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3 17:36:38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1

一.学生背景

2017年九月,我担任一年级四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开学报到第一天,孩子们由家长陪同坐在教室里开会。坐到最前面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和其他孩子相比,她显得格外瘦小,我站在讲台上讲话,其他孩子有认真听的,有做小动作的,而她藏在爸爸背后,时不时露出小脑袋看看我,眼神怯怯的。会后,等其他家长都离开后,她爸爸留下来给我讲这个小女孩的基本情况。彼时,我知道她叫石芳,右手患有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三级残疾。我撩开石芳的衣袖,一只丑陋而怪异的手臂裸露在我眼前,触目惊心。可能我的动作粗鲁了点,孩子赶紧缩回手臂,躲在了爸爸身后,我有些愧疚,更多的是心疼。从此,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与这个胆小怯弱的残疾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案例一:用爱接纳你的不足

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开始了,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家伙,下课追逐打闹,上课叽叽喳喳,每时每刻都兴奋得很,唯有石芳,那个最弱小的身影,总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依然是胆怯的眼神,落寞的深情。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教学并不费劲,孩子们高高举着手,想要得到回答问题的资格,我想要偏爱一下沉默的石芳,把她叫了起来,她不说话,其他孩子起哄地催促着,她哭了,抽抽哒哒的,也不敢大声哭,我赶紧让她坐下。下课后,我走到她跟前,蹲下身子,摸着她的头,问她为什么哭?为什么不回答问题?她不说话,还是沉默。给她父母打电话,了解到石芳一直在接受治疗,没有上过幼儿园,她没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此后,只要有时间,我就把她叫到办公室,教她认字,和她一起朗读,刚开始她声音特别小,我没有强迫她大声,只要她张嘴读就可以了。我还找了班里一个开朗活泼的女生,利用课间教她认字,带着她读,同时也和她父母沟通,加强家庭的辅导。无论是班里女生,还是她父母,我都要求他们要耐心、温柔,切不可急躁,发脾气,她太柔弱了,我真是怕吓着她。就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大了,甚至在全班齐读当中,我都能听到她的声音了,是啊,此时的她学会了,所以勇于表现了。书写教学是个棘手的事,石芳右手残疾,能用的只有左手。课堂上,其他同学用右手写字时,她茫然的看着我,不知所措。我从手机上下载了左手写字的视频给她看,并且告诉她现在很多人都在用左手写字,无论哪只手,只要认真写,熟练了都能写出漂亮的字。当她用左手写出第一个我认为特别漂亮的字时,我高高举起,对全班同学说:“看,石芳用左手都能把字写得这么漂亮,真是了不起啊!”孩子们发出了惊呼声,在我的带动下,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我真真切切的看到石芳笑了,微微的笑,又羞涩地低头,她能读了,也会写了,我很开心,很欣慰,我用爱心、耐心鼓励着一个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启了学习的大门。

特殊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在爱的鼓励下,消除他们自卑的心理,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活力。

案例二:用爱驱赶你的恐惧

十月中旬,学校进行体检,孩子们排好队,瘦小的石芳站在第一排,我拉着她的手,带着队伍来到体检的教室,一进门满屋子穿白大褂的医生,石芳“哇”的一声就哭,扭头就跑。我顾不得其他,赶紧追了出去,她哭得很凶,我怎么问都不说话,我苦口讲了许多体检的重要性,她怎么也不回去,哭个不停,浑身颤抖。无奈,我把家长叫了过来,面对我的疑惑,她妈妈泣不成声,开始给我讲孩子治疗的事情。石芳从七个月大开始接受治疗,第一次手术因为医疗事故差点要了孩子的命,手术中失血过多,医院供血不够,孩子奄奄一息,所有人都以为她命绝于此了。那时她只有七个月,真的是老天眷顾着,命不该绝,她居然奇迹般的苏醒了。这次手术后,父母将她转在北京治疗,几年下来,她经历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期间的痛苦,无法形容,所以,懂事后,她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害怕,逃跑。听着她妈妈的讲述,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个怎样可怜的孩子啊,小小年纪经历了常人都无法承受的痛苦,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恐惧与伤痛。我走到她的身边,把她抱了起来,她真的是太瘦小了,没有一丝沉重感。等她情绪平缓的时候,我轻轻地问她:“芳芳怕打针,怕疼,是吗?”她点点头,又开始抽泣地哭。“那咱们不打针,只要是让你疼的项目都不做,老师保护你好不好?”我用极轻极柔的语气说道。她看着我,又看看妈妈,不说话。“你相信老师吗?我保证不让他们给你打针,好吗?”我温柔地看着她,耐心地等待着她的回应,片刻之后,她终于点点头。我抱着她去做了体检,此后每年的体检我都拉着她的手,陪着她完成,她很配合,再没有逃跑哭闹过。爱,让她变得勇敢。

特殊儿童往往缺失安全感,给予爱,能让他们建立安全感。

案例三:用爱激励你的自信

石芳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她不再害怕我,但是我能感觉她还是很自卑。我必须让她自信起来,先从学习成绩开始,让她获得成就感。石芳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她听课特别专心,书写非常认真,每天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课堂上,我确定她读得很熟练的时候会把她叫起来朗读,夸她的声音美妙,读得流利;在她书写特别漂亮的时候,展示她的字,夸她用左手写的字美观整洁。总之,只要有机会,我都要找个理由为她喝彩。好的事情总是会良性循环,有几次我居然看见她高高地举起了左手,这真是一个惊喜的进步啊。期末考试的时候,她语文居然考了96分,这对于一个学前教育为零、自卑怯弱的残疾孩子,已经是莫大的肯定了。阳光灿烂的一天,我搂着她。“芳芳,下学期学校合唱团招新学员,我觉得你的声音特别好听,你愿意参加吗?”她愣愣的看着我,我微笑着对她点点头,然后我就看到她雀跃地跳了起来。“我愿意,老师,我喜欢唱歌,我愿意参加。”我终于从她脸上看到了自信的笑容。爱,让她自信地挺起胸脯说:“我能行!”

