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的价值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8:58

信誉的价值

信誉的价值篇1

——老师给我的阅读文章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由于他们卖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头痛哭,说:“哎!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五元钱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

信誉的价值篇2

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模式,在我国表现出了很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内几个较大的C2C购物网站,如淘宝网、TOM易趣网、拍拍网占据了网上购物67.1%的市场份额。[1]尽管如此,诚信问题依然是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大障碍,C2C电子商务网站遭遇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C2C电子商务交易的参与者一般为个人或者小型企业,没有什么知名度,交易双方缺少了解渠道,无法获知交易对象的身份和信用状况,因而网上欺诈现象更容易发生。

目前各大主要的C2C电子商务网站都采用信誉评价系统来提高用户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但是当前的信誉评价系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防止信誉的炒作和诽谤。本文针对现有信誉评价系统的不足之处,分别从评价等级、评分标准、初始信誉值设定及用户评价可信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给出一个改进的可信度更高的信誉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二、现有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

国内主要的C2C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TOM易趣网、拍拍网)均采用了信誉评价系统。虽然各自的信誉评价系统略有差别,但总体上相类似。以淘宝网为例,目前采用的信誉评价系统是:对于所有注册用户的初始信誉值设置为零,买卖双方在交易后均可为对方作出相应评价。评价一般分为“好评”、“中评”、“坏评”,分别对应1、0、-1的分值。用户的累计得分值即为用户的信誉值。[2]

现有的信誉评价体系,虽能对买卖双方的信誉作出评估,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1.信誉的评价等级过于简单

仅仅用“好评”、“中评”、“坏评”作为评分的等级,无法真实地反映用户的评价。例如,在淘宝网上,有不少用户在评论中都对卖家的服务和产品以及其他方面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如有的产品没有包装,有的产品色泽与图片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产品的总体质量没有太大问题,所以用户还是给出了“好评”。

2.没有充分考虑原有信誉值的影响

由于网站只是采用简单的累计加分原则,这使得结果一样的情况无法反映用户信誉值的差别。例如:某个用户得到了100个“好评”,而另一个用户得到了200个“好评”、100个“坏评”,反映出这两个用户的信用情况应该是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的,但信用累计值却是相同的。

3.没有考虑时间权重对于信誉值的影响

用户的信誉值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用户行为的变化也会导致信誉值随之变化,用户不同时间作出的评价其影响也是不同的。如用户3天前作出的评价和45天前作出的评价不同,三天前作出的评价更能反映当前对方用户的信誉值。而目前的评价系统无法反映此种变化。

4.没有考虑交易次数和交易金额对信誉值的影响

现有的评价系统没有考虑到交易次数和交易金额的影响,交易过一次的用户和交易过100次的用户作出评价的效果是一样的,小额交易用户和大额交易用户作出评价的影响也是一样的,这就无法防止某些用户开始用小额交易多次的方法赚取信誉值,等到信誉值较高时对高额交易进行诈骗的现象发生。[3]

5.无法防止信誉的炒作和诽谤

由于目前的信誉评价都假定用户的评价是真实可靠的,对于所有的“好评”“、坏评”都100%地计入评价的总分,对于评价的可信度无法进行衡量,这就无法防止一些用户通过虚假手段炒作自己的信誉值。此外,也难以防止一些用户为了达到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利用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评价,降低对手的信誉值。

6.没有鼓励第三方服务

保罗·帕沃罗(PaulA.Pavlou)和大卫·格芬(DavidGefen)论述了第三方服务对于网上交易的重要作用。他们指出,第三方服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模型,尤其是买卖双方拥有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并且之前也未发生过交易的时候。[4]麦肯耐特、查德瑞和卡默(McKnight,Choudhury&Kacmar)也指出,第三方服务对于买家感知卖家的信任、帮助完成网上交易有重要作用。[5]然而现有的评价系统只是建议进行第三方服务,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进行第三方服务。

三、信誉评价模型的改进

针对上述信誉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本文拟从评价等级的设定、初始信誉值的设定、评价分数的设置、评价的可信度方面进行改进。

1.评价等级的改进

本文将用户的评价分为四个维度,即产品因素、服务因素、配送因素和支付因素,每个因素对应一个评价。分别针对产品、服务、配送、支付各设一个评价问题,如服务方面可设问题为“对方的服务态度如何”,对应的答案分别为“好评”“、中评”、“差评”,分别对应1、0、-1的分值。用户可以根据交易过程中对方在各方面的表现,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2.初始信誉值的设定

当买卖双方都第一次申请加入C2C网站时,各大主要的C2C购物网站对于买卖双方的初始信誉值都设置为零,使得买家无法对卖家信誉值的差别作出判断。对此,我们认为卖家的初始信誉值与他所采用的第三方服务认证有关。

定义1:ISj表示卖家Sj的初始信誉值,有n项第三方服务,卖方经过n项第三方服务认证,wi表示第i项服务认证在所有第三方服务认证中所占的权重,权重越大,表示该项服务认证在交易中对买方感知卖方的诚信度越高,定义函数(fw)i表示第i项服务认证所得到的分数,卖家的初始信誉值是卖家进行各项第三方服务认证所得分数的总和。ISj=ni=0Σ(fw)i(1)即初始信誉值与其经过的认证有关,第一次注册便得到了基本身份认证。如i=1表示通过第三方支付认证,i=2表示通过身份认证,且w1>w2,如果S1只通过支付认证,S2只通过身份认证,S3未通过任何认证,则有IS1>IS2>IS3

3.用户评价分数的设定

定义2:设Sj表示第j个卖家,Bi表示与Sj交易的第i个买家。Tx表示Bi与Sj的第x次交易。R(i,j,x)表示Bi与Sj第x次交易时对Sj的信誉值作出的评价。在前文已经将评价划分为四个维度,Score表示这四个评价维度所得出的此次评价的分数,定义函数:

Score=(fservice,product,distribute,payment(2)=αservice+βproduct+χdistribute+δpayment其中service、product、distribute、payment分别表示服务、产品、配送、支付各维度所得的评价分数。因不同类产品对四个因素要求不同,所以不同类产品各因素所占权重也有所不同。令α、β、χ、δ分别表示各个对应维度在计算此次得分时的权重值,α、β、χ、δ∈[0,1],且α+β+χ+δ=1。权重越大,表明该因素在本次交易中对卖方写作论文声誉的影响越大。α、β、χ、δ的权重值根据C2C交易网站上用户的调查统计得出。由(2)式可知,Bi对于Sj的评价R(i,j,x)可映射为以下函数:R(i,j,x)={(3)由(2)式和(3)式得知,当用户的四方面都为“好评”时,得分为1,四方面都为“坏评”时得分为-1,四方面都为“中评”时得分为0。假设一个用户的评价为(-1,1,-1,1),而对应的各个方面的权重为(0.5,0.2,0.2,0.1)时,该用户的Score=0.5×(-1)+0.2×1+0.2×(-1)+1×0.1=-0.4<0,此次对卖家得出的信誉值为-1。由上述函数可以看出,如果买家认为该用户的质量虽没什么问题,但是服务和送货效率都不令人满意,而服务在此交易中非常重要,所以该卖家还是得到了-1分,避免了以往信用评价过于简单的问题。

4.用户评价可信度的确定

不同情况的用户作出评价的效果也应该是不同的。一个有多次交易经验的用户作出的评价应该比没有任何交易经验的用户作出的评价更具说服力,交易额大的用户评价应该比交易额小的用户评价更有影响力。一个买家如果同多个卖家发生过交易,其所作的评价应该比只与一个卖家发生过交易的用户的评价更具可信度,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信誉的炒作和诽谤。

定义3:关于直接可信度Y。Bi与Sj交易后,对Sj进行信誉评价时,可根据Bi与Sj以前直接交易的次数和交易金额来推断此次评价的可信程度。定义如下函数:Y=k(p×sum+qraccount)(4)1Score>00Score=0-1Score<0其中,sum表示之前交易的次数;account表示之前交易的总金额;p、q分别表示交易次数和交易金额对于直接可信度的影响系数,p、q∈[0,1];r表示交易金额的消解因子,保证即使account值比较大时,能在同一数量级上影响Y,r的值根据sum和account值的情况选取。k为调节因子,使得Y∈[0,1]。由(4)式可以看出,交易次数越多、交易金额越大时,Y的值也就越大,但Y的最大值只能为1。

定义4:关于间接可信度Z。Bi与Sj交易,Bi对Sj作出评价时,根据Bi与其他S(ji≠j)交易的情况来推断Bi评价的可信程度。一般认为与Bi发生交易的其他交易用户的数量越多,Bi评价的可信度越高。定义如下函数:Z=ρ×num(5)其中Z∈[0,1],ρ表示Bi与其他用户交易的次数对于间接可信度的影响系数(ρ>0),num表示与Bi发生交易的不同交易用户的数量。

定义5:关于用户评价的可信度CR(Tx,B)i。Tx表示Bi与当前卖家Sj的第x次交易,C(RTx,B)i表示根据用户Bi与Sj及其他卖家过去的交易情况来预测用户此次评价的可信程度,以此来决定此次评价对于对方信誉值的重要程度。CR(Tx,B)i∈[0,1],0表示此次评价是不可信的,1表示此次评价是完全可信的。C(RTx,B)i由直接可信影响因素和间接可信影响因素组成,由(4)式、(5)式可定义如下函数:C(RTx,B)i=夼×Y+(1-夼)×Z(6)其中夼∈[0,1],夼用来控制直接可信度权重,它与该用户和与其发生交易的其他用户的数量num存在一种近似反比的关系。当num=0即Bi只与Sj发生交易时,夼=1,用户的可信度C(RTx,B)i由Bi与Sj过去的交易情况推断。当num的值不断增加时,表示Bi与其他越来越多的用户交易时,用户的间接可信度在判断用户可信度C(RTx,B)i时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间接可信度的权重不会超过一定的值,表明虽然间接可信度作用在增大,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用户的可信度。

5.评价模型的改进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改进的信誉评价模型。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用户的历史评价可能已经过期,对于评价当前用户信誉度的影响应该减小,而近期的评价对于评价信誉度的影响应该更大,近期所作的评价应该比以往所作的评价更能反映用户的信誉度。因此,我们把时间也作为评价信誉度的一个权重,定义如下:定义6:时间权重ωt定义为如下函数:ωt=e-tλ(7)其中ωt∈[0,1],t表示时间跨度变量,λ为相关时间调节因子,以保证ωt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例如,如果要表示五天前的评价影响权重应该是当前评价权重的一半时(假如五天前的评价影响权重为0.5,当前的评价影响权重为1,t=5),那么,λ=-5ln(0.5)。由(1)式、(3)式、(6)式、(7)式可以得到改进的信誉评价模型,定义如下。定义7:R(i,j,x)表示Sj与Bi交易所得到的总的信誉评价值,L表示Bi与Sj交易的总次数,所以有:R(i,j,x)={(8)模型中卖家的信誉度由初始信誉值和用户评价的信誉值相加得到。改进的信誉评价模型综合了评分等级设置、用户评价分数设定、用户评价可信度及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由(8)式可以看出,当买卖双方从未进行交易时,卖家的初始信誉值由他所进行的第三方服务认证确定,第三方认证越全面,其初始信誉值就越高。当买家与卖家进行网上交易时,卖家的信誉值就由买家交易后的评价值获得,此时初始的信誉值所占比重就会越来越小。买家在交易过程中就产品的服务、质量、配送、支付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构成此次评价的得分。对于买家评价的可信度,我们可以根据(6)式得出。

