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讲义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6:38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引言

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教学语法研究,即面向外国人的汉语教学需要而开展的语法研究;其次是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即研究为教授外国人汉语而制定的语法体系及其相关问题;最后是语法教学研究,即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语法的策略、原则、方法、模式,以及语法习得研究、语法点难易度研究等。笔者集中论述语法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概况。

一、语法教学的原则

首先,切忌大讲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要大讲语法,特别是不要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则,而要善于点拨,这对一个汉语教师来说,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陆俭明(1998))

其次,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赵金铭(1994))。作为理论语法的《语法讲义》和作为一部教学语法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讲“这那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第三,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是教本族人的语法(赵金铭(1994))。教本族人语法与教外国人语法有着不同的侧重。赵元任先生的《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书,本来是写给外国人研究中国话用的。如果要把它翻译成汉语给中国人看,一定应该有好多增删的地方。作者在吕叔湘的译书《汉语口语语法》序中说,吕叔湘“把应该对中国人说的话都准确地译了,把不必对中国人说的话跟例子删去了”,哪些该译,哪些该删,大有学问,这里显示了教本族人语法和叫外国人语法的不同。

第四是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赵金铭(1994))。讲语法离不开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的过程,可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的人接触到一连串的声音,听完了,听懂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的过程。说话的人相反,先有一个意思,然后借助于一连串的声音把它说出去,成为一句话,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外国人学汉语就类似说话的人。

第五,不仅是是描写的语法,更是讲条件的语法。比如说“把”字句的教学要把“把”字句对于宾语、对于动词等的要求条件讲清楚,那么留学生造句就会更得心应手。

最后,不是孤立的讲汉语语法,而是在语际对比中讲汉语语法。对比的方法非常适用不管是不同语言语法事实的对比还是同一种语言内都可以进行对比。

二、语法教学的模式

目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中主要内容是语法规则,教学是讲解式的。教学的基本环节为: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性练习或根据教师的提示做有意义的练习――学生记忆规则。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学体系系统、教学扎实、学生语法概念较强。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学生能够了解老师上课所讲,也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但是还是会在使用中一错再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词汇与语法分家”和“语法规则与语境脱离”,有很多学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崔永华(1989)提出了一种“结构――功能”模式。教学过程为语法点的展示――语法点的解释――语法点的练习――语法规则的归纳――语法教学的程序这样一种模式。

李晓琪(2004)总结出词汇――语法教学模式。李文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从功能出发、重在应用;语法、词、语境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理解;语言由语法化的词汇和大量的语言板块构成等观点。主张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着眼语篇。

张宝林(2008)提出一种“用法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用法;教学内容由词类和句法、虚词、语段三分天下;教学方法以归纳法为主,并与演绎法恰当结合;强调精讲多练,学以致用;教材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而以结构形式、语义、语用三方面的正确表现作为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这种模式的要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用法,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实际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安排与设想也都以此为旨归。

卢福波(2007)结合了行为主义指导下的“刺激――反应的操练”模式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语法认知讲解”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将语法形式结构的教学与认知理解性的渗透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认知――强化――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语法教学的策略及方法

第一,谢信一先生曾提出“汉语是一种图画语言”的观点,戴浩一先生也认为汉语的临摹性很强,这都表明汉语有一种具象化、外显化的特点。认识这一点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很重要。感性认识是第一认识,是通过感官可以感觉得到的认识。让学生先具体地、形象地去感觉,然后再把这种感觉到的东西升华一下概括出来,就可以使复杂的知识浅化、简化并牢记不忘。

第二,条理化、公式化、图示化教学。我们给学生做语法现象解释或使用条件说明时,不能把我们的或专家的认识、论证过程都说出来,洋洋洒洒一片,使学生混混沌沌,不得要领,而要一条一条、简明扼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用高度概括的公式或图示显示出来。

第三,将对比或比较法教学贯穿始终。对比法不仅有汉语内部的比较也可以将汉语和学生母语进行比较,但是这要考虑到不同国别的语言也许属于不同类型,所以要慎用。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正确的形式和错误的形式进行比较做自我检查的工作,从而从认知上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四,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只能是提纲挈领的讲,抓关键要点的讲,要讲那些能够迎刃而解的东西,讲对学生最实惠、最有用的东西,同时,精讲又是富有启发性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与学活动。多练是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练习、掌握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或者把所学的东西在设计的语境中进行实际操练,以达到会用的目的。练习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性问题。

第五,语感性教学法。不少学者提出,要将培养留学生的语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或基本任务,如杨才英(2002),周健(2003),张旺熹(2007)等。语感实际上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语言能力,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隐性知识。

第六,循序教学法。屈承熹《从句法结构到功能与篇章》中提到,对每一语法点要作循序教学之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从基本到隐身,由通例到特例,由原则到例外,由结构到功能,由句法到篇章的层层递进教学法。

第七,小组活动和任务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提倡在“做中学”。刘壮等(2007)、杜婷婷(2010)、王瑞烽(2007)、王燕(2005)等都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1989.

[2] 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3] 卢福波.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J],汉语学习,2007.

[4]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运用,1998.

[5] 屈承熹.从句法结构到功能与篇章:对外汉语语法的循序教学[J],对外汉语研究,2006.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2

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词语 文化义 植物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78-02

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众多学者开始注意到文化和汉语之间密切的关系。人们意识到如果不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交流障碍。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应注意含有丰富文化义的词语。尤其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词语,教师和学生都应对这些词语充分了解。

一、词语的文化义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一些特殊的词汇常常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包含的文化信息。词汇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外文化中一些词语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这些词语便是文化词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①通过这些词语的文化义,人们可以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民族风俗、文化背景、等独特的文化知识。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汉语中很多植物词常被人们赋予独有的文化义。例如,中国人常常将“牡丹”奉为国花。并且由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牡丹作为“富贵、荣华、幸福”的象征。

二、汉语常用植物词的文化义

汉语中的植物词多数含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人们往往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周围环境和关系密切的事物来构成对这些植物词的联想,这样就形成了植物词独有的文化义。例如人们常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指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植物大多数都凋零了,只有松柏仍然坚韧挺拔,不畏严寒。松柏被人们赋予坚韧不屈的品质,其实也是人们通过观察松柏不惧寒冷的特性而得出的联想意义。再者莲在汉语中象征着坚贞不屈和洁身自鄣钠分剩这也是从莲的生长特点得出的文化义。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汉语常用植物词的文化义。

(1)松:松树,被称为“百木之长”,所以中国人将它作为长寿的象征。并且由于松树耐旱抗寒,在悬崖峭壁上也可以存活,因此它也代表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和顽强不屈的人。

(2)梅:梅花在寒冬绽放,不惧严寒。因此人们赋予它清雅俊逸的品质,常用它来比喻那些与世无争、坚守本性的君子。而且中国人也常将梅花比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例如“梅妻鹤子”。

(3)柳:柳树,是一种高大的常见乔木,姿态优美。它可以代表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又因为柳的谐音是“留”,所以古人常常在和亲友离别时折柳赠别,用柳条寄托不舍之情。而像“柳叶眉”和“杨柳细腰”则是用柳树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4)竹:竹子高大挺拔,俊美秀丽。在汉语中,“竹”可以代表谦虚。这是因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古人认为竹子是一种虚心的植物。又因为竹杆有节,所以竹子也是节气的象征,代表高尚的情操,比如成语中有“高风亮节”一词。除此之外,因为“竹”与“足”“祝”音接近,故而人们又将竹作为“富足”和美好祝愿的象征。

(5)菊:,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观赏植物。汉语中可以象征高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还具有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久服能轻身延年”,所以因其药用价值被人们作为长寿的象征。而且菊也是隐士的象征,是因为恬淡、高洁有傲气,与传统文化中隐士的特点相同。而且往往在秋季开放,开在百花之后,不与群芳争艳,体现了一种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6)桃:桃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义。首先桃花象征着爱情,人们用桃花来形容在爱情上的好运气,例如“桃花运”。此外,桃花在汉语中喻指女子娇美的面容。这是因为桃花颜色粉嫩美丽,和女子娇美的面容相似,所以人们会将它与美女联系起来,比如汉语中用“粉面桃花”“面若桃花”来形容美女的容貌。此外汉语中有“蟠桃”一词,传说王母在众神前来祝寿的时候,用蟠桃宴请诸位神仙,表示感谢。因此“桃”便有了长寿的含义,现在人们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有时也会送寿桃,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三、植物词文化义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原则

1.分阶段教学

因为汉语中很多植物词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义,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这些词语文化义的教授。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往往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这些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掌握着不同的语言,对汉语的熟悉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植物词的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分阶段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刚接触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教师可以在讲授植物词语基本义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些文化义。而对中高阶段的学生,教师除了讲授植物词语基本义和文化义以外,也应向学生介绍文化义的来源,并与学生的母语和常用语言进行对比。比如在讲解“桃”时,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只介绍这种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生长习性,并简单说明“桃”在汉语中可以表示“长寿”等文化义。但面对中高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讲明为何桃子可以表示长寿,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主次分明

