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核心十篇

时间:2023-10-08 17:22:28

课程设计的核心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1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项目教学法 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11-02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还需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总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指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教育部早在2006年相关文件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普遍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来看,高职学生因其实践操作能力强,又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本应在人力资源市场中能凸显优势,但在现有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培养学生工作技能方面却疏于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本文以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实际,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指标,将各项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中,使核心能力的培养更贴近实际,同时也更具操作性。

一 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工作和生活中共有的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着眼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相应的方法。在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网络实际应用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基本标准,从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基础应用、网络的接入方式到网络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再到网络系统的分析规划、开发模式、实施应用等,逐步深入,通过项目―任务化的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并列式教学项目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项目 专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

学校校园网

(教学案例) 以校园网实例涉及的理论知识为重点,掌握Internet、Intranet与Extranet的基本概念;理解接入Internet的基本方法;理解TCP/IP分层模型;IP协议及域名解析的概念与应用;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老师为主,学生参与,通过协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

家庭网络构建(学生同步学习项目) 通过家庭网络的构建实训,使学生掌握互联网接入技术、TCP/IP协议、IP地址及解析、域名等基础知识的应用,并重点掌握互联网的各项基本应用 通过学生自建系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网络

规划与实施

(学生创新项目) 通过对校园网及企业网络的规划与实施,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网络的概念及构成,并了解企业内部网络的开发模式,探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规划与实施报告的分析理解,高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是一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都有较高要求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Internet和Intranet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理解Internet

各项服务的过程与原理,掌握Internet和Intranet各项服务的应用技术,培养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的实际工作能力。课程教学侧重于网络具体应用开发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考虑如何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学习环节将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有机结合,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拓宽学习范围,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的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Intranet的应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并列式项目教学,“学校校园网”“家庭网络构建”和“××企业网络规划与实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1.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主要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来学习Internet和Intranet相关的知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网络专业课程等打下基础。

2.基于能力培养理念的课程教学方法

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课程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采用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学习与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法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实践环节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具备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各环节中。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适当宽度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应用技能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学习、分析和实际运用的综合素质。

3.基于情境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基于三个并列式的项目教学任务,以教师教学案例“学校校园网”的讲授、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家庭网络构建”的设计以及学生创新项目“××企业网络规划与实施”的解决方案来规划设计整体教学。每个项目均依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教学情境设计由教师完成,学生同步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设计完成。每个教学情境均通过项目分析、方案设计、教学实训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经过知识链接、情境体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实践应用提升等环节来达到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自身的主动建构来获取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的教学实训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并使学生有机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一,系统功能分析设计单元。系统功能分析设计单元是整个项目的基础,系统功能分析包括系统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基本功能等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包括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开发模式等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几乎囊括了课程所需的所有知识点,概念多、内容广,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顺利展开后续课程的学习,完成对系统功能的分析,是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这一单元主要以教师讲解教学案例为主,通过教学案例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并通过编写一些适合于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过程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并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在同步学习项目和创新项目中应用类似知识点来分析系统,构建系统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系统实施与应用单元。系统实施与应用单元是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本课程中学生实训的重点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及组建、网络安全与实施、ISP的评价与选择、软硬件的选择与安装、系统维护与用户培训等教学和实践环节。本单元的重点在于综合训练,教师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来引领学生,模拟网络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指导学生设计并进行相关网络项目的实施与应用。通过学生对同步学习项目中的相近操作,实际动手完成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并与创新项目中的相关知识与操作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供引导和指导支持。在同步学习项目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并指导学生在创新项目中对相关操作进行分析与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完成已知的网络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具有完成不同网络项目任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系统测试与评价和系统改进方案单元。通过学习相关的网络行业标准、参观学习学校及企业网络,与企业网络管理人员交流探讨,邀请网络专家开展网络知识讲座,小组活动内容交流探讨等多种方式,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以及邀请企业网络管理人员评价等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及评价,以期提出系统的改进方案。通过单元的学习与讨论分析,提升学生在更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 结束语

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培养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同时我们也发现,单纯在个别课程中引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了相关的能力培养内容,但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化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才能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佳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3]冯霞、吴功才.高职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0(21)

