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育儿知识十篇

时间:2023-10-12 17:33:56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1

以哈耶克知识论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

具体表现为幼儿园学习内容提前化、幼儿学习去游戏化、教育评价定量化和常规管理模式化等。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例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常常被提起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是,事实上,幼儿园能否进行识字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拟定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第十七条就规定,“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并不举行测验”。针对这条规定,当时的教育部幼儿教育处处长张逸园曾专门作过解释。〔7〕陈鹤琴则不同意官方观点,专门撰文讨论了此问题,他指出,“我国幼儿园必须对大班进行识字教育”。〔8〕在他看来,不存在幼儿园大班该不该进行识字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识字教育的问题。近来的所谓“早教之父”提出的“2岁儿童识字达到2000个”和央视春晚幼儿背唐诗等事件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识字教育以及儿童读经运动等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问题。关于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有人归纳为,学科教学知识比重大,知识难度高;活动比重小,活动方式单调;行为规范要求严格死板等。〔9〕有人则将之概括为,常规教学学科化严重,过于注重科学性知识学习,在兴趣班教学中偏重学科技能训练;去游戏化现象日益明显,幼儿园教学中游戏的形式越来越少,幼儿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被挤占;幼儿园常规管理机械照搬小学标准;幼儿园教育评测过于偏重教师的技能与知识。〔10〕有人指出,以课堂教学手段取代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用小学制度来管理幼儿园及幼儿;专业特长过度开发。〔11〕还有人认为是,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其他教育,重视知识讲授而轻视幼儿自主学习等(金日勋,2011)。种种表现可以概括为幼儿园学习内容提前化、幼儿学习去游戏化、教育评价定量化和常规管理模式化(下文简称“四化”)。针对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不少人把其成因归结为班级规模大,师幼比过大;玩教具和图书资源缺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教育理想与信念缺失;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等。为此,他们纷纷提出缩小师幼比、配足玩教具和图书、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坚守教育理想、转变家长的期望值、加强家园合作、加快学前教育立法等措施。这些分析和对策从表面上看是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但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很可能会“越帮越忙”。哈耶克的知识观为我们反思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其实,隐藏在所谓“四化”背后的就是单一化的畸形知识观在作祟,因为在这里,只有科学知识被摆放在了最高最重要的位置。然而,以哈耶克的知识观来看,即便科学知识能穷尽那些为社会经常使用的明确的知识,在那之外还存有诸多无法阐明的知识,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采取科学家那种强调已知之物的取向,很可能导致极具误导性的结果。诸多乌托邦式的建构方案(Utopianconstructions)之所以毫无价值,乃是因为它们都出自于那些预设了我们拥有完全知识的理论家之手。”〔12〕当成人用这些乌托邦式的方案去设计人类的未来图景时,还不忘了支配和控制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儿。不难看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四化”的实质在于,学习内容的提前化是幼儿园课程内容裸地指向了背离幼儿经验的理论知识或称科学知识,学习去游戏化是牺牲幼儿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去学习所谓的科学知识,定量化评价是用行政指挥棒去强制幼儿学习所谓的科学知识,管理模式化则是迫使幼儿学习所谓科学知识的手段和目标。上述所谓“四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早”且“更好”地用所谓的科学知识来武装“祖国的花朵”,以防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而幼儿发展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正所谓“欲速而不达”。的确,作为成人,以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观去指导幼儿,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只有摒弃以科学知识为唯一价值追求的价值取向,还原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实,才能真正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正如哈耶克所说的,“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为不确定的任何个人(unknownindividuals)提供最多的机会,以使他们有可能知悉那些连我们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事实并在行动中运用这种知识”。〔13〕反之,即使幼儿顺从地接受了成人安排的“小学化”教学,并成功通过之后的层层选拔成为社会可用之才,这种只懂得理性的演算而不谙生命意蕴的人也可能会成为“卢刚式”的悲剧人物。

