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设计培训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7:41

环艺设计培训

环艺设计培训篇1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以设计工程项目应用为主导,建立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内容,精准定位是室内、室外景观设计范畴,围绕以建筑空间规划为母体的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养,探讨学科知识架构、技能宽泛,保持专业知识宽度、深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设计工作室制式为牵引,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作室,即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为核心的三个实验工作室,建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材料与施工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环境艺术实训室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焦点仍放在课程理论创新研究,如何与市场需求联系。聆听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理论教学创新,找到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教育理念,正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转向多元化“素质教育”。而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得设计教育教学注重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创新、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熟练,确保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同步或超前;

2)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授课前后衔接,同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验室实践环节衔接,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促进学生设计创意成果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运转架构实验设置与实验需要及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设计工程项目,被公认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空间。设计工程项目总是在已知的一系列限定条件下加以验证构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具体说来就是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生产实物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就是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想、设计创意一步一步演变为直观的“实物”过程,解决设计过程中各种出现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有助于学生去认识材料与空间造型设计、建筑与环境构成空间艺术、灯光与照明、节能与环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建造实验,并且需要去按1:1的实物建实验室,或按1:10的比例制作相应的建筑与环境模型。通过相应的实验来理解空间设计中涉及的概念性设计,受到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限定,以实施空间设计过程去体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认识、运用及加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验项目覆盖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80%,使用人数分布本科教学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则需要激光雕刻机、平面雕刻机、建材施工工具等大型设备及相应的手工制作工具。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设置、教学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实训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建筑与环境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展示空间工作室。各个实训工作室教学目标取向如下。

①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向,如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步行街区设计等,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市城镇规划设计等。

②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中小型单体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形象造型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户型设计)、构筑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

③室内设计工作室: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软装饰设计,分家装与工装等。

④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各类展览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与安装等,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工作室联合建设。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四个年级在校人数100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250人(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60人),四个专业方向都有大量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求。但目前四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有限,简单落后,不够完善,并且教学场地缺乏,能与本校其他专业共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很少,严重制约实训工作室正常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大量补充实验设备、扩大教学空间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需要。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大实验平台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能满足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及设备的需求,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目前的条件,首先需要购置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工业设计专业250人左右的纯手工与手工及机械辅助模型制作设备的需求;其次,满足目前每年毕业生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购置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综合制作设备,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问题;最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的发展,扩容与更新相应的实验设备及产地,最终使实验设备和场地能满足办好、办强几个专业,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学院,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需求,形成一个既能重点服务几个专业,又能较好服务整个学校的实验平台。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每一个实训工作室有一名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配置相应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该工作室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科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验由该团队协商制订,课程授课时数、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按学期周数确定。各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由一个主管领导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协调。通过校企合作,学科骨干教师、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到企业、设计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锻炼,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机制,以增强教学手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技术领域教学和师资水平。

3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经费投入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学院自筹经费、部分实验工作室创收经费等,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设计专业领域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周期快,购置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材料技术参差不齐,增加实验室建设周期的难度。因此,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安排必要的实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耗材,教学资料采集,作品展演,教师短期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设计从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设备维护、修补等,需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实训工作室教学管理学科带头人与实训工作室专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实训室规范化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时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而系统地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尽可能增加设计创意性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验,增设设计创意到施工技术实验,延长实验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总的来讲,在实践环节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基础实验室让学生在工程制图中手绘、计算机3D、CAD、PS、建筑动画课程学习中紧贴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到专业实验室验证设计的材料技术施工、工程管理等。学生从设计实际出发,体验设计构想到实施建造全过程,从中体验设计综合能力,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设计创意,得到社会认可,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评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设计人才。实训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等效益需要量化,确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教学团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学生就业创业率、学术委员会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考评,考核评价以年度或应届毕业生毕业为基准,客观、科学地考评各个实训工作室的业绩及教学质量,使实训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成果: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2)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力争在近三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巩固或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6)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4结语

环艺设计培训篇2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以及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也在进一步改革,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来讲,更加注重对各种专业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职环艺专业来讲,也必须从实际操作展开教学改革,通过在工程项目理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训模式的能力培养。进而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初探基于工程项目上的高职环艺专业实训模式目标

