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18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指通过结合、挖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要顺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该做些什么,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对策。

一、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性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存在将专业课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块的教学安排,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而对通过专业课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保障,在教学考核中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引导作用,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学校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将一门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较少考虑到通过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需突出体现引领

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使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学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对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新政策的认同、国家道路发展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其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内容上,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

“大思政”的新格局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要将学科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上不能仅限于理顺知识体系,而更多地要从历史、因果的角度阐述整个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并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在处理科研或者工程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照搬经验,而是要考虑它们的前提假定是否一致。土木工程教学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一个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设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应根据国民经济状况、当地地质水文情况、工程施工水平判定自己做的设计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不能过分地重视计算而忽略了工程“功能”在设计中的核心位置;更不能仅仅根据目前的计算流程,生产出一系列的“图纸”和“计算书”。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课程思政;本科教学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及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

2020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从上述政策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的提出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除父母外影响最深的就是专业教师[1]。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思政教育由专门思政教师和课程负责的局面,将所有课程都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当中。任何课程和教师都应当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授课当中[1],在解专业之惑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美好家园和良好人居环境为己任,对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养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劣质工程、违规建造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建设,还可能给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思政的难点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性强、涉及知识广等特点,其本科教学思政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二是如何将思政元素与社会热点互相结合。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略学习知识的初衷,进而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建设当中;同时由于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所处层面不同,如何将二者自然、深刻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城乡规划专业思政教学面临的困难。另外,由于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也不同,根据发展目标的改变,思政的侧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阶段城乡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大拆大建走向了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向,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当下城市建设现状和热点相结合也是本专业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和社会问题及当下热点结合,不断完善和更新,而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文章以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为例,结合其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中可以运用的思政要素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概况。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行五年制大类招生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207个学分方可毕业。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根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通识课、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四个板块,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又包含了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内容。按课程的内容划分,又可以将开设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技术课四个类型,理论、技术和设计课开设主要在前四年,实践课则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理论课代表课程有一年级的建筑大类基础概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年级的中外建筑史、城乡规划原理,三年级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乡村规划概论,四年级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设计课包含了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1、2,二年级的建筑设计1、2,以及三四年级的规划设计1~4。实践课有建筑认识实习、乡规划认识实习、古村落调研、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技术课代表课程有建筑制图1、2,建筑构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建筑数字技术等。(二)思政要素提取。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对思政的要求也更高。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及课程设置特点,文章对本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进行分类和提取,大致可以将本专业思政要素分为以下三个大类。1.历史类课程思政元素。历史类课程内容是城乡规划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不足,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华大学为例,历史类代表课程主要有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也有涉及到历史类教学内容。历史类课程的思政要素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展现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成就以及一些本专业伟人为历史文化保护做出的贡献和榜样,进而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志向[1]。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荣誉感。2.专业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在理论类课程中,除了历史类课程外,专业技术类课程也占了大量比重,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等,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中涉及到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内容的章节,也属于此类范畴。规划工作中除了要满足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外,更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规范,保证工程质量,否则会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容不得半点掺假和马虎。城乡规划专业技术课程思政要点即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3]。3.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实践类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课程,贯穿了本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低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专业素养,建筑设计课程使学生掌握规划中常用建筑的基本体量和功能,为后续大尺度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作为专业核心的规划设计课程又包含了群体建筑设计、居住区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内容。近年来城乡规划的重心已经从城市规划和建设新城向乡村规划、旧城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历史保护等方向转变,由于气候变化、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公共健康、城市内涝等城市问题也应当引起规划师的关注。因此在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和热点,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关心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人民谋福祉。(三)改革措施。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教育不应是一个孤立静态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教学过程,不应是生硬的、局部的思政元素的引入,而应是包括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改革和提升,应当是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意义重大,因此思政教育若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十分重要。提升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的能力;二是寓教于学,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备课、授课和课后总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2.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3],教师通过授课过程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因此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对思政内容的融入是破碎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也应当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与时俱进,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教学的灵活运用。3.增加思政考核和评价。增加思政考核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掌握思政教学是否在师生中取得良好效果、如何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考核和评价应当既包含教学主题———教师,又包含学习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思政考核和评价主要应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内容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作业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4]。对学生的思政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当中应当融入思政考核。学生思政考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的,如可以设置一些主观题目,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可以考察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了解考察学生思政水平,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

