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5:41:18

未成人

未成人范文篇1

由于单亲或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而且在性格形成上容易产生烦躁、冷漠、孤僻、自卑等不良倾向。甚至父母双亡,2006年3月14日至3月23日间,被告人王翔窜至北安市铁南区居民杨玉芝家、冯玉英家、钱翠萍家共实施盗窃6起,其中,2起系未遂。盗窃大棉袄一件、裤子三条、纸壳150斤、旧书、小食品、夹克衫一件、水洗裤一条、衬衣一件等物品,共价值人民币321元。

本院了解到,被告人王翔从小父母去逝,其与养父母一起生活,小学三年便缀学,养父母离异后,开始流浪。2006年1月23日因盗窃罪,被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判处拘役六个月。刑满释放后,流窜至北安市,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实施盗窃多起犯罪。犯罪后,本人悔罪。

像这样的家庭,子女缺少家长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关心、教育和指导,削弱了家庭教育的职能,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残缺的家庭对孩子管教上的力不从心,有的放任自流,有的听之任之,极易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二、文化教育低及法律意识淡薄是其走上犯罪道路首要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文化层次低和无业者较多。一些因家庭条件限制或学习成绩不佳而辍学的未成年人,退学后不能很快就业,没有固定收入,经济困难,精神空虚,无处寄托,常常与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走上犯罪道路。

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特别是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可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一是有极个别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有个别学校违反教育法规,将有污点的学生哄出校门,推向社会不管了。二是有的教师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责任心。甚至采取歧视态度,对特殊家庭的子女未及时给予关怀和理解,使他们受伤的心灵未能及时得到抚慰,结果导致自暴自弃,荒废学业,滑进犯罪的泥潭。

十七岁的少年犯张某仅有小学文化。3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只身一人抛开一切去了南方。父亲患精神疾病死于街头。张某只好与姥姥、姥爷一同生活。8岁那年,年迈的姥爷患重病。为了治病,姥姥一家卖了仅有房屋。后来,张某的姥爷不治而逝,为了生活,早已辍学了张某与姥姥一起靠为他人清理冰池和拣垃圾为生。张某十二岁那年,姥姥带他到外地的姨家串门。张某的姨、舅们竟当着他的面反对张某的姥姥“管”张,还指着张某的鼻子说——你这样死了算了……第二天,张某吞下了数十片安定片,幸被在医院工作的邻居发现,才免一死。而后,张某便独自流浪街头,后被人利用,帮人干活供吃供住,直至帮人打架,“无知”地走上犯罪道路。

三、“棍棒教育”与家庭虐待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棍棒出孝子”是封建传统的衣钵,可一些家长却视其为“法宝”,依然照搬不误。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粗暴,甚至打骂体罚,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极易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四是有的家庭放任不管,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所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

十五岁的少年犯王某的家庭是六名同案犯当中唯一健全的家庭,经济条件也较好。可王某的父亲信奉棍棒出孝子的信条,一次棍棒交加后,竟将王某的肋骨打断了两根。从此,王某只要一见父亲脸色不高兴,就吓得直哆嗦。后来,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的王某因害怕父亲便经常泡在游戏厅或网吧里不回家,直至与其他案犯相识,参与抢劫至案发。

而十八岁的少年犯刘某几乎具备了所有少年犯特征。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小父母离异后,随患有残疾的母亲一直生活。后来,母亲再嫁,可继父却视刘为累赘,经常找茬打骂刘某,使其在十三岁时便辍学,离家出走,直至走上犯道路。

四、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空档期”不容忽视。

所谓“空档期”,就是指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间,还有高中不上学了。由于此期间,随着家长对孩子自立能力的逐步认可,家庭管理,特别是又接又送的亲情管理逐渐淡化。于是终于摆脱了家长束缚的孩子们顿感轻松无比,放学多玩一会儿再回家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干脆就向家长们撒谎……特别是上了初中三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也放弃了对学习教育,只想不惹事就行,此时的孩子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不仅与家长老师沟通少,而且好奇心大,自我约束能力差,于是网吧、游戏厅等游乐场所便成了这些疏于管教的孩子们的常去之处……

五、极不规范的网吧和游戏厅等成了少年犯罪的温床

未成年人犯有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者居多。他们中有的经常夜不归宿,甚至几天不回家,还有脱离家庭管理的现象。形成一种玩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吃在饭店,洗睡在浴池的生活模式。这种不正常的消费行为,使他们手里一旦无钱,极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邪念在调查中,个别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竞成了少年犯走上犯罪道路的温床。通过对多起少年触犯法律案件的调查,我们惊奇地发现,多达90%的少年违法当事人均在网吧、游戏厅等地相识或沉迷于此,特别是前述的少年犯团伙抢劫案中的6名少年犯,不仅相识,沉迷于网吧,而且网络已成了他们“有分有合”的联络工具。

未成人范文篇2

二、授课对象:XX全体师生

三、教学目的:通过对农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探讨,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与方法,进一步增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实效,为农村创设良好的教育工作与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提供支持与保障。

四、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农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方法与手段,力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明显成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一场“知时节”的春雨,滋润着中华亿万未成年人的心田。《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农村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本文认为可以按照“13631”的工作思路,即把住一个重点、抓紧三项工作、强化六条措施、做好三部结合、树牢一种思想的基本要求,立足实际,狠抓落实,力求实效。具体是:

一、把住一个重点

就是要把握住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现在农村未成年人大部分为在校学生,“在校学生”自然就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对象。抓住了重点,工作才有目标,才有方向,工作的成效才能够突出。

二、抓紧三项工作

针对“在校学生”这一重点人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抓紧“三项工作”,即做好下面三个“洗”:

1、要“洗澡”。就是改变形象。当今,有部分学生不仅有很多的“稚气”,更有不少的“霸气”,甚至流里流气,胡里花哨,一幅“小流氓”的派头;有的是“蓬头垢面”,穿着邋遢,卫生不讲究,萎缩不振,缺少未成年人的活力与生机,更谈不上什么“英气”。凡此种种见之不爽,影响不好而且深广,如此当给之彻底“洗澡”,洗清“面子”,树好形象。当然,物质基础薄弱、经济条件差者,应以整洁质朴为要求,切忌“劳民伤财”,助长“攀比之风”。

2、要“洗嘴”。也就是要言语文明。有的未成年人面容倒也“俊俏”,形象也不错,只可惜一旦张口便是满嘴的粗言野语、污言秽语,“脏口”泼人。对这些人,当以“清洗嘴巴”为第一要务,要当面揭其“脏话”,要求立即纠正,直至让他吐出文明语,说出文明话,要求做个文明人。

3、要“洗脑”。就是要纯洁心智,美化思想,振奋精神。这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常言有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除去那些未成年人的思想“黑斑”,弃私欲立公心,放局部观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不因蝇头小利而裹足不前,不以一己私利而牺牲集体利益。不搞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要纯洁思想动机,端正其品行。

三、强化六条措施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要使“三洗”洗得白,洗得清,洗得鲜丽,洗出成效,关键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

1、统筹规划,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诚为基,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中小学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出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基本国情、时事政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针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不同阶段等特点,按照幼儿启蒙奠基、小学基础起步、初中成长进步、高中发展健全的要求,把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通过教育,让未成年学生争做社会好少年、家庭好孩子、学校好学生、大自然好朋友。

