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儿童托管十篇

时间:2023-10-02 16:55:01

全日制儿童托管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招收0-6岁儿童托儿所、幼儿园。

第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托儿所卫生保健工作。指导全国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辖区托儿所、指导辖区内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指导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

第五条

托儿所、幼儿园园舍、桌椅、教具、采光、照明、卫生设施、娱乐器具及运动器械等必须安全并适合儿童健康发育的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要求。

第六条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必须设立保健室,并符合《保健室设备》标准。(见附件1)

第七条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必须设立隔离室,(收托儿童在70名以下的单位可设立隔离床,隔离室应配备相应的设施。

第八条托儿所、幼儿园必须根据接收儿童的数量配备儿童保健人员。

(一)日托儿童100名以下,全托儿童50名以下,设专职或兼职保健人员1名;日托儿童100-150名,全托儿童50-100名设专职儿童保健医(护)师(士)一至二名,以后每增加100名儿童,增设专职儿童保健医(护)师(士)一名。

幼儿园依据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老人编[*]32号文关于《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配备保健人员。

(二)医师应当具有医学院校毕业程度,医士和护士具有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程度,或者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可。保健员应当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并受过儿童保健培训。

第九条托儿所、幼儿园必须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发《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和有关规定。

第十条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一)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为儿童提供合理的营养。应为母乳喂养提供必要条件,有哺乳室的应设立奶库。及时添加辅助食品,确保儿童膳食平衡,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需要。

(三)建立定期健康检查制度,3岁以下儿童开展生长发育监测,并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

(四)完成计划免疫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做好传染病的管理。

(五)根据不同年龄开展与其相适应的体格锻炼,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及抗病能力。

(六)制定各种安全措施,保障儿童人身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七)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儿童玩具、教具以及制作材料。

(八)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及美化绿化工作,为儿童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环境。

(九)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保健的技能,培训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十一条儿童入园要求:

(一)儿童入园所必须经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并填写健康检查表(见附件2)。

(二)对离开园所三个月以上或有肝炎接触史的儿童应检疫四十二天,经体检证实其健康后方能回班。

第十二条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要求:

(一)托儿所、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每年必须在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填写健康检查表(见附件3)。

(二)工作人员体检合格,由健康检查单位签发健康证明书后,方能上岗工作。

(三)患有国家法定传染病、滴虫性及霉菌性阴道炎、化脓性皮肤病、精神病的保教人员、炊事员不得从事保教工作、炊事员工作。

第十三条托儿所、幼儿园从事饮食工作的人员应接受有关儿童营养及食品卫生方面的专门培训。

第十四条托儿所、幼儿园应贯彻保教结合的方针,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并将其作为园所评估的重要指标。

第十五条

对认真执行本办法,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整顿、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小学附设学前班和单独设立的幼儿班(学前班)参照本办法执行。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托幼机构;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0-0031-05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幼儿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业界对学前教育独特性的关注,对学前教育独特性的认识是否充分,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原有基础上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受益范围,特别是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深入探讨学前教育的性质及其社会功能,以明确其定位,进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是“促进入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机构教育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是当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

一、学前机构教育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回顾学前社会公共教育――机构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近现代意义上的学前社会公共教育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制度下孕育和萌芽的。此前,养护和教育年幼儿童的责任全由家庭负责。工业革命催生了学前社会公共教育,形成了近现代托幼机构。早期的学前教育以工人等贫苦大众及其子女为服务对象,主要任务是看护和照料孩子,带有慈善救济和福利性质。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直接介入,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一项国家制度和社会公共事业。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近现代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学前教育逐渐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世界经济繁荣和教育改革热潮的推动下,学前教育逐渐得到许多国家的承认和支持,托幼机构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全体儿童。有关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也促使社会提高了对学前教育功能的重视。发展中国家伴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建立起学前教育制度,学前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从富裕家庭的儿童扩大到工农劳动大众的子女。

我国近代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的产生不同于西方国家,不是工业化催生的自然结果,而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学前教育基本上是少数权贵的专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国家确立了学前教育主要为工农大众服务和幼儿园首先可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从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当代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及服务形式

由于社会需要、兴办主体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如,依据服务对象年龄的不同可分为托儿所、幼儿园;依据服务时间的不同,有全日制、半日制以及寄宿制之分;依据组织化制度化程度、场所设施之别以及服务形式差异,有正规和非正规托幼机构之分;根据兴办主体、资金来源的不同以及是否营利,又有公立与私立托幼机构、公益性与营利性托幼机构之别。

(一)我国托幼机构的收托对象及服务形式

1.托儿所、幼儿园:分别收托3岁之前儿童和3―6岁儿童。一般提供全日制托幼服务,有的兼有寄宿制托幼服务,是城市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渐增多,专门收托3岁以下儿童的托儿所数量明显减少。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一些幼儿园在原有的小、中、大班之外,增设小小班或婴儿班、托班,担负起了托儿所的服务任务。

从办学体制上看,有厂矿企事业单位以部门福利方式举办的托幼园所、城市街道及乡村集体兴办的面向周边社区儿童的幼儿园,以及政府办的主要起示范作用的公办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园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发展幼教事业的重要力量。

