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十篇

时间:2023-10-10 17:27:39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1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微课;选题;教学内容;教学组织

“微课”是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经过教学设计,整合各种教学素材(文字、公式、图片、视频等)制作而成的主要供学习者课堂之外自主观看的教学资源。它以时长为5~15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门学科的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热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操作技能等)而设计开发,辅以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借助手机、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等、传播和被使用。它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技术和手段发展的产物。因其方便观看、时长短、文件小,易于被学习者接受,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学习。优秀的微课能集教育性、趣味性、简短性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充分发挥多媒体视听觉的吸引力而紧紧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有效传授技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并有益于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设计能为微课的制作打下坚实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微课设计为例,从选题、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要求、教学组织要点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微课的选题

微课的选题应根据微课特点进行。首先,根据微课时长短的特点,应选择简短具体的内容作题目。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其一,选择某个具体的重难点讲解。例如“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要求”“无中间带公路绕内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力的平衡”“竖曲线要素计算”等。其二,选择知识点进行比较。例如“越岭线三种展线方式的特点比较”“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比较”“山岭区几种路线的比较”。其三,选择某个兴趣点阐述。例如“路线设计中的协调性”“横断面类型的适用性”“缓和曲线的取值要求”等。这些题目都比较细而具体,能在5~15分钟内把问题讲清楚。但如果选取“道路设计的控制要素”“圆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等题目,则包括的知识点太多,不适合制作一个微课。

2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设定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时应对学情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第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课程的学习者是大三的学生,作为大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强,学习目的较明确。因为刚接触专业课程,专业概念不清晰、工程应用训练较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欠缺,所以对工程实际有浓厚的兴趣。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道路线形设计和勘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从事线形设计和勘测方面的工作。在上述课程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某个微课选题再进一步分析学情。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后续内容是什么。知道学生需要看什么、需要听什么,如何表达会让学生明白,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是突破重难点,或是区分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或是强化知识点的联系,或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是突出知识点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3教学内容要求

3.1教学内容完整

围绕微课的选题组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内涵和外延,有抽象和具体,有讲解和练习,有起承转合等部分,体现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2教学形式多样化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定义、原理及应用以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实例视频等多种方式集中在微课中呈现出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3.3教学线索清晰、逻辑性

强微课的内容要围绕选题按照某个线索有层次地展开,做到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有确切的逻辑关系。再次,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难点内容要浓墨重彩,相关背景内容点到为止。举例子不贪多,而是要挑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罗列论据要准确、精而简、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4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事例和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4教学组织要点

4.1切题

微课切入主题应快速、准确。常用的切题方式有:

(1)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主题;

(2)从图片、漫画、音频、视频、新闻报道引入主题;

(3)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快速引入主题;

(4)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5)设置一个疑问或悬念进入主题。

4.2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应的教学方法。

(1)举例法:使用图片、案例等实例将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类比法: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经验来解释、引申到类似的新事物和新方法,通俗易懂。

(3)比较法:将相反的或相近的事物加以对比区分,多方面多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问题驱动法:创设任务情境,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使他们从被动听到动脑想、动手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5)强化法:对重点、难点、易错点适度强调、重复、总结来引起重视,加深学生的印象。

4.3语言、声音和画面

微课的讲解应亲切自然、吐字清楚、简单明了。应采用中等偏慢的速度,约每分钟260字左右。微课的屏幕显示画面应与解说声音同步,画面图像应稳定清晰、布局匀称,画面背景宜平淡柔和、营造轻松的视觉环境。画面中文字应少而精,主要用于描述关键的概念、标题、标识、说明等。对于教学的重点内容,可通过添加下划线、加粗字体、变化字体颜色或添加动画效果的方式加以提示,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画面中的点缀物、动态效果适当,不宜太多,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可以辅助使用导航条目,使微课内容的逻辑路线更加清晰。应在关键教学内容或容易引起语音听觉混淆的地方添加字幕。应恰当使用镜头语言,或使用画中画效果强调重难点,或变换教学场景和远近景,并添加转场效果,避免视觉疲劳。在片头、片尾处添加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

5微课教学设计示例

本文选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动力冲坡”为题。

6结束语

微课是“互联网+教育”下的新兴事物,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仅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还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处于“微时代”的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微课的开发建设中,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出优秀的微课作品,使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静.“互联网+”思维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探析[J].技术与应用,2016(18):142-144.

[2]王大慧,许宏庆,卫功元.“食品微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J].微生物学通报,2016(4):775-779.

[3]夏冬生,于彦,朱公志,金蓉.工程力学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3-76.

