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7 17:17:26

特殊儿童教学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与探讨

音乐是一种能够真正使人的生命达到最高点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乐器和演奏手法的配合而达到的一种能够将人们所寄托在其中的情感所抒发出来的媒介。对于未成年的、心智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儿童们来说,实施及时而有益的音乐教育能够让他们的天性得到解放,可以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体会欢乐,并得到兴趣的培养。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智力上的开发都是极富有益处的。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沟通能力以及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等主要方面相较于正常儿童来说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的儿童群体。相比于正常儿童们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困难。例如,他们不能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和板书,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会逊色于正常儿童。因而,教师必须针对这样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手段与方法来促进特殊儿童能够像正常的儿童一样通过学习来得到发展。

一、目前我国在特殊儿童方面的教育现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以及教育”。由此可见,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教育亦是从属于全民教育的,而且同样是全民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项针对我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已经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总数达到300多万,这其中有部分特殊儿童所接受的是特殊的教育[2]。在这一方面,国家已经建成了多所盲聋哑学校等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教育场所。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与关怀度都在不断增加,社会各界也在通过诸如舆论力量、慈善机构等方式来帮助特殊儿童群体能够和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可以受到匹配他们的教育的场所。不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东西地区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就注定了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各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笔者注意到,在西部诸如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份还存在着特殊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小的问题,这些贫困地区因受到经济和基础设施落后等条件限制而仍然无力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加之绝大部分的特殊教育资源又都集中在城市,使得两地之间联系不便。综上所述,加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推广工作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二、简析何为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按照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的思想观念来看,音乐本身是离不开律动的,二者天生一对,不可分割。所谓“律动”,其实就是指人身体的物理运动。如果要把人体视为乐器,那么人体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姿态、形状与动作,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抽象的音乐情感的表达。儿童在参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的表达来得到对音乐的更为直观的表达,从而使他们在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性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等体质和精神层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进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时,儿童需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有规律的、协调的身体动作。要想达到较好的律动教学结果,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游戏方法。在开展游戏的同时,将音乐的元素结合并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律动,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节奏感和音调的起伏变化感都能够无形地传递给儿童,最后使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综合潜能的激发。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游戏的选择时,要注意所选游戏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使儿童们能够在一个活泼快乐的状态下来对音乐的节奏之美进行直观的感受,从而使他们能够增加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范围。

(二)示范——模仿方法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类型与节奏来预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者是舞蹈。然后在儿童面前进行演示,并让它们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儿童们去进行自主改编。注意:教师的动作仅仅是为了示范,并非为限制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做。

三、结语

音乐教育的主线永远只能是律动教学,而对音乐的耐心倾听则是律动教学的最根本途径。在律动教学中,特殊儿童可以通过简单而重复的拍手、跺脚等动作来体会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韵律感。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是特殊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使他们能够受到在音乐思想上的点播和启发,并且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打开他们在审美方面的启蒙之门,从而让他们能够得以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之中,使心理上的异常状态得到逐步缓解。总之,律动教学能够使特殊儿童逐步走出生理与心理上的缺陷,并为他们能成功地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枝.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06:16-17.

[2]李娟.音乐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影响[J].新校园(中旬),2017,06:16.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2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言语缺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

言语是心灵的表述也是人类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其与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创造性和言语表达的能力。借助于言语这一有利的工具人类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今天较为瞩目的成就。特殊儿童属于自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的儿童,以弱智儿童为例,弱智儿童由于自身思维能力发育较为迟缓使得其在言语能力及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做好特殊儿童言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改变传统、枯燥的语言训练,通过将言语训练渗透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特殊儿童的言语能力。通过这一方式不但能够弥补言语训练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所存在的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持续性的言语训练能够使得特殊儿童的言语得到较强的效果。

1听说结合培养特殊儿童的倾听习惯

听与说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听是说的基础,在言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听懂别人所说的话后才能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听对于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大部分的特殊儿童都喜欢跟随老师的话语进行附和。致使其无法听懂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而在老师要求特殊儿童自己用言语进行表达时又无法表达清楚,从而对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因此,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特殊儿童的倾听性,要求特殊儿童在言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倾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待到老师讲述完后,听清楚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言语表达。此外,良好的倾听还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思索老师所简述的内容,分析话语里所表达的意思,这是培养特殊儿童使用言语与人交流的前提。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帮助培养特殊儿童的倾听能力,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在听清楚并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在低年级的特殊儿童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帮助特殊儿童分清“有几个”和“第几个”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回答,通过不断的重复问题并要求特殊儿童进行重复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倾听的习惯将能够使得特殊儿童逐步听清楚并理解问题。