特殊的孩子,要在平常的日子里,平凡的小事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将“光点”变成“光芒”。

案例四:用爱为你寻找伙伴

夏天到了,孩子们换上了学校定做的夏季校服,石芳的夏季校服与别人有些不同,妈妈为了遮掩她右手臂的尴尬,给她接了一截袖子,有好事者拿这个做文章,嘲笑她。有一天,趁石芳请病假的时候,我在全班开了一次班会,我表扬了石芳的成绩,并且对全班同学说了她的大致情况,告诉同学们,我们应该用爱去关心和帮助她。孩子们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在我言辞恳切地教育下,全班同学都对石芳特别好,和她做朋友,陪她一起玩儿,连班里最调皮的孩子都会帮助她。石芳在班里也活跃起来,我经常看到她和小伙伴们追逐玩乐的身影,那一刻,我有一种莫名的成功感,我用爱让她融入了这个集体。

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同龄伙伴的认可和接纳,如此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2

1.1案例教学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学中的意义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情景中,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问,在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对话和研讨,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这个案例或将案例中隐含的理论和原理揭示出来。案例教学法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与情商的发展。

1.2案例教学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特殊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案例教学有益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案例教学的紧迫性。目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康复系和公管系等几大院系,都开始重视并发展案例教学。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为例,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学具有注重实效性的特点,某些专业课,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行为改变等课程,都开始发展案例教学与理论相辅性教学研究。通过调研得知,近9成的学生表示提升了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近8成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他们对未来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很有信心。

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顺应案例教学的需求所做出的努力

被誉为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的美国哈佛院长朗德尔曾这样描述过图书馆在学院常规教学以及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图书馆是教授和学生应有的必要场所,图书馆对我们,就像大学中的实验室之于化学和物理学者,就像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于动物学者,就像所有的植物园之于植物学者一样。”朗德尔所提倡的案例教学法特别重视对案例的阅读,学生在阅读案例时发现的问题,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建设服务于学院专业设置的特色图书馆以及服务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图书馆,就显得尤为重要。

2.1自建数据库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搬入新馆后,结合建设新型高校图书馆和学科型高校图书馆,不断地进行高校图书馆转型的一些尝试。2011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结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各院系案例教学的需要,申请建设特殊教育专题数据库作为JALIS三期子项目,特殊教育专题数据库以文献为主体,数据库基本结构体系为特殊教育专业基础学科、听障教育学、视障教育学、智障教育学、孤独症教育学、康复教育、特殊儿童教育案例库和残疾人事业等。文献收录的范围主要有期刊、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标准法规、视频、图片、特殊教育课件和无障碍设计建设标准等。经过4年的努力,该课题于2014年上半年顺利通过验收并结题,现正处于试用及不断完善阶段,师生可以在该数据库浏览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2.2建视频资料库以特殊教育为核心内容的视频资源库,视频资源收录的范围有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大学课程、考试辅导、特殊教育、兴趣爱好、校园影音、名校公开课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主要用于教学观摩。

2.3设精品课程网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网由本院网络中心采集,主要收录本院录制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授课录像、课件、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考核办法、参考文献等等。

2.4建特色资料室目前根据学院学科设置,在建的特色资料室有2个:小教资料室和特藏资料室,收集各种和小教、特教有关的各类纸本文献,包括书籍、报纸、课件等等,并配备的电脑和桌椅,进行了软装潢设计。特色资料室资料收集工作已成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常规工作之一,希望最终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特色资料室,满足师生教学教研的需求。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立法;美国IDEA法案;启示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D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108-03

1 美国IDEA法案简介

1.1 IDEA的起因和前奏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有资料显示,全国有600万残疾儿童,这些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一半以上的残疾儿童没有受到保证他们获得均等机会的、合适的教育服务;100万残疾儿童完全被排除在公立学校体系之外;许多残疾儿童由于其缺陷没有被发现而无法获得成功的教育经验;公立学校体系内缺乏为残疾儿童提供的足够的服务;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联邦和州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法律实施困难。

根据这些事实,1975年,美国国会制定了联邦特殊教育法案,以此来规范美国今日学校特殊儿童的教育。该法案的全名是《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也被称为94-142法案(PL.94-142)。这个法律后来进行了若干次修订,如1986年的99-457公法,1990年的101-476公法,1997年的105-17公法。其中1990年该法案修订时,更名为《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现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教育法律系统,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州和联邦法律;二是各种法规和指导性文件;三是诉讼判决。这三个层次上都有保护残疾人权利和发展特殊教育的法律依据。

1.2 IDEA的发展和演变

(1)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PL.94-142,1975)。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即94-142公法),以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规范学校中的特殊教育。该法案堪称美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为残疾儿童接受平等而适当的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94-142公法确立了保障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权益的六条基本原则:零拒绝(Zero reject)、无歧视性评估(Nondiscriminatory evaluation)、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最少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合法的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家长的参与(Parental participation)。94-142公法自1975年颁布以来,历经了多次修订,其基本的六条原则也不断在新的法律中得到了重新授权,并在内容和细节上有了发展。

(2)障碍者教育法(IDEA,1990)。1990年,美国通过了《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IDEA)。该法案将1975年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更名为《障碍者教育法》,这次修订在障碍类别上增加了孤独症和外伤性脑伤两类新的残疾类别;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在年龄上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两端延伸,涵盖了0~21岁的特殊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计划不仅包括0~2岁特殊婴幼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3~21岁学龄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以及16~21岁残障青年的个别化转衔计划(ITP),在相关教育服务中还增加了康复咨询和社会工作等多项服务和康复领域。

(3)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DEA,1997)。1997年,《障碍者教育法》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对特殊儿童期望值偏低、实践中难以确保运用经研究证实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不足,更加强调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受益和成效问题。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重视与普通教育的连接,重视对障碍学生的标准化教育结果负责,更加注重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尽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书面工作,而强调实际的教学过程。在教育成效上更加突出国会所提出的特殊教育在机会平等、独立生活、融合共享、经济自立等方面应达到的实效目标。

此外,《修正案》还对行为障碍者的违纪、违法行为在管理和处置措施上做了更明确的规定,在是否变更和转移其安置环境问题上,应首先确定障碍者的行为问题是否与其障碍之间构成因果关系。

(4)障碍者教育促进法。2004年末,美国总统布什签署颁布了《障碍者教育促进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对IDEA再次进行了修订。《障碍者教育促进法》其中的一项重要改进就是进一步完善了对美国特殊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学生的无歧视性评估原则,明确指出,全美国所有学区需实施旨在减少语言和文化差异学生接受特殊教育服务人数的转介前教育方案(pre-referral program),并对转介前干预的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做了详细规定,更加完善了IDEA的各项条款。

1.3 IDEA的特教理念

美国IDEA法案颁布至今,历经了多次修订,见证和推动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从它的演进历程中可以透视出特殊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1)从残疾范式到以人为本。美国《障碍者教育法》在名称上的改变,体现了当今特殊教育领域在术语使用上逐渐摒弃了残疾范式,而越来越多地采用以人为本的语言模式,将障碍更多地理解为人的一种特征,而不是等同于此人。