四、结语

总之,思政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只有将思政教育和传统教学相融合,推进和完善思政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育出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宝娟,张伟,袁晨晨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思考[J].安徽建筑,2020,11:126~127

[2]陈丽.基于课程思政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13~116

[3]李欣,展凯云.思政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探索[J].城市建筑,2020,31:87~89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3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对接途径

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专业是其发展的品牌,因此对专业课建设高度重视,而人文基础课则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政课。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思政课和将来找工作关系不大,这是形成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相对接。而实质上二者本就一致,学生希望未来在社会中能发挥所能,有好的发展;而思政课是以育人为目的,求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那么,二者的对接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即就业。本文就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专业谋发展,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更新理念,正确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是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高职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真正结合起来。思政课如何能摆脱目前的不利因素,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形成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中来。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对思政工作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要与一切与学生培养相关的课程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要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增加思政研究厚度;要将思政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企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等等。只有将思政课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才能提升其影响力,达到效果最优化。

“大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与相关课程、部门、团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主线就是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有效对接。无论结合的对象是谁,只有将思政课、专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进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才能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思政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立足专业,将高职职业性的典型特点在思政课中突显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度不深,甚至脱节。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自己教授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将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也就很正常了。

而事实上,思政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二者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要求。思政课只有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在思政课中所需要的东西。思政课如何能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群

既然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和灵魂,专业的设置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群就要先有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进行具体对接。对学校主要专业群的了解可从三个层面:社会和行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1.结合社会和行业深入了解。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针对行业、为服务社会而设置的,而社会和行业又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从宏观上了解本学校各大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引入思政课相关内容中。

2.结合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教师无疑是对所教授专业最为了解的,对各大专业群深入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学习。专业课教师会对各专业有具体的了解,将从微观上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各个专业进行指导。

3.结合学生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和具体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了解的只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率高不高,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多注重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待遇,而忽略该职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后,才能有的放矢,结合社会或行业需求、专业课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能体现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的结合,但在实践效果上不尽如意,所以在有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要对具体的结合方式进行创新探讨与实践。目前思政课基本上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融入专业课建设,将会真正显示出思政课的生命力。

1.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互动制度化,共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作为基础课中的分支与专业建设间相对独立,教师间交流甚少,即使有交流,也未形成制度化。思政课侧重德育,专业课侧重技能,各展所长,但是,在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却存在欠缺。现在的用人单位既看重学生“知识、技能”这样的硬实力,也越来越看重“沟通能力、性格”等软实力。如何让这一硬一软相得益彰,首先就要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互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形成制度化固定下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互动都需制度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可相互融入彼此的教学设计中。

2.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进行模块教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再将每一模块的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对接,以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为选取、补充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职业性。活动方案的设计以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把服务、学习、教学结合起来。只有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能为他们适应企业、立足社会提供强劲动力。也只有学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对专业课建设起到服务和支撑作用。

3.结合专业引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情景化。一般专业课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多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思政课的大力推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贴近企业生活。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使用的,如果选择的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或与企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则会被吸引其中,产生共鸣。其次,教学课件中引入的图片、视频展示企业文化。现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都会借助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实训前能接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最后,实践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以调研、讲座、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够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将企业生活的情景模拟再现,这样能够大大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相融合,立足专业谋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思政课有用、实用、好用,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如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Z].2010-03-19.

[2]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9-01-14.

