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23:33:34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它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技术的形成和迅猛发展,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传输手段,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个性化和全程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2]龙叶,宁凤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功能;应用范围;信息技术

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扩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该系统构建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促使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内容,在构建该系统的过程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性能得以优化,增强系统推广使用中的适用性。

1计算机通信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1)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提高该技术的利用效率,应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内涵:所谓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支持下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通过对数据传输方式的引入及利用,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之间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满足终端设备与各计算机之间信息正常传递的实际要求。因此,在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系统构建要求,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正确认识,保持该技术实践应用中良好的服务效果。(2)信息管理系统概述。信息管理系统,简称为MIS,是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其使用中由于涉及了多种学科,像管理理论、计算机等,客观地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该系统的实用性较强,能够为信息的深入分析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工具,通过对各种设备、软件及硬件设施的整合使用,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处理及维护等,促使管理人员能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人机集成化系统构建。因此,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促使相关的管理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计算机通信技术实践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1)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结合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具体表现在:基于数字信息的传输模式,能够使通信模拟传输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效率不断提高,并实现信息传输模式转变,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信息的高效传输及利用提供保障,不断优化不同信息传输中所需的传输模式。(2)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于适应性角度考虑,当前形势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扩大,为不同领域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该技术使用过程中有着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领域的业务需求。像多媒体应用中的影视资源下载、通信方面的视频通话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促使各种数据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传递,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3)具有可靠的传输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通过对基于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光纤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的传输性能将不断优化,其性能可靠性逐渐增强,从而满足数据信息高效传递要求。与此同时,信息传输中注重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的合理使用,能够在加快计算机通信速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噪音的针对性处理,确保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促使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保持计算机通信传输通道顺畅性。因此,需要在未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重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服务水平。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3.1系统中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处理不同数据的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使数据处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而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该技术数据高效处理优势的利用,能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信息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应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引入,满足数据高效处理要求,优化数据处理方式,从而为自身自身应用范围扩大提供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自身的性能优化及应用范围扩大至关重要,关系着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方向及研发技术水平,需要技术人员在系统运行中处理各种数据时正确看待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价值,确保数据处理有效性。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优势。

3.2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

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长期运行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预测功能,应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确保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并保持良好的信息传输质量。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注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引入,为系统预测功能实现提供保障,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预测功能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针对性处理,不断提升信息管理系统长期使用中的潜在价值。与此同时,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中,为了保持系统良好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应在系统运行中采集、传递信息时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效率,促使该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并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各种需求,全面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水平。

3.3优化系统的计划功能,增强系统控制功能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需要提高对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效率。因此,应选择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促使系统中各管理层数据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管理层基础数据利用的实际要求,实现系统计划功能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设置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开发。而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能够使系统的控制功能设置得以实现,促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确保数据信息正常传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控制效率。同时,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支持下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系统辅助决策功能设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增强其决策功能实用性。

3.4优化系统决策功能,确保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实际作用的发挥,关系着系统整体的运行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的优化,应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合理运用,将该技术应用于决策功能优化的具体流程中,保持系统功能完整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未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其中的辅助决策功能也不复存在,系统中数据的实时传输及处理目标将难以实现,会影响数据处理效果及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设置及优化中充分考虑计算机通信技术优势,全面提高系统时效性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中各种决策制定的合理科学性,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某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4未来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受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因此,未来这类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将会朝着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促使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促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中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对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促使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因此,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作用下智能化、可视化的发展方向有着更多了解。

5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分析

(1)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确保了数据传输质量可靠性。因此,系统运行中为了达到数据准确传输的目的,应提高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频谱率的正确认识,重视物理层技术的高效利用,为系统更好的适应蜂窝环境提供保障。(2)合理使用MAC层技术。在性能可靠的MAC层支持下,能够对媒体访问进行控制,实现控制与管理信道设置,从而满足使用值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计算机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应注重MAC层技术合理使用。(3)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为了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中能够准确找到访问网址,应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中提高网络层技术利用效率,实现用户不同子网切换,增强系统运行中的动态跟踪效果。

6结语

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结构的优化及服务功能的完善,对计算机通信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客观地决定了将该技术应用于系统构建中的必要性。因此,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中应结合各种信息高效采集、分析、处理的实际要求,加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促使不同信息能够在系统良好的运行模式中进行传递,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其在不同领域的推广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邓春华 单位: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剑楠.浅析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2]陆莉芳.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6).

