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经济实务十篇

时间:2023-10-09 17:30:00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1

    (一)会计教育面临的大环境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已取得显着的成就,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会计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会计人才是学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需要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

    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培养会计人才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历年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纷纷有关会计人才需求信息,还有一些有关会计人才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报告。这些资料表明市场需要会计人才的如下信息:

    1.需要会计人才的类别

    例如:“2010年11月16日,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对中国国家人才网、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人才招聘网站的北京地区会计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当天约4 000个会计职位需求信息,其中,高级会计职位约600个,如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等,占总需求量的15%;中级会计职位约1 100个,如财务经理等,占总需求量的28%;初级及以下会计职位约2 300个,如会计、出纳等,占总需求量的57%。”可见,用人单位大量需要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会计人才市场,需要做基础工作的会计人员会减少,中、高层次会计人员将会增加。“据调查,美国企业中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工作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

    2.需要有实务经历的会计人才

    “在任职要求方面,是否具有会计实务经历已成为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条件,大多数要求具备6年至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财务工作经验者会被用人单位优先予以考虑。”

    3.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生要具有实践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经过去。有的调查资料显示:会计人才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在大多数企业注重的是实际的做账,要的是实务操作能力,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原始资料,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要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投资、资金分配、资金运营的能力等。”

    (三)适应市场会计人才需求的“三业”会计实验模式

    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会计实验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有关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验室基本建设,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学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是强化会计实验教学环节,具体模式是在原有会计实验基础上建立“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即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创业——开拓会计实验。“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系统性,是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第二,层次性,是按会计实验的要求分层次渐进地进行实验,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在其基础上进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在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第三,仿真性,是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模拟企业实际发生的规范化的会计实务与其相关实务而进行的实验。通过“三业”会计实验培养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学业要求:学科会计实验

    (一)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定位

    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是指依据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按规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实验。每学习一门会计专业课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要与其内容相适应进行会计实验教学,如学习《会计原理》或《初级会计》、《基础会计》之后,要进行《会计原理实验》或《初级会计实验》、《基础会计实验》,在学习《财务会计》之后要进行《财务会计实验》。会计实验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经考试或考核合格,才算是完成了这门学业。会计实验课是授予会计学士学位的重要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基本技能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主要的操作系统。会计的基本技能是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会计的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即会计实验才能获得。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以及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定位,是要培养初级和中级会计人才较好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对于培养初级和中级会计人才是否是降低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3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说明高等学校是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在高级专门人才中,按其水平和职责不同可以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所以,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定位为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和中级会计人才并没有降低培养会计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初级会计人才的岗位主要是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能按照法规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办理税务事项,胜任内部审计等一般工作;同时,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搜集、加工处理、传递、贮存、提供和利用信息。

    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中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中级会计人才是在初级会计人才水平和职责的基础上,提升和扩大水平与职责: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规避法律风险(包括合理纳税),处理特殊经济业务(如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开展会计知识管理与精细管理,实施重点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建立与应用融入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二)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内容

    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会计专业课要开设与其内容相适应的会计实验课,以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和中级会计人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在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课及其会计实验课内容见表1。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2

一、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新晨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36.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3

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大纲变化情况、题型及题量分析

(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46号中规定,**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年度考试大纲,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可以使用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待**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题型

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

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目的就是要考试合格,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尝试着去体验考试。

(二)讲究学习方法

建议考生积极参加培训辅导,或选择相关知名会计网校的网上课堂,或选择当地财政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面授,参加辅导的好处是能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熟悉答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关键是由于参加了考前培训,对一部份自制力不强的考生能起到约束作用。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4

初级会计证是一年考一次。全国会计资格考试在选拔评价优秀会计人才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财税改革提供了会计人才支撑。初级会计考试是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原则上每年只考一次。

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两个科目试题全部都是客观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初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长为105分钟,《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时长为75分钟,两个科目连续考试,时间不能混用。

参加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人员,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才可取得初级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考试实行无纸化的方式,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题、答题要求和答题界面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考生应使用计算机鼠标和键盘在计算机答题界面上进行答题。

(来源:文章屋网 )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5

初级会计考试不去是可以的,只是成绩为零,不影响第二年报考。

初级会计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才可获得初级资格证书。

根据财政部2020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日期调整为2020年8月29日至9月4日,9月9日至10日,分两个阶段进行。9月11日作为应急预留批次保留。