[4]杜锦丽,申继伟.大学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00-103.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95-96.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2

关键词:VisualLISP;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创新型应用人才;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70-02

一、引言

为扎实推进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实践工作,并结合我院计算机专业《CAD技术》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践的角度上,围绕着课程理论的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实践环节,对如何开展创新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AD课程教学现状

本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和课程特点来看,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素质和应用技能。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以讲授CAD理论体系或AutoCAD软件功能为主,缺乏针对CAD的开发应用;课程总学时在36课时,课程结束后学生应用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企业应用的水平。

三、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AD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重基础宽口径、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CAD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既要把CA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理念讲清楚,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CAD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基于CAD软件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1]为此有必要邀请与CAD相关行业有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或者安排相关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接受培训,在了解当今CAD开发应用的需求和应用情况以后,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针对课内时数不足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难等具体问题,将课程学习和课内外学生创新等紧密结合起来。CAD课程的指导思想是:立足课程理论教学基本点,兼顾学生开发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2]按照该指导思想,应适当增加课程理论的实践环节。在实验课注重学生CAD开发能力的初步培养,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基础,在实验课上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基于Visual LISP二次开发进行实验项目,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发能力。在课程的设计环节,主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兼顾团队内部的协作能力及初步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教师课件或课本中的例子整合起来,结合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每3~5人为一个研发小组,小组的形成可以采用学生自愿组合或教师指派的方式,并推选出一位学生作为课题组长,以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小型规模的应用软件系统。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通过社会实习和教师要求,基于课程设计的项目和社会应用需求,由学生个人或2~3人为开发项目小组,再开发相当规模的应用系统。[3]

四、具体实施方法[4]

合理安排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及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叙述性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速度可适当快些;对于算法需要推导的内容应尽量采用板书,速度可适当慢些,使学生从中了解算法的来龙去脉;对于非常简单和基本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和老师辅导相结合;对于相关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因此,要求教师需要精心备课、重点讲解、增进教学互动和提炼课堂讲授内容,结合教学案例,教师安排实验内容,提出实验要求,使学生快速融入实验环境,加快培养学生的二次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效果。课程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应符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将CAD的设计理念和开发软件有机融入到书中的各章节中,使学生尽早地融入CAD的实际开发氛围内。能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既要反映通用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学科专业的应用和相关发展特色,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我们挑选了由李学志主编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Visual LISP程序设计》。该书的习题注意难易适中、循序渐进,还有专门的一章讲解编程案例,便于教师基于此进行实验的编排或课程设计内容的设立。改革教学方法,兼顾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上主要讲授CA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理念和方法,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由于CAD专业知识与工程设计紧密相关,实践性要求较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加强用程序绘图的实践练习,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及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实践使学生熟悉CAD绘图系统的二次开发的方法,通过实践解决自己遇到的课程问题,从而在技能、动手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基于该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Visual LISP为开发软件,AutoCAD功能由学生课外自学为主,结合案例在课堂上主要讲解如何利用Visual LISP进行系统二次开发的思想和方法。在具体实践上,按设计的思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功能要求,由学生独立构形,并做出模型或计算机建模,在实验课内由学生通过Visual LISP等进行二次开发完成。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从考查知识的记忆转向以考查应用能力为主,考查学生解决CAD应用问题的能力。形式可以采用开卷形式,按课程内容分阶段进行测试,以读图、程序画图及其应用和简单形体、构件的设计等形式进行,这样,既能客观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实际考核上,将该课程的结业成绩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并适当提高实践考核的比例,由此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实践的重视程度。

本文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AD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在学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其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Visual LISP的开发应用,经过教学实践,已经在授课学生中起到了积极的反应,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蔡眀俨.CAD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辛岚.职业教育中CAD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3]邱辽原.基于参数化CAD模型的船型阻力/耐波性一体化设计[J].中国舰船研究,2011,(1).

[4]刘德良,等.CAD/CAM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制造业自动化,2011,(6).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连贯性知识整合

1引言

电子技术专业是以现代电子设备及通讯信息系统为主要方向,掌握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的一门学科。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涉及的课程包括电工原理、电子线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微机原理、控制技术、通信原理等[1-3]。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单课程单教师模式,教师只针对自己负责的课程,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并进行实践运用。这样一来往往学生会把每一门课程当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容易犯“学过就忘”的问题。若将每一门课程串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有利于学生对电子技术这一专业的整体认知学习。本文以电子线路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电子综合设计四门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实现电子技术专业连贯性教学的问题。

2教学过程连贯性

2.1电子线路技术

航空工程类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便开始接触电学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电学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在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开始接触电子线路技术这门课程,电子线路技术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电子元器件的特性、用法、性能检测和电路设计方法[4]。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也是最终目的,因而在掌握课程知识点后会紧跟有实际操作设计电路。根据课程知识内容设计了“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飞机尾灯显示控制电路设计”、“机场信号灯循环控制电路设计”等多组题目的电路设计,并将学生分组,协作探讨完成电子线路设计任务。以“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为例,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具有30秒计时功能。设置外部操作开关,具有直接清零、启动和暂停功能。计时器为30秒递减计时器,其计时间隔为1秒,数码显示器实时显示,计时器递减到零时,发出光电报警信号。要求学生:1)拟定设计方案,画出原理框图;2)设计单元电路,画出逻辑电路图;3)设计总电路原理图;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所以设计的本身既是对电子线路技术这门课程知识点的考察,又是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这两门课程的回顾。采用555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周期1.0秒脉冲,74LS192芯片计数,192芯片8421码计时,4511芯片译码推动LED显示。计时器设计启动和暂停/连续计数功能,实现断点计时,当计时器倒计时为零时,会发出光电报警信号。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包括计时模块、控制模块以及译码显示模块。在设计计时器时,指导学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使设计起来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学生在熟练掌握电子线路器件知识的同时,还要会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线路的准确性,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会在仿真过程中排除故障,达到电子线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与学的目的。对学过PCB设计与制作技术这门课程的学生,设计亦要利用protel完成SCH原理图的设计,从而完成课程之间的链接,使得电子线路技术这门课程与之前所学诸多课程连贯性交叉网状衔接,达到学生连贯性学习运用知识的目的。

