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十篇

时间:2023-10-09 17:31:13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切实为未成年人尤其是为新市民子女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安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研究决定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特制定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法律援助纳入平安社市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在未成年人当中开展法律援助知识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2、通过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扩大法律援助宣传覆盖面,提高家庭特别是新市民家庭,维护未成年人、维护新市民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整合资源为未成年人以及新市民提供优质、高效、准确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凡无经济能力的新市民家庭,在遇到涉法案件时,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可由市法律援助中心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三、活动内容:

1、开展送书籍、送法律、送服务的“三送”活动,把法律援助知识和法律服务送到未成年人身边;

2、组织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律师事务所担任学校及新市民家庭的法律顾问;

3、面向社会公布未成年人维权热线,扩大未成年人维权途径;

4、开展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制讲堂、法律授课等专题讲座,提高维护未成年人、维护新市民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5、各中、小学校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维权联络站”,由负责未成年维权的团(队)负责人担任联络员,经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后,负责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维权工作的宣传咨询、协调、服务工作。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要充分认识“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重要意义,各相关单位、部门要结合“六五”普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及《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维权保护工作;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2

一、落实责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领导,更好地落实目标责任,我们成立了由县政法委副书记、司法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基层科、宣传科、公律科、法律援助中心等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指导。初步形成了由局党组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职能股室组织协调,乡镇司法行政机关自觉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充分发挥法制宣传职能,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在开展“五五”普法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四种法制教育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了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机制。主动与县教育部门联系,在全县中小学校配齐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在教育局领导的密切配合下,全县中学都配齐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严格落实责任制,规范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

二是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

以漫画、图片作宣传展牌,在全县学校巡回展览。我们向省、市普法办以邮寄形式,收集关于吸毒、网吧、不尊重长辈和老师等一些漫画图片,共制作160块展牌,深入各学校巡回展览,让学生观看和自我对照剖析,并要求每一名学生写出《观后感》交给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评阅。通过巡回展览,不少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同学们感慨的说:“平时我们听法制课倍感乏味,而看这些图片让我们还有些吸引力,也领会了很多法律知识”。

三是开展把法律带回家的主题活动。

组织县普法讲师团,在各学校巡回宣讲法律知识。县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吸纳法律和授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成立了县普法讲师团。深入到全县各学校巡回宣讲《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义务教育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课。结合生活中实例案件进行以案说法,让学生通俗易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五五”普法开展以来,全县共有中小学生2.6万余人接受法制教育。

四是开展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活动。

结合青少年实际,在电视台常年开辟“普法之窗”。青少年尤其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很容易在法律上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犯法,罪与非罪的辨别亟待我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今年,我们购买了一些愚教于乐的专题法律节目片,在电视台以“以案说法”和“一问一答”等形式开辟“普法之窗”。让学生们观看后晓知以理,知以法,使他们懂得了很多法律知识。

三、大力实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程

四、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建立健全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我们在县团委、县妇联和十个乡镇设立了未成年人维权工作站,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让各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担任法律援助信息联络员,全县基本上形成了由团县委、县司法局组织协调,法律援助中心具体指导,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主动介入,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联系点主动参与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法律援助网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未成年人获得法律援助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

二是简化了工作程序,畅通了工作渠道。为了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能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我们简化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申请程序,规定凡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申请,一律免除经济困难审查。同时还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的申请,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先承办再申请,以节省工作时间,及时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建立了目标考核机制,确保任务分解落实。为了确保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质量、服务态度列入了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落实了奖惩措施,签订了《法律援助责任书》,规范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确保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数量和质量落到了实处。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3

[关键词]法律教育; 医学; 实习

[中图分类号]R19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73-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依法治国思想已深入人心。法律已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医生作为医疗这一高风险行业的主体,必须掌握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临床医学实习是集临床带教和医疗为一体的综合行为,受到教学和医疗规章制度的双重制约。目前临床医疗教学实践与法律制度提出的要求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生的摇篮,除教授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与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了了解目前医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法律意识现状,我们分别对150名我院低年资实习医师和70名临床带教教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长海医院处于学习阶段的年轻医务人员,包括轮转的住院医生、进修人员、未定科及实习人员共150名和长海医院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临床带教医师共70名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采用书面问卷调查的形式,由研究人员向被调查对象说明情况后,不记名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者当场完成并收回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1.3结果 150例年轻医务人员中不按照带教老师指令行为68例(45.3%),无带教老师指令行为45例(30.0%),对带教老师的指令认识不全行为74例(49.3%),医疗文书书写不及时或医疗行为记录不完善行为75例(50.0%),进入临床实习前未接受法律课教育54例(36.0%)。70例带教医师中在带教过程中不强调法律意识的有58例(82.8%),带教过程缺乏对年轻医务人员进行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的有45例(64.3%),缺乏对年轻医师就医疗文书规范书写和管理指导的有30例(42.8%)。

