣高涨时已经忘掉倾听音乐,只是一味地高喊。经研究,大家一致认为“xi na ye”是音乐风格的体现,还是要保留,需要改变的是既要让学生的声音“放”,又要让学生的声音“收”,以加入不同力度的应用。于是目标1调整为“通过听、辨、做,学会用有控制的声音在歌曲中准确地加入鄂伦春语‘xi na ve”’。

之前的目标2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简单了解鄂伦春族的民俗。”可以明显看出,目标的定位已经落脚到了解民俗、风土等信息,有偏离音乐学科的趋向。调整后的目标2“通过简单了解鄂伦春族的民俗,有浓厚的兴趣学唱歌曲。”着重于情感态度方面,从中也体现了我们对学科和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不能否认人文信息确实附着在各种艺术的存在中,但过多强调人文,势必会将所有艺术大同,让艺术学科的开设失去意义。所以在音乐这种特有的学科里,还是应该透过各种人文因素去体现音乐本身的内涵。文化的渗透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化气息带来的情境感染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所以针对学生的普遍特点,这节课中把人文信息的传递理解为增进情感态度的途径,因为相信引发兴趣而产生学习歌曲的愿望是可以预断的。

调整前的目标3是“通过聆听,能用有弹性的声音随音乐读歌谣,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多次试讲中发现,经常是有弹性的声音做到了,而歌曲演唱还不能准确完整。于是调整为“能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针对难点“兴安岭”处的演唱,设计了带音高说唱的方法学唱,音准问题更容易解决。新课程实施以来,过多关注方式方法而对知识技能生畏已成普遍现象。如何在重视、发展知识技能的同时,寻找到符合新理念的好方法,可以说,这样的调整也是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实践尝试。

教学策略的运用

1 两种主要模式过程的交织

情感模式贯穿全课,鄂伦春的文化信息浓缩成了一句简单用语“xina ye”。在兴奋呼喊与亲切问候的比对中,不仅使学生体会了鄂伦春人的豪爽与质朴,又满足了学生心理情感的释放。还做到了力度的变化。在整节课浓郁的情境体验中,学生似乎真正走入了兴安岭,每个学生从心境上仿佛都成了“鄂伦春人’,这种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离不开现场对学生情绪的即时调动。

在不变的情感模式中,运用“引导――发现――领会――运用――迁移”的认知模式学习歌曲。如当学生学会了“xi na ye”后,教师分步骤地引导,注意听辨范唱中哪些地方加入了“xi na ye”,通过动作提示帮助学生发现,通过师生对唱等过程达到准确加入演唱,直至学生整齐、有控制地完成。再如,当教师让学生听辨音乐的伴奏多出了哪种表现音色?因为教师提示鄂伦春是打猎、骑马的民族,学生很容易地发现是马蹄声。教师再问马蹄声是用哪种乐器表现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出是双响筒,接下来又将双响筒短促、轻快的演奏特点迁移到歌曲有弹性的表现。

这样两种模式过程的交织运用,好比是一首复调音乐中两个主旋律的此起彼伏,协和而又流畅地不断进行。

2 多样教学方法的选择

唱歌教学是本次会议交流的主题,所以有关学生唱歌活动的具体方法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虽然本课中的有些方法并不能称其独特,但都是与目标实现密切关联的,是教师根据过程的需要而适当选择的。

首先,以听唱法为主,有变化地创造多听音乐的环境。如听鄂伦春语的演唱(感受风格)、听教师的范唱(加深印象)、听歌曲的旋律(听辨伴奏乐器)、听放慢了的旋律(加强音高准确度)、再听鄂伦春语的演唱(启示学生完整表现歌曲,哪些地方加入了“xina ye”)等等。

有了多听做基础,在学生熟悉旋律之后,教师大胆地采用了视唱法,演唱歌曲旋律的字母谱。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中小学音乐课,因大众音乐教育的定位,这种方法是被谨慎使用的。但对于这节课来说,正是有了熟悉旋律的基础,因而视唱字母谱和演唱歌词的难度是不分上下的,是合情合理的。学习效果证明,学生通过努力达到了目标。也可以说对字母谱如何应用、什么时候应用是由学生的学习程度决定的。这样简单一步的迈出,是有意义的,积累了能力也培养了意识。