2.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民航类航空工程电子技术专业普遍会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或者单片机及嵌入式微机技术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微机系统的原理以及语言程序设计。学生在了解了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CPU接口、输入输出以及常用的微机接口电路后,最主要的是运用单片机进行汇编语言或C语言的程序设计,进而实现某种功能[5-6]。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后期添加了实际操作部分。实现“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飞机温度仪设计”、“机场流水灯设计”、“多功能电压检测仪”等设计功能。同样以“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为例,此时无需多谐振荡器产生脉冲和74LS192芯片计数,只需学生采用C51单片机编写C语言程序,实现计时器功能。本部分设计主要考察学生对C51编程定时器、中断服务的运用,以及数码管赋值显示。数码管赋值前需提醒学生查看原理图中数码管的链接方式是共阳极还是共阴极,以及区分段码和位码的赋值,从而正确显示计数数值。同样需要设计单片机电路图,利用protel完成SCH原理图的设计,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有实验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下载到单片机开发板上进行功能验证。同电子线路技术这门课程相比较,可以发现,完成同样的任务,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但又有相同的部分,如数码管显示部分的设计,proteus仿真工具的运用等。两门课程之间很好地做到了连贯性教学,使学生既对先前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又比较了新的设计思路与先前的设计思路的不同,连贯性的教与学得以体现。

2.3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EDA技术,航空工程电子技术专业会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主要让学生了解CPLD/FPGA基于硬件描述语言和原理图的基本开发流程,并利用VHDL语言完成小规模数字系统设计开发或底层模块设计。同样,可以采用实际操作练习,实现连贯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了“机场电子时钟设计”、“机场交通灯控制器的设计”、“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数控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发生器”、“五相十步步进电机脉冲分配器设计”等多个实际操作题目供学生练习。还是以“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设计”为例,同样还是实现30秒的计时显示,并附加有清零、装数、启动和暂停/连续等多种功能。不同的是,在EDA设计中,需要学生选择适当的CPLD/FPGA芯片并设计相关电路,利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计数器程序,并在QuartusII仿真环境下验证相应设计功能。利用protel完成SCH原理图的设计,并完成相关设计报告。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的设计采用HDL语言生成74LS161作为分频器,然后和74LS192递减计数器,74LS48七段码显示器分别组成从30到00的递减功能并显示,且在为00的时候报警器工作。控制模块是由防抖动开关,控制清零、暂停、启动的按键组成。计时器的设计采用自上到下的设计思想,使设计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加便于功能的仿真。显然,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与先前学习的电子线路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课程达到了三门课的连贯性教学,使得教学内容连续,知识点连续,进而使得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整体知识完成衔接,达到连贯性教学目的。

2.4电子综合设计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后,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会开设一门综合性电子设计相关课程电子综合设计。该课程是对先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仍然沿用连贯性的教学思路。可针对民航学生设计如下实际操作题目:“可程控飞机温度监测系统”、“可程控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基于LCD液晶显示的机场多功能数字钟”、“带温度显示的多功能机场数字钟的设计”、“太阳能供电的飞机测速装置”等。以“可程控飞机起飞30秒计时器”为例,继续沿用之前设计思路,以单片机AT89C52为控制中心,数码管显示计时,同时利用VB或LabVIEW编写上位机程序,RS232串口通讯,实现上位机计时器的显示,以及对下位机单片机的控制。综合电子设计除了需要考察学生对下位C语言的编程能力,亦考察了学生上位机程控界面的设计能力。通常要求学生采用LabVIEW编写程序控制界面。虚拟仪器技术在高校教学方面发展迅速,采用可视化图像编程,可让学生快速上手,采用模块式编程方式,可让学生对各部分精确把握,进而增强整体编程效果,达到一定设计要求。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元器件,焊接最小系统开发板,并调试设计程序,完成设计报告。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实操部分已经完成部分C语言程序的开发,学生只需要添加通讯控制模块,但又要修改已有程序,使其完成设计要求。这更符合工作单位的工作模式,一项程序的开发都是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扩展或更改。同样,课程智能化设计技术这门课程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上位机界面设计的能力,学习了新的知识点。可见,连贯性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是可实现、可操作的。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4