[4]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2

一、《审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以及高职学院开设的《审计》课程主要围绕审计的基本理论、财务报表、交易循环审计基本方法等展开。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即第一部分是审计基本理论,包括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概念、审计主体与审计规范,审计分类与审计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等;第二部分是审计实务,包括收入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购货业务循环审计等;第三部分是审计报告,包括完成审计工作、编写审计报告等;第四部分是验资与其他鉴证业务,包括验资、代编审计信息等。

虽然上述《审计》课程体系构成了审计理论、审计实务和审计业务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并为学生考“注册会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针对高职学生也存在的明显不足。

1、理论过多。审计是在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审计也具有本身的理论体系,掌握审计理论体系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功底和经济学理论;

2、针对的工作岗位不明确。审计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审计经理、审计主管、审计师、助理审计人员,现有的教学体系全部包含于其中,同时也没有告知各个岗位具有的职责;

3、实践操作的图表和步骤过少,审计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作,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有严格的执业规范和操作流程。

4、审计案例稀少。一个案例可以揭示一个或多个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但目前审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来编写教材和教学的较少。

二、基于工作岗位的《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对促进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2、会计专业建设《审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促进高职《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过程的有机统一,促进教学内容与审计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全面融合,较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会计专业建设《审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审计》课程体系,转变传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观念,实现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科学选取、整合和序化《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4、会计专业建设《审计》优质核心课程,有助于践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角色训练、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动《审计》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全面结合,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审计》课程主要研究审计人员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监督和为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是高职高专类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掌握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审计实务操作原理;熟练掌握审计系统应用技术,使成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执行人员。

《审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与审计实务能力以及敬业、责任、协作、创新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快速适应不同业态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

(1)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广泛深入组织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科学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要求,并以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审计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审计课程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选取、整合和序化《审计》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学习性工作任务。

(2)围绕企业审计工作任务过程,设计《审计》课程的教学方案,贯彻实施“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创设《审计》课程教学情景,加大生产性审计实训基地和审计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改善审计实训教学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审计的工作场景组织教学。

(3)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结合,实现课堂与工作地点一体化。研究按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引入“任务考核法”,设计《审计》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职业技能培养与《审计》知识学习相结合,将注重知识性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将考试形式从单一的理论考试转变为职业技能的操作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

2、《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

紧密结合国家优质核心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以审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践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角色训练、案例教学、项目实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动审计课程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全面结合,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具体思路是:

(1)组织市场调研,收集信息资料。具体任务是:召集校内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论证会。论证职业人才的发展与需求情况;企业审计工作过程情况;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设定情况;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最终的工作结果要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和职业能力项目表。

(2)召开论证会 。由聘请的企业财务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具体任务是:复查相关专业岗位群;由简单到复杂对企业审计工作任务论证;论证企业审计工作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最终的工作结果形成企业审计工作职业能力项目表。

(2)进行教学分析。具体任务是:梳理职业能力,并进行特征分类;整合归纳职业能力;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及任务;拟定课程方案。最终的工作结果是典型工作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形成课程方案初稿。

(4)再次召开论证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财务人员、课题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具体任务是:论证企业审计典型工作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的相应知识形成学习领域;论证课程方案。

(3)修定课程方案。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确定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类型、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并征求意见再次修改完善。

(6)制作课程网页。由学院统一部署,课程组成员和网页制作专业人士共同设计课程网页,并不断优化,使之界面清晰,布局合理,富有创意,视角效果好。

《审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突破传统的课程建设模式,从审计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审计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充分体现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 中国内审协会副秘书长张玉在审计座谈会上的报告: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3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4-03

一、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背景及现存问题

外科护理学属于护士执业考试主干科目《成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我院现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外科护理学(含外科临床护理技术)124学时,包含理论课98学时、实训课18学时、见习8学时,外科临床实习10周。课程原先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实训课教授单项技能,见习课到临床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期末进行操作和理论考试评定学生成绩,最后到医院外科临床生产实习。

实践中发现,以上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理论知识量偏大,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本科学生弱,掌握不了;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实训脱节;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教学较多,应用教学较少,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较弱;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考核方式单一,主要反映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对教学情况反映片面、滞后;实习医院教学水平不一,学生疏于学习理论知识,实习效果差别较大。基于以上问题,需要重新设计课程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以外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与教师互为主体,聚合多种先进的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兴趣中学,实现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社会满意的统一。