[3]章昱.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2).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3

1.1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构建信息网络系统

建筑施工有流动性强、劳动密集和分布广等特点。传统的信息传递不能让企业各类信息得到及时交流,也没有把企业的纵向和横向信息很好地串联起来,使得企业的发展十分缓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与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上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打破了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外部和内部信息,使传统上的信息传递缺点得到解决,便于企业的管理。

1.2改造传统施工技术和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施工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人工作业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生产技术的需求,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确保工程质量,解决人工安全性和准确度不高、进度慢的缺点,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让施工技术登上新台阶。

1.3使信息管理者进行公平决策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部分建筑企业为了发展和生存,往往借助其他企业来壮大自己。由于行政管理部门缺少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致使建筑市场存在不良竞争。所以,必须实行信息化管理,以便监控好建筑市场,铲除不良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2.1局限性

从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来看,发现其应用情况不太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大多建筑施工单位仅仅在日常工作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且这些单位也只是在文件打印编辑、信息查询、存取电子档案等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并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分析和数据整合功能,所以,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思想较为僵化的建筑施工管理者还不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不能灵活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施工管理中,局限性特别明显。

2.2孤立性

虽然部分建筑施工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实现了项目数据与信息的内部交流,但这实现不了对外交流和互动。这种孤立性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长远发展。

2.3应用范围相对较窄

现在,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不广,很多建筑施工单位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设计、工程预算及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中的应用,经验也相对较多。但是在成本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及工程质量控制等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还不太合理。这就体现不出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致使建筑施工管理单位也不太重视,也就实现不了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形成恶性循环。

3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在建筑施工的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论述。

3.1在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编制工程进度总体规划,做成网络计划,项目工程分解结构和子网络的网络工作方式都由总网络给予支持,任务里程进行阶段性设立。把资源分配在项目工程分解结构的各个节点上,并自觉进入总网络。然后项目工程分解结构把总网络分配的任务进行分解,并接收承包单位完成任务情况的信息,再反馈给总网络。总网络再计算和分析任务进度,比较计划进度和实际完成任务。最后其他信息模块与进度管理模块可以互相结合,把合同管理模块、计划调整模块、采购模块和预算申请模块等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管理网络,完成建筑施工动态管理。

3.2在建筑设备和工程材料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对工程材料的管理应用是编制网络计划图,根据工程材料网络计划图完成采购计划、控制资金使用以及管理材料商资料等内容。通过网络监控资源消耗及工程进度等环节存储信息,以便会计审核和查看。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设置,形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工程材料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包括租赁计划形成、设备采购、资源消耗配比、设备出入记录以及定期维护计划等内容。

3.3在建筑安全管理和工程质量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在其施工管理中,根据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实行信息化管理,有效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例如质量缺陷管理、工程项目划分等内容,都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网络化控制。根据工程质量标准实行管理模块化,既能做到条理分明,也能分析和统计质量结果,严格把关工程质量。当然,还能通过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奖惩制度,防止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不过,要想把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就需要收集安全信息,科学、合理地掌控和规划安全检查、安全方案和安全培训内容,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4在档案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管理也就是对施工资料和施工合同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筑施工工程档案,不仅能方便存取档案、追踪和监控工程执行进度和合同、比较分析完成任务情况以及存档管理日常信息,还能筛选和搜索相关资料,防止管理工作出现交叉,利于现代化管理档案资料。此外,档案资料管理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实现傻瓜模式信息输出和存取,使得会操作计算机的任何人都能进行这一操作。