2、不断创新,努力构建知识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逐步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环节,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校园信息网,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水平;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咨询热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节目等,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分层次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开展规范的心理测评和学生健康心理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整合资源,广泛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多种形式,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传统美德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重点内容,以文明教育实践、遵纪守法等为专题,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青春期问题列入教育内容。结合创建文明学校和诚信学校活动,开展安全、法制、环保、诚信、社会公德、卫生保健和禁烟禁毒等主题鲜明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良好形象。要利用综合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观摩艺术演出、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书法绘画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鼓号队比赛、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要通过利用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等途径,培养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的基本道德情感和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志向;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结对济困”活动,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倡导爱国之风、文明校风、时代新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养、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新青年。

4、规范行为,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和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把《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工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经常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依据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注重养成,注重体验。幼儿阶段重点培育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认知和行为能力;小学阶段重点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同时要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中学阶段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未成年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人生坐标。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梯次递进结构,使之在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5、言传身教,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十分重要。要充分利用每年9月的“师德建设月”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弘扬高尚师德,创建文明品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广大教师人人从我做起,言传身教,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和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班主任等德育专职教师和团队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德育专职教师、团干部以及少先队辅导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立全员德育机制,突出班主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实行教师年度德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注意发现和培育教师先进典型,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先进德育工作者等活动,大力宣传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事迹。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的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健全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建设,把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布局。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领导要积极支持共青团、少先队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保证活动时间和开展活动的必要经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力开展中学生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成年教育、体验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陶冶高尚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深化少先队员“手拉手”、“雏鹰行动”、“希望工程”等道德实践活动,拓展雏鹰争章活动的空间和社会渠道;要积极带领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建立和完善校外辅导员、志愿辅导员聘任制度,吸纳专业志愿者和社会人士担任辅导员,并健全培训、考核、表彰机制。

四、做好三部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部分要有机结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做到因人施教,寓教于乐,把每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抓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一课堂。要重视发展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9月份“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通过家教研究会、家长学校、文明家庭等载体,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把推进家庭教育与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建设学习型家庭”、“评选优秀家长”以及“春蕾计划”等各项特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成年人教育工作,增强每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自律意识,用优良的品德和模范的行动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高度重视单亲家庭、困难家庭、下岗职工家庭、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子女教育,特别要给予农村留守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关注,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2、抓社会实践。充分地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开展国旗、国徽、国歌教育,“道德新风与你同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充分利用青少年德育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红色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

3、抓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的建设,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资源。要充分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环境特点以及老区教育资源,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道德实践之中,用秀丽的山水风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利用各教育基地和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力争在展出内容和展示手段、服务质量和教育效果、内部管理和环境面貌等三方面取得显著改善,认真落实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免费开放,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优惠。要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管理。少年宫、儿童乐园、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场所要发挥教育阵地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面向广大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园,热爱自己的家园。

4、抓文艺宣传。要向广大未成年人推介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先进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特点,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影视、歌舞、戏剧、音乐、美术、图书等精神文化产品。要进一步发挥乡村文艺分子、宣传骨干、农村文艺表演人才的积极性,精心创作、表演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板报、绘画、歌舞、书法等面向未成年人的文艺作品。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乡村现有的广告牌、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加大全民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力度,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并抓紧抓好,形成浓厚的社会教育氛围。

5、抓环境净化。认真贯彻落实“扫黄打非”责任制,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在乡镇以及有条件的村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扫黄打非”宣传栏、一个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优秀图书专柜、一项“扫黄打非”村规民约、一项“扫黄打非”管理举报制度、一个“扫黄打非”分管领导(负责人),把“扫黄打非”工作落实到基层。要深入挖掘和严厉打击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政府公共网站要开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网页,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整治并规范管理经营性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推广连锁主题网吧,推进电信、联通等资质信誉较好的大型企业发展网吧连锁经营。

6、抓法制教育。乡镇党委、政府要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重点,不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在保证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建立并充分发挥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教育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培养他们从小就做爱国守法小公民。要严格执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校园治安特别管护区的通知》,结合“平安德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综治委和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作用,扎实开展依法治校和创建文明安全学校活动,提高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五、树牢一种思想

成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采取短、平、快的措施就立竿见影,一劳永逸,必须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常抓不懈的思想。

一个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民族,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民族昌盛、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础。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个体入手,要多管齐下,要提高整体效应,要持之以恒。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加强和改进”之目的。

未成人范文篇3

一、强化领导。

(一)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及时调整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迅速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书记、镇长亲自督办、机关干部包社区制、各社区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大格局。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牵头责任单位工作积极性,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坚持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开展工作。坚持社会监督制度,聘请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社会义务监督员17名,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做好了创新案例的收集、上报工作,坚持工作信息报告制度,做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信息的收集、编发和报送工作,做好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完善考核体系。镇党委、政府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融入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纳入了对社区居委会的目标考核,实行奖惩逗硬,并作为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镇机关、社区有专人负责,工作有方案,措施有落实,经费有保证,使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参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中有力度。坚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全年来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力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将评比表彰规范化、制度化。

二、增添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有效的馆(园)校外联系制度,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

(二)认真牵头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用实际事例让全社会明白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关心青少年成长、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进一步唤起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加强社区(村)未成年人教育队伍建设。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寒暑假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今年的3月、5月和暑假期间,镇党委政府都分别组织机关单位和各社区对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家庭学生、生活有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春节、儿童节送温暖活动和捐资助学活动,深化希望工程助学计划、大学生济困助学等活动,大力推进灾后结对扶助工作,切实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四)为认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举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八荣八耻宣传教育。镇党委政府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中之重,与司法局、团委、文化局、公安局派出所一道专题讨论,不断总结调研,推广新经验,新举措,针对现行劳释吸毒人员现象,预防违法犯罪,培训四有人才,从娃娃抓起。抓好对青少年“珍惜生命、远离”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教育。同时,深入到全镇6所中小学,为青少年学生作公民道德宣传讲座4场,从而在未成年人中倡导崇尚文明礼仪,提高中小学生识别和抵制邪教的能力,坚决防止,邪教进校园。

(五)镇为丰富社区、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深入到板房区、居民群众和留守儿童中,为12个社区的群众送去了5场爱国主义题材影片。通过观看健康有益的影片使广大的民居群众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纷纷表示: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发扬灾区人民的乐观、不气馁”精神,共同建设和谐和温馨家园;4月26日,社区居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周系列活动。露天电影、文艺汇演等活动精彩纷呈,得到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认可。5月1日劳动节,以“保护母亲河,齐心促和谐”为主题,组织青年志愿者上街打扫卫生,清理河垃圾,为这座优美的文明卫生城市做贡献;5月4日青年节,开展“五四表彰座谈大会”配合市团委搞好庆祝活动;配合市上举行“5.12纪念活动。