三、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以及根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制定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掌握必需的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常见外科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知识以及专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参照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结合教材选定教学内容。总体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外科护理学总论、颅脑外科、心胸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共6个模块。另外,为适应校企合作,可在6个模块基础上增设校企合作模块,实现差异化教学。

五、教学实施

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1.模块化教学分为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其内容主要包含外科护理学总论部分的专业知识和各项单项操作技能。该部分的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布置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扼要地教授医学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案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整体护理内容的教学—演示单项操作—学生练习操作—授课总结。

多媒体教学和工作工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1],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工作技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发展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2]。

2.项目教学采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导入案例—设定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护理计划(书面可见)—分角色协作实施护理计划(行动可见)—小组自评、教师评价总结。

每一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教学实施中主要注意:(1)项目教学中,教学案例均以真实病案为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提高情景的真实性。(2)项目教学涵盖教学重点内容,同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挑战性。(3)项目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任务设计得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果的可见性。项目教学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协作教学,课前小组内制定护理计划和预先练习各项操作技能。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室需进行开放式管理。(4)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基础案例和拓展案例。例如:在前列腺增生症病人的护理项目教学中,首先使用传统开放式前列腺切除术后的病人为基础案例,设定采用双腔尿管+膀胱造瘘管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工作任务。同时使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病人作为拓展案例,设定采用三腔尿管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工作任务。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相同工作任务的不同处理方法。(5)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教学。项目教学是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尚未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操作项目的企业标准、企业特有护理项目或流程的教学等都有赖于项目教学开展。

3.见习教学与校内教学同步,采用临床见习+案例汇报、讨论+学生、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注意避免“老师带着走一圈病房”完成见习的现象。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临床见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临床老师代教见习临床护理、收集临床案例后制作幻灯片,集中汇报、讨论、教师点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将小讲课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小讲课的重视。(2)事先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样板。(3)公布评价标准,将课件需要图文并茂、汇报语言表达要求等方面制定入评分标准进行规范。

4.临床实习采用各专业科室轮转,临床教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同时为了避免期间工多学少的情况,教师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形式,通过网络论坛、讨论群、网络测试系统、定期实习检查的形式组织督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考核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侧重专业知识和单项技能的考核,考试形式单一,不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2)多是终结性考试,对教学过程质量反馈不够及时,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及方法;(3)考核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导性不强。

现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知识、技能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采用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以期能更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成果。

(一)校内评价

(1)项目考核占40%。根据学生教学项目完成的成果及在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能力。(2)理论考核占40%。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3)见习案例分析及汇报占20%。以见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口头交流沟通及健康教育能力。

(二)社会评价

多层次引入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引入社会评价:(1)在项目教学中邀请一线临床护理骨干参与教学,共同制定项目任务、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并参与项目考核。(2)选取操作标兵,参加操作技能大赛,由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评判。(3)实习考核。采取开发网上测试系统,每个学生按实习进度,在完成该科室实习后2周内登录测试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作为实习考核成绩依据。科室进行的出科考试也是实习成绩的另一部分。(4)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通过以上社会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保持校内教学与临床护理同步发展,使学生能更大程度地获得社会的认可。以良好的社会评价作为最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赵根瑞.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9):103-104.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能力;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

一、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应逐步推行将我国核心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作为教学的基础蓝本,辅以国内的相关准则、制度作为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优秀的课程体系设计是确保教学基础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培养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会计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能力的迅速提高,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科技进步也已经日新月异。整个社会也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了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地方,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更是整个教育面临的难题。通过对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案例的一些探讨,本文认为,当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生自身相关的金融知识面较为狭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即使在金融专业的学生中,学生每天阅读的与金融相关资料也只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和一些辅导书,高校教师也同样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会计学教学的核心。实际上,这种想法并无大错,但若是想更好地学习会计学,学生的金融知识阅读范围就必须更为宽阔,其阅读的相关资料应当包括大量的金融案例分析,不同企业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经济模式。在金融知识的阅读方面,老师应当可以适当推荐一些对提升学生金融知识面较为有益的教材,学生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提升自己这种综合素质能力,进而在课堂教学以外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不是因为自身狭窄的金融知识面导致难以学好会计学这门课程。

