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急救技能知识十篇

时间:2023-10-24 18:05:13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1

关键词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同样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这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一个时期。目前,各高校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触电、骨折、流血、烧伤、烫伤、中毒、动物咬伤、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学生在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实际上,在一个国家中,其大学生对一些必备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国内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应从大学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在实施急救知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校园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在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一原则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术都必须以科学的医学理论为基础;②在教学中,实践操作演示必须准确规范;③教育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随意颠倒或变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否则,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不仅不能减少损伤、挽救生命,反而会造成伤势加重、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实践性原则

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实现自救互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评价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例如,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各种实际操作教具,如模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可以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其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模拟操作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实用性原则

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教育对象毕竟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过于理论机械的说教容易扼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奥而专业的知识也往往也会降低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时,在教育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特点,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分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和大学生常见疾病,不能脱离大学和大学生这一特殊地点和群体;在教育方式上,讲解归纳和演示操作相结合,理论要与现实中的实例相结合,在实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用实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论的抽象性、深奥性和说教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及性原则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该掌握1~2门救生技术。在当今时代,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急救技术不再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必需的生活常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要体现普及性原则。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技能;二是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急救知识技能。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变化,各种突发事件(水灾、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传染病、伤害事故等)随时都会发生,每一个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挤压术、外伤出血止血、包扎固定等),不至于在危急情景中束手无策、贻误时机。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2

关键词:相关人群;急救知识;技能;考核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急救处理。一般来说,院前急救主要有医师、护士以及司机等主要成员,由此组成的急救小组是急救的核心,而心肺复苏急救更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衡量着急救的水平[1]。同时,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链中的重要环节,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病时,能否第一时间予以科学救治,是这场生死之战的决胜关键。我国由于院前急救起步较晚,一些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理论和技术操作素质尚属于低水平,普通老百姓也因受教育程度、地理环境、年龄层次的不同掌握急救知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此次调查研究就是在对相关人群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来提高群众、相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救互救的效果和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意抽选暨阳社区居民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居民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例,专科学历30例,高中学历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30例,平均年龄38.8岁。实验组100例居民中男性38例,女性62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8例,专科学历40例,高中学历2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7例,平均年龄34岁。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2014年1月10日分别对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的两组人员(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天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共12学时。培训内容:从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入手,循序渐进:①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③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④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实验组北苑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逐一进行了考核打分登记,对照组中没有。实验组的人员在2014年5月和9月还进行了一次相同内容的培训考核打分,对照组人员没有参加培训。在2014年12月对两组人群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大测验,大摸底。

1.3结论 实验组人员急救知识测验平均得分81.5分,而对照组人员平均得分60.8分,结果显示:只有对相关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定期进行多次培训考核打分,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学以致用。

2 分析相关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原因

2.1群众对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意识不够 有很多群众认为救护伤员是医护人员的事,与己无关。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学习急救知识难度大,即使掌握了也不能保证救活被救者,而且还有可能承担实施操作带来的后果,因此不愿学,学了也不愿去“救”。

2.2医护师资力量不够 目前我国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模式,专业、高水准急救医护人员较少,且都是兼职培训的志愿,大部分都在单位一线参加“倒班”,没有建立专门的医护师资人员和队伍。

2.3培训方法和内容有待加强 目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较少涉及如其它中毒、中暑、灾害事故、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等知识,培训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片面。

2.4国家对院前急救事业重视不够 现在全国普遍存在急救人员配备少,抢救设备数量不够,监护型救护车少,经费投入不足,使之应急工作能力跟不上需求,造成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较低。

3 讨论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急救意识 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群众、相关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报刊、杂志、宣传栏、发放自救互救常识手册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制度化,完善机制 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相关人群院前急救培训和复训制度,并将培训成绩与特殊人群的岗位入职、升职挂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设立专款专用制度。完善的制度对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意义重大[2]。

3.3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器材 依托院校、红十会、急救中心等建立培训基地,添置相关急救教学器材,为落实培训制度提供保障。

3.4建立统一可行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模式[3-4]。尝试将复训落实在一些相关人群如:警察、司机、消防人员、老师、救生员、导游等人群。

3.5改进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教材 完善和修订急救知识培训教材,内容要全面,以便科学、规范地做好培训工作。适当简化培训方法,因人施教,使非专业人员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增加受训人员学习兴趣,降低培训难度,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6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施救 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急救法规,通过法律保护公民拥有急救的权利与义务,每个公民都可以义务参与救护工作。法律还应对急救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给予相应规定。同时将急救法规内容纳入急救知识培训中,增强施救者的法律意识,避免因惧怕承担责任而放弃施救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宗毅,刘风.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11):321-322.

