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0-12 18:02:14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1

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规范滞后现行刑法关于食品安全刑事责任的规定,亟须与食品安全法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设置显示出滞后性,导致一些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犯罪行为,难以准确定性。食品安全法中的食品安全,在主体上涉及到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和监管等人员;在对象上涉及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食品运输工具等。而刑法中的食品安全的含义较窄,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所规定的食品安全犯罪,在主体上只涉及生产、销售人员,在对象上只涉及食品。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监管者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当他们违反义务应承担刑事责任时,在刑法中却不能找到恰当的罪名。例如,食品安全法规定,不得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问题是,如果违反该规定,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却并不能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或是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定性。当然,对此类行为可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性,但这又落入了“口袋罪”的窠臼,因为从刑法理论上讲,所有食品安全犯罪的同类客体都是危害公共安全。刑事立法技术的日臻完善,要求对犯罪客体的划分越来越精细,避免“口袋罪”现象的出现,不能把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食品安全犯罪都简单地以一罪来处理。

二是刑法中有些食品安全类的犯罪的法定刑偏轻,有的甚至低于行政处罚。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行为,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而刑法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罚金刑的规定却是,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明显轻于行政处罚。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是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的重要方向,而刑罚轻于行政处罚,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三是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类的犯罪处罚范围过窄,没有体现出预防为主的方针。我国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更多地体现了传统刑法的色彩,而对食品安全的风险预防性却体现得不够,面临着一种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调控不力的危机。首先,我国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绝大多数属于结果犯或具体危险犯,具有预防性的抽象危险犯并不多见。其次,食品安全法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对生产经营者规定了一系列的作为义务,但由于刑法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中,不作为型的犯罪很少,生产经营者即使不作为,且造成重大损害后果,也难以对其定罪判刑。再次,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难以入罪。 综上,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需要对刑法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形成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的层级性、严密性和强力性,确保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的无缝衔接,全方位构筑食品安全法律屏障。

应将食品安全法禁止的行为与刑法典相关条文联系起来 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责任,关键在于如何将食品安全法禁止的行为与刑法典的相关条文联系起来。食品安全犯罪与传统犯罪不同,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损害结果,对这类犯罪行为的规制,应当以预防为主,即只要行为可能造成损害危险,就应当对其进行刑事制裁。这种预防性的刑法制裁,其实也就是现在大陆法系国家比较流行的风险刑法理论或安全刑法理论所主张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刑法分则第二章设专节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罪,并增加相应的罪名。

食品安全犯罪不仅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更严重的是危害了公共安全。在司法实践中,一些食品安全犯罪,也恰恰是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定罪处罚的。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被称为最大“元凶”的张玉军及其“下线”张彦章,就是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等众多领域和环节,结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等的规定,具体罪名应包括:非法生产、销售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相关产品罪;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罪;食品安全事故不报罪;出具虚假食品检验证明罪;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罪等。  二是适当增加过失的食品安全犯罪。

我国刑法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都需要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行为人不履行食品安全法查证查货的注意义务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并不能根据这些罪名进行处罚。因为没有履行查证查货义务,只是一种应当注意而没有注意,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故意还是有相当差距,即应当注意而不注意还不能说明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不管是对行为性质,还是对结果的故意。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放松对这些罪名在主观方面的要求,规定过失行为也能构成以上罪名。

三是适当增加不作为型的食品安全犯罪。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2

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应对模式集中体现在食品监管和执法方面,食品监管和执法具有运动式的明显特征,出问题的时候如临大敌,平时却疏于管理。食品安全一旦出现危机,传统的应对模式是:媒体报道领导重视职能部门积极行动严惩罪犯官员象征性致歉政府部门无人担责问题暂时得到解决食品危机事件再次出现媒体再次报道。这种应对模式有三个特点:第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第二,各地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第三,监管执法是运动式的,依靠长官意志性。这些特点的危害在于容易导致食品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庸懒和腐败。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的被动的针对解决食品危机的应对模式,已经解决不了愈演愈烈的食品危机。要摆脱这一模式,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实施法治化监管、公众参与、科学治理,构建监管新机制,总之就是落实政府等公权主体的第一责任。

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企业、政府和消费者是三个利益相关者。消费者需要从商品市场上购买食品,这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企业是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者,目的是获取利润;政府掌管着食品市场准入的窗口,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安全,维持市场运转的良好秩序。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犹如足球赛场上的裁判和球员,哪些食品企业可以进入市场,哪些食品可以在商品市场上流通,最终取决于行政管理者。同时,确保食品总体形势安全是政府等各级公权主体的基本职责。食品安全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属于政府等各级公权主体公共服务范畴,应纳入公共安全预防和控制范畴。

二、明确并落实政府等各级公权主体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

1.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之一。在以GDP论英雄的语境下,一些地方政府等各级公权主体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网开一面,大开绿灯,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为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公然保护假冒伪劣行为。[1]从这种意义上讲,假冒伪劣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制造的。在这种畸形的保护主义之下,带来的是肮脏的权钱交易、盛行。遏制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彻底铲除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土壤。

2.遏制政府等各级公权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政府等各级公权主体责任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渎职犯罪。目前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有农业、商业、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公安等等十几家部门,谁都可以管,但往往是谁都不去真管、实管。一旦发现问题或怀疑某一种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后,很难找到相关的主管部门。

三、以重庆为个案探索公权主体第一责任

1.制定制度规范,寻求治本之策。2011年8月29日,重庆市召开市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在全国率先推出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工作机制财税扶持政策的通知》。重庆市出台以上两个文件,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出现、大面积出现,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凡是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一般不是道德性问题;凡是反复出现的问题,一定是在机制体制出了问题;凡是这种问题怎么治也不见效的时候,很可能与生产力有关。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庆市政府一方面大力开展食品安全问题严打等必要的“治标”行动,另一方面从“改变管理体制、转变生产方式、降低成本费用”等方面着手,探索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1]。除了出台以上两个文件外,重庆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还对婴儿食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学校食品安全责任等制定了相应规范。从2011年6月20日起实施的《重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规定,6个月内婴儿的配方食品、蜂蜜等27种食品,将不得添加任何香精香料。为进一步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及相关主体的监管,重庆市于2011年6月16日了《重庆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办法》(渝办发〔2011〕169号)。该《办法》力求从食品主体准入行为、食品经营活动规范、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入手,有效改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对于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从2011年秋季开学前对全市各学校的食堂食品安全进行强制规范,包括全市各类学校的食堂、供应学校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