[3]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4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专业实训 “双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77-0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和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突出存在着学生参与上缺乏广泛性、内容上缺乏规范性、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组织上缺乏系统性、实施上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可持续性开展。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内在的需要。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把专业实训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引进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建立基地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单向开展教学的一个场所,而并未被真正置身于教学之中扮演其应有的角色。其实,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教学场所或平台,更是学校与基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依托。例如,在与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一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另一方面,学生可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特长,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支教兴农、科技兴农等形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学校还是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均能从双方的合作中受益。因此,应该重新认识和界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双方的互利合作、良性互动,并以此来激活和带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形势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要坚持发散思维,全方位透视,一个典型的实践教学基地通常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多方面的理论教学问题。例如,国有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发挥的角度,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也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可以从就业教育角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因此,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发掘更为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向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和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效性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的价值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就是要整合优化在专业实训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引入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传统的教育形式正在酝酿重大突破,理论教学的课时数被大量压缩,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环节不断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要求,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当前,各高职院校为确保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与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有稳定保障机制、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学院可以把这些实训实践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实习实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实训,专业课实训建立在学生体验和动手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专业实践,培养出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但是,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专业课实习实训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否则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专业课实训则是培养人才的具体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课实习实训则以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展示和物质基础。因此,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可以防止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割裂现象,可以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作用,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与岗位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不能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开展下去,很多高校只能做到“以点带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践教学受场所、经费和师资的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可持续性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很大投入,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该按照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的原则进行,以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降低基地的使用成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同时挂牌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以企业为依托、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节省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这对于教学资源和办学资金仍不够雄厚的高职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整合与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各项教学制度,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的真实的职业环境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实习实训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依托各专业实训基地,做到专业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双基地”同时建设、同时挂牌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与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育人的宗旨,这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性质。因此,应特别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师应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基地,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吻合的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题调研,调查企业文化,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职业道德情况、各行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等。教师将调研成果反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兼顾其他方面,但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不能喧宾夺主,任何有悖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所谓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该注意按照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和双方受益的原则进行,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降低基地的使用成本。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得到锻炼,当地见效益,教学见成效,实现互惠互利。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出发,学校和基地可以尝试多种合作方式。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与基地联合进行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城镇布局、新农村建设等,为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技术服务。再如,学校可为基地定向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把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也能为基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进行相关的创业辅导、就业咨询等活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缩短学校与地方的距离。总之,学校和基地合作的方式很多,可以随着双方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

(三)规范化和制度化原则。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具体而言,就是各方应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和发展给予人力、 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专项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从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二是学校应配备得力专任老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人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三是学校应出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文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化,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四是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和难题,通过政府引导,由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协调解决。这种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对于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等都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总之,发挥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必须全方位多层面共同努力

(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集成设计、并重的原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实践证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各门专业课程都应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在内容设计上应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双基地”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双基地”的建立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叶德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郭艳春.依托基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0(17)

[3]陈绍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安康学院学报,2010

(10)

[4]潘利红,黄文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09SZ009)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5

[关键词]思政教育;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人才培养育才与育德是统一的整体,“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支配“才”的应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灵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1]。思政课程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精神信仰,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级的建造标准展现了土木人的“才”和“德”。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当今及未来土木类人才的核心专业,兼具传递土木人担当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职业素养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BIM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如何组织现场合理施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其他核心课程的前续课程,是重要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担当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BIM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实现其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势在必行。

二、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德育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思政教育转变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所有课程模块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就是要仔细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列入重要条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目前仍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已凝练的“思政元素”尚浅,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时事和热点。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专业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承载着传播专业知识和传播德育思想的双重任务,需要德才兼备。从目前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于思政入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2]。专业课程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入课本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认同,现阶段的教师团队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懂得思政教育不仅是育才功能,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理工科类课程的课堂学习增加乐趣,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转化率。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思政教学乃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是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渗透,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寻找知识触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师生协同机制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是师生互相引导和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端进行引导和传播,学生端给予一定的反馈,形成师生协同机制,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阶段,经过在学生群体中调研发现,教师在“BIM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真正为学生形成深刻记忆的部分、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接触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部分有待提高。

三、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创建思政案例库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凝练“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3],搜集相关的案例形成思政案例库,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做最基本的理论储备。表1为“思政元素”结合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课前明确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列入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以“施工方案”章节的部分内容为例,填写教学设计表[4],如表2所示。

(三)研发微信小程序,形成“师生互联”思政专题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研发微信小程序,建立师生互联平台,形成师生协同机制,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首先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教师随记”、“学生随感”两大专题板块,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堂上讲授的思政案例以及教学举措和方法、感悟、心得上传至“教学随记”板块,为学生课后温故提供平台;学生则根据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选取对其影响至深的一个案例、一句哲理、一段感悟或一个道理上传至“学生随记”板块,师生在小程序内形成互动,互相引导和激励。其次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专门的思政专题网站,定期推送思政相关案例,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可以在网站内回帖抒发阅读感受以及心得。这样的做法不仅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完善考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考评方法需要从单一的分数考核方法转变为综合考评[5]。考评方法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对考核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权重,综合打分,形成长效的考评机制。