虽然有了多听的基础,但教师并没有急于教学完整的演唱,而是慢速地、随琴用“lu”模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意在歌唱技能方面的要求,即对学生歌唱生理状态的调动、齐唱声音位置的统一等。

有弹性的声音是本课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教师为此设计了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来提示、引导,辅以手势动作帮助领悟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用听辨模仿马蹄的伴奏乐器“双响筒”来启发歌唱,寻找的即是音乐与生活的衔接,也是音乐学习不同领域的联系,不仅从器乐表现和生活经验中迁移出歌唱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关注音乐多角度表现的一种意识培养。

另一处方法的运用也是经过反复试验、精心设计的,即加入“xina ye”演唱的过程。准确加入鄂伦春语是这一环节的目标,师生之间的对唱看似平常,但极为巧妙。方法的设计分解了任务、降低了难度,最后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任务。准确加入“xi na ye”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挑战,而欲达到目标。学生此时已有了倾听音乐的注意,这种潜意识调动的方法对熟悉歌曲旋律形成了有效积累。

创新教学的体现

刻意寻找原则,会让评议一堂好课失去实在的价值。所以我们的发现一定是因其“确有启发”。

1 教学原则

本节课中,有弹性的声音和准确的学唱始终是同时进行并完成的,这是音乐的传达与表现的最为鲜明的特征――技术的成熟完善同艺术的处理表现从来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视角。

2 人文综合

自从有了课程标准,老师们的脑子里就铭刻了一种烙印――“人

文”,原因是“重视(后改为提倡)学科综合”理念的提出。于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知不觉地体现出了地理课、历史课等学科的鲜明特点,如何把握“学科综合”成了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本节课也运用了综合,但综合手段始终围绕歌曲的学习,为歌曲学习的快捷、有效服务。

“xi na ye”的语言学习和应用实为教师的创造之举。我们以往经常听到的《勇敢的鄂伦春》的汉语演唱是没有这一句的,教师通过多次聆听并搜寻大量原文的声像、文字资料研究,选人此句,可以说是一种再度创作,彰显了歌曲的民族风格,也让课堂的意境自始至终更为浓郁了。

像大多数音乐课一样,课中我们也见到了鄂伦春人生活的地貌图片、看到了鄂伦春人生活的场景、人们的穿着、小朋友的服饰……也是出自大量资料中。但不是随便拿来的,是根据歌曲演唱、情绪调动的不同视听需要而精选的。同样的展示工具也是多媒体,但不同样的是这些丰富的信息被教师极具艺术性地分插到每个环节中。综合了的人文信息不以块状呈现而是点状散发。于是,音乐和人文通过教师的思考,适当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准确地协调了主次。

感悟与反思

现场看到刘德昌老师同张洪宇老师面对面,听着刘老师对歌曲的新诠释,我们领会到了许多。刘老师有感随发的动作可能学不来,松弛幽默的状态难把握,但时时注意把握歌曲的乐句感,强调气息的推动,歌曲的张力与弹性会更强。做到这些,老师的演唱是不是会更好?传递出的信息到学生,学唱和表现是不是会更美?

我们自己的感触也同样多,预先设计的说唱“兴安岭”为解决难点的环节没用上,是因为现场学生的能力强。但如打击乐的听辨等,是不是急于找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了?比如,教师的提问,这次的音乐多出了什么声音?第一个举手的学生马上准确地答出了“双响筒”,而接着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他们或许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教师立即做出的肯定,似乎还是急于得到预想的标准答案。我们觉得应该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表达,或是接着问一问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自己找出判断的方法,学习的思维得到传递,已有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学生之间也会因此相互学习和分享……

教师良好的习惯、准确的认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样道理,不经思考的判断也会产生误导。比如师生对话中,音乐听没听懂的问题,这里给老师一个建议,如果非用是否听懂去议论,可以更合理地回答:“音乐的感觉你们听懂了,但歌词肯定听不懂”。因为音乐真的很难用是否听懂来定义,就像我们听一段咏叹调,不知歌词唱什么,但并不影响反应和共鸣。

篇6

关键词:识字教学;因字施教;加强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汉字教育”这个概念,如何理解与贯彻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育”?