在进行植物词语的教学时,要注意植物词语在汉语和学生母语、常用语言中有差异的地方,要侧重这些词语的教学。比如汉语中“牡丹”代表着“富贵、荣华、吉祥”,但西方一些国家中“牡丹”却是“腼腆和害羞”。再比如“莲”在汉语中象征着“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而在希腊神话中却指“忘忧果”。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义相同的词语,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词语的含义。但对那些文化义差异较大的词语要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汉语基本的植物词后,也能理解有丰富文化义的植物词。

3.交际与实用为主

o论是哪一种语言,终究是要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所以对于植物词的教学也应该注意词语的交际性和实用性。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多向学生教授在汉语中常见的、使用频率高和实用性强的植物词语,详细介绍它们的基本义和文化义。而对那些生僻的、鲜为人知的词语则尽量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教学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用汉语直接向学生介绍词语的基本义和文化义。有些植物词语的含义简单易懂,教师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先用直接法向学生直接讲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文化义。比如在讲解汉语中的“松柏”时,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松柏在中国文化中是顽强不屈的象征,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松柏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帮助他们明白因为松柏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顺利存活,人们才会赋予它们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文化义。

2.对比分析法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考虑到汉语与学生母语、常用语的异同。因为植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往往会赋予同一种植物词不一样的文化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植物词语的含义。例如“水仙”在汉语中代表着高雅,而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傲慢和自负。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先介绍它的基本义,然后讲解汉英文化中“水仙”具有的不同的文化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不同语言中同类植物词语的文化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在汉语中独有的文化义,避免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产生误解。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图像和声音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感受事物。在教授植物词文化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解词语的基本义和文化义。比如在讲解“桃”时,光凭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应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关于“桃”的图片和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桃的样子,从而知道是怎样的东西可以在汉语中表示长寿。而在介绍“柳叶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柳叶的形状和人类眉毛的样子,引导学生发现柳叶和眉毛的相似处,充分掌握“柳叶眉”的含义。

4.实物教学法

在讲解植物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菊”时,教师可以安排在重阳节的时候教授这个词语,让学生品尝酒和糕,并介绍“菊”在汉语中包含的文化义。而在讲授“竹”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感受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因为竹子有节,汉语中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可以亲自感受植物词的基本义,进而也能明白因为植物的形态等而产生的文化义。

四、结语

植物,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而通过学习含有独特文化义的汉语植物词,学生也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利用独特的植物词来介绍中国文化,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教学,并能够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如果没有对该语言具有的文化义有足够的了解,必然会在交流中产生问题。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要靠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分析文化差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植物词的含义,让学生在能用汉语进行基本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各种文化差异,从而能够用汉语进行有效地交流,传播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包雅婧.植物类国俗词的对外汉语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廖光荣.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5]孟鹏丽.对外汉语文化词语及其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储备,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和运用。因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容忽视。只有科学的词汇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

一、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在词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清楚词语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讲清楚词语的用法,即词与词的搭配以及搭配时应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词语的用法。只有从汉语词汇的本身特点和汉语词汇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确立词汇教学原则。

近年来,在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教学原则。

第一,结合汉字特点进行词汇教学。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学可以根据汉字的构造法进行词汇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此去理解字义、识别词义。对部分有传统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现代汉字,我们可以借助古文字字形,来了解该字的本意。如车:甲骨文的形体是一辆车的轮廓;首:甲骨文的形体像人头。对部分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构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借以说明整字的意义。如林:从两木,表示树木成片。对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对表义部件的分析,提示整字的意义。“打”、“拎”、 “捶”的包含表义的提手旁,它们的意义都与手有关。

第二,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进行教学。汉语词的构造单位是语素,许多单音节语素可以单独成词,而语素与语素又可以自由组合为合成词。因此,学生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就可以迅速扩大词汇量。我们词汇教学应重视词汇的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如利用语素解释词义,例如 “无声”就是没有声音。同时,还可以巩固所学词语并扩大词汇量。通过构词法系统地学习同类型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合成词为主,而“偏正式是现代汉语中最能产的构词方式,同一个语素加上不同的修饰性语素,就可以构成大量同族词。”1如在语素“笔”前加修饰性语素可构成 “钢笔”、“毛笔”,表示不同类型的“笔”。附加式的合成词是由词根加上词缀构成,构词能力也很强。一些非名词性语素加上词缀“子”“儿”、“头”后变成名词。如:“胖子”,是形容词性语素,加“子”后表示胖的人,以此类推,矮的人是矮子,聋的人是聋子。通过构词法来学习汉语,可以让学生批量地掌握。

第三,结合具体语境。一个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中或上下文中,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因此,要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例如,1.他每天走着来学校。2.她的手表不走了。3.他的爸爸明天走。上述句子中的“走”分别处于不同语境,其词义也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由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才能正确地解释词语的意思。

第四,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的教学必须结合文化背景因素进行,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在讲解“京剧、国画、太极拳、麻将”这些词时,要注意结合中国文化的知识来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词汇教学时,重视这四个原则的结合,才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激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消除汉语难学的心理。

二、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技巧

词汇教学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渗透在各门课程中。课堂教学是以一课书作为一个教学单位,生词的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2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处理生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词语的展示、词语的讲解、词语的练习。

第一步,展示词语。课本上生词表中生词的顺序,多半都是按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处理生词时,教师可以以生词为线索串讲课文。或让学生以生词为线索概括或复述课文,不断强化学生对生词的记忆和对课文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也可以打乱生词表的顺序,自己重新排列顺序。

常见的排列方式有:(1)按词类排列分组展示。将所学习的生词按照词类分组排列,即把生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还有词组等等,分门别类加以讲解和练习。这样既便于让学生理解各类词的功能特点,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汉语的词类观念。(2)按话题排列分组展示。将意义相关、可以出现在共同话题的词语排列在一起进行学习。例如“问路”,“看病”,“打电话”,“买东西”等等,把相关的词语排列在一起,便于学生根据话题练习对话或叙述。生词的学习和运用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排列好生词的顺序后,接着就可以开始在课堂上展示具体的词语了。常用的展示方式有:听写、领读、认读、用实物或图片展示、用卡片展示生词。听写是常用的展示词汇的手段,此手段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用卡片展示生词最适宜年幼的学生和初级阶段的学生使用,既可以用在讲授新课前复习前一课的生词,也可用来认读当天所学的生词。

第二步,讲解词语。一是解释词义,课堂教学中讲解词义的主要方法有:①以旧词释新词。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词语对新词进行解释。如学习“头儿”,这个词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用“老板”、“领导”来解释。②利用构词语素释义。引导学生对新词中学过的语素进行回顾,据懂得的语素的意义推测新词的意义。如学习“认错”这个词时,先带领学生回顾 “认”是“承认的意思,”“错”是“错误”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推测出“认错”是“承认错误”的意思。③利用近义词、反义词释义,即对比法。比如学习“眷念”时,让学生用“想念”来解释;学习“粗心”时,让学生用其反义词“细心”来解释。④利用语境猜测词语的意义。选取学生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设定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此的实际应用中去体会理解词义。比如学习“吸引”这个词时,可以设置这样的语境,“来到桂林,发现桂林的风景真的很美,我们可以说“我被桂林山水……”,让学生说出“吸引住了”。⑤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通过例句来体会词义。比如学习“不由得”这个词时,可以给出以下例句: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由得想起在中国留学时的生活。/ 听了她的故事,我不由得流下了眼泪。让学生体会“不由得”是“很自然地、不能控制地”的意思。在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词义的解释和词语的用法结合起来,同时要给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或通过词语搭配来讲清词语的用法。比如学习“打算”这个词时,可以给学生两个例句:“寒假我打算去旅行。” “寒假我没有什么打算”,以此来说明“打算”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在讲解词语时,对于感彩明显和语体色彩不同的词语加以说明,否则会影响学生正确使用该词。

第三步,词语练习。练习是掌握和巩固词语的重要手段。词语讲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搭配与扩展词语相结合的练习。教师说出一个词,让学生说出可与之搭配的词语。如说出动词,请学生说出可以与之搭配的宾语,教师:拆,学生:拆房子、拆信、拆盒子、拆机器;/教师:拒绝,学生:拒绝回答、拒绝接受、拒绝对方。再如教师说出量词,请学生说出可与之搭配的名词,教师:群,学生:一群羊、一群小孩。二是用指定的词语造句。具体做法有:①设计情景让学生造句。例如,用“难说”造句。师:你不能肯定自己的考试成绩好不好,这时你怎么说?生:这次考试成绩好不好很难说。②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用指定的词语作出回答。例如:你每天几点起床?(才)/你对桂林的印象怎么样?(觉得)③用指定的词语改写句子,要求原句意思不变。例如,老师告诉了同学们这次考试的成绩。(宣布)/看到那位老人,我很自然地想起我母亲。(不由得)④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他起床起晚了,……(差点儿)。三是听意思说词语。教师用汉语说出词语的意思,或描述一个情节,让学生说出表示该意义的词语。词语练习还可以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合中级学生的游戏有:(1)汉字词语接龙。做法:学生分为两组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上写了第一个字后,两组学生交替出人接续往下写,每个词的开头,必须是上个词的词尾字。如中―中国―国力―力气―气量―量力而行―行军……(2)词语联想。教师简单地解释一个词义后,让学生立即联想一个与之有关的词语并记下来,老师再一一提问,有时需要让学生做简单的解释。如:“结婚”一词,学生的联想可能是“幸福、教堂、戒指、婚礼、孩子、家务事、家、蜜月旅行”等等。