(五)优化教师团队,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背景下理应具备的特质。针对目前教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持续化、动态化,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项目培育。

五、结语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6

课程思政在高职电商实践课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内高度普及。当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诸如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模式的产生,使得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子商务行业也具有了更强的挑战性与风险性,上述新的变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学生有必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同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此在高职电商实践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简单总结来说,这些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他们普遍具有知识掌握不健全、能力结构薄弱、思想政治意识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等特征。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电商实践课程来讲,普遍存在有关注技能养成轻视思想培养的特征。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将会让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学习中弱化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正式工作后,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差、价值观念错误等情况。而通过在电商实践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任课教师、学生以及辅导员联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技能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接受相关的专业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电商实践的接受程度变得更高,整体学习质量变得更优,可以更好地完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电商实践课程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能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在高职院校中,针对电商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该专业中各课程、各细节进行融合,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机会,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教育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电商专业来讲,教师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融合,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达到价值引领和技能传输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今后工作中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一)依靠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进行大胆创新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为了能够在学校电商实践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本校针对电商专业学生,采取了“一平台+三模块”的人才培养策略。“一平台”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可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一般三大块: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所需的共同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习得。在这个平台里面大一学生统一学习电商基础知识。这个电商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两门专业课,让学生理性地认识电子商务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两门专业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先于《专业认知》开设,第一阶段集中上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技巧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然后第二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走访(或通过VR技术实现)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电子商务企业。也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分工以及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最后让学生撰写一份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期末测试成绩。同时这也为学生大二选择主攻专业实践方向做准备。“三模块”是本校在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电子商务行业三大核心板块,即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三大块。再以这三大模块为线索,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包。在该模式下,为了让思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组建了以专业技能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会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为“一平台+三模块”的电商实践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组织保障。以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作为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各细节进行优化,将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融合,基于当前电商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重点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祖国的逐渐发展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让学生将今后工作和祖国建设进行串联,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的学习,学生也在思想层面上具备了良好的爱国情怀,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升华

重视思想引导。基于电商实践课程“一平台+三模块”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和思政资源,致力于强化学生在电商实践课程学习中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在电商实践课程中彰显思政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合理使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协同进行电商实践课程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7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各个专业均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专业课教师承担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一些教育者难免认为专业教师应该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造成教育与意识形态分离现象日益严重,忽视了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专业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许多专业教师只注重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此种只强调人对社会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目的性价值的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发展而言,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只能满足社会操作层面的工具性需求,是一种相对较浅层次的服务或贡献。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只有具备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政治素养坚定、专业素养过硬的能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能够坚守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许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重视传授广告学专业知识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然而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与专业素养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未能与专业能力同步提高。

广告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广告不仅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担负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尤其是公益广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广告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从事广告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还要同时具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坚定的政治素养,具备广告行业健康发展需要的过硬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出优秀的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作品,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基于广告行业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在广告学专业中进行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广告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尤为重要。

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通过提升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系统和价值判断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其次,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专题形式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专题形式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专题形式与内容的安排分为两类:

一是结合党和国家重要历史事件,学校在每学期统一设立3~5个“铭记历史”、“关心时政”的爱国主义教育“节点”,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在“节点”纪念日,凡任课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结合课程特点编写教案,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按照要求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二是根据广告学专业课程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结合时事热点,将党的精神从课程名称到课程讲授的全过程,深度与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及案例分析相融合。在讲授广告学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观点与广告创意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理解并牢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广告人职业道德观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创作广告作品,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再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政治素養、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习实践深度融合,要求学生在实践、实习中创作广告作品时,注意作品的思想导向性,必须内容积极健康,在向目标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单项设置8学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以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与良好的行业道德准则创作商业广告作品与公益广告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同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效应;高校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应当承担的功能定位,即无论是思政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担负起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职责。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单一的、传统的主渠道育人方式向“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方式转化。按照“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要求,把所有学科和课程都纳入课程思政体系,使各学科各门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把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领两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政课,而是拓展至整体的所有课程,使各学科都能真正投入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中,体现育人的价值。二是融合性。课程思政本身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必须与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结合,才能体现价值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三是潜隐性。课程思政实施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各门课程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非同属一个概念范畴。思政课程是指一门或者一类具体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所主张建立的课程体系,乃是各门类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思政课程发挥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他所有课程则注重在培养人的专业素质过程中铸牢理想信念、涵养人心、培育人格。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不存在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因此要避免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当相辅相成,在互通中“传道”,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作用和服务于育人的目标。