2.从城市规划功能布局着手,强化规范化、标准化监管,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重庆市政府在全市布局三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强化规范化、标准化监管,加强农产品、食品安全。规划布局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2013年上半年即可全部投入使用[2]。该农贸城投资80亿元、占地5000亩,净用地3600亩,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已经建成的蔬菜、水果、水产交易市场和部分冷库的主体工程已经初试运行。项目全面建成营运后,将立足重庆、辐射中西部、走向国内外,成为部级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期对重庆市乃至中西部农产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同时,针对重庆主城以外的区县建二级批零市场,如荣昌、南川、潼南、梁平、石柱、巫溪、酉阳、秀山、开县、丰都、彭水等区县农产品批零市场已经签约或动工建设;在乡镇和城市社区建三级终端零售市场,主要是标准化农贸市场、流动菜市场、肉菜小店和食品超市。

3.维护WTO规则、破除外资巨头的超国民待遇,依法坚决惩处外资巨头的食品造假违法犯罪。重庆市不但对国内食品企业的生产销售依法严加监管,对违法犯罪的国际企业也坚决依法查处。2011年以来,重庆坚决惩处国际巨头沃尔玛连锁超市的食品造假违法犯罪案件。沃尔玛(在重庆设立的多家分店)无视我国国内法、轻慢我政府监管部门,以普通猪肉冒充高档的“绿色食品”猪肉对外销售(外界称为“沃尔玛绿色猪肉门”),其行为违反了“货真价实”的商业基本准则。本次事件中,重庆显示了维护WTO规则的果断和坚决态度,对试图“享受”超国民待遇、无视我国国内法的国际巨头坚决说“不”。针对“沃尔玛绿色猪肉门”,重庆采取“零容忍”原则,全市沃尔玛停业整顿。该案中因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两人被逮捕,多人被刑事拘留。[3]重庆能对这一行业巨头动真格,受到国内外正义之士的普遍赞誉,也获得了包括美国沃尔玛总部高层在内国际在华涉及食品生产销售巨头的充分尊重,显示了重庆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4.司法部门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于2011年5月初下发了《开展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意见》。意见要求,全市各级检察机关要集中查办和惩治食品安全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突出查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管理权、执法权和司法权索贿受贿的案件;重视查办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的行贿犯罪案件,特别是要从严惩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对于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和相关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依法提前介入,确保案件在检察环节不梗阻。对涉及乳制品、食用油、鲜肉和肉制品、酒类、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犯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的重点案件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突出打击重点,注重打击效果,始终保持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此外,重庆市检察机关从严惩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如国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等侵害民生的失职渎职犯罪行为。立案侦查了一批与食品药品安全有关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案件。[4]

重庆市高院也于2011年6月出台了《关于依法从严审理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四个重点:一是为震慑严重的食品安全犯罪,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制售伪劣食品最高可判死刑。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被告人的财产刑适用力度。《意见》中明确规定,全市法院要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被告人的财产刑适用力度,用足用好罚金、没收财产等刑罚手段,遏制犯罪牟取暴利动机,剥夺再犯能力。比如,2011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问题血旺”案,对犯罪者判处的罚金就高达25万元。三是要依法从重处罚“保护伞”。《意见》还对惩治食品安全职务犯罪作了强调,要求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护伞”。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严格按照刑法规定以食品监管渎职罪追究刑事责任;对因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从重处罚。法官在审理食品、药品安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发现可能存在食品药品犯罪问题的,要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加强公、检、法三家之间的信息沟通、联动配合。四是在加强刑事打击的同时,法院也加大民事制裁力度。根据《意见》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毒有害食品、药品可能流入市场的,法院将迅速采取保全措施,发出临时禁令或扣押、查封标的物,坚决制止其流入市场。为了打击假冒食品,保护食品生产领域的知识产权,法院可根据当事人发出的诉前临时禁令申请,限制被控侵权的食品在诉讼过程中继续在市场流通。

四、建议加强法治化监管,构建以各类公权主体第一责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的法治化监管,包括形式意义的法治监管和实质意义的法治监管。形式意义的法治监管,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根本监管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监管,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两者不可或缺。相对于我国传统的人治监管,法治监管更具有稳定性、公平性、长效性。当前,加强食品安全法治化监管,是落实构建以公权主体第一责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核心,为此应突出以下四个重点:

1.解决国家层面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和地方层面的法规规章立法供给严重不足问题。

依法治理食品安全首先要解决“有法可依”的执法依据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国家层面的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基本完善,但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立法严重滞后,配套性立法供给严重不足。如,按照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由国务院制定,但至今未出台;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当这类地方性法规在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未出台。同时,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食品安全监管作了总体安排,但内容比较笼统,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考虑,需要细化。以地方立法为例,根据笔者的调研,在配套立法方面,截至2012年7月,仅有重庆、四川、山东、江苏及南京市等部分省市出台了部分配套性立法。

2.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011年3月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各方面反映强烈的问题”。[1]在食品安全领域,尤其如此。以部门立法为例,我国有关部门仅有的几部配套性法规、规章,均未得到切实执行。如,卫生部与教育部2003年修订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会同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2010年11月制定印发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卫生部部务会议分别于2010年2月8日和9月20日审议通过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1号)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7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2009年7月30日审议通过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很少得到切实执行。同时,要坚决贯彻执行我国签署的WTO规则,拒绝外资企业尤其是国际巨头超国民待遇,在执法上外资企业要与内资企业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依法坚决打击“保护伞”。

国家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性的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之所以得不到切实执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依法坚决打击部门“保护伞”和地方“保护伞”是履行政府第一责任、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建议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严格按照刑法规定以食品监管渎职罪追究刑事责任;对因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从重处罚。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3

第一章

绪论

1、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加工助剂的定义(GB2760-2011);食品加工助剂相对于一般食品添加剂有何特点。

2、举例说明食品添加剂的有益作用(即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储存、加工制造中的作用,至少写出5点)。

3、根据GB2760-

2011,按功能作用分类,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分成多少类,各是什么。

4、食品添加剂的选用原则是什么。使用时又应严格遵循什么原则。

5、反映添加剂安全性的几个重要指标(LD50,ADI,GRAS,MNL)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