[2]向英陆洲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6):94-96.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3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 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 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 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 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 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 D,Berkenstadt H,Stein M,Lin G,Ziv 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4

关键词教师 医护知识 急救技能 学生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2004年9月,英国政府了《学校健康生活蓝图》。根据《蓝图》,所有基础教育的教师――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将最终获得专门培训,以确保他们掌握儿童服务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核心能力”。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医护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儿童的安全。能够识别出那些在身体健康、个体发育以及学习能力方面遇到问题的儿童,并定期向学校的医护人员、当地的儿科医师以及健康顾问通报情况,以便及时将有问题的儿童送到专业儿科医师那里进行医治。这些看似加重教师负担的指导方针,已在英国国内逐步实施,而且也是有先例可循: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就要求应聘教师者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现场急救技能考核才能最终获得任教资格。

1 教师掌握现场急救的意义和目标

所谓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在发病或受伤的现场对伤病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现场急救必须把握“黄金救护4分钟”(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心脏骤停,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而4分钟内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情况来看,医院急救人员和救护车是无法赶到现场的。特别是在学校中,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成长时期,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不够丰富,鉴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伤害。作为第一目击者出现在现场,教师只有掌握基本的医护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争取,才能在“黄金时间”里,及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把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通过急救措施给予学生极大的心理安慰。当然,在现场急救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力。对其它学生而言,真实环境和案例的亲身经历,比单纯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有教育意义,更能引起人们对急救的重视。

2 我国教师基本医护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的缺乏及具体表现

2008年,一名小学生向同学借铅笔刀,由于同学的失误,该学生左眼被铅笔刀弄伤。事后向教师反映,但由于教师医护常识和急救技能的缺乏,并没有立即采取任何措施。后来虽经医院全力医治,该学生的左眼视力也只恢复到了0.6。还有就是在一所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几个学生突然晕倒在地,在旁的教师一时都手足无措。最后只好中止升旗仪式,由教师轮流背着晕倒的学生去医院救治。

不能说学生的眼睛受伤和昏厥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学生出事后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关的急救措施,只能全部交由医院处理,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了。目前,即使在一些教师教育中开设了《学校卫生学》之类的课程,也大都只是书面知识的讲授,几乎没有模拟训练,更别说实际情况的练习和操作了。一些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对学生易出现的伤害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自救和互救、应急、应变能力较差。他们认为对学生伤害的急救处置是校医、专业医生的职责,他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快通知家长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3 教师医护知识的增强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3.1 从师范生教育课程开始,就应加大医护教育的力度

为了让教师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应对措施,就应在师范生教育中,把关于医护急救这方面内容的课程提到一个受重视的高度上来。首先,保证有足够的课时对师范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通过采用一些国内外这方面优秀的书籍和音像等资料进行教学,如《生命救助手册》,《急救常识指南》,“现场急救练习”视频等,都能帮助培养师范生的安全观念及防范意识。其次,除了传授书面上的基本医护知识外,还要经常对师范生进行模拟情景中的急救技能培训,安排固定的时间(至少一月一次)进行单人、分组演练,及时运用学习过的医护知识。最后师范生还要接受现场测试,通过者才能获得合格证,具有担任教师的资格。

3.2 对职前和在职教师进行基本的医护和急救、安全培训

在日本,幼儿园教师在入职前都需要学习儿童急救课程并通过考核。日本幼教教师的任职资格分为三级,申请更高任职资格时,教师是否掌握了更高级别的儿童急救技术是重点考核的内容之一。并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教师的研修来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

为了提高我国教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学校应利用假期对职前和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应在传授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简易包扎的基本技巧上,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方法等。通过邀请专业人员通过操作步骤的讲解、鲜活案例的引用、生动图片的展示及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教职员工掌握应急救护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在分组学习、实践模拟中激发教师们的学习兴趣,使教职工不只了解各种急救知识,而且要真正掌握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CPR)、创伤救护,伤者搬运等基本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