(2)课堂教学长期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是让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掌控课堂,而让学生作为接收者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整个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教师单方面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也没有办法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整个课堂没有形成一个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学生没有能作为主体,也就发挥不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不了主动性。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树立的几个理念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今天的高等教育已告别了过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的体系转化,而会计学专业课程作为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价值。由于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高的一门专业,那么金融知识储备、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理应成为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承担的重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是会计学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学校优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尖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元整合,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采取多重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教学目标。现阶段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弊端,专业课程中举的例子缺乏时代感,往往会收纳李嘉诚、巴菲特等知名企业家的案例,较少吸纳新时代的企业案例为材料,与时代有一定的脱节,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整合互动发展迅速的今天,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如何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这是高校会计学教师当下面临且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2)通才与专才的结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并存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观点认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的。但事实上,通才与专才结合的教育模式普遍被国内外教育专家认为是现阶段最适合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两者也是可以并存并且相互兼顾的。一方面,通才教育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工作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另一方面,专才教育则可以使得学生完美掌握工作中所必须用到的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当进一步树立通专结合的理念。

四、构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1)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达到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与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会计学课程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出对会计学课程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可考虑以金融案例的探究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让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能力,把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化,让整个教学通过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之间可以自主合作,教师仅仅在解决问题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并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最终让学生成为自己自主学习的主人。

(2)讲究知识的逻辑与融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金融类课程的核心教学要求,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应当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会计的基本核算模式作为教学基础,不要过分展开,而是对会计记录的程序与方法做简要的介绍,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础为目的,同时,适当简述财务分析与管理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吸收。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完善跨学科综合性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课时,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等方面,有效地使学生将分散于各学科的零碎知识化零为整,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会计学科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的课程体系设计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体现出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运用三个不同层面。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运用更优秀的教学策略,还需要相关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思考、总结,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开拓与创新。参考文献:

[1] 刘代松.关于构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J].经济杂谈,2013,4(20):190191.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只有直接面向企业,紧密联系企业,才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不断研究行业需求,适应变化,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与技能,又有职业精神和与素养的人才。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岗位技能以外人们在日常工作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拥有自信心,并正视各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它主要有三个能力分支:一是以团队协作、个体管理、职I交流为主的基础核心能力;二是以归纳信息、解决疑难、创新创业为主的拓展核心能力;三是以个体与团队管理、行动力、执行能力、领导意识、心理平衡等为主的延伸核心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人们谈论创业、就业时的核心话题,也成为当前高校加强教学改革意欲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言,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应重新构建设计专业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始末坚持贯穿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开展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做到校企对接、产业对接,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现状与企业需求

纵观近年来的高职教育,不难看出早期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完全根据市场变化与企业需求来开展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在多方面相互脱节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并没有重视对职业精神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不但缺乏相关的目标,也无先进的实践经验与方法可供借鉴。二是即便有些院校重视对职业精神的探索培养,也未能认真结合学生个人素养,通过必要的素养测评来加强教学,因而不能研究更具系统化的关联教学方式。三是高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方案,基本是按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严格执行,而教学大纲具有普适性,往往在理论上重视技能培训,实践技能培训也通过条框加以规范,具有标准化的意味,这就造成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僵化,课堂气氛死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性较差。四是一些课堂技能的培训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显然已经与现代社会的理念、工艺、环境要求不相符合,已与社会脱轨,在技术运用与理念创新上严重滞后,学生课堂所学将无用武之地。

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对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保持高认知,在就业后也就难以真实掌握所学知识和认真实践。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表现出一定的低接受度和认同感,因为他们入职后还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训,而在培训中也可能淘汰一批求职者。分析这些淘汰者的离开原因,不难看出这些求职毕业生缺少必要的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在自我管理和学习方面能力不足。相比这些求职者,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尽管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成本,但后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成长,这是企业乐意接受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面临这样的问题,对口企业想要的是创造型专业技术人才,普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可能达不到要求,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学或技能培养,与本科院校相比,可能在设计理念与理论深度方面就相对较弱,而在实践设计中的劣势更加明显。高职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机会投入实战中,因而无法衡量所学知识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很多学生在园林景观美化设计方面要么胡编乱造,毫无实际功能用途可言;要么循规蹈矩,死板教条,毫无活力和生气,而这些都是现阶段高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求职就业通病。

三、高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1.建立主线,课程分化

经过教研组研究,选择以某一大型园林设计项目案例作为教学主线,主线应该能够涵盖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点。开讲后,学生应积极主动思考,认真发现与解决问题,尝试自主学习知识要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掌握和运用各要点知识。教师应主动针对学生的个人表现开展评价,借助系统的考核评价结果将专业学生打乱重组,根据各组的不同特点归类,并根据特点设计课程模式。