2讨论

2.1 医学生临床法律教育现状

2.1.1医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从本研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的医学生普遍法律意识淡漠,自我意识较强,在临床实习中主要表现为不按照或无带教老师指令行为、医疗文书书写不及时、不完善等行为。就其原因可能由于目前的年轻医务人员大多属于独生子女群体,同时他们在心理态势上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的工作习惯。另外法律教育的薄弱也是造成医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重要原因。

2.1.2医学生法律教育结构尚待完善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内容偏重生物科技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一些人文社会课程甚至于未曾列入考试范围,而法律教育也仅仅是局限于短期的法律基础教育,内容则以宪法、刑法、民法等基础知识为主,也只是浅尝辄止而已,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医用法律教育,而实习前开设的《医学伦理学》又仅仅从道德层面上倡导医学生要遵守医德,达不到德法并教的效果。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仅从医学角度考虑问题,而缺少必要的法律和医疗风险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医学领域,医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提示临床带教医师在带教过程中未强调法律意识现象最为普遍。

2.2解决目前现状的策略

2.2.1医院要重视实习生法律意识教育 临床带教是医院经常性、长期性的一项工作,是医学生接触社会进入社会角色的桥梁,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对临床带教中存在的医疗纠纷隐患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对新形势下临床带教工作的管理,比如应首先定期对带教医师进行法律培训,定期举办医学和法律关系讲座及事例分析等。

2.2.2加强医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进修实习生对普及法律知识和开设法律课重要性的认识。要努力探索灵活生动的法律课授课方式和普法考试的新形式,如观看录像、听法律讲座,力求贴近生活,有所启发,务求实效。临床实习生在完成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外,还应了解有关的医学法律法规,如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法律课教师还应多讲授符合医学生特点的法律知识,以弥补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足。另外,通过宣传引导,增强实习生的法律观念,努力提高实习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

2.2.3将法律教育贯穿始终、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法氛围带教者应将带教、医疗及进修实习行为置于法律的框架之内,树立医疗风险意识,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教育,实行依法带教、依法行医、依法实习。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聘请专业律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及医疗纠纷案例讨论会等,增强自身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应学习其他医院相关的经验。应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使带教老师能“有法可依”。

2.2.4 加强医疗文书的管理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1],医疗文书成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证据,因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带教老师对各种医疗文书的签字。病历的完成要及时、准确、专业,手术记录必须准确完整。对病人或家属不合作的情况要有所记录,对病人因各种原因不听医院劝告私自转院的情况必须由病人或病人家属签字并及时记录,以防病情变化,使医院举证不利。带教老师应根据进修实习生在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病历评审的形式将问题一并提出,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在日常医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收集能够证明医疗行为必要性、合理性、安全性的资料,检查要仔细、全面,汇报、会诊要及时,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和记录,避免误诊和漏诊,防止在医疗纠纷中难以举证,而处于被动地位。

2.2.5 重视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医患沟通是密切医患关系,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条件[2]。因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在对年轻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强调和指导进修实习生掌握如何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不违反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医患之间的信息传递,以便积极与病人沟通,赢得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只有医患双方达成共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华,姚榛祥.举证责任倒置对临床实习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46-48.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4

关键词:新闻报道;未成年人;保护缺失

中图分类号: D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93-3

0 引言

近年来,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上频繁报道有关未成年人的受害事件和未成年犯罪事件。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管是未成年人受害还是犯罪,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等都事无巨细地报道。遣词用语在一定程度上都没有考虑到对未成年的保护,究其原因,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的是为了博取大众眼球故而大肆宣传,有的出发点虽好,目的是能让社会公众对于那些行为恶劣的事件引起重视。但在报道中却忽略了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殊不知这些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的他们来说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

未成年人现今还处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健全,因而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引领舆论走向的风向标,在未成年未来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如“李天一事件”、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教师猥亵学生等事件,新闻媒体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都非常详细,涉及未成年人的姓名、学校、家庭住址等相关隐私信息,无形之中对未成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各大报社鼓励记者无底线挖新闻的现象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而,本文就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缺失问题展开研究,以期职业媒体人在接触未成年人时承担更多的义务,以高标准进行报道,彰显媒体的专业能力和引导水平。

1 新闻及新闻报道的概念

新闻指的是媒体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新近发生且有价值的实事进行及时报道的一种文体。新闻的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新闻指除了评论外的消息、通信、特写、速写等常用文本;狭义上讲,新闻指的就消息。我国学术界对新闻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当前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先生1943年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甘惜分教授则认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教育家王中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从上述专家、学者对新闻的定义来看,新闻应当包括三大要素:客观性、时效性和有价值。

我们通常所接触的新闻指的是新闻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信息。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和及时性。

新闻人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新闻报道要讲求真实性,公信力和权威性,这要求新闻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近年来,一些新媒体的产生加大了向社会群众传播信息的范围,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服务,然而,也存在着诸多的负面新闻,缺乏真实性,为了谋求私利炒作他人等恶意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新闻人的正面形象,因此,要加大对新闻报道中不实信息的管理和矫正,并且对一些恶意中伤或者不实报道新闻进行严惩,此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的道德规范,遵循相关基本的道德原则,如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人道原则和适度原则等,确保为社会群众提供喜闻乐见且有助于社会繁荣稳定的有效新闻。