2区分差异针对性的进行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

在特殊儿童中由于缺陷程度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言语缺陷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结合特殊儿童的言语缺陷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言语教学之初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特殊儿童的言语缺陷情况,通过对各特殊儿童的言语缺陷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便针对性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言语教学。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对于一些缺陷较轻、言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言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其在倾听和回答问题时要言语组织完整、言语表达清晰,尽量能够在理解老师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回答。而对于一些特殊儿童言语缺陷较为严重的学生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过程中则要求其放慢语速、尽力以清楚的言语和连贯的语句来进行表达,以较低的语速一字一句地进行完整的表达,并对同一问题及回答进行重复多次的反复练习。对于一些口吃的学生或是一次仅能说出五六个字的特殊儿童,在进行言语表达的过程中需要一字、一词、一句的分布完成。要求其跟着老师的口型最大限度的进行清楚的言语表达。

3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注重课堂言语环境的营建帮助特殊儿童培养说话的习惯

良好的言语教学离不开良好的言语环境。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将听和说结合起来,通过为特殊儿童营造主动性的言语机会,为特殊儿童的言语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得特殊儿童能够更多的通过言语来表达其思想和意见,并力求特殊儿童在每一次的言语表达中都能够完整的讲述完整的一句话。同时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老师应当尽可能多的和特殊儿童进行言语交流,在特殊儿童说话的过程中注意倾听特殊儿童的言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并伴随着点头、微笑、表扬、鼓励等的动作,为学生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鼓励特殊儿童多说、多听,为特殊儿童构建起充分的言语自信。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教学将使得特殊儿童在言语教学的过程中更愿意进行发言。通过实践表明此种教学方法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在以往的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过程中说话声音特别小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言语训练后其言语表达时声音也大了许多。此外,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其无法长时间的进行思考,因此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应当适当的加入休息的时间,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游戏活动帮助特殊儿童的大脑进行休息和放松,提高特殊儿童大脑的兴奋性,以便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提高特殊儿童言语教学的效率。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对于特殊儿童说话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帮助其改掉一些受父母影响所存在的坏习惯,帮助特殊儿童形成文明、标准的用语。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帮助特殊儿童改掉不好的言语习惯并形成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

4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形成多中形式的言语训练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影响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在某一事物上,如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采用枯燥的教学方式将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因此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可以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利用儿歌、简单的绕口令或是拟声故事的方式来帮助特殊儿童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情景模拟以及比赛、唱歌等的多种形式来提高特殊儿童大脑的兴奋性,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兴趣。这些游戏不仅仅要求学生要能够将说加入其中,且能够表达清楚后才能够继续游戏,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就能够更清楚、清晰的进行言语的表达。此外,在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常规的训练,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多听听录音、故事、歌曲等。还可以让特殊儿童在课前进行舌操,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舌部肌肉。

5结语

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创新性的教学,将多种教学方式应用于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中,将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的内容穿插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中,使得特殊儿童的教学知识能够与言语训练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特殊儿童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特殊儿童学习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用以形成良好的特殊儿童的言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海超.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儿童教育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103-104.

[2]吴武典.从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谈特殊教育的发展──台湾的经验与省思[J].中国特殊教育,1997(3):15-21.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治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一、有关于特殊音乐教育界定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这是《萨拉曼卡宣言》①中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界定。而特殊儿童教育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可以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以及言语障碍儿童教育等等。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有医生和老师提出了治疗教育学理论,19世纪末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产生。直到20世纪中期,对于特殊儿童教育这一概念的范围划分逐渐扩大,也产生了很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而在特殊儿童教育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普通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或是专业技能。但在特殊儿童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加以矫正,补偿特殊儿童的智力或是适应行为上的缺陷,在这一方面,音乐治疗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一点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不少超常儿童或是患有唐氏综合症等等这一类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则是起到激发他们的潜能的作用,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例如1978年出生的舟舟,他是一名先天愚型患者,然而一直以来以音乐环绕的生活环境激发了他的音乐潜能,乐团内部对于他的教育则是更好地培养了他的指挥才能。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中并不仅仅是包含了残障儿童的教育,同样也包含了超常儿童教育等等,而这一点在我国部分师范类大学中也已经引起了重视②。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对于补偿特殊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缺陷,具有非常积极地意义。