对于高职环艺专业从其本质的培养目标上来讲,是为了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包括在室内风格以及空间上的设计能力,在室内合理功能性上的分析能力,在室内界面方面的处理能力以及在施工现场具体操作能力等等,而这些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够掌握的,仅仅是进行书本上专业知识的教学对于高职环艺专业来讲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对高职环艺专业进行实训模式来增加其培养其专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实训模式来促进高职环艺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是其主要操作目标。

基于工程项目上的高职环艺专业实训模式构建

在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对高职环艺专业进行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而构建相对应的实训模式,不仅对高职环艺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扩充,同时也是将专业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深化,可以说对高职环艺专业进行构建实训模式是现今教学的新型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深化教学的新型手段。对于高职环艺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主要的构建程序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对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进行开发

对于高职环艺专业来讲,在基于工程项目理念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其综合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构建实训模式,首先就是要对实训的项目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开发,因为实训是要建立在具体的项目之上,高职环艺专业通过这些具体的项目来进行实践,因而在项目的开发上一定要将高职环艺专业的理论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从而保证开发的项目具有针对性,能够真正提高高职环艺专业的技能培养,具体来讲在项目的开发上可以利用毕业课程为基础来进行项目的设计以及开发,而项目必须要包含室内风格以及空间设计、具体施工中工程图的研究设计、室内界面的合理性的设计,同时还要包含室内合理功能性设计,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由一名设计师以及三名学生,外加一名学校的指导教师,组成“1+3+1”的项目模式,由专业设计师以及在校教师负责实训项目的具体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以及设计师为主体,而学生则是进行具体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项目开发,有效的对高职环艺专业的技能培养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

2.对高职环艺专业实训内容进行扩展

传统的高职环艺专业教学内容往往是集中在了专业知识的讲解上,学生对于操作性的技能往往比较欠缺,因而进行实训项目的构建以及开展,而在这种构建实训模式的过程中,除了第一步要对实训项目进行开发之外,还要对其中的实训的具体内容在基于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扩展以及延伸。具体来讲要依据不同的施工材料设置实训主题,或者是依据不同的施工结构设置主题,还可以针对施工中具体的粘合方式来扩展实训内容,通过这种对实训内容的不断延伸以及扩展来增加高职环艺专业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实训内容扩展要将高职环艺专业的教学大纲作为基础,同时在课时量的安排上为了促进实训项目扩展内容的有效实施,必须安排高职环艺专业总课时量的一半。

3.对高职环艺专业实训基地进行挖掘

在构建实训模式的时候,在上述两项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寻找具体的实训基地,因为无论是构建怎样的实训模式,如果没有基地这种基础条件,则很难真正的开展起来,因而必须要进行实训基地的挖掘,可以直接建立一个实训实验室供学生们进行实训操作培训,进而较好的促进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的用于实践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能力上的不断提高。当然也可以和相关施工工程场地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其作为高职环艺专业进行实训的具体基地,通常来讲相较于专门为学生实训建立的实验室来讲,这种施工工程场地更加的接近与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内容也更加的具有操作性,而实验室相较于施工工程场则可以依据学生实际的实训内容进行建设,两种不同的实训基地各有优势,同样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有力的帮助[3]。

结论

环艺设计培训篇3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郭晓霞(1963-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1-02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②。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③。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注释]

①②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参考文献]

[1]郭健辉,郭嘉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3]刘君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09(9).

环艺设计培训篇4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缺乏实训的环境与条件由于各个高职院校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软、硬件条件上形成差异化,导致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既缺少针对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课程,也缺乏教育教学所需的实训的环境与条件。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的培养双创型人才教学方法主要以大部分理论讲授为主,小部分的实训为辅。校内的实训操作主要通过计算机完成,校外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仅限于参观、考察。有效的提升和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综合素养,不能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授和“蜻蜓点水”般的校内、外实训,而要在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模拟仿真训练、建立团队意识和对双创意识的不断感悟。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止步于“普及型”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建设目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开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的普及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化,必然会出现两极化的分布态势。其中对双创兴趣低迷,处于懵懂期而需要更多双创知识引导的学生;反之也有学生对双创兴趣浓厚,且具有双创型人才的潜质。针对这样两极化的情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除了提供“普及型”的双创课程,应该增设和开发“进阶型”的双创课程。通过“进阶型”的双创课程,对我国双创政策、形式、能力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开发和增设“进阶型”的双创课程旨在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双创工作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艺术类设计专业,仅开展了“普及型”的双创课程,而在增设和开发“进阶型”的双创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三)双创教育与艺术类专业教育模式无法结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公共选修课”的模式,双创课程仅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一般由思想政治课程组、学生管理部门或者由管理学生创业就业的部门行政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全职或兼职的形式担任双创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上三种类型的双创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无法将学生的专业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工作建设目标相结合,导致课程定位尴尬。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所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的双创课程,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与专业建设紧密的结合。显而易见,双创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理清和结合。