(2)教育平等观念逐步扩充。IDEA法案从零拒绝开始,保障所有残障碍儿童有权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实现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进而发展到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前提下,如何根据个人的特殊需要来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再到如何能及早地在学前阶段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事实上,障碍者的特殊需要教育就是旨在帮助他们达到对于他们能力而言具有挑战的生活模式,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平等的观念落实得越好,特殊教育也就越发达。

(3)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和特殊教育成效。IDEA为0~21岁的特殊儿童提供了全面的教育服务保障,从婴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到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再到成年后的个别化转衔计划,涉及个体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成人服务机构等不同生活环境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成效目标的关注不再只是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数量,而是转向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后成年生活的质量,即障碍者在独立性、融合性、生产性、满意性的发展成效,对障碍者应抱有较高的期望。

(4)重视多元评估和实际干预策略的研究。IDEA法案重视对特殊儿童的评估,除了在评估中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尊重以外,在评估内容上,注重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合作,从认知、行为、生理和发展等多领域整体地考察障碍儿童的需要与长处,并决定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在实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注重转介前教育方案的介入和以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案的引入。

2 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立法的发展和现状

2.1 萌芽阶段

我国特殊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之一洪仁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资政新篇》。在《资政新篇》中,洪仁提出“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残人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此主张未能实施。在《资政新篇》的二十八条改革措施,其中就有六条涉及特殊教育的机构与对象。他首次把兴办特殊教育纳入到国家的法律纲领中,以保障特殊教育的创办与实施,同时也作为特殊教育如何开展的依据。他提到禁止溺婴和蓄奴,兴办医院、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育婴堂等社会福利事业。

我国残疾人教育的正式成立。第一个盲校的建立,是1874年英国牧师穆威廉在北平(今北京市)设立的“启明瞽目院”。第一所聋哑学校,是美国传教士查理・米尔斯1887年在山东省登州(今蓬莱县)设立的“启明学校”(现为烟台聋哑学校)。1916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筹建的私立聋哑学校。由于旧中国的历届政府不重视残疾人教育,加之战祸连年,残疾儿童无法上学,那时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非常缓慢。

2.2 缓慢发展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特别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一时期特殊教育被列入公共社会事业当中。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学校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瞽目等各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从而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使它成为人民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由于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全国盲人、聋哑人生产、生活有了依靠,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告别了饥寒交迫和流浪乞讨的生活。

1957年4月,教育部《办好盲童、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对盲校、聋校的基本任务、教学编制和工作方针等作了指示。这一阶段法规条文的制定和颁发,使特殊教育事业真正进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但是法律条文的表述相对笼统,只是大体规定了盲、聋、哑和其他残疾人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操作性相对较弱。

2.3 迅速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法制建设也进入一个划时代的阶段。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

1990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环境、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第三章规定了残疾人教育方面的有关内容,包括办学渠道、办学方式、师资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且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提出残疾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对《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再确认。同时,在第三章第十九条中规定:“要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身心补偿和职业技术教育;依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特殊教育方式;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可以有适度弹性。”

2.4 独立发展阶段

1994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的专项行政法规。《条例》中指出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条例》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等都做了规定。另外,还对残疾人教育的师资、物质条件保障以及奖励与处罚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第七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扶持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第十五条规定残疾人职业教育除由残疾人教育机构实施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纳残疾学生。

2006年6月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新法采取多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比如说,“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这一阶段的法律与其他阶段相比,有强烈的时代性。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这阶段的法律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用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等思想。

3 美国IDEA法案对我国的启示

3.1 IDEA法案特教理念及原则的启示

第一,国家应逐步扩大特教经费投入。

第二,利用法律法规强制性地帮助那些不能进入各种学校接受教育的特殊人群进入学校,保护他们的受教育权。加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与合作,通过家校之间合作来提高社会融合质量。

第三,把鉴定与评估纳入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并且给予评估工作一定的法律地位。评估必须公正,尽可能减少歧视现象。评估是特殊教育实践的第一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的配合才能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这需要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制定评估的实施细则,规范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多学科专业人员评估团队”等类似的机构,保证特殊教育立法的真正贯彻和实施。

第四,重视残疾人家长的参与。对于他们,政府要给予及时必要和充分的支持,要对他们所承受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做出补偿。各个机构和学校要为残疾人父母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

3.2 IDEA法案立法成就的启示

第一,深入开展立法研究,加快我国特殊教育立法步伐,尽早建立独立的特殊教育法,在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的同时,必然要求我们要依法治教,依法规范和保障特殊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我国特殊教育立法步伐,尽早建立完备独立的特殊教育法,来促进和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4

鉴于此,在特殊教育专业的艺术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艺术疗育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师范生儿童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促进特殊教育人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从“以美术技能入手,以美术教育为依托,以特殊教育为导向,融入美术治疗”的思路,完善美术技能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朝兼具美术教育能力和美术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的方向发展。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程,以儿童美术技能为基础,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治疗为补充,结合其他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及实践案例,充分提升学生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中开展艺术疗育的美术课程开发、教学、康复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更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美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借用一定的美术媒介物进行感知与表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起到协调全身器官的增进作用,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疗育作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Paletta认为带有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可达成的目标有:“(1)发展手部操作技能;(2)发展动作的模式;(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1.1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优化内容,聚焦核心结合特殊教育特点、学前儿童特点,重新审视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删去与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教学环境创设无关的内容,如素描;强化简笔画的默画能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进行补充强化,简笔画只能作为教学工具,杜绝教儿童简笔画这一损害幼儿自我表达及创造力的弊病;优化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儿童绘画技法,如在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等)中,弱化“技术、技法”,而是在领略其材料特性后进行变通,突显游戏体验式、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玩具、教具制作要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弱化复杂的纯手工内容,同时结合玩具、教具的设计,梳理其教育、康复功用,思考一物多用的路径,强化提炼设计思路,使之聚焦核心,更好地符合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1.2融入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使学之技知其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美术技能最终是为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帮助发现特殊儿童在同龄儿童中的差距与问题。运用图文并茂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为其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充分了解对象做准备。

扩充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表明,色彩喜好与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孩子的心理、情绪往往能从他绘画的色彩中发现一定的端倪。色彩是发现儿童深层个性与心理特征的途径,能无形中帮助特殊教育从业者通过色彩了解儿童的内心,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或康复指导。