2.专业教学,积极考核

当完成课程分化后,就需要针对不同小组进行专业授课。不同小组的专业教学应当按照特有的小型项目案例来开展,理清案例的对应特色,并组织在不同领域各有擅长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重点对教学大纲中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要领进行组织、整理、重列,并就具体的内容列提纲,设问题,广泛开展答疑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考核,力求全面测评各项专业目标的实现进度与完成效果。

3.聚合课程,分工协作

完成课程聚合后,需要将众多更具代表性的大型项目案例引入教学。教师要强化不同学生的角色作用,如在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方面的具体表现。学生应在不同项目运行中,有规划地转变角色,并经过小组成员的评估与讨论,加强案例执行过程记录,对相关问题开展集中分析,并解决好问题。小组成员要发挥各自的专长,并有意识地在配合中增进分工协作的默契度,提升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这一阶段的教学测评,不但要有教师对学生的测评,还要有小组对成员的测评,以及小组之间的测评,整体分析课程教学情况。

4.二次分化,项目升级

重新完成的课程分化过程,就是要再次细化课程要求,深化项目设置,加大项目难度,使项目成为更具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分工协作效果最大化。应通过分组,并在不同组别之间进行组员调换,让更多学生尝试担任小组组长,主动制定学习方案,掌握更加灵活的研究思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具备处理复杂项目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5.对接企业,联合施教

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应注意校企、产业对接,把企业中流行的培训课程带入课堂上,让学生尝试完成;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或组织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逐项评测中。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测评,基本掌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综合成绩,可据此拟定完整的培训与考核曲线表格,供学校与企业综合了解学生的能力培养历程。

高职教育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明确结合时展特征与产业需求,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培养具有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锻炼职业技能,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

2、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开发与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开发遵循“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构建以项目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组专业教师、相关课程专家对企业岗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进行专业调研,确立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任务、岗位责任等基本情况选定实践专家,再由实践专家、课程负责人以及专业教师召开研讨会,构想典型工作任务框架,三方汇总典型工作任务调查结果,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专业教师、课程专家针对学习领域的描述,确立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

根据旅游企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内容围绕旅游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展开。课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创业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学习领域的确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本课程设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进行教学,并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其实施,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3)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能完全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一是工学结合特色,完全采用企业案例,项目载体即是旅游企业项目,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是开放性教学特色。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习动能呈逐渐上升趋势,教师的角色由讲解型转变为指导型,学习动能相对要渐渐减小。第三是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作为子项目,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

(4)课程教学组织设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来进行教学组织。 综合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作任务及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课程内容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构、序化。体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重新开发了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习情境描述、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

(5)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要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紧贴企业实际,提高课程岗位实习的适应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旅游工作过程,规范业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敏锐度及洞察力。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 阶进式 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

按照国家教育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高校教学评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的要求,构建一个综合性、多元化、根据高职教学实践所建立的、动态化评体系不仅能成为检验教学模式改革成效的手段,更成为不断推动教学模式调整和改革的体系标准。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教师稳居评价主体,学生则是评价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标准多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pet A、pets―3等语言类考试为标准;评价内容仅涉及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及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评价方式多为平时30%+期末70%或平时10%+期中20%+期末70%等固定形式。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评价结果片面,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按照市场行业标准及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建立专业的课程标准,又如何按照市场标准和就业要求来检验教学成果,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

考评价体系通常包括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以上海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为例,该校应用英语专业09、10、11级共有毕业生266人,专业对口率66.17%,语言对口率28.57%,其中专业对口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五大市场领域:行政助理和文员、客户接待和市场、外贸和跟单员、语言培训和教育、专升本和出国留学,分别占到了38.07 %、29.55 %、13.07 %、6.82 %和12.50 %。行政助理和文员岗位主要的岗位证书是《全国商务文员岗位专业考试》、《行政管理师岗位证书》,客户接待和市场服务岗位主要的岗位证书是《客服服务管理师》证书,外贸和跟单员岗位的证书是《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和《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