(六)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配合学校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考察及青少年开放等工作。各学校将法制教育进入了课堂,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管理工作;举办市民培训班,指导学校、教师、未成年人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减少学生在校内外的违法犯罪。为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各社区动员共建单位、社区单亲家庭的子女不能放任自流,做好受过帮教的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迎祥社区居委会和城中派出所开展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对失足青少年姜琦,社区主任和民警经常关心他生活,帮助教育他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社区民警经常巡视,对辖区内青少年活动集中场所的体育馆、公园,发现有青少年打架斗殴及时制止。使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犯罪控制在萌芽状态;配合学校和文体局,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现在学校200米内无电子游戏室、录像厅及营业性舞厅、酒吧、咖啡厅、OK厅。配合派出所不定期地对我镇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等进行检查,经查,镇网吧和电子游戏定均无违法经营现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发挥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做到学有榜样,行有准则;及时准确反馈工作情况信息,组织质量高的典型材料,按时报送了相关资料。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活动,组织和带领居民委员会同有关部门一道做好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掌握暂住人口中青少年入学、就业情况,对长期流浪社区的青少年儿童,采取特殊措施安置帮教。

(七)抓“活”活动载体。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悟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坚持三月的读书节、五月的艺术节。学生参与面广,活动丰富多彩。多年来,镇以弘扬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发挥“12355青少年维权中心的作用。

(一)关爱留守儿童。让“大手牵好小手”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加大爱留守学生“十百万”接力行动、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和派遣工作力度。启动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积极发动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对家庭贫困的留守学生”予以资助,剑南镇对“留守学生”校的学习和生活上新遇到困难积极予以解决,使他能安心学习、愉快学习,青年志愿者们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定期地深入学校、班级和学生家里了解“留守学生”学生、生活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对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表彰,以此鞭策后进,推动工作。对家庭困难的生病留守儿童给予医疗救助金,并在社区医疗站进行免费医治。

(二)关心农民工子女。逐步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给予支持和指导。

(三)加强了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做好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帮教工作。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了一个更加有利的氛围,让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帮扶孤残儿童。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建立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救助机构。孤儿和残疾儿童救助所需资金纳入社区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及时协调帮助就近入学,并受到必要的照顾。开展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帮扶工作,采取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救助。

(五)教育边缘儿童。构建有效的社会帮教网络。加强对边缘儿童的帮教工作。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积极做好边缘儿童的司法援助和教育挽救工作。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未成人范文篇4

一、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确保我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充实完善志愿者工作队伍,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并将工作的落脚点延伸到村,形成了完整的工作网络。成立了以书记为所长,副书记为副所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织、宣传、团委、妇联等负责人、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村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积极配合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精心组织,推动关爱工作见实效

为了确保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镇党委在年初因地制宜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细化领导责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村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提高重视程度,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服务脱贫攻坚,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关爱活动。联合各村和中心校对全镇困难家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困难青少年底数,通过“暖冬关爱等活动的开展,给予困难青少年一定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义务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开展教育扶贫,助力困难学生,继续做好教育扶贫救助学生帮扶学生。开展残疾儿童送教活动,乡中心校22名教师组成5个工作小组,分别对5名无法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送教和走访,每名儿童每学期走访送教16次。

二是进行普法教育。坚持“防、治结合方针”,结合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在中心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工作,使广大青少年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三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举办树立“良好家风家教教育”活动,积极与家风家教宣讲团对接,邀请区级宣讲团成员先后在中心校开展宣讲活动3次,受教育家长、学生达400多人次,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中心校设置学习宣传专栏,组织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为广大青少年了解历史、国情、政治、社会搭建了平台。

四是固本强基,不断加强基层关工委创建成果。依托枫木村关爱活动室、文化站、“儿童之家”等阵地,争取一批儿童图书、益智玩具、文体器材等,提供场地和器材,让青少年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并结合实际开展红色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丰富了未成年人课余生活。

五是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在春节举办的联欢会期间,邀请幼儿表演《中华孝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利用“五四”、“六一”等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恩意识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书伴我成长”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为重点,组织学生以写一篇作文、做一份手抄报、出一期黑板报、练一项才艺、上一堂法制课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六一”期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带队慰问了辖区2个中心校、幼儿园的师生,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六是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打”整治、校园经营秩序整顿等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在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开展校园周边治理,重点检查了学校周围有无KTV、游戏厅、网吧等扰乱学生教学环境的场所,在赶集、周五期间的重点时段,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证件检查和超载检查,维护学生安全。支持学校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法制观念、生活安全知识。

三、目前存在问题

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先进乡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如下:一是重视程度还不够,部分村干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创新不足,活动开展较少,效果不明显。二是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完善设施、购置器材、配套活动设施,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面对需要资助的困难儿童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公益事业方面,缺乏政策、资金支持,全靠志愿者的奉献,后劲不足。

四、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区文明办的指导下,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以创新的工作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要求,做好全年工作。

一是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认真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定期对青少年开放儿童之家,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和心理援助,丰富青少年可与生活,普及文明上网、预防艾滋、远离,青春自护、科普健康等知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未成人范文篇5

集团公司党政研究确定,今天召开集团公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树献送”活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和济宁市委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表彰奖励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深化“树献送”活动,实施“阳光助学、阳光奖学”,资助一批家庭生活困难的青少年学生。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动员集团公司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时代新风,塑造良好的兖矿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项战略任务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作出的重大决策。前不久,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和济宁市委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继召开工作会议、下发意见,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执政风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未成年人的亲切关怀。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也必须看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中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消极作用;一些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行为、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行业不正之风、腐败问题等,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失当和学校教育的失重,也造成未成年人的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之间的失衡。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对于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广大职工群众深感忧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的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担负起应有的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尚未真正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经费投入、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都有许多与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对于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各级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务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一定要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目标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新的更大成效。

二、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弘扬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为基础,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集团公司国际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此,集团公司党政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级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育人之本,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是龙头,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平台。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效能。

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道德为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要结合“诚信兖矿”建设,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好“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和“弘扬优秀传统,塑造诚信兖矿”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用《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更好地发挥中小学生灵魂工程师和育人园丁的重要作用。

二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堂作用。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既要担负起抚养子女的义务,更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组织开展好“示范家长学校”创建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家长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掌握科的家庭教育方法,以自身的品行修养为子女作出表率。要高度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积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价值观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原则。尤其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未成年人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才。

三要发挥社会教育的大熔炉作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表现在未成年人身上,但根子在成年人身上,责任在全社会。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都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从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高度,自觉履行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千方百计地使他们远离、远离暴力、远离色情、远离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东西,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二)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贵在实践。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正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根据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未成年人在参与中获得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兖矿集团地处“孔孟之乡、礼义之邦”,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要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文化厚重、名人名胜和文物古迹众多的

优势,为未成年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要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教育效果。要运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要日子,集中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好在家庭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做律己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同学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环保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自己的“小主人”活动。要积极开展“青春·健康·文明·时尚”为主题文化联赛、网络文明、“民族精神代代传”经典故事竞赛等系列活动,使未成年人在参与中得到提高。要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各方资金,鼓励支持用方方面面的力量兴办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

(三)坚持正确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着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不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都与不良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诱导有关。目前,社会方方面面非常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大职工群对净化矿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呼声十分强烈。各级组织、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迅速行动起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利条件。

