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0-19 17:10:59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8

从最早的诗歌《弹歌》到现在,我国古典诗歌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被代代传唱。古典诗歌鉴赏能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人生道理、陶冶文化情操。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高考中语文考试的“常青树”,一直屹立不倒,而且出题模式越来越成熟、问题设置越来越灵活多变、难题也不断向深度挖掘。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审美培养还是应对高考,探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但学生对此认知度却不高。因此,身为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想简单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情况

我国儿童的启蒙教育多是从简单的古典诗歌开始,小学、初中到高中,无论那版语文教材都少不了古典诗歌的身影,可以说古典诗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是一棵永不倒地的常青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是,当古典诗歌化转化为考卷上的考题时,却难住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高中生普遍得分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儿童从牙牙学语到高中这个阶段,对古典诗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俗易懂的小说比古典诗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喜欢。

古典诗歌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古典诗歌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对课本和部分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背诵,自学能力也较弱。另外,古典诗歌鉴赏需要相对的历史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做支柱,不少学生对我国古代史发展情况、诗人经历了解不多,生活背景不足以支撑其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二、教教学情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典诗歌感情表达含蓄,讲究阅读的感官欣赏,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教学理念陈旧,统一化欣赏标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欣赏的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一棒子打死,只认可书本注解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高、欣赏底蕴不足,只会根据参考教案理解诗歌,生搬参考书上已标注的欣赏,无法感悟诗歌美感,更无法主导课堂,不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古典美。使原本由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互动式古典诗歌课堂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失去了阅读和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充满古典美的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同时,受高考功利性影响,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抛弃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式教学方法,选择了教授学生模式化理解、公式化判断、标准化回答的教学方法。

三、高考分析情况

古典诗歌随着高考改革大潮,在高考试卷中表现形式日渐缜密、成熟灵活、涉及知识面越来越广、考察学生自主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在形式上,从最早的选择题到现在的主观题,要求学生理解、判断和再组织语言的能力越来越高;在分数设置上,分值比重越来越高,依照现在“新课程”要求的趋势判断,以后只会增加不会减弱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在命题体裁上,选择的多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炼的绝句、律诗、词,语句短小,不易理解;在命题方向上,多选择的非大众化的诗歌,考查学生历史了解情况、诗人表达方式、人生经历对诗歌影响度,横向和纵向挖掘度加深。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学、束缚于课堂,应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背景,熏陶学生感悟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力。

四、社会影响情况

白话文经过二百多年的推广,作为现代交际沟通的工具,影响已深入骨髓,高中生对古典语言接触少,对古人含蓄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理解。因此,很多高中生对欣赏古典诗歌存在一定语言和感情理解上的障碍。另外,现代社会受浅俗文化影响,电视、电影、动漫、游戏对高中生的影响程度较大,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雅文化,被日渐冷落。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多喜欢阅读浅显易懂的修仙、武侠、玄幻类的“快餐式文化”,极少有学生静下心,欣赏古典诗歌。家庭引导方面,不少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高低,忽视对其文学素养培养,在学习投资方面,多投入在应对考试的参考书和补习班等方面,不愿也不想投入在见效慢的古典书籍上。

五、学校引导情况

受社会功利性思想影响,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方面,多重视对易出成绩的理化生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硬件投入方面,对机器人模型、歌舞、社会型模式实验类投入较多;学校图书馆购买书籍也多选择学生喜欢阅读的小说、散文或接近考试的英文书籍,对古典诗歌书籍投入较少;在软件投入方面,一般学校对机器人、歌舞等设有专有课外实践场地,很少设有古典诗歌活动场地。古典诗歌鉴赏讲究铿锵有力的诵读、体会诗歌声韵美等,对软硬件要求并不比其他实践活动低。朗读需要安静的环境、音乐的搭配需要多媒体支持,诗歌鉴赏还需要系统的背景支持,需要学校组织人文类学科教师给古典诗歌爱好者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但现实是,活动场地不够、资料短缺、举办活动少、学校组织不完善、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古典诗歌校园文化不浓厚。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想不断地涌入到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潜移默化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少学生因缺乏判断力,容易被消极负面的思想所误导,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道德的形成。鉴于这种情况,特别需要高校从思想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1]

一、研究古典文学对大学思想教育的意义

我国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国学热,体现出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不断重视,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我们通过古典文学教育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研究古典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备了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借鉴性、流动性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鉴多个不同学科的理论和资源为自己所用,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效果。尽管古典文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在教育意义层面是共通的,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工作是统一的。古典文学背后蕴含的强大情感昭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忽略的地方,深入地挖掘中国古典文学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人文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古典文学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古典文学的内涵和特征

为了研究古典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古典文学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以及精神特征,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文学的本质。那么古典文学教育的思想内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古典文学教育的内容着手,中国的古典文学广义上来说是指从先秦到清末所有的中国文学内容,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诸如作家、作品、文学事件、起源与发展历程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其表现形式也非常多,从诗歌、小说、散文到词、曲、赋等,题材非常丰富。[2]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有哲理性、教育性、情感性、道德性和美感性。其哲理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理性之美,特别是探索真理、揭示事物本源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好的帮助,能够促进学生探索真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情感性也是古典文学的主要特点,很多古典文学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内容,有的关乎国家命运,有的饱含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关怀,这种情感力量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共鸣;道德性主要体现着古典文学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弘扬人文精神是古典文学的典型特征,很多古典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视对人物历史事件的道德审判,这种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是古典文学的显著特征。