按照“以岗导学,以岗教学,以岗评学,以岗促学”的方针和“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现以某毕业生在某会展公司从事业务拓展的实习岗位为例,进行考评设计。该岗位主要的职责是拓展海外业务,开拓海外会展项目,联络并协助国内客户办理出境签证,带领国内参展商到国外参加展会或订货会等,主要涉及联络、接待和翻译三个方面。从这个岗位职责和范围可以分析得出,该岗位从专业知识层面要求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一定的翻译能力,较高的会展英语专业词汇及一定的会展策划和管理能力;从岗位能力要求来看,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工作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踏实沉稳、抗压耐劳、心思缜密等综合素质条件。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应分解到专业的具体学科中,就成为了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标准,为课程教学、实训及顶岗实习设立了行业标准和要求。

二、高职英语动态考评体系的构建

在确立了考评体系后,考评主体,考评方式以及考评内容都必须围绕培养与市场岗位群所匹配的英语应用能力做出调整和改革,最终形成点、线、面,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推动的动态考评体系。

考评主体方面,在动态评价体系中,学生、老师、学校、企业四方在不同的阶段承担评价主体的功能。特别在学生实训、实习阶段,可以邀请相关社会机构、企事业用人单位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校企共同制订评价标准,也可以共同实施评。评价标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色,以专业学生主要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分散在每个阶段里,既是对应课程进行教学的标准,同时也是教学考评的依据。

评价方式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通过考试,以数字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定性评价通过描述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判。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它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衡量课程质量。我们认为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评价学生的形成过程。具体的评价手段除了一次性的闭卷考试外,还可采用口试、访谈、讨论、观察、问卷调查、小论文、对照组评价,以及各种技能竞赛表现评价,如函电拟写竞赛、商务谈判比赛;参加各种活动表现性评价,如模拟广交会、企业专家讲座、担任展会志愿者等;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的表现性评价,如引入实训、实习、调查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CNBECT)、剑桥商务证书(BEC)考试、口译证书等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

评价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各有不同,呈现由单一到综合、由知识到能力的进阶式动态变化。在基础语言知识学习阶段侧重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根据各科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侧重对学生如商务、会展、旅游等专业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如学生是否具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即能否流畅地使用英语开展各种商务活动,是否具备外事、外贸、商务实际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等;在实训、实习阶段,侧重职业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由校企对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表现,如实践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解决问题能力等做出共同评价。

三、结语

“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各校可根据本要求实施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积极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只有从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四个方面革新现有评价体系,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单门学科与整体知识、知识考核与职业证书获取、学校与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改革等广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进阶式动态考评体系,从而推动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之间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义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体系[J].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54-60.

[2]陈孟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11-15.

[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3-120.

[4]陈京丽.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探讨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3-37.

[5]杨斌武.论形成性教学评价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43-48.

[6]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1,(24):17-21.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8

关键词:核工程与核技术 课程设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74-03

课程设计是工程类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课程和已修课程的基础理论而进行的工程设计尝试,是让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过程。通过开展课程设计训练,能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主要程序的使用方法和设计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放射性测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训练“分析、观察、判断、试验、再判断”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严谨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等能力和素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借鉴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理念,认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应建立开放性选课体系,增加基础性阅读与延伸性阅读,建构有效的学习小组,建构多元的课程实践渠道,增强服务社会的实践意识。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借鉴了澳大利亚商科课程设计中的三个方面: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和评估,并结合ESP课程的特点,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强盛等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用经典控制理论中频域法或根轨迹法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进行辅助设计,绘制仿真曲线,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可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将经典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徐志玲等通过测控专业课程设计群的顶层设计与改革,改变原有课程设计只考虑单元设计能力的传统模式,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课程设计群的教学,把一个完整项目分解成四个模块进行设计,不仅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设计能力,突出项目教学法实践与研究相融合的教学特点,而且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体现专业培养特点,整体实施效果好。

河南理工大学吴雪峰等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确立了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改革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高校电子类课程设计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武昌工学院马华玲针对不同的电子课程使用相关的仿真软件(如multisim、proteus、keil、protel),可以预知设计的结果,方便设计中各种元器件参数以及错误设计的修改,能形象生动的跟踪过程,仿真测试通过后再进行实物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设计效率。

南华大学李小华等从选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选题、教学过程、互动式指导、练习、成绩考核及总结等方面对反应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实践,初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反应堆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

该文作者研究了采用Multisim10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核电子学课程设计,进行《核电子学》中各种电路的仿真和分析,可以验证核仪器研发过程电路设计是否有效,功能是否达标,判断电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开发创新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正规出版发行的核工程与核技术课程设计教材,需根据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结合核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项目。