由(8)式可知,买家对卖家过去的评价对于卖家可信度是有影响的,越是有经验的买家,我们认为他评价的可信度就越高,而越是近期的评价就越反映了卖家近期的信誉度,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对信誉的炒作和诽谤。用户的可信度、用户此次评价的分数和时间权重的积构成了此次用户对于卖家真实的信誉评价分。卖家的总的信誉评价分是各个买家对他的信誉评价分的总和。

四、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为了促进C2C电子商务平台统一标准,方便用户,我们认为用户可以进行任何有效的第三方支付认证和身份认证,并且该认证在各个C2C交易平台上都认可。设S1、S2、S3都表示某C2C交易平台上卖防紫外线遮光布的用户,该平台当前鼓励两项第三方认证,即用户身份认证和第三方支付认证,其各自的权重分别为0.6和0.4,初始总信誉分值设为1。S1进行了身份认证和第三方支付认证,S2进行了第三方支付认证,S3未进行任何认证,所以三者的初始信誉值分别为1、0.4和0。

例来分析该模型的应用。商品的单价为10元,Bi表示与之交易的用户。以当前C2C交易平台的信誉评价系统得出S1的信誉得分为5,并且用户评价效果没有任何差别。但我们对表1的交易情况应用改进的评价模型(8)式进行分析,根据网上的调研统计,得出用户对于时尚装饰类的四个维度占信誉度评价的权重分别为0.3、0.4、0.25、0.05,根据(2)式、(3)式计算出这几次的交易评价得分为(1,1,1,-1)。在(4)式中,设k=0.5,p=0.2,q=0.8,在(5)式中,设ρ=0.2。计算B1第一次的评价分数可信度:设r=10,B1第一次交易的Y=0.5×(0.2+0.810×10)=0.4,由(5)式计算出Z=0,B1第一次的评价分数可信度为0.4。计算B1的第二次评价分数可信度:设r=50,由于此时num>0,设夼=0.6,Y=0.5×(0.2+0.850×100)=0.9,Z=0.2×5=1,C(rT2,B1)=0.6×0.9+(1-0.6)×1=0.94。时间权重值的设定:我们设参数λ,可以得到前一天的时间权重是1,15天前的时间权重为0.5。计算B1对S1总的评价分数为0.4×0.5+0.94×1=1.14。同理可求得B2、B3、B4对于S1的评价分数分别为0.4、0.4和-0.4。

由(8)式求得S1总的信誉评价分数为初始信誉分与各个买家对其评价的和为2.54,由此可以看出S1信誉值要比改进前的评价系统得出的信誉度要低。用户B1在第一次与S1发生交易时,由于其交易的金额和次数都比第二次要少,而且评价也不是最近评价,所以其评价的分数与第二次评价的分数是有很大差别的。计算其评价的可信度时,第一次因为没有与其他用户发生过交易,所以可信度只能由直接可信度获得,而第二次交易时,由于B1与其他卖家也发生过交易,所以其评价的可信度应该由其直接可信度和间接可信度获得。

信誉的价值篇3

关键词:商誉 自创商誉 外购商誉 确认 计量

商誉是备受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话题。对于商誉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做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市场不够完善,一直未对商誉做规范的规定,仅是简单规定对于外购商誉按成本入账并在合理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间的并购增多,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呼声愈来愈高。在这样的主客观因素催化下,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对商誉的确认、计量、减值均作了较为详实、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对商誉问题界定的重大突破。

一、商誉概述

(一)商誉的内涵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如掌握先进技术、生产诀窍,或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些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但直到19世纪末商誉问题才引起了会计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进入20世纪后,社会经济更加发达,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的优势已不再完全取决于业主与顾客问的良好关系,而受到内部管理、人力素质、销售环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一家企业拥有某方面的优势,如优势的地理位置,高素质的员工,庞大的销售网络,稳定的财务状况等,其就能获得较同行业中其它企业更高的利润,即超额利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商誉的概念向更深层次扩展,企业资产已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而无形资产中未确认的自创商誉占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经济发展要求对现行的无形资产会计加以改革,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已成为无形资产发展的必然。

(二)商誉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对于商誉的形成原因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内部可以归纳为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型因素:即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中的人员素质及整体效应是商誉的成因之一,商誉与人力资源有着某种同质性,即商誉中包含着未予确认的人力资本的部分价值,企业拥有优秀的人才提供先进的管理使企业在同行业中获得超额利润,企业虽然根据企业的业绩给予人力资本相应的报酬,但对于人力资本的价值未能完全给予确认和计量,这种剩余价值的积累或多或少的体现在商誉价值中。资本资源因素是指企业通过良好的资信和美誉度、质优价廉的产品或服务,长期未予确认的价值积累在商誉价值中的体现。企业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等获得良好的信誉以及社会的认可,资本资源中的这部分价值也没有完全给予确认、计量,在确认企业商誉价值时,资本资源的部分价值在商誉价值中得以体现。商誉形成的外部原因有多种,本文主要从顾客的角度考虑,企业根据客户的偏好提品和服务,赢得其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根据外部变化组建的高效的销售团队、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的售后服务等,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从而具有竞争优势。关于商誉的性质学术界争议较大,最具权威的当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对商誉性质作的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即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无形资源观;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超额盈利观;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剩余价值观。笔者认为:对企业的好感是商誉的表象,总计价账户是商誉的计量方法之一,超额利润才是商誉的本质。

(三)商誉的分类 国内外对商誉的分类普遍认可的分类标准是: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创造、积累而成的优秀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社会关系、优良的企业品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产,这些优越条件和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超出同行业平均获利水平的超额利润。外购商誉是指企业合并或收购时产生的收购价与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其实质是被合并或被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通过合并或收购而产生的差额,在合并或收购企业中被确认和计量,从而使外购商誉可以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而企业自创商誉因为没有被合并或被收购而不能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不能在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对商誉的分类是对商誉的确认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不同,其本质都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够获得超额经济利益的能力,而这种超额的获利能力只与作为企业的整体有关。这种按照商誉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不同体现程度,造成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疑,在知识创造财富的21世纪,商誉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给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带来很多问题,对于这种分类方法的可用性应进行再思考,笔者尝试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地确认和计量采用统一地标准。

二、商誉确认和计量

(一)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FAC No.5对会计确认的定义是:会计确认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加以记录或将之最终纳入则务报表中的过程。按照FASB的观点,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应同时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项标准:可定义性,是指所确认的项目要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根据资产的定义,对商誉进行判断可知,商誉满足资产的定义要求,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为自创商誉的资产属性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可计量性,自创商誉是一项特殊的资产,其投入价值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成本来计量,但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产出价值是可以计录的。200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专门为用现值技术来测算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发表了SFAC No.7《在会计计录中应用现金流量和现值》,该公告的发表为自创商誉的现值计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相关性和可靠性,在知识经济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地位不言而喻,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正由历史信息转向未来信息。之所以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是为了最佳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源,能使企业未来获得超额利润,其信息对任何决策者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自创商誉反映了实际控制的资产价值,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如实反映,可以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达到平衡,最佳地满足决策者的需要。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从会计时序看如果把列入财务报表作为确认过程的终结,则许多项目在正式计人报表过程中则可能要通过初始确

认、后续确认及终止确认。对于商誉的确认笔者认为,在自创商誉形成时对商誉的评估价值是初始确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通过减值测试对商誉的价值变化则为后续确认,而在企业发生合并或被收购时对采用倒退法计算出的商誉价值,对被合并或被收购企业为终止确认,而相对于合并或收购企业则为新的确认循环的初始确认。这种确认过程都是基于其可以产生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具有超额盈利能力。

(二)自创商誉确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葛家澍教授认为:商誉的实质应该是一个企业具有超正常(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获利能力。预测企业未来每年盈利及其能带来的现金流量,选择公认的(较合理的)贴现率,自创商誉的价值并不难计算,人们总认为这样的计算不可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根据葛家澍教授的观点,自创商誉的价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外购商誉的价值则是通过计算收购价与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算得出,排除企业间讨价还价等因素的影响,合并或收购企业得出的收购价格与被合并或收购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理论基础是相同。鉴于此,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可以采用统一的理论依据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自创商誉的上述处理方法笔者认为,企业的自创商誉应该予以确认。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确认企业的自创商誉具有现实可能性,因为自创商誉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标准。首先,自创商誉是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源,显然是符合资产定义的。其次,具有可计量性。计量自创商誉时按它的产出价值计量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再次是相关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很多高科技企业,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有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利益各方都时刻关注自创商誉的存在及其变化情况。最后是可靠性。形成自创商誉的单项因素不可靠,并不能否认自创商誉的可靠性,各单项因素对自创商誉的作用最终都反映到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上,而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是能够可靠预计的。二是将企业的自创商誉予以确认有其必要性。首先,自创商誉代表的只是一种获得超额盈利的可能性,作为会计信息其不确定性较高,可靠性较低。但商誉对投资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选择其投资方向。所以,商誉的相关性较高。为了充披露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关可能实现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就应该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显然,自创商誉的确认是有很必要的。其次,将自创商誉进行对照分析,商誉是一项资产,自创商誉则表明了商誉的一种形成来源,构成商誉的组成部分,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将自创商誉确认为无形资产,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提高会计实务水平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行商誉确认方法的改革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商誉确认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有必要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会计原则,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笔者认为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取消对商誉按照来源标准的分类,建立统一的企业商誉概念。应该改变商誉按不同来源分别采取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传统,而应不论其来源如何,均采取相同方法给予确认和计量,构建统一的会计理论。企业商誉不再区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因为商誉的确认是一个联系不断的过程,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只是处于确认过程的不同阶段,企业商誉有可能因企业的良性经营而永续存在,也可能会因为企业的破产清算而消失,应按照统一的企业商誉来进行会计处理。由于商誉不能归属与某一项可确指的成本,而其实质反映的确实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通过确认和计量的企业商誉应计入“资本公积”。二是改革现行的商誉确认方法。应以企业获取“超额盈利能力”作为确认商誉的会计理论基石。企业商誉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通过一定时间的经营,超过同行业平均的盈利水平,具有获得超额盈利能力,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时,才可能形成企业商誉,这种自创商誉在现实的会计信息披露中还没有被体现,所以可以根据获取“超额盈利能力”来作为处理商誉的理论基石。通过预测企业未来每年的盈利及其带来的现金流量,选择合理的贴现率对自创商誉进行计算,在企业合并时采用收购价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的确认商誉,如果与企业根据获取“超额盈利能力”确认的商誉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增减“资本公积”来加以平衡,采用直接法来计量商誉,即在企业已经具备“获取超额盈利能力”的时候起,就开始衡量和确认企业的商誉。这种商誉会计理论的设想,克服了现行商誉会计理论的某些缺陷,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商誉确认和计量在实务中的应用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规定我国新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可以看出,我国就商誉的初始确认及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即都是差额式的间接计量。这种计量方法仍存在缺陷:一是由于评估执业人员的职业水平、专业素质及道德等因素制约而造成的企业总体价值估计的误差、单个资产的低估或高估,都会因这种“倒轧”计算方法挤入商誉中去。二是尽管购买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利益当事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反映了被收购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购买价格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谈判双方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心理对峙和谈判技巧较量的因素,造成交易价格的非公允性,进而影响到商誉的计量。尽管新准则的计量方法存在以上缺憾,笔者认为,依当前的形势及我国的条件,该方法还是有很大的先进性的:一方面,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及公允性,在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创造业绩及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刚刚引入准则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现状下,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一方法操作起来较为简便,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当初始确认的商誉被高估时,年底的减值测试将会确认出这一高估的值并予以抵销,从而使其以真实的价值出现在报表上,这一做法使呈报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客观可靠,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若存在低估的现象,合并商誉可帮助企业在日后的经营中产生超额利润及较高的报酬率,这样,报表使用者在阅读分析报表时可以读出“低估商誉”这一潜在信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缺陷可在一定程度上被日后调整或被企业今后经营的实际业绩信息所弥补,确保合并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二)关于实务中商誉确认与计量统一性的思考 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SFAS1 41),对原会计原则委员会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APB16)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确定并购商誉不再摊消,只作减值测试。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第一阶段讨论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2004年3月,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取代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1998年)和《解释公告第22号――企业合并:初始报告的公允价值和商誉的后续调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中规定:企业合并应采用购买法处理,购买方在购