1.3纳入美术治疗案例与作用在美术技能教学中,使学之技知其用

在美术技能课程中结合相关艺术疗育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充分掌握美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结合的方式,使得“美术技能”课程内容更贴合专业。

(1)涂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涂鸦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涂鸦痕迹的产生、结果及其发展,可用于诊断特殊儿童,并作为干预治疗方法。结合涂鸦技术的特性、操作形式、案例等使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进行连接。

(2)儿童版画技术、陶艺、手工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儿童版画、陶艺、手工等不同材料肌理的可触性,结合视障儿童的触觉灵敏性,开展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疗育,结合特殊儿童激发触知觉的发展,促进内外联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单纯美术技能的狭隘视角跳出,进入美术与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广阔视角。

(3)在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特殊儿童的作品。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运用,能使职前教师以“美术技能、儿童美术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技术与案例”多重融合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充分将资源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并动态化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使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更好地突显。

2.1资源积累与整合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要将美术等技能课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等相关课程结合,才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在积累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吸收教学案例、环境创设资料。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兼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教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职业需求。另外,可结合校内的模拟课堂、校外见习期的见习笔记等,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

2.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人才培养的深度

依托“美术技能”课程,从美术技能入手,使学生会绘画、会手工、懂绘画、懂手工材料,进而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结合儿童美术教案书写、模拟儿童美术教学,使之能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拾阶而上,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与技术运用、配合案例分析,使之懂得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最后结合见习、实习、研习的“三阶递进”,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深入,提升康复教育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

另外,为满足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增设与美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传统工艺”“创意美工”等,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之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差异教学能力。

2.3契合专业定位开发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区别于学前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应定位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实际上,参考各类教材,创造条件,编著与之契合且实用的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更好地突出我校的特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笔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开发的艺术治疗实训项目,已纳入笔者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美术技能——绘画》中,使之更好地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并借鉴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多年经验,使其更符合专业需求。教材的模块一“美术鉴赏与儿童美术教育”、模块八“拓展美术治疗”两个章节,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相关美术教育理念及美术治疗的应用,弥补了其他教材“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专业应用”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职后需求。

2.4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课程建设的全循环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对职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访与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职后教师的能力测评及反馈用于课程建设与修正,以此深入了解职后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更具有引导、激励学生及诊断教学的作用。美术技能课程是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有优劣无对错、具有审美技能多样性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评价方式要打破终结性的评价,而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我校专业《基于反思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指引》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框架,从本课程特点出发,从实施层面推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将学习成果评估与反思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信息反馈,强化联系性反思,将各层级学习目标要素纳入反思过程,并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评价贯穿全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理论、实践、运用得到了全面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是“锦”上添“花”。

考核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方式,同时穿插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评价等多形式、多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内容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梯形难度有序开展,以美术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以多样化内容为辅。

4加强美术、教育、康复学科之间的衔接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最终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的,因此,在与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实践的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职后教师在岗位的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结合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艺术治疗、心理学理论与美术治疗、儿童绘画心理,强化特殊儿童康复理论基础。美术技能中的涂鸦技术、儿童版画、儿童手工结合课程“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康复活动设计”进行教育、康复活动设计,由两门课程教师共同拟定作业要求、评定标准,并共同指导,以符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教育、康复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色彩心理、绘画心理分析结合,更是心理学与美术学的碰撞。另外,美术技能课中的音画转换项目设计,将音乐听觉的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的节奏、情绪,也是拓宽特殊儿童联觉感知的康复手段。

特殊儿童的康复,它需要知识的互通和融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知识衔接,多学科间的共同协作,有利于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5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增加实战经验

增强与校外的紧密合作,增设共同培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幼儿园、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建立“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技能、美术治疗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1学生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增加以美术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康复实践课时,浸透到学前保教见习、特殊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教育研习、毕业实习各个环节,与教育、康复、医学机构进行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教育研习与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职前特教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合作企业从单纯的幼儿园、培智学校、培康学校到民政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再到医院儿童康复科,使学生能多角度地熟悉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美术教育、康复模式,并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结合“入企实训,校企共育、共评”的校企共育模式,使校、企、生三者合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接触到教育、康复一线的专业知识,又能逐步地提高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在儿童教育、康复领域里的实战技能。

另外,通过其他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美术教育契机并进行随机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特殊教育理念,反之又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5.2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强化教学师资合作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儿童医院)的技术骨干均是从事教育与康复的富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对岗位的技能、能力需求最为熟悉,他们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相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指导、评估学生在其单位的实践活动。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更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形式,实现校企共赢。如我校与康复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开发的儿童艺术治疗等模拟实训项目,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3校企合作开发服务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学习、发展

根据社区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相整合开发服务学习课堂,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协商并组织学生在服务学习课堂中学习、发展。

在我校所在社区的X幼儿园,每个年级中或多或少都有特殊儿童,X幼儿园协同我校开展“趣学堂”课程。此服务学习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职前特教教师)运用美术教育康复课、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创设融合、接纳的氛围,并开展一定的教育康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国画、陶艺、手工饰品的教学课堂由学生(职前特教教师)团队设计形成,并完成服务学习课堂的执教。职前特教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得到学校、园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其儿童美术教育及美术教育康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培康学校的特殊儿童更具多样性,能更好地让职前特教教师接触并熟悉其特性与康复形式。我校与Y学校共同开发的“爱生活——特殊儿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前特教教师通过花艺师、陶艺师、扎染师等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借手工技艺促进特殊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提高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服务学习课堂中,职前特教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通过服务活动使美术专业技能、特教教育技能充分融合并投入实践。

6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特殊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学科知识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惑”才能解“惑”。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

6.1依托企业共建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艺术疗育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具备美术技能和素养是不够的,学习掌握特殊儿童特点、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与康复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走进幼儿园、培智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一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康复的教学研究,提升自身实战能力,防止纸上谈兵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如我校教师参与A学校的“星月萌”选择性课程“游艺康复”模块课程建设,参与B机构的自闭症儿童的陶艺治疗教学等,直接参与教学,积累教学案例,推动合作学校融合教育的同时,反馈于我校教学。

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应具备带有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技能的艺术疗育能力,通过美术、绘画、手工以促进某些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与疗愈,能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6.2通过海内外研修进一步理解美术治疗理念与方法

