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十篇

时间:2023-10-07 18:09:26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1

关键词:构成;发射;排列

中图分类号:U212.33

文献标识码:A

平面构成的形式当中最近本的一种形式就是――重复构成。

一、发射的概念

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基本形或骨骼单位环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自然界盛开的花朵就属于发射的形状。另外,发射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它同渐变一样,骨髓和基本形要作有序的变化。但是,发射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其一,发射具有很强的聚焦,这个焦点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央;

其二,发射有一种深邃的空间感,光学的动感,使所有的图形向中心集中或者由中心向四周扩散。

二、发射构成的形成

(一)发射骨骼的构成因素

发射骨骼的构成因素有两方面:

发射点:即发射中心,焦点所在。衣服发射构成作品,它的发射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在画面内也可以在画面外,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动的也可以是静的。

发射线:即骨骼线。它有方向(离心、向心或同心)、线质(直线、折线或曲线)的区别。

(二)发射骨骼的种类

离心式: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扩散,发射点一般在画面的中心,有向外运动的感觉,是运用较多的一种发射形式。

由于基本形的不同,它有直线发射和曲线发射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直线发射就是从发射中心以直线向外发射、扩散的构成,其中包括单纯性构成和复合构成。直线发射呈现直线具有的情感特征,其射线使人感到强而有力,有闪电的效果。曲线发射由于发射线方向的渐次变化,能表现出曲折所具有的特征,线的变化使人感到柔和而变化多样,并且还有一种运动的效果。

向心式:基本形由四周向中心归拢,形成发射点在画面外的效果。

同心式:基本形层层环绕一个中心,每层基本形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实际上是扩大的结构,扩散的形式。

多心式:基本形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丰富的发射集团。这种构成效果具有明显的起伏状,空间感也很强。

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多心式在实际设计中可以组合使用,不同形式发射骨骼叠用,或者是不同发射骨骼与重复、渐变骨骼叠用都可以取得丰富多变的效果,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但要注意结构单纯、清晰、有序、方能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发射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

(一)在发射骨骼内纳入基本形。基本形纳入发射骨骼内,采用有作用或无作用骨骼均可,但基本形元素排列必须清晰有序。

(二)利用发射骨骼引导辅助线构筑基本形,使基本形融于发射骨骼中,突出发射骨骼的造型特征。辅助线可以在骨骼单位中勾画,也可以是某种规律性骨骼(重复、渐变)与发射骨骼叠加、分割而成。

(三)以骨骼线或骨骼单位自身为基本形,基本形即发射骨骼自身,无须纳入基本形或其他元素,完全突出发射骨骼自身。这种骨骼线简单有力。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M],江西美术出版社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2

【关键词】 平面构成;点;线;面;抽象

一、 概述

1、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的基本定义:平面构成是指将点、线、面或基本形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平面上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主要研究利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惊醒造型,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惊醒组合的问题,从而得以产生新的艺术形象。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平面构成完全摒弃实用性目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开放而多元化,形态相对离具象较远,着重塑造形式感的视觉画面。在现代设计中只表现功能和技术上的要求是不够的,仅仅局限于表现自己的意图和形象、内容也是不足的。现代设计还需要另一层含义:(1)独特的构思;(2)新颖的创意;(3)形态的合理组合;(4)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2、平面构成的特点及作用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三大构成中占有重要作用,它是设计和艺术创作的开端。内容一般限定在形体的广泛性和普通型规律研究上,而不受内容与工艺等具体条件的制约,这是平面构成生存的特点,也是与图案的不同之处,只有不受工艺应用及功能的制约,它才能摆脱约束,平面构成不但在设计思维上,具有融合时代的新潮性,而且在选材上还具有多样性。在形的选择方面具有广泛性与自由性以及组织形成的多变等特点。

特点:

⒈平面构成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造型活动。

⒉平面构成是以一种较为理性的创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在创造过程。

⒊平面构成的重点不仅是造型能力的训练,更是创造力的积累。

3、平面构成的历史发展

平面构成是艺术的一个分支,平面构成的发展是伴随着构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艺术的表现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写实向抽象的表现形式转变,平面构成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几种构成形式共同起源于造型艺术运动中的构成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这一时期构成主义的发展处于相对的独立阶段,对于世界的设计运动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在一些欧洲国家他提倡摒弃虚无的传统三维绘画表现形式,而用基本的几何构成原理进行平面设计。在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的进行了设计课程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改造现有自然状态的可能性,人们可以更加主观地创造设计形态,这时平面构成的成熟阶段已经到来了,就此平面构成就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发扬和传播达到高峰,在经过不断创新平面构成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和造型原则,构成设计的概念也由此而形成,并随之发展成为现代设计教学的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 《平面构成进行时》;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3

【关键词】基本元素 平面设计 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是通过应用视觉思维和视觉符号传递信息的活动,也是进行视觉思维与视觉沟通的平面设计活动。21世纪,“读图时代”就是视觉传达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方式。读图是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第一直觉信息的手段,从可视目标中获取事物存在的意义与目的,达到通过形象来传达思维与情感的目的。所以,从传达信息的侧重点来分析,视觉传达是将某一信息视觉化的过程,即利用视觉符号语言,又采用基本元素点、线、面构成和重构视觉程序,将视觉信息准确的展现与传达,能够让“读图者”理解视觉语言传达的意义。