三、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一)词汇教学应注意阶段性

1、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由于该阶段学生的词汇量和汉语水平的限制,该阶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应多借助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采取更多的词语练习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汉语的兴趣。

2、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要注重扩大词汇量,同时还要对以学过词汇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全面掌握。这一阶段可以讲一些汉语构词法的知识,介绍一些常见的词缀或类似词缀的语素。例如:家,加在词尾表示掌握某种专长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科学家、艺术家、画家、音乐家、作家”等。化,加在词尾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人,如“美化、绿化、丑化、国际化、老年化”等。

3、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3000以上的词语,具备了一般的汉语交际能力。此阶段的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要掌握词语的多义项,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这一阶段适宜采取对比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同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感彩和语体色彩的对比。

小结: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都可以采取词语搭配和扩展的法,这样的话,学生理解词义和巩固词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词汇教学应注意国别性

不同国别的学生,社会和语言背景不同,他们学习汉语词汇的难点和重点就不完全相同。所以,词汇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的国别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

(三)重视词汇的“重复率”

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多次的重现和复习才有可能掌握。首先,要利用词的音、形、义多角度的重现;其次,应注重利用句子重现词语。最后,在不同的课型中重现。

注解

① 万艺玲.汉语词汇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12).

② 万艺玲.汉语词汇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12).

参考文献:

[1] 万艺玲.汉语词汇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辉,杨楠.汉语综合课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婧.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释词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9).

[4] 郜峰.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多角度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67-169.

[5] 钱润池.简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素义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33-36.

[6] 陆俭明.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J].江苏大学学报,2007,9(3):12-17.

[7] 张义宣.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青年作家,2011(4).

[8] 胡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J].文学教育,2010.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高级词汇;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一个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外国学生,即使语音不好,语法不通,可是他如果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就能交际。实践证明,要学好第二外语,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关键。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中高级阶段如何运用好词汇教学方法,快速扩大学生词汇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外汉语中高级词汇教学技巧作些探讨。

一、词汇展示的技巧

展示词汇就是教师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某一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认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所了解,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中高级阶段常见的词语排列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按词类排列展示

把课文中的生词按照不同词类排列后展示,常常以表格形式出现。这种排列方法从词的语法功能出发,便于将来进行词语的搭配练习,并帮助学生建立词类的概念。

2.相关排列

教师根据词与词之间意义的相关性,对生词表中的生词进行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的方法在于帮助学生记忆。

3.串联排列

按照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认读后教师以排列好的生词为线索叙述或串讲课文。学生以生词为提示线索,听教师串讲课文或复述课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围绕着生词进行。这种方法适用于精读课,口语课和听力课等多种类型。大多教材上也是这样排列的,教师可以直接使用。

4.分话题排列

教师根据当天课所要讲练的内容,把生词按不同的话题分组排列。如谈家庭就按照家庭成员和相互关系排列等。这种排列的好处是生词的讲解和运用有机地融为一体,学以致用,记忆深刻。适用于精读课和口语课的教学。

二、词汇释义的技巧

解释词汇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汇的意义及用法给学生加以解释。词的用法包括词的语法功能及特点,词在句中的位置,词的语境义,词的搭配,词的使用范围等。

1.以旧带新法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词汇来解释新词。在解词时老师可启发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词自己解释词义,然后再给以归纳,纠正。

2.利用语素释义

语素释义主要是讲清楚某个语素的形、音、义和用它构成词的方式。比如:“操场”的“场”,告诉学生“场”的意思相当于ground place,它常常跟别的语素或词搭配表示什么样的地方,一般放在别的词后边,有时在前边。以后学生遇到“广场”、“市场”、“机场”、“战场”、“体育场”、“运动场”、“场地”等等,只要讲清楚另一个语素的意思,学生就能猜出整个词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训练学生用汉语思维。

3.对比法

①同义词、近义词对比,帮助学生找出共性与个性。如“参观”和“访问”,课文生词表对译的英语单词都是“visit”,如果不进行对比,学生难以分辨清楚。出现“参观一位老朋友”、“访问故宫”等错误,可采用近义词辨析法,让学生明白“参观”的对象是地方、单位、名胜古迹,而不能是人;“访问”的对象可以是地方(国家、城市),也可以是人,然后再举一些搭配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一下。

②反义词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具体”,指出“具体”的反义词是“抽象”“概括”,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具体介绍了这个学校的情况”、“他概括地介绍了这个学校的情况”等语句,学生理解和接受得就比较快。

4.情境释义法

母语学习离不开语境,第二语言的学习更离不开语境,因此,著名的直接法、视听法、认知法、暗示法以及功能法等教学流派都把依赖语境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①例句释义,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准备一些例句,这些例句是他们熟悉的场景、事情和生活,让学生通过例句来体会词义。“干脆”一词,生词表中对译的单词是“simple”。有的学生以为“干脆”就是“简单”的意思,而做出“今天的作业很干脆”等句子。虽然“simple”有“简单地、简明地”、“坦白地、直率地”等义项,却表现不出“干脆”的确切含义与口语特色,只有用较多的例句,让学生借助新增的言语信息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个词。可通过例句让学生明白,“干脆”是汉语口语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形容词,它可以表示动作快捷不缓慢,也可以表示说话直接不罗嗦或态度坚决不含糊。这种通过例句增加言语信息来认知语言的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是一种假设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三步就是“通过表达句子或聆听例句检验假设”。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是成人,他们已具有概括、推理的思想能力,所以从听或看的例句信息中推知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在初级阶段用较多的例句增加词语信息来促进初学者推知和识记汉语的词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②语境释义,用学生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设定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中去体会理解词义。如教“凑合”可设置若干情境:(1)下第四节课已十二点了,你喜欢吃的菜食堂已经都卖完了,又不想去别的地方吃,怎么办……你只好凑合吃吧。(2)你最喜欢看足球比赛,打开电视不太清楚,怎么办……凑合看吧。教学实践表明,语境的阐释功能在第二语言的词义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便”、“来不及”、“下台阶”、“白头偕老”、“没完没了”等词语都可通过具体的语境让学生掌握。

5.从语用的角度释义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最注重实际运用,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可能只知道意思而不知道语用条件,使用时不分褒贬而滥用。如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拍马屁”,学生只知道意思是“说别人的好话”,而不知道这是“阿谀、奉承”的话,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表扬学生学习不错时,学生却客气地回答:“谢谢老师拍马屁”。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词语感彩与语用环境,否则在交际中就难以避免语用失误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再看“怪”、“很”都是程度副词,但用法有区别。“很”只表示程度,不带感彩。而“怪”却带有喜爱的感彩。再者,“怪”常与“的”相配,如“这样的天气怪舒适的”。“羡慕”“妒忌”这组词语的区别就体现在语用上,说“羡慕”别人可以,“妒忌”别人不好。

6.从汉字的结构来释义

汉字是一种意象文字,往往从其“形”可以意象它的“意”。所以我们教给学生词语的时候,要善于分析总结,告诉学生每一类偏旁部首的含义,或者“形”中的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如“守卫”一词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解释:“守”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部分表示房子,如“室、安”等汉字,“寸”实际上和手的动作有关系,那么可以说“守卫”就是手里拿着武器(刀子)保护房子。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我们讲的汉字的理据性。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根据所讲生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又要灵活地将这些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当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很多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都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在教学中大家能够互相分享与学习,共同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5

(一)“对外汉语”这个名称只是明确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本义上的汉语教学,现在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和我国少数民族,其中专门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叫做“对外汉语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教授汉语还有汉文化

内容方面,汉语的四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伴随着语言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必然会展现出来,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注重同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母语教学是教授语言的法则,它反映语言规律,即教学内容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和专门文化知识,而专门文化知识的教学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对比分析

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除了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运用技能,还需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其思想品质,最高目标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受职业、教育目的的影响,所以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来进行语言交际。文化教学基于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制约和发展,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跨文化交际及对另一种文化的态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理解与欣赏。基于此,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在于文化教学。

三、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手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要将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方法以训练语言技能为中心,经过反复练习,而母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如讲语篇,母语教学注重对语篇整体的分析,探讨语篇所反映的深层次的东西,对语篇中的重点词汇会做说明,一般性的词句将会被忽略。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从最基础的讲起,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其方法不能直接讲句子和语法而要从读音开始,比如讲“忙”和“难”,首先将其写在黑板上,切忌用英语标出adj(形容词),领读,找学生读,再纠音,一个音错了最多纠三次,第三次无论正确与否,都得鼓励学生;讲反义词时,先写“忙不忙”,“难不难”,给出规律:“adj不adj”,进行“领读―学生读―纠错”,再多举例直到学生全部掌握;讲句子先写句型,如“、、、吗”,以“AB”形式写出A:、、、吗?B:、、、,给出例子A:你忙吗?B:不忙/忙;A:学汉语难吗?B:不难/难,让学生自己造句,教师纠正。以上运用了“听说、对比和归纳法”一系列语言技能训练法,让学生快速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练习语言。