《初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长为105分钟,《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时长为75分钟,两个科目连续考试,时间不能混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6

关键词:会计英语;定位;规划

一、《会计英语》高职教学定位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日常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处理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工业或商业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事出纳、会计核算、总账报表、预算、资金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统计、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助理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二)《会计英语》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会计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地位十分重要,很多企业都涉及跨境电子商务或者境外交易,高职院校的会计学生就业范围越来越广泛,学校也非常重视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通过会计英语的教学消除涉外经济就业中语言的障碍,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帮助学生记忆专业词汇,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知识,熟悉日常业务中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工作。

(三)《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会计英语》课程还是必须以普通英语语言系统为基础,大部分词汇还是和普通英语相同,语法构造也一样。《会计英语》词汇意义比较单一,遵循逻辑,很少使用夸张的手法,和会计专业本身相匹配,显得比较严谨,如果是词汇组合就会显示其变通性,比如balance sheet是资产负债表,note payable是应付票据等;在《会计英语》中的句子长,结构复杂,不好分析。

二、《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校时具备的英语基础水平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方面都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一定的差距。会计专业重在实践,对于动手操作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比如会计电算化、电子报税和手工会计实训课程等。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英语》课程还是采用传统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强调词汇的积累,死记硬背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自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过于成旧,师资不满足要求,很难与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形成对应。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大部分比较陈旧,主要原因是在高职院校承担该课程的老师可能仅仅只具备会计或者英语一个方面的知识,很难编写出高水平的会计英语教材;或者编写的教材过于侧重理论基础的构建,传统英语能力的培养,强调词汇的记忆,不符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实务技能;现在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大部分为英语专业出生,会计专业的实务知识时效性很强,每年像会计准则、办法、制度、税收法规等都可能有新的变化,但英语专业出生的教师很难将会计知识同步,按着陈旧的教材进行讲授,很难与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相匹配。

(三)课程定位不清晰,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很多高校都将《会计英语》课程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开设的时候仅仅以选修课或者考查课的方式去进行,时间一般也设置在第四到第五学期,笼统的去进行统一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认可程度不高,重视程度当然也不够;由于课时较少,该课程的学习自然又回到了单一的词汇学习上面,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必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毕业后工作中英语操作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会计英语》高职教学规划

(一)分层次课程教学。可以将《会计英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先词汇,再文章”的思路,基于会计专业重在实务,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初级阶段先以跨国公司企业会计实务案例为切入点,先使用翻译软件了解文章讲述的内容,其中与自己已经具备会计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这样认知起来会变得简单,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初级阶段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应该在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会计基础课程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室多媒体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案例展示,课时数建议为24节或者32节,帮助学生初步进入会计英语的世界。

在中级阶段就应该加入会计实务中难度相对高一些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和分析等内容,使学生逐步了解英美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初步掌握使用英语完成会计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等内容,具备独立的涉外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这个阶段的学习建议开设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手工和电算化等操作技能,为该课程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课时数建议为32或者40节,能够为学生培养其使用英语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

(二)分层次进行教材选择。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阶

段,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学目的去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前面提到的初级阶段,侧重帮助学生放下学习英语的包袱,提高大家学习兴趣,因此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侧重趣味性,内容简单,引人入胜;中级阶段侧重于学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体现了专业性,应该组织英语教师、会计教师以及企业财务人员共同编写教材,体现实务性和专业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分层次进行考核,课证融合。《会计英语》课程考核应该打破传统考试一张试卷考天下的常规思维,在初级阶段侧重语境和任务的考核,降低试卷考核的比重,语境和任务可以占比60%,试卷占比40%;至于中级阶段的考核,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再进行分层,如按BEC和TOEIC考试两种层次进行设计区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前述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按相应考试成绩来进行本阶段考核的评定。

(四)强化复合型师资培养,提升《会计英语》课程教学水平。目前的师资现状是复合型教师不足,该课程一般归口在会计系,应每年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尤其是承担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会计知识学习和英语知识强化;每学期选取1-2门课程,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时,使用双语教学;成立《会计英语》学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和学习,扩大影响。