买日应对被购买方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同时确认商誉,商誉随后进行减值测试而非摊销。以上准则是对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要求,根据本文观点笔者对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思考:按照实务中中的分类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两部分进行,但商誉实质反映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商誉作为特殊的无形资产在正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只会与反映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资本公积”发生联系,本文运用“无形资产――商誉”和“资本公积――商誉”来反映。

信誉的价值篇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ome research papers, these subjects were argued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goodwill essence and valuation, commercial banks’ essence and valuation model. The author thoughts it is better suggestion to use fuzzy mathematics appraisal method, scalping method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in a commercial banks’ goodwill valuation model.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誉;割差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goodwill;scalping method;fuzzy mathematics appraisal method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56-04

0 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推进了银行业重组并购。但急速下滑的资产市值大大低估了被收购企业潜在价值,商誉成为重要的平衡两者差异的无形资产。招商银行2009年4月公布的年报中,首次将2008年9月购买永隆银行的商誉计价101.77亿元,同时计提减值5.79亿元,外购商誉入账价值为95.98亿元[1]。

什么是商誉,银行商誉与一般企业商誉有哪些特殊性,如何客观计量银行商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商誉的本质和计量

1.1 “三元理论”概述

早在1571年,英格兰的法庭判例中即有“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2]已有记录商誉的概念。当时,商誉被认为是因为具体地点、名称、客户关系而可以带来特定收益的一种不能明确的资源。之后数百年的研究和积累,国内外比较认同的企业商誉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①“剩余价值理论”。又称“总计价账户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主张采用“割差法”,即:

首先用预期收益折现法确定企业整体价值,再估测企业可辨认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单独交易的公允价值,则整体价值与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就是商誉大小。

②“超额盈利能力理论”。又称“超额收益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取的、持续的、超额利润的折现值,因为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为其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资源,主张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即:

首先确定企业由于商誉获得的、超过同类企业预期年超额收益,再确定资本化率或折现率,最后将预期年超额收益,依据折现率在一定收益期间内折现累加。

③“无形资源理论”。又称“好感价值观”,认为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主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

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组织管理价值+社会关

系价值+…

首先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商誉价值要素体系,确定要素权重,形成要素权重矩阵;然后建立评价集及对应的标准,请专家对每个要素评价,形成要素评价矩阵;第三,将要素权重矩阵与评价矩阵相乘,得到商誉综合评价。分布概率最高的等级对应的价值,即企业商誉价值。

1.2 对“三元理论”的评价

本文认为以上三种理论及其评估思路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剩余价值理论”在确定企业整体价值时,只考虑财务利润,对不可确指资源,如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企业外部关系等资产的贡献未做出评价和量化修正,低估了商誉价值。“超额盈利能力理论”将所有超过行业平均资本利润溢价都归属于商誉贡献,人为地扩大了商誉外延,高估了商誉价值。因为“超额收益”不仅取决于商誉,还源于其它有形或无形的可辨认资产贡献,如土地、房屋、设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源理论”从要素论角度诠释了商誉与其它可辨认资产的价值界限,但将商誉价值计量完全基于主观估值,即使采用专家综合评价方法,依然存在计量误差较大、主观色彩太浓等问题,不能体现评估工作的严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1.3 结论

综上所述,商誉是由卓越的人力资源、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良好的市场信誉等构成的、无形的、不可入账记录的资源。商誉价值,体现为企业超过可辨认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种溢价根源于企业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本具有优质的“整合效率”,不仅体现为企业账面效益,还包括帐外社会效益,需要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评定。

2银行商誉的本质

2.1 “本质”的探讨

阮渝生(2003)[3]认为,企业商誉由三类指标体现:企业成长度、内部自信度和外部置信度。指标体系中包括企业盈利增长率,市场占有扩张率,人员、财务、组织管理等方面水平,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等。朱锡庆、黄权国(2004年)[4]从银行经营特性入手,认为商业银行掌握的信息资源、客户关系资源、企业风险防控和经营制度建设,以及金融业务创新和信誉都是商誉的重要组成。前者本质上构筑了一个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放大了商誉内涵边界;而后者虽然试图体现银行经营特性,但狭义了商誉内涵边界,没有充分体现银行商誉内涵丰富性。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负债资金的金融企业,分析控制风险,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开发更多的金融合约来创造资金新的流动、新的利差,,是商业银行主要职责。所以银行商誉是指银行拥有的或者可以控制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不可辨认的资源,特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产品创新能力、客户信息资源、企业与外部关系资源、企业市场地位以及市场认同度等,这些无形资源价值最终体现为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

2.2 银行商誉的指标体系[5]

本文将银行商誉评估指标分为“维度-要素-指标”三个层面:维度是评估范围类型划分;要素是维度的具体方面;指标是要素水平评价的具体体现。整个指标体系包括2个维度,7个要素和26个基本指标。

①内部维度。

内部维度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产品创新和客户的信息资源等要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推动商誉价值增值的主要动因;组织管理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是推动商业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异军突起的关键;而客户的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存贷风险、抵御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关键资源。

1)人力资源要素包括人员结构、教育与培训、薪酬与激励机制、团队协作等四个指标。

2)组织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决策与约束等三个指标。

3)产品创新能力包括业务差异性、创新投入和创新盈利等三个指标。

4)客户的信息资源包括储户信息、贷款客户信息以及信息的应用等三个指标。

②外部维度。外部维度包括银行与外部的关系、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的认同度等要素。其中银行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与政府、储户、贷款客户、其它中间业务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是银行储蓄与资产业务的奠基石,也是重组购并的重要目标资源;市场地位和市场认同度则是银行信誉价值的重要体现。

1)与外部的关系要素包括政府关系、储户关系、贷款客户关系、其它客户关系以及竞争对手关系等五个指标。

2)市场地位要素包括存款规模、贷款资产规模、中间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规模等四个指标。

3)市场认同度包括储户认同度、贷款客户认同度、其他业务客户认同度以及政府认同度等四个指标。

2.3 确定指标权重体系的思路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分配是指标体系重构的关键步骤,可采用特尔菲法聘请专家小组,根据经验对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一致性的评价,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绝对权重体系。

①指标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

采用萨迪的1~9标度法,将指标的两两主要程度分为九个标度,标度越大,说明前一指标对后一指标的重要性更强烈。首先确定每个要素层面下,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形成B=(βij)矩阵。然后用方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权重αij。

计算公式如下:

然后,得到其它6个因素下的22个指标对所属因素的相对权重系数以及7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假定7个因素对维度的相对权重系数为:(Ki)=(K1,K2,K3,K4,K5,K6,K7)。

②一致性检验。首先,形成矩阵(βij)×(αij)。

然后,求取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λmax,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矩阵的维数。

第四,计算一致性比例CR,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CR500)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值的计算后算术平均值得到的,可以通过查表1求得。

同理,可以对其它评价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③确定每个指标的绝对权重系数[Wij]。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j表示第i个因素的第j个指标对整个价值的影响权重。

3银行商誉的计量

3.1 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根据定义,银行商誉等于企业整体市场价值减去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余额,其中整体市场价值是包括了财务价值以及不可确指的商誉要素创造的潜在收益的总值,本文建议引入商誉调整系数,同时采用“割差法”的基本思路,即:

银行商誉=银行整体市场价值-∑单项可确指

资产的价值

其中:

3.2 评估步骤

第1步:统计和分析银行历史现金净流量的变化规律,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五年被评估企业的整体现金净流量,利用年金化法得到未来5年等值的等额年金,视为永续经营期间内的年净现金流量。

第2步:估测被评估银行的风险,从而得到合适的收益折现率,运用年金资本化法得到被评估企业的整体财务价值。

第3步:建立银行商誉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影响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邀请数位企业内外的专家及客户对指标进行评价,形成综合模糊评价集;最后综合多因素、多专家、多等级的评价,得到被评估企业商誉的调整系数。

第4步:确定银行的整体价值。将第二步的企业整体财务价值与第三步的商誉综合调整系数相乘,得到银行的整体价值。这一价值不仅体现了银行的账面收益,也反映了无形的、不可确指资产对效益的贡献。

第5步:确定单项可确指资产的公允价值。运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对企业的土地、房屋、设备、流动资产、长期投资、特许经营权、专利技术等可确指资产进行价值评定。

第6步:确定银行商誉价值。即第四步银行整体价值与第五步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

4银行商誉调整系数的探讨

4.1 调整系数的内涵

商誉调整系数是对商业银行财务价值的修正。由于被评估银行拥有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关系资源等不可确指资源可能带来的整合溢价,该调整系数大于零。当财务价值存在低估时,调整系数大于1,反之,则介于0和1之间。

由于商誉的价值内涵是多维的,包含诸多定性评价的指标,所以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法能更好的将定性评价转换为可定量的形式。但是在模糊评价法中,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五等,评价对应的标准是由专家主观评价而定,由于缺少明确的参照对象,选择哪一个评价等级往往难以把握。

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进行了修正。建议选择四家与被评估银行最相似,竞争威胁最大的银行作为比较参照,请多位专家进行同一指标体系多家银行的同步评价,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的量化方法得到每家银行的商誉综合评分,在高低排序中确定被评估银行的修正系数。

这一思路不仅可以反映了商誉多维评价内涵的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反映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商誉的大小取决于比较的对象,是一个相对概念,通过横向的同行业的比较来确定商誉的综合调整系数,更显客观。

4.2 调整系数确定的基本思路

①确定横向比较的银行样本。选择行业内、同区域的,与被评估银行类似的、且构成直接竞争力的四家银行,共同组成比较样本集,并搜集各家银行相关的财务数据与市场数据,为后期评价提供参考。

②请多位专家对五家银行进行多指标评价。将指标评估体系形成调查问卷,选择来自被评估银行内部的信贷部、个人金融业务部、企业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还有被评估银行外部的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金融办、其它类比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储户、贷款客户、理财业务客户、普通消费者、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的专家等等作为被调查者,从中精选100份作为分析样本。

每位被调查者需要对被评估银行和其它四家最接近的竞争银行进行相同指标的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越广,调查者对相关问题越熟悉,调查报告反映的评价越真实客观,那么调查的结果就越客观。

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效益类可量化指标,比如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这类指标越大越好;第二类是主观评价的定性指标,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等,这类指标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对应5、4、3、2、1等数值。

被调查者对可量化指标,根据经验或实际情况,写下具体数据;而定性指标,则选择评价等级,并填写对应的等级数值。

最后,被评估银行的商誉调整系数为0.92。

若已知被评估银行的财务价值为2.5亿元,商誉调整系数为0.92,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为1.8亿元,则该银行商誉的价值:

银行商誉=2.5×0.92-1.8=0.5亿元

5结论

第一,此计量模型体现了商誉多维评价的内涵特性。同时,综合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定性和定量地体现了市场对被评估银行信誉的评价高低。

