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1:19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幼儿园教育案例;案例研究;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2-04

幼儿园教育案例作为教师之间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以及提升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正日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起幼儿园优秀案例评比活动,鼓励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然而,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么写案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案例,有些教师甚至连什么是案例都说不清楚。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进行指导。笔者认为,要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2)为什么要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3)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下面笔者将一一阐释这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写作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1〕

在教育界,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希望教师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因而,案例概念被引入教育界。大部分研究者把教育案例定义为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3〕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教育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应当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案例中的事件须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并且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并能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三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虽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决不是杜撰的。

幼儿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的)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针对幼儿园集体活动(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集体活动之外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案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活动的案例,另一类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4〕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集体教学案例成为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将涉及个别幼儿的教育现象称之为个案,因而产生了一个疑问:个案是不是案例?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个案不等于案例。

在教育领域虽然也有人将“个案”称为“案例”,但是“个案”这个词在教育界原本就是专业名词,专指“个案研究”,即教育领域的“个案”实为“个案研究”。由此可见,“案例”和“个案”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着特定范围的现象(如一个机构、一种课程、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进行细致和整体的描述与分析。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假设,而不是检验假设,即它是从原始资料(对某一个案整体情况的实地考察)中推断出有关这一个案的假设或理论。幼儿园教师所称的一些“个案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因为其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某一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某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反思,并没有建构某种假设或理论。

还有些教师在为自己撰写的案例命名时,写作“××案例研究”。那么,“案例”等于“案例研究”吗?笔者认为“案例”与“案例研究”是有区别的。案例侧重于分析或解决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中的问题情境。简言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而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究,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黄娟娟,2003)因此,案例是构成案例研究的基础,没有案例便没有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价值的展示和功能的显露,案例只有经过解释和剖析,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一种教育反思,不能等同于案例研究。目前幼教界鼓励大家从事案例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能从事这类研究性工作的。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师资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案例研究有一定的困难。而案例撰写作为一种详实的教育教学性反思,是幼儿园教师能够掌握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案例撰写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为日后案例研究的进行打下一定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案例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的撰写,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写下这些困惑,作出自己的解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案例撰写要求幼儿园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能接触较多的教育教学实例,因此学会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尤其是优秀的案例,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观察、学习反思的过程必然促使教师学习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此外,案例撰写是教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案例撰写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案例撰写的价值,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三、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

目前可供参考的网络和杂志上的案例形式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合乎规范的呢?

根据幼儿园教育案例的定义,笔者将其分成两大类型,即集体活动案例与个别幼儿教育案例。

无论何种类型的案例,一般都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故事性。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是生动教学事实的再现。案例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典型性。案例需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案例可以引发教师诸多思考,今后若遇到同样问题或类似事件,他们便知道如何应对。案例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3)问题性。案例中要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可以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思考。

1.集体活动案例撰写形式

(1)夹叙夹议。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2)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述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还可以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由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2.个别幼儿教育案例撰写形式

个别幼儿教育案例的呈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形式:引言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即开场白,不必花太多笔墨,可简单介绍案例大致涉及的主题。

(2)交代案例背景。即交代与案例发生有关的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能否真正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主题,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细致描述。

(4)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这一部分的作用是深化读者对案例的认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带有负面性质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郑金洲.“案例”ABC〔J〕.教育文汇,2004,(1).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2

盗传必究

案例8

临近学期末,某幼儿园的杨园长在一次全园会议上准备详细介绍修订后的工作考评方案:考评范围由原来的单一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考评,转变为对幼儿运动、游戏、生活和学习等活动的全面观测和评价。谁知,这个考评方案只说了个“开头”,就在老师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最后,老成持重的白老师发表了看法:“我能理解园长重视幼儿园全面质量提高的苦心,但这样的考评很难操作,有没有像集体教学活动那样的量化指标……?”

