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教育问题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5:21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德育包括道德习惯的教育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在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现在的德育教育的处境非常尴尬,德育课经常被数学语文等科目项目占用,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受应试教育影响,观念比较传统,德育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分量远没有考试分数重要,大部分时候教师和家长的精力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所有的工作也都围绕提高智力进行(各种作业、补习班等),并没有什么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行为,这也是导致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2.没有健全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大多时候只是被动参加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而且大部分都是榜样示范、品德评价、说理等方法,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孩子们非常反感,甚至把批评教育称之为“上思想品德课”。

3.途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大部分时候都是隔代的老人带孩子,这则很容易对孩子溺爱,造成孩子在品德习惯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要负责较好,却忽视了家庭和家长在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孩子们的关心也非常少,开口闭口就是对错或成绩。

4.缺乏好的方法指导,道德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都还没有,教育内容和评价机制都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如何做好小学的德育教育

1.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德行教育,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与教师应摆脱“唯分数论”的观点,加强对德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拥有高道德风尚的人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一旦道德出现缺失,智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充分认识到教育中“育人”的重要陛,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把德育教育内容加入到教学成果考核中去。

2.进行家校共育,加强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小学生有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在家庭中的表现会更加真实,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的就孩子们在学校或家里的一些情况进行沟通,在德行问题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的纠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避免出现极端教育。

3.提升教师、家长自身素养和教育能力。教师和家长是小学生日常中接触最多的人,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两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情绪,随时给孩子们起到“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影响孩子们的思想行为。

4.尊重学生,改变沟通交流方式,现在的孩子非常敏感,因为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普遍比较差,这对于老师和家长在进行纠正教育的时候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需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加以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进行批评、指责。

5.联系实际,开展活动让德育走进实践中去,不能再停留在表面的“团结同学”“爱家爱国”等空洞的方面,而应该联系到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有的思想、尴尬、疑惑、甚至心理需求进行关注,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去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我、认知社会,并根据每个阶段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举行“自己动手,打造我们美丽的班级”的活动,通过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对于四五年级的大孩子,则可以举行“参观污水厂”等活动,让孩子们从活动中去得到教育,并且切身感受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有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出发,进行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生活,并且从细节中进行道德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行。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性教育;青春期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19-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留守儿童性健康关爱体系构建研究”(2014JB2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瑾(1976―),女,江苏盐城人,硕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马卡连柯说:“性教育问题通常被认作是最困难的一个教育问题。”一般来说,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孩出生开始,家长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性教育熏陶和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但现实中却有很多问题。

一、家庭性教育问题[HTSS]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

性是人的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教育更是人类自身文明进步的要求。性科学研究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青少年由于性发育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成年人由于性问题导致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疾患,乃至夫妻生活的不和谐,大多源于儿童期。因此,从幼儿期即性别自认期开始家长就需要关注孩子的性教育。更有学者提出,性教育应从零岁开始,因为孩子出生后即有性唤起能力存在。比如,婴儿吮吸母亲的,在得到乳汁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几个月的男婴会在哺乳时出现的自发性,随着吮吸频率的加快出现面色红涨,身体有节律地收缩,之后出现一种满足后的松弛、安详。女婴也有类似性兴奋反应过程,如阴道分泌液增多及阴道节律性收缩等。婴儿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觉信息,以后随着视觉、听觉的发展,逐渐认识世界。

我们对婴儿不仅应满足其饮食本能需要,而且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如父母需经常拥抱孩子,轻轻拍打孩子使其安稳入睡。现代育婴还提倡母婴同浴,正如鲁迅先生很早就认识到的:父母在洗澡时不可禁止孩子进出浴室,这种实体观察使孩子通过自己父母之躯,从小就对两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大后就不会有性神秘与性惊奇之感了。这就是说,假如一个孩子在童年发育时期始终没见过异性儿童的形态,随着年龄长大是可能引起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理的。另外,无论是生了男孩还是女孩,在取名、着装、打扮、生活用品等的选择上,都不可混为一谈,防止由此形成性别模糊的精神因素。如果父母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搞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就破坏了孩子的“性别自认”意识,孩子长大后有可能出现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问题。

(二)如何回答孩子的性疑问?

如果将0~3岁的“抚爱式”教育作为儿童性教育的第一阶段,那么4~10岁的“问答式”教育就可看作儿童性教育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已进入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由于智力的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强,因此孩子特别会发问。有关性与性别的疑问也会是各式各样,尤其在关于出生、男女之别、男女身体差别等方面。此阶段的儿童性教育主要是回答孩子的性疑问。

儿童性疑问的焦点往往集中在生育秘密上,即“我从哪里来”。面对孩子的提问,大多数年轻父母都是遮遮掩掩,或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编造谎言以搪塞,甚至把孩子训斥一番,吓得孩子从此不敢再问。其实,对初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提出这个问题是完全符合情理的,因为他们的小脑袋瓜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是如何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因此,家长没有必要避讳这个人类最普通的话题。怎么回答?一般有以下选项:

1.粗线条回答,即简明扼要地拿动物比喻,对孩子说,“生孩子就象大动物生小动物一样,是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会明白,如植物开花结果、母鸡下蛋等”。回答不能太复杂,若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再进一步回答。

2.坦诚回答。一个孩子的出生是父亲母亲相爱的结晶,是爸爸身上的一个(精)细胞和妈妈身上的一个(卵)细胞结合诞生的新生命,小生命在妈妈身体里发育,最后从一个管道里生出来。笔者认为坦诚到这里,点到为止就行了,并不需要去解释父母的详情,把握好分寸。