4结束语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4

1.1财务费用信息系统

住院部工作人员使用电脑主要进行文档管理和现金管理。传统方法是在病人办入院手续时以手写的方式记录患者信息,待患者出院后进行统一计费处理,这主要适用于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但大医院管理患者病历信息的统计工作是巨大的,往往需要更多的协调。实现计算机收费管理,住院部工作主要是现金管理,成本管理由计算机完成,这样就减少了财务收费人员的工作量,也规范了收费人员的行为。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就能自动分类,统计信息,并使信息准确、及时、规范,便于进行综合分析。

1.2临床信息系统

计算机网络管理可以改变传统的模式,耐心,建立患者数据库,通过首次就诊来保存患者信息,并分配给病人一个私人账户,用于医疗记录信息的分析和统计,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无用功,简化就诊程序。

1.3药物信息系统

过去的药品价格必须先去药房窗口排队,由工作人员准确地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划价,再将药费支付给收银员,然后拿药,程序比较繁琐。医院信息系统建成后,出纳人员只要根据处方药名称输入,由计算机完成计算,立即准确反映药价,病人可以直接支付,而且病人的药物单独帐户将立即支付给药房费用,然后病人可以去药房取药。简化繁琐的划价、付款、拿药等反复排队过程,方便患者,使药费支付更加准确和标准化。从医院来看,每个部门设置有复杂的布局,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和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程序等等。通过网络公开内部的工作,方便病人查询和理解。通过信息系统可以为患者计算每日住院成本。因此,患者可以随时了解用于药物、剂量,以及相关的检查,治疗等其他费用,提高价格透明度,保障病人和家属的知情权。同时,保障良好的医患沟通,改善医院工作作风,提升医院的声誉,增加公众的透明度。

1.4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医疗信息包括各种各样的检查、测定数据、病理数据、报告等。这些数据是医疗活动的原始文件,结合医院要求保存几年,有些甚至需要长期保存。数据积累需要每年大量的人力投入,也占据了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且不是容易找到信息,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存储、归档,及时分类和总结,并实现在线查询,节省存储空间,同时效率高,病房的医生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数据打印。

1.5物流信息系统

目前主要医疗记录统计、档案管理、材料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工作众所周知,都是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可以准确反映各种医疗数据,如使用,改善,治愈率,和每次的人均费用等。相同的文件施行计算机化管理,可以及时反映相关的数据,便于快速阅读和分析文档。良好的文档管理可以减少体力劳动。

1.6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用于医院的管理网络和OA办公系统。医院网络可以提高医院知名度,同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到医院的相关医疗信息。OA办公系统可以把医院各种行政指令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每个医院内部网点,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检查。

2信息技术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2.1有助于优化医院管理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医院的管理方法更加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在过去没有引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时,医院只能依靠员工纯手工操作过程,这使医院运行效率很低,对病人和医院都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各种人工管理的缺点,消除阻碍了医院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使医院的管理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2.2有助于规范医院材料的管理

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使网络系统存储各种数据材料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特别是在大医院,各种材料储备,如药物、医疗耗材、等都是大数目,供应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方面,可以使医院做好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引导医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2.3加强医院品牌建设

医疗质量是整个医疗活动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信息化的重要方法是消除“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使尖端的医疗技术共享于世界各地,极大地提高了医学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病人对治疗的信任,提高了医疗质量。这样,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作为评价医院等级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完美的HIS将极大地促进医院的整体形象,并为许多人提供优质服务。

3医院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再造

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信息闭塞,医疗流程复杂,管理理念落后,不能适应医疗市场的挑战,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波改革,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应用企业再造理论于医院,打破了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适应医院的发展。医院改革和重建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3.1医院管理结构的再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立即到每一个角落,创建一个扁平的组织结构和消除不必要的中间层改变原始信息沟通的过程。