1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根据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南华大学该专业的办学特色,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本着“真题真做,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核工程计算设计与核仪器研制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综合设计能力全面提升。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常用环境放射性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工程设计实践,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全面观点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该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多年课程设计经验,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

2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内容

为了完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具体改革内容如图1所示,调查分析国内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课程设计改革实践的方向和重点;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及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和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改革等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最终构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1 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南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包括专业基础和应用实验室,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室包括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放射化学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包括核技术及应用、核仿真、辐射剂量实验室。示范中心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具备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1)软、硬件条件建设。

2014年8月,该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南华大学首个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推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南华大学核类及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

2014年12月,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为2014年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建成基于实验室局域网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基于校园网环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基于Internet网环境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完善已有虚拟仿真课程设计课程及项目,达到能在实验室局域网条件下满足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实现核能工程、核技术应用类虚拟仿真软件与云平台的有机结合,为将来该校以及其他高校核类及相关专业虚拟仿真课程设计教学起到示范和共享作用。

软件设施方面,已经具备课程设计相关Multisim、Proteus、Protel、Labview、Mcnp、Root、Matlab等软件。同时一方面将NJOY、CITATION、SCALE、DRAGON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的专业软件用于课程设计教学,让学生掌握最为实用的科研程序;另一方面又自主开发基于三角剖分的二维特征线程序TSMOC,可求解次临界系统高次Alpha本征函值HARMONY程序,可用于百万居里级大型钴源辐照装置快速优化排源程序SPA等软件系统。实现了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达到了科教相长的有益互补。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引进、自培、在职进修方式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并聘请国内著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为中心兼职教授。

一方面每年新进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另一方面,学院与核工业相关单位展开密切合作,如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下设的国核大学签订了长期人才合作协议,定期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鼓励年轻教师读博、出国深造、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学术会议;学院领导班子积极联系资深院士、研究员等来该校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写好中长期发展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德、能、勤、绩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

2.2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如基于Multisim/Proteus的核仪器电子学仿真,基于Protel的核仪器PCB制作、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蒙特卡罗软件仿真计算,基于ROOT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计算、Matlab软件反应堆控制仿真、x射线产生截面计算与穆斯堡尔谱分析等。

(2)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入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与实验的有机补充。通过引入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确定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具体项目,如核仪器电子学仿真与制作,可选项目基于Multisim的电压前置放大器仿真与设计,基于Protel的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制作,基于Proteus的定标器仿真等;蒙特卡罗软件仿真计算,可选项目基于Mcnp的反应堆堆芯模拟,基于Mcnp的NaI探测器探测效率计算等。

3 课程设计教材编定

参考其他相近工科专业比较成熟的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如电子技术、单片机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课程设计过程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分章编写的方法,结合教师、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反馈意见,经过“分工、整合、修正”一系列步骤,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材一套。

结合课程设计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模式,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初版已经出炉,下设“基于Multisim的电路仿真”、“基于Proteus核仪器设计与仿真”、“基于ROOT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计算”、“基于MATLAB的核信号处理与仿真”、“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MSU8. EXE的应用”、“X射线产生截面的计算”、“压水堆单通道热工水力程序开发”、“基于MCNP的辐射屏蔽仿真与计算”、“基于MCNP的压水堆删元、组建、堆芯的中子学参数计算”九个章节。

课程设计教材的编订,使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扩充,要求掌握MCNP、MATLAB、Multisim、Proteus等工具软件的使用,提高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4 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开发创新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强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同时将为该校以及其他高校核类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扎实”与“联通”――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幼儿教育,2010(12):37-41.

[2] 张琳琳.澳大利亚商科课程设计在中国高校ESP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24-126.

[3] 史洪岩,颜闽秀.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135-136.

[4] 强盛,史小平,何朕.基于项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416-418.

[5] 徐志玲,王鹏峰,黄柳.测控专业课程设计群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4):171-174.

[6] 吴雪峰,薛铜龙.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07-108.

[7] 马华玲.仿真软件在高校电子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165-166.