(二)古典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1.古典文学对当前社会的解读与时俱进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落后的封建思想而与社会相分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古典文学内部出现了非常多的新型学派,他们通过古典文学的理论解读当前的很多社会现象。透过古典文学的理论更加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能够对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古典文学教育对于社会现象的全新认识能够被广泛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这种与时代结合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文化思潮的推动和价值观念的养成。特别是现在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大学生会产生多种不良的情绪,而很多古典文学也恰恰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创作出来的,古典文学对于社会的解读有时候恰好符合了当下大学生的心理情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古典文学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群追求创新和个性的年轻人,古典文学教育的引入能够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得到创新,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模式的改革上,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解读,古典文学的加入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这也符合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古典文学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古典文学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3]其次是教育方法,古典文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毕竟不是同一学科的教育,古典文学的引入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的改变,通过古典文学资源中思想教育资源的挖掘,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教育的导入点,提高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也是古典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教育方法的改进能够不断地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为根本,积极开展古典文学研讨、朗诵等活动,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新兴的教学方法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范围,纵向扩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内涵。

3.古典文学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古典文学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层面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接受,是当前古典文学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难点,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古典文学发挥其人文内涵的特性,将教育与人文关怀相融合是其实现思想教育目的的手段。为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精神,构建多维度的思想教育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烈女传》中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样,大学生思想教育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环境。这种来自教育层面的环境对于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尤其加强对思想道德的重视,利用多平台的优势营造一个多维度的教育环境和空间,充分地调动一切教育的资源和力量,营造一个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从而全面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是通过古典文学中精神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从思想层面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不断地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充实当前大学思想教育的工作内涵,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工作效果。

4.古典文学能够增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科学性

所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即一定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古典文学结合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意义。[4]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融合的时期,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带给年轻人很多的思想冲击,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也逐渐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古典文学与时代相结合就是注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鼓励他们在学习古典文化的同时,不忘古典文学知识中的哲理性和科学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古典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就是在历史的变革中不断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的特性,选择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中国的古典文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古典文学除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而这种哲理性又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科学性。

结语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观念就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中国的古典文学以其积极强烈的感染力反映着中华民族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古典文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古典文学的解读能力,充分地挖掘古典文学的人文内涵和特征,研究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进而全面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3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对比研究

 

一、文献与文献学

(一) “文献”释义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现存的典籍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2]这里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是比较明确的。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图书馆,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3]朱熹的解释表面看似与郑玄的解释相一致,但如果细细推敲,却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他这里所说的“献”即“贤”,既可理解为“贤人”,也可理解为贤人的言行。清代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的解释可是与郑玄的解释相一致,他说:“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1]我们从这里可看到,贤才是指那些博学多识而又知礼仪规则的人。所以,对“献”的解释,更侧重于强调它的知识层面上。我们的理解是,“献”即“贤”,但“贤”真正所表达的是贤人的言行,他们通过传授知识和自已的行为示范表达规定出礼仪规则。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元之际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关于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命名为《文献通考》期刊网。他在《文献通考·自叙》中解释道:“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4]在这里,马端临仍然把“文”与“献”相对而言,其实区别仅在内容上,这里的“文”和“献”皆是文字材料,“文”主要指历代可信典籍,供客观述事用,然而“献”主要是指不太久远的人物言论,可以作为主观评价事物准则的记录性材料。马端临对“文献”的解释与孔子所讲的“文”和“献”,只不过在范围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孔子所讲的“文”包括叙事性的文字资料,所讲的“献”也涵盖贤人对历史和时事的评论。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也常使用“文献”一词图书馆,同样是指文字材料。如在《方志立三书议》中,就有“方志不得拟于国史,以言乎守令之官,皆自吏部迁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纪其元于书耳。其文献之上备朝廷征取者,岂有异乎?”[5]的句子;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有“州县既立志科,不患文献之散逸矣”[5]的语句。

现今学术界对“文献”的理解和使用显得并不协调。如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以“文献学”名书的著者郑鹤声、郑鹤春两兄弟认为:“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6]王欣夫说:“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7]杜泽逊也称:“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8]王余光先生则认为:“‘文献’指的是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9] 张舜徽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自然是有区别的。”[10] 白寿彝先生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是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重要的书面材料。”[11]本人非常赞同张先生与白先生这种看法,这将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献”的含义和范围。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当代《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的解释是:“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对 “文献”的解释,很明显是当代人站在当代科学技术与信息化背景下对“文献”含义的一种理解,概括性与普遍性更加明显。

(二) “文献学”界说

张舜徽先生说:“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10]。“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一文“全相望亦私淑宗义,言文献学者宗焉”。而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最早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例言》中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图书馆,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6]二郑重在探讨文献的形成及传播、流传的全过程,对文献学学科有开创之功。1982年,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出版,成为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论述了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作了这样的表述:“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甑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10]从张先生这席话里,我们概括文献学的内容为:一曰整序化;二曰通俗化。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文献学问的概括。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的产生与兴起,现代文献学的提法开始流行,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界学者纷纷加入文献学研究行列,特别是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将“文献学”列入从属于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二级学科之后,一些学者试图将文献学(传统文献学的简称)与现代文献学糅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概念期刊网。其实这是对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界限的混淆。现代文献学主旨是收集、典藏、分类、检索、传播、利用图书资料中的学术内容,最大限度地提供给读者利用为终极目标。文献学以文献文本形态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文本的整理研究为目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12]。

二、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13] 简言之,就是关于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问。

(一) 研究对象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以古典文献和古典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后产生的文献。”[14]

(二) 研究内容

无论从学问上来说,还是从学科上来讲,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理论研究包括传统古文献范围内的研究,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标点等,另包括一些新的理论研究,如古典文献的保存与复制、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古典文献学的编制理论研究等、古典文献的收藏、出土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古典文献研究发展史的研究、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研究。古籍整理与实践包括传统的古文献整理、古籍保存与复制、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应用、古典文献学工具书的编制与出版、出土文献整理、古籍电子化等。

(三)研究目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就是要综合运用古典文献理论知识与古籍整理与实践知识,对中国古文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的工作图书馆,力图通过对古文献的整理、解释,准确、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有关古文献的内容,帮助人们正确阅读和利用古文献,有效而科学地推进学术研究。