3.3 从政策上,对教师掌握和运用医护急救知识、技能给予肯定,及时地对反馈情况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

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在学校定期开展院前急救常识教育,针对常见现场急症的救护要领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现场指导教师进行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常见的现场急救演练。为了解决目前急救培训所需的场地、工作人员和使用的示范假人等工具都价值不菲等问题,政府更应给予教师培训资金补助;同时针对我国医疗急救体系起步晚,人们对急救培训缺乏热情等问题,教育部门更应制定相应的严格考核制度,把急救能力纳入教师的上岗和职称考核,从而激励教师参与急救培训,逐渐带动全民急救常识和能力的普及。

随着学校职能的转变并进一步完善,社会相关机制的日益健全,教师也应该具备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护急救知识和技能。努力转变以往对基本医护知识、急救技能的忽视或轻视态度,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意识的进行练习。不光做到“懂知识、原理”,更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会应对,会急救”。力求在“第一时间”能采取有效措施,为随后的救治赢得时机,减少事故的危险性和对学生生命的危害,这既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尊重,也是有利于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必要措施。

注释

李茂. 英国:为学生描绘健康生活蓝图.全国教师网络联盟,2004-11-23.

日本急救教育――父母与孩子一起来.新民晚报,2008-3-26.

参考文献

[1] 高风,原碧霞. 校园安全事故敲响安全教育警钟. 省略/, 2006-12-13.

[2] 辽宁海城三千学生豆奶中毒续:死者家属说原委. xinhuanet.co m/,2003-4-8.

[3] 李茂编译. 英国:为学生描绘健康生活蓝图. 全国教师网络联盟, 2004-11-23

[4] 减灾始于学校:国外学校多渠道进行抗灾减灾教育和培训. 教育文摘, 2008-10-20.

[5] 周丽,袁碧涛,张玲等. 深圳市中小学校校园安全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6.27(8):685.

[6] 李晓刚. 英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探析[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 李振峰. 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中几个误区的辨析[J]. 教育探索, 2005(8)

[8] 杨小微.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5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情况:本研究按职称将150名临床医师按职称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和高级职称组各50名,其中男性86名,女性64名,平均年龄39.5岁。通过问卷和测试的方法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①口腔医疗知识和临床技能;②急救医学知识和CPR(心肺复苏)操作技能;③急救医学再教育的现状。

二、结果

1.口腔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优秀率:住院医师组92%,主治医师组96%。高级职称组100%。

2.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优秀率:急救知识优秀率:住院医师组为11%;主治医师组为13%。高级职称组15%;CPR(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技能优秀率:住院医师组为5%,主治医师组为4%,高级职称组为3%。

三、讨论

1.急救医学教育的现状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各临床科室的急、危、重症的诊治都属于急救医学范畴。对于所有急、危、重症的处置是以维持患者生命为首要措施,也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1]。急救医学在内科、外科、儿科及妇产科等学科领域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对于口腔医学领域急救医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口腔医生虽然在高等医学教育和临床资格考试中进行过学习和培训,但是随着口腔医学专业的局限性而逐渐淡忘了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虽然在处理口腔专科急症方面都具有足够能力,而遇到并发和继发的全身性急、危、重症时,处理措施和能力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延误了急救的最佳时机。这种现状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也具有普遍性,甚至影响了口腔医学的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口腔医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2]。

2.口腔医疗中并发的生命危象

(1)心脏骤停的诊断:①意识突然消失;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心音消失;③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④瞳孔散大。如果出现以上征象,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操作[3]。

(2)休克(SHOCK)的诊断:系肌体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症候群,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淡漠,动、静脉压降低,脉压差缩小,尿量明显减少(每小时<30ml)。口腔医学所涉及的休克病因多为疼痛、出血、过敏、感染等因素。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控制导致休克的病因,维持有效的血压,迅速治愈专科疾病[3]。

(3)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即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其病因可为创伤、颅脑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引发。

(4)晕厥:是人体大脑一时性缺血而产生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急促;脉搏细速;面色苍白。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危象。处理原则:采取头低足高,阿莫尼亚、氨水等药物刺激呼吸中枢,同时进行心理支持[3]。