2.学前班:主要招收入小学前一年的五至六七岁儿童,这是广大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一般附设在小学,也有单独设立的。

3.家庭托儿所:一般招收附近社区的儿童,通常以生活看护为主,辅以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托儿所对解决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入托难”有重要作用,目前为数仍不少。

此外,某些农村地区有因农忙时节到来而出现的农忙班。某些边远地区有幼儿活动站或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幼教“大篷车”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在大中城市,近年出现了面向低幼儿童的早期教育新形式――亲子园,包括附设在托幼机构中的亲子园、社区办的亲子园和经营性亲子园。亲子园在为低幼儿童提供保教服务的同时,也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二)世界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化功能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表现为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灵活化,功能多元化。具体而言,一是托幼机构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扩展。如,日本的幼儿园在提供常规的保教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临时保育或延时保育服务,例如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他们甚至提出。幼儿园等正规托幼机构应当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二是幼教机构家庭化和微型化。如美国除了有以入学准备为教育目标的被纳入义务教育的幼儿园,也有招收3―4岁幼儿的半日制保育学校。这类托幼机构主要提供看护服务。适当开展生活和游戏活动,但不开展正规的教学活动。美国还有大量以0―6岁儿童为保教对象的民间兴办的小型化、家庭式的托幼机构。英国和瑞士等国也出现了大量的“日托中心”“日托之家”等家庭儿童教养机构;三是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下很多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学前教育具有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其设施大致有三类:专为儿童设立的儿童馆、儿童公园等;专门面向父母的如母亲班、双亲班、家长俱乐部等;还有儿童图书馆、儿童咨询所、亲子中心和儿童文化中心或公民馆等,它们兼有为儿童和家长服务的功能。近年来,英国针对弱势群体儿童的“确保开端计划”也依托社区实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亦采取多种非正规教育形式,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与民间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作用,这些非正规教育形式通常能得到政府一定的资助,使低收人家庭及儿童受益。

纵观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中外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服务形式可以发现,学前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化、功能多元化等特点,因此,其性质有别于体制化的中小学教育。

三、关于学前教育性质和功能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具有保育性和教育性二者合一的功能特点

保教合一是学前教育基于幼儿发展的特殊需要而形成的一大功能。幼儿年龄越小,照料或养育的任务越强。新中国于1951年制定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幼儿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保教结合早已成为新中国幼儿园工作的根本原则。我国台湾地区则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幼儿教育中的过度教育问题。呼吁幼儿园教育回归正常,近期又提出“教保合一”、教育和照顾并重等主张,并正在形成相关法规草案。

(二)学前教育的福利性

学前教育是儿童福利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儿童福利及教育往往与妇女和家庭联系在一起。母亲作为主要教养人与儿童具有天然的关系,双方权益有着较大的一致性。近现代托幼机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追求儿童教养的社会化。我国老解放区1934年颁布的《托儿所组织条例》规定:“组织托儿所的目的是为着要改善家庭的生活,使托儿所来代替妇女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的责任。使每个劳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来参加生产及苏维埃的各方面工作……”。为适应战时环境和生产的需要.当时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托幼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创办托幼机构,解决职工子女入托入学.视为一项服务家长的福利。《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则明确指出“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是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之一。如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将学前教育机构视为社会福利机构。

(三)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服务性

公益性意味着学前教育是涉及每一个儿童及其家庭的事业,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托幼机构,承担的均是公共事务,应以非营利性为主要目的。在当代,托幼机构的设置及其提供的服务不仅减轻了家庭的育儿压力,也使父母有了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可能,促进了人的终身发展。

(四)学前教育的补偿性与预备性

学前教育应是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的教育,也是消除贫困、保障儿童发展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和权利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就是一种补偿教育形式,它主要为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前(3―5岁)儿童提供免费而广泛的健康、教育、营养和其他特定的服务,以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人学做好准备。如前所述,英国也有面向弱势群体儿童的“确保开端计划”,体现的都是学前教育的社会补偿功能。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和预备性等特点,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引导幼儿积累社会经验,帮助幼儿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

此外,学前教育还间接地表现出增加产出和减少社会成本。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美国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不仅有益于个体成长,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和多重社会价值。托幼机构不是纯粹的教育机构,过度强调教育容易混淆其与体制化的学校教育的区别,我们对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独特性质应有清醒的认识。

四、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管理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制度化组织化比较强的体制化学校教育有明显不同。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事业发展及其管理的特殊性。

(一)独特任务――保教合一、教养儿童与服务家长兼顾

保教合一、教养儿童与服务家长兼顾是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大特点。

一方面,托幼机构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但它又明显不同于小学、中学。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的孩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生,学校制度化组织化的教育并不适合他们。幼儿园教师要保教结合,养护与教育并行,注重日常生活和游戏,基于孩子的自然天性开展以兴趣为导向的多样化活动。

另一方面,托幼机构并非单纯的教育性机构,还具有明显的福利性,即为家长提供托幼服务。依据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各种类型的托幼园所都要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让孩子自由、愉快地度过童年。