第二,通过引入商誉修正系数,该模型突显了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无形资源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现金流量折现法对企业整体价值低估的不足。

第三,吸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引入层次分析法重构了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使商誉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体现。

第四,对同一指标的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效地统一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比较基础。

第五,商誉价值的高低由于具有模糊性,因而只有比较才能更加明朗。将被评估银行置于同行的比较环境中,让每位被调查者进行横向评价,更能够客观反映被评估银行在不同人群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招商银行2008年年报;/cmbir/intro.aspx?type=report

[2]《牛津大词典》英格兰北部诸郡遗嘱与财产目录;第352页;转引自Carsberg(1966)。

[3]阮渝生:《企业商誉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63-65。

信誉的价值篇5

【关键词】 商誉;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报告

引言:

在新经济时代,商誉在企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商誉予以确认并正确计量,对于充分反映会计信息具有很大相关性。21世纪,知识经济的显著作用使得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重视。商誉和无形资产都具有无形性,所以很多企业在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就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处理。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规定,商誉不符合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面对新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尖锐化和复杂化,很多企业是依靠商誉去占领市场,因此要求对商誉进行正确会计处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在高科技的现代企业中,商誉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商誉纳入正确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观点

商誉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持续经营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和重大变化,因为商誉是不可确认的,所以新准则赋予商誉全新的内涵,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进行分离。鉴于商誉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以及源自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以符合资产的定义,应该把商誉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要素进行确认,并且只确认正商誉;商誉满足可计量性,其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于确认后的商誉每年都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并且计提减值后不允许冲回,以正确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要对商誉进行全面披露,当前的财务报告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必须进行改进,对于商誉必须要进行谨慎的表内披露,同时尽量在表外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揭示。

二、案例及分析

商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关商誉的会计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企业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有关商誉的不规范会计处理随处可见。

(一)案例

某企业集团声称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信誉好、客户来源稳定,而且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所以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商誉,自创商誉这项无形资产已经占企业总资产的很大比重①。

2004年1月30日,某集团完成对其通讯公司的吸收合并,实现整体上市,对本次合并的会计处理采用了联营法。合并前,该集团已持有其通讯公司全部非流通股(占通讯公司总股本的56.7%),只需取得通讯公司的流通股(0.814528亿股,占43.3%)完成合并。该集团在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同时向通讯公司流通股股东换股发行。因此,该集团发行的股份包括两部分:一是以4.26元的价格向社会公开发行5.9亿股;二是向其通讯公司流通股股东换股发行。由于通讯公司流通股的换股价格为21.15元,该集团为换股而发行的股份为4 043 959亿股(21.15×0.814528

/4.26亿股)。2004年1月12日,其通讯公司的流通股全部转换为该集团的股票,1月30日,该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声称该集团公司形成了较高的商誉价值,大大增加了无形资产,所以在随后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包括摊销、减值的处理、财务报告,都必须要把商誉考虑在内。

(二)分析

案例中,某企业集团声称自创商誉这一无形资产价值在总资产中占很大比重,该观点明显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新准则明确规定自创商誉不确认为无形资产,所以企业在确认商誉无形资产时要具体分析,否则就会虚增企业的资产。

联营法和购买法对无形资产和商誉的确认存在重大差异。购买法下,支付成本与被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为商誉。案例中,该集团取得其通讯公司全部流通股的成本为17.23亿元(21.15×0.814528),对应的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15亿元(7.27×43.3%),因此,应确认商誉14.08亿元(17.23-3.15)。

此外,两种方法对资本公积的核算也存在差异,导致商誉的不同。购买法下,资本公积的金额为合并前该集团的资本公积加上本次发行新增部分,为32.98亿元;而联营法下资本公积等于合并前资本公积与IPO增加部分之和减去换股发行新增股本与取得的其通讯公司43.3%的股东权益的差额,为17.84亿元,所以,联营法下的净资产比购买法下减少14.08亿元,减少比例为22.55%。两种方法下,少数股东损益和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联营法下的净利润比购买法下多0.63亿元,少数股东损益比购买法下少0.63亿元。差异原因是:购买法下,被合并方合并前的经营成果不能纳入合并;而联营法下应纳入合并。相应地,联营法下合并前通讯公司的少数股东损益归该集团所有,而购买法下归少数股东享有,故联营法下的少数股东损益低于购买法下的少数股东损益。此外,在购买法下,因为被并方可辨认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确认,在以后年度编制合并利润表时,要摊销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同时,可能还要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这将减少以后年度的净利润。相反,联营法下被合并方净资产按账面价值确定,不存在公允价值超账面价值部分的摊销,也不存在商誉的处理。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要单独进行核算,而不能并入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三、完善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相关对策

(一)商誉的本质及确认

目前对商誉的本质在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有“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协同效应论”、“无形资源论”、“总计价账户论”等。对商誉本质的争议,直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不统一。

据准则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内容。因此,在新准则中商誉不属无形资产,且其只有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如果为吸收合并,可确认为购买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如果为控股合并,则确认为母公司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商誉应是一种超额盈利能力和协同效应,是企业超额价值的重要源泉。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具有可计量性,并且能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所以商誉可以作为独立资产要素确认,以体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商誉的价值表现在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作为企业整体价值的构成部分而非独立存在。企业有了超额收益才能把商誉确认为一个单独的资产要素进行确认。根据分析,商誉应该包括“合并商誉”及在被并购过程中被显性化的“自创商誉”。

(二)商誉的计量

有很多企业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按照无形资产的研发、外购等取得方式的计量方法对商誉进行初始计量,按照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减值的规定对商誉进行后续计量。而按照准则规定,商誉具有自身的计量方法。

1.初始计量

目前商誉的初始计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直接计量法也就是指超额收益法,通过估测预期超额利润并进行资本化或折现,进而推算出商誉价值。间接计量法是指割差法或残值法,是根据企业合并时的合并成本与单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间的差额来确定商誉价值。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合并双方的讨价还价,并购成本与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差额是合并价差而不能确认为商誉。根据准则规定,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是用购买日股价来计量的。由于股价存在波动,导致合并成本难以准确确定,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并购中确定的商誉数额过大。根据我国股市特点,商誉的计量可以采用周期法、时间加权法、小波分析法等来计算企业合并成本的公允价值。

在实务中,应用直接计量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主观性强,比如超额盈利持续的时间、贴现率等;而由于股价波动幅度较大,对购买日的合并成本公允价值计量困难,采用间接计量法时也存在很多不可靠因素,所以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刻分析,而且在计量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估价偏差和问题产生的成本。

2.后续计量

有些企业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进行摊销和减值。准则规定将商誉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结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从而判断商誉是否发生减值,若发生减值应确认减值损失。在这种减值测试过程中应适当结合企业获得超额盈利能力水平及相关因素进行,采用逐年重估及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计提减值和升值,这样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商誉的价值和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商誉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可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利润操控。同时,为了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小企业中价值不大的商誉可以考虑摊销的方法。

(三)商誉的报告

根据准则规定,会计期末,商誉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栏中单独设立“商誉”项目予以列报,而并非与无形资产进行合并披露。当前,应大力完善商誉信息披露,解决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的披露不足。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基于企业资源视角,应该改进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适当引入企业资源观,将商誉作为一项真正的资产纳入会计报告体系,解决现行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缺陷。商誉信息不一定只限于会计计量,现行报告披露体系中可以增加企业超额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关信息,可以用反映商誉的有关指标进行定性描述,从财务指标和企业能力两方面同时披露,帮助投资者、利益相关者识别商誉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表内和表外相结合

商誉信息的报告应当采取表内谨慎确认和表外充分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在表内充分报告商誉作为独立资产的相关信息,在表外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商誉的综合评分体系。如果出现有利于商誉价值增值的情况,可以在表外对有助于提升商誉价值的经济事项进行充分披露,比如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或生产设备;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内部管理的企业组织机构调整等等。同时也可以在表外披露对影响商誉价值减值的情况。通过表内和表外披露相结合有利于信息的全面披露。

四、小结

商誉是企业实际存在的热门话题之一,很多企业把商誉混同于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在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如何使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更为合理,与商誉相关信息的报告披露更加充分全面,尽可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发挥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商誉纳入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李绮,向露云,郭浩.论新环境下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与披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14):14-15.

信誉的价值篇6

(一)商誉的概念及分类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commercial goodwill”一文中对商誉的最早记录。初期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在1901年英国的税收专员案中,法院将商誉定义为“形成习惯的吸引入的力量”、“企业的良好名声、声誉和往来关系带来的优势。”19世纪末,英国一学者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具代表性,即认为商誉是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在20世纪,商誉进一步演变为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对商誉的一般定义为: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价值,是企业能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潜在经济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水平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商誉按其形成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合并商誉也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并购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正即形成正商誉;如果合并商誉确认时的差额为负即形成负商誉。wwW.133229.cOm

(二)商誉性质的流行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阐述了商誉的本质,提出了三个论点,被称为商誉的“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随着人们对商誉的深入了解,会计界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

一是超额盈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超额盈利观”源于人们对资产特性的认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拥有资产是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而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同样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表现出来,即形成了超额盈利观。但商誉具有不可辨认和不可确定性,与作为整体的企业密切相关,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项资产分割开来,更无法确指它是某项资产所产生的附加价值。

二是剩余价值观,又称总计价账户论。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的超额利润比较困难,这样商誉就很难直接确定,于是间接利用企业整体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扣除企业单项有形资产和单项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的差额来确认商誉,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观。

三是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抽象的,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这三种观点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商誉的本质特征,即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盈利。资产对于企业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盈利能力。商誉的价值通过企业整体所创造的超额盈利集中表现出来,可以把企业一个盈利总额中超过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正常盈利水平的那部分,即超额盈利确定为是由商誉因素创造的。在现代企业环境中将商誉联系于甚至等同于超额盈利,已为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所接受。商誉的这种超额盈利观提供了从整体上理解商誉、计量商誉的直接方法。因此,超额盈利观是现阶段所普遍接受的观点。

二、商誉会计理论

(一)商誉的确认

在商誉会计理论问题中,讨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是商誉确认的问题。由于确认是计量、记录、报告的前提与基础,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很多问题是由确认问题引起的。因此,商誉的确认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是自创商誉的确认。在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上,目前会计实务界还没有应用,就是理论界也很少有支持者。虽然大多数人承认自创商誉的存在,但各国会计准则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的ias22和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均明确规定只有出现合并商誉时才作为一项资产入账,这就限定了商誉确认的时间只能是在一个企业购买或合并另一企业时。英国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商誉会计》指出:合并商誉与自创商誉的特性没有差别,然而由于特定时间上发生的市场交易这个事实,尽管对企业的计价是主观的,合并商誉的价值可以被确定,而自创商誉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反映了英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看法,而且也反映了会计界对商誉会计处理的一般态度:对合并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自创商誉由于各种原因,不进行确认和计量。

其次是合并商誉的确认。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合并,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合并表明,合并商誉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应正确地确认合并商誉,否则将有悖于被并购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合并商誉的确认,依据不同的合并方式将产生不同的确认问题。一方面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商誉的确认问题。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在一方或多方控制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获得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股权或净资产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并且不是暂时性的。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价款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可见在这种合并方式下是不确认合并商誉的。另一方面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商誉的确认问题。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不存在一方或多方控制的情况卞,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或多个企业入股权或净资产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不属于同一方或多方最终控制。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采用的是购买法,即实施合并的企业以现金或其它非现金资产作为合并支付代价,购买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而实现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购买法下,实施合并的企业在合并日,将购买的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记入实施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合并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