对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

1.革新唯科学主义的知识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从哲学或思想层面认清唯科学主义知识观的本质是革新的前提。郭颖颐认为,“唯科学主义可定义为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只有依靠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包括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14〕唯科学主义的一个判定标准就是凡是不能被测量或证实的都是没有价值的。正如有人所言,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5〕对此,Schumacher批评道,科学主义是贫乏的世界观,它完全依靠计算、测量和称重。科学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唯理建构主义,而国内一位多年研究建构主义的资深学者在谈到建构主义时,这样说道,“我深切地认识到建构主义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能载舟,又能覆舟,也正因为多年来对建构主义教育的研究和教学,我从对它的崇拜逐渐转为对它有限度地运用”。〔16〕哈耶克一生都极力反对建构主义,我们可以借鉴他的知识论反思既有的知识观。不仅西方哲学告知我们不能“致命的自负”,我们的先贤同样也有类似的见解。正如《尚书•大禹谟》篇中说道:“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因此,树立一种非全知全能的谦卑的知识观,是革新唯科学主义知识观的一个出路。谦卑的知识观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不是有关特定事实的知识,而是有关假设的知识,只是这些假设至今还未被系统化的反驳所证伪罢了”。〔17〕当我们的知识观从唯科学主义转向无知观时,对幼儿的生活和自主发展就会心存敬畏,那么成人在教育幼儿过程中就会逐步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这种反思将推动成人慢慢消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情况。2.从造就拥有新知的父母开始革新唯科学主义的知识观如何迈开第一步?笔者认为,要从造就拥有新知的父母开始。这里的拥有新知的父母指的是拥有非全知全能的谦卑的知识观的新新人类。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儿童最早和担任教育责任时间最长的老师。如果教师在幼儿园热热闹闹地实施素质教育,而家长则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搞“应试教育”,革新的可能结果将会是事与愿违。要造就拥有新知的父母,需从高校那些所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留出一席之地给家庭教育课程,也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和电视、网络、文本等等媒体合力打造一个新知氛围。久而久之,当拥有新知的父母们一代代地养育新的公民之时,“新儿童,新国家”就不远了。

作者:张利洪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2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38-02

【关键词】 安全;知识;行为;需求估价;全体教工,院校

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自我保护能力差,又有好奇、好动、好游戏的天性,成为伤害的高发群体[1]。国外研究报道,儿童在幼儿园内发生的伤害,与教师对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有密切关系,教师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安全行为的实践[2]。为了解幼儿教师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安全行为情况及其安全教育需求,以便为开展幼儿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对延吉市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内人数超过100名的幼儿园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朝鲜族幼儿园3所、汉族幼儿园2所、朝韩双语幼儿园4所,抽取183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教师安全知识量表、安全行为实践程度量表、安全教育需求量表进行调查。其中幼儿教师安全知识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24个项目,安全行为实践程度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25个项目,安全教育需求量表13个项目。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192份,剔除不合格问卷9份,最终用于分析的问卷为183份。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安全知识掌握程度 幼儿教师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量表,每个项目答对得1分,总分为24分。本组幼儿教师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总平均分为16.10分,每个项目的平均分数为(0.67±0.13)分。其中,教师对“幼儿园游戏设施及玩具管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最低,平均分数仅为0.55分。

2.2 安全行为实践程度 幼儿教师安全行为每个项目答对为3分,本组总平均分为2.60分。3个分量表中,“幼儿安全指导”分数最高(2.71±0.29),“幼儿园环境管理”为(2.63±0.31)分,分数最低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2.31±0.48)。在“幼儿安全指导”分量表中,实践程度最高的安全行为依次是“告诫幼儿游戏时不要向其他小朋友脸上扔砂土”、“告诫幼儿不要在洗手间内相互嬉戏玩耍”、“告诫幼儿不要在走廊或楼梯上相互推挤”,安全行为实践程度最低的项目是“指导幼儿衣服着火时应该怎么自救”。在“幼儿园环境管理”分量表中,实践程度最高的预防行为是“留有每个幼儿家长的单位电话及紧急联系电话”,最低的是“每天检查玩具和游戏设施的破损情况”。

2.3 安全教育需求

2.3.1 过去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在183名调查对象中,上岗之前接受过安全教育的幼儿教师有97名(53.0%),从事幼教工作后接受过安全教育的教师有127名(69.4%),另外有40名教师回答从来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

2.3.2 安全教育资料来源及其有效性 有32.8%的教师回答现有的安全教育资料出处是“幼儿园各班教室内存放的”,有27.3%的教师回答“幼儿园园长室或幼儿园资料室存放的”。另外,19.7%的教师“在书店购买”,12.0%的教师“利用因特网下载”。对于现有的安全教育资料的有效性及实用性,有42名(23.0%)教师认为“很有用”,有119名(65.0%)教师回答“大体上有用”,有22名(12.1%)教师认为“很少有用或根本没用”。

2.3.3 安全教育需求 关于教师是安全教育的实施者,有146名(79.8%)教师认为“应该由相应的专家来实施”,有一些教师(9.8%)认为“应该由幼儿园的保健教师来承担”,还有一部分教师(10.4%)回答“应该由受过培训的幼儿园园长来实施”。

关于教师安全教育实施时间,有66名教师(36.1%)认为“每个月实施1次,每次1 h最为合适”;有48名教师(26.2%)则回答“每学期集中培训2~3 d最为合适”,说明50%以上的幼儿教师希望每学期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关于教师安全教育实施方式,45.4%的教师选择“以实习为主的方式”,27.9%的教师则选择“以视听教育为主的方式”,其余教师希望“讲授、讨论、发放安全教育手册等方式”。