见到这种情景,杨园长立即调整了工作思路,请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大部分教师还是很赞成新的考评方案,认为确实还是应该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考评。在倾听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杨园长认为,在幼儿园提出全面质量评价观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杨园长进行了新的动员和部署,并提出了本学期保教质量评价的主要任务:以幼儿园课程实施为基点,研究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类“学习经验”的情况,组织幼儿在园各类活动的能力,以及幼儿在园学习的发展情况,为教师改进保教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自从幼儿园提出全面质量评价观以后,全园的保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的钟老师在幼儿午睡时运用了“半帮忙”的培养方法,即让小班幼儿在脱棉裤时自己握住裤腰用力往下脱,而她则拉着幼儿的裤脚往下拽,这样既养成了幼儿自己动手的好习惯,又避免了幼儿因遇到困难时退缩或依赖成人。

杨园长还发现,幼儿园实施全面质量评价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对考评工作也不再有抵触和畏难情绪了。年轻的安老师深有感触的说:“过去,我很害怕园长看我的活动,更害怕领导给我打分,现在虽然也有等第之分,但大家会肯定我的亮点,也能及时给我提出改进的建议,我觉得现在大家更看重我如何改进以后的工作……”

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评价案例中幼儿园的质量评价工作?

2.幼儿园如何开展全面的质量评价工作?

答:

1.幼儿园教师质量评价应该是“镜子”

有学者曾用“尺子”和“镜子”来形象地比喻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观。由于尺子的功能是度量,因而,管理者用“尺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功能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分辨事物的高低。而镜子的功能是照像,因而,管理者如果使用“镜子”来评价,功能就是对评价者作出全方位的反映,使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本案例中,杨园长并没有仅仅把教育评价当作“尺子”,没有把评价过程等同于对照预订的标准进行打分,而是把评价当作一面“镜子”,既重视对具体教育情景的分析判断,又注重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技能,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幼儿园如何实施全面评价工作

首先,注重运用发展性评价。评价体系应该考虑幼儿发展的原有水平以及教师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如教师如何满足幼儿发展和生活的合理需要,如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材料支持和自主学习的机会,等等。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4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CIPP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40-04

自幼教改革以来,教育活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教育评价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广大幼教工作者,尤其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因此,我们一直在对相关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模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希望找到一个能适合幼儿园教育管理需要的评价方法。

为什么评价?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方式方法有什么?评价过程包括哪些阶段?评价的科学性如何判断?如何通过评价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当我们接触到CIPP评价理论时,一些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了。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并提出了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等概念。背景评价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能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这四种类型的评价目的、方法与功效各不相同。在幼儿园管理中尝试运用CIPP评价模式,我们可根据评价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四种评价既可以在方案实施前使用,也可以在方案实施中使用;可以实施一种评价,也可以实施几种评价。因此,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评价模式。

一、CIPP评价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操作流程

CIPP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要搞好评价活动,必须实施科学的评价流程。为此,我们根据CIPP评价理论,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评价流程图(见图1)。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CIPP评价,一般是先从背景评价开始,判断其活动计划或活动方案是否有成立的价值,然后进入输入评价,这一步主要是解决是否可行的问题,从而找到实施方案最佳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再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进入结果评价环节。但是,这不是对教育活动或方案的最终判定,我们会将前面三个环节综合进行联系,从而判断出该活动的价值。

在具体的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以课程评价为例:管理者可先引导教师进行课程背景分析,确定课程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对需要调整的部分进行输入评价,继而形成新的课程。这两个环节我们一般采取集体备课、小组教研、师徒对话等形式来实施。在过程和结果评价中我们更重视的是反馈和调整的跟进,并使这四个环节进行不断的循环和螺旋上升,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具体操作如下图:

二、针对不同评价内容设计评价大纲图表

针对不同评价内容设计评价大纲图表的目的是简化评价手段,同时突出了教师参与,使不同的评价类型有相应的目标和方法与之匹配,如下表1所示。

我们把评价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认为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应该成为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水平的工具。同时,针对每次不同的评价内容,我们都将相应的易于理解、容易操作的量化指标提前告知老师们,使评价本身成为一项有价值的判断和学习活动。

例如,在环境创设评价中,我们在拟订评价指标时就广泛征取了教师们在创设教育环境中通常遇到的问题,并将问题纳入到评价指标中(见表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该评价表格提前发给教师们学习,教师们则一边解读评价指标一边进行环境创设,这样突出了评价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也会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评价指标。如在上表中,我们将“区角设置”与“区角材料”两栏按班部进行了细化,按照各班部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三、在重视评价的方向性和实用价值中突出评价结果对教师的反馈功能