[8] 刘丽艳,赵修良.Multisim10在核电子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26):165-166.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9

1、企业参与不够。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必须坚持以企业为基础,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来制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工学结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吸纳更多企业共同投入实训项目建设,依托企业成熟的技术和先进技术应用的能力来主动参与开发金融专业实训软件和实训操作平台。而目前的常用的实训资源仅有深圳典阅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杭锐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系统2009版、股票模拟训练软件等,数量很少,体现出企业参与远远不够实际需求。

2、实训资源功能不完善。如:深圳典阅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注重对学生手工和综合业务的测试,实操训练效果不够;杭锐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系统2009版学生实际训练很好,但是测试很机械,不灵活;股票模拟训练软件虚拟性能强,但是需要在有其他方式查看股票行情后才能在软件上进行选股和交易,功能很单一,没有整合在一起;精品课程资源讲授多,实操少。要根据实际需要克服不足把资源进行整合完善其功能。

3、高校参与不够。实际中金融专业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不能一个或几所高校来完成,要集思广益,集合高校的优势资源来共建共享,通过研究,共同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整合专业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金融专业实训教学标准,完善专业课程立体化资源,构建虚拟教学仿真实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开发开放,建设开放式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资源库系统。

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路径

在金融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中,因为缺少财政专项资金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和缺少专业的实训教师,所以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固有,提倡共建共享”模式,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与考核二大功能,总目标是建设丰富的内容,使用快速和动态等特性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路径:一是按照企业的需要,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设置与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要求,来建设专业课程。二是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研企业、回访毕业生,通过对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以及召开专家研讨会,以此来制定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与考核二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在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内容

(1)合理定位专业内容

职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分析行业现状和企业需要工作岗位和业务能力的研究。从调研情况来看,金融专业主要面向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用社四个主要领域的柜台服务、客户服务、营销服务、财务会计等工作岗位定位,以此为依据,确定“货币银行概论”、“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保险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信用管理实务”、“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及其素质与能力要求来设定实训内容。它包括教学课件、训练题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软件库、训练视频、教学大纲、教学材料、电子教案、技能竞赛等。专业课程实训资源建设内容和要求:

1.货币银行概论,设计要求教学大纲;设计内容:课程、教学大纲文本;内容和要求:课程性质、设计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教学评价和建议。

2.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设计要求:电子教案;设计内容:课程、电子教案;内容和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场地与用具。

3.保险理论与实务,设计要求:实训案例;设计内容:课程实训项目及典型案例分析;内容和要求:实训内容要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4.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设计要求:教学视频;设计内容:课程相关视频;内容和要求:学生实践活动、实训操作视频。

5.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设计要求

实训习题;设计内容:每个章节内容实训习题及答案;内容和要求:计算、业务操作、论述、案例分析等类型。

6.信用管理实务,设计要求:实训教材;设计内容: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内容和要求: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7.金融企业会计,设计要求:参考资料;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相关参考资料;内容和要求:实训手册、相关网站链接、最新实训业务操作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及要求

(2)专业核心课程实训素材资源建设内容

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评价与考核二大功能的实际需要,开发一个专业的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根据资源类型,通过实训图像、视频解释等表现形式全面展示金融专业实训数字化资源库,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基本型资源中心建设内容及要求:

1.实训图片库,设计内容:各种各样的训练原理、业务流程、设备等相关材料图片;设计数量:必须有实训相关的图形、图表、图片。

2.视频解说库,设计内容:实训工作原理、操作流程等相关视频素材;设计数量: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有各类活动、参考视频资料。

3.实训习题库,设计内容:案例分析、论述等相关习题素材;设计数量:每门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60题。

4.实操案例,设计内容: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金融产品营销等相关的案例;设计数量:300个左右案例。

5.实训软件库,设计内容:常用的各类专业实训软件;设计数量:典阅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杭锐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系统2009版、股票模拟训练软件、世界大学生城平台等。

金融专业的特色型资源库,依托虚拟教学仿真实训平台,专业部级、省级、行业的技能竞赛,行业资源等特色型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收集、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实训特色型资源库建设内容及要求:

1.虚拟教学仿真实训平台,设计内容: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相关虚拟教学仿真实训操作平台;设计数量: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相关虚拟教学仿真实训操作平台。

2.专业技能竞赛库,设计内容:及时公布专业竞赛消息及相关培训信息;设计数量:购买、安装并使用相关操作软件和操作平台。

3.专业服务库,设计内容:学生社会服务、实习相关的信息;设计数量:不少于40个信息。

课程设计的核心篇10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