关于教师希望的安全教育内容,前几项依次为“幼儿伤害发生原因”、“环境与设施的管理”、“发生率较高的伤害种类”、“对受伤幼儿的状况如何作出判断”、“跌落伤的急救措施”、“心肺复苏术”等。总的来讲,超过60%的教师对所有安全教育内容表示“比较需要”。见表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7%的教师对幼儿伤害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游戏设施及玩具管理相关知识”、“幼儿伤害危险因素相关知识”、“灾害应急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国内大多数幼儿师范教育课程中所涉及的幼儿安全与健康相关知识内容过于简单,且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况且大部分幼儿教师在参加幼儿教育工作以后很少有机会接受幼儿安全与健康相关教育,这就使大多数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游戏设施及玩具管理、幼儿伤害危险因素、灾害应急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3-4]。对幼儿进行正确安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对幼儿伤害的认识程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本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从“幼儿安全指导”、“幼儿园环境管理”等角度出发,比较全面而具体地实施安全行为,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十分重视伤害的预防。另外,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幼儿衣服着火时应该怎么自救”这一项目上得分最低,说明幼儿教师对灾害急救应对方面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不够。提示今后针对幼儿教师进行安全与健康教育时,应该加强灾害、灾难及紧急状况时应对与管理知识的教育。

本研究提示, 幼儿教师对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各种伤害的现场急救技术、幼儿园设施与环境管理、幼儿安全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需求较高。故应注重开设针对幼儿教师的安全教育课程,丰富培训内容与方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幼儿教师安全教育。

4 参考文献

[1] 许珊丹.3~7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与行为健康关系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2005.

[2] YOON SH. Korea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safety knowledge, perception, and practice.韩国淑明女子大学,1999.

[3] CUI WX. Prevalence of accidents among preschcolers in Yanbian area and prevetion strategies.延吉:延边大学,2006.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3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园贯彻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尝试在园内进行了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获得了粗浅的认识。本文试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理论来源、实施策略、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幼教同仁些许启示。

[关键词]

小班化

区域

幼儿

一、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体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呼之欲出。

2、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强调统一,个性

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是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在不断的发育、发展,幼儿园的活动应促幼儿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班化区域活动需要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来源

1、小班化教育理论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与小班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主体性教育特征。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②个别化教育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有时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③保教合一的特征。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区域活动教育理论

新时期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教育场所,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所谓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线筒电话,橡皮琴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区域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①区域内容应丰富,多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内容。

②区域设置要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宜过深或过浅。

③区域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④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可见环境极其重要。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到:“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聪明的环境”至关重要。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力谋一个“聪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的学习。

三、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策略

1、师幼互动、设置区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

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2、选择材料、激发探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①选择形似性材料以延长幼儿探究的时间

所谓的形似性是指材料的形状相似,颜色相似,大小相似,特征相似。比如:动物拼图、小抓手、找影子,动物拼图四种特征都相似,是将一动物和背景划分成有规律的9块或12块,幼儿刚拿到材料时先观察的不是动物的外形特征、颜色,而注意的是图块上的一个个小孔,他们往往拿起图块先一次次试孔,发现不对再换一块,直至改图块放入小孔正合适为止。而小抓手和找影子,它是形状、颜色相似,幼儿是根据外形轮廓与该物配对,拿到材料,对大小相差较大的材料幼儿能较快找对,而对大小、形状相似幼儿要将图拿过去放在影子上,仔细地观察,发现轮廓不对再换,就这样反复地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误,幼儿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而是运用目测、思考,一次成功,这时幼儿的探究行为渐渐内化到内部行为了。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运用了视觉辨别能力,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小、颜色、形状、特征相似的材料,要求幼儿辨别的时间越长,需要幼儿进行探究的时间也就越长。

②选择隐秘性材料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这里的"隐秘性"指的是外形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或新奇的材料,而内在的物质则是孩子一下子看不见、看不见却听得到,看不见却摸得到的,往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相一致的材料。比如:请你听一听、闻一闻,当孩子看见一只只八宝粥的罐子时,他们以为是八宝粥就想去拿,这时里面传出了响声,幼儿就会去摇一摇、听一听,甚至会想办法打开罐头去看一看。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需要幼儿运用触觉,嗅觉和听觉辨别能力,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特别能激起幼儿想要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欲望,但活动的规则又是不能用眼睛看,在这样的欲望下,幼儿就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尝试、去了解。

③选择可选择性材料以训练幼儿思维多变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选择性是指玩法或操作方法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等,幼儿在玩动物插塑时,由于动物耳朵下插的口子和动物脚较相似,因此刚开始时幼儿会将兔子的耳朵装在猴子的头上,大象的耳朵方向朝上,还将他们放在玩具橱上,旁边用长形积木一围,说这是动物园。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拼搭时正确率逐渐提高。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联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因为这些材料的操作可以出现很多很多的玩法,让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而不出现一种重复厌倦的情绪。