在北京首部小学生性教育教材中,《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里大胆加入了内容,该内容涉及的名词概念有阴囊、、、小蝌蚪、卵子,“为了让淘气的能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射入妈妈的阴道内,保证顺利进入子宫和输卵管,尽早和等在那里的卵子相遇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需不需要接受这些名词概念,有没有接受这些概念的迫切性,有没有能力理解,讲这么透彻、深入对他们的成长有益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暂时没有这个必要,过犹不及。

3.机智地避开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孩子:“你的年纪还小,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样,孩子就会忘记自己的问题,去注意其他的事情。这一观点是马卡连柯所倡导的,他认为,“为了儿童偶然的发问,没有急于说明‘生孩子的道理’的任何迫切必要”,“事实上,儿童不仅在性的问题上对有些事情不了解,就是在其他的生活问题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不能够明白。但是,我们不能过早地拿儿童所不能了解的知识强加于儿童”。

总的来说,对孩子性问题的回答应注意这么几点:第一,回答的内容应是科学可信的,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益。第二,回答的内容应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如歌曲“吉祥三宝”中孩子问:“太阳出来月亮到哪里去了?”妈妈回答:“他回家了。”这样的回答对那样小的孩子是有益的、合理的、能理解的。第三,回答最好带点趣味或嬉戏性,也可以反问:“那你是怎么想的呢?”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又能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第四,如果孩子提问不恰当或有失体统,也不必指责、训斥孩子,只要表示出轻描淡写的态度,一般都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第五,不就事论事,注意抓住教育机会培养孩子对性的正确态度。孩子有时会玩弄生殖器、互相查看或窥视同性及异性同伴的身体,还会玩“过家家”等游戏,这不过是儿童性意识发展尚幼稚的表现,不必压制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性。父母可以在这些时候对儿童进行性卫生教育、性别差异教育和性安全教育,比如为什么男孩女孩都要养成每天清洗的习惯,不可以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等。同时,学校、家长应高度警惕儿童被事件。有媒体曾经报道过,四川省某乡镇小学教师利用放学后补课时间,采取威胁、欺骗手段,几年间多次、猥亵八九岁女童多达20多名。为避免孩子成为性违法犯罪和性心理变态者侵害的对象,家长应告诉孩子不能让别人随便摸自己的身体,特别是生殖器官,使孩子对害有防范意识。

总之,儿童的家庭性教育既用不着裸,也不必羞答答,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不必讲究系统性。至于家长要说到什么尺度,也难有统一标准,应采取儿童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使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即可。

二、青春发育期孩子的家庭性教育[HTSS]

现在很多少年儿童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等因素,青春期提前来临,这一状况使家长非常忧虑。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深受生活中“性信息”的影响,热衷于模仿成人之间的关系,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居然就谈起了“恋爱”,甚至有了亲密行为,对此有的家长先打后骂,无计可施;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持默许态度。然而,粗暴和溺爱的后果均堪忧。不少教师和家长深受孩子早恋这个既敏感又棘手的问题的困扰,家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处理好青春期情感问题,指导他们调节好这一特定时期所特有的性心理状态。

家庭青春期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能够在适当时机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最自然、最不受拘束的,而性教育话题和家庭问题又有密切的联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某个有关性问题的事件打开话匣子,针对孩子的需求,告诉孩子相关的性知识,或纠正其错误的观念。

通常,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增强体相意识。此时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发育,如身高、体型、容貌、第二性征等,照镜子次数增多,喜欢修饰打扮自己,对异性也更加注意了。父母可以从孩子月经或遗精的卫生知识入手,解除孩子对身体变化的担忧和困惑,并引申探讨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人生价值体现等话题,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同时,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生理的发育会主动探索性知识。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孩子还会产生向往异性的性心理活动,如性梦幻、性兴奋、性冲动,甚至有一定的性需求等。这时,正是家长关注和指导孩子如何与不同性别同学平等相处协调关系的时

机。同学之间交友的目的应是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友谊、加深友谊。这个阶段尤其要关注孩子异往的分寸,既不能不交往,也不能交往过度,交往应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家长可以旁敲侧击地告诉孩子要以学业为重,要自尊自爱等,家长还可以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孩子。若发现孩子确有潜在的危险行为时,如放学后至天黑仍不回家,总是想脱离家长视线,过分关注色情信息等,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开展教育。这里可以提及的概念,有性越轨行为、两性结合、婚姻缔结、意外妊娠、堕胎、性病等。在此基础上,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相信孩子会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家庭性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态度和方法[HTSS]

“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就性教育而言,首先家长要有性教育的意识,认识到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这种意识,在涉“性”方面教育引导孩子就无从谈起,很多家长听之任之甚至束手无策。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伦理等知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就会心中有底。同时,父母还应注意学习向孩子传授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平日家长的言谈举止和道德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自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父母之间的互敬互爱的关系也是孩子两性关系的榜样。父母能在工作上相互鼓励支持,家务上分工合作,生活上融洽和谐,会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性与生殖健康成长。当然,如果父母品行不端、作风不正,孩子的心灵必然也会受到“污染”。父母若对讲“脏话”不以为然,那孩子的性观念就会树立在人类文明的垃圾堆上。

另外,家长应注意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避免态度粗暴、言语粗鲁等负面现象,主动协调好青春期的亲子关系。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庭性教育并不是同家庭其他方面的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孤立存在的教育内容,马卡连柯曾精辟地指出:“培养儿童的忠诚、真实、率直、说实话的习惯,尊重他人和他的生活体验和兴趣、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我们也就在性的关系上教育了儿童。在这些一般的教育方法中,有对性教育关系较多的,也有对性教育关系较少的,不过所有这些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可以决定我们教育未来家庭主人和未来丈夫或妻子的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3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母;教子理念;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1]。但许多父母并不清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应该是第一个不能输的教育,后续的教育只能在父母打下的这个基础上接受再教育[2]。到底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上好第一堂家庭教育课呢?