(四)“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与相关制度不健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建设任务,每个专业都开设了至少一门与双创相关的课程,以保证双创的基础知识普及和传播。为了激发学生双创的意识、素质与能力,双创课程不应该被定义为“理论课”,应该着重在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实训等环节也应该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一致,采用“理论+实操”的双轨教学制度。这就意味着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不能光靠第一课堂的学习,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实训等环节的开展是有限的,仍需利用第二课堂去延续或者检验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果,开展双创基础知识的相关实践与实训活动。通过“理论+实操”的双轨教学制度,学生在双创教育教学过程里“学中做”、“做中学”,才能确保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于开展第二课堂中的双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与政策也未制定完善。

二、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双创“普及型”课程与培养职业素质能力相结合为了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目标,建设初期要使双创课程成为一门“普及型”的课程,所以,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是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的广谱式课程,例如高职院校的《创业基础》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基础》的课程学习,由创业开始初步了解双创的基本知识。在双创课程实施“普及型”教育的同时,势必会涌现到一批对双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在立志将来成为公司创始人或创办者的双创型人才。授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对双创兴趣与愿望强烈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方式,将学生分组、分班进行重点培养,相应的以“进阶型”的方式开设双创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

(二)双创课程建设要善于引入专业领域的双创内容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创课程不是10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建设必须与某个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所以,双创课程的建设不能与专业相分离,而是要根植于专业当中。专业是骨骼,双创课程是血肉,两者要有机的结合才成为一个整体。综上所述,我国各个高职院校在各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增设双创课程时,譬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广告设计公司创建与管理》课程,从而帮助在将来有志于广告设计技术领域创业的学生,提高在校生双创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增设《影视创业与营销》课程;室内技术与设计专业可以增设《家居软装的搭配与销售》课程等。双创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以专业技术领域为导向,与专业技术领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启发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三)增加双创课程中的实训实践教学的比重我国提倡建设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建设双创课程教育,旨在提高在校学生的双创意识与实践能力。双创课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课程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双创素质与能力。总而言之,双创课程教育不能脱离市场、脱离社会,而是要与专业技术领域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市场、社会的实训、实践的训练环节中提升双创素质与能力。双创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结合行业需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双创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实训、实践的环节要循序渐进,由易入难,遵从先模拟仿真实训开始,再进行真实市场、社会化交易过程的实践。

三、建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产教融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双创型人才,需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教融合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融合区域特色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建立良好的校企互动合作运行机制,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加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与行业、企业、机构、协会等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实现多线并行培养双创型人才。发挥国家政策的主导地位,实行多线并行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合作模式,推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培养优质的双创型人才。

(二)建立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实践基地随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作的广泛开展,各个高职院校也相应的落实双创有关的政策,在校园内创建双创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园、双创孵化中心等双创实践基地。但是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双创实践基地在基础硬件设施、资源配备和管理制度上仍有改善的空间,应用成效也不够显著。在建设双创实践基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联动协调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为建立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实践基地添砖加瓦。建设双创实践基地还要完善管理和运行制度,在夯实双创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确保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前进。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校园内的双创实践基地已经出现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双创型人才群体,积极拓展校外双创实践基地是各个高职院校的重要方式,也是在校生与岗位职业亲密接触的重要渠道。拓展双创实践基地需要大批校外双创实践基地的支撑,应从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专业自身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一专一企,集合联动相关企业、行业,发挥企业、行业的资源优势,对接区域经济特色。为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努力搭建实践训练的平台,建成更专业、更具成效的双创实践基地。