第二,选好开发工具。现在设计软件较多,常见的有Authorware、几何画板、PowerPoint、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翰林汇多媒体课堂等等。这些多媒体编辑软件,专门针对多媒体制作,界面简单,易于上手,控制容易、模板丰富、人机交互性强、流程清晰、支持动画。在设计一个专业化课件时,必须找到某个软件的优点,使设计过程得以简化,开发周期短,又能生动地体现了本节知识点的本质。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这一课题可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快地设计出来,呈现三维动画的效果,但若用Authorware设计,则难度较大,开发时间长,用PowerPoint设计无法显示其动画过程;有的课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软件支持,互相调用,集各个设计软件的优点,既能取长补短,又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不必苦寻某个软件的设计方法。

第三,设计好每个界面。界面需要插入恰当的声音、图象、视频,设置超级链接、人机交互,演示动画与文本等。课件犹如电影,生动有趣,明了易懂,引人深思,自觉参与。我们要写好初始脚本,设计简要概念、主要结构模块、课堂练习等,使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构清晰,界面调度灵活而又简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界面,插入声音、视频时要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地融合于教学之中。如在开发"数形结合"课件时,我设计了运用此数学方法的四种类型:线段和与差、斜率、方程根的个数、实参的取值范围,以此界面作为调度中心,分别讲解相应的例题,这四种类型归纳起来既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又体现了此方法运用的题型,使学生今后碰到相关类型的题目时能触发联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题经验,减少对数学题目的畏惧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体现动感。优秀的课件离不开动画的展现,数学函数在动画设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确定一个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从而让点乃至整个图形沿既定的轨迹运动,形成函数图象,或动态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这些动画的设计运用了解析几何中的坐标平移、曲线方程,代数中的比例等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重视对函数的研究与实验,就能使课件能让教师随便改变参数,生成不同的图形或运动轨迹,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数学函数之间的变换关系,而且能简化流程,设计出来的课件短小精焊,功能强大,通用性强,为师生所欢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做好试讲、评价、改进、再设计这几个环节。课件开发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进行反复地斟酌与修改。如:哪个地方该需要停顿的就得停顿,使学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例子过多,知识满堂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反之,例子太少,则不能达到巩固新知识,联想类似题目的自觉思维过程,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删。课件开发后,应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对课件所包含知识与例题进行评审与调整,整体布局合理平衡,文字信息简洁规范,色彩醒目,画面过渡平滑自然。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好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好数学课件,化枯燥为生动有趣,让课件作为教学的配角,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让我们辛勤的劳动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是我们设计课件的目的与宗旨。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5

一、导读的设计是整个微课模式的基础

导读,就好比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上课内容的引入环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个环节之所以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他们接下来即将深入了解学习的知识点,学生也凭借这一环节了解到接下来教师即将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引入环节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学习的最大兴趣,决定了后面知识点是否能被成功教授,学生能否顺利完全消化所教知识点。由此可见,在微课中,导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导读的设计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兴趣和所要教授的知识点,使导读的设计能引人入胜,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微课的学习。尽量让学生能积极思考,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微课,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学习资源的设计

鉴于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技能水平等掌握程度不同,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微课上的学习资源能尽可能地多种多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在微课这一平台上,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在这一方面,在一个知识点上,可以从分层次、有层次的跳跃性方面来考虑,按照学生的不同计算机技能水平、不同需求等,仔细分析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学习某个知识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又能使学习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三、反馈平台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中设计反馈平台,是为了使微课教学能不断地得到改进,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教学。在学生进入微课学习后,可以在视频中或是视频授课完成后,以链接形式点击进入微课反馈平台。学生可以凭借这一平台,表达用微课上课的想法、感想等,更提倡学生大胆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反馈可以采取匿名或开放等不同形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因为通过微课上课的学生,是课程的授课对象,在课程的反馈方面,我们教师应当给予鼓励,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考试功能及成绩测评的设计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6

关键词:项目课程 开发 实施 问题

abstract:the study on item curriculum is a hot topic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in recent years.it influences a lot.the essay talks about focusing the issues of i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 which based on setting vocational curriculum,the affects on basic subjects,general quantity 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tem curriculum,and surrounding the satisfied training equipment of realizing three-in-one of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talents target,in order to walk along a shortcut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during the perio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keywords:i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mplement issues

项目课程研究是最近几年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开发的热门话题。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项目课程应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2]目前,项目课程的开发在一些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教科研工作重心,由于尚属于新的课程模型开发领域,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仍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项目课程应用的实际效果及成果尚不明确。但面对国内职业院校的实践情况,我们综合教育培养的经验与教训,提出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关注的问题,站在培养知识、技能、健全人格的平台上,实践教书育人,以期在课程开发和实施阶段少走弯路。