1 父母应具备的理念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使得每个初为父母的人都满怀憧憬,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甚至从孩子尚未出生就开始不停地计划着。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又有多少父母实现了自己的希望呢?实际结果是:不少父母与孩子存在着代沟、甚至对抗的问题,有的竟反目成仇。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与孩子成长的心理、个性、爱好等的规律不适应引起的[3]。父母应该带着如下的理念来教育孩子:

理念一: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来到人间,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不过在小的时候独立性差一些,随着年龄的增大,独立性越来越强。小的时候需要较多的是关心、呵护,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更需要的还有尊严、自信、理智、谦虚等。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在一个宽松、祥和、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讨论、争论的方式,让各方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以理服人,并且要心服口服;有些暂时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要允许保留;要有求大同存小异,长期坚持不断解决新老问题的胸怀,不武断地下结论。

理念二:同孩子一起同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随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我们就是在错误中学会了正确。由于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自身的年龄、孩子的年龄和知识面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父母以前的经验不一定会适合孩子;当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后,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超越父母,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儿。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谁又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呢?故有些父母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学习。

理念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肯定孩子的优点,同时督促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经常会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就对其全面肯定;而对于有了缺点、错误的人,则抓住错误不放。其实细想起来,一个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生了病,不是一样要找医学专家治病吗?在世上全是优点,或者全是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只不过比例有些差异罢了。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优点、改正缺点,让优点的比例在父母的关爱中不断得到提升。

2 父母应具备的方法

家庭教育光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想法是非常不够的。父母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必须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方法一: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有时父母有足够的知识去引导他们,但也有时可能会遇到不是自己强项的内容。这时有些家长就会粗暴地对待孩子,而不敢承认自己不懂;或是借工作忙推托。这样时间一长,孩子有事就不会找你,自然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长此以往也容易出现沟通困难。当遇到家长不会的问题时,正确地做法是教会孩子学会自学。如上网搜索、抽空陪孩子购买书籍、帮孩子找专家,抽空与孩子一起讨论等。当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慢慢解决。

方法二、培养孩子学会理智、不无理取闹。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过度或者没有欲望都是不正常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根据实际情况理智地选择要什么、放弃什么。对孩子理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最省时省力的做法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最好用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经常有人说“我的孩子干什么都不上心、粗心,大人说也不听。”其实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太好的缘故。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孩子长大后总要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所以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环境帮助孩子成长。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学”孩子“粗心”,如将女孩子心爱的衣服故意“洗”出毛病;将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粗心”地弄坏等等,在孩子痛哭后,给他讲清楚粗心的后果,比你说几年空洞教育的话不知要好多少倍。在对付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一定不要心软,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越小的时候解决,代价越小。

方法三、帮助内向、不自信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情绪低落,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必然形成遇事逃避的性格。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孩子,同时帮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在成功的快乐中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很低落时,可以把这个困难故意人为的夸大,说这个问题孩子确实是很难,而不是孩子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方法去解决。另外对某一件孩子看来很平常的事大加夸奖,说说自己当年做这事时的糗事,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暗示,增加孩子积极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好习惯都是在一件件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有能力的教育专家也不可能让孩子一夜成材。父母必须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既要坚决地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时制止,又要在孩子失去信心时及时给予鼓励,而不应该过度溺爱,或者粗暴的训斥,更不能冷漠对待,让孩子在不断的冲突当中逐渐学会掌握“度”,学会理智。

参考文献

[1]陈文成.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基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幸福感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2(2):10-12.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4

关键词:班主任学习;问题生教育;“尤拉”男孩

想必当过班主任的教师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班里总有几个捣蛋鬼,我所教的班级也不例外。小林(化名)是班里出了名的淘气鬼,编顺口溜骂人,课上惹前位、同桌,骗同学去捡球……小新(化名)是个内向的男孩,学习习惯不好,经常上课走神,完不成作业,还撒谎。我找他们谈话,他们满口答应得很好,可几天热乎劲一过,那些坏习惯照旧。虽然他们有时让我头疼,但我深知:教育,绝不只是教知识。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发了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如获至宝,马上如痴如醉地读起来。读完这本书后,对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班主任,我心中稍稍有了点底儿。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问题生”的教育。书中好几部分都提到过问题生,称为“难教的孩子”。想一想我们的班级里有没有“难教的孩子”呢?我相信每位班主任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并且脑海里已经锁定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名字。的确,问题生每个班级都有,小林、小新都是令我头疼的问题生。书中提到:“在教育实践中,对许多问题生的教育之所以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难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教育方法、教育方向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问题生教育本身的复杂,要求教师和家长长期配合与不断调整教育方式,不能指望一种教育方法在短时间内就能祈祷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问题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似乎难以根除,致使一些教师和家长逐渐丧失了耐心。对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除了表现出高度的爱心与责任感,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本着‘一天掏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帮助问题生逐渐学会约束、控制自己,最终走出阴霾。”这段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相信大部分班主任也非常赞同这段话。仔细想一想,这只是在问题生教育上的失败,怎样才能不让问题生的“问题”反复呢?从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教育智慧。