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管理方面。养育儿童虽然被提到社会公共事务的高度,但家庭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托幼机构不可取代的。因此,托幼机构管理特别需要关注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园所应与家长、社区建立起合作关系,从学前教育的福利性、服务性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家庭和社区提供服务。

(二)发展思路――经费来源多渠道,管理多元化

从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政府通过鼓励各方面力量兴办托幼机构,获得多种经费来源,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在经费支持上倾向于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政府不但资助公立园所,对非营利性的私立幼教机构也给予适当补助。

我国的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国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幼儿教育”的发展方针。今天,仍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根据各地实际与需要,兴办多样化的幼儿教育。要注重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学前教育的多重供给体系。当前,特别需要突破城市本位和正规化倾向,确立实事求是的事业发展思路.营造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学前教育要想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把钱花在最基本最必要的地方,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政府的经费应投向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以扩大幼儿教育的受益范围,维护教育和社会公平。

(三)管理体制――注重综合协调,强调管理的社会化

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涉及如民政、人口、文化、经济等多个部门,应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前教育的福利性、社会性、公益性等性质决定了其事业发展及管理上具有的不同于一般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单一的垂直管理不可能奏效,需要将行业化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注重综合管理,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幼儿教育。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3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背井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监护人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此,我们在妇联、政府、教育的通力支持下,创办了双溪桥镇留守儿童服务托管中心。

二、指导思想

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奉献一片爱心,用实际行动解除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们双溪桥镇留守儿童服务托管中心开办了两个留守班,五、六年级各一个班,五年级47人,六年级53人,一共招收了100名留守学生。相对而言,留守中心的师资水平是一流的,生活环境是一流的,活动设施是一流,服务质量是一流的,教育管理是一流的。这就为留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组织领导:

我们成立了双溪桥镇“留守中心工作”领导小组:

主    任: 李德荣(双溪桥镇教育协管员)

副 主任: 张金霞 (双溪中心小学校长)

成    员: 李幼林   张远发   朱瑞丰   王杰  陈夕信   陈恢家   王燕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陈宏卫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处理日常工作。

五、目标任务

1、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落实管理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与优质服务,及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我们的教职工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2、留守中心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托管中心除了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留守中心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六、 具体管理办法与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和与家长联系制度

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家长通讯联系簿,因人制定教育管理方案。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家长经常联系,随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校情况。特设留守儿童亲情电话0715-8745992,留守儿童可免费打亲情电话。

2、开辟“托管”寄宿的新模式

鉴于多数留守儿童“无家可归”的现状,留守中心开办“托管”寄宿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住宿与活动场所,允许留守儿童节假日在托管中心学习与生活,解除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聘请专人负责照管理服务等工作。

3、强化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心

留守中心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安排专管领导;班主任教师亲自参与留守儿童的在校管理,并负责随时向家长汇报情况;留守中心配备专职管理员,具体落实留守儿童在托管中心的食宿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工作。学校还落实专人专管孩子吃饭、睡觉、洗头、洗澡、理发等一系列日常事务,为孩子洗衣、辅导学习。

4、努力营造优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多方面筹集资金,改善留守儿童在校的住宿条件。努力改善伙食质量,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安全,免费提供课余辅导,有计划地安排节假日孩子们的娱乐、体艺等活动。要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留守中心就是他们的家。

5、加大资助力度,确保贫困生“安居乐学”。

继续做好领导、教师“一帮一”的助贫助困的资助活动,多方面大力支持部分特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4

外出务工农民的孩子大多是未成年人,留在家里由人代管。隔代监护或监护容易出现溺爱放纵、冷漠放任、简单粗暴等问题。怎样帮助他们,让他们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来一直是我校近几年来少先队工作的重头戏。在长期的工作中,在对留守儿童的不断研究中,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的六大困扰

1.学业失教。在校的留守少先队员的学习明显滞后。表现在学习没有自觉性,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现象严重。我校20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抽样调查显示:45%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49%的成绩中等,成绩优良的只有6%。

2.生活失助。调查显示,大约8%~1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我校一名12岁的孩子,其母亲因嫌家穷,离家出走,其父长期患气管炎,偶尔外出打零工挣点钱,还不够治病,根本没有能力供养儿子,儿子午饭在校靠老师资助,在家早晚餐全靠邻居施舍,生活极其艰辛。

3.亲情失落。很多的留守儿童普遍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我校一位11岁的女孩,父亲外出6年,母亲外出9年,从未回家,也无任何通讯,当问起她有关父母的问题时,整整半小时后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

4.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部分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和任性。

5.道德失范。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许多孩子沾染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6.安全失保。留守儿童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多数孩子上学无人接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生。二是留守儿童独自在家,十分危险。因为害怕被、盗窃和拐卖等,他们长期处于紧张害怕中,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三是留守儿童病了,在家无人照顾,如果突发急病,就更难办了。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认真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同时,要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试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个留守儿童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委托管理。建立托管关系后,每周必须与托管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托管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学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活力。

3.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留守儿童的管理,最主要的方式是正面教育和侧面诱导。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儿童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同时,各班经常开展主题班(队)会;将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进行帮扶;由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定学习。