四、教学原则对比分析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主要规律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用来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熟练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母语教学原则是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龟兔赛跑”课文为例,它被选为对外汉语教材时,首要的教学原则不是使外国学生像中国学生那样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来整体把握乌龟的坚持不懈和兔子的骄傲自满,再共同探讨这两种不同的品质对人生的意义,而是学习课文中较为基础的字词句,如对副词“非常”的学习与运用,最后以语段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分析,明白乌龟胜利的原因即可。由此看来,这一教学活动中强调语音、词、短语、句型的教学和训练。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6

关键词:高职汉语;阅读教学;影响因素;策略研究

前言

汉语有六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从“汉学”到“中国学”,汉语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综合性特色的研究学科,汇聚了多种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从狭义上来讲,高职汉语教学应是发挥、表现出阅读教学的优势与价值,教学中的汉语具有明显的的“文化特征”,无论是从社会体系、思想内涵、文学修养,还是从哲学理论、历史研究上讲,汉语教学依旧需要配合阅读教学模式,并可以从教学中找到其思想定位和社会价值。

1、高职汉语教学的现状表现

随着汉语学习热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汉语学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们的关注,高职汉语价值体现的呈现与创建,为培养我国高职汉语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在高职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挖掘高职汉语中的教学资源,尤以“阅读材料”为主,汉语文化词语的文化、思想,都倾向于阅读教学模式,所以教学表现还很好。

但并对各种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词语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例如《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成功之路》中对汉语阅读资料的解读一样:“文化词语项目归类以及对文化词语教学现状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高职教育不善于挖掘汉语文化、不注重体现汉语阅读的优势,再加上学生对于“汉语”学习容易掉以轻心、失去积极性,所以高职汉语教学的教育环境并不乐观,即便奠定了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和观念。本文从对高职汉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策略入手,对高职学校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着手,并作出教学问卷调查,挖掘文化词语教学技巧,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侧重,归类集中解说,提出合理建议。

2、高职汉语教学的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上文提到,阅读教学需要在语言学与语言功能上做细致研究,围绕阅读教学的本体、技能,以及文化知识的拓展为几个项目,发展阅读教学。同时,将语言分成了多种功能性的教学结构,语言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汉语文化研究的焦点,从语言的功能性上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汉语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深入挖掘“本体教学”的积极影响作用

构成汉语言体系的基础结构,如语言词汇、汉字、拼音、构词法、读音、语法等,如: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这些都是本体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汉语是“母语”,所以在基础性语言知识的教学上不需要划分过大的比重,这一环境从侧面上提升了阅读教学的环境优势。为此,阅读教学可抛弃汉语教学体系内的复杂语法内容,专供汉语文化知识和思想素质,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阅读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下,有效的理解、感悟汉语。

比方说,在引入本体教学资源时,必须将词语教学引入实际语言环境中,并通过阶段性和集中性的词语考核项目拓宽学生词汇量。学好语言最重要的是规范语法,词汇教学如果起到了阶段性的教学作用,则语言教学可以将教学重心逐渐转移到语言运用上,学生可以通过交际和运用语言感受到词汇学习的乐趣,也可以慢慢习惯于汉语的交流方式和构成特征。同时,阅读教学中,文化词语的语言内涵是基础要素,情感、思想、文化不仅可以影响每个词组的搭配效果,文章信息的基本思想不会改变,也就不会改变汉语教学的侧重点。

所以对汉语教育初级水平并不高的高职学生来讲,过分追求学生对词语引申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只能从阅读教学中,语言词汇概念理解上突破。因此,本体教学格外看重体现在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词语的理性意义,阅读教学必须在保证相关理论概念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做到吸收和理解。

2.2依靠专题教学开发阅读教学中的技能训练项目

通常情况下,技能教学会从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为基础,向外延伸一些具有特殊语言功能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阅读教学主要集中在“听”与“说”两个方面,并没有高度的独立性,所以技能教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交际技能、运用语言技能、研究语言技能等。可透过汉语教材,搜集网络上可供学生阅读的文章和资料,从汉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入手,深刻挖掘汉语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历程。从汉语基础知识、应用技能、文化与思想构成上可看出,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和奠定坚实的语言习惯,对提高学生总体汉语水平。

文化词语不仅有理性意义,还有内涵丰富的附加意义,语法和构词法对附加意义具有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技巧教学时,老师通常会教授学生具有汉语语言象征性的网络热词、文化词汇,如“duang” 、“山寨”、“给力”等词汇引入阅读教学议题,挖掘词汇、文化在影响汉语文化、语义方面的影响,都增强语言表现力,但同时又影响着汉语文化;又如:“龙”、“凤”等标志性动物、“成语”、“ 谚语”、“歇后语”、“特色节日”、“民族文化”等,通过特色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文化词语的附加意义,汉语的博大精深。

2.3优化阅读教学的语言环境

语言在环境下可以在不同词语结构和使用环境下表现出丰富的含义,如“对”与“双”的不同、“个”与“只”的运用、“感到”与“感觉”等相近词语的语用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汉语文化兴趣,还要在形式表现、语言能力上突出阅读教学语言环境的轻松、自由的特性。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任务性不是很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落实。如:引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组织演讲活动、构建汉语文化词语学习小组、制定具有先进内涵与文化思想的文化词语教学理论、设立有规范性、统筹性的指导思想等等,一系列手段,完全可以优化高职汉语教学中阅读学习的教学环境。

三、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高职汉语教学依靠阅读教学为核心,创建教育体系是具有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阅读教学对高职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职语言素质文化培养中的应用地位越来越高。(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流芳.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教学策略[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家汉办.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家汉办,2010,12(22):160-165.

[2] 李静.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3):190-192.

[3] 许多会.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的阅读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2(102):72-77.

[4] 王沫.CET-4阅读题型变化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01):84-86.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7

摘 要: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大都承载着有民族文化特色,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很难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更谈不上准确地使用了。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密不可分,语言意义是文化意义的载体。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讲解蕴涵在语言意义之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含义,对语言交际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词语;语言意义;文化意义;词汇教学

一、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即语言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联想意义,也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实质上就是指一种语言中本来普通,但其内部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心理容量和强烈的感彩的词。它们置于既定语境中会引发许多具体的联想内容,产生语言意义所没有的意义。

关于词语的文化意义的界定,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比如汉语中“虎”这个词指称一种“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的一种哺乳动物”。这是关于“虎”的概念意义,同时“虎”又具有“凶猛、威武、力量、凶恶”等文化意义,于是就有了“虎贲”、“虎威”、“虎口拔牙”、“虎穴龙潭”等词语。又如“油条”是指一种“油炸的面食,长条形”但人们又赋予它“世故、圆滑之人”的文化色彩。所以,“凶猛、威武、凶恶”是“虎”的文化意义,而“世故、圆滑之人”是“油条”的文化意义。所以,词语的文化意义是相对的、特指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排除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进一步帮助学生把这些交际文化因素转化为实际的交际技能便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词语的词汇意义,更要注意它的附属意义,尤其是文化含义。

例如:中国人所熟悉的“莲”,即荷花,它的概念意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也叫‘荷’、

‘芙蕖’或‘菡萏’”(《新华字典》,2000)。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后,人们便以“莲”喻指“清正廉明,不同流合污”。“莲”的这个义项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是它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确定文化词语内涵的主要依据。它使我们得以区分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帮助我们对词语进行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再如:英语“magpie”与中文“喜鹊”指的是同一种鸟。但两个词代表的文化意义却有大不相同。“magpie”含有“唠叨”、“烦人”的含义,喻义是“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此义极像汉语中“麻雀”一词。而“喜鹊”在汉文化中,代表的是“好运”、“喜庆”,喜鹊的叫声被当做是报喜之讯。在英语中,含有相似含义的是另一种鸟,“cuckoo”(杜鹃鸟)。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例句:

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rades nicknamed“magpie”.