三、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一)研究对象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曾贻芬、崔文印更加直白的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注释、著录、校勘、辨伪、辑佚等的一门专科之学。”[15]

(二) 研究内容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其二、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其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其四、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三)研究目的

历史文献学是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理论知识与古籍整理与实践知识,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的工作,力图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解释,准确、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有关古文献的内容,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帮助人们正确阅读和利用古文献,有效而科学地推进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

四、结 语

综合以上中国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研究摘要区别:那就是现行国家教育系统学科分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分类中,中国古典文献学属于文学大类,历史文献学属于历史学大类。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91;92

[2](魏)何晏、(梁)皇侃.论语(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8.175

[3](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3-64

[4]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1-572;590

[6]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

[7]王欣夫.文献学讲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

[8]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5

[9]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

[10]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3

[11]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J].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0

[12]董恩林.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13]郭英德、于雪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14]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

[15]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2.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2-01

前言: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当前形势下,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的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中,占有着一定的优势,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高中语文中的古典诗词以其精简的形式,以及深远的意境,对培养高中学生的美育教育有极大的优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运用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理解能力。

1.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部门对高中语文古典美育教学的日益重视,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高中生进行美育教学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对高中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高中院校,对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育,都普遍存在着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在紧张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大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就逐渐的忽略了对学生古典诗词中的美育教学,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高中语文教师的这种应试式教学方法,与对古典诗词深刻意义的欣赏的不足,就导致了大多数的高中生,都缺乏对古典诗词中美的感知能力。其次,除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忽略,高中学生自身也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因为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高考成绩有帮助的学科,而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也是保持着可学可不学得态度。因此,想要提高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首先要改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模式教学,加强对学生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除此之外高中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也是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自身达不到对学科的重视,就算高中院校有完善的美育教学,仍旧无法改变学生的美育教学缺失现象。

2.古典诗词美育教育的基本策略

2.1 加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句子的领悟,因为在古典诗词中,对句子的领悟是尤其重要的步骤。如果学生不能对古典诗词中的句子进行领悟,就会出现学生不理解作者意思的现象,也就无法体会理解古典诗词的美妙之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古典诗词的特点在于语言精练、优美、传神,在高中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领悟程度不同,所得的感受也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从语言方面入手,加强学生语言领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知觉,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在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诗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诗词中所描绘风景的同时,来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语言有更深入的领悟。

2.2 采用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在古典诗词上的美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影响,高中生的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如果高中语文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有资深的专家指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科学有效的运用现代的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高中语文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在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来改变枯燥的课堂气氛。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同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融入到古典诗词的意境当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作者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融入到古典诗词教学中,来加深学生对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进一步的加深了解。语文教师通过采取现代的教学手段,来提高高中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入研究,对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有极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对古典诗词有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自主研究,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学因素有更好的认识。在高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弥补对古典诗词认识的不足之处,对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能达到更好的境界。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高中学生的语文古典文学美育教学,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是延续着应试模式的教学方法,逐渐的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改变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开始,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还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

参考文献:

[1] 毛萍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3,(25):2013.25.053.

[2] 张颖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内涵 意义

2017年全国高考卷语文2作文题是从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诗句的考察确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对诗句内涵的理解,如果你对它有创新的理解或者自己的看法那就另当别论了。六句古诗词都是哲理类诗句,写作时把道理分析出来才有利于发挥。

一.古典诗词的鉴赏内涵

鉴赏是对古典诗词的鉴定和欣赏。对古典诗词蕴含的形象、思想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古典诗词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古典诗词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古典诗词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

二.古典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其一,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其二,以繁琐作者介绍替代时代特色。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便开始讲授诗词内容。其三,以字词的解释代替了句意的完美性。

三.鉴赏古典诗词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我们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而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即给人的生命以一种亮色。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潜移默化的教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其效果就会显现出来。古典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欠缺的,所以,弘扬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应该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作用之一。要进行“立人”教育和精神垫底的教育,必须以教材的人文性作为基础。其中文学作品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是求真求美的教育。杨文先生在谈到阅读文学名篇的感受和作用时说:“这里没有一本正经地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就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你的血液,渗入你的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名篇佳作如水泻地,是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理,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渗透心灵的能力的活语言学、活审美学和活精神哲学。”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教育,才能体现并突出人文性质。

四.鉴赏古典诗词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能力培养既是基础、手段、过程,又是目的。阅读能力既包括解读古汉语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吸收。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淡化文言语法教学,避免机械地做词语解析训练,而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要多读、苦读,还要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读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之后,混沌的心灵开化了,精神境界升华了,情趣高雅了,言谈举止文明了,写作时文思畅通了,这就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最重要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语感之后,领悟、化解、解读古汉语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例如,在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通过展开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对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能够有很好了解,体验词人当时的情绪。而且在互动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国仁.为诗词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古典诗词教学初探[J]. 魅力中国,2009,(29).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6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歌价值教学策略组

一、加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传统的学习模式,发挥人文学科应有的向导作用

古典诗歌作品本身就具备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高中学校注重古典诗歌教学非常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让人文气息带动学生文学素养的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生活变得更为丰富。从本质上看,提升学生的古典诗歌教学质量也是高中学校教学过程中落实创新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促使古典诗歌作品关注学生审美意愿

高中生已经具备属于自己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当面对各类古典诗歌作品时,不再是简单的读读看看,不再习惯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往往会从审美角度对艺术活动或作品去品评,去体会古典诗歌作品的优点,或去挖掘作品本身的欠缺,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这种行为无非是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

(三)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文学修养,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在高中学校重视古典诗歌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和精神发生重大变化,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艺术评论技能水平等文学素养,为社会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特别是部分学生将来有可能进入文化部门工作,良好浓厚的文学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古典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主观方面现状

首先,很多高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将太多精力放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上,毕竟,生活中还是需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连古典诗歌学习都无法正常实现。