在CIPP评价系统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情况均可随时反馈给教师,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例如,对保育员配班工作的评价(见表3)。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托年级教研组,利用高级保育老师的示范作用,对每个配班环节进行反思和调整,最后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户外体育活动配班评价标准,再通过交叉观摩,将各项保育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并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落实,使保育工作细节有章可循,力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这样不仅有助于为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也有助于年轻保育教师的培养。例如: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某一年轻保育老师在配班过程中站位不合适,影响了孩子们正常的活动,于是,我们利用CIPP评价理论,首先,利用师徒结对的形式,让这位年轻老师观摩高水平的配班,将问题与效果进行反馈,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再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在公平的评价中让评价成为教师成长的激励手段

有学者提出,自本世纪以来,随着量化评估、考核在教科研管理中的日益泛滥,科学研究评价的公正问题也逐渐暴露和突出起来。对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应用CIPP评价系统时,如何更好地建立公正的评价机制。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

一、案例背景

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和男(女)还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呢?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男(女)孩子……面对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常会感到尴尬和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和处理。回避、斥责、打骂、恐吓……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又应该如何面对与处理呢?

对于性,这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平时有意地去回避,以致于当面对幼儿的询问时便手足无措。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也不例外。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孩子触摸生殖器怎么办?

(一)情景描述

中午午睡,老师来回检查幼儿的情况。这时老师听见重重的喘息声,于是循着声音走到孩子的床旁边,发现孩子趴在床上,身体拱起,头上直冒热汗,嘴巴发出粗粗的喘气声。老师轻轻拍拍孩子的被子,孩子马上停了下来。没过多久,孩子又开始在被窝里动来动去,老师去检查他的被子,结果发现原来孩子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放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对此事进行了沟通,结果孩子的妈妈也很苦恼地对老师说:“是啊,在家里孩子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会打他的手,有时候也会大声地骂他,恐吓他‘再玩,以后就会断了,小便也小不出来了。’这样一说,他玩的次数是减少了,但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有开始玩了,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二)理论依据

1、根据幼儿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教育观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

2、认知、情绪、心理环境与学前儿童健康又着紧密的依存性,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建立在体会幼儿内心感受,给予幼儿心灵慰藉的基础上的。

3、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建立在幼儿健康有了一定认识、健康态度初步形成之后,行为才能表现具有一致性和主动性。

(三)案例分析

要对家庭的性教育进行指导,首先老师应该具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知道不同程度的“”在1―6岁的孩子中是普遍行为。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是他们探索其性存在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很自然地方法,要全面认识“”对孩子的意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性教育观,用来更好地指导幼儿家庭健康教育的实践。

家长通过呵斥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威胁和恐吓,这一做法是不合理的,给儿童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家长严厉地恐吓、斥责、惩罚幼儿,以期能制止他触摸生殖器的行为,表面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幼儿触摸生殖器的次数减少了。但是更大的危险就此潜伏下来――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的忧虑、紧张和愧疚。本来是对幼儿来说无特殊意义的动作,却使他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可以压抑自己,形成“性压抑”心理,甚至一生难改。

(四)处理方法

1、给家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如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当发现孩子又触摸生殖器行为时,不要斥责和惩罚,在理解的基础上,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玩具、讲故事等方式将儿童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2、让孩子知道触摸生殖器的危害,使幼儿形成克服触摸生殖器的动机,让儿童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使其从经他人帮助的健康行为转变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

案例二:“你是妈妈捡来的。”

(一)情景描述

早上来园,很多孩子都在教室里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老师发现苗苗一个人在角落里闷闷不乐,感觉想哭的样子。于是老师走过去问:“苗苗,怎么了?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吗?”苗苗抬起头问我:“老师,你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你当然是你妈妈生出来的啊!”“我妈妈说我是她从路上捡来的,呜……”苗苗说完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很多孩子听到哭声都围了过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很多孩子也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孩子说“妈妈告诉我我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有的孩子指着自己的腋下说“妈妈说我是从她这里出来的。”老师看着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的孩子们,于是把他们集合起来,用种子的比喻告诉孩子们“爸爸和妈妈结婚后,想要一个宝宝了。于是,爸爸就把自己的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宝宝住的房子,可舒服了。宝宝在里面住了九个月就要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这个宝宝是谁呢?就是你自己。”给孩子们讲完这些以后,老师还带孩子去科学探索室看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学习,孩子了解了“自己是怎么来的?”这一生命来源的奥秘。