这句话的中文字面翻译是,“他十分喜欢说话,所以同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喜鹊’。”显然,在这句话中,“他”的同事们想要表达的含义并非汉语中的“喜庆”、“吉祥”,而是英文中“唠叨”、“烦人”的意思。因此,此处意译为“他太喜欢说话了,以至于同事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麻雀’”会更为适合。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把“magpie”与“喜鹊”、“麻雀”三者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关系介绍清楚的话,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便很可能在翻译或者是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偏误,从而导致交际交流的失败。

其他的还有如龙在中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象征着高贵、尊严与神圣,所以汉语里有“东方巨龙”、“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等语句,而在英美文化里,龙是一种爬行动物,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讲清楚龙在汉民族文化中象征着尊贵与吉祥,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另外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狗、猫头鹰等在中国都有消极象征意义,而在有的文化系统里它们却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意义。再如在中国文化中以梅花来表现不畏惧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以及清雅高洁的形象;竹因其挺拔且空中有节,所以常用来象征正直、坚毅、有节气;鸳鸯则因为雌雄终日相伴,永不分离,因而被中国民间当作夫妻恩爱的象征。中国习俗中过年要吃鱼和发糕,由鱼的谐音联想到了年年有余,由糕的谐音联想到,步步登高,有个好兆头。这些都是其他语言文化中所没有的。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遍的词语往往可能含有民族文化的语义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赋予词语不用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充分反映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现实和该语言社团成员对词的所指对象的心理印象,最能反映民族差异,同时也对词语的理解产生干扰。

因此,学习此类词,语言学习者极易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和表面相似而实则不同之处往往是干扰学生汉语学习的因素,这实质上是指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对新的思维模式的干扰。这种类型的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明确汉语的语音、词义和语法规则外,还要有双文化意识,不仅对汉语本身的文化知识要熟悉要了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形成的语用习惯,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对于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要敏感,在讲授时能够做到有对比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在词汇教学中,每课的生词可能有不少,我们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地讲解、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词,如: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可以一带而过或是略加讲解。重点词的讲解,应当放在课文教学进行完了之后,这样,既不影响课文的教学,又可以加强重点词的教学。每课重点词的挑选,不宜过多,2一3个即可。讲解重点词,首先应当让学生把重点词在本课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弄清楚,然后再讲解该词的其他义项和用法。另外,选择重点词,也要选择那些常用词。下面介绍几种解释词义的方法。

1、利用实体事物、手势语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如“桌子”“椅子”等。手势语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动词,如“挥手”、“摇头”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手势语来向学生做出解释。

2、利用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进行词汇教学。如:

大——小、快——慢等。区分反义词的练习是很容易做的,而且学生也很有兴趣,它可以复习旧词,巩固新词,可以顺便扩大词汇,。

3、采用特定语境加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因此,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语教学。比如说“意思”这个词,它有几个意思,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教学,就很难说清楚它是哪个意思。

4、词语搭配的方法。即学了一个新词后,让学生来组词,凡是能够组词的词都让学生来组词。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词实际交际中的表达,学到的词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这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词义的辨析与词性比较的方法。汉语的词除了本身具有的意义之外,有的词还有附属义,即词的应用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以及词的褒贬感彩等等。这些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如:“成果”与“后果”虽然都表示结果的意思,但是“成果”是褒义词,多用于好的事情;而“后果”是贬义词,多用于不好的事情。对类似这样的近义词,应当进行必要的适当辨析和比较。但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接受能力,不能讲得过于繁琐。

6、带有文化蕴含的词语。这种词语我们主张点到为止,只要告诉学生其所表示的意思即可,如学生不要求则不必对词的来源作出过多解释。

7、语素释义法。解释清楚词汇中每个语素的意思,再说明它的整体意思。在理解了词中的一个语素意思后,再引申到一系列跟此语素意思相关的词,如“手”的本义是身体的一部分,动词是“手拿着;手持”的意思,引申义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这个引申义是“手”作为语素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进而可以理解一些由这个语素参与构成的词如“歌手”“吉他手”等。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8、对虚词的教学。虚词是我国现代汉语中存留着古代词义的现象最为突出的,对这样的一些虚词,应当让学生了解它的古汉语词义,这比单纯地讲解虚词的用法,效果要好得多。如“于是”一词的“是”字,便是采用的古义。在古文中的“是,,都作“这、“这样”解。“是”字在古文中,有时还作“对”、“正确”解,这些“是”字的古义,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如表示“这、“这样”之义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表示“对”、“正确”之义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等。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故”、“于是”,皆为古义“这样”的意思,它与“我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是”字义不同,今天作为判断词的“是”义,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

也可利用母语副词和目的语虚词的比较研究。如汉语中的“和”,在英语中译为“and”,但在汉语中“和”既能做连词又可以做介词,在“我和她一起去学校”一句中是作连词用,在“我和他商量以下”一句中是作为介词来用的;而“and”只是作为连词来用。通过这种对比,就可以使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和”的意思和用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仲清:《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合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 许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8

关键词: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语境教学法 应用

词汇是一种语言所有词语的总和,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阶段,而且包含于汉语综合、口语、听力、阅读等各类型的教学之中。汉语词汇教学有诸多方法,比如语境教学法、翻译法、语素教学法、同义词反义词对比法、查阅词典法等。我根据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认为语境教学法是汉语词汇教学最行之有效,并能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它尤其适用于已经学习汉语一个学期,母语是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在此以《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的部分词汇为例,展示这种方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境教学法的含义及应用

(一)语境教学法的含义。

关于“语境”的定义和分类,语言学界不尽相同,我采用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中的定义和分类,“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三个大类”。本文探讨的是上下文语境及情境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境教学法也有人把它称为“联想法”。这种教学法是先不解释所教的词语的意思,而是通过图片、动作、已学词汇设置情境等方法,举大量的实例,把词汇的意思放入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从大量实例中去体会、揣摩,造出新的句子,从而达到掌握生词的目的。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汉语不同词类生词的教学。

(二)语境教学法在不同词类教学中的用法。

汉语的词汇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次、量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感叹词和拟声词。下面举例解释“语境教学法”在这些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教师在讲解名词时可将具体的实物带进课堂,直观展示,如“伞”、“鞋”、“袜子”、“浴巾”、“盒子”、“袋子”等,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展示该物品,而且可以讲解和该名词相关的“量词”,解释其理据。如“伞”的量词是“把”,是因为可以用手拿住把儿。不方便带入课堂的名词,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具体直观的情景,如“胡同”、“四合院”等。有的名词还通过动作展示,如“垃圾”一词,教师可把用过的、没用的东西扔进垃圾箱,告诉学生“垃圾”就是“用过的、没用的东西”。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大致可分为动作动词、静态动词、心理动词、趋向动词等。动作动词,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来解释,也可让学生表演,如“捡、扔、抬、夹、背、点头、摇头”等。静态动词也可用动作直接展示,如“靠、躺、站、坐、蹲”等。心理动词可以用叙述情景的方法,如:“满意”和“吃惊”,教师举例:“这次考试我考了100分,我很满意。”“我觉得她很年轻,听说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我很吃惊。”有的动词十分抽象,直接表现不好讲,教师可把使用该词时完整的背景告诉学生。如“轮”的讲解,教师可先解释“轮”的本义“轮子”,接着展示例句:“今天轮到我打扫房间。”之后解释:“我们家星期一爸爸打扫房间,星期二妈妈打扫房间,星期三我打扫房间,星期四妈妈打扫房间……今天是星期三,轮到我打扫房间。”学生马上就会明白“轮”的意思。

形容词可以通过情境展示和反义词对比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如此会事半功倍,学生可以一次掌握两个词的意思。如“空”和“满”,“脏”和“干净”,“亮”和“灭”,“宽”和“窄”,“粗”和“细”,“胖”和“瘦”,“危险”和“安全”。以“空”和“满”为例,教师可在杯子里装满水,解释“满”,把杯子里的水倒掉,解释“空”。“危险”一词讲解时,学生刚学过“一边……一边……”的结构,于是,学生给出情境:“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很危险,容易出事故。”这样既练习了新词,又巩固了新学的句法结构。

数词、量词、代词的讲解也可用这种方法。数词,教师可用不同数量的粉笔,或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讲解,增强学生的兴趣。量词,教师运用实物可以更好地解释量词的理据,如“伞”、“剪刀”、“钥匙”的量词是“把”,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手拿住把儿的,来解释用量词“把”的原因。代词的讲解也不例外,“我们”和“咱们”用英语都解释为“we,us”,但在汉语中却有区别,“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咱们”包括听话人。教师可请三个学生,其中两个学生一起表演在路上遇见另一学生的情境,并设计对话:“我们去吃饭,你去吗?”“我也去。”“那咱们一起去吧。”学生就能体会出二者的区别。

副词,是虚词的一种,它在历史的变化中已经失去了词的本义,不能用语素法讲解,用翻译法又很难解释其用法,是汉语词汇讲解的难点。其意思很难用词语解释清楚,只有放在具体的情境和句子中它的意思才可以显示出来。比如:“到底”的主要义项是:“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一头雾水。教师设置情境:小林很喜欢一件衣服,他说要买,可是他又觉得很贵,说还是不买了。他的朋友问他:“你到底买不买?”学生就会体会出,“到底”常常是用在疑问句中加强语气,提出说话人很想知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提问的人看来是模棱两可、不确定的。学生马上会给出例句:“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到底去不去上课?”等等,语气和用法完全正确。再如,“偷偷”在生词表中的解释是“secretly”,看了解释学生马上说:“我告诉我的好朋友一个偷偷。”我给出例句:“他上课的时候,偷偷听Mp3。”“偷偷”是:“做一件事,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学生马上反应说:“我告诉我的好朋友一个秘密,他偷偷告诉了别人。”既纠正了自己的句子,又正确使用了新词。

连词,也是虚词的一种,它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句法关系。教师在讲解时举例必须体现两个分句之间的句法关系。如讲解“除了……(以外),……都……”这个词的时候,可以举例:“除了某某,大家都来了。”并指出今天只有某某没有来课。“除了汉语,我什么语也不会说。”意思是“我只会说汉语。”所以这个句型表示排除。而“除了……(以外),……也/还……”的意思是表示添加,教师可举例:“除了韩国留学生以