其次,古典诗歌语言生涩难懂,不能用现代语言进行简单的替换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比如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议等,这些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演变成厌倦心理。

再次,考试时古典诗词版块分数不高,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愿用过多时间去阅读背诵更多的诗词,只是将时间用于考试大纲里锁定的内容,这是高中学生的普遍想法和做法。学生机械地学习古典诗歌,并未真正意识到古典诗歌的意义,未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势必影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质量。

(二)客观方面现状

首先,在现今社会里,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时时处处充斥着各个领域,导致高中生的阅读空间变大,阅读品味却陡然下降。现在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学生一旦拥有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就会花费在网络、电视、流行音乐上,而不愿去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去进行古典诗词探究,无法体会古典诗词的高雅之处。

其次,古典诗歌的选用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契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屈原的《离骚》,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是浪漫主义的标志。然而,《离骚》是在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年代完成创作的,其句式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讲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接受,而且诗歌里面存在较多生僻字,阻碍了学生的理解,此外,诗歌通篇较长,学生更是没有耐性去阅读下去,难免产生排斥心理。

再次,老师教学理念,方法方式单调无味,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围绕高考来进行。在教授古典诗歌时,只对其中的字词句进行讲解,对诗歌没有通篇的鉴赏过程,忽略了古典诗歌本身强烈的人文性,致使教学过程索然无味,丧失了生动性。

三、加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具体了解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家的创作意图

古典诗歌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因此,诗歌创造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加强高中生古典诗歌教学质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使他们全面了解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或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样,各类诗歌作品的深层内涵,也就得以呈现,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更为深层的东西,利于文学修养的历练。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讲授这篇古典诗歌时,可以从杜甫诗歌的特点说开去,使学生深切懂得当时社会的背景,懂得百姓疾苦,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让古典诗歌贴近生活,给学生以切实感受

高中生都有着自己的经历,每段经历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因此,要学会用诗歌的名句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新课标的人文情怀散布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大诗人李白十分豁达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诗圣”杜甫积极进取的心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豪情壮志。每个学生都怀揣着理想迈入了课堂,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行为去面对理想,这是他们应当考虑的问题,而这些充满力量的诗句或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他们鼓舞。

(三)从流行音乐中寻找古典诗歌的踪影,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流行音乐里都会隐藏着古典诗词的影子,使很多流行歌曲成为经典。因此,老师在教授古典诗歌工程中,可以联系流行歌曲,让学生发现古典诗歌化成流行歌曲,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歌曲《涛声依旧》就化用了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将那种怀旧的情感非常真实的体现在流行歌曲里,使我们懂得珍惜一份真感情;《白云深处》就化用了杜牧的诗歌《山行》,使那份细腻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烟花三月》化用了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将朋友之间的那种情谊表现的动人感人,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老师若能合理的加以联系点拨,必然能够提升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等待我们去学习领悟。从古典诗歌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人生的哲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加强高中生古典诗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这样,才能契合新课标的新要求,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情怀,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为。从而,使古典诗歌成为他们的内心语言,通过学习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刘青.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8)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7

中国 现代 的语言 教育 ,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课程设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学习 外语,却把中国古典语言视如敝屣,只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附属。过去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读书必备的“经学”常识,变得比外语还要艰涩难懂,令人生畏。一个外语四级的中国大学生,能流利地讲说和阅读外文典籍,却连浅显的文言都阅读不了,“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末曾见过”(林语堂语)。中国大学生被外国人问起孔子在世界思想家的排名,一定会很自豪地说:“是第一!”当问:“你读过他的《论语》吗?”回答是“没有,读不下来。”我们又从何骄傲自豪呢?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还是悲剧?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 时代 ,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封建糟粕”,不过是封建文人因时所需,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我们现在不必拾人牙慧,完全可以也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 发展 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宾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 理论 宝典”的《中国 历史 研究 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着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 问题 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中,唯一的先秦经典是《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是徐志刚教授的《论语通译》。我们不敢说此书有什么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此书只是延续了封建文人为当时朝代服务的认识,而没有用现念去再发现和新认识。让中学生读这样的注解经典, 自然 是不读为好。

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这本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书 ——《论语》。书中有一句话使人对孔子颇有微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认为这表明孔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现在,各民族和睦共处,这种歧视性的传统注解不利民族团结,只会助长大汉族主义。现在的读来自然不合时宜。

且不说孔子作为周的臣民,是否会冒杀头的危险把中原称为“诸夏”,但也没有必要沿用封建文人的注解。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把这章断句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都心中有君,不这样(爱君尊君),是夏朝的灭亡原因”。夏被臣国商所灭,商被臣国周所灭,是同样的以下犯上,但孔子作为周的臣民,不便指责周,故只言夏,也是讲得通的。后儒的解释,原因想必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以下犯上取得天下,而不敢直解。

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意识形态; 文学性

abstract: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re two forms of concept, and so are ancient literary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lassic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a factual description whil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n explanatory concept. ancient literature agrees with ancient literary classics wherea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lassics mean borrowing and vari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classics, hence containing unavoidable imaginative elements. a confusion of these distinctions will result in some unnecessary theoretical perplexity, which occurred as the view of ideology of literary classics. with the removal of this confusion, we will discover the two side of literary activity, that is, literary classics and literary character. the hierarchization of these concepts means mainly a diagnosis, which is preliminary but won't continue till all related concepts are discriminated.

key words: literary classics; ideology; literary character

说到文学经典,我们就忍不住地想哪些文学作品是经典,比如我们会想《红楼梦》是经典,李白的诗是经典,《三国演义》是经典,《阿q正传》是经典;有时我们也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经典;我们也问这样的问题:当代文学里哪些是经典呢?大众文学里哪些是经典呢?如果例子想得少些,我们还能明白地说说文学经典指的是哪些,但一旦想起的例子多了,我们就会陷入迷惑,好像经典有很多种,每种经典的涵义都很不同,让人越想越糊涂。