在“差生尤拉”的故事中,苏霍姆林斯基始终与尤拉站在一起思考,一起面对学习上接连不断的障碍,直到最后成功。获胜的尤拉获得了一种难以表达的欢乐:他发现自己能行,只要他努力了,他也可以与别的孩子一样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获得了自尊,树立了自信,而且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了。对尤拉来说,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一个孩子就这样最终摆脱了他几乎是注定作为“难教儿童”的命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力,不断地和孩子思考、尝试,并给予他们鼓励。

在对“沃洛佳”的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试图教育他,要千方百计与孩子建立共同的兴趣,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段教育箴言仿佛在告诉我:教师不应该板着脸对孩子说“你不该……你该……”,而是应该走近他,争取和他玩在一起,做他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总是竭力使教师们确信,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有你叫他来,他才走进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想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们共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和忧伤。”

小林和小新犹如“尤拉”和“沃洛佳”。反思我对他们的教育,我的有些做法的确不得当,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要挖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财富。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一个孩子被耽误到什么程度,不管他经受过怎样的心灵创伤,也不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决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指望了,自己永远比别人差,自己身上一无是处,干什么都不能成功。每个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集体中看到未来有才干的机械师、育种专家、设计师、数学理论家,激发他们的天资,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对那些难教的孩子,要从他最容易取得成绩的方面入手,让他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信心和人的尊严,从而鼓舞、激励自己。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假如我早一点读到它,我会多陪孩子们聊聊天;假如我早一点读到它,我会多和孩子们玩一玩;假如我早一点读到它;我会拿出我最大的耐心听一听孩子们的倾诉;假如……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5

1、意识层面轻视安全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实行改革的同时,在农村小学中,应试教育依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学习成绩依然是指挥棒,安全教育被无形之中淡薄化了。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给了语数外,在课余时间包括假期,更是被行行的补习班充斥着,给孩子学习强化安全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安全教育缺失,比如他们会横穿马路,河边玩耍,玩弄易燃易爆物等等。在农村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强,随意性比较大,在面临危险情况时,大多不会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从而导致不良事件频发。

2、实施层面方法不当,安全教育效果差。在谈及安全教育时,农村小学为了弱化自己的风险,保证学生身心安全的方法,不是循序渐进的因时诱导和合理有效的讲述,而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不让或者少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像有益开拓小学生视野和锻炼其社会能力的活动也一概取消。打着保护学生的旗帜,而恰恰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也会因为能力锻炼的缺失而对日后个人发展极为不利的。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讲述时,教师方法不当,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分析和实战演练,比如:地震、雷雨、火灾发生时会有什么危险?该如何应对或逃脱?更简单的譬如:灭火器如何使用?等等安全小细节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发生几率少,讲述起来一笔带过,孩子们自然无法掌握,但有时这一简单问题的缺失却会引发致命的安全隐患。

3、基础设施不到位,安全性差。很多农村的小学资金并不富裕,设施条件也都无法达到国家标准,有限的资金可能会被优先考虑用作其他方面,升学率相关的教学投入占了很大比例,而安全设施、基础保障则流于形式,很多农村小学上课的教室安全性差、门窗破损、消防不到位、食品不安全等等,一系列的不健全会给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危险,一旦事故发生,后果很难想象。

4、来自家庭的安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认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别的都在其次,安全教育也被束之高阁。农村父母对子女教育较少,他们觉得这都是常识,不用讲太多,又或者认为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自己家里呢,没有忧患意识,沟通欠缺,也就无从谈起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学校是否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教育有些家长完全不知也无意识。而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是在学校上学,安全自然由学校来保证,安全教育也应该在学校接受,这样无形之中自身的教育义务转嫁到学校,却忽视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而忽视家庭安全教育的后果就是,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安全知识有限而实际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又缺失,待到事故发生时,只能手足无措。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解决农村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安全问题。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校园安全教育制度化、深化师生安全意识。要想将安全教育在学校真正重视起来就要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尤其在农村小学只有将其作为必备的一项教学任务,不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师生思想上的安全意识。语数外成绩固然重要,素质教育也必不可少。学校不可只为了升学率而放松学生的安全教育,因为生命安全是一切目标的基础,没有安全一切妄谈。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学校要积极发现问题,主动积极应对,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杜绝安全隐患。要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分数不是唯一,生命才最为重要,让他们养成关注自己的安全,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牢牢树立安全意识。

2、构建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安全管理方法和技巧。理念是唯一的,方法却可以是多样的,万法唯心造,成功亦使然。教师可以从身边寻找素材,利用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灵活开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比如:模拟实景演练,讲述触电的危险,如何避免触电;火灾发生时的特点,如何保护气道,呼救消防;又或者可以采用学生们喜欢的趣味问答活动,引发学生对于安全的讨论;还可以采用与其他部门联合,请消防员、警察、食品检验员等人员做客学校,进行相关行业里的安全知识普及。采用复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孩子的思维方式,还能更有效的使之理解并接受安全教育内容。