3.口腔临床医师急救医学再教育的措施

既然口腔医疗的特点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很少,对曾经所学过的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忘。那么口腔医疗机构就应该定期的对口腔临床医师进行急救医学的再教育,并列入临床“三基”考核内容。各级别的口腔医师都应进行心肺复苏的实战演练,对操作不合格的医师要重复演练多次,直到合格为止,以确保临床口腔医疗的安全。另外口腔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应建立急救小组,小组成员应与省市级和部级急救医学学术组织保持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急救医学的动态。及时更换和购进较先进的急救医疗仪器,并有专人熟练掌握和保管,定期维护并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急救药品要专人保管并且每天进行清点数量和查验有效期,药品摆放要固定数量、固定位置,并使每一名医护人员知晓。口腔医疗中生命救治的流程:①迅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②建立静脉通道;③氧气吸入;④及时向上级医师和领导汇报;⑤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休克的抢救;⑥对生命危象的进一步检测观察。

四、口腔医疗机构必备的急救药品和器械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6

【关键词】血液滤过;肾透析;护士;急救培训

血液净化技术不仅能使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得以继续生存,同时也是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挽回其生命的重要辅助治疗[1]。血液净化中心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场所,是急性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部分免疫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抢救和治疗的特殊医疗场所[2]。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重,且变化快,影响环节多,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加之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复杂,因此容易发生医疗风险,因此就要求血液净化专业护士需具备较高、较强的急救意识,应急综合素质,判断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水平[3]。本研究通过科室急救能力培训小组的组建,制订出急救流程及考核计划,实施理论授课及实训操作后,对医生、护士急救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5年6~9月,参与研究的对象为本院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共计16名,年龄21~41岁,平均(23.2±3.5)岁。其中包括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2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4名;从事血液净化工作年限低于3年的5名,大于或等于3年的11名。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首先需要对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进行组建,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的成员共2名,分别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均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由该培训及考核小组对血液净化急救培训流程及考核细则进行制订与实施。本次急救能力培训的目标:对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技能进行掌握;对急救药品的知识进行掌握,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急救药品;在突况下(如猝死等)对心肺复苏、气道异物处理方法进行掌握。培训的具体方法:(1)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组织本科室医生、护士按时参加医务处、护理部组织的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该课程每月举办1次,为了科室工作的正常进行,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为4~5人,分批次进行培训,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如当期有事不能参加,可与其他人员进行调配,培训周期为3个月。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的课程主要包括:对心脏复苏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掌握心电图相关知识,使医生、护士能够对致命的心律失常进行识别,围绕胸外按压、快速除颤理论进行培训,对气道管理技术进行培训,对常用的抢救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所能发挥的功效,及其不良反应知识进行培训。(2)对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进行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每月进行2次,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授课及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净化专科知识和血液透析中常见易发生的急救知识,如血液净化所包含的分类、适应证,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要点等[4]。(3)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流程的培训。急救流程的内容由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每月进行1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对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其体征进行观察的流程;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其突发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脏骤停,对其进行处理的相应流程,以及在突发意外情况时,进行急救汇报的流程。(4)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急救操作技能分为两类:一是急救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如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技能的操作。二是急救设施的使用技能。针对简易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及负压吸引器等急救设备的操作方法教授给参与培训的医生、护士,使科室的每一位医生、护士能够对急救设施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掌握,同时急救设施定点放置,专人每周对其进行充电,并做好仪器检查工作,保证急救设施能够正常及时得以使用。对于抢救所用的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定点放置,有效期登记,同时护士进行班班交接,做好交接记录,人人对急救药物的作用、剂量及不良反应进行掌握。(5)急救模拟情景训练。针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某种紧急情况,设置模拟情景,使护士对各种风险预案、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处理方法熟悉掌握,同时开展演练、模拟训练等,使其印象得以加深。比如可选择血液透析治疗中常见的急救病例(低血糖昏迷、透析首次使用综合征、突发呼吸心搏骤停、透析中发生低血压休克等),采用案例剖析,情景再现,问题思考等,开展模拟性训练。即在指定的事件中,比如透析时突发火情,护患纠纷,无肝素透析发生凝血,意外停水、停电、停氧,透析用水细菌超标等,对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5]。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进行培养,同时使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应急配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1.2.2考核指标于研究开展前后对参与本次研究培训的医生、护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考核,各100分。参考现代临床专科护理操作培训手册,对心电监护、气管插管配合、中心吸氧、电动吸痰、简易呼吸囊的运用5个方面进行考察。评分内容包括操作准备(10分)、操作过程(70分)、效果评定(15分)、相关理论(5分)。应急预案处理评分内容包括病情判断(10分)、应急能力(20分)、执行处理(50分)、护理记录(10分)、相关理论(10分)。综合急救能力评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20分)、急救配合(30分)、协调组织能力(30分)、病情记录(10分)、医护评价(10分)[6-7]。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经过全面的培训后,医生、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高于考核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血液净化相关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比较