下午放学的时候,苗苗扑到妈妈的怀里,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是你捡来的,我是从你肚子里出来的……”苗苗迫不及待地将今天学到的东西告诉妈妈。妈妈惊讶地听着孩子的讲述。在老师的解释下,妈妈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孩子最近一直在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就随便说了那句话,没想到她当真了。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啊,能用这么形象的故事来跟孩子们讲道理。”苗苗妈妈感慨到。

(二)理论依据

1、幼儿日常健康行为的养成应当尽早开始,常抓不懈,适时要求,家园配合。

2、幼儿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可行性和需要原则进行,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

3、社会、文化因素对幼儿健康的渗透作用,从情感和认知多方面让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4、诚实相告与艺术解释是幼儿体生长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的一句随意的话就引发了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可见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对幼儿性教育的不重视不科学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但是,老师就不一样了,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师不但没有简单的回避,而是抓住苗苗的这个突发事件的时机,通过与儿童的平等交流,带着对儿童的期待和赞许,在极其自然、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成了关于“我从哪里来的?”健康教育内容,并用幼儿易于接受的形象的方法使幼儿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从孩子不同的情绪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健康教育是成功的,反观家长的教育方法,只是一种敷衍与不重视。

(四)处理方法

1、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教给家长一些相关的形象化得语言。

2、转变家长的性教育观念,让家长懂得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评价;成长;公平;多元;自评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65-01

如何评价幼儿,直接关系到幼儿对幼儿园活动的兴趣,甚至影响幼儿的学习、习惯养成及个性发展。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活动的适宜性、有效性,以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现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如下。

一、公平评价是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教师应满怀激情地热爱每个孩子,无论对乖巧、胆小的孩子,还是调皮、生活习惯差的孩子,教师都要以公平、公正的视角评价他们。案例描述:胆小的小X。小X是插班生,内向、腼腆。班级举行讲故事比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比赛那天,大家都讲了自己准备的故事,只有小X怎么也不肯讲。第二天,教师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我的“叨”没了》,就讲给全班同学听,并借机找理由表扬了小X,小X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自从那次,小X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他开始在意教师对他的评价了,有时还会用眼神和教师交流,好像在说:老师看我坐得好不好!正是因为教师对胆小、内向的幼儿也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进步了。案例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对幼儿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戴有色眼镜看孩子,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公平地评价每个幼儿。

二、多元评价是手段

所谓多元视角评价是指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深入,多方面地评价每个幼儿,而不是单凭一次行为或举动进行评价。这里的多元视角主要是指评价角度、评价主体方面。案例描述:“多角度”看小A。小A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平时在班里总会干点小坏事儿,生活习惯也不是很好。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了不一样的小A,对他形成了新的评价和认知。教师发现小A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注力强。每次绘画活动中,小A的作品总是画得比较精致。第二,爱劳动。小A总是喜欢帮着老师为其他孩子服务。第三,爱表现自己。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观察,可以全方位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出现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性。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被发现了,有的还没有被发掘,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三、抓住契机是关键

案例描述:抢位子。午饭后,幼儿们都习惯到走廊里坐着看书。突然一个孩子跑来说: “老师,有人打架!”教师循声望去,只见小B和小H两个人正端着凳子你挤我、我推你。教师经过了解,得知原因是两人都想坐在小T身旁。老师说:“都想和小T挨着坐,应该怎么办呢?这并不难啊!让小T坐中间,你们各坐在他的两边,这样可以么?” 两人便都笑了起来。小H说:“呵呵,老师,我怎么没想到呢!”小B也跟着笑了起来。师:“你看,原来遇到事情只要多动脑筋,都是可以解决掉的!”“哈哈,对,对,老师说得没错!”案例分析:美国学者史塔佛宾有一句名言:“评价的目的在于追求改进,而不在于证明什么。”所以,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评价,让幼儿在教师的评价下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学会自评促成长

自我评价指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力的判断。教师要以幼儿一日生活为载体,引导幼儿正确评价自己。案例描述:选明星宝宝。每周,班级都会评选“明星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幼儿的自我评价。场景一:周五下午,教师让幼儿们进行自我推选,“我评我自己,因为我午睡好。”“我很乖,能和小朋友相亲相爱,我选自己做文明宝宝。”……场景二:第二周时,幼儿又开始推选活动,“我睡觉好,我选我做听话宝宝。”老师引导,“小朋友们想想,除了午睡好之外,你还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点呢?”“我能把老师布置的任务主动完成,所以我选自己当文明宝宝。”“我遇到熟人会打招呼,我选我自己。”……案例分析:场景一、二的区别在于,场景一的竞选标准关注自身“吃饭好、睡觉好”等外部表现,未涉及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场景二则指引幼儿从外部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的评价过渡。这样的评价才能升华幼儿的自我评价,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教育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关注幼儿已有的和潜在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不断地给予评价和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只有让评价多一些质感,才能使幼儿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8