④选择障碍性材料以锻炼幼儿的坚持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幼儿喜欢不断反复的活动,往往是他将要掌握而

又未能熟练的一些活动。比如舀豆豆,刚开始时教师提供了一盆豆,幼儿就将盆中的豆舀入碗中,这时幼儿对舀的当作感到有些难度,只舀到一点点,或在舀间碗中时会洒落,经过一段时间幼儿舀的动作渐渐掌握,而且他们会将盆中豆抖到一起在用勺舀,这时教师再提供一些口大大小小的瓶,大大小小的勺,幼儿舀豆有的会将小瓶放入盆中再将豆舀入小瓶,有的用小勺舀,原因是小朋友认为将瓶放入大盆,用小勺或将瓶移向盆可避免豆豆的洒落到桌面。正在掌握当中,因此在材料提供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让孩子操作起来太容易,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幼儿构建发展的阶梯。

⑤选择新奇性材料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新奇"的材料是指在活动区活动中初次出现,而且色彩、外形、声音

等方面对孩子富有一种吸引力的材料。比如,给娃娃穿衣,美工区刚投入

了两个塑封的大娃娃(画在纸上),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询问怎么玩,听说给娃娃穿漂亮衣服时,都争着给它画、印(印章),有的甚至二、三个幼儿合作玩,这样的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孩子,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但是这种新奇的材料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受时间,或自身的玩法的限制较多,当孩子感到不再新奇时就有可能遗忘它,所以在提供新奇材料时我们要考虑到材料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⑥选择运动性材料以增强幼儿思维灵活性

所谓具有运动性的材料是指孩子的动作会带来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的材

料。比如:舀米、玩水、玩沙、吹吸管、沉浮、走迷宫等等。这些活动包括儿童对物体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物体的反应两个方面,儿童发动动作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会发生些什么,或是证明他们对于某一特别动作效果的预测。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发现孩子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幼儿舀米时有时将米舀到碗中,有时将米堆成小山,有时将勺等物藏入米中,又有时将米舀入小碗,再倒入大碗;吹吸管时幼儿刚开始会将细的吸管插入粗的吸管中,有时会用吸管拼搭物体的形状,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用吸管对着另一吸管吹,吹中间吸管会朝前滚,吹吸管的一头,吸管会打转。孩子喜欢听动作后发出的声音,喜欢看动作后发生的变化。

3、注重引导、支持合作

小班化的环境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的频繁接触,犹如类亲子关系,即在幼儿园中替代了部分母亲的角色。因此力求利用这种有利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尽量做到人格上平等、能力上帮助、交往上尊重。人格上平等就是尊重幼儿,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口吻是商量式的:“这样行吗?”“你认为呢?”等等。能力上帮助是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发展。教师的帮助是适时、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

①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②关注孩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小班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而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大班则应趋于理性的指导。

4、交叉活动、促进提高

最早的班级区域活动使幼儿交往范围相对狭小、纬度不足。为了统一年龄段而能力又各有差异的孩子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建构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时对活动群体做了重新的调整。

①同班群体:主要由同班幼儿分小组进行区域活动,适宜在课程模式开展的初始阶段。

②同龄群体:主要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平行班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平行班中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③混龄群体:由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活动,他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的选择适合的区域活动内容。

这三种形态的群体灵活组合,适当调整,更好的提高每一个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

四、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思考

实施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后,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思考:

①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实验,我们发现教师更注意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注意梯度、适宜性、个别化。在活动过程中,提出常规、制止纠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②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以让幼儿主动实践探索为主,有利于每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机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③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对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使我们看到:无论哪-个年龄段班级,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此种课程模式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但我们的研究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的关系以及一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等,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以不断完善这项有价值、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工作。

[参考文献]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刘晶波

《比较学前教育学》

李生兰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4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安全教育;策略

在幼儿成长中安全是第一要素,幼儿本身缺乏一定的安全常识,为此,在幼儿成长中保证幼儿安全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幼儿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果通过成人教育的方式仅仅对对幼儿传授阿安全知识,对幼儿起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为此,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能够抓住幼儿本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游戏精神引导下的幼儿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理念中比较适合的方式,幼儿本身年龄比较下,不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常规的教育方法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游戏精神引导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针对幼儿本身爱玩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就能学习到相应的安全知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当前幼儿安全教育现状

1.1限制幼儿户外活动减少安全事故

幼儿园为了避免幼儿出现安全事故采取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方式,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将幼儿禁闭起来,这种安全教育方式使得幼儿学前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幼儿应该自由自在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果因为安全问题限制幼儿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但是也让幼儿失去自由学习的机会,不能让幼儿得到充足的发展。