培训后血管通路血液外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感染、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培训前后内瘘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7

【关键词】大学生;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威胁到生命的急危重症、灾害事故、中毒、创伤等患者在医院之外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监护的统称。大力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使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在医务人员未到达之前对伤员进行救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降低死亡率,在对短时间内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是院前急救的主力军,首先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可以更好地在公众中得到普及。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分析目前大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权程度,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发展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事业有所帮助。

1 大学生院前急救现状

1.1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普遍缺乏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譬如对心肺复苏、烧伤、地震、溺水等情况的处理。很多人不清楚抢救触电者时,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也有很多人不清楚抢救溺水者时首先应处理口鼻腔的异物。对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率很低,对心脏骤停和大血管出血等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紧急状况的急救甚是贫乏。可见普及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对挽救伤病者的生命是非要重要的。根据此现状,我们提出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学习院前急救的紧迫性这一问题。

1.1.2急救知识的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远远不足。大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而目前又缺乏相关急救培训的机构,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在业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偶然简单了解院前急救知识。大学生基本能够学习到的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外伤处理方法,如溺水,烫伤、中暑等,因为这些事件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然而对于那些突发的大型事件,他们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就产生了对急救知识的技能掌握程度的矛盾,他们尚未认识到面对突发大事件应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认为政府和学校应提供多种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的途径,他们愿意参加院前急救的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

2 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的应对措施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急救知识的相关书籍、报刊,观看电视节目、电影等途径获取急救的知识,缺乏对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掌握。医务人员也充分认识到院前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进一步的救治,如院前急救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处理不当会大大降低存活的概率。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培训,例如邀请专家定期开设有关于急救方面的讲座等。

2.2多种途径开展院前急救的培训

2.2.1呼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有许多发达国家将急救知识列为常规教学课程,这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密切相关。国外有规定公民有义务施行院前急救措施。因此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体系,可发放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的宣传手册,以促进大学生院前急救的施行。

2.2.2在学校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

学校医学院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扩大急救方面的知识面。学校可开展院前急救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还可通过学校宣传栏、海报、宣传手册等途径对急救各方面的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学生会,团委可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班,急救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急救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2.2.3加强实践练习

院前急救重在实践操作,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开设的选修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根据此现状,应充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定期开展院前急救方面的演习,并且可通过护理查房的形式,运用“模拟人”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练,如演练溺水、骨折等现场急救步骤,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联系中,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学校的社团多举办有关急救的活动,定期播放急救的视频,在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或急救操作比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急救知识等深入人心。

3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必将出现对院前急救知识的需求。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学生参加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仅是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更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仍比较浅薄,我们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思路,从在大学生中普及院前急救知识为切入点,最终促进院前急救知识对公众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2] 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政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B):173―175.

[3]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陈沁.广州市大学生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4] 曾友燕,桂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护理杂志,2003,20(11):45―47.

[5] 石越,孔庆滨,陈铁梅,马直勉.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及应急能力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75―976.

作者简介: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8

1 疗养急诊工作的特点

全军联勤后,疗养院的任务更为繁重,主要承担着特勤、老干部、在职高中级干部、基层官兵及特种职业人员的保健康复任务,为促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同时,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得到了加强,更加关注自身健康,推动了疗养工作的深入发展。健康查体、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及康复疗养的人明显增多,尽管前来疗养查体或休闲度假的疗养员大多是健康或亚健康者,但在疗养中,各类急重症和外伤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疗养院急症发生呈现出“突发、零散、病杂”的特点,这就给临床救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只有正视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救治水平,才能有效地确保疗养医疗安全。