(五)分层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毕业挂钩,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时除取得与专业相关的会计从业证、助理会计师证、会计电算化证书外,还应该取得行业英语证书,如BEC和TOEIC证书,或者根据各学校学生具体情况设置参加上述考试达到的成绩;会计系应加强和用人单位联系,了解毕业学生在涉外会计岗位工作的情况,建立毕业生数据档案,分析其在工作中对该课程的需求、对教学和教材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会计英语》课程在开设、教材、考核、师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明确课程定位出发,该课程的定位就是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服务,从上述存在问题的角度去加大改革力度,强化课程地位,为经济国际化的当今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7

一、总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年为基数分别下降1/4和1/5,平均期望寿命在*年基础上增加1—2岁。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重点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和其他重大疾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防止各种意外伤害。稳定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人口覆盖率。预防、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好老年保健。

(二)提高乡、村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管理,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稳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自来水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结合小城镇和文明乡镇建设,创建卫生乡镇,改善农村居民的劳动和生活环境。

(五)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原“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六)依法加大对公共卫生、药品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力度,控制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抓好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劳动卫生。

(七)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的特点与优势,不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

(八)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实行区域性大病统筹,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

三、政府职责

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初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的初保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初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发展计划部门要将初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财政部门要随着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调整卫生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财政补助政策,促进初保目标的实现。

卫生部门要做好初保工作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加大卫生监督监管力度,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配合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负责改水、改厕的规划实施,组织改水、改厕新技术的交流、推广,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监督指导。

中医药部门要制定切实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的优势与作用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农村广大地区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中医药服务。

教育、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水利、文化、计划生育、广播电影电视、药品监督、扶贫办等部门机构也应根据职责,落实有关措施,支持做好农村初保工作。

四、实施策略

(一)分级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农村初保发展纲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组织全国性的督导和经验交流,并对全国农村初保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按照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农村初保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负责组织本地区初保的具体实施和监督评估工作。

(二)分步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明确*—2010年分阶段实施的进度和要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全面落实。

(三)分类指导。经济发达地区要不断深化初保工作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初保服务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计划,扶持西部及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危害严重的主要地方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到基本控制。

(四)社会参与。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和农村经济组织继续关注和参与农村初保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广大农村居民也要承担起保护自身健康的责任,移风易俗,摈弃陋习,加大对自身健康消费的投入,积极参与初保活动。

(五)协调发展。实施初保要坚持增进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相结合,保护农村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和个人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树立起大卫生的观念。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初保工作督导制度,加强对初保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各级政府要主动向人大、政协汇报并接受其对初保工作的监督和建议,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新闻媒介、社会舆论和农村居民在初保实施中的监督作用。

(二)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机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服务观念和模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以比较低廉的费用为农村居民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8

论文关键词: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源 

 

张闻天在党的历史上是非常重的领导人,与毛泽东、刘少奇并列为党的“理论三杰”。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乐共产主义事业,即使庐山会议之后一直身处逆境仍然能独立思考,为追求真理,不避艰险,潜心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一位独特见地和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晚期提出的许多观点都给邓小平经济思想以很大的启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首要任务 

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但是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却宣布以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作为过渡时期的结束的标志。这样就混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两个概念,张闻天针对因为此问题的混淆而带来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混乱提出自己的看法:“同资产阶级的思想斗争是长期的,但不能说今后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也还多少存在,但不占主要地位。在这方面的主要矛盾能否说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这和中共八大的中认识到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因为改造完成之后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非处于过渡时期,所以不能再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虽说张闻天没有明确指出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但思想很明白,他所说的主要矛盾就是基本矛盾。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他指出:“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产水平,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明确阐述了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二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十分一致的。同时,邓小平也指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力,他比张闻天更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他说:“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从此可以看出两个人观点的惊人相似,邓小平在这方面更多的是继承。 