我认为:识字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识记生字以尽快实现读写,“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识字教学也应该致力于汉语文化的传承与浸润,体现母语教育的民族性、人文性;它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不依附于阅读和习作教学。从理念上,识字教学要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具体则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的三维目标,以期改善“有知识没文化”的困窘。有人主张将“识字教学”改称为“汉字教学”,理由大概缘于此吧。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节识字课。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因字施教,加强整合”。

一、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见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42、43页,分析略)

二、分析本单元生字教学内容

“我会写”的字(四会字)共44个:按造字原理分析,9个象形,17个会意,18个形声。其中9个是课标基本字表的字。本单元生字(包括三会、四会字)按字形、字义粗略归类如下:(市)、(台)、坛、城,与土石、土地、建筑、城市有关;(旁)、图,有范围、疆域、邦国之义;隔、陆、岛、峡,与土山、山峰有关;祖、神,与祭祀、祖先、鬼神有关;族、旗、帜,与族群、旗子、标志有关;(川)、(州)、洁、泪、洋,与水、河海有关;(候)、民、亿、拥、抱、扬、打、指、接,与王侯、人民、人的动作有关;等等。显而易见,字义范畴主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本单元“伟大的祖国”“爱祖国”的内容主题。

三、确定本课识字教学策略

基于对本单元、本课生字词的分析,结合本校本班学情考虑,从字理入手,因字施教,因形索义,将识字写字、内容理解、文化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通过字理的渠道将“爱祖国”的情感萌芽延伸到爱祖国的文字。

四、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属性,分类别、有重点地处理本课生字

如“台”“民”是新课标基本字表里的字。“台”是之前要求写的字,字音与字形不必讲,字义考虑到它是生活中一个高频字必须掌握,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它作量词的用法,通过“开火车扩词”引导学生在组词中理解运用,再总结规律,“台”作为量词一般指称机器设备。又如“与”,古今异义,联系课文,读句子“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回答:谁与谁是一家?“与”是什么意思?PPT出示图片:双手捧物赠与他人双手和“与”字的小篆字体,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领悟到“与”的本义是“给予,赠送”。

本课要求认的字共11个,其中“川”“州”“与”“民”“族”既认又写,重点学习。尤其“川”,本单元第10课将会学习成语“川流不息”;“川”与“州”,“民”与“族”是有联系的生字,可以放到一起学习。只认不写的字还有:神、涌、岛、峡、隔、陆,全是形声字,利用形声字形旁表意的方法去学习,“隔”“陆”“峡”等比较陌生,采用在语境中重现多读的模糊记忆法去学习。

本课要求写的字8个,按造字法看象形字3个,会意字5个。从书写看,5个独体字,注意写端正,找准主笔是关键;3个合体字,“族”,注意左窄右宽,结构匀称,相同的部件写出变化。老师一边范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规律,动笔各写一次之后随机在投影仪下展示几位学生的书写,比对例字,审美鉴赏,要求再写一个,争取比前一个更漂亮。

课堂实录片段:

“看看古人怎么写的”

师:大家看“川”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读音的?

生:穿衣服的穿和山川的川是一对同音字。

师:(板书“穿”在黑板所贴大字卡“川”的旁边)好的,你的方法是利用同音字记住它的读音。

师:读读带有川字的句子。

生:山川美,可入画。

师:同学们,山,我们知道,就是山峰、山岭,比如第二行“珠峰耸”,说的就是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它是世界第一高峰,回忆一下咱们刚才看过的课文情境动画,那里终年积雪,十分壮美!那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山川指的是一座大山,山里面有几个川。

师:山川是指一座大山吗?别急,咱们来看图,(PPT出示)这是古人写的“川”字,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学生在一年级认过象形字“水”的古字,部分学生眼尖,马上就喊出来了)是水。

师:聪明,中间是水的象形,那两边像什么?

(学生说不出来。)

师:两边是岸,中间有水,会是什么呢?