6、ADI的计算公式及LD50与毒性分级的关系,食品添加剂主要处于哪个毒性级别。

第二章

防腐剂

1、防腐剂的定义、我国允许使用的防腐剂的种类和分类(主要掌握:常用的品种,哪些为酸型防腐剂;生物防腐剂有哪些;常用的果蔬保鲜剂有哪些)。

2、常用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丙酸钠和丙酸钙、尼泊金酯、尼生素的主要特性、安全性,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使用防腐剂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抗氧化剂

1、抗氧化剂的定义。

2、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每一种机理涉及的抗氧化剂有哪些。

3、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分类,常用增效剂有哪些。

4、酚型抗氧化剂:BHA、BHT、PG、TBHQ的特性、使用及安全性。

5、异抗坏血酸及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的主要特性及安全性,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6、使用抗氧化剂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着色剂

1、着色剂的定义、作用。

2、着色剂的分类(重点掌握按来源的分类及按溶解性的分类,要求每一类能举出2个例子;我国批准使用的天然等同色素有哪些;常见的红色素、黄色素、蓝色素、白色素有哪些)。

3、天然和合成着色剂的特点及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五章

发色剂

1、发色剂的定义和发色机理。

2、我国批准使用的发色剂种类及其作用。

4、降低/控制发色剂毒性的方法。

5、发色助剂的种类及其作用。

第六章

漂白剂

1、漂白剂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2、还原性漂白剂的作用。

3、还原性漂白剂主要用在什么类型的食品中,其安全性如何(ADI和残留量各是多少)。

4、使用亚硫酸盐类漂白剂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增味剂

1、增味剂的定义和我国批准使用的种类,呈味核苷酸在结构上有何要求。

2、味精和核甘酸类鲜味剂的主要特性、安全性。

第八章

甜味剂

1、甜味剂的定义。

2、我国批准的甜味剂种类及其分类,哪些是高倍甜味剂,哪些是填充型甜味剂,按结构分类中哪些属于二肽类甜味剂,其氨基酸组成是哪些。

3、糖醇类甜味剂和非糖类甜味剂的特点。

4、在非糖类甜味剂中,哪些甜味剂的安全性值得关注;糖醇类的安全性如何。

第九章

酸度调节剂

1、酸度调节剂和酸味剂的定义。

2、常用酸味剂的味感如何(重点掌握哪些具有令人愉快的酸味)。

3、酸味剂的功能作用有哪些,强酸的作用又主要是哪些,柠檬酸和抗坏血酸的作用又主要有哪些。

第十章

增稠剂

1、增稠剂的定义。

2、常用增稠剂及其分类(要求至少能举出6种增稠剂出来)。

3、影响增稠剂粘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4、增稠剂的一般特性有哪些(结合讲稿中的内容,掌握常见食用胶中哪些可溶于冷水,冷水溶性和结构有什么关系,哪些胶具有很好的假塑性和耐酸性,哪些胶可产生较高的粘度,哪些可形成凝胶,凝胶和结构有何关系,其凝胶条件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热可逆凝胶,哪些是不可逆凝胶;哪些增稠剂在仿生食品中常作胶凝剂;哪些胶的透明性比较好)。

5、举例说明增稠剂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要求至少能答出5种作用)。

6、常用增稠剂卡拉胶、琼脂、黄原胶、果胶、CMC-Na、海藻酸钠的主要特性、安全性及应用。

第十一章

乳化剂

1、乳化剂的定义、作用原理和种类(重点掌握常用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单甘酯)、蔗糖脂肪酸酯(蔗糖酯)、司盘类、吐温类、改性大豆磷脂、硬脂酰乳酸钠(SSL)、硬脂酰乳酸钙(CSL))。

2、乳化剂的分类(掌握上述常用乳化剂各属哪一类)。

3、HLB值的定义和意义(数值、大小与亲水性关系、在什么范围适合作O/W或W/O型乳化剂;在常见乳化剂中,HLB值高和低的代表有哪些)。

4、乳化剂的作用及其主要应用食品(要求能结合实例至少列举出乳化剂的5个作用;在面包、冰淇淋、巧克力中,乳化剂主要起什么作用)。

5、常见乳化剂蔗糖酯、单甘脂、司盘和吐温的特性及使用;如何解读蔗糖酯的商品名。

6、乳化剂使用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稳定剂和凝固剂

1、豆腐凝固剂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在制作的豆腐品质上有何不同,内酯豆腐相对于传统豆腐在生产工艺、得率、品质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2、提高果蔬硬脆度的物质有哪些。

3、葡萄糖酸-d-内酯的特性与使用。

第十三章

膨松剂

1、膨松剂的定义和种类,每一类的产气原理。

2、在食品中应用膨松剂可产生哪些功效。

3、复合膨松剂的组成,每一类物质的作用,酸性物质产气速度的快慢(哪些是快速的,哪些是慢速和中速的)。

4、生物膨松剂相对于化学膨松剂其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第十四章

水分保持剂

1、水分保持剂的定义和种类(能举出常见的磷酸盐有哪些,除属于水分保持剂外,有哪些磷酸盐尚属于其他类别的食品添加剂)。

2、磷酸盐类水分保持剂在食品工业上的作用有哪些;在肉制品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第十五章

香精香料

1、香精、香料的定义和作用。

2、香料的分类(按来源的分类,各类在成分组成上有何特点)。

3、香精的组成,各类成分的作用。

4、香精按性能分可分成哪几类,各类香精有哪些特点。

5、使用香精香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十六章

营养强化剂

1、营养强化的定义、

我国的营养强化剂有哪几类(重点掌握哪类氨基酸、哪类维生素、哪些脂肪酸及酯类和哪些矿物质需强化)

2、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有哪四个?