2 新闻报道中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原因

2.1 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匮乏

在新闻报道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匮乏,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相关的培训或者经验,在对未成年人的报到中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没有做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甚至不顾道德底线,随意报道和严重扭曲事实,从而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因此,在对待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严格的要求,重视未成年的合法权益,对于未成年而言,其具有成年人所没有的特殊权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指定的《涉及儿童的新闻报道伦理原则》就是为了帮助更好地采访相关儿童报到任务,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闻媒体人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2.2 未成年人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自身法制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未成年人对自身隐私被侵犯这一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两年,不少媒体平台陆续披露了未成年受到害的事件,这些新闻事件在全社会引起了热议。在这些未成年受到害事件中,有些是校园里的教师利用职业之便连续猥亵、儿童,还有些则是社会人士冒充警察或学校保卫人员接近或骗奸未成年人。在对这些受害者的新闻采访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受害者及家属均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慨,但他们在愤慨之余也是惊慌错乱的。在我国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大部分孩子均不知道《未成年保护法》这部法律,因此他们在面对疯狂的媒体报道时根本不知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未成年人普遍法制意识淡薄与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没有足够时间接受法制教育有关。

2.3 家长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不到位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利受到侵犯的重要原因是教育不到位,这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未成年人的生理还没有完全发育,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总想摆脱父母的管束,对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比较差,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更为敏感和脆弱,遇到困难、失败、挫折等不顺利时容易灰心丧气,并常常将自己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归结于社会或他人。新闻媒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报道中肆意暴露隐私、采用不恰当的语言进行报道,会加重未成年人对社会和生活的反叛和自卑心理。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沟通、教育,会给未成年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和影响。

2.4 大众社会认知缺失

大众社会的认知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媒体对未成年人案件报道的肆意性。对于新闻报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现象,我们可以罗列很多,这其中还有一只看不见的纵容之手,那就是大众社会认知的缺失,它在某种程度上会驱使人们明知故犯。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作为商品出售给大众,为了赢取收视率、发行量和关注,很多媒体愿意在犯罪报道中报道耸人听闻的新闻以此来获取暴利。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热门话题,不需要任何炒作都能成为报道的热门。这些媒体在明知一些报道会对受害的未成年人或犯罪的未成年人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下,依然进行详细的报道或者披露其隐私。这种大众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认知的缺失以及市场的趋利性是犯罪报道中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罪魁祸首。

3 解决新闻报道中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对策

3.1 加强新闻媒体人道德修养

从我国现有的对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道德失范行为仍大量存在。有些道德失范行为的解决可借助法律手段,有些则无法通过法律解决。个中原因在于实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约束并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借助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自我约束也十分重要。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新闻从业者需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新闻从业者需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现有的一些有关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中,不少媒体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将未成年人的负面形象直接通过报道展示出来,这不仅对未成人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造成了较为负面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新闻从业者需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未成人的隐私权表示充分地尊重,从法律法规出发,对未成年人的权益加以维护。

另一方面,新闻从业者在编辑新闻报道过程中需牢记自身的职责,切实做好本职工作。需引起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往往会因一些较复杂且难以解决的事情寻求媒体的帮助。基于这样的情况,媒体需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既要在新闻报道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注意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利;既要将自身作为媒体的下情上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将未成年人的现状和呼声准确传达给国家权力机关,进而为未成年人争取更多的帮扶政策及措施,还要以一颗勇敢的心揭露出社会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坚决不能因为犯罪对象是未成年人就姑息,以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2 未成年人应树立正确的隐私观

在未成年的保护方面,还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隐私,强调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所具有的保护义务,此外,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应该不仅表现在以成年人为中心,对待未成年人,除了需要应有的保护外,还应该作为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未成年人在整个社会权利中属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需要特殊的照顾和关注,需要尊重未成年的保护,因为未成年人不仅是公民,而且是未成年人,有待进行继续教育,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人权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对于未成年也更应该如此,应该不可否认未成年人对权利的认知和行动的权利,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隐私观”,在隐私保护上进行增强,学会从法律的视角看待个人隐私,这样才能树立个人尊严,未成年人作为受保护的被报道者也要提高监督媒体的意识,如果存在有新闻报道伤害自身的权益,就需要有维护权益的勇气。如果在平时遇到某些媒体出现了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3 家长应严格履行对未成年的监护义务

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对其隐私相关的问题给予实时的教育和引导,对未成年人隐私遭到侵犯的行为应当给予严格的保护,寻求法律的帮助。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未成年人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加容易,他们也逐渐认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并且用实际行动去对自己的隐私进行保护,如果家长还认为未成年懵懂无知的孩童,随意介入他们的隐私领域、支配他们的隐私决定自由、干涉他们的隐私生活方式,这样就很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人格独立和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没有被别人尊重过,不知道什么是隐私的未成年人,能够很自觉地去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因此,对未成年人在法律常识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需要建立配套的教育机制,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3.4 积极发挥大众关于未成年人报道的监督作用