3、提高家长安全意识,让家长学会怎样爱护孩子。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又从事繁重劳作,没有过多时间教育孩子,造成了农村孩子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所以更应对他们强化安全的重要性,使他们提高警惕,多花些精力教育孩子。假期或者休息日,孩子呆在家中时,家长要及时的提醒孩子不要制造危险。比如:要防止孩子玩弄燃气灶、电闸、插座、鞭炮等,制止孩子在池塘、高空等危险环境玩耍。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势在必行,家长起了安全楷模的示范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家长安全意识的提高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安全与否。只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形成无死角的教育网,防止潜在危险的发生才更有效。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与建议

在当前阶段的学前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学前教育小学化会使得学前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达到小学化的教学层次,往往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还不足以应付小学层次的知识。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被及时的解决好的话,将会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进步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当前学前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解决好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深入人心

虽然家长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让他们必须去面对,并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根深蒂固,因此激发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他们对“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并不反对,认为孩子能够认字、背诗和计算是值得骄傲的,也认为孩子此时不学,就会落后于其他的同龄孩子。即使个别家长不赞同“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模式,但是面对现实,为了让孩子提高竞争力,也只好默许。

(二)容易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

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无意识的,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学会与他人交往、享受各种感性体验,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在幼儿的身体发育、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让他们去有意识地花大力气学认字、学计算、学英语等,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还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甚至会出现畏学、厌学情绪。

二、解决好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建议

(一)严格监督教育机构的教育实施形式

游戏构建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 学前教育阶段,以游戏的教育形式进行,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情趣,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协作意识,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实中教育方式却不尽人意。通常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有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公办和私立的小学及个人私自开设的学前教育班,他们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式和手段千差万别。幼儿园采用的是托管式教育,在院时间较长,以学习拼音、汉字、儿歌和游戏为主;小学设立学前班,在校时间较少,学习内容与一年级无异,只是缩短了上课时间;其它学前教育机构则是兼顾前两者方式,在校时间长,学习内容多,有些学习内容都达到了三年级的水平,比如数学100以内的范围计算,既没必要,也不实用,迎合了家长,伤害了孩子。因此,教育部门以国家出台的教育法规为准绳,要切实履行其职责,监督管理其教育运行方式,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为孩子的未来,掌好舵。需要做到:(1)认真研究教育法规,领会其精神,为执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深入教育基层,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定期举办“深入办学前教育科学观”学习班,从办学领导的思想意识中真正体会其重要性。

(二)大力宣传学前教育的目标,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与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有关。各级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电视广播、权威讲座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幼儿教育目的宣传,使家长对学前教育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幼儿园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多交流和沟通,让家长对学前教育有所了解,认识到学前教育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幼儿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对社会的简单认知,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教育的错误观点。

(三)构建幼儿师资队伍,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种压力式教育,很容易给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在孩子的心里建立起学习的行为模式。幼儿的教育应该通过各种快乐的教学模式,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其终身受益。但是小学化教学模式的知识传授,是一种填鸭式的重压技能拓展训练,忽视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幼儿从小就养成了不合理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不仅会延误孩子建立良好习惯的时期,而且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孩子的神经系统的负担,影响其身体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教师能够真正的认识到这样的严重的问题的话,就能够主动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想改变“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状况,培养一支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爱心、耐心,具备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手段,能创设良好游戏教育环境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目前,幼师师资队伍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能够满足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无疑会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为学前教育的质量提供保障。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而幼儿在学校与教师接触的时间非常长,换言之,教师的素养品质对于学生有很大影响。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发挥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采取科学的办法解决好这个问题,同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积极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其根源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北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10,7(3):472.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彼此相互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而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相对于其它两个教育形式而言, 家庭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常常把家庭教育解释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学者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 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 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 但主要是指父母) 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 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

从我国目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问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单亲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如何搞好家庭教育, 使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成了千千万万父母心中最想解决的难题。

1、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溺爱过度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所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很多的家庭,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

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5%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另外一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48%的学生参加l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这样,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才出现了许多让人痛心的事实。例如:某个学校的一名初中生,不知道怎样剥从家中带来的煮鸡蛋。还有一些学生因住校不能同自己父亲睡而每日以泪洗面,有的甚至就转到家附近的学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发出这样的告诫“:过分的溺爱, 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呵护,使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和困难,实际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问题的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有的父母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

1.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武汉晨报》报道, 记者探访钢琴、围棋、美术、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的培训情况时, 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已成“兴趣班”主力军, 而且一个孩子同时参加多种“兴趣班”的现象也不鲜见。在某芭蕾培训中心, 2~6 岁的儿童占了全部学员的65%, 最小的学员才 2 岁多。有关人士分析说“:现在父母们认为, 以后社会竞争很激烈, 孩子早学早出成果, 学龄前阶段时间充裕, 多选择钢琴、美术、舞蹈等项目。入学后有了升学压力, 艺体类培训就为英语、数学等学科培优班让步。”其实, 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儿童去上“兴趣班”? 他们小小年纪要同时上好几个班, 这样能受得了吗? 这种疑问和担心并非多余。本来, 参加“兴趣班”的前提是孩子对“班”感兴趣。但眼下很多家长并不依孩子的兴趣报“班”, 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他们总认为, 艺多不压身, 现在多发展点特长, 便于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殊不知,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 一定年龄段能接受的东西是有限的。超前学习, 孩子不能完全吸收、理解, 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 学习效果也不明显。下面的数据是令人触目惊心的,60%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100%的学生或多或少存有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学习心理障碍。