生:河流。

师:对了。古人把某东西的形状轮廓画出来代表这样东西的字,让人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古人这种造字方法叫什么?一年级时候老师说过,你一定还记得。

生:象形字。

(PPT出示)

师:课文中写到的川都有哪些?请最快找到的同学读出来。

许多学生抢着答: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

生:长城不是川,是古代人建造的城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资料知道的。

师:你学习真有办法!古代人建造的城墙遗留下来,很多人都去参观,把它称为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这个成语在本单元后面第10课将要学到。)

师:谁能把“山川美,可入画”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山峰、河流都美,美得像一幅画。

师:(PPT出示:州)哟,川的兄弟也来了,你们看,它们长得――

生:长得很像,多了三点。

师:大家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吧。

生:州,和周围的周同音。

师:我们已经知道川,一撇两竖,是河流的象形,可现在你猜猜看,州字这三点代表什么呢?

生:是水。

师:又是水吗?究竟是不是水,谁有办法知道?

生:看看古人怎么写的?

师:你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一样,来,咱们仔细看看,好好想想(PPT出示)。

(由于图片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看不出、答不出。)

师:(PPT:指引学生看)这是河流,大河中间一块陆地,古人画圆圈表示,后来的人写着写着就写成三点了。两个象形符号组合成一个会意字,这就是州。珠江附近这块陆地就是我们的家乡――

生:广州。

(PPT出示)

师:好极了。齐读课文中带有“州”字的句子。

(PPT出示)

生:我神州,称华夏。

师:“神州”指什么地方?注意看图,也许能帮助到你。

生:指中国。

师:我们中国叫神州,又称为华夏,还叫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字呢?想知道的小朋友们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回家查资料去。

师:(PPT分步出示)请看这幅图,你想到哪个字?

生:民。

师:确定是民?这不是靠山搭建的只有一面斜顶的茅草房吗?跟“民”有什么联系?

生:因为农民住草房子。

师:说得很好。在很早以前,不光是农民,还有渔民、牧民、平民、市民、人民、良民、山民、灾民等普通百姓的住房都差不多这样简陋。

师:(PPT分步,先出示)又冒出了一幅图,你想到哪个字?

(生答不上来。)

师:(再出示:楷书“族”)

生齐读:族。

师:看,这个字用红色画出来的部件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生:方字旁,和一撇一横,它代表旗子。

师:红色以外的部件读“shǐ”,代表什么?

生:是弓箭,一支弓箭射向旗子。

师:好极了。两个部落之间的战斗已经开始了,同一家族,同一民族的人组织起来,打着旗帜用武器去迎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

师:想知道古人这个会意的族字怎样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族字吗?看好,老师要变魔术了。(演示族字的金文、小篆、隶书不同的写法)

生:我还有别的方法来记“族”字,用形近字的方法,红旗的旗,右下方的其换成矢,就是民族的族,族代表一个族群。(这位学生聪明好学,在平时的课堂上常常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PPT出示)

师:好的。我们在品德课上知道了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吗?

生:汉族。

生:老师,×××(本班学生)是壮族。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民族?

生:(抢着说出许多民族名称,非常积极、热情,PPT配合出示相关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图片)……

师:你知道的真多!认识了那么多的民族,现在我们来写一写“民族”这个词语。别急,我们先一起研究怎么把这两个字写正确、写漂亮。

课堂朗读:

“读书像唱歌那样美”

“读书像唱歌那样美”,是我在课堂上的一句口头禅。这不是要求孩子们用唱的腔调来朗读,而是暗示孩子们用唱歌的心态来对待朗读,朗读像音乐是一门艺术,表达情感、体验情感,享受艺术美,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爱上朗读。

汉语本身讲究形式美,合辙押韵的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等,5岁到10岁左右的儿童尤其感兴趣。三字经是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形式,三字一句,韵律感强,适合学生诵读。本班学生在校本课程《国学》课堂上诵读过《三字经》(“人之初”),对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比较熟悉。本课的三字经(“我神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除了识字写字,还要进一步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强化语言的韵律感,培养语感。