一般来说,我们都注意到经典的树立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学性,我们也叫它审美内涵;一是意识形态,就是各个利益集团不断争斗,为了自身的利益树立对己有利的经典。有学者认为经典之树立在于文学性,有学者认为主要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无论怎样,这两方面的争斗构成经典问题的主要讨论范围。但一般来说,学者们都注意到单纯从意识形态出发或单纯从文学性出发都会带来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所以往往采取调和的思路。也有学者看到经典有不同的层次,比如,我们谈论杜甫的诗作与谈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是不一样的,前者具有一种成熟的风格和均衡的品质,如果有人否定杜甫的诗是经典而且言之成理,那可真是一个划时代的批评家了;后者则是实验型的,本身有一定缺陷,但引起人极大关注。我们一般把前者称为古代文学经典,而把后者称为当代文学经典。[1]119这样的区分是恰当的,但如果在古代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经典中都发现了一致的文学性或一致的意识形态作用,就再次把两个层次混淆在一块儿了。

我们一般思考经典问题的时候,都是沿着“经典是如何树立的”这样的思路进行的,这里试图另换一个思路,就是考察一下我们是怎样谈论经典的,不同的谈论方式是否有不同的涵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治疗”意识形态论带来的一系列混淆。

为了简便的缘故,在这儿首先提出经典的层次划分。我们一般在三个层次上谈论经典:一、古代经典,制作一系列的规则;二、古代文学经典,这是从现代文学观念看的,重点在文学形式上;三、当代经典,我们依据它来判断当代文学。从三个方面来说,经典都具有史的价值,都是在树立规则。

一、 经典是与生活的交织

英文里说起“文学经典”的时候有两个表达,一个是literary canon,一个是literary classic,都有规则或传统的意思。实际上传统就是规则,我们遵照传统而行事就是遵照传统给我们树立起来的规则行事。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经”与“典”是两个词,但两者的涵义大致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认为“经,织也。”《辞海》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经,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说文》里的释义是比较古的,与经的原意比较接近。织是什么呢?是织入其中的意思,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形成规则,无论是经还是纬,都是赋予形式,使物得以显形。一块布,如果没有横线和纵线怎么织成一块布呢?所以“经”是一种条理化的规则。我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没有一些规则把它们织到一起,就是混乱的,但一般来说,各个行为之间都会有一些关联,这些关联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把它们确定下来,使人们有章可循,这就是“经”的作用。“经”一旦树立,就会产生规约人们行为的作用。有了经,人们的行为就有了遵从的规则;二是与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经”为人们的生活树立起规则,但不是说从此之后,这个规则就从人们的生活中独立出来,与人们的生活不相关了。“经”就是与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古代不断有释经的行为,甚至有为了某种目的而造伪经的行为,这都是看到“经”实际上是交织在人们生活中的,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个高高在上的所在,向我们放射无比耀眼的光芒,那样想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们说经典的树立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为什么树立经典?因为有需要。什么样的需要?可能是政治生活,可能是经济生活,可能是道德生活,可能是文化生活,等等。当然在古代,没有分得这么清楚,它是一种混合的规则,它可能就是结合着某种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等等而树立起来的文本典范。作为一种规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文本表述自身的规则,它还包含着政治规则或者文化规则等等,就像《诗经》,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或者它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可能本来就如《礼记·王制》所言是天子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注: 以上所引为《诗经》的采诗说,另有列士献诗说、孔子删诗说。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1页;亦见陆侃如、冯元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后来演化为各种有教养活动的交流平台,所以你会看到对于《诗经》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解释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它就是那样恰切。

与“经”相连的是“典”。“典”的原义则为常道、法则。《尔雅·释诂》解释道:“典,常也”,“典”主要是一种树立起来的规则,而“经”不仅有这层意思,它还显现出一种形成的过程,显现与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层面。“经”与“典”的词意在古代中国基本可以通用。可见在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树立规则,同时它又与人们的生活编织在一起。古代政治阐释和伦理阐释是主要的两条途径,所以古代的经典主要偏重于这两个方面。但这样是否就能说经典的树立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事呢?进而说文学经典的树立也同样是意识形态所致?

可以看到,诸多主张意识形态论的学者对此会持肯定的答复,而且看起来好像也顺理成章,因为古代经典的树立就是与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伦理关系纠结在一起的,那么经典也正是在各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的。但是我们看到,意识形态论有一个潜在的预设,就是文学与其他部分是分离开的。文学,有它独特的领域,它与其他意识形态部分有一个边界隔开,哪怕这个边界是非常模糊的。其实,强调文学审美内涵的观点也同样假设了这一边界,而且会把这个边界划得更清晰一些。这样思考经典问题,就会假定文学一直有其自己独特的性质,它或者拒斥其他因素的侵入,或者接受其他因素的侵入。但古代是否有这样的文学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可以说,这样想是拿现代文学的性质衡量古代文学。

二、 古代文学经典的涵义

我们先要说说“文学”这个概念。据乔纳森·卡勒说,“文学”(literature)一词晚到200年前才具有现代意义的,我们可以在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中找到它的踪迹,或者是以法国作家斯达尔夫人于公元1800年出版的一本书《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为标志。那么,什么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呢?就是一种以想象性为主的写作。[2]21西方“文学”概念的演进与中国类似。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文学”概念,但有相近的“文”的概念,只是这个“文”的概念比较驳杂,中国学术传统讲文史不分家,“文”这个概念也是如此。当然从魏晋开始,开始有了注重形式因素的“文”,与现代意义的“文学”概念相近,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并不占优势。比如宋太宗(977-984)时期修纂《太平御览》中“文”的分类为:1.序(文);2.诗;3.赋;4.颂、赞、箴;5.碑;6.铭、铭志、七辞、连珠;7-8.御制;9.诏、策、诰、教、诫;10.章表、奏、劾奏;11.论、议、栈、启、书记;12.诔、吊文、哀辞、哀策;13.檄、移、露布;14.符、契券、铁券、过所、零丁;15.品量文章、叹赏、改易、诋诃;16.思疾、思迟;17.著书(上);18.著书(下)、幼属文;19-20.史传。