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习惯、依赖,应更甚于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当集体的“偷窥欲望”成为大众新闻媒体的“风向标”时,估计每个人都会由于大众新闻媒体的过于强势而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只有社会大众增强对隐私权的认识,自觉抵制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报道,对大众新闻媒体进行监督,依法履行法律义务,对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益的行为,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香港改革委员会报告书《传播新闻媒体侵犯私隐行为》中的相关提议:依靠市场力量、推广传媒辨识教育、抵制未达道德标准的报章;增加对传媒的认识有助公众评审传媒的水平;建议政府资助学校和民间组织推广传媒辨识教育。这三项提议都是从新闻媒体受众角度出发,运用受众的新闻媒体反馈模式去影响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媒体行为,可以鼓励并提倡这种模式。

4 总结

未成年人属于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要充分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权。新闻报道本位原则有其正当性,但是并不能成为阻碍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理由。本文研究旨在希望媒体人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报道时不要只考虑吸引大众眼球,谋求更多关注,而是更加注重新闻本身的事实性和公正性,在此基础上首要考虑未成年的权益,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比如对未成年人信息的保护,以及尊重事实不要进行推波助澜的有罪推定等,更希望站在记者身后的领导人能有专业媒体人的风范,倡导社会正确价值观,致力于为大众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站在一个专业化、人性化的角度引导媒体人对待新闻报道中的未成年事件,从而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正确的走向,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标准、客观的新闻媒体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刘晓梅.未成年人犯罪新闻报道的失范与法治化[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06):70-75+95.

[2] 范唯.刍议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J].西部广播电视,2013(17):28-29.

[3] 邓嵘.论新闻报道中被诉者姓名隐私属性的保护[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01):80-88.

[4] 陈海.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法律保护[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4(01):60-63.

[5] 周爱玲.媒体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J].中国地市报人,2014(05):68-69.

[6] 杜涛,高培蕾.“豪雨式”报道与娱乐“格式化”:李某某案报道的新闻学解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3):10-14.

[7] 高一飞,李维佳.审判公开的限度――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为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02):43-55.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实践探索

随着和谐社会的脚步不断落实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社会中各个组织、单位等充分的学习、贯彻和谐发展观的理念。但是社会发展也是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对于预防和加强未成年的法制教育力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不但要加强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还要在法制教育中结合相应的原则,最终落实到实践活动教育中。

一、加强中等职业法制教育的原因

1.从整个社会背景上讲。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也是社会的一个公害,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不断上升,尤其是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2.从现实的背景上来讲。中等职业学校即是综合性的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基于每个学生家庭背景教育上与社会教育中,存在衔接上的断档、脱节和社会道德教育缺陷等现象。二是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道德等现象,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进而很多的学生被社会边缘化、缺乏法制意识和法制学习。三是社区中,一些未成年过早地接触网络,被网络深深吸引。例如,未成年沉溺网游游戏、网络色情、暴力冲动等问题,形成网瘾状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更是一个教育的关键,很多学生离开家长更容易形成上述问题,导致青少年出现问题。

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就是对社会公民要进行预防犯罪,维护合法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社会活动能顺利进行。在此期间主要就是充分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用相应的法律去规范合法权益,培养良好的道德教育,维护社会的公正。

1.强化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修养,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奠定知识储备。如我们要学习宪法还有刑法、民法等法律基础知识。

2.针对青少年阶段,重点学习预防犯罪的有关法律

针对青少年的犯罪,促进未成年的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必须要加强相应法律教育的学习。如《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等,要进行相关的教育,突出重点。

3.强化有关的法律教育工作

由于我们所探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是学习自身的专业,这将直接面临着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所以不仅在专业技能上要加强,还要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的相关法律,有《劳动保护法》、《社会保险法》等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履行法定的义务,也要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4.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还要强化与生活有关的法制教育

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制重于人治。所以有的人都要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在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更要学习。在法律面前去维权、用权。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教育。

三、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有相应的教育原则

1.要充分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学生心理状态都比较脆弱、容易受到诱惑等状况,尤其是在辨别是非能力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歧途。所以,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更要充分加大道德力度的影响力,如老师要树立榜样,同学之间要关心爱护,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充分利用校园纪律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本身的特征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而学校的纪律的强制力就有所限制,而很多学生刚开始都是从违反学校的纪律,违法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意识到校园纪律的重要性,把校园纪律性做好首要工作,再渗透法制教育中。

3.在法制教育中要遵循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共同结合的原则

中职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发展,教育成败的得失,所以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建立起“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相结合,建立科学、适合学生的自身教育系统,最终使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结合。

4.要充分进行全面教育与个人辅导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每个中职学校的学生自身都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状况、智力水平和不同的环境,所以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进行相应的沟通,协调作战能力。

(1)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室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与老师、家长进行沟通获得自信,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相应地设立心理课程辅导,充分拓展学生的教育范围。

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心理俱乐部、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片等形式去进行沟通、疏导,最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增强法制教育理念。

总之,在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中,要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在实践中共同建立相应的符合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争取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取得更富有成效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农村法制教育应入耳入心[J].河北农业科技,2005,(08).