二、特殊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特殊音乐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普遍认知最多的部分是音乐治疗。在教育这一行业,越来越强调心理学这一门学科的作用,而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心理学则更加的重要。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治疗是首当其冲的,音乐治疗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矫正以及补偿作用,能够让他们争取适应正常的生活以及社会。在音乐治疗的教学中,需要考虑到环境、教学方法等等因素。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殊音乐教室需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放松的环境。这一个环境需要是安静的(安装隔音板、皮包门)、温馨的(五颜六色的墙壁以及干净的窗帘)、舒适的(木质地板或是泡沫板)。孩子们进入教室完全放松下来,对老师以及周遭的环境减少一些戒备,这样音乐教育的效果会好很多。在特殊音乐教育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的本能欲望,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③。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突出音乐教育的游戏性,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运用主要强调的是灵活性与生动性,对于儿童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得水平不齐的学生们都能够一起共同体验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主要有节奏、乐器与元素三个方面。在节奏训练中,主要包括节奏基石的提取和训练以及声势节奏训练。奥尔夫还发明了一系列乐器,简单易操作,很多乐器还具有拆卸的功能。在乐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教孩子们学会演奏乐器、识谱、自编乐曲即兴演奏等等,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创作兴趣及能力。而元素,则是基本形体动作训练,强调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甚至可以加上语言,这一部分也可以训练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很多特殊儿童由于自己身心的障碍,有时会有不正常的情绪或是情感,甚至对于很多事物的了解会滞后。但是他们唯一不变的兴趣就是游戏,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非常适用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缺陷

虽然近些年,我国对于特殊儿童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特殊儿童教育的改革始终落后于普通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速度。很多学校的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以及设施都十分陈旧,很多学校的老师的观念也依然受传统观念所束缚。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只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的课堂也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不够生动,互动不够多都会使得这一节课的教学毫无进展,同时也严重拉长了特殊儿童的康复周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虽然能够很好地帮助到老师和孩子们,可是这一教学法同样需要一些成本来维持。一套奥尔夫乐器多达几十上百件,各件乐器均有其特色与优点。对于很多学校来说,配置一套奥尔夫乐器是较为困难的。另外,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儿童的表现不可控制之外,很多家长也会因为受到外界的质疑而不够理解,也不会积极配合对于儿童实行家庭教育。因此,在对于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时,对于他们的家长也需要进行鼓励,增加他们的信心,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三、结语

目前国内的特殊儿童教育仍有很多的缺陷,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不仅仅是这些儿童的需要,同样也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改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从学生的角度、老师的角度、家庭的角度甚至是周遭的角度来考虑,更好地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手段。更好地对特殊儿童的缺陷进行补偿,激发他们的潜能。

作者:孙慧敏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注释:

①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通过的宣言。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5