推荐理由

我们要对教学的哪些方面进行反思?怎样进行反思?如何将自己的反思融入日常教学,并调整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反思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如何做好观察记录并写出有价值的反思笔记?怎样对教师的反思日记进行分析和评价?――本书用真实生动的教学活动实录、反思案例和照片,详细介绍了反思性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应该具备的五个核心关键实践经验,以及幼儿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的具体原则、组织思路和方法。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实例

作者:俞春晓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给幼儿教师看的书。作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按照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阐述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技巧,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如何选择、目标如何定位、情境和材料如何设计、环节如何安排、指导策略有哪些等。说理加上大量的案例辅助说明,使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

主编:宋文霞,王翠霞

推荐理由

入园、盥洗、进餐、喝水、如厕、自由活动、午睡、离园是幼儿园的生活环节,能否把这环节组织好,直接关系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本书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策略、活动、儿歌和故事,无论是初入职的新手教师,还是在生活环节组织方面缺乏技巧的老教师,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幼儿园管理的50个细节

主编:陈迁

推荐理由

全书的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分为规章制度建设、保教与总务工作管理、保教队伍建设、公共关系管理和领导艺术等五编,从五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管理中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些管理细节问题。鉴于幼儿园管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十分重视案例的典型性与可读性,力求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警示或启发。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

编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

推荐理由

该手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发展现状与促进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呈现的是一种专业化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方法,具有中立的客观性、深入的描述性。本《评价手册》工具一、三、四、五、七、九这6个工具经过了三个阶段十余年在十多个省市的试用、修改和完善。实践证明,这套评价工具能够全面、客观、深入、细致地反映和描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作者:晏红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恰当 激发 创造性 绘画

范例是绘画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范例,教师可向幼儿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构图和色彩,但同时它也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性。比如,范例“海底世界”中左边是海星,右边是螃蟹……活动结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和教师范例一样的海星、螃蟹……这样的绘画作品太注重结果,功利性强,当然,就谈不上创造性绘画,也与幼儿美术教育初衷相悖。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他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他还指出“艺术活动不能只练习技能,艺术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艺术家,而是要发展所有儿童艺术才华,鼓励、造就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范例不该只停留在简单地传授技能技巧上,而是要在以儿童为中心基础上,既要使技能得到发展,又能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因此,如何使用范例成为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范例,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

幼儿年龄小,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为幼儿提供的范例要有美感,充满童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动手去画。在教学中,我们常使用简笔画示范,但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简笔画并不适合作为范例,它是成人经验的总结,虽然幼儿可以很快掌握,但会导致观察缺失,从而失去了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比如,画熊猫,大部分幼儿画的熊猫就是圆圆的脑袋、身体、吃竹子……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是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没有直接功利性,孩子的想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一定要让幼儿模仿得有多像,技能有多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会动的范例”,为幼儿提供四肢和头部都能灵活运动的“熊猫”。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可以活动熊猫的关节,摆出不同造型,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绘画。

二、合理运用范例,促进幼儿创造力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1.合理运用范例,正确对待技能的学习,注意引导性和启发性

(1)案例背景: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手帕》。

(2)具体案例

案例一: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格子手帕范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手帕。

教师:手帕上有什么?

幼儿:格子。

教师示范格子手帕的画法。

最后,教师出示其他的范例:你们瞧,手帕还可以有其他图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

全班幼儿无一例外都画了格子手帕。

案例二:

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了空白的“手帕”: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儿:手帕。

教师:手帕上有哪些图案呀?

幼儿:有花,有白雪公主……

教师:今天,我们也来当设计师,设计漂亮的手帕,好吗?你们都会画什么呢?