1.2教育方法过于死板

当前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长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都是采用说教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相应的安全常识,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发展思维。这种理论讲解方式超出了幼儿思维范围,会让幼儿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教育方法过于死板使得幼儿不能很好的习得相应的安全知识内容,幼儿在这种教育方法中只是感觉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并不能将安全知识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中,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3演习过于形式化

幼儿园针对安全教育都会进行安全演习,但是这种演习过于形式化,不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演习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走流程。幼儿在这种形势下不能够感觉到事故带给自己的伤害,也就不能起到较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2基于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安全教育策略

2.1安全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

在幼儿学习中一般是形象生动的童话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习得一定的知识。为此,在安全教育中可以将安全知识以幼儿比较喜欢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就能快速的习得相应安全知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安全意识。此外,还可以将安全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幼儿听,这样幼儿就很好的理解安全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就像小鸡离不开母鸡一样,孩子也是离不开大人的,否则就有可能遇到坏人,以此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

2.2自主参与游戏学习安全知识

利用游戏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时要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在学习到安全知识的同时,幼儿还能够学习到一些应急技能。在游戏开展中通过模拟各种安全情况,让幼儿能够了解在遇到危险时应该的应对方法,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安全教学中可以让幼儿参与到小兔乖乖的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兔子、大灰狼等角色让幼儿熟知安全常识。通过让幼儿自主参与到游戏中进行学习,幼儿在游戏过程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内容,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游戏开展中要注重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便激发幼儿参与兴趣。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各种学习知识直观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参与。还要注重对幼儿一些应急信号的传达,提升幼儿在事故中的存活能力。在游戏化形式的指导下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幼儿自主或者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参与,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幼儿体验到游戏乐趣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相应的安全知识。

3结语

在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幼儿园为了避免幼儿出现安全事故采取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方式,这种安全教育方式使得幼儿学前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当前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基本上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家长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都是采用说教的方式让幼儿了解相应的安全常识,幼儿园针对安全教育都会进行安全演习,但是这种演习过于形式化,不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为此,通过游戏精神引导下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针对幼儿本身爱玩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就能学习到相应的安全知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安全教育中可以将安全知识以幼儿比较喜欢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将安全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幼儿听,这样幼儿就很好的理解安全知识。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在学习到安全知识的同时,幼儿还能够学习到一些应急技能。在游戏开展中通过模拟各种安全情况,让幼儿能够了解在遇到危险时应该的应对方法,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便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晓辉.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与困惑[J].文理导航(中旬),2015,10:97.

[2]俞芳英.探寻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安全教育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01:12-13.

[3]王兆惠.探寻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安全教育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4,03:46-48.

[4]曾惠容.在活动区游戏中开展幼儿交通安全教育之策略探析[J].时代教育,2014,12:293.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5

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类课程偏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性、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高校招生人数增加过多,好多高校依然偏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授受。第二,高校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的了解。与活跃的幼儿园教育改革相比,高校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有些高校教师不熟悉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貌,对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展了解甚少;有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幼儿园工作经历与体验,他们对幼儿园的了解仅限于书本或有限的幼儿园观摩经历。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容易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脱节。第三,高校与幼儿园之间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与幼儿园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他们与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幼儿园作为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基地。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高校与幼儿园的关系依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从幼儿园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工作中,幼儿园似乎处于“局外人”的地位。作为高校的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只负责安排教育见实习活动。幼儿园对自己在职前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有幼儿园教师把指导教育见实习的任务当做额外负担。他们认为,准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限、专业能力较差,由这些人带班会扰乱正常的班级秩序,会给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带来麻烦。此外,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园单向付出的时候居多,高校没有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多少实质性的援助。这种单向合作关系使得幼儿园并未真正参与到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来。在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准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状况知之甚少。即使小时候上过幼儿园,但能记住的信息对于他们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很小。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经验必须来自幼儿园一线。如果没有机会经常到幼儿园观察,缺少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了解和思考,那么,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就难以内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准幼儿教师必须经常到幼儿园去,必须将幼儿园作为学习的现场,在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观摩、感受、体验和实践。因此,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幼儿园必须“在场”。高校与幼儿园要突破多年来互相疏离的状态,在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目标引导下携手合作。

二、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

转向自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四大教育支柱之后,“学会做事”、“能力为重”不仅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点,而且成为世界各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1年9月开始执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多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观念与幼儿教育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推动着我国幼儿园课程发生范式转换,从以‘教’为中心的课程向着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变化”。随着幼儿园课程范式的转换,对幼儿教师能力的要求也从“吃透教材、预成教案、讲授知识”转向“吃透幼儿、创设环境、与幼儿对话”。这种转变要求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根据社会和幼儿园教育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处理好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关系,重视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专业人员,准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要获得两类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属于一般原理,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或自主性阅读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知识理解和内化后带有个人特色的认知,多是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累积而成”,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自己对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形成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实践性知识与教师的专业能力之间有着很大的相关,两者具有共同之处:第一,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任务相联系,学习者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情境才能领会其实质。第二,都要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于准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体验式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准幼儿教师提供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展现真实的幼儿园教育现场,使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为他们习得实践性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探索