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先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进而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3]由此可见,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可接受教育的机会。1990和1994年国家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以法律和法规形式对随班就读予以规定。此后,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4]但是融合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特殊儿童提供入学的机会,而且要求保证所提供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在这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幼儿园融合环境的创设。在融合教育的主流背景下,幼儿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自觉接纳特殊儿童。这里自觉接纳特殊儿童不只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也包括让他们享受和普通幼儿同样的教育,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活动,这里的儿童是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第二,是否创设适合特殊儿童的融合环境。幼儿园的建筑安全性和楼层的高度,占地面积的使用和户外活动区域的规划,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否满足特殊幼儿的需要。第三,管理方式是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上,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是否需要资源教室辅助教学。家长的参与是保障特殊儿童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与家长合作教育?如何让家长参与到特殊儿童个别教育计划?这些都是幼儿园融合教育所要面临的挑战。(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特殊儿童被纳入普通幼儿园,幼儿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大。幼儿教师将会面临如下考验:第一,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和态度。特殊儿童作为人,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已有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态度和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等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特殊儿童类型存有差异性的接受态度,幼儿教师较容易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第二,教师的融合教育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停留在普通幼儿的领域,如何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如何发现并满足特殊儿童的身心需要,以及如何与特殊儿童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如何为特殊儿童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一定的挑战。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在融合教育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习目标和教学进度,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实施适合于各类儿童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也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沟通技能,比如盲文、手语等。(三)幼儿同伴接纳态度的转变。融合教育既给特殊儿童提供了正常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但是这样的环境也对他们提出了挑战。当今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特殊儿童在融入普通学校的环境中仍然承受着被排斥感,甚至拒绝融入普通幼儿园,面对生活中与普通儿童相处学习的处境,就需要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环境,并不卑不亢地与普通幼儿合作学习,共同处理生活游戏中的困难。而作为普通儿童,融合教育不仅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也为他们认识人类的差异性提供一个机会。除此之外,对幼儿在学前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如何融入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儿童如何接纳特殊儿童共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融合教育视角下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我国以随班就读的学前特殊教育面临着融合理念、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家长支持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一)融合教育理念缺乏。融合教育在国际上盛行,是基于平等自由、尊重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从人权和平等的角度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目前,我国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中融合教育理念仍然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特殊儿童视为需要同情和帮扶的弱者。这容易导致有些轻度障碍的特殊儿童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这类特殊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第二,幼儿园缺乏权利意识。通常认识不到特殊儿童享有和普通儿童同等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在儿童入学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三,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效果的呈现。没有根据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对特殊儿童的专门练习,超越特殊儿童身心承受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出现反面效果,不利于特殊儿童的生态化成长。(二)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平衡。我国财政投入是特殊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在学前特殊教育方面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特殊教育经费。我国专门服务于学前特殊教育学生的资源教室或资源中心数量有限,而且康复设备设施应用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2%—1.3%,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教育的资金投入要比普通学前儿童的教育经费要高,然而现在的投入比例在整个教育中比较低,经费投入比例失衡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前特殊教育中的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设备配置较低会影响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三)师资培养存在不足。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是提高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关系到特殊需要儿童的长远发展,目前,据调查研究显示,学前师范生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态度比较消极,是否学习过融合教育或对特殊教育课程对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有着显著影响。学前特殊教育在职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对特殊教育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和普通幼儿一样的教学方法,可是这样的教学措施并不一定适应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导致出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实践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如下:1.缺乏独立的特殊儿童观,不能较好地尊重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2.特殊教育教师职前专业认同感较低、专业知识不够坚实。3.教师不注重自身教学的反思评价,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评估的能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性别比有所差异,女性教师居多、男性教师偏少,这对教学安全问题有所影响。由于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教师培训力度又小,师生比例失衡,教师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满足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需要。(四)家长的支持力度低。关于特殊儿童家长,一方面,不愿承认孩子的特殊性,以致错过了孩子可以干预康复的关键期,导致残疾幼儿在某些器质性障碍方面,产生器官萎缩、功能丧失。而且认为在普通幼儿园中,孩子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冷落。另一方面,家长把孩子送到融合幼儿园,就把孩子的一切发展都交给幼儿园,家长较少参与幼儿的学习进程中,对儿童的评估测试也没有向老师咨询结果要求解释,造成老师和家长之间对儿童的教育难以达到一致性,影响了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的构想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建议

一、引言

世纪之后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普及。而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普通的学前教育。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要抓紧发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尽管近二十多年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仍旧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暂且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一线城市中,只有将近10%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特殊儿童是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在身体、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更难与普通儿童进行竞争,无法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现阶段,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在他们小时候弥补一些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第二,减轻家庭负担。特殊儿童因其身体或心智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而显得特殊,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殊儿童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的矫正和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有很多家庭为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以致于家财散尽却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就可以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分担家庭的压力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样能够使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特殊儿童健康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三,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教育担负着启蒙认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观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学成果。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康复,对一些存在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在幼稚园进行教育和训练效果远远比在家中父母教导的要好。学前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在心理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和老师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台,特殊儿童很容易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残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从小将他们平等的放在一起学习玩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心态的养成。学前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让孩子逐渐培养对社会各界的认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交际交往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第四,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健康心态。特殊孩童和身患残疾的人群在有相当大数量,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一样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改变社会中一些观念狭隘的人对特殊人群存在歧视的现象,让人们明白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群是一样的,对待特殊人群更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歧视和为难。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人生观念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养成道德、礼仪、传统习俗等文化素养,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文化养成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难度,与普通的学前教育相比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笔者已论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和社会必须要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特殊儿童所需的照顾。让他们能够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特殊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吕春苗,兰继军,焦武萍等.关于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C版,2011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有效性

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兴趣,改进学法,激活思维,开拓视野,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阐述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同时,特殊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特殊学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极易受到打击。特殊儿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一触即收,这就要求教师要谨慎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挖苦,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学校的教师要与学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师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让学生知道优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进步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较低,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师生沟通的问题,教师有时讲的很累,学生却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有耐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平等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效用。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5、6人。教师与小组合作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并随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特殊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个别的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指导。课后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光是有关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备课时忽略的问题、自己上课的状态都要进行反思。

三、融入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儿童作为小学生,很可能受到兴趣和感情的诱导,对数学教师的好感很容易成为对数学科目感兴趣的原因。教师在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长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会把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儿童对其喜爱程度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饱满、热情的情绪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来唤起师生的共鸣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特殊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特殊儿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特殊儿童就能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听课,课前的预习、作业的指导、错误的纠正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数学实际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温故知新等。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晓霞 单位:浦江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康复;艺术;课程群