一、点元素

在一定的平面设计创意与传达中,点的形状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元素,很多时候取决于点自身的形状特征,点会因为周围环境有所改变而变化。在平面设计中,一些文字或图形具有点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造型拥有不同点的效果,点的形状可以取决于重组与拼接的构成形状。在平面设计中,一些视觉元素会被周边元素分割成独立的视觉元素,也会在平面空间中形成视觉节奏与韵律的特殊效果。如在一些平面设计活动中,大面积的单色调中会突出点的效果。从平面设计的独特性来说,色彩是视觉传达的独特视觉效果,它从感官上达到了视觉信息的传达作用与影响。在很多平面设计中,以单独形式出现的点元素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吸引力。平面设计师在应用点元素重新组合时,应尽量探索让点的视觉效果凸显而夺目的方法。依据点的构成方法可分解成大面积构成形态或小面积构成形态,虽然都是运用点去构成,但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传达效果,小面积构成形态会给观者一种精美的平面设计感觉,大面积构成形态会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力强的平面设计效果。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面积大的构成一般是利用编排紧凑的点增加平面设计传达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构成形式改变点的整体形态和元素,此外,还有一种点的构成形式,即运用两条直线交叉后构成的点,交叉部分形成新的点形态,这可以看成是一种隐藏的点。基本元素的互相交叉与透叠作用形成新的视觉点,是平面设计中正确的表达方法与传达手段。

(一)点的视觉感受

在平面设计中,点元素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可依据点的位置变化,让观众感受到设计所传达的视觉信息。点元素的位置不能随意性摆放,在创作时不仅要全面衡量平面设计,更要协调好点与线、面元素的呼应关系。以下为五种常见的点元素构成的视觉形式:第一,将点元素设计在右上方,能增强点元素的视觉张力,突显了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让观众在寻找信息的同时,体验到新鲜独特的视觉愉悦感。第二,将点元素集中设计在右下方,能够营造沉稳气氛,达到观众的视觉稳定感。第三,将点元素设计在版式中间偏左上方,以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为切入视觉,是迎合观众的最佳平面设计表现方法,也符合从上至下的视觉思维习惯,与其他形式相比会更加符合视觉流程的认知,给观众的心理提供轻松和愉悦的感受。第四,将点元素设计在版式左下方,这种构成形式会使整幅设计产生向下坠落的视觉感,在视觉空间上给观者带来心理低沉的压抑感与情绪低落感。第五,将点元素设计在居中的位置,构图形式会使周围空间显得空旷而宽敞,观众在视觉上有充足感与空间的遐想,达到思维与心理活动的释放,得到视觉上的充分浏览与寻找视觉信息的目的。

(二)不同的点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点元素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每种表现形式都需要经过不同的表现形态和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中,要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感受和接受能力,合理运用点的特征,更好表达设计效果。1.单一的点:是指在整幅平面设计中的独立元素,其有利于塑造独立个体的视觉形象,可以使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前后关系、轻重关系更加明确,独立的点还能给人稳重的视觉特效。2.多重的点:在平面设计中,利用多点的关系形成多元的编排创意,点的前后编排顺序、大小关系、密集程度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感受。3.点的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在视觉思维与心理感受的差异进行链接与对接,由此产生不确定的感知。

(三)点的特征与属性

点是最小的表达元素,也是拥有最丰富表现力与视觉影响的元素。运用点进行特定的编排与组合,突出点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个性与张力,可以表现出平面设计的特效与风格。从单点编排到多点编排,顺序应一直围绕主题进行。在追求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美之前,应考虑平面设计元素的合理需求,只有遵守主题的要求,才能更好完成平面设计的创意。

二、线元素

在几何学中,线是点的移动轨迹所形成的形状。在平面设计中,常见的三种线元素的表现形式有:平面设计中的线元素、不同线元素的心理感受、平面设计中线的切割原则。

(一)平面设计中的线元素

在平面设计中,线元素是构成视觉设计的基本元素之一。线不仅具有长度和宽度,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平面设计中,不仅可以利用线元素进行分割、编排或重新布局,还可以借助线元素强调局部与文字信息。1.线的虚实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线元素被重新定义,它可以是编排中的边框线,可以是图形或文字的轮廓线,也可以是单纯的几何图形。实体线会给观众带来明确的空间存在感,并在视觉感受上确切感到实体线的存在。2.线的长短关系:长线与短线是相对存在的线形态。将短线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创意中,使整体设计具有强烈的放射感与震撼力;而大量运用长线时,就会在视觉上形成紧凑与韵律的效果。3.线的粗细关系:细线是窄的线造型,也是相对存在的线形态。在设计中,粗线与细线的合理运用最能呈现出异样的视觉效果。细线给人以柔软和细腻的心理感受,而粗线则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注目感与张扬的个性,加深了平面设计创意表达的视觉印象。