[2]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J].中国司法,2000,(09).

[3]赵天安.坚持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02).

[4]沈立安.技校法制教育难在何处[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06).

[5]董霞.新世纪深化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6

关键词:未成年人;隐私;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28-02

一、未成年人隐私权概述

隐私权的概念是1890年由美国学者路易登斯・布兰蔻斯和萨摩尔・华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著名论文《隐私权》中正式提出的,之后伴随着世界性人权运动的发展,隐私权理论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权利保护制度。我国立法上没有对隐私权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是存在的。我国保护个人隐私,侵犯个人隐私,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一般认为隐私权的内容如下。

一是个人生活安宁权,即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

二是个人信息和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有权禁止他人窃取、披露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

三是个人通讯秘密权,权利主体有权对个人信件、电报、电话、传真及谈论的内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窃取或窃听。

四是个人隐私利用权,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

二、未成年人隐私权易遭侵犯的原因

(一)未成年人主观的原因

在生理上,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器官等部位容易出现异常或失调,而且从健康角度考虑,也需要由家长和教师予以引导和教育;在心理上,未成年人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许多问题的考虑欠周到、不全面,需要成年人的引导、激励和关爱。这些都为父母或老师知晓其隐私提供了便利条件。就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来说,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意识不强,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特别是对侵害其隐私的主体人群―――父母、老师的依赖和崇拜心理,造成其隐私权更易受到侵害。

(二)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一对既对立又联系的概念。未成年人隐私涉及的往往是他们个人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都希望拥有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不愿意自己的部分个人信息和其他私人事务让教师、家长及同学知道、公开和传播。然而,教师因业务关系,或多或少都会了解掌握到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如班主任对未成年人档案的管理,教师在教学中接触到未成年人考试分数,教师家访了解到未成年人家庭情况等等。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要教育好未成年人,必须先了解未成年人,尽可能全面深入且不断了解和研究未成年人以便于对未成年人进行更有效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地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自己隐私权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常常以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为由,不让父母查看自己的书包、日记、口袋、抽屉,隐瞒自己的社交活动等情况。而作为家长,他们爱子心切,他们总是希望能够了解孩子的每个生活细节以便于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从这方面看,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教师、家长的知情权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对立。

(三)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法律虽未直接规定隐私权,但从立法精神和司法解释来看,对隐私权是加以保护的,但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隐私权的保护还存在着较大空白。而孩子们对什么是隐私权,应包括哪些内容,更不清楚,在遇到侵权行为时,难免会无所适从。同时,法律规定了不准侵犯孩子的隐私权,但一旦有人侵犯了,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

三、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侵犯的情形

1.监护人私拆未成年人信件

这里的私拆未成年人信件主要是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经同意,私拆偷看或匿藏本由未成年人自己拆看的信件,并不包括父母作为法定人,帮助未成年人拆看一些其自己无法理解的信件,比如法院的诉讼文书,超出未成年人理解能力的广告,来自不明地址的邮件。

另外,私拆未成年人信件并不限于纸张形式的信件,还包括电子邮件。当然,父母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接受不良信息而当面查看未成年人邮箱中是否有不良邮件,并不应该被看作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

2.偷看未成年人日记,私查未成年人物品、空间并窥视秘密

未成年人遭遇家长翻书包,翻抽屉,看日记并不是个别现象。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孩子的个人秘密也扩展到了网络,一些孩子开始在网上写日记,通过聊天工具交流,发表文章等,父母的监控也随即跟上,有些家长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孩子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进入孩子的网络日记、聊天记录等,并且直接针对获取的信息对孩子进行管教,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其获取信息的途径。父母及监护人如此公然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又怎么能培养孩子去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这对孩子的成长明显是不利的,而且是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公然侵犯。

3.采用暴力、胁迫、引诱等方式要求未成年人说出不愿被他人知道的秘密

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父母对于孩子的一切具有至高的决定全力,父母有权利知道了解孩子的一切秘密。当今阶段,这样封建的思想仍存在,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以父母的身份强行获取孩子的秘密。这是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暴力侵犯,孩子在其中处于弱势地位。

4.将未成年人不愿或不宜公开的信息向外宣扬

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父母经常在别人面前讨论孩子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孩子不希望众人知道的事情,比如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早恋,曾经拿过父母钱包里的钱买零食,父母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完全没顾忌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受到“堂前众可训子”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这样可以树立家长的权威和获得公众的赞赏,从而故意公开孩子的缺点,在公众面前批评、惩罚孩子。这些都属于监护人在有意、无意间公开未成年人不愿或不宜让他人知道的信息。

5.暴露未成年人隐私部分

在司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着监护人不注意保护孩子隐私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伤害的案件中,家长在向法官或他人说明孩子的伤势时,会直接揭开孩子的衣服给别人看,毫不顾忌孩子的隐私部位;有些家长甚至会在法庭开庭时,当场把孩子裤子脱下来,让法官看孩子受伤情况。