1背景

1.1对相关政策的思考。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中,强调“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以及“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理念。自此,将各艺术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了政策层面的指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应遵循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特点的艺术类课程体系,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2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康复方向)艺术素养课程群的建设,要在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解读以及儿童康复教育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儿童康复方向)专业承担着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重任,其中艺术素养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钢琴”“舞蹈”“声乐”“美术”这四门课组成,教学采用学科式,即单学科纵向呈现。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特殊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单一地教授歌唱、弹奏、绘画等技能,需要运用艺术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因此,为了真正体现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整体把握艺术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综合运用艺术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能力。1.3对原有艺术类课程的思考。当前的艺术类课程设置未能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主要沿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综合课程与艺术治疗的相关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综合运用音乐、舞蹈、钢琴等技能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与康复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材针对性不够,教学内容与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的知识、技能以及康复相关知识和能力之间缺少关联。因此,在原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艺术与艺术治疗课程,形成该专业艺术类课程群,是非常有必要的。

2艺术类课程群建设策略

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具有逻辑关联的三门以上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而成的整合型课程的有机集群。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建构以艺术技能训练、综合运用、艺术康复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儿童康复方向)专业艺术素养课程群。2.1结合专业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艺术类课程群的建设,首先要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康复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要突出专业特色,符合教学规律,切合社会对特殊儿童康复人才的需求,形成集艺术技能训练、综合运用、艺术康复为一体的专业艺术类课程群。在开设“钢琴”“舞蹈”“声乐”“美术”四门培养艺术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儿童舞蹈创编”“儿童歌曲弹唱”等综合运用课程,以及“表达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儿童唱游与律动活动设计”等艺术康复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素养课程群。2.2确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完善群内课程内容。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与相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艺术教育专业)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目标上与相近专业大同小异,但艺术素养课程群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教学素养,又有特殊儿童艺术治疗康复相关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幼儿园、康复机构的儿童艺术教育特点,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不能是单一的歌唱课、钢琴课、舞蹈课、美术课,而应是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如律动加歌唱、音乐加绘画等。因此,必须改变以往艺术课程之间互不关联,课程建设缺乏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的局面,使其相互衔接、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整合性的教育资源群体。根据儿童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适当引入目前流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柯达依歌唱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组织综合性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2.3完善艺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引进艺术治疗教师。教师是艺术类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师应具备艺术技能和素养,同时要掌握特殊儿童艺术教育与康复知识。针对已有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深入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熟悉特殊儿童艺术教育规律,掌握必要的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和康复实践经验;加强专业学习,鼓励教师系统地接受音乐治疗、美术治疗培训,掌握特殊儿童艺术治疗干预手段;引进艺术治疗专业的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3建设艺术类课程群的意义

3.1重塑艺术类教师的特教理念。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的艺术学科,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与技巧,但缺乏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的经验,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知识与理念缺乏了解,影响了艺术类课程为特殊儿童康复和治疗服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内课程间的横向学习,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艺术类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的理念和知识,提高教育能力。3.2扬弃传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理念只关注对艺术技能的传授,艺术技能与康复专业目标之间缺乏关联。在艺术类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应将艺术技能的教授过程和特殊学生的康复需求进行适当融合。如将钢琴弹奏技能、歌唱技能和音乐治疗内容结合起来,增设艺术律动、艺术治疗等课程内容。3.3打通艺术类课程间的壁垒。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院校的艺术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康复方向的艺术类课程,必须用课程群的理念来建设。让学生获得艺术技能不是目标,通过综合的艺术表达手段进行儿童康复,才是专业的宗旨。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打通了艺术类课程间的壁垒,提升了学生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进行儿童康复的能力,摒弃了过去艺术课程单学科、纵向思维的教学模式。3.4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行为能力。艺术类课程群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由于课程把艺术技能习得和儿童康复实践行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专业教师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实训实践、案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更贴近社会需要,更适应岗位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艺术素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艺术技能,还学会综合运用艺术手段对儿童进行康复和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素芬.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艺术教育,2013(10)11:49-51.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9

一、音乐教学活动对特殊儿童的特殊影响

音乐教学是利用音乐的某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重在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获得感情方面上的愉快体验。相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它能够使特殊儿童通过音乐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心理补偿,促进大脑的发展,最终能够融合在社会中,获得生存的技能。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社会的交往能力是特殊儿童的最大缺陷,这严重的影响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利用音乐教学的活动或者方式,让特殊儿童大声的朗读歌词,随意的对音乐的发挥,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发挥出了个人的潜能,获得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在“卖报歌”中一句“不等天明去卖报”,在对特殊儿童教学时,要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