3、根据GB14880-2012规定,可强化食品类别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5、使用营养强化剂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十七章

其他食品添加剂

1、面粉处理剂、消泡剂、被膜剂、胶基、抗结剂的定义和我们国家批准使用的种类(掌握常用的即可)。

2、各类面粉处理剂的作用及作用机理,以漂白作用为主的有哪些,有增筋和减筋作用的有哪些。

3、胶基的组成和各类成分的作用。

第十八章

综合题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4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近一年。这一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这一年,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舌尖上的安全”是否得到更强保护?通过梳理回顾,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配套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全程追溯制度正在建立,风险管理初成体系,网络食品交易走向规范,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组织、媒体、消费者意识到全社会协同共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真正“良药”……

抽样检测步入规范化、长期化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理念,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的原则。其中,抽样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的基础性工作,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实现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国家总局以“四个最严”的要求为指导,锁定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遵循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面覆盖、常规与专项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抽检检测计划。品种上,覆盖33个食品大类,129个食品品种,200个食品细类,同时提高对油、肉、乳、饮料、婴幼儿奶粉等高风险加工食品以及蔬菜、水果、禽畜肉等鲜活农产品的检验频次;项目上,基本覆盖现有标准中规定的安全性指标,同时加强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和非法添加、致病菌、重金属、污染物质等安全性指标的检验;企业方面,覆盖13.3万家获证生产企业,同时加强对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的抽检;区域方面,以流通环节为主,涵盖生产、流通、餐饮、进口、网购等不同业态,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聚集区、集中交易区、集体餐饮场所以及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关注度。

同时,抽检查验、专项治理的信息披露频次明显增多。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家总局已26次食品抽检公告,各省级监管部门则以至少每周一期的频次抽检信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以“风险预防”为目标的规范化、长期化的抽检工作,为体量庞大的中国食品安全摸清底数、对症下药做出贡献。这表明,以国家总局为代表的中国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日趋成熟。从抽检情况不难看出,中国食品工业的食品安全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风险管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风险管理的原则,并提出了食品监管部门要根据风险监测评估的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同时,增加了对风险交流主体、原则、内容和形式的规定,标志着风险交流工作在中国步入法治化轨道。

国家总局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推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9月5日,国家总局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共5章40条,将于12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把控点和监管重点,对于监管部门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能有重要意义。

在风险交流方面,国家总局在官网设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预警专栏、消费提示和风险解读。各级监管部门也开始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打造自媒体品牌,抢占新媒体食品安全的话语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清华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分析热点食品安全事件,破解大量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为消费者答疑解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把风险交流写进新修订《食品安全法》是本次修法的一大突出亮点。国际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部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遵循科学的规律,讲求科学的实效,最终实现科学监管。

追溯制度助力食品全程控制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确定“全程控制”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了国家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

目前,国家总局、商务部、农业部、工信部、国家粮食局等政府部门纷纷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和信息平台。2010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分5批支持全国58个试点城市开展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支持18个省市开展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有1.5万多家企业建成肉菜追溯体系,覆盖经营商户32万余户,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连接城乡的追溯网络,对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和保障模式创新、打造放心消费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信部于2014年6月开通了“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伊利、蒙牛、雅士利、

完达山、北京三元、福建明一和辽宁辉山6家婴幼儿奶粉企业纳入试点。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指出,可追溯体系是食品风险管理的关键。食品安全可追溯包括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对食品生产链的信息可追溯;第二层次是政府对于生产链信息的监管数据库建设。第二层次的可追溯数据库通过生产链信息监测,可以推动可追溯信息与消费者和利益相关方的有效交流,实现与终端检验信息相结合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交流,为风险管理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支撑手段。

社会共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提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激发社会力量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实现社会共治,关键是落实各方责任。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机制。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社会要强化监督责任,形成人人监督食品安全的天网,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让生产经营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不法分子无处藏身。

一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全面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落实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开展了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食品安全工作。各地生产者不断完善生产规范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推动农业和食品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履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提升了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各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食品安全法规政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拿起法律武器,投诉举报掺杂使假、非法添加违法行为,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实际行动维护食品安全。很多专家学者、科普工作者,积极为食品安全工作献计献策,为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添砖加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共治。我们既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也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生产企业,还包括每一个消费者,都要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要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进而提升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

特殊食品配套规章密集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公布之初,最大的亮点就是法条中专门辟出一节,将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作为特殊食品,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关于三者的配套法规的颁布和制定,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今年2月26日,《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公布,于7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打破了之前全部采用由国家总局受理注册的管理办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将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由于保健食品的法律定位被明确,极大地鼓舞了新投资者的涌入,同时由于管理方式的改变,将迫使部分企业不能适应变化而退出市场,行业出现新陈代谢加速的新景象。

今年3月7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公布,于7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对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医食品条款的细化,明确特医食品的法律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办法》出台后,特医食品市场进一步规范,同时将推动特医食品的资本运作,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今年6月8日,《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公布,将于10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明确,用药品管理方式规范配方乳粉,并严格限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注册申请人必须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每个企业生产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该《办法》的出台,表明了中国政府持续不断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不断提升中国乳业健康水平的决心。目前,乳品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注册文件,调整生产流水线,以应对10月1日的“大考”。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对三种特殊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严格监管,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特殊食品严格监管制度。这三种食品和普通食品不一样,更为严格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产品注册、备案、GMP进行管理、对原料和功能声称有要求、标签说明书有特殊要求、广告有特殊要求等方面。

网络食品监管走在世界前列

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日益密切,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关注的焦点。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对社会关注的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对线上交易的相关违法生产经营者规定了处罚措施。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等不良行为后,网络食品安全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为进一步规范网络食品市场,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针对网络食品经营的规章制度。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5

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都有过论述,但是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命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若干重要思想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把它提升到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则不能不说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科学发展观中所说的“科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因而其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厚重的哲学命题。只有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着眼,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强调发展是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从现阶段发展来讲,就是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长远发展来讲,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共产党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他们在当前运动中最根本的目的,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从而深刻揭示并阐释了科学发展观所生动体现的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从而深刻揭示并阐释了科学发展观所充分体现的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鲜明政治立场。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强调所谓全面发展,就是防止发展中的片面性,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解决好重点和全面的辩证法问题;所谓协调发展,就是防止发展中的孤立性,始终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总体,重点解决好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问题;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防止发展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倾向,始终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辩证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解决好眼前和长远的辩证法问题,从而深刻揭示并阐释了科学发展观所充分体现的我们党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靠全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干出来的。没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全党同志必须求真务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要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校正和纯洁我们的政绩观,自觉抵御各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的诱惑,从而深刻揭示并阐释了科学发展观所充分体现的我们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革命精神。