4.慈严结合,疏堵并举。加强“留守儿童”出入管理,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与社会不良现象的接触。加强法纪教育,规范个体行为,聘请县司法局、县人民医院等部门同志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青春期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生活自理能力。充分利用双休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周六上午按不同年级分别开设旧知识复习课、新知识讲座课;周日上午则开展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球类等到课外活动;组织野炊、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度过欢乐、和谐的周末。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畅通亲情沟通渠道。老师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进行联系,汇报其子女在校表现,“留守儿童”也通过电话与远在异地辛勤务工、经商的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尽力为留守儿童双休日在校生活排忧解难,从开水供应、食堂伙食、到电视收看处处关心。

作为老师,尤其是辅导员,要随时洞察“留守儿童”心理,不能有歧视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少先队员以更多关注,激发其热情。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5

为了学习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促进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新进展,5月,由甘肃省妇联副主席徐亚荣、省妇联机关党委书记丁文建带队,省妇联儿童部、省教育厅及部分市州妇联主席一行12人,赴安徽、湖北、湖南三省,重点学习考察了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歙县民营寄宿制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等,通过现场考察观摩、看资料、听介绍、座谈交流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启迪了思维,加深了思考。

一、考察看点情况

1、政府投资,项目运作型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是由省发改委支持资金40万元,县财政配套50万元,社会各界捐助20万元,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活动、生活(住宿、就餐)一站式服务的公益性阵地。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走低偿服务、独立发展的新路子。由妇联对项目运作进行监督,对工作业务和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利用乡镇(或学校)闲置房屋,由省发改委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房舍进行维修改造),使其具备宿舍、厨房、餐厅、洗浴室、卫生间、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话吧、工作人员值班室等基本设施;当地政府配套一定的资金,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500册以上的图书、文体器材等;利用社会捐助资金完善留守儿童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争取电信部门支持免费安装亲情电话等。托管中心实行“保姆式”服务,吃、住、行、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心理关怀、亲情联络等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担负对监护人进行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实行完全寄宿制,每两周回一次家,平时上学和周末回家均由托管中心负责接送。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工资由留守儿童每月交纳的管理费用中支出。每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可辐射周边5—6个乡镇。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已投入资金660万元,在全省建有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8所。,已列入省预算项目建设资金390万元,将在13个乡镇扩大实施。

2、民营带动,市场运作型

安徽省歙县民营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是由私人投资在县城建办的民营学校。主要接收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学生有寄宿、非寄宿制两种形式。每名学生每月交纳400—500元,寄宿生相应增加。寄宿的留守儿童正课时间在全日制学校上课,放学后接回到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晚上有老师进行作业辅导或学习书画、音乐等课程。学校设备主要以私人投入为主,当地县妇联、教育局投入少量文体器材,多为全国儿基会、省妇联配送。歙县被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

3、依托基层,村委会管理型

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又一新尝试。主要由村委会为主导,整合资源,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利用村部文化设施、场地、图书室、文体器具等与留守儿童共享。日常由村上指派专人管理,每周对村民开放,节假日组织活动,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主题活动,同时还聘请有特长的退休老教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绘画、写字等。县妇联投入元和少量的器材,平时进行指导检查。

4、多方协同,家校关爱型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主要是由县政府主导,县妇联牵头,教育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和学校、乡村一级的关工委、综治机构多方协同,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劝导和说服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劝说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一人外出务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二、考察点的特点及做法

总体看,湖北、安徽都是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的省份,四个点都是抓建的示范点。不论是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还是留守儿童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各项制度,都制作有一定的能够反映留守儿童工作的版面和标牌。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实际紧密,机制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设施配套齐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资源共享氛围浓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扎实细致,效果好。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是: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借政府部门之力,集中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困难。所看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点,都是借助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妇儿工委等部门及村委会的作用,齐抓共管。妇联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指导作用,调动政府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和共享,实现以政府为主导,跳出妇联抓工作、着眼全局抓落实的社会角色定 位。

2、找准切入点,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氛围。在政府职能、家庭教育和外出务工人员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开展各类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履行职能抓稳定、抓教育、抓人口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的家长寻求代管人;妇联正是抓住这一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平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3、多方齐努力,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各示范点管理规范、细致,有领导机构,有各项制度,有专人管理辅导,活动丰富,成效显著。有岗村结对、集体结对、个人结对,爱心妈妈结对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有组织、有记载,有专人管理。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初步形成。

三、甘肃省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思考

学习先进经验,寻找自身不足。目前,甘肃省市县区均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省妇联创办的32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制度,配备了活动室、电脑、电视、电话、部分文体器材和留守儿童档案、成长记录、监护人登记表、外出家长登记表等软硬件设施,一些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但整体上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爱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从近两年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均开展了结对关爱活动,但不少市州主要是学校教师和爱心妈妈结对,五老队伍、广泛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结对后联系及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形式不多,不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尚处于失控、失教状态。

二是创建方式比较单一,管理运行难度大。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方式基本依托中、小学和幼儿园,政府投资,妇联牵头,统一配备图书、电脑、电视、文体器材等设施,学校和幼儿园提供室内室外活动场所,教师作为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家长一样都是提供义务服务。这种方式优点是整齐规范,覆盖面广,但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难度大,需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建新模式,不断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四、建议