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人们对“文学”的看法也与我们现在完全不同。比如清代张英、王士祯等撰的《渊鉴类函》中文学类分为:1.周易、尚书;2.春秋、礼记、史;3.书籍、帙、诵读、写书、藏书、校书、求书、载书负书、赐书、借书;4.文字、著述;5.文章(敏捷、叹赏);6.诏、制诰、章奏、表、书记、檄、移、图、谶、符;7.诗、赋;8.七、颂;9.箴、铭、集序、论、射策、连珠、诔、碑文、哀辞、吊文;10.儒术、劝学、善诱;11.讲论、名理、好学;12.博学、幼学、从学、同学、废学;13.笔、砚;14.纸、墨、策、简、牍、札、刺、券契、封泥。

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文学不过是古代“文”的分类的一部分而已。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一词是晚清以来才由日本转译过来的。近代日本先借用中国“文学”一词来译literature,词义缩小定格为“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再传回到中国,成为后来中国“文学”概念的一个主导方向。[3]362但也不是说,这个译法一经传入,“文学”概念就再无疑义了,实际上,“文学”到底指什么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讨,这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文学史写作上。如何书写文学史,如何确认文学史中的经典,这经过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4]

我们看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文学的涵义都有演变,古典涵义与现代涵义有很大区别,而我们现在使用“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基本上是在现代涵义上使用的,因此我们在古代作品中用到“文学”一词的时候,要有一些历史意识。可以说,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构成方式。现代文学是在现代“文学”概念下产生出来的,它也包含对古代文学的追慕,但主要部分是文学的自觉。而古代文学则是现代的一种解释机制,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很多作品是具有强烈的形式美特性的,比如诗赋词曲,但对古代“文学”的整体规划却是以现代“文学”观念为基础的。

文学史本身就是由经典树立起来的。我们在文学的历史中发现,古代有很多作品很符合我们现代的文学观念,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将其称为文学经典。当我们谈论古代文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就是有意地忽略掉与文学无关的一些意识形态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发现哪些作品更具有形式审美内涵,这当然是以当代的文学观念在古代寻找“源流”,而且这样做是很有意义的,但不要忘了,任何溯源的举动都是一种阐释,假如在谈论经典的时候把这一假定忘记了,就会倒流为源,以疏为典。我们把古代文学经典从政治、道德语境中剥离出来,这本来就是一种解释,假如我们解释时,把它当作确定不变的事实了,就会发现古代文学经典是格外受到外部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的。我们承认,古代经典(而不是文学经典)根本脱不开意识形态的干涉,但古代经典是一个事实性描述,而古代文学经典则是一种文学史解释,两者根本不是一种存在方式,虽然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同一个对象,比如《诗经》。

所以文学经典的树立与古代经典的树立还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当然认为《诗经》是文学,但不等于说《诗经》经典化的过程就是文学经典化过程的一个范例,如果这么说就要犯错误。当然我们说古代文学经典的时候也就是指《诗经》、《史记》等等那些在古代负有文学之外使命的作品,这并不矛盾。同样是《诗经》,古代人看它与我们现代人看它完全是两个角度,我们也说《诗经》是文学经典,但我们说这话的含义不同于古代人说《诗》为五经之首的含义。所以不要把文学经典的《诗经》等同于古代经典的《诗经》。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但看的方式不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说,在文学经典的树立中当然有意识形态参与其中,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文学作品本身、政治力量、文学机构、公众意见共同构成了当时对文学[注: 此处用的“文学”一词极宽泛,它包含各种“文”与“笔”、“文”与“学”的概念分延,这也与不同时代树立经典作家的方式相符。]经典的选择,可能一时这个因素大些,一时那个因素大些,但没有哪个是决定力量。文学经典的树立是一种实践,没有一个不变的规则,过分强调其中一个因素就会产生偏差。文学作品本身,很容易被误解为文学性,一种纯粹的文学性。实际上,我们判断文学的时候都以某种文学独有的性质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说这是一个纯而又纯的文学性。没有这种东西:它潜伏着,等待我们去发现。文学性恰好就是在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中显现出来的,它是生长出来的,不是一下子就有一个纯粹的本性放在那儿,它一诞生就带着各种各样的杂质,包括意识形态。所以不应该说,意识形态决定经典的设立,而应该说经典的设立里就包含着意识形态的作用。但这并不能证明文学经典一直以来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了,古代文学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现代文学概念的一个解释性应用,所以,一定要在古代文学经典中发现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是用错了力。这就好像我们评价一个人,我们先设置了一个完人的道德标准,然后发现没有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完美的,因此就说,人都是坏的,都是为了各自私利而损害他人的,所以人的本质是不道德的。——这么说根本就没理解“道德”是怎么回事。

三、古代文学经典与当代作品

实际上,古代文学经典问题是基于现代文学观念的一个解释性评论,特别是基于当下文学观念的一个解释性评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评论呢?一个关键是通过梳理文学史来凸显当下文学观念,进而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代文学中有没有经典。[注: “当代”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这段时间,虽然这种划分颇为牵强,但从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来看却也合适。现代文学从1919年算起不过30年的时间,对这段时间中的经典追溯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古代有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经典是各种意识形态交织作用的产物。古代也有文学经典,但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大部分是我们基于现代文学观念的一个梳理,当然这个梳理不那么强硬,不是用一把标尺,定一个尺度,不合适的就截去,合适的就留下。我们看到,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作品与现代文学观念相吻合,而且离现代越近,吻合者越多。但毕竟古代文学是在现代文学观念烛照下才得以凸显出来的。

我们看到,文学史的编制实际上就是经典的序列。那么当代哪些是经典?这一问题似乎很奇怪,因为我们一直在谈当代文学经典。是的,但这和谈论古代文学经典有什么不同呢?前面我们谈到用意识形态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有些偏了,当代文学作品当然是与现代文学观念合拍的,它与意识形态有多大关系呢?