二、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的系统性、纲领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纲领,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2]“课程思政”是对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只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多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着社会利益分化、思想观念交锋、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挑战,这既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和易变性,受外界的影响大,容易摇摆不定。尽管当今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较好,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践行能力弱,且缺少内省的精神。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促进学生明理力行。

(三)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无教学的教育”,即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尽管功能各有不同,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既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入挖掘并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3]高校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育人目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其一,专业课教学在课时上有优势。专业课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时间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弥补了“思政课程”在课时上的“不足”。因而专业课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其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一般而言,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视为日后步入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学习热情相对高涨。其三,专业课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科学力量。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通过较为隐蔽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其四,从目前高校教师的构成来看,其他专业课教师无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1.认识上认为不需要。一些专业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思政课程和学工部门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思政课、党课和相关讲座已经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占用了大量本应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专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没有空闲的时间和空间让位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专业老师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务空”,不如专业教育实在、具体,至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完全没有必要。2.行为上不知怎么办。一些专业课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愿意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囿于专业教师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的具体内容、融入形式等方面存在困惑。在融入内容方面,一些专业教师认为,专业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思政教育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改造,很难做到有效、自然地融合。在融入形式方面,一些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具体环节,切入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最能引发学生共鸣、最能产生最佳育人效果等问题,都不得要领、无法把握。他们认为,如果把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生硬地结合在一起,无法内化于学生内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实际教学中“两张皮”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自成一体,面临着“孤岛”困境,一些专业教师根深蒂固地认为“我教我的专业课,你教你的思政课”,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关起门来上课,几个思政专职教师承担了大学生德育的所有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两者工作职责的简单区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无法有效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错位与偏差。而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思政教育过于集中于思政课的瓶颈,破解思政理论课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缓解思政课程“孤岛化”的现实困境,使思政工作真正浸润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三)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中,往往把教学和科研视为重要指标,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付出与成果难以量化,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中无法彰显,这导致高校教师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实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认同

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代高等教育有具体专业之分,但是每门课程都有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每个专业背后都渗透着价值观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文化内涵与意志品质,提高其政治素养,并非只依靠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解决,必须依托高校开设的多门课程,只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发挥协同与共进的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双重性,认识到教师既是知识真理的传授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既是学术导师又是成长良师。专业教师要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广大教师既要共同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又要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必须明确的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我们只是提倡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并不是以思政教育去冲淡专业教育的功能,当然不能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

(二)构建教学内容交叉渗透的教学体系

1.找准切入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精神重塑与价值启蒙功能,可以挖掘相当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已成为大学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弘扬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关注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意识的养成;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的培养;机械工程学科注重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缺少的“技艺”。所有自然科学课程都要向大学生传递科学精神与理性意识的价值取向。总之,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与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期望和发展需要,找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融入到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尽量避免单调生硬地说教,努力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最大化。思政工作就像“盐”,要溶进专业教育的“汤”,只有“汤”美味可口,学生才能真正受用,育人功效才能实现。2.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一是问题教学法。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解答学生思想的困惑,在知识传授中传递正能量。比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许多学生经常会质疑“中国的法律到底管用吗”“法治和人治哪个靠得住”“司法能够实现正义与公平吗”“公民的人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吗”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大学生真正关心、思考、困惑的现实问题入手,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要求他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实现法治中国的坚定践行者。二是案例教学法。要通过案例教学,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热点案例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认真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把明德惟馨、崇德修身的要求融入教学当中,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成效。三是互动教学法。要充分利用现场问答、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把知识、真理、精神、思想、价值纳入到互动教学当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