1、加强协作,理顺渠道,重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职能作用。近两年,甘肃省建办和即将建办农村留家儿童之家均在乡镇学校。特别是今年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依托学校管好、用好这些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得实效,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作用,加上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才能使留守儿童之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取得实效。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6

亮点一:新的《管理办法》突出了托幼机构在开展卫生保健工作时应贯彻保教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本办法的目的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幼儿时期是最关键的时期,幼儿的免疫能力比较差,而幼儿园是幼儿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相互接触机会比较多,因而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传染病概念,既包括由特异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可造成流行的传染病,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等,也包括有条件(机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症,如: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等。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一是保护“易感人群”(即保护幼儿),积极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二是抓好晨、午检,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把发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三是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各种计划免疫接种,让教育和保育紧密结合,更好的保障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亮点二:新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如《管理办法》中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指导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又如第五条“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业务指导的内容包括:膳食营养、体格锻炼、健康检查、卫生消毒、疾病预防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为托幼机构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咨询服务和指导。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应当依法对托幼机构的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再比如第六条“托幼机构设有食堂提供餐饮服务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有关规章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食品安全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负责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的指导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中的这三条规定详细说明了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各部门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监管机制。我从事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有十多年了,每年都会迎接各级各类的检查,到底哪个部门管理哪部分工作,说心里话有时候真犯糊涂,新的《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相衔接,让我们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教师心头一亮,终于明白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了,有利于幼儿园更好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和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了。

亮点三:新的《管理办法》第十六条“托幼机构应当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做好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患儿应当及时按照法律、法规和卫生部的规定进行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应当加强预防控制措施。“第十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收集、分析、调查、核实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疫情,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托幼机构,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新的《管理办法》特别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加以规定,足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国家对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幼儿园是集体教养场所,幼儿年龄小,免疫力差,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造成流行,给孩子造成痛苦,给家长带来麻烦,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幼儿园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要高度重视,科学规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亮点四:新的《管理办法》用了较多篇幅规定了相关罚则,如十九规定:托幼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一)未按要求设立保健室、卫生室或者配备卫生保健人员的;

(二)聘用未进行健康检查或者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工作人员的;

(三)未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的;

(四)招收未经健康检查或健康检查不合格的儿童入托幼机构的;

(五)未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开展卫生保健工作的。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通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其作为托幼机构分级定类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条:“托幼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设立卫生室,进行诊疗活动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也就是说托幼机构可以设立卫生室或者保健室,但有其不同的设立要求。要求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才可以设立卫生室,否则只能设立保健室。另外对保健人员的配备比例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十一条规定:托幼机构未按照规定履行卫生保健工作职责,造成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导致托幼机构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幼儿园是儿童集体的活动场所,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保护儿童健康成长,是其首要任务,但是个别幼儿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依法办园,食物中毒等各类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新的《管理办法》中诸多处罚则会有效遏制各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儿童健康成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托幼机构只有依法办园,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才能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7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2013年5月9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利留守儿童。①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其他亲人或者朋友照顾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群体。如此多的儿童远离父亲和(或)母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教育、健康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忧思。保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从法治角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意义重大。

(一)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正是从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层面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解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农村家庭的困境,也才能真正体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要求。

(二)进一步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法治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作为近年来因缺少关爱而极易成为受侵害对象和少年犯罪事件主角的农村留守儿童,亟待从法治层面得到更多的关爱和重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正是从法律制度体系方面为他们撑起安全的防护伞,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而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学习、安全、心理和品行问题等日渐突出。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危,牵涉到两家甚至几家人的和谐安宁,而几个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就会关系到一个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正是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层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以预防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一)立法理念滞后

成文法律规范在具备固定性特征的同时,必然会有滞后性的弊端。1986年制定实施的我国《民法通则》从十六条到十九条对监护制度作出了相应了原则性规定,对监护人资格、监护变更、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以及民事责任都有所涉及。但这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实状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教育和医疗等地方政策的限制、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最初的立法者无法预见的。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相应的监护的条款,但又显得笼统和缺乏可操作性,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和不力的现象仍然无法找到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所以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适应当前的环境。

(二)监护制度体系不完备

1.未区分亲权和监护权。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说明我国的监护制度没有区分亲权和监护,亲权只是作为监护制度的一部分内容而已。但第三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毕竟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亲权的延伸和补充,实质上是不能取代亲权的。如果将二者合一,难以使父母明确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与第三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有何不同,既不利于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的,也不利于对未成年子女合法利益的保护。2.委托监护不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十七条规定了监护人的相应条款;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也规定了父母外出务工而不能履行监护职责可以委托其他有监护能力的人对其子女进行监护。但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1)受托监护人的资格确认不明确。受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如何认定,由谁来确认?法定监护人可以将哪些监护职责进行委托,哪些监护职责是父母必须继续承担的?是否可以考虑年满10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意愿等等,法律对此基本没有明确规定。(2)受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了受托监护人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也有相应的责任条款;虽然也规定了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但缺乏实质性的规定,比如有关监护的劳动报酬请求权等。这种对受托人监护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规定,会影响受托人的积极性。3.国家监护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由其父母所在单位、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当地民政部门来担当。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国家监护的唯一法律依据。然而从现实来看,有关的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本身并无专人履行监护职责,不能承担对被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而民政部门也不是专门的监护机构,虽然有对监护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但也无专人履行监护义务。这一条款缺乏实际操作性。4.缺乏有效的监护监督机制。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但谁来监督监护人的监护行为,采取哪些相应的监督措施却没有明文规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监护人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充分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护监督机制,是不能真正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三、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对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更新理念,有必要在当前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中专门设立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规定;也需要对当前的监护制度进行完善。