社会理想、政治立场、辩证思维和革命精神,都与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联,都属于世界观方法论的范畴。只有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着眼,才能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指导意义。这是我读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得到的一个最大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国内外仍然存在着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担忧。今年上半年少数国家的一些媒体大肆渲染我国食品不安全状况,国内一些居民也对我国食品安全提出不少问题。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再次反映出我国食品监管领域存在诸多漏洞。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政府用雷霆万钧之力加以整治,解除这个包围,还百姓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对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决心和能力一次严峻考验。为恢复国内外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监管、食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形成推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为基础,以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以地方各级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同时,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的多政府机构分段监管体系。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对食品安全承担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及牵头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我国检验检测体系在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依法查处的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加工企业,采取及时向社会公示、责令生产经营者停售和追回的措施。对于上市的初级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还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食品生产企业只有获得由当地质检部门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我国对出口食品许可管理则更加严格。为调动生产者关注食品安全的积极性,我国还建立了食品安全的认证体系,促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我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明显减少。全国食品安全的抽样合格率已由2001年的60.3%上升到2006年的77.9%。近几年我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我国对美出口食品的平均合格率高于同期美国对华出口食品的合格率。

二、恢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任重道远

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见成效,而消费者对食品不安全风险的实际感受没有相应降低,这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当今世界,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不安全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污染物不断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风险上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多数为小作坊、小企业。它们对食品卫生安全比较漠视,往往又在政府监管之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情理之中。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时间较短。如我国在2001年才提出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尽管各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相对较高,但总体上看,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大型企业品牌价值高,降低食品不安全风险意识相对较强。而多数小型企业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则缺乏自律。国际上,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美国等西方国家甚至还通过提高食品进口的安全保障水平,达到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的目的。加大对他国食品不安全风险的渲染,也可能是西方国家某些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加出口而采用的技法。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家禽养殖周期由过去的200天缩短到40天,一些老百姓误以为是使用激素促成的。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三、进一步降低食品不安全风险

首先,把好食品安全的生产关。目前,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这么多的生产经营企业,光靠职能部门有限的力量去监管,难度很大。如何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这就要增强企业的责任和法律意识。通过法律的严厉处罚,让企业牢固树立起食品安全至上的理念,加强内部监管,把好生产关。

其次,把好食品安全的监管关。提高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全面控制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打击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假冒伪劣行为,规范食品流通经营秩序,必须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6

【关键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早年间曾发生过“多宝鱼事件”、“苏丹红事件”等,而去年又发生的“沃尔玛狐狸肉”事件、“费列罗巧克力惊现活蛆”事件以及央视曝出的“枸杞硫磺熏制”问题等,件件触目惊心,这些危害社会的案例屡见报端,食品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人们要求食品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呼声日渐高涨,食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关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紧密相联,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古以来食品安全就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社会关于食品安全的理解也不相同。我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理解已不再是简单的食物是否满足我们基本生活需求。

(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012年1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己经基本确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这个体系的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补充,四者共同起作用。《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第二款中对其进行了定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国家存在,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放松过对它的关注。纵观国内,以03年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例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观国外的情况,06年美国毒菠菜,07年染毒点心,08年法国婴幼儿乳品受沙门氏菌污染再到爱尔兰猪肉事件,以及2011年欧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大肠杆菌疫情甚至蔓延到了北美地区,毒黄瓜和毒豆芽事件让欧盟食品安全神话破灭,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直译,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CSR,即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二)社会责任。任玉岭老先生曾提出过应从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即明礼诚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发展科技。

三、关于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

食品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主要是指制造或加工、提供食品或类似食品的厂商的集合。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是价值观和法律、道德等准则在食品企业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并决定企业采取何种应对行动。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1)加强内部建设。食品生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要缓解当前社会食品安全的困境,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监督机构,这些才是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更大长期利润的战略途径与方法。另外,加强食品行业自律能力和企业文化建设,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等等也是可行性较高的建设措施。(2)加强外部建设。从立法角度来看,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即《公司法》和《食品安全法》,在法律法规中突出强调食品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把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来。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对于消费者,整个食品行业、社会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食品安全反映了企业的诚信指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建立新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从企业员工出发,实现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良性发展。食品安全并不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一个企业出了问题,常常引发的是对整个行业的社会恐慌。食品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社会大众的信任;有利于形成榜样带头作用;有利于带动整个行业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机制,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3)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而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食品企业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引导生态消费,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和承担者,对食品企业而言,公平竞争最主要的就是把消费者的安全当作生命,要以对公众负责为根本。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度和强度,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改进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产的商品,保障消费者生命权的合法实现。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它与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而人类在生命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所以,我们必须正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它需要食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安全生产经营,明确企业的终身使命是食品安全,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消费者、非政府组织等多方的作用,来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7

关键词:住院患者;食品安全;知识一态度一行为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89-03

食品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也渴望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1]。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促进医院食堂食品质量与安全,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也关系到自身的康复。本调查了解来自不同居住地的患者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城市和农村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旨为在广大患者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患者230名;农村患者379名。

1.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所有调查对象

采用统一、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相关信息。调查表参考相关

文献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居住地、性别、民族、年龄、职业等),食品安全知识10题、食品安全态度7题、饮食行为6题。食品安全知识每题1分,共计lO分,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对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把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分为四个等级,0分为完全不了解,1~5分为r解一些,6~7分为基本了解。8~10分为了解。分析不同居住地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影响。问卷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866份,收回有效问卷852份(城市患者473份,农村患者379份),有效率98.4%。

1.3资料处理所有收集的资料经复核后采用Excel2003录

入,并用SPsSll.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秩

和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食品安全知识调查发现:所有患者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1.97±1.23),得分较低。城市与农村患者相比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

表1 来自不同地方患者食品安全知识得分(x±s)

注:*按显著性水平a=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城市患者对食物中毒、食品添加剂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对转基因食品、HACCP、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回答好于农村住院患者(P

见表2。

表2 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回答情况

2.2食品安全态度

2.2.1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的态度82.5%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而不关注或无所谓的占