“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有幼儿园教师、高校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每个人都在共同参与的专业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U-K”专业实践共同体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起来,关注共同体成员的心灵世界,以引领准幼儿教师的成长为核心,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签订共建协议,构建合作保障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高校与幼儿园双向互惠、深度合作的产物。他们共同承担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双方可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职责和义务。高校应当选派本校教师为幼儿园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与幼儿园合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利用本校专业教师的资源优势,为幼儿园师生和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咨询与心理服务。幼儿园应该接受师范生进行教育见实习活动,为师范生推荐指导教师,确保教育见实习的质量;为高校推荐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与高校共同开发教师教育课程;接受高校教师参加本园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其开展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为高校提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案例。通过合作协议的规定,对双方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确保双方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研互动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将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真正统一起来。

(二)协商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

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当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实践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与共同体中的专家型幼儿教师共同研讨,确立适宜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共建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开发教师教育课程和教材。来自幼儿园一线的教师,拥有大量的幼儿园教育经验和鲜活的教育案例,他们的加盟有助于纠正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偏重理论的倾向,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贴近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要,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换一个角度看,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尽快进入专业的工作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式,在反思中成长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6

关键词:幼儿园;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33-02

我国的儿童性教育问题已经逐渐被教育者所关注,性教育对象的年龄正在逐步向下延伸。幼儿教育不可否认地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功能,当代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者也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儿童与生俱来的“性”问题,是否有必要在幼儿期做出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呢?又应当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笔者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这一课题进行尝试性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以岷县幼儿园为对象,试图通过对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性教育观念与性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幼儿性教育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适合我县特色的幼儿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分别采用《自编幼儿性教育状况教师调查问卷表》和《自编幼儿性教育状况家长调查问卷表》,并设计了对幼儿的访谈提纲进行数据的收集。

为遵循基本的抽样原则,实现异质总体的内部构成同质化,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技术进行采样,抽取了幼儿园四个教学班的幼儿169名,相对应的家长180名,抽取幼儿教师30名。整理后,家长调查问卷的有效卷为116份,教师调查问卷的有效卷为21份,获取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数据。(调查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对岷县幼儿园及幼儿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对幼儿与性有关的问题较为关注,大部分教师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幼儿性教育知识。而家长对幼儿园性健康教育的意义普遍认识不足,很少为孩子提供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信息支持。家长对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与性有关的问题有较为相似的关注程度,不过两者对幼儿性教育知识均较为欠缺。幼儿园向教师提供的幼儿性教育书籍较为欠缺或宣传利用率不高,幼儿性教育活动开展程度不够,开展途径较为单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笔者对幼儿性教育实施策略的建议:

一、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逐步形成科学的幼儿性教育观念

1、开展幼儿园专题讲座,以促进教师幼儿性教育观念的形成。

该幼儿园可以聘请一些幼儿教育专业人员,定期对幼儿教师做幼儿性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提升该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2、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大力宣讲科学的幼儿性教育思想。

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长会。通过引导家长对幼儿具体情况的分析以及幼儿个案的讨论,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幼儿家长的幼儿性教育观念,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幼儿性教育意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在此方面主动地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3、购置足够数量的有关幼儿性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浏览和阅读大量的幼儿性教育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使幼儿教师逐步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能力。

4、制定相应的幼儿园制度要求,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管理者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并制定相应的幼儿园制度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可对照制度,检查和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二、努力帮助教师和家长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和技能

1、帮助幼儿教师开阔视野,以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性教育技能。

幼儿园应当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开阔教师知识视野,吸纳和学习兄弟园所的先进经验,以丰富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技能。

2、积极挖掘各大领域中有关幼儿性教育的元素,做到活动主题的合理渗透。

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教师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她们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专门的主题活动,集中开展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性教育的主题活动,并将活动向五大领域渗透。

3、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帮助教师拓展幼儿性教育思路。幼儿园应当利用一切大众传媒手段,引导教师积极收看或听取各种教育信息,以拓展向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思路。

三、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断总结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良好经验

幼儿园应当帮助教师积极挖掘其它领域中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与幼儿性教育进行相关的联系,设计出科学、新颖、形象、生动的幼儿性教育活动,并对幼儿实施教育。在此过程中,帮助教师形成有意识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的良好习惯。

对于水平较高的活动设计,幼儿园应当积极为她们创造条件,作好推广宣传活动。如,可以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

四、开展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幼儿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有关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对科研成果进行及时地推广和运用。

在初次尝试专业论文写作时,笔者真实地体验到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和科研能力有限而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笔者将把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科研能力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向,尤其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浅谈幼儿性教育[J].