2、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新问题,并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1关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不是由“独生”所引起的,而是不当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家长过多的疼爱,过分的保护和照顾使幼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逐渐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负、唯我至尊、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的夸奖孩子,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高傲、盛气凌人的个性。还有的家长只管孩子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儿童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导致孩子用尽各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其中包括很多不正当的方法,如考试作弊等,但家长从未管过。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可信标准。这样,就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发展,容易养成这种爱占便宜、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达到目的的不良习惯。另外,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同时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事实上,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当然,引导孩子读书看报和上网浏览网页,刺激孩子增加兴趣的广泛性,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增加孩子特长的项目,也是可取的。但是,主要的还是兴趣、能力和方法的教育。论文格式。通过这些教育,注意挖掘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动脑、动心、动手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论文格式。

2.2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许多夫妻由于感情恶化等原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出于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工作、交际等、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心。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呵护,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与坏人接触走向犯罪。如未成年犯李某,母亲去世后随父生活。父亲整天因忙于生意,无暇照顾李某,李某因家庭失管失教,时常逃学,与社会上其他一些离异家庭子女混在一起,专门在学校附近敲诈抢劫小学生的钱财,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有一些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而对孩子思想教育或学业方面则关心不够,导致孩子为所欲为,使得许多离异家庭子女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容易走向犯罪。还有一些离异家庭不顾子女实际情况,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甚至于精神崩溃。

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才,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家庭中的教育机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但是更多的单亲家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3、加强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长为了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并促进孩子积极接受影响,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所采用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家庭教育方法是整个家庭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论文格式。这个大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方法恰恰是关键的一环。我对加强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三、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注意了解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是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以免助长短处,也好配合施教机构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对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只要要找准路径,掌握要领,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参考文献]

【1】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俞润生. 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蒙荫昭. 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 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2004, (2).

【4】刘杭玲,周小萍,孙祖瑛. 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家庭教育. 2000

(8/9).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8

1980年,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时隔30年,当年的独生子女也身为人父母。由于当初他们在家中备受重视,到现如今,他们的孩子也面临独生子女的处境,很多的家庭是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每当幼儿园新学期开学,面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众星捧月似的接送幼儿来园,面对娇生惯养、能力减弱的孩子,都让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感到头痛、心痛。为此,我园近年来非常重视幼儿家庭教育。今年的新学期开学,小小班幼儿入园人数是我园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为了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应,我进行了小小班幼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查。开学初,我组织召开了小小班幼儿的家长会,对历届小小班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邀请个别家长交流了家庭教育的经验。

二、调查目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开学初的家长会,我感到部分家长对我园的办园理念比较认同,这是家长观念转变的一次飞跃。家庭良好的环境与教育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能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收到5+27的效果(幼儿园5天和幼儿在家休息2天的家园配合一定能收到大于7天的效果),反之,会降低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开展此项调查,其目的旨在了解家庭的自然情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以便使我园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家长工作中要采取哪些形式,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做准备。

三、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小班幼儿家长。共下发调查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题143份,回收率85.1%。

四、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内容

问卷共包含3个方面的12个问题,前11个问题了解家庭结构、经济收入及支出的侧重点、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成员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最后1道叙述题,即家长评价孩子的最大优点和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家长可以开放式回答。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12个问题: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4个问题)

这4个问题分别是:A. 家庭结构;B. 经常由谁看护孩子;C. 家庭收入情况;D. 收入支出方向。

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 占43.6%,三世同堂的占51%,其他的(单亲或留守等)占5.4%。可以看出:和老人一起共同生活的家庭还是多数,而且经常由老人照看孩子的达到了31.6%;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由于我园地处县城之内,家长的家庭收入比较稳定,以接受调查的143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22.8%;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57.6%;人均在1000元以下的占19.6%。家庭收入基本平均支出在各个方面,对于在文化建设方面,仅有7.4%的家庭相对注重一些,投资多一些。

(二)家庭教育观念(3个问题)

这3个问题分别是:A. 家长经常在孩子什么情况下批评孩子;B. 批评孩子的采取的方式;C. 幼儿时期的成长哪方面最重要。

对于孩子犯错误,批评最多的是在孩子耍性子时,也有8.5%的家长会在幼儿的不懂礼貌时、不讲卫生时经常批评孩子;在孩子犯错时,能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占98%,有2%的家长会以大声呵斥为主;在幼儿成长哪方面最重要的问题上,15%的家长注重幼儿的健康和安全,21%的家长注重智力开发,6%的家长注重幼儿的特长培养,各有25%的家长注重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性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8%的家长注重幼儿的自理和与人相处。可见,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的习惯和乐观的性格。

(三)家庭教育环境方面(4个问题)

这4个问题分别是:A. 家庭成员的关系;B.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C. 与孩子相处的方式;D. 孩子犯错时的教育方式。

73%的家庭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和谐愉快的,27%的家庭认为偶尔会有摩擦;100%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可以平等友好相处,但父母要保持权威;90%的家长(母亲、祖辈居多)每天有时间陪伴孩子做游戏;35%的家长主要是陪孩子看图书,50%的家长主要是陪孩子做游戏,也有15%与孩子各做各的事情,基本互不干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其次是孩子的祖辈,最后才是爸爸,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这是由家长对孩子进行的简要阐述,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最大优点是聪明、爱学习、讲卫生,最需注意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脾气倔,任耍性子,希望在这方面教师多教育。