1.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与科学问题

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课程开发者必须要正面回答的问题,因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全日制学校培养和短期社会化培训之间的效能同样是课程开发者不可回避的话题。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的基本人才规格要求。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单纯的技能条件无法满足培养对象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正因为此,人们在审视项目课程开发时自然会把目光聚焦于项目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培养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来说,项目课程对于学生知识素养、专项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其观点在于项目课程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这里的问题在于,如何设置科学而富有特色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项技术或多项技术的叠加。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系统研究一定是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项目课程为说明课程开发的适应性和可推广价值,提出未经论证的话题,即传统观点担心以任务为课程开发出发点会导致对理论知识的忽视。这里的传统观点是谁的观点?具体有什么消极的影响作用?诸如此类问题都没有定论,进而在此基础上认为是人们对现代职业活动的复杂性缺乏深刻认识所致,而且引伸出“倘若真是如此,只能说明这些职业的确不需要太多理论知识,那么对学科课程的坚持,只不过是权力支持下的被强行施加于学生的教师妄想。”[3]其实,我们不必对国内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妄下“传统”与“现代”的结论,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个全面否定的命题。我们关注的是项目的来源、项目的合理与科学、项目与岗位和企业的对接、项目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和支持作用等,由项目上升到课程层面,就是课程的特色与科学。没有科学的论证、没有实践的提升、没有系统的项目相辅相成,不仅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即便专业的技能也只能是零零星星。

无论学历教育或是职业教育,都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4]教育所输出的是人,是思想,而且是社会人,是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技术人和复制的想法。因此,课程设计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极其关键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这一领域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需要课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长期努力,而且需要协调诸多直接或间接制约着课程设计改革的复杂因素,具备使课程设计改革对现代教育发展发挥最佳功能的客观条件。[5]

2.关注项目课程对基础、综合素质教育、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弱化

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的质疑,而是基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所获得的结论。特别是近几年从事项目课程开发的专家和学者在强调其学术研究重要性时提出的一些观点,确实有值得商榷的余地。譬如:

2.1 伴随式学习的内容要求。最突出的观点就是摈弃“三段式”的课程模式,根据技能培养的诉求,将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进度与技能训练的进度揉合在一起,公共类课程全面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理论上讲,这种模式的设计是理想化的、可行的,但在与技能培养现实的对接中还找不到实践的环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通过实际操作的提升,形成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课程设置有其岗位需求的独特性,而课程内容又具有相对的局限性,没有哪一门课程可以穷尽所有的知识和能力,而基础知识这张似乎看不见的手又在左右着能力获得的进度和程度。特别是作为全日制教育,公共类基础知识能否完全与专业技能训练高度揉和在一起,确实值得探讨。实践表明,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程,同一个训练项目,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认知、理解和应用技高一筹;而文化功底弱的同学同样的项目和进度,技能获得很吃力,其行动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均因起理解能力而大打折扣,至于创新和可持续,无法同日而语。

2.2 用到什么学什么,不用就不学。如此课程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教师的灵活把握,需要全能教师。教师要根据课程项目内容的需要,可以在学科和课程之间跳跃。机械加工课堂中出现物理和数学的知识,教师能迅速讲解物理和数学的知识,而且能在课堂上引领操练;其二,学生要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全能的学生。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老师教什么就能学会什么,而且能够及时应用到项目技能的训练活动中。这种功利化的课程开发模式人为地“弥合”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把知识和技能片段化,最终的结果是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变得支离破碎。因为“作为高职院校系统化教学规范,它适应重视能力培养和形成的知识多元性、综合性的规律和特点,有时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相关知识的课程,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6]因此,课程设计者无论是从建筑学理论或是从生物学理论出发,都需要直面这样的问题。

2.3 课程设置一刀切,盲目跟风。在职业技能教育活动中,项目教学法是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有效方法,因为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开展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实施互动的教学活动。但对于项目课程的开发,似有一哄而起、盲目跟风现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一律项目化,如此课程开发实则违背了课程开发的原意。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所有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各门具体科目。如果在前一意义上理解课程,那么项目课程指的就是所有科目都要项目化;如果在后一意义上理解课程,那么项目课程特指某门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的科目。[7]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地结合课程、技术、技能培养的特点,“因地制宜”,宜项目则项目。任何一种课程设计和教学思想的形成,都必然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和研究,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和总结。课程开发和设计要有热情、激情,但实施起来要头脑冷静、清醒,“实验”性研究更应慎之又慎。

3.知识、技能、健全人格,三位一体人才目标的实现问题

知识、技能、健康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8]