(二)不同线元素造成的心理感受

依据线元素的形态不同,可将线形态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线形态都有各自的形态与表征,可合理运用直线与曲线的形态进行重组与重构,达到预期的平面设计效果。直线元素是将两个点的基本元素进行合理连接而形成的线形态,直线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果断、直接的视觉心理感受,而在设计创意中大量的运用直线元素能形成严谨的视觉感受。曲线元素按照抛物的轨迹进行移动,它所构成的曲线形态是曲线元素。与直线相比,曲线在平面设计中更显自由、浪漫、飘逸,也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与生长感。

(三)平面设计中线的切割原则

在平面设计中,可通过线元素对整体风格与图形进行突破性的分解和重构,还可利用设计技巧对点、线、面进行合理性的分割与规划,最终得到递进或更加规整视觉语言。合理运用线元素的切割原则,能够设计创意出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1.编排设计中线框原则:通过线分割来布局、规划、编排结构。可利用直线或曲线的表达形式来丰富结构,还可利用线框增强视觉与心理的感受。线框在平面设计中是常见的创意表现手法,在基本元素较多的情况下,能起到增强局部视觉效果的作用。把基本元素融入到边框中,可对边框区域内增加关注度。因此,线框不仅能强调局部的注目效果,还能在特殊的编排设计中对局部编排与整体布局进行重新整合。为达到整体结构的视觉注目度,可在边框内适当的填充一些醒目的色彩,还可利用不同的粗线框形成强而有力的编排设计效果。在平面设计中,边框的增加能提升整体平面设计感,使时尚的视觉效果增强。此外,还可利用线框的粗细构成视觉对比关系,借助基本元素改善线框单一的视觉效果。2.平面设计中线的应用:每幅设计或多或少都有线元素的存在与分割。在大多数设计中,线元素是通过组合与重组进行表现的,将线的多种元素分解、重组、重构在一起,汲取点、线、面中的优势进行整体综合性的表达,使平面设计得到更加理想和强烈的视觉传达力,最终实现基本元素点、线、面与主题相融合的目的。

三、面元素

在平面设计中,面是最基本的三元素之一。与点和线元素相比,面元素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与心理感受上,面元素能更好的传达视觉信息,也能更加引人注目。面元素包括面形态与心理联系、构成面的基本原则、平面设计中面的应用原则。

(一)面形态与心理联系

在平面设计中,面占据的位置最大,视觉张力也最有冲击力,给观众的心理感受也最强烈。随着面元素的变化,其形态特征也会发生变化,给观众的心理感受也会更新与变换。面的基本特征主要源于所构成的基本元素,在平面设计创意中,面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也能给人留下消极的心理情绪。

(二)构成面的基本原则

面元素可以视为是一个图形、文字、图像,合理应用面元素是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元素具有多种表达形式。从几何学来看,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从造型来看,可分为直面和曲面。曲面包括规则圆面、不规则圆和椭圆面,曲面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圆滑的轮廓。将曲面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可使平面设计更加圆润和饱满。直面是由直线构成的造型涵义,如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规则面有界限清晰、轮廓分明的视觉效果。将规则的面运用到平面设计中,能给人以整体的视觉感受。

(三)平面设计中面的应用原则

在应用面元素时,应注意元素与背景的衬托关系。尤其在应用面元素重组与重构中,要平衡好元素和元素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喧宾夺主,甚至妨碍整体设计创意涵义的表达。将面元素进行合理性的编排与重构,可更大的发挥面的优势与张力,创意出更加具有视觉表现力的平面设计作品。在视觉传达原理中,准确的设计表达关键取决于点、线、面的应用方法。

结语

在现代平面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平面设计基本元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平面设计师在了解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掌握和合理运用基本元素点、线、面。对平面设计师而言,已有的设计原理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掌握,这是突破瓶颈的最佳方法与路径,是一种解决平面设计难题的有效手段与进步阶梯,更是前进与进步的基石。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是设计师不断探索的源泉与创意表达依据。

参考文献:

[1]薛红艳.设计的视觉语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侯琦婧.平面设计法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瑞恩・赫姆伯瑞.平面设计导论[M].赵正洋,于越,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彭彭.设计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4

关键词:平面构成 抽象 美感 教学 重要性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在各类设计领域中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由点、线、面这些元素构成,他注重在二维空间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立体构成同样包含这些内容,但立体构成是三维的,他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而色彩构成的内容包含:色面积、色形态及色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强调颜色的属性,分析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是依附在面和体上所体现的。三大构成相辅相成,在各类设计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中,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是所有所学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他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

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多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他可以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平面中进行的创造活动,打破人造物最基本的对称构成形式,他运用构成元素中的点、线、面,按照一定的均衡、变化等法则,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方法创造出新的、美的形态,使人产生有规则的起伏、有节奏的韵律、有条理的动感和新颖、奇特的视觉感受。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同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他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视觉形态。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法则。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浙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等。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他所研究的是点、线、面、肌理、方向、位置、空间等内容,是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的基本元素。平面构成作为具有设计基础特性的同时,也决定了他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美感的体验和对形态的认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他不受具体的功能、工艺或材料等因素的限制,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对形态元素进行抽象或具象、有序或无序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今天我们能够进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感激包豪斯做出的贡献。包豪斯“创造了当今工业设计的模式,并且为此制定了标准;他是现代建筑的助产士;他改变了一切东西的模样,从你现在正坐在上面的椅子,一直到你正在读的书”。这正是对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最大赞赏和肯定。