(三)健全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9

关键词:工科;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校企协同;教赛展联动

目前,部分高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支撑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第二,工科类高校的育人理念多是学“术”,而非传“道”,理念和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在人文情怀培养、职业素养训练、科学精神塑造等方面与人文学科相比具有明显差异[2]。鉴于此,“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结合社会与行业需求,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梳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希望为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技能训练”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该课程是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为期四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至今已连续开设12年。根据学校现有实验和师资条件,课程分组进行,每组6~8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选题、市场调研、文献查阅、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实物加工制作,最终完成一件或一套木质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滞后于行业发展,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实训题目多以教师虚拟为主,并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没有与产业融合,导致教学和行业发展与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且工程教育相对薄弱;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重术轻道”,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文精神与情怀、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终身受益局面的形成。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驱动下,课程团队围绕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拓展和深化。

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一)校企协同拓展思政育人维度

校企协同,全员参与,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实现校企育人无缝对接,从“技”与“道”两个方面强化育人成效,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单一培养的不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三全育人”效果。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学生的培养不能缺少企业的参与,为了克服学校因地域限制、社会资源有限以及教育的局限性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的诸多不利影响,多年来,课程团队一直积极挖掘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并健全了校企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完成了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实习等任务。从2017年9月起,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平台作用,提升育人质量,专业教学团队又拓展了校外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同探索了“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与模式。每年向企业分流3~5组学生,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完成产品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实践任务,至此,实现了专业实践环节(除专业课程内实验)校企协同全覆盖。企业的参与,增加了思政育人的维度,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落实了“三全育人”理念。学生接受企业管理,遵守企业纪律,感受企业文化,在完成实践任务、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被企业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工艺匠人精湛的技术、员工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潜移默化受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此外,为了强化思政育人效果,还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座谈会、安全教育、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等,经过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校内外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强化学生实践、工程、创新等能力的同时,真正做到“道”与“术”有机结合,使思政育人不流于形式。

(二)因材施教构建合理的思政育人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授课群体包括专业教师、实验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授课对象是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双一流”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围绕本专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引领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报国、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再依据实训具体项目内容、实习地点、授课群体、培养目标梳理这些思政元素并进行分类,最终实现了专业点和育人点的契合,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工业强国的民族追求、精工细作的工匠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四个元素为主,兼以培养良好的协作、诚信、责任担当和工程伦理为辅的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元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灵活设置各教学活动,如弹性设置选题,即为学生提供多个实践项目,可以是蕴含传统文化的中式家具,也可以是体现科技强国、智能制造的板式家具及相关制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题;实践地点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企业,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另外,课程任务分组完成,学生可自由组队。总之,通过一系列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并且灵活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实际,结合“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开展了课程思政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除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了实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1.实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具有思政育人的教学案例,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如选题环节,设置中式家具主题,学生在选题前,以明清家具为例,通过分析其造型美观、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特点,向学生展示我国明清时期在家具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世界家具史上的重要地位,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式家具的热爱与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在后续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引导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自觉。2.演示法。“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完成一件或一套家具或木制品的设计制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使其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通常借助演示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该方法在家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制作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木质家具通常为榫卯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家具结构,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家具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各类结构关系,以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另外,传统木作家具的加工制作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匠人完成,通过匠人演示家具的加工制作过程,学生既可以学习工艺加工的方法与传统加工技艺,加深对家具工艺的理解,也可以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讨论法。讨论法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各组从草案构思、方案筛选、优化、深化到最终加工制作,每个阶段都由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反复讨论与论证,完善方案,完成实物制作,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创新“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新模式,即通过校企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障实训作品外观与加工质量更加精良,学生的创意在企业得以更加完美的呈现,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如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和广东省家具设计大赛等,并在西安国际家具博览会和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国际展示平台展出大赛中获奖作品的实物,为学生提供国际化、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和展示机会。2018年至今,课程作品已斩获3项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金奖,3组新中式作品参加广州国际家具展,作品“玄绛椅”获全国新锐设计奖。通过“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以赛促教,将教学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设计与竞争意识,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3],通过专业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对于强化学生全球视域,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与专业信心等均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对其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均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加学生专业热爱度,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训练、人文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等方面有明显帮助,思政育人效果得到学生、同行专家与企业的一致认可。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他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教学团队成员在全国高校专业教育交流会上作了“家具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探索”线上推广交流,线上参会人数65000多人,会后多位同行专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力提升、产教融合、产品落地”的实践教学模式给予肯定,并表示要进行交流学习。