幼儿:刺猬,花……

教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把你喜欢的图案画到手帕上。

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3)分析:同样采用范例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案例一中,教师直接出示范例,幼儿先入为主,教师在示范中又再次讲解格子手帕的画法,这种注入式的范例教学让幼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创造力因此受阻,以至无一例外地画了格子手帕。而案例二中,教师一直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启发幼儿去搭配,这种启发式方法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设计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中心,在充分探索的情况下,给了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因此,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4)得到的启发:无可厚非,绘画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不能因为掌握技能技巧而使幼儿失去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使用范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和启发,正确对待美术技能的学习,多给幼儿创造的空间,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这才是适合幼儿绘画发展需要的。

2.适时地为幼儿提供绘画的“零件”,既可以提高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用什么样的范例,该怎么用呢?其实,我觉得教师可以要提供一些绘画的“零件”,启发幼儿去组装它们。当然,把握物体的特征是必要的,如在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形状(三角形、圆形……)让幼儿组装,只要它有眼睛、嘴巴、尾巴这些鱼的基本特征就可以了,由于这些“零件”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幼儿很乐意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去表现,画出“自己创造的鱼”,这样也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同样,在海底世界的背景上,教师也同样可以出示简单的“零件”鼓励幼儿自己搭配,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这样每个幼儿都能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既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3.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范例

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比如房子,我们知道房子有高有矮,屋顶、窗户和门也不一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设计房子的时候,要把握住房子的基本特征,如有屋顶、窗户、门等,可以通过多种范例为幼儿提供参考。在这个教学中我准备了三组范例:第一组:简单的绘画“零件”;第二组:借用多媒体中的画图软件,让幼儿感受色彩变化下的房子所产生的不同场景;第三组:不同层次房子画面,让幼儿感受画面的构图。最后,我还鼓励幼儿适当地添画背景。这样,从房子的形状、构图、色彩上都给予了幼儿较大的构想空间,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

当然,范例并不是幼儿绘画活动的唯一手段,虽然现代教育观念中不提倡过分强调绘画技巧,但基本的技能是创造的基础,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助于树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活动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因此,我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同仁们继续关注、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孔起英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幼儿园情景教学案例篇10

    论文摘要: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作是搭建脚手架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这种支架式的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不断地完成新的任务。针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文章提出了几种支架式教学语言策略来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支架的内涵

    “支架”( scaffold)本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在这里,“支架”是一种比喻,伍德(wood, 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来卡兹登(cazden,1979)将这种比喻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学支架。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从“支架”这一比喻的本意出发,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支持: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帮助幼儿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促进幼儿扩展学习范围,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教师教学语言的这种支持和帮助正是为幼儿的学习搭建了必要的支架。

    二、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举例

    这种支架式教学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本文结合幼儿园的实地观察,用案例分别加以阐述。

    (一)采用提示语和询问语,拓展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幼儿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环境刺激的帮助,启发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借助于教师语言的参与,将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思维和心理表征的结构,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案例:〕

    背景:大班,科学活动。

    t: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个录像,看看我们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观看录像:幼儿在区域中使用小工具的情景)

    t:录像里放的都足我们这几天做的一些游戏,谁来说说你都玩了些什么呀?碰到什么问题吗华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当幼儿说到某小工具,大屏幕上即出现该小工具的照片及名称字幕,请幼儿说出此工具的名称)

    t: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工具来加工菜呢?(观看录象:厨房阿姨用小工具加工蔬菜的情景)

    t:这么一大盆萝卜,阿姨如果用刀切,要切到什么时候呀,那怎么办呢?(继续看录像:阿姨开始用刨丝刀进行加工,很快就完工了,镜头前一大盆萝卜丝。)

    t:你们觉得小工具的本领怎么样?(幼儿齐声回答“很大”)

    t:现在,我们的小兔要喝一瓶汽水,打不开盖子,怎么办?(教师拿出一个玩具小兔,一个塑料瓶汽水,许多常用小工具)

    t:你们试试看用哪些工具能把盖子打开?(幼儿分组讨论,探索。每组的瓶盖都打开了)

    t:你们说一说都是使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每组的幼儿都说出了自己的打开方法)

    t: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幼儿在初步体验使用小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工具的名称及功用。教师先用语言提示幼儿“看看我们小朋友都在千什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录像上的小朋友在干的事情上,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在活动结束时以“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吗?”这种询问式的语言来结束本次活动。这种询问式的教学语言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已有知识经验(使用小工具可以把瓶盖打开),而且还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新的牢固的支架,拓展知识的外延(工具不止这些,以后还会有更方便的工具)。