2 疗养院急诊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 保健任务重、状况复杂。随着干部疗养期由原来的30天改为15天,在缩短了疗程的同时,也增加了疗养工作的强度,很多疗养员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外出参观的景观治疗和走亲访友上。我院老干部疗养员人数多,平均年龄大,病种多而复杂,一人身患多种老年慢性疾病不在少数。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居多,虽然他们平时坚持服药,病情较平稳,但疗养期内可因长途旅行、外出参观、走访劳累、天气变化、饮食不当、上呼吸道感染、意外跌伤等而诱发各种急重症,特勤人员及年轻的在职疗养干部中,也有因各种情况引起的急重伤病需要救治或转院的,地方查体会议的疗养员数量大,疗养时间更短,且相当一部分人病史不祥,疗养中的急重症也时有发生。随着疗养院的合并组建,本院工作人员、退休老同志及家属、小孩数量增加不少,进一步加重了保健工作任务。

2.2 急救设备落后、药品不齐。疗养员多数为健康或亚健康的保健疗养者,常主要采用休息放松、体疗理疗、水疗景观、膳食营养、心理调节、矫正不良行为及健康教育、咨询等措施,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疗养目的。药物治疗只起辅助、支持、维持疗效的作用,多数军队慢性病疗养员医疗条件较好,所用新特药品自带,客观上造成了疗养用药范围小,保障药物品种较少、剂型陈旧。有的品种还时常断档,急救箱药品过期失效,补充更换不及时,急救设施老化,甚至不能使用。遇到急重症时,常常束手无策,难以发挥作用。与急救的需要差距甚远,是影响我院疗养质量的瓶颈之一。

2.3 医护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学习劲头不足。由于疗养院工作的性质特点、医护人员的缺编、工作量的加大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专科性不强,极易形成“疗养院无病可看、无专业特长”的错误思想。为数不少的医务人员没有找到疗养专业的特点和重点,不能给自己定位,对疗养工作没有热情,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学新知识、钻研业务技术的热情不高,导致许多人知识老化、业务荒疏、技术退步,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疗养事业的需求,在急重症救治工作中尤为突出。尽管每年在疗养淡季,都会选送部分医护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但总体上临床经验缺乏、技能提高缓慢,“浅泛、陈旧、乏长”为其基本现状,难以形成个人特长和专科优势,这种现状 令人十分担忧。由于许多值班医护人员未经过急救专门训练,缺乏临床经验,各类检查、检测难以及时到位,临床时对病情判断时有偏差,加之急救条件简陋,仪器分散放置或未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还有多头管理,操作人员更换较快,急救药品种类、剂型跟不上临床需求,常制约急诊工作的顺利实施,甚至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2]。

2.4 急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疗养院的急救学习,主要来源于急救预案的模拟演练以及个别干部三个月在治疗医院的短训。疗养院急重症的发生呈现“突发、零散、病杂”等特点。由于疗养区大,居住分散,干部疗养区仅设一套值班,一旦有急重症的发生,很难第一时间迅速到达现场实施有效救治,易延误病情。加之急救理论知识的确缺乏,急救器材的老化、落后和药品供应的不足,急救机制的不顺畅,规章制度不够明确,使得有些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处置、转送院等方面不够果断和准确;还由于对自己的急救水平缺乏信心,怕担风险,更希望尽快送院,存在消极思想。殊不知病有轻重、缓急,把握有效抢救时机更为重要,有的还必须实施现场急救,一时难以搬运(如溺水、触电、心脏骤停、脊髓横断伤、急性脑出血等),即便要送院,派车、转送也需一定时间,极有可能延误最佳救治时机,而在送院途中,还需积极连续有效的救护,方能保证平安到达。疗养院医务人员所学理论知识无法与急救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影响了疗养院急救工作的开展和急救技术的提高。

2.5 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协调不到位。由于我院合并组建不久,新的工作程序有待进一步建立理顺,部分兄弟疗养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特别是目前的急诊转送院程序还较复杂,有的工作衔接协调不够,时有脱节现象发生,直接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果。

3 对军队疗养院急诊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根据去年全军疗养工作会议精神,将疗养院建成四个基地的目标要求,解决好疗养中的急诊问题,应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救治水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其目标定位应是:早发现,早诊断,积极有效初级救治和及时正确的安全送院。