目前,国内所开展的项目课程设计关注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但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多是用职业素养表述,要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从宏观上讲,这种目标没有问题,但具体到如何培养、如何操作,几乎都没有涉及。课程设置无体现,考核无要求,成果无展示,如何衡量是合格或不合格?这种空对空的人才规格要求实际是避实就虚,简单地说就是重职业技术能力,轻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另一种对项目课程的普遍担心是,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①在一门课程中,学生只是学习完成了几个项目,而不是积累系统的理论知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何而来?②项目课程强调以‘做’为核心,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理论知识,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那么项目课程是否会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注意处理好设计的一些细节,项目课程不仅不会制约,反而很可能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9]不难看出,这段表述的重点尚停留在“只要注意处理好设计的一些细节”和“可能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层面上,人们的担心也并非多余。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又称关键能力。在西方社会学和职业教育学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那些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是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关键能力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方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都是各国学者一致强调的能力,对学生人格养成起着显在的引导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更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由技术人转向职业人和社会人。因为“职业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有其自身的文化和逻辑样式。学校职业教育限于对职业活动诠释的单一性和真实职业活动的缺失,始终是职业培养的困境。从最初的重视显性理论知识到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与提倡‘零距离上岗’,职业院校的教育规划中始终没有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10]我们认为科学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绝对不是对学科的彻底否定,也不可能一概拒绝概念和理论。概念、理论等知识是一门学科的核心,它们和事实性知识不同,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它们的学习过程也和事实性知识的小过程有所不同,后者可以通过演示、他人告诉获得,前者却只有通过动手、动脑、深度卷入,通过超越事实的抽象思考才有可能获得。[11]知识、技能、健全人格应当是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课程开发和设计者不能把问题留给未来,把责任推给社会。学校虽不是万能的,但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应该自觉地避免“脆弱知识综合症”的蔓延,肩负起教育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决定了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知识、技能和人格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4.项目课程实训设备的滞后,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项目课程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成果密切相关。开发和设计项目课程,要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心,按工作过程编排内容,以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结果。其成果的验证相对直观。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设备从技术和型号上与企业现实的生产设备还有一定的距离,校企之间的“无缝隙对接”还有较大的间隙。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体项目对实训条件有着较高要求,项目课程开发后,学校和专业系对系统的实训设备投入决定着项目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一般地,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即实训设施,软件资源即师资。实训资源和师资是提升课程功能发挥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实训设施的配置来看,除了建设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之外,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企业内实训基地、社会机构实训基地、开放实训中心等资源,以保证课程效能的体现。

设计和开发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实践工作职责的过程。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决策、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课程的设计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值得庆幸的是,专家和学者已经注意到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相关问题的存在。“职业教育研究急需把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危机,研究职业教育在实现社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对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模式、职业种类、社会组织、个体选择模式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从多学科的视野研究不断变化的工作组织和个人选择模式对职业教育实施的影响”。[12]在项目课程的实际与开发过程中走一条高效、科学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2] 胡桂兰.浅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eb/ol].

[4]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5] 唐晓萍.从威廉姆•e•多尔的控制理论看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1999(2):94-95

[6] 青龙网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r/ol]

[7] 蒋庆斌1,徐国庆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8] 伍国长.试论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开发.[r/ol] /show.aspx?id=3111&cid=111

[9]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1)

[10]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7):50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值得探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如何将计算机有效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呢?这是数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计算机发展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会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得多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等课的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的作用,丰富课堂,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演示所揭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过文字看影象又从现象看本质,在教学手段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符合要求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充分使用的过程中及得到的效果来看,它又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将计算机的功用提得太高,依赖性过大,有画蛇添足之嫌。

计算机进入了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恰当的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计算机在教学应用的发展过程来看,教师都是在经过业余培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的用为练习来用时,花哨的图片、噪杂的声效,这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正因为如此,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的,没有章法。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即定的数学规则法则。它的逻辑性、流畅性、目的性都要求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在计算机在这方面的应用之中,就只是为了解决在某一个难点上突出它的强大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和计算机,相信如果是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只会降低计算机的功用,出现蛇画添足可笑场面。

出于对于学科和负责,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充分考虑到手段的使用。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的展现事物的本质而受到青睐,那么在有关低年级数的认识,行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几何图形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等上都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上将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就会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保留传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优良经验。

计算机引入课堂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里程碑,具有划阶段的意义。传统教学在它的历史上也有着独到之点,在引入计算机的教学中并不能掘弃传统教学的优良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用手工制作的教具已经不再存在了,都用新式教具或者是计算机的设计所代替,传统教学在表示形式上都着总在于口说,那么发展到现在,就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语言能力。比如:编应用题,在认识应用题的题型之后,让学生来编应用题就会更深入的让学生了解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可以在计算机上给出一点实物或作出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假设,再让学生说,老师补充说,这样的话,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下就会让学生常握应用题。传统教学中都有着许多好的经验,只要与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十分好的效果。

三、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流程过于僵硬,不利于课堂的多变性。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8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整体与部分的矛盾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片面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关注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过高地突出认知目标,而其他目标则被忽视,忽略目标的整体性。如在教学知识运用阶段,更多地考虑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厉害性考试“接轨”,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应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在目标的选定上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要求,自觉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既要有学习者在认知领域应该达成的目标,又要有学习者在操作领域应达成的目标,还要有在心理道德素质等方面应达成的目标。

当然,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要考虑教学目标具体化问题,应当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需要包含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分。从教学设计的系统看,只有这些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得到预先确认并让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心中有数,才能达到凭借教学活动、教学条件引发与强化预期的目的,才能保证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学中严格贯彻教学意图,适时调控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起点设计:可能与现实的矛盾