四、总结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立足于行业需求、贯穿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才理念,深度融合产学研,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有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实现了“政治思想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提升”的新工科三维立体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崔艳雨,武志玮,陈媛媛,等.工科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3).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以工科类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篇10

关键词: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大思政”视角下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对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较大影响,必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当前,职业院校要以建设“大思政”格局为契机,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去,进而实现两个突破,即“把单纯的思政教育课堂拓展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实现授课主体由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瓶颈和解决途径

(一)思政教育与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张皮”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并没有很好地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而是由公共课程来承担。而且,这两类课程分属于不同的教学部门,协同教育做得不够,致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限

在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教师只会“低头耕好自己的一片田”,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平时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能提升,对如何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就不那么“专业”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思政教学能力跟不上。

(三)学生的学习素质不高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高考失利没有考好的,大多数属于第三批录取或职高、技校、中专毕业后录取的,虽然其中不乏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优秀的学生,但实际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在一次问卷调查中,78%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6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82%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而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都比较欠缺,高职阶段需要自主学习、自我努力时就觉得很不适应,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想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其根本方法就是探究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有机融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次,要引导专业课教师主动挖掘所授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从侧面逐渐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要将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国内大循环战略、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和纳税信用管理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和诚信纳税意识,使学生知良莠、辨是非,让教学起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功效。

(一)懂国策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把握会计领域的国家战略和法律法规,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国内大循环战略、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纳税信用管理要求等,引导学生深入报税工作社会实践、关注税收问题,培养学生诚信纳税意识。

(二)观疫情

了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理解掌握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熟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比国内外对疫情防控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正观念

将税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消费观(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生活观(个人所得税)、经营观(企业所得税)和绿色发展观(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守法律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治理念、法治原则认知,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意识。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深切体会税收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与纳税人的光荣职责。

四、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依照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如表所示:

五、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思政融合案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八个字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通过反面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其中,教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严守做人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例如,2020年,一则“关于拟停止为某公司办理出口退税的处罚告知”备受关注,将一起虚构出口业务骗取巨额退税的案例曝光。经查,某公司通过购买出口报关信息虚开18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虚构物流、虚假结汇、虚假资金走账进行资金回流等“买单配票”手段,非法取得出口退税220余万元,最后受到法律严惩。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引导学生要诚信做人,不能妄图通过打球的方式钻我国税收政策的空子,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

(二)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融入案例

现代社会中,部分财务人员利用自己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和对国家政策的把握,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职业道德的沦丧。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具体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坚守职业道德,财物要取之有道。例如,今年4月,女明星郑某涉嫌偷逃税事件被曝光。经查,郑某利用“阴阳合同”于2019年至2020年未依法申报个人收入19100万元,偷税漏税7000余万元,最终被处罚款共计29900万元。《人民日报》微评中提到,“要严查艺人们顶风作案的背后‘黑手’究竟是谁。”从案件表面看,这个案件是一个艺人偷税漏税的案件,但其“幕后”则少不了财务人员的参与。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要把专业知识用在正道,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诱惑,妄图投机取巧,将职业道德抛之脑后,通过所学的财务知识来帮助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法律观念融入案例

在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通过警示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不可做贪赃枉法之事。例如,今年11月,网红公司朱某某、林某某偷逃税案件浮出水面。经查,此二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虚构业务,将其取得的个人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所得,偷逃个人所得税,最终,二人被追缴税款、罚款共计9300余万元。此案涉及的领域是当前非常流行的直播行业,林某某是朱某某开设的网红公司旗下的带货主播。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严格遵守税法相关规定,要树牢法律观念,增强底线意识和红线思维。在课程中让学生分析该案件中带货主播应缴纳的税种和税率,将个人所得税、增值税、附加税等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进而巧妙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六、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一根粉笔一本书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只有全员发力、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出素质全面过硬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高职专业课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范,既做专业教师,又做人生导师,努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大先生”,最终才能实现“人人都是思政教师”“堂堂都是思政课”的教书育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蒋晓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0):388-389.

[2]侯新,孙荣禛,刘德志.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20(15):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