(三)推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是推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我国双创背景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教师的跨专业能力、跨领域条件有所增加。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师的聘用和选择上,不必追求表面上的高学历群体人员,实事求是的聘用和选择跨专业能力强、跨领域条件广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并没有保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职教师,需要转换为以能力为先行的视角,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协同联动的方式,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首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进行校内选拔,优先培养部分专业较强的教师,派遣校内选拔的教师到本专业对口企业进行挂职训练,提高教师的双创实践、实训能力,培养一批既有双创教育模式又有专业教育模式的“双师型”师资。其次,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还可以从社会、各行业中选聘优秀的企业人才和一线从业人员,将其发展为双创课程的兼职教师。还可以将成功校友、创业典型毕业生等邀请来校开办双创相关的讲座,丰富在校学生的双创基础知识与实践模式。校内选拔和行业聘请的双创“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夯实了发展的基础。

环艺设计培训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研究

一、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依托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构建“工作室”制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与企业合作、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设施先进的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为面向行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将创业创新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工作室制”的项目建设及成效

结合区域经济对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迈上更高的台阶,探索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不断借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完善教学环境建设,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形成“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共同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项目带动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企业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进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逐步形成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工作室”教学模式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如: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各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特点,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第一,“工作室”制教学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第二,“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完全打破教室和车间的界限,一切教学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

第三,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建立“工作室制”运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重视“工作室制”运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研究,根据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细化现有的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等制度。制定工作室制教学管理规定,工作规范与运作程序,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有序的开展。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工作室”制模式建立与开发成效成果

践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成系统,实践教学能力成系统”的理念,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从艺术设计岗位工作过程出发,重构以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了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成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特色教学。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形成集办公、教学、科研、实训、生产为一体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训基地。

(四)社会服务能力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技术项目评审,积极开展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对口交流与支援,促进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项目化研究极大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严格把控在校生培养质量的。

三、结论展望

“工作室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接下来应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化“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将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

2)进一步完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专项培训,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与教辅人员理念的快速转型,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方法、配套教材、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研发,在推广实践新课程体系中检验示范建设成果。

3)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建 设成效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本专业实际教学需要,进一步更新本专业的实训设备,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完善“四位一体”实训功能。重点在突出仿真性、生产性建设,强化产学结合、提高利用率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校企共建机制的运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训实习标准与指导书的研发,形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茂林.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美术大观, 2010,(01) .

[2] 郁涛. 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 艺术教育, 2007,(04) .

[3] 段欣.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讨[J]. 艺术教育, 2009,(04)

环艺设计培训篇6

关键词:建筑初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优化整合

面对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环境艺术教学越来越走向系统化、实践化、规范化,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性质分析,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综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产生为社会带来的是无限的价值。但由于学科建立的比较晚,而且又隶属于建筑设计专业范畴中的一部分,至今还归为艺术学门下,对于这样的一门专业,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有着自己学校偏向性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无法统一,专业下的课程教材几乎没有。要想完善和培养出新一代艺术学科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合理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坚实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拓宽学生就业面,达到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一体化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所在。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此课程是对建筑设计初学者掌握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思维基础训练的启蒙教育。但是,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艺术专业,在专业的方向性与培养学生的目标性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对于两个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也应该按照两个专业各自的特征与需求而制订。如何培养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强的新一代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力量,是从事建筑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建筑初步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改革。

一、加强建筑初步课程体系化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中分为三个发展平台、两大阶段系统,在以建筑为始终的基础学习中,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可分为五个模块:基础理论和理念、程序和方法、理论扩展和实践、创新思维方法解析、手绘表达训练。但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本应学习五年的知识量被压缩为四年学完,这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既然已经制订,我们就得尽可能在这样的期限内培养出五年培养效果的学生,并且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制订出合乎我国国情、适合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方案。由此一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构成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

建筑初步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重点,应具有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训练环节。其中,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可设置为阶段性的:

第一阶段,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及建筑设计的所有理论知识。理论部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基础理论和理念模块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析建筑初步的基础理论和学习理念,探讨建筑设计的特点、本质和审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

第二阶段,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程序和专业技能。程序和方法模块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建筑设计程序步骤及设计方法,为接下来的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扩展知识部分,是针对国内外的著名建筑进行赏析,并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作足准备。

第四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意性思维的能力,并且在课程训练中掌握构思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提高综合的方案能力。在此阶段还要加强实习实践的训练,增加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初步课程内容优化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直应用的建筑学的建筑初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完全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其中忽略了建筑艺术形态中的一些构成理论和空间形式,以及在艺术范畴内对建筑设计的一些创意性的思维方式和原理;在设计基础的训练部分,也忽略了针对艺术生审美培养的鉴赏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些内容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建筑初步课程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因此对于建筑初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包括建筑原设计理论部分和设计基础训练两部分。而我们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培养特性,把建筑初步课程内容设置为:建筑设计理论、国内外建筑赏析和设计基础训练三部分。