(二)平面构成表现手法的多元化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脑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使专业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在现实授课中,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被自主学习、实操教学、课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诸多方式所替代,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丰富,并富于动感,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电脑也为课题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倡多元化设计、多元化手段、多元化形式共存。所以,应该大胆的将突出的、优秀的方式方法融入到的设计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主张学生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手绘是设计表现的基本功,学生通过在动手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创造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也是辅助设计构思的有效手段,具有体验丰富、印象深刻、随意性强、强化动手能力等优点。今天电脑在设计领域的灵活应用,也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启示,将电脑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一些国内外优秀作品,并进行赏析,从中让学生学习并借鉴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及理念。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手绘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电脑辅助来完成。后者作业完成速度会大大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也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细节交待不突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现今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应逐步打破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手绘模式,提倡大胆的应用电脑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一改以往较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向着多元化局面的方向发展。

(三)平面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他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常见的平面设计项目,大体可以归纳为十大类:网页设计、包装设计、DM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媒体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样本设计、书籍设计、刊物设计、VI设计。在这些设计中,由于受到二维空间的限制,每幅平面设计作品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意”来表现设计的初衷。同时,结合平面设计的应用原则,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平面构成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当今已被社会各类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平面构成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赋予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今高科技的融入,大大的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讲授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灵活应用于设计中,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学生在专业设计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5

关键词:三大构成;基础课程;环境艺术教学

一、现今对“三大构成”的认识

“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作为在学生时代学习设计时就感受到专业课老师讲述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但慢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领域出现“三大构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所以这种方法已过时。但现今作为一名专业教授设计课程的老师这种观点不能认同,并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三大构成”对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在环境艺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构成学说的来源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构成”来自20世纪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对于艺术有关的含义: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艺术的科学。构成学说在设计提出是由格罗佩斯建立的

“包豪斯”设计学院,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由一批杰出的建筑学家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共同努力创建了与纯美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最具特色的构成教学方法在战后向欧美各国迅速扩展在艺术和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同的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中进行三大类型的构成教学。

三、三大构成的概念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描绘形象。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的三度空间,而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是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它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较强的构成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色彩调和表达不同的心里感受。

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之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设计创造意境。立体构成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四、三大构成在环艺设计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认识了三大构成“对环境艺术专业有着重要性的教学意义。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研究构成,物体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尤为重要和必须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和学习三大构成“为进入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构成学主要是从理论上去让学生认识造型关联和基本规律,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形象。色彩的特征和表现,进行造型要素的分解重构训练。构成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强调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思考、分解形体的再构成。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品实践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三大构成“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充分地体会到了越是好的设计越是纯粹的设计越是能打动人的设计,而正是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理解、提炼才能达到的。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外皮到整体建筑的体块关系都会涉及到三大构成的概念、以及景观设计规划从它的平面规划的布局到大的组团空间设计,再到室内设计时从整体平面到整个空间分布都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基本法则,还会运用到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立体构成的构成法则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色彩肌理、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等知识运用。“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元素和形象来组织建筑、景观到室内三者设计的整体效果。在环艺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是一个都不能少,要不断地、充分地运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原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色彩、立体造型等问题。所以说“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在设计中通过构成的组成、组合、造型和创造设计出最终的作品,这是三大构成的体现。在环艺设计领域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更是环艺设计的基石和底蕴。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6

关键词:平面构成 教学改革 创造性思维 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如,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7

关键词:建筑外观设计;构成艺术;色彩构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构成艺术产生之初,其就为建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建筑的优美,并不仅仅是靠外表来体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建筑空间各种构成元素优化组合下的结果。故在建筑外观设计中,有效应用构成艺术,意义重大。

1 建筑外观设计中平面构成的应用

平面构成,就是指基于视觉元素,于二次元平面中参照形式美视觉效果与力学原理,对各种构成原色加以组合编排,使之更富有层次感的一种艺术构成艺术。对于建筑外观而言,其平面形状主要包括矩形、圆型与正方形、三角形等几种,或是由上述几种基本形式演变与组合体,而且对于建筑的平面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总体构想与所设计建设的功能要求、面积与现有建筑技术条件、建筑地环境等。同时,根据几何平面形状、数量与各几何图形间的关系来进行有效组合,平面构成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体式,该结构形式的建筑,有着较好的受力性能,且计算也比较简单,施工方便。如深圳国贸中心大厦就是方形平面代表,而深圳特区发展中心大厦则为圆形;(2)双体式,多见于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如世界第一高度马来西亚的双子塔楼等;(3)联体式,即借助一个核心筒将两个或多个对称塔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联合体,让建筑我外观形象变得更加丰富;(4)变平面式,即通过不同构成元素的组合让整个建筑在高度上呈现出形状、大小各异的几何平面,如香港中银大厦等。