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发展的长期性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我党虽没有自觉提出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但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没有做出太高的估计。直到后来经济工作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居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引起了张闻天的思考。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身也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并把社会主义阶段分为三个具体的阶段。他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不能跳跃。不走完这个阶段,不完成在这一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不准备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就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不能达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不可能是短暂的和轻而易举的阶段,而必然是较长的需要艰苦奋斗的阶段,必须反对那种轻视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观点。”可以看出,作为优秀的共产党人,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1年明确提出了我过处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张闻天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和具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党的指导方针和党的基本路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他还在此后的南巡谈话中说道:“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这和张闻天不谋而合,两位领导人都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清醒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三、对价值规律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和经济体制模式的探讨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党一直被“左”倾思想所左右,违背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当时的状态,张闻天是这样说的:“在我国经济学界中开始是怕价值规律,要限制、防止价值规律,要对它提高警惕。后来虽然谈到要利用价值规律,但仍然认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有价值规律,认为价值规律同计划经济和国家领导的作用是不相容的。计划经济限制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经济消亡了,价值规律等范畴也就跟着消亡了。”可见。当时的人们普遍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是不相容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看不起经济规律,认为只要政治挂帅就行,“人们过于强调阶级性、特殊性,因而忘记了共性、一般性,忘记了继承和发展。”其实这才是真正违背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殊不知,商品经济不只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还要发展的更好超越资本主义以社会。所以张闻天提倡“我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受经济规律约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在1962年,他在肯定中央关于恢复集市贸易方针的同时,提出了有计划扩大集市贸易,使之成为全国市场的组成部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节本地区的商品有无,也有利于各地区的调节,更有利于挖掘全国许多没有动用的物质资源和潜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要真正实现这种发展,就要打破斯大林式的经济模式,不能那么快的进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使命还未完成。 

邓小平作为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领导人,深切认同张闻天的观点,尽管今天的时代不同,但有一点邓小平始终坚持,那就是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他比张闻天更加清晰的阐述了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使得价值规律更好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起调节作用,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他还在多次讲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方法,为谁服务就是谁的,这比张闻天进步一些,讲得更透彻。今天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公有制,不同的是,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 

四、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阐述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就应当是平均主义,认为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应当予以批判。事实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必须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为今日的社会主义服务,也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服务,不实行这一原则,就不可能过渡到共产主义。”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与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不同的,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为获得消费资料进行的必要劳动,因为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还不做够发达,有所得就必须有所付出。虽说按劳分配是自觉劳动的劳动原则,但也带有强制性(不劳动则不得食)和不平等性(多劳多得),因此,他明确指出:“既然劳动是光荣的,那么劳动好的人生活得好些,富裕些就是应该的,正当的。”因此按劳分配是应该的,不应当批评,而应该鼓励,这样勤劳的人们才会过得富裕。同时在分配时也要调节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也要充分尊重和顾及个人利益。在进行劳动的奖励是不仅要进行精神的奖励,也要注意物质的奖励,缺一不可,这样次啊能真正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 

处于新形势的中国,生产力已经有所发展,但依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不过这个时期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效率同时也注重公平,分配更人性化。就行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高度统一,又为最终实现公平、公正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所以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今天取得报酬的方式也不再是劳动一种,按多种要素分配,更呈现多样化,这也是对张闻天按劳分配思想的重要发展。 

五、农村土地的包产到户政策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9

关键字:会计准则 经济后果 制度 变迁

会计准则是一种产权制度,、而制度变迁是制度的重要领域。会计准则从其产生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经济和客观环境的而发展,面临了创新和变迁的。会计准则变迁是指会计准则变化的过程,表现为会计准则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会计准则存在经济后果,经济后果体现在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力、主体、变迁方式等方面。

一、 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变迁的外动力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应的一种假说。美国著名会计学者泽夫(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1978)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另一位学者司可脱在其著作《财务会计》中把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更多的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令人瞩目”,泽夫还认为:“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真正的革命 ,和经济后果已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 ,且很可能是 20世纪 7 0年代的最富挑战性的会计问题”。

会计准则的变迁并不取决于主体的偏好,而是决定于客观因素的要求与变化。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动力和外动力两方面。 [①]内动力指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内在矛盾;外动力是指变迁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进行新、旧准则的成本—效益的与比较,从而做出是否变迁、怎样变迁的选择,在此过程各个主体主要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相关利益者的效用和利益,这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准则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影响是不同的,当一项新的准则对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来讲是有益的,变迁过程就会比较容易,相反变迁过程就会比较困难。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是不同的,因此变迁过程中,各方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有的利益相关者赞成,有的却是反对。