我们为什么要谈当代的经典呢?一个回答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最有紧迫性,我们要依据它们来判断其他作品。如此,这些当代经典就与古代经典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树立当代文学经典,是为了显现当代文学性质为何,并依此判断其他当代作品。由于当代文学经典与政治意识形态联系过于紧密,在它身上过多地维系了政治诉求,或者说,文学经典的树立,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的事,这一点在20世纪50-70年代尤为典范,而古代文学经典则是通过滤除各种意识形态因素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谈起当代文学经典的时候,实际上对“经典”一词怀有谅解的心情。我们说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是经典,但我们没有拿它和《红楼梦》比;我们说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是经典,但我们没有拿它和古诗十九首比。我们的确谈论《班主任》这样的当代文学经典,我们也的确谈论所谓的红色经典,但这些经典与古代文学经典无疑不在一个层次上。

实际上,我们讨论经典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如果不能分清层次,就会产生概念上的混淆,以致出现“古代文学经典有很大一部分是意识形态树立起来的”这样的误解。如前面所指出的,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构成方式,当代文学是一种事实性描述,而古代文学则是一种解释性概念,它是中国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文学观念的应用和推演,所以说“古代文学经典由意识形态决定”是混淆了不同的概念结构,意识形态因素只应该在事实性描述中才有用力之处。

我们看到,当代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密切些,当代文学中各类所谓“经典”像走马灯一样的变幻不停,与意识形态的距离太近是一个主要原因。用意识形态来分析现当代文学还算恰当,但用来分析古代文学就会混淆事实与解释性现象。但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当代文学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假如有当代文学经典的话,那么这个经典的标准也会放得极低,与古代文学经典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充其量可以说是好的作品,如果把标准稍为提高,当代文学中是否存在经典就会成为一个悬案。如果当代文学经典问题消隐,那么它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会消隐。由此可见,从意识形态出发来研究文学经典问题并不是一个恰切的角度。

让我们再转换一下角度。如果我们从古代文学经典与当代文学经典是两种经典形态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当代文学经典这一提法的更深层的涵义。无疑,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是一致的,而古代文学则是现代文学观念的一个扩展和但这并不代表纯而又纯的文学性体现在当代文学中,相反,它是在整理古代文学时出现的,我们恰恰是在古代文学中指认最具文学性的作品和代表作家,指认的方式就是将其树为经典,所以我们才会在各种文学史中看到经典作家的追认和经典作品的排列,并把他们看做文学性质的保障。可以说,文学经典与文学性不是两种文学活动,它们是一种文学活动的两面。那么当代文学经典呢?它是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借用和变形,它是对一种构成性概念的借用,包含相当多的想象成分。所以我们看到,当代文学活动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这是一种事实描述,而当代文学经典概念则是一种构成性概念的借用,它的意义在于为当代文学指明方向,借以探究文学的界限和文学的性质。这么说不是把当代文学经典概念判断为一种假概念,而是指出这种概念活动的想象成分,指出它的局限以及它的积极意义。

由以上我们看到,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经典问题并不很恰切。那么是否就剩下文学性了呢?也不尽然。如果这个文学性指的是一种纯而又纯的标准,那么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文学性指的是一种变化的历史,这倒是可以接受的。我们不如把文学性当作一种引导,而不是决定,毕竟我们总要依据一些标准来进行判断,虽然这个标准不太牢固,但聊胜于无。我们更应该把文学性当作一种运动,经典是这种运动的另一面,两者是双向铸造的关系,而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2] jonathan culler.literary theory[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研究 课群建设 技巧训练 教学改革

中国古典舞是舞蹈艺术的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古典舞用舞蹈的形式对艺术进行表现,感染力强,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优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在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教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是古典舞延续的基础,也是其能够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舞蹈不仅能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反映,还能通过舞蹈传达思想和情感。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民间舞为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借鉴,并赋予了古典舞以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要想延续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工作。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古典舞教学注入新的能量。

一、中国古典舞传统教学模式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实际中,传统教学模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每一阶段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具备不同的特点。

(一)“大绿本”教学模式

“大绿本”教学模式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开端。它在上世纪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借鉴芭蕾舞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一书的出版是“大绿本”教学模式诞生的标志,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进步。“大绿本”教学模式对于古典舞的训练相对独立,突破了传统戏曲这一训练模式,为古典舞教学训练提供了基础。它也使古典舞教学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古典舞的传承打开了新的模式,不但推动了古典舞的发展,对于古典舞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作用,“大绿本”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技能和功能的训练过于注重,且更多着眼于细节方面,缺乏对古典舞风格等方面的研究,这也对该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二)身韵与基训教学模式