七、结论及措施

结论:调查表明,我园小小班幼儿生活的家庭经济收入处在中上等水平,因此能保证孩子的正常开销,而且三口之家或三代同堂的较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和谐,给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的理念上,体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能关注孩子的情感培养。但是对于幼儿健康、安全和体能发展的注重程度还不够,这和年轻的家长们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有关系,加上现代社会人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业余生活多是看电视、上网,自身没有多少时间锻炼,也很少带孩子做运动,我们也常看到孩子入学后忙着课后补习,学习特长,却很少见家长领孩子锻炼的,这也是现在孩子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好在从我们的调查中,家长片面追求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的关注还没占最大的比重。就目前这些年轻的家长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

措施:

(一)丰富家长学校内容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园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家长学校的渠道,多借助家园联系册、幼儿成长手册、每月一期的园报、幼儿园网站等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及家庭教育面对的共性问题进行具体的讲解,共同分析幼儿问题形成的原因,帮助家长采取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家庭教育交流会,让做得好的家长交流育儿心得,拓宽家教的思路等等。

(二)多开展亲子活动

家长工作繁忙,与孩子沟通的少,亲子活动能加深幼儿与父母的感情。因此,我园要多开展亲子活动,形式可以在家中让家长与孩子完成,查看搜集的资料,进行手工制作、共同种植植物的照片、图片等,也可以多提供机会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亲自参与到班级及幼儿园的活动中,让家长感受幼儿园教育的气氛,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内涵,逐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好家长”的评选,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广大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2012年,我园将继续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经过锻炼后的体能发展,感受孩子的快乐。还要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认识到: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9

“桃花源”式教育惹争议

“在家上学”的是非对错

近日,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经读典、练习书法。此举被解读为“桃花源”式教育,舆论对其褒贬不一,一时争议四起。

“完全理解并赞成这种做法,我要有条件,肯定也会这样做。”供职于国内一家知名出版社的夏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干脆利索的说道。夏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中一年级,回首近几年求学路,她认为,当前教育围绕成绩升学,灌输知识,让孩子学无乐趣,在人格、品德、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可以说是无教无育。“这样的教育,不要也罢。”

来自山东的王先生是一名六年级孩子的父亲,他与夏女士持相反观点。他表示,即使自己有条件也不会这样做,教育孩子必须放在社会中进行。“任何社会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不论在教育方面还是其他方面,但不能因为有问题就逃避和放弃。”

在北京工作的林女士是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的母亲,她也不赞成这种做法。“家长的知识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够全面,而且孩子需要与外界有接触。”她认为,“虽然目前一些措施存在不合理性,但相信会有改善,因为毕竟国家正在高速发展中,我们要对教育有信心。”

其实,武汉的7对父母并非“在家上学”的首例。此前,已有多地出现过开设“家庭私塾”的家长,而网络上成立的“在家上学联盟”已有南京、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20多个分站点,群体内交流频繁。

“开学一个月,摧毁家长6年教育观。”一位家长曾在媒体自述送6岁女儿上学期间遇到的种种忧虑。追问“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的孩子”,文章直指学校教育积弊,引发舆论对于现代私塾等另类教育的关注。

“在家上学”已非个案,是非对错难解难辨。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说是赞成或反对,主要问题是现在大家对教育有点失去信心。

顾明远指出,“在家上学”也是一些家长比较无奈的做法,不能去责怪他们。但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离开了学校,对小孩的发展不是太有利。他认为,这种做法只能算是一种补充,比如利用寒暑假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而这种完全脱离学校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义务教育还是应该在学校进行。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家上学”这种做法是非法的。国家义务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是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放弃整个教育体制,让孩子接受家庭教育或另外一些教育之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无法代替学校,真正要下工夫的是把教育通过改革搞好。

害怕“掉队”VS主动“掉队”

中国家长陷入教育之困

近期,河南一项新规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玩为主,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不料却遭家长反对,引来“不”声一片。这与让孩子“在家上学”这些主动“掉队”的家长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家长惧怕“掉队”,追求“快进”,使得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吞噬殆尽。

林女士表示,面对这种两难选择,自己确实也很无奈。她表示自己也是支持幼儿园以玩为主,但是面对“幼升小”的压力,自己只能变成怕“掉队”里的一员。

“无奈,纠结,我想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有。”夏女士认为,在国内发展,学历毕竟还是个门槛,有才没证又无人脉关系,孩子想有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她说,自己是顺由孩子个性,如果他能随大流,愿意在校学习,为成绩升学去当个拼命三郎,我支持他。如果他不愿意在学习上下工夫,只要基本知识能掌握,我也不勉强他,多发现他的潜能在哪,我会在他的兴趣爱好上加以培养。

有人主动“掉队”,有人追求“快进”,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两者之间徘徊挣扎,这成为中国家长面临的教育之困。顾明远分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归咎于制度问题和观念问题。

他解释说,这里所谓的制度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还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等其他社会制度。为什么家长都要求孩子上好的学校,导致竞争如此激烈,就是因为考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将来就能得到一份好的收入。

他认为,观念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形成的“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很多人之所以都报考公务员,就是因为公务员有权力。

此外,职业教育不够发达也是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之一。“中国长期以来不重视职业教育,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一个工人?”顾明远指出,这既是制度问题,也是观念问题。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工人工资提高,很多人就不一定去追求学历,因为出路变多,竞争程度就会相对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顾明远认为,追求“掉队”与惧怕“掉队”的困惑,折射的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家长应该用平静的心态去看待,不能一味逃避,因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