在我国,美术治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相对较晚,学习此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为重要。2019年8月,我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加州长滩大学参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项目”并研修14天,同时参访美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美术治疗实务等内容。参加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等,吸收更多先进理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并组建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总之,融入美术治疗相关背景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借美术形式增进感知力,促进情感表达、调试情绪,传达支持性信息推进联觉产生,促进生理机能与心理发展,实现肌体训练或心理干预。让特殊儿童在美的感知中体验世界,将内心的情感物化成作品,进而使其能与作品、与他人沟通。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它是运用美术创作过程对特殊儿童起到治疗、康复作用,这也是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新趋势。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5

1.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的基本内容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应用于指导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纲领,其内容为使得所有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所有学生包括男同学和女同学、技术好和技术差、超常生和低常生、带残疾和非残疾等等;接受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程、运动比赛、娱乐活动、锻炼身体等等。

2.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标准依据

美国的体育教育标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目标、合格体育课程标准、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和学习活动机会规范标准。

(1)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这也正吻合了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这个体育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六条内容标准,即有身体素质、有体育知识、有运动技能、有社会能力、有价值观念、有锻炼习惯;第二层次――四个年龄阶段,即学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第三层次――两大成果,即对学生的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运动技能方面掌握了基本移动技术动作)和其他若干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移动性身体活动中展现出协调跑、跳、滑动作)。

(2)合格体育课程

合格体育课程包含四要素:确保学生学习机会、采用多级测量评价、安排适宜教学内容、合理体育教学策略(包含所有学生、最多活动时间、及时评价反馈、最佳课时计划、适宜课堂管理、课后体育作业)。

(3)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

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包括5大类别、35个项目、68-70个标准、每一标准含2个方面内容。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适宜教学的5大类别,即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测量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大纲计划;第二个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的标准,即课堂建立、练习组织、课堂安全、残疾学生、机会均等、学生多元、竞赛合作等;第三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每一标准的2个方面,即适当教学和不当教学(例如,对待残疾学生,适宜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参与融合性身体活动,不当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观看其他人进行练习)。

(4)学习机会规范标准

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文件的类别包括10大类型、每类含不同标准、共80-82条。10大类型包括合格教师、大纲计划、健康安全、课堂人数、场地设施、器材物质、时间安排、科技手段、测试评价、课程评价。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标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一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大化。

3. 美国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宪法依据

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中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依据,美国宪法第十四条:每一美国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体育属于幸福范畴,每一美国公民都有参加体育的权利;参与体育须受教育,每一美国公民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美国公民包含学生,每一美国学生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

二、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新模式

根据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美国提出了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

1. 三元结构――常规体育教学

常规体育教学是不系统考虑个案教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其主要特征是:学生能力相似、集体教学方案、同一体育课堂、相同体育活动、相似教学方法、统一学习目标、考虑差异水平、设有个案教学等。例如有氧教学采用的就是同一化教学,运动发现教学就考虑了学生差异水平,但并不要求个案教学计划。

2. 三元结构――特殊体育教学

特殊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个案化的教学。其特征是:根据个人能力、确定不同课堂、选择不同活动、采用针对教法。例如某一学生肌肉萎缩不能站立,就要对这名学生进行力量练习的个案化教学。个案化教学的教学计划需由多人参加的法定会议制定,包括学生在校校长、常规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师、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兄妹、被测学生本人、学校医生护士等。

3. 三元结构――融合体育教学

融合体育教学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布朗案例。事件:于1954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某一学校系统中的著名的布朗案例;问题:放在特殊学校的带有残疾的学生布朗,享有了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吗?辩论:布朗家庭律师认为没有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但学校认为享受了;结果: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早期特殊教育;障碍者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82-05

0~5岁是有发展障碍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的早期特殊教育(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广义上是为所有0~5岁(有的州规定是0~9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早期发展提供各项服务,包括早期评估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等,狭义上是为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的0~5岁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和相关服务。多年来,美国政府制定、颁布和修改了大量相关法案,以突出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权利,并且对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职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对象的资格、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不同学科的协作、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等规定不断细化,使美国0~5岁有发展障碍儿童和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权利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

目前,美国颁布(修订)的最新而且与早期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部法案是2004年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IDEA)。该法案强调要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中B部分对3~21岁障碍者的特殊教育和相应服务作出了规定,C部分则规定为0~3岁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婴儿和学步期儿童项目(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1〕《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于2005年7月1日生效,但实际上直到2006年8月14日美国教育部才颁布了该法案修正案的最终文本,该文本正式生效的日期是2006年10月12日,法案的名称也改为《障碍者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2〕但习惯上仍被称为《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本文也使用这一称呼。最终的法案修正案的许多条文与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面向学前到高中阶段普通教育的联邦立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的内容相呼应,力图使两个法案在操作层面上保持更多的一致性。

通过文献检索、在美国早期特殊教育机构的观察以及与当地专业人员的讨论等,笔者对目前美国早期特殊教育立法,尤其是对《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反思,以期为我国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早期特殊教育立法的重点和新变化

1.对于障碍类型的规定:谁可以获得早期特殊教育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哪些儿童具有法定资格可以接受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法案具体规定了13种障碍类型,包括自闭症、聋―盲、聋、情绪紊乱、听力损伤、智力障碍、多重障碍、肢体损伤、其他健康损伤、特定学习障碍、言语与语言损伤、外伤性脑损伤、视力损伤(包括盲)。〔3〕另外,为了与C部分为0~3岁特殊儿童提供的早期特殊教育相呼应,B部分还增加了为“3~9岁患有发展迟缓的儿童(各州情况不同,也可能是3~5岁)”提供相关服务的条款。各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发展迟缓”的评估标准。“发展迟缓”的界定标准可以是未满5岁(有的州延长到9岁)的儿童因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因素,在知觉、认知、动作、语言及沟通、社会情绪或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发展较同龄儿童迟缓,但其障碍类型无法确定者;也可以是指未满5岁的儿童在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心理发展或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等方面有异常或有可预期的发展迟缓现象。“发展迟缓”概念的增加,使得按照原先的13种障碍类型的规定无法获得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服务。在经过正式评估(多学科协作的评估)后,如果儿童被确定存在发展迟缓(根据各州的标准)或者被诊断为患有某一已知的障碍而可能会导致发展迟缓,比如唐氏综合症,他可以依法获得早期干预服务和支持。IDEA(2004)规定各州要为“需要获得相应服务的患有此类障碍的婴儿和学步期儿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提供适当的早期干预服务(见表1)。〔4〕