身韵与基训是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发展的象征,也对教学风格、特征进行了确定。在该阶段,中国古典舞呈现出十分良好的发展态势。身韵这一模式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扩展。在身韵与基训教学模式下,中国古典舞教学更为系统化,科学性也更强。它对古典舞知识结构进行了优化,也使得身韵这一古典舞灵魂首次得以建立。在古典舞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架构中,身韵模式发挥着基础作用,在古典舞教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三)课群建设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课群建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包括古典舞动作、风格等多个方面,并能与创作语言进行融合。课群建设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系统更为完善,并在教学中将古典舞技巧的训练和风格韵律等进行了融合。它的可行性更高,并逐步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下主体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训练课的教学,包括古典舞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第二是身韵课,主要是对古典舞风格韵律进行教学,包括袖舞,剑舞等。第三是基础理论课,包括古典舞发展历史等,另外还包括舞蹈理论,即概论课程,例如舞蹈史,传统文化教学,舞蹈教育学等。第四是赏析课,包括古典舞剧目、优秀舞蹈作品等。第五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对古典舞的编排和创作、实习、舞台实践、毕业作品的设计等方面。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之上,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仍处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挖掘课程内部潜在内容,对于传统课程进行补充和优化。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也是古典舞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古典舞魍辰萄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古典舞教学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对古典舞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多种因素都会对学生参与古典舞教学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例如性格、兴趣等。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偏低,是制约古典舞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典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中阶段的教学以基础文化课为主,学生很难对古典舞进行深入理解和学习,部分学生对古典舞完全没有接触,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吃力,很难提起兴趣。学习自信心受挫,也就无法完全投入学习中并认真练习,这也会对学生积极性造成影响。

(2)学生对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够充分

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充分,也是阻碍古典舞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在现代舞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观念受到影响,对古典舞的理解停留在形式上,对于中国古典舞思想,艺术等方面缺乏把握。在古典舞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对肢体动作的单纯模仿和技巧的学习中,没有把握古典舞的灵魂。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表演才进行古典舞的学习,自身对于古典舞并不感兴趣,在学习中很难调动热情,也只以模仿古典舞动作和形式为目标。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古典舞基础理论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心理上对于理论课较为抗拒,将实践和理论分离开来,对二者联系缺乏认知,进而对古典舞精髓缺乏深刻的把握。

(二)教学方面

(1)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来说,舞蹈不是单纯对动作的复制,而是需要舞者结合场景对舞蹈的编排等进行创新,才能使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力得以提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古典舞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古典舞的艺术内涵。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古典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教师对于古典舞教学的方式较为传统,或者单纯拘泥于传统舞蹈形态之中,使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为局限。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特色,因此,古典舞教学也应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表达。正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古典舞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可以将传统舞和古典舞进行融合,进行优势互补,使教学更加多元,有效,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师也没有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在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忽视结合自身优势,使得在示范时较为僵硬,加大了学生对技巧的掌握难度,也影响了古典舞教学作用的发挥。古典舞教学属于专业教学,因此需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不足,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没有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古典舞动作的直观表现。

教学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和热情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典舞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要想保证教学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完善训练方法,还需要促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这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效果,对考核成绩过于重视,也使得古典舞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古典舞教学的重视不足,教学设施的配备不足,也会使教学手段的进步受到影响。

三、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古典舞技巧训练

在古典舞教学中,技巧训练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在古典舞技巧训练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的难度。对于技巧的训练需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具体情况进行。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高难度的技巧训练,可能会对学生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将理论和舞蹈表演融合到一起,⒐诺湮枭裨险瓜殖隼础>咛謇此担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组织能力。古典舞需要学生对舞蹈进行编排,因此组织筹备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需要在古典舞教学中引起足够重视。组织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舞蹈编排实践完成,让学生将各练习部分进行组合,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实现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二者有着紧密的练习。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古典舞表演、编排等进行创新,既能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挖掘,又能对古典舞进行发展。艺术需要依靠表演者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古典舞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学习,还需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使舞蹈更能体现学生思想。最后是分析能力。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和特点。在优秀舞蹈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表演的观摩,实现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舞蹈动作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对舞蹈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解和掌握,能够激发学习和参与的热情,也能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考并进行分析。

(三)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

古典舞和美术、音乐等同属于艺术范畴,但又有所区别。美术和音乐等能够通过相应载体得以保存,例如纸张、光盘、磁带等。但对于古典舞来说,必须依靠表演者进行传承。基训教学部分相对较为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古典舞教学服务于艺术,因此需要将情感教学融入到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古典舞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古典舞的艺术精髓,才能对其进行传承。

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需要教师结合舞台剧目的差异,对表演环境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古典舞的艺术美感,还能通过舞蹈表演,将情感体验向观众进行传达。要想将情感因素和古典舞表演进行融合,就需要教师将情感教学模式和古典舞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将情感教学引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需要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情感教学模式的基础。在进行情感教学时,完善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发挥情感教学的特点。古典舞教学和美术等其它艺术形式的教学有所不同,它是历代表演者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情感的延续和艺术的表达,没有规律可以寻找,它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舞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学生兴趣难以调动,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热情进行培养,将情感和古典舞融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让学生能够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刻感悟,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舞蹈,还能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将自身情感融入进去,完成对古典舞的传承和发扬。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注入自身情感,在长久的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情感逐渐得到升华。

(四)通过古典舞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古典舞教学还能对学生意志进行磨练,这也是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使得社会竞争加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这样环境之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在古典舞教学中,舞蹈训练可以实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具备坚韧的品质,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在社会实践中有良好的表现。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对学生柔韧度的培养,训练强度较大,且难度较高。训练目标往往较难达到,很多训练安排对骨胳韧度的要求十分高。学生很难通过短时间的练习达到训练要求,并且即便一次成功也不能保证永远有效,需要长期练习进行保持。古典舞对学生意志力要求较高,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学习到古典舞精髓。在古典舞技巧训练方面则更为严苛。学生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度,其次还需要根据舞蹈编排要求进行瞬间停顿,完成而告终高难度动作。因此,对于学生自身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具备较强的意志力,能够坚持完成艰苦的训练。

结语

对于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时间,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对于古典舞教学来说,也应积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古典舞教学的方法,不但要将古典舞内涵和精髓进行发扬,还需要实现教学手段等的优化。本文提出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古典舞技巧训练,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通过古典舞教学磨炼学生意志这四种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旨在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我们仍然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古典舞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蕊.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209-211.

[2]韩瑾.试论中国古典舞“结合课”的缘由、结构与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34-36.

[3]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

[4]赵静.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6,(17):105-107.

对古典文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诗词 教学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在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简单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