执教“识字3”时,从诵读蒙学《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几句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无论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开火车读、小组合作读、齐读、演读,都借助响板这一教具,配上动作带上感情,自然就具有一种音乐、歌谣、快板的意味,师生共同沉醉在这种精神抖擞、轻松自在、快乐诵读的情境之中。连读生字新词也有节奏,如,拼读生字,sh―én―shén,神州的神;又如,扩词,争―争光,争―争先,争―争吵,争―争取……让学生感觉有意思、好玩,参与积极性就高。

内容理解方面,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局限,社会生活经验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比较相对缺乏,低年级学生对“祖国”“民族”等比较抽象词语的理解有困难,比如课文后两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这节课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山川风光,感知祖国版图和民族大团结,感受祖国的伟大;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化解难点,不追求讲透讲深。否则只会让学生越发糊涂,不知所云,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经过几个轮回的读,等到全班读得比较流利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读,想想怎样读得更好听,听老师范读,猜猜为什么这样读,以此检测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使用洪亮、自豪、奋发的声音诵读本课。

课堂最后巩固生字环节,把生字放入另一个语境里认读。语言材料来自人教配套教师教学用书49页的一则小韵文。内容还是紧扣本课,语言形式从三字句变成四字句,学生注意力又回来了,热情高涨,跟着老师的拍子响亮地诵读,掀起了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师顺势小结课堂:

“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汉字,有许多别称;有美得可入画的山川和名胜古迹;有宝岛台湾;有56个民族,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祖国,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这句话:(PPT出示)“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

以上是我在“识字3”这课教学中展示个人对识字教学新思考的一次尝试。根据听课评议和教后反思,这节课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环节推进张弛有度,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比较高,对教师、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尝试。曾有一名听课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川”“州”结合生活识字,比如“四川省”“广州市”,这样不是更简单吗?事实上,要认记“川”“州”,结合生活识字的方法更能轻松解决。换一个教法,如本节课使用字理法,让学生不断发现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激发追溯汉字根源的兴趣,了解“川”“州”的本义,学生能轻松地理解下一课中“川流不息”的意思,参悟到地名带有“州”字如“广州”“苏州”“扬州”等地方的地理特点。这是我理解的落实识字教学人文性以达到汉字教育的途径。当然,整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相对于游戏中识字、情境识字,本节课字理识字趣味性相对少些。

王宁教授说:“讲解字理是小学识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又说:“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变和现代简化的过程,出现了一批音黏合、省简、变形、错讹而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理据,这些字必须上溯它的形源,才能讲得清楚。不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讲古文字,所以,字理教学能够适应的仅仅是一部分字,不是每个汉字都要讲解字理,字理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字理识字法如何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老师如何提高对字理的认识,避免讲歪了,如何优化字理识字法等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科学地选择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初期积累字:谈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之一.江苏教育,2010(4).

[2]陈建武.汉字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05.

篇7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把“情”字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论在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各方面都应贯穿情感这条主线,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上课前,音乐老师要反复聆听音乐,深入分析音乐作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创作背景、人文内涵等方面,充分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达成与音乐作品情感的对话,进而表现音乐的情感。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欣赏《思乡曲》一课为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策略。

《思乡曲》是我国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创作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主题采自内蒙占民歌《城墙上跑马》,由四个均等的乐节构成上下两个乐句,递次下降的波浪形旋律线,商调式的柔和色彩,缓慢的速度,倾诉了魂牵梦萦的乡思和屡屡不断的忧伤之情。乐曲运用了再现三部曲式和三次变奏的创作手法,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使情感逐层高涨,小提琴奏出的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的旋律带着远离家乡人们的浓重的思乡愁情扑面袭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这种离他们相距甚远的情感世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离乡之愁、家破人亡的哀怨之情呢?