四、对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救济

(一)增强未成年人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

家庭中未成年人隐私得不到保护,一方面是因为监护人缺乏隐私权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缺乏隐私权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自己的隐私不知道保护,二是隐私被侵犯了不知道怎么办,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隐私保护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当未成年人发现父母、老师偷窥自己秘密时,应该有礼貌地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隐私,自己有权保守这些秘密,如果父母老师不经过自己允许而擅自窥探,那就违反了法律规定,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不听劝阻,仍进行侵犯,未成年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公安机关对父母进行处罚,或者向未成人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反映,请求这些机构进行保护。

(二)对监护人和学校进行教育

对监护人进行教育,要把握好教育的内容,首先,树立监护人尊重未成年人的意识,摆脱那种把孩子看作“附属物”的封建家长制思想。其次,要对监护人进行法制教育。许多监护人公然以私拆信件,偷看日记的违法手段来管教未成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是违法的,因此,教育监护人正确的理解监护制度,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制度以及相关的侵权法律制度,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对他们的处罚,从而在履行监护职责是能主动避免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的行为。最后,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方法教育。监护人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不等于可以对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不管不问,监护人要履行监护职责,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三)完善立法和救济措施

1.完善侵权法律责任制度

我国立法中,缺少关于保护隐私权的直接规定,隐私权的保护主要归于侵害名誉权案件一类,这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我国明确规定监护人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及法律责任,是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权家庭保护制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于行为认定标准等具体内容,可以在地方性立法及其他涉及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立法中分层级,分类予以规定,比如通信、网络资源等方面的法律中,从而尽量减少由于此类行为隐蔽性和模糊性带来的困难。同时,在法律责任制度中,除了已有的民事,刑事和治安管理处罚等形式的法律责任外,还可以与监护制度挂钩,规定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可以作为终止或撤销监护人资格的考量内容之一。

2.完善救济程序

首先,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公安机关接受此类案件举报,我们建议在此职责基础上,加强公安机关读家庭成员尤其是监护人的教育职能,既规定公安机关对于未成年人举报父母侵犯自己隐私权的案件,必须介入进行调查。经调查后,对于构成治安案件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同时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情节不严重的,也要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方面的教育。

其次,完善诉讼制度,在国家法律救助制度中,强化“国家监护”的理念,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监护人侵犯权案件,由国家有关部门担任人或为其指定人,相关的部门可以报括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妇联,法律援救中心,法院等。这样,未成年人要监护人时,既可以到法院,也可以向其他机构求助。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隐私权的实现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也能够促进家长、教师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之家庭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3-76.

[2]莫洪宪,林丽红.百姓法律问答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54,21-22,337.

[3]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之校园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3-76.

[4]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3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释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7.

[6]王雪梅.儿童权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58.

[7]李克宋才发.家有少年之父母孩子读案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60.

[8]王秀琴.浅议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惠东县人民法院网[EB/OL]./read.php?id=833.

2009-1-20.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7

http://

关键词 高中生;法治意识;价值观;群体目标

以往的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目的,仅仅是从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这个角度进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政治法治文化日益丰富,法律和公民的生活越来越密切,高中生是进入社会的公民预备队,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性的法治意识培养,让他们不仅仅不能违法犯罪,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力和要承担的义务,本文从法治意识和法治价值观进行分析,明确高中生应当有怎么样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模式,为中国未来中学生法治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中生需要树立的三种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相对于完整的社会人来说,高中生最需要的是关注自己和外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这三种意识是法律社会中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的自我认知,以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为依据,把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融合在一起的自我认知。高中生在学习中基本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但是这个角色可以使子女,也可以是兄弟姐妹,但是就“公民”一词,很多高中生还感到陌生,因为这种称谓在一般生活学习中不会存在和运用,它是法律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特有名词,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高中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公民身份的意识已经为法律所期待。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角色,要求高中生必须要树立起国家主人的地位意识,把自己和国家联系起来,不论是建设经济还是体现民主,高中生都需要把“公民”身份强硬地表现出来。

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也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责任人意识,这和政治学习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通的。现阶段的中学教育往往对责任意识进行道德层面的教化,却忽视了法律层面的引导,对高中生应当灌输责任不仅仅在于道德的可遵守,也要进行法律责任的应遵守。法律责任不仅仅是承担犯罪刑事责任,还可能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样在下一代的立法中,法案才可能为我们下一代的法律人所理解和接受。当我们的未成年人懂得了法律并理解了法律,那么法律权威自然而生,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进行社会公正的自觉维护。

权利义务意识是高中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关键问题,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就很难理解自己的权利是他人履行义务的结果,而他人的权利也需要自己作出相应的利益牺牲来维护的。这点上,可以加强学生的法制历史学习,从著名的法律著述和法制故事学习权利义务文化,最终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享受自己的法律权利,也要严肃对待自己需要履行的法律义务,这样才能在未成年人心目中形成和谐的权义观念。

二、高中法治教育应培养的价值追求

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律被认识的重要表现,但是认识法律和理解法律并不是一个相等的关系,知道法律形式和理解法律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是法律学习和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公民意识还是权利义务意识,都在遵循一个合理的法律价值,这就是公平正义价值观。法治的公平正义,主要涉及到四个价值观的树立,即秩序、自由、公平和正义。