3.2医院材料管理统筹化

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之后,药房药品管理从药物入站到出站,直接通过网络完成药品记账,提高了药物核算的准确性。当药品库存过多或缺少有效性的药物时,能够及时预警。控制药物库存,减少损失,增加药物的营业额。同时使信息管理、医疗物资设备管理的数据更加准确有效。供应部门能够在信息系统中接受整个过程的监督。减少医疗耗材的浪费,促进医疗消费节约高效,适应国家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3.3医院新文化的建设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5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等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优秀的方式。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是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递、存储加工,并充分使用的一个系统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来源、信息工作者、信息处理设备机器,以及信息使用者所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充分利用在工程项目工作中所积累和分析的数据资料等,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施工项目信息及时、规范传递。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

2.2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升和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3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可以缩短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降低战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信息化不是盲目的购买几台高效率计算机,也不是随便地连接外部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更不是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财务软件等在企业的单一应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涵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快速见效的事。它的实施需要精心准备,首先需要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管理制度、流程、起草各项制度、指标,完成软件系统配置部署,不断的进行调试运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普及信息化意识,从企业中选拔业务骨干深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将他们培养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以避免“被动接受”现象的发生。总之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法人或者管理者开始,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企业实际运转模式为建设依据,利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立体式管理。

3.2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例

在此,我以我们单位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我公司正在上线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落地的平台。他共划分为企业运营、财务资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七个平台。通过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明确各层级的责权利,建立起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落地和监控执行,实现各层级、多项目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高效率的信息链,使企业关键要素能实时动态监控,达到优化企业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项目的人力资源、投标、合同、进度、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与分包、技术、质量、安全、风险、竣工及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并实现战略落地。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层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结论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就是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为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精心制作了一幅细致的动画——“动物园的一角”,把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上课时,学生发现连连:“我发现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动”,“小河里还有鱼儿游”,“小鸡的头一动一动,它们是在啄米还是在啄虫子”……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老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老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如,有位教师上“角的度量”,课前把“角的度量”的有关知识精心的制作在网页中,上课时基本照网页设计,单纯的介绍了有关角的度量的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怎样用量角器真正去量一个角的大小,课后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进行角的度量,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老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提公因式法”概念的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多媒体显示公式:ma+mb+mc=m(a+b+c),并出示问题“等式的哪边是要分解的多项式?它的各项含有的公共因式是什么?”(2)多媒体显示公因式概念。(3)教师归纳并用多媒体显示“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

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有些数学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好“助教”上阵;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二、采取的对策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这里是三位教师对“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

A教师教“圆的认识”时,把教学内容按照预设方案悉数设计在课件中,在频频点击下,按照“既定方针”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黑板上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板书,因为这些都已经在课件中“闪亮登场”了。

B教师教“圆的认识”时,课件与板书双管齐下,“该出手时才出手”,最后黑板上教师的板书整齐、清楚、明白。

C教师教“圆的认识”时,也把课件与板书“联姻”,不同的是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最后在学生“不舒服要求整理”的“抗议”下,“麻烦”学生动一番脑筋,重新整理,“刷新”记录。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数学教学。上面三位教师:A教师不管什么,都用课件当作万能工具。B教师虽然在运用课件的同时,注意了与板书结合,但是教师又包办了一切。C教师对课件适而用之,把课件看作点化的工具,同时适当的运用板书,板书故意写的乱七八糟,让学生去整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围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数学课程的教学时间里实际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数学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因而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整合,要打破常规教学中,学科界线,不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围绕学习主题,适当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丰富数学学习的内涵,建立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平台。同时还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问题,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

知识的整合不是知识的杂烩与罗列棵,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如,“勾股定理”的导入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资源库进行本课的自学,学生可以通过对“勾股定理”的知识的来源、证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出不同问题,引入教学。这个导入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总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7