2 建筑外观设计中立体构成的应用

立体构成,又名“空间构成”,从设计到形成,都属于一门学科,即基于对应材料与视觉,从力学角度出发,把各种造型要素参照相应构成原则来形成一种全面艺术形成的设计构成艺术。在立体构成中,通过移动、扩大与扭转、折叠以及混合、切割等运动形式作用于其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体,从而使之组成更为丰富、形象的空间构成形态,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态在比例、大小与方向、面积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并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让建筑形态变化更加丰富。而从结构上来看,立体构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加法构成,即通过积聚多个几何形体来构成丰富体量结构关系;(2)减法构成,即基于几何形体原形,通过对实体进行分割、切削等处理,使之形成雕塑感,从而传达出更丰富的形态含义;(3)空间构成,即通过体量组合与穿插来构成相应空间形态,以表达出更具层次的空间感。但是,在实际建筑外观设计中,为获得更独特、丰富的形态效果,多半是综合应用上述几种构成类型的。同时,基于构成基本规律,立体构成具体构成法又有以下几种:(1)韵律渐变式组合,如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就采用了流线型的建筑外观;(2)相似形体的分散和积聚;(3)抽象化造型组合构成;(4)空间围合构成,如皮埃・缪隆与雅克・赫尔措格设计的“鸟巢”体育馆造型,就应用了线式构成法,形成了一网络状建筑形态,实现了建筑立面同结构的完美统一;(5)减法构成,即突出强调建筑形态体量的均衡,强调建筑造型的整体感,能较好的分辨出构成设计的构思轨迹与切割层次;(6)按照一定数学规律与对应比例的几何形态构成;(7)变异组合构成,如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由多个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构成的,使之立体构成出现了巨大变化。

3 建筑外观设计中色彩构成的应用

色彩构成,也就是色彩间的相关作用,即从人们对色彩的心理与直觉效果入手,采用科学办法,将复杂色彩现象还原成基本要素,进而借助色彩本身在量、空间和质上所具有的可变化性,参照相应规律对各构成原色加以组合,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是色彩效果的设计过程。它同样也是艺术设计一个基础理论,是构成艺术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而就建筑外观而言,因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无法获得人们想要的效果,这时,色彩的应用就能对建筑外观不甚满意的地方加以调节,以更好的迎合人们需求。纵观众多欧式西洋建筑的墙面,其大多数的装饰物,如透视门、穹顶、线条等,虽然比较复杂,但看起来并不会觉得杂乱,反而会觉得立面丰富,细腻柔和,而这些都归功于简单色彩与单一材料的有效应用。为此,在现代建筑师外观设计中,也同样可利用色彩元素对建筑中的一些部件,如阳台、檐口、门廊等加以处理,使之形成整体统一却又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色彩远近感差异特点,也可让同一平面内的不同色彩给人以前后距离感,如冷色调与暗色调就给人以后退感,而暖色调与亮色调就给人以前进感。为此,在建设外观设计中,设计师就可利用这一原理,选用适当色彩组合来营造出最佳的建筑空间效果,让建筑外形变得更加具有空间层次感,强化建筑造型的丰富感与趣味性。如我国古建筑中,其屋顶琉璃就是暖黄色,而背光檐口就是蓝色调与冷绿色调,这样的组合,大大强化了建筑空间的虚实感,使之造型更具有表现力。

此外,建筑外观中色彩艺术的优秀应用,还可让原本单调的建筑变得更富有生气,让厚重实墙更显轻盈。如柯布西耶所设计的“马赛公寓”,就突破性的把凹廊侧壁涂上了高彩度色块,为原本单调且表面纹理粗糙的建筑师大大添色,更富有生气。但是,在建筑色彩应用时,还需从建筑材料本身所能表现的色彩范围与实际施工技术条件出发加以考虑,优化选择。如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就把所有管线暴露在外,并为其涂抹上各种色彩以表现其对应的功能,让人眼前一亮。可见,建筑外观设计中,色彩构成艺术的应用,对强化建筑魅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平面构成艺术,还是立体构成艺术,亦或是色彩构成艺术,其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对丰富建筑形式美,突出建筑地域特点,强化建筑形态趣味性,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得到广大重视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青蔚.建筑外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06).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8

一、文字元素设计的本质

长期以来,设计中的文字处于一个概念模糊的状态,人们依据对文字、字体的不同理解,在不同时期对设计中的文字给予了不同的称呼,如早期的美工字、美术字,稍后的装饰字体、变体字等。在今天看来,这些命名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设计的特点和要求,但无法诠释文字设计的全部内容。设计中的文字元素早期被称为美工字或美术字,从名称的字面意思来看,这过分强调了对文字的美化和加工,词典中对美术字的定义也是“美术字是经过加工、美化、装饰而成的文字”。同样,装饰字体也是强调对文字的装饰效果,而美工字则更强调文字在美化书写过程中的工整性。纵观文字设计的发展历程,文字设计其实不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美化上,很多设计师不仅关注文字的表现形式和视觉传达效果,而且十分重视文字视觉与意义的高度统一,力求创造文字独特的视觉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因此文字设计绝不是单纯对文字进行美化、加工,而是以研究文字造型规律、视觉与心理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性活动。文字是信息传递中带有符号性的视觉语言,文字设计包括了单个文字的设计,也包括了文字与文字之间的整体编排。这样我们便可以将现代设计中的文字元素设计定义为:文字设计是对信息传递中的文字按造型、视觉和心理规律进行整体的设计和编排。