二、 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主体

按泽夫的定义,笔者认为经济后果分为两种层次,第一层次经济后果,它将直接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我们把它理解为直接经济后果;第二层次,我们称之为间接经济后果,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在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对这两种经济后果的感受是不同的。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所采取的行动总是不同的。诺思把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按行动的先后分为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其中初级行动集团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次级行动集团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集团获取收入的一些制度安排变迁 [②] 。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会计准则变迁的过程要通过利益集团的行动才能实现。会计准则的变迁一般经历了以下五个步骤:(1)由于市场规模的变动,技术的进步等原因,若干个人或集团预期到存在的潜在的会计准则净收益,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直接的经济后果,这一集团就会成为会计准则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该集团在会计准则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2)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具体的会计准则变迁方案,即确定可选择的集合。(3)初级行动集团对会计准则的变迁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在预期净收益大于零的前提下,初级行动集团去推动乃至实施会计准则变迁。(4)形成推动会计准则变迁的次级行动集团。(5)两个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的变迁,并且就可能获得的会计准则变迁收益进行分配。

三、 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方式

从泽夫经济后果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后果主要是微观的经济后果,主要是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如对企业、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另外有学者提出会计准则具有宏观的经济后果,郝金斯(1973)提出,会计准则不仅具有微观经济后果,还应该要从整个社会角度,从宏观管理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影响。公司报告准则产生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前提是会计准则要符合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和经济计划,以便于达成这一目的。……由于FASB是具有影响经济行为的权力,这就有义务支持政府的经济计划 [③]。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社会偏好的制约。 [④]按不同的方式的划分,制度变迁方式可分为渐进式变迁与突变式变迁、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划分是林毅夫的变迁方式,即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林毅夫,1989)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从初始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制度变迁的过程。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很多,有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它归结为四个因素:一是制度选择集合改变;二是技术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四是其他制度安排改变。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引入和现。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基本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国家在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例如,凭借强制力,国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准则的强制性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诱致性变迁是指现行会计准则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会计准则安排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变迁必须由某种获利机会引起。

在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是很难明确划分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共同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完善。而会计准则的宏观和微观后果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变迁必须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举。

四、 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正如全文所论述,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变迁的外动力,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变迁主体、变迁方式等。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1、变迁主体选择。

会计准则是一种经济制度,是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包括了、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及客户等等,但是在我国相关利益者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参与度非常低,在一些学者的调查报告中,一些上市公司的CFO竟然从没有就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交过征求意见稿。 [⑤]从前文论述中可知,会计准则的变迁必须是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他们采取行动的时间是有先后的。在每一次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初级行动集团并不一定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但是会计准则变迁都是他们发起的。在美国,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要历时三年,并且是各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的过程,经过了充分博弈的过程。

在准则变迁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求要有初级行动集团,也必须要有次级行动集团。尽管只有初级行动集团,会计准则的变迁也能完成,但是这样的变迁过程不是最优的,变迁的效率也不高。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从世界各国情况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般存在三种模式:一是政府集中制,如法国;二是民间自主制,如英国、加拿大;三是民间制定与政府监管的混合制,如美国、德国。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是典型的政府集中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我们不能不审视我国的政府主导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从公共选择的角度看,政府与独立的经济个体一样有着自身的利益,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而政府是准则制定中最强势的主体,使得准则制定博弈成为一个实力无法比较的博弈。这样失衡的权利分配导致准则的偏执,进而影响到准则能否被有效执行。考虑到准则制定的公平性,这种模式在我国并不是最合理的。鉴于我国弱小的会计职业界无法担当起民间制定准则的重任,笔者认为,相对于前两种模式,我国采用民间制定与政府监管的混合制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是民主制定规则,民间机构更了解实务,其提出的意见使准则更符合实际,可行性强。而政府具有“暴力比较优势”,能有效地辅助准则的制定,监督其实施。采用这一模式至少可保证双方都有参与博弈的机会。

2、变迁方式的选择

初级会计经济实务篇10

1、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涉及两部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

2、关于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时间调整为2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的考试时间调整为1.5小时,机考地区两个科目考试时间共计3.5小时;两个科目连续考试,分别计算考试成绩。

3、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不定项选择题,并有部分地区试点机考,笔试和机考只是考试的形式不一样,考试题型都是一样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