秩序价值是合理社会生存环境的基本保障,没有秩序,即使再民主再自由的国家,也可能变得混乱不堪,因为每个人的权利都需要得到保障和彰显,如果没有界限的张扬权利就可能使权利和义务突破平衡的临界。我们通过不同的法律调整和权利义务规制,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因此高中政治常常讲习的和谐与稳定,就体现在这个秩序价值之上。因此,在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应当教育他们树立起社会秩序为首要的价值追求。

自由价值是法律的终极目标。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来看,中学生又特别是高中生因为校园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最渴望得到社会自由,往往就会选择脱离学校学习的正常轨道,那么高中法治教育就需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由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校园,要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有限度地,学生的自由在于学习的边缘,那么社会的自由边缘就在于他人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样的灌输可能更加形象地表示了自由价值的高中化展示。高中生在认识法律自由价值时,对于勤学和逃学之间可能会更加明白自由的真谛。

公平正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核心追去,宣扬的是人类社会一切真善美的标准。通过对历史和政治题材的学习,让高中生去理解公平观念的发展历史,比如男女平等历史、奴隶等级历史和贵贱差异历史,结合到当前经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更好地比较公平与非公平的优劣,形成内心自主的公平意识。对于正义,不能简单地看对与错,这个需要教育学生从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让学生认知正义价值的相对性理论。比如,我们打击犯罪是在伤害犯罪嫌疑人,但是我们却保护了无辜的人,那么从惩恶扬善这个角度和人民主权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正义才是绝大多数支持和维护的正义。

三、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

大力推行实用性法律教育。高中生法治意识提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法律,学习法律,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在高中学习阶段可以进行普及。对在校高中生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从而具备法治意识,具备运用法律处理基本法律事务的能力和意识。

将基础法律学习纳入高考之中。主要是将比如法理学中关于权利义务和正义公平的通识性法律知识加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授中,把这部分学习设置到高考测试选拔当中,让学生和家长能够真正重视起对法律的学习和研究。

突显司法机关的宣传能量。主动邀请校区所在地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对高中生进行校园法制宣传,特别是关系未成年犯罪和违法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知晓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的规范行为模式,用警示和激励的双重方式提高高中生的法律学习和遵守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

http://

参考文献

[1]朱世媛.“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载《中国轻工教育》,2008年(4)期

[2]华金.“中学生法治教育研究——以高中历史课程中法制史为例”[J].载《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8

一、强化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利用有利契机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未成年人法律知识

团区委把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各级团组织和未委会各成员单位利用板报、广播、知识竞赛、培训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街道、各镇等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积极开展知识竞赛、模拟法庭、主题报告、文艺汇演等多种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区掀起宣传、学习“两法一条例”的高潮。在“两法一条例”颁布实施纪念日、“5?30世界无烟日”、“6?26国际禁毒日”、“7?13申奥成功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纪念日,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

2.立足阵地开展法制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充分利用学校主阵地,把法制教育作为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求中小学每学期专题法制教育不少于8课时。

注重社区法制教育,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在社区和家庭的有效延续和衔接。团区委领导多次深入社区调研青少年法律学校工作,指导青少年法律学校依托镇街活动场所,定期邀请司法所等单位或部门的业务干部,为辖区青少年及家长讲授法律知识,开展多种法律实践活动,并积极协调于12月初成立大台街道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

3.发挥法制校长主体作用,提高未成年人法律素质

团区委不断加强法制校长队伍建设,逐步为全区41所中小学配齐了法制校长。不定期召开法制校长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培训班,提高法制校长工作水平,指导法制校长进校参与学生的法制教育,为学生讲解自我保护、意外伤害避险、网络安全、心理教育和其它相关法律知识,参与转化后进学生,整治校园周边秩序等工作,强化了中小学法制教育,壮大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力量。

二、深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1.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举办以引导未成年人认知危害、自觉远离,增强未成年人拒毒、防毒意识和能力等为主题的禁毒知识讲座,并指导学校组织开展以禁毒为主题的班会、团队会。全国禁毒宣传月期间,团区委下发《关于开展20*年“青少年远离行动”的通知》,要求区未委会各成员单位、各镇街未委会以“参与禁毒斗争全民抵制倡树奥运新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壮大禁毒志愿者队伍,依托各类青少年教育阵地动开展集中性的宣传教育活动。“6?26”国际禁毒日当天,在各镇、街道办事处,在繁华场所、主要街道开展主题宣传、主题签名等活动,掀起禁毒宣传教育的高潮。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寄情奥运”青少年禁毒漫画、卡通画比赛,全区中小学生共上交作品164幅,在全区青少年中营造了抵制、珍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2.开展社区闲散青少年调研