不正确的行为是当今特殊儿童的另一最大缺陷,特殊学校的设立能够为特殊儿童养成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规律,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在音乐教学中,演唱、演奏等形式的出现,能够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遵守社会的规则。

(三)发展运动功能系统

由于智障方面的缺失,特殊儿童天生就失去了运动的能力,很多特殊儿童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得以有一定水平的运动能力。通过音乐的教学,特别是钢琴的教学训练特殊儿童的手指运动功能,并给予他们自信,相信自己能有拥有更多的运动功能系统。

二、特殊教育的钢琴艺术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偏差

对于钢琴艺术教育在特殊学生教学的情况下,会出现教育者和家长关键的偏差性问题。教育者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应该以特殊学生群体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目的,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殊学生的家长也存在意识误区,他们不重视钢琴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说还没有意识到音乐对于特殊学生的影响。他们往往忽视了钢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范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美妙的音乐当中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

(二)管理体制的弊端

现在对于特殊教育的合格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虽然社会上有很多的机构对老师有这方面的钢琴教育培训,但是他们的素质良莠不齐,很难选择教育学生的老师,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钢琴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更需要熟悉心理方面的知识,耐心的教导学生。虽然这样的培训机构较多,但他们的教学管理机制都很不健全,大多趋向利益化和功利化。

(三)教学方法与内容匮乏

现在很多的钢琴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没有创新性,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特殊教育中学生,一旦教学放噶因循守旧,他们就会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要结合多种方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创新发展钢琴教育。

三、对特殊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对策

(一)创新钢琴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

1.激发兴趣教学法。对于特殊学生的钢琴教学,要用新鲜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一首新的曲子时,可以用色彩较浓重或者动画刻画人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这首曲子其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集体互动教学法。有趣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使教学不再枯燥和乏味。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钢琴曲的学习要先学习它的曲调,然后在试着理解音乐的内容。这种直观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即兴发挥潜能,用表演的形式来演绎音乐的魅力。

(二)优化钢琴艺术教育的教师管理体制

对于特殊教育中的特殊学生,钢琴老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要在多方面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心理方面的研究,注重特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结束语

特殊音乐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师能多的耐心和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能。钢琴艺术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手指运动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乐曲中陶冶情操,欣赏艺术的美。

作者:赵静 单位:郑州市盲聋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王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周冰洁.中学“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特殊儿童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4D打印技术;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动态教学;教学效果;技术应用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随即也迎来了以“智能制造”领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正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未来甚至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以及一切社会关系。[1]在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利用新兴技术创新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变革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转变学习方式,推进形成智能与交互式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育体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资源及国际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实现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3]在特殊教育领域,特殊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等认知特点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这种特殊的认知特点也决定了采用形象、直观、立体的教具更加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4D打印技术运用智能的可编程材料作为打印原料,设计者通过输入预定程序,以智能材料为媒介制作出立体教具,将事物初始状态直到长大成形的动态过程直观地演绎出来,这有助于特殊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本文从4D打印技术的原理层面剖析4D打印技术的内涵及其优势,探讨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并展望未来智能技术带给特殊教育的改变和发展机遇。