(一)区分亲权与监护权

亲权是一种身份权,是属于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不得随意抛弃。而监护则是亲权的延伸。②亲权和监护在主体、客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应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使父母明确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具体权利义务,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教育、管束和保护的权利义务尤为必要。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中,应当规定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应尽的职责不仅有物质上的,更应当有精神上的。外出的一方应当经常回来探望、照顾以及管理教育孩子,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③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立法中,应当规定父母定期回家看望和照顾子女。若父母严重不负责任,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剥夺其亲权;后果极其严重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制度

1.严格选定受托监护人。应明确规定受托监护人应具备的条件,由父母根据受托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品德修养等状况来确定受托监护人,不仅要求其能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对于已经年满10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应当征求其本人意见来选定受托监护人。同时列明不能担任监护人的消极条件: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身体或经济上的原因没有监护能力者、受刑事处罚被拘禁者、其他被免职的法定人以及具有明显不利于被监护人的因素者不得作为监护人。④2.明确受托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1)明确受托监护人的职责。应规定受托监护人的具体职责:包括人身方面、财产方面、法定权及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民事责任,同时应规定在严重侵犯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2)明确受托监护人的权利。受托监护人依法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根据补偿原则,受托监护人也同时有依法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国家监护体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时,国家应该对此担负起监护责任,并追究父母监护不力的法律责任。在没有法定监护人、选任监护人时,民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监护机构,有专人负责履行监护事务。为了不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虐待或因无人监管而四处流浪,立法中应明确增设由未成年人住所地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担任监护人的具体情形。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监督机制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8

一、承包方式

幼儿园以托费为经济来源,在总务处领导下实行经济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二、定额

根据幼儿园现有房屋、设备条件,收托儿童限额最多不超过220名;保教人员定额为37名。

三、托费标准

根据财政局、特价局、托幼办、计划生育委员会沈财字(1985)68号文件规定,本校幼儿园收费标准如下:

1、三周以下日托29元;

2、三周以上日托26元;

3、长托33元。

以上三条收费标准,只适用于本校职工的子女和本校职工的孙男孙女、外孙男外孙女。幼儿园在保证本院职工小孩入托前提下,按收托定额有空位经主管部门批准允许由外单位职工子女,收费标准应控制在三周岁以下34元;三周岁以上31元;长托38元。

四、经费开支

1、学校负责免费提供房屋和房屋的建设维修,免收水电费和采暖费,免费公费医疗,除此之外,人员工资及各种补贴、福利待遇、劳动待遇、教具、玩具构置修理,各种杂支等一切开支均由幼儿园自己负责。

2、药物所、劳动服务公司、药厂三个单位仍然按1986年各自派到幼儿园的保育员名额负担工资及各项补贴,按月直拨幼儿园,即药物所2名、劳动服务公司4名、药厂8名。其他人员的管理由幼儿园统一负责。

五、保教质量要求

行政管理方面:

1、园所领导要懂得专业知识,规章制度要健全,做到科学管理;

2、全体工作人员经半年以上专业培训的要占1/3,各班必须有1—2名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

3、要把岗位责任落实到人;

4、收托儿童各班最多不超过30名。

教育教养方面:

1、各班要有切实可行的学期、月、周、日教育计划,并做到有检查有总结;

2、按园所纲要规定的教育教养内容进行工作,组织婴幼儿各种游戏活动;

3、要认真完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任务,要使儿童身体健康、生动、活泼、智力发达,讲文明、懂礼貌;

4、坚持贯彻婴幼儿合理生活制度。

卫生保健方面:

1、认真贯彻各项卫生保健制度,设专职保健人员;

2、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各种传染病发生和蔓延;

3、按儿童不同年龄开展体格锻炼;

4、要管好儿童伙食,食品要多样化,营养要达到标准。

六、奖罚

1、按本合同第五条保教质量要求,经检查合格时,从节支中发给奖金,奖金额度不准突破国家有关规定;

2、经检查不符合保教质量要求要扣发奖金。扣发数额按违反质量要求的3个方面12项标准程度掌握。

七、附则

1、本合同今后如有违背上级规定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2、幼儿园不仅受学校的领导,也要接受市区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如因市区检查受到处罚时,责任由学校承担,经济罚款由幼儿园负责;