17.5%。有42.5%的患者认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环境越来越差,在调查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中88.1%住院患者认主要在于生产加工企业利欲驱使,82.7%的认为执法部门执法不严,69.0%认为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对于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证我院餐厅的食品安全,有88.O%的患者认为营养科做为餐厅的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要求管理餐厅,85%的患者建议医院的营养科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2.2.2 住院患者中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有86.7%的患者担心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85.3%担心农药残留问题,76.8%担心重金属残留,63.0%担心有害微生物污染,51.0%担心兽药残留。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看法:33%的患者能接受,有22.9%的患者认为不能接受。

2.2.3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76.9%和69.O%的患者选择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作为其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得到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

途径占42.2%。有意愿选择知识讲座的患者47%。

2.3行为

2.3.1 食品购买场所 78.6%的患者们首选大型超市,其次是院内便利店占65.6%,仍有24.6%的患者选择路边小摊。

2.3.2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有 81.8%的患者买到过不安全食品,在买到不安全食晶时,有76.4%的患者自认倒霉,选择白行消费或丢掉;要求商家更换或退货的患者占60.3%,只有15.0%的患者会选择向消费者协会反映。

2.3.3食品消费习惯 85.2%的患者表示选购食品时最关心的是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其次是价格、食品色泽、外观及品牌,分别占38.1%、29.2%和24.8%;会关注产品认证标识的患者只占19.4%。为避免摄人不安全食品,70%的患者会选择在医院食堂用餐,12%选择家人送饭,其余的在医院外面的餐馆就餐。

2.4经济状况本次调查中,Engel指数:农村患者平均69.8%,城市患者平均46%。

3.讨论

调查表明,住院患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之间的差别、HACCP及食品质最安全市场准入标识“QS”的意义的知晓率较低,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知晓率最低。提示广大患者食品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和完善。城市患者得分稍高于农村患者(P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8

关键词 市民;食品安全;认知;支付意愿;特征分析;河南新乡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1-02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仍然以一家一户为主要单位,在低成本、高产量观念的驱使下,违规使用农药及违禁药物现象较为常见。食品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偏小,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依然危机四伏,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市场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及信息交流体制建设的不断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趋于透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程度和为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将直接决定消费者在市场的购买行为,这也是生产厂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因此,笔者以新乡市市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试图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建议。

1 研究方法

以新乡市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并辅以口头询问、查询相关资料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7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产品购买渠道

农产品销售渠道包括农贸市场、超市、专卖店、小摊贩、网络或者其他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消费者一般购买农产品渠道方面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消费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厂家利用什么样的渠道使自己的商品进入市场并能及时被消费者接触和购买,以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的意义[1]。

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市有34.62%的市民通过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有53.08%通过超市购买农产品,有11.64%的市民通过小摊贩购买农产品,通过专卖店、网络或其他途径购买的市民只占到0.66%。这说明新乡市民主要通过传统渠道购买农产品,对于网络、专卖店等较新兴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接受程度比较低。

2.2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程度,对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和生产安全农产品有重要的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市市民在购买和食用农产品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差异。认为该问题比较严重的占37.93%,认为一般的占34.48%,这两者共占了70%以上。这说明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农产品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问题很关注并且有一定的认识。

2.3 对农产品安全与自身健康关系的认识

农产品安全与否关系到人们自身的身体健康,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与自身健康之间关系重要性的认知方面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自身健康关系的认知程度,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市市民对农产品安全与自身健康之间关系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总体来看,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产品安全与自身健康有关系,而认为农产品的安全性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程度的占37%,认为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占45%。由此可见,83%左右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对于农产品安全与自身健康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原因,有高认知水平的占64%,中认知水平的占34%,低认知水平的占2%。这说明消费者不仅关心农产品安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而且对于农产品安全影响身体健康的机制也比较了解。

2.4 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不仅可反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有效需求,也可反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改善的价值评价,其是决定食品安全市场能否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2]。

在对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经过相关分析后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支付意愿产生的影响不显著,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支付意愿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家庭月均收入越高的消费者由于较为关注食品安全以及具备较高的经济支付能力,对于食品安全有着较高的支付意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农产品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并认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60%以上的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程度决定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有较高的认识水平。

(2)70%以上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较高的支付意愿,但他们对各类更安全的农产品的支付价格仅比一般的农产品高30%左右,并认为农产品越安全、价格越低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也就是说,与当前食品安全的供给水平相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仍处于较低水平[3]。

(3)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显著性因素有年龄、职业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与自身健康关系认识的显著性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显著性因素有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

3.2 建议

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产厂商的相应生产成本,可以促使其生产出更多安全的食品,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1)将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元以上,年龄20~50岁,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作为安全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努力进行营销推广。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利益的认知,逐步形成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积极态度[4]。

(2)生产者要不断扩展和延伸安全食品的销售网络,构成城乡立体销售网络,提高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的便利性,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3)增强政府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权威性,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重点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化学、生物污染和造假制劣、非法经营进行治理[5]。

4 参考文献

[1] 尹世久,徐迎军,徐玲玲,等.食品安全认证如何影响消费者偏好?:基于山东省821个样本的选择实验[J].中国农村经济,2015(11):40-53.

[2] 王怀明,尼楚君,徐锐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标识支付意愿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猪肉消费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9.

[3] 金成哲,金龙勋.消费者食品安全性意识与认证食品的支付意愿[J].延大学农学学报,2011(4):294-299.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9

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污染严重、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因

此,加强食品安全现存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对减少食品安全隐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隐患;治理逻辑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54-01

十报告提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所谓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定概念[1]。2009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食品安全法》,该法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这不仅给人类的身体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给消费者和食品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 中国食品的安全隐患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十报告指出,要改善人民生活,这不仅表现在增“量”上,更注重保“质”。但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多量多样化给人类带来了关系着生命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引发了公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根据近些年发生的严重食品安全事故来看,食品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食品生产的源头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食品行业片面追求产量,滥用和不当使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使得初级农产品生产源头受到严重污染。农产品的残留药物及有害物质的超标,农业环境的污染,不但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隐患。我国每年有近20万吨以上的400多种农药加工成1000多种制剂施向农作物,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仍在生产、销售和使用(如六六六等) [2]。是药三分毒,无论是农药还是兽药的滥用或超标使用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006年的致癌多宝鱼事件中,在抽样结果中发现了国家标准明令禁止的兽药,其中包括孔雀石绿、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多种禁用兽药,这些残留药物将会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