[2] 幼儿园性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J].

[3] 郭亦勤,著.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 万 钫.著.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5] 早期教育,2002,1―6.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7

关键词:中美;家庭;幼儿教育

就当代现状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强调对幼儿静态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更为强调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创造知识应用思维。因而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展开比较分析行为,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美国教育思想贯穿于其中,从而加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技能,且就此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一、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现状

1、美国幼儿教育现状

美国在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倡导“家庭、园所、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即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同时美国幼儿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游戏教育方法的应用,即由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体验过程挖掘自身潜力,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此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亦倡导“教育从第一天起”,继而由此引导美国家庭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基于遵从“重视体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最终将自身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且就此增强自身探索意识。另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在内容规划过程中将社会性能力、审美趣味、人格化为教育重点,从而推动幼儿朝着健康的发向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

2、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基于2011年11月河南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400名幼儿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家庭每月对幼儿教育投入的费用平均为187.5元,而农村家庭投入教育费用仅维持在80.3元左右。同时就“家庭幼儿教育是否存在压力?”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67%的家庭表示存在很大的压力。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此外,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着重倡导将运动教育、初步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幼儿潜力的挖掘,但同时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1岁即培养母语的家庭教育形式引发了幼儿成长压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即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

二、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1、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凸显出的主要差异,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同时美国教育者倡导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创造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其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例如,引导幼儿加强对植物成长过程的认知及鱼群日常活动、饮食观察等,继而由此培养其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即可散发自身想象力。此外,美国家庭教育更为倾向于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中,如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即会带领幼儿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塑料瓶、纸杯等等,由此增强其环保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而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较为稳重,即引导幼儿基于家长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2、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

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规定出幼儿不允许做的事情为大声哄叫、推诿责任、责骂等等,且要求家长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教育态度,并避免强迫问题的凸显,注重引导式教育形式的运用。而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过程中更为注重观察幼儿将来的能力、水平,同时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逸的生活空间,避免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影响到其成长状态。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也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心理疾病及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家庭家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继而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3、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

在美国课程教育中其将科学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将幼儿智力的开发及求知欲的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并与幼儿家庭教育达成共识,继而由此引导幼儿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能拓展自身思维意识,达到良好的幼儿教育状态。此外,美国幼儿教育中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过程等,继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氛围中。而中国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参照课程教育模式加强对幼儿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就此影响到了其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思想观念的转化,且更为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可知,中美家庭幼儿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几个层面,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幼儿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并引导其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造意识,继而达到良好的成长状态,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作者:付晓叶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夏雪,徐溟溟.中美两国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03):3-10.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学化 弊端 期望值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68-02

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的社会、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得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有些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然而,在我国当前幼儿素质研究中,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幼教领域里的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至今为止无人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此,本文在珠海市斗门县小星星幼儿园园长陈玉花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亟需纠正》的研究基础上,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具体表现、原因、弊端以及纠正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这是珠海市斗门县小星星幼儿园园长陈玉花给幼儿教育小学化下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一是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教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得荒唐。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弊端

过高的要求,简单下放小学教育内容式的早期教育,在我国一些不懂早期教育意义、但又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身上时有发生。他们并不清楚,这番学习往往换来的是对幼儿求知欲望的压力,是最不利于智力发展的结果。

(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基本精神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利用幼儿期可惜塑性和有吸收力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小学阶段才开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它更多地地关注那些外显的、成果化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一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方面的基本特征关注不够。这种训练导致儿童过早的就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许多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母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紧张与不快乐中度过的,这无形中的抑制了孩子潜能的充分发挥。许多家长在“教育”的幌子下,孜孜不倦“训练”下一代,严重摧残了儿童创造的灵感、身心健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童年。

(二)与社会要求相脱节

幼儿教育小学化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幼儿教育虽与培育人才相距较远,但却是人才培育链条中最基础的一环,将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幼儿教育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用人需要来培育幼儿,然后让幼儿再经过初等、中等、高等阶段的教育,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

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期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先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幼儿园学过的知识到了小学再学一遍,这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第四,幼儿园开设的一些课程未能与小学课程相衔接,如英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的学校不普遍,即使幼儿园英语学得再好,到了小学三年级、四年纪开设英语课的时候,原来在幼儿园所学的知识早就忘光了。

五、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幼儿教育事业关系到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9

关键词:游戏教学;实施途径;策略探析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的游戏教育方式可以启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情感、思想、行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幼儿游戏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策略,希望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绽放光彩。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在游戏中有利于知识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从而渗透教学知识。让幼儿明白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待知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游戏有利于学习心态的树立