3、本合同自 年 月 日 年 月

日止,有效期为 年。

总务处负责人签章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9

【关键词】行为问题;托养儿童;横断面调查;儿童行为量表(CBCL);常模

中图分类号:B844.14,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2-0079-05

据报载,仅温州地区长年在外地经商的人口至少160万,常住国外的温籍人口逐年递增。目前温州地区部分学生家长即使没有离开本地,但由于办厂、经商等原因无暇顾及子女。大多数外出人员将儿童长期寄养、托养或托管给别人(老师、朋友、亲属、保姆等)。我们将这种非父母管理的儿童统称为托养儿童。温州的个别乡镇学校,托养儿童比例达到50%以上,全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现象。本文调查了温州地区2520名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非父母直接管理和养育时间长达1年以上6-16岁学生为调查对象。温州地区共有1062所小学与341所初中(其中初中30.4万人;小学生61.3万人),剔除特种学校及全封闭寄宿学校,依办学规模及设置按初中与小学1∶〖KG-*2〗2分布在所辖3区2市6县中。现有在校生6-16岁约87.3万,按平均30%有过托养经历估算大约26.2人次。在各区、县按随机原则各抽取3所学校(1所初中2所小学)、共计33所为调查对象,再以年级(年龄)为“层”,班级为“群”,各校每年级随机抽取1班进行施测,共施测8758份学生问卷,其中2860名为托养儿童。收回有效问卷8340份,2520份为托养儿童。

1.2工具和内容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同胞数、居住地址(村、镇、市)(2)托养者资料:(外)祖父母、阿姨(姑姨)、叔(伯)舅、老师、保姆、其他(邻居、朋友)(3)托养者职业、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4)托养(是、否)。

1.2.2Achenbach's儿童量表 (CBCL)[1]本研究采用4-16岁家长量表分别对6-11岁、12-16岁儿童家长施测,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和中国常模比较,若其中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中国常模分,即定为可能有行为问题。

1.2.3调查内容(1)性别(男、女)(2)出生时患病,如早产、窒息、营养不良、感染(是、否)。(3)儿童学前所处环境(单亲、双亲)。(4)儿童被托养时间:1年以上、3年以上;(5)托养方式:全天托养、周六日回家(节假日探亲型)。(6)托养儿童人数:1人、2人、3人以上;(7)托养家庭教育方式(由托养者自评,根据托养者对孩子教育的认识、与孩子的情感、托养者对孩子的行为倾向三者构成的托养者个人的一种教育倾向由研究人员来评定):民威型(正常朋友式交流,主要特征是平等尊重与适当控制相结合)、专制型(严厉控制,主要特征是过分严厉控制)、放任型(主要特征是不负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8)托养者家庭结构:正常(夫妻关系和睦)型、单亲(一方外出或丧偶者)、不正常(矛盾冲突)型;(9)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

1.2.4实施与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调查均利用家长会时间进行。 2004年9-12月,对6-11岁、12-16岁儿童施测,由研究小组全体成员进行现场调查,请接受培训的班主任协助,以班为单位由家长(或托养人)根据儿童半年内的情况做出评分,当场统一收卷,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返回,让被测者重新填写,并不能相互对照。施测8758份问卷,剔除拒绝填写和填表不全、问题回答不完整者,回收有效问卷8340份(男4300,女4040),脱落率4.8%(418/8758),托养儿童有效问卷2520份,占所试托养问卷的88.1%(2520/2860);非托养儿童有效问卷5820份,占987%(5820/5898)。

1.3统计方法问卷录入完成后抽取10%进行二次录入错误率低于3‰。进行χ2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温州市6-16岁儿童行为问题总体情况6-16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1202/8340)。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5%(552/3800),其中男性儿童强迫、体诉、攻击性、多动、违纪因子检出率较高,女性儿童忧郁、多动、攻击性、违纪、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较高;12-1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650/4540),其中男性学生强迫、攻击、交往不良、违纪、躯体诉述、敌意性、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较高,女性学生躯体诉述、抑郁退缩、焦虑强迫、不成熟因子检出率高(详见表1)。

2.2 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

收回8340份有效问卷,其中2520名为托养儿童(6~11岁840名;12-16岁1680名),占302%(2520/8340)。表1显示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男性体述、强迫、交往不良、不成熟、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及女性抑郁、抑郁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性问题因子检出率均高于男女非托养儿童,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9.0%(478/2520),高于全体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44%(1202/8340),高于非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2.4%(724/5820)(χ2=14.26、χ2=23.47,P

2.3 影响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因素

将单因素分析中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讨论

在儿童个性发展过程中,行为问题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成长环境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温州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人口流动比例大,家庭结构和系统受到经济骤变冲击,许多年轻父母因长期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而和子女分开,将子女托养在朋友、老师、亲戚、邻居或其他人家中,导致儿童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势必带来儿童心理状况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显示,温州地区6-16岁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高于中国常模130%[2]但低于中国部分城市报道[3]的结果,与“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育的影响”结论一致[4]。

近几年有关普通儿童行为问题研究屡见不鲜,但有关托养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显示,温州市托养儿童体诉、攻击性、违纪、多动因子检出率较非托养儿童高,有增加问题行为发生的风险!可能与托养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缺少情感交流和宣泄,缺乏原有的亲情关心,接受积极关注少,甚至丧失安全感有关。依照心理学家yale学派观点[5],攻击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多数托养儿童会将焦虑和抑郁情绪表达在行为方面,本研究为现况调查,不能排除部分托养儿童在托养之前就存在行为问题而引起托养者关注的情况,从而导致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待进一步研究学前儿童情况予以甄别。