一是积极营造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精神追求十分广阔,关键需要用先进文化作为启迪他们美好心灵的火炬。各级宣传文化媒体、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为已任,努力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组织开展以“读好书、唱好歌、讲好故事、看好电影”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百”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加强矿区文化市场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搞好专项整治,坚决杜绝传播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坚决查处宣传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要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特别要加大力度,搞好对全矿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治理,严格落实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的措施,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二是积极营造保障有力的法制环境。要结合“平安兖矿”建设,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学校要开设法制教育课,围绕校园安全、治安防范、交通安全、防火避险等主题,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对未成年人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探索建立青年少犯罪的发现机制、预防机制、挽救机制和再犯预防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三是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各级宣传部门要统筹安排,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播、报纸、电视、网站要开设和办好面对未成年人的专题栏目,新闻中心要做好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落地、覆盖和收看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更多地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各类传媒都要把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努力在集团公司上下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四)大力开展“树献送”活动,不断对其赋予新的实践内涵。以“树新风、献爱心、送阳光”为主要内容的“树献送”活动,是共青团中央、原煤炭工业部于1996年开始倡导的一项民心工程。九年来,集团公司各级团组织按照上级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开展“树献送”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扶贫救助、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矿区特困家庭提供了实实在在服务,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目前,全公司形成了以集团公司青年志愿者总站为中心、以基层40个分站为骨干、以460支服务队和1500个服务小组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他们以服务卡、服务电话、“一助一”、“多助一”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把党和组织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一批批贫困学子踏着希望之光走进了大学校园,一个个贫困家庭鼓起信心、度过难关。可以说,“树献送”活动已经成为牵动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爱心工程、暖心工程、阳光工程。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精神,“树献送”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今年的“树献送”活动其主题确定为“阳光助学、阳光奖学”。各级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集团公司的有关安排,结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从维护矿区青少年利益,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出发,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推动集团公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一要创新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明确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形成梯次递进结构,丰富心理健康、人格塑造等教育内容。对幼儿阶段要重点抓好道德启蒙教育;对小学阶段要重点规范基本言行,养成良好习惯;对中学阶段要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兖矿、爱劳动、爱科学教育;对技术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

二要创新教育方法。坚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原则,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要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未成年人,诚心诚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务,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改变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表面化、片面化、成人化的状况。

三要创新制度。进一步促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中小学德育考核、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治理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不断完善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体系。

三、强化领导责任,把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责任。集团公司各级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把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级领导班子要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注意了解和分析未成人思想道德状况,及时研究解决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和《山东省未成人保护条例》,切实维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要增加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投入,并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把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是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各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会议上下发的“各部门目标任务分工”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在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中,要把实现长远目标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结合起来,在搞好经常性工作的同时,多为未成年人办几件影响大、效果好的好事、实事。特别是对那些广大职工群众反映强烈、未成年人欢迎的事情,一定要抓紧办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职工群众真正看到集团公司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和变化。

未成人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所年人保护工作。

共产主主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家庭保护

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第九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离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第十六条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三章学校保护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全国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五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十六条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第十七条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十八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工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工读学校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工读学校的教职员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

第十九条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

第四章社会保护

第二十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二条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年,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第二十三条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第二十四条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

第二十五条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第二十六条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第二十七条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第二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第二十九条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第三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格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第三十二条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

第三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努力办好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

第三十四条卫生部门应当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幼儿园、托儿所的保教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教育。

第三十六条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对有特殊天赋或者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五章司法保

第三十八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十九条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产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一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人分别关押、管理。

第四十二条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人的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斫人所在的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五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未成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七条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得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得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条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第五十一条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二条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追分刑事责任。、

司法工作人员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的未成年人实行体罚虐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溺婴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明知校舍有倒塌的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分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人吸食、注射或者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四条当事人对依照本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有关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本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

刑法有关条文

第二十六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二条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三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未成人范文篇7

一、少年司法的逻辑起点:孩子“触法”,需要专科“诊治”

刑事司法的目的主要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该语适用于少年司法更为恰当。①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触法”与成年人犯罪存在很大差异。孩子生病,家长往往选择到专门的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儿科就诊,而未成年人“触法”,就如同孩子生病,在处理上应当与成年人有所区别。少年司法就是针对“触法”未成年人进行辩证施治、专科门诊,从而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一)典型案例之警示

案例一:医疗纠纷。原告(两个半月大)因上呼吸道感染被某普通医院收入院。入院后医院违规操作,使用“庆大霉素”等药物对原告进行抗炎治疗,结果导致原告“双耳感音神经性聋”。该案最终经法院主持调解结案,由医院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四十万元。案例二:抢劫案件。被告人李某、叶某均系某职校学生,一日两人上完网后都没钱了,就商量去弄钱。当晚11时许两人在一公园门口,李某见一女性(被害人陈某)经过,就上前拉其挎在肩上的挎包,致陈某倒地。叶某上前拉住陈某的手臂,帮助李某抢得挎包,包内有人民币80元及化妆品等物。后经少年庭审理,两被告均被判处缓刑。但李某和叶某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被学校开除。为帮助两人重新开始学业,少年庭法官与学校、家人多次沟通协商,最终签订复学安置帮教协议,二人得以重返校园。案例一中的孩子因非专业性的治疗遭遇不幸;而案例二中的两名未成年被告人则非常幸运,其虽已触犯刑法,但在少年庭法官的真诚帮教下重拾学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专业化的重要性——对犯了错的孩子进行有效帮教,同样必须建立专门的司法机构,由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

(二)普通民众之反映

普通民众对儿童医院的态度,可反映出设立儿童医院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笔者曾就相关问题向200位普通民众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范围包括医生、教师、公务员、社区工作者、企业职工和职校学生等,调查的内容涉及普通民众对儿童医院、专门的儿童诊疗规范、少年司法制度及少年法院的看法。调查结果发现,普通民众对于设立儿童医院和建立少年法院的态度有着惊人的一致,受调查者都认为未成年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着巨大区别,一致认为有必要建立少年法律体系,其中有99%的人都认为有必要设立少年法院。

二、少年司法的无奈与困惑:用“成人法”治孩子的“病”

(一)专门“诊疗规范”的滞后——少年司法的“成人”规则

少年司法的困惑首先在于少年立法的滞后,而少年立法的滞后则首先在于少年司法的成人模式。人类习惯于以成人的思维思考未成年人,习惯把适用成人的经验性准则强加于未成年人,习惯在“爱的名义”下作出诸多对未成年人造成实际伤害的事情。从我国目前审判实践角度来看,少年立法大部分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部门法中,具有极大的“依附性”,未能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独特的身心特点。

(二)专门“治疗观念”的偏差——少年司法的“重典”思想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直接孕育于普通刑事司法,从一开始就具有刑事性质。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保护社会的痕迹过深,少年司法的重典思想较浓,少年刑事审判依然是成人审判的简单从轻或减轻。