二、4D打印技术的缘起及其发展

(一)内涵。201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化实验室的创始人Tibbits首次提出了4D打印的概念,他认为4D打印技术就像在打印材料中植入了智慧,运用该项技术不仅能打印出自己设计的产品,还能使得产品不再是单一概念下的物体,而是能够发展、进化的。[4]不同于3D打印,4D打印技术增加了时间维度,用于4D打印的智能材料结构能够随时间而变化,三维实体结构也不再是静态、无生命的,而是一个可以随外部环境的改变产生相应变化的智能对象。因此,4D打印技术是指用可编程物质(通常为智能复合材料)作为打印材料,通过3D打印创建三维对象,打印出的物体可以在受到预定刺激(如遇水、冷却或通电、光照、加热、加压)后,实现物理属性(如结构、形态、体积、密度、色彩、亮度、弹性、硬度、导电性、电磁特性和光学特性等)及功能的自我转换,[5-6]其具有自动折叠、可二次变形的特点。(二)研究现状。目前,4D打印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成熟,未被广泛应用,但已有研究者在生物、服饰等领域展开探索。在生物方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Ingenuity实验室于2017年12月宣布,将现有的3D打印设备与程序设置相结合,制造出了一种由天然蛋白质和水凝胶材料组成的全新的叶状4D打印结构,这种4D打印“叶子”是一种特殊的树脂材料打印而成的,由银纳米颗粒、碳纳米管和蛋白质膜混合而成的特殊树脂材料能够对不同的环境和刺激做出物理反应,是“叶子”实现二次态成型的物理基础。当这片“叶子”浸入水中并暴露在紫外线下时,材料自身就会与水反应,分解水分子并产生氢气。研究人员认为,对叶状4D打印结构的研究将成为人体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突破。简言之,4D打印的水凝胶叶片标志着人类对于3D生物打印器官的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7]在服饰方面,美国科技设计公司“NervousSystem”研发出了一种可使用4D打印技术制造的弹性织物,并运用这种弹性贴身布料设计并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条“4D裙”。这条“4D裙”由2279个三角形和3316个相扣的织物纤维接缝制成,任何身材特点的女性均可随意穿着,完美地解决了穿戴者不合身的问题。[8]同时,在打印材料方面,研究者探索出了智能材料之外的新技术。2018年9月,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吕坚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陶瓷4D打印,这项新技术有望应用于太空探索、电子产品和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领域。[9]4D打印技术的潜力正在不断被人类发掘,其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的特性也为特殊儿童的教学带来了重大机遇,将4D打印这项前沿技术引入特殊教育领域,有助于特殊儿童突破认知上的局限,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三、4D打印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穿插PPT幻灯片及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视频,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10]而现代教育提出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应以增进学生自主思考为主,进行数学的、语言的、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计算的和符号的抽象思维教育,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情景模拟、空间感知、抽象图形、立体直观的形象思维教育,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11]4D打印技术的引进将改变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与普通儿童相比具有独特性,他们对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运用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的策略来组织教学。将先进的4D打印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中,可更加便捷地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求制作出适合他们的教具,进而满足不同儿童的兴趣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4D打印技术的引进能调动特殊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遵循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中学习,让特殊儿童获得课堂的参与感,而非“局外人”。(二)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特殊教育领域,课堂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但大部分特殊儿童由于其身心存在缺陷,在课堂中学习方式单一且较为被动,学习兴致不高且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特殊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差距,持续注意时间较短,在注意力的发展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12]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时又易使教学枯燥无味,此时,教师应该设置多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例如:培智学校的儿童对于视觉注意以及触摸学习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其他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或图片,在此基础上增加实物教学的效果要更优于传统教学。4D打印技术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形象化教具,让学生对教具及学具感兴趣,进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其乐于求知,主动学习,让特殊儿童对学习产生更多的主动性,给特殊教育教学带来了福音。(三)改善师生关系,特殊儿童与教师关系更加融洽。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主体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长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变化和发展的师生关系。简言之,师生间没有互动,无法构建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便不存在,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背景和环境保障着教学的顺利开展。[13]4D打印技术需要师生沟通与交流,共同编程并制作教具。教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特点,制定难度不一的编程方案,让学生参与到编程过程中,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学生,而是“弯下腰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创造出优质的课程与教学材料。特殊教育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教师运用4D打印技术打印出的教具,观察智能材料在预定刺激下产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参与完成教学任务,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顺利地实现,增进儿童与教师间的情感联结。