3.1 与时俱进,增强急诊的意识观念。疗养对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被国内外多年的实践所证实,其投入、产出比达1∶3~4[3]。疗养中有许多空白和未知,需要我们去实践、探索。因此,确立疗养院有事可干,激发起大家投身于疗养事业,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重要。疗养院医务人员多毕业于医学院校,且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于临床医院,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急诊工作基础,这对疗养急救工作很有利,只要组织协调好,加以合理利用,将发挥积极作用。既然疗养中急诊工作难以避免,就必须正视它,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强化疗养院急诊工作的观念和意识,在现有条件下加以解决是疗养医学发展的基础。

3.2 完善机构,制订急救预案,加强工作协调报告。急重症的救治工作应是疗养工作的后盾和支撑,如果这个“瓶颈”解决好了,就为进一步做好疗养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目前,相当一部分疗养院对这个问题解决得还不好,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3.2.1 建立健全急救工作组织,促进其有效运行。设立疗养院急救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或医务部(处)主任担当,便于人员、器材、药品、车辆调动和外联协调;再选2~3名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科室主任为常务副组长,有利于技术指导和把关,并能随叫随到;成员则由各专科主任,高年资技术骨干组成,设立急诊值班制或二线班,保证24小时有人,做好应急准备。

3.2.2 制定适合疗养院的抢救预案。根据疗养院设备情况和疗养急重症的特点、规律,结合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水平,借鉴吸收大医院的急救技术和先进经验,尽快制订出适合本院特点的便于操作的急救预案,促进疗养急救工作步入正轨。

3.2.3 加强工作协调,促进有效运行。急救工作协调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值班护士与值班医师、急救小组、机关、拟转送的体系医院或当地医院等一系列关系的协调问题。协调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急、重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送。各相关的辅助科室及救护车也应做好应急准备,随叫随到,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做好及时送院,还应做好运送途中的连续救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确保病人安全到达医院,得到进一步救治。

3.3 开展医务人员急救技术培训,切实抓好急诊预案演练。在全院普及急救常识,对急救组人员实施定期业务技术培训是必须的,因为急救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临床技能,若久不应诊,易致工作生疏,技能退化,常影响救治信心。组织系统业务学习,进行常见急救技术操作专门训练,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复律、吸痰术、动静脉穿刺术、气管给药及呼吸机的应用等技术培训,这也正是疗养院医务人员现实的弱项,应常抓不懈。

3.3.1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应以《常见危重症抢救预案》和疗养院抢救预案为指南,结合本院实际,使广大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常见危重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救治原则和实施方法,打牢基础,一旦遇险,不至心中慌乱,无所适从,而能沉着冷静应对。

3.3.2 增加临床实践机会。选送急救骨干定期到大医院急诊科进修、短训或临床见习,感受急救氛围,学习实践急救技术和别人的经验,培养沉着冷静,处事果断的工作方法和能力。还应积极参加军内外急诊学术交流会,了解急诊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汲取先进经验。

3.3.3 实施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地邀请院外专家、教授来院授课,介绍工作经验,进行技术指导,或担任技术顾问,经常检查纠正我们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急救工作。

3.3.4 在实践中充实提高。结合身边发生的急诊案例,适时开展病例讨论,及时总结,讲评工作得失,汲取经验教训,以期提高临床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促进急救工作的不断提高。

3.3.5 走好疗医结合之路。在全军后勤联勤后,适时开展疗医结合,大力培植特色专科技术,不断提高临床技能,或与当地的急救组织密切联系,积极配合,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有利于疗养急救工作的发展。

3.4 及时更新添置急救设备和药品,满足工作需求。急诊工作的开展,仅靠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心远远不够,它对急救器材,药品及监护仪器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不可或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此意。认真研究急诊工作特点,参考医院急救室设备条件,结合本单位情况,尽快添置一批必须的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便携式除颤器和X光机、超声波等,配备常用急救药品,保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做到相关人员熟练操作和维护设备,并相对集中使用至关重要,一旦有事,便可迅速投入使用,发挥作用。

总之,疗养急救工作有其特点,它是疗养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培训人员,不断提高技能,配置必须的药械,各部门紧密协调与配合,一定会抓出成效,将会促进疗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恩显,主编.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