外,我们班还有美国和英国留学生。”以班级里的实际情况为例,学生会立刻理解。

二、语境的设置原则

(一)典型性和依赖性。

语境教学法是汉语词汇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语境的设置要注意设置语境的典型性。教师要关注例句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相应认知语境的触发和建立。教师所给出的语境一定要体现该词的语义和用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教师要注意例句的顺序安排,语境的信息量,对比语境的利用等问题,在例句中尽量不出现学生的未知词汇,以免对这个词的学习产生干扰。典型的语境可以很快地让学生理解词义和掌握用法,非典型的语境不仅给学生过多的无用信息,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影响讲课效果,所以语境设置的典型性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反复揣摩。例句的意思应是唯一的,不可替换的。

当例句的典型性不明显时,教师应和别的方法一起结合使用。教师讲解“流利”时,说:“某某的汉语很流利。”学生就会产生误解:“是不是说他的发音很好?”这就是一个无效的例句。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说,“流利”的英语意思是“fluent”,是指说一种语言时,表达的时候没有停顿,想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教师还可以通过模仿学生说话的样子,讲明什么是“不流利”。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的模仿进一步明确生词的意思。所以,语境教学法不是孤立的,在单纯的语境设置不能满足讲课需要的时候,翻译法、语素教学法、查阅词典法、同义词反义词对比法、学生参与讲解法等都可以和这种方法配合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真实性和生活化。

教师在设置语境时要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即语境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教师要交代起码的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和要做的事情。语境的设置也要注意“生活化”,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浅出,让学生用在最轻松和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词汇。如在讲“糟糕”时,教师设置的语境为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来了,但是老师没有带书,要上课没有办法上,于是说:“糟糕,我忘带书了。”在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发现没有带钱包,说:“糟糕,我忘带钱包了。”这样的语境交代了“说话的内容”、“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和“在什么情境下说”, 生活化的语境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使他们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一种真实的、自然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语言,明白生词的意思,也知道在交际中如何用这个生词。同时,生活化的语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冲动,会很快地给出他们的例句,教师可根据情况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以学生为中心,讲练结合。

语境教学法的运用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讲练结合。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多说多练。语境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解释生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该词使用的具体语境,使他们真正将其运用到交际中去。因此,语境教学法的运用要注意讲练结合。教师在设计语境时要留下让学生去想去说的空间,而不是教师单纯地展示。所以教师在展示语境时,可放慢语速,用学生的已知词汇描述语境,让学生根据听到的描述和自己了解的词义,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生词。在学生明确生词的意思后,教师可给学生时间,给出语境的上半句,让学生运用生词补充下半句。或者让学生自己说出句子,教师判断正误。单个词语讲解完后,教师可以讲述一段生活化的故事或真实情境,在预设的情境中使用这些词语,通过讲述,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导,练习的时间要以生词的重要程度决定。

三、语境教学法的作用及优势

(一)学生融入课堂,使教学更生动。

语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言语用能力最好的办法。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学生在学习词汇时,被置身于交际的真实环境中,不是一种静态的学习,而是在“词义―句子―交际情境”这样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学习充满了乐趣,同时也会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达到交际的目的。这种方法给学生生动形象的联想,从而保持长久的记忆。一般来说,人们感知的信息材料越直接、越具体、越鲜明,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借助实物、图片、表情动作等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词语和所指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识记词语,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义。另外,教师在叙述真实情境的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已知词汇,有助于巩固已学的词汇,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语境教学法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而是让学生融入课堂。语境教学法的关键是把情境语境转化为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老师先讲,然后练习。所以,教师举出一两个例子后,可给学生句子,让学生补充完整,或者让学生举出符合词义的例子。如我在讲“灵”一词时,情境设置为:“我昨天生病了,吃了一种药,今天我的病好了。”例句为:“这种药很灵,我一吃病就好了。”学生马上反应说:“老师,以前我的汉语口语不好,我的朋友告诉我和中国人聊天可以提高口语,以后我常常和中国人聊天,现在我的口语很好。所以,这种方法很灵。”鼓励学生说,完全正确。这样学生既练习了汉语表达,又理解了生词的意思,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避免语言的负迁移,解释词语的用法,区别同义词。

语言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使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规则时产生终结语语言规则的现象。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语言的负迁移常常使学生用英语的解释去造汉语句子,常常闹笑话。“捡”这个词在生词表中的解释是“pick up”,所以在我没有讲解之前学生造句:“我到学校去捡妹妹。”显然,学生理解成了“接”的意思。而用语境教学法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我用动作展示: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同时还给学生扩展了“扔”和“掉”两个词。学生看了“躺”的解释“lie”,说:“某某常常躺。”我听了解释后才明白:学生是想说:“某某常常说谎。”“躺”用动作展示,“说谎”用生活中的情境展示,就能避免这种语言的负迁移。

语境教学法还可以更好地解释词的用法,明确词的搭配及感彩等,可以区别多义词和同义词。比如:学生看到“闭”的英语解释“close”马上说“闭门”、“闭灯”、“闭书”。但是,“闭”的搭配常常是“闭眼睛”、“闭嘴”。教师用身体语言会很好地解释词的搭配。学了“脱”的意思,学生马上会说“脱衣服”、“脱鞋”,但有的学生会说“脱帽子”、“脱围巾”,教师可以解释“脱”后的搭配是外出的必需品,来明确“脱”的使用环境。认知语境的利用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问题。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解释词的语用特点时也要结合语境。如:“小子”和“小伙子”都是“年轻的男孩儿”,但是“小子”常常是别人对年轻男人的称呼,而“小伙子”可以用在陈述句中。所以,学生说“我是小子”是不对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有在语境中的关系的意义。在讲授虚词的时候,例句的设置显得更为重要。由于虚词的意义虚空、抽象、难以把握,例句不仅要提供信息,而且信息量要尽可能显示出其隐性的逻辑语义关系,否则就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语境教学法可以在句子和情境中更好地展示这种关系,明确虚词的用法。如:“但是”、“可是”、“不过”、“却”的解释都是“but”,学生会很迷惑,如果老师给出例句,学生会明白“但是”、“可是”、“不过”的转折程度递减;“但是”强调后者,“不过”强调前者,“却”是副词,用在主语之后。

(三)适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广泛,方便教师掌握。

语境教学法适用于不同国籍和不同年龄的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所有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他们的母语不同,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年龄也不一样。如果单纯用英语教学,会使母语不是英语国家和年龄较小的学生感到吃力,甚至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语境教学法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所有年龄段的留学生,大家在学习汉语面前都是平等的。

语法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语境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汉语语法的教学,较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对汉语语法的教学也有帮助。在语法中,“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存现句、趋向补语等语法内容的教学都适用于这种方法。我们将另文论述。

目前,我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学历、年龄不同,对英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也不同,这种方法方便老师备课,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汉语教师。但是,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仍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较多的汉语教学经验。

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要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中才能进行。语境给了语言生命的活力,语境体现了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交际手段和交际思维。任何词语都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出现,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含义,了解其用法。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较好地应用语境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既符合语言的规律,又能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结构,根据语境使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语境理论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

[2]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5]徐桂梅,陈满华.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6]徐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例句设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7).

[7]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9

摘 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词汇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与民族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词汇不仅具有语言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本文拟从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并阐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这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词的以概念义为核心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有些词语只有语言意义,没有文化意义,属非文化词语。例如人,山,湖泊,科学,物理,等等

二是语言中的大量词语,是既有语言意义、又有文化意义的。这些词语,大多是开始仅有语言意义,而后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获得文化意义的,称之为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汇,也有学者直接称之为“文化词语”。例如“后门”,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即“房间的背后的可以自由出入的门”,然而这个词却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词语,意为“靠关系、金钱、权力等方式进行违法操作的渠道”。

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这一研究的重要性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在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母语之间大致可以概括出以下不同的几种情况: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阐述了三种情况,分别以A、B代表两种不同的语言,这里的概念意义也称语言意义,如下:

1)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2)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3)A、B概念意义相同,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第一种情况,例如,指称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术语方面的词汇:“太阳、月亮、星球、空气”与“sun,moon,star,air”;“计算机、电视机、科学”与“computer,television,science”在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都是相同的。

第二种情况,例如,颜色词“红”,按中国的风俗习惯“红”色表示喜庆,一对新人结为百年之好时,穿红色服装表示大吉大利。而英语中的red却用来表示愤怒、气愤。如like a red rag to a bull指“能激起愤怒或强烈感之事”。

第三种情况,例如,“月亮”,同英语中的“moon”一样,同指那颗围绕着地球转动的星球,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对“月亮”寄以太多的情感意味和文化内涵,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关于月亮中国人常常会联想到“嫦娥”、“玉兔”、“桂树”、“广寒宫”还有“中秋节”,这些文化习俗也是只有中国才有。再比如美国的“参议院”“众议院”,英国的“上院”“下院”等词汇反映了他们各自国家民族文化,中国没有。但他们的语言词汇中也没有“人民代表大会”。

在此,还应补充以下三种情况:

一,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皆不对应。如如汉语中的砚台、花轿、旗袍、乌纱帽、中山装、留守儿童、和谐社会等“文化词语”