(三)专门“诊疗机制”的缺乏——少年司法的“独木舟”现象

就法院内部而言,由于对少年审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案件数量、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全国各地的少年审判工作开展极不平衡。少年合议庭、少年刑事审判庭、少年案件综合庭、集中指定管辖庭等多种模式并存,呈“多足鼎立”之势。但少年审判机构的多元化,并未改变少年司法的单一化,各地法院对涉案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护和教育、挽救工作的参差不齐,各地区之间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量刑不平衡,影响到少年审判的社会效果。虽然在我国少年审判组织机构形式不能一刀切,但究竟哪种情况设立哪种形式的机构还是要基本统一。就少年司法整体而言,缺乏完备的配套体系,“独木舟”现象显而易见。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少年警察、少年检察、少年矫正、少年律师及少年福利等机构,少年司法配套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以及法院推出的很多改革措施难以落实。上述无奈与困惑,均根源于我们对少年司法制度价值认识不足,更未引起立法者和司法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

三、少年司法的本质特征:儿童利益最大化

一个成功的国家必然是重视孩子的国家,一个成功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孩子的民族。儿童利益最大化,不单是儿童医学追求的目标,更是少年司法的应然选择和终极目标。少年司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儿童利益最大化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条原则,必须作为少年司法规律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来认识。

(一)少年司法是预防司法

贝卡利亚曾讲过,惩罚的目的在于预防,除了预防没有别的目的。①建立少年司法的目的不在于对未成年人施以惩罚,而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类与犯罪作斗争数千年的实践证明:事后性质的司法干预代价过大、成本过高,也难以取得控制犯罪的良好效果,这一点在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中尤为突出。②“预防为主,惩罚为辅”早已成为世界少年司法制度所认同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少年司法是柔性司法

少年司法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单纯地追求对犯“错”的孩子定罪量刑的准确性和等价报应,而更多是在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少年司法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判例,只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他提供生存发展的机会,以主体特征和需求为依据进行个别化处遇。这个在成人司法中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少年司法中却成为必须恪守的现实性原则。少年司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少年司法中必须放弃成人司法中惯用的刚性司法理念,把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我国少年司法的最高目标。而圆桌审判的运用、社会调查的实施、合适成年人制度的引入、心理干预机制的推广及前科封存制度的探索等,均属少年司法柔性的具体体现。

(三)少年司法是能动司法

与成人化的审判工作理念不同,少年司法审判超越了传统刑法的报应主义观念,凸显教育、保护的功能,倡导教育的向前、向后延伸;裁量的侧重点不在于未成年人的罪错,而在于满足未成年人矫治和健康成长的需要。③因此,在少年司法中法官除依法作出裁判之外,还兼具教育、保护等职责,具有积极、主动和非中立的性质,充分彰显少年司法的能动性,法官的审判态度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审判方式由独立型向合作型转变,审判内容由注重案件本体向兼顾社会背景转变,审判职能由判决结案的模式向效能延伸的模式转变。少年司法制度也因此带有明显的福利化和行政化特征,呈现出与传统司法制度的显著区别。

(四)少年司法是协作司法

纵观世界少年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其少年立法及少年司法都是全方位的,且少年司法的一体化亦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司法——社会的一体化,即少年司法制度不是在封闭的司法体系中就能够完成的一项制度,必须向司法体系之外、向社区里延伸。④单凭法院一家独唱不可能实现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我国的少年司法实践中探索建立的“司法一条龙”和“社会一条龙”机制,也正是少年司法的协作特殊性、少年司法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少年司法远远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小儿科”般幼稚,他已经显示出自身强大的体系结构。⑤从全社会范围来看待少年司法,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杂,几乎所有与少年权益相关的活动、机构、组织和功能都与此相关。

四、少年司法的社会期待:确立专门的少年司法体系

人类只有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把握规律,规律才能给人类社会以福祉。当前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全新视野下,中国的少年法院能否“呼之欲出”,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能否得到系统构建,这既是民众对少年司法实践的一种社会期待,更是社会实践对立法者、司法者是否顺应客观规律的一种智慧考验。

(一)加快少年法体系的立法进程

少年审判制度作为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部分,其发展、完善依托于相应法律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⑥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构建独立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这既是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要求,也是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的根本出路。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笔者建议采取分步走的办法,先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逐步完善相关制度,通过改革探索不断充实和丰富少年司法制①度的内涵,从司法实践层面有效推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最终促进独立、完备的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和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形成。

(二)加紧少年案件综合审判庭及其配套机制建设

健全的审判机构是完善我国少年审判制度的重要保障,推动少年司法工作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审判机构建设。鉴于我国的司法国情,加强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成为我国少年法院的前身和雏形,是创建少年法院的坚实基础。最高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少年审判机构建设,要求各地法院按照需要和可能设置少年审判机构。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试点范围,扩大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的积极效果和影响范围;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的工作机制。同时,可参照我国台湾地区少年审判的机构设置,吸纳专业人士参与审判,在少年审判机构下设类似审判辅助组的机构,由调查员、观护员和心理辅导师等审判辅助人员组成,分别负责社会调查、跟踪帮教和心理辅导工作,为法官审判提供专业意见和专业辅导。此外,我们应当加快配套机制建设,着力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分别关押、分案起诉、分案审理、分开矫治的工作机制;着力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化系统、司法联席会议制度等,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的少年警察、少年检察、少年辩护、少年矫正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加强少年立法、司法的理念创新和理论研究

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离不开理论指导。与中国改革车轮启动所依赖的内驱力一样,中国少年司法的探索依然是“理念先行”①。由于我国对少年司法制度的理念创新和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使得少年立法、司法的独立价值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少年司法理念上与国际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对未成年人的刑罚观不是站在社会发展之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价值取向上看待,而是以成年人之于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怜悯的感性认识来看待,把制度上的要求视为情感上的恩赐。②为建立健全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我国必须强化和优化少年法学研究,推动转变和更新少年司法理念。

未成人范文篇8

关键词:自由刑/释放安置/未成年罪犯/监狱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指只在监禁期后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未成年人被关进行刑机关(原始刑罚)的最后成分,而不是由法官判处的刑罚,它的最基本功能是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紧随具有严格时间表的监禁刑之后,设计释放安置是要帮助未成年人过渡到“真正的世界”。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不是一个新概念,其渊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通常认为它类似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最近十年来,为了反映刑事司法制度现在采取的更加严厉惩罚的态度,未成年人释放安置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个词条回放了历史场景,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联系起来,并且深入阐述了释放安置的问题。

一、历史回顾

在十八世纪,未成年人大约8岁时就要被送去当学徒,去学习技术、承担责任和接受训练。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这个做法开始衰退了,导致了未成年人监督的崩溃。其结果是,目无法纪的未成年人有时间投身于反社会的课外活动——犯罪。

由于不受监督和不守规矩的未成年人人数日益增加,被拘留的个体未成年人人数和类型也就随之增多了。因此,十九世纪早期出现了把被拘留的儿童与被拘留的成人分开关押的举措,专为儿童设置的第一个拘留设施于1825年开启。纽约收容所收留流浪儿、弃儿,并且关押犯罪未成年人,希望给他们提供较为积极的环境。在他们被关押期间,要求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关押时期持续一到三年。根据在收容所期间他或她的行为表现,一个评估委员会决定对未成年人的关押期限,该委员会必须为未成年人释放回归社区做准备。