(二)食品生产的加工环节。“食品企业,良心事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是部分生产加工企业者为追求经济效益,违反职业道德准则,采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完全忽视人们的生命健康,例如,2011年3月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农户为了增加猪肉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将莱克多巴胺及(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瘦肉精添加在饲料中,孰不知人们长期食用该类肉品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甚至诱发恶性肿瘤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在食品加工领域中使用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也带来不少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的流通环节。食品流通环节即食品的包装、运输阶段,在该环节中常常导致食品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问题。部分经营者为了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将不达标的仓储、运输、货柜等用于食品,导致食品腐烂变质。据报道,目前中国80%以上的生鲜食品在流通环节都采用常温保存,根本不能控制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与卫生。一些企业为了保鲜,延长食品的腐烂期,在流通环节给食品加入双氧水、福尔马林等化学药品。[3]一些“黑心企业”甚至将过期或变质食品重新加工销售。例如2005年曝光的光明牛奶事件中,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为追求经济效益,将变质过期的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极大地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追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想保障食品安全首先就得从制度上入手,制定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保证政府的监管行为在任何环节都不出现安全隐患。

第二,政府对食品监管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食品的数量,却忽视了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2008年国家知名免检产品“三鹿奶粉”因配方和生产工艺出现问题而最终倒闭,以“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为口号的双汇集团因瘦肉精事件陷入了舆论风暴,这一连串的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我国相关部门的监管不仅不给力,反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市场失灵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政府和市场的共同管理之下,食品安全管理既离不开政府的强制干预,也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价格和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自身所具有的盲目滞后性等缺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我国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也会扰乱市场机制,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第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高。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但是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仍然普遍偏低,对待问题食品一般采取不作为的方式,消费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不高,投诉维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关于怎样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调查过程中,22.9%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检查,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21.9%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该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企业严厉查处;仅有13.4%的消费者选择曝光典型案例,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4]。由此看来,大部分消费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享受健康食品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担负起监督的责任。

三、 寻找保障食品安全的治理之道

“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一个个知名食品企业的倒下,使得人们谈食色变,种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公共安全。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要从整体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我认为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转换食品生产战略。十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作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生活的最基本要素――食品,虽已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但在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和调整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规,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从制度上保证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做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政府部门的根本任务是要加强社会建设,而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但从目前来看,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在十报告中多次提出要创新管理,完善政府的社会职能。因此,我们要改革多头领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精简部门,建立专业、高效、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避免多元领导的尴尬局面。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立法、监控、检测和执行。

(三)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食品安全的检测是一项高技术、高难度的工作,这需要由专业的技术队伍和专门的设备来完成。食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不容半点马虎,在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

(四)加强舆论监督,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社会秩序的良好维护,还需要社会和民众自身的监督。尤其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我们更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对不法企业、不法产品、不法行为要坚持揭露予以曝光,同时也要注意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积极引导人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2]王杨.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N].南方农村, 2005(2): 28-31.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篇10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4月20日向全国人民公布并征求意见。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理念;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监管理念;发挥消费者制衡作用的理念;加大违法成本的法 经济 学理念。这四大立法理念不仅是食品安全立法理念的创新,也将对相关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4月20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纵观《征求意见稿》,其充分体现了四个新的立法理念。

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一)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转变。在《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前,人们曾对如何构建食品安全 法律 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主张在保留《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法》定位为基本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定位为特别法,形成基本法统帅特别法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其二是主张修改《食品卫生法》。认为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已经不少了,关键在于落实。《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经涵盖所有食品安全领域。按照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食品安全法》已没有自己调整的特定对象。另外,制定《食品安全法》还需要对其结构和内容进一步论证,但修改《食品卫生法》无需更多论证。其三是将《食品卫生法》修改为《食品安全法》。其主要理由为:《食品卫生法》不调整食品安全监管关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诸如人们常说的掺假食品,只要掺假食品是卫生的,就无法依据《食品卫生法》对该行为进行处罚,但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掺假行为进行处罚。比如,注水猪肉,如果猪肉里的注水是卫生的,就不可能依据《食品卫生法》对该行为进行处罚。另外,《食品卫生法》也不可能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监管。可见,食品安全的外延更为广阔,包含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两个基本要素和其他相关要素,《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不应同时并存。

《征求意见稿》第98条明确规定,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说明将来的《食品安全法》将要取代《食品卫生法》。从字面看来,《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法》,只是“卫生”到“安全”的用词转变。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而是立法者深深认识到食品安全关联着人民的生命与身体健康。这是立法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从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到既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又注重食品具有应当具有的营养的转变。我国在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保证以后,开始注重食品质量安全,以保证人们不因食用有毒有害食品而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立法上体现了这一理念。诸如,《食品卫生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制定本法。”2006年《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第92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按其预期用途使用、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的保证。”这样,《食品卫生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基本一致,即强调食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或者说食品必须保证不致人患急、慢性疾患或者潜在性危害。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 及科技的进步,人人能够“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食品安全的概念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变化。因此,《征求意见稿》第95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的危害。”第36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食品,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没有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和本法规定的其他要求。”虽然《征求意见稿》与2007年9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相比较只增加了食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但却反映了国家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因为,食品“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不但应包括人体代谢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含量,还应包括该食品的消化吸收率和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应发挥的作用。另外,《征求意见稿》第95条规定也符合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食品安全的要求。[1]

二、充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监管理念

食品在其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由于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的缺陷或外部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导致安全问题。因此,对食品安全必须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征求意见稿》尊重 科学 ,坚持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理念,强调整个食物链各环节按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来设计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和程序,并加以科学衔接,弥补了《食品卫生法》调整的范围未包括种植、养殖环节及与食用农产品(食品原料)相关的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化肥等的不足,并与《农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做到既分工又协作,共同组成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关系,共同完成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重在源头,包括:食品种植、养殖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监管,主要是指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牧、水产业投入品的生产与使用监管;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食品包装物、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和使用管制;食品生产、经营 企业 、餐饮企业的设立条件及卫生条件监管;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卫生监管;食品商标、标识、广告的真实性和信息充分性监管等。简而言之,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是指,从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到销售的整个涉及食品安全链条的监管。这些全过程监管的内容缺一不可。因为,如果有一个环节或一个方面监管不力,就会影响其他环节和方面的监管效果,甚至会影响整个食品安全链条,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征求意见稿》总则第2条、第2章、第3章、第5章、第8章等有关条款全面反映了全过场监管重在源头的理念。[2]《征求意见稿》第2条第2款规定:“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据此,有些学者可能认为《征求意见稿》不调整食用农产品,因此《征求意见稿》没有坚持“从农田到餐桌”全场监管重在源头的理念。其实这是对《征求意见稿》的误解。众所周知,食品安全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食品安全法包括一切调整食品安全监管关系的法律法规,狭义的食品安全法仅指食品安全法典。《农产品质量法》属于广义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对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等做了具体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没有必要再作出规定,以便两部法律更好地衔接。因此,《征求意见稿》第2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①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③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④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⑤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使食品追溯制度的实行成为可能。因此,《征求意见稿》第29条规定:“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三、充分体现了发挥消费者制衡作用的理念