内容 提要: 社会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大趋势,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 现代 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 发展 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 方法 、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 影响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公共行政在信息 时代 ,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必然会普遍 应用 着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的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我们正处在公共行政信息技术化的起点,预测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带来变革的合理形态,对于我们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自觉接纳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信息技术对行政人员的影响行政人员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开阔视野,提高判断、 分析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行政人员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行政人员“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 ·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观念的更新。行政人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激励行政人员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对行政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节约了行政人员的精力与时间。前者成为行政人员不断 学习 与培训的直接动力,后者则提供了可能与机会。信息技术带来的 教育 方式的更新(如 网络 学校)更为行政人员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信息技术对行政决策的影响行政决策是行政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行政决策的效率展开的。·对行政决策目标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为此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而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为决策的根本目标,决策过程的行政参与民主公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各地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 ·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在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i]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工作现场就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无须事事先向上司汇报,再执行上司的决策,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所描述的:“由于新 科技 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中央政府的集中决策愈来愈缺乏效率,谁是总统再也无关紧要,因为实际的 政治 力量,即把事情处理好的能力,已从国会和总统的手中转移到州、市、镇和邻里手里。”[ii]·改善行政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管理决策的基石是由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而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网络化 电子 政府的实现,使得公共行政决策者可以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现象,从而提高了行政决策的 科学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8

(一)缺乏严谨规范的合同监管流程。

历史上一些工会企事业单位的文本合同在签订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有些单位的合同签订缺乏充分的市场论证,有的单位从自身小团体利益出发,忽略了工会的全局利益和工会资产的综合效益。由于合同管理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监管和审批流程,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执行的效率较低,甚至有些不规范、不公平的合同被延续数年也无法更正。

(二)无法对合同实施有效动态管理。

传统的纸质合同,主管工会只能通过备案的形式进行监控,容易造成疏漏,也无法实现动态监管。另外,由于采用手工管理,不同单位的数据格式也不统一,合同采集的及时性也有所欠缺,主管工会无法准确、及时、有效地进入监管状态,对于领导的及时准确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合同执行进度缺少有效监管。

历史上由于工会企事业缺少系统规范的合同监管流程,合同的类别和参与人员多,合同履行进度的控制基本靠一对一的登记管理,极易造成管控脱节,也很难满足单位发展需要,主管工会想要全局或全程了解合同情况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便或偏差,财务的收付款依据及进度也无法及时反馈到合同监管部门,增加了单位的财务风险。另外,传统的合同管理缺少对合同进度、结款等关键节点的预警,不能准确地预测近期应出现的收支项目,不能帮助单位进行财务规划,掌控现金流,不利于帮助企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资金运作。

二、推行工会企事业单位的合同信息化建设

基于传统的合同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北京市总工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引进了NC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其能够实现的合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合同信息管理、合同会签管理、合同变更管理、合同附件管理、合同收付款管理、合同进度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客商管理、合同预警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合同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日益显现:

(一)规范了合同审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NC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根据具体业务设置规范化的合同审批流程,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合同审批能及时灵活的调整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审批流程中能详细记录各个环节对合同文本提出的修改意见,便于合同提交单位对合同进行修改,更便于主管工会适时提出指导意见。通过NC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合同网上会签,不仅时效性强,而且对审批情况能够实时跟踪和督促。此外,除了单位内部的合同审批,对于需要提交上级单位审批的合同也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系统在线审批,节约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实现了合同的全面跟踪和动态监管。

合同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进程,NC综合管理平台需要录入合同的基本信息、合同变更信息以及相关附件等,采用集中的数据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变工会企事业单位合同信息分布比较散乱的现状。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合同为主题的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关联,同时,系统提供自定义字段功能,能够为业务部门和监管部门提供方便高效的数据检索功能,实现合同执行的全程跟踪和动态监管,为企事业单位实现完整、规范的数据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支撑。此外,合同报表管理的灵活定义,也为管理部门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健全了合同的预警机制。