二、文字元素的设计源点分析

任何文字的形态都来源于它的基本笔形和字形结构,无论是汉字,还是拉丁文字,基本笔形和字形结构都是文字的本质构成因素。另外,文字字体风格的形成,也取决于字体的基本笔形和它的结构特点。汉字与拉丁文字发展到今天已产生了众多的文字字体,它们以规范化的笔形特点和结构关系展现着各自独特的风格,文字的笔画、偏旁、部首的形态又与结构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文字的形象性特征。所以基本笔形和字形结构不仅是决定字体构成的本质性因素,而且是字体设计的根本源点。文字元素的设计必然要从这两个源点开始,我们以文字的这两个本质性构架因素为起点,可以不断探索和创造文字元素的新形象。

1.基本笔形

基本笔形是文字形象的基本构成元素,在特定的字体中它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独特的形象性,一种字体中以什么基本笔形组建文字,关系到文字风格定势形成。汉字中的横、坚、撇、捺、点等基本笔形是所有汉字字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拉丁字母文字同样也具有基本笔形规范。在开发这些基本笔形时,要注意笔画变化中个性风格的形成,从而使得同系列文字的基本笔形具有此类风格的共性特点,这样才能构成文字字体的主导风格。

在文字的创意设计中,基本笔形是创意的灵魂所在,文字创意的源点体现出对文字基本笔形变化的创造性探索。在文字基本笔形的开发中,可以用不同的形象观和意识观来指导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文字基本笔形的开发本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创造活动,但它与其它艺术活动一样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关联,也只有这种关联才能让我们的文字作品在返回现实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效果。

图1中这件作品的作者在研究了中国建筑特点之后,将中国传统建筑与汉字在形体上的共通点提炼出来,作者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抽取了很多元素和特征应用在字体造型上。中国建筑中的星檐、横梁、瓦顶、立柱与汉字的撇、捺、横、竖融合一体,这样立体建筑与平面的笔画融合,成就了这幅字体创意作品。图2这件文字创意作品其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玻璃上的贴字,玻璃能给人通透的感觉,作者在这样的灵感下创造出来的笔触在光与影的投射下多次重叠,形成了独有的节奏感,这样的设计在诠释文字内容的同时又带给了文字新的活力。

2.字形结构

字形结构是文字构成中的基本定律,它以文字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形成特定字体的组合规范。文字即使笔画相似,但若在组建上采取不同的结构,同样也会带来不同的字体效果,得到不同的字体风格。我国的汉字在书写时历来注重结构关系,唐代有欧阳询的结构“三十六法”,明代有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末有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些结构法则都是前人按照汉字的特点和人们的视觉习惯所总结的文字结构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对我们进行文字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结构也是字体个性特征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结构主要是研究文字中笔画、偏旁、部首间的组建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组建关系的形成,才产生了字体的种种风格和特点。

图3的这件作品打破了文字原本的结构定式,通过移动和夸张部分笔画的位置,改变笔画的疏密关系,使结构产生对比变化,这样在突出文字语意内容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字的个性特点。

基本笔形和文字结构是形成文字风格特征的两大本质因素,也是各大设计领域里文字元素设计的两大源点,文字的创意与表现以它们为起点,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字形象,这些形象强化着文字的信息传递功能和视觉表现效果。

三、现代设计领域中文字元素的运用

1.文字与平面设计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9

关键词: 《设计构成》 三大构成 教学研究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一、《设计构成》课程分析

《设计构成》课程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主干科目组成,其来源于20世纪初叶德国包豪斯学院所开设的建筑设计构成课程。后经日本本土化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香港、台湾引入大陆美术院校,并将其列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目前在全国各大艺术类学校及工科设计类专业都有设置。该课程着重锻炼学生对设计的心理感受和实践能力。在大一阶段通过课堂练习促使学生从专业角度理解理性设计法则,创立设计的初步意识;着重讲解将抽象的视觉、空间规律运用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的技术与方法;强调肌理的创作及各种材料的实作能力,强调举一反三的实验精神。因此,针对课堂理论教学互动和实训项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构成》课程作为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方向都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艺术学、美术学专业及部分工科专业应当重视的通识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专业基础课。在2012年、2013年设计学、美术学等专业教学大纲中命名为《设计构成》,2014年大纲更名为《设计构成》,更准确和符合时展。我院设计学专业从2014级开始大一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该课程又成为设计学、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进行学科认识的奠基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更需要调整和确立适应各专业塑造的教学模式。

二、三大构成在《设计构成》教学体系中的相互关系

在我校教学大纲中,《设计构成》课程包含三类不同教学内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在实际教学中,三个科目共存于一门课程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二维构成与三维构成并不是各自独立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逐步发现其内在的延续关联,领会构成元素在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关系:平面构成解决设计最初的“字、词、句”和“语法”问题,在这部分学生重点学习专业的基本型再造和基本型排列组合方式(图形再造和何种骨骼构成),熟悉造型手法和造图方法;色彩构成则是在平面构成形成的轮廓上加以色相、明度,纯度的关系。在造型之外为图形添加三重新属性,并着力三个属性与造型之间的关系;而立体构成是将以上内容全部由平面拉伸为三维,此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已经成为基本型的空间造型(面材、线材、块材)和肌理、材料控制,乃至基本型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排列关系。可以说三者之间逐层递进,学习和教学难度递增。