2杨增慧,周清,唐桥梁,等.疗养员应重视急诊工作.中国疗养医学,2003,12(5):366-367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关于为师之道,著名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东晋史学家袁宏的《后汉记》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顾名思义,经师,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人师和经师的结合,当然是最完美的教师形象。而今教育家徐特立就曾提倡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医学护理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的教育,更应包括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等。除了一般方法外,还要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风尚[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所以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教师,在搞好《急救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外,还要有机地结合急救护理的学科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随着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形象

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其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医风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工作中医德医风的认识,救死扶伤,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每个医护人员的光荣而又神圣职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合格的急救护理工作者,除了必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立足岗位、奉献社会,肩负起“协助医者行医,给予被护理者之幸福”的社会责任。

2 通过学习急救护理的发展史,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想当初现代护理学的开山鼻祖―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所开展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一系列战地救护措施起,便意味着现代急救护理学随之应运而生。尽管急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些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在现代急救诊疗体系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故可凭借南丁格尔的光辉形象,来培养学生热爱急救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定从事急救护理事业的职业理想信念。

3 通过强化急救护理技术的实训、实习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急救护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不仅有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还有相应一系列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尤其我校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急救护理的相关实践技能势在必行。

4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急救护理德育教育的创新功能。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急救护理作为一门临床护理专业的新兴学科,虽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迅速。随着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急救理念、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与临床急救护理实践紧密联结,就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多作学术报告。使同学孟能尽快适应临床急救护理工作。 其学术报告内容不但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还应该有互动性和预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超前意识。

总之,道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赋予教师的重任[2]。力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力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急救技能知识篇10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科处置”阶段和“icu 治疗观察”阶段。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1]。在此期间,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利用便携式心脏起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我所老干部年龄最高的93 岁,平均年龄达85岁,普遍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双高期”,他们的卫生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高度重视。通过对我所45 名老干部二十多年病例资料跟踪分析,我们发现老干部发生急诊年平均达65 人次,而老干部本人、家属及子女、保姆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会心肺复苏术者仅占5%,懂得跌伤、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者占11%,会处理出血、骨折者占19%。可见老干部、家属及子女、保姆对于一般常见病的急救自救知识与技能十分欠缺,而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 对于老干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处原则。为此,自2005 年起,我们加强了同体系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老干部、家属、子女及保姆参加院前急救卫生教育和培训,努力让受训者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1 组织实施的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2010 年南平军分区干休所所属人员(老干部、家属及其子女、保姆)方法:分别对我所2005 年1 月~2010 年12 月急诊出车抢救的全部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老年期疾病有个体多病性、不典型性、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特点[2]。病种构成前四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跌倒创伤、感染。据此进行设置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1.2 教育内容

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3]。因此卫生教育内容经急救中心专家选择确定,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骨折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等。每项内容安排2 学时(2 小时),所安排教育内容以及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便于贯彻执行。

1.3 教育培训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

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4]。我们除讲解急救理论外,特别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受训人员能够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及日常急救常见病和危病的诊断和处理,注重对于配发的氧气瓶和急救盒的掌握应用。“双高期”老干部急诊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熟练掌握家庭急救药物和供氧设备使用方法,能在第一时间正确有效地应用,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时间。在教学案例中,侧重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的操作训练。

1.4 多媒体教学

所学内容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5 观摩教学

分批次组织受训人员到体系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系统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 结果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美国esposito 教授指出,一系列关于损伤程度、救治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表明,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5]。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提高了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急救知识的使用率从2005 年的35%提高到2010 年的78%,92%的急诊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能得到及时处理。172 名参训老干部、家属、子女、保姆中,99.3%的参训人员认为在“两高期”的新形势下开展院前急救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对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养老质量意义重大;89.5%的参训人员认为授课内容针对性强;92.5%的参训人员认为操作训练实效性好;97.1%的参训人员认为学习培训的知识面和普及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3 讨论

随着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构建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 三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急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间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形成一致理念成为必然趋势。这三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是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而院前急救效果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处理不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与体系医院联系,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培训,广泛普及教育内容,能使受训对象尽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保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人。紧紧抓住抢救时机,争取一切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尽快康复创造充分条件。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认真抓好“三位一体”的急救制度落实,提高干休所的急救自救整体水平,对改进老干部保健工作,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孙刚,刘玉法,高美.主编.院前急救概要[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5.

[2] 曹文献,张亚坤,吴志成.主编.老年疾病防治康复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8-9.

[3] 王得坤.院前急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