1.建筑设计理论部分包括:建筑概论,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空间的形式与秩序,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思维方式,建筑设计的阶段步骤。这样的内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符合自身专业的课程属性和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2.国内外建筑赏析部分:包括国内外建筑发展概况和世界建筑赏析两部分。这一部分的增加是为了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建筑的特征以及了解著名的建筑大师们的设计思维方式,为学生带来知识面的拓宽,充分反映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特有的培养方式和对于学生意识的引导和开发。

3.设计基础训练部分包括:建筑表现基本技能,建筑综合表达训练,建筑空间组合训练,建筑设计基本步骤训练,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此部分的设置是在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之后进行的基本技能与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空间意识以及创意性的思维能力。

三、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采用PowerPoint演示课程内容,配合大量的示例图片,使学生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尤其对于艺术专业来说,更加具有表现力,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另外,在建筑初步这样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建筑与设计的学生们,我们应该改变一开始就大篇的理论和强制性的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式教学法”,在开始的第一堂课,可以先以引导的方式开始课程,寻求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不感觉到有压力和抵触,并且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讲授当中,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归纳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伸,而且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建筑初步课程的实践训练

现代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都是优秀生,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却都备受打击,其原因就是只有理论的学习,没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到了工作单位无法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针对这个问题,各个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实习实践课程的存在,但是相对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还是相差很远。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既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我们以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作为改革的样本,在其中加入大量的实践训练课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几乎在学时上各占50%。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之后就可以马上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尤其是建筑初步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环境中存在的实体建筑,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材料、技术、工艺,并结合建筑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讲解与分析,学生会更加直观和立体地理解所学内容。

课程的改革与优化都应该为课程的内容与模式建立符合专业性质的新方向,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内容,并且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角的现代教育观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环艺设计培训篇7

体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初、中级教育是以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为主,学习方法主要是课堂学习和练习。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科技人才,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不同,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特别注重图书馆资料信息的配套和实训教学的开展,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一点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尤为突出。

1.1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高职教育的三大支柱是,课堂理论教学,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自学和实训教学。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的高等教育,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学生自学和实训教学尤为重要。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专业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或是专业课,几乎全部要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在学习的课程中实训教学的内容占到整个课程和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将平面的设计构想,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三维软件创作成三维立体的虚拟现实物体,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扎实的实训教学在中、初级教学中从未有过,显示出高职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实训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实训教学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1.2完善的实训教学条件

为学生开拓新的学习领域在高等职业学院,实训条件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教学中实训课程多,实训条件的好坏显得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本学院的实训教学条件随着专业增加和学生人数增多,不断地有所改善,已能基本满足本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校实训室已有机房、摄影棚、装饰工棚、建筑模型室、建筑工棚等多个实训室,配备有各种电脑、摄影设备、建筑施工设备、模型制作设备等,这种完善的实训环境和条件为学生们学习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使学生的设计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图纸走向制作,观察视野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全面培养了素质型的人材,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而使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

目标显现实训教学的重要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和物质与文化生活的提高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材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作为培养设计人材的摇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不断变化和进化,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2.1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中创新,在设计中创新,是高职老师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实训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必须通过完善的实训条件将其从平面的设计稿制作成真实的立体作品,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充分展现,经过长期实训制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创新作品在实训中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不断培养,这正是新时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材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实训教学。

2.2在实训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绝活意识

"一招精,吃遍天",在本学院的培养目标中,养成学生绝活意识的理念非常明确。所谓"绝活"就是别人不会做的你要会做,别人会做的你要做精,要有与众不同创作思维与表现能力,这种"绝活"意识的培养来自于实训教学。例如,装饰1班有位同学擅长书法,是书法协会会员,堪称我院'一绝',他在学习和设计过程中,将自己的绝活在完成各类作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利用实训条件与环境,在包装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及毕业作品的设计制作中,都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绝活",使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而这种"绝活"意识的形成是在实训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高职生的现状

凸显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当代高职生是伴随着游戏机和电脑长大的一代,生活面窄,动手能力差,这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高职生身上犹为突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命题。