因此,在《设计构成》教学中,以平面构成知识为基础,逐层将基本型再造方法、构成法则,色彩、肌理、材质、空间有效地融入整个构成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学习三维构成时通过之前学习的二维构成设计法则及色彩规律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入实践。保证完成各科目教学任务的同时,既分辨课程之间的区别,又找到三门科目之间的内在关系。

1.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都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构成能力和形式美法则为目的,其中差异在于立体构成还存在抽象形态的空间表现、肌理的再造和材料的运用及力学关系,而平面构成中基本性的再造恰恰是立体构成抽象形态的基础。

2.平面构成是色彩构成的骨架,色彩构成将色彩三要素附着于其上,形成血肉,即更为复杂的造型方法。

3.平面构成的造型技法用于色彩构成之中,色彩构成的色彩关系可以用于立体构成之中,立体构成的肌理又可以激发平面构成的创作空间。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承接。

三、传统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校教学对策

1.明确教学体系:传统构成教学中,构成教学课件及教材一般都有相关章节讲述设计构成在专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却很少阐述其中的运用规律及最终表现形式。较少与其他教学课程进行关联教学,使得课程过于孤立,不利于教学。因此,我校在构成教学中着力将前后教学体系贯通起来,如:“设计素描―设计构成(主要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版面设计―书籍装帧”这样的课程关联,又或者“设计构成―图形创意―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这样的学习逻辑,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一些形式法则的实用意义,使学生明白阶段性教学的目的和前后衔接的课程内容,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也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校教学培养计划中,以上几门课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学生前后所修课程达到相互贯通、相互承接的状态。

2.主题性课题的设立:在传统构成教学中,过于注重规则式的针对性练习,即点、线、面,重复骨骼、近似骨骼,渐变骨骼等条框式的单纯技法练习,而缺乏主题性构思,使得构成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实用性不强。构成设计的精之处恰恰在于其抽象性,正是因它运用形式美言语构成或简练、或繁复、或朴素、或规律、或结构、或自在、或幻想的视觉言语,使它更有宽广的视觉表达的余地和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和训练手段,如进行肌理拼贴和再造,使学生自主分析拼贴对象的质感、空间、点线面关系,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产生灵感的碰撞;又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运用构成技巧绘制板鞋、手提袋、一次性纸杯上面的图形等。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点线面、颜色、原料的知识运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实践效果。主题性教学实训项目是对传统构成教育形式的有利补充(如图1)。

3.手绘不可废:在设计构成教学中,由于大一学生专业性不强,很多学生在面对大量手绘作业时糊弄了事,更有甚者老师为了避免作业评讲工作量,将作业的难度降低,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作业绘制。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构成教学具有其独特性――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才能被学生体会。少量的作业往往浅尝辄止,皮毛知识所呈现的浅显画面容易使学生陷入失望甚至是反感中;电脑绘图的坏处在于创作的言语单调,学生依赖电脑却恰恰缺乏相应的技术,反而容易扼杀学生的发明力和个性。虽然电脑的遍及大大缩短了绘图的时间,可是从教学效果和质量考量,构成教学中手绘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基本功。手工绘制平面构成作业本身就是一个深化造型、抽象原理、原料感受的过程。我校学生绘制的平面和色彩构成综合大作业,完成时长普遍在三到五天。在漫长的绘画进程中,使学生心思沉稳,精力集中,进而深入体会构成和设计的人文美感,进一步开阔思路,提高学生思想和表达的协调才能,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

4.教学节奏的控制:平面构成教学的一大特点是作业量较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强互动化的教育形式,并加强教学节奏感,其中心思想就是在课堂中形成“竞争感”。每次作业后尽快安排评讲,并且评讲应该公开化、直白化。将好的作业、坏的作业一目了然让学生评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使之直观了解优秀的作业值得学习之处,有问题的作业又如何避免再次出现,并有效打击班级中少数偷懒的学生,使其惰性无法滋长甚至影响他人。教师的评讲水平,是否能一语中的,简单明了地讲出作业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本阶段学习的重点,直接决定授课的成败。例如:我校平面构成科目学习课时约为32课时,四周课程共布置作业四次,几乎每周都有一个小主题练习,前后衔接,逐步深入。在平面构成教育进程中,积极主动的教育形式更灵活,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老师切忌灌输而非引导,应该使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图2为我院老师在评讲立体构成作业,图3为我院举办的设计基础作品展现场。

5.多元化构成素材的选取:传统三大构成教学素材较为单一,颜料是主要载体。现代三大构成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立异思想的培育,它所运用的肌理语言和物质载体可以是多样的,能够是图形,也能够是可触摸的立体材料,包括各种身边的自然素材等。在构成创作素材的选取中,我校老师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其找寻身边能够运用的一切能够运用的资本完成作业。大自然是慷慨的,它是我们的导师。从宇宙道山川河流,从微观生物到人类,各种形式感十足的空间和形状,使人类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我们在对自然形式的探索中,可以从形式之中得到十分丰富的感受,然后将这些形式从表象之中抽象出来,找到一些形式美法则和原理,从事新的设计。整体来说,这是一个获取信息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图4,是我院学生利用透明胶和易拉罐进行的材质创作作品。