20*年底至20*年初,按照市未委会统一部署,开展社区闲散青少年状况调研工作,团区委高度重视,联合区综治办召开专题工作会对调研工作进行了严密安排,各镇街团组织按照要求,专人负责、全力以赴对全区闲散青少年进行深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和数据整理录入“全国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有14-25周岁闲散青少年422名,其中男性289名,女性133名。团区委对调研结果和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撰写了题为《*闲散青少年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为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提供参考。团区委还根据调查结果,组织社区闲散青少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团区委部署实施了北京市第二次未成年人状况调研和北京市非独生子女(双生子)身心发展状况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了我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身心发展特点。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9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建设法治城市的目标和市教育局有关教育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并根据本镇实际,在全镇师生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快我镇教育工作法制化进程。二、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法制教育作为本学年我镇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

2、各学校要成立“法制教育小组”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及政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好计划,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协作。

3、聘请派出所的指导员,定期到下属各校组织辅导和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学期不少于二次。

4、通过培训,建立一支知法、懂法的法制教育骨干队伍。三、教育内容

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1)、开学初,各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正确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建成一支法制教育骨干队伍。提高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

(2)、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素质。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实施者,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要坚持组织班主任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端正教育思想,以师德为核心,以爱事业,爱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目标,真正把教育工作当作体现自己生命价值、人生理想的神圣事业。

(3)、发挥思品课,政治课教师的作用。

让学生学习《宪法》、《刑法》及生活中有关法律法规,丰富学生的法制知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1)、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小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有效地抑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和行为,防止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结合学生犯罪案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将法制教育作为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必要内容,重点加强对“边缘生”的教育。四、教育形式

1、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

(1)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以自学、听讲座、集体讨论、写体会等形式开展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宣传。

(2)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政治课、法制辅导课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行为礼仪教育。

2、教师讲解和宣传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散发资料、观看法制教育影片,法律案例分、黑板报、橱窗展览、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1)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来校开设讲座,进行法制教育。

(2)学校定期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检查,同时与镇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协条工作。

4、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在普法实施过程中增强针对性。

(1)突出重点内容。师生所受教育内容有所侧重。教师通过学习应规范自身的言行,热爱本职工作,因此侧重于《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一头则关键要提高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因此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重。

(2)突出对象。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特殊学生进行强化教育。要求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落实了每个特殊学生的分管教师,定期交流、教育。五、主要活动:

(1)8月份,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内容。

(2)9月份,学生行为规范学习、训练、达标评比活动。

(3)10月份,观看法制教育影视片,听取法制教育讲座。

(4)11月份,开展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

(5)12月份,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作法制讲座。

(6)1、2月份,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过文明春节,做守法公民”活动。

(7)3月份,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和“争做小雷锋使者活动”。

(8)4月份,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9)5月份,开展以“青少年与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法律知识竞赛。

(10)6月份,评比法制教育先进个人、先进学校。

(11)7月份,发动号召全镇师生“遵纪守法过暑假”和组织团员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10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建设法治城市的目标和市教育局有关教育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并根据本镇实际,在全镇师生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快我镇教育工作法制化进程。

二、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法制教育作为本学年我镇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

2、各学校要成立“法制教育小组”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及政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好计划,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协作。

3、聘请派出所的指导员,定期到下属各校组织辅导和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学期不少于二次。

4、通过培训,建立一支知法、懂法的法制教育骨干队伍。

三、教育内容

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1)、 开学初,各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文件、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正确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建成一支法制教育骨干队伍。提高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

(2)、 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素质。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实施者,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要坚持组织班主任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端正教育思想,以师德为核心,以爱事业,爱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目标,真正把教育工作当作体现自己生命价值、人生理想的神圣事业。

(3)、发挥思品课,政治课教师的作用。

让学生学习《宪法》、《刑法》及生活中有关法律法规,丰富学生的法制知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1)、 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小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有效地抑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和行为,防止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结合学生犯罪案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将法制教育作为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必要内容,重点加强对“边缘生”的教育。

四、教育形式

1、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

(1) 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以自学、听讲座、集体讨论、写体会等形式开展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宣传。

(2) 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政治课、法制辅导课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行为礼仪教育。

2、教师讲解和宣传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散发资料、观看法制教育影片,法律案例分、黑板报、橱窗展览、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1) 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来校开设讲座,进行法制教育。

(2) 学校定期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检查,同时与镇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协条工作。

4、 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在普法实施过程中增强针对性。

(1)突出重点内容。师生所受教育内容有所侧重。教师通过学习应规范自身的言行,热爱本职工作,因此侧重于《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一头则关键要提高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因此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重。

(2)突出对象。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特殊学生进行强化教育。要求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落实了每个特殊学生的分管教师,定期交流、教育。

五、主要活动:

(1)8月份,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内容。

(2)9月份,学生行为规范学习、训练、达标评比活动。

(3)10月份,观看法制教育影视片,听取法制教育讲座。

(4)11月份,开展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

(5)12月份,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作法制讲座。

(6)1、2月份,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过文明春节,做守法公民”活动。

(7)3月份,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和“争做小雷锋使者活动”。

(8)4月份,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9)5月份,开展以“青少年与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法律知识竞赛。

(10)6月份,评比法制教育先进个人、先进学校。

(11)7月份,发动号召全镇师生“遵纪守法过暑假”和组织团员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