一、创设情境,情感暗示初现

情境的创设,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与音乐活动。

因此,设计好一个恰当的、能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相互吻合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导课环节,良好情境的创设,能暗示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往这条情感发展线上走,从感性和理性层面引领着课堂的情感基调。在《思乡曲》-课的导入部分,老师安排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课堂伊始,老师先用深情的朗诵导入课堂,学生边听莫西子诗的歌曲《思乡》边走进教室。

2.通过谈话引出李白的《静夜思》,请学生在《乒乓变奏曲》、《化装舞会》、《思乡曲》三首音乐片断中选择最适合给《静夜思》做配乐朗诵的背景音乐。

3.学生在《思乡曲》背景音乐的情感烘托下入情地朗诵《静夜思》。

4.引出《城墙上跑马》主题旋律,出示谱例,画出旋律线,请学生随钢琴哼唱。

5.把《静夜思》的歌词与这段主题旋律相配合请学生哼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思乡的情感。

古诗《静夜思》学生非常熟悉,又与作品情感基调基本相同,因此,教师通过《静夜思》导课,是一个很好地选择,既延续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又很好地创设了一种思乡的情感氛围,课堂的情感基调基本定格。接着把《静夜思》的词放入《城墙上跑马》的旋律进行哼唱,既让学生熟悉了《思乡曲》的主题,又进一步渲染了思乡的情感。这样的情境创设融合在听一听、唱一唱的音乐活动中,暗示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指向,学生内心的情感也从认识层面上升到了初步表现的层面。

二、趣味参与,情感浸润体验

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位了教学的情感基调。而如何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这种兴趣就需要老师循着情境这一主线,延续被暗示的情感效应,设计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有兴致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浸润在某种情感表现状态中,进一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思乡曲》-课进入乐曲分段欣赏教学阶段,老师设计了下面几个教学活动:

1.播放日军侵华、百姓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录像视频,介绍作曲家马思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思乡曲》的创作背景,引领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情感状态:学生在视听结合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拉近了与那段生活的距离,为进一步的欣赏做好了认识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准备。

2.分段听赏,“爱的呼唤”活动:读孩子的三次呼唤、聆听音乐中的呼唤旋律、师生接唱呼唤旋律、模仿呼唤的动作。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变奏一旋律同头异尾的旋律进行方式,体会乐曲所表达的亲人分离、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

情感状态:在这一组读、听、唱、演的活动参与过程中,那蕴含于音乐中的凄凉哀怨的情感逐渐占据了孩子们的心灵,一种淡淡的忧伤情愫在课堂萦绕着,孩子们的歌声和表演都浸透着浓浓的思乡情。

3.听赏第一部分变奏二和第二部分,感受音区变化和速度变化,挖掘旋律的“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从而知道音乐表现要素对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

情感状态:音乐中如泣如诉、哀怨之情令学生感动,可是第二部分速度的变化让音乐情绪比之前明朗生动,音乐似乎告诉了学生人们心中依旧存有的温暖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去体会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离别的无奈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回忆与渴望之情。

这一组教学片断,教师通过看视频、唱旋律、说感受、演动作等活动,引领学生在思乡情感的推动下走进音乐,饶有兴趣地参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体验乐曲凄凉哀怨的思乡之情,浸润在“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欲回家乡而又不能的音乐画面之中。

三、互动表现,情感层层深入

在情境中导入和参与体验的渐进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情感对话逐步达到。在歌唱课上表现为学生有感情地、自信地演唱歌曲,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和创造。在欣赏课上,学生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把握了然于胸,音乐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音乐的情感唤醒、感染了学生原有的情感,达成了新的情感认知和理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乡曲》-课教学中,在分段听赏完进入整体聆听的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音乐活动——传递信件:

1.聆听第一部分音乐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现场指导学生按照音乐乐句模仿“传信”的动作。

学生活动:学生边听音乐边按照节奏(两拍一传)挨个儿做“传信”的动作(学生座位呈半圆形),要求动作舒展缓慢,与音乐的节奏、情感相吻合。

情感状态:学生从一开始寻找“传信”动作的协调,到能够随着音乐自然地“传递信件”,体现了学生身体动作与音乐情感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对话。

2.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教师活动:信件被传入老师手中,老师打开信封,深情地朗诵她写给远在东北家乡的父母亲的信的内容,因为执教老师的家乡在东北,她有离家在外、思念亲人的切身感受与体会,所以字里行间处处传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在音乐情感的烘托下感知老师朗读信件的内容,感受音乐与外在情感表现的融合。

情感状态:老师那深情的朗诵,与音乐的互动,再次使现场的学生和老师都感动了,音乐课堂瞬间成了思乡情感宣泄的场所,音乐的情感魅力传遍教室的每个角落,渗透每个人的心田。