3.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亟待训练与提高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育,现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并且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这种弱化趋势变得日渐明显。笔者收藏的数年前学生的手绘花卉图案作业,其精细的程度和形态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动手能力,现在的学生很难用心手再绘出同类佳作。很多设计都是通过电脑上完成,有些需要手工操作的作业(如模型等)取消了,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缺少锻炼,需要动手完成的作业无法完成,只能降低要求。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我们现在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唯有充分利用实训教学环节,因为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加强实操练习,需要动手操作完成的作业不借助其它手段,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不降低任何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在任何时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只有在实训教学中全面锻炼各种能力和提升文化内涵才会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概念有待加强

环艺设计培训篇8

【关键词】构成形态 空间 创意思维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创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具有独创性。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创意思维充分得到体现,它赋予作品本身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亲身体验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以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来看,创意思维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共识。对环境艺术专业而言,创意思维能高度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在创意思维与设计理念之间形成一种价值体系。空间的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因此空间思维训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培训方向。

当前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崇洋媚外,盲目抄袭”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种以追求快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不断地博采各类艺术之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突破发展,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如“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颠覆和修正,这些尝试和突破离不开创意思维的主导,使建筑摆脱了古典风格如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固有的繁杂、奢华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最原始的本质需求,即强调功能性设计,形式上则主张“少就是多”,色彩简洁醒目,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成方整的建筑形体,这种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以及外在形式的简洁,无疑是对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的一种颠覆。

二、空间思维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优化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刚进学校的新生而言,正处在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阶段,在空间认知的起始阶段,学生会有段不适应期,互动往往达不到预期规定的要求和效果,因此要培养和构建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基础设计理论,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来实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新的课程来衔接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美学感受及空间思维。在本课程中融入建筑美学、平面和立体构成、图纸识读、模型制作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主要强化空间思维训练的课程,此课程我们命名为“空间设计”,安排在绘画基础、制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初步课程之后,专业设计课程之前。此课程作为设计构成基础到空间设计的过渡课程,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二维到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虽然在前期的课程中已学过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知识,但进入到专业初步设计时仍会手足无措,把以前的基础设计知识抛得一干二净,出现前后课程之间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就是将前面的基础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为达到此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紧紧围绕构成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对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理解、空间尺度观的建立等方面展开,把形式、空间和秩序的理论知识以建筑形体和空间为媒介来实现。

前期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注重形态、造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我们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侧重于空间形态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强调在对空间形态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组合。在课程训练中尤其注重既把前面所学的构成理论在相应的空间设计中去运用,又将后面设计课程所需知识点提前灌输。让

生通过直接地对现有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所运用的主要构成元素,这就与前面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的知识取得联系,教学体系上形成理论到建筑空间载体再回到理论的教学顺序,使前面相关理论认识真正回归到本专业,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构成基础与专业学习的衔接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依然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三大构成的内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在后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并没有将前面的构成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其设计中去,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前面学习的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出现断层,强化构成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运用与转化,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二者之间很好地过渡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出构成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真正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

空间实际就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盒子,把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由于界面有形状、比例、尺度、材质和样式等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建筑内外的功能与风格的各异。空间创意设计就是将这些空间中的体块、界面等基本要素按照秩序进行组织,通过对形态元素进行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的空间秩序的编排,使其具有主次分明和空间节奏的设计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所学的这些构成方法用到实际空间中去,这也是难点所在,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围绕建筑空间这个核心,理解空间的概念,分析空间之间相互的关系及限定手法,如空间组合关系的训练:线式组合、辐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等,再如空间次序的训练: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以模型制作的方式呈现和表达空间的关系,并能直观体会构成在实际空间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构成形态语言与空间设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空间设计课程的作业训练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快速、大量地做一些基本空间关系的训练,从单体构成、空间关系、空间组合、空间次序等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前面构成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采用模型体块制作的方式呈现,这样会更加直观,便于观察和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能理解构成规律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强化空间关系,并不要求引入功能的概念。第二阶段的训练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建筑空间中寻找构成要素,提取出该设计所运用的具体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组合的手法。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模型的方式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对象之间的具体运用。第三阶段则要求运用空间构成的手法做一些尝试:首先自己制作一个二维形状,然后再用这个二维形状围合成一个三维体,最后将这个三维体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营造出具有构成规律和空间变化的开放型空间。这是一个从抽象二维形状到现实三维空间设计的过程,一方面提出运用空间构成要素的要求,要求学生结合空间想象,将形态构成原理融入设计形体;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做限定,规定最终空间体实物高度不超过6米,其通道、门洞等应满足人的通行尺度。通过以上阶段的训练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空间创意的学习兴趣,在今后专业课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高职的环境艺术教学过去片面强调绘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空间设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空间创造性方面存在不足。空间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通过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感悟、理解来提高自身的空间造型及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优秀实际作品得到借鉴,把对空间认知从感性的直观感受变成理性的分析,为初学设计者树立对空间的正确分析方法及提高审美素养。