所谓课堂教学起点设计,指的是课堂教学从何处入手,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能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难度过大会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可能没有挑战性,学生吃不饱,课堂实效性不高。因此,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起点,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实践中大致有两种认识,一是教材起点,准确全面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理念下,确定一堂课的教学起点便是根据教材的进度,确定一节课的目标起点,并找出重点、难点与讲解逻辑。这种依循教材编排逻辑和进度来确立课堂教学起点的做法,虽然保证了教材传授的系统性与严密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教材是按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匀速安排教学内容及其进度,其前提假设是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匀速推进,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超前或落后于教材所预想的进度。因此,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而无法顾及现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再者,教材的安排是以一节节课为主要构成,在编排教材时将整体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知识点,从而将原本有机关联的知识结构人为地分为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如果仅依照教材设计教学起点,则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上,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整合处理,无法引导学生向整体性、纵深处思考,进而削减知识本身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力度。二是学生直接经验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是,以“儿童直接经验”为起点的教学,强调教学“像他(指儿童)在家庭里,在邻里,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那样”,从“采取和儿童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开始从事教学,带来的后果则是忽视了学科系统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性,一切学习都从直接经验开始,低估了儿童对间接经验的学习能力,无异于浪费学生课堂生命。

基于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设计起点的认识,因此在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时,既要考虑可能起点,又要考虑现实起点;既要考虑知识逻辑,又要考虑心理逻辑;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可能起点,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所暗示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从而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中设定与生成更多新的起点。

三、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显性与隐性的矛盾

成功的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者以系统而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确定主要的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习者意识到所学内容的内在顺序,了解各部分内容与整体的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往往集中体现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也就是教学设计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从中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信息一般都有较强的独立性,缺乏内在层次的联系,如果设计者不进行序列化信息编码,不进行再加工,就难以使学习者获得完整、系统、扎实的知识,就会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学习进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冲破认识论的框架,不能仅仅对教材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价值的高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比如,在考虑数学教学时,不能只考虑到一节课所涉及的具体的命题、定理、概念和运算等知识,要同时认识到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眼光和数学审美能力等育人价值方面的可能层次。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有可能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得到活化,才有可能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型性变革”。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从显性、隐性两方面组织教学内容。在处理教材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已有的呈现方式,要在实践转化过程中从整体上作纵向重组或横向关联。比如在英语教学中,纵向打通一个单元教学内各课时教学内容间的关系,重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长程两段式”的办法,把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个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建构,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结构。在“运用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借助于前一段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学习和拓展与之类似的相关内容。而横向关联方面,就是把相关知识点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差异性。同样以英语教学为例,在处理英语教材时,可以把某一语音、词的构成或词的意义作为关联点,将与之类似或接近的音、词、义进行归纳,突出共通性的方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结构。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发展状态,对教材作教育性的处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对教材作有机化处理,使教学内容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

四、课堂教学策略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不单单是设计教师的活动或学生的活动,而是对教师和学生、学生间的互动活动全面预设。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核心,包括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教师的活动要围绕学生的活动而展开。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课堂上,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学生智力和意志得以集中的最主要的根源。如果没有探索和发现,学生的意志力就不会集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灵感也就无从产生。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学习潜力才能犹如火星,使整个课堂教学燃起丰富而完美的思维之火,推动课堂教学活动向深层次迈进。因此,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固然可以在展开之初,教师进行可能的预设,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生成。即便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初事先预设了多种活动的可能性状态,但由于学生发展状态的非线性、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决定了对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有限性与生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性中的生成;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在动态中调整的。只有从此意义上把握,课堂教学才能既不是无轨的电车,随意预设,又不只是在轨道中前行,僵硬而没有创造性。

五、课堂教学结构设计:静态与动态的矛盾

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各种因素的“排列”和“组合”。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教学评价,等等,归根结底都要回到具体的教学结构上来,需要设计者对教学作整体的安排,比如需要确定哪些教学环节,各个教学环节占用多少时间,如何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等等,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对教学结构进行设计时应体现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而在实践中,囿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过于侧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结果,往往过于程式化和具体化,是一个封闭的静态过程。课堂教学俨然成了“教案剧”的排演,而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9

1.课程设置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原则,也是景观设计专业得以发展的基本生命力。把握市场需求状况,一方面进行现状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所需设计人才的培养计划。

(2)课程设置的特色性

高职院校设立的景观设计专业与本科类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是有很大区别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原有的学科专长来发挥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方向;利用强势学科为依托发展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侧重专业方向是高职院校办好该专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科或现有师资的特点侧重于“小环境设计”、“设计表现”或“景观工程”等等。最好能在毕业生就业方向上与本科院校错开就业,发展自身优点,办出“特色”。

(3)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景观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专业。无论是在方案、绘图、资材、施工、管理等等都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工作;而企业又要求毕业生一进入设计工作岗位就能负责景观项目工作。要实现毕业生的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的重点。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辅以理论的教育理念。

2.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把握

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设立的时间不长,还处于探讨阶段。通常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园林专业;各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课程名称相近,但因为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在教学侧重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在新专业发展过程中是难免的。更好地培养有特色而又适应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人才,才是专业教学的重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内涵虽然广泛,但在课程及教学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专业方向不可过宽过广,围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人才是课程及教学的方向。根据市场对景观设计毕业生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三大课程群:设计表现课程群、工程项目课程群、方案设计课程群。三大课程群及子课程只是景观设计专业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要适当增加与自身适应特色课程。下面对课程群教学内容侧重点进行分析:

(1)设计表现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总学时数非常有限,所以不可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学,因此,在园林美术的教学中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已经难以适应需求。可以在园林美术教学中以建筑与园林速写为主,舍弃静物表现。为后续的专业设计效果图表现打下基础。在园林美术色彩教学中以环境色彩写生及色彩设计为主。可以加入色彩分析、色彩心理学等内容。手绘效果图表现是景观设计师的必备能力。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绘图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难学难精的手绘效果图不为重视。但是,优秀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手绘草图中表现的。草图可以快速描绘设计师的瞬间灵感,设计方案阶段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为设计项目结果一般以电脑效果图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训练徒手快速草图练习,以快速表达设计思路为教学目的。计算机绘制工程图与效果图是目前景观设计行业的趋势。所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成为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评判标准。在教学上既要强调计算机绘图的重要性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与设计课程内容联系学习,以计算机绘图为桥梁,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

(2)工程项目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工程项目课程群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最贴近市场的课程群。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者应该采取“走向市场”的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对建筑材料及景观园林资材的了解是景观设计的第一步。新材料、新植物不断涌现及引进,要通过考察市场等手段时时更新知识。通过考察苗圃场、植物园及景观施工场地等。认知植物种类及特性,了解其栽培方法及后期养护。在施工技术课程;尽量组织学生去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考察和学习。还要去现场拍下施工影像资料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3)方案设计课程群教学内容侧重点

方案设计课程群才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课程。如缺少前两个基础课程群的前期支撑,设计根本就无从谈起。课程群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而构成了景观设计专业。植物造景与景观设计(或叫城市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等)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来完成。该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设计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及特点,以庭院景观、楼顶花园、小公共空间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大的规划性景观设计可以略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景观设计的功能要求、设计方法之外,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学老师及企业请进来的设计师指导下进行景观设计实践。在课程单元部分要留出充足的课时让学生完成完整的课程设计作业。在题目设置上遵循实用性原则,要求学生以“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等方式完成作业;有条件的应该“真题真做”。从设计方案的构思到效果图、施工图等都严格按照专业设计单位的要求完成,并要求达到相同质量。使学生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毕业就能从事很快适应景观设计行业实际工作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也可以把有影响力的专业比赛引入课程,通过比赛开阔学生的眼界。

3.实践教学的创新

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是设计课程教学必备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社会需要人才的质量标准。通过专业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毕业后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方法上要探索一条能与企业达到双赢的合作之路,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更加贴近。探索“师生进公司,设计师进课堂,项目进课程”的形式。实现教学场所与设计工作室合为一体;请企业设计师、能工巧匠进课堂,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培养更加贴合实际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实用性,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解决景观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的弊端,为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继续推进和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势在必行,也是突破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一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停留在课堂完成;学生难免会对假题假做产生疲惫的心理而应付了事。在实践环节应该加强管理及提高要求,使学生重视起来及提高专业学习的热情。

4.结语

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篇10

关键词:课程项目;教学方法;抗震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94-03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概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结构抗震计算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抗震设计原理,能从事一般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该课程以结构抗震设计思想为主线,结合新抗震规范重点讲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及抗震构造措施作必要的介绍。与其他针对单一材料和构件设计的专业课程相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既包含了地质学、地震工程学、概率与统计学等与传统结构工程关系较远的学科,又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乃至组合结构等传统结构工程科目,还结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此外,现行的各类规范、规程与行业标准也与建筑结构类课程有密切关系。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并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将来的

结构工程师职业生涯起着重要作用。

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对以构件设计为主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还不够。众所周知,为了促进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必须通过布置作业或随堂练习等手段,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然而,结构抗震设计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的学科很多,如果不从既符合学习规律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宏观角度去整体把握,很

难将各章节零碎知识点统一起来学习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章节顺序讲授,布置的作业或练习也仅与相应的章节相关,这必然导致课程变成各学科知识点杂糅在一起的大杂烩,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吸收,动手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取得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中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该专业学生应在掌握结构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结构分析与设计技能,具有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具有研究和应用、科技开发的创新能力。课程项目教学法是将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项目纳入到教学中,作为学生系统化理解、应用课堂所学知识的媒介。与传统的课后作业相比,课程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强。传统的课后作业一般针对相应章节的内容,是零碎而相互独立的,不同的课后作业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课程项目是将整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通盘考虑,通过一条或多条主线串联到一起的综合型作业体系。(2)知识点容量大。由于课程项目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其知识点容量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后作业。(3)持续时间长。课程项目一般应在课程开始的时候,随着课程教学的进度逐步推进,一直要到期末课程接近结束才能最终完成,因此时间跨度大。(4)开放性强。由于中国大学一般采用的是大班制,因此不可能为每位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课程项目,而是需要将学生分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课程项目,组内的学生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由于课程项目中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具有开放性。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相比,课程项目的特点是:(1)侧重基本概念,在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具体的结构计算与作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课程项目侧重抽象的基本概念的形象化、具体化体现;(2)侧重知识的即时消化吸收和系统化理解,课程设计通过一个贯穿整个项目的主线,将不同章节的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了知识点之间

内在联系;(3)课程项目强调知识的逐步积累。总之,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适合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这样的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

三、项目教学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