3.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教师活动:主题旋律再现,把信件交给学生。

学生活动:信件又被传到了学生的手中,孩子们听着音乐,在音乐声中继续把信件往后传……

情感状态:再次走入音乐中,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声中带着浓浓的思乡情将手中的信件传出,是对《思乡曲》音乐情感的自我认识和表现,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传递信件”的活动设计,既引领学生再次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整段音乐的情感进行对话,也非常巧妙地引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乐曲的段落及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四、课堂延伸,情感不断升华

设计合理又巧妙的结束环节非常重要,能延续学生学习热情,拓宽音乐视野,升华审美情感。应设计出能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结课方式,生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思乡曲》的结课,老师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观看现场小提琴演奏版《思乡曲》的视频。

2.老师现场自弹自唱由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爸爸妈妈》。

朴素感人的歌词,深情流动的旋律,老师丰富、真实的情感倾诉,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此时此刻,我环顾四周,再次看见一双双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眼睛,课堂的情感氛围再次被推向。

篇8

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又刚走进小学的大门,对学校老师等一切都很陌生。在他们面前,我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像妈妈的老师,用心对待他们,微笑着面对他们,亲近他们。课堂上,我会抓住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表扬并鼓励他们,让他们小小的心灵充满自信,哪怕是回答错了问题,说错了话,老师只会帮助纠正与引导,不会责备、训斥他们。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和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我觉得亲近学生,鼓励为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当孩子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沟通,以后的教学活动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在课堂上还需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乐意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如:

一、唱一首歌

爱唱歌是小学生的天性,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等。这些歌词活泼、抒情,让学生学唱或欣赏,变背为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感便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得到共鸣,接受起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二、画一幅画

教材中的插图色彩悦目,形象鲜明,有较强的立体感,观察插图,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带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同学们,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画笔把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比比谁画得美。”在这样启发下,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被调动起来。

三、表演课本剧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动作鲜明,很适合表演。如:《自己去吧》《夏夜多美》等,组织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本剧,让抽象的文字活生生地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有人说过:“谁能给学生更多的的快乐,谁就是最成功的老师。”语文课教学只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我要让我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插上一双快乐的翅膀,翱翔在语文学科的蓝天上。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文峰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浅见 熊宏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使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沿着更好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自主性;分层教学

中国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世界闻名,而小学数学的学习则是基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习的好坏不仅仅是学生的责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态度、意志等教育的主要手段。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很多老师的教学都是从头讲到尾,唯恐时间不够,努力追赶进度,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而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概念对他们来说都是抽象的、模糊的,但是教师却忽视学生这一阶段的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地说教、练习,认为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果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现在的小学生负担过重——老师教学的枯燥,课本的晦涩,题量的加大,难度的增加,竞争的激烈等都会给小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如今在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形成自主的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往往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如果学生本身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势必会妨碍学习过程的进行。小学是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欲望,就会主动地要求学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数学教学课上,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知识背后的故事,比如,圆周率的来源,数学天才高冲的故事等,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就会主动探索,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说清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解答。

二、放手让小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如今学习任务加重,很多老师都在追赶教学进度,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就直接公布答案,这样,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下去,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适量地留作业,做好批改任务,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1 小学生好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比如,老师可以先讲三角形的各种概念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用火柴或木棍等拼成相应的图形,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有利于更准确、更清楚地了解、记忆所学知识。

2 课堂上积极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科学家说学生能聚精会神听课的时间就是那么十几二十分钟,更别提好动的小学生。要想小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如果老师提问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去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

3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作业

如今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性也不长,老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布置趣味性作业,激起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的兴趣。如,正方形的桌子切去一个角还剩多少个角?再切去一个呢?

四、做好备课和辅导,注意分层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能作为教课的依据,但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让学生探索时觉得教师给出的材料有价值。”所以老师要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平时也要注意鼓励后进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同时,老师也要有针对性地批改作业,并作好记录,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育至关重要,老师一方面要抓住小学生的特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要做好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本职工作,使小学生数学教学更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兴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析[J].教育前沿,2008.

[2]郭家斌.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J].科学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