NC综合管理平台的合同管理预警包括合同生效日期的预警与收付款预警。我们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块与财务总账相关联的方式,健全了合同的收付款预警机制。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份合同,在收付款到期日之前,系统会有自动提示,到期日后,对未如期履约的项目,系统会有预警,并提示及时进行干预和管控,相对于文本形式的合同管理方式而言,它具有很大的便捷、及时和督导优势,预警平台协助合同管理人员更轻松地应对日常管理事务,大大降低了合同执行的风险,实现了合同对业务的监督控制,保证了企事业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9

档案管理内容繁琐复杂,一般都是管理人员人工完成档案内容,在档案内容管理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的应用有几方面的内容:存储文件目录、复制、检索;存储档案内容信息和检索;统计、编目和汇总档案文件;标引文件关键词;管理借阅,提供借阅咨询服务;打印文件目录;管理保管室安全;传输数据,进行系统维护。

2在构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可以开发多种现代化技术集于一身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大量应用其中。可以使用InternetExplore8.0作为客户端浏览器,采用微软SQLServer2003来构建后台数据库。很多管理系统都是模块化的,这些系统同样大量的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将各个模块的功能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是无处不在的,而信息技术也有效促进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

3在备份恢复中的应用

电子档案是以计算机数据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同样会发生丢失、损坏等问题,目前计算机病毒、软件等问题带来了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威胁到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如果发生电子档案泄漏、损坏或者丢失等情况,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势必要使用信息技术备份电子档案,发生意外情况则要恢复档案。一般的备份恢复包括几个部分,如软件备份、硬件备份和恢复计划等,要完成备份需要使用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以及驱动等,现在一般用硬盘保存备份,硬盘容量大、价格低,恢复速度较快,体积小易于保存。

4推动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将纸质档案电子化,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有软件开发商开发出了一种系统,实现将图文资料批量数字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纸质文件扫描到硬盘或者光盘中,在使用时可以检索关键字或者关键词;第二,电子档案要进行归档保护,环境会对电子档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电子档案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的维护、拷贝、使用等都要严格记录;第三,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督促其改善管理方式,妥善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5结束语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篇10

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传统的机械设备还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都应该由人进行控制。目前,传统的控制方法是通过表盘等仪器已经变为电子仪器操作,也有很多农业机械设备安装了液晶显示屏,这种智能化的控制方式,能够将操作者的意图完整的表现出来,使操作者与农业机械设备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操作更加简单、便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些大型和中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实现地理位置的控制。这项虚拟现实技术在应用中,能够对农业机械设备配置方案的制定进行优化,并实施管理。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显示出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地理位置,这种位置信息能够通过机械设备向中央控制中心发送的地理信息得知,这种技术能为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利基础。

2信息管理技术中的掌上电脑和虚拟实现

信息管理技术中的掌上电脑PDA,比较实用与大中型的农业机械移动设备中。在这种信息管理工作中,典型的手持信息设备,能为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如为用户提供信息处理和查询等服务。这种掌上电脑的特点是方便携带、价格合理,具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现阶段,掌上电脑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十分普遍,而且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中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虚拟实现技术VR多应用于农业机械的虚拟管理中,这种多媒体技术有很高的发展境界,它能够进行虚拟世界的数据库传输、计算机的输入和传输、VR软件的输入和传输。从应用来看,这种VR技术具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存在感和交互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的VR系统能够对农业机械管理进行优化,确保达到实战化、形象化和准确化的效果。

3信息管理技术中的管理信息系统

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可以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来开展,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特定的差异,是根据不同的农业机械设备开发与制定的。这些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机械操作的整体活动,并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方法,有助于综合和集成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并便于系统和机械的扩展和多样化。在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中,机械产品能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为设备使用带来安全保障,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