(二)商誉的计量

目前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还没有明确规定,其计量问题也无从规定。这里所以商誉的计量其实就是合并商誉的计量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因而不形成商誉,合并作价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权益项目。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的是购买法,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人当期损益。这时商誉的计量公式可采用:商誉价值=合并成本-(被并购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总额-被并购方可辨认负债公允价值总额)=合并成本-被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三)商誉的后续处理

商誉在账面上确认后,就要考虑后续处理问题了,这又是目前会计理论界争执不下的问题。学术界对商誉的后续处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冲销法。指企业合并商誉取得并确认入账后,立即冲销其全部价值,同时减少所有者权益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该法承认商誉是企业收购与兼并中客观存在的,但不赞同在合并报表中单独反映商誉,而将商誉与收买企业或合并报表中的资本公积在并购日直接冲销。理由是合并商誉是企业一项特定资本交易发生的价值差额。其实质是收购价格高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净额,是企业购并中发生的一项特殊费用。就正商誉而言,资本交易所形成的差额实质上代表收购企业的资本损失,这种资本损失是由于收购企业付出的价格高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而造成的,因此,应该在企业购并完成后,在资产入账时即刻冲销。

二是分期摊销法。指将合并商誉单独作为一项资产入账,并在预计收益期内分期摊销,与未来获得的超额经济利益相配比。该法认为:合并商誉所代表的是收购企业为获得被收购企业未来超额的盈利能力而在收购时发生的支出,该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也具有时效性,其价值会随市场竞争条件或消费者偏好的改变而不断减少。但其在年限确定上具有一定的非客观性,同时也难以体现合并商誉的价值增加的可能。

三是永久保留法。指将合并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而沉淀于企业,并以该商誉的历史成本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其资产价值在企业的存续期内不作增减。理由是合并商誉是被并购企业创造的,企业间兼并重组后它更能为企业获得超额经济利益,它不会随时间推迟而消耗掉。四是减值测试法。根据我国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这种做法可以较真实的反映企业合并商誉的期末价,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也符合我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

(四)商誉的披露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合并商誉,财务报表应披露:采用的摊销期限;如果商誉在超过20年的期限内摊销,商誉的有用年限从初始确认起不超过20年的假定被推翻的理由。在列举这些理由时,企业应说明在确定商誉的有用年限时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如果商誉不采用直线法摊销,说明所采用的其他方法,以及采用该种方法比直线法更恰当的理由;在收益表中包含商誉摊销金额的项目名称;商誉的账面金额在期初和期末之间的调整,应反映期初总额和累计摊销额(加计了累计减值损失)、当期增加确认的商誉、商誉的形成来源及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等。

三、商誉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自创商誉的问题

关于自创商誉的问题,尽管在会计实务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如何确认,也没有与之相关的计量方法,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在长期的争论中,支持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观点已经渐趋主流。在知识经济时代,不确认自创商誉的负面作用是很明显的,其负面作用有:

一是违反客观性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在现代的高科技企业中。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自创商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资源,若不及时向使用者提供,就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决策的要求,而且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不确认自创商誉会违背客观性和重要性原则。

二是不确认自创商誉,而确认合并商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合并商誉实质上也是自创商誉,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只是被并购之前未被确认,而是等到被收购、合并等时才得以确认。当商誉为并购企业所有时,本来为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但未被确认的自创商誉即成为新集团企业的自创商誉。如果新集团企业只确认这一部分,而不确认原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这不符合一致性原则,所提供的整个新集团企业的商誉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三是当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占较大比重时,不加以确认和披露,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和信息充分披露等原则。商誉代表了一个企业具有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这是一种资产的价值体现。这种能力的大小对企业的投资者来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尤其是投资者在对同行业各个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时,有良好商誉的企业无疑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此外,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借多方面的因素自己创立和积累起来的无形资源。由于自创商誉的存在,可以使企业较其他同类企业获取更高的收益。由于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价值构成复杂,形成成本具有不可验证性的特点,因而被排除在传统的会计确认计量体系之外。从会计目标看,会计信息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自创商誉代表一种获得更高盈利的可能性,其可靠性略低,但考虑到信息的相关性,为了使有用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披露,有关可能实现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都应该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自创商誉的揭示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会计信息就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确认企业的自创商誉,会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冲击,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商誉的后续处理问题

商誉的后续处理问题也是会计界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之一,争论的根源仍然在于商誉对企业未来收益影响的不确定性。对商誉的后续处理方法大概分为两种观点,即商誉是在收益期间进行摊销还是在其后续处理中进行减值测试。

笔者认为,直接冲销法是一种将合并商誉初始确认后又立即注销的处理方法,其处理方法有所欠妥。这种做法其实是认为合并商誉不是企业的资产,而事实上合并商誉是企业很有价值的资产,好的商誉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超额利润;这种处理方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对决策有用,使用者会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10号《财务报告准则》中已取消了立即注销商誉的处理方法。所以,直接冲销法是行不通的。

对于分期摊销法,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做出了这种方法的规定。美国在2002年以前也是采取此种方法对商誉进行会计处理。尽管这种对商誉的处理方法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但其在实际执行中确实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商誉进行持续摊销不符合商誉的特性。商誉具有可持续加工性,其价值会发生不确定方向的改变。但这种处理方法却入为规定了商誉价值的变动方向,即逐渐减少的趋势,显然是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的。其次,对商誉进行持续摊销有可能虚增资产和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持续摊销的处理方法下,商誉的减少是每年固定的数额。如果一些重大事件导致商誉大幅度减值,而会计报表却没有表现出来,使得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虚增,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后,商誉的逐期摊销会让信息使用者认为企业的商誉是逐年下降的,其经营能力逐年下滑,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可见,采用分期摊销法摊销商誉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和商誉的特性。永久保留法是将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但该法可能虚增或虚减企业的资产,尤其是当商誉大幅度减值时,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这种方法不具备实际操作性。减值测试法体现了商誉的特点,即商誉是非递耗性资产,使得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也有助于会计报表披露真实性较高的会计信息。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和第142号中,明确规定将外购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而不在有限年限内摊销,但要每年对外购商誉进行减损测试来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减值测试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由于存在人为因素,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面可能存在不精确性,且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会增加成本耗费。

(三)自创商誉应予以披露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客户关系、销售渠道、品牌等商誉的构成要素在企业的资本增值、资本营运中效力日显,相应地股东、债权人亦急需了解这一未入账的资产信息。虽然目前会计准则还不允许确认这种自创商誉,然而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并披露商誉信息能更完整、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内部经营管理者可利用此信息进行投资、筹资决策。只有清楚了解企业自创商誉价值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本化运作,实现规模扩张。并且企业也可藉此商誉吸引投资,扩大其筹资渠道;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可避免因为忽视了未入账的资产价值,造成企业价值严重低估,国有资产遭受损失;投资者、债权人需要依赖关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进行决策,宏观上有利于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

四、自创商誉会计创新研究

(一)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一项无形资源,应当加以确认。

首先,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我国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誉属于不可辨认的资产,而自创商誉是商誉的一种来源形式,依此推理,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

其次,自创商誉具有可计量性。自创商誉不同于一般资产,其投入价值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成本来计量,但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产出价值是可以计量的,对超额收益的确认就是对商誉的计量。随着预测科学的发展,只要选择较合理的贴现率等因素,自创商誉的价值就不难计量。而所确定的各因素中,行业平均报酬率、企业预计的超额盈利和贴现率,都是可以依据同行业的有关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市场通行利率等,结合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企业可能经营举措,综合加以确定的。

再次,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相关性指自创商誉是否对用户的决策有用。新经济时代,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有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利益各方都时时关注自创商誉的存在及其变化情况,可见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的确认标准。

最后,自创商誉满足可靠性。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源,使企业未来能够获得超额盈利,而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是能可靠估计的。将这一资产入账,才能全面、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这就是可靠性的体现。按上述标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是符合确认标准的。为了避免企业虚增商誉资产,确认自创商誉的合理时间为: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获得较同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超额收益,如果证实这些超额收益是自创商誉的存在所导致的,这时就应该确认自创商誉了。企业可以请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的整体价值和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后,证实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正差额,则表明企业有自创商誉,由该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意见书,作为企业当期确认自创商誉的证据。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对不存在正差额或者正差额很少的企业,不确认自创商誉。

(二)自创商誉的计量问题

自创商誉是以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作为其计量标准的,由于人们对商誉性质的认识不同就会选择不同的商誉计量方法,目前理论上探讨比较多的主要是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计量法。即超额收益折现法,是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自创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且不稳定时,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预期超额收益=预期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x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商誉价值=∑各年预期超额收益×各年的折现系数

在各年预期超额收益相等的情况下,上式可简化为:商誉价值=年预期超额收益×年金现值系数。二是间接计量法。即残值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整体资本价值与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来计算自创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企业整体价值-可辨认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企业的整体价值可由某一时点上企业整体可转让价值来确定,而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可按其现行市价或重置成本来确定。由于购买行为并未实际发生,因而企业整体价值的确定存在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证券市场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也可用股票的市价作为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用公式表示为:整体资产价值=企业市场价值=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每股市价

对于上述两种计量方法,只要企业证明其具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具有自创商誉,就可以运用超额收益折现法计量自创商誉的大小。该方法所采用的行业投资报酬率较为客观,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超额收益及持续时间的测定较为困难。因此,考虑到商誉的性质和会计所面临的新经济环境,以及两种方法本身的适用范围,对自创商誉的计量应以直接计量法为主,间接计量法为辅。

(三)自创商誉的账务处理

信誉的价值篇7

关键词 自创商誉;确认;计量;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50-03

作者简介 喻小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一、企业自创商誉确认的思考

商誉是指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用户中享有较高信誉、经营情况特别良好而形成的高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自创商誉是否应在会计实务中予以确认是整个商誉会计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其中,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会计实务界一直将自创商誉排除出确认范围,主要理由为:

1、缺乏确认其价值的基础

(1)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很难确定是哪些活动引发了商誉的形成,更何况由于自创商誉的成本与价值不相匹配的特性也决定了自创商誉不能按其费用支出进行计量。(2)自创商誉为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很难确定,而且在产生效益的期间内,自创商誉价值的各组成部分还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特有技术可能不再特有,甚至落后于形势:优秀的管理人才随时可能离开本企业另谋高就;良好的地理位置可能会由于城市建设规划或经济布局的改变而不再具有优越性;专营专卖权可能会由于发行许可证主体扩大专营专卖范围或取消专营专卖而消逝等。因此,自创商誉在诸多方面均存在不确定性,无法确定其本身价值。多数人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无法用比较公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

2、稳健性问题

因自创商誉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出于稳健性原则,不能予以确认。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性所作的谨慎反映。稳健性从企业角度而言能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从会计信息的用途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使用者的利益;但它同时亦可成为企业管理当局隐瞒利润、调节收益的手段。自创商誉的确认将毫无疑问地增加一些企业会计报表中的资产项,而自创商誉的计量往往又缺乏可靠的手段。所以,确认自创商誉将给报表编制者留下人为控制会计信息的空间,有违稳健性原则。

是否应当确认自创商誉?笔者认为,现行会计准则不确认自创商誉的规定虽有一定道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进程加速,自创商誉的确认势在必行,其理由如下:

1、从资产的确认标准角度看。(1)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它不但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带来的往往是超额利润;(2)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自创商誉中的人员状况、管理状况、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高瞻远瞩的地理位置选择都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确认自创商誉不仅可用来评估企业管理当局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还可以增强决策相关性。特别是在企业并购的国际浪潮的推动下,公司正在向集团化、巨型化方向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尖锐、复杂。这时如还仅仅靠投资来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对商誉的相关性不少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报告的商誉与其股价之间是相关的,并且在商誉已经摊销5年之后仍然相关。对于报告了商誉价值的企业,其账面价值也更接近于市场价值,说明了商誉确认能使会计信息更加有用。