2.对于教师的要求:谁来进行早期特殊教育

《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高资质的教师”的要求相呼应。IDEA(2004)要求“核心学科的任教教师”必须有州级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或者通过资格考试、至少已获得本科学位等,“核心学科”包括英文、阅读或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外语、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历史和地理;〔5〕而“教授多门课程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达到其所教学科要求达到的专业要求等。另外,教育部的官方条文解释中还指出,如果某个州的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项目是属于小学和初中学校系统的,那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对中小学教师的“高资质”要求也适用于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教师,〔6〕即这些州的早期特殊教育教师必须符合该州关于教师资质的要求。

3.家长的权利和义务:谁来参与早期特殊教育

家长在发现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儿童获得适当的服务和教育进行呼吁、与教师和其他服务提供者进行协作以确保儿童获得适当的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DEA(2004)确保了家长在儿童早期特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家长在儿童的早期评估和早期干预服务过程中享有参与权和决定权,但是也明确了家长要承担的相应义务。

IDEA(2004)强调了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对“家长同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为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时家长必须参与,家长有权对学校系统的决定按照法定程序提出异议;家长必须同意让儿童接受早期评估,在家长同意进行评估后的60天内相关部门必须完成评估(除非该州有更短的时限),而如果家长拒绝提交同意书,地方当局要根据司法程序按照州级法律规定的评估程序进行评估;在确定儿童享有特殊教育服务资格后,如果家长拒绝或没有提交同意儿童接受早期特殊教育服务的同意书,地方教育局则不承担责任。〔7〕《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再次强调了“程序性保障”的重要性,详细规定了当儿童与家长以及学校出现纠纷时各自可以采取的司法行动。〔8〕

4.过渡和衔接:从C部分到B部分

一般而言,接受C部分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在2岁半时开始进入一个衔接时期,以确保其能平稳地过渡到接受B部分的服务。此时要评估儿童在3岁时是否可以继续接受适当的服务或者确认其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服务。一般的衔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过多学科评估来确认儿童是否仍然具有法定资格享有B部分的服务和支持,二是在评估基础上制定一个特定的衔接计划。但是,因为经费和评估诊断等程序性问题,有些获得C部分规定的特殊教育服务的婴幼儿在3岁后无法顺利得到后续的适当的教育和服务。IDEA(2004)增加了一些要求,以促进从C部分到B部分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如发展迟缓的概念在两个部分中得到统一,儿童在C部分的服务协调人可以参与后续衔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等。为0~3岁儿童制定的服务方案被称为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服务协调人的工作是组织多学科评估并负责确保儿童可以获得该方案规定的各种服务。而IDEA(2004)规定服务协调人可以参与为3岁后儿童提供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会议,以此保证儿童可以享有具有延续性的早期干预服务,不会因为法律本身的年龄分段限制而中断或受到影响。

二、评论与分析

1.立法趋势:法律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美国最新的特殊教育立法,包括《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的最新修订案中都提出了一个概念,“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严格的、系统的和客观的科学研究的程序来获得与教育活动和教育计划相关的可靠的有效的知识。立法的依据和教育的依据都应该立足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只有经过研究证实具有有效性的理论才能付诸实践。

美国早期特殊教育立法的进程与时代的发展、专业人员和家长的不断呼吁等有关,也表明了教育立法除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发展性,反映最新的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成果,并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保障和促进现实中的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面临的挑战

第一,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有多部立法,各部法律对自己涉及的领域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但这样在实践层面上会产生很多问题,特别是衔接的问题。〔9〕尽管立法者试图加以平衡,但各部法律间还是有很多互相脱节的地方。在《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内部,从C部分到B部分的衔接问题在实践层面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虽然《障碍者教育法案(2004)》对于核心学科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作了规定,但是对于那些不是教授核心学科的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或者咨询服务的人员,比如行为干预等领域的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资质问题,法案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是导致美国目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10〕

第三,虽然立法本身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特别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适当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如何应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四,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是十全十美的,可以涵盖并针对所有问题。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法律也存在缺陷。〔11〕正如前文提及的,目前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是早期特殊教育法没有涉及或没有给予足够指导的。另外,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原因,许多法律条文的操作在各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难免存在优劣之分。如何确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三、对我国早期特殊教育的启示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的立法,但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许多条文都指出要在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干预。例如,2008年4月2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了“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在《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也有相关的倡导性规定。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明确和系统的关于早期特殊教育的立法。〔12〕

我国的早期特殊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和评估系统、大量的早期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特别是0~3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仍有待提高等。虽然我国和美国的国情存在差异,但美国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一些立法理念、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早期特殊教育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其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对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特殊教育立法应以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政府应该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早期特殊教育领域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开展各项基础性的相关研究,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二,完善现有的法律政策体系,增加保障早期特殊儿童权利的内容,明确相关职能部门、早期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评估和诊断、早期教育和服务、经费投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问题作出规定。在发达地区可以率先试点建立特殊儿童通报系统,完善特殊儿童诊断和评估制度,并构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阶段的多元安置模式,探索全方位的家庭支持模式,有效开展早期干预。

第三,完善师资和专业人员建设体系,特别是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基础上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特殊教师师资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资质要求和标准,〔13〕同时关注各类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如育婴师等,借鉴美国多元化的早期干预服务内容,扩充我国早期干预服务的专业队伍。我们也要加强并鼓励包括特殊教育学、医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内的早期发展领域内的多学科协作以及多方合作,提高家长和社会团体在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的参与度,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四,通过立法进一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它不仅对于个体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受教育对象,将年龄扩展到整个学前阶段,障碍类型从狭义的特殊教育向广义的特殊教育拓展,同时还要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3〕〔8〕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A.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EB/OL〕.〔2008-08-24〕.idea.ed.gov.

〔2〕〔6〕ZIRKEL P A. The new IDEA〔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007,(30):5-7.

〔4〕DANDHER J,SHACKELFORD J,HARBIN G. Revisiting a comparison of eligibility policies for infant/toddler programs and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4,(2):59-67.

〔5〕Department of Education.Assistance to states for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preschool grant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final rules〔J〕.Federal Register,2006,156:1-307.

〔7〕HYATT K J.The new IDEA: Changes,concerns, and questions〔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007,(3):131-136.

〔9〕HARDMAN M L.Outlook on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J〕.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006,(4):2-8.

〔10〕BOE E E,COOK L H.The chronic and increasing shortage of fully certified teacher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J〕.Exceptional Children,2006,(4):443-460.

〔11〕SMITH B J.The federal role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xt century: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0,(1):7-13.

〔12〕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13〕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DEC)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Position statement:Personnel standards for early edu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EB/OL〕.〔2008-08-24〕.省略.