在监禁期限届满之后,把未成年人释放到一个家庭作为契约雇工在私人住所劳动工作。这已经被视为现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运动的起始阶段。契约期间的目的是在社区中监督未成年人并且教导归档儿童学习工作技能。此外,这个措施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育环境,以便努力减少可能引诱她或他实施不法行为的因素。从十九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先批准了释放的契约约定的委员会,要求一个官方机关检查未成年人的进步情况。

在十九世纪末,收容所的契约成分消失了,因为它不再被视为有利可图了。然而,许多人认为,它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工作名称改变了(Pisciotia,1993年)。契约约定变成了释放安置或假释,而且检察机关变成了假释机关。唯一的不同是,契约约定程序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主人”,而释放安置/假释方法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他们的家庭或监护人。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及成人假释的比较

(一)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

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不同在于批准的法律基础。在两种情况下,未成年人被带到法院并有充分证据判定未成年人有罪,区别在于未成年人受到的法庭判处的刑罚上。法官判决未成年人缓刑,就意味着该未成年人将留在社区接受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的约束。然而,法官不能判处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而只能是判处未成年人一定期限的监禁,但释放安置是刑罚的一个最后成分。

同样,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相似之处是需要给未成年人提供社区监督、咨询和任何附加服务。两者的基本目标是要执行释放回社区的条件。释放的这些条件需要持续地遵守宵禁、上学或保持雇用,保持与法院官员的联系、咨询、参加服务(如物质滥用戒除服务、性犯罪者规划家庭服务),并且避免犯罪活动。检查监督释放条件是释放安置/缓刑监督官的职责,因为违反释放的任何或所有条件都能导致一定期限的监禁。因此,当考察规则和规定的时候,官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功能:既是执行者又是顾问。

作为执行者,官员必须查证社区释放的所有条件。如果未成年人不遵守释放安置/缓刑的任何条件,官员必须使用他或她的自由裁量权,在警告未成年人和联系法官撤回判决之间作出选择。作为顾问,通过讨论责任的重要性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官员必须帮助未成年人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官员必须慈悲为怀、无微不至地关心(顾问的角色);另一方面,她或他必须执行并检查监督释放安置/缓刑的条件。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成人假释

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功能是相同的——监督和协助已经从监禁期释放出来的罪犯,二者之间的不同是法理上的。未成年人法院制度的创立是一项以寻求未成年人福祉为目的帮助未成年人的成长。因为他或她的年龄,根据社会规则要求,一名未成年人可能被处理或教导该怎样做出行为。相反,成人法院的任务是要证实犯罪并且施加罪有应得的惩罚,以保护社会民众和控制犯罪。因此,刑事司法制度(未成年人和成人)的法理基础是用词不同的理由,虽然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

三、深入细致的释放安置计划运动

总体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的使用是不成功的(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0)。就是说,提供有限服务和承担大量个案工作压力的同时,在社区里对未成年人的传统监督,对于在社区内成功转变未成年人,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之所以取得不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几个因素的影响:(1)在过渡期间,行刑机关工作人员与释放安置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2)不能确定未成年人服务的合适提供者;(3)释放安置工作人员承担着极大的个案工作量;(4)选择不适当的未成年人进行释放安置,这就导致了使用基金试图改进释放安置成功的现象。

更加明确的是,未成年人司法和犯罪预防办公室已经拨出专款资助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实施强化释放安置计划目的是:(1)改进从监禁到社区的过渡;(2)提高未成年刑罚的释放安置成分的作用(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4)。这项资金已经获得同意。因为研究表明,当未成年人再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无能力牢记从监禁中吸取的教训,即释放回社区的未成年人似乎不保持在行刑期间他们可能已经学到的亲社会行为。除此,研究已经发现,当高度结构化的计划在适当的位置的时候,释放程序的结果是更有利的。因此,通过统合监禁方式与强化释放安置的办法,“强化释放安置计划”运动寻求缓减从行刑机关监禁的过渡。

统合监禁的目的是在未成年人还在被行刑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回归社会的整合工作。通过提前给未成年人的挑战做准备,来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例如,怎样处理同龄人关系和诱惑),确定在社区里可行的服务和计划(例如,物质滥用戒除咨询),并且确保所有的当事人遵守释放条件(例如,正如未成年人报告所讲的那样,服务被提供)。总之,这个时期涉及详细的释放程序的所有决策,包括未成年人的生活安排。

对于谁适合于强化释放安置的问题,还要做出一个附加裁判。调查研究发现,把有实施再犯罪行为低度可能的未成年人置于强化释放安置的时候,就是严格控制该未成年人可能作出不适当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释放安置的作用影响对“低危险”未成年人可能是有害的。两个广泛限定的小组能适应选好的强化释放安置。第一组包括顽固罪犯——那些有非暴力行为长期历史的人,第二组是能得益于特殊化处遇有特定问题的未成年人(例如,物质滥用者,性犯罪者)。研究显示,这两组“高危险”群体能获益于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因此,释放安置计划明确限定接收对象是极为重要的。

更进一步,成功的释放安置计划应该关注保护社会,强调罪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给未成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家庭干预,健康相关的问题,生活安排,劳动安置,等等),给未成年人确定并巩固社区资源,而且监督和评估罪犯的进步情况。为完成这些目标,释放安置强调监督和处遇。诚如前述,监督和处遇被视为是与愿望相反的;然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一个目的是要合并这两个功能以便处遇成为释放的一个要求。只要参加处遇服务就能发挥监督功能,那么在那个聚合上收集信息数据就是处遇功能。

未成年人司法与犯罪预防办公室提供资金资助四个州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科罗拉多州、内华达州、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实施的“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以犯罪学理论(紧张、社会学习和社会控制)为基础,选择适当的高危险罪犯,并且把监督与处遇合并成一个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到1999年时,每个试行场所一直在改进多面“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推行;因此对计划的影响作用进行正式评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建议,阿特休勒和阿姆斯特朗(1990)推荐“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应该包含许多有利的观念,这些有利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学术话语(MacKenzie,1999)的支持,但是,如果社区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计划,那么就会出现问题。换句话说,虽然书面模式包含有必需的成份,但是只有所有机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四、结论

未成人范文篇9

【关键词】自由刑/释放安置/未成年罪犯/监狱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指只在监禁期后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未成年人被关进行刑机关(原始刑罚)的最后成分,而不是由法官判处的刑罚,它的最基本功能是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紧随具有严格时间表的监禁刑之后,设计释放安置是要帮助未成年人过渡到“真正的世界”。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不是一个新概念,其渊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通常认为它类似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最近十年来,为了反映刑事司法制度现在采取的更加严厉惩罚的态度,未成年人释放安置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个词条回放了历史场景,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联系起来,并且深入阐述了释放安置的问题。

一、历史回顾

在十八世纪,未成年人大约8岁时就要被送去当学徒,去学习技术、承担责任和接受训练。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这个做法开始衰退了,导致了未成年人监督的崩溃。其结果是,目无法纪的未成年人有时间投身于反社会的课外活动——犯罪。

由于不受监督和不守规矩的未成年人人数日益增加,被拘留的个体未成年人人数和类型也就随之增多了。因此,十九世纪早期出现了把被拘留的儿童与被拘留的成人分开关押的举措,专为儿童设置的第一个拘留设施于1825年开启。纽约收容所收留流浪儿、弃儿,并且关押犯罪未成年人,希望给他们提供较为积极的环境。在他们被关押期间,要求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关押时期持续一到三年。根据在收容所期间他或她的行为表现,一个评估委员会决定对未成年人的关押期限,该委员会必须为未成年人释放回归社区做准备。