在课堂中应用游戏教学,能够增强知识的趣味性、益智性、挑战性。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探索存在于游戏中的教学知识,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

二、游戏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

1.应用体育游戏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巧妙地将学习知识与体育游戏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又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智力接力赛的游戏中,首先,我们要教会幼儿应该如何玩这样的游戏,有的小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要赶紧接棒,还要在接到棒跑到中途算出一道数学题。于是,我就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孩子们知道游戏不仅是让他们觉得快乐,还要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同时,展开这样的游戏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和机会,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体会游戏的,又能够学习知识。

2.应用课堂游戏

现阶段,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这一教学特点,对幼儿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游戏,例如:进行课堂教学时,因受到场地和人员的限制,不宜进行大型游戏活动,就可以玩词语接龙游戏,让一个幼儿说出一个词语(成语),然后其他幼儿根据前一个幼儿说出的词语连成另一个词语,如“西瓜―瓜果―果品―品德―德语―语言”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幼儿增加词汇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游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创建游戏词汇应用情境,增加幼儿的词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游戏的应用,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应用亲子游戏,能够提高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合作、交流,增进情感交流,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教学不仅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情感、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篇10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适应幼儿时期特点的一项独特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开始进行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应该合理的将游戏教学运用到幼儿园教育当中去,不断地推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果。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游戏运用与融合的问题

 

(一)游戏教学意识不足

 

幼儿园时期的儿童经常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意识低下。但通过将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目前幼儿园教育对游戏对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不高,主要是幼儿园教育对游戏教学意识不足,将课堂学习和游戏分开,认为游戏只是幼儿嬉戏的方式,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园教育是有帮助性的。现代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发生变化,幼儿园教育也开始牵涉到英语、数学、艺术等科目的教学,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出现抵制和压力,阻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天性的培养。

 

(二)游戏教育精神挖掘不足

 

游戏对幼儿园时期的儿童不仅存在嬉戏的娱乐作用,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具有游戏精神教化作用,这种游戏精神是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树立。幼儿园时期的儿童是人生各种思想、行为的基础教育时期。所以,对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在现实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对游戏精神的挖掘意识不高,游戏只作为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一种方式,忽略了游戏过程中对儿童精神层次的教育,只要儿童集中置于游戏中,幼儿教师就会制止,这种行为极大的阻碍了幼儿对游戏精神的理解。

 

(三)游戏教育人才缺失

 

幼儿园教育教师的教学程度影响着对幼儿的教学质量,教师是直接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引导者。游戏运用融合到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有能够合理运用游戏,具有游戏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幼儿教师虽然拥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游戏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不足,游戏与教学知识相结合的合理选择和创新不到位,因此,虽然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引进了游戏教学,但还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游戏设施不完善

 

目前,现存的幼儿园机构由于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资金不足等原因,忽视了课外游戏的教育作用。因此,幼儿园机构对游戏设施的建设不完善,使游戏教育缺乏场所,减少幼儿园儿童的游戏时间,甚至不安排游戏活动,这极大的限制了幼儿园儿童的游戏教育,索然无味的课堂学习,会影响到幼儿园儿童学习效果,降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成效。

 

二、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游戏融合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幼儿园游戏教学意识

 

针对现今存在的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教学意识不足的问题,幼儿园教育应该将课堂理论知识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在讲解课堂理论知识,通常是先让幼儿园的儿童一起玩游戏,然后进行总结出理论知识道理,这样有助于幼儿园学生的理解,在这过程还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幼儿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挖掘幼儿园学生的游戏教育精神

 

对于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游戏教育精神的挖掘,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该运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使儿童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这种游戏精神,从而提升对这种精神的运用和会意。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中的故事角色。经过扮演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园学生分清世界善恶、美丑,从而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教育,使幼儿园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世界,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加大对幼儿园教师游戏教育方式的培训

 

幼儿园教育的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对于把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工作中,需要对现有的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首先选择的游戏需要是符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这要求游戏是进行合理筛选的,不会造成儿童不好的心理阴影的。其次是要根据幼儿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容易接受的游戏,这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这些要求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关的游戏教学专业知识,可见,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游戏教育培训活动、选修游戏教育的相关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创新游戏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四)完善幼儿园游戏设施的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的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教学方式,应该完善幼儿园的游戏设施,让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有进行游戏的场所,改变以往只注重课内教学设施的建设。完善幼儿园游戏设施,可以通过构建游戏教室,购买游戏设施,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游戏场所和游戏辅助工具,促进游戏融合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例如,加大扩建幼儿园的秋千、滑板、滑梯、玩具等游戏设施,在幼儿园设立游戏教学教室等。

 

三、结语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将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可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园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不断的发现相应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园游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幼儿园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