2、确认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无形资产的竞争,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如果说传统商誉的处理还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话,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上述处理日渐暴露出其弊端。在工业经济体系下,自创商誉的比例小,不确认自创商誉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影响不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企业中,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若不及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决策的要求。因此,不确认自创商誉最终将违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理论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背景之上,当商誉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发生变化时,我们对商誉的认识也应进一步深化。

3、从相关性与可靠性看自创商誉的确认。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实自创商誉是否确认说到底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较量的问题。根据美国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说明,一个项目的信息要满足可靠性的标准,这些信息必须真实、可验证性和具有中立性。相关性指所提供的信息与决策相关,对决策有用。要使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有用,披露的信息必须足够真实且相关。然而,相关性和可靠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提高一方需以降低另一方为代价,使得在会计政策制订上存在着权衡孰重孰轻的问题,在商誉的处理上同样也不例外。自创商誉的不予确认在获得可靠性的同时却丧失了相关性,从而使得商誉成为了长期争论的话题,然而《改进企业会计报告》指出会计目标已转为相关性,因而确认自创商誉成为必要,若不及时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势必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4、确认自创商誉,也是其他几个会计基本原则的要求。会计基本原则除了可靠性与相关性以外,还包括多个原则,确认自创商誉,同样也是其他原则的要求。以客观性原则为例,客观性原则是指对于经济事项的处理,应尽可能地以客观确定的证据为依据真实反映经营活动情况,不偏不倚,不受个人主观意志支配。自创商誉形成于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并非企业合并的瞬间产生,因而这种能带来超额盈利的资产是客观存在的,应当予以确认。确认自创商誉也是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自创商誉形成于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是过去若干活动的综合结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企业平时就应对自创商誉予以确认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确认自创商誉还是一致性原则的要求:现实实务中对本质相同的两项经济事项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即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违背了一致性原则的要求,外购商誉实际上就是被并企业的自创商誉,相当于在合并时确认了被并企业的自创商誉,而又不确认购并企业的自创商誉,这也不符合一致性原则。确认自创商誉同样是可比性原则的要求:现行实务中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对于同样具有超额盈利的两个企业来说,其中一个企业是通过购并产生的,相应地就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外购商誉的价值,而另一企业由于没有发生产权交易,自然也就无法在报表上披露商誉信息。这样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正确决策。

二、自创商誉计量的思考

1、自创商誉计量的理论基础

商誉的概念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会计学更侧重于从计量的角度而不是性质的角度来审视商誉。也就是说,会计学

科领域的商誉概念更具可操作性,且倾向于将其限制在假定存在的可描述的情形之中。虽然至今还未形成关于自创商誉计量的完整的理论,但也有一些观点得到了认可,并成为建立自创商誉理论模型的基础:

(1)超额收益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即预期的超额盈利按一定贴现率贴现的现值。超额收益观比较流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中对商誉的定义均采用了超额收益观。

(2)剩余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持此观点者甚至不把商誉作为资产,而是作为一个“总计价账户”。

(3)无形资源观。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例如专有技术和诀窍、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卓越的管理队伍等等。笔者认为,无形资源观说明了商誉产生的源泉。

2、历史成本法下自创商誉计量的思考

一般认为,现行的历史成本假设是自创商誉计量的一大障碍,绝大多数商誉学者认为历史成本法下,自创商誉的计量是不可能的。诚然,人们往往是从公允价值的角度来认识商誉的,这样商誉的计量似乎很难与历史成本扯上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在历史成本下讨论自创商誉的计量与商誉的传统理论将会有较大分歧,但是就目前商誉会计的困境来看,相较于争论如何将超额利润折现,历史成本法下的商誉计量的可行性的探讨更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首先,从资产的定义来看,自创商誉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一种资产,无论这种资产是否符合可辨认或者可靠计量等资产确认属性。那么,既然自创商誉是一种资产,站在历史成本法的角度来看,自创商誉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历史成本法下各资产的形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企业股东或债权人的投人;二是经营过程中的资产增值。其中,第一种要么发生在企业创办之初,要么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之中,此种投入无论来自于股东还是债权人或者是赠予人。企业都可作为资产项目予以确认,这些资产在历史成本法下以其可确认的金额作为入账价值。第二种企业以投入的资产为基础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利润实现资产的增值。在历史成本法下,如果企业获得了某项资产而没有付出代价或者其付出的代价不相匹配的话,历史成本法将这种情况作为利得处理,不认为是正常的经营活动所得。这是成本法的一大特征,所有资产的计量均以取得该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来确定,支出多少成本则确认多少,而不论该项资产真正的市场价值为多少,也不论该项资产能为企业取得多少的未来收益。事实上,企业的各项经营支出在历史成本法下,除了形成资产部分之外,其他部分则形成费用。那么,在历史成本法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自创商誉,无论是该企业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收益还是其企业市价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企业获得了某项能使该企业获得上述能力的资产。该资产有两种可能的来源:一是利得,企业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获得了该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获得该资产的支出不存在或根本不匹配,那么该项资产则不能确认;二是正常的经营所得,企业为获得该项资产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未将其计人资产。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历史成本法下商誉的计量本质上即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问题。需要将企业的每笔支出作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析,其判别标准是该项支出所能产生的收益是仅限于当期还是在以后会计期限能再为企业带来收益。前者应计入费用后者则应计入资产,如该资产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找不到相应科目则应计人自创商誉。诚然,自创商誉在历史成本法下的计量仍然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也被认为为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笔者认为,类似的主观判断在会计准则中是广泛存在的。如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一般认为是很可靠的,但是在随后的计量中就出现了关于存货流动性和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等的主观判断。可见,在会计计量中不应盲目排斥主观判断,而应从实际出发,在保证一定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信誉的价值篇8

购入商誉的账务处理:

借:无形资产-商誉

贷: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它能在较长时间,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为了使收入和费用合理配比,企业已计价入帐的无形资产,应从受益之日起,在一定期间内分期摊销,平均摊入管理费用。年摊销额=无形资产价值/有效使用年限。商誉没有使用期限规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按10年平均摊销。无形资产没有残值,其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不直观,因为没有物质实体,获取其折旧程度的信息并不重要,所以无形资产价值的转移直接冲减无形资产原值。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贷:无形资产-商誉

商誉被认为是一个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资产是核心,有形资产依附于商誉发挥作用,这种超额收益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创的商誉去获得超额收益,但是在公司收购与被收购中,商誉可以使被收购公司获得超额收益。最近,以依靠销售渠道、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等商誉来控制企业的现象不断涌现,形成以商誉配置生产要素的现象。因此,商誉不仅是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而且是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的因素,商誉资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对如此重要的商誉资产应单独核算。但是按照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只有在购并时才入帐,平时不反映,不确认,不揭示。当商誉的价值很小,或商誉的作用不大时,会计不反映商誉资产的信息,不会会计信息的质量;当商誉的价值较大,并发挥重要作用时,再不揭示商誉的信息,就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长期以来,不在会计上确认非购买商誉的主要理由是:(1)稳健主义;(2)缺乏确认其价值的基础;(3)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实际上稳健性原则只是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虽然商誉的价值获得的超额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生活中,商誉是大量存在的,不是收购时才产生的,而且现代的也使商誉的计量成为可能。从商誉存在的普遍性、重要性来看,有必要对非购买商誉在会计上的确认重新进行讨论,使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而被会计加以确认、计量和入账。

综上所述,自创商誉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利用商誉进行收购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可以说商誉的实质是企业的一种超额获利能力,以其作为商誉会计的基石,可以重构商誉会计理论框架。

商誉会计还应解决确认、计量、入账三方面的问题。

1.有无获取超额收益能力作为商誉确认的标准。它必须蕴藏着可能的未来收益,企业能够借助它获得超额收益(超额收益通常是指超过平均利润率的收益);商誉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2.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是商誉的计量标准。商誉的确认依赖于计量,只有通过计量,确认才有意义。企业的自创商誉有些是明显地花代价取得的,如宣传产品品牌的广告费,有些是以不太明显的代价取得的,如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商誉形成的复杂性,也使会计的计量复杂化。按照传统的商誉会计理论对自创商誉难以进行可靠的计量。但是可靠性应是相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估计成本或价值,使用合理的估计也不失为资产计量的一种。利用商誉的定义对其价值进行合理的估计,其公式为: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收益。

出的超额收益不等于商誉的价值,必须还原为资产的价值,依据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商誉的价值为: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平均利润率

3.实现商誉价值是确认商誉的入账标准。确定出的商誉价值与账面价值相比较,如果确认的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借:资本公积

贷:无形资产-商誉

如果确认的价值高于账面的价值:

借:无形资产-商誉

贷:资本公积

经过上述调整后,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实际的资产价值,同时在发生收购事项时,能够从上解释收购价格与公允净资产的差额。如果收购公司能够在帐面上揭示商誉资产的价值,收购公司在收购时编制的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 (合计额)

贷:银行存款 (支付的价款)

无形资产-商誉 (账面价值)

经过这样处理后,收购公司账面无形资产减少了,但收购公司的商誉价值并没有减少,只是以其使用权完成了收购。因此,应同时再调整商誉的账面价值:

信誉的价值篇9

[关键词]真;假;对;错;道德评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3-0003-04

一、名誉概念

所谓良心,如所周知,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评价。那么,人们相互间的道德评价――亦即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是什么?显然就是所谓的“名誉”。名誉的英文是fame或reputation,意为其他人或公众的评价、估价、报道、意见、判断,说到底,也就是舆论评价。汉语的名誉也是此意。“名”的基本词义是名称或说出。《说文解字》日:“名,自命也,从口从夕。”“誉”的基本词义是称扬、赞美、声名。《说文解字》日:“誉,称也,从言与声”。因此,“名”与“誉”合为一个词“名誉”,也是其他人或公众的评价之意,说到底,也就是舆论评价。那么,名誉是否可以定义为其他人或公众的评价?是否可以定义为舆论评价?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不言而喻,一个人或寥寥几个人的评价,算不上名誉,只有众人的评价才是名誉。试想,如果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说我坏话就能说我名誉不好?是只有众人都说我坏话,才能说我名誉不好。所以,名誉的本质就是舆论,名誉就是舆论评价,就是众人评价,说到底,就是社会评价,名誉与社会评价是同一概念。

诚然,所谓社会,不过是两个以上的人因一定的联系而结成的共同体。所以,社会和众人一样,都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一个人的评价虽然不是名誉,却是名誉的一分子,是名誉的成分或因素。更何况,一个人的评价并非绝对不是名誉;相反,一个人的评价,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名誉。这个条件就是:他是领导人。一个老百姓的评价不是名誉,但一个领导人――如村主任、乡长、县长等等――以领导人的身份所进行的评价却是名誉。一个老百姓说我坏话,并不意味着我的名誉坏,但一个县长以县长的身份说我坏话,我的名誉可能就坏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领导是众人和社会的代表、代言人。因此,领导如果以领导的身份说我坏话,就代表了众人和社会说我坏话了。总而言之,名誉就是人们的相互评价,就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舆论评价,就是社会评价,就是众人的评价和领导人的评价。那么,这些评价是否都是道德评价?名誉是否属于道德评价范畴?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名誉亦即社会评价、众人评价和领导人以领导人身份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对象,当然不可能是与社会、众人或他人利益无关的价值,而必定是与社会、众人或他人具有利害关系的价值,因而必定都是可以言善恶的道德价值。名誉的对象是道德价值,因而属于道德评价范畴。这就是为什么名誉必定有褒贬善恶之分的缘故。对于社会和他人不具有利害效用,因而不具有道德价值、不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东西,可能有名,却不可能有什么名誉。一个人头上长角,因而很有名,却不能说他有什么名誉。因为他头上长角,并不具有道德价值,不可以言道德善恶。反之,一个人是大艺术家,则不但有名,而且是一种名誉。因为一个人成为大艺术家有利于社会和他人,因而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言道德善恶。所以,包尔生说:“一般说来,任何增进一个人权力和影响的事情都增进他的荣誉,换言之,凡增进一个人的有助或有害于他人的能力的事情都增进他的名誉。”