二,语言意义不对应,文化含义对应。例如英语中的“a lucky dog”和汉语中的“幸运儿”。

三,语言意义貌合神离,文化含义差别悬殊。如“休息室”直译为“rest room”,“community”,与“社区”相结合的词语,如“社区服务”“社区之家”有人将其译为“community service”和“community home”,这些都是没搞清楚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针对上述六种不同语言词汇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异同关系,我们在教学中也采用不同的态度和教学方法。

一,针对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种情况的词语,学习者对于这类文化词汇理解水平较高,因为这类型的词汇内涵意义或相同或增减信息后达到理解或通过记忆理解,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阻碍不大。在教学中对于这类文化词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避免望文生义,

二,针对第四种情况的词语的教学,首先要注意词语的出现顺序,其次,在讲授时要注意大的文化背景的介绍。此时,在对外汉语高级班中,各种类型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针对第六种情况的词语,则要从目的语文化出发,一开始就导入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正确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切记不要用母语简单的翻译,更要防止用母语文化来理解貌合神离的文化词语。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

一、词汇教学的原则

1,紧扣教材,浅显讲解,以词汇常用义项为重点,切勿无限度的扩展,将生词的讲解复杂化。每节课的生词量是一定的,学生对生词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要用学生学过的词语讲解来浅显地讲解生词,先理解最为常用的意思,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适度的扩展讲解词义和用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切勿过多的扩展释义。

2,精讲多练。就是要精讲、少讲,讲主要的和重要的;多操练,多实践。课堂时间十分珍贵,在掌握语言知识之后,一定要多花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将学习的语言转化为自然习得语言。

3,重视“重复率”。在汉语词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记忆的特点及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让词汇从短时记忆中进入长时记忆,因此,需要词汇信息呈现出一定强度的复现率。

二、词汇的释义方法

(一)一般词汇即只有语言意义词汇的释义方法

1,实物或图片展示法。即利用具体的实物或者图片来说明词语的意义。这个方法在解释名词,尤其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名词时很管用。比如“扁担”,作为生词,很多学习者不知道扁担是什么,甚至听都没听过。那么如果实物好好找到,教师可以搜集关于扁担的图片,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并说明其用途。再例如一个水果名称“李子”,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些水果只生长在部分国家,所以有的学生就没见过,也找不出母语的词进行解释,那索性就带一个李子在课堂上给学生看,简单有效。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适用对象有限。

2,利用汉字字形释义。即利用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葬”,《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掩埋死者遗体;2,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处理死者遗体。看到这个字的结构,发现中间有个“死”字,就可以利用这点让同学记住“葬”是和死有关。再例如:铁,锌,钙,钢,钩,针,钉,钗,铅等等,根据偏旁,我们可以猜出这组词与金属有关。

3,翻译法释义。即将所学的词语翻译成学习者已获得的语言(母语或第二语言),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解释外来词或者用汉语难以说明白而用外语解释得更好更方便的词。如瀑布―waterfall、幽默―humour、网球―tennis、以便―so that;in order to等,但是,这种方法不建议常用,因为易造成学习者已有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4,近义、反义对比释义。一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同它的近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等的比较分析中显示出来。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义词、反义词的比较分析,学习者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但同时我们所选词汇的难度及所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一定要有所控制,适可而止。例如“成果”和“后果”:成果,是指付出艰辛劳动后的收获,结局往往是成功的,是褒义词;而“后果”常指结局是不好的,失败的,是贬义词。再例如,积极和消极、优势和劣势、陌生和熟悉、上涨和下跌等等。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突出了词语间的对应关系。

5,语素释义法。这也是个人比较推崇的一种释义方法,即根据生词中学过的语素来讲解词义或引导学生推测词义。在这里给出游黎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解的例子,“精美”,教师要先清楚“精”字的含义,“精”在《庄子・人间世》:“鼓播精,足以食十人”的意思是:精米,上等米之意。在《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中,精的意思是事物的精华。《现代汉语词典》对精的解释有经过提炼或挑选过的意思,另有完美,最好之意。了解了“精”的含义,我们就大概可以理解“精美”的含义,即每个细微的地方都很完美。然后可以引导学生猜测“精密”、“精盐”、“精装”、“精忠”、“精英”等的词义。

(二)文化词汇的释义方式

文化词汇的语言意义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一般词汇的释义方式,而针对文化附加意义这部分的释义我们不妨尝试下列方法:

1、情景法。把词语放在语境中,也就是联系句子、话语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理解。例如“吃醋”一词,讲解时可以给出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便于理解,并进一步说明多用于指男女关系中产生的嫉妒情绪。既而,指出在交际的语句中常作谓语,并且可以说成“吃某人的醋”。

2、核心词归类法。对由核心词构成的系列文化词语进行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含义,体会其中的感彩。如:走狗、疯狗、恶狗、野狗、狗屁、哈巴狗、看门狗等等。再如,胡仲文教授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4]中讲解的数词“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九”是表示最高、最多的大数,又因为“九”与“久”谐音,人们往往用“九”表示“长久”的意思。历代帝王都崇拜“九”,希望长治久安,因此皇帝穿九龙袍。依据“九”的这些意义,我们可以类聚汉语中其他有关“九”的词语,如:九龙壁、九重霄、九族、九泉、九品、九连环、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九九艳阳天……

3、联想法。词语的文化意义包括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这些都是靠联想而形成的义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联想法来讲解文化词语。例如“猫头鹰”,在汉语中,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由于它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于是人们联想它的叫声与死人有关,说猫头鹰叫孝。谁要是在树林里听到了它的叫声,就预示着家里可能有人会死,因此,猫头鹰也被认为是不祥之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上述释义方法时,应尽量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优点在于,可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我们通常所说的由第一语言思维逐渐向第二语言思维过渡的过程,而运用目的语直接释义正是在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思维的过程,所以,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也要注意,释义时要难易适度,通俗易懂。如果难易度掌握不好,会出现越解释越混乱的现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的汉语水平,尽量用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做通俗易懂的解释。

结语

研究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词语教学,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准确地理解词义和恰当地运用词语,充分利用其母语的“正迁移”,提高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质量。因此,做好词汇教学的工作是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必要一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红红,李卫东.词汇的文化联想义与跨文化交际[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4] 杨捷.略论词汇的文化意义[J].文化与研究2008.12.

[5] 苏宝荣.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4

对外汉语教学讲义篇10

[关键词]成语;植物;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含有植物相关语素的成语在成语家族中占有一定比例,花果的千姿百态和草木的枯荣规律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兼具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性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着眼于近年来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中选取的与植物相关的成语,对其选词概况、语义进行分析,并探讨植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与策略。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植物相关成语选词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对《成功之路冲刺篇》《中级汉语阅读教程》《高级汉语阅读教程1》《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高级汉语报刊阅读下》《汉语报刊阅读教程》《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教程》、《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写作》和《新编汉语报刊阅读教程高级本》的词汇表进行统计,得到各教材收录的植物相关成语如下:(1)百步穿杨,势如破竹,指桑骂槐,披荆斩棘,黄粱美梦,无米之炊,沧海一粟,昙花一现,青红皂白,如火如荼。(2)国色天香,花团锦簇,根深蒂固,草长莺飞,郁郁葱葱,闭月羞花,细枝末节,花花绿绿,花好月圆,归根结底,拔苗助长,走马观花,入木三分,鸟语花香,锦上添花,古木参天,独树一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已成舟,岁寒三友,借花献佛,含苞待放,天女散花。按照实指植物和虚指植物进行分类,其中第一部分的成语,势如破竹、黄粱美梦和昙花一现等明确指出了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某种植物,如竹子、黄粱、昙花等具体植物,即实指。第二部分例如花团锦簇、草长莺飞、闭月羞花和古木参天等成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种植物,而是提到了一类植物,即虚指。实指植物成语中紧紧抓住特定植物的特点或属性来使用,而虚指植物成语中紧紧抓住类属植物的特点或属性来使用[1]129。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虚指植物成语所占比例相对实指植物成语比例较高,表明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教学中的成语教学部分,更倾向于从类属植物共同特点及属性入手。同时可以发现,这些教材中收录的成语中的植物,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米、粟、粱属于主食,其中三分之一的成语涉及到花,说明这些对外汉语教材在选词上偏向于贴近生活,易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实物的成语。

二、植物相关成语的语义特点分析

从语义范畴对本文所涉及的植物相关成语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面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字面意义,字面意义是成语的基础,其引申义、比喻义都凭这个基础孳衍而产生[2]114。如:“古木参天”指的是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高入云天。该类成语的意义反映在字面上,浅显易懂。数量相对较少。