An Updated Review o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Implement in America

Su Xueyun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Toby Long

(Center of Child & Human Development,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20057)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7

一、特殊学生的案例

我的课堂有一名学生,课上不学,课下捣乱,可谓是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痛。我作为他的英语教师,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摆事实、讲道理中失败。面对这样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据我的初步分析,他学习英语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耐性,听不明白就放弃学英语了,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基础太差,落的英语知识太多。我决心更加深入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关爱这名特别的学生。首先,我了解到他的家庭,还有以前的学习情况,因为他父母忙于工作,疏忽对他的教育,长期生活在一个无人关爱的世界,加上学习的不如意,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孩子毕竟还小,渴望被关注,所以靠闯祸惹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加上性格怪异,逆反心理严重,又特喜欢新鲜刺激的玩意儿,根本分不清是非!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在了解这样一名特殊学生的情况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如果放弃了,也许他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很难挽救了。“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英语教师神圣的职责。所以即使是像他这么令人头疼的孩子,也不能轻言放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用实际行动感染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的信任。

二、特殊学生在小班化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1.优生辅导,帮助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让学生教学生,“即知即传”。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这一点在成功案例中我吸取了经验。我主要对班中程度不一的学生编成一个由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以强带弱,分组训练,分组辅导,互相促进,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多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特殊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难集中,上课时思想不是开小差,就想睡大觉,同时动手能力差,有时懒得做作业,有时想做又不会做。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排座,组成学习小M,要求优生随时随地关爱特别学生。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自己,起到了教师起不到的作用。这培养了特殊关爱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健康的竞争合作精神。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特殊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调动特殊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Do you like pears?”这单元时,设计一个当小记者的任务,让优生先教会,特殊学生带着信心饶有兴趣地通过采访完成了调查表。这样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

2.合理评价,激发特殊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特殊学生智力、挖掘其学习潜能的钥匙。他之所以学习有困难,是因为他受家庭、学习习惯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可以运用符合小班化教学方法,去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五官体验法、游戏法、尝试法、动操作法等,让他投入到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去,通过和老师一起“说一说、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体验,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5B unit6单元中,学习touch your feet with your hands时,我发现张振学习时对边说边做十分感兴趣,于是当机立断让他来表演,效果很好,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有时他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叫他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他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往往因得到这两个单词而激动,不知怎的,我自己的心理也翻腾起来。这样他开口的习惯慢慢地养成。一学期下来,这名特殊学生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为了延长他上课专注的时间,我常结合课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一味地以分数来衡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标准应建立在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讲究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对于特殊学生要积极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张振这名特殊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后,由低层次跨越到高层次,我给他设立“超越奖”。这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三、结语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8

一、加强教师特教培训,承担教育重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刚开始,我园74.2%的教师不欢迎特殊儿童入班,即使勉强入班后,54.7%的教师会让班级保育员进行看护和照顾;15.8%的教师放任他们的行为和活动,忽视这些孩子与正常儿童的差异20.5%的教师会让他参与集体教学与游戏只有9%的教师会对特殊儿童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大多数往往把特殊儿童作为孤独体,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认为只要使其安全就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特殊儿童“与世隔绝”,孩子们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改变特殊儿童的现状,也就无法保证其接受适宜的教育,失去了随班就读本来的意义。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必须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必须齐心协力,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共同负责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探讨科学的教育法

(1)注意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也同样如此。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首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针对特殊儿童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发展层次不同目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例如,中班数学“点数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班上的正常儿童要求正确点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对特殊儿童,教师要求“数一数,这里有几个点”、“这个数字宝宝,你认识吗?是几呢”,引导他们认识实物个数和数字。当然,教育目标还要有全面性,对于特殊教育儿童来说,教师也很注重特殊儿童交往能力、合作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关注教育方法的差异性。教师应掌握特殊幼儿的特殊需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对肢体障碍的孩子让他多参加美术教学活动,因为美术活动中的画线条、涂色彩、剪纸拼贴,对特殊儿童有心理治疗的功效。美术创作中团、捏、撕、剪、搓、拼等等过程让幼儿手、眼、脑能充分协调,锻炼了幼儿肢体协调发展,让身心充分合作,从而促进肢体的发展。对于不喜欢用语言表达感受的特殊儿童,教师们让他们多玩沙盘游戏,通过触摸天然的细沙和沙具,让孩子在游戏中缓解不良情绪,缓和内心冲突。用科学教育法进行干预指导,行为异常孩子的效果最明显,达到76.1%,肢体障碍和其他障碍效果为53%,智力障碍的效果为41%。

(3)注重教案设计的差异性。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也要注意与正常孩子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根据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只要他们能达到活动的最低要求,能基本学会或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如儿歌教学中,正常儿童要求熟练朗诵儿歌,特殊儿童能学会就已经很好了,有的孩子只会说一两句,有的孩子只能说出几个词,说的时候口语还含糊不清,但只要开口说,就是进步。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多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如“对吗?好吗”,对于难的问题,要求他们学说答案“老师说一遍,你来学一学”,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的兴趣。

(4)注意游戏角色的差异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有效形式,游戏也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和发展。教师积极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创设和谐、良好、适宜的游戏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扮演简单的角色,融入正常儿童。例如在“理发店”的游戏中,让特殊儿童做“顾客”,配合“理发师”的要求在游戏“娃娃家”中,让他们扮演宝宝角色,请正常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共同参与游戏。特殊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交往,发展语言,内心充满愉悦和满足。教师努力为特殊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幼儿大胆游戏、放松身心。

二、帮助孩子相互融合,克服自我中心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融合,能让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后,班上80%的孩子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例如小班部的智障儿童文文,孩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喜欢笑,喜欢吐舌头,不会自己吃饭,坐在那里很乖。但是从来没有孩子说他“笨”、“傻”,所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歧视。教师鼓励班上的孩子主动与特殊儿童结对互助,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正常孩子喜欢成为特殊儿童的“小老师”。

三、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引导健康成长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台湾;早期疗育;特殊教育;发展迟缓儿童

一、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概况

1、早期疗育的概念界定

根据2004年公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指出早期疗育是指,“由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依未满六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及家庭之个别需求,提供必要之教育、咨询、治疗、转介安置与其它服务与照顾”。早期疗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对特殊儿童而言,减少障碍程度,防止二次障碍发生;对家长而言,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疗育水平和能力,增进家庭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有效地减少教育投资和社会负担。