可见,精确言之,名誉就是人们相互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是舆论的道德评价,是社会的道德评价,是众人的道德评价和领导人的道德评价。因此,一方面,名誉与良心是对立的,是划分具体道德评价的两种相反类型:名誉是外在呼声,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反之,良心是内在心声,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另一方面,良心与名誉又是同一的,每一方都潜在着对方,每一方潜在地就是对方。因为当自己像自己评价他人那样――或者像他人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自己时,名誉便变成了良心,良心是名誉的内化;当自己像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他人时,良心便变成了名誉,名誉是良心的外化。

二、名誉结构

名誉与良心一样,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与评价依据四因素构成。名誉的评价主体,亦即名誉主体,就是进行名誉评价的主体,因而包括自己和他人,但主要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因为真正讲来,名誉乃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所进行的道德评价。名誉的评价客体,亦即名誉客体,就是名誉的评价对象,因而也就是任何个人、任何群体以及任何社会。因为任何个人、任何群体以及任何社会,无疑都可以成为名誉的评价对象,都可以对其进行道德评价。名誉的评价标准,亦即名誉标准,显然与良心标准完全相同,都是道德规范、道德原则与道德规则。所以,斯密说:“我们自然地赞许或不赞许自己行为的原则,看起来与我们用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原则完全相同。”名誉的评价依据,亦即名誉依据,当然也与良心依据一样,关涉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因为与良心一样,名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名誉评价究竟依据对象的行为动机还是效果抑或既依据动机又依据效果?对于这个问题,斯密的回答是:“任何行为所能受到的任何赞许或谴责,无非依据三种情况:首先,依据引发该行为的内心意图或感情;或者,其次,依据该感情所引起的外部行为或动作;或者,最后,依据该行为所产生的好或坏的实际效果。”总之,名誉原本由四大因素构成:名誉主体、名誉客体、名誉标准和名誉依据。这就是名誉结构。

名誉的类型也与良心的类型相似,分为肯定性的名誉(荣誉或光荣)与否定性的名誉(耻辱)以及认知名誉、情感名誉、意志名誉和行为名誉。我们不妨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我对穷人和弱者有一种深切的同情心,常常救济、帮助他们。别人都说我做得对(认知名誉、认知荣誉);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名誉、情感荣誉);皆有与我结交之意(意志名誉、意志荣誉);结果多人与我结交(行为名誉、行为荣誉)。

例2.我妒嫉张三,造谣以中伤。同行们都说我心术不正(认知名誉、认知耻辱),人人义愤填膺(情感名誉、情感耻辱),个个有让我公开道歉之意(意志

名誉、意志耻辱);最终迫使我公开道歉(行为名誉、行为耻辱)。

例1是众人对我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肯定性反应,是众人对我行为肯定性的道德评价,是正面的名誉,因而叫作荣誉。荣誉就是肯定性的名誉,就是肯定性的社会道德评价,就是社会、众人或领导人所进行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例2是众人对我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否定性反应,是众人对我行为否定性的道德评价,是反面的名誉,因而叫作耻辱。耻辱就是否定性的名誉,就是否定性的社会道德评价,就是社会、众人或领导人所进行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这两种类型的名誉都有知、情、意、行之分,因而又都可以进而分为认知名誉、情感名誉、意志名誉和行为名誉四类:

首先,“认为我的同情是对的和妒嫉是错的”,便是认知荣誉和认知耻辱,便是认知名誉。认知名誉就是名誉的认知评价,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对于行为者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知、认识,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对于行为者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知反应。其次,“对我的深切的同情心的钦佩之情和对我的造谣中伤的义愤填膺”,便是情感荣誉和情感耻辱,便是情感名誉,是名誉的情感评价,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对于行为者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情感反应、情感体验。再次,“与我结交之意和让我公开道歉之意”,便是意志荣誉和意志耻辱,便是意志名誉,是名誉的意志评价,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对于行为者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意志反应。最后,“多人与我结交和迫使我公开道歉”便是行为荣誉和行为耻辱,便是行为名誉,是名誉的行为评价,是社会、众人和领导人对于行为者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行为反应。

一目了然,认知名誉是指导性、命令性的名誉,因而是开端的、首要的名誉,是名誉的首要类型。反之,行为名誉则是名誉的归宿、目的和结果,是目的性、结果性名誉,是终极名誉,是名誉的终极类型。意志名誉是认知名誉向行为名誉转化的整个心理过程,是过程名誉,是名誉的过程类型。情感名誉则是认知名誉向行为名誉转化的过程的动力、驱动力,是驱动性的名誉,是动力名誉,是名誉的基本类型。它一方面推动人们去判断行为者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从而形成认知名誉;另一方面则引发意志名誉,推动人们作出惩恶扬善的抉择;最终则引发行为名誉,推动人们完成所作出惩恶扬善的抉择。

三、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不难看出,名誉既有真假又有对错。错的或假的名誉的根本特征,是与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不相符;反之,真的或对的名誉的根本特征,是与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相符。举例说,我当年渴望成名成家而刻苦读书,领导和同事们却认为我走白专道路是不道德的(这是我的名誉)。领导和同事们赋予我的这种名誉是假的,因为它们不符合成名成家的实际道德价值,成名成家事实上具有正道德价值。

然而,细究起来,这仅仅是名誉认知评价之真假的特征,而不是其对错的特征,更不是名誉的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之对错的特征。因为只有名誉之认知评价才具有真理性,才具有是否与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相符的问题;而名誉之感情评价和意志评价以及行为评价却只具有效用性,亦即只具有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达到主体的目的的问题。主体的需要或目的是衡量名誉之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以及认知评价之对错的标准。可是,衡量名誉的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之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主体的需要或目的?

名誉属于道德评价范畴。因此,衡量名誉的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_为评价之对错的标准,说到底,乃是道德终极标准,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终极目的,亦即所谓道德终极目的,即增进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这样一来,所谓对的、好的、应该的或正确的名誉的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之根本特征,说到底,便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符合道德终极目的;而错的、坏的、不应该或不正确的名誉的认知评价、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之根本特征,则是减少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不符合道德终极目的,就是错的、坏的、不应该或不正确的良心与名誉。我们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说:

想当年,我渴望成名成家而刻苦读书。于是,领导和同事们认为我走白专道路是不道德的,并且鄙视我,并开会批判了我。这些都是我的名誉。“认为我走白专道路是不道德的”,是名誉的认知评价,是认知名誉,是认知耻辱,它既是假的、是谬误的(因其与成名成家的实际具有的正道德价值不符),又是错的、坏的、不应该的(因为否定成名成家有害社会存在发展、不符合道德终极目的)。“鄙视我”是名誉的感情评价,是情感名誉,是情感耻辱;“打算整我”是名誉的意志评价,是意志名誉,是意志耻辱;“开会批判我”是名誉的行为评价,是行为名誉,是行为耻辱。三者都仅仅是错的、坏的、不应该或不正确的(它们有害社会存在发展、不符合道德终极目的),而无所谓真假。谁能说鄙视之情和整人之意以及整人的行为是真理或谬误呢?

可见,名誉有真假、对错、好坏之分。一方面,所谓真的名誉或名誉真理,也就是与所评价的对象的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名誉,是与所评价的对象的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认知名誉,是与所评价的对象的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名誉之认知评价;所谓假的名誉或名誉谬误,也就是与所评价的对象的行为道德价值不相符的名誉,是与所评价的对象的行为道德价值不相符的认知名誉,是与所评价的对象的行为道德价值不相符的名誉的认知评价。另一方面,所谓对的、好的、应该的或正确的名誉,就是符合道德终极目的的名誉,就是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名誉;而错的、坏的、不应该或不正确的名誉就是违背道德终极目的的名誉,就是减少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名誉。这就是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那么,名誉究竟如何才能是真的、对的、好的、正确的,而不是假的、错的、坏的、不正确的?或者说,如何才能证明名誉之真假对错?

四、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

毋庸赘言,名誉之错误,或者在于对他人行为的事实判断发生了错误;或者是因为用作评价标准的道德规范发生了错误。因为名誉的错误,说到底,无非是名誉与其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不相符;而名誉的评价过程又无非是将道德规范作为评价标准,用以衡量他人的行为事实之过程,道德规范是名誉之评价标准;而他人的行为事实则是名誉之评价对象。这样,如果名誉的评价发生错误――亦即与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不相符――显然或者是因为对于所评价的行为的事实判断发生了错误,或者是因为用作评价标准的道德规范发生了错误。

更确切些说,名誉之真假对错,直接说来,固然取决于名誉与其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是否相符,但是,

根本说来,一方面,取决于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另一方面.取决于对他人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之真假。如果二者是对的和真的,那么,名誉的评价必定是真的和对的;如果名誉的评价是假的和错的,那么,或者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是恶劣的、不正确的,或者对他人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是假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名誉真假对错的推导过程,这就是名誉真假对错的证明方法。

按照这一方法:

首先,如果不但对评价对象的事实判断是真的、是真理,而且用作评价标准的道德规范是优良的、正确的,那么,名誉的认知评价必是真理,而感情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必定正确。试想。如果张三努力工作的动机确实是一种无私奉献(对于评价对象的事实判断是真理),并且人们将“无私奉献”作为最高道德原则是正确的(评价标准是正确的),那么,人们认为“张三努力工作的动机符合最高道德原则,因而具有最高道德价值(名誉的认知评价)”显然便是真理(亦即与张三努力工作的实际道德价值相符),由此而来的“对于张三努力工作的钦佩之情(名誉的情感评价)”和“学习之意(名誉的意志评价)”以及“向张三学习的行为(名誉的行为评价)”也就都是正确的(亦即符合道德终极目的,即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

其次,如果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情感评价、意志评价和行为评价是错的,那么,这往往是因为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是恶劣的、不正确的。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误以为成名成家是不道德的(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鄙视成名成家(名誉的情感评价是错的),动辄决定开会批判成名成家(名誉的意志评价是错的),动辄开会批判成名成家(名誉的行为评价是错的),主要讲来,岂不就是因为我们所信奉的道德原则是恶劣的、不正确的?岂不就是因为我们错误地否定为己利他而片面地认为无私利他是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

再次,如果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情感评价和意志评价以及行为评价是错的,并不是因为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是恶劣的、不正确的,那一定是因为对于评价对象的事实判断是假的。试举一例。张三在自选商场实际上并没有偷商品,可是,不知为何防盗警报却响起来。保安人员赶来,把张三带走了。于是,他的一些熟人和朋友便认为张三偷了东西(对评价对象事实如何的判断是假的)。因此,他们便都认为张三缺德(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不免露出鄙视之情(名誉的感情评价是错的);并且皆有疏远他之意(名誉的意志评价是错的);熟人和朋友纷纷疏远张三(名誉的行为评价是错的)。所以,人们之所以对于张三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情感评价和意志评价以及行为评价是错的,完全是因为他们误以为张三偷了东西,对评价对象事实如何的判断是假的。