(注: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115.)

参考文献:

[1]梁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12(09).

[2]孙斌.谈环境艺术设计

中的创意思维[j].中外建筑,2007(01).

[3]邓宏.建筑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09(03).

环艺设计培训篇9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中国以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是工艺美术专业,其人才培养注重技能训练,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中国以后,虽然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借鉴了西方经验,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难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沿袭传统的技能培养理念。调查发现,国内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多是从专科层次起步的,教学的核心就是技能培养,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仍普遍存在着偏重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不足问题,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独立从事设计工作,只能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员,这种状况不仅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少问题,也直接导致地方设计产业低水平发展。可见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地方性高校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水平的当务之急。因此,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当前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状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认真研究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集思广益,统一观念,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合理制定地方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找准自己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是实现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方性高校的发展环境、服务对象、生源状况等均具有特殊性,其培养的人才应与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因此,要制定出一个能够适用于地方性院校自身条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就需要充分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通常人们会认为技能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只要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事实并非如此,技能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理论是技能的指导和规范,而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首要的是创意,其次才是技能,没有创意的设计无论是多么华美的表现形式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设计,缺乏创新能力,纵然掌握了一定技能最终也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当然,没有熟练的技能,再好的创意也很难表达出来,因此,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缺一不可。我们在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基本办学定位,更要牢牢把握“创新型”的规格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上应坚持“理论”与“技能”协调发展、“应用”与“创新”并重的培养规格。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

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有着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外,还与自然科学、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联系紧密,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结构应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也应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自现代艺术设计引入中国以来,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采用的都是绘画、传统工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单一技能训练而忽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且教学形式刻板,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经验至上,感性为先。不可否认,以往我们实行的单一型、强化型、机械式的训练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甚至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会起到阻碍作用。为了满足当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做些局部调整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作为地方性院校由于不具备部属院校的办学优势,同时又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满足地方市场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技术设计上难度更大。如何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如何体现地方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色?这些问题都是地方性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那么,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就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创新思维训练,强化自主探索意识,实施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即:“探索式”、“过程式”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课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过程式”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从过去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对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亲身实践来验证相关理论,从而促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此,教学过程应从以“理论讲解为主”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行真课题进课堂,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迅速提高学生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既然我们认识到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以下我们将针对地方性院校如何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做进一步分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侧重于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几个方面。为此,应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结构性调整,实行课程体系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模块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度缩减理论学时,增加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接下来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前文我们已提到:“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不过要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比较,找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具有哪些优点,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临摹写生、教师辅导、学生综合作业、教师评分等几个环节;而“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通过教师讲解基础理论、学科专业前沿信息设计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完成学习内容,进行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模块内容完成本门课程的综合作业,进行课堂陈述,教师再次点评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经验教学、灌输式教学,教师是课题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这种主客位置的互换,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显著增强。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以往我们的实践教学仅限于课堂的模拟训练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这种实践只是一种预设的实践,学生的操作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步就班的模仿操作,无法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尤其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与企业合作,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实习训练形式来加强实践技能培养。这就要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学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管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相关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环艺设计培训篇10

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55-05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群的模块。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与体验、艺术写生考察、环艺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环节。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工作室,贯穿三个学期(第三—五学期),二个年级(大二、大三)。在全面推行工作室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必修、部分选修、可跨专业选修),考核评价体系,师资的配置不足(十几个工作室同时开设,师资、场地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以江浙两省高职院校来说,较为成功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毕竟占少数,推广性和实效性还有待验证。反观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地方性院校,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碰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有实践工程经验的教师缺乏;其次是受众的学生群体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小班化教学组织,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第三是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设计过程缺乏对接[1]。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也是确保学生应知、应会,立足社会现实的根本。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是学校非重点建设的专业,往往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核心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的能力目标、项目选题、实施要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实施过程松散、片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还不够。对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核心课程并没有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第三模块”,目前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前一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综合、提升,对后一阶段的定岗实习、毕业设计也缺少有效的指引、过渡。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内涵