食品安全不仅是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劳动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大问题。因此,国家在不断加强对制造、销售假冒食品、不安全食品的处罚的力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赔偿金的倍数。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也互动关系。消费者的懦弱就是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投机专营的机会,消费者积极主动行使权利,维权自身的合法权益,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行为就有所收敛。所以,消费者有无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抑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与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关键所在。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这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该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就是所谓“退一赔一”、“双倍赔偿”的法律依据。在“退一赔一”机制的鼓励下,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类似“王海式”的打假英雄,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胆战心惊”、“闻风丧胆”。对于食品以外的一般商品而言,退一赔一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抑制假冒伪劣商品,也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食用不安全食品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其危害性要比一般假冒伪劣商品大得多,适用“退一赔一”规则既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抑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所以,《征求意见稿》第90条规定:“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以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虽然向消费者支付其价款10倍的赔偿金有时并不一定能弥补消费者的损失,但无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 历史 性进步。

(二)降低消费者维权的难度。众所周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虽然规定了“退一赔一”或“双倍赔偿”制度,但要真正得到双倍赔偿并非容易。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要得到双倍赔偿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②消费者有因经营者的欺诈而上当受骗的结果;③消费者上当受骗的结果与经营者的欺诈有因果关系。在实践中要满足这几个条件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证明经营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十分困难。这就使得经营者在很多情况下逃脱了“双倍赔偿”的惩罚。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将欺诈作为“双倍赔偿”的唯一条件,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指出:“除了故意的欺诈以外,恶意的不作为、重大过失、极端轻视他人权利的行为均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3]《征求意见稿》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扬弃,第90条规定:“食品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除赔偿消费者的损失以外,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这样,只要消费者能够证明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假充真或者销售不安全食品就可以获得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不需要承担经营者具有欺诈的举证责任,明显地降低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这无疑也是《征求意见稿》一大亮点。

(三)鼓励消费者举报。公益诉讼制度与举报制度相比较具有诸多优越性,这已被美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所证实,而且我国也有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正在进行论证。但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实行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具备实行公益诉讼制度的社会基础,所以,公益诉讼制度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不可能在近几年提到立法日程。这样,在消费者不可能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与不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做斗争的情况下,我国建立健全消费者奖励举报制度,既可以弥补没有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也可以有效地遏制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针对此种情况,《征求意见稿》第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经调查属实的,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使我国食品安全奖励举报制度上升为 法律 ,这无疑是食品安全立法上的一大突破。

四、充分体现了加大违法成本的法 经济 学理念

我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必须重视法律制度的安排,通过改变行为人的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的不同设计,制约行为人对守法和违法的选择。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来说,在他作出违法与守法的选择时,首先要对守法和违法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当他认为自己要为其违法行为付出的成本比其违法所获得“收益”大,即负收益(严重的行政或刑事处罚等)时,他就会采取守法的方式,否则就不是一个经济人的睿智选择。当他认为自己为其违法行为支付较少的成本却能够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他对其违法行为不支付任何成本时,他就可能选择违法行为,而不选择守法行为。一般来说,当违法成本一定时,守法成本越低,行为人就越愿意付出,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人违法成本增大,被查处的风险概率高,就越趋向于守法;相反,如果守法成本高,也意味着行为人违法被查处的风险概率低,处罚力度不大,当事人就越趋向于违法。换言之,当守法成本一定时,违法成本越高,就意味着相对人违法被查处的风险概率越高,处罚力度大,相对人就越趋向于守法。所以,从理论上说,守法成本趋向于零,违法成本趋向于无穷大,行为人就越会趋向于守法,而避免违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守法成本为零和违法成本无穷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要 科学 合理确定守法成本和违法成本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规范行为人守法的关键所在,《征求意见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无论从1982年的《食品卫生法(试行)》到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还是《农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等都没有真正从法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加重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行为被查处的风险概率,增加违法成本,减少守法成本,扩大守法收益的理念作为食品安全立法的理念,这也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征求意见稿》加大了对违法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加重了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提高了违法行为被查处的风险概率。增加违法成本,减少守法成本的理念成为食品安全立法的理念,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惩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4]《征求意见稿》强调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 企业 必须按照法定条件和要求取得相关许可证,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未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据《刑法》第225条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相关食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并根据其货值处以10万元以下或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征求意见稿》重申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取得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后,不再具备法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依照《刑法》第225条、第143条或者第144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相关食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食品原料等物品,并根据货值处以10万元以下或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可见,《征求意见稿》对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首先考虑其是否构成犯罪,其次才考虑行政处罚,而在此之前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立法都是首先考虑行政处罚,其次才考虑是否构成犯罪。可见,《征求意见稿》反映立法者的立法理念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相关立法理念的突破,它将对我国相关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同时还强调建立对违法行为的不良记录制度。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年内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累计超过3次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这无疑也增加了违法行为的成本。

(二)加强监管力度,强化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法律责任。一项法律制度的科学设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这项法律制度的实施如何,它关乎着具体的法治进程。《征求意见稿》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其以严格责任为主线,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及不作为的后果。首先,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及不作为的后果。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因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领导、协调职责,致使本行政区域内一年多次出现产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其次,明确了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及不作为的后果。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照而没有取得许可证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取得许可证照或者经过认证后,不按照法定条件和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违法行为,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不纠正、不处罚,造成后果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依照《刑法》第39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注释:

  [1] 《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世界食物安全的表述是:“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食物安全”。

  [2] 如《征求意见稿》第2、13、14、16、17、27、28、29、31、34等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