在监禁期限届满之后,把未成年人释放到一个家庭作为契约雇工在私人住所劳动工作。这已经被视为现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运动的起始阶段。契约期间的目的是在社区中监督未成年人并且教导归档儿童学习工作技能。此外,这个措施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育环境,以便努力减少可能引诱她或他实施不法行为的因素。从十九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先批准了释放的契约约定的委员会,要求一个官方机关检查未成年人的进步情况。

在十九世纪末,收容所的契约成分消失了,因为它不再被视为有利可图了。然而,许多人认为,它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工作名称改变了(Pisciotia,1993年)。契约约定变成了释放安置或假释,而且检察机关变成了假释机关。唯一的不同是,契约约定程序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主人”,而释放安置/假释方法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他们的家庭或监护人。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及成人假释的比较

(一)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

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不同在于批准的法律基础。在两种情况下,未成年人被带到法院并有充分证据判定未成年人有罪,区别在于未成年人受到的法庭判处的刑罚上。法官判决未成年人缓刑,就意味着该未成年人将留在社区接受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的约束。然而,法官不能判处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而只能是判处未成年人一定期限的监禁,但释放安置是刑罚的一个最后成分。

同样,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相似之处是需要给未成年人提供社区监督、咨询和任何附加服务。两者的基本目标是要执行释放回社区的条件。释放的这些条件需要持续地遵守宵禁、上学或保持雇用,保持与法院官员的联系、咨询、参加服务(如物质滥用戒除服务、性犯罪者规划家庭服务),并且避免犯罪活动。检查监督释放条件是释放安置/缓刑监督官的职责,因为违反释放的任何或所有条件都能导致一定期限的监禁。因此,当考察规则和规定的时候,官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功能:既是执行者又是顾问。

作为执行者,官员必须查证社区释放的所有条件。如果未成年人不遵守释放安置/缓刑的任何条件,官员必须使用他或她的自由裁量权,在警告未成年人和联系法官撤回判决之间作出选择。作为顾问,通过讨论责任的重要性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官员必须帮助未成年人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官员必须慈悲为怀、无微不至地关心(顾问的角色);另一方面,她或他必须执行并检查监督释放安置/缓刑的条件。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成人假释

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功能是相同的——监督和协助已经从监禁期释放出来的罪犯,二者之间的不同是法理上的。未成年人法院制度的创立是一项以寻求未成年人福祉为目的帮助未成年人的成长。因为他或她的年龄,根据社会规则要求,一名未成年人可能被处理或教导该怎样做出行为。相反,成人法院的任务是要证实犯罪并且施加罪有应得的惩罚,以保护社会民众和控制犯罪。因此,刑事司法制度(未成年人和成人)的法理基础是用词不同的理由,虽然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转三、深入细致的释放安置计划运动

总体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的使用是不成功的(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0)。就是说,提供有限服务和承担大量个案工作压力的同时,在社区里对未成年人的传统监督,对于在社区内成功转变未成年人,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之所以取得不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几个因素的影响:(1)在过渡期间,行刑机关工作人员与释放安置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2)不能确定未成年人服务的合适提供者;(3)释放安置工作人员承担着极大的个案工作量;(4)选择不适当的未成年人进行释放安置,这就导致了使用基金试图改进释放安置成功的现象。

更加明确的是,未成年人司法和犯罪预防办公室已经拨出专款资助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实施强化释放安置计划目的是:(1)改进从监禁到社区的过渡;(2)提高未成年刑罚的释放安置成分的作用(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4)。这项资金已经获得同意。因为研究表明,当未成年人再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无能力牢记从监禁中吸取的教训,即释放回社区的未成年人似乎不保持在行刑期间他们可能已经学到的亲社会行为。除此,研究已经发现,当高度结构化的计划在适当的位置的时候,释放程序的结果是更有利的。因此,通过统合监禁方式与强化释放安置的办法,“强化释放安置计划”运动寻求缓减从行刑机关监禁的过渡。

统合监禁的目的是在未成年人还在被行刑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回归社会的整合工作。通过提前给未成年人的挑战做准备,来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例如,怎样处理同龄人关系和诱惑),确定在社区里可行的服务和计划(例如,物质滥用戒除咨询),并且确保所有的当事人遵守释放条件(例如,正如未成年人报告所讲的那样,服务被提供)。总之,这个时期涉及详细的释放程序的所有决策,包括未成年人的生活安排。

对于谁适合于强化释放安置的问题,还要做出一个附加裁判。调查研究发现,把有实施再犯罪行为低度可能的未成年人置于强化释放安置的时候,就是严格控制该未成年人可能作出不适当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释放安置的作用影响对“低危险”未成年人可能是有害的。两个广泛限定的小组能适应选好的强化释放安置。第一组包括顽固罪犯——那些有非暴力行为长期历史的人,第二组是能得益于特殊化处遇有特定问题的未成年人(例如,物质滥用者,性犯罪者)。研究显示,这两组“高危险”群体能获益于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因此,释放安置计划明确限定接收对象是极为重要的。

更进一步,成功的释放安置计划应该关注保护社会,强调罪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给未成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家庭干预,健康相关的问题,生活安排,劳动安置,等等),给未成年人确定并巩固社区资源,而且监督和评估罪犯的进步情况。为完成这些目标,释放安置强调监督和处遇。诚如前述,监督和处遇被视为是与愿望相反的;然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一个目的是要合并这两个功能以便处遇成为释放的一个要求。只要参加处遇服务就能发挥监督功能,那么在那个聚合上收集信息数据就是处遇功能。

未成年人司法与犯罪预防办公室提供资金资助四个州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科罗拉多州、内华达州、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实施的“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以犯罪学理论(紧张、社会学习和社会控制)为基础,选择适当的高危险罪犯,并且把监督与处遇合并成一个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到1999年时,每个试行场所一直在改进多面“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推行;因此对计划的影响作用进行正式评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建议,阿特休勒和阿姆斯特朗(1990)推荐“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应该包含许多有利的观念,这些有利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学术话语(MacKenzie,1999)的支持,但是,如果社区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计划,那么就会出现问题。换句话说,虽然书面模式包含有必需的成份,但是只有所有机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四、结论

未成人范文篇10

关键词:自由刑/释放安置/未成年罪犯/监狱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指只在监禁期后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释放安置是未成年人被关进行刑机关(原始刑罚)的最后成分,而不是由法官判处的刑罚,它的最基本功能是在社区里监督未成年人。紧随具有严格时间表的监禁刑之后,设计释放安置是要帮助未成年人过渡到“真正的世界”。

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不是一个新概念,其渊源可追溯到十八世纪,通常认为它类似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最近十年来,为了反映刑事司法制度现在采取的更加严厉惩罚的态度,未成年人释放安置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个词条回放了历史场景,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和成年人假释联系起来,并且深入阐述了释放安置的问题。