最后,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情感评价和意志评价以及行为评价是错的,有时既因为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是不正确的,又因为对于评价对象的事实判断是假的。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误以为成名成家是不道德的(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鄙视成名成家(名誉的情感评价是错的),动辄决定开会批判成名成家(名誉的意志评价是错的),动辄开会批判成名成家(名誉的行为评价是错的),如果全面地究其原因,岂不既因为我们误以为成名成家势必损人利己(事实判断是假的),又因为我们错误地否定为己利他而片面地认为无私利他是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道德规范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名誉的真假对错”,不过是名誉“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及其“对他人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之真假”的结论;而“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和“对他人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之真假”,则是决定“名誉真假对错”的两个前提。因此,证明名誉之真假对错,一方面在于证明名誉对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之真假;另一方面在于证明名誉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如果二者都是对的和真的,那么,名誉的评价便必定与其所评价的行为之实际道德价值相符,便必定是真的和对的;如果名誉的评价是假的和错的,那么,或者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是恶劣的、不正确的,或者对他人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是假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名誉真假对错的推导过程和证明方法,我们不妨将其归结为一个公式:

前提1:名誉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

前提2:名誉对所评价的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事实判断之真假

结论1:名誉认知评价之真假

结论2:名誉情感评价和意志评价以及行为评价之对错

然而,我们究竟为什么力求名誉的真与对而避免其假与错?换言之,名誉的真假对错究竟有什么作用、效用或意义?进言之,正确的名誉是否与不正确的名誉一样使人不差不错地遵守道德?这就是“应该怎样”进行名誉的道德评价的最后问题,这就是名誉的最为复杂也最为令人困惑的难题:名誉真假对错之意义或价值。

五、名誉真假对错之意义

名誉的作用、效用或意义,如所周知,主要在于使人遵守道德,名誉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因此,名誉真假对错的作用、效用、价值或意义也在于:“真的对的名誉”是否与“假的错的名誉”同样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难题。解析这个难题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名誉的真假对错的意义与导致其真假对错的具体原因有关。

我们知道,导致名誉的真假对错的原因,既在于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又在于对所评价的行为的事实判断之真假。但是,如果仅就能否使人遵守道德的意义来看,对所评价的行为的错误的事实判断所导致的错误的名誉评价,与对所评价的行为的正确的事实判断所导致的正确的名誉评价,是同样的:二者同样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效用。因为这种错误的名誉评价无非高估和低估两种情形。高估的名誉等于预付给行为者以奖赏,推动行为者尔后努力遵守道德;低估的名誉等于预付给行为者以惩罚,使行为者尔后不敢违背道德;不高不低的正确的估价的名誉,则以奖赏推动行为者继续努力遵守道德,以惩罚使行为者尔后不敢违背道德。所以,对他人行为错误的事实判断所导致的错误的名誉,与正确的名誉同样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效用。

然而,信奉优良道德规范导致的正确的名誉,与信奉恶劣道德规范导致的错误的名誉,所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效用是根本不同的。诚然,名誉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意味着:“正确的名誉”和“不正确的名誉”一样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因为根据“遍有遍无”的演绎公理,一般的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个别的事物无不具有。这样,“正确的名誉”和“不正确的名誉”便必定无不具有“名誉”所具有的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但是,细

究起来,二者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毕竟具有根本不同之处。

这种根本不同之处,粗略看来,显然在于正确的名誉的根水的特征在于信奉优良道德,因而它使人遵守的是优良道德;错误的名誉的根本的特征在于信奉恶劣道德,因而它使人遵守的是恶劣道德。但是,究竟言之,并不尽然。我们固然可以由正确的名誉的根本的特征在于信奉优良道德而得出结论说:它能够使人真正遵守优良道德。但是,我们却不能由不正确的名誉的根本的特征在于信奉恶劣道德。而得出结论说:它能够使人真正遵守恶劣道德。因为不正确的名誉,就其所信奉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要求来说,可以分为两种:“违背人的行为本性因而是人做不到的”和“不违背人的行为本性因而是人能够做到的”。不正确的名誉的道德要求,如果违背人的行为本性因而是人做不到的,结果究竟会怎样呢?

违背人性的道德,最普遍者当推基督教所倡导的“利他主义”。该派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为己利他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一个人如果真诚信奉利他主义,那么,按照利他主义道德标准,他必须压抑自己的一切目的在于利己的欲望和自由,他便会因自己的任何目的在于利己的行为而遭受背离道德的内疚感的折磨。他不但在个人幸福方面遭受损害,而且在自我品德上遭受损失:他注定要成为伪君子。因为毫不利己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违背人的行为本性,是谁都做不到的。于是,他必定要自欺欺人,把目的为自己的行为当作是为他人的,因而实际上,他不但没有遵守利他主义的道德,而且不自觉地成了一个伪君子。反之,如果一个人并不是真诚地信奉利他主义,那么,他对利他主义的道德便会阳奉阴违,自觉地变成伪君子。所以,错误的名誉的道德要求,如果违背人的行为本性因而是人做不到的,它并不能使人遵守它那种违背人性的道德要求;它那种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必定发生异化:使人无可逃脱地――自觉或不自觉――变成伪君子。弗洛伊德每谈及此,便感慨不已:

“文明社会只要求行为好……便自行将道德标准尽可能提高,使其成员进一步与自身的本性疏远……凡是一直按照文明的信条而不是受本能驱使行事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过的是入不敷出的生活。不管他自己能否意识得到,都可以客观地将他称作一个伪君子。”

错误的名誉所信奉的道德规范,如果不违背人性,因而与正确的名誉所信奉的道德夫范一样是人们能够做到的,那么,错误的名誉便与正确的名誉同样能够使人遵守道德,不论这种道德是多么荒唐。恐怕再也没有比“女人应该裹小脚”的道德规范更为荒唐的了!但是,这种道德规范并不违背行为的客观本性,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所以,问一下我们上一辈的人就可以知道,信奉这种道德规范的错误的名誉,与那些正确的名誉同样能够使人遵守他们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所以,达尔文说:“极为离奇怪诞的风俗和迷信,尽管与人类的真正福利与幸福完全背道而驰,却变得比什么都强大有力地通行于全世界。”目但是,错误的名誉使人遵守的是恶劣道德,因而便可能使人陷入真正的罪恶。试想,当年纳粹分子受着诸如“应该灭绝犹太人”的错误的名誉评价的鼓舞.曾犯下了多少惨绝人寰的滔天大罪:短短的几年间就有600万犹太人因此命丧黄泉!

信誉的价值篇10

 

关键词:商誉减值;会计准则;问题;措施。

一、商誉减值会计准则国际间比较。

(一)商誉减值测试时间的比较。

1、美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142条规定商誉减值测试在每年固定的时间进行减值测试。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在相关不利因素发生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法律因素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监管当局采取重大不利行动、未预见到的竞争、关键雇员的流失等。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商誉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无论是否有任何减值迹象,会计主体也应在每个年度报告期末估计一项无确定使用年限或尚不可使用的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等。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商誉减值确认基础的比较。

1、美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对商誉和无形资产进行规定: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是报告单元,报告单元是指经营分部或低于经营分部的一个层面(即组成部分)。准则里面还对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出具财务报告、经营成果需考核。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中指出,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会计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条规定,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关于资产组的认定,应当是以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三)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选择。

1、美国会计准则。FASB则使用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孰低。公允价值是自愿双方当前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而不是强制或清算交易中的价格。单一权益性证券的市场价格不能作为计量报告单元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市场报价未能取得,估计某以报告单元公允价值最适合的方法就是现值法,其中现金流量的估计应建立在合理的、可证明的假设基础之上;除此之外,公允价值的确定还可采用同类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或其他计价方法。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指出,资产减值损失以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量,准则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或现金产出单元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二者之中的较高者。如果销售净价高于使用价值,可收回金额即为销售净价;反之,则相反。销售净价是指在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中,通过销售资产而取得的、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条规定,企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如果资产持有待处置,那么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成本计量其成本。

(四)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选择。

1、美国会计准则。FASB则使用两步法:第一步为比较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如果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金额,可初步判断为商誉已减值,应实施减值测试的第二步以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金额;第二步是比较报告单元商誉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以计量减值损失。

2、国际会计准则。IASC使用一步法。

首先,进行自下而上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价值能否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金额,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其次,如果企业不能将商誉的账面金额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实施自上而下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金额能合理分摊的最小现金产出单元(即较大的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账面金额与可收回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3、中国会计准则。CAS也使用一步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如难以直接分摊至资产组,应当将其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组合。

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

[1] [2] [3] 

不应当大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分部报告》所确定的报告分部。然后,比较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

二、我国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一)测试间隔时间短。商誉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它囊括了企业各种优秀的资源,如商标、经营方针、生产流程等,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商誉发生减值的几率很小,所以没必要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二)资产组划分没有具体限定。第一,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水平尚不足以采用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为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年)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测试主体层面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是测试资产组或者其资产组组合的长期现金流量了;第二,资产分配工作量大,且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要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就需要一些会计信息。

新准则规定要在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但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及划分的不确定因素,很难对资产组进行估价,从而影响到合并商誉的准确性,这就给企业的实务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计量基础给会计处理带来困难。

、计量基础所反映的商誉的价值并不准确。公允价值比可收回金额更能准确反映商誉的价值,公允价值是通过内部信息和市场价格来计算出商誉的公允价值,而我国的可收回金额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所以没有美国的准确。

、信息失去可比性。企业在进行合并商誉的减值测试过程中,选择不统一的计量基础,例如有的企业会把相关的费用在现金流量中扣除,而有的企业则没有扣除,这样信息就失去了横向可比性。

(四)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不合理。

、把商誉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中的做法不可行。商誉是一种不可辨认的长期资产,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所以要将减值测试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

但从商誉的性质看,它是与整个企业的资产息息相关的,不能单独存在,如果整体资产合起来是一种现金流量,则要先把商誉在这些资产上分摊,再对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工作量相当大。

、不符合相关性和重要性原则。我国采用一步法进行测试,要先经过分摊、测试资产组价值等步骤,测试出商誉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商誉减值损失,这样计算出的可收回金额,企业的会计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距很大,不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商誉对企业来说相当重要,在企业资产中占的比例也相当大,所以应当对商誉减值设置单独的测试方法,而我国商誉减值测试适用于其他资产减值测试,这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不符。

三、完善建议。

(一)采用特殊减值测试为主,定期减值测试为辅。由于商誉不存在活跃市场,其价值变化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小,其减值的发生多是受其构成要素的变化影响。而这些不利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是企业经营出现特殊情况时发生的,不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此相适应,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减值测试应与特殊事件的发生相协调进行,即采用特定测试。但出于会计管理控制的需要,除了进行特定测试外,还应进行定期的常规测试,以更准确地反映商誉的价值。对于定期测试,笔者建议具体时间的规定不应超过年。

(二)针对资产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提高人员素质。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和进行减值迹象判断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为此,要完善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对会计教学进行细致改革,培养大批国际水平的会计人才,提高他们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和判断水平。

、我国应采用分布单元上进行减值测试。()分部报告单元比资产组高一个层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在分部报告单元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长期现金流量的确定容易操作。分部报告准则已经确定了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范围,所以对于现金流量的预测较之于资产组来说要容易一些,并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以考虑在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立临时应急指导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年或者两年内)对新准则的应用给予具体的指导,其中包括合并商誉减值测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三)解决测试中计量基础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