    (二)采用语言示范,纠正幼儿不完整的语言,帮助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完整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期,也是掌握词汇和语法迅速的时期,因而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纠正。比如:三岁左右的幼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常把“哥哥”说成“多多”,把“老师”说成“老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示范,帮助纠正。研究中,发现幼儿说话经常发生用词不当的情况,如“一头马”、“一件裤子”等。幼儿说话还往往说半句,即使用主要词而省略其余词。

    〔案例:〕

    背景:中班,主题活动。

    教师让幼儿围坐成一个半圆,教师坐在中间,教师教幼儿学习儿歌《秋姑娘》。

    t:秋天象什么?(幼儿齐声回答“象一朵花,’)

    t:要说秋天象一朵花一样。(幼儿重复老师的话“秋天象一朵花一样”)

    t:秋天的风吹过树叶,树叶象什么?(有的幼儿说“象一朵朵蝴蝶”)

    t;蝴蝶是一只只,如果是花用“朵”来形容,应该说秋天的树叶象一朵朵蝴蝶花。好,再说一遍。(幼儿又重复了一遍老师的话)

    在案例中,幼儿总是说不完整的话,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用规范、准确、流畅的语言作出示范,让幼儿模仿。语言习得研究表明,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的。相反,教师如果不重视本身的语言修养,缺乏准确、规范的语言,就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教师一直把“伞”读成“shan",把“藏”读成“chang"。如果把这样的错误概念教给幼儿,对幼儿的发音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教师对幼儿的不完整话进行纠正、示范,使之完整、准确,对幼儿的发展是至为关键的。正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幼儿说的话进行补充“象一朵花一样”、“象一朵朵蝴蝶花”是针对幼儿对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补充。但从更深层次说,在这个纠正、补充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随着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空间作出适时灵活的调整,在幼儿学习的边界地带,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幼儿不完整的话或不清楚的话进行扩展,使其结构完整、意思明确,从而向幼儿表明自己能接受、理解幼儿的话,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合作性的学习中。

    (三)采用提问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拓宽思考角度

    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语言刺激。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儿童“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果子”,以引发幼儿兴趣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案例:〕

    背景:中班,主题活动。

    t: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教师抱着一大堆杯子,幼儿都兴奋得叫起来,大声喊着“杯子”,教师又让每一个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

    t:今天有这么多的杯子,大家仔细地观察,看看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幼儿都看着自己的杯子,说出有塑料的、玻璃的、瓷的)

    t:那小朋友能够用什么办法让杯子发出声音呀,你们试一试。(幼儿有的把杯子盖转一转,发出了声音,有的把杯子在地上磕一磕,也能发出声音)

    t:看,我今天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教师从身后把准备的筷子拿出来,让小朋友往下传,一人一根筷子)

    t:拿到筷子的小朋友,试着敲一敲,看杯子能不能发出声音?(幼儿都在试着敲)

    t:敲敲自己的,再敲敲别人的,有什么秘密呢?发现什么了?(幼儿说有的响,有的不响)

    t: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儿回答“不一样”)

    t:为什么不一样呢?(有幼儿回答“因为材料不一样,有的用瓷,有的不用”)

    t:因为材料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果两个都是玻璃做的杯子放在一起敲,声音一样吗?(有的幼儿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t;咱们来试一下。(经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发现不一样)

    t:为什么都是玻璃做的杯子,声音不一样呢?(有幼儿回答“形状不一样”)

    t: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幼儿都在尝试)

    t:都试过了吗?谁试过了,我请一个小朋友回答。(一幼儿用筷子敲敲杯口,又敲敲杯柄,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t: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一幼儿把筷子放在杯里敲敲,再放在杯外敲敲,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提问,把一个个问题引发出来,环环相扣,引发儿童的积极思维,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发问“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以引起幼儿对杯子的注意,并使幼儿对这一活动产生兴趣。根据幼儿的“不一样”,给予反问“为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都是玻璃的声音不一样?”,将幼儿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重新抛给幼儿,诱发幼儿进一步反思。在幼儿积极的尝试下,教师又进一步的追问幼儿“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确认幼儿都试过之后,又连续追问“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这样,使幼儿探索出的结果都有机会表现出来。美国弗兰德斯的问题操作,也是“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他所表达的意思,再问他的观念从哪里来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是否可靠。”教师正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拓宽思考的角度,从多个角度发散,在广阔的空间搜索,从而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