6.注重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自身的逻辑一定要严密,理论知识讲解后一定要立即链接相关范例图片。在讲述完相关构成要素与构成规律之后及时地列举实例,解释此种构成要素或规律在实际专业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在讲述立体构成中的块材构成设计时,列举北京国贸大厦的体块分割原理。通过图形的分解,解释“体块”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而延伸到北京奥运“鸟巢”场馆设计中的线体构成,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构成知识及设计应用。总之,构成教学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将较为抽象的形式法则用直观生动的方法解释清楚;如何将较为枯燥的造型方法用行之有效的实训课题演绎出来;如何使学生清楚了解每次课程讲解的重点及其在未来的学习和专业生涯里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以上三点是构成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结语

《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在我校已进行四年,从课程大纲建立,到逐步丰满教学内容,目前正向着综合实验探索之路前进。构成教学在自省的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教学与设计基础教学――设计基础练习可以分步骤进行,分阶段进行,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方面下工夫,可以建构“整体观之下的设计基础教学”。它意味着在教学工作中,更完善的体系建设,更严谨的知识架构,更丰富的教学案例,更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更优秀的师资力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晓娟.《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开发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5,6.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篇10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基础

一、房屋建筑基础设计原则:1、保证房屋结构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稳定性;2、房屋建筑的基础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值;3、满足天然地基或者符合地基承载力和桩基承载力要求;4、地下结构要满足建筑防水要求;5、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不仅考虑基础本身的用料和造价,还应考虑房屋抗震要求、降水、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6.结构的规则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不仅会导致建筑难以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而且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会使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风荷载、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7.规则结构的主要特征:规则结构通常是指建筑体型(平面和立面)规则,结构对称并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且平面分布均匀。结构竖向布置均匀,结构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均匀,没有突变。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出现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情况;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对称、规则,并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8.规则平面布置需满足的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必须考虑到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的问题,应满足受力明确、均匀对称、传力直接、减少扭转的条件。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而风力作用下则可适当放宽。抗震设防的建筑,平面形状宜简单、对称、规则,以减少震害。在建筑的独立结构单元内,应当使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承载力和刚度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减少偏心。

二、基础构造分类房屋基础设计一般根据上部结构、工程质地、抗震防设要求来进行分类。

1、独立基础独立基础通常分为刚性独立基础和柔性独立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者配筋的单个基础。独立基础在柱下基础中应用广泛,柱底内力和地基承载力作为基础断面形状的依据。独立基础在柱距较大时造价成本较低。在独立基础设计中常常为了提高整体性地基的变形能力和抗震能力而采用拉梁适当结拉。独立基础还多用于多层建筑上部结构是框架体系、地基承载能力较高的情况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根据字面意义也可以理解,是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条形基础是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形式,经常会采用混凝土刚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混凝土刚性基础常用砖、毛石做基础,其抗压性能好,但是抗拉性和抗剪性较弱,主要用于低于5层的房屋建筑。通常刚性基础用于上部结构荷载大、地基承载能力差、地基不均匀的工程。如果抗拉力和抗剪应力过大会出现裂缝、下沉的现象,此时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来满足抗弯能力。地基不均匀可以通过增加肋量来增强抗弯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如果地基承载能力较高,地基也比较均匀可以适当增加层数。混凝土刚性基础最大的特点是施工周期短、造价成本低。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是一种均衡式的基础形式,在抗压性、抗拉性、抗弯性、抗剪性等性能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优势,通常用于地基承载能力较弱、上部荷载较大、基础埋深较大的房屋建筑中。

3、筏板基础具有较大整体刚度是筏板基础最大的特性,能够将墙柱梁的不均匀沉降进行合理的调整。当地基承载能力较弱,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而房屋建筑上部结构承载力较大采用十字交叉也无法均衡时,可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基础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筏板通常在荷载相对小的时候使用,梁板式筏板在荷载较大时使用。筏板基础是一种在技术、工期、经济上都比较均匀合理的模式,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建筑的具体情况来使用。

4、桩基础桩基础的历史悠久,已经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作量和材料,具有整体刚度强、承载力高、沉降小的特点。桩基础是深基础的一种形式,一般超过4、5米。以下情况均可以用于桩基础:a、当建筑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较软时,用桩基础把荷载力传至地基。b、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沉降过大,即使进行地基处理也满足不了建筑压球c、对沉降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就算地基承载能力好,为了沉降值不超过规定范围而使用d、土质较差、土质较弱可以通过钻孔灌注的方法来解决

三、基础设计重点

1.大样详图绘制基础设计大样详图绘制是指导结构完整施工的重要前提,设计人员对房屋进行基础设计时要从建筑的结构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建筑本身条件和工程施工条件,把人们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平面图中充分体现房屋建筑的各项指标,保证房屋整体和局部的抗压性能、抗剪性能和抗弯性能。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建筑详图作为基础,在上面进行直接绘制,保证详图的准确性。还可以在历史详图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局部更改。绘制大样详图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在尺寸上保持一定比例,让结构设计更为合理,工程施工更为方便。对于基础的受力形式做到心里有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大局,从细微处体现设计的实用性,秉承这样的绘图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图纸才能够让施工技术人员读懂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