中国家长教育困局待解,顾明远表示,其关键在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教育制度层面而言,应该增加相关投入。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人们出路多元化。”他认为,中国教育一直在发展,会往好的方面走,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夏女士则认为,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没能培养孩子该怎样来获取有用的知识。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以分数来衡量一切是最大的诟病。她认为,最实际的第一步就是取消孩子的家庭作业,让孩子放学就是放飞。

小孩教育问题方法篇10

222红旗乡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在调查农村儿童家庭养成教育情况时,我们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来了解被访者家庭养成教育的相关情况。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红旗乡的孩子在六年级(不包括六年级)以前,绝大部分都在红旗乡本乡的明德小学就读,但是因为明德小学没有开设六年级课程,所以六年级的学生都到红咀小学就读,还有小部分学生随打工父母到临洮或者兰州上小学。而在明德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母亲一方照顾,父亲则多数到临洮或兰州务工,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及家中农活均由母亲或祖辈照料。从以上可以得知,红旗乡的孩子基本都在本乡就读,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家庭教育主力军仍是母亲。

二、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的现状

1.在本乡就读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在本乡就读的学生家庭,父亲基本上都在外务工,家务由母亲操持,在母亲忙于农活时,祖父母会帮忙照看孩子,或由家庭中的哥哥姐姐照顾。(1)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情况。在对红旗乡明德小学学生的家长进行走访时发现,很多学生家长因为忙于农活,采取的都是放养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他们既不会主动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也不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在和孩子沟通方面,他们和孩子基本没有过多的交流,有的甚至很少和孩子说话。(2)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关心程度。而谈到孩子的学习时,绝大部分家长都表示不太关心。家长们都提到,孩子学得好那自然是好事,如果学不好,我们做家长的没文化,也教育不了,只能看孩子自己会不会学,想不想学了。(3)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情况。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和学校老师交流,很多家长除了参加家长会以外,基本不和学校老师主动联系,更不会通过老师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很多家长都认为,参加家长会就够了,没有太多必要再和老师联系。

2.在县(市)就读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在本县(市)就读的学生家庭,都是由于父亲在县(市)务工,母亲和孩子随父亲在县(市)租房子居住并让孩子在县(市)上学。家庭仍由母亲操持,很多家庭的母亲只在家照顾孩子并不工作,收入由父亲一人承担,而父亲几乎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1)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在县(市)上小学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明显增多,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都会叮嘱孩子好好学习或询问孩子当天在校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而当孩子放学回家做作业时,尽管家长不太懂,但还是有一部分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等孩子完成作业。而孩子也很乐意与家长聊天,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2)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关心程度。在县(市)上小学的家长由于受到当地教育氛围的影响,他们,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十分关心的。基本每天都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没有没学会的,有没有遇到困难的,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3)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县(市)上小学的家长除了参加家长会以外,还经常和老师打电话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情况,并主动向老师请教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与学校老师交流十分密切。

(二)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本乡就读与在县(市)就读的学生,由于地理环境与教育氛围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纵观这两种情况,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1.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

在对红旗乡的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毕业或未完成小学学业者占绝大多数。因为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基本上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课业辅导或家庭德育教育,即使是在县(市)陪读的父母,平时也只能与孩子就课业以外的一些话题进行交流,而对于孩子的课程就爱莫能助了。

2.家长与孩子交流情况少,亲子情感互动欠缺

家庭养成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家长和孩子没有交流。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农村家长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然而,在农村,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单纯的放养式教育使得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家长不了解孩子心里所想的,也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亲子情感互动欠缺。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了。

3.对孩子的教育大多由母亲一方承担,父亲教育严重

缺失无论是在红旗乡上小学,还是在县(市)里上小学,21户学生家庭中,只有2户学生家庭的父亲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经常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而19户家庭都是父亲忙于生计,很少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很少过问。其中6户家庭由祖父母负责教育孩子,5户家庭由哥哥或姐姐负责教育孩子,余下的8户家庭均有母亲负责教育孩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红旗乡父亲教育的缺失很严重,而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4.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家长双方都在兰州市或其他地方打工,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身上。这种隔代教育或旁系亲属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所具有的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养育”观,在观念上过分溺爱孩子。而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三、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鉴于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经济落后

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禀赋与经济发展的限制,大部分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温饱问题,家长们根本无力投资改善家庭教育设施,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其结果是大部分农村家长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抛下子女到城里去经商或打工,将更多精力用在赚钱养家糊口上。

(二)农村家长文化素养偏低

由于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首先,许多农村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其次,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再次,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交流。

(三)农村家庭关系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学习上、生活上会有更多的温暖、关心和帮助,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恶劣的家庭成员关系,则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譬如夫妻关系不和,经常口角争吵,甚至摔东西、扭打,天天吵离婚,不管子女,这样的家庭怎能不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呢?不仅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也让孩子从小产生了冷漠、孤独、自卑、仇恨等心理。

四、红旗乡儿童家庭养成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和原因,但是依据以上的问题与成因,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考量。

(一)社会、家长、学校应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诚然,家庭养成教育主要在于家庭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社会、学校和家长在他们家庭养成教育中更应该承担各自的责任。政府应当适度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学校教师要当好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师应该多奉献一份爱心,给孩子多一些关注。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多多留意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中的烦恼,在感情上的困惑等,以弥补家庭教育责任缺位及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陶冶其情操,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纸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教育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