四、将4D打印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展望

(一)“四维”动态教学。“四维”,即是在“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时间轴。因此,“四维”与4D打印技术的概念不谋而合。物体不再是三维世界中静止的事物,而是通过设定程序随时间变化而不断改变,是动态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传统三维实物无法实现的教学通过4D打印技术呈现出来。基于4D打印技术制作的教学资源可以模拟课堂上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有效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环境情景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拥有极强的临场感。[14]344D打印制作出的物体具有“四维”动态性,教师若运用该项技术,使模型在受到某种预定刺激后产生形态变化,将“变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4D打印技术沿袭了3D打印的优势,可以迅速、便捷地通过技术打印机的形式打印出自己需要的实物,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现同一物体。如,植物的生长往往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或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种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对特殊儿童而言,他们在视觉记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以机械记忆为主。记忆的特殊性使得特殊儿童对事物无法直观地理解并感知,如果运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抽象就会使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同时,有些植物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成长周期长,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进度被延滞。加之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无法实际跟随教师及同伴去种植,因此,参与感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能达到理想水平。采用4D打印技术可以事先编好程序,让植物在适宜的温度及湿度下迅速生长,每位特殊儿童都可以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有效地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于盲童而言,“四维”教具可以将原本虚拟的智能化教学产品由虚幻转换为现实,实现教具实体化,让他们触摸到逼真的物体形象,感知事物真实的存在,将触觉、听觉等多感官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其对事物的理解。(二)智能教学空间。儿童在学校开展的学习不能脱离教室的物理环境。然而,有研究者对学校物理环境特征进行探究时发现:鲜有研究对学校的墙面颜色、照明、声学、垂直空间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素给予关注并进行开发设计。儿童是积极的观察者,他们在环境中发现、探索、吸收信息的同时辨别物体,用自己的方式获得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学习不能脱离自身发生的物理环境。[14]10-194D打印技术将使学校物理环境更加人性化的同时体现师生的交互性以及教学空间的趣味性。由于4D打印技术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可折叠、变形以及智能化编程等特点,因此,利用4D打印技术,可将师生的教学互动空间变得更加舒适、多样化的同时将学习泛在化。首先,教室环境应是让师生感到愉悦、舒适的,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得益于清新的空气,4D打印技术可以运用智能材料提前编程,根据教室中空气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及氧气含量等的不同自动调整墙体的缝隙,使教室能够实现自主换气,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室物理环境的创设应讲求时效性。根据不同时期课程主题以及课程目标的多样性布置教室,让特殊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课程。如,本周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瓜类”,在制作西瓜、南瓜、丝瓜等4D教具的同时可以将墙体、桌子、椅子等变换成瓜类的图案,让特殊儿童不断地重复指认,增强对事物的认识。此外,让特殊儿童体验到生态化的教学环境,使墙体可以呼吸,能随季节变化色彩。夏季呈现出蓝色、浅绿色等,使特殊儿童感觉不那么闷热、烦躁;冬季可以呈现一些暖色调,如米黄色,给儿童一种舒适感和温暖感;秋天的墙体则可以出现一些落叶和庄稼丰收的场景,让特殊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四季变化的同时了解每个季节变换的特征,在愉悦的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取知识。最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课堂相比更重要的是要调动特殊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首要的教学任务是保持教学空间的趣味性,故而对于教室的布置应充满童趣,但在课堂上为了避免室内布置吸引儿童注意力,可对智能材料预先编程,上课时则恢复课堂的教学空间设置。(三)创新课程实践。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近年来兴起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即是如此。创造教育在关注科技、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将艺术、设计和人文科学与教育进行整合,将艺术教育融入特殊儿童的教学中。这种学科间的全新建构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得特殊儿童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增进其与同伴的沟通交往,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4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为创新课程的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4D打印技术的亮点在于可预先编辑状态发生改变的条件以及物体变形后的形态,对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等大有裨益。将4D打印技术应用于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使原本抽象的教学概念更易被理解。同时,特殊儿童对科学、数学尤其是工程和设计创意的兴趣更易被激发。4D打印技术让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现实,在编程制作的过程中,特殊儿童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实践得到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结合4D打印技术,还可以开设建模软件、编程软件操作与应用等课程,发展特殊儿童立体空间思维和编程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魅力与动手的乐趣。在对4D打印物体进行触摸、感知动态变形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创建一种新型的学习通道。在打印主题的选择上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生活,这样可以培养特殊儿童利用新兴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儿童在将创意转化为实物的过程中理解和完善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灵活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学会跨学科解决问题,增强逻辑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四)双向参与学习。双向,即构建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主体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将被重塑,未来的课堂将是以教与学双向为主体的新格局。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儿童按照障碍类别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分层次进行教学。引进4D打印技术将使教学化繁为简,在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的同时使教师教学更简单化,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激活双向主体的参与式互动教学模式。由于特殊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直观、立体的教具教学效果更优。在生活数学、生活语文、音乐、美术、生活自理等特殊教育课堂上可以结合各学科的需要制作出可二次成型的教具进行重复利用,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缩减了教具的存放空间。如,在生活数学课堂中,教师在教授图形时需要同时携带多种教具,4D打印技术可通过编程,使智能材料受到预定刺激后进行变形,此时,一种智能教具即可满足师生的需要。参与学习,即提供给学习者一种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模拟的方式,使学习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环境之中。沉浸式参与最重要的是要激活学习者的身体图式,使其有真实的参与感,其中“真实”又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场景等的真实性。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虚拟现实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语言模拟三维的虚拟环境,给使用者感官模拟,让使用者沉浸于计算机程序虚构出的幻境之中,与三维空间中的情境进行互动。但虚拟现实技术设备成本较高,程序语言的编制较为专业化,非计算机从业人员难以实现。与虚拟现实技术相比,4D打印技术产生的物品是真实存在的,且制作出的教具可根据课题的不同进行变换,多次使用,让特殊儿童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其参与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虚拟现实技术相似,4D打印技术也可以模拟教学情境,提升特殊儿童课堂学习中的具身情感性,在利用4D打印技术模拟场景时可以鼓励儿童描述眼前的景象,丰富特殊儿童词汇,增强其语言表述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