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技能训练也通过这个特定的教学平台得以提升。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综合实训,是以岗位群典型综合性技术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单项、单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课程开发[2]。与工作室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实训课程更适用于全体学生,更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更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秉承“开放场地、开放项目、开放实施、开放教学、开放考核”的原则,基于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如室内设计方向,针对中小型装饰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师岗位,完成“别墅装饰工程项目”(

括庭院设计)的设计及施工参与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师针对企业或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设计工作,提炼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3]。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以拓宽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而缩短学生到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适应期。

(一) 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实训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设计开发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如室内方向对应具体的需求岗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细分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着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典型住宅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决策能力、客户的沟通能力、设计图纸绘制能力、施工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的参与及管理能力。除常规的专业能力外,学生也能获取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协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岗位目标,有效缩短适应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首先面临室内和室外的择业,细分又对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工作岗位。通过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参与真实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各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前景,近可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提供直接的感知,远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引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明确的岗位认知与规划。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以“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总体能力目标

在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校内责任教师与校外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典型项目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这种在依次完成单项能力基础上的集中实训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实习、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二)实训项目选题

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建筑面积基本选择在200~300 m2之间。通常具有客厅、主卧室、次卧室、书房、娱乐室、客卫、主卫、厨房、地下室、庭院、屋顶阳台等典型空间。

(三)项目实训任务分解

实训任务分解的子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四) 过程实施要领与规范

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过程、作业及考核安排等内容见表2。

四、以强化综合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工作室到综合实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责任教师一直在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主导,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的诸多不足。

首先是场地,实训场地不是仅放几台电脑、陈设一些材料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如测绘、平面方案、施工图绘制等),都可以由责任教师和设计公司协商,在施工现场由设计师指导。跟踪参与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对接有实力的装饰公司,比挂有多少铭牌的“人情”实训基地更有效。

其次是实训项目,改变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工程项目进行实训的现状(往往还缺乏典型性,与学期授课进度不同步),通过联动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设计企业,整个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装饰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尽可能同步(整个综合实训总课时为76课时,贯穿一个学期)。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熟悉材料和了解基本的施工工艺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材料市场,抄绘施工图,而综合实训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单一材料认知到综合应用。在施工现场的阶段性同步跟踪中(实训过程中就核心技能点可多次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由公司施工图设计师现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构造方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理解程度。阶段性教学或最终项目作品答辩,引入一线设计师进行指导、评价,校内责任教师

与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评定,有效提升学生实训作业的质量。作为学校课程教师与公司项目设计师,对学生实训作业评价的侧重点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是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与实际设计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在课程的阶段评价及最终评定中,更多地引入、尊重公司设计师即用人单位岗位的评价标准。

最后是强化专业师资。高职校内责任教师的普遍软肋是:年轻的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程实践项目参与太少,这可以在整个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善。只有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和具体的施工过程,教师才能与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技能。当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一起投入精力,把综合实训项目做得扎实、有序时,诸多看似困难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瓶颈”问题,包括实训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评价等,自然迎刃而解。

通过综合实训的项目运行,从专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无论是意识观念,还是实践效果,自下而上都达成了一致,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浓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氛围。在学校新一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正式把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实践课程,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能力串联、递进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综合性递进式培养的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的前修课程为设计制图、设计速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材料与构造、公共空间设计、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而后续课程是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成室内、室外两个方向,以选修课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对而言,设计制图、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初步、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更多侧重于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活动以校内课程责任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较封闭。综合实训课程,强调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即设计过程)的教学组织,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吻合,既对前修各课程的单项能力有了提升、综合,又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设计方向各具体岗位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不是学科、课程体系的完整,而是设计过程的完整性构建,即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与客户业主洽谈沟通、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效果图制作、工程预算、设计实施与跟踪等一般工作程序的训练,其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责任教师或是主导者,或是企业设计师的教学协助人。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既要尊重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机制,又要考虑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设计过程。这种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带有普遍的意义,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可行化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4-7.

[2]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7-50.

comprehensive trai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en j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