早产、窒息、营养不良、感染等情况都会影响早期的社会化行为已成为共识!托养儿童也不例外,出生时是否患病对其行为问题检出率有影响,羸患疾病越多、越重,异常行为表现也越多越复杂;反之减少,与王玉凤的调查研究结果相似[6]。本调查还显示,男女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表现不同,男童以多动、违纪、攻击为主要阳性因子分,即外显问题为主;女童以抑郁、社交退缩、性问题因子等内隐问题为主,根据Rutter[7]的理论,男女儿童从小接受来自社会、家庭的性别角色教育,攻击、好胜、独立等被认为是男童的特征,情感脆弱、友好、顺从等是女童的特征,可见托养方式对儿童期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成为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的影响因素,也与王玉凤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因此儿童的行为方式及规范受家庭影响最大。在行为主义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以及变态的行为都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实践,环境和学习对行为反应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按照Beck观点,遭遇应激时个体首先对事件做出认知评价,然后运用心理应付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如倾诉、发泄、投射、逃避、退缩、否认、攻击来缓解过强的应激体验,导致问题行为出现过度的可能。根据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诸多影响因素中,儿童学前所处环境(单亲)、托养时间长(3年以上)、托养家庭教育方式(专制、放任)、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小学)、托养家庭结构(不正常)等因素,甚至成为其早年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应激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因此对托养儿童发生行为问题产生影响。这一结论与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普通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环境因素及教育的过严、溺爱与忽视等多因素相关的结论相似[8-11]。而托养人数(3人以上)、居住地(城镇)是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笔者认为其可能与目前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相似,托养前后居住环境改变不明显,托养儿童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为减少父母不在身边的离别焦虑,暂时采取同龄伙伴支持的方式来适应托养环境,避免因此产生被遗弃感。

综上所述,温州 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因子分高及检出率均较高。推断不仅受到出生时患病、性别、学前所处环境的影响,还可能受托养家庭结构、托养方式、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及教育方式等托养环境因素的影响,提示为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改善儿童生存环境,还特别要调整托养环境,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建议由父母抚养儿童,避免因托养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全面保障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全日制儿童托管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8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760-01

【关键词】 接种;证明;疫苗;儿童

为了解平湖市依法实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现状,以便发现问题,及时 整改。2006年9月19-22日,根据市教育局、卫生局的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人 员分3组,对全市的幼儿园、小学及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希望小学)就凭证入托、入学工作 进行了专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平湖市各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市属小学,包括外来民工子弟 学校,各镇(街道)再随机抽取1所村级幼儿园和1所村级小学,共调查幼儿园和小学59所。

1.2 方法 根据事先制订的平湖市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实 施方案,对各调查园、校收缴、查验的预防接种证进行清点,复核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完成情况,补证、补种情况及相关统计报表。

1.3 查核疫苗种类 《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 炎活疫苗、百白破、麻疹活疫苗等5种疫苗,再加上浙江省纳入免疫规划 的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2种。根据免疫程序,以接种证上记录已完成卡介苗1次、脊髓灰质炎 活疫苗4次、百白破疫苗4次、麻疹疫苗2次、乙肝疫苗3次、流脑疫苗1次、乙脑疫苗2次为七 苗全程接种统计。

2 结果

2.1 预防接种证持有情况 共调查当地小学一年级新生3 525名,外来 民工子弟小学新生476名和幼儿园新入学儿童1 898名。结果显示,当地幼儿园补证后的 持证率比当地小学略高;但 民工子弟小学新生,经补证后的持证入学率仍仅为52.10%,显著低于当地小学新生持证 入学率(9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24,P<0.01)。见表1。

2.2 免疫规划七苗免疫接种完成情况 幼儿园新入学儿童、本地小学和外来 民工小学新生,免疫规划七苗的完成率分别为86.12%,81.25%和12.18%。外来民工子弟小学 与本地幼儿园、本地小学儿童的七苗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32.16, u2=31.87,P值均<0.01)。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补种进度显著滞后于本地儿童。 见表2。

3 讨论

2005年6月,国务院的《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托幼机构、学 校 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补种。切实 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传染病控制”。调查结果表明,本市当地幼儿园和小学的凭证入 学工作已逐步纳入正常运作轨道,且凭证入学率较高。 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于漏种儿童的补种工作不够及时,进度较慢,补种 率偏低;二是一部分漏种针次较多的儿童,家长在开学初带领孩子补种了一二针后,就再 也不主动去医院补种,而防保医生也不主动去催促补种,导致补种不全。因此,今后必须加 强校方保健教师、儿童家长和医院防保医生之间的沟通,密切配合,以解决及时补种的 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无论是凭证入学率、七苗接种率及补种率 均显著低于本地儿童,这固然与原籍基础接种率偏低、流动性大,以及经济条件、自我保健 意识低下等因素有关,但也有当地教育、卫生部门管理措施不力的问题。对外来民工子 弟小学,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加大监管力度。

在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漏种的疫苗及时予以补种,将会进一步提高儿童的 整体免疫水平,大大降低托幼机构和学校传染病的发病率。