2、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1991年台北政府委托心路文教基金会办理“心路儿童发展中心”,服务0-3岁的障碍儿童,台湾第一个早期疗育中心成立。1992年,中华民国智障者家长总会成立,积极倡导相关法律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早期疗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修正的《儿童福利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要求建立早期疗育的通报系统,规定由社会、教育及医疗系统结合民间团体共同执行“发展迟缓儿童疗育转介中心实验计划”,成立鉴定中心以及早期疗育转介中心。1997年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提出要将学前特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的。同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明确规定相关单位的分工、权利和职责。1999,台湾内政部儿童局成立,台湾早期疗育的工作开始朝向跨部门、多专业整合的服务模式。随后2003年颁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3、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流程

台湾早期疗育服务流程通常包括儿童发展筛检、发展迟缓的儿童通报与转介、评估与鉴定以及提供早期疗育等服务。

(1)发展筛检

儿童发展筛检是发展迟缓儿童进入早期疗育服务系统的起点,早期疗育的契机在于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因此及早发现是整个流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采用不同的发展筛检策略。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发展筛检主要由保健单位执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筛检工作就由幼儿园的保教员来执行,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候定期进行筛检。

(2)通报转介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22条规定:“各类儿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医疗机构,发现有疑似发展迟缓儿童或者身心障碍儿童及少年,应通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讲接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并视其需要提供、转介适当之服务”。通报转介中心在接受通报发展迟缓儿童以及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资料以后,社工人员首先建立个案资料库,其次,要与通报者确认家长是否同意通报,以及接受后续早期疗育服务的意愿,对于同意通报的个案主动走访其家庭,并开始个案服务,提供家长早期疗育的资料。对于不愿意通报的个案,提供通报者可行之策略与相关早期疗育讯息,让通报者在日常生活中,协助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家长了解早期疗育的服务和好处,进而提高早期疗育的意愿。

(3)评估鉴定

目前在台湾地区发展迟缓儿童的评估坚定工作,是由卫生署指定的“发展迟缓儿童联合评估中心”医院执行,参与联合评估的专业人员包括:小儿神经科医师、儿童心智科医师、儿童复健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眼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和特教人员,各专业人员根据多专业评估模式和跨专业评估模式进行评估鉴定。

4、台湾早期疗育的专业团队

台湾的早期疗育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医疗体系下的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听力治疗师、视力治疗师、临床心理师、护理师、专科医师,特殊教育体系的包括特殊教育师、普通教育师、特殊教育行政人员、特教巡回访视人员、教师助理等以及及社会福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辅导人员以及家长。专业人员之间往往采用多专业团队模式、专业间团队模式、跨专业团队模式和合作式团队模式。多专业团队模式是由一般的医疗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平行服务模式,各个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独立作业,分别对服务对象提供诊断、评量、制定服务计划;专业间团队模式重视团队各个专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协商和商讨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拟定服务计划;跨专业团队模式是以机构和家庭为中心,突出家庭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中会指定一个人成为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与个案和家庭共同讨论,执行服务计划;而合作式团队模式是根据儿童和家庭所面临疗育问题和需求采取弹性模式,兼具多专业团队模式和跨专业团队模式的特性,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台湾早期疗育发展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

受西方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影响,台湾在1993年、1994年通过修订《儿童福利法》、《儿童福利法实施细则》,1997年通过《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修订《特殊教育法》,2003年通过《儿童及少年福利法》、以及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在这些法律中,不但明确规定对未满6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提供早期疗育的服务,并针对早期疗育的服务方式、原则、团队合作的形式、乃至发展迟缓儿童的定义均给出了清楚的规范,同时更进一步将特殊教育学生的入学年龄向下延伸至2岁。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根据时代要求就尊重差异性以及融合教育等方面,《特殊教育法》被不断完善和修订。

2、专业的疗育团队

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团队由来自医疗体系、特教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个成员组成,通过专业不同的团队模式,让每个成员发挥其专业领域的职能共同致力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诊断康复和治疗。例如物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特殊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身体关节活动、神经肌肉和动作平衡等方面进行诊断和训练。职能治疗师主要对特殊幼儿进行日常生活、感官动作、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和调整。学前特殊教师是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合格者,或是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期间特殊教育修满一定学分的专业教师负责特殊儿童在幼稚园的教育活动。

3、规范的服务流程和多元的服务模式

台湾的早期疗育形成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流程,从发现、筛检、通报、转介,到评估鉴定,

早期治疗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台湾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在早期都可以及时被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模式大致分为时段、在宅服务、学前特教班、特教机构/早期疗育中心及融合式幼托机构服务。多元的服务模式可以让特殊儿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和障碍程度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最好的疗育效果。

三、台湾早期疗育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1、完善立法,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早期疗育在大陆被称作“早期干预”,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未对此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其中与早期干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条款主要是倡导性的、号召式的,其规定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应当增加对于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象等概念的界定,细化早期干预评估、鉴定等相关流程,明确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职责和具体程序。

2、加强早期疗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合作

大陆目前缺乏专业的早期疗育服务人员,尤其是缺乏大量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康复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老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大多数缺乏特殊教育背景和实践,专业能力不足。大陆特殊儿童总数、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都远远多于台湾地区,但是所培养的教师数量却要低很多,所以大陆应当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构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从质和量上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应当加强专业人员团队合作,针对大陆特殊儿童的家长缺乏社会和支持,幼儿园的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应当结合起医疗卫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

3、落实早期疗育服务流程,健全服务模式

大陆目前早期疗育缺乏规范的流程和体系,从特殊儿童的发现筛检到治疗,并未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落实。例如很多发展迟缓的儿童由于在早期表现症状不是特别明显,在缺乏专业筛检工具和评量工具的条件下,又未能落实在医疗单位尤其是幼托机构的发现及筛检,很加之多家长和老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很多特殊幼儿没能在早期得到发现和治疗,延误了疗育在最佳时期。此外,大陆应当借鉴台湾形成多元的早期疗育服务模式,政府应当进一步建设各类早期疗育机构、幼托机构,在幼儿园开设特教班,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万育伟、庄凤如.从医疗与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讨我国发展迟缓儿童之早期疗育制度之规划.社会发展季刊,72,48-61,1995

[2] 孙世恒.早期疗育发展迟缓儿童筛检模式之建立.中国医药大学研究计划报告,台北:中国医药大学

[3] 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4] 传秀媚等着.早期疗育.台中市:华格那企业,2009.02

[5] 周文丽、邓丽珍、慧芳.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文教新潮,2000,(4):7-12

[6] 曾红、雷江华.台湾地区特殊幼儿早期疗育的发展之路.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2-44

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篇10

一、对聋哑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文婕 单位: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