(二)不同来源产生的意义

只有充分了解成语的来源,才能确切理解成语所蕴含的语义,才能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成语来源广泛,分类方法众多。其中有来自书面系统的,包括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词摘引;还有来自口语系统的,如民间俗语。以及借用外语而来的[3]132。本文涉及的植物相关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故事,如:(1)“黄粱美梦”,指的是卢生整日为得不得荣华富贵而苦恼,一次在邯郸旅店住宿。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发现连店主人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的故事。比喻幻想的破灭。(2)“拔苗助长”,指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快速生长,将禾苗向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枯萎了。说明事物的发展有起自身的规律,不能将主观愿望强加之。该类成语是寓言故事的浓缩。寓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通过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该类成语的特点在于功能上具有积极的寓意,给人以启发。2.历史故事,如:(1)“百步穿杨”来源于春秋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后用“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2)“闭月羞花”中“闭月”指的是三国貂蝉拜月时,浮云将明月遮住,正好被王允瞧见。王允逢人就说,貂蝉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躲在云彩后面。“羞花”是指唐代杨玉环赏花时,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原与沉鱼落雁相连,形容我国古代四大美人的容貌倾国倾城,宛若天仙。现指女子的容貌美丽。该类成语通过简短的文字将事件进行浓缩,多具有事实根据。相对于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而言,该类成语并不侧重于讽刺和教育的意义,而是描述性、形容性更强,因而引申义较少。3.诗文语句,如:(1)“走马观花”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2)“草长莺飞”出自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后来多用“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的美好的景色。该类成语是从诗文语句中提炼出的精华,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在写作中使用可以提升文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4.借用而来的成语,如:(1)“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2)“天女散花”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部落。后多形容泼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该类成语所包含的语素多于佛、佛经相关,通常是佛教用语,但使用方法和习惯是中国式的,所以本来的意思、字面意思以及现在常用的意思之间多有差距,理解和使用相对较难。

(三)根据民族心理文化附加而产生的意义

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的文化和心理的写照,汉民族对待不同的植物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进行联想和想象,将特殊的文化信息和审美心理搭载在植物相关成语之上。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植物的千姿百态和枯荣规律极具特点,这些特征给人们以启示,从而创造出包含与植物相关的语素的成语。植物的形体特征给人以启示,比如“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体极小,所以人们创造了“沧海一粟”,含义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势如破竹”“古木参天”等成语也属于这一类。植物的生长规律给人以启示。比如昙花开花非常美丽,但开花后马上枯萎,从花边开始展开到枯萎整个过程仅四个小时。所以人们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岁寒三友”“草长莺飞”等成语也属于这一类。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民族文化心理的渲染,赋予了成语更加丰富的含义。文化附加意义之所以能充当语言价值的调控机制,其原因在于文化附加义是具有民族性的,是一个民族使用语言时必然要加以运用和表现的[4]60。

三、植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与策略

根据植物相关成语的语义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植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典型语素原则植物相关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但多数植物相关成语的含义不单是字面的意思,其引申义、比喻义丰富,并且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呈现不同的意思,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选取常用的、典型的植物语素和搭配进行举例,设计语境,反复练习,加深留学生的理解。2.文化对比原则植物相关成语具有民族性,其中包含的植物承载了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趣。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留学生在学习时可能由于母语国家没有该植物、母语文化中对该植物的认知与汉语文化中对该植物的认知不同而造成的文化负迁移。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当注重文化内涵方面的讲解,通过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分辨这种植物在不同国家文化中代表的含义。在讲解时尽可能分析、体现出该类成语的民族特色。引导留学生分辨出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记忆。3.归纳发散原则教师应当引导留学生适时对所学过的成语进行归纳。例如,可以通过树状图进行归纳,以基础植物语素作为树根,每当学习新的与之相关的成语就添加一根树枝。这样利于留学生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留学生通过归纳成语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进行造句和近义词同义词替换练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图1。4.温故知新原则对于留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以及使用过程中常出错的植物相关成语,应当进行记录,分析留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以及常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再次讲解和练习,进行巩固。例如“走马观花”常被留学生误认为是行走的马在看花,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并且这个成语起初的意思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差较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当指出在古代汉语中“走”是现代汉语中“跑”的意思,走马观花,就是骑着奔跑的马看路边的花,因为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所以骑马的人不能看清楚每一朵花,只是粗略看一眼。所以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粗略的观察一下。

(二)植物相关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植物相关成语教学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多数植物相关成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比较拘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该类成语的语义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即直观展示、故事影像、引入原文以及文化导入。调动留学生学习该类成语的积极性。1.直观展示。针对常用字面意义的植物相关成语,讲解时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这一类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材中涉及的成语中包含的植物通常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留学生展示相关植物的实物,或者带领留学生深入大自然和相关植物进行近距离接触。让留学生对植物的外形进行描述甚至描绘,有利于加深印象。对于不易展示实物的植物,也可以借助图片进行展示。例如在讲解“古木参天”时,如果校园里有古树,可以直接带领留学生前往参观。如果校园周围没有合适的树木,可以在网上找到中国著名古树的资料展示给留学生,从树龄、形态等方面入手,呈现出“古木参天”的画面。针对该类成语的练习,可以将留学生分组,进行“你画我猜”“你说我猜”等游戏。这一环节不仅直观生动,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有助于留学生加深记忆。2.故事影像。针对来源于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的成语,教师在讲解部分故事性较强的植物相关成语时,也可以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和背后蕴涵的意义,甚至可以由此引出其他成语,进行连贯的学习。例如在讲解“百步穿杨”时,可以用战国时期秦国白起将军意图攻打魏国,魏国的谋士苏厉觐见周天子,请周天子派使者劝说白起放弃进攻。使者按照苏厉的吩咐给白起将军讲述了“百步穿杨”的故事,以及养由基在做到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之后,有位智者指点他,一旦力气用尽,只要有一件不中,就会毁掉百发百中的名声,所以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白起将军听了这个故事,为了保住百战百胜的好名声,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在这一段故事里,还可以引出“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战不殆”和“适可而止”等一系列成语,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国人崇尚中庸,适可而止的精神。这一类成语通常还有丰富的影像资料,例如电影、纪录片、动画和歌曲。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正式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相关电影、纪录片或动画,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留学生学习相关歌曲。针对这一类成语的练习,可以举办讲历史故事比赛、编寓言故事比赛,以及成语表演比赛。寓教于乐,让留学生在准备比赛和进行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学习。3.引入原文。针对来源于诗文语句的植物相关成语,这一类成语文学性较强,多运用在写作中。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教师在讲解这一类成语时,应当引入原文,适当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赏析。例如在讲解“草长莺飞”时,引入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莺乱飞。”对原文进行翻译,引导留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草长莺飞”一词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带领留学生对成语进行扩写,有利于留学生充分的理解成语的意义及用法。针对这一类型的成语的练习方法多为书面练习,例如扩写成语、概括缩写成语、填空、连线等。这些练习可以反映出留学生对成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程度,也可以直观反映出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4.文化导入。针对借用而来的植物相关成语,这一类成语通常是被汉语化的佛教用语,理解和使用相对较难。教师在讲解时,应该进行充分的文化导入,精心设计语境。例如在讲解“昙花一现”时,可以设计如下语境:教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你见过的最美丽的是什么花:学生:喜欢。玫瑰花,茉莉花,牡丹花,樱花……教师:有些同学喜欢玫瑰花、牡丹花这些开花时间很久的花,还有些同学喜欢樱花这样开花时间很短的花,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花期短的花呢?学生:因为花期短的花很难见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物以稀为贵”,所以我觉得开花时间短的花更美。教师:老师知道一种十分美丽的花但是它开花的时间非常短,就是昙花,在夏天的晚上,昙花盛开,洁白无瑕,但是三四个小时就凋落了。所以人们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者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那么,同学们看过流星吗?流星一出现,就飞速消失。而太阳每天都照耀着大地。所以人们常说,流星的光芒只是什么,而太阳的光辉才是永恒的?学生:流星的光芒只是昙花一现。教师:“昙花一现”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可以再造一个句子?学生: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者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一位长辈告诉我,不要做昙花一现的人物。学生:烟花的美丽很短暂,就像昙花一现一样。学生:太美好的东西总像是梦,真是昙花一现。通过设计语境,留学生更容易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让留学生仿照例句进行造句,讲练结合,有利于达成运用成语进行交际的目标。5.针对民族心理文化附加而产生意义的植物相关成语这一类成语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难的,在使用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偏误的类型。留学生母语国家与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不同或者的不同,都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成语时的障碍。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类成语时,应该侧重文化对比,让留学生更清楚地分辨出某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与其母语文化中的相同、相似和不同之处,及时进行分类总结。教师也可以开展课外专题讲座,选取典型植物,更加系统的介绍成语和汉民族文化。例如在学习“国色天香”、“闭月羞花”等成语时,可以开展“花与女性”专题讲座,讲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赋予植物的意义。同时可以引入“花容月貌”、“出水芙蓉”和“豆蔻年华”等成语。针对这一类型的成语,可以通过词语辨析的方法进行练习,让留学生分辨母语与汉语中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含义,分辨汉语不同成语中同一植物的不同含义,以及留学生母语与汉语中相同含义的不同植物。这些练习有利于留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主动思考这一类成语背后蕴藏的文化,通过对多个成语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规律,从而融会贯通。

结语

中国幅员辽阔,植物品类繁多,每一种植物都有特定的形态以及生长规律。中华民族将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趣附加在植物之上,从而产生了植物相关成语,这些成语语义丰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可以有效提高留学生对该类成语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偏误,从而提升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文.浅谈包含植物名称的成语[J].中国市场,2011(40).

[2]李铁范,李亦嘉.六畜成语的文化语言学论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安丽卿.成语来源新议[J].凯里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