一、历史回顾

在十八世纪,未成年人大约8岁时就要被送去当学徒,去学习技术、承担责任和接受训练。在十八世纪后半期,这个做法开始衰退了,导致了未成年人监督的崩溃。其结果是,目无法纪的未成年人有时间投身于反社会的课外活动——犯罪。

由于不受监督和不守规矩的未成年人人数日益增加,被拘留的个体未成年人人数和类型也就随之增多了。因此,十九世纪早期出现了把被拘留的儿童与被拘留的成人分开关押的举措,专为儿童设置的第一个拘留设施于1825年开启。纽约收容所收留流浪儿、弃儿,并且关押犯罪未成年人,希望给他们提供较为积极的环境。在他们被关押期间,要求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关押时期持续一到三年。根据在收容所期间他或她的行为表现,一个评估委员会决定对未成年人的关押期限,该委员会必须为未成年人释放回归社区做准备。

在监禁期限届满之后,把未成年人释放到一个家庭作为契约雇工在私人住所劳动工作。这已经被视为现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运动的起始阶段。契约期间的目的是在社区中监督未成年人并且教导归档儿童学习工作技能。此外,这个措施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育环境,以便努力减少可能引诱她或他实施不法行为的因素。从十九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先批准了释放的契约约定的委员会,要求一个官方机关检查未成年人的进步情况。

在十九世纪末,收容所的契约成分消失了,因为它不再被视为有利可图了。然而,许多人认为,它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工作名称改变了(Pisciotia,1993年)。契约约定变成了释放安置或假释,而且检察机关变成了假释机关。唯一的不同是,契约约定程序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主人”,而释放安置/假释方法把未成年人释放给他们的家庭或监护人。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及成人假释的比较

(一)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未成年人缓刑

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不同在于批准的法律基础。在两种情况下,未成年人被带到法院并有充分证据判定未成年人有罪,区别在于未成年人受到的法庭判处的刑罚上。法官判决未成年人缓刑,就意味着该未成年人将留在社区接受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的约束。然而,法官不能判处未成年人释放安置;而只能是判处未成年人一定期限的监禁,但释放安置是刑罚的一个最后成分。

同样,释放安置与缓刑之间的相似之处是需要给未成年人提供社区监督、咨询和任何附加服务。两者的基本目标是要执行释放回社区的条件。释放的这些条件需要持续地遵守宵禁、上学或保持雇用,保持与法院官员的联系、咨询、参加服务(如物质滥用戒除服务、性犯罪者规划家庭服务),并且避免犯罪活动。检查监督释放条件是释放安置/缓刑监督官的职责,因为违反释放的任何或所有条件都能导致一定期限的监禁。因此,当考察规则和规定的时候,官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功能:既是执行者又是顾问。

作为执行者,官员必须查证社区释放的所有条件。如果未成年人不遵守释放安置/缓刑的任何条件,官员必须使用他或她的自由裁量权,在警告未成年人和联系法官撤回判决之间作出选择。作为顾问,通过讨论责任的重要性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官员必须帮助未成年人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一方面,官员必须慈悲为怀、无微不至地关心(顾问的角色);另一方面,她或他必须执行并检查监督释放安置/缓刑的条件。

(二)未成年人释放安置与成人假释

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功能是相同的——监督和协助已经从监禁期释放出来的罪犯,二者之间的不同是法理上的。未成年人法院制度的创立是一项以寻求未成年人福祉为目的帮助未成年人的成长。因为他或她的年龄,根据社会规则要求,一名未成年人可能被处理或教导该怎样做出行为。相反,成人法院的任务是要证实犯罪并且施加罪有应得的惩罚,以保护社会民众和控制犯罪。因此,刑事司法制度(未成年人和成人)的法理基础是用词不同的理由,虽然释放安置和假释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

三、深入细致的释放安置计划运动

总体上,未成年人释放安置的使用是不成功的(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0)。就是说,提供有限服务和承担大量个案工作压力的同时,在社区里对未成年人的传统监督,对于在社区内成功转变未成年人,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之所以取得不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几个因素的影响:(1)在过渡期间,行刑机关工作人员与释放安置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2)不能确定未成年人服务的合适提供者;(3)释放安置工作人员承担着极大的个案工作量;(4)选择不适当的未成年人进行释放安置,这就导致了使用基金试图改进释放安置成功的现象。

更加明确的是,未成年人司法和犯罪预防办公室已经拨出专款资助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实施强化释放安置计划目的是:(1)改进从监禁到社区的过渡;(2)提高未成年刑罚的释放安置成分的作用(AltschulerandArmstrong,1994)。这项资金已经获得同意。因为研究表明,当未成年人再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无能力牢记从监禁中吸取的教训,即释放回社区的未成年人似乎不保持在行刑期间他们可能已经学到的亲社会行为。除此,研究已经发现,当高度结构化的计划在适当的位置的时候,释放程序的结果是更有利的。因此,通过统合监禁方式与强化释放安置的办法,“强化释放安置计划”运动寻求缓减从行刑机关监禁的过渡。

统合监禁的目的是在未成年人还在被行刑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回归社会的整合工作。通过提前给未成年人的挑战做准备,来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例如,怎样处理同龄人关系和诱惑),确定在社区里可行的服务和计划(例如,物质滥用戒除咨询),并且确保所有的当事人遵守释放条件(例如,正如未成年人报告所讲的那样,服务被提供)。总之,这个时期涉及详细的释放程序的所有决策,包括未成年人的生活安排。

对于谁适合于强化释放安置的问题,还要做出一个附加裁判。调查研究发现,把有实施再犯罪行为低度可能的未成年人置于强化释放安置的时候,就是严格控制该未成年人可能作出不适当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释放安置的作用影响对“低危险”未成年人可能是有害的。两个广泛限定的小组能适应选好的强化释放安置。第一组包括顽固罪犯——那些有非暴力行为长期历史的人,第二组是能得益于特殊化处遇有特定问题的未成年人(例如,物质滥用者,性犯罪者)。研究显示,这两组“高危险”群体能获益于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因此,释放安置计划明确限定接收对象是极为重要的。

更进一步,成功的释放安置计划应该关注保护社会,强调罪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给未成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家庭干预,健康相关的问题,生活安排,劳动安置,等等),给未成年人确定并巩固社区资源,而且监督和评估罪犯的进步情况。为完成这些目标,释放安置强调监督和处遇。诚如前述,监督和处遇被视为是与愿望相反的;然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一个目的是要合并这两个功能以便处遇成为释放的一个要求。只要参加处遇服务就能发挥监督功能,那么在那个聚合上收集信息数据就是处遇功能。

未成年人司法与犯罪预防办公室提供资金资助四个州执行“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科罗拉多州、内华达州、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实施的“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以犯罪学理论(紧张、社会学习和社会控制)为基础,选择适当的高危险罪犯,并且把监督与处遇合并成一个高度组织结构化的计划。到1999年时,每个试行场所一直在改进多面“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的推行;因此对计划的影响作用进行正式评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建议,阿特休勒和阿姆斯特朗(1990)推荐“强化释放安置计划”模式应该包含许多有利的观念,这些有利的观念已经得到了学术话语(MacKenzie,1999)的支持,但是,如果社区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计划,那么就会出现问题。换句话说,虽然书